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共10篇)(共10篇)
1.诗经二首 篇一
诗经二首
静女
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 《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的文言词
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 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体会《静女》蕴含的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
①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 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二 课文详解
⑴ 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
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箫管很喜爱。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得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课文的顺序是:第一章讲两人见面前的情景。第二、三章讲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主要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前两句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二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爱而不现,急的“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前。“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枝红色的管箫,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泽,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说怿女美”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在赞美管箫的美丽,但实质上是在赞叹“静女”之美。
⑵ 静女和她的男朋友是第一次见面吗? 不是。首先,女孩故意隐藏起来,男孩在那里等得很着急,却没有离开。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很久了。其次,女孩在放牧的时候记得送东西给男孩,这次见面又送他彤管,更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了。
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⑷ 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双关。对比:“骚首踟蹰”、“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双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⑸ 在表现女青年的形象的时候又是采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三 总结
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四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采 薇
教学目标:
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了解《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3.进一步了解《诗经》“无邪”地“言志”的特点。4.了解《采薇》篇对后世边塞诗的影响。教学重点:
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了解《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爱情”是《诗经》歌咏的一大主题,另一大主题是“战争”,在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里,有从妻子的角度写自己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有征夫咏叹没有尽头的战争和对家人的思念。《小雅·采薇》就是这类诗中最优秀的作品。二.研读诗歌:
1.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
2.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解读1~3章: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翻译: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芽已钻破土。说回家呀说回家,又到了一年将近的时候了。没有了家也没有了室,只因玁狁来侵犯。不能安坐与定居,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的茎叶多柔嫩。说回家呀说回家,心中的忧思多深沉。忧心如火猛烈烧,又饥又渴实难忍。驻守的营地不固定,没人回乡通音讯。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眼见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总是“曰归曰归”却总不能归,使我对能不能再见到家人由 “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远离家园,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因为战事频频,以致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穷。究其根本原因,即“玁狁之故”。
恋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织着,它们虽然互相矛盾却同样真实。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朗诵这三章。感受《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诗经》的这种结构来自于民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增强情感的抒发,受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士卒们在采食薇菜时,思念家乡的叹息声此起彼伏。就像后代的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望乡。” 3.解读4~5章: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翻译: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漫一丛丛。那是谁乘坐的高头大马?那是将帅所专用。驾御的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采奕奕。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护。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以象牙,鱼服箭袋。怎能不每天警戒?玁狁侵扰势紧急。
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而我远离家乡,共赴国难。可是久久不能归家且乡音渺渺,这使我内心备受煎熬。而这一切都由于玁狁的入侵,就让我们奋力赶走他们,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乡。因而接下来的这两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之感。
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感。让他们自豪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武的军容“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高昂的士气、训练有素的作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和频传的捷报“一月三捷”。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朗诵这两章,读出激昂、自豪之情。4.解读第6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渴又饥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评说: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了更深的悲哀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既是写景更是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却看不到生活的价值。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命的流逝与生活的虚耗。后人读此四句仍不禁黯然伤怀,也只因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之感。“行道迟迟”,归路漫漫,“载饥载渴”,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而且,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知,当此之际,又产生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这种种的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朗诵这一章,感受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叠字“依依”、“霏霏”、“迟迟”,它们不论在写景抒情还是拟声状物上都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感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带来的深切的生命流逝的凄凉与感伤。
