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

2024-10-23

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精选9篇)

1.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 篇一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人类生存依赖能源,社会发展离不开能源,能源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的缺口增大,能源安全及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显突出。因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再三指出: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要大力提倡和扶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而最重要的便是大力研究和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关键字: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一、我国能源形势与发展接替新能源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我国能源资源“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使我们正面临严峻的能源形势。近10年来,我国石油消费增长率达到7% ,而同期石油产量年增长速度仅为118% ,石油供应形势十分严峻。2003年我国进口原油9 112万吨,对外依存度达35%。今年原油进口量将突破1亿吨,面对50%的进口石油,我国石油安全形势令人担忧。

我国煤炭资源总藏量位居世界第一,可釆储量2 406亿吨,位居世界第二。煤炭约占我国化石能源的95%和储量约90%。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形势不容乐观。一是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低,己查明资源中精查和详查资源只有42% ,煤炭供给能力不足。二是经济可采储量少,人均占有量仅145 t,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是煤炭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全国煤炭回采率仅30% ,小型煤矿回采率仅15 ~20%,与国外85%的先进水平相比相差甚远。四是我国煤炭超过60%的产量用于发电,即世界每使用3 t煤,其中就有1 t是在中国烧掉的。

而燃煤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五是煤炭生产安全隐患多,事故频繁发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能源资源形势是严峻的。石油、煤作为重要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一天要消耗殆尽。因此,从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在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注重节约能源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发接替能源(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的要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生态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既是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又是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

——《国土资源情报》

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1.地热能的开发利用

地热来自地球内部。按目前地热井可以钻到4000 米深度计算, 大陆地壳浅层就贮存有相当于3.57 亿亿吨标准煤的热量。按现在全世界一年的能源消耗相当于100 多亿吨标准煤折算, 这部分地热能可供全人类消耗300 年。

我国地热资源的最广泛利用是继承了传统优势的温泉洗浴和医疗,近十余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利用温泉的品位开发的地热休闲和保健项目受到越来越多大众的青睐, 各种形式的温泉游泳和娱乐, 以及人性化的温泉泡浴和保健理疗都有稳定持久的发展, 更有“温泉入户”的房 地产适应了富裕家庭的消费享受。还有一种结合高新技术的地热(源)热泵利用, 已形成了世界上近十余年来的热门发展。它可以提取低温地热资源、甚至常温地下水和土壤中的热量, 通过热泵技术使1kW 的电能产生3 ~4kW 的热能, 这样高的能效利用是其他任何能源做不到的。这种技术能兼用于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 因此适应欧美市场的需求, 带动了运用和技术的大发展。近年来在我国也已开始应用。2005 年世界地热大会的主题是“地热能: 本土的可再生的绿色选择”。虽然目前世界上地热资源的发电利用和直接利用的能量仅占世界总能源利用的1%, 但是面临世界原油价格的飞涨, 地热能向我们展示了作为基本没有污染的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潜力

——《知识就是力量》

2.风能的开发利用

在我国,风能也是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我国幅员辽阔,气象条件复杂多样,蕴藏的风力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分布在两大风带:一是“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二是东部沿海陆地、岛屿及近岸海域。据统计,陆地加近海有15亿千瓦以上的风力资源。其中,陆地10米以内风力资源为2.53亿千瓦,陆上杆塔高度100米内可利用风能则高达7亿瓦。

我国的风电开发目前还处于初期,但发展较快,技个装备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已能批量生产单机容量为750千瓦的风电设备,1.2兆瓦和1.5兆瓦机组正在样机

试验阶段。截至2007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已突破了600万千瓦,居世界第五位,目前正在河西走廊、鄂尔多斯盆地、,沿海等地加快建设百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厂。未来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前景非常广阔。据预测,今年底风电的装机容量将突破1000万千瓦,两年后将突破2000万千瓦,有望提前实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的规划目标,将来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国家之一。

开发风电对环境来讲,利大于弊。由于大量的风能资源处于戈壁滩、大草原和沿海滩涂地区,给开发带来不便,但依靠后方力量的支援一定能够克服。此外,虽然风电建设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旋转的风机叶片可能产生噪音污染等,但在荒凉地区开发风电,对社会和环境影响非常少,不占用基本农田,不存在与民争地的矛盾。因此,在这些地区的大风口建设风电,不仅可以利用荒地清洁生产电力,还可以削弱风速,减少冬春季节的扬沙浮尘天气。

——《陕西综合经济》

3.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约为3175 ×1026W)的22亿分之一,但己高达173 000TW,即太阳每秒钟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500万吨标准煤。

目前人类利用太阳能,主要是利用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单晶硅电池、太阳能供热系统等。资料表明, 1999年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200MW,预计到2010年将累计达到14~15GW, 2050年前后将可能超过核电。我国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居世界第一位,到目前为止,我国太阳能装机发电总量达到100万千瓦,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光热产业己占全球76%的市场份额。

(1)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1.1 指导思想 对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要以合理开发、加大力度为指导思想,加大太阳能热利用开发力度, 促进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份额较迅速地提高, 这不但可使常规能源得到节约, 也促使之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缓解与能源有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使能源、环境、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1.2 太阳能产业发展策略

① 太阳能供热水是应用最普通、技术最成熟, 效益也较好、较易于发展的项目,也是全世界应用最普遍的太阳能技术。②太阳能热利用其它项目(干燥、空调等)也要因地制宜,计求效益的原则上进一步发展。③太阳能光电要以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相结合, 争取在5 年内技术上有较大突破, 降低单位成本,扩大市场销售份额,形成良性循环。

——《科技创新导报》

三、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从政府到老百姓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认为中国的煤炭资源极其丰富,因而缺乏能源资源危机感;各地政府也因而未能因地制宜地把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列入发展战略规划和工作计划,或者没有将中央的战略方计真正加以实。

(2)我国还未建立一套完整的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激励政策,尤其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和有助于技术商业化发展的经济激励政策。

(3)缺乏专门的技术人才。我国目前学校教育中尚没有设立专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学科,现有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人都是半路出家。同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知识的社会普及程度也比较低,未引起全民的关注与重视。

四、几点看法和建议

(1)政府应大力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予以考虑。要制定好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不断提高其在一次能源供应中的比重,适当降低煤炭的比重。

(2)按照资源节约和开发并重的方针,在加大对我国能源资源勘查和能源储备的基础上,在合理开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煤矸石、油页岩、石煤和可燃冰等其他化石能源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国土资源情报》

无论是从环境角度,还是从经济发展角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发展都是必须的。尽管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发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相信那些难题终究会被我们所解决,并且其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巨大的。

