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2024-10-26

12.《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精选15篇)

1.12.《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一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牧童和狼》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故事。

3、理解寓意,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关于《伊索寓言》,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这样说过;“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伊索寓言,感受一下伊索寓言经久不衰的魅力。这则寓言故事的题目叫做《牧童和狼》(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1、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则寓言,读书时老师有两个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生词,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它们的意思。

2、思考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又明白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hóu

long

咙 huāng

huǎng 谎

guàn

相机进行生字教学,辨析“慌—谎”,指导“ 贯”的 笔顺(2)指名读生词,正音

喉咙

惊慌失措

说谎

一贯(3)分段读课文,正音,评价。

3、交流:文中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故事大意。

三、精读课文,比较研读牧童前后大叫情感的不同以及村民前后态度的不同,指导朗读,理解寓意。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1、文中两次写到牧童的大叫,一次是——,另一次是——牧童这两次大叫都是要告诉村民们——真的是狼来了吗?前面的大叫是谎话,后面的大叫是真话。(板书:谎

话、真话)

联系课文想一想:牧童两次大叫的心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1、2自然段,体会一下,练习朗读,谁能读出来?

2、交流读书体会,相机抓住重点词,指导朗读。说假话时,他是存心要骗人,所以心里还很得意(“哈哈大笑”),所以叫的时候是——偷着乐)

说真话时:“吓坏了”„„声音抖一点;“慌忙”,声音急一点。

师引读——不得了了,狼已经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狼又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他再喊,“喉咙都喊破了”,声音哑一点——(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3、这两次大叫的内容相同,结果相同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1、2自然段,看看你能通过哪些词句有所发现。

交流发现。相机理解词语:“闻声赶来”(提问:能否改成闻声前来?比较,加深体会)“惊慌失措”是什么意思?

相机板书:一开始听到牧童的大叫,村民们(板书:闻声赶来),村民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会怎样想?

后来牧童说真话时,喊破了喉咙,也(板书:无人前来),质疑:这里为什么不用“赶来”?

4、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牧童说些什么?

想一想,就写在课文的下方,看谁写得精练,写的精彩。交流

5、这就是牧童和狼的故事,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故事,注意读好人物的语气。

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最后一段,指生读。(出示幻灯片6)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7、从故事中理解寓意。一贯说谎?(1)“好几次”——一贯;((2)“哪里有什么狼!”——根本没有狼,四、延伸阅读,指导写字:

1、同学们,伊索寓言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经受了漫长的岁月的检验,现有仍有300多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不妨来读一读。

西方寓言除了《伊索寓言》外,还有德国的《莱辛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被后人称为四大寓言。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寓言的热爱,对书的热爱,读更多的寓言,读更多的好书。让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充实我们的智慧,点亮我们的人生。

2、慌、贯、谎、粪、戒

2.12.《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丹柯》, 听了这样一节课, 教学目标设计为:

1、品读丹柯的性格, 归纳丹柯的性格。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呼唤英雄的小说主题。

看起来小说课都是这样上, 但笔者听课时发现, 程度较好的学生好像想说深刻一点的, 却感觉没词;程度不好的学生, 则觉得与教学辅导材料说得差不多, 不用多想。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的话, 高中生鉴赏小说的水平如何提高?

寓言本身很吸引人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多解性, 一般来说, 寓言对思维训练有如下作用:一是利用寓言寓意的多层次性,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二是利用寓意的多面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很显然上面课堂没有注意到寓意的多层次性, 以单向解读来代替多层含义。

小说的主题是多解的, 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挖掘, 课堂设计了一个问题:小说以“丹柯”为题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性格与主题的关系, 此仅是一铺垫, 目的是让学生选一角度给小说重新命题。

二. 案例展示

生:“森林与草原”, 因为我从典型环境分析主题, 而且又符合寓言的寓哲理于形象的特点。 (师点评, 能把老师讲的用起来, 没白教。生微笑)

生:“黑暗与光明”, 我从从情节发展看主题。丹柯……

生:“黑暗中的火星”, 我不仅从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又从细节描写中找主题……

生:“天黑之后”, 从人物形象对比中找主题……

生:“空想与实践”, 我顺着前一同学的思路展开, 而且我还从丹柯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丹柯说:你们不能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 (师点评:什么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你做到了。)

生:“一片丹心”, 我从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丹柯取心证明给族人看……丹柯名字中不是有一个“丹”字吗?而且他又让我想起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清。我又从人物形象分析主题, 丹柯是英雄, 人类历史呼唤英雄。

生:“路”, 我从从整体感觉看主题。 (生笑, 师请其他学生评价并修改)

生:能切合主题——人类走出困境之路, 但感觉题太宽泛了, 如具体一点, 寓言的象征意义就出来了, 不如取“囚笼之路”, 因为每个人都会经历囚笼, 都要试图走出囚笼。 (生鼓掌)

师:从“路”到“囚笼之路”, 我们又在巨人的肩膀上站了一下。我也来锦上添花, 如结合情节, 林子是因为人类的勇气而合起来了, 如果族人碰到困难又没有信心了, 林子又会被撕破, 所以我取“‘路’在何方”。

生:我取“信心是把一切事情做成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 我从题材中去挖掘主题 (生笑。这个学生有点调皮, 现在课堂气氛活跃, 话开始多起来了。)

师:笑了之后不能没有收获, 谁来说说这个标题怪在哪里?如何修改?

生:标题太长, 无文学气息, 所以怪怪的。

生:我取“信心无价”, 因为外国诗人有这样的诗: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温总理也说:信心比黄金还珍贵。可以化用一下。

(生鼓掌)

三. 案例反思

获得与给予, 课堂还是要强调获得。利用寓言寓意的多层次性,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丹柯》的主题分母题与子题, 而往往母题较浮于表面, 子题寓意博大精深, 潜伏在深层, 如信心无价、人类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要勇于实践等等。学生对表层寓意的理解是比较容易的, 我们应借这类寓言, 逐层诱导学生不断深入地探索其深层寓意, 作为语文教师, 应当怎样设法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步学会抽象思维, 由经验思维逐步学会理论思维, “如果交换意见之后又提高了个人对生活的领悟;简言之, 教育更加民主化, 不是像往常一样是一种给予或灌输、一项礼物或一种强制的东西。” (1) 所以, 从学生的角度说, 他的虽不深刻但却是自己的认识, 要比虽深刻但却是别人的认识更有价值。

3.《伊索寓言》的教育教学意义 篇三

一、《伊索寓言》在教学中的德育意义

在德育教育上,《伊索寓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通过揭示不同的生活小哲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在生活以及学习上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具有德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有《狼来了》、《狮子与报恩的老鼠》以及《狐狸和樵夫》等。

《狼来了》主要告诫的德育品质是诚实守信:有个放羊娃出于无聊的心理,开始起了捉弄大家的主意,于是谎称他的羊群被狼袭击,在开始一两次的谎言中,大家都相信了他,后来大家对他都很失望。当狼真正开始袭击他的羊群时,尽管放羊娃拼命呼喊求救,但是村里的人认为这又是一次谎言,所以无动于衷。结果,放羊娃的羊都被狼咬死了。在这个寓言故事中,主要告诫学生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如果经常说谎言,即使当某一天说真话时也没有人相信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们熟读整篇寓言故事,思考放羊娃的心理变化,了解放羊娃撒谎的目的,通过分析这些动态的变化,从而思考放羊娃说谎的原因以及村里人的情感变化。在这个逐渐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能够深刻让学生理解诚信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健全自身的人格。

二、《伊索寓言》在教学中的美育意义

《伊索寓言》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深刻的美育意义,能够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从整体上来讲,美育,即美感教育,主要是结合自然界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来进行教育,同时结合艺术的审美要求进行再创造,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伊索寓言》教学中,美育占有很大的分量,要以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能力为目标,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使学生的思想、品格、素养以及情操都能得以提升。

第一,在教学中利用美育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情绪。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对于抽象事物的认识能力以及接受能力都有待提高,当运用寓言故事进行教学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由于寓言故事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当教师循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时,能够帮助学生克服一些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从而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第二,在教学中利用美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在教学过程中,《伊索寓言》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例如《卖神像的人》:一个人在贩卖财神赫尔墨斯木像时却没有人前来响应,揭露了有些东西是神圣的象征,是不允许亵渎的,要时刻尊重、爱护它。学生在这个感知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良好的审美节操。

三、《伊索寓言》在教学中的智育意义

智育作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伊索寓言》在智育上的启迪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伊索寓言》的教学能够增进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伊索寓言》中涵盖了各种生活小常识以及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生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寓言故事能够增长自身的见识,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生活经验。例如在《老猎狗》这则寓言故事中,教育学生要用从容的态度来面对生老病死这种自然定律,要明白自然的因果循环。

第二,《伊索寓言》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通过《伊索寓言》来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寓言故事本身而言,在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性,大量运用了夸张、拟人以及比喻等,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例如《狼和小羊》,学生在思考小羊的命运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最大限度地开发了自身的创造潜能。

4.五下美术12.寓言成语故事多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成语里面故事多》一课是集绘画、制作、审美、学习为一体的课业形式。教材中主要是通过让学生通过了解成语知识以及背后的故事,并对成语故事进行整理和概括,用工艺制作、绘画或配饰表演等形式对成语进行艺术表现。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成语、表现成语故事的兴趣。

二、学生及媒体分析:

中高段学生具备了不错的绘画基础和造型基础,感觉有意性和目的性也在逐步发展,但在注意力的持续性上还不够,所以直观鲜明而又精彩有趣的可见有助于本科的教学。本科以成语故事图片为主,可以很清晰的展现出成语故事的准确意思,或夸张、或抽象、或概括等形式。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抓住成语的主要意思进行构思创作。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领域:(1)、欣赏成语故事艺术作品,增加对成语的认识和了解。(2)、能够对成语故事进行恰当的艺术表现,发展创造能力。

2、操作领域:在描画中,能运用合理的构图、丰富的想象,把故事的内容表现得生动有趣。享受制作成功的快乐,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体会我国博大精深的成语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以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儿童大胆想象和创造,技法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养成耐心细致的好习惯,体验美术学习带来的快乐!教学重点:

1、成语故事画的制作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

构图的合理性,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

四、说教法

本课包含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以及绘画知识的应用,总的来说体现了新课程所说的综合性学习的思想,涉及多个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师生共同欣赏,共同合作,共同评价,共同总结,建构气起自主的平台,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由静变动,新颖活泼;

2、激趣引新,变幻无穷;

3、个性发展,启迪创新。

五、说学法

1、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仔细观察几幅图,在尝试、分解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使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新。

2、在创作绘画时,倡导合作,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体会到在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不但能做,而且能做的精彩!”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语言导入、激发兴趣

1、上课初始先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们真正对成语故事关注起来。

2、揭示,点明课题

(二)讲解示范,概括总结

1、了解成语: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认真理解。

2、诠释成语 课件出示

欣赏时提醒学生注意图画中的形象的塑造、形象的特点及形象所处的环境。

3、教材范例欣赏:

(1)观看书中的作品,认真观察分析作品的制作材料(2)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有单幅画、有组画,题材较多。

4、课件展示作品欣赏

5、学生创作。根据以上范画请你把知道的成语故事,尽可能的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注意如何选材、如何表现自己的故事。鼓励学生用绘画方式把自己喜欢的故事画出来。教师巡回指导时,放舒缓音乐可以使师生情感得到共鸣,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体现的新课标的倡导理念,对于中高段学生有着示范的必要,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个性和创作精神的培养。这是学生的感觉由体表转向了内心,感觉的体验得到了升华。

(三)、多为评价、个性表达

1、自评、互评

当学生小组基本完成作品时,让他们把自己画给好朋友或者周围同学看,并说明比较经典的地方。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教师对自己的感觉多元素的展示,另一方面又是展示绘画方法和造型元素的组合画,表现自己的独特构图能力。这又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

2、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会给予鼓励和评价。我相信这些激励性的评语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课后拓展让学生积极的去体验观察身边的事物,自主参与探索过程。

七、说学生的自主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1、贴近生活、服务生活、美化生活;

2、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

3、移情联想、张扬个性、创新实践。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都多想一想,试一试,就一定会有收获。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体验、理解、创作为灵魂,让学生在成语故事中探索发现。12.成语里面故事多 教材分析: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我国汉字的文化艺术宝库中,由多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是其中英语教案最耀眼的明珠。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大都来源于生活,言简意赅,这也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所无法与其相媲美的。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汉字组成,一般都有一定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

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其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由于成语大都有一定出处和来源,因此可以说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故事。我们学习成语知识,了解成语出老百晓小学语文教案处。

知晓成语背后的精彩故事,就会理解成语的含义,体验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本课的主要学习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了解成语知识以及背后的故事。

并对成语故事进行整理和概括。

用工艺制作、绘画或配饰表演等形式对成语进行艺术表现。在教科书第30页上面出示了一幅艺术家程树人创作的雕塑作品《滥竽充数》的图片。作品节奏重复而不单调,造型独特,寓意含蓄。这件作品是在1987年创作的,位于上海市广中公园。广中公园内还有《鹬蚌相争》、《守株待兔》等多个成语故事的雕塑。教高中语文第一册试卷科书除展示这件艺术家的作品外。

还展示了6幅学生作品,这些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有的是利用多媒体制作的作品,有的是线描作品,有的是彩绘作品。

有的是配饰表演作品。这些作品构思新颖,富有童趣。

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准确表现了相对应的成语故事。教学目标:

1.欣赏成语故事艺术作品。

增加对成语的认识和了解。

2.能够对成语故事进行恰当的艺术表现。

发展创造能力。

3.通过学习,体会我国博大精深的成语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成语沙龙(看图猜成语英语课件背景)

二、佳作欣赏,了解方法。

引导学生欣赏多种形式的成语故事作品,对优秀作品的独特之处进行重点剖析,每种形式的欣赏要做到充分讲解。

三、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创作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个性化创作,表现出富有特色的作品。

2、创作的作品要准确表达出成语的故事情节,体现出成语的内涵。

3、作品可以是成语故事当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场景,也可以根据创作需要,跨越时 间和空间。

表现一个特定的场面。

四、作品展示评价。

成语故事画长廊形式进行展示作品,进一步体会我国成语英语的艺术魅力。

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成语里面故事多》教案 教材分析: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世界上独一无 二的。在我国汉字的文化艺术宝库中,由多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是其中英语教案最 耀眼的明珠。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 短句。成语大都来源于生活,言简意赅,这也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所无 法与其相媲美的。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汉字组成,一般都有一定出处。有些成 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其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 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由于成语大都有一定出处和来源,因此可以说 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故事。我们学习成语知识,了解成语。知晓成语背后的精彩故事,就会理解成语的含义,体验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本课的主要学习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了解成语知识以及背后的故事。并对成语故事进行整理和概括。用工艺制作、绘画或配饰表演等形式对成语进行艺术表现。在教科书第 32 页上面出示了一幅艺术家程树人创作的雕塑作品《滥竽充数》的图片。作品节奏 重复而不单调,造型独特,寓意含蓄。这些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有的是利用多媒体制作的作品,有的是线描作品,有的是彩绘作品。有的是配饰表演作品。这些作品构思新颖,富有童趣。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准确表现了相对应的成语故事。教学目标:

1.欣赏成语故事艺术作品,增加对成语的认识和了解。

2.能够对成语故事进行恰当的艺术表现,发展创造能力。

3.通过学习,体会我国博大精深的成语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了解成语知识以及背后的故事,并对成语故事进行整理和概括,用工艺制作、绘画或配饰表演等形式对成语进行艺术表现。

教学准备:课件 水彩笔 各色卡纸 胶水 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猜成语 同学们,在语文课中我们学会了许多的成语故事,课前老师又让同学们搜集了许多,今天大家就和我一起来做一个“看图猜成语”的游戏吧!(出示课件)请你根据每幅图的画面内容,猜出成语,看谁猜得准确。(学生看课件猜成语)。

2、导出课题 我们知道,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故事,它们有的来源 于历史典故,有的来源于寓言故事,还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总之,成语里面故事多,(课件展示课题)那么谁能把你熟悉的成语故事简单的讲给大家听呢?(找学生讲成语故事)。

二、新授

1、讨论创作所需艺术手法 同学们我们能用语言的形式将成语故事讲出来,你想不想用美术的形式将成 语故事再现出来?那么都能用怎样的手法表现呢?我们来欣赏几幅作品,看看这 些作品中都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出示课件)同学们认真观察,同学之间可以讨 论一下。

2、师生共同总结艺术手法

(1)引导学生总结

(2)师生共同回顾艺术手法 工艺制作,绘画,配饰表演。

三、学生创作 有了这些艺术手法,你能否用你所喜欢的艺术手法来再现一个成语故事呢。在创作时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出示课件),现在就请同学们动手创作吧。

创作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个性化创作,表现出富有特色的作品。

2、创作的作品要准确表达出成语的故事情节,体现出成语的内涵。

3、作品可以是成语故事当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场景,也可以根据创作需要,跨越时 间和空间。表现一个特定的场面。(教师指导)

5.《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五

指导目标:

1、通过回顾《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这两则寓言,让学生走进《伊索寓言》,喜欢读寓言故事,明白寓言故事给人的启示。

2、掌握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指导重点:

掌握读寓言故事的方法。指导难点: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课前准备:

1、《伊索寓言》

2、读书笔记本 指导过程:

一、走近作者,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请看,他就是伊索——

1、请学生扮演伊索,做自我介绍:

我出生在希腊,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童年时期我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意思,再加上我长得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我是个疯子,但是我的妈妈时常讲故事给我听。母亲去世后,我就跟着曾照料过我的一位老人,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听到了许多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我们在一起过了好多年快活的日子。后来我被一个牧羊人卖了,从此就变成了一个既无自己的土地、又无自由,是属于主人物品的奴隶。有一天,我梦见了幸运之神和气地向我微笑,并把他的手指放进我的嘴里,放松我的舌头,醒来后,我惊喜地发现 自己可以说话了。我很喜欢讲故事,大家都喜欢听,我所讲的故事都收集在《伊索寓言》这本书中。

2、教师过渡: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大多是动物故事,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

二、回顾赏析,自我发现

听了刚才的介绍,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它了,先别急,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七年级上册所讲过的两篇寓言故事《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1、学生分组分别复述两篇寓言故事

2、探讨寓意:

寓言就像一个魔法袋,通过小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道理。那你读了这两篇寓言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说

教师总结补充故事寓意

3、读读题目,说说你还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人物形象是神,《蚊子和狮子》的人物形象是动物)

教师过渡:《伊索寓言》一共10卷,翻开目录你会发现故事中人物大多是动物或与动物打交道的神或人,出现频率最多的如狮子、狗、狼、牧人、渔夫„„咱们大家赶快去读读吧!

