人生态度的类型(13篇)
1.人生态度的类型 篇一
豁達的人生態度
一個老和尚養了一盆蘭花,他對這盆淡雅的蘭花呵護有加,經常為她 澆水除草殺蟲。蘭花在老和尚的悉心照料下,長的十分健康,出落的 清秀可人。
⋯⋯ 有一次,老和尚要外出會友,便把這盆花託付給小和尚,請他幫忙照 看。小和尚很是負責,像老和尚一樣用心呵護蘭花,蘭花茁壯地成長 著。
一天,小和尚給蘭花澆過水後放在窗台上,就出門辦事了。不想天降 暴雨,狂風把蘭花打翻砸壞了。小和尚趕回來,看到一地的殘枝敗葉,十分痛心,也很害怕老和尚責怪他。
過幾天老和尚回來了,小和尚向他講述了蘭花的事情,並準備接受他 的責怪。可老和尚什麼也沒說。小和尚感到很意外,因為那畢竟是老 和尚最心愛的蘭花呀。
老和尚淡淡一笑,說道:“我養蘭花,不是為了生氣的。”
簡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我們工作不是為了生氣的,我們相愛也不是為了生氣的。
用心付出的東西一旦無法挽回,也不用再怨什麼,悔什麼。
擁有的時候好好珍惜,失去的時候淡然處之。無愧于心便好。
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 ,事事可成長!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
2.人生态度的类型 篇二
关键词:人生态度,人生观,人生价值
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密切联系的。社会生活实际中, 人们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生态度, 其基本内容, 从根本上说, 都是受一定的人生观支配和对待人生, 对待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态度之中。
所谓人生观, 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志的总的看法。它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对自己实际生活过程的认识, 是人们最高社会需要的表达。人生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不是抽象的, 总是要通过一定的人生态度具体地体现出来, 而一定的人生态度又总是和一定的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相联系的。所以, 人生态度的内容是人生观的具体体现。任何一个社会中生活的人, 不论其自觉与否, 总有一定的人生观指导其思想和行动。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就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的内容规定人生观的本质。集古今中外人生态度的内容, 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体现错误人生观的人生态度:
其一, 享乐主义的人生态度。我国古代《列子·杨末篇》中说“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 为声色尔”, “唯患腹溢而不得咨口之饮, 力惫而不门肆情于色”。这就是说, 人生就是为了吃好、穿好、玩好, 享受口腹耳目的快乐。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至近代资产阶级各种社会思潮, 都把追求个人享乐作为人生的最高需要。“人生就是享乐”这种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最通俗的表现就是“人生在世, 吃穿二字”等等。
这种人生态度的理论依据, 就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 把人生看成是人的生理本能的需要, 片面夸大人的自然存在的基础作用, 否定了人的社会存在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享乐哲学一直是享有享乐特权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巧妙说法……一旦享乐哲学开始妄想具有普遍意义并且宣布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人生观, 它就变成了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489页) 在实践上, 享乐只能是剥削者的享乐, 这是在阶级社会里的实际意义。在今天, 我们中受了剥削阶级思想影响的意志消沉者, 才会抬起这种历史沉渣以填充自己空虚的灵魂。
其二, 利己主义的人生态度。“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 ”就是这种人生态度的突出表现。后来的“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自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等说法, 都是这种思想的延续。
这是一种一切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人生态度, 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 影响比较大。在现实生活中, 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 拉关系、走后门、以权谋利、贪污盗窃、营利舞弊登不正之风, 都程度不同的反映出这种人生态度, 特别是作为思想影响, 在青年和大学生中是不可忽视的, 那种热极一时的“主观为自己, 客观为他人”的说法, 就是这种利己主义人生态度的表现。
其三, 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所谓“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这种人生态度认为, 人生在世, 受命运支配, 无时不在痛苦绝望中挣扎。中国的老庄学派就是竭力鼓吹这种悲观厌世的、虚无主义的人生哲学。在他们看来“人生若梦”、“一切皆无”, 采取不问是非、不分善恶、与世浮沉、听天由命的人生态度。我国近代出现的不彻底主义、信奉“途穷思返, 乃感于人生之无意义”的人生主张, 及十九世纪中期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提出的“人生如苦海”的观点, 都是这种态度的代表。这些态度实际上都是以否定人生实在内容为基础的。人们面对残酷、多变的社会现实, 无法解脱现实矛盾冲击的痛苦时, 极易接受“一切皆无”这种逃避现实斗争, 甚至轻生厌世的人生观点和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是剥削阶级处于没落时期, 对前途丧失信心, 悲观和绝望情绪的反映。在现实生活中, 仍有一些人持这种态度, 有的对未来缺乏理解, 对前途丧失信心, 不见光明、只见黑暗;有的在生活中屡遭挫折, 在逆境中屈服, 悲观厌世;有的在爱情方面达不到要求, 便充满烦恼, 精神苦闷, 甚至走上轻生之路等等。
其四, 实用主义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完全从“存在就是有用”这一唯心主义前提出发, 认为人的价值就是对于自己方便、有用。美国实用主义创始人詹姆士曾说“满足我们双倍需要的, 这便是真的。”中国的胡适, 也极力鼓吹实用主义人生观, 积极推崇和赞赏詹姆士投机冒险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根本否认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实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在今天的主要表现就是离开国家的和人民的利益, 职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于不顾, 单纯地追求个人的实惠, 认为物质利益是实惠的, 对自己有利是实惠的, 其余都是虚的。这种人生态度现在是比较多见的, 当然, 要求正当的个人利益的满足与不顾原则去追求实惠是有明显区别的, 我们应当划清二者的界线。