2.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 篇二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建筑设计,利用

面对有限的能源资源, 近年来我国多次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建筑行业在未来的建设发展中要合理运用可再生能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进一步促进建筑质量的提高, 增强建筑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1. 绿色环境建筑的必要性

绿色环境建筑是以节约能源为目的在建筑特点上进行绿色建设, 它需要结合是市政的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环保材料或循环利用建筑中的废料和部分家庭废料, 绿色环境建筑重点是保护环境, 避免建筑工程中出现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问题, 如建筑施工中的废料、粉尘, 容易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 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危害。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行业中的运用, 充分体现着我国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的运用, 它使得绿色建筑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 建筑企业需要不断通过创新研究, 加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行业中的有效应用, 促进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因此, 绿色环境建筑可以改善建设施工中的环境质量,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而且对室内环境也有着显著的进步[]。

2. 建筑设计中可再生能源的具体应用

2.1 太阳能

太阳能是太阳所释放出的辐射能, 太阳能一般情况下会转化为化学能、热能以及电能,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太阳能进行照亮、提供热能。首先, 建筑设计中太阳能资源的利用主要是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是通过太阳集热装置吸收太阳能辐射, 而吸收的太阳能辐射就转化成了热能, 这种利用现代科技的转化能源一般是提供给家庭用户的热水、空调、取暖器或温室栽培等, 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其次, 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有着两种转换形式, 一种是光热发电, 利用光热电的能量转化形势, 一种是光伏发电, 这主要是运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如某市小区大量使用太阳能, 居民通过薄膜电池与太阳能电池享有太阳能提供的优势, 该地区的知名太阳能公司为我国提供数量繁多的太阳能产品, 运用到建筑行业中, 促进建筑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太阳能产品广泛运用在建筑设计中, 设计师不仅要设计出外形美观的太阳能产品, 而且要加强产品对太阳光的采集和利用, 同时注重排水与热能输送管道的保温性能, 促进太阳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应用。最后, 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它是指太阳能把水进行直接分解, 产生氢气与氧气, 而氢气属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也有着一定的发展, 它可能会成为我国未来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形式[]。

2.2 风能

风能就是指空气在流动中产生的能量, 目前风能的资源是无比巨大的, 它有着储备量多、广阔的分布区域以及能源的清洁性, 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对风能的运用成熟度也较高, 在电网不发达的地区, 通过风能进行发电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地人们的用电问题。建筑设计中要对风能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 就需要建筑设计师详细考察与分析当地建筑工程所具有的风力资源, 保证风力发电的可行性, 并且设计风力发电对象要美观, 因风力发电机与其他发电机的不同, 在风力发电机安装时一般在建筑的顶部, 以此来保证建筑与发电机之间的协调性。

2.3 地热能

地热能是通过地源热泵器在地下表层抽取适宜温度的热源并加以利用, 是有效运用地表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主要是把地下水、地表水甚至一些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等中的热量运用到建筑的空调系统, 这就需要运用现代地源热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有两种形式, 土-气型是提供给人们地热的能量;水-水型主要是进行制冷作用。建筑设计中运用地热能要注重选择合适的地点, 防止建筑与热源相距甚远, 从而影响地热源的效果, 而如果要促进地热源的高效, 就需要花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这样违背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由于地热能所处的地质环境较为复杂, 就需要建筑设计师注重建筑地基的考察, 了解建筑所在地区的地质结构特点, 保证建筑设计中高效的地热能资源的运用。例如长沙市建筑行业中对地热能的有效利用, 长沙市属于长江以南的地区, 地下水以及地表水丰富, 因此长沙市的地热能是充足的,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 地热能源的应用不仅保障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且充分实现地源热泵技术的现实意义, 并且通过电能合理的转化成其他能源, 提高电能资源的利用率。

2.4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属于新型可再生能源, 目前生物质能的潜力发展大, 自然界中的生物质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它体现在农村沼气的运用、城市垃圾焚烧发电、种植能源作物等。建筑设计中对生物质能的应用主要是提供热能。城市的垃圾焚烧要想符合排放的要求, 就要增加成本, 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所以针对燃烧发电的垃圾可以运送到专门的发电厂进行集中处理, 如果居住在建筑规模较大的住宅区, 居民可以进行自己的垃圾焚烧设备建设, 使得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热量能够供应自己的需求。因此, 生物质能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能够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

3. 结语

综上所述, 建筑行业中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 促进可再生能源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 体现着可再生能源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建筑设计师要全面考察建筑工地, 根据建筑地点的地质结构, 选择科学合理的可再生能源并加以利用, 建筑企业要认真创新与研究可再生能源, 促进可再生能源在整个建筑规划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解艳延.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利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 (19) :260-260

3.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 篇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反哺农村”的重要举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内涵可以理解为: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广开致富渠道,解决农民的生计,使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宽裕的生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社区安宁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使农民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不断提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减缓我国的能源紧张局面,减轻生态保护和治理环境污染的压力,而且还可以满足农民对电、热、水等的需求,改善他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协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在新农村建设中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古代建筑物,无论是楼宇还是一般房屋,在设计和建设中都能考虑并充分利用自然光和气流条件,尽可能利用木材等可再生资源,尽可能使房屋经久耐用,其中体现的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理念,仍然值得今天在新农村建设中借鉴。

1.1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具体实践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相对突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可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利用可再生能源可以增加群众的收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人民群众收入的主要途径:出售农作物秸秆,用于造纸、生产胶合板等建筑材料以及发电等;种植能源植物,如不少地区种植木薯用于生产乙醇,形成了产业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3利用可再生能源能够实现用最小的经济成本解决边远地區的能源供应 农村是我国社会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环境卫生条件较差。有关研究表明,目前全国约有2万个村、700多万户、3000多万人还没有用上电。边远农村地区农牧民住得分散,流动性大,村庄和房屋使用时间存在不确定性。依靠常规能源供应满足他们的能源需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资金利用效率也不高;相反,发挥可再生能源利用小型化、多样化的特点,需要的投入较少,从而使发展的成果也能为农牧民所享受。

1.4利用可再生能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的生物质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质能资源极其丰富。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约7亿吨,其中的一半可作为能源使用,折合1.5亿吨标准煤;树木枝桠和林业废弃物可获得量约9亿吨,1/3作为能源使用,折合2亿吨标准煤;畜禽养殖和生活废水也可以用来产生沼气。此外,随着植树造林面积的扩大,每年可利用的生物质能资源潜力巨大。

