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总结

2024-08-29

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总结(精选18篇)

1.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总结 篇一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试卷

科室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考虑:(D)

A.患者感染病情 B.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C.抗菌药作用特点

D.以上3项

2、下列哪种情况有抗菌药联合用药指征:(B)

A.慢支急性发作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细菌性肺炎

3、下列情况何种是预防用药的适应症(D)A.昏迷 B.中毒

C.上呼吸道感染 D.人工关节移植手术

4、手术前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D)A.切口感染

B.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C.肺部感染

D.切口感染和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

5、氨基糖苷类对以下那种细菌抗菌活性差:(B)A.大肠埃希菌 B.肺炎链球菌 C.铜绿假单胞菌 D.肺炎克雷伯菌

6、老年感染患者一般不宜选用:(C)A.青霉素类 B.克林霉素 C.氨基糖苷类 D.头孢菌素类

7、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D)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 C.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8、感染患者行细菌学检查的最佳时机应是(C)

A.应用抗菌药物之后 B.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 C.应用抗菌药物之前 D.以上都不对

9、肝功能减退时,不需要调整给药剂量的药物为:(D)A.克林霉素 B.利福平C.红霉素 D.头孢他啶

10、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多数不超过(B)

A.手术后 3 天 B.术后 24 小时 C.术后 1 周 D.用至患者出院

11、卫生部“38 号文”规定:应严格控制(C)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A.头孢菌素类 B.氨基糖苷类 C.氟喹诺酮类 D.大环内酯类

12、甲状腺手术通常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如需用药应选(A)A.一代头孢菌素类 B.氨基糖苷类 C.氟喹诺酮类 D.二代头孢菌素类

13、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用药正确的说法是:(C)A.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应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

B.剖宫产手术术前用药应在术前 30 分钟至 2 小时内给药。C.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宜选择一代头孢菌素,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D.以上都不对

14、围手术期给药时,当患者对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 用(B)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

A.克林霉素 B.氨曲南 C.环丙沙星 D.阿奇霉素

15、I 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正确的是:(C)A.头孢唑啉 5g B.头孢呋辛 3g C.头孢呋辛 1.5g D.头孢曲松 3g

16、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先选用(A)抗菌药物 A.非限制使用级 B.限制使用级 C.特殊使用级 D.以上都对

17、下列药物中含有乙醇的是(D)

A.阿奇霉素注射液(芙琦星)B.溴已新注射液(若通)C.硝酸甘油注射液 D.以上都是

18、左乳包块切除术,医嘱:头孢西丁,2gq12h ivgtt 连用 5 天。该医嘱存在的问题(D)

A.无指征用药 B.药物选择不合理 C.次剂量过大,术后用药时间过长 D.以上都是

19.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几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C)A.24h B.48h C.72~96h D.96h 20.已经感染的病人使用抗菌药物针对感染进行治疗时,应该明确(D)

A.是否存在感染 B.感染的部位及病原体 C.病原体可能存在的耐药性 D.以上都对 21.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指证不包括(C)A.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B.需要较长时间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性者 C.合并病毒感染者

D.联合用药以减少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的剂量

二、填空题: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两个方面:(1)有无

指征 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的 品种 _及 给药方案 是否正确、合理。

2.抗菌药物是指具有_ 杀菌或抑菌 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及 喹诺酮类 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物。抗菌药物用于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_ 真菌 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3.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应当遵循__安全__、有效_、合理、经济__ 的原则。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包括安全__、有效_、经济_ _ 三个因素。

4.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

口服 _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疗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 _给药。

5.抗菌药物的预防性用药,包括_ 外科围手术期预防 __应用抗菌药物和_内科系统非手术 _ 预防用药。6.不合理处方包括_ 不规范 _处方、用药_ 不适宜 处方和 超常 _处方。

7.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接受清洁手术者(Ⅰ类切口),术前_ 0.5-2 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__ 3_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_ 24_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8.对不同级别医务人员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不同级别抗菌药物处方权:执业医师以上可使用_ 非限制使用级;主治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使用__限制使用级;副主任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使用_ 特殊使用级 _。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处方量限于___1天。

9.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感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该类手术属于__II 类切口。

1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_ _35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 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 5__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 8 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 3 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 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 5 个品规。

三、是非题

1.氨苄西林为肠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对)

2、SMZ--TMP适用于治疗卡氏肺孢菌肺炎(对)3.肾功能不全时禁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错)4.所有b内酰胺类抗生素均不宜用于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感染,即使体外药敏结果显示敏感(对)5.氟喹诺酮类药物适用于各年龄段感染性腹泻患者的治疗(错)6.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经过肾脏排泄(对)7.对青霉素过敏休克的患者,亦可用头孢菌素(错)

8.氯霉素可致早产儿、新生儿发生“灰婴综合征”,应避免使用(对)

四、简答题

1.简述外科手术预防应用抗生素的适应症有哪些,应何时开始给药?

2、简述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2.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总结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 (HIS系统) 抽取我院2010年4月份至2011年3月份以及2011年5月份至2012年4月份全部门诊处方, 分别做为管理前组、管理后组的用药情况, 分别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人均品种数。抽取2010年4月份至2011年3月份以及2011年5月份至2012年4月份每月单号所有的抗菌药物处方, 根据药品说明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简称《指导原则》) 、《卫生部38号文件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简称《卫生部38号文件》) 《处方管理办法》以及相关文献, 组织抗菌药物临床专家和药学人员对每张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应用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并计算出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和联合用药比例。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利用HIS系统统计:2010年4月份至2011年3月份 (管理前) 我院门诊就诊人次:148928人次, 使用抗菌药物人次:27862人次;门诊处方共:114263张, 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7209张, 使用率为:18.71%;人均抗菌药物费用:75.9元;人均品种数:1.91个。

抽查2010年4月份至2011年3月份, 每月单号所有抗菌药物处方共:14756张, 其中联合用药:1220张, 联合用药比例:8.27%;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2065张, 占抗菌药物处方:14.0%;不合理处方:518张, 不合理率:3.51%。

利用HIS系统统计:2011年5月份至2012年4月份 (管理后) 我院门诊就诊人次:698053人次, 使用抗菌药物人次:86401人次;门诊处方共:489029张, 其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72556张, 使用率为:12.38%;人均抗菌药物费用:32.63元;人均品种数:1.67个。

抽查2011年5月份至2012年4月份, 每月单号抗菌药物处方共:36438张, 其中联合用药:1683张, 联合用药比例4.62%;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1942张, 占抗菌药物处方:5.33%;不合理处方:237张, 处方不合格率:0.65%。

管理后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抗菌药物药费、联合用药比例、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比例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率均较管理前有明显改善,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较显著 (P<0.05) 。具体情况见表1。

2.2 管理前后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分析

管理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有:518张, 不合理性表现为: (1) 适应证不适宜104例, 如处方诊断月经不调, 使用抗菌药物。 (2) 用量不合理93例, 如对于老年人或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未按肌酐清除率相应减量或用量未按说明书要求而未注明特别理由。 (3) 预防性用药无指征:87例, 如无高危因素的皮下脂肪瘤切除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4) 给药频次不合理75例, 如注射用青霉素静滴一次/d。 (5) 与非抗菌药物联用不当:43例, 如左氧氟沙星与扑感敏联用。 (6) 溶媒选择不当37例, 如注射用青霉素溶媒使用10%葡萄糖溶液。 (7) 违反《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 违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25例, 如皮肤感染使用左氧氟沙星。 (8)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或联合用药无指征:25例, 如阿奇霉素与克拉霉素联用。 (9) 选药不适宜 (包括预防性用药选择不适宜) 10例, 如处方诊断皮肤多处开放性伤口缝合术后使用三代头孢菌素预防性治疗。 (10) 给药途径不当8例, 如使用阿米卡星口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预防性用药疗程过长:5例, 如开放性伤口预防性用药超过48h。拆分抗菌药物缓释胶囊3例, 如小儿科将头孢氨苄缓释片拆分半片服用。违反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 超权限使用抗菌药物3例, 如住院医师的处方中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

