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调适与辅导(11篇)
1.学生心理调适与辅导 篇一
学习《教师心理调适和辅导》心得体会
今天通过观看《教师心理调适和辅导》这一模块中对学校心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教师心理调适与辅导、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学生心理调适与辅导、教师幸福的艺术这五个专题的学习,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借助专家的指点,将自己的教育工作尽可能完整、完善。
一、用理解、理智的目光看待学生。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无论是自我约束力还是目标追求,都处于比较低层的境界,我们不必要也不需要过分地苛求学生,允许他们犯错,更要让他们有改过的机会,当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知道,我错了
二、牢记成绩不是唯一,要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在生理、心理上有正确、正常的发展轨迹。
三、善于调整压力,我们不但要善于调整自己工作的压力,更要帮助学生舒缓学习压力。自己都整天苦着脸,在你影响下的学生,能活跃、愉快的成长吗?多笑笑,开怀自己,愉悦别人!
四、不用成绩衡量自己的得失,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感到幸福。
2.学生心理调适与辅导 篇二
一、学生烦恼集中表现
1.升学压力烦恼。担心考不出理想的成绩回去挨骂, 扣生活费;被分流到B班, 不得参加高考;考不上大学, 考不好对不起父母。
2.父母教育烦恼。每天唠叨要我好好学习, 要考大学;父母不理解, 不信任我, 干什么得父母决定;取得好成绩时, 想得到父母鼓励, 结果都不是我想听的话。
3.课堂学习烦恼。上课老想睡觉;不专心, 不能集中精神, 老走神;有些题目听得懂但不会做;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理解得慢。
4.自控能力烦恼。自己管不住自己, 原本计划好的方案始终做不到, 担心自己吃不了苦;自习课上老讲话;想要做得更好却不努力;自己的事总是做不好, 每回想帮人, 却总是帮倒忙;整天被逼做一些不愿做的事;生活费不知怎么花才能省, 钱总是不够用;别人认真学习, 自己却不能努力, 玩的时间太多, 没心思学习;烦自己总要上网吧, 认识的人也上网吧。
5.人生定位烦恼。无目标, 整天无精打采;不知做什么事充实自己, 不知自己理想能否实现;考不上大学高中白读了。
6.课余生活烦恼。每天除了上课就是下课, 自由时间太少, 觉得无聊, 生活三点一线, 没有乐趣;除了作业, 没
7.自我认识烦恼。身体不好, 容易发火;情绪阴晴不定, 不了解自己;老是担心到了半路才想起东西落在家里;自己为什么不能获得成人的自由, 为什么性格如此内向, 为什么老师对自己不信任, 有偏见;为什么不能和别人一样开心, 害怕别人超过自己;烦自己的体重不断上升。
8.同学关系烦恼。与同学相处不洽, 不合群, 没有真正的朋友;同学、朋友不信任自己, 害怕得罪朋友, 变成孤家寡人;怕别人把自己当成傻瓜玩;烦别人乱讲自己的事, 用异样的眼光看男女交往。
9.师生关系烦恼。烦老师什么事都要管, 没有绝对自由空间;歧视后进生, 对自己有偏见;思念同学, 想写信寄托一下情感, 老师要扣信;不准带通信工具, 不准寄宿生出校门。
二、调查结果及数据
1.最突出的是学习压力问题, 其次是强迫症、焦虑、适应不良等, 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 其中21%的学生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 1.8%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 0.6%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2.认为学习负担很重, 害怕考试, 担心考试, 讨厌作业、考试的学生近六成, 较严重的占3.8%。
3.与父母不沟通或很少沟通的占16%, 表示父母不能理解自己的竟占31%。
4.读中职学校说不清选择的占33%, 不喜欢所学专业的学生占19%, 说不清的学生占30%, 说明部分学生上中职学校是无奈的选择。
5.近三成学生明确表示中职生素质低于高中生, 有11.75%的学生选择“中立”, 完全不同意的占34.81%, 中职学生放大的“自我”里隐藏着深刻的自卑, 对自我的评价弥漫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悲观、失意、消极、迷惘等情绪。
6.对于自己的前途, 选择有信心的只占31.71%, 对于自己目前的学生生活, 近一半学生不满意、失望, 甚至麻木。
7.中职学生的疲劳更多的是因为生活的单调而引起的心理疲劳。因为精神空虚, 以致32.82%的学生都认为谈恋爱是因为“生活无聊, 找个寄托”。
8.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适应性不强, 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 存在着对生活、对学业无所适从, 缺少归属感, 无人生追求的困惑。
三、对学生情绪状况的基本判断
从调查中可知大部分学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综合课程班学生正处在由少年变成青年的过渡时期, 身心发育和成长快速变化, 他们有追求, 有理想, 渴望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 渴望学到一技之长, 渴望提高综合素质, 渴望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和尊重。大多数学生是基础教育阶段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 面临着就业或升学的双重选择。多元化的状态使多种力量相互抵消, 使得学校和教师教育学生的难度增加, 目标的多样化或者目标不明确, 也使得教师感到教育收效不大、教育的无所适从和教育的难堪;学生对现状的无奈、迷惘、困惑与对未来的追求、信心构成对立的矛盾统一体。
四、情绪调适策略与方法
1.定期联系家长, 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的成熟, 一方面, 中职学生主体意识日趋增强, 他们渴望摆脱约束, 打破权威, 获得自由, 不再是家长、教师的应声筒。他们开始关注自身内心的需求和自我感觉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思考“我”的地位与价值。另一方面, 中职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是一种失衡的、充满矛盾的主体意识, 在追求个性张扬的过程中, 中职学生对应有的尺度不能正确地把握, 不加分析地蔑视权威, 把纪律当成束缚个性自由的东西, 看不起家长老师, 不屑于学校的规章。[1]再者, 中职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不懂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 不了解该如何科学地去教育孩子, 只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缺少情感的交流沟通。通过交谈, 我一直提醒家长, 对待长大了的子女要像朋友一样, 父母应该充满爱心去对待孩子。如果父母一味地责骂, 就会加剧孩子与父母的对立。作为父母应该主动找孩子交谈, 关心其学习, 倾听其理想, 并加以赞扬和肯定, 建立起子女对父母的信赖感。对于一些精神空虚、不安心学习的学生, 要让其多参与劳动和体育活动, 转移其注意力。同时我也通过班会等方式让学生多多理解父母的苦心, 懂得个人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和帮助, 要多与父母沟通。
2.多正面鼓励欣赏, 克服自卑, 培养自信心。
青春期的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变得经常注视自己, 有时只因相貌的小小缺陷和学业上的小小失败就自以为低人一等, 而把他人看得过高, 产生劣等感, 变得孤僻。[2]在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 也认为自己干不了, 于是畏缩犹豫, 裹足不前, 无益于内在能力的发挥。自卑的学生更需要在老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信心, 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自我分析, 教育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长和短, 认识到长和短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知难而进, 奋发图强, 是每位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特别给不爱出头露面的学生以“露脸”的机会, 让他们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
3.培养稳定健康的情绪体验, 提高抗挫折能力。
健康稳定的情绪有益于感知思维和想象的发展, 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效力。[3]就综合课程班学生而言, 他们学习压力大, 人际交往单纯, 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定差距, 普遍存在不稳定情绪, 主要表现在:易受挫、易动感情、冷漠孤独、敏感任性、有较大依赖性、紧张焦虑, 缺乏信心等。这些不良性格特征往往会减缓和削弱他们的感知活动和能力的发展, 使他们记忆力下降, 意志力薄弱, 行为乖张多变。作为老师, 我更像是一个朋友, 经常以平等的姿态同他们谈心, 倾听他们的心声, 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亲切而愿意讲出心里话。当他们把苦恼、痛苦讲出来的时候, 情绪就会得到缓解, 再帮他们分析原因, 找出解决办法。对于考试分流淘汰, 我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竞争, 根据自身的实际确立奋斗目标, 保持中等期望水平, 同时注意不可轻易否定自己。不要盲目害怕竞争, 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 “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 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挫折逆境中做出来的。人只有经过挫折和教训才会变得聪明和成熟, 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
4.关注学生闲暇教育, 丰富精神世界。
许多学生觉得生活乏味, 课后没有多少事做还在于生活态度不明确, 意志力薄弱, 若不加以引导就会使其向后进生转化。为此, 我经常举办一些讨论会、读书会等班级活动, 定期让同学们交流成长烦恼、读书心得, 开阔视野, 增长心智。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 我号召他们从点滴小事做起, 加强自我锻炼, 如经常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 经常与周围学习好的同学作比较, 坚持定好学习计划, 严格执行, 每天坚持写日记等, 引导他们锻炼意志, 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教学首先就是人学, 不了解孩子, 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 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什么教育”。[4]只有了解分析并熟悉学生的全部情况, 才能有效地对学生实施教育。有时候我们认为学生们的行为不可理解, 事实上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 只有了解学生的烦恼才能更好地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荷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价值观现状特点与分析.职业技术, 2008.2.