三、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注意节奏,体会情感。
读罢此诗,我们仿佛看见主人公慢慢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作业: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翻译并背诵,说说这四句诗能让你想起什么,想到什么。
2.《诗经二首》教案 篇二
1、了解《诗经》,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掌握实词意义、虚词用法和文言句式。
3、体会人物思想感情,领会诗的内容,学习诗的表达技巧。
4、学习并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学习方法:
1、通过熟读成诵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2、体会赋、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
3、鉴赏人物形象,品味自己感兴趣的诗句。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到目前为止,同学们学过了《诗经》里哪些诗歌?《关雎》、《蒹葭》。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汉魏古诗、唐诗、宋词,到现代的新诗,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反映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打开了我们祖先心灵的世界。
二、《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也叫《诗三百》,汉代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就已广泛流传。当时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叫做“赋诗言志”。孔子曾经这样极力赞美《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又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可以培养想象能力,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合群,可以抒发怨恨不平„„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经》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如郑风、卫风、邶风、魏风、唐风(晋)等)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是当时15个诸侯国的诗歌作品。它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课文所选的两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宫廷乐曲歌辞,有“大雅”和“小雅”,它是一种正统音乐,是宫廷乐曲歌辞;“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的内容以“风”和“小雅”为主,“大雅”和“颂”数量较少。这些诗歌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无法了解风、雅 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就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风土气息浓厚的重要原因。风、雅、颂、赋、比、兴,合起来称为“六义”。
(4)《诗经》总的倾向是现实主义。作品朴素自然的风格多方面反映了现实生活,表现
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由于它的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诗经》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5)《诗经》的内容:
一、祭祖颂歌和周王朝史诗;
二、农事诗;
三、燕飨xiǎng诗;
四、婚姻爱情诗;
五、政治讽喻诗。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国风”中,反映婚姻爱情的恋歌数量最多。正如苏州民歌所唱的“无郎无姐不成歌”,爱情永远都是诗歌中重要的题材。“国风”的这些恋歌大多数是当事者率真大胆的表白,感情大都是诚挚、热烈、朴素的。虽然同属爱情的题材,内容却很少类同,凡属恋爱生活里的忧喜得失、离合变化都在这些诗里得到了表现。这类恋歌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三、《静女》简介:《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今河南汤阴县境)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短诗。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歌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四、分析《邶风·静女》
【译诗】
娴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娴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我爱你管箫颜色鲜,我爱你管箫颜色好。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一)诵读《邶风·静女》
(二)扫除字词障碍:
1、静:文雅和善。其:形容词词头,没有实际意义。姝shū:美丽。俟sì:等待,等候。于:在。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俟我於城隅”介词结构“于城隅”作状语,后置。这是一种文言句式。)“爱”aì通“薆”,隐藏。“见”xiàn通“现”,出现。踟蹰chí chú:也作“踟躇”,心里迟疑,犹豫徘徊。(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好。犹豫:迟疑不决。)
2、娈luán:美好。贻yí:赠送。彤tóng管:红色的管箫。炜wěi:鲜明有光的样子,有光泽。“说”yuâ通“悦”,喜爱,喜欢。怿yì:喜爱,喜欢。女rǔ通“汝”,你,文中指彤管。
3、自:从,介词。牧:郊外、田野。“归”kùi通“馈”,赠送,馈赠。荑tí:初生的茅草。洵xún:的确,确实。“匪”fēi通“非”,不,不是。美人:指静女。贻yí:赠送的。
板书:
1、通假字:“爱”aì通“薆”,“见”xiàn通“现”(爱而不见),“说”yuâ通“悦”,“女”rǔ通“汝”(说怿女美),“归”kùi通“馈”,(自牧归荑),“匪”fěi通“非”,“女”(匪女之为美)。
2、一词多义: 其:形容词词头。(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之:结构助词,的。(美人之贻)
(三)《静女》分析:
板书:
1、三个场景:(一章一章板书出来)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屋及乌重归荑
2、男子性格:痴情、诚挚、憨厚。
女子性格:热情、天真、活泼、调皮、聪明、慧美。
3、感情曲线:
4、形式特点: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重章复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5、表现手法:赋。
1、分析作品
(1)首章:这一章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开头用“静女其姝”来写那位女子,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连同下面“俟我於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以至于不无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那个女子见到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她是位天真、活泼、调皮的姑娘。这样一来,可真的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约会的男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他想,这姑娘是因为遇到了什么意外的事情没有来呢?还是阴晴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卦而故意失约不来呢?这“搔首踟蹰”,既十分穷形尽相地写出了那男子焦灼万分的情态,也借此写出了对少女的爱慕、思念、迷恋。从这个情景,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男子性格?“痴情”可不可以?“诚挚”可不可以?明显是可以的。“憨厚”呢?小伙子被姑娘如此轻易地捉弄,是不是也可以看出他憨厚的性格特点啊?这一段写了约会过程中一个小小的恶作剧,写得精彩至极。这个场面有没有安排声音呢?没有。可是却让人隐隐地听到两颗充满爱意的心在狂跳。我们可以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叫作“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章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怎么概括?俟于城隅不见人。