管理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有:237张, 不合理性表现为: (1) 适应证不适宜77例。 (2) 用量不合理56例。 (3) 预防性用药无指征:20例。 (4) 给药频次不合理28例。 (5) 与非抗菌药物联用不当:25例。 (6) 溶媒选择不当16例。 (7) 违反《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 违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4例。 (8) 联合抗菌药物不合理:9例。 (9) 选药不合理:2例。

3 讨论

我院从2011年4月起,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加强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 领导负责:院长为抗菌药物管理第一责任人, 科主任为科室抗菌药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并成立了抗菌药物管理小组, 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小组负责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和指导。 (2) 奖惩制度:给每个临床科室规定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使用强度以及病原学送检率指标, 并与科室及医师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 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予以通报批评, 甚至停止抗菌药物处方权等处分。 (3) 加强培训:每个月有定期的抗菌药物知识、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等专题讲座, 且不定期请国内一些抗菌药物专家, 讲授抗菌药物新进展;并定期发布本院、本地区的细菌耐药信息。 (4) 实行临床药师负责制:临床药师负责全院运行病历医嘱及门诊处方的实时监控与点评, 对发现不合理的处方, 立即与临床医师联系, 当场修改, 并将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与临床药师的绩效挂钩。 (5) 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限制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品种, 严禁门诊医师使用特殊级及限制级的抗菌药物。

本组资料显示,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后,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人均抗菌药物品种数、联合用药比例、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比例、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等指标均得到优化, 这得益于医院加强了抗菌药物的管理。

本组资料也显示:我院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前后的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比例、联合用药比例、抗菌药物使用的不合理率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国内一些医院[1], 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均达到卫生部要求的低于20%的控制指标。分析原因可能与我院从2008年开始即每月开展门诊处方 (包括抗菌药物和非抗菌药物处方) 监控与点评, 每月抽查部分门诊处方, 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分析、实时整改, 并定期进行点评有关。

本组资料也显示, 不论是管理前还是管理后, 均存在有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表现在: (1) 适应证不适宜。管理前的适应证不适宜主要表现在部分病毒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部分无指征使用, 如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病例联合使用抗病毒药和抗菌药物、妇科月经不调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后仍存在适应证不适宜, 主要是部分医师的诊断录入不规范, 如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只录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不孕症合并生殖道感染只录入不孕症, 而被判为适应证不适宜。 (2) 用法用量不合理 (包括溶媒使用不合理) 。管理前、后均存在用法用量不合理。管理前主要表现在特殊人群的用药未根据人群的特殊情况进行相应的减量, 以及用量与药品说明书不符, 以及未根据抗菌药物药代、药动学特征来选择用药方法, 如时间依赖型的抗菌药物, 每日一次用药等。管理后加强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后, 这类不合理的情况明显减少, 更多的用量用法不合理表现在同一通用名的药物更换药品厂家后, 说明书要求的用量用法不同, 临床医师未能按说明书的要求及时更改。 (3) 门诊1类手术切口预防性用药不合理。管理前常存在有无高危指征而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以及选择药物不规范、用药疗程过长等不合理情况。管理后上述不合理明显减少, 但仍存在有一部分无指征使用, 这部分用药均出现在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初期的2011年5月、6月份。 (4) 与非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不合理。管理前此类不合理用药较多, 加强管理后, 我们采用临床药师实时监控、实时整改的方法, 以减少此类不合理用药, 但仍无法杜绝, 分析原因这可能与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与非抗菌药物相互作用的知识较缺乏有关。 (5)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合理。管理前后均存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合理。管理前表现在联合用药无指征, 以及重复用药情况, 如克林霉素与甲硝唑联用, 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而采用联合用药。管理后主要表现在联合用药药品无协用作用。 (6) 违反《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 违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预防性用药疗程过长, 拆分抗菌药物缓释胶囊, 违反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 超权限使用抗菌药物等不合理情况, 管理前出现较多, 而管理后这类不合理情况均得到有效控制。

总之,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能有效控制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降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减少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降低人均抗菌药物费用, 优化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指标。但仍存在有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参考文献

3.简析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 篇三

【关键词】抗菌药物;适应症;合理使用

提起抗菌药物,人们并不陌生。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抗菌药物)在治疗严重感染性疾病和某些传染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1]。抗菌药物应用的同时也带来很多不良反应或后果,严重的可以致残或致死。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感染,尽可能地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机会,合理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关键是要掌握用药的指征,即该不该用和该用哪一种抗菌药物必须要有充分的依据,同时要注意用法和剂量的适当。药物的抗菌谱、抗菌作用、药物的体内动态、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等特点均是正确选药、给药的基本依据。

1抗菌药物的适应症

抗菌药物主要是针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因此必须首先明确感染的病原和感染的部位。但在临床上常因病情紧急,需要在确定病原和感染部位之前靠经验性判断选用抗菌药物。此时,针对临床感染中毒症状的认识相当重要,这是区分感染和非感染的基本手段。根据感染中毒症状,再结合血常规检查,对感染的病情作出初步判断,依据临床经验应用抗菌药物,同时注意采集有关标本分离的病原菌。以获得的阳性培养结果,对抗菌药物适时进行调整。[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适应症有: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外耳道流脓;②鼻窦炎,表现为流脓性鼻涕;③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④细菌性感冒合并高烧(体温超过39.5℃),持续增长1-2天不退或有高热惊厥者;⑤细菌性肺炎;⑥血常规报告白细胞超过12000个/㎜3,嗜中性粒细胞超过80%。一种抗菌药能治好的病就没必要用两种。

2按临床病原学诊断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药物

尽可能地从患者的血液、尿液、胸水、腹水、脑脊液、创面渗出液、痰液、唾液、脓液中分离出病原微生物并鉴定出病原体。常采用革兰染色涂片及培养。分离、鉴定病原体后进行药物敏感度试验,常用纸片法和稀释法,可测定出最低抑菌浓度(MIC)等,从而为选用治疗药物提供参考依据。对不能确诊的病例要依照临床诊断推断出病原体种类的最大可能性,从而抉择适当药物给与治疗。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原及选药标准如下:

2.1葡萄球菌属可引起疖、痈、呼吸道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伪膜性肠炎、骨髓炎。对不产青霉素酶的菌株首选青霉素;对产青霉素酶的菌株可首选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对甲氧西林耐药菌株应首选万古霉素。

2.2链球菌属可引起蜂窝组织炎、丹毒、扁桃体炎、猩红热、败血症、中耳炎、呼吸道感染,应首选青霉素。用于肺炎球菌的治疗,溶血性链球菌则可用大环内脂、林可霉素类。草绿色链球菌所引起的心内膜炎可首选青霉素联合庆大霉素或链霉素治疗。