1.5减轻农村薪柴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目前我国农村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居民靠传统的薪柴解决用能问题,约60%左右的农民直接燃烧秸秆和薪柴等生物质能。过度砍伐不仅导致部分地区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直接燃烧还污染室内外环境,农民身体健康。

总之,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利用农业、林业废弃物生产建材,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既可以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也可以保证农民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2.在新农村建设中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途径与对策

应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落实在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尽可能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1统筹规划,系统设计 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居住环境、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存在很大差异。应将太阳能利用与建筑物结构结合起来,将美观和实用结合起来,将专业化和多样化结合起来,最大可能地利用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将国家的大规模开发与农村分散利用结合起来,满足农牧民对电力、热水等的需求。

2.2要尽量减少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消耗 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利用一切可再生的材料作为建筑材料,或在建筑物中增加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如增加速生林、竹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建设中尽可能利用新型建筑材料,如煤矸石、粉煤灰等制造的新型建材,减少大量“吃”耕地的实心黏土砖等材料的生产和使用,使建筑材料中消耗的不可再生能源达到最少。

2.3政策引导,加快发展 国家应增加对新农村建设中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资金投入,解决农民的部分资金;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既能满足农民对能源的需求,又不增加农民的负担;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保障农民有能力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加强国内各部门计划之间的协调,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利用国际合作途径,加以集成,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

2.4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可再生能源 “四位一体”和“五配套”是生物质能利用的好形式。所谓“四位一体”,就是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在全封闭条件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一体化。简言之,就是建大棚利用太阳能养猪养鸡、种植蔬菜,以及人畜粪便作原料发酵生产沼气用于照明,沼渣作肥料又用于种植,既解决农村的能源供应,改善农民卫生状况和生活环境,又可以减少农作物和蔬菜生长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改善食品品质,保障食品安全。所谓“五配套”模式,则是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的用水困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具体实现形式是: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卫生厕所,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还可以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

2.5提高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水平 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推进现有技术产业化,特别是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依靠技术进步,降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成本,保证农民以较低的经济成本获得必需的生活能源。

4.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 篇四

第一条 为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的管理,根据《财政部建设部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6〕460号)、《财政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管理的通知》(财建〔2007〕38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三亚市设立用于支持三亚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财政性资金。

专项资金包括中央财政拨款资金和地方财政拨款资金。地方财政将依据中央财政拨款金额比例,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配套资金支持我市医疗、卫生、科研、教育等公益性建设项目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第三条 市财政主管部门设立可再生能源资金专户,将可再生能源中央财政拨款资金和地方财政拨款资金转入可再生能源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第四条 专项资金主要支持以下几方面领域:

(一)太阳能热水建筑一体化应用;

(二)太阳能空调建筑中应用;

(三)设置专项经费,用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及推广应用,可包括应用、示范、推广、引导、补贴、补助及奖励等经费开支。

(四)其他经批准的支持领域。

第五条 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财政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予以支持。

(一)以奖代补。对于能够制定具体量化评价标准的项目,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予以支持。在示范工程实施后,对于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规模较大、技术先进、效益突出的项目,安排奖励资金以重点奖励。

(二)财政补助。主要用于支持盈利性弱、公益性强,难以量化评价不适于以奖代补方式支持的示范工程;示范工程综合能效检测、标识,技术规范标准的验证及完善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及示范推广;示范工程专家咨询、评审、监督管理等支出。

(三)资本金注入。主要用于支持提供本地区建筑用可再生能源的能源服务机构。

(四)已享受省专项资金补贴的项目不得再享受中央资金和我市财政配套资金的支持,但只是已享受增加建筑面积指标扶持的项目仍可继续享受中央资金和本市财政配套资金的支持。

第六条 申报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持下列材料向三亚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报专项资金:

(一)三亚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专项资金申报表;

(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

1、工程概况;

2、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技术方案研究;

3、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及详实的增量成本计算书;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析;

5、项目示范推广性分析;

6、其他节约资源措施及后评估保障措施;

7、工程项目规划审批文件的复印件和工程施工许可文件的复印件(须核对原件)。

(三)持有项目属地图审机构评审通过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施工图;

(四)其他相关材料。

第七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我市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施工图设计的专项审查意见,对于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求的,按照补助标准,向市财政主管部门提供资金补助审核意见,并作为资金补助的依据。对于未达到要求的项目,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示范项目申请单位重新修改施工图设计后,另行组织审查。

第八条 市财政主管部门对项目组织复核,复核的内容包括:项目是否具备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审核同意意见;项目实际采用的技术支撑单位、设备服务商是否与《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三亚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方案的批复》(三府函〔2010〕246号)相一致;项目的建筑设计是否经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出具审查意见达到节能标准等。市财政主管部门对符合规定的示范项目,在主要设备开始安装后,拨付50%专项补助资金。

第九条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能效测评和专项验收后,根据能效测评和专项验收报告,对达到相关标准要求的项目,拨付剩余50%专项补助资金。对未达到相关标准和要求的项目,不予拨付剩余50%专项补助资金,并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追回已拨付的补助资金。

第十条 专项资金由市财政主管部门实行专户管理。市财政主管部门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和符合要求的将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直接拨付到项目单位。项目单位收到补助资金后,必须专账核算,对非经营性建设项目的财政补助按财政拨款有关规定执行,对经营性的建设项目的财政补助作为资本公积金管理。

第十一条 市财政主管部门对补助资金进行核查,核查的内容包括:

(一)项目单位收到补助金后是否专账核算;

(二)补助资金是否专款专用;

(三)其他与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有关的事项。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挪用专项资金。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市财政主管部门根据《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6〕460号)第十七条规定暂缓或停止拨付资金,并依法进行处理:

(一)提供虚假资料,骗取专项补助资金的;

(二)转移、侵占或挪用专项补助资金的;

(三)未按要求完成项目进度或未按规定建设实施的;

(四)未通过专项验收和检测评估的;

(五)不符合国家和我市其他相关规定的。

第十三条 本办法具体适用问题由三亚市财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解释。

5.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 篇五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南宁市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南府办〔2009〕19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企业单位:

为加强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推动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南宁市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领导小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领导小组成员及职责

组 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

副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

市建委主任

市财政局局长

成 员:市发改委主任

市国土局局长

市规划局局长

市城管局局长

市房产局局长

市园林局局长

市水利局局长

市环保局局长

市统计局局长

市气象局局长

市财政局分管副局长

市建委分管副主任

广西绿城水务股份公司董事长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组织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方针政策,部署和监督全市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审议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计划,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及职责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建委,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担任,副主任由市建委主任担任,成员从市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建委、规划局、园林局、水利局、环保局、绿城水务股份公司等部门抽调。