(2)第二章:第二章写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践约而来的恋人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地把一支红色的管箫作为见面礼物送到男子面前。姑娘送管箫是为了传情。姑娘如此热情,如此看重爱情,那么小伙子对此是如何反应的呢?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他说:“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句话是说给谁听的呢?是说给彤管听的吗?不是,表面上是对着彤管说,实际上是对着唯一的听众——姑娘说的。这句话,一语双关,既赞美管箫,又赞美赠管箫的恋人。表面的意思是说管箫美,而更深的含意是说姑娘美。这一章写得也是情趣盎然,从这一章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小伙子痴情、诚挚的性格特点。我们再用一句什么话来概括第二章呢?贻我彤管思情人。
(3)第三章是说女子又从牧场上带回一支荑草(即白色的初生的茅草)赠给男子。男子对此有何反应呢?他对茅草的赞美是“洵美且异”,美得特别,美得怪异。他对茅草大加赞美。同学们想想,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得多,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只是赞美红色的管箫色泽鲜艳,而对所赠的卑微的一棵小小的茅草却大加赞美,这是为什么?设想一下,如果让你来抽奖,只有管箫和小草两种赠品,你更希望抽到什么样的奖品?你不会希望自己抽到的奖品是一条随处可见的小草吧?那么诗中的小伙子为什么得到一条小草后那么高兴?他是不是很傻?不是,他不傻。因为“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不是小草你真是美的,而是因为你是美人赠送的,你的身上还存留着美人的气息。况且“自牧归荑”,荑草是她跋涉远处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物轻而意重。哦,原来,物是寄托着情感,有了情感,物品即使再卑微,它在人的心里也是贵重的了。小伙子这种不寻常的赞美,显示出小伙子一片爱人及物、爱屋及乌的诚挚之心。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小伙子对爱情的态度这时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美的迷恋,进入了追求内心真情的更高层次的境界。那么,第三章,我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句子来概括它?爱屋及乌重归荑。我们已经用了“痴情”“诚挚”“憨厚”这样的词来形容我们的主人公“小伙子”,那么,我们用什么来形容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呢?“热情”行不行?行。要不是一个热情的人,姑娘是不可能又是约会小伙子,又是给小伙子赠送物品。那“活泼”“调皮”行不行?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活泼、调皮的特点?在第一章里,她躲起来逗弄小伙子玩,从这个情节看,我们可以说她是活泼、调皮的。还有没有?她躲起来,一方面是为了逗小伙子,另一方面,她也可以从一个更好的角度看看小伙子,是不是真心的。从这一点看,我们说她是聪明的,她是慧美的,不仅长得美丽,而且机灵,有头脑,不是花瓶式的人物。(4)小结:这首诗很短,仅有三章十二句,却生动地写出了一对情人幽会时三个有趣的场面,把民间男女相约的那种天真、活泼、互相逗趣的情景,描摹得非常逼真,生动地表现了热恋中的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男子的形象。
这首诗中,两个人物的形象通过这三个典型的情景,跃然纸上,他们纯真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本人也很喜欢这首诗歌。这一对恋人的幸福很令人羡慕,他们相约于城楼,嬉戏于牧草接天的野外,他们热爱着对方,他们美的形象和纯真的爱情,留下了逾越千年的记忆,让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人类古今共通的情感,感受到古代祖先的情感——纯洁高尚的爱情。)诗,总是浓缩的,跳跃的,就像我们电脑里的压缩文件一样。我们必须经过大脑的加工、解压,把诗中的图景在大脑里展现出来,才能够领会诗中的感情,体会诗歌的意蕴。
2、《邶风·静女》的形式特点:这篇诗歌有什么形式特点呢?它是几言?五言?七言?还是四言?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那请把杂言的诗句找出来。好,那还有没有其它的形式特点?重章复唱/重章叠唱。像《诗经》中的《蒹葭》《硕鼠》,它们结构上这种重章叠唱的特点都非常明显。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如“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什么叫回旋跌宕呢?仔细欣赏过音乐的同学可能注意到,在歌曲中经常出现同样的一段歌词要唱两遍甚至三遍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它的乐曲在第二遍或第三遍歌词的时候,要有所变化,否则会显得单调。同样的,如果是乐曲不变的情况下,歌词肯定会变。这样的话,虽然微小的变化你不一定能意识到,但你会觉得舒服,这就是回旋跌宕。好,那我们再看它的表现手法。《诗经》多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篇诗歌是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以“赋”的表现手法直接铺叙陈述。《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运用赋的表现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五、作业:
1、背诵和默写《静女》。
2、预习下一首诗歌《氓》。(30分钟)
第二课时 《卫风·氓》
一、简介《氓》:《氓》是卫国(今河南省淇县境内)的民歌。
这是一首弃妇的诗,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自述的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诗。叙述了女主人公由恋爱到结婚最后被遗弃的婚姻悲剧。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它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全诗层次分明。这首诗通过结婚前后,爱情、生活、思想感情几个方面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它使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它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诗体格局,是它的最大特色。
二、内容理解与艺术分析:
1、扫除字词障碍和内容理解:《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呢?
是因为男主人公本来并不喜欢女主人公吗?是因为他们的婚姻是父母强迫安排的吗?朗读第一章。
板书:
(一)恋爱:第一章:求婚,许婚。(赋)第二章:相思并与氓结婚。(赋)
(二)婚变: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而要慎重对待爱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三)决绝: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以及痛斩情丝的决绝。(赋、比)
女主人公在情节发展中的性格变化:
婚前(少女):热情洋溢、温顺宽厚、感情真挚。婚后(少妇):吃苦耐劳、忠贞善良
离弃(弃妇):深沉刚毅、颇有见识(告诫其他女子要慎重对待爱情)
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那汉子满脸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换丝哪儿是真换丝,悄悄儿求我成好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那天送你过淇水,送到顿丘才转回。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不是我约期又改悔,只怨你不曾请好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我求你别生我的气,重订了秋天好日期。
(1)氓mãng:民,诗中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古今异义,古义:民,今义:流氓。之:助词,不译。“蚩蚩”chīchī通“媸媸”,笑嘻嘻。抱:抱着、拿着。贸:买,交易,交换。“匪”fěi通“非”,不,不是。即我:到我这里,即,走近,靠近。谋:指商议婚事。子:你。涉shâ:渡过,原意指徒步过水,泛指从水上经过。淇qí:淇水。至于:到了,到达。顿丘:地名。愆qiān期:延误时间,拖延时间。愆,过失、过错,在这里指延误。期qī,期限,指婚期。良:好的。媒:媒人。将qiāng:请。“无”wú通“毋”,不要。怒:生气。以为:把„„当作。期:婚期。(“秋”在这里是宾语前置。这是一种文言句式。)把秋天定为结婚的日期,是古代一种风俗。中国是一个农耕文化为主的国家。在古代,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收割了庄稼,拿去换卖掉,买回一些日常用品。收获的季节里,农民的手头相对比较宽裕。于是这个季节也常常用来办一些大事。比
如男女结婚举行婚礼。