2.3肠球菌属可引起心内膜炎、败血症、尿路感染等,首选氨苄西林,心内膜炎则还应加用庆大霉素。

2.4奈瑟球菌属①脑膜炎球菌可引起流脑和败血症等,应首选青霉素。②淋球菌性淋病及心内膜炎也首选青霉素,可用氧氟沙星、依诺沙星、头孢三嗪;对产酶淋球菌可用氧氟沙星及依诺沙星作首选治疗。

2.5流感杆菌性脑膜炎可首选氨苄西林、氯霉素;流感杆菌性呼吸道感染如肺炎等可首选氨苄西林、氯霉素,替代药物为阿莫西林加棒酸、头孢呋辛、头孢三嗪。

2.6以绿脓杆菌为代表的假单胞菌属可引起尿路感染、败血症、脑膜炎、腹膜炎、肺部感染、烧伤、创面、褥疮感染等,可首选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哌拉西林。

2.7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埃氏菌属可引起败血症、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腹膜炎、脑膜炎、肺炎,应首选庆大霉素、哌拉西林、诺氟沙星,重症者首选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等。

2.8厌氧菌中的类杆菌属可致腹部手术、妇产科手术感染、败血症;组织及器官脓肿,且常与需氧菌一起混合感染。脆弱类杆菌感染可首选甲硝唑。治疗产黑素类杆菌感染则首选青霉素或甲硝唑、克林霉素,轻症者可用大环内酯类治疗。

2.9深部真菌感染可首选两性霉素B加氟胞嘧啶。阴道或肠道真菌病可首选制霉菌素。

3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机体具体状况而用药

新生儿和老年人肾功能与成年人有差别,老年人肾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血中药物半衰期往往比成年人长,故应注意减少用量,尤其是具有肾毒性的药物(氨基糖甙类),要做血药浓度监测以调整药物剂量。新生儿禁忌使用抗菌药,非用不可时尽量选用抗菌谱较窄的抗菌素。

4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

4.1发热原因不明时一般不用抗菌药物。

4.2病毒感染时不用抗菌药物。

4.3尽量避免在皮肤和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以防发生变态反应及耐药菌株的产生。

4.4感冒、腹泻时慎用抗菌药物①抗菌药物治疗感冒后咳嗽大多是无效,不可滥用。医学研究证实,引起感冒后咳嗽持久不愈的病原体90%以上为病毒,如果没有合并细菌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基本无效。[3]②临床观察70%腹泻患者的急性水样便为轮状病毒引起,选用液体疗法,保持电解质平衡,病人就可以治愈。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更容易感染疾病。[4]

4.5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要在证实有效时采用。

参考文献

[1]陈一岳.药物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01:441.

[2]霞惠红.以甲状腺切除术抗感染用药为例谈合理应用抗生素[J].医药月刊,2008,(03).

[3]霞惠红.以甲状腺切除术抗感染用药为例谈合理应用抗生素[J].医药月刊,2008,(03).

4.抗菌药物专项培训总结 篇四

为了更好的使用抗菌素,结合我中心实际情况,针对抗菌素的使用对中心内的全部医务药剂人员进行了抗菌药物使用的专项培训,到座率达到医技人员总人数的50%,争取第二期也完成此到座率,总计达到100%。主要针对以下方面做了细致的培训:

一、抗菌药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鉴于此类药物的抗菌特点、安全性和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需对药物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价格相对较非限制类略高。

3.特殊使用:包括某些用以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物,一旦细菌对其出现耐药,后果严重,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者,以及新上市的抗菌药,后者的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尚不多,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相对较高。

二、抗菌药分级管理办法

1.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对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监管。2.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病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该类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使用,并应受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的监督检查,有相关记录和签名。

3.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经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会诊同意,经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并应有相关记录。

4.紧急情况下根据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如需继续使用,必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各项指标大部分均已达标,但仍有抗菌药物静脉给药率还未达标,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病人偏好输液的意识还未转变、夏季静脉输液病人较多以及经济效益(药品零差率无利润,输液还可收取输液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下一步要重点加强抗菌药物静脉给药的控制,使其逐步达标,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中心将会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医务人员对药品的了解和使用,更好的为就医患者服务。

南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国家基本药物使用培训总结 篇五

培训内容:《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及《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

培训人员:卫生院所有医务人员 培训形式: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

一、根据张家口市卫生局关于加强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工作的通知,结合我县实际,对11所乡镇卫生院所有医务人员进行国家基本药物使用培训,主要采取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1、《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化学药)各乡镇卫生院,用七天时间进行了以下内容的培训,包括急诊及危重症、急性中毒、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风湿免疫性疾病、皮肤科疾病、泌尿系统和肾脏疾病、骨科疾病、妇产科疾病与计划生育、耳鼻咽喉科疾病、眼科疾病、口腔疾病。

2、《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掌握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原则,辨证用药,熟悉中成药的分类方法及各类品种的药物组成,功能主治,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注意及用法用量等方面的内容。

3、《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化学药)熟悉合理使用药物原则的基本理论和运用,熟悉附录部分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药物的妊娠安全性分类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二、培训效果:

通过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的培训,对于提高我们所有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实现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合理用药的意识和知识,规范临床用药,对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加大了宣传。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1、基药的专业知识掌握还不足

2、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禁忌等知识的熟悉程度不够

3、基药使用的重视程度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技能。

2、增强药物知识学习。

3、提高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意识。

6.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篇六

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根据《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计委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重症感染者须经两名以上抗菌药物会诊小组成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副高以上医师开具处方;其他需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情况,可由科主任会诊同意后使用。

1、会诊成员由医务科组织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感控科等相关专家会诊、讨论、决定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方法、时间以及其他注意事项。对于容易涉及医疗纠纷的病例,可邀请医务科人员在场旁听,在会议上提出规避医疗风险及纠纷的措施并记录。

2、我院重症感染病例会诊专家小组成员名单:

林东兴 何华清 林锦如 黄卿 郑晓静 郑敏华 林艺 王聚新 肖卫文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

重症感染病例会诊专家小组成员以及各科主任(不含主诊医师)

4、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5、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应做好血常规、PCT、细菌涂片、细菌培养等检查,且微生物送检率必须100%。

5、有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越级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①感染病情严重者;②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时;③已有证据表明病原菌只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的感染。使用时间限定在24 小时之内,其后需要向我院重症感染病例会诊专家会诊申请,同意后并由具有处方权限的医师完善处方手续。

6、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对于已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立即停药,并积极救治。

7、对未经申请擅自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科室及个人,按医院相关奖惩措施予以处罚。

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流程

主管医师提出申请会诊

填写电子《会诊单》

会诊专家会诊(确定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方法、时间、剂量等)

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师开具处方

执行处方或医嘱并及时向医院汇报相关治疗

7.浅淡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篇七

1 滥用抗菌药物的原因

1.1 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很多患者甚至医师只是根据自己习惯或以往经验用药, 选用了对病原无效的抗菌药物。

1.2 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

用药剂量过大, 疗程过长, 给药途径不当, 联合用药选择不当, 细菌产生耐药性后, 仍继续使用原来的抗生素, 过早停止有效治疗, 这些因素不仅使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 相反会造成毒性增加, 产生耐药性。此外, 药品营销行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也存在某些不良因素。

1.3 轻易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近几年来, 病源耐药菌的出现呈明显上升趋势, 这与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用药范围放宽, 随意性增大, 未经细菌耐药性检测, 直接在临床上使用有关。