办公室主要职责:依据《南宁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南宁市人民政府令第26号)等法律法规要求,推广应用适合本地气候、地理地质条件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技术;对符合《南宁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要求应用可再生能源的民用建筑,负责督促其按要求选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监督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补助资金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补助资金专款专用,落到实处。

各有关部门要按各自职责开展工作,加强协作,共同努力推进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

6.核能是可再生能源吗 篇六

解析:

核能是指原子核发生变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在人类历史时期不可能循环再生,故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相关阅读:

核能(或称原子能)是透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贴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方程E=mc²,其中E=能量,m=质量,c=光速常量。核能透过三种核反应之一释放:

1、核裂变,打开原子核的结合力。

2、核聚变,原子的粒子熔合在一齐。

3、核衰变,自然的慢得多的裂变形式。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能够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相对于可能穷尽的化石能源来说,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能够循环再生。可再生能源属于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一次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包含化石燃料和核能。

7.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 篇七

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系统由农作物秸秆、薪柴、人畜粪便等传统能源和太阳能等新能源构成。自2003年以来, 全国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主, 同时在部分县 (区) 示范了太阳能利用技术和省柴节煤技术 (产品) , 在缓解农民生活生产用能矛盾、巩固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给农民带来了一些实惠。但是从目前的实际使用来看, 沼气池受冬季低温、建设质量、管理效果差等因素影响, 使用率普遍偏低, 使用效益不高。同时大量农作物秸秆、薪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造成生物质大量浪费, 太阳能技术产品价格较高, 普及乏力, 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㈠认识不到位使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效果大打折扣

群众对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作用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仅仅停留在“省柴节煤、点灯做饭”的层面上。各级政府、农村能源建设部门尚未摆脱“就沼气抓能源的传统思路”, 仅停留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和增加农村地区高品位能源的供应上, 没有足够认识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在新的发展阶段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节能减排和实现农村科学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长远作用, 降低了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实际效用。

㈡户用沼气规模化集中建设中的“四无”制约因素突显

一是无人力。因家庭主要劳力常年外出务工, 留守家里的老弱妇孺无人主事, 无力投入沼气建设;二是无原料。随着拖拉机、三轮车、旋耕机等农机具推广, 养畜使役有逐渐淡出农业生产的趋势, 农村养殖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小区化方向发展, 单户养殖日趋减少, 无法保证充足的沼气发酵原料。三是无地方。相当一部分农户庭院较小或已完成家庭修盖, 难以腾出地方建设沼气。四是无资金。建一户标准的“一池三改”户用沼气, 大部分农户现金投资要在3000元以上, 建设工序复杂且费力费时,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 部分农户在建沼气方面只能是望而却步或退避三舍。

后续管理服务能力与户用沼气规模化发展速度极不匹配从全国各地的报道来看, 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模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后续管理服务跟不上的问题。沼气在管理使用方面技术要求性强, 群众对能源设施安全管理、使用及综合利用技术一时很难全面掌握, 一些农户即使遇到很简单的问题也难以解决, 结果是凑着用, 要么闲置, 时间长了就废弃。同时, 农户自身不够重视的现象普遍存在, 能用就用, 不能用就丢着不管, 做饭用柴, 回到老路。目前各地探索建立了以“协会”模式运作的县区、乡镇、村三级后续管理体系, 把能源设施管理服务工作交予维管人员, 由政府扶持兑现维管人员部分服务报酬, 由于维管人员服务报酬没有保障, 协会运作的“瓶颈”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体系基本处于半运转状态。部分地区也尝试走完全市场化服务模式, 但运行效果不佳。

㈣多能技术综合推广力度偏弱, 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农村用能需求

农村可再生资源储量大、种类多、涵盖面广, 除需要大力开展人畜粪便、作物秸杆、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品等方面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外, 太阳能资源量十分充足, 水能、风能发展也有一定的空间。当前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从政策扶持层面着重于沼气规模化建设, 体现的是单一技术扩展思维, 而太阳能、省柴节煤等能源技术 (产品) 推广普及几乎没有国家项目扶持, 资源不能得到系统开发利用。这些问题折射出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思路与农村实际需要存在着现实差别, 势必给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与效益的发挥带来先天制约。

三、解决对策

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 必须坚持走“多能互补、综合开发”的路子。要在重点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养殖业、沼气、种植业”模式的同时, 同步要解决好农作物秸秆、农业废弃物、垃圾污水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 同时, 必须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技术和推广节能降耗等技术, 通过综合开发、综合治理、综合利用, 促进农村环境清洁, 农业生产清洁, 农民用能清洁, 实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持续发展。

㈠实施六项工程

一是稳步实施户用沼气工程。在有建设意愿、有养殖、有建设地点、有自筹能力的农户, 实施农村户用沼气项目, 结合改圈、改厕、改厨、改水、改院, 加快户用沼气建设, 大力推广“ (猪、牛、羊) ———沼———农作物”模式, 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二是实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工程。在粮食作物主产区推广秸秆气化炉、省柴节煤炉 (灶) 、架空炕等技术改造, 提高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能源化利用。三是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通过田园清洁生产、整治村容户貌、提升农民清洁文明意识, 解决田园污染、生活废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四是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加快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步伐, 重点治理规模畜禽养殖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污水问题, 实现畜禽排泄物和企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五是实施太阳能利用工程。加快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房、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技术 (产品) 的推广应运, 条件适宜的地方, 可以发展小水电、风电技术工程。六是实施农村可再生能源科技入户工程。普及推广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管理、利用知识, 培训农户, 逐步掌握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相关技术, 提高农民技能水平。

㈡合理配置资源

坚持“多能互补”的方针, 合理配置项目设置。提高户用沼气建设政府补助标准, 减轻农户筹资压力, 让有建设意愿的农户能建起;适度加大规模畜禽养殖企业大中型沼气投资规模, 同时对养殖企业实行准入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 把沼气工程、生活污水处理和太阳能利用系统与住宅建筑同步规划设计;设立节柴灶、节燃炕、气化炉专项扶持资金, 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秸秆发电、风能、小水电技术;开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示范村建设, 通过农村能源建设、农业清洁生产、农业生产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积极推进生物质能转换, 探索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新格局。

㈢拓宽投资渠道

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紧紧抓住国家对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大力扶持的有利机遇, 争取更多投资;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 引导广大农户对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多投资;把各种支农资金 (如农村扶贫、农村改厕、沼气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 “捆绑”使用, 集中财力, 统筹安排;各级财政设立相应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 集中优势资金, 对示范村、重点村进行重点扶持;在服务体系建设上适当投入, 配套必需的服务设备, 增强技术服务手段, 提高项目成功率, 激发项目本身的活力。