第一章:写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写男子急于与女子成婚。那可见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他主动地追求这个姑娘,并且跟姑娘结婚。
那我们看看下面。他们的婚姻是两相情愿的吗?是不是因为男子没有得到姑娘的芳心,最后不得已抛弃了她?他们确实是结婚了,但是这个男子确实赢得了姑娘的芳心了吗?朗读第二章。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到时候城上来等待,盼望你回到关门来。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左盼右盼不见你的影,不由得泪珠滚过腮。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一等再等到底见你来,眼泪不干就把笑口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只为你求神问过卦,卦词儿偏偏还不坏。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我让你打发车儿来,把我的嫁妆一起带。
(2)乘chãng:登上。彼:那。垝:倒坍。垣:墙壁。(残垣断壁)以:用法同“而”,表承接。复关:前一个指氓住的地方,后一个指住在复关的氓。泣:小声地哭。涕:眼泪。(不能理解为“鼻涕。”)涟涟liánlián:泪流不断的样子。既见:终于看见。复关:指住在复关的氓。载:又。尔:你。卜bǔ:用龟甲占zhān卜。筮shì:用蓍shī草占卜。体:卦象,指占卜的结果。无:没有。咎言:凶辞。咎,不吉利。以:用。以:把。贿:财物,在这里指嫁妆、陪嫁品。(不能理解为“贿赂lù”。)迁:搬迁,指女主人公出嫁。第二章: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并与其结成夫妻。那么可见男子是能赢得女子的芳心的。他们是两情相愿的。那么是什么令男子抛弃了女子呢?是因为女子性格不好,难以相处吗? 看看第一部分。这一部分追述往日甜蜜浪漫的恋爱生活。这时,女主人公的性格是怎么样的呢?从“送子涉淇”、“将子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热情、温柔、宽厚的姑娘。作为少女的她,是非常热情洋溢、感情真挚动人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男子抛弃了这个女子呢?朗读第三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树叶儿不曾落,又绿又嫩真新鲜。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斑鸠儿啊,见着桑椹千万别嘴馋!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姑娘们啊,见着男人不要和他缠!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男人们寻欢,说甩马上甩;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人们沾上了,摆也摆不开。
(3)之:助词,不译。其:代词,指代桑树。沃若:润泽的样子,比喻女子红颜貌美,也比喻女子和氓两个人情意正浓。若,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于xǖ嗟:感叹词。“于”通“吁”。鸠jiū:一种叫斑鸠的鸟。兮:语气词。相当于“啊”。无:不要。食:吃。桑椹:桑树紫红色的果实。女:女子。士:男子。耽dān:迷恋、沉溺,欢爱。(不要与男子欢爱,不要为爱情所迷。)犹:还。“说”tuō通“脱”,解脱。第三章: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劝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而受花言巧语、山盟海誓所欺骗。可以看出女子有一颗善良的心。自己有了遭遇,内心非常痛苦,但还是希望别人吸取教训,不要像她一样。她要别人吸取什么教训呢?劝诫女子不要过于痴情,而是要慎重对待爱情。为什么要慎重对待爱情呢?为什么不要过于痴情呢?女子被抛弃,是因为自身不贞洁吗?朗读第四章。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树叶儿离了枝,干黄憔悴真可怜。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打我嫁到你家去,三年挨穷没怨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一条淇水莽洋洋的水,车儿过河湿了半截帷。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做媳妇的哪有半点错,男子汉儿口是心又非。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十个男子九个行不正,朝三暮四哪儿有个准。
(4)其:形容词词头。陨yǔn:掉下,坠zhuì落。这里用黄叶比喻女子人老珠黄,红颜不再;也比喻氓对女主人公的感情衰减。自:自从。徂:往,到。徂尔:嫁给你。三岁:岁,年;泛指多年,不是实数。食贫:过着贫苦的日子。贫:形容词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这里指贫困的生活。汤汤shāng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渐jiān:浸湿。帷wãi裳cháng:围着车子的布幔。女:女子。不爽:没有差错。士:男子。贰:使„„不专一,是数词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其:他的,代词。行:行为。罔极:没有定准,没有准则。罔,没有。极,准则。二三:三心二意,在这里解释为:使„„三心二意,数词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其:他的。德:心意,情意。
第四章:为什么女主人公要劝女子不要过于痴情呢?为什么要慎重对待爱情呢?因为男子容易移情别恋。这一章写出婚后生活的悲惨、婚姻的不幸,并点出女子的专
一、清白,最后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是男子的移情别恋。那有什么事实根据呢?朗读第五章。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三年媳妇说短也不短,一家活儿一个人来担。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起早睡迟辛苦千千万,朝朝日日数也数不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一家生活渐渐兜得转,把我折腾越来越凶残。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亲弟亲哥哪晓我的事,见我回家偏是笑得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前思后想泪向肚里咽,自个儿伤心不用谁来怜。(5)为wãi:作为。妇:妻子。靡mǐ室劳矣:家中的劳苦活儿没有一天不干的,也可以理解为: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靡,无,没有,不。室,操持家务,家庭劳作。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夙,早晨,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状语,解释为在早晨。兴,起来。夜,夜晚,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状语,解释为在夜里。靡有朝zhāo矣:没有一天(不是这样)。言既遂矣:解释成(我在你家)已经久了,也可理解为(心愿)已经实现了。言,句首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既:已经。遂,久,实现。至于暴矣:到了(你对我)粗暴(的地步)了,也可以理解为就逐渐虐待我了。咥(xì):大笑的样子。其:他们,他,做代词。静言思之:静而思之。静,静下心来。言,句中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躬gōng自悼矣:独自伤心。躬,自身。悼,伤心。
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追述婚后生活,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后半部分则是回娘家后,痛定思痛,伤心落泪。
第二部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男主人公抛弃女主人公?是因为婚后,女主人公的性格变得不好,男主人公才抛弃了她吗?不是。从哪些语句能看出女主人公婚后的性格特点? “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和第三章对其他女子吸取她的教训,可以看出她甘于贫苦,忠贞善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看出她吃苦耐劳。那是因为什么原因呢?男主人公变心。
这一部分是婚变。女主人公悔恨交加,以抒情为主,写女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和谴责。是全诗的主旨。
那么被抛弃后,女主人公有没有委曲求全,或者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朗读第六章。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当初说过和你过到老,这样到老那才真够冤,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洪水虽宽总有它的岸,漯河虽阔也有它的边。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记得当年我小他也小,说说笑笑哪儿有愁烦。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记得当年和他许的愿,事儿过了想他也枉然。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回头日子我也不妄想,撒手拉倒好赖都承当!