三、快乐阅读,品读在线

1、学生自由读书10分钟,边读边把自己的感想记录在笔记本上

2、把你认为最有趣的故事读给,讲给同学听或表演给其他同学看,并说说自己所获得的启发或感受

3、讨论、归纳总结寓言的特点并板书: A结构:先讲故事,再点明寓意 B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讽刺,劝喻)C修辞:拟人,夸张 D人物形象:以动物为主 E写作手法:运用丰富的想像

4、总结方法(板书)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读故事—感知内容,说故事—获得人生智慧,谈感受—指引现实人生”来学习寓言,其实书中很多故事反映的生活经验都源自于生活,它反映着生活,也指引着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之所在,让我们课下继续阅读这样一本启迪人生智慧的好书。

四、布置作业:

1、继续阅读《伊索寓言》

6.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六

本节教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发现问题的关键,从而明白故事所蕴含的寓意,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学习寓言《狐狸和葡萄》,深刻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结合语言文字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

通过关键词体会寓意。

教法选择

讲授法、阅读法、对话法。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法、阅读法、对话法。

教学用具:

课文插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7、学了这则寓言对你有什么启示?

做人、做事要实在,无需为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找各种借口。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抄写生字、组词。

教学反思

7.寓言文本:课程价值及教学策略 篇七

寓言是一座渡人的桥

寓言的一端连接着神, 另一端连接着人。最早的寓言来自神话, 神话的万物有灵是原始人对事物的认识, 在寓言里就成为了一种拟人的童话色彩。故事里会说话的动植物正契合了儿童的幻想精神。神即儿童, 寓言的幻想、夸张寄寓在生动的故事形象里。古代没有为儿童专门创作的寓言, 如《狐狸和乌鸦》《鹬蚌相争》等, 儿童喜欢寓言, 是一种自然的契合。到了现代, 儿童文学作家为儿童专门创作寓言, 就有了对儿童神性的自觉追求, 如教材中的《蜗牛的奖杯》《陶罐和铁罐》《鸡妈妈的新房子》等。寓言是一个怪物, 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 分明是一个故事, 这些故事或神奇, 或瑰丽, 或滑稽, 或荒谬, 它以鲜活而生动的形象吸引人靠近, 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 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 严肃认真。寓言中所寄寓的理, 有劝人从善的道理, 有天地之道的常理, 也有启迪人生智慧的哲理。寓言就是这样一座奇特的桥梁, 通过它, 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 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寓言适应儿童不同时期的成长需要, 寓言对于幼年期、童年期、少年期每个阶段的儿童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关怀。

寓言与思维联袂而行

寓言比任何文本更能促进人类的思维发展。童年期正是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时期。寓言文本给儿童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温床。一是想象思维能力。寓言创作的过程就是把一般道理付诸于特别故事的过程。它有可能是对真实事件的夸张和变形, 更多的是作者为了说理需要而虚构出的故事。夸张、变形、虚构就带有了想象的意味。二是联想思维能力。寓言的理是普遍的理, 说理的故事本质上是世界和人生的一个缩影, 必有类型化特点。如《叶公好龙》, 生活中必有叶公这样的人;《揠苗助长》, 生活当中必有不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事情。阅读寓言, 联想到生活中的这类人和事, 联想能力的生长便在阅读过程中。三是理性思维能力。以《蚂蚁和蝈蝈》为例, 在解读寓言的过程中, 存在两个空间: (1) 蚂蚁、蝈蝈及故事场景; (2) 一个勤劳的人和一个享乐的人及当时生活的场景。在 (1) 中含有这些元素:蚂蚁的身体特征, 夏天在洞穴存放粮食, 冬天晒粮食;蝈蝈的身体特征, 夏天唱歌, 冬天向蚂蚁借粮食, 蚂蚁不借, 饿死。在 (2) 中含有这些元素:一种人为将来工作, 认真储备, 总能渡过难关;另一种人游手好闲, 遇到难关, 举步维艰, 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将昆虫生活领域和人的生活领域中不相干的一些元素, 通过投射组合, 将昆虫世界和人的世界对应, 合成一个空间。推导者借助已有的背景知识, 把合成空间进行融合, 从而推导出———凡事都要防患于未然。这个抽象的过程是理性思维的过程, 理性思维是在感性经验充分积累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在这里, 寓言文本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思维培育中。

寓言将真理和婉地说出

今天, 许多寓言的真理连同它的形象定格在人的记忆里。人们一说起“葡萄是酸的”就想起了“酸葡萄”心理, 一说起跳舞的猴子, 就想起“原形毕露”。在国内, 特别是先秦寓言中很多寓言故事都化为了成语、格言。寓言的美有别于诗歌、小说、戏剧, 它的美在于修辞———如何将真理用和婉的方式说出。寓言的智慧, 一方面在于其说出了真理, 另一方面还在于它以和婉的方式说出真理。苏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有一则寓言叫《螳螂捕蝉》,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 谋臣劝谏, 给吴王讲明道理:攻打楚国, 取胜很有希望, 但是其他诸侯国会乘虚而入, 后果不堪设想。吴王面对如此明理的劝谏却说:“谁敢来劝阻, 我就处死他!”少年的智慧在于用“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寓言说出了“只顾眼前利益的后患”, 吴王豁然开朗, 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在人类的历史上, 每次新思潮涌起必定是寓言的繁荣时期, 寓言和婉的方式使得它成为这些先贤传播思想信手拈来的工具。

寓言如一枚橄榄, 越咂摸越能品尝出其中的滋味, 作为语文教材的文本, 儿童学习寓言有哪些具体的策略呢?

低段儿童重在故事教化

小学语文教材低段大都选择动植物寓言, 具有童话的色彩。好的寓言故事, 总是把形象刻画得细腻而生动, 使故事本身具有诱导人的力量。教学这些寓言,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还原, 接受故事诱导。如《狐狸和乌鸦》, 孩子一遍又一遍模仿着狐狸语言:亲爱的乌鸦您好吗?您的羽毛真漂亮, 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 谁都爱听您唱歌, 您就唱几句吧?狐狸说话时的神色、腔调被儿童模仿得惟妙惟肖, 这时候的学习就是游戏, 儿童小小的恶作剧心理在寓言的世界里得到满足。有老师怀疑, 狐狸这样一个“恶”的形象, 学生在模仿“狐狸”的时候, 是否也在模仿中学会了说谎?这样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福禄贝尔、罗素等大师早就指出, 儿童心理存在这样“小小的恶”, 不正视它, 这些“恶”就会幻化成魔鬼。“模仿”让这些“恶”通过“狐狸”这样的形象从孩子的心里释放出来, 在演绎中孩子会笑着说狐狸想吃乌鸦的肉不对, 演绎中孩子学会了面对它, 控制它。再如学习《狐假虎威》, 一个孩子学狐狸大摇大摆、神气活现的样子, 一个孩子学着老虎东张西望的神态。课堂创设情境, 其他孩子就是小兔子、小刺猬、梅花鹿……问孩子:“你怎么见到他们俩就溜啊?”“你究竟是怕谁啊?”演绎中, 故事中的理就留在儿童的心里。低年段的孩子读着寓言, 是连接着神的那端, 即故事本身的神话色彩、童话色彩给予孩子深层次的心理观照。语文要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智慧, 教学寓言时要让故事靠近学生, 悄然唤醒理性。再回到《狐狸和乌鸦》那个故事, 我们的老师不也经常拿着小星星、小红花去鼓励我们的孩子吗?孩子在“诱惑”之下, 迅速地表现出老师所期望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我们都是“狐狸”。“你的回答太棒了!听到老师的表扬你心里怎样啊?”学生说:“我感到很幸福, 心里甜滋滋的。”“老师是不是狐狸?”学生笑着说:“老师是为我们好。”接着就有孩子说:“缺乏爱的好话是不值得信任的。”一旦变成了“我”的故事, 孩子就触摸到智慧的光芒。遇到这样的狐狸、狼, 该怎么办呢?续编改写故事, 故事告诉怎么办。似乎所有的寓言故事都可以给它续编故事情节, 如狐狸和乌鸦下次相遇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狼和小羊下次遇见又会怎样呢?老虎和狐狸下次遇到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一个故事就是一种理解, 就是一种智慧。孩子不会用概念化的道理说与你听, 但是, 会用故事告诉你怎么办。

中段儿童重在智慧相遇

如果说低段儿童迷恋童话的色彩, 住在童话的王国, 中段儿童则要回到现实, 重在与寓言的智慧相遇。寓言创作者把一般的道理诉诸于个别的故事, 这个个别的故事是为说理的需要, 因而在表达上就有特别的意味。首先, 教师要抓住理的附着点, 品味丰满形象。《狮子和鹿》属于经典教材, 在1906年、1923年、1953年、2003年分别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 无论教材对这则寓言进行怎样的改写, 不变的是对鹿角高耸、鹿脚细小、鹿角和鹿脚在鹿遇到危险时不同的表现进行了着力表达。这些着力表现点是寓言的理的附着点, 教师抓住这些点带领学生通过想象、品评, 丰满形象。如针对“鹿角”, 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鹿角?小鹿来到小河边, 看见水中的鹿角会说些什么?体会小鹿的心情, 读一读这几句话。抓住理的附着点, 丰富想象, 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 寓言的智慧就会从文本的深处走出来。其次, 寓言故事结构简单, 但智慧的迸发往往还需要激发, 教师可以强化矛盾冲突, 通过对话交流催生智慧。如《纪昌学射》一课围绕“纪昌非常想学射”, 用一个大问题“纪昌没有哪些, 又拥有哪些?”激化矛盾。学生通过文本对话, 相互交流分享了纪昌的智慧:选择老师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熟能生巧, 业精于勤……第三, 学生学习寓言不仅仅要在言语的途中和智慧相遇, 更重要的是要与生活中的智慧相遇, 寓言的学习必须紧密联系生活, 联想类比获得智慧。学习了《纪昌学射》故事, 让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故事?来, 和大家讲讲你的故事吧。这个“我”的故事, 是学生主动的建构, 把寓言的智慧和曾经的故事联系起来。你曾经亲眼目睹过类似的事情吗?如果现在用《纪昌学射》的故事来劝说别人, 你会怎样和他讲?用故事认识自己, 理解自我, 人在故事中游弋。而紧密联系生活, 智慧就在故事的语境中相遇。

高段儿童重在理性欢娱

到了高年级, 儿童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 教师抓住文本内含的隐喻特点, 实现空间对应演绎, 促进逻辑思维发展。如《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表格:

8.联系生活,提高寓言教学效率 篇八

[关键词]童话教学 现实生活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20

寓言故事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也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眸子。这种独特的充满想象力又饱含故事性的文学体裁比较适合小学生阅读。小学生在进入五彩缤纷的寓言世界的同时,也接受着故事所反映出来的来自现实生活的简单道理的洗礼。怎样提高寓言教学的效率呢?

