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点滴思考(精选16篇)
1.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点滴思考 篇一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点滴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思考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益推广和深入人心,语文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新课改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受高孝命题形式的影响,教师普遍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而忽略了对文章写作技巧的赏析和人文精神的感悟。本文浅谈我对关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点滴思考。
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课堂教学结构涣散,教学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不但使教师失去了教学的热情,更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荡然无存,它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止了学生的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古代文化的精髓需要后人好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古人交际、交流的工具,了解其遣词造句的方法和规律,同时掌握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吸取前人留下来的丰富的人文思想的精髓,从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它汇集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弘扬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意志品质,它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哲学、军事、教育、科学、文学与艺术等各个方面,所以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本可以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引领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社会、人生的多姿多彩,感受古代艺术和科学中的美,继承传统文明和进步思想,让他们从中得到德的提升、知的充实、美的熏陶、情的滋养。但面对残酷的考试,语文课上成这样似乎有点“中听不中用”。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考点主要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及其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命题形式以客观题为主,除了句子翻译,其余都是选择题。从考查内容上看,从“词”到“句”到“文”,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了,但实际上考查的重点还是在“词”和“句”。两个选择题、三个句子翻译总赋分16分,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写作的鉴赏,或者对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观点等的把握,即对“文”的掌握,仅仅在最后一个选择题里能够体现出来,分值是3分。于是,更多的教师选择了规规矩矩翻译字词句,一字一句,逐层过关,力求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至于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挖掘和艺术技巧的品鉴,都简单地匆匆带过。于是,血肉丰满的文章被支解得七零八落、索然无味,不仅学生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教师讲课的激情也在这一次次的“打磨”中消失殆尽。学习文言文是需要语感的,排除语言运用的实践,文言文的语感只能来自大量阅读的积累,但这绝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刻板、生硬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所能替代的。当文言文从一篇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变成了一堆冷冰冰的语言文字的“零件”时,学生还会有多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今天的文明、文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明与文化的学习与继承,但是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却着眼于词语教学,这种有“言”无“文”,没有灵魂的教学是违背文言文教学的真正目的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到底该怎样进行?笔者认为,第一要崇尚科学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上明确规定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其目标定位是“读懂”。什么是读懂,笔者看来,学生读过了一段文言文,能够知道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能够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就是“读懂”,‘毕竟我们的学生不是专门研究古汉语的大学生,更不是专门与古籍打交道的专家。文言文阅读,理解词语是基.础,但目的绝对不是要记住和运用这些词语,如果我们只盯住考试,重“言”轻“文”,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就完全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本真。第二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的教学要避免“满堂灌”,这样才不会使学生觉得“眼前一堆字,脑中灌糨糊”,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高。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人“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三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文言文教学就被动得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肯定不浓,知识掌握也肯定不牢。字词句的翻译上,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剩下的事情就要让学生去完成,从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增强文言课堂的思维力度,文言课堂才能活起来。第四要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更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育教学是一个有许多环节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过程。教学和考试无疑是其中关系最密切的两个环节。教学不能只为考试,但也绝不能无视考试。要改变文言文教学现状,当然还得在文言文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命题侧重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不要仅仅着眼于某个具体的实词或虚词的解释,即使有,也应降低难度,减少分值。文言文不仅仅是语言符号,还是文化的载体、文章的典范,学习文言文必须关注“言”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因此,考查应该更多着眼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二是考查形式以主观题为主,减少选择题。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选择题往往不能非常客观地反映出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真实水平。选择题分值大、题目多,更增加了这种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不仅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反映出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更能排除一些偶然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影响。笔者认为探究性、开放性的题目都是文言文阅读题可以尝试的题型。除了传统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断句、对作品中人物思想性格、作者态度观点的探究,或者是写作技巧的赏析都是不错的题型。三要降低句子翻译的标准和要求,以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为准则。
