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档案

2024-07-26

土地利用规划档案(13篇)

1.土地利用规划档案 篇一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

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的依据:

1、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

2、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要;

3、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的布局;

4、保障人民生活与社会安定的需要等。

土地质量评价: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评价原则:

1、针对性原则

2、永续利用原则

3、效益原则

4、因地制宜原则

5、综合性原则

6、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表现为在一定土地资源总量约束条件下,依据既定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调整和转换,最终达到土地资源在地区间和部门间的有效分配和再分配。

土地利用分区: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土地利用分区与土地利用布局 :

相似:它们都是在某一区域内,对工业、农业、城镇、交通运输线路等各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在空间上进行安排;都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确定土地的不同功能和区域分工。

不同:土地利用分区主要任务是划分各种用地区,规定各种用地区土地的基本用途或主导功能,土地利用原则和管理措施,而土地利用布局主要任务是确定各类用地的比例、规模、空间位置和界限。它们紧密相关,互为依据,互相联系。

分区方法

(1)综合分析法(2)主导因素法(3)叠置法(4)聚类法

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主要内容:

(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2)城乡居民点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

(3)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4)城乡居民点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 ;

(5)城乡居民点体系职能结构;(6)城乡居民点体系空间结构 ;

(7)农村居民点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居民点规模:居民点规模依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一般来讲,居民点规模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和辐射规模。

城市规模弹性 :是指城市的人口与占地规模应有一个变化幅度。

城市规模弹性自由度:规模的最大与最小两者极限值的变化幅度。

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

1.历史推断法2.规划指标法

3.分区测算法方法4.模型预测法

居民点布局方法:(1)线性规划法;(2)力多边形法

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

(1)指标比较法(2)运输重心法(3)分级评分法(4)费用比较法

交通运输用地指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用地,包括护路林用地。

规划的内容:

交通运输量预测、交通运输方式选择、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和交通运输用地规模的测算。公路选线: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选线原则 :

一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

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使路线布置在地势高燥、地质良好,便于施工的走向上,并符合工程技术要求;

三是要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

四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交通网;

五是要经济合理,一方面要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技术标准,或在不降低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和运营经济效益,选择既经济又合理的选线方案。

选线方案择优 :

公路选线时往往会出现几个方案,必须通过对整个路线或某段路线的不同方案进行经济评价,以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最优方案。

评价时可采用下列三项指标:

①道路的工程造价 ②年度运营费用③占地面积损失

第十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水土资源平衡就是综合考虑地区内水资源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分析本地区水资源的余缺情况,合理协调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以寻求水土资源的平衡。

水土资源平衡的重要作用:

(1)水土资源平衡是进行水资源的区域再分配,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依据。

(2)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水量调节措施,兴修水利工程措施的基本依据。

(3)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据,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受水资源制约的,通过水土平衡计算,可以根据水量的余缺情况改进土地利用方式,以达到水土资源的最佳配合。

一个完善的灌排水工程系统应包括渠道取水枢纽、输水配水系统、田间调节系统、排水汇水系统和灌排渠系上的建筑物。另外,在丘陵山区,包括塘坝蓄水工程;在平原低洼地区包括堤防、圩垸和排水枢纽工程。

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规划

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采用较小的纵坡,支渠则垂直等高线布置

(2)干渠垂直等高线布置,其纵坡比降视地面坡度而定

(3)合理穿绕布置(4)河网化布置

耕地详细规划 :

耕地组织形式:

指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一)轮作田区组织形式(固定轮作或分区轮作)

所谓轮作田区是指作物轮换种植的基本单元。在轮作田区之间按照一定的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轮换种植作物。

(二)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单田轮作)

耕作田块组织形式是在同一块耕地上按时间先后安排作物的轮换顺序,各田块之间不存在作物的轮换关系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基本农田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原则:

1、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2、综合协调原则

3、双轨并行原则

4、区域完整性原则 程序:

1、耕地现状和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

2、耕地需求量预测

3、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确定

4、基本农田的分布

5、规划成果整理和绘图

主要成果:

①乡(镇)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②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图

③乡(镇)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④行政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⑤土地分等定级图

⑥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工程建设规划图

⑦乡(镇)和行政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说明书

土地整理规划 :

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土地整理的范畴和程序

(一)土地整理的范畴

可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农地整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农田整治、农地改造、地块调整、土地结构调整、宜农荒地的开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二)土地整理的规划程序

1.选择土地整理单元

2.编制土地整理规划

3.审批土地整理方案

4.组织土地整理实施

5.土地整理成果检查验收

废弃地复垦规划

(一)复垦规划的原则:

1、复垦应因地制宜,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协调发展

2、弃地复垦要和生产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并结合生产情况逐年实施。

3、复垦规划要与城镇(村)、道路水利等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做到地区建设布局合理化,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美化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4、复垦要与矿区和邻近企业的排矿、排土、排灰、排渣等统一规划充分利用排放的废弃物充填挖损、塌陷的土地和地下采空区,既避免排放的废弃物另行占压土地,又解决了挖损、塌陷土地和地下采空区的充填物。

(二)复垦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1.现状调查 2.复垦预测3.确定复垦方向和治理目标4.编制复垦总体性规划

5.编制矿区土地复垦小区试验规划 6.编制复垦实施计划

7.开展复垦效益评价8.编制复垦规划成果

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土地整治规划是指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称做土地整治规划。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

1、规划分析

2、现状调查、分析、评价

3、环境影响识别

4、环境目标确定

5、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规划方案影响预测、分析、评价

7、提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8、评价结论和说明

9、监测与跟踪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① 规划分析② 环境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 ③ 环境影响识别、环境目标确定、评价指标;④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评价 ⑤ 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⑥ 公众参与 ⑦ 监测与跟踪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内容;

1、土地利用规划图

2、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

3、技术和法律文件及其他调查资料

4、施工图及实施计划

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

(一)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程序

以复制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在设计程序上,分为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两个阶段。初步设计阶段,规划人员将所规划的内容,从“骨架”性项目到具体项目,逐项绘制到图上,要求界线基本准确,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整个规划设计的意图。要求对整个规划方案或某些单项(部分)设计项目,提出几个不同方案,以供进行比较选择,并经过领导审 议和群众讨论,形成规划草图(初步设计图)。技术设计属精确设计,在优质复制图上进行,要求对各规划项目进行精确的设计。无论是界线或面积,在图上都应准确无误,并可按技术设计图来计算面积和进行现场定界工作。