㈣严把建设质量

牢固树立“质量、安全高于一切”的观念, 坚决纠正“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建设轻管理”的做法, 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采购制、工程监理制、评估审计制、单项验收制, 严格执行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各项技术标准, 建立健全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 严把建材质量关、工程合同关、施工质量关、资金管理关、检查验收关, 坚决防止“半拉子”工程、劣质工程。在条件较好的乡镇、村户, 建成一批高标准、高档次示范“亮点”工程, 提升建设整体效应。

㈤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媒体, 向社会广泛宣传当前能源形势, 营造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良好氛围, 力促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通过宣传培训, 使广大农民了解农村可再生能源知识、了解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和好处, 让他们学有典型、干有方向、用有效益, 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政府的意识变成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形成领导重视、社会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㈥完善服务体系

8.中国可再生能源回望 篇八

200多年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支撑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化石能源多为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所包含的天然资源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化石能源由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积而来,是一次能源。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后,都会散发出有毒的气体,然而化石能源却是目前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2006年全球消耗的能源中化石能源占比高達87.9%,我国的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93.8%。而今,人类却面临着化石能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威胁,并且另一方面。由于化石能源的使用过程中不仅会新增大量温室气体,同时可能产生一些有污染的烟气,威胁全球生态。因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制定了各种形式的可再生能源促进政策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规划。可再生能源已经由“辅助能源”逐渐向“替代能源”过渡。一个崭新的“绿色能源”时代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我国曾是一个能源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建立了自己的能源工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但是,我国现在的能源工业存在几个严重的问题:

①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其中石油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0。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已达50%,石油安全问题愈加突出。

②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约占70%),煤炭的大量使用严重污染环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国家之一。

③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

我国极为有限的能源资源加上能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下使得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出路只有一个:“开源节流”。“节流”是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开源”就是开发新的和可再生的能源。

可再生能源迎来新时代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改革开放后的30年,特别在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以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不包括水能)已经形成产业,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是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

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为1.25亿平方米,约占世界总量的2/3,2008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的产量为2500兆瓦,约占世界产量的1/3;风力发电装机总量为1220万千瓦,位居世界第4位;建成农村沼气池3000万个,畜禽养殖场和工业废水沼气工程2700多处。

2009年,国家能源局还将制定新的能源产业规划。到2020年,我国风电的装机容量将达到1.5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目标为2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拟再增加2800万千瓦。到那时中国将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制造中心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最多的国家之一。

太阳能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据估算,陆地表面每年接收的太阳能约为50×1022焦耳,相当于17000亿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虽然丰富,但能量密度低、断续且不稳定。

太阳能利用包括热利用、光电转换和光化学转换等。

(1)太阳能热利用

我国太阳能热利用的主要技术和产品是太阳能热水器。它是把太阳辐射转变为热能的一种节能、减排、经济实用的技术。1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每天可生产40℃~50℃的热水70升~100升,每年可以替代标准煤150千克,产生417度的电量,而生产每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的总能耗约为106千克标准煤,不到一年就可以回收生产产品的能耗。2008年底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为1.25亿平方米,相当于替代标准煤1875万吨或产生521.25亿度电,减排二氧化碳2788万吨。

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市场占有率已达50%,而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共占50%。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产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人均拥有太阳能热水器的面积只有0.09平方米。世界上太阳能人均拥有量最多的国家是以色列,为0.7平方米,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欧共体。

建筑能耗约占我国总能耗的30%,其中生活热水能耗约占建筑能耗的15%。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生产生活热水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可再生能源法》鼓励单位和个人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一些省市还出台了在建筑中必须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规定。可见,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前景十分光明。

目前,我国太阳能热利用正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逐步扩大应用领域,向太阳能和建筑结合、太阳能采暖和空调、工农业用热结合、太阳能热发电等方向发展。

(2)光伏发电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指利用太阳电池把太阳辐射转变成电能。太阳电池的主要原料硅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太阳电池在发电过程中不消耗任何自然资源,无任何转动部件。不排放任何物质。光伏发电是所有可再生能源中转换环节最少、利用最直接、能量投入产出最高的一种方式,太阳电池的寿命为20年~25年.而生产太阳电池的能耗2年~5年内就可以收回。

因此,光伏产业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产业。近10年来。全球光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为41.3%,最近5年平均年增长率为4g.5%。自2002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91.3%。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光伏发电将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2040年占世界总发电量的20%以上。

然而光伏发电的价格还比较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桎枯。降低成本、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是光伏发电急待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

30年来,光伏组件的价格已从每峰瓦(1峰瓦=1瓦/平方米日照强度下所产生的功率)300美元降低到现在每峰N2美元左右,光伏发电的成本也已降到0.25美元/度。今年我国甘肃敦煌10兆瓦的光伏上网工程招标电价为1.09元/度。我国13家主要的光伏公司已经承诺到2012年,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实现1元/度的目标。预测到2015年~2020年,光伏发电的成本将与常规发电相当。

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的一些电力机构正努力在2年内将量产单晶硅太阳电池

转换效率提高到20%,多晶硅到18%,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光伏产业规模虽然很大,但是过去存在原材料主要靠进口、产品主要靠出口“两头在外”的问题,近几年,情况已有所改善。2008年国产硅材料已有5000吨,约可满足20%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我国已经基本上掌握了生产高纯度硅的技术。

我国光伏发电的另一个问题是应用的规模还很小。2008年底。全球光伏发电累计安装容量已达1500万千瓦,其中欧洲约占全球总量的65%;日本约占15%:美国约占8%;我国累计安装只有14万千瓦,约占1%。但是,在政策支持力度加強和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两股力量的驱动下,国内光伏市场已经渐渐启动。而更为重要的是,国家能源局即将出台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对2020年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从180万千瓦调整到2000万千瓦;江苏、浙江、上海、青海等地闻风而动,纷纷出台地方光伏发电的规划,光伏产业和市场将成为我国经济建设新的增长点。

风能

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技术中相对成熟、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一种能源利用形式。

近几年来,全球风力发电一直保持快速增长。风电装机容量平均每年增长24%,2008年全球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增长率为28.8%。2008年全球风电发电量约2600亿度,占总发电量的1%,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8亿吨。世界上风能发电装机容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风能可开发量约为7亿~12亿千瓦,其中陆地风能可开发量为6亿~10亿千瓦,海上风能资源约为1亿~2亿千瓦。2008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达1220万千瓦,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风电大国。即将出台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拟将2020年风电发展规划从3000万千瓦调整到1.5亿千瓦,中国也将成为世界上使用风电最多的国家之一。