从这些表现中, 我们看到, 尽管这些人生态度的内容形形色色, 却有着共同的特点, 这就是他们都以私有制为基础, 以自私自利, 个人主义为核心, 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理论根据, 都是剥削阶级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意志的反映, 都是维护和巩固剥削阶级统治地位服务的。一般来说, 当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 他们的思想、道德以及人生态度, 在历史上能够起一定的进步作用。如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人生观, 在反封建主义的斗争过程中就曾起过推动历史的作用。当然, 即使在那个时期, 这种进步作用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而当剥削阶级处于统治地位特别是处于没落时期, 他们腐朽没落的人生观, 就对社会历史起阻碍作用。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后, 全世界共产主义蓬勃发展的今天, 一切剥削阶级腐朽堕落的人生观的消极作用就更加明显。
第二, 体现正确的人生观的人生态度:
其一, 为人类, 为社会服务的人生态度。服务于他人, 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人类的人生态度, 体现了一种在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指导下产生的正确的人生观。这种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 不是在现代才产生的, 而是自古就作为一种社会公德的美好品质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我国春秋时代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思想, 到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又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主张。古今中外, 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为许多仁人志士、科学家等所敬奉, 他们为真理而奋斗, 为科学而献身, 以自己短暂的一生践行着这种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 为人民, 为社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每个人都属于整个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每一代人都应为后代人创造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 他们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文天祥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言,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说的“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 (包括生者和死者) 的劳动, 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经受着的东西。”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 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并以此为人类造福。我们在世的短暂的一生中, 我不知道在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些心灵的写照, 都是为人民, 为社会服务的人生态度的具体表现。
应该强调的是, 为人类, 为社会服务的人生态度, 不是无产阶级仅有的, 更不是无产阶级产生后才产生和创造的, 它是人类优秀的社会公德观念。由于新兴阶级的人生观总是在吸收前代各种人生观念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所以, 无产阶级人生哲学所作的有益统一起来, 并自觉地作为物产阶级人生观的基本准则和出发点。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之所以高尚, 就是因为他的人生态度, 在这一点东航的高度自觉。他说:“我活着, 只有一个目的, 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自觉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正式无产阶级对于人的社会存在、发展和解放的高度自居。以高度自觉的态度服务于人类社会是每个人实现自身的社会性解放的必由之路。人类对这一点的普遍之日, 便是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之时。“只有首先解放全人类, 无产阶级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是共产主义人生观最根本的思想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这个根本原理, 毛泽东同志把它通俗地归纳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其二,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态度。马克思十七岁时, 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写下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 “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 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我完善。不能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 互相斗争, 一方必然要消灭另一方;人类的天性生来就是这样;人们只有为了同时代人的完善, 为了他们的幸福工作, 他自己才能达到完善。”马克思在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 我们就不会被任何沉重的负担所压倒, 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的牺牲, 那是我们得到的将不是一点点可怜的自私的欢乐,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 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 但将永远存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 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第7页) 马克思在这里不仅提出了“为人类幸福奋斗”和“实现自我完善”是人生的两条指导原则, 而且提出了这两条原则相统一的根本关系;在为人类幸福的奋斗中, 实现自我完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生态度, 其科学性、正确性就在于指出了只有在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即个人的发展、完善只能通过个人的社会化来实现, 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协调起来, 作为决定人生的基本准则。
参考文献
[1]陈百君.《人生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0年著.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岳阳楼记》.