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的基本内容

(1)前言。(2)基本情况。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包括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任务、措施等。

(4)土地利用供需平衡。包括土地需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

(5)居民点、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等

(6)农业用地规划。包括耕地、园地用地规划。(7)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8)土地利用规划效益预测。(9)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措施。

2.土地利用规划档案 篇二

1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 1 土地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土地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1) 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 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我国城市化发展使得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大, 大量占用了耕地。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速度, 且土地浪费现象严重[2]。 ( 2) 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 公共建设用地及工业用地闲置和耕地撂荒是土地利用率低主要原因。建设用地利用率不高与“圈地”过于简单, 用地成本低有关, 所以土地开发利用集聚不足。 ( 3) 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土地质量退化与人类不合理利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不适宜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利用措施是土地退化原因。体现在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

1. 2 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失灵

在我国的在土地资源配置中,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可概述为:由于先前国内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的特殊时期, 当时的土地市场监督与管理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 造成了土地市场管理难以真正的实现。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 另一方面市场运作难度重重, 其具体有以下几种: 首先, 土地市场制度与体系不完善, 这是造成土地市场失灵的最主要因素, 一个成熟的市场结构体系与制度是保障政策落实的有效前提, 而我国衔接土地市场仍属于“发育不良”的情况; 其次, 国内土地交易存在“双轨制”的问题, 这种情况的存在容易造成在土地交易中的隐形市场, 并且可能会严重阻碍正常土地交易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 如当前城市土地建设规划中往往将政府拨地与商业用地共存, 这就很容易在土地流通环节出现隐形市场, 对正常土地交易行为产生影响。再者, 城乡土地二元制造成隐形交易持续, 扰乱市场。国家规定农村集体用地只有转变为国有用地才能够入市流转。最后, 人们的行为也会造成城市土地均衡量问题, 其往往会超过当前社会发张的最优量。

1. 3 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作用中失灵

政府在土地交易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我国土地交易市场的不完善, 政府更需要通过颁发政策文件等措施以弥补市场缺陷。而当今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操作起不到弥补缺陷作用, 反而倒行逆施, 起到了反作用。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土地管理体制与经济学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表现有以下借个几个方面: ( 1) 政府行为与公众目标不一致以至于政府失灵。土地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但正真使用的是无数个个体人民或企业, 这也就使得不可能又个人直接行使所有权。政府机构可能会凭借自身所掌握的信息资源, 谋取利益, 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率偏低的情况出现。 ( 2) 土地所有权掌握在政府手中, 一些地区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 而忽略了对土地的合理规划与开发利用, 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与污染出现, 这种现象从长远角度考虑反而会给地方经济带来拖累。 ( 3) 政府角色的“错位”, 政府主要职能在于监督土地的合理利用, 而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会参与到土地的经营当中, 这种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又是一种不公平行为。 ( 4) 时间上的外部性使城市土地供给量大于资源在时间上最优配置的要求。

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2. 1 树立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观念,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防治土地退化

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当中, 应当秉持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既要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 又不能对今后的发展造成影响。首先, 需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不能采用片面的角度看待问题, 如“谁污染、谁治理”、“片面追求经济”等。同时, 需要对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的改造, 保证其良性地发展。加大对农业种植方面的投入, 增强三农建设, 对农业种植加大补贴, 对抛荒土地进行相应的惩治。在产权制度和各种经济诱导机制中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增加土地投入, 防止土地退化。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加入土地利用的指标, 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

2. 2 制定科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加强建设用地控制, 节约利用土地,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类用地规模的总量控制作用。控制土地供需的平衡, 保障土地市场价格的合理性, 并采取多种价格调整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大土地利用的总体社会经济效益[4]。挖掘城镇的内部潜力, 农村居民点向集镇集中, 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适度开发小城镇空间, 提高建筑容积率, 节约土地。开发后备荒地资源, 复垦废弃地, 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

2. 3 积极培育完善土地市场, 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强力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有限期使用制度。改变原有土地供给方式的“双轨制”, 由市场进行决定土地交易行为, 以提高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5]。

明确土地产权制度。产权界定清晰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在所有权方面, 强化中央政府的国有土地所有者地位, 正确处理和界定中央和地方及地方之间土地产权关系。在使用权方面, 要明确土地使用者的主体地位, 建立土地使用权能与土地价格相同的用地制度和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特别要确保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安全和长期收益权的稳定。

土地制度的改革, 改变了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 使得农村集体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试点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流转, 盘活集体存量建设用地。

2. 4 建立约束和调控机制, 规范政府行为

改革土地管理体制。为了防止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的局面, 必定要规范政府控制土地一级市场的行为。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管制, 建立调控约束机制。合理确定土地收益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 建立一种少占或不占耕地的经济约束机制, 是合理利用土地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为。推行可持续利用决策影响评价制度。土地可持续利用需要确定和实施“最佳政策”和要建立一种政策分析机制, 以便能长久地调整或者评价现行和未来政策, 评估土地利用与管理政策对土地可持续用的影响, 评价其是否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

2. 5 增加工种在政府管理方面的参与程度

以往在政府管理方面, 公共的参与程度往往较低, 使得政府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或干预市场行为的过程中, 由于缺少外界的有效监督, 造成具体政策落实情况或者干预市场行为效果不理想, 未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因此, 在今后的政府管理过程中应逐渐增加民众的参与度, 通过此种方式来减少地方政府与实际效果之间的误差。公众参与的方式可通过建立相关的组织, 该组织成员应当包括各方面的人员, 广泛吸收意见, 进行最合理的土地使用行为。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土地作为一种资源, 它的数量存在有限性和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再加上我国土地资源运用这一方面存在配置不合理, 配置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的问题, 土地资源缺乏与严重浪费并存, 使得人与地之间的关系存在巨大的矛盾, 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目前最重要的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可持续利用, 文中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出现原因的经济方面论述, 提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资源配置,存在问题,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刘岩.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8) :167-170.

[2]李景刚.基于资源价值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6.

[3]李景刚, 欧名豪, 高艳梅, 等.基于资源价值重构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 (1) :71-76.