(6)及尔偕xiã老:及:与。偕:共同,一起。与你共同到老。老使我怨:(跟你到)老会让我感到(更加)怨恨。则:都,也。隰:xí低湿的地方。“泮”通“畔”,边,岸。总角:未成年时头发扎成的发型——髻,这里指少年时代。宴:欢聚,欢乐,古今异义。言笑:谈笑。晏晏:欢乐、和悦的样子。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信誓:真诚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不思其反:没有想到你会变心,没有想到你会违反誓言。反,违反誓言,反复,变心。反是不思:反,违反;是,指示代词,这些誓言;思,念旧情。亦已焉yān哉:那就让这份爱情了结了吧!已,止,停止,指终止爱情,斩断情丝。焉哉: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表示感叹,相当于“了吧”。第六章:是表达了女主人公痛定思痛后与丈夫决绝的决心和沉痛的感受。“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女主人公没有委曲求全,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直面爱情幻灭、婚姻破裂的人生悲剧,痛定思痛,总结教训。从中可以看出她性格的坚强。
第三部分:决绝、感情决裂。情感十分清醒刚烈。
全诗中的“我”是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那我们在分析诗歌所写的内容的同时,也要注意女主人公在婚前、婚后,她的生活、思想和氓对她的态度的前后变化。
无论是《静女》,还是《氓》,男女主人公都是自由恋爱。在《诗经》的时代,男女的恋爱比后来的封建社会要来的相对自由,这种自由,到了宋代的程朱理学形成以后,就完全被剥夺了。
《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①年老色衰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女子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俗话说,糟糠之妻不可弃。妻子年老色衰,就抛弃她,另觅新欢,“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这样的人的人品是低下的。②社会制度说。A.情节为“抱布贸丝”到“以我贿迁”、“三岁食贫”,“士”骗取了钱财,生活又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B.“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富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
③社会道德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人们对自由恋爱不理解,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④“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失约,没有诚信)的暗示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可告诉我们“士”的变化是关键原因。
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男子的不专一,男子的变心,甚至男子有没有真心爱过女子,都值得怀疑。如果氓,真的很爱这个女子的话,为什么不找个好的媒人,就想随随便便完成婚礼呢?如果真心爱这个女子,为什么要在结婚前占卜呢?如果占卜的结果不是吉,而是凶,那还娶不娶这个女子呢?还有,在决定推迟婚期的时候,氓对女子发脾气了,这说明他这个人本来就是性格暴躁的。你想想看,你是来找恋人商量啊,商量的结果不如意就对对方发脾气,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可想而知了。婚前就这样,婚后为人粗暴,就一点都不奇怪了。从种种迹象上看,都可以看出氓,不是一个好东西,但是这个善于容忍的温柔的姑娘,在热恋中却被爱情的甜蜜,蒙住了自己的双眼,没有看清氓的真面目。
所以,女子自身的大意、择人不慎,也是造成她的婚姻悲剧的一个原因。
2、艺术分析:
板书:表现手法:赋、比、兴。
这篇诗歌无论内容上还是情感上都非常的丰富,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很生动,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位民间诗人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诗歌的呢?这篇诗歌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诗歌运用形象思维,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在《诗经》中“赋”、“比”、“兴” 是三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而赋、比、兴的综合使用,是这篇诗歌最大的特色。
(1)“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我们回忆一下,《静女》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是用赋的表现手法。
(2)“比兴”的表现手法:
“比”,相当于比喻,就是“以彼物比此物”。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作用是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使到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所以“兴”往往是用与情感相关联的形象的东西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从而引发后面的真情实感。“比”和“兴”往往连说并用,这是由于“比”与“兴”往往难以区别。不过,“兴”的使用多在篇、章之首,“比”无此限制;“比”,常常限于具体和局部,“兴”则一般贯穿全篇。“比”往往先有感情,再拿实物作比喻。“兴”则先用实物,来触动作者、读者心中潜藏的情感,起到跳板的作用。
比如《诗经》里有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韵味呢?“依依”寄托着出征的士兵对家乡、对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那“霏霏”曲折地反映了归来的士兵此刻的心情。离别经年,岁月不居,物是人非,千种辛酸、万般感慨,纷至沓来,不正像霏霏的雨雪吗?这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了。那这是“比”。如果把前后两句调换位置,变成“杨柳依依,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来思。”,那是什么?有没有“比”?有没有“兴”?是一个比兴结合的例子。
我们结合课后92页第二题。找出诗中的比兴句,分析它们的作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也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也比喻婚姻生活的痛苦。这两处用桑叶由嫩绿、润泽到枯黄、凋落,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变为痛苦。这两句话同样也是“兴”。以桑树的盛衰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弱色衰,同时记述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太迷恋则容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坠入爱河,则无法挣离。
这句话同样也用了“兴”,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教训起兴下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吻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和教训。它的作用是什么呢?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形象更加鲜明,诗意更加浓郁。这几个句子都是比兴结合的例子。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用了“兴”。凡事都有边际,而自己的愁思却是无限的。同样的也是起兴下面的诗句,恋爱时的欢乐是无限美好,而被弃后的忧愁也是没完没了。这些都用了“比”的表现手法。
3、语言积累:请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板书:
1、通假字:“蚩”chī通“媸”(氓之蚩蚩),“无”wú通“毋”(将子无怒)(无食桑葚),“于”xū通“吁”(于嗟鸠兮)(于嗟女兮)“说”tuō(犹可说也)(不可说也)“泮”pàn通“畔”(隰则有泮)
2、一词多义 其:代词,它,代指桑椹。(其叶沃若)
助词,形容词词头,没有实义。(其黄而陨)
代词,他的。(士贰其行)
代词,你。(不思其反)
之:助词,用在主谓间,无实义。(氓之蚩蚩)(桑之未落)
动词词尾,无实义。(静言思之)
3、古今异义:至于(至于顿丘)古义:到达。今义:表示提另外的一件事的连词。(至于你那件事,我会尽快帮你打听。)