3.人生态度的类型 篇三
想改变个性,先改变习惯
改变心态,习惯就改变;改变习惯,行为就改变;改变行为,性格就改变。当你想改变自己的个性,就必须先改变自己的.习惯。
「想改变,你得先认清现实;想进步,你得知道自己身处何地。」
许多人往往都没有察觉到,其实自己深受着生活习惯的影响,无论是行为还是做事方法上,当你愿意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习惯,才有机会改变结果,以才能改变自己长期以来的个性。
想改变体质,先改变饮食习惯
你吃什么东西,就会拉什么东西出来,你的身体完全受到你的饮食习惯影响,许多人抱怨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但却从未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饮食习惯改变了,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体质,也才能越来越健康。
「人类寿命的长短不是依先天因素来决定,而是深受饮食、生活习惯等后天因素的影响。」
想改变气质,先改变内涵
一个人有没有气质,不是外表能决定的,而是靠内涵决定的,换句话说,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气质,就必须先改变自己的内涵,而一个人有没有内涵,则是长期时间累积下来的结果。
许多人弄错了方向,以为改变自己的外在,就能让自己看起来更有气质,但却在聊天时败露了,一个人有没有内涵,决定了一个人气质的表现,即使没有足够好的外在,但有充分的内涵,外表所展现出来的就会不同。
想致富,先改变思考方式
「如果你潜意识里的「金钱蓝图」不是把目标「设定」在成功,那么你不论学了什么,懂了什么,做了什么,都不会有任何效果。」
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决定了他的行为,而行为造就了一个人有没有办法致富,想致富就必须先改变自己看待金钱的方式。
4.对人生态度的名言 篇四
2. 千万别迷恋网络游戏,有本事就玩好人生这场大游戏。
3.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4.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5. 一个人的成功不取决于他的智慧,而是毅力。
6.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7.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8. 没有礁石,就没有美丽的浪花;没有挫折,就没有壮丽的人生。
9. 试着放纵自己,却总牵绊于过多的束缚,依循着规律生活的只是一具失去灵魂的躯壳。
5.人生态度的类型 篇五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3月3日, 在兰亭和一些达官贵人举行的“修契”宴会上, 已然微醉的王羲之乘兴欣然挥毫, 执鼠须笔为他们集会上所作的诗写序文手稿, 此即《兰亭序》。《兰亭序》行书, 凡二十八行, 三百二十四字, 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唐太宗李世民推崇王羲之书法, 尤宝爱《兰亭序》, 临终遗旨, 将其随葬昭陵, 千古名帖遂永绝人世。现传世的《兰亭序》均为后人临摹、刻本, 其中当推《神龙本兰亭》和《定武兰亭》最佳。著名学者、书法家, 获终身艺术成就奖, 已谢世的北师大教授启功先生曾说:“《兰亭序》以神龙本最佳, 其转使最见精神。”本文的研究采用的就是“神龙本”。
书法深层的文化意蕴来自于书法技法本身和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如果割裂了二者背后深度的紧密联系, 书法笔墨技法下的那些线条也就成了没有人生命与灵魂的躯壳。书法艺术的巨大魅力和文化价值正在于它能紧随时代脉动, 通过点画笔墨技巧, 反映出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美学观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因此, 《兰亭序》反映出来的书法文化内涵, 属于王羲之, 更属于整个魏晋时代和历史的结晶。本文以《兰亭序》书法手稿为依托, 通过对其书法笔墨技法的分析, 解读魏晋士人的人生态度。
一、超然物外, 洒脱放达
《兰亭序》通篇没有明显的摆动笔法运用。所谓摆动笔法, 它是所有书法笔法演化的基础, 指我们在书写时, 严禁使用手指的转动, 手臂也不动, 单靠手腕的左右、上下摆动来完成笔画的书写任务。这种摆动笔法来自于远古的碑版, 王羲之之前的时代运用较多, 它书写出来的效果是两端较细而中间较粗, 笔画给人以旷放、率意的感觉, 它反映的是远古的苍茫与野性。此帖并无此法, 但是在笔者的反复操演与观察研究中发现, 王羲之把这种笔法巧妙地处理, 从而创造性地演化成了《兰亭序》中复杂转笔的基础。如果不是王羲之这种巧妙的演化, 直接将摆动笔法移植过来, 那么, 反映的就不是魏晋士人的气息, 而是远古的气息了。王羲之选择的这种复杂转笔, 在速度的稳定性和笔画的连续与衔接的自然性上大大提高了, 从而保证了节奏的趋缓与恒常性。这就符合了魏晋士人的超然气度与特有的洒脱、悠闲、从容不迫的情怀。如果换上另外一种快节奏、速度变化较大的苏东坡、黄庭坚式的笔法, 那它只能表现出一种不拘小节、以学问为书、尚意为主的情调了。这与老年人散步和小孩子走路是一个道理:小孩子的步伐是透不出老人那悠闲与自在的气度的。
兰亭雅集, “群贤”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 尽情欢声笑语, 久久不绝。其动作是那样的从容优雅, 心情是那样的愉悦畅快。似乎残酷的政治斗争与自然灾害, 还有战争的烽火, 距离他们是那样的遥远与无关。《世说新语》中涉及魏晋士人山水游乐的条目一百余,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魏晋士人特殊的山水情怀, 兰亭之游是当时较有名的一次。一纸《兰亭序》——当时兰亭雅集群贤的诗集序文:千古书法珍品, 行文优雅的万世名篇, 这个特殊双重身份, 注定了即使是千百年后的我们, 也能从中读到魏晋士人超然物外、洒脱放达的情怀。
二、钟情书翰, 自觉追求
《兰亭序》转折处多用不完全折笔, 少数地方采用完全折笔。不完全折笔是指我们在书写笔画时, 笔毫在转折的地方并不是按常规完全地把方向转过来, 而只是部分转了过来, 这就得到了笔画外圆内方, 或外方内圆的特殊效果。此法自王羲之一开, 后世书家如颜真卿、米芾、苏东坡、黄庭坚等用得较为普遍, 但是后人的运用和王羲之有着本质的区别:后人更多的是为了增加自己书作技巧的丰富性。而王羲之则不同, 他那个时代的笔法极为有限, 可以说在他面前的是荒漠一片, 他有很大的创造空间。但是书法的创造不是随意的, 它天生就是要传情达意、表达时代气息的。王羲之的这种笔法所创造出来的笔画的特殊效果, 目的在于表现魏晋士人那种对笔墨线条艺术的玩味和对书翰的钟情与创新精神。汉碑中也有外圆内方, 或外方内圆的效果, 但是二者在形态和笔法上有着根本的不同:汉碑是由于刻刀与大自然的造化所致, 《兰亭序》则是王羲之这一时代人对书法技法的自觉追求。
书法用锋, 有中侧、藏露之分。中锋取妍, 侧锋取势, 藏锋以包其气, 露锋以纵其神。《兰亭序》以中锋为主, 决定了其线条推移具有高度的稳性, 在平缓的书法节奏中透出幽远与从容, 这不能不让人想到魏晋士人特有的风度, 其一举一动, 是那样的幽雅, 宛在目前。中锋用笔的恒定性, 也决定了采用此法书写, 线条注定会有缺乏粗细明显变化的弱点, 然而, 在《兰亭序》中, 我们并没有发现这个遗憾。相反, 我们有的只是它视觉上的巨大冲击与心灵上的震撼, 这个变化不明显的弱点, 已经被王羲之以极高的笔墨驾驭能力弱化到了极限。线条即使是细如发丝处, 在中和与平淡的背后, 仍然透出棉中裹铁的力度, 含而不露的沉稳与坚决。在笔者考察这个时代的其他书作时也发现了和《兰亭序》一样, 它们也出现了共同的审美追求。