[4]金士高.浅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集.2004.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篇三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10-1

土地一直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千百年来被人民不断的开垦,如今,人口增多,土地紧缺,成为当下非常严峻的问题,可行的就是对土地进行合理化的应用,均衡化的发展和实施。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含义及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指国家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全局考虑,以全部土地作为对象,对土地的利用、整改、开发、保护等方面进行合理化的安排。城市、村庄等建设用地,以及能源、水利、军事项目等国家发展用地,都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的范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很多,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供给量预测,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以及土地规划目标、任务和实施措施等。由此可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非常重要,是关系着土地能否合理利用的基础。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组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组成如下: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评估;规划目标的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分区等方案的确立;土地利用形式与背景分析以及土地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其涵盖的内容非常全面,涉及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不同需求。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不严谨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过快,导致土地日益紧张,现有的土地已经远远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此时,就会发生一些土地规划审批不严格的问题。例如,有些城镇对投资方的用地审批宽松,导致很多土地被超出规划范围,过度使用;个别人员为了一己私利,以权谋私,实际审批的土地远远大于原有的规划内容,超出国家规定。这些情况大大影响了国家对于土地规划的总体策略。

3.2 规划偏离实际

国家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大的方向,是一个指引方针,根据这个方针,土地规划部门应该合理利用土地进行建设。而当下,有些地区,土地规划部门经常发生规划设计图纸与实际操作不符的情况,差别较大,乃至影响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导致土地利用率低下。

3.3 土地规划实施影响耕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占据着非常大的面积,而当下,有的地方过于注重经济设施的建设发展,忽略耕地的意义,在土地规划方面,减少农民耕地,改为建筑设施,导致耕地变少,农民收入减少,严重地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3.4 土地规划影响环境

环境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而土地的规划或多或少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有的地区过度开采土地,砍伐植被,破坏环境,大力兴建工程项目,导致当地环境受损;还有的地方土地规划选取的地域不合理,影响人民日常生活的同时,又带来环境的损害,严重的还会影响当地的气候条件。

4 如何解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中的问题

对于土地规划审批不严谨的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文件,要求土地规划部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同时作为土地规划部门,应该对土地与经济建设进行合理化的分析,不能盲目的为了求发展而浪费土地资源,要严于律己,不能贪图私利,要合理制定土地的规划,使当地的经济健康发展。

对于土地规划偏离实际的问题,作为土地规划部门,必须要配以专业的工作人员,严格规划图纸,不能忽视图纸的重要性,要切合实际,根据当地的人文环境和土地情况,合理分配,综合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让土地利用最大化,使得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影响耕地的问题,土地规划部门必须要充分满足耕地的需求,不能盲目的减少耕地,只求经济发展,不求农业发展;与此同时,也不能过度的将土地全部变为耕地,让城市变为农业城市,二者都不能过度利用,必须合理规划土地,在保证农民有地种,农业合理发展的同时,再考虑土地对经济建设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让土地规划得到实际的应用。

对于土地规划影响环境的问题,作为土地规划部门,要充分将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在做规划的时候,根据当地环境气候条件,合理设计,在不破坏环境的同时,保证土地的利用率,为当地的各项发展做出贡献。

5 结语

只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得到合理的实施,均衡的分配使用土地,不断完善土地的法律法规,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持续性,才能让国家发展得更迅速,更富强。

参考文献

[1] 夏春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与实施保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2] 周也奇.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土地利用规划问题思考 篇四

2012.04.191、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评价中,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数学模型评价),教材中主要阐述定量评价部分,对于定性评价方法,其基本思路是什么?

老师解答:从目前的行业实践来看,还没有统一的定性评价标准。现阶段定性评价的方法主要依据一些相关指标是否达到各行业各部门所要求的标准或达到标准的程度。在学习方案评价过程中,重要的是要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哪些,而没必要即时把每种方法的具体步骤给记住,在实际问题中,学会思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评价分析包括可行性分析和费用——效益分析,这个分析是否包括总体规划本身?

老师解答: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对其进行评价,总体规划终极目标是要达到三效益的耦合,至于耦合的标准或参考主要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

3、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如果遇到因某些重大项目建设占地而必须转用农用地时,如何处理?是否需要进行总体规划的修编?如果修编,会不会影响规划的法律性和权威性? 老师解答:目前这种情况的处理办法有两种:一种是严格执行规划,不予批准用地;二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度地调整用地供给,进行总体规划修编。总体规划修编确实可能对规划的法律性和权威性产生影响,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处理问题要实事求是,适当安排。

4、在本科阶段,我们应该锻炼哪些方面的能力或具备哪些素质?

老师解答:本科阶段应该培养三方面的能力:1)掌握基本概念(不求背记,但求理解,抓住核心);2)锻炼严密有序的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序、逻辑条理);3)学会运用方法论(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土地利用规划》读书报告-1 篇五

该书主体部分共分三篇,分别是形态演变篇、调控机理篇与形态调控篇。第一篇包括第三、第四、第五章,分别从用地结构、功能和分布三方面刻画了形态演变过程;第二篇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揭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机理,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形态调控的主要内容、基本理念与策略;第三篇为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分别从农村居民点用地形态调控中的行为主体、转换方向、时空配置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并构建了调控模式。

社会经济快速转型是当前中国时代变迁的主旋律,农村居民点用地形态受到的人为扰动将愈加剧烈。该书在界定研究尺度和研究范畴的基础上,树立时空考察-机理研究-优化措施的研究逻辑模式,集成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以及农户实地调查等多方面数据资料,运用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对比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等多种研究方法,注重新时期农村新型人地关系的探讨,通过对社会经济转型加速期农村居民点分布形态、内部用地结构形态以及功能形态多视角、多层次的考察,总结农村居民点用地形态的影响因素、演化脉络与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调整模式和科学的用地转换方向,进而探讨人们有意识的主动调控机制与策略措施,以期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使当代农村向有序、高效、持续、协调方向发展。总结农村居民点用地形态调控的措施,政府应统筹城乡发展,保证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形成保证农村居民点发展的产业支撑;加强各层次居民点用地规划,促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合;破旧革新,做好农村居民点用地形态调控的制度配套;完善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的监督监察监测体系;强化公众参与,广泛宣传,形成科学的用地观念。

6.土地利用规划档案 篇六

规划的本质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多维思考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土地利用规划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编制规划固然重要,但规划贵在实施.实施规划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有待处理,稍有不当就会对规划的作用产生误解.