[2]青春期保健常识.扬子晚报, 2003-12-23.
[3]姜秀玲.情绪与健康.中国健康报, 2005-10-26.
3.学生心理调适与辅导 篇三
关键词:辅导员 “90”后 入学心理
国家教育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大一新生进入高校教育环境后,陌生新奇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开学之初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情绪。而在这一阶段,辅导员只要从学生的心理现状出发,加以健康正确的引导和心理教育工作,学生心理健康的可塑性将能得到最大体现。
一、“90”后新生入学心理特点
1.自卑心理。来自五湖四海的大一新生面对陌生的高校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难免会产生不适应心理压力[1]。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地区,对于大城市的生活并不熟悉。面对英语和计算机等科目,一些学生并不能得心应手,考试成绩与当初在地方学校相比落差较大,加之大城市的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使得这部分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
2.陌生的生活环境可使学生产生心理落
差。大多数“90”后学生生长在物质生活充裕的家庭环境中,从小接受家长“温室”般的疼爱。但是进入大学生活后,衣食住行都需要学生自己亲手解决,生活环境的差异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心理落差。有些来自少数民族的学生,由于汉语生疏,在沟通交流上难免存在困难,拙劣的汉语口音多多少少成为其他学生茶余饭后的谈资,使得他们羞于开口,或变得日渐内向沉默。
3.对所选专业知之甚少。大学学习科目中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大一新生入学后对于所选的专业基本上没有了解,对于所学科目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并不深刻。当前的高校教师通常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学”,师生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机会甚少。此外,大学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这与高中的学习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异,由于对所选专业的不了解从而产生放弃或转专业的念头。
4.生活自理能力差。家庭是孩子最初的课堂,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深远[2]。父母的教育方式、言行举止、溺爱程度等都会影响孩子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心理健康。“90”后有大部分人属于独生子女,这部分群体受到家长过度溺爱,形成了叛逆、自私、任性的性格。这部分学生入学后面对截然不同的学校生活,衣食住行的自理能力极差,面对困难往往表现出逃避、不知所措的行为,因而在心理上产生抗拒、怨恨的心理。
二、高校辅导员调适“90”后新生入学心理途径
1.明确心理辅导内容和职责,与学生建立融洽师生关系。高校辅导员除了要管理大一新生的入学日常事务之外,还必须肩负起新生入学的心理辅导工作。辅导员要深入新生群体之中,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掌握大一新生入学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问题,立足于“90”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明确好大一新生入学心理辅导的内容和计划。
2.灵活运用心理咨询方法,完善跟踪调查工作。辅导员在进行新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选用适当的心理咨询技巧。比如在心理访谈环节中,教师要学会察言观色、因情利导,对于一些腼腆、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要利用共情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心中所想。此外,辅导员要密切关注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做好跟踪调查工作,避免出现心理扭曲。
3.完善新生档案,深入了解新生家庭背景。新生入学伊始,辅导员就要着手建立学生基本情况档案,并要认真细致地研究这一档案,及时补漏新生未填的信息。此外,辅导员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深入了解新生的家庭背景。这样能方便辅导员在做心理健康访谈时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打开学生的心结。
4.构建互联网交流平台,关注特殊学生。“90”后大学生生活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是他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辅导员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师生交流环境,比如利用QQ群、BBS论坛、微博、微信等方式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并利用网络聊天的方式让学生更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同时,互联网交流平台的方式对于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联系、增进彼此情感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一新生首先接触的教师,必须重视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明确心理辅导的内容和职责,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并善于灵活运用心理咨询技巧,完善跟踪调查工作。此外,辅导员必须建立起新生管理档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环境,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新型交流平台,关注特殊群体学生。
参考文献:
[1]王虎挺,成斌,毕新胜等.浅谈高校辅导员做好新生入学工作的有效途径[J].中国商界,2010(196):152-153.
[2]林丽霞,茹正开.谈新生教育中辅导员的准备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25-26.
4.学生心理调适与辅导 篇四
也许有人问我,你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会骄傲的回答:
幸福就在课堂中。当我领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探索数学奥秘,感知精彩世界的时候,一双双手举得高高,甚至干脆把课堂纪律抛之脑后,站起来、踮起脚,心 急如焚地等待我的叫答,或在课堂上完成黑板上的练习时,争先恐后地要求作答等等。你说,我能不幸福吗?也许我的学生将来没有竺可桢和钱学森那么优秀,但是 他们学会了学习,懂得了努力,在发现探究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一定变得更聪颖更成熟。
幸福就在课间。当我看到学生天真活泼的奔跑的身影,当看到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游戏,当看到学生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食物,当听着学生聊着自己的所见所闻,当看到 学生争着帮老师发作业本、擦黑板,当学生把自己的零食硬塞到你嘴中时,你说,我能不幸福吗?就在这一个个不经意的短短的课间,我发现他们个子高了,懂事 了。
幸福就在批阅作业时。当我翻开一本本作业,工工整整的字迹,赏心悦目,从这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和几何图形中感受着学生的喜怒哀乐。当我看到学生情不自禁地在作 业本上写着“老师,我爱你!”“祝老师天天快乐!”“老师您辛苦了!”„„你说,我能不幸福吗?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
幸福就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当学生把自己的小秘密和隐私告诉我时,当学生把自己受的委屈讲给我听时,当学生把自己的爱好说出来和我一起分享时,你说,我能不幸福吗?我已是他们最信任的好朋友了。
幸福在一次次劳动中。当我拿起拖把正要拖地时,学生马上跑过来接过我的劳动工具,“老师我来拖地!”“老师我擦玻璃能擦得最亮!”“老师我一定可以把墙砖抹的洁白洁白的”“老师我擦桌子” „„你说,我能不幸福吗?
我的幸福就是这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学生,我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体味到了快乐,体味到了幸福。
5.大学生心理状况与调适对策 篇五
文章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粗浅分析,并结合高校实际,提出几种学生心理的调适对策.