我国风电场建设始于1986年,最初由丹麦政府赠款安装了3台55千瓦的风电机组。到2002年底,全国仅有32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46.8万千瓦。在风电场安装的风电机组基本都是进口的。

为了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促进风电机组国产化,2003年起,我国开始按照特许招标的方式建设风电场,引入投资者的竞争机制,降低上网电价,提出风电机组国产化率的要求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风电场建设的规模化发展。到2008年底,全国已经建成238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1220万千瓦。

最近,我国已经确定6省区7个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分布在甘肃、内蒙、新疆、吉林、河北和江苏等地。按照规划,到2020年,7大基地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26亿千瓦。

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最新风电上网电价。全国划分4类风能资源区,上网电价分别确定为每度电0.51、0.54、0.58和0.61元。上网电价的确定意味着风电建设已经走上规范化、市场化的运作道路。

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高于常规能源发电的差额,在全国省级以上电网销售电量中分摊。目前,在我们消费的每一度电中,都有2厘钱用于补贴可再生能源发电。全社会、全体公民都正在为“绿电”做出贡献。

当然,尽管我国风电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①风电设备制造水平较低,自主研发能力较弱。

长期以来,我国风电设备都依靠进口或按照国外专利技术生产,最近几年情况得到一些改善,我国批量生产的风电机组已达1.5兆瓦。2008年新安装的650万千瓦机组中,国内企业的产品已占450万千瓦。

②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还存在很大障碍。

风电具有断续不稳定的问题。风电和电网建设必须匹配、协调。由于我国风电发展速度超过预期,相关的并网技术和运行管理等问题还没有跟上步伐。

③基础研究较为薄弱,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加快风电发展是我国能源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当前应做的是:研究解决大规模风电并网问题,提高风电设备制造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风电机组的质量控制。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以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生物质为载体的能源,它是从太阳能转化而来的一种能量,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耗的14%。过去,生物质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是薪柴直接燃烧,供发展中国家农民生活用能,不仅能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而且污染环境。

新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是采用先进的转换技术生产出固体、液体、气体等高品位的能源来替代化石燃料。

我国是农业、林业生产大国。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据估算,我国生物质原料的年总产出潜力为7.96亿吨标准煤。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生物质能产业“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以有机废弃物和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为主,其中有机废弃物年产出潜力约折合3.71亿吨标准煤,边际性土地能源植物产出折合4.25亿吨标准煤。

同样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拟再增加280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440亿立方米,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

我国生物质能的利用技术主要是沼气、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

沼气在我国利用和推广始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是世界公认的使用沼气最有成就和规模最大的国家。

沼气是秸秆、粪便等有机原料在沼气池中发酵后产生的可燃气体。一口8立方米左右的沼气池每年可以节柴2吨,相当于2亩~3亩薪柴的年生产量。沼气池的建设对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起着积极的作用。

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已经建成沼气池3000万口.生活污水沼气池14万处,畜禽养殖场和工业废水沼气工程2700多处,年产沼气100亿立方米,为近8000万农村人口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燃料。

生物质发电技术主要包括:直接燃烧发电、与煤混烧发电、气化发电以及沼气/填埋气发电等。2008年,世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1500万千瓦,其中美国780万千瓦,约占世界总量的一半。2008年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为61.3万千瓦。近几年,我国生物质发电立项项目增长较快,已经进入立项程序的有106项,装机容量300多万千瓦,平均千瓦投资1.1万元。国家已经公布了生物质发电上网电价,由各省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加上每度0.25元的补贴。

我国生物质发电同样存在关

键设备多是引进国外技术的问题。气化发电技术虽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但仍有许多产业化问题需要解决。

生物质液体燃料主要包括: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2008年,美國用7000多万吨玉米生产了2700万吨乙醇。我国计划利用纤维索生产乙醇,预计到2022年生产生物燃料1.08亿吨。我国近几年每年用300万吨粮食作物生产约100万吨乙醇。今后,我国将发展非粮食作物开发燃料乙醇,如木薯、甘薯、甜高粱、甘蔗等。此外,还在研究利用农业秸秆、木材、木屑等农村废弃物,以纤维索和木质素生产液体燃料。目前,此项技术在我国尚属实验研究阶段。

我国把文冠果、黄连木、小桐子等油料能源植物作为发展生物柴油的资源基础。目前,文冠果能源林已有38万亩,小桐子能源林56万亩。高效能源植物的开发需要一个漫长的选择和发展过程。目前有关能源植物的研究也处于实验和示范阶段。

发展生物质能必须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以及“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原则。生物质能现代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有大量的关键技术没有掌握。所以必须大力加强我国科研投入,坚持引进消化和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突破关键技术,努力实现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

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绿色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过渡,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历史进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带来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在当前,可再生能源是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和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的有效措施。在未来,预计21世纪中叶,可再生能源将登上世界能源主力的地位,它将是未来世界经济的致高点,谁掌握了可再生能源技术,谁就掌握了世界新一轮经济发展和竞争的主动权。

我国虽然在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上居世界前列,但在技术、人才、管理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政策法规的推动下,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动员社会各行各业、全体公熙积极了解、支持、参与可再生能源事业,建设一个能源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文章代码:1811)

9.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 篇九

从长远来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逐步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尤其是电力供应结构,促进常规能源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缓解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近期来看,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了能够增加和改善能源供应外,还对解决边疆、海岛、偏远地区的用电用能问题、实现消灭无电县和基本解决无电人口供电问题、农村电气化等目标以及进一步改善我国农村及城镇生产、生活用能条件,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科技队伍逐步壮大,市场不断扩大,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制订“十五”计划工作已全面启动,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15年长期规划编制工作,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成熟的、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制订符合市场发展的产业政策、采取规范市场的措施,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技术状况和市场发展潜力,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提出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具备的设备生产制造能力和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以及克服产业发展障碍因素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行动。

二、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一)资源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据统计,太阳能年辐照总量大于502万千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应用价值。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32.26亿千瓦,而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地热资源的储存条件也较好,其远景储量相当于2000亿吨标准煤以上,已勘探的40多个地热田可供中低温直接利用的热储量相当于31.6亿吨标准煤。生物质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每年约7亿吨,可用作能源的资源量约为2.8~3.5亿吨;薪材的年合理开采量约1.58亿吨,目前实际使用量达到了1.82亿吨,超过15%左右,存在过量砍伐等不合理使用现象;此外还有大量的可用作生产沼气的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资源,集约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全国约有40336万吨,其中干物质总量为3715.5万吨,工业有机废水排放总量约为222.5亿吨(未含乡镇工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包括可用作能源的固体废弃物,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源等,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技术发展状况和市场开发潜力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一类新兴技术,其产品也具有新技术产品特点,即技术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商品化程度不高,市场发育不成熟,大多数产品未形成规范的市场与价格体系。