点画的立体感与点画的丰满、书写运动的复杂变化、点画边廓的丰富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兰亭序》中锋为主, 其缺乏变化的弊端势必影响到点画的立体感, 可贵的是, 王羲之在不影响整个作品速度构成的前提下, 杂以微妙的侧势, 并将二者巧妙地、令人难以察觉地糅合到了一起, 得到了神奇的艺术效果:既不影响整幅作品恒常的节奏, 又增强了点画的立体感。其点画的丰满, 让人觉得墨似乎就要从点画边缘溢将而出。在往后的时代, 没有任何一位书家有王羲之这样的功力, 我们也就再看不到了这样的美妙线条了。这又一次告诉我们:魏晋士人普遍有着对书翰的钟情和对书法艺术技巧自觉、积极的追求。《兰亭序》作为千古书法的杰作, 它代表了王羲之这个个体的最高书法造诣, 而事实上是, 它同时更代表了那个时代士人群体最高的书法成就。唐代窦蒙《述书赋》叙述东晋书法的状况说:“博哉四瘐, 茂矣六郗, 三谢之盛, 八王之奇。”王、谢、瘐、郗, 不仅是当时政局的主要支柱, 同时是当时主宰书坛的主要家族。此外, 卫、桓等家族亦皆不弱, 世家大族和非世家大族一起, 整个魏晋士人群体共同铸就了魏晋书法的鼎盛局面。
三、钟灵神秀, 超迈拔俗
作出每一字的外接多边形, 它所包容的空间称作单字内部空间, 即是字内空间。把这些字内的单元空间, 就是那些字结构中没有墨的空白地方, 按照它原本的形状画成图形, 通过这个方法, 可以作出整幅作品的单元空间图形。字结构的单元空间由字结构控制, 而字结构由点画构成——这一构成过程中, 往往若干单元空间同时在无意中形成。人们并不直接塑造单元空间, 可字结构中的单元空间对我们研究书法作品, 尤其是像《兰亭序》这样的杰作, 却有着莫大的作用。笔者研究发现, 《兰亭序》的单元空间图形面积大致相当, 图形情调大致吻合, 这与那些空间面积相差较大, 图形情调不太吻合的书作有着根本的不同:这说明《兰亭序》没有那种强烈、开阔的感觉, 有的只是中和平淡, 含而不露。因此《兰亭序》给我们传达了它的洒脱、安静与从容。如果不是选择了这种单元空间面积与情调相吻合的空间, 而是选择了苏东坡、王铎、傅山、倪元璐式的空间情调不尽和谐统一, 面积相差较大的空间, 那么它传达的视觉效果是动荡、不安与书者极力的渲染与吐泻, 突出的是狂放与奔张的气息, 这显然传达不出魏晋士人中和淡雅、含而不露、安静从容的人格魅力风范。如果没有单元空间、单元图形的引入, 我们就无法深入《兰亭序》的内部, 无法解释出观者视线与它相遇时客观存在而自己又难以言说的美妙感觉。
外部空间, 指作品内部空间以外的全部空间, 它又可分为字间空间和行间空间。书写时人们往往只注意结构, 内部空间随结构的构筑而产生, 与结构关系密切, 而外部空间是被动形成的, 内外部空间的情调往往不够协调。中国古代的许多书法架构在这个层面上都经不住推敲。《兰亭序》则不然, 与外部空间相邻的字内空间绝大多数呈开放、舒展状。也就是说, 围绕与字外空间相邻的字内空间的笔画相互之间没有将这些字内空间抱合的趋势。这使内、外部空间能够较好地交融, 字内空间的性质影响到了字外空间, 《兰亭序》也就因此而气象开阔。开放与舒展的空间具有极好的包容性, 放映的是人的平和与博大的胸襟, 反之, 收敛与封闭的空间则传达出不安与拘谨。
《兰亭序》整幅作品字距与行距大致相当, 部分相互插入的大尺度笔画非但没有破坏行距, 相反还弱化了行间问题, 使行与行之间既明晰可分, 又似断还连, 使整个章法巧妙地融为一体。它的这种穿插构成, 局部看显乱, 放眼整体又齐, 此行有迎, 彼行也有让, 此处放, 彼处收。因此, 通篇显得和谐而精巧。这乱与齐, 迎与让, 收与放之间, 其整体的构图所带来的视觉效果, 一如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在乱世中全身避祸, 轻松悠闲地游刃于各种复杂的利害关系中, 处变不惊, 潇洒自得。可是, 虽有机谋, 却无权术家的诡秘与狡诈, 因为士人与谋略权术家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文人举止显得更灵活, 得体而不失优雅风范, 尽透文人灵秀本色。魏晋士人迫于形势, 全身避祸, 而不刁钻经营, 有乱世全身的需要, 有进有退, 却始终保持魏晋士人的玄谈潇洒、中和简淡与超迈拔俗的独特风骨。
循着《兰亭序》, 走进魏晋这个特殊的时代。在理解了他们的生存境遇之后, 我们更能感受到这种心态的可贵和其中的智慧。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王羲之, 并没有忘记作为古代的读书人于国于家于民应当担负的责任。而是找到了自己人格与时代的特殊契合点, 也正是这个契合点, 同时折射出了魏晋士人普遍的心态, 让我们得以从《兰亭序》中看到魏晋士人的人生态度。
这样想着, 遥远的魏晋士人似乎在《兰亭序》手稿上慢慢鲜活起来, 其举首投足, 如在眼前。书为心画, 字如其人, 竟至于此。
参考文献
[1]启功.启功丛稿·艺论卷[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积极的人生态度作文 篇六
刚上一年级时,我很内向。同学主动跟我交流,邀请我玩耍,我却总是找借口避开。上课,老师在课堂互动,同学们都跟随着老师的步伐,只有我躲在一旁不敢吱声。慢慢地,我变得越来越孤单,也不善交际,人缘关系一团糟。别的同学都有要好的朋友一起玩儿,一起欢声笑语。而我的世界里,只有自己。还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点我起来回答问题,我犹犹豫豫地站起来,满脸通红,支支吾吾的说不出话。同学们看向我的目光,让我心里非常慌,不禁潸然泪下。老师无可奈何的说:“行,你先坐下吧。”那一刻,我仿佛一个溺水的人,感到非常的无助和窒息。
头顶上那团名为恐惧的巨大乌云总是如影随形地跟着我,让我离人群越来越远。我越来越惧怕与人打交道,几乎一放学我就立马回家,躲避着一切的人际交往。妈妈发现了我在学校与同学相处得不好,也不积极参加学校里的各项活动,她并没有批评我,而是拉着我坐在她的身旁,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说:“今天只是来找你谈谈心。为什么要害怕很别人接触、交流呢?”我低着头小声说:“我不适应,我不太习惯别人的眼光。”妈妈看了我一会儿,起身说:“你跟我来。”我慢慢地跟着妈妈走到窗前,妈妈指着窗外让我看,说:“你看看窗外的那些人。你看他们多开心啊。你难道不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吗?”我凑上去瞧了一眼,看到一群看起来和我差不多大的学生围在老师身边学画画,看着他们有说有笑,我不禁有些失落,回答妈妈:“可是我害怕。”话落,我心里漫出了巨大的难过和委屈。妈妈笑了笑说:“为什么不试着去交朋友?为什么一定要躲避?这些孩子们也不是一开始就是朋友,你不要有害怕的心理,害怕并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要害怕失败。你为什么不尝试着再积极点,勇敢一次呢?”妈妈砸向我的这一段话,仿佛一块大石头投向了我内心的冰层,让我的心湖泛起了层层波澜。
妈妈的鼓励给了我勇气,让我决定要变积极,做最美的自己。在学校里,我积极去跟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上课也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积极为班里做贡献;在家里,积极为妈妈打扫卫生、为爸爸捶背,分担各种力所能及的小事。这让我感到非常开心,非常充实。自从我开始尝试着保持积极的心态去做各种事情,我发现那团曾经压的我喘不过气的乌云渐渐散了,有阳光照进了我的生活。
7.阐述人生态度的作文 篇七
我想过,以后的路不管多么坎坷,我还是要一步一步地走过,把自信当拐杖,把力量当粮食,把爱当太阳,让它们与我走过那条泥泞的路。
我知道,没有最美的现实,也没有最残酷的折磨,每一次的痛苦都是对旧事的告别。痛,那就是新的开始。
人总是有缺点的。不要认为上天不公平,只要你哭过一次,笑过一次幸福过一次,爱国一次,那就是一次完美的经历。虽然你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但是你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扭转局面,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
微笑,是对人生一次美的诠释,是幸福来临之时的一个足迹,是赶走痛苦之后对痛苦的庄重告别,微笑是一道彩虹,让自己的人生多姿多彩。
哭,是人生一次最宝贵的缅怀,是笑过之后的一次教训,哭虽然是与小相对的,但是它也会同笑一样,让你在哭的时段后,让自己的人生发出异样的光彩。
痛,是哭来临时的一个明显征象,是快乐之后的一次经历,是能让自己坚强起来,的`未来充满自信的一次鼓励,让我们记住痛时的不快,去迎接明日的朝霞。