一、 复原故事情境,让情境重现

寓言故事语言所搭构的空间情境是平面的,需要经过联想,这些文字才能“立”起来,变为立体的场景,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或成为故事的主人公,或成为悬空在事件之外的目击者。这更能使其获得来自故事本身的直接感染。这时,寓言故事的“虚”不复存在,读者能感受的是现实生活迎面压来的沉重。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联想能力还很弱,并不能在读语言的同时,第一时间在眼前呈现所描述的场景。情境不显,便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就不能将寓言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复原故事情境,让事件重演,拉近学生与寓言故事的距离,让学生从“读”到“看”,再到“感知”,看到故事这面镜子中的生活或生活道理之相。

如《乌鸦喝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选自《伊索寓言》。它主要讲述了一只乌鸦用自己的智慧应对客观环境造成的困难,从而解决喝水问题的故事。简单的故事情节却饱含着不简单的人生哲学,发人深省。但是,小学生并不曾遇到类似的问题,因此对解决办法也是一头雾水。即使他们对情节以及故事的寓意有大致的理解,但还会纠结于乌鸦所用的方法是否科学。方法不明,便不知晓乌鸦智慧的高明之处,就不会对寓意有深刻的领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从乌鸦喝到水的方法入手,进行情境演示,让事件重演。首先,教师可准备相关的道具——长颈、小口、大肚的透明玻璃瓶,类似乌鸦同等长度大小的喙,水、小石子以及量尺;然后按照乌鸦的办法进行实验。当实验完成,学生都会佩服乌鸦,并将关注点转向现实生活,深刻地领悟到在遇到困难之时,动脑思考并巧妙利用身边的事物的重要性。

二、复原故事语言,从语气中认知角色性格

文学艺术都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寓言是现实生活的一扇窗户。每个读者都立于这窗前,用心感受寓言世界各个角色的特点。通过这扇窗户极目远眺,我们又会看到现实世界。寓言故事的语言又是一扇明净的窗户,故事中主人公和叙述者的一言一语都巧妙地透出它的寓意哲思,让人无法轻视。所以,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寓言的语言,让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看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对学生了解寓意,分辨人物的善恶具有很大帮助。

如《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故事,情节通过两个主人公的对话进行推进,两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也是通过对话显露出来。因此,教学中,对对话的语言在寓言故事中作用的理解和把握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认真对待。在故事中,狐狸用一系列谄媚奉承的语言来骗乌鸦嘴里的肉,乌鸦因为虚荣的驱使,中了狐狸的圈套,成为受害者。他们各有各的性格特点。教师要把握好这种以语言形式来表现狐狸和乌鸦特有的性格特点,并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读出来。由于狐狸要骗乌鸦嘴里的肉,所以说话的语气自然是友好温和的;由于是骗,对乌鸦的夸耀并不是出于真心,所以友好温和中又带着虚情假意,这需要教师准确把握。

三、复原情节逻辑,从因果关系中感受寓言的妙趣横生

寓言故事与其他的故事一样,都以情节的逻辑性来虚构故事,又以因果关系来表现寓言故事的妙趣横生。这是构成寓言故事的一个笼统框架。故事也因而变得具有合理性及可观赏性。同时,寓言故事情节的逻辑性又是现实生活的逻辑性的体现。学生可通过阅读童话中的情节逻辑来明确现实生活中的逻辑,知晓因果循环的关系,明确每一种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如《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故事,选自《伊索寓言》,主要讲述了狼为吃掉恰巧在同一条小溪边喝水的小羊而找各种借口的故事。故事的每个情节,即狼所找的每一个借口,都是不成立的,因为它没有逻辑性。在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都不成立,这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狼为了满足利益千方百计找借口的丑恶嘴脸,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力。

在寓言故事的教学中,教师不要单纯地把寓言让学生读读就了事,还要让学生穿越寓言世界,联系现实生活。这样,不仅让学生认识到寓言的体裁特点,更能从寓言中理解生活。

9.伊索寓言《牧童和狼》教学设计 篇九

第二课时《牧童和狼》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故事。3.理解寓意,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指导朗读。2.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交流《伊索寓言》读书情况 回顾《狐狸和葡萄》,交流近几日《伊索寓言》读书情况。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叫做《牧童和狼》,请大家一齐和我写故事的题目(板课题,边写边讲述书写注意点),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则寓言,读书时老师有两个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生词,快速记忆,并且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它们的意思。

(2)思考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又明白了些什么。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对照ppt默写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hóu long

jīng

huāng

惊慌

shūo

huǎng

说谎

guàn 一贯

评价书写

辨析“慌—谎”,指导“贯”的笔顺。

解释词语意思:喉咙(嗓子)

惊慌失措(手足无措 手忙脚乱)

一贯(一直)(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评价。

3.交流:文中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故事大意。

三、精读课文,比较研读牧童前后大叫情感的不同以及村民前后态度的不同,指导朗读,理解寓意。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谎话)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1.文中两次写到牧童的大叫,一次是——,另一次是——牧童这两次大叫都是要告诉村民们——真的是狼来了吗?前面的大叫是谎话,后面的大叫是真话。(板书:谎话、真话)

联系课文想一想:牧童两次大叫的心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

第1、2自然段,体会一下,练习朗读,谁能读出来?

2.交流读书体会,相机抓住重点词,指导朗读。说假话时,他是存心要骗人,所以心里还很得意(“哈哈大笑”),所以叫的时候是——偷着乐)

说真话时:“吓坏了”„„声音抖一点;“慌忙”,声音急一点。

师引读——不得了了,狼已经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狼又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他再喊,“喉咙都喊破了”,声音哑一点——(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3.这两次大叫的内容相同,结果相同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1、2自然段,看看你能通过哪些词句有所发现。

交流发现。相机理解词语:“闻声赶来”(提问:能否改成闻声前来?比较,加深体会)“惊慌失措”是什么意思?村民们可能是什么样子?

相机板书:一开始听到牧童的大叫,村民们(板书:闻声赶来),村民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会怎样想?(练习说话)

后来牧童说真话时,喊破了喉咙,也(板书:无人前来),质疑:这里为什么不用“赶来”?

4.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牧童说些什么?(课堂小练笔)

想一想,就写在课文的下方,看谁写得精练,写的精彩。交流评价。

5.这就是牧童和狼的故事,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故事,注意读好人物的语气。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最后一段,指生读。(出示幻灯片6)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7.从故事中理解寓意。一贯说谎?(1)“好几次”——一贯;((2)“哪里有什么狼!”——根本没有狼,四、指导写字

提醒坐姿、写字姿势。

1.贯(上扁下长同样宽,左右平衡主横长);慌、谎(左窄右宽,“亡”的长横,竖弯钩)。

2.评价

五、延伸阅读,:

同学们,伊索寓言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经受了漫长的岁月的检验,现有仍有300多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不妨来读一读。

10.《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十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伊索寓言》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力求抓住第一课时的特点,完成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认识生字、朗读课文、学习第一则寓言。

学习中,我采用我们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首先出示三个教学目标,接着告诉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们将进行三次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依次出三个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学习,检测时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尽量请学习较差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当学生出现错误时,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完成的相当好。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要求学生说一说身边有没有类似于狐狸这样的人,一开始只有几个同学举手,于是我让同学们小组交流讨论,孩子们在交流中打开了话匣子,举了不少“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事例,充分理解了寓言的寓意。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没有再读课文,缺乏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其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待加强自己评价语的“修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始终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地去追求、去钻研,才能使这种缺憾降低到最小限度。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2

在课堂上我主要是解决理解词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这些词的意思,避免了空口的理论说教,而是借助文中相关语句的描写,加上学生的想像,及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在理解词语时,我还注重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来引导学生理解,做到有的放矢,为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寓意作了非常好的铺垫。在理解“成熟”一词的两层含义时,我借助了当时的教学生成,学生回答不了这个词的引申义,说明他们还没有思考成熟,这就是成熟的另一层意思。这么一引导,学生马上豁然开朗,想出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成熟”一词的用法,从而使学生对此词有了更为深刻的、全面的理解。在复述故事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是利用螺旋推进的方法,在引导孩子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就有意引导他们对故事内容的记忆,为他们理解、复述故事内容做了坚实的铺垫,所以在复述这一节孩子们说得非常流利,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精彩表演.在葡萄架狐狸挂着口水,又蹦又跳,找工具打葡萄,还有学生还想象狐狸自己使用不当后反受其害的搞笑场面。

在教学《牧童和狼》时,因班内出了点状况,所以学生读小孩的话,惊慌怎么也读不到位。

《蝉和狐狸》学生也能把狐狸千方百计的设骗的场面演绎出来。三篇寓言的寓意都比较通俗易懂,学生都能掌握。

在教学《牧童和狼》时,因班内出了点状况,所以学生读小孩的话,惊慌怎么也读不到位。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3

今天的语文课上的是《伊索寓言》中的《牧童和狼》以及《蝉和狐狸》。

上完课觉得今天的课前半节上得很顺利,也就是《牧童和狼》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很顺。而第二则故事稍微逊色一点。主要是感觉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方面存在一丝不融洽。反思一下,觉得主要问题在于教学设计。

第一篇故事的教学,采用顺着课文的叙述顺序来进行。一段一段导读下来,重点的地方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指导好朗读。寓意的理解随着故事的结束自然领悟。这样教学的好处是顺文而导,水到渠成!学生理解和接受得较好!而且整个感受文本的过程,是随着作者的叙述,学生饶有兴致地读下来,学生学得有兴趣,感受收获颇多!