文言文翻译不一定要字字落实,在词语的解释、句式的调整上应适当降低要求,只要把握大意,句子流畅,不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就可以了。这样减少了学生的得分障碍,更减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心理和厌烦情绪。
当然,矫枉过正,“弃言从文”也是要不得的,毕竟,“言”是基础,无“言”不成“文”。最后还要降低文言材料的理解难度,真正体现“浅易”要求。虽然前几年的《教学大纲》和现在的《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高中生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但因为对“浅易”没有、也无法做一个明确的界定,所以试卷上的文言文往往并不浅易,有些文章不仅是学生难以读懂,就是教师,如果不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都难以完全理解,这样的试题无疑失去了考查学生的意义。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让学生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古代科学文化的营养,用传统的优秀的民族精神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应该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高考命题的意义所在,所以,无论是文言文的教学还是考试,都应该扭转“重言轻文”的倾向,充分挖掘文言文中的人文内涵,让师生在愉快的教、学双边活动中得到德、智、美的全面提高和升华。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无论教者还是学者,都会感到一身轻松。
2.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点滴思考 篇二
关键词:中学体育分层次教学及时评价
体育分层次教学是依据素质教育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实施的新教学方法。其按教学总体目标, 将有差异的教学对象, 根据相关联的影响因素化分成若干不等同的教学层次, 并对各不同的教学层次设计出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采用不相同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评测方法等, 力争达到实现体育教学的总目标。中学体育分层次教学作为体育教学中创新应用的新教学方法, 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针对不同学生划分合理的中学体育教学层次
大家知道, 绝大部分的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初期, 学生因生长发育速度、遗传因素以及后天培养的情况各不相同, 其在体形、素质、智力、兴趣与爱好, 以及体育运动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 只有划分一个合理、准确的教学层次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个性潜力, 培养他们热爱体育锻炼, 并且积极投身到体育锻炼中来的兴趣, 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体质, 最终为提高中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及体育达标奠定基础。
1. 采用分层次教学, 创新中学体育教学方法。
作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体教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已滞后于现阶段教育发展水平的需求。如果仍按传统的组织教法, 对学生统一内容、要求等去授课, 很难兼顾到学生的差异, 就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教学改革的实施。为此根据目前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大胆地创新教学组织与方法, 实施分层次分组教学法进行体育教学。
2. 中学体育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特征分析。
相较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在中学实施体育分层次教学具有以下优点: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其以学生的实际差异为出发点, 从学生的接受知识能力、发展水平, 以及知识基础的个别差异、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设计分层次的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教程。对拥有体育特长的部分学生, 则可采用竞技与发展特长并进的教学方法, 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以及竞赛和训练环境, 使其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和施展。
3. 实施中学体育分层教学研究的目的。
一些专家和学者普遍认为:中学体育教育是影响学生体质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中学生体育教学模式、努力提升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是目前学校及广大体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所以我们说对中学体育实施分层教学是学校深化体育教育改革一项极其有效的尝试。
二、中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方法
教师首先必须掌握所教学生的共性与个别差异, 全面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技战术水平, 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后把全体学生分为两三个层次, 而各层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可调性。
其次, 教师在教学中, 对体质拔尖的学生以“放”为主, 并做到放中有“扶”, 努力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对体质一般或稍差的学生则以“扶”为主, 同时做到扶中有“放”,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 从而达到使学生的体育素质在不同层次上均能有所提高。
1. 针对学生差异, 设计难易适中的教学目标分层练习。
在中学体育分层教学中, 中学生分层练习的作用不可小视。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所掌握的学生不同情况, 设计相适应的目标和要求。对于体育拔尖学生可设计难度较大的目标, 以更好地提升和增强他们的体质;对于体育方面一般的学生最好设计一些难易适中的目标, 给予适当的引导;而对于那些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 以及接受能力欠缺的学生, 则应设计低点的教学目标, 促使他们容易接受, 并在练习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 及时以口头表扬等形式激发他们热爱体育的兴趣, 促使他们对自己的信心不断增强。