作 者:林木明 LIN Mu-ming 作者单位: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福建,福州,350011 刊 名:福州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1 21(3) 分类号:B844.3 关键词:心理状况 调适对策
6.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与调适论文 篇六
根据多年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基本在大学一年级下半年明显出现,这充分证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随着大学学习生活的深人日益显现出来的。如不及时进行咨询、疏导、调适,就会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其它心理疾患。因此,我们必须从新生人学就开始认真对待,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疏导和调适。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基本表现
人们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一般是指人对环境适应不良和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发生后,如不及时进行疏导调适,不仅危害学生心理健康,严重的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阶段的理想与大学现实的不一致,产生了失望情绪。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在中学阶段,考上大学是他们唯一的理想,仿佛大学是人生美好生活的开始,把大学想得超越现实的美好。花园般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服务配套的宿舍、色香味俱全的餐饮等……到大学后才发现:合班课的大教室、多至七八个人的宿舍、季节轮回的饭菜等,与理想相差甚远,一时出现适应困难,就产生失望、苦闷、厌倦情绪,原有的热情、激情开始消失,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于是,出现一切无所谓、挤饭、缺课、上网聊天、去录像厅看碟等不良行为。
(二)、素质的缺欠与个人能力的影响,面临新的挑战和危机,心理出现不平衡。由于很多中学教育,以考大学为终极目标,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行,个人成长中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都在优秀成绩的光环下被忽视。进人大学,加强专业学习、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等,全面发展替代了原来学习的独一无二的地位。来自天南海北、四面八方的同学,有特长的、素质高的、能力强的、佼佼者应有尽有。一些同学在强手如林的形势下,未能显示出个人原有的优势,什么竞选学生干部、评三好、优秀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常常与自己无缘,原本引以自豪的东西逐渐消失,于是,一种落伍感、自卑感、自愧感开始产生,心理开始倾斜,甚至丧失信心、悲观失望,感到生活失去意义。
(三)、节奏紧张的学习与竞争的压力感。很多同学为了能考上大学,十年寒窗奋发苦读,搞得身心疲惫,本想到大学能得以缓解。可是,来到大学却发现,由于就业的压力和教学质量的强化(重修、降级等),现在的大学再也不是“60分万岁”了,面对学习“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形势,原来在中学小天地里的尖子失去自己得天独厚的地位。特别是学期末统一考试后,很多认为自己不会比别人学习差的同学竟然挂科重修。因此,从已经做过的调查看,自己经常感到学习有压力感的同学占68%,担心还要挂科重修的‘占11。5%。尽管人没压力不进步,但当紧张和压力超过心理承受负荷时,就会出现心理功能失调,导致神经衰弱。
(四)、强烈的交往欲望与社交闭锁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来到大学后的同学,主观上都希望通过与同学交往,融洽人际关系,从陌生和孤独中走出来。可是,又苦于找不到机遇和切人点,很不得法,于是,表现出戒备、观望、内隐的心理,结果时常使交往不顺。个别的又采取极端做法,干脆把自己封闭起来,与集体生活很难融洽。但心理又感到阵阵的孤独与不安,精神抑郁、心情烦躁。尤其是那些具有反抗性,多疑性的同学,由于古怪不合群,在同学中几乎处于不被理解、不被接纳、被排斥、受冷落的境地,自己心理产生一种莫名的压力。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基本因素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导致心理障碍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是心理、生理、社会、家庭、社会文化、个体素质诸多因素在个体上积淀、并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发展及环境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社会仍处在转型期,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大量涌人,使敏感活跃的青年学生首先感到这种冲击,毕竟他们正处在人格和观念的形成时期,心理、生理、正处在逐渐成熟期,形形色色的变化和冲击,使心理素质十分脆弱的学生们感到扑朔迷离,产生某些认识上的混乱,价值观念上的颠倒,心理上的困惑和压抑,行为上无所适从等等。时间久了,超过精神上所能承受的负荷时,便出现心理失衡。随之而来还会出现对社会变革的困惑、人生追求的迷茫。
(二)、家庭教育的误导和影响。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均出生在八十年代的初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长不管孩子的要求或做法是否合理,尽量满足孩子的心愿。导致他们长期不能从父母溺爱的自我中解脱出来,个性心理脆弱。对不能以自我为核心的变化和环境,不仅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也差,稍有冲突就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障碍。少数单亲家庭子女要么自卑、痛苦、沉默寡言、缺乏进取的勇气;要么嫉妒、怨恨、逆反心理强,其中不乏玩世不恭者、破罐破摔者,这是长期潜在的心理障碍所致。
(三)、学校教育中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忽视心理素质培养。在中学阶段,很多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学生只顾学习。单一升学的追求,使学校和学生都无暇顾及学生个体情绪、情感、性格、适应能力、自制力方面的培养,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出现。到大学后,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学习任务已不局限于教学大纲之内,同学们不仅要学好专业课,也要侧重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无选择地参加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国家二级考试和程序员考试。因此,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学习差的为专业学习成绩担心,学习好的为考证、保持竞争优势担自,持久的学习压力使他们用脑过度、身心疲劳、心理负担过重,特别是那些忽视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的同学,这种心理负担形成心理障碍,导致严重的心理和精神疾患。
(四)、学生个体心理素质作用。有些同学在中学的小环境里存在很多优势,学习好,可“一俊,遮百丑”,感到一切都是顺利的。顺利和成功成了他们的心理定势,由于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主要靠自主,结果受挫一多,就心理不平衡,感到什么倒霉的事都能摊上。又由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在不稳定的形成中,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差,当心理矛盾冲突过大、时间较长调节不好,就会导致内在的心理矛盾加剧或失去理智,将本可以处理好的矛盾搞的更糟。有的同学个性发展不够完善,把过于内向认为有度,把过于孤僻看作一尘不染、严格自律,把自卑看作严格反省自己。结果表现出处理问题偏激、爱钻牛角尖,给人一种变态感。还有的同学从熟悉的家庭走向陌生的社会感到一切都不适应,紧张而又恐惧,甚至不知所措。个别心理不成熟者,情绪化严重,一遇成功的事欣喜若狂,一遇挫折就悲观失望,惆怅满腹。特别是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很差,对事情不成功不是从主观找原因,认真反省自己的不足,而总想找客观理由。凡此种种,当不能及时将心中的郁闷宣泄出去或从中解脱出来,必然会出现心理倾斜,积压久了就会形成心理障碍。
三、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心理障碍疏导调适工作
(一)、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科学化。改善和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历来为我党所重视。如何着手改善?除了使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以外,把心理健康工作引人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将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内涵加深,而且更加科学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大学生对转型期的社会现实适应困难,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压抑、精神上和行为上的适应障碍、人格变态、心理障碍,形成客观适应与行为挫折综合症,潜意识精神问题。这些理健康问题,不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仅靠说教疏导可以解决的,我们必须注意掌握大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特点,健康的心理特征和异常心理表现。必须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矫正学生心理,调节大学生适应社会精神的品格和心理品质。对于出现错误又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做思想工作无效时,必须请心理医生协助,做好心理调节工作。绝不能靠硬性批评或处分解决问题,这样做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心态的进一步扭曲。因此,我们必须深人分析大学生思想的新动向、新问题,认真研究学生心理,学会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处理学生思想和行为问题,把政治思想工作与心理健康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调适效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科学。
(二)、深人学生,深人实际,掌握学生心态,及时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高校的学生思想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须经常深入学生班级,深人学生宿舍和各项活动中,通过具体接触,才能更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争取把心理障碍消灭在萌芽之中,及时有效地防止各类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发生。并通过学生会、共青团、班级开展有益的、照顾一些学生个性差异的、让众多人能参与进去的群体活动,让个人的素质得到充分展示,潜能价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学生对个体和整体的认识,锻炼心理素质,融洽同学关系,促使他们理成熟和人格的完善。
(三)、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科学有效地做好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调适工作。学生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思想教育,只有具有专业知识或熟悉心理知识、懂得学生心理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通过讲座、板报、报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利用网络媒体定时跟学生进行网上远距离交流,其效果比面对面交流更好。会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心态、情绪、行为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调适,使大学生心理冲突和障碍及时调节和控制,减少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从而避免大学生中严重的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问题的出现。
(四)、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内在心理矛盾,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各种心理问题。要教育学生尊重现实,适应社会,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正视现实,科学的分析现实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找出改变的方法和途径,实现正确的目的。树立勤奋学习、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对待身边和个人所发生的事情,客观冷静的分析和认识事物,保证心理反应适度,避免自理失衡,要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确立恰当的价值目标,凡事量力而行,要正视自己、接受自己、创造理想中的自我。既不目空一切也不妄自菲薄。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心理倾斜。要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锻炼个人坚强意志、培养对困难挫折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人生自古无直路,只要有正确对待困难挫折的态度,培养个性的坚强志向和心理品质,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有助于心理调适,防止障碍的发生。解决心理矛盾时,要善于转移不良情绪,转移心中的不快,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并借机多与外界或他人交往,解除自我封闭的烦恼,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障碍中解脱出来。