涕(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宴(总角之宴):古义:欢乐。今义:宴会。
氓(氓之蚩蚩):古义:民。今义:流氓。
3.12《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 篇三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初步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能够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难点: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材分析】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今天,我们就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二、新课教学
(一)活动一:自学检测 1.填空题。
(1)__ _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三部分。(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 _、____、___的艺术手法。(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 __,____ 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窈窕()()
好逑()()
寤寐()()
溯洄()()
坻()
荇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周南》。答案:1.(1)《诗经》 305 风 雅 颂(2)赋 比 兴(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jū jiū
yǎo tiǎ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 3.C. 4.B
(二)活动二:朗读全诗,把握文意
1.听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2.练读,注意停顿和字音。生展示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然后点评。教师点拨: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再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读诗歌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和情感。
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男子想象与淑女在一起的欢快、愉悦,升调。)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焦急的心情,降调。)
3.译读。朗读诗歌,理解诗中表述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诗歌内容描述一遍。4.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教师点拨:《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摘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
(三)活动三 思读全诗,探究写法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关雎》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属于哪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中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三、随堂练习
四、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诗经·关雎》
内容:风雅颂;
触景:雎鸠
手法:赋比兴。生情:淑女
咏叹:君子逑
4.诗经二首 篇四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两首都是好诗。前一首讲修身,后一首讲借势。
一个人在世上坦坦荡荡,胸有丘壑,心容大千,眼收波涛,成大气象,何以故?为有源头活水来。牛人强在管理自己,而不在领导别人。靠权力、依傍武力,看起来挺强大,其实外强中干。
如何能管理好自己呢?无非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对世界、事物形成认知,这是知识的储备;能够不偏不倚,刚正不阿,实实在在,意诚心正,这是心境的修炼。二者合为心智。诚于心,形于外。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如何养?也是内圣外王。
源头活水便是自身。你自己是一个能量场,诚意正心,自然就有源源不断的能量。
一个人光独善其身也不行,还要兼济天下。一个人能独善其身,并不意味着可以兼济天下。中间有一条鸿沟,这条鸿沟,就得借势而行。
我们经常讲,要顺势而为。什么是势?在我们这个时代,什么是势?国家政策是势,资本走向是势,消费潮流是势,文化流行是势。什么是势?势是浩浩荡荡的能量,你顺势而走,你不走,势能也会推着你走。一个人成事,不是他自己多能干,而是取势而为。逆势而行,如逆水行舟,举步维艰,不进便退,进了也退。
不懂势,终日勤劳,累死也没用。有人是误打误撞顺了势,事成了;然后又因为一不小心失了势,事败了。所以取势,明道,优术,都是上乘的学问。势,和气运一般,看不见摸不着,要靠你去抽象地把握。民心所向,便是势;高山滚石,便是势。
艨艟巨舰,在势能推动下,如轻羽鸿毛。靠人力推,你是推不动的,或者说是推着很吃力的。借助了势能,不推,它自己也会走。如果你做的事情,国家希望你成,人民希望你成,资源都向你倾斜,你就借了天下大势。“势”:“执力也”。能借力,便可做弄潮儿;弄潮儿向潮头立,牛的不是弄潮儿,是潮。
5.1 古诗二首 教案 篇五
妙析教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难点
体会诗人对春光的赞美之情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吧!(板书课题:村居)
四、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2.(出示风筝图,上面带有生字)大家瞧,这些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堤”的声母是“d”,不是“t”。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齐读生字)4.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5.小组交流。
五、品悟古诗(一)学习第1、2句。
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发现的。2.学生自由读第1、2句。3.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
4.你能把你看到的景物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第1、2句)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早春二月里,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仿佛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里,在春风中轻拂堤岸。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指名读)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生汇报)7.这么多美妙的感受,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两句诗的。(生齐读第1、2句)(二)学习第3、4句。
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1.你能读好它吗? 2.自由读这两句古诗。
3.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4.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他们在干什么?(分组交流)5.你们能配合画面,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分组交流,尝试练说)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6.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生汇报)7.你们的想法都很有意思,你们能将自己的想法融进诗里读出来吗?(指名读)8.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中去呢?这样吧,让我们朗读古诗,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吧。(生齐读第3、4句)
六、背诵古诗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首古诗你们一定能背下来。