作 者:王万茂 WANG Wan-mao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刊 名:国土资源 英文刊名:LAND & RESOURCES 年,卷(期):2001 “”(2) 分类号:F3 关键词: 

7.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析 篇七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近些年以来, 由于土地利用所突显的环境问题已经更加的明显突出, 而研究环境影响评价也已经在土地资源管理当中持续研究不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其中, 规划评价的最终结果就是需要把对环境因素的纳入到土地规划的过程当中, 从而建立起以社会综合环境和经济发展机制的一种决策。此外, 我们也要更加全面的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从而找出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节约土地资源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土地利用规划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时期内在一定的区域内要安排和计划好土地利用的有效性, 这也是主要根据了社会发展经济以及土地所特有的性质对其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再应用综合的技术措施组织好土地的经济技术。土地利用规划一般是按照等级层次进行划分, 包括了土地利用的详细规划、总体和专项规划等, 如果是根据区域性质进行划分, 一般包括有自然区、经济和行政区, 也包括有跨区域的规划。如果是按照深度进行规划包括有土地利用设计、规划以及施工等。我们所指的环境影响评价指的就是在建设以及规划项目当中, 会存在对环境造成的一些影响因素, 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估和预测, 从中找到可以预防以及降低影响的一些有效措施, 再对其进行监测。在这其中,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我们通常会分为影响预测、质量评价以及影响后的一些评价, 在这三者当中, 其过程还是以循环补充为主。由于评价的对象有所不同, 所以对环境的影响一般也可以分为规划影响以及政策影响、项目影响等。它们之间的主要关系是以决定项目和指导规划为主, 而它们最重要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可以达到目标的实现, 所以, 环境影响评价是最高层次的一种评价, 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种评价。

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一) 我们在进行规划时, 由于城镇建设在不断的扩大, 所以就会占有用了一部分的农业生态用地, 从而就会对部分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 由于人口在不断的递增, 同时也加快了工业化发展, 对于生态环境也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二) 经济在发展, 交通设施建设也在不断的增加, 对此, 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就会造成水土流失, 再加上车辆排放的尾气当中会有大量的有害气体, 这就是给土地造成酸化作用, 污染源严重, 给公路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 在土地规划当中, 我们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治理水土流失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最有力方法, 尽量对环境以及生态环境进行有利的保护, 有计划, 有规范性的来实施, 优化生态环境达到一个理想的布局规划, 有效的控制好水土流失问题, 尽量恢复破坏掉的土地, 并且达到有效的复垦, 治理污染的环境问题。在对城镇进行规划建设时, 一般会为一级和二级的保护区, 从而可以建设一个环境敏感区。在实施的过程当中, 必须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严格按照国家的保护标准来实施, 从而有效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 在土地开发的过程当中, 我们必须要有条理的进行, 对道路、水利以及田地等方面需要综合的整治, 并且要全面的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 必须要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然而, 我们在土地开发当中, 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是由于土地平整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植被以及地形地貌的格局, 把生物种群更为简单化, 破坏了农业的生态结构, 使其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 另外是对水利建设、农田道路等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由于要应用大量的砂石材料, 所以就会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 也会改变它的结构, 非常不利于系统的稳定性。

三、评价的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的就是我们在对环境质量进行规划的基础上, 必须要按照相关的环境保护的标准进行, 并且全面的分析环境影响的规划方案, 找到影响因素, 其最终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找到最不合理的环境目标, 规划出最有效的措施。

(一) 土地利用规划来评价环境影响时必须要更为完善的对方案进行规划。并且把环境影响评价放在已经形成的参与阶段, 在早期就可以从建设以及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规划, 从中准确的分析研究出最为有效的可执行方案, 从中也可以更深入的对其改善。在规划的同时, 我们所注重的一个核心问题并不是在规划后的理想环境, 更主要的是必须要从源头上来降低影响作用, 要更为充分的考虑到环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涉及到的规划环境问题, 是否达到了科学的合理性。

(二)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划分, 主要是从环境的目标、环境的现状基础上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 如果在规划方案当中存在的一些潜在影响, 必须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同时也要制定出可替代的措施方案, 消除不利因素的重要影响。此外, 也要做好协调、改善和预防工作, 充分的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从源头上降低问题的发生。

(三) 在规划的土地利用当中, 我们需要合理的配置利用土地资源, 这是作为必要的一种手段, 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在建设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影响评价当中就必须要从保护环境以及规划建设的角度来观察, 并且也要结合经济发展计划, 把更多的建设项目统筹应用在其中, 全面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可持续的发展效应。

结语

在我国在很早以前, 便已经开始把建设项目作为评价环境影响的相关法律进行有效的制定, 但是, 受到了经济活动的规模以及范围在快速的增加, 在一些城市规划相对较不合理, 这就对社会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对此, 只有更为有效的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环境评价更为全面的研究分析, 并且从中找到在规划方案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而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有效的完善, 确保方案可以全面的实施, 并且对环境进行保护措施, 起到一个协调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8.浅谈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篇八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宏观管理;管理措施

对于土地利用规划来说,其核心在于实际的实施。那么为了保证土地利用规划的顺利有效地实施,这就需要我们对其实施的过程进行严密管理。在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充分的应用法律和经济以及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综合性的管理,通过土地利用的实施计划、项目的审核、基本区域的划分、土地利用执法检查、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中的动态监测等方法,对整个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管理,这样才可以将其作用在社会经济中充分的发挥出来,让土地利用规划付诸于行动,做到真正的实施。

一、对于土地利用规划的认知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当地或社会的经济发展的情况及要求,综合性的去安排各个行业的用地。运用法律法规对城乡建设、土地开发以及各项土地的利用任务进行监督和规划,以便于这些土地利用活动都可以合理有序的进行,实现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对于土地利用规划来说,一般可以分为编写计划、审批以及管理等三个方面,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长期性工作,其核心工作在于规划的实施,是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的各项目标、发挥出自己对土地宏观调控作用的基本条件。相关的部门应该认识到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实施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和明确实施管理的目的以及要求,切实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工作,以便于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保障规划的目标实现。

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中的问题

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规划工作中最重要的便是实施管理,它的好坏直接的影响到了最终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能否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也是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实施管理在实际的规划化工作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是对规划用地审批时的审核机制不健全,这就造成了许多的建设用地并不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再者是许多的用地没有按照先关的标准,超出了土地利用总规划的土地范围,违背了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些标准及相关条例。还有许多的地方政府对于当地的土地利用规划不重视,对于相关的审批不严格,这就造成了许多的地方建设用地紧张,对整个的管理造成了比较严重影响。