2. 考核与评价方法是中学体育分层教学的必要手段。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视学生学习状况适时给予及时客观的评价与表扬, 对学生心理活动是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的。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与评价, 我们重视学生取得的绝对成绩的同时, 更要重视其在体育素质原有基础上出现的跨越和进步, 尤其是其参与体育运动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积极作风, 从而有效地促进中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 教师结合评价结果, 根据学生体育的达标情况, 及时有效地采取矫正及调节等措施, 提倡鼓励学生在原有的体育素质基础上再提升一个更高的层次。
中学体育教学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方法的改革,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质和运动技战术水平, 而且也有效地促进了广大中学生体育特长的发展, 从而提升激发了他们的对体育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实践证明, 中学体育教学采用体育分层次教学方法及模式, 对于提高中学生体育素质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体育分层次教学是依据素质教育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实施的新教学方法。其按教学总体目标, 将有差异的教学对象, 根据相关联的影响因素化分成若干不等同的教学层次, 并对各不同的教学层次设计出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评价方法等, 力争达到实现体育教学的总目标。中学体育分层次教学作为体育教学中创新应用的新教学方法, 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体育,分层次教学,及时评价
参考文献
[1]秦旭峰.体育课分组、分层教学的尝试.吉林教育.2010年第35期
3.小学语文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三
【关键字】小学语文 翻转课堂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85-02
1.引言
“翻转课堂”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而来,是近年来欧美国家非常流行的学习模式。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各种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微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随着2011年美国可汗学院的兴起以及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发展,翻转课堂教学开始风靡中国。
2.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的优势
传统课堂由于学习环境的局限性,不能根据学习者特征以及学校设施等提供最适宜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教学,重点集中在课堂40分钟,老师满堂灌,学生不是一味的抄板书,就是一旁开小差,而翻转课堂刷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空间上传优秀的课件和视频,并指导学生课前学习相应的教学视频并完成简单的课前作业,在上课前就做好预习,将不懂的问题记录好,心中有丘壑,待到教师答疑或者小组讨论时就能有针对性的解决心中的疑問。这样的课堂模式解决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性,真正做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时跟进学生的学习动态,在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侧重点和教学进度。
3.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3.1翻转课堂实施前的准备,制作微课,设计学习地图;
教师要围绕课堂上中探究的知识点,在网上筛选精品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的结合本班学习者的特点,制作适合课程目标的微课,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授业技能要求,课下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收集材料、录制、编辑和发布视频。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已经通过网络教育平台知晓并自学过课堂内容,使得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带着疑问和同伴进行协作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并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学习地图,由于翻转课堂较于传统课堂,形散而神聚,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学到系统的知识,所以老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把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的语文课程知识点提炼出来,并设计成可以互通互达的学习网络,如果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就进行重点标记,最后逐一攻破学习地图中的知识点,在学生自由学习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学到系统的知识。
3.2翻转课堂实施过程,包括课前学习——课堂内学习——课后巩固三步;
(1)课前学习:观看教师录制的微课程视频以及相关课件,完成简单的问题,标记出回答不出的问题和有疑问的地方;
(2)课堂内学习: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针对学生暴露的共性问题,教师参与其中,协作解决,最后师生开展成果交流会,总结课程内容;
(3)课后巩固: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注意知识点的经常有规律反复,实现学生学习的螺旋上升;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线上线下实时监控,特别关注没有跟上进度的同学和接受知识快的同学,进行个性化指导。
3.3 翻转课堂实施反思
(1)如果每门学科课前都有视频学习和预习学案和课后作业,学生根本没有足够时间看视频,完成预习学案和课后作业,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足够的自由时间;
(2)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于“翻转课堂”,老师也要有的放矢,对每堂课的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一味追求形式新颖,有些理科知识的学习,大班讲授能够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要辩证地看待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
(3)视频及其他多媒体手段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和工具,不应该成为主导,课的中心应该还是课堂,老师和学生。
4.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4.1 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成长
对于老师来说,翻转课堂后,他们有了额外的时间,钻研校本课程,也可以利用网络中的丰富资源,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熏陶与碰撞,从而更新教育观念,设计教学,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对原始文本的分析解读上,课堂上则有更多时间组织学生思考、辩论,演讲等,让学生学习更深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
4.2 变革学习方式,增进学习效果
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能力倾向和个性风格都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层次化教学,但传统教学统一的课堂却无法真正分层教学。翻转课堂承认了学生是有不同,并能真正实现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主动、自觉、独立地确定学习目标,设定学习进度,学习速度快的学生可以深挖更难的课程内容的延伸,速度慢的学生则可以重复观看教学课件反复学习,并随时寻求教师的帮助。