7.大学生心理调适的策略与方法 篇七
第一, 心理调适是指心理调适的主体, 运用其心理调适的策略与方法, 对自己身边发生的引起自身心理冲突的人和事, 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认识, 排除心理上的困扰和不适, 寻求新的心理平衡, 保持身心健康的过程。
第二, 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是指大学生为减少在校期间产生的心理压力所作出的认知和行为努力过程。心理困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 有可能转化为心理障碍。心理调适在心理学中又称缓解压力, 即个体面临压力时为减少负面影响, 维持心理平衡所做出的认知、行为上的努力过程。
二心理调适的价值
1. 心理调适价值分析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调适的价值越来越大, 作用范围越来越广。从学科种类来划分, 其作用覆盖的区域可以涉及医学、体育学、政治军事学、食品学、教育与社会科学、林学与经济管理学等多种学科。在大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作用也是十分显著。
心理调适的价值相当大, 作用也十分明显。对于大学生而言, 每天从事的日常活动中, 难免会遇到一些麻烦和不顺心的事, 如果人们善于处理麻烦和懂得用心理调适的方法去调适自己, 化解心理困境, 则心情会感觉舒畅, 同时做事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像这样良性循环下去, 这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上必会有所成就, 人生也会幸福。相反如果不懂得去调适自己, 死钻“牛角尖”, 不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而且更不利于身心健康和自身发展。
2. 心理调适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价值
就所有大学生的表现来看, 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育是正常的, 但也应该看到, 有相应一部分学生确实心理发育不良并由此导致心理疾病。这给学生本人、家庭及国家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影响了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在大学里为学生做心理辅导, 教会学生心理调适的技巧则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 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在现代的教育改革中, 我国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培养包括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学生树立较强的成就动机等。而这种品质的形成过程都是十分困难的, 必须要在形成过程中的每个重要阶段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做心理辅导, 调适好学生的心理。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 倘若没有及时地调适学生的心理, 则有可能让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 不利于他们心理品质的培养, 所以及时地为学生做心理调适至关重要。
三心理调适的方法
心理调适具体的方法有很多种, 其核心内容就是最终达到适应与发展的统一, 既要发展自己, 又不能与环境格格不入。
第一, 回避。当我们遇到麻烦时, 应该转移注意力, 来回避由外部不良刺激带来的消极情绪, 这是最佳的选择策略。第二, 淡化。当外部刺激与我们的心理认知、心理体验发生冲突时, 就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我们应该通过改变外部信息刺激的强度以及对它的关注来排解心理冲突。这说明, 如果人能减轻或消除外部信息的刺激就会减轻心理冲突。第三, 把坏的现象说成好的现象, 心理学上又称为合理化。就是找一个理由来缓解痛苦和不安, 来获得内心的平衡。第四, 转视。当遇到问题时要换角度思考问题, 任何事情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 对于一个客观现实, 能引起我们消极的情绪体验,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 就能看到它的意义从而把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体验。第五, 升华。让积极的心理情绪扎根在心理, 把困难变成财富。我们应该用一些新的、高级的、积极的方法让积极的情绪固着在我们心里, 改变消极的心理状态。第六, 补偿。当我们自身出现缺陷或障碍时, 我们就会采取种种方法来进行弥补, 来缓解心理上的困扰。第七, 求实。因为目标不能实现而受挫时, 我们应该及时切合实际调整自我目标, 并转换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第八, 宣泄。宣泄就是释放出内心的所有消极情绪。
大学生的心理困扰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的信号灯, 作为心理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副担子, 不能把工作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 而是要着手去解决这些问题。大学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 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但是影响他们心理问题的因素太多太复杂,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参与, 才能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最终成为对国家有用的合格公民, 成为对民族有用的栋梁之才。
四心理调适的策略
自我心理调适的理论依据是情感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情感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 在需要的基础上, 以认知活动为前提和中介, 受态度的性质所制约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因此心理调适有三个基本策略:调控需要、改变认知、适应环境。
1. 调控需要
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因此, 人要自觉地抑制与排除那些低级庸俗的需要, 无益的和有害的需要, 以及不合理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那些高尚的需要, 有益的需要与合理的需要。这样就可净化心灵, 升华精神, 快乐成长。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有一些主导性的需要, 为了使这些主导性需要得到充分满足, 辅助性需要应作出适当的让步或退位。
2. 改变认知
在为人处事中, 要学会放弃绝对化要求。心理学认为, 绝对化要求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 它是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 不顾主客观情况, 忽视一切不确定的因素, 超越现实的可能性, 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绝对化要求, 思维缺乏弹性。这种不合理的信念将某一事物与某一个词连在一起。例如, “我必须成功”, “我必须考上名牌大学”, “你应该对我好”, “你应该答应我”。这些要求一旦没有如愿, 就会陷入悲观、苦恼和怨恨的心境。其实, 这是唯意志论的表现。我们要懂得: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事事如愿是不符合现实的。另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和个性, 人家不可能无条件地服从你的意志, 满足你的要求。
3. 适应环境
心理调适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学会适应环境。个体适应环境的过程是一个主观与客观、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生活在环境之中, 首先要认识环境, 对环境的要求作出适当的反应。因此, 个体首先必须认清环境, 审时度势。同时, 由于适应环境涉及的是个体与环境的关系, 所以个体还要对自己的需要有清楚的了解, 知道“我想要什么”, 对自己的能力有恰当的评价, 弄清“我能干什么”, 做到知己知彼, 进而对环境因素的性质作出可控或不可控的判断,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为调控的决策:对于可控因素, 选取恰当的时机, 采取恰当的步骤, 并考虑环境的可接受程度, 控制行动的速度和力度, 从而有效地适应和改造环境, 实现自我目标;而对于一些不可改变的环境因素, 特别是当个体目标因环境因素而无法实现时, 则应主动调适自我, 接受现实, 宣泄情绪, 另找出路。这既有利于个体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保持健康的心态, 也有利于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有效调整。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加,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出现心理问题时, 如何进行心理调适来解决这些问题?心理调适的目的就是有效解决所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让大学生更好地生活、学习、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调适,策略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 (第二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陈兰萍.自我调适能力:个体心理和谐、健康发展的基石[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6)
[3]黄训美.合理变通:一种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B12)
[4]万全昌.论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安康师专学报, 2004 (5)
[5]陈新叶.应用归因理论调适中学生学习心理[J].青少年研究, 2002 (4)
8.学生心理调适与辅导 篇八
一、提高中职幼师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一)深入了解中职幼师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我们充分利用调查问卷、个别交谈、作品分析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中职幼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1.自信心不足,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幼师生在初中阶段一般挨批评较多,受表扬较少。总被认为是中考淘汰出局者,对自己缺乏信心。多数学生是带着怀疑和不解走入幼师的,导致部分学生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失去了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2.成就动机不强,有混日子心理。一部分学生对社会认识不够,看不清未来,没有人生的目标和理想。只想在幼师玩几年,“混”一张毕业文凭,习惯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缺乏进取心,缺乏学习理想和学习动机。
3.自我意识强,依赖心理严重。处于青春期的幼师学生总爱标榜自己的个性,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与此同时,因为父母长期对她们一切包办,不少学生的依赖心理严重,以致出现了不少学习生活方面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4.易冲动偏激,缺少宽容心。幼师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有些学生容易冲动,容易走极端,表现出嫉妒和打击报复、逆反等心理,甚至表现出来某些冲动的越轨行为,导致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
5.存在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由于家庭原因、学校教育和不良性格等长期影响使个别学生身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逆反、厌学、逃学、考试舞弊、迷恋网络、早恋等不良行为问题。