三、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措施

(1)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中严格的执行建筑用地的审核机制

对于建筑用地可执行性的研究分析阶段,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的按照规定的程序以及标准来进行审核。不符合规定和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条例的不得通过审核。对于是属于国家或者省级批准的有关能源、交通、水电、矿业以及军事设施等等这些建筑项目,需要占据土地利用规划已经确定的建筑用地之外的土地,可以在用地的审核中,提出对于规划的调整意见或建议。未通过审核的建筑项目,土地行政主观部门不可受理建筑用地的申请。

(2)切实做好对于农业用地的审查工作

在对建设用地的审批中,各级的有关部门要按照土地利用总规划来进行严格的审查,并且由负责土地利用规划的部门发表出相关的审核意见或建议,对此建设用地是否符合标准和规划的计划负责。对于要求单独选择建筑地址的建设项目,并且已经加入到土地利用总规划计划中的,要及时的做好各种审核工作,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标准批准用地。没有加入到土地利用总规划计划中的,但是符合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法律法规的,要按照相关调理的要求,及时的调整规划计划,并将调整之后的计划上报进行审核。对于没有加入到土地利用规划计划中,同时也没有符合相关条例的建设项目,但是确实需要的建设项目,需要对计划进行修改,同时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上报审核。所申报的农业用地的范围,不能超过原有计划中城市和农村以及城镇的总建设用地范围。因为特殊原因,小部分征用的,要对整个的土地规划进行相关的调整,并且落实到关于规划的建设图纸上,再上报,通过有关部门的确认审查即可。

(3)加强对整个城市的规划、农村的规划以及乡镇的规划的审查

对于上报到国务院的整个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计划报表时,省级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相关的法规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规划中计划内的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要和土地利用总规划相结合起来。规划所完成的期限不一样的,需要对城市的人口以及人均用地的指标是否合理进行严格的审查,结合土地利用水平的相关规定,确认出合理的土地利用范围。对于地方政府所审批的土地利用规划报表,也是需要参考上述的流程,建立健全相应的审核机制。

(4)建立起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审查体系

各个地方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土地利用总规划的领导下,周密的计划和编写出土地开发以及整理的规划,用来对总规划进行深化和相应的补充。土地开发及土地整理的项目确立,必须是严格遵守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条例,并且依据土地利用的总规划。土地利用的计划是实施总规划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建立严格的计划审查制度,充分的发挥出计划对整个的规划所起到的调控作用。

四、提高土地利用规划中实施管理水平的措施

(1)制定完善的规划实施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审核,促进规划的法制化

土地利用的总规划是土地利用以及管理的基本依据,具有一定的法律作用,城乡建设以及土地开发等各个项目都要符合规划的基本要求,不允许在任何地方、任何的领导对规划随意的更改。擅自修改已经确认的规划,并且违反了规划用地的标准的,要依法进行查办。

(2)加强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实施管理水平

在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中,还需要我们运用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现代化高科技技术来加强和促进,使得工作可以顺利合理的完成。同时要加快规划管理数据库的开发,尽快的将全国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起来,并且积极的开展地方上的规划信息系统的试点建设,指导和促进各个地方工作的顺利进行。运用科技手段,对规划的开展进行实时的监控,加强了规划实施管理的效率,使得对土地利用规划所发挥的调控作用大大增强。

(3)加强队伍的规划建设,保障实施管理工作的展开

加强队伍的规划建设,不仅有利于建设队伍秩序有效的开展工作,而且有利于提高施工人员综合素质的修养。而且施工预备人员的岗位培训必须完全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上岗人员也必须遵守法规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工作管理人员必须完全按照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办事,不得徇私枉法,更不得徇私舞弊,并且严格制定奖励惩罚制度,并依此施行对员工的奖励和惩罚,对于工作中成绩突出、表现良好的工作人员和工作小组要进行表彰并呼吁全体员工以此为榜样进行学习,而对于违反法制法规的工作人员也绝不姑息,按照奖惩条例进行相应的出发措施。

结语:

土地利用的规划实施管理关系到整个规划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条例以及法规。认真的执行,为现代化城市建设发挥出良好的调控作用,使得城市合理的应用土地,对整个的土地利用做出科学的计划,使其能够使得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好地服务于民。

参考文献:

[1] 张继仁.新形势下城镇化进程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新要求探讨[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1(8)

9.土地利用与规划模拟题 篇九

《土地利用与规划》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高原系由海拔较高的丘陵山地和(C)相间组成。

A.冰川B.永久积雪C.平原D.湖泊县级以下的土地利用分区应当提出土地用途,制定(B)。

A.土地利用方式B.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C.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D.土地用途性质土地垦殖率主要取决耕地面积在(A)中的比重。

A.土地总面积B.森林蓄积量C.木材消费量D.己利用土地面积 4 土地供给是指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A)。

A.质量B.范围C.权利D.性质一般上、下级渠道最好是(A)。

A.垂直相交B.水平相交C.立体相交D.任意相交斗沟是(A)渠道。

A.排水B.配水C.节水D.输水水库库容估算方法有(B)、断面法和系数法。

A.目视法B.等高线法C.模型法D.回归预测法城镇体系是指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C)。

A.城镇群B.城镇带C.城镇集合D.城镇区域我国划定的基本农田分为(B)。

A.一级B.一、二级C.一、二、三级D.不分级下列哪些土地利用类型属于土地整理对象(C)。

A.砖瓦窑B.滩涂C.低产农田D.尾矿通过制定(A)政策,可以控制城市中心的继续膨胀。

A.较高的地价B.较低的地价C.严格的计划生育D.严格的土地交易 12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体现出土地具有(A)。

A.养育功能B.承载功能C.仓储功能D.景观功能.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经批准的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须经(D)批准。

A.省级人民政府B.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C.地方人民政府D.国务院县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C)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

A.必须确保B.应当确保C.没有严格要求确保D.没必要确保土地利用规划不是时点行为,而是(C)。

A.法律行为B.技术行为C.时期过程D.技术过程

第1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辖区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

低于耕地的……B

A75%B80%C85%D90%根据屠能农业区位论,离城镇 最远圈层是……A

A放牧圈B自由农作圈C 林业圈 D草田轮作圈下面地类中,属于未利用土地的是……D

A望天田B迹地C水面D滩涂在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时,垦殖率的分析是对土地利用的(C)分析。

A土地利用动态

C土地利用程度B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D土地利用效益煤矿塌陷地复垦是一项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措施,需一定资金投入,这笔资金应由(B)