2 滥用抗菌药的危害

2.1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一样, 都具有不良反应, 如氨基糖苷类损害第八脑神经致耳鸣、耳聋, 资料显示, 中国现有的1000万聋哑人中, 60%~80%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 其中一半以上为抗生素所致;多黏菌素的神经毒性;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红霉素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四环素类、红霉素等药物可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

2.2 抗菌药物能杀伤正常菌群, 引起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的缺乏, 以至引起药源性疾病, 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处于易感状态, 如引起伪膜性肠炎、白色念珠菌感染、急性出血性肠炎等, 这类药物有:林可霉素、头孢二代和头孢三代等。

2.3 如果长期滥用抗菌药物会使微生物变异加快, 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和耐药基因转移并转化为医院感染的感染源, 而新的抗菌药物因其研发周期长、难度大、成本高, 还没有投入到临床, 这时就会造成感染的暴发流行, 加重人们精神上和经济上的负担, 并使社会劳动生产力下降。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3.1 严格掌握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检查结果, 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 方可应用于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 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 均不可应用抗菌药物。

3.2 发热原因不明时且勿使用抗菌药物, 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细菌感染外。抗菌药物对各种病毒性感染没有疗效 (如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 , 如果给抗菌药物治疗后, 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析出, 反而有害。

3.3 临床医师应该掌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各种知识, 根据药敏试验、药物适应症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 , 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特点不同, 正确、合理的选用抗菌药物。

3.4 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原菌种、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 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总之,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医院、临床医师、药师、护理和患者共同努力, 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到一定高度来认识,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目前, 我们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2004年7月1日起实施了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各种抗菌药物在零售药店必须凭医师处方销售的规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4年10月9日也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就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原则, 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及管理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明确要求[2]。这些, 都证明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摘要:目的 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滥用抗菌药物的原因和危害进行分析, 探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结果 与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关键词: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旭东, 韩玉旋, 王松花.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南[S].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8.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总结 篇八

【关键词】抗菌药物;临床药物;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03-01

我院选取了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资料,旨在探讨出一条良好的临床药物干预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资料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资料作为干预组,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各科室的5%出院病历作为样本,经统计对照组抽取样本量为1062份,干预组样本量为1236份。干预组实施以下干预措施[1]:①完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在对照组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反馈出来,制定出较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②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规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准则,使得医师在遴选药物时更清晰,熟悉所选用药物的适用症、抗菌的活性、准确判断何时用药,如何联合用药等。③设置培训和考核环节: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整治方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的培训和考核。④临床药师的指导作用:在临床药师的指导下,规范医师合理用药。⑤建立反馈系统:将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反馈,以报告形式和医师们沟通。

2统计指标

统计两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一类切口使用率、使用强度、抗菌药费用、微生物培养标准送检率。

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用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梁祝抗菌药物使用指标比较

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药费所占比例降低,微生物培养率[2]有所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1 、表 2

3讨论

抗菌药物是指[3-5]具有抑菌或杀菌的药物,是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合成方法得到,包含有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药物。我国近些年来使用抗菌药物比较泛滥,解决细菌耐药问题亟不可待。国家也明确规定了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和判断是否合理用药的标准。为相应国家号召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各醫院应做好干预措施,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我院选取了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各情况摸索出一条较好的干预措施。在本文数据中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费用占比减低、微生物培养标本送检率有所增加,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注意一下几点[6]:①干预措施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改进。②临床药师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在遇到不懂的及时查阅资料,争取最大限度的配合各部门合理用药。③通过点评处方发现不足,以经常反馈的方式帮助医师建立良好的用药习惯,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比例[7-9]。④做到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抗菌药,能单联使用不双联使用,整体提高医师用药水平和医疗质量。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药资源浪费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否有更优的干预措施,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光龙.综合干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研究[J].医学信息,2011,4005-4006.

[2]吴志明,陈炜,葛孟华,等.综合干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研究[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10,20(9):1300-1301.

[3]徐欣昌,周长芳,吴晓阜.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临床药学干预研究及效果评价[J].求医问药,2013,11(3):288-289.

[4]Bennie C,To J,Martin P,Govendir M.In vitro interaction of some drug combinations to inhibit rapidly growing mycobacteria isolates from cats and dogs and these isolates' susceptibility to cefovecin and clofazimine.[J].Aust Vet J.,2015,93(1-2):40-5.

[5]黄华斌,郭淑敏,杨艳玲.分科分级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4):309-311.

[6]周慧,王长连,陈惠兰.系统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对比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17):1399-1401.

[7]张伶俐,黄亮,曾力楠.全球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的证据现状与临床合理使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0):757-760.

[8]袁波,李玲,俞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软件对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66-67.

9.猪场抗菌药物使用失误分析及对策 篇九

猪场抗菌药物使用失误分析及对策

抗菌药物是兽医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但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现象却十分严重. 在此对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情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猪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对策.

作 者:柴雪忠 冯秀丽  作者单位:柴雪忠(浙江衢州市柯城区花园乡兽医站,浙江衢州,330802)

冯秀丽(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以虎兽区经营部,浙江金华,321007)

刊 名:养殖与饲料 英文刊名:ANIMALS BREEDING AND FEED 年,卷(期): “”(2) 分类号:S8 关键词:抗菌药   合理使用   猪病  

10.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总结 篇十

【关键词】药剂科管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94-01

抗菌药物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1];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2]。抗菌药物的使用,使许多细菌性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随着抗菌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应用现象,从而使耐药菌不断增加, 细菌耐药率不断上升[3]、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日趋严重。抗菌药物都有毒性反应, 能对肝、肾、血液、神经系统等造成轻重不等的损伤。不正确应用抗菌药, 可使某些细菌产生耐药性,还有一种不良后果是产生“二重感染”[4],继而使新的感染、耐药菌感染、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常见。因此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促进其安全、合理使用成为医务人员工作的难点和重点[5]。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是抗菌药物对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敏感,在感染部位有足够浓度以及对机体的干扰尽可能少。要做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应首先了解病人情况、抗菌药物特性以及感染的特点。目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表现为:(1)无指征滥用抗生素,非感染性患者病毒性感染使用抗菌药物;(2)选择不当,根据病情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3)用药不当,用药量偏高或偏低,用药时间过长,给药方法和时间不当;(4)不合理配伍;(5)溶媒选择不当;(6)因理化性质改变引起的配伍不当;(7)个体给药化问题。

医疗机构要做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需要临床科室、药剂科、检验科、感染科等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再加上医务科严格监督管理。下面我从药剂科管理方面阐述几点建议。

1 抗菌药物的采购管理

药剂科负责全院药品的采购工作,抗菌药物首当其冲,制定严格的采购程序是实现合理应用的第一步。抗菌药物要按要求严格控制购用的品规数量,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根据药品安全性、疗效、性价比以及医疗机构自身情况等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目录并定期评估,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 细致临床药师工作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日前,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发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要求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鼓励发挥临床药师的专业作用,要求医院应当根据本机构性质、任务、规模配备适当数量临床药师,三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配备感染专业专职临床药师。并且,临床药师应当具有高等学校临床药学专业或者药学专业本科毕业以上学历;应当全职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指导患者安全用药。