(二)积极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1.让课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让班主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我们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通识教育,使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能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将班主任队伍打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2.利用各种活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维护和教育工作,让活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一是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指导他们学习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调整自己。比如针对对口升学学生的考前焦虑,开展“考前心理辅导讲座”;针对学生的厌学和自卑心理,开展增强信心、树立理想的心理辅导讲座;针对学生的不良情绪情感问题,我们开展“我的情绪我做主”活动,对学生进行情绪自我管理知识的培训;针对三年级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的心理辅导,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全面均衡发展。二是利用主题班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中学生班级活动的常见形式,也是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活动的有效方式。我们指导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困扰和心理倾向来设计主题班会,倾听学生心声,为学生排解暂时的心理困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我校的主题班会模式受到上级部门和同行学校的好评,并在全市职业学校中进行观摩和推广。三是开设心理活动课,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入活动中,让学生从活动中参与——体验——反思——调适,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我们每月为学生安排两节心理活动课,精心挑选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学生上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和反思,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学校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活动课,比如“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浓妆淡沫谁相宜”“跌倒了,爬起来”“做时间的主人”“条条大路通罗马”等,都受到学生的喜爱。四是每学期组织学生心理小论文征文和评比活动、心理剧比赛或展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撰写反思、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故事欣赏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
3.利用活动基地,积极加强学生个体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利用信函和面谈及QQ等方式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个别存在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咨询辅导,并与家长取得联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家校联手共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
4.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自卑心理、抑郁心理、嫉妒心理、厌学心理、早恋心理等不良心理的调适指导和训练。帮助他们适应了幼师学习的环境,克服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使他们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从而使他们逐渐摆脱了心理困扰,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二、探索研究的成果
(一)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得以提高
我们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启发教育,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选择了就好业、找到理想的工作做为自己的近期成长目标;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成为对他们、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为自己的长远目标;三分之一的同学将自己的目标选择了对口升学,考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学生掌握了不良心理的调适方法,比如:渲泄法、转移法、转化法、自我解脱法、读书升华法、自我暗示法等等。部分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在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的帮助下健康成长。广大幼师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自信地走上了工作岗位。
(二)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通过我们的实践和研究,我们结合我校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种活动,对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受到上部门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三)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执行者,担负着教书和育人和双重任务,通过研究,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地位,在探索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的研究中,掌握了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改变了只重视优秀学生的片面做法,改变了单靠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的错误观念,形成了正确的人才观,在教育教学中处处体现育人先育心,在备课和上课中,能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挖掘教材和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他们在构建学生心理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专业发展,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
9.大学生期末考试 心理调适 篇九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做好准备。期末考试也是一样。要想取得好成绩,除了平时努力学习,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外,期末复习方法也很关键。复习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
要想搞好复习,首先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消除紧张、松懈、畏惧情绪。要珍惜时间,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要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复习时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有学好的信心和毅力。
大考之前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不能协调好各科的复习时间和复习内容。每一门都要考,每一门都要复习,可是时间有限,难免手忙脚乱。正确的应对方法是:根据具体的时间情况和各门功课的实际情况,安排好复习计划。
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一、复习准备阶段:
1、要回归基础知识。到了最后阶段,不宜再复习所有知识点,把重点要深入掌握,争取不让自己会的东西再丢分,基础要好的话,保证拿到基础分的前提下,细化知识点。
2、做好查缺补漏。应该把做过的练习进行总结和归类,对于自己不明白并且是考点的,不仅要注意而且要进行细致分析,不要放过任何可以拿分的知识点。
3、要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复习对最后阶段提高成绩很有帮助。
4、注意一些应试技巧。在考前复习时,要总结一些技巧,并要梳理一下做题的思路。对于老师没画重点的科目,自己要对知识点系统总结,把握规律,找出认为是重点的地方升深度记忆(平时上课反复强调的地方)。
二、考试前如何复习:
1、最后一两次上课专注听讲,留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并在课本上做出醒目的标记。
2、反复记忆老师在考前为我们画出的考试的重点知识。
3、合理安排时间,可按照迎考顺序依次调整复习重点,也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
4、复习过程中要灵活,多穿插几门共同复习,避免长学习一科枯燥无味,这样可以提高复习效率。
5、理工科的东西复习起来要多动手,多做典型的习题,通过练习来巩固深化公式及知识点。
6、文史类的东西复习起来要多记忆有条理性,不能死背,尤其是画出的重点题目要反复记忆,这种题都是大分值,要拿足分数。
三、复习技巧和考试技巧:
1、突出重点。我们习惯看书从第一章看到最后一章,但有时这种方法却可能是致命的。对于数学之类的肯定没有问题,因为这个学科是需要拉长战线复习的,但对于其他课,复习最好的是从重点到次重点再到非重点的顺序,因为一旦出现时间不够,我们还可以保证通过,大学考试重点是一定会考的。在保证重点复习完(通常过没有任何问题),再不断地往非重点走(走的越深,当然分数就越高了)。
2、心理暗示。人的潜能是可以挖掘的,语言引导思维,我们为了我们的兴趣的良性循环,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暗示和鼓励。告诉自己,考试很简单,我一定可以搞定。
3、记忆的几个小技巧。
(1)记忆的时间段:
短时记忆:5:30——7:30 长时记忆:14:00——17:00 深度思考:20:00——22:30(2)对于一些东西,要重复记忆,如英语、数学公式、财管公式、会计分录等。
4、不要想着作弊。一是后果很严重,二是作弊会心虚,影响正常发挥。
5、考前不要熬夜,一定要保证睡眠质量和轻松愉快的心态,这点对于状态很重要。
如何合理分配大学期末考试复习时间
(一)、状态调整篇
状态决定一切。既然要投入紧张的复习中去,就要做好打持久一个月战的准备。平日里大家都忙于社团活动和各种讲座或者兼职工作,较少数的同学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当然,也不应该如此),所以进入状态是对提高学习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1、让自己走路比平常快30%,保持一个高度的时间紧迫的观念,热情饱满的对待每天的学习与生活。
2、在学习之前,把该吃的、该喝的、该处理的事情全部做完。手机尽量静音放到书包里,不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而打破自己的学习状态。此外,不要在学习的时候听音乐。当然,如果你的目的是屏蔽外部的噪音,那就另当别论了。
3、保证6-7小时的晚间睡眠时间和适当的午休时间。暂时收敛自己热爱韩剧,钟情人人,热衷各种球,沉醉于网游和聊天等等爱好和兴趣吧。自制力是很重要的。
(二)、时间安排篇
1、总的来讲,在期末考试倒计时一个月的时候,最初的两周可以专注于复习专业课和高等数学。这类课程需要思考和整理总结,需要拉较长的战线来做,毕竟这种课程是一两天突击不来的。正如我们有时候会听到某强人用一晚上背诵军事科学概论之类,在第二天的考试中获得超高的名次,却从来没有听闻一学期不学习数学却因为一晚上的通宵达旦苦读而在最后通过考试或获得高分。两者说明同样的道理:专业课和高等数学贵在平时的坚持与积累,而那些政治类的课程在后两周的时候穿插进入,慢慢地转移重心,亦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每天的行程安排(纯属个人建议):早上7点起床,完成一系列的洗漱吃饭等琐碎事宜(一定要坚持吃早餐,否则不但对身体不好,而且整个上午的精神状态都很低迷)。
8点的时候能够坐在自习室或者是图书馆(鉴于学校图书馆正在修建中,临时图书馆僧多肉少的情况,这个起床时间可能需要提前),开始上午的学习。
上午11点之前的时间比较适合学习对逻辑思维和计算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同时短期记忆能力相对较好,所以建议看数学类、专业课中偏理科类的课程。
12点吃饭回来自习室或者图书馆之后,如果暂时没有困意的话,由于此段时间的效率较低,可以做些琐碎的工作:核对答案、抄书整理等。当周公来敲门的时候就跟他走吧,睡个小觉,为下午和晚上的学习养精蓄锐。大概14点的时候醒来,继续看书,侧重政治类、专业课中偏文科的课程,因为下午的时间是相对长期的记忆时间,短期记忆效果较差。在17:00的时候吃饭,用膳过后可以小憩一下,到外边走走、和朋友聊聊天、听听广播„„都是一些不错的选择,目的是缓解一整个白天下来的紧张情绪。
18点(你是否还局限于19点的自习时间?)回到自习室或图书馆开始晚上的学习,对于很多人来说,晚上都是深度思考的黄金时间,很适合做数学类的题目或者是偏理科性的题目,也可以在此期间疲惫的时候读读英语课文等。大概22点(你是否又21点就按时而归?)回到宿舍之后根据个人情况决定洗漱的时间,尽量在23:30左右休息。在此期间上网除了看些新闻资讯、查阅邮件等其他必要的事情之外,坚持练习英语听力,虽然只有短短的20分钟,但是只要坚持,哪怕半月,也会给自己最后的听力成绩加分很多(期末考试不一定考听力,但四六级绝对用得到)。至于卧谈会,特殊时期,也要有所收敛。
(三)、自我激励篇
1、每天在入睡前要想想自己的计划是否完成。如果没有,在稍稍鄙视自己一下之后,不要灰心,继续加油。如果完成那就微笑着入眠吧。
2、人的潜能是可以挖掘的。所以面对着厚厚的书本千万不要垂头丧气,这很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看完,不断对自己进行正面暗示和鼓励加劲。
3、如果觉得自己的学习不在状态,那就偶尔和朋友们玩玩格子纸的五子棋游戏或下下象棋(但不要入迷),在游戏中交流下近期学习心得与方法等,重新定位好自身,调整回最佳的学习状态。
期末复习考试的准备工作和大家的期望程度紧密相连。如果大家只是想保证不挂科,我想也没有必要让自己这样紧张。但如果想让自己达到自我满意的状态,那就要好好利用好这最后一个月的时间,调整好、冲刺好。新年的脚步已经临近,希望大家能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开开心心过大年!