支付。

A土地复垦者B煤矿开采者C地方政府D国家投入

二、不定项选择题规划期间,可能增加耕地面积的主要方式有(ABC)。

A.土地复垦B.土地整理C.土地开发D.土地整治(B D)农田水利工程不影响田块大小。

A.农渠B.毛渠C.农沟D.毛沟(C D)属于土地开发对象。

A.插花耕地B.采煤沉陷地C.滩涂D.荒草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ABC)分配。

A.数量B.质量C.区位D.平面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常用的分区方法有(A B D)。

A.综合分析法B.主导因素法C.平面图法D.聚类法

10.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知 篇十

各管区、村、各有关单位、企业:

接县政府通知,自今年开始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将覆盖我县全境,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对覆盖区域内各类新增建设用地实行全程监管,一旦出现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将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镇村责任,并按照《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第15号令)实施问责。

我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已经完成,今后将按照用途管制原则区分农用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合理安排建设项目用地,切实保护耕地。通过春季土地巡查,发现个别地方土地违法现象有所抬头,土地管理形势十分严峻。为此,各村、各单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确保不出现大的问题。

一、坚决贯彻国家关于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基本农田,或者擅自改变用途进行非农建设,严格禁止在基本农田挖鱼塘、种树、养殖,以及其他毁坏耕作层的活动,这是不可逾越的`高压线。

二、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依法合理安排镇村基础设施以及建设项目用地。坚持以规划统领项目,项目服从规划,层层报批。坚决杜绝随意用地、乱占滥建和“以租代征”等违法违规用地现象的发生。

三、抓好农村宅基地管理,确保“一户一宅,符合规划、不超面积”。今年2月1日,《市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县级国土部门和镇政府是宅基地管理的主体,国土所要认真做好农村宅基地及其他建设用地各项条件审查、报批、发证工作,镇建委要严格按村镇建设规划进行打点放线,对村庄规划范围内符合申请条件需要使用建设用地建住房的,各村要给予从速办理,对不符合条件的,要明确告知。做到合法的坚决维护,违法的坚决追究。

11.土地利用规划档案 篇十一

关键词:土地规划管理;城乡规划;关系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前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管理型规划,管理各类用地指标,确定各类用地类型,城乡总体规划是管坐标的,是在土地总体规划范围内,研究怎么建设、如何建设,城乡的建设同时面临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双重限制。事实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核心就是对土地进行管理,但因起步不同,存在差异,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的。从近几年对两项规划的编制、实施情况来看,两者在用地分类、划分标准、规划统计口径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差异,协调起来的难度也大。下文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差异展开分析,就两者存在的问题和关系进行研究。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差异分析。

1、两者在内涵上的不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都是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上级分配的各项主要控制性指标,重点在于定性、定量、定位、定序,在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层面确定各类用地的类型、规模、范围和时序,其是全面的整体的规划;城乡总体规划是对城市总体以及乡村总体规划的编制,是局部土地使用规划,属于点上规划,其应当依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的。两者存在内涵、主体以及层次上的明显差异,国土资源部门主要负责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实施应以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整理、复垦和在空间上整体安排。城乡总体规划则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对城乡空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以实现城乡建设的具体规划。

2、两者在作用上的不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实施都是针对我国特殊国情的两种管理方式,而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几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使得城镇化的脚步得以加快。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土地资源的规划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正是因为这种情况,为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所以要进行限制土地的过度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城市总体规划是为了加快城市的建设进程,随着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大,耕地面积逐渐缩小,城乡总体规划对于耕地、非农业用地的控制力度不足,最终造成了建设用地侵蚀耕地的情况。因此需要合理的城乡总体规划来缓解这样的情况。

3、两者在任务上的不同。

由上述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在内涵、作用上都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管理部门和管理内容的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某些原则性的问题也存在差异,从而两者的任务也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为了科学合理的土地使用,其目的是达到最大的土地利用效率,而城乡总体规划则是为了满足城市建设进程加快而进行的措施,显然,两者在任务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甚至存在互相制约的情况。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部门缺少及时的沟通。

目前,就我国的基本情况来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工作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分别由两个不同的部门来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而城乡总体规划则由城市建设和规划部门来负责。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造成沟通不及时、交流不全面而导致的工作障碍和冲突。同时,因各个部门执行的任务和原则有所差异,在实际的工作中难免出现问题,如果遇到相同的任务,可能因节约和集约的问题,或者部门职业理念的差异难以得到很好的协调,这不仅造成了工作无法统一,更阻碍了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

2、缺少健全的运营体制。

近几年,我国城乡建设高速发展,各方面的资源亟待利用和开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规划工作很可能存在对同一个区域的土地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情况。前面说到,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分别属于性质、任务、内涵等层次都不同,因此在实际的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的繁琐步骤,这也为规划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不仅如此,相关部门即使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与目标对土地进行规划,但还是可能与另一个部门的规划与管理产生冲突,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沟通机制和健全的运营体制,不能够根据土地资源的独特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选择适当的方案,势必会阻碍规划工作的实际运行进度。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关系分析。

1、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众所周知,城乡的综合发展肯定会伴随着不可避免的土地资源紧缺与城乡发展用地需求矛盾,从而导致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上,城乡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布局需满足城乡总体规划布局,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法设计城市的发展形态。而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政策成为了调节城乡结构,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合理规划土地的最佳方案。该项目的实施不仅从实际出发定位和调整了用地,更是明确了产业发展与用地之间的关系,保证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切实加强了土地规划的合理性与城乡规划的可操作性。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从空间范围上来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规划辖区内全部土地,管理用地指标,确定各类用地性质,其具有综合性,是全面的整体的规划,城乡总体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可用于建设的范围内进行建设规划,其是点上的规划,是主要规划怎么建、如何建;而从内容、方法上来看,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有各自的体系,并分别有着各自的内容、作用以及任务。我们可以看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范围比城乡规划大很多,城乡用地规划只是土地规划中的一个局部,我们只有清楚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做到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才能充分发挥两者的实际作用,为城乡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和矛盾,但为了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耕地资源的目标,我们应根据实际的土地情况和我国基本国情,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加强两者的沟通、衔接与协调,以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吕维娟,殷毅. 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探讨[J]. 城市规划,2013,10:34-38.

[2]孙韵植. 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探讨[J]. 硅谷,2014,22:148+155.

[3]竺豪杰. 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J]. 中国农业信息,2014,03:202.

[4]赵维威. 浅谈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J]. 经营管理者,2014,25:309.