2.1 临床药师查房:临床药师定期(每周2次)参加日常性医疗查房和会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直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审核用药医嘱或处方,与临床医师共同进行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实施与监护;参加危重患者的救治和病案讨论。临床药师利用自己扎实的药学知识和丰富的药学信息协助临床医师做好药物鉴别遴选工作;在用药实践中及时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不合用藥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合理用药,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2.2 不良反应:药物安全是临床药师最密切关注的问题。临床药师在每日的查房过程中,不仅可观察到患者用药后的疗效,也能了解到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发生率, 以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临床药师及时对药物不良反应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上报,通过药讯让各临床科室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所认识,引起注意。对抗菌药物更要严密观察,防止不合理应用。

2.3 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及使用监控:处方点评是药师对医师处方开具的规范性及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和督查。严格把《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做依据,每月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意识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一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病例,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和不合理使用前10名,在全院公示、通报。

2.4 开展药物咨询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临床药师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药物信息咨询和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宣传;收集整理药学信息相关资料,向医护人员、药学技术人员尤其是患者提供有关药品信息;提供合理用药相关书面资料,如《临床常用注射剂可配伍输液与配伍禁忌参考表》、《临床需要做皮试的药物和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皮试及使用注意事项》等;举办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讲座;编撰药讯,报道医院药事讯息、有关药事法规及宣传合理用药方面知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3 药师资质管理

对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调剂资格,方可进行药房调剂工作。

4 结论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一方面可治疗疾病、预防伤口感染,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另一方面可缩短用药时间,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并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而目前,临床上抗菌药物应用过多和滥用现象相当普遍,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和许多不良后果,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势在必行。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需要医务科、药剂科、检验科、感染科等密切合作加强监督。药剂科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药剂科的管理,细致深入药剂科的工作,能够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 石海鸥,王力红,张京利等. 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干预前后对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28-430

[2] 杨宝峰.药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7

[3] 肖永红,王进,朱燕等.Mohnarin2008 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377-2383

[4] 杨淑茵.抗生素临床应用中的误区[J].中国医疗前沿,2007,2 (14):91-92

11.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 篇十一

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住院治疗的外科手术患者, 共120例, 其中男76例, 女44例, 年龄2~73岁。其中Ⅰ类切口64例, Ⅱ类切口48例, Ⅲ类切口8例。

2 结果

2.1 在所调查病例中, 64例为术前未给予术后给予了抗菌药物, 占53.33%;48例术前用药时间过长, 为入院即给予了抗菌药物, 占40%;无术前0.5~2.0h给予一剂抗菌药物的病例。

2.2 联合用药不合理:4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为Ⅰ类切口预防用药, 使用了头孢曲松+替硝唑+克林霉素粉针;4例行剖腹探查术, 为Ⅱ类切口, 术后同时给予了三联抗菌药物, 使用了头孢地嗪+替硝唑+克林霉素粉针。4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术后同时给予了盐酸头孢甲肟+美洛西林+替硝唑。共占10%。

2.3 选用三线抗菌药物作为Ⅰ类切口预防用药:4例诊断为左侧自发性气胸, 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术后给予头孢西丁;8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4例行甲状腺瘤切除术, 术后均给予了盐酸头孢甲肟;4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术后给予了头孢地嗪。共占16.67%。

2.4 抗菌药物单次用量过大:8例给予了美洛西林 2.5g×4支/次, 8例给予了呋布西林 0.5g×8支/次, 呋布西林一次剂量为1~2g, 12例给予了头孢孟多酯钠0.5g×10支/次。共占23.33%。

2.5 给药频次不合理:呋布西林、头孢硫脒、头孢替唑、美洛西林、氨曲南、头孢噻肟钠、盐酸头孢甲肟、拉氧头孢、头孢西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均为一日一次给药。

3 讨论

3.1 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生素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预防手术感染应用抗生素给药的时机极为关键, 正确的预防用药方法应为:在术前0.5~2.0h内给药, 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 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MIC 90) 。如果手术时间长, 创伤较大, 或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1], 所以术前预防用药应为100%。而本次调查的病例中, 术前0.5~2.0h给予一剂抗菌药物的病例数为0。

3.2 本次调查结果中联合用药有头孢曲松、替硝唑、克林霉素, 替硝唑和克林霉素均覆盖了厌氧菌, 无需同时使用。盐酸头孢甲肟、美洛西林、替硝唑三联使用, 其中盐酸头孢甲肟覆盖了美洛西林的抗菌谱, 且两药均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同类药物联用, 不但不能扩大抗菌谱, 反而增加耐药性和二重感染,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且以二联为主,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二药联合应用于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和感染, 即既有需氧菌或兼性菌, 又有厌氧菌的多种致病菌引起的严重混和感染[2]。

3.3 根据《应用抗菌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 (草案) 》[3], 手术预防用药不宜选用三线抗菌药物。头孢西丁、盐酸头孢甲肟、头孢地嗪均为三线用药, 其中头孢西丁是有潜在耐药性的抗生素, 易诱导细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4]。只有当危重感染且引起感染的细菌对其他一些常见抗菌药物巳耐药和临床应用失败的情况下考虑使用。

3.4 抗生素的用量不合理:说明书明确标明了药物的单次用量和一日用量, 如果单次用量过大, 会使药物毒性增强, 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增大, 而且造成经济上的浪费。但在所调查病例中, 仍存在单次剂量过大或一日剂量一次给予情况:如美洛西林说明书中标明预防用药单次剂量为4g, 而本调查中美洛西林 2.5g×4支/次;呋布西林说明书中标明一次剂量为1~2g, 而调查中呋布西林 0.5g×8支/次;头孢孟多酯钠0.5g×10支/次, 而说明书中标明头孢孟多酯钠一次剂量为1g。

3.5 给药频次不合理:上述抗菌药物均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为典型的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5], 应该每日多次给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其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平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 一般至少应超过2次给药间隙的40%~50%才能达到满意疗效。1日剂量分几次给药比1次给药的杀菌效果明显好。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中, 如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半衰期为1~2h, 故24h内宜给药2~3次;青霉素类及其他头孢菌素类半衰期不到1h, 故24h内给药最少2次以上, 宜4~6次;一些医生不了解这些药物的药动学特征, 故出现一日一次给药现象。

综上所述, 该院的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 尤其是手术患者术前预防用药, 更有待改进。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抗菌药,抗生素,预防,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23) :1594-1595.

[2]张小红, 陈丽金, 王若伦, 等.普外科围手术期患者应用抗菌药物调查与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 (20) :51-54

[3]《应用抗菌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撰写协作组.应用抗菌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 (草案) [J].中华外科杂志杂志, 2003, 41:468-470, 552-546.

[4]顾觉奋.抗生素的合理应用[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4:49.