大学考前心理调节
智力周期、兴奋点是怎么回事?
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有时体力充沛、情绪饱满、精神焕发;而另一些时候却又感到浑身疲乏、情绪低落、精神萎靡。其实,这就是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盛衰的规律在起作用。对考生来说,最后几天在复习、竞技、心理准备上进行有效的调整,是有可能将最佳状态设定在考试期间的。
[调整方法]
把最佳状态调整到与考试同步
专家认为:利用最后几天,可以将竞技、心理准备调整到最佳状态,在复习方法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回归课本,对知识的体系和网络进行重建、梳理,理解不透的可到校找老师答疑,还建议考生们结对子复习答疑。对自己理解不透彻的内容、薄弱环节要弄懂。
二、对做错的题目进行回顾与反思,查漏补缺。对需要记忆的内容(如概念、知识点类)可每天背背,多次重复记忆;每门学科可以理出一个知识点目录,哪些是重点、掌握级、理解级、了解级的,漏洞要补上。
三、注重归纳总结。考生已做了大量题目,现在是到了对解题的规律、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的时候了。还要注重细节。考试中细节决定成败,包括答题的规范、格式化、审题的仔细等。
四、调整学习节奏。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皮层细胞有明确的分工,不同的刺激会引起大脑不同的兴奋。如长时间接受同一类信息刺激,就容易产生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要避免长时间复习同一个知识点的现象。
五、把心态调整好。其实考试的成功要素就是“实力+心态”。要尽量跟平时一样,该怎样就怎样。考生要树立“把考试当作一次练习”的观念。
六、训练注意力。在考试时专注答题,不要患得患失,思维要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不够,因此要训练自己做试卷控制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有效度。这是考试成功很重要的要素之一。
七、树立信心,自信地走向考场。现在再做难题,自信心会受到影响,影响应考状态。
八、保持“人易我易,但我不大意;人难我难,但我不畏难”心态,这样就能攻克看到难题的畏惧心理。考前如果紧张的话,建议找老师、同学、家长聊聊考试外的东西,舒缓情绪。
九、考试用品要早作准备,不能因生病而影响考试。
如何把智力周期、兴奋点快速调整到最佳?专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学习时间,要了解自己的智力周期。考试是在白天进行考试,而考生原先在学校以及在家里,都是晚上做试卷、习题,因此兴奋点也在晚上,现在要赶紧调整到白天。有的专家则建议,如果考生情绪低落可适当加以刺激,调整兴奋点,不过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应因人而异,像有的人可通过听听音乐,有的则通过运动、娱乐或看书来调整,而有的人平时会越做题越兴奋,那就可以在临近考试时通过做题来达到兴奋点。总之,方法都不是绝对的。但最好不玩电脑和上网,因为玩电脑、上网容易上瘾,在大脑形成兴奋灶,抑制已掌握知识的发挥。
大学生期末考前心理辅导 当压力化为学习的动力的时候,自然会觉得轻松而愉快,在期末考试复习的时候,也会感动充实而快乐。愉快而充实地度过期末考试月。
1、以平常心应对考试是非常重要的。一次的失败或成功都不是人生最后的、不可改变的定局。大学生的成绩并非就是体现一个人的能力的唯一见证,以后适应工作和生存的问题还很多,人生的路是十分漫长和曲折的。即便这次没考好,也不代表一生希望终结,再无挽救机会了。即使挂科也不必灰心丧气,一次考试只是检测对某一科的掌握程度,说不定经过补考会有另外的收获。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了解到这些,考生的心态平和下来,期盼的情绪降下来,不再心烦意躁,也不会焦虑。
2、临考之前要把生物钟调节好。开夜车不是好办法,更不可以服用安眠药,像服了安定以后,白天就会昏昏沉沉,思维的清晰度差了,自然会影响水平的发挥。
3、考生复习要有计划。每个人的记忆习惯不一样,有的人一边看书一边记忆,有的则与他人一起复习效率高。所以考生一定要知道自己的长项,安排复习计划。学得相对差的课程要放在清晨记忆力比较好的时段。考生有必要了解心理学的学习方法。记忆有它特定的规律,短时记忆只有转化成长时记忆后,考试时才可以及时提出,考试考的是记忆。知识储存初期要掌握要领,听课看书须保持专心致志,然后不断强化。学好和考好都离不开扎扎实实的积累。
10.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篇十
二、1、人都有一种自我维护的意识,在形成自我评价之后,就会特别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知道了或听到了别人不好的言语和态度,人会感到自我的评价系统受到了威胁,就会去主动去对抗和理论或者是远离这些令他不舒服的人,或者是想办法让这些人的行为和态度和自己割裂。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他会趁此来反思自己,而进行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进而进行自我实现、自我发展。
2、会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而且会严重影响到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及评估能力。这种心理会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伤害同事。
3、学会和同事交流,和同事交流的关键,是跳舞的精髓:大大方方、轻轻松松、并且不要妄图独掌局面。
三、1、(1)对经济收入低的自卑感。教师不仅工资收入低,而且实物获得少。清贫乃至寒酸几乎成了形容教师物质生活的专用语。教师们为不能过上和他人一样富裕潇洒的生活而苦恼。(2)对地位低的自卑感。时下社会上真正能瞧得起教师的人不多。在一些人眼里,老师在政治上与社会上被看成是无能者。而且由于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老师在一些人眼里又被看成孤陋寡闻,不通人情世故。值得深思的是,目前我国学校内部教师与管理服务人员地位的倒挂,更使许多教师难以忍受,以至于不少优秀教师宁愿在学校里去干会计、保管、事务或某一科室的干事。(3)对工作苦的自卑感。教师工作之苦,可谓世间之最,表现在① 劳动时间长,思想负担重;② 复杂。世间万物之中人的灵魂最复杂,世间万事之中恐怕没有比塑人的灵魂更复杂的了;③ 周期长,见效慢。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其劳动的成效;④ 活动范围小,局限于四堵墙内,且对象又是孩子,因而对外部精彩多变的世界了解不够,自然难以适应。(4)对社交技能差的自卑感。由于工作的限制,教师的社交技能不仅差,而且正统背时,加之心理上的自卑,很难适应时下的社交场合,这往往使一些教师退缩,封闭,不愿与人交往。(5)对双重人格的自卑感。人们认为教师是为人师表的人,是“人之楷模”,是君子。教师在师范学校受训时也是这样被教诲的,因此他自己也这样认为,他应该是君子。社会上一般人对教师寄予的期望都很高,在普通人身上不当回事的事(如说粗话),教师一旦做了则会受到非难。只要如此一味地把教师理想化,或是以理想的眼光看待教师,那么教师就绝不能在学生面前、在公共场合暴露缺点,这是难以办到的。这样,教师无可奈何,势必只能充当伪善者。这就必须陷于双重人格的苦恼之中。
2、(1)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因为敢为人先,敢上人前,敢于将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久之,这种行为就成了习惯,自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信。(2)睁大眼睛。正视别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的眼神可以折射出性格,透露出情感,传递出微妙的信息。正视别人等于告诉对方:“我是诚实的,光明正大的;我非常尊重非常尊重你,喜欢你。”因此,正视别人,是积极心态的反映,是自信的象征,更是个人魅力的展示。(3)果昂首挺胸快步行走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行走的姿势、步伐与其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是情绪低落的表现,是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不愉快感受的反映。倘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步伐轻快敏捷,身姿昂首挺胸,会给人带来明朗的心境,会使自卑逃遁,自信滋生。
(4)练习在公众场合当众发言每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他会愈来愈丧失自信。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5)学会微笑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给人自信,它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6)认知法就是通过全面、客观的认识,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
四、1、(1)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压力是影响教师亚健康的最直接原因.工作量普遍很大;工作时间普遍很长;学生品德教育的压力愈加凸显.(2)心理压力增大是造成教师亚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来自学生家长的直接压力;缺乏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渠道。(3)学校管理和评价体制的压力对教师亚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4)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教师健康的重要原因.(5)教师自身健康意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教师亚健康的主要原因.2、(1)树立“健康第一”思想,积极进行自我保健。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要靠自我保健来解决。提高认识,加强健康观念,进一步强化“健康第一”的思想。要各学校的教师卫生保健目标真正把提高教师健康水平工作落在实处,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要主动学习、掌握一些健康知识。自己了解自己身体的特点(如家庭病