[5]颜明. 城市规划中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作者简介:丁昌丽,女,1974年7月2日,民族:汉,籍贯:河南固始,学历:本科,专业:城建,职称:工程师

12.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 篇十二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末曾开展了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主要存在三种, 分别是 (1) 总体蓝图模式 (2) 指标控制模式 (3) 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郝晋珉, 1995) 。目前, 我国已建立了国家、省、地 (市) 、县、乡5级规划为主导, 包括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规划设计等类型的较为完整的规划体系, 采用的多是后两种规划模式的结合, 可以概括为“用地指标调整与规划分区结合”, 即在用地指标控制下的用地指标调整和地类分区相结合的模式。

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具有如下特点:

a.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采用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法进行, 强化了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各级规划严格按照新法“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规定, 自上而下修编和审批, 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量等主要用地指标实行逐级控制, 使各级规划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有利于规划目标的落实。

b.按照供给制约和统筹兼顾的原则编制规划, 有利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 各地在规划修编中改变了过去编制规划“按需定供”的做法, 兼顾了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促使各类建设节约用地, 注重内涵挖潜、盘活存量土地.有效地控制了建设用地增量。

c.加强了与相关规划的协调, 保证了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等相关规划在用地规模和布局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一致。新《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 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刚地规模。”各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 依照法律规定和用地标准对城市、村镇建设用地规模进行了严格审核。落实了建设用地范围;并明确规定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审查城市、村镇规划和审批用地, 真正体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作用。

d.县级和乡级规划通过土地用途分区, 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 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奠定了基础。各地在规划修编中, 根据新法关于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规定, 着力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主要是在县级和乡级规划中划定土地用途区.并根据土地使用条件, 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 予以公告。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 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为深广的一次规划, 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法律地位都较以前有了较大进步和提高。这轮规划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为指导思想, 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作为核心内容, 在控制全国耕地数量减少、保证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规划的不足日益显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片面强调耕地保护的单一目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涉及社会经济各个方面, 是多目标综合规划, 不是单一目标资源利用规划。上轮规划突出耕地保护目标, 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于有效保护耕地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 一系列重大战略和政策的提出都对这一目标提出了挑战, 例如扩大内需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等, 它们都与耕地保护的单一目标产生了矛盾, 在未来必须进行协调, 仅仅以耕地保护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 巳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情况。

2 规划编制方法实用性不够

上轮规划采取指令性指标和土地利用分区相结合的办法。规划指标以第一轮规划为基数, 强调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 指标分配时也缺乏科学合理的分解方法, 不切合各地实际情况, 造成在规划实施过程中, 规划指标难以真正落实。

3 规划编制的内容科学性不足

上轮规划是在1997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冻结”期间抓紧修编的, 一方面由于时间紧、任务重, 加之缺乏先进规划理论指导, 致使规划方案“干篇一律”, 缺少地方特色, 规划的内容、方法及表现形式都没有创新和突破。另一方面, 许多地方变更数据没有上图, 数据与图件严重脱节, 造成规划成果质量欠佳。最后, 先进科学技术手段运用不够, 如基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规划图不少地方是手工绘制, 图件上的数据与实地数据存在偏差, 数据更新也跟不上, 使规划的真实性、科学性受到很大影响。

4 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可操作性不强

全球经济化和我国加入WTO, 增加了土地利用的不确定性, 现行规划的“静态”和“刚性”, 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缺陷, 使得原有的规划思路、规划方法与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外部情况明显不适应,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和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

5 规划体系不完善

我国实施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 县以上四级编制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 但目前各级总体规划职能分工不明确, 内容雷同, 其他专项规划很少编制, 详细规划也没有很好开展。此外, 多个部门同时行使规划管理职能, 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国家发改委都具有土地空间管理职能, 并且分别有自己的规划和发展目标以及一套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

6 规划实施管理不到位

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 必须严格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往往陷入“纸上画画, 墙上挂挂”, “规划跟着项目走”的尴尬境地。这反映出规划的有效实施和管理不到位, 如何保证规划实施管理是需重点探讨的问题。

7 与相关规划衔接和协调不够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 如城市规划、国土规划 (空间规划)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与土地有关的专项规划等, 相互衔接和协调不足。不同职能部门根据自己的理念对相同土地空间进行重复规划, 造成大量时间和金钱的浪费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上的尴尬境地, 无法有效对土地进行控制, 保证总体规划的顺利进行。

摘要: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末曾开展了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这两轮规划具有不同的特点, 都具有一定的缺点, 对这两轮规划的优缺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以便在编制及实施中能切合实际的应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点,分析

参考文献

[1]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08/30/content_1925451.htm.

13.土地利用规划档案 篇十三

第一章 总结

4、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1、名词解释: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

1、自然供给经济供给

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是由气候、地貌、岩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石、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动物、人类劳动结果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

4、土地利用微观规划(内部规划或详细规划)综合体。其水平范围,包括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

5、制定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政策与措施其竖直范围是由大气层、地表层和地下层所组成。

5、试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体系

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动,以土地为劳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自身需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要的过程。土地供需预测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为了改变并控制土地利用方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向,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根土地利用分区与重点项目布局

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居民点用地规划

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和时间上实现该优化组合的安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2、土地有哪些特性 农业用地规划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

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与整体性。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土地利用费效分析和规划实施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与土地性能(质量)的地域性。

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4、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一)准备工作阶段:班子、经费、业务培训、规划任务

5、土地属性的双重性。书、工作计划、工作方案。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二)资源收集与调查阶段:人口、自然条件、社会经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济等背景资料以及相关建设与规划、图件资料等,特别

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是土地利用现状资料。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三)总体规划编制阶段:拟定用地指标、编制供选方

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案、土地利用分区,编绘总体规划图。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四)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阶段:根据规划的目的、3、简述土地的功能 要求不同,其内容和深度都有很大差别。

1、养育(生产)功能。五)拟定实施规划的政策与措施阶段:政策及措施拟定

2、承载功能。的越详细,可操作性越强,则规划的有效性越高。

3、仓储(资源)功能。

(六)规划审批和公布实施阶段:上交上级批准,然后复习思考题 按规划具体落实。

(七)规划监测和修编阶段:根据跟踪监测和社会经济变化的实际情况对规划进行修编。第二章 总结

1、地域分异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有何联系?分析地域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为人们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以及进行必要的自然改造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理论依据。(根据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农用土地规划根据地域分异进行土地利用分区与地域分区及各种用地的划分有直接的关系根据地域分异科学地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

2、区位理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有何指导意义?