12.剖宫产术后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原则 篇十二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规范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卫生部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 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感染。

第四条 本细则适用于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五条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由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由医务科、药学科、感染管理科、护理部、妇产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成立工作协作小组,负责本我院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六条 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 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第二章

预防用药的选择

第八条 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孕妇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九条 剖宫产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切口表面以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为主,深部以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及厌氧菌为主。

第十条 择期剖宫产手术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若存在感染高危因素时,如胎膜早破、产前出血(如前置胎盘)等妊娠并发症、临产后的剖宫产手术、产前多次阴道检查以及存在易发生感染的妊娠合并症;术中如手术时间较长及进行宫腔纱条填塞的剖宫产手术;产后出血等,可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加用甲硝唑或单用头孢西丁。

第十一条 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感染,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第三章

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

第十二条 预防用药时机,一般应在钳夹脐带后立即静脉应用抗菌药物。

第十三条 预防用药应静脉滴注,溶媒体积不超过100毫升,一般应30分钟滴完以达到有效浓度。克林霉素、甲硝唑的用法按药品说明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手术过程和术后4小时,若手术时间持续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毫升,应补充一个剂量。

第十五条 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有感染高危因素者,术后24小时内可再用1~3次,特殊情况可延长至术后48小时。第四章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其他措施

第十六条 实施剖宫产手术的手术室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第十七条 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院内感染的机会。

第十八条 做好围手术期准备工作,尽量纠正感染高危因素。

第十九条 产妇在进入手术室前即刻备皮。

第二十条 严格遵守术中无菌原则,细致操作、彻底止血。不提倡用抗菌药物溶液冲洗盆腔或伤口。

第二十一条 尽可能使用单股不吸收缝线缝闭切口皮肤,使用可吸收缝线缝合切口皮肤以下各层组织。若发现切口感染,应及时进行相关抗感染治疗,有渗出或脓液的应及时取样做病原学检查。

第二十二条 连台手术时需按手术室消毒要求实施。

第二十三条 术前孕妇和医护人员的准备、环境消毒、器械灭菌、术中通风、术后伤口护理等均应按照外科手术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用药管理

第二十四条 严格控制新上市的、限制性使用和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于剖宫产手术。

第二十五条 对于有特殊病理生理状态的孕妇,预防用药应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等规定执行。

13.卫生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责任状 篇十三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责任状,确定各科室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并向院长及全院职工郑重承诺下列事项:

一、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精神,如《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指导原则》、《关于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的通知》、《中国国家处方集》等。积极推进科室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与公立医院改革、百姓放心医院复核、医院等级复审、医疗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二、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水布垭镇中心卫生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各级医师不得超越权限使用抗菌药物,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必须按规定填写《水布垭镇中心卫生院临床抗菌药物越级使用审批表》。

三、必须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及抗菌药物使用通报制度及抗菌药物使用诫勉谈话制度,对存在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象,严加考核,整改落实,并记录在案作为职称晋升、评先选优的重要考核指标。

四、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和20%,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

五、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六、临床医师必须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凡停用、更换、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必须在病程记录里详细记载说明,必要时要有科主任的签字。

七、将考核发现的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作为每月医务科医疗质量月分析记录的主要内容。

以上承诺经双方签字生效,并将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临床医师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反。

院长签字:

科室主任签字:

14.猪场使用抗菌药物应注意的问题 篇十四

1猪病防治中应尽量避免无特征或特异性症状不强使用抗菌药, 例如各种病毒性感染不宜用抗菌药。

2一些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菌有作用, 一些对革兰氏阴性菌则没有效果, 例如用青霉素治疗大肠杆菌病、喘气病等, 结果延误病情, 使疾病得不到控制。

3一些猪场为了节约养殖成本或贪便宜, 买来的药品有效成分含量不足, 使有效药量过小, 药物在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或认为大剂量效果好, 长期超量使用, 不仅不会增加疗效, 还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15.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总结 篇十五

【摘要】目的:为了规范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使我院外科合理使用率达到98%以上,特回顾分析了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状况。方法:抽查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的外科出院病历100份,分析总结抗菌药物使用状况,提出干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2013年7月抽出同类出院病历100份,比较两个时间段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状况。结论:通过干预可使我院外科合理使用率达到98%以上。

【关键词】Ⅰ类切口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为了规范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使我院外科合理使用率达到98%以上,响应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抽查外科2个阶段200份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现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由我院临床药师通过病案管理系统抽调2011年9月—2012年9月(干预以前),2012年10月—2013年7月(干预以后)各100份,患者的病种包括:腹股沟斜疝,大隐静脉曲张,结节性甲状腺肿,四种普外科常规性手术,干预前后两组在年龄、伴随疾病、健康状况、麻醉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情况、预防用药效果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1、2、1 原因分析:

(1)医师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认识不足;

(2)临床药师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教不足;

(3)医院管理缺乏针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规范性文件及处罚措施;

(4)手术切口部位感染(SSI)是一个多环节治理工程,对其余环节的信心不足,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

1、2、2 计划实施:

(1)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临床药师针对Ⅰ类切口下临床;

(3)印发《横店集团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4)药剂科主任宣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1、3 分析方法:

填写我院《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表》主要内容为病历号、患者基本情况、手术名称、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情况、所选用抗菌药物、用药时机、给药剂量、用药疗程、使用目的、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项目等。

1、4 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

2 结果: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未使用抗生素占98.0%,使用一、二代头孢类抗生素占100%,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干预后抗菌药物在用药时机、疗程较干预前明显规范,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按照《抗生素临床應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如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高龄、免疫缺陷等高危因素。外科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指出:“选择抗菌药物时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Ⅰ类切口手术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预防用药应选择针对手术部位感染常见病原菌的杀菌剂[2]。头孢菌素类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我院干预后外科未使用抗菌药物98%,预防使用时以头孢一、二代为主,符合原则要求。 外科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给药方法和时间:术前30min~2h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如果手术时间>3 h或失血量>1500 mL,可在术中给予第二剂,以保证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总预防时间不超过24h,部分可以延长到48h[3]。马红秋等[4]应用头孢呋辛,即术前、术后各1次,与常规预防应用该药3d比较,切口感染率及体温变化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短程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术后感染是一种合理有效而又经济的方案。我院干预后围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基本达到《原则》要求。 我院进行药学干预后,I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是否使用抗生素、抗生素药品种类选择、用药时机及疗程、合理用药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干预前后进行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进行合理药学干预对规范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有效的,且统计发现规范化使用抗生素后Ⅰ类切口手术发生的切口感染率并没有增加。有效实施合理的药学干预提高了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水平,进一步加强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减少了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以及细菌的耐药和播散,降低了医院感染率;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率和无指征联用抗菌药物现象有了下降趋势,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天数亦有所降低;临床医生在思想上意识到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为临床药学的发展在制度和技术层面上带来重要契机。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整治的长效机制,加强督导检查,逐步将专项整治工作向纵深化和精细化推进,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确保患者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任南,吴安华,冯丽,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横断面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9):1048-1050.

[2] 蒲丹,谭成,张卫东,等.1380例Ⅰ、Ⅱ类手术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79-1781.

[3]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2004.

16.抗菌药物培训试题及答案 篇十六

1~5 CBCAC 6~10 DBAAD 11~15 DDABD

二、填空题

1、抗菌药物

2、静脉 肌肉

3、避免

4、限制 特殊 1

5、一种或二种

6、3 6

三、简答题

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

①II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III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胃肠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手术;

②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腹壁切口疝大块人工材料修补术;

③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睥切除术、眼内手术等;

④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年龄>70岁)、营养不良、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等。

⑤此外,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SSI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追究原因外应针对性预防用药。

2、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答:(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17.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篇十七

1、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2009)38号)制定本管理制度。

2、抗菌药物是指应用于治疗和控制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的药物。

3、医院应建立、健全、促进、指导、监督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并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4、医院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负责督导临床合理用药工作,定期与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抗菌药物知识调查及本院细菌耐药趋势分析等;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检验科与院感染科定期汇总本院细菌耐药情况,向全院反馈,未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细菌流行病学依据。

5、诊断为细菌感染者,应有指征应有抗菌药物。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应控制在50%以内。对感染性疾病应尽早确定病原学诊断,住院病人尽可能在开始抗菌治疗先留取、送检标本,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在抗菌药物治疗用药中,细菌培养送检率应达到50%以上。对于未明确致病菌的危急病例,可根据患者年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临床特点,给予抗