目前,一些技术如太阳热水器、地热采暖等,已较成熟并具有获利能力和相应的市场,形成了初步的产业基础。沼气工程、风力发电、地热发电、太阳光电系统等技术基本成熟,产品已逐步在市场中出现,但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降低成本以及实施激励政策进行推动,才能与常规技术竞争。随着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更多的、具有良好前景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将对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太阳热水器是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太阳热水器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和开发,其技术已趋成熟,是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品之一。近几年来,太阳热水器市场年增长率达到20%~30%。到1998年,全国太阳热水器累计拥有量达到了1500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热水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太阳热水器使用范围也将逐步由提供生活用热水向商业用和工农业生产用热水方向发展。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太阳能热水供应、空调、采暖工程成本逐渐降低,也将是太阳热水器潜在的巨大市场。此外,国际市场的潜力也很大。1998年太阳热水器年生产能力已达400万平方米,行业产值已超过35亿元,大多数企业具有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太阳能采暖技术,已列入建设部建筑节能技术政策范畴和建筑节能“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太阳灶则主要用于解决在日照条件较好又缺乏燃料的边远地区如西藏、新疆、甘肃等省区的生活用能问题。

(2)太阳光电转换技术中太阳电池的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在我国已能商品化生产的单晶硅、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分别为12~13%和4~6%,多晶硅太阳电池也有少量的中试生产,效率为10~12%。目前,太阳电池已经不再局限于作为小功率电源使用,已扩展到通信、交通、石油、农村电气化以及民用等各个不同的应用领域,每年的市场增长率高于20%。截止到1998年底,累计用量已经超过13兆瓦。1998年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为4.5兆瓦,实际生产为2.1兆瓦。每峰瓦的光电系统价格在80~100元,发电成本在2.5元/千瓦时以上。到2015年,估计生产成本将下降50%,从而为太阳光伏发电系统大规模应用创造良好的市场前景。

(3)并网风电技术发展迅速,但需加速设备国产化进程。1990年至1998年,我国风电场发展迅猛,年均增长率超过60%。截至1998年底,全国总共已建有19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22.4万千瓦。世界上一些国家风力发电成本已下降到约5美分/千瓦时左右,但我国风力发电成本仍然较高,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几乎都是引进的。并网风电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设备国产化和机制问题。

我国小型风力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国能够自行研制和开发容量从100瓦到10千瓦共约10个风力发电机组品种,累计保有量超过了1.7万千瓦。与国外同类型机组相比,具有启动风速低、低速发电性好、限速可靠、运行平稳等优点,而且成本低,价格便宜。但在外观质量、叶片材料的应用和制作工艺水平上以及在较大容量的离网型机组的生产制造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小型风力发电以及风/光、风/柴等互补供电技术的主要市场在于它能够为我国广大无电和缺少常规能源的地区解决生活和生产用电。

(4)我国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地热勘探技术和评价方法,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地热的能力,并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丰富的地热资源为地热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低温地热的开发利用已经进行了城镇供热和综合利用等多方面的试点示范,技术基本成熟,地热利用设备和监测仪器基本能够实现专业化成套生产。到1998年供暖面积已达800多万平方米。当前需要进一步开拓市场,尤其是热矿水医疗保健和旅游产业等低温地热利用市场。地热发电技术已具有一定的商业化运行基础。

(5)我国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发展方向是改进和完善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和生物质气化供气技术。以厌氧消化为核心技术、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已成为处理、利用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到1998年,全国共建成和营运的工业废水和禽畜粪便沼气工程分别有200和540多个,年生产沼气分别达到3.2亿和0.6亿立方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沼气工程厌氧消化成套技术已日趋成熟,在某些方面已居国际领先水平,可根据原料特性的差异,进行沼气工程全套设计和施工,而且投资相对较小,运行费用较低。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技术主要用于解决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关键是气化炉、净化系统及发电设备系统。我国在热解气化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全国已有160多个乡村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正处于营运中。集中供气的主要问题是气化炉生产的燃气中可燃气成分较少、热值低、焦油含量偏高等。虽然目前秸秆气化的燃气主要用于民用炊事,但从发展方向看,更有效的选择是用于发电,为农村提供分散的、更洁净和方便的终端能源。生物质能气化发电技术和设备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开发和示范应用。推广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技术,不仅能有效缓解农村地区高品位商品能源短缺问题,而且有利于实现秸秆全面禁烧和综合利用,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秸秆气化、发电技术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关键是要提高和完善技术以达到成熟实用和可靠的要求。

(6)加快其它初具发展前景的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其科技成果尽快产业化,如燃料电池技术、温差能源利用技术、废弃物发电、燃料制造及热利用技术、生物质液化(酒精发酵)技术、新型地热利用技术、海洋能发电技术等。这些技术基本上还处于实验探索和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开展技术攻关,建立中试基地,逐步解决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发展目标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是:加速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增强我国设备制造和生产能力;建立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健全法规和机制,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商业化发展。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开发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能源消费总量的2%[](如果包括小水电,则将达到3.6%);其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行业,拉动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用明显,将减少3000多万吨碳的温室气体及200多万吨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提供近50万个就业岗位,为500多万户边远地区农牧民(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无电问题。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分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2000-2005年,逐步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体系以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行业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监测、服务体系;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扶持力度以促进产业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占0.7%,达到1300万吨标准煤。

2、2006-2010年,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配套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2500万吨标准煤,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占1.25%。

3、2011-2015年,大规模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大部分产品实现商业化生产,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新兴行业,其总产值达到670亿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

具体内容和任务如下:

(1)规范市场,促进大型高效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

到2015年全国家庭住宅太阳热水器普及率达20-30%,市场拥有量约2.32亿平方米。形成一批年产200-300万平方米规模,并具有较强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加强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太阳热水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太阳热水器和太阳热水系统中的集热器、水箱、零部件实行质量监督、检测和认证。推动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规格,降低成本,完善服务,创造出一批用户信得过、国内外有较高信誉的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使更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建立太阳电池与应用系统生产体系、降低产品成本