第二则故事的教学,我采用直奔主题的方法。首先揭示表述寓意的一句话,“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让学生默读全文去找一找,文中的“蝉”从哪些人的灾难中吸取了教训?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对于寓意的理解也基本上结束了。但在反馈环节中,我却明显感受觉到学生对于寓意的理解是不到位的。反思一下,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只是在寻找答案,缺少了品位语言的过程,没有了完整感悟文章的过程,因而显得枯燥无味。况且这些答案学生一读文章也能很快地知道了,没有多少探究的价值。同时,由于打乱了课文的叙述顺序,学生对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也不是特别明了。由此看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直奔主题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我想:今后对于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文章,采用顺文而导的方法会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展开,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感悟语言!

授课是为了引起学习者的知识上的认同,情感上的共鸣,还是为了教学环节的花哨,过程的与众不同?值得我们思考.无论什么,过程总是最美。有时直奔主题的不仅仅是教学,还有为了一些目标而一大步浮躁的踏过生活。在寻找人生明亮的位置时,我们却常常忽略了一路最美的风景。美丽的,就在眼前,就在我们稍稍侧目的那一瞥里。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4《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5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孩子们好!

师(板书:寓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指板书)知道什么叫寓言吗?

杨晓佳:寓言就是小故事。

冯纪香: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通过这个道理使我们得到启示,受到启发。

师(板书:伊索):知道这个人吗?谁能介绍一个《伊索寓言》?

刘怡然:伊索是古希腊一个大寓言家,他被喻为故事大王。

刘凌峰:据说他是一个奴隶,特别聪明,在古希腊特别有名。他写的寓言故事流传非常广泛。

王 婕:《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是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写的,把小动物都赋予了生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邰金悦:《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非常短小,而且每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则小故事。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认真读一读这三则故事。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生读文)

师:现在有把握认识这课的生字新词吗?

生:有!

师:好!现在我们来做个读词语的小游戏,我出示生词卡片,每组读两个词,如有一处读音有误,那该小组就会被扣除平时分的五分。要不要再看一看课后的生字?

生:不用!

师:那我们就开始读词语活动了。(师出示词语分小组读,第三小组出现了两次失误,把酸味的酸读成平舌音,把惊慌失措中的措读成了翘舌音而被扣除十分。)

师:范写馋、?,生书空。

师:我们把生字的读音巩固了一遍,相信你们现在有把握把文章读好了吧?我们找三位同学读这三则故事,每个同学读一则。其他同学一边听他们读音的正误,一边思考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指名读文)

杜梦婷:刚才杨晓佳读文很有感情,把牧童叫喊狼来了,狼来了!读得很真切,感情表达很到位。

杨晓佳:总的比我不如韩家盛读的好,在有些小地方我比他可能好一点点,但我还得向他学习。他把故事的每个细节的朗读处理得很不错。

冯纪香:我想给他们提个小小的建议。

师:可以,我先代他们三位谢谢你啊,你说吧。

冯纪香:刚才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都有一些失误或错误,没能做到字字入目,希望以后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

师:你的这个建议真好!这不仅是对他们三位提出的建议,这也是老师对全班同学提出的要求,希望大家以后读书都要做到字字入目,这样才能把书读正确了。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一则小故事,读时把这几个拦路虎给消灭掉:白费劲、无望、成熟,开始吧。

(生读文)

师:指名读《狐狸和葡萄》第一节,这一段哪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范咏钰: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这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师:想想看,狐狸会想出哪些办法够葡萄呢?

冯纪香: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刘道钰:它搬来一块大石头放在脚下垫着,可石头不够高,它就又搬来一块。可两块石头放在一起,一是不牢固,二是高度不够,结果还是没有够到葡萄。

郑渊:把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周兴鹏: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

张亮: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

师:刚才你们说的这些都是狐狸在干什么?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力求抓住第一课时的特点,完成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认识生字、理解词义、知道课文大意。

在生字词教学环节,为了体现趣味性,我把生字做成卡片,分组赛读评分、齐读巩固,读后指导两个重点字的书写。在赛读前还专门留一分多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再用心看一看这些生字的读音,主要是体现高年级的自主识字。这样,第一课时既认读了这些生字,还掌握了这些字的写法

第二遍读文,主要是解决理解词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这些词的意思,避免了空口的理论说教,而是借助文中相关语句的描写,加上学生的想像,及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在理解词语时,我还注重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来引导学生理解,做到有的放矢,为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寓意作了非常好的铺垫。在理解成熟一词的两层含义时,我借助了当时的教学生成,学生回答不了这个词的引申义,说明他们还没有思考成熟,这就是成熟的另一层意思。这么一引导,学生马上豁然开朗,想出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成熟一词的用法,从而使学生对此词有了更为深刻的、全面的理解。

在复述故事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是利用螺旋推进的方法,在引导孩子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就有意引导他们对故事内容的记忆,为他们理解、复述故事内容做了坚实的铺垫,所以在复述这一节孩子们说得非常流利,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课终掩卷而思:自己缺乏语言魅力!教师的语言魅力对于孩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的影响相当重要。而一节课下来,我的评价用语贫乏得可怜!语言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点燃学生学习欲望的催化剂。可这节课上,感觉自己一直不在状态中,还不如平时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对学生的赞美吝啬得舍不得送上一句话。这节课之所以能把教学任务完成的让听课的老师们满意,我非常清楚源自于学生课前预习得非常到位。感谢孩子们今天在课堂教学中给我带来了不少的精彩,感谢之余,更感羞惭。我的预习或者说教学预设还不如孩子们做得好。这对我是一次教训,也是一次促进与经验的积累。知不足而后进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自己评价语的修炼,在教学语言上亟待提高,有教学态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认识。教学始终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地去追求、去钻研,才能使这种缺憾降低到最小限度。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7

三则伊索寓言学完了,回想这课的教学轻松却不失深刻。三个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节读下去。故事结尾,一句精炼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去思考,去回味。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发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填补文本空白。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当狐狸想尽办法也没吃到令它直流口水的葡萄时,它的内心世界一定有着丰富的话语。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之后,故事的寓意也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2.用好肢体语言。在语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写到了牧童的两次大叫。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自己琢磨这两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有所体会之后,让学生开始表演了。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学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体语言传递出的是他们对牧童否定,对寓意的深刻领会。

3.注意故事对比。《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由于教学进度上和同规班级差了两课时,所以打算今天一节课把《伊索寓言》上完。仔细阅读这篇课文,感觉比前面的《成语故事》要简单,简单之处在于:三个成语故事的道理要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自己感悟,而本文的三个故事不仅情节简单,而且文章的最后都用精辟的语言把寓意揭示了出来,似乎不需要老师讲过多的内容。于是,课就这样进行了。我打破了常规的做法,把三个寓言混在一起讲,也就是先熟悉故事情节,再分别理解寓意。故事情节自然没有问题,因为主人公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狐狸、蝉、狼),而且这些故事在学生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就已经被当做睡前故事听过许多遍了。而在揭示寓意的时候,学生虽然能很快地找到表示寓意的句子,也能很流利地读出来,甚至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们知道,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已经不能再局限在课文中,局限在几个动物的身上,它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当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三句话的理解,学生竟然目瞪口呆,无法回答。我突然认识到:学课文就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能太过简单地看待看似简单的问题,否则,学生的学习是虚的,是无效的。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给人以启示。寓言像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纷繁复杂的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中,去感悟生活的内在意义。我们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在理解寓言故事的前提下,品味寓言的语言,感受寓言的简洁美、内涵美和语言美。

本课的三则寓言,表面上看浅显易懂,我采用了短课文长教,浅课文深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品出内涵,品出味道。

1、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比如,经过“垂”和“挂”的比较,反复推敲,细细品味,精心筛选,觉得只有“垂”字最为恰当地表现了沉甸甸的成熟了的葡萄缀满了葡萄藤的景象。小学生通过品词品句,领悟了语言文字的优美。

其次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归纳出伊索寓言的特点。更进一步要求,根据其特点,开动脑筋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来改写、续写、编写寓言。那就惟有老老实实、扎实实地做到“读书为本”。所以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道理的领悟

通过品读语言,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力。这样更感性一些,能上得更有语文味。在课堂评价语言上,我更注重了倾听和及时评价,更注重抓住细节,不同角度地评价。评价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减少了平日里比较随意的评价

2、充分发挥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

如《狐狸和葡萄》一课,狐狸会想尽办法吃葡萄,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

有的学生说: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有的学生说:它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有的学生说: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