2.集体配乐吟诵。3.生自由背。
七、指导书写
指导写好生字“诗”“童”“村”,重点写好生字“童”。1.看“电脑小博士”的笔顺顺序,学生认真观察笔顺顺序、笔画写法。
2.指名反馈。
“童”字是上下结构,共有12画,可组词为“儿童、童年”。3.观察田字格中的“童”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找到关键笔画,再通过课件演示,提醒学生“立”的最后一横最长。)4.教师范写3个生字。5.学生描红并临写3个生字。6.师生评议。
八、梳理板书
村居
儿童散学快乐人物忙放纸鸢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咏、妆、丝、绦、裁、剪”6个生字,会写“碧、妆、绿、丝、剪”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咏柳》,背诵古诗《咏柳》。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草长莺飞
美丽景物
杨柳春烟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难点
领略春天的美,体会诗人借柳树歌咏春天的情感。
三、导入新课,初感诗境 1.课前齐唱歌曲《春天在哪里》。2.齐背古诗《村居》。
3.导入:同学们,春天来了,这轻快飞行的黄莺,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随风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你们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杨柳图)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咏鹅”就是赞美鹅,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5.揭题解题:柳树真美啊,唐朝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首赞美柳树的诗——《咏柳》。
6.欣赏配乐朗读,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7.自由读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8.突显生字,指出这些字是今天所要学习的生字,再让学生读这些生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交流切磋,诵读感悟 1.指导学习第1、2句。
出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1)生齐读。
(2)(出示从远处看柳树的图片)你们看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回答)(3)多么婀娜的柳树啊,在诗人的眼中,它就像什么呢?(碧玉、丝绦)(4)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合作学习第3、4句。
出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和同桌一起读第3、4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2)学生自读。
(3)(出示第4句诗的课件)让学生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一树碧玉,万条绿丝绦和数也数不清的细叶,原来是二月春风的杰作啊!继而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4)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3.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
4.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感受到的意境描述出来。
五、分组活动,熟读成诵
师:大家都喜欢这首古诗,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现这首古诗,告诉老师,好吗?
(学生思考、讨论,并纷纷说出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用白话文翻译、画画等。)1.教师根据学生的提议把他们分成三组:朗诵组、翻译组、画画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小组。
2.学生分组开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3.分组展示。
(1)朗诵组用多种朗读方式诵读古诗;(2)翻译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3)画画组展示各自根据诗意描绘的图画。
4.师:刚才同学们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了这首诗歌,我觉得大家都做得非常好。
六、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5个生字,学生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 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教师指导。
“绿”的笔顺要多次书空,让学生记牢,写的时候不要把右下部写成“水”。
“丝”字注意笔顺。
“剪”字下面是个“刀”,不要写成了“力”。3.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七、梳理板书
咏 柳
6.古诗二首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朗诵伴奏和相关图片)。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展示古诗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在你们的脑海里一定储存着不少的古诗吧?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古诗背给同学听一听吗?
2.生展示古诗。
3.同学们背得很有韵味,也很精彩。在这些古诗中,有描写祖国壮丽山川的,有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的,有倾诉思乡之情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咏马的诗。板书课题。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读古诗,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诗的前四句正面描写了马的哪些外形,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首句交代胡马的产地,来自“大宛”。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
(3)作者向我们刻画了一匹怎样的骏马?
(4)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把骏马之神之灵之骏写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5)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看到这匹宝马良驹时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欣赏、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6)古诗后四句,作者笔锋一转,描写马的品格。借写马的品性,表达了对友人的期盼,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
(7)“骁腾”、“横行”是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8)它为什么能“所向无空阔”?想象一下,房兵曹的这匹好马驰骋疆场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交流。
(9)看到这匹宝马良驹,即可想象它的英勇善战。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10)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作者对宝马良驹的赞誉,对友人的激励,抒发着自己踌躇满志,充满远大抱负的情怀,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11)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四句是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12)指导朗读,配古典乐曲。(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13)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境。
2.学习《马诗》。
(1)过渡:如果说杜甫笔下的马是雄健俊美的,那么诗人李贺笔下的马又是什么样子?