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一、维持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

二、因地制宜原则

三、综合效益原则

四、逐级控制原则

五、动态平衡原则

六、整体性原则

七、弹性原则

八、目的性原则

九、公众参与原则

十、满意性与可行性兼容原则 第三章 总结

1、解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

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部署和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哪些特性?

(一)总体性

(二)长期性

(三)战略性

(四)控制的层次性

(五)权威性

(六)强制性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是什么?

1、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

2、协调各部门及农业各业间的土地利用;

3、对全局的土地利用进行合理组织;

4、对土地利用监督服务。

4、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二)土地供给量预测

(三)土地需求量预测

(四)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五)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六)土地利用分区

(七)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5、试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一)准备工作阶段

1、组织准备:成立规划的领导组织和业务班子

2、制定工作计划:具体工作计划的编制

3、制定技术方案:规划依据、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技术路线、成果要求等

4、收集资料:做好规划的技术准备。二)方案编制阶段

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阶段性成果:土地评价成果;土地现状评述;土地供需预测专题研究成果。

2、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3、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要作好“两个估计”和“两个协调”

4、编制供选方案

5、方案择优

6、编制规划成果资料三)规划审批阶段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评审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分级审批审批内容审查报批程序 第四章 总结

1、名词解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一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对区域内各种土地的利用类型、不同的利用方式及其质量、结构与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所作的分析。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评述,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以及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性及其适宜程度的评定。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入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1、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2、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4、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分析

5、土地利用经济效果分析

6、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3、说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1、是土地生产潜力分析的前提。

2、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

3、是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依据。

4、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有哪些指标?

5、土地利用现状述评主要内容?

(一)基本情况概述

主要包括行政辖区、人口、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生态条件等。

(二)土地利用的特点和经验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四)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设想

(五)提出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途径

(六)提出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建议

6、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

1、准备工作

2、土地用途的确定

3、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定 

4、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的比配 

比配是一种简单的过程,将适宜性等级界限与每一评价单元土地的条件相比较。

5、土地适宜性等级的确定 

6、提交评价成果 第五章 总结

1、名词解释:土地供需分析

2、土地需求量预测的步骤

1、制定预测工作计划

2、各部门分别进行用地预测并编制用地计划

3、提交部门用地预测及计划

4、对部门提交的用地预测及计划进行补充和调整

5、汇总形成综合材料

3、掌握居民点用地需求量的预测 第六章 总结

1、名词解释: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土地利用分区是指依据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规律及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向的相对一致

性把土地利用划分为不同基本单元--地域或用地类型。

2、试述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拟定的原则和依据?

1、规划原则

(1)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2)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

(4)坚持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5)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6)公众参与原则。(7)方案可行性原则。

2、主要依据

(1)有关政策法律方面的依据(2)有关计划规划方面的依据(3)有关土地供需依据

3、简述土地利用分区的作用?

一是通过用地分区,可以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二是通过用地分区,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协调

4、简述土地利用分区的步骤?

土地利用分区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协同作战与科学攻关。一般要求主持者具有较广泛的知识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准备工作

(二)拟定分区技术指标

(三)分区划线

(四)用地区面积的量算

(五)将用地分区与拟定用地指标初步结果进行对照与修正

(六)用地区的核实

(七)拟定各用地区的管制规则

5、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编制的方法有哪些?

常规方法(综合平衡法)和定量方法(数学方法)第七章 总结

1、名词解释:居民点、城镇体系、城镇体系规划居民点,或称“聚落”,是指居民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城镇体系: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2.城镇体系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2、简述城镇化的类型?

(一)按城市化的性质

典型城市化(正规城市化)西欧、北美 假城市化(发展中国家)逆城市化(发达国家)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发达国家)

乡村城市化(中国)(二)按城镇化的地域特点 1.外延型的城镇化与飞地型的城镇化

2.向心型(集中型)的城镇化和离心型(分散型)的城镇化

3、简述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1)城镇的数量和城镇人口的总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2)前30年城镇化的速度很缓慢,80年代以来不算太慢,但总水平仍然很低

(3)反复性和曲折性世界少有,大起大落是我们的主要教训

(4)中国缓慢的城镇化过程没有造成大城市人口的过分膨胀

(5)中国的城镇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的破产和城乡关系的尖锐对立而展开

(6)中国城镇化的地区差异明显

4、简述有哪些城镇布局理论,什么是门槛理论? 1.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2 门槛理论 3 环状带形城市理论

居民点发展中有三种限制条件即门槛,包括地理环境条件、基础建设设施、居民点结构改建。门槛一 ——在用地上进行具体规定。

门槛二 ——扩大居民点用地所必须的基本建设投资。门槛三 ——城市结构随人口增加和生活标准提高而产生的改变。

第九章-第十三章

1、名词解释: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开发、土地治理、土地复垦、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一般可划分为土地开发、土地保护、土地复垦、土地治理和土地整理等几方面的规划。

土地开发是人类通过一定的行政、经济、技术的手段,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对土地不断增加的需求。

土地治理,是在人类生产活动改变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同时,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或不同利用目的的低产土地和遭受破坏不能利用的土地进行改造治理,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平衡系统,改良土壤,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

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并且对基本农田明确保护级别、期限、位置、范围、面积,并以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管理手段实施保护的地区。

2、简述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主要有哪些类型?

1、土地开发规划

2、土地保护规划

3、土地治理规划

4、土地复垦规划

5、土地整理规划

3、简述土地综合性开发规划的内容?

1、待开发土地的调查和评价。

2、土地开发的可行性论证。

3、确定土地开发目标。

4、确定待开发土地的利用结构和布局

5、确定土地开发模式,即确定采用哪种方式进行土地开发。

6、确定开发次序和速度,即对土地开发作出时间上的安排。

7、制定土地开发资金计划及实施措施。

4、简述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内容?

1、确定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

2、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3、明确基本农田保护范围、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界线级

4、制订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第十四章

1、名词解释: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是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行政手段。

2、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内容 ?一)前言

(二)概况

(三)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四)规划目标与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

(五)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六)土地利用分区

(七)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

(八)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

(九)实施规划的措施

3、简述土地利用计划的实施 ? 分解落实土地利用计划严格把好建设用地审批关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

加强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建立土地利用计划报告制度习题:

某地201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该地垦殖率为36.56%。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kg,蔬菜占有量160kg,预测到202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5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2)耕地需求量?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

上一篇:小学思想品德国培培训总结下一篇:《土壤中有什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