菌经验性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6、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选择用药。包括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

7、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科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要联合用药。

8、严格掌握为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加强为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9、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对药物选择、给药时间、给药方法、疗程等规定。

10、医院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管理。

18.猪场抗菌药物使用失误分析及对策 篇十八

关键词:抗菌药,合理使用,猪病

随着我国近年来养猪业迅速发展, 饲养密度越来越大, 各种抗菌药的应用已成为保障养猪业健康持续发展重要的一部分。然而, 由于兽医技术人员和养殖人员的素质高低不一, 市场上兽药产品质量差别较大等诸多方面原因, 抗菌药在发挥预防、治疗疾病作用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如导致药物疗效下降甚至造成猪只中毒, 治疗费用增加, 病原菌对抗菌药产生耐药性, 更重要的是可能导致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超标, 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1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情形分析

1.1 未作正确诊断就用抗菌药

目前猪病的种类繁多, 新病也不断出现, 疾病多呈现混合感染, 如:病毒病、寄生虫病和细菌病多重感染, 这些猪病的新特点给诊断和治疗带来麻烦。然而, 正确诊断是选择药物的前提。有了确切的诊断, 方可了解其致病菌, 从而选择对病原菌较敏感的药物。因此, 猪病防治中应尽力避免病因不明而滥用抗菌药, 例如各种病毒性感染不宜用抗菌药 (但控制细菌性继发或混合感染除外) 。但在临床上常常出现无针对性的逢病就用抗菌药的现象, 治疗无效时, 又频繁地更换药物, 其结果是不但未能及时的控制疾病, 而且增大药费开支, 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1.2 不了解抗菌药的性质盲目用药

每种抗菌药都有其一定的抗菌范围和适应症, 在使用该种药物前必须先明确该药物的使用范围。某些猪场技术人员, 在使用药物时往往凭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爱好用药, 长期应用某种或某类抗菌药物防治猪病, 或简单地把药物的抗菌谱和适应症等同起来, 结果产生用药不对症的失误。如:猪链球菌感染时按抗菌谱来选择药物, 用青霉素效果很好, 但若是脑膜炎型链球菌病, 则青霉素的疗效不如磺胺嘧啶。因为磺胺嘧啶比青霉素能更容易的通过血脑屏障, 进入脑脊髓液, 使脑部药物浓度高。

1.3 药物使用的剂量不准确

在一定的范围内, 随着剂量的加大, 治疗效果增强。也就是说, 药物要用到适当的剂量才能在机体内产生有效浓度而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某些猪场为了节约养殖成本而降低用药剂量, 或贪便宜买来的药品有效成分含量不足, 使有效药量过小, 从而使药物在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 不仅起不到治疗疾病作用, 且易产生耐药菌株。有些猪场因受某些传言误导或治病心切, 大剂量使用抗菌药, 结果不仅没有增加疗效, 还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1.4 给药途径不当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是药物取得疗效的保证, 直接关系到药物能否在动物体内达到并维持足够的有效浓度。给药途径包括混饲、混饮、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穴位注射、气雾给药等。不当的给药途径, 不仅达不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有时甚至会出现毒副作用。例如油剂或混悬剂不能静脉注射、适口性不好的药物不能混饲、水溶性不好的药物不能混饮、氨基糖甙类等内服基本不吸收的抗菌药物以混饲或饮水给药治疗全身感染性疾病基本无效、需要缓慢起作用的 (如伊维菌素驱虫) 最好皮下注射, 否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1.5 药物使用的疗程不恰当

这种用药失误在临床上有三种表现:一是病症刚见转好就停药, 二是不见效就立即换药, 三是长期应用同一种或同一类抗菌药, 这些都是使用抗菌药中的大忌。病原体在猪体内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过程;药物对病原菌的治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疗程过短, 病原体只能被暂时抑制, 一旦停药, 受抑制的病原体又会重新生长繁殖, 其后果会出现严重的复发症状;而且不到疗程, 不待药物治疗见效就过早换药, 可能会贻误治疗最佳时机, 所以, 临床用药必须有足够的疗程。另外, 长期使用任何一种抗菌药也是不对的, 这样不但可能产生耐药菌株, 而且疗效越来越差或无效甚至产生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

1.6 药物配伍不当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后可能出现增强作用、相加作用、拮抗作用和中毒等后果。所以, 合理地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能充分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 提高药物的抑菌或杀菌效果, 否则将降低药物的疗效, 严重时造成动物中毒。例如将青霉素配合链霉素肌注、磺胺药配合抗菌增效剂使用, 则起增强作用;磺胺类药物与碳酸氢钠联合使用, 则起相加作用;盐酸四环素配用碳酸氢钠注射稀释时, 会析出四环素沉淀而丧失药效;盐霉素与泰妙菌素、泰乐菌素等混用, 则马上导致猪只中毒。因此, 联合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1.7 抗菌药与疫苗不恰当的混用

注射活菌苗前后1周不能使用抗菌药物, 否则抗菌药物会将菌苗中的细菌杀死而不能产生抗体, 导致免疫失败。如有些猪场在注射猪肺疫活疫苗预防猪肺疫的前后1周中, 饲料中继续添加抗菌药物做保健, 结果该疫苗肯定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有些技术人员在进行预防接种一些病毒性疫苗时, 经常在稀释的疫苗内添加抗菌药物, 或在注射病毒性疫苗前后1周内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 用以防止因接种疫苗引起机体抵抗力降低而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抗菌药物虽然不能抑制或直接杀灭病毒, 但抗菌药物会使疫苗稀释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发生改变而影响疫苗病毒的活性, 无法有效地剌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抗体, 最终影响免疫效果, 甚至导致免疫失败。另外, 有些药物会影响机体免疫力, 也不宜与疫苗混用或在疫苗接种前后应用。

1.8 过份依赖抗菌药, 忽视综合防制

在一些规模化猪场, 产房卫生、保温条件差, 哺乳仔猪拉稀现象较严重, 此时一些技术人员不是从管理上找原因, 而是一味地用药, 不仅起不到预想的效果, 反而造成药物的浪费, 造成无药不能养的局面。临床用药是防治动物细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但决非唯一的办法。诸如喘气病、仔猪黄 (白) 痢、仔猪水肿病等, 其发病除感染因素外, 尚有明显的诱因, 或是继发于某些原发性感染的过程中。如果温度、湿度、通风、密度不适, 日粮营养水平低、饲料霉变、应激等外界不良因素不消除或环境卫生条件得不到改善, 甚至原发感染得不到及时控制, 过分依赖抗菌药物的功效并忽视机体内在因素, 则不可避免的导致抗菌药物治疗失败。

2 猪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对策

2.1 坚持预防为主, 治疗为辅的原则

由于技术管理人员和饲养人员技术水平、养殖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常常出现关注治疗、不注重预防的现象, 从而造成较大的危害。有的传染病只能早期预防, 不能治疗, 有的传染病即使能治疗, 一旦发生后会有较大损失。所以猪场应制定并落实科学的免疫计划、保健方案、消毒制度和生物安全体系, 发病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隔离、扑杀、治疗等措施, 以防疫情扩散。