还有学生说: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

学生的想象力让我欣喜,然后我再让学生体会狐狸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铺垫之后,故事的寓意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

3.注意故事对比。

《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4、改编故事,深层消化。

在学完《牧童和狼》这一则寓言以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撒谎”的小故事,写一篇令自己反省的短文,注意学习寓言的语言之简洁美、内涵美和语句美。“读”“写”是紧密联系的,在读中学写,把读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及时运用到写作之中,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又一重要责任。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8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刻画的绘声绘影,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1.最投入的课时最美丽的课。教师的热情与活力,快乐与自信会影响、感染学生。这节课上,我情绪饱满,全身心投入,与学生平等对话,入情入境,不像是在上课,而是和学生一起徜徉在文学作品的世界里,享受故事带给我们的快乐。因此,整节课上,学生激情四射,思维活跃,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2.一课一得。在语文课上,与其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不如讲深讲透一点。而这堂课我的设计就是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为让学生学会读书方法而做的准备。从搜集资料、汇报交流,再到阅读故事,明确寓意,进而总结出伊索寓言的特点,学会阅读伊索寓言的方法,最后拓展到整本书的阅读。环环相扣,目的明确。

3.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上,我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上,我充分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朗读,畅谈感想,交流读书体会,把课堂交给学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整节课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当然,反思整节课,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学生汇报交流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拓展阅读寓言故事的时间不足,匆匆而过,没有给足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

2.部分学生课前对没有阅读《伊索寓言》,阅读量不足,课堂上只在观看而没有参与,而老师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对这类学生关注的不够。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9

《伊索寓言》三个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节读下去。故事结尾,一句精炼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去思考,去回味。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发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充分发挥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狐狸会想尽办法吃葡萄,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

有的学生说: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有的学生说:它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有的学生说:它用向葡萄扔一把小石子,可落下来的都是劣质的,不能吃.还有学生说:它去爬葡萄架,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不行,跌的哇哇直叫.学生的想象力让我欣喜,然后我再让学生体会狐狸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铺垫之后,故事的寓意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

2.恰当运用表演。在语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写到了牧童的两次大叫。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自己琢磨这两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有所体会之后,让学生开始表演了。虽然第一次表演不成功,但让学生评价后,同学们知道前几次牧童喊“狼来了”时,村民应表现出焦急的样子,在最后一次喊“狼来了”时,村民的再也不理睬牧童的话语,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学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体语言传递出的是他们对牧童否定,对寓意的深刻领会。

3.注意故事对比。《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10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回忆了读过的寓言故事,并让学生试着概括寓言故事的特点: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或者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和教训。让学生再一次理解寓言的写作特点。然后再从课题入手,了解三则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再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们通过题目就能很好地说出故事的大概。

在讲解三则寓言的寓意时,我以三则寓言的共同点入手,让学生明白这三则寓言故事中主人公的话都是谎言,再深入故事,了解他们说谎的原因,从而深刻地了解故事的寓意。在精读过程中,我抓住了几点进行了拓展,如《狐狸和葡萄》:“狐狸看到了如此诱人的葡萄,他会是什么神情?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嘴里会怎么说?还会怎么说?”让学生展开想象,再想想狐狸会想了哪些办法来摘葡萄,结果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接着从课文内容一步步启发:狐狸那么想吃,却没有吃到葡萄,心情怎么样?他说了什么话?齐读狐狸说的话,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狐狸没有能力办到这件事情,却偏偏说葡萄不好吃。”这就是这篇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蝉和狐狸》:读了这个故事,忽然想到了我们曾经学过的一个故事《狐狸和乌鸦》,乌鸦为什么会受骗?让学生在分析中了解乌鸦和蝉的本质区别。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11

一、大胆调整课堂结构,将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

《伊索寓言》是由《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篇寓言组成的,由于这三篇寓言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因此,我将前两则寓言放在第一课时教学。第二教时主要是完成《蝉和狐狸》的教学。教学时,我将课外寓言引入课堂,先用学过的《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进行比较阅读,弄清乌鸦为什么会受骗,而蝉却没有受骗?从而理解寓意“聪明的人善于从别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然后,相机拓展,又补充了几则伊索寓言,真正做到了“把文读短,把书读厚”。

二、重视挖掘文本内涵,将补白说话与复述课文结合起来,培养创造性思维。

“想象是思维的一朵奇葩”。有经验的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涵,寻找能够进行想象训练的训练点,在课文情境中进行补白说话训练。如果教师准确地把握住了补白训练的训练点,既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难点,领悟文本的核心价值,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第一教时,《狐狸和葡萄》的教学重点就放在“想象狐狸想了哪些办法去够葡萄”这个想象训练上,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领悟寓意。《牧童和狼》的教学重点放在“狼真的来了,牧童喊救命,村民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想象训练上,从而理解“说惯谎话的人,即使说真话,也没人会相信”这个寓意,最后要求学生能将想象内容放进文本中,进行创造性复述。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12

在这次教育督导中,我执教了《伊索寓言》一课。有些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课文的类别与前三篇相似,都是通过故事,赞扬美好的东西,抨击丑恶的东西。课文涵盖了三个小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这三个小故事都非常的简短、浅显,课文的寓意,直接由最后一节揭示,有利于学生把故事与寓意联系起来,与关键词句对应起来理解。

一、寻求寓言的纽带

三个独立的小故事,如何在一节课中进行教学,且不去研究编者因何将这三个小故事放在一起,组成一篇文章。单从“用教材教”的角度来思考,我似乎觉得如要一则则的来教,则显得太过于生硬。因此,我反复的阅读教材,查阅相关的资料,渐渐地“谎言、假话”这些字眼逐渐从文本中浮现出来,于是“谎言、假话”成了三则寓言故事的纽带。我出示:“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狼来了,狼来了!”“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让学生比较一下,发现三句话的意思不一样,但是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三句话都是假话,骗人的话。进而让学生从三则寓言中去寻找故事中的牧童和两只狐狸为什么要说假话,以此为突破口,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体会故事的寓意。

二、填补文本的空白

故事越短小,语言越精炼,留给读者的阅读空间也就越大。《狐狸和葡萄》中,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这其实是中国式的阿q精神的典型诠释。狐狸的心理是欲得之而不得,因而自我安慰。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狐狸想尽了办法”中的“想尽了”来展开想象,通过交流,一只对葡萄垂涎三尺,丑态百出,但还死要面子的狐狸嘴脸跃然纸上。《牧童和狼》中写道:他好几次大叫:“狼来了!狼来了!”我引导重点想象他第一次大叫和最后一次大叫时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牧童恶作剧的不同结局,体会牧童的行为其实是害人害己。《蝉和狐狸》中我引导学生读好狐狸的甜言蜜语,想象狐狸嘴上是这么说的,可心理是怎么想的呢?通过交流,一个口蜜腹剑的奸诈贪婪的狐狸嘴脸也就露了出来。

三、拓展课堂的外延

《狐狸和葡萄》,寓意是: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牧童和狼》的寓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蝉和狐狸》的寓意: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如果单是从文本来说,理解了这些也是仅是完成了教材的任务,但教材终归是个例子,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是更为重要的目标,因此我适时引入“我读书,我快乐”的阅读活动。乘热打铁,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四、一点思考——辩证地看寓言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好像这样的人像狐狸一样“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学生们对于狐狸的表现都感到好笑。我请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有的事情真的能力达不到,用这样的方式安慰自己,你觉得如何呢?

牧童的谎言固然可恶,但谎言都是不好的吗?例如:医生对一位生病严重的病人隐瞒事情,以让他有良好的情绪面对病痛;老师让成绩不好的学生用举右手和举左手表示自己是否掌握知识想要发言,让别的学生认为这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很棒;妈妈做的饭明明不太好吃却告诉妈妈味道很好……这些都可以吗?

《蝉和狐狸》中蝉非常聪明机智,但是这样的人固然聪明,但是会有什么不足呢?

11.运用寓言故事,开展有效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寓言故事;有效教学;寓意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春秋战国时期已相当盛行。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各族人民创作的寓言,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利用它们的活动及相互关系投进一种教训或喻意,达到讽喻的目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

寓言故事到底能为我们的教学带来哪些好处呢?

一、掩耳盗铃——给孩子自由自主的空间

“自主”是一个人主体意识的体现,是一种精神、品质。可以说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在任何时间、任何活动中都潜在于幼儿内部,自主性的培养其实就是这一潜在动力的激发,当这种潜在动力得到长久、持续地作用时,自主性才真正成为一种品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可见,营造自由、平等的氛围不仅仅是指对周围环境、对组织形式而言,更不容忽视为幼儿营造一个自由自主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因此,我们老师不妨做掩耳盗铃的主角,假装没看到,没听到,自欺欺人一下。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不应该把每个活动作为一项任务机械化地强加给幼儿,更多则是应该体现幼儿的快乐生活,在组织时尽量考虑人性化。幼儿需要每天有机会去奔跑、行走、攀爬、跳跃,他们需要机会发泄精力,满足自己的运动需求。这个需求往往是在没有限定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游戏中表达出来的。因此,在幼儿园里老师应提供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感知。以就餐为例,我们尊重幼儿的合理选择。谁先拿到谁就可以自己先吃,随时可以添加,有的幼儿面对不是很喜欢吃的小菜,允许少吃一点,允许孩子们倒掉一些饭菜,我们老师可以装作什么也没看见,在合理范围内尊重孩子们的自主选择。老师偶尔的一次掩耳盗铃,给孩子们的一日活动带来了无穷快乐。