8.人生态度的类型 篇八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最能体现李白这种放浪不羁的人生态度,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手法的集中运用。而在分析这首诗的浪漫主义风格之前, 我们有必要对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进行整体的了解。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 他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 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主观抒情意识是其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在他笔下出现的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 优雅的林泉, 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 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正契合了他那种叛逆不羁的性格。于他来说, 诗风与个性是浑然交融的。他那不为权贵折腰的傲岸与他那不拘一格、放浪形骸的人生态度和现存秩序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尖锐起来, 而游山玩水、求仙访道, 激活了他追求自由的本性, 于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便应运而生。诗中充分体现李白放浪不羁人生态度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思新奇, 游刃有余地镜像般展示了诗人整个梦境的过程和层次
在诗的开头, 诗人并没有直接写天姥山的雄伟壮丽, 而是以“瀛洲”的虚无缥缈来衬托这座仙山给人的神秘感, 在云霞中若隐若现, 为诗人进入梦境作了一层铺垫。接着诗人运用了一个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表明了诗人游览天姥山的急迫心情。在梦中, 诗人与前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神交, 找寻谢灵运的宿处, 身着谢灵运的木屐, 目的是幻化为谢灵运的角色, 释放政治上失意的压力, 享受精神上的自由。诗人在梦中见半壁海日、闻空中鸡鸣, 景物也慢慢随着梦境的展开而变得梦幻, “迷花倚石”突出的是山水迷离之美, 给梦增加了一种变化莫测的飘忽感。诗人在这里虚化了一个超脱现实的神话世界, 将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发挥到了极致。在山的顶峰, 诗人看到了更加突兀更加奇特的美景, “裂缺霹雳, 丘峦崩摧。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天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如同地震一般强烈, 使人感到内心的惊惧与凶险, 从而使梦境由神秘之美转向了怪异、突兀、惊险之美。接下来诗人描写了富丽堂皇的神仙世界,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写到这里, 梦境达到了最高的顶点。应接不暇的华丽场面以及仙境的缤纷与变幻莫测使这位政治上的失意者暂时忘却了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与矛盾, 达到了精神境界的自由与享受, 也使我们随同诗人流连于美好虚幻的神仙世界。梦境的美好将诗人在现实中的苦闷与抑郁一扫而光, 然而美好的梦境毕竟是短暂的。“忽魂悸以魄动, 恍惚起而长嗟”, 梦醒后的诗人不得不感叹梦境的虚幻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矛盾,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诗人在梦醒之后仍然体会到的是痛苦与失落。然而诗人的意志并没有因此而消沉, 精神也并没有被磨灭, 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把刚体会到的矛盾心绪一扫而尽, 依然率性而活, 并且活得更有节操。
二.大胆夸张、想象丰富, 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
诗人写天姥山的高大与雄伟, 不直接着眼于天姥山, 而用衬托的技法写到“势拔五岳掩赤城”, 中华五岳都在它之下, 那是何等的壮观!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对比的手法, 以天姥山之独雄于中华大地, 暗示了诗人独雄天下的真实内心, 这种极具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写法使得诗人放浪不羁的孤傲个性得到酣畅淋漓的表达。而且诗人通过想象对虚幻的梦境过程作了全面的展示, 在想象中塑造了一个梦幻的神仙世界, 其丰富和复杂的程度是绝无仅有的。他在夸张的运用中舒展了自我, 用奇特的想象创造了属于诗人自己的世界。那种饱含了诗人强烈情感的夸张又显得是那样地合情合理, 让读者分不清哪是想象, 哪是事实, 仿佛一切都正如他所说。至此, 诗人放浪不羁的人生态度与追求自由、不受约束的人格理想也正是这样在诗歌的创造中得以升华。也正是因为诗人丰富的想象、合理的夸张, 所以梦境写得虚中有实, 虚实相间, 亦真亦幻, 使得读者在感受到了神仙世界的奇幻与飘渺的同时也看到了现实社会的残酷与可恶。诗作的大胆想象, 为李白超越现实提供了契机, 使得李白放浪不羁的个性, 潇洒飘逸的诗风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叙述与抒情的灵活过渡, 句法和节奏的自由转换。
诗作前面是对梦境的全面展示, “世间行乐亦如此”是对丰富迷离的梦境的简洁概括, 紧接着“古来万事东流水”是对梦境的短暂与不真实的叹惋, 从而得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结论就显得顺理成章了。迷离恍惚的梦境变化是曲折缓慢的, 而诗人情感的抒发又是这样地突如其来, 对读者的阅读感受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而且前面对梦境全过程的叙述与最后感情的抒发在节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使人印象深刻。梦境过程的清晰、得力与句法的灵动、跳跃, 不拘于五七言固定的三字结尾, 结构上“倒装”写法的运用, 使得结尾显得格外有气势, 对深化主题也大有裨益。诗句的长短多少、节拍的舒疾缓急, 全是依据诗人自由奔放的感情起落变化而定, 做到兴到笔随, 声情并茂, 气韵天然。这与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不受格律约束的诗风是有着很大的联系的。
综上所述, 诗人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通过想象、夸张等颇具浪漫风格的艺术手法幻化出来的美好梦境与神仙世界, 是诗人用以抗拒污浊社会现实的无奈之举, 是诗人对自己不为权贵折腰的傲然人格的坚守, 是诗人放浪不羁、不拘一格的人生态度的文本呈现。
参考文献
[1]邵年.试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浪漫主义特色[A].宿州师专学报, 2003.
[2]黎红.虚幻与现实中的人生追求—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解读李白[A].老区建设, 2005.
[3]杨海波.展示人生理想与黑暗现实矛盾的杰作[A].江南学院学报, 1999.
9.有关人生态度的格言 篇九
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修改自己就是修改世界,每个人都变改,世界自然会变改。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既然无法预知未来,那就快乐的过好每一天,前行的路上喻舟和你同路。
人生就像愤怒的小鸟,当你失败的时候总会有几只猪在笑。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包括爱情在内。可以简简单单。但是不能随随便便。
人生如过客,欢欢喜喜的来,高高兴兴的走。最重要的是,把握当下!