史、体质特点、过敏性、抗药性以及血型体貌特征),以便更好地预防疾病,对症治疗; 加强教师健康意识,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膳食结构;要加强自我锻炼。特别是坚持做操,持之以恒,就会收到效果; 定期检查身体,做到有病早发现,早防治。(2)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善于在工作中寻找快乐.教师应该是在快乐地教着。教师是一个充满欢乐阳光的职业,自己为师的境界需要提升,要善于从本职工作中获得乐趣;教师工作快乐需要一种心态。只要我们教师保持快乐的心态,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就会变得多姿多彩,轻松惬意。尽管我们小学教师工作是辛苦的、单调的、繁琐的,尽管我们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不如意的事,但是我们都应保持乐观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教育;我们教师工作快乐需要挖掘。也许,我们教师职业目前还不是我们自己理想中的工作,但我们应转变观念,心甘情愿地去做,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去发掘每个人内心蕴藏的活力、热情和乐趣。
五、1、鳗鱼效应。
2、鲶鱼效应说明,漠视危机就会失去生机。人,只有时刻具有危机意识,才能激发活力,不断创新。安而忘危,就会放松警惕,懈怠斗志。
鲶鱼效应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生存意识,奋发进取,一往无前。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
鲶鱼效应告诉我们,社会要营造成熟的人才流动环境。人才不流动,单位就会如一潭死水。因此,引进人才才能永保活力。
鲶鱼效应告诉我们,危机,更蕴含着机遇。单位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用武之地。
3、在班级管理中,恰当地运用“鲶鱼效应”,可有效地激活班级竞争机制,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创设一种“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益。
(1)实施班干部竞选制,由于要竞选成功,你就必须比其他同学游得更快,使自己率先成为一条“鲶鱼”。由于还面临着新一轮的竞争,新的“鲶鱼”还将不断涌现,因此,虽然自己已经成为了“鲶鱼”,游的速度却不能有丝毫的放慢。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竞争机制。实施班干部竞选制,班主任必须适时地加以引导,从而保证机制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2)挖掘学生闪光点,表扬鼓励,树立榜样,不断制造各方面的“鲶鱼”。
11.学生心理调适与辅导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特征;调适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华的人。
——狄德罗
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被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作为民生问题之一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因为关系到千家万户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占着不小的比重。
心理是人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性格、能力的总称,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社会条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本文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引导大学生学会面对问题,积极的自我调适,使自己顺利择业、就业,并使自己全身心融入社会。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出现的背景
1.大學生就业制度改革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模式由统包统分完成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的模式转变。这种新的模式在为大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时,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这使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太乐观,由此而滋生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2.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从2003年至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13万增加到495万,是扩招前的2倍多,而工作岗位的增加却是有限的,每年岗位增长率在36%,而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率保持在120%左右。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将有610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毕业生100万人,总计约710万人需要就业。截至5月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45%,较去年同期下降三个百分点,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特征
大学生就业时的心理问题往往是指大学生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问题也就愈严重。主要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焦虑、恐慌心理
焦虑已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病”,有人甚至说当代就是一个“焦虑的年代”。焦虑的表现是:总是担心、恐慌。担心、恐慌是一种固有的不安,主要的精神反应便是焦虑和忧愁,但尚不是心理疾病,若持续为固着状态——明知没必要如此不安,但已无法自我解脱和控制,就进人心理障碍阶段了。便会出现心悸、不安、胃绞痛、慌乱而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就业焦虑心理是指毕业生在落实工作单位之前表现出来的焦虑不安。
大学毕业生若个人自我定位不当,面对就业时就会遭受挫折感,精神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大致涉及几方面:时间推移,但自己的工作迟迟无着落;勉强就业,但工作的专业不对口;虽已签约,可工作的地点不满意;就业的问题解决了,无奈薪酬太低;现在将就参加工作,不过没有发展前景;虽然专业对口,但不合自己的志向;大学生活单纯,工作后不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平时比较闲散,工作后生活节奏是否会太快……
大学毕业生的这种过度或持久的焦虑体验,形成就业焦虑心理,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和就业。
2.就业急躁、盲目心理
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很少人能按捺住自己一颗驿动的心,守住自己可贵的孤独与寂寞,而变得越发盲目,急躁,和一定程度上的急功近利。当大学生长久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时,往往会陷入一种盲目和急躁的情绪中。具体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烦躁不安,和家人朋友谈及工作时焦躁不安,特别体现在投递个人简历的时候。只要是有现场招聘会,或者是网络的求职会,各种组织机构安排的供需见面会,甚至电线杆上贴的招工信息,报纸上的招工启事等,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热情,而且逐一打电话或面谈,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求职机会。
其实,《论语》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高智商的大学生的心态和处世态度本应该继承古人所倡导的沉稳,然而,他们现在少了耐心,多了急躁;少了冷静,多了盲目;少了脚踏实地,多了急于求成。盲目投递简历,见子打子,疲于奔命,此种急躁万万不可。凡成事者,要心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如果老是对现有目标的专注度不够,对现有目标的耐心度不足以及现有的目标不切实际.多半会兵败滑铁卢。
3.就业懒惰、依赖心理
有这样一群大学生,他们临近毕业了,却并不特别着急自己找工作,而是寄希望于校园招聘会、学校招生就业处挂出的就业单位和岗位,或者是家人、亲戚、朋友的介绍。甚至已经毕业离校的学生还经常回校打听就业信息。按道理说这样的等待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如果不主动出击,老是被动等待,就像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戈多也许明天就来,也许永远不会来,这样的话年轻人难道永远当“啃老”一族?