(2)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学生小组试讲,感知诗意。
(4)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5)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6)指导朗读。生读,评议。
(7)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8)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9)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四、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交替互读两首古诗。
2.这两首诗歌都描写了马,但诗人笔下的马特点不同,各具特色,而且古诗中的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借对马的描写,表达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实践积累
7.《现代诗二首——纸船》 篇七
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单元:感谢生活中有你
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冰心的《纸船》这首诗是离开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以纸船为题,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
《纸船》是一首外国散文诗,诗的作者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匠师。他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3.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以纸船为凭借,进行习作练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游子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与依恋,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体会诗中童真雅趣,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分析: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精品细读,领悟诗情,理解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
·用多种方法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中的童真雅趣,理解诗中的大胆想象。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诗句,理解体会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领会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童真雅趣、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的表达训练。
课前准备:
录音等音频资料、课件、作者相关背景材料。
8.古诗二首 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诗中描写夜晚所见和小儿垂钓的情景,有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图文结合)预习作业:朗读古诗;查资料了解诗大意,勾出不理解的地方。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小儿垂钓》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一、导入新课,揭题质疑
同学们学过哪些古诗?(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小儿垂钓”,“垂钓”是钓鱼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钓 蓬 稚 莓
苔 映 借(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3)交流认字方法。(4)形近字区别
借()莓()稚()错()海()准()(5)自由读,开火车读。(6)读课文测读。3.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1)指导写字。(2)认真读,观察字形。重点指导:
垂:中间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笔顺: 招:右边是刀+口。(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小儿垂钓》
1.听课文录音朗读后自读课文。
从题目知道这首诗写什么。“小儿”指什么人?“垂钓”就是做什么?诗中的“垂纶”,“纶”是垂钓的线,钓鱼时需要把线垂在水中。“学垂纶”,也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小儿”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稚子”,幼稚的孩子。这首诗就是描写小孩子学钓鱼的情景。3.读第1、2两句。
小孩在河边钓鱼,河边长着莓苔和青草。谁能说说小孩钓鱼坐在河边的样子?(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侧着身子坐在长着莓苔的河边,青草映着他的身影。)齐读第1、2句。4.读第3、4句。
(1)当路人向小孩问路时,小孩有没有回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遥招手”,远远地招手。教学“遥”,远远地。)(2)小孩为什么不作声光招手?(担心说话的声音惊动了鱼儿不上钩,所以不应答路人的问话,“应”,应答的意思。)指点: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齐读第3、4句。
5.朗读全诗。(注意节奏、停顿、重音)
小结:短短的四句诗,将一个天真、专注的学钓鱼小孩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希望同学们朗读时,将这种感情读出来。6.有感情朗读全诗。
四、作业 1.背诵古诗。2.说说诗句大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夜书所见》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一、复习《小儿垂钓》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读古诗《小儿垂钓》。试抽背古诗。
二、学习《夜书所见》,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看题目,说大意,“书”:写(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萧 促
篱(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3)自由读,开火车读。(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客()
容()
客:与容的区别。
落: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5)学生书写,师指导。
三、学习《夜书所见》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把这首古诗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互相评议 3.小组合作,自学交流,互相交流。4.词语教学。
萧萧:风声。挑:捉。
促织:蟋蟀或蚰蚰。
篱落:篱笆。
5.题目《夜书所见》的意思。(将夜里看到的写下来)6.读第1、2句。(1)指名说大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2)这时的作者心情是怎样的?(孤独、郁闷)7.读第3、4句。
(1)由此,诗人想起了什么呢?(想起家乡和童年)(2)说说诗句大意。
(3)可以想象诗人的童年是怎样的? 8.指导朗读。
(1)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孤独、寂寞,思念故乡的亲人,想起童年的生活)(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古诗。(3)齐读古诗。9.背诵古诗。
四、作业
1.继续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大意。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孤独、思乡之情
9.《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篇九
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学生)
4.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10.唐诗十二首 篇十
李白(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咏鹅
骆宾王(唐)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约627—约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骆宾王7岁咏鹅的故事,具体情节是否如此,史无明载,这里只能按传说缀成。但这首诗,像春风一样,很快就广为流传,成为各地学童人人喜爱诵读咏唱的童谣。骆宾王从此也就得到“江南神童”的美誉。
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
悯农
李绅(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772—846)汉族,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北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汉末的曹操,曹丕,曹植三曹齐名。
惠崇北宋僧人、画家、诗人
题西林壁
苏轼(北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水调歌头
苏轼(北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gé),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6)不胜:经受不住。
(7)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8)何似:哪里比得上。
(9)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10)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1)照无眠: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12)何事:为什么。
(13)长向别时圆:长几位总是,向是在的意思
(14)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我欲乘风归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之时才圆?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晓
孟浩然(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经二首】推荐阅读:
《诗经》二首 教学反思07-26
古诗二首09-23
读海子诗二首10-28
英文诗歌欣赏二首07-28
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09-04
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09-29
《古诗二首》说课稿范文11-01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07-22
现代诗二首学科导学案08-13
语文部编二上古诗二首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