每条路都很难走,但是一旦选择了,就一定要走下去。
人生若是执于一念,那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也就会自在于心间。
宽恕不是忘记,也不是赦免,而是放过自己。
时光的残忍就是,她只能带你走向未来,却不能够带你回到过去。
人生在世,应该这样,在芬芳别人的同时美丽自己。
找不到对的人,其实很可能是,改不掉错的自己。
默默的放弃,悄悄的离开,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
当你感到吃得下,走得动,睡得好,没羁绊,很满足的时候,那么你的幸福就在其中。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
永远太远,我们都承诺不起。时光变换,若干年后,变了的恐怕不只是容颜。
能让自己登高的,不是借用他人的肩膀,而是自身的学识。
阳光虽然暖和,可照射的时间长了,也会遭到谩骂。
有两种人徒劳无功:一种人得到财富不肯享用,一种人得到学问不肯实践。
人若把自己框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容易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和格局。
你对着时光悲伤,却忘了时光比你健忘。
就算砸碎钟表,谁也休想把时间的脚步束缚半秒钟。
你永远无法分辨什么是真爱,因为真爱总伴着失去而来。
不是故事的结局不够好,而是我们对故事的要求过多。
从此以后看淡一切,不闻不问。好好的重新开始。
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做人成功,不成功也是暂时的。
别人都在假装正经的时候,我只好假装不正经。
生活不是单行线,一条路走不通,你可以转弯。
女人,要活的精彩,努力为自己而活。
因为无能为力,所以顺其自然。因为心无所恃,所以随遇而安。
没人善待我,我自己善待我自己。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乐观的人能重整旗鼓东山再起,悲观的人因缺乏自信,往往一败涂地。
人的眼睛是黑的,心是红的,有时眼睛一红心也就黑了。
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不要和别人比较,在比较之前你已经比别人低了。
我们的人生随着我们花费多少努力而具有多少价值。
真正的强者,不是流泪的人,而是含泪奔跑的人。
有望得到的要努力,无望得到的不介意,则无论输赢姿态都会好看。
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
生活是一面镜子,乐观的人看到的是自己的微笑;悲观的人看到的则是自己的苦笔。
女人,不需要倾国倾城,只需要一个男人为她倾尽一生。
真正爱我的人,绝不会离开我。他纵有千百个理由放弃,却也总会找一个理由坚持下去。
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沈溺幻想,不庸人自扰。
人生最糟的不是失去爱的人,而是因为太爱一个人,而失去了自己。
生活的真谛在于宽恕与忘记。宽恕那些值得的人,忘记那些不值得的人。
真正的痛苦,没有人能与你分担。你只能把它从一个肩,换到你的另一个肩。
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不管雨下多久,最终彩虹总会出现。
心有多远,你也就能走多远,最好的生命是做一个温暖的人,浅浅笑,轻轻爱。
生命中,有风,有雨,但别忘了也会有阳光。
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心灵。
痛不痛只有自己知道,变没变只有自己才懂。
最先道歉的人最勇敢;最先原谅的人最坚强;最先释怀的人最幸福。
10.人生态度的经典语句 篇十
1.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做个简单的人,享受阳光和温暖。
2.懂得放弃,能得到更多,懂得舍取,珍惜更多。
3.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你想见,却又见不到。
4.别让任何人毁灭了你的灵魂,你要让自己坚强,只为自己坚强。
5.爱你的人,关心你的快乐;懂你的`人,知道你的沉默。爱着并懂你的人,会去读懂你的悲伤。
6.有些事,想多了头疼,想通了心疼。
7.别指望所有的人都能懂你,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做了萝卜,自然就做不成白菜。
8.有些人,一旦遇见,便一眼万年;有些心动,一旦开始,便覆水难收。
9.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受过投入和用力的痛楚,又怎么会明白决绝之后的海阔天空。
10.所有的疑问,在某个明天,一定会有一个答案。
11.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
12.人生是一种承受, 我们要学会支撑自己。
13.很多时候,很多东西就在我们以为的永远里,变了。
14.人生苦短,无谓去担心别人怎么想你,怎么说你,做你自己想做的,快乐一点。
15.情绪这种东西,非得严加控制不可,一味纵容地自悲自怜,便越来越消沉。
16.这一季,我只愿.,花未谢,雨未消,你未离去。
17.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欣赏一种残酷的美,然后用很小很小的声音,告诉自己坚强面对。
18.出去走走,别让坏情绪迷乱了世界,慌乱了心。
19.所谓成熟,明明就该哭就该闹,却不言不语的微笑。
20.友谊常以爱情而结束,而爱情从不能以友谊而告终。
21.一念起,天涯咫尺; 一念灭,咫尺天涯。
22.付出真心才会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得彻底;保持距离就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
23.要相信,生命中真正在乎我们的人,是不会被别人抢走的。无论爱情,还是友情。
24.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25.你跌跌撞撞,落得这一身伤,就当是为青春,画下的残妆。
26.因为没有,从不担心失去;因为想要,才会患得患失。
27.该执着的永不怨悔,该舍去的永不牵挂,该珍惜的永不丢弃。
28.人生是一场一个人的旅程,无人可替代。总有人离开,总有人到来。
29.无论生活是悲是喜,我们都须承受。
11.人生态度的类型 篇十一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黄粱梦》虽然取材于中国的《枕中记》, 但亦有不同之处。本文试通过把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黄粱梦》与中国的《枕中记》相对比, 比较分析作者对于人生的不同态度。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 从小说的构成来看, 叙述的顺序不同。《枕中记》是文言文形式, 按照时间顺序
展开故事情节, 正如文中开头部分“开元七年, 道士有吕翁者, 得神仙术, 行邯郸道中, 息邸舍, 摄帽弛带隐 (凭倚) 囊而坐, 俄见旅中少年, 乃卢生也。”所写, 是按照时间、人物、地点的顺序介绍, 然后卢生出场, 向吕翁倾诉衷肠。故事如此展开, 最后以卢生说“啊, 原来是一场梦啊!”的慨叹结局。
可是《黄粱梦》却是使用现代日语书写, 并非按照原来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来描写的。故事情节和《枕中记》完全相反。在《枕中记》中, 有卢生与吕翁会面并且倾诉自己的苦难经历的一幕, 但是芥川龙之介在作品中把这一部分省略掉了, 以卢生从梦中醒来作为小说的开端, 并且卢生是通过和吕翁的对话才明白刚才自己是在做梦。那芥川龙之介为什么要这么写呢?那是因为文章的构成要为文章的内容服务, 这两部作品中作者要着力描写的地方即文章的主题不一样的缘故。