二、愚公移山——以点滴的爱融化孩子的心

在一本名为《改变我吧》的书中,记录着经常受到大人们责骂的调皮儿童们的希望和烦恼。他们渴望得到大家的爱,不希望常常受到父母或教师的责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责骂,凭借自己的“威严”管理孩子。

我常听同事们抱怨:“我们班那个调皮鬼,天天都挨批评,可他就是改不了。”我一听到这种话,就想到常常批评而没有效果,也许他们每天都是用同样的“台词”在批评孩子,没有效果也就理所当然了。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敏感,到后来也就感觉不出那是一种刺激了。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比如,有些调皮儿童,他们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打闹闹,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们付出的爱及关注不够,他们中有的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老师的爱。因此,对于调皮儿童,教师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爱。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老师的话。通过长时间的感情交流,心灵感化,相信愚公移山式的精神一定能打动每个孩子的心。

三、草船借箭——借助他人的先进经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以适应未来社会是目前广大家长的共同愿望。但是,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加快教师师资培训和建设的步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培养出一支敬业奉献、乐于思考、善于学习、勤于工作的教师队伍,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付出相当多的努力。为此,我们在多方调查的基础上,捕获园内外信息,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获取新的教育信息。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培训,老师们有了更多的启发和提高,对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为各个活动的有效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们通过分组讨论、集中交流等方式,注重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将自己的理性思考都形成文字。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聘请专家前来讲座,开阔老师的视野,理清教师的思路,使得老师们在各个活动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都能轻装上阵,把每一个活动都开展得丰富多彩,让每一个幼儿都不亦乐乎。

在我们的一日活动中,也不时地演绎着寓言故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寓言故事中的寓意定会让我们有更多的启发,通过这些寓意,我们老师一定能组织好每一个活动,让我们的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实效,成为名副其实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罗阳.寓言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状况及策略.文学教育:上,2013(1).

12.巧用寓言搞活哲学课堂教学 篇十二

1 寓言具有可读性, 在教学中能起到“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众所周知, “第一印象”相当重要, 有时候“第一印象”可以决定一件事的成败。“首因效应”体现在“先入为主”上。这种“先入为主”给人带来的印象是鲜明的、强烈的、过目难忘的。接受方也最容易将“第一印象”存进他的大脑档案, 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哲学教学导课时以寓言引入, 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达到“首因效应”。显而易见, 寓言的篇幅短小、语言生动、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之一。寓言中所提示的哲理, 浅显而深刻, 令人难忘, 适合学生理解和吸收。如教学“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时, 用寓言故事“布利丹毛驴的选择”引入, 寓言中布利丹毛驴面临的选择问题所体现的哲理是: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面对不可兼得的两捆干草, 布利丹毛驴不知所措, 竟然饿死在干草前。在生活中,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但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 其实每个人也和布利丹毛驴一样, 面临在两捆干草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这篇寓言寓意深刻, 一下就吸引了学生[1~3]。

2 寓言具有趣味性, 在教学中能引人入胜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 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然而学生在初进哲学殿堂时, 常会产生哲学理论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感觉。其实, 哲学绝不是学究式的教条, 哲学内容始终都是鲜活的, 哲学教法也是鲜活的。但哲学光说理, 显然不能吸引学生, 如果引入生动有趣的寓言来说明道理, 那情形就会大为不同, 寓言能够在哲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 变呆板为生动, 深入浅出地阐述原理, 从而使哲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如讲授哲学方法论“看问题做事情要善于抓重点”时, 引入“豺狼舔血”的寓言。豺狼为了占小便宜“吃地上的羊血”而吃了大亏, 最后“被两只打架的羊顶死了”。生活中, 愿意吃小亏才能占大便宜, 换个说法就是, 占小便宜就要吃大亏。这只狼的结局就是因占小便宜而吃了大亏, 做事情不善于抓住重点。如此,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兴趣盎然的[1]。

又如用寓言“杀鸡取卵”来说明“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方法论———坚持适度原则”的哲学原理也是生动有趣的。在《伊索寓言》中, “杀鸡取卵”讲的是有人养了一只会下金蛋的漂亮母鸡。他以为鸡肚子里有金块, 便把它杀了, 却发现这只鸡和别的鸡没什么两样。他原指望发一笔横财, 结果反而连那笔小利也失去了。这说明, 人当知足常乐, 不宜贪求无厌, 要坚持适度原则。

3 寓言具有启发性, 能揭示深刻的哲学原理

寓言本身意味深长, 深刻的哲学原理往往蕴含在一个个寓言中。将寓言引入哲学教学, 可以启发学生领悟深刻的哲学原理。《庄子》中的“东施效颦”已成为一个成语, 可见这个寓言流传之广。西施是美女, 一举一动都让人喜欢。她心口痛, 难受得皱起眉头, 用手按着心口。这种病态美博得了人们的同情。东施是丑女, 总想当美女, 就学西施的一举一动, 连西施病态的皱眉头也学。结果是“其里之富人见之, 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 挈妻子而去之走。”庄周的结论是, “彼知颦美, 而不知颦之所以美。”“东施效颦”这个寓言给人的哲理启示是: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无论是学习、工作, 还是生活。但生活中有许多事, 譬如有了钱就想装贵族, 落后地区经济还没上去先搞机场, 无论什么体形都留明星发式等, 都是盲目学习他人, 不从实际出发, 落得了“东施效颦”的下场。

又如, 《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母狮与狐狸”, 狐狸取笑母狮无能, 说她每胎仅能生一子。母狮回答说, “可我生下的毕竟是一头狮子。”这则寓言启示我们:贵重的价值在于质, 而不在量[2]。

还有“驮盐的驴”, 说有条驴驮盐过河, 一不小心滑跌在水里。盐溶化了, 它爬起来后觉得背上的负担轻了。又一回, 它驮着海绵过河, 心想跌倒后再爬起来, 背上的负担肯定也会减轻, 于是就故意滑了一跤。结果可想而知, 海绵进水后膨胀, 驴子再也爬不起来, 便淹死在河里, 一命呜呼了。在寓言中, 驴子是愚笨的角色, 把一次偶然事件当作普遍规律, 以为其放之四海而皆准, 反送了“自己性命”。那些将别人偶尔成功的做法变为模式, 到处套用者, 不也正是《伊索寓言》所嘲讽的吗?类似“驮盐的驴”的寓言在现实生活中亦无处不在。这则寓言启发我们:在生活中不能把偶然当必然, 否则就会成为“驮盐的驴”。

如此等等, 将寓言引入哲学教学, 使学生津津乐道, 深受启发。

4 寓言具有教育性, 能实现哲学的德育功能

哲学课的功能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而寓言是智慧的火花、哲理的诗, 是附着在故事中的真理。在哲学教学中, 应通过一个个具体形象的寓言故事来阐述抽象的哲理, 让这些睿智的哲理陪伴学生长大, 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如《百喻经》中有一篇“显贵的公子掌舵”寓言。寓言的内容是:从前, 有一个显贵的公子和一些商人到海上采珠宝。这个公子背诵了驾驶海船方法的条文。例如, 船驶进漩涡, 碰到逆流, 遇到有礁石的激流险滩, 如何掌舵, 拨正航向, 稳住船身等。背得滚瓜烂熟, 说得头头是道, 众人皆服。不久掌舵人得病身亡, 这位公子接替掌舵。船驶进有漩涡的激流之中, 他按所背的条文去做, 结果毫无作用, 船无法前进。最后船沉了, 包括这位公子在内的人都淹死了。这个寓言教育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要重视实践。

又如克雷洛夫的两篇寓言, 一篇是“狗熊照看蜂房”, 讲百兽推举爱吃蜂蜜的狗熊看蜂房, 结果狗熊监守自盗, 把所有的蜂蜜都往自己窝里搬。事情暴露当然要受惩罚, 百兽罚它在窝里禁闭一个冬天。本来熊就要冬眠, 蜂蜜又不用还, 受罚的熊日子还蛮舒服。另一篇题为“狗鱼”。说一条狗鱼罪大恶极, 要对其进行审判, 但把接受过狗鱼送的鱼的狐狸任命为检察官。起初狗鱼被判吊死在树上, 后来接受狐狸的建议, 改判为扔到河里淹死。判鱼淹死大概是克雷洛夫才有的幽默。从这些小小的寓言中, 学生就能体会到善良和真诚、勇敢和坚强, 就能看到人类智慧的火花、能感受世界诗意的美好, 并最终将这种体验化为自己的行动。这就是教育的宗旨, 是我们期望达到的德育目标[1~3]。

总之, 将寓言引入哲学教学, 省去了说教的空洞与枯燥, 却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正所谓:寓言是一个魔袋, 袋子很小, 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 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面镜子, 当它朝向你的时候, 分明是一个故事, 生动活泼, 而当它背向你的时候, 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 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 通过它, 可以通向哲学教学成功的彼岸[2]。

关键词:寓言,哲学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梁小民.寓言中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高景轩.寓言的价值[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5, 1:7.