集中力量在现有太阳电池生产和应用的基础上,适应国际光电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市场发展的形势,开拓市场,打破年产量徘徊在2兆瓦左右的局面。通过国家重点扶持,推动第二代太阳电池商业化,形成应用器件配套齐全的太阳光伏产业。2015年全国太阳电池发电系统市场拥有量将达到320兆瓦。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太阳电池生产成本,从而推动市场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太阳电池市场中,通讯及工业用光伏系统将从目前的40-50%的市场份额下降到2010年的20-30%,户用及民用光伏系统将从目前的30%上升到40-50%。到2015年中国将开始大规模发展并网式屋顶光伏系统。

(3)推动并网风电的商业化发展,加快国产化进程

预计2005年并网风电装机将达到300万千瓦, 2010年的发展目标是490万千瓦,2015年达到700万千瓦。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国内风力发电设备制造能力,加速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进程,形成与风电场建设同步的生产能力,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出口。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加强对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多数风力发电设备部件要实现国内生产制造,其技术标准和营运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指标要求,能满足国内风场资源特征及市场需求,形成不同规格的系列化产品。要借鉴国外风力发电机生产的经验,打破行业界限,采用招标方式择优扶持零配件生产厂、整机组装厂,最终实现产品价格、风电场初始投资有较大下降,风力发电成本逐步能与常规发电方式相竞争。在国产化和商业化进程中,要加快形成和建立起风力发电机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

(4)继续做好离网型风力发电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

引导小型风力发电机生产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提高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性能。加强较大容量的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件的研制及改进工作,推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推广应用。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成熟技术和经验,做好消化、吸收工作。到2015年形成5万台的年生产能力,市场拥有量累计装机10.5万千瓦。为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和加强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和技术规范,修订并完善我国离网型风力发电的技术规范、标准、试验方法等;同时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保证、监督及检测体系。

(5)积极推广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技术

要尽快解决地热回灌技术,注意开发和生产回灌设备,实现设备成套供应,从而避免地热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加快地热热泵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加速国产化。要大力开拓地热采暖市场,到2005、2010、2015年地热采暖面积分别达到1500万、2250万、3000万平方米。要积极推动地热的综合利用。在地热发电方面,2005年前主要是开发利用西藏羊八井深部高温热储,建成西藏羊易地热电站和滇西腾冲高温地热电站,地热装机达到40-50兆瓦。到2010年和2015年地热电站累计装机分别为87.5兆瓦和110兆瓦。

(6)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开发生物质能高效利用设备

大力推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设计、工艺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到2015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的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2500座,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40亿立方米,相当于343万吨标准煤,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37500万立方米。农业废弃物沼气工程到2015年累计建成近4100个,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4.5亿立方米,相当于58万吨标准煤,年处理粪便量1.23亿吨,从而解决全国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问题,使粪便得到资源化利用。秸秆气化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近阶段仍将着眼于200个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的建设。在形成成熟可靠技术后,再进一步推广应用。到2015年,累计建成4500个气化站,总产气量达到20亿立方米,相当于57万吨标准煤。

(7)推进新技术产业化

目前,初具发展前景的潜在技术还没有成熟实用的产品,难以将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市场基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国已建有8座潮汐发电站,总装机容量10.4兆瓦,但潮汐发电技术仍然只是处于试验和示范阶段。氢作为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如作为运输工具和发电的燃料,因无污染而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替代能源技术。燃料电池作为移动电源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潜在市场,预计2005年以后将逐步进入实际运用阶段。虽然目前还难以对这些技术制定具体的产业化发展目标,但是应重视这些技术的发展,加强中试的投入和技术引进,并逐步进入示范和发展阶段。一旦这些技术有了突破,达到成熟实用,并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也要将其纳入产业发展规划来进行推动和扶持。

四、产业化体系建设

为实现上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需要建立起相应的产业体系。要支持重点生产制造企业的发展,使其形成具有规模的产品生产和设备制造能力。同时,还要形成和建立与之配套的产业服务体系,包括发展工程施工企业、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制定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监测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等。目前,已经建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标准化委员会,要逐步建立相应的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心、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制度。此外,还要建立一些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信息网站以及行业信息交流中心,以加强信息交流。

五、预期效益分析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将带来明显的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预计到2015年所规划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热水和燃气等终端能源产品的总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7.32%。届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中约占2%,成为我国商品能源消费的组成部分;如果再包括小水电供应的电力在内(但不包括传统使用方式的生物质能)将达到3.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将达到19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为20.6%。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到2015年,包括电力、燃气和热水在内的能源供应及其设备生产制造产业所形成的年产值将近67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还将带来很大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它不但能够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将带来非常明显的环境效益。到2015年本规划包括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化石燃料的替代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这等于每年少用了6000万吨煤炭,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碳量近3000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减排量为210万吨。如果我们把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排污费和减排二氧化碳的增量成本作为减排的交易成本进行货币化估计,那么减排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年环境效益约为120亿元。同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预计到2015年将提供近50万个就业机会,为约500多万户农牧民家庭(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供电问题。

六、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以及潜在的巨大市场,发展速度也比较迅速,但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消除技术、资金、市场、机制等方面的障碍。

(一)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工艺相对落后、生产企业规模小,一些原材料和产品国产化程度低。这些原因加大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常规能源相比还不具备竞争能力。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水平。

(二)资金问题

实现上述产业发展规划需要的总投资约为890亿元,年平均约50多亿元。以199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941亿元)为基础,每年需要的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1‰。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资金短缺和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除了需要有政府的扶持政策外,还需开拓确保整个规划资金需求的融资渠道及其融资方式。

(三)市场开发和发育问题

虽然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但整体上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尤其是缺乏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和认证标准以及相应的法规和质量监督体系,从而影响了市场的扩大。此外,很多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开发项目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潜力,但由于缺乏宣传和信息传播,使得这些产品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

(四)激励政策体系还不健全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供应成本还不完全具备与常规能源产品进行竞争的能力。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投资、税收、信贷、价格、管理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

(五)管理体制问题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按能源品种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加之历史原因,没有形成统一的归口行业。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又分属于多个部委,这样的管理机制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很难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七、政策与实施

为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达到规划的目标与要求,需要制订相关的政策并付诸实施:

1、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建设,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法”。

2、建立起完善的经济激励政策体系,逐步制订税收、信贷、投资、价格、补贴等方面的经济激励政策。

3、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作的统一领导,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分散性及重复性,推动统一的政策措施出台。

4、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投入,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推动一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骨干企业的规模发展。

5、积极开拓并建立有效的国际、国内融资渠道,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

6、通过政府采购等措施刺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的增长,培育市场;制定产品标准,健全质量控制和认证制度,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施项目招投标制度,工程质量监理和评审制度等。

7、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采取政策倾斜等措施推动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建设。

上一篇:教师继续教育试题答案下一篇:北京冬奥会拟2022年春节期间举办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