第二, 两部作品着力描写的部分不同。《枕中记》中详细地描写了梦境。特别是着重描写了梦中卢生荣华富贵的生活。比如:描写了卢生做官时的丰功伟绩以及自己五个儿子都谋了官职, 自己临终前写给皇帝的信并且收到皇帝的回信, 受到皇帝的重视等等。但是在文末以短短的一句指出:这只是一个短暂的梦。作者通过描写卢生梦中的仕途通达, 来衬托现实中理想的破灭, 以此来突出主题。《枕中记》是唐传奇中的叙梦小说, 通过“梦如人生”的构思表达“人生知梦”的思想。旨在劝诫, 表现人生短暂易逝, 应把握现在的拥有。
在《黄粱梦》中, 关于卢生的奇遇经历, 只是做了简单地阐述, 并未重点描写。重点突出描写卢生和吕翁两人的对话。比如:吕翁问:“做梦了吧?”卢生回答:“是啊, 做梦了。”“梦见了什么?”“梦见了好多好多, 这个梦太长了。”主要是以吕翁提问, 卢生回答的形式展开的, 通过两人的对话, 文章的主题得以表现出来。
第三, 内容相似但是主题完全不同。在《枕中记》中, 卢生一觉醒来, 得知自己五十几年的奢华生活只是一场梦, 陷入了深深的感慨。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富贵也好, 贫穷也罢, 人生不能患得患失, 应宠辱不惊。他也明白了这正是老先生要告诉他的道理:人生不能有太多的欲望。于是谨遵其教诲。据此可以看出作品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作者对待权势、名利以及荣华富贵都持有消极的态度, 提倡和宣扬道教的禁欲主义。主张“人生在世, 荣华富贵都只是一场梦”, 不要总想着出人头地, 应该抛弃世俗过隐居的生活。
在《黄粱梦》中, 吕翁告诉卢生:“人活着就和你刚才做的梦一样。如果知道了生死、得失的道理的话, 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但是, 卢生听了吕翁的话, 没有像《枕中记》中描写的“谦卑地表示感谢”谨遵其教诲, 而是抬起头, 目光闪烁地反问吕翁:“因为是梦就更想活下去了。我们做的梦会有醒来的一刻, 所以人生的梦也总会有醒来的那一天。在那一天到来之前, 我要找到活着的价值好好活着, 你不觉得应该是这样的吗?”由此提出了和《枕中记》完全不同的主题。人世间还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 正因为人都要死, 所以才要体会人生的短暂, 更好地活下去。卢生表现出作为年轻人应该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结论
《枕中记》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悟, 借以表达官场的现实。作品中曲折的反映出一般封建士子热中功名富贵的思想, 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险恶和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丑态。但因作者受道家影响过深, 对现实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
《黄粱梦》是芥川龙之介25岁的时候写的小说, 他青年时期一直觉得人生充满了愁苦, 抱有消极厌世的态度。但是, 不管怎样厌世, 都会有对人生的思考。人究竟该如何度过如此短暂的一生呢, 关于这个问题, 25岁的芥川龙之介也考虑过吧。要是没有的话, 为什么吕翁对于卢生的反问, 没有表示否定呢。通过《黄粱梦》可以分析出正在探究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芥川龙之介的心理矛盾。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有其独有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不能评判哪一个是正确的、更好的人生观, 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于长敏.《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漫笔》.吉林大学出版社.
[2].竹内真.『芥川龍之介の研究』.日本図書センター.
12.表达人生态度的心情说说 篇十二
3、世间没有什么原因能把你改变,真正改变你的是你的贪念和执着、猜疑和嫉妒。生活是一场自我的解脱,真的没有人能赠送给谁轻松,人生的路本来曲折,如果自己再迷失了方向,那么等待你的又是一场跌落。
4、生活恰似辽阔的大地上,遍野飘香的鲜花,满山的杂石与野草,它需要生存者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和无私的博爱。
5、回不去曾经回不去的彼岸,在经年岁月里,成为一道驻扎在我心海的遗憾,无法穿越时空里的过去,依旧囚居着我的现在,悲伤了多情,寂寞了最初。明明知道追昔抚今是要承载悲伤给予的哀痛,却还是怀思着那个你给我的最初。
6、最怕的就是我一直觉得很重要的人,而他最重要的人却不是我。有人说,失眠,是因为你正在别人的梦里辛苦地忙碌着。很多事,只有亲身经历才会理解,一如情感:错过了,遗憾了,才晓得生活其实不须要这么多无谓的执着。
7、品种繁多的菜形状颜色各异,排列组合就能得到很多图象资源。新鲜的,蔫了的,烂了的,枯干的,腌过的,煮过的,炸过的,炒过的,样子都不一样。
8、红尘滚滚的累世变迁,沧海或成桑田,连那胡杨木也早已碾做尘埃。我们终于明白,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修得白首同心;亦不是所有的友情,都能盼得天长地久。
9、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10、落叶无言,温暖如昔,这个秋天因为有你,真的很美。如果时光可以折叠,我希望可以将彼此折叠,沉睡在有你,有我的时光里。让爱如墨香,念如水。筝一弦恬淡心曲,懂你眉间爱意。歌一曲不离不弃,懂你眼神情牵。
11、人生之旅或阴或晴,风一程雨一程,但也要风雨兼程。人生一世,总有个追求,有个盼望,有个让自己珍视,让自己向往,让自己护卫,愿意为之活一遭,乃至愿意为之献身的东西,这就是价值了。
12、放下一点贪嗔痴,放下一点执着,放下一点愚昧,放下一点牵绊。要学会满足,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快乐,要学会对自己好一点,我们才会发现,生活原来是那么亲切,如此的轻松。人生啊,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13、凡大成者,都善于把众人的路扭朝一个方向,合众人之力,为共同的目标奋斗。此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以力取道必自毙,以德服人天下宽。
14、有一种承担,叫提得起,放得下;有一种负担,叫提得起,放不下。向前走,走过不属于自己的风景,潇洒的,不是唯美而是心情;收获的,不是沧桑而是淡定。
15、有种相识,在路上,有种相知,早已封存在心,只是路过的时候打开了那扇窗,彼此都看到了那些风景,便迎来了春暖花开。
16、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脆弱的,用清静的心看世界,眼中有美;用清静的心听述说。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抱怨不会产生任何改变,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抱怨不会使人变得更聪明、更强大,而只会让人在自怨自艾中慢慢消沉。
17、时间如同丝绸上的绣花,年复一年,花依旧,色愈淡。简单的事,想深了,就复杂了。复杂的事,看淡了,就简单了。
18、一个人如果还拥有几分自尊的话,那你就应该从改掉自己的火爆脾气开始。如荷柔和,如荷般开过。
19、女人,要适当学点心计,才能在爱情中走的更远,本微博致力于剖析男女情感中最敏感的问题,拒绝做笨女人。
20、现在我们能够做的,是找一个静静的地方,让自己静静的思考,明白该如何做,才能够不让珍贵的东西,重要的人再次失去,明白该如何做,同样的错误不会再次发生。
21、你路过心里一阵子,却在记忆里搁浅一辈子。我不想去想你,可是就在很多很多的小瞬间,无意的想起你。比如,一个人,一句话,一首歌,和无数个闭上眼的瞬间。
22、夜里,月轮向夜空俯瞰大地的瞳孔,清冷的月光看着人间悲欢,看着有人圆满,有人心碎!