13.伊索寓言教学心得 篇十三

教学《伊索寓言》,我有两点成功的体会。

一是在教学中要善用移情的方法,这一招是跟莎莎学的,记得听她上《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等课文时,不止一次让学生入境成为其中角色,然后她就开始声情并茂地发问:“小羊啊小羊,你……”莎莎的本事一般人学不来,但我也想“效颦”一下,所以在上《狐狸和葡萄》时,我也如法炮制地发问:“狐狸啊狐狸,这些葡萄真的是酸的吗?”孩子们都知我意,回答甚合我心,轮到贾思东时,这个胖狐狸偏说:“是酸的。”孩子们一听都笑了,我稳住神继续问:“既然葡萄是酸的,你干嘛费老鼻子劲去够呢,腿也摔折了,头也摔破了,牙也摔掉了,你说,这葡萄到底是不是酸的?”胖狐狸看看我,终于说:“不是酸的。”其实我知道得谢谢胖狐狸,他不横生枝节,学生理解未必透彻。所以说,这次“效颦”基本上还是成功的,而且莎莎的屡试不爽也告诉我们,孩子们喜欢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他们在这样灵动的教学氛围中走入文本,走入人物内心,理解感悟自是水到渠成。

对于《伊索寓言》的教学还有一点要说的是,我对理解寓意的处理。毫无疑问,这是个难点,怎样才能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准确理解呢?在教学完《狐狸和葡萄》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为了帮助他们打开思路,我引导大家回忆起了学校举行的大队委竞选活动。我说:“其实很多人都想当选大队委,但因为一些原因有人落选了,这时候有人可能会自欺欺人:这个大队委有什么好当的.,给我干我还不稀罕呢!这种心理可是要不得的,这就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改正。”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思路顿开,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了对寓意的正确理解。

以上就是我教学《伊索寓言》一课的小小收获,因为搁置时间有些长了,有些细节都已经淡忘了,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 伊索寓言读书心得

★ 《伊索寓言》读书心得

★ 伊索寓言读书心得

★ 伊索寓言全集

★ 伊索寓言

★ 关于伊索寓言的读后感心得

★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200字心得

★ 伊索寓言个人看书心得

★ 《伊索寓言》读书心得优秀

14.12.《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十四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这则寓言,分为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第二部分用一句话点明文章的寓意。这一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本文以叙述为主,间用描写,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又用简短的心理描写,深入揭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的性格,使人洞见其内心的卑劣。

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正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却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话,陡转之下便戛然而止。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结局,讽喻之意已暗含其中。短短的一百五六十字,却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

蚊子和狮子

这一则寓言和前一则一样,也是用来讽喻骄傲自大的人。但前一则是以神喻人,这一则是以动物喻人,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想象色彩。

结构安排上,这一则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先讲述故事,然后点明寓意。

故事分两层。第一层写蚊子向狮子进攻,是故事的开端和发展。这层开头直接引述“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狮子说了一大段话,接着写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生动地描绘出蚊子进攻狮子时凶猛的样子,最后终于战胜了狮子。第二层写蚊子战胜狮子后得意忘形,最终丧生于蜘蛛网。蚊子将要被吃掉时的“叹息”,与上文的“吹着喇叭,唱着凯歌”相呼应,突出了蚊子可悲可笑的下场。

第二段用一句话指出:“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应该从蚊子的下场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从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

15.例谈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篇十五

一、循文而悟理, 寓意的自然抵达

【现象描述】寓言教学是“言”“意”兼得的过程, 二者理应相互促进, 和谐统一, 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失之偏颇, 主要表现为重意轻言。有的教师盲目执着于对寓意的深挖细究, 穷追猛打, 而忽视了文本语言的教学价值;有的教师甚至直接把寓言教学等同于说理教育, 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揠苗助长》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下同) 时, 初读环节就直奔主题, 直接问“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在反复启发下, 几个学生答出“农夫太着急了”这个结论。显然, 这个答案仍停留在内容层面, 与教师准备好的“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这个板书不符, 故而继续追问“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于是学生面面相觑, 课堂一片沉默。

【对策解读】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 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 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这个经典譬喻隐含的意思是:寓言故事, “言”和“意”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上例中的教师就犯了把“身体”与“灵魂”相割裂的错误。文本还未深读, 词句还未品味, 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都尚未具体感受之时, 突兀地空谈道理, 其理解往往是肤浅、刻板甚至是错误的。寓言篇幅短小, 情节简单, 但是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却是丰满传神、栩栩如生的。教学寓言, 教师应该站在语文学习的角度, 以文本为依托, 重在文字的训练与感悟上,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 品读揣摩, 展开想象, 在故事里“走”几个来回, 待到故事了然于胸, 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抵达寓意自然会水到渠成。

二、适当而有效, 文本的合理拓展

【现象描述】作为寓言故事, 大多短小精悍, 浅显易懂, 因此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 进行适度的拓展来丰富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是值得提倡的。然而我们在课堂上也看到了, 有的教师执教《螳螂捕蝉》时, 初读环节就出示文言文进行拓展, 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从文本中逐字对照寻找释义, 给原本简洁清晰的教学任务盲目加码。这样不仅无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且也直接影响了固有目标的实现。有的教师盲目扩展, 甚至挖掘到“春秋时期, 吴国政局与各邻国关系”这样的深度, 逐一剖析。表面看教师引经据典, 文化味浓郁, 可实际上拓展的内容是否适当、使用的时机是否合宜, 都值得反思。

【对策解读】寓言教学应该在简约与丰厚之间把握好尺度, 既要关注年段要求, 又要联系文本特点。拓展必须做到“适度”和“有效”。只关注文本, 则稍显单薄;过度拓展, 则会使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教学内容过于艰涩, 导致教学过程繁冗低效。

同样以《螳螂捕蝉》为例, 了解吴国的实际处境是理解侍从喻谏成功的一个难点, 此时的拓展成为了必要。那么如何呈现拓展内容, 使之更有效?教师可以一边讲解一边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以吴国为中心的列国环视图, 学生就能清晰地看懂吴国当时所处的环境:一旦它贸然出兵, 虎视眈眈的邻国对吴国的威胁是不言而喻的。借助插图与简笔画, 这样的拓展, 简洁高效, 谁为螳螂, 谁为鸣蝉, 谁为黄雀,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目了然。当然, 课堂实践时, 最好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具体语言出发, 抓住“大臣们认为, 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 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 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一句品读, 再相机出示简笔画。这样一来, 言意兼得, 语文味会更浓郁, 效果也自然更好。

三、新鲜而有趣, 教法的推陈出新

【现象描述】寓言大多有亲切可感的形象、妙趣横生的情节, 与儿童有天然的联系, 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寓言教学就应当紧扣这一文本特点, 念好“趣”字诀, 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但遗憾的是, 我们不少教师, 眼里有“寓”有“言”, 偏偏缺失了“趣”。不管教材是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呈现 (单篇寓言) , 还是以一个系列的方式组合 (二则或三则) ;无论是初学者的简单文章 (如《狼和小羊》) , 还是高年段的复杂文章 (如《螳螂捕蝉》) , 只要是寓言课, 就只走一个流程:出示课题, 质疑问难, 疏通文脉, 总结寓意。这种不关注教学对象, 不体现文本特点的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 枯燥单调, 很难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学生这样学寓言, 既留不下形象, 也留不下语言, 更留不下情感, 而教学效果自然是既无趣也无语 (语文) 。

【对策解读】语文教学要达成语言教学的目标, 教法上就必须推陈出新, 把激发兴趣作为重点策略。那么, 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年段和教材特点来组合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流程, 让寓言教学新鲜而有趣呢?

以苏教版教材中的第一则寓言《狼和小羊》 (二年级上册) 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它故事性强、生动形象的特点, 抓住狼和小羊的对话, 通过自由练读, 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 帮助学生明白“找碴儿”“倒流”“背地里”“争辩”等关键词语的含义。同时训练学生关注提示语, 体会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来读懂人物, 最后以伊索的点评来揭示中心, 初步概括出寓言的特点。学文后尝试续编故事:对付凶恶残酷的坏人, 该用什么办法脱离险境呢?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自然能在互相启发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收获满堂的惊喜。此法可以总结为“还权法”, 亦即把表演权、拓展权授予学生, 而学生则自然会“一朝权在手, 便把令来行”啦!

随着年级的上升, 在教学系列寓言 (如《寓言二则》《寓言三则》) 时, 我们可以用“教—扶—放”的方式展开教学, 把“还权法”扩大化。重点指导第一则寓言, 然后提炼出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学第二则、第三则寓言, 在此基础上汇报交流。总之,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找准兴趣点, 挖掘价值点, 吃透重难点, 让寓言教学得法得趣, 情趣盎然。

四、“多元”与“一元”, 价值取向的理性思考

【现象描述】有些教师片面理解课程标准中关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的论述, 不加省察地对学生偏差甚至错误的回答, 采取一味迁就、盲目认同的态度, 这就走向了事情的反面。以寓言《一路花香》的教学为例, 有学生认为, 课文中的破水罐虽然有裂缝, 但浇灌出了美丽的花朵, 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 缺点也是优点, 破水罐比好水罐强———他忘了水罐的首要任务不是浇花而是装水。另有教师执教此文时, 盲目抬高破水罐的谦虚, 贬斥好水罐的骄傲, 把好水罐摆在了破水罐的对立面。像这样的“多元”, 偏离了文本自身的言语环境, 违背了我们时代的主旋律, 是一种盲目的多元、片面的解读, 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对策解读】珍视多元解读, 就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 是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但不容忽视的是, 教师在珍视多元理解的同时, 更加要注意尊重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当学生的自由发挥、自主感悟发生偏差之时, 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 发挥主导作用。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应带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反复品读, 体会挑水工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达到对文章寓意的正确感悟: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 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对于本文的寓意, 我们鼓励多元解读:作为好水罐, 它圆满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就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破水罐能在挑水工的启发下找回自信, 尽力发挥自身的价值, 也值得肯定;而挑水工别具一双慧眼, 充满友善之心, 则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只要我们能用这种积极向上、开放宽容的心态来解读寓意, 所有符合人性之美、道德之义的解读都是值得珍视的。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多元”或者片面局限于“一元”, 走非此即彼形而上的偏执之路。

上一篇:宣传标语横幅内容下一篇:有理数的减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