2.2 严格掌握适应症, 准确选药, 提高疗效

正确诊断是选择药物的前提。猪一旦发病, 应及时通过临床诊断、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及辅助诊断等措施作出正确诊断, 找出病因。在明确病因的情况下, 根据药物的使用范围来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如果有条件, 可以定期对本场的病原菌分离后进行药敏试验,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选用高敏药物。在选择高敏抗生素时, 应注意窄谱抗生素可以解决问题的不选广谱抗生素, 一种抗生素可达到治疗作用时, 不要用两种药物联合应用, 必须应用两种抗生素时, 应选择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没有条件进行药敏试验的猪场发生细菌性疾病时, 应尽量选用本场甚至本地区不常使用的药物, 这不仅可达到治疗效果, 而且可为临床用药提供经验。药物选择是否合适, 应以治疗效果为依据, 发病猪群用药1~2 d后, 死亡明显减少、精神、食欲好转或新病例不再出现, 均反映了药物治疗效果。

同时必须认识到, 对于病毒性疾病, 一般抗菌药都无效, 目前应用的抗病毒药大多效果也不确实, 应用疫苗预防仍是目前控制动物病毒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 应选择通过GMP验收、信誉好、质量有保证的产品, 并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 在给药前先了解所选药物的有效成分, 同时应注意药物的有效含量, 避免治疗效果较差或发生中毒。

2.3 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抗菌药在机体内要发挥杀灭或抑制病原菌的作用, 必须在靶组织或器官内达到有效的浓度, 并能维持一定的时间。因此, 必须有合适的剂量、间隔时间及疗程。血中有效浓度维持时间受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影响。因此, 应在考虑抗菌药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学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猪只的病情、体况, 制定合适的给药方案。

(1) 坚持适度剂量的原则:

在预防和治疗猪病时, 如果选择的抗菌药剂量过小, 则达不到预防或治疗效果, 而且容易导致耐药性菌株的产生;如果剂量过大, 既造成浪费、增加成本, 又会产生药物残留和中毒等不良反应。所以掌握适度的剂量, 对确保防治效果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十分重要。合理的用药应当是严重感染时剂量可适当大些 (但应注意药物的毒性) , 待病情稳定控制后, 随即恢复常规用量。磺胺药在首次用药时宜使用突击量, 以达到迅速抑菌的目的, 然后使用正常有效量, 待症状消失后再给以2~3次最小维持量。对于一些有毒副作用的抗菌药一定要弄清楚其应用剂量后再用, 切不可想当然, 或随意加大剂量应用。同时考虑猪只对药物的敏感性、年龄、病理状态 (肝、肾功能状态) 等因素, 适当调整使用剂量。

(2) 坚持合理疗程的原则:

在治疗猪病时, 一个疗程一般约为3~5 d, 如果用药时间过短, 起不到彻底杀灭病菌的作用, 甚至可能会给再次治疗带来困难;如果用药时间过长, 可能会造成药物浪费、药物残留及慢性中毒现象。所以, 在防治猪病时, 要把握合理疗程。一般的感染性疾病可连续用药3~5 d, 症状消失后, 巩固治疗1~2 d, 以彻底治愈。切忌停药过早而导致疾病复发, 并产生耐药性。严禁以预防疾病、促进生长为目的, 长期滥用抗菌药物添加到饲料中, 不仅人为增加耐药菌的产生, 还易造成药物在猪体内残留超标, 威胁人类健康。集约化猪场建议采用重点阶段给药及脉冲式给药相结合的给药方案。

(3) 坚持正确给药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预防用药可采用混饲或饮水给药, 不仅方便省工, 而且还可减少因大面积抓猪带来的一些应激反应。但对于发病猪群, 根据个体疾病状况可采用肌肉或静脉注射给药, 方便、可靠、快捷。在给药过程中, 按照规定要求, 根据药物及其停药期的不同, 在猪出栏或屠宰前及时停药, 可以避免残留药物污染食品。一般来说, 危重病症应以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给药, 消化道感染应以内服为主, 严重消化道感染与并发败血症、菌血症应内服, 并配合注射给药。使用抗菌药前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 了解使用方法, 不要擅自改变给药途径, 不要直接应用原料药治疗疾病, 这方面国家已有相关规定。注射用药适宜逐只治疗, 尤其是紧急治疗, 效果确实, 要求注射部位准确, 操作技术熟练。一些药物不能内服只能注射给药, 如青霉素能被胃酸破坏, 成年猪不能内服给药。肠道感染时, 应选用肠道吸收率较低或不吸收的药物混饲或饮水;全身感染时, 则应选用肠道吸收较高的药物混饲或饮水。猪群发病期间, 一般食欲下降, 饮水给药可获得有效药量, 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的药物以及在水中易分解降效或不耐酸、不耐酶的药物则禁止以饮水方式给药。混饲给药多适宜长期预防性投药, 饮水用药适宜短期投药、群体性紧急性治疗。混饲时应准确掌握饲料中药物浓度, 特别是一些混饲浓度较低或有一定毒性的药物, 如喹乙醇, 拌料时一定要充分混匀, 保证让所有动物吃到足够量的药, 又要防止一些个体吃太多导致中毒。大多数的水溶性粉或口服液均应现配现用, 不能图方便而一次配很多。投药时必须控制混饮水量, 限时饮完药液, 以防药物失效或增加毒性。还要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疾病发生过程及猪只采食量或饮水量的不同, 适当调整药物的浓度。

2.4 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 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其中以金葡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及结核杆菌最易产生。为了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掌握适应症, 不滥用抗菌药物, 凡属不一定要用的尽量不用, 单一抗菌药有效的就不采用联合用药。

(2)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剂量要够, 疗程要恰当。

(3) 尽可能避免局部用药, 并杜绝不必要的预防用药。

(4) 病因不明者不要轻易使用抗菌药。

(5) 发现耐药菌株感染应改用对病原菌敏感的药物或采用联合用药。

(6) 尽量减少长期用药。

2.5 防止药物不良反应

对肝肾功能不全的猪只以及营养不良、体质衰弱、幼猪及妊娠母猪, 应调整给药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等, 尽量避免药物的蓄积中毒, 同时应注意抗菌药物在猪肉中的残留问题。

2.6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增强疗效、减少用量、降低或避免毒副作用、延缓或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扩大抗菌谱。

临床治疗疾病时, 能用一种药物治好的就不要用两种药物, 能用两种药物治好的就不要用多种药物。如果是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 应合理地联合选用抗菌药物, 切忌盲目地多种药物一起使用。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指征:

(1) 用一种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 (和) 混合感染 (如败血症、腹膜炎、创伤感染、霉形体—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等等) 。

(2) 病因不明但又危急生命的严重感染。

(3) 易出现耐药的细菌感染 (结核、慢性乳腺炎) 。

(4) 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病, 为防止耐药菌产生, 可考虑联合用药。

(5) 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抗菌药减少剂量。

(6) 药物不易渗入的部位感染:如青霉素 + SD预防流脑。抗菌药按作用性质可分为:Ⅰ繁殖期杀菌药或速效杀菌剂 (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 、Ⅱ静止期杀菌药或慢效杀菌剂 (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类) 、Ⅲ快效抑菌药 (如: 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和Ⅳ慢效抑菌药 (如:磺胺类) 。一般来说, Ⅰ+Ⅱ起协同作用, Ⅱ+Ⅲ起相加或协同作用, Ⅰ+Ⅲ起拮抗作用, Ⅱ+Ⅳ和Ⅰ+Ⅳ起无关或相加作用, Ⅲ+Ⅳ起相加作用, 临床上联合用药时要恰当。

2.7 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上一篇:6年级我的理想作文下一篇:四年级上册安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