这就体现为一种就业的懒惰、依赖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自己不主动去经过努力解决问题,而是求助于他人,而一旦离开别人的帮助他们就无所适从。缺乏独立意识,出外找工作总爱拉父母、同学相伴,或一帮学友共同去应聘同一单位,在择业时,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通过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据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
专家认为,依赖性强的人,缺乏意志自觉性,放弃自己的意志,成为他人和环境的附庸;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影响自我潜能的发挥,影响成才发展。一旦所依赖的条件失去,就会迷茫,无法适应环境。[1]
4.就业偏执、抑郁心理
当中国的改革进入纵深之际,由于“渐进式改革”的弊端,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了出来,改革一下子面对着比此前更为严峻无比的困难,还伴有不少的阵痛。社会上的阴暗面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渗透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些领域。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的偏执心理主要表现为追求公平的偏执、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和对专业对口的偏执。有的将自己就业的一切问题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不能及时调整就业目标,降低就业期望值;有的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适应性,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骂骂咧咧解决不了未就业的现实,埋怨客观环境还不如奋起直追。
屡屡碰壁以后,长期处于待业状态的大学生有可能出现抑郁心理。它是以情感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抑郁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人的一种缺点或性格缺陷,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心理治疗及适当的抗抑郁药治疗,抑郁大多能康复。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应该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自怨自艾和愤世嫉俗一样,都是不切实际的,远远不能解决当务之急——就业。
5.就业自卑、自负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入苦闷、失望 悔恨 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之中。[2]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自负则刚好相反。在大学生就业的心理中,不乏自卑和自负的影子。之所以要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并在一起论述,是因为二者的实质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表现出了两个不同的极端而已。事实上,自卑感和自负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不同,而只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这一部分大学生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自卑的学生就假想“我应该比别人都差一些”,所以我找不到工作,真丢人;自负的学生就假想“我应该比别人都好一些”,所以我应该找到更好的工作,这些工作我看不上。结果,因自卑而敛好自己的羽翼,在与能言善辩的对手的对决中败下阵来,甚至可能是不战而败;因自负而锋芒毕露,骑驴找马,在面试中被认为不沉稳,靠不住,就是找到工作了也容易因“三心二意”而痛失饭碗。自卑心理可能导致人自暴自弃,自负心理可能导致人眼高手低。在就业、择业的道路上,大学生千万要谨防这两块绊脚石!因为在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的情况下,违背了职业生涯规划中关于“人职匹配”的理论基础的,十有八九会失败。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
实践证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了职业选择面,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同时,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阴影和“投资教育”这一新型家庭教育观的深刻影响给大学生就业心理造成的阴影是可以做适当的调适的。
心理调适(又称心理调整),指的是当一个人在遭遇挫折或失败后,及时、自觉地改变或强化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降低或强化自己的期望值,使自己的整个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适应于主、客观环境的变化,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得到保证。简而言之,心理调适指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自己或他人进行心理调整,以使其达到健康状态的过程。心理调适不仅针对瞬间的心情,还针对比较持久的心境,因此,对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工作意义重大。
前国家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王通讯认为,心理调适采用三大模式:医疗模式——临床治疗。教育模式——教授策略,形成应变能力。发展模式——扫除障碍,发展能力。作为教师来说,可以采取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调适。
1.采取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从内因积极调适
大学生必须从自我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调适自己的就业心理,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协调,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问题,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
(1)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要进行心理调适,克服焦虑心理,关键是要转变就业的思想观念。应届毕业生要打破传统的事事求稳、事事求顺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市场经济社会中,竞争要伴随自己一生。求职就是社会给毕业生上的第一课——竞争课。唯有竞争,机体才有活力,时代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发展。如果能进行理性思考,把社会现状和自己的实情相结合,就会在就业的挫折面前越战越勇,磨炼成金,收获成熟。
曾国藩曾经屡败屡战。职场如战场,作为军事家的你,是否坚持?是否善于战后分析?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自身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的因素。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2)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敌人,只有你才能打败你自己;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只有你才能拯救你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是能走出心理调适的第一步。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气质,不妨在分析家庭教育背景的基础上一一做彻底的评价。眼光长远,站在比较高的角度,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范围。分析时切忌盲目、混沌、毛躁。既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 也要理性看待自我的不足。从而正确定位,科学地进行人職匹配,并为了理想的职业做好择业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并在获得理想的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学会调整自己的目标,先就业,再择业,转变择业“一次到位”的思想。
其实认识自我与社会是始终贯穿在求职、就业、从业的过程中的。美国作家丽贝卡•奈特认为,你需要进一步了解自己:这份工作的哪些方面你比较喜欢?如何才能够和你的老板、同事更有效率地合作?总的来说需要一种健康的态度。[3]
(3)准确抓住时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生,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首先要明确现实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其次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到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汇点。[4]
提倡毕业生自己多参加招聘会,主动寻找机遇,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机遇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个工作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对别人合适的,对自己不一定合适,对本科生合适的,对高职生不一定合适,因此一定不能盲从,要时时记住,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还要注意机遇的时效性,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及时把握,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既不自卑,也不自负,不以夸夸其谈示人,也不以唯唯诺诺以示自己无主见。主动、大方,尊重对方,看重自己,不卑不亢,适当而巧妙地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希望被录取的热望。是的,羡慕别人的大大落落,心想事成,不如多加练习,多学习、积淀。
建立有自己主见的、合理的、长远的、稳定的职业价值观。放弃万事依赖别人的懒惰和依赖的心理。告诉自己,就业是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解决,今后的路都要自己去走。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毕业生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审时度势,主动评价,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
主动出击,采取自荐的方式。其渠道和方式主要有: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参加用人单位组织饿招聘洽谈会,利用宣传媒体提供的信息,利用人际关系,利用网络信息,电话自荐,信函自荐,实习自荐。[5]
2.采取发展模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1)增强乐观自信等就业心理能力。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当自身心理平衡难以维持,即将产生或已经产生心理障碍时,应当根据自己心态的实际情况,选择各种诸如自我静思法、自我转化法、自我适度宣泄法及理性情绪法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来调节自身心态,重新建立心理平衡。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6]
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2)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结构,从宏观来看:在门类上知识有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在层次上有基本知识和专门知识;在认识的深度上有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大学生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即: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社会需要创造性人才,需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的人才,这样在知识结构的建立中,就必须加强有关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知识的学习。在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重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就需要在建立知识结构中加强有关情报意识和收集、筛选、吸收及应用情报的知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迅速了解最新的情报。
不同类型的职业对就业者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有不同的要求,但有一些是共性: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有一定的其他知识技能。[7]同时必须注意的是,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不同,应该突出强调个性,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体现知识结构符合社会对同一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在长远的职业规划中,大学生及时更新旧的、过时的、片面的知识结构是必须的。顺应信息爆炸的时代的发展,组建适合社会发展、专业提升的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的动态系统。
(3)提供磨砺、提升的实战舞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必须结合实践,给毕业生提供一个正式就业前的实战舞台,以磨砺毕业生,提升毕业生的层次。在这一点上,学校可以考虑充分挖掘实习或短期社会实践的价值。它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职业与行业的了解,确认喜欢或擅长的职业,也可以为毕业生从学生走向职场人士转变做准备。同时,在就业难的背景下,大学生找工作的程序被一再提前,实习的目的已经从过去的专业实践转而直接指向了就业。中国的职场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对专业技术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兢兢业业干活的态度的关注,如果能够通过实习增长专业经验,就能够提高自己在人才价值方面的安全系数。增强找工作时的竞争优势。不过,忌盲目实习:未来求职拼的是专业度而不是态度。谋职实习不应是简单的劳动经验积累和态度培养,比如端盘子一类的工作,可能会增加挫折体验;与专业不对口的实习在未来求职竞争时含金量很低,从找工作的角度,这样的实习弊大于利。
(4)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
未来国家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实力要依靠成千上万的创业家来支撑。创业教育要逐步转变培养商人、民营企业家的狭隘定位,要以培养成千上万未来国家经济支柱型人才的立意来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
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为中心。创业最核心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创业能力是大学教育十分重要的一课,在校期间办企业、搞比赛,只是这种能力培养的一种方式,但不会是多数人成功的方式。有专家认为,学校依然要立足于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培养终身创业素质,这是创业必备的能力与动力。提出:一要善于研究政策,了解政府政策变化,二要善于寻找发展契机,做好创业的组织工作,三要有积极地心态,提高创业的能力。[8]
生存是为了发展,发展提高生存的质量。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因为这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大计。治标又治本,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全社会及时的关注、诊断、治疗、调适,那这无疑是为社会日渐严峻的就业压力松了绑。对于学校、家庭、社会来说,幸甚至哉,善莫大焉!
参考文献
[1]王永莲,贺文佳主编.自我塑造与完善[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5.
[2]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
[3]丽贝卡•奈特著,高铮,周立红译.大学毕业生生存指南[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35.
[4]陈核来.论大学生的就业观[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53-55.
[5]王纯国编著.大学生就业指南[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74-76.
[6]刘慧.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3,(9):50-52.
[7]陳安栋等主编.毕业生择业指导[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79-80.
【学生心理调适与辅导】推荐阅读:
大学生心理调适方法09-22
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及其调适10-15
应用归因理论调适中学生学习心理06-17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调适11-06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考试李09-26
警察心理健康与调适09-02
中职学生学生心理辅导08-30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心得06-25
高三学生心理辅导方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