23、风雨也罢,彩虹也罢,艰辛也罢,平坦也罢,荣辱也罢,沉浮也罢,原本无好无坏,都只是人生的必经之路,都是生命需要去品尝的滋味,酸甜苦辣只是心的分别。
24、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25、付出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抱怨他人,折磨自己;嫉妒他人,作践自己;羡慕他人,浪费自己;怨恨他人,气坏自己;贪恋他人,烦恼自己;阻碍他人,陷害自己;慈悲他人,快乐自己。
26、当身边发生了不愉快事情的时候,不要一味的看到它给自己带来的烦恼,我们要去多角度的看待问题,你会发现,其实,挫折也会给你带来好处,挫折也是一种成长经历。
27、爱,本来就是一件百转千回的事,但愿某一日你能幡然醒悟,怜惜眼前人。
28、你究竟在追寻快乐或是兴奋?快乐与兴奋是很不一样的东西。兴奋是一时的情绪状态,就算最痛苦的人,也会偶尔因兴奋而感觉快乐,像饮食男女便最现成便捷。
29、没有风的忧伤,只愿雨的洁净相伴;没有海的誓言,只愿水的温柔以报。默默的守候,深深的疼惜,一句懂得,胜过千言万语,一句我在,便是春暖花开。
30、我总是躲在梦与季节的深处,听花与黑夜望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恍惚中,时光停滞,岁月静好。总是不经意的想起,那些曾经握在手中苍凉的岁月,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
31、去见你想见的人吧。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繁花还未开至荼蘼,趁现在还年轻,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还能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趁世界还不那么拥挤,趁飞机还没有起飞,趁现在自己的双手还能拥抱彼此,趁我们还有呼吸。
32、素日笔下时常描述着雨的场景,大都带着些许的感伤。一直以来都不喜欢雨天,或许骨子里本就融入些许的忧郁,若是恰逢雨天,心情未免就有些压抑了。
33、无奈时能达观的一笑,这是一种境界;被轻蔑时能平静的一笑,这是一种自信;不管是有什么事情,为了什么原因,我们每天都要开心一笑。
34、唯美的句子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在某處等你。不在這里,不是此時,便會在那里,是彼時,等你。有一個可以想念的人你就是幸福的。
35、有时候喜欢一个人,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什么生死相守的誓言,只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36、活着不是为了怀念昨天,而是要等待希望。让大家都看到你的坚强,离开他你也可以过得很好。离开以后,大声的告诉他我爱你,与你无关。爱是你的权利,把想说的都说出来。
37、健康的身体,双全的父母,能养活自己,几个能谈心的朋友,可以自由欣赏的美景,这些幸福的东西我们都已经得到了——所以比别人强和获得社会的承认这样的需求就被凸显出来了。
38、天亮了,灯灭了,而我为了你却在这般繁华的尘世中堕落了。在寒风凛冽的城市中,我这只飞鸟却失去了羽毛。不是你的无情,是我的心太脆弱了!
39、我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让我无法相信冲动的爱情,那些盲目把人推向婚姻,自以为做好事的愚民,才是真正的邪恶势力。
40、一直想遮掩我对你的思念,可那思念如蓄满的荷塘,不可逆之的流淌而出,蔓延成思念的雨,流向远方的你,每天我沾着星星的眼泪,写下的诗歌把我的心灵出卖,让你一览无余。
41、每一次恋爱,都是一次疗伤;每一次折磨,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痛苦,都是一次蜕变。总有一天,你会对着过去的伤痛微笑,你会放下所有的委屈、愤怒和伤害。
42、曾经以为一见如故,是今生最美的相遇:曾经以为一份遇见是人生最美的风景:曾经以为一诺相许,便会是永远。然,似水流年,待繁华落尽,你我依然各安天涯,只是路过彼此。
43、如果换我先开口,日子是否还一样细水长流。如果回忆能够像内存卡就好了,格式化后,就不再记得。
44、也许你们爱恨别离,但注定重逢;也许你们即将开始,但早已结束。最后,只剩下疼痛的微笑,但确是发自内心的,依旧是你,依旧是我,依旧是美好的四月天。
45、人生,经历越多,心境也会渐渐淡定自然,总感觉,一个人,不管做任何事,只要无愧自己的良心,对待任何人,尽量做到以礼相待;以诚为本;以亲和力相交,以心去换位思考,莫管深浅,定不会辜负当下因缘相遇的风景。
46、生活有时是令人沮丧的,我们总是在意别人的言论,不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追求自己想爱的人,害怕淹没在飞短流长之中。其实没有人真的在乎你在想什么,不要过高估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
47、在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实非常小,就根本没有理由,抱着说教的态度,让别人改变生活。事实上,每个人只可能被生活改变,别人的话多是不相干的。
48、床前明月,似霜不是霜,举头深情一望,低头无语相思。谁是我的故乡?我又是谁的故乡?只这一把雏菊的冷香,淡淡,清冷地沁入心脾,透了骨,冷了心。
49、有时候,人就是如此,对自己最好的人明明就在身边,但是,却不好好珍惜,去追寻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等到失去了,才感觉心里空荡荡了,包裹着心的那层温暖消失了,才知道后悔了。
13.多彩的人生态度作文 篇十三
每件事带来的后果总是对立的。这就在于你以什么态度对待他们。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国着名的相声大师候宝林被送上了批斗台。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多么可怕的呀!可候宝林却一点也不惊慌,把批斗台也当成相声演出。当主持人说:“打倒候宝林!”候宝林马上躺在地上,说:“候宝林被打倒了!”台下大笑。主持人又说:“给候宝林戴上高帽子!”候宝林马上戴上一顶高得出奇帽子,说:“候宝林已经戴上高帽子了!”众人狂笑。一场批斗会就这样结束了。有一个人是炒股票的。他已经获利200多万了。有一次发生了股票大暴跌,他所持的股票没及时抛出,少了几十万利润﹙但他还获得50多万的利润﹚。于是,他整天愁眉苦脸,叹息那几十万,却没理会那获得的50多万。最后,因忧郁过度而进了医院调养身体,花费了几万元。
从此可见,事情本身无好坏之分,全在人的一念之间。如果我们认为它是坏事,事情就向坏方向发展;认为它是好事,再付诸行动,事情就向好方向发展。材料中的小女孩如果过度害怕闪电,长大后就会变得胆小怕事;而正是她对闪电的美好联想激发了想象力,长大后必有一番作为。
【人生态度的类型】推荐阅读:
苏轼的人生态度11-03
我的人生的态度11-16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06-16
关于积极人生态度的名言06-29
关于人生态度的专题讲座08-30
态度决定人生演讲稿07-06
读《态度决定一切》有感--改变自己,从改变自己的态度开始10-23
认真的态度作文06-23
描述工作态度的语录08-02
态度决定成败的事例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