4.3 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动手能力
翻转课堂与基于问题的学习(PBL)也能结合起来。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主题的典型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交往发展能力和创造力。
5.总结与展望
翻转课堂可以把学习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探索,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通过互动的模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有针对性,并且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个性化教育。翻转课堂对学习的积极影响和帮助是不可言喻的,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需要适应当地的文化和教育体制,翻转课堂在中国也同样面临着一个本土化的过程,首先中国的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考核都是有一定要求和标准的,以个性化为优势的翻转课堂在中国如何符合考核的标准是每个老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其次开展微课需要一些辅助的资源,如网络课程或微课等,这不但对老师备课制作在线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乡村的学生来说,能否人手一个移动终端或者是电脑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国家能够对于乡村和偏远山村的孩子信息化教育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Jonathan Bergmann. Flip Your Classroom: 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2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
4.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点滴思考 篇四
如何判断“翻转课堂”真正“翻转”成功了呢?通过学习借鉴外校经验,结合我校“2266”课堂教学模式,我校形成了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策略,一堂语文“翻转课堂”包括两节课:自主学习课和训练展示课。自主学习课不再是简单地预习,通过自学自悟,学生自定学习步调,需要达到甚至超越传统课堂听讲的效果,真正做到深入学习。训练展示课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与他人互动对话,内化知识,完成作业练习等,最终达到深度学习。
一、自主学习课的教学策略
1.选择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教师要精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1)从难易程度来看,要选择适度的内容。过于简单的知识没必要自主探究,过于困难的知识保证所有学生的自学效果,因此,甄别知识难度等级是教师不能忽视的。(2)从课型来看,新授课、复习课和专题课适合“翻转”。“翻转”新授课,重点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语文能力,尊重学生自我感悟,而微视频起到了启发点拨和答疑解惑作用。复习课和专题课大多是相对独立系统的陈述性知识,“翻转课堂”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复习,总结提升,提高学习效率,因而这两种课型更适合“翻转”。(3)从教学内容来看,语文听、说、读、写都可以“翻转”。例如写作课的“翻转课堂”,课前教师可以将本次训练的写作知识做成微视频传给学生,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课上经教师的点拨指导完成写作后,将作文上传至平板电脑,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由学生修改后,课下再交由教师批阅。“翻转课堂”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课教学效率。
2.制作精良的语文微视频
微视频应用是“翻转课堂”最为出彩的地方,因此,制作精良的微视频是语文教师必备的能力。(1)语文微视频形式上的制作要点。视频控制在5分钟以内,视频太长,造成知识容量过大或讲解??嗦冗杂,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视频过短,内容不能完整地表达出来。录制微视频时,外部环境要求安静无噪音,使用普通话,字正腔圆,语速适中。微视频画面应该内容突出,布局合理,大方美观,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语音提示、符号标注等方法帮助学生注意重难点。另外,画质的好坏同样影响学生观看学习的效果。
(2)语文微视频内容上的选择与安排。微视频的作用是传道和解惑,而非授业。视频内容应该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启发引导,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答疑解惑。另外,一节微视频只适宜讲解一个知识点,要想把传统课堂45分钟的内容全部压缩成微视频是难以做到的,反而存在灌输的嫌疑。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文本解读能力,通过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选择有价值且吸引学生的切入点关照整个文本,制作成微视频呈现给学生。
二、训练展示课的教学策略
1.“后教”要关照“先学”的差异
自主学习课是学生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活动。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自定学习步调,自学自悟,自主决定观看微视频的时间,因此,自主学习课的学习结果必然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或高或低,参差不齐,语文文本的解读也各个不同,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那么,在第二节的训练展示课上,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关照“先学”水平的参差不齐,并保证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呢?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先学”的结果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先学了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差异,存在哪些偏差。教师可以通过出示重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多文学类文本的解读宽广,没有唯一的定论,学生往往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语文教师不能抹杀学生的自我感受,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允许学生肆意发挥、不着边际,不当的解读甚至会令学生误入歧途。这时就需要语文教师的拨乱反正,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补充,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弥补部分学生的理解偏差。
2.紧紧围绕主问题进行语文教学
在语文“翻转课堂”模式下,借助微视频,学生在自主学习课上已经进行了深入的自学,对学习内容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因此,训练展示课上,教师完全可以舍弃繁冗的细枝末节,而应紧紧围绕主??题进行课堂教学,让主线贯穿整堂课,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重难点。例如,我执教的语文“翻转课堂”――《端午的鸭蛋》,其课上活动就紧紧围绕着“品味”这条主线进行:①“赏民俗风味”:学生浏览文本,圈点勾画出端午节的种种习俗。②“品原汁原味”,用恰当的词语概括高邮鸭蛋的特点。③“忆童年趣味”:引导学生找出在作者的记忆中有哪些童年趣事。④“析语言韵味”:结合具体语言,引导学生具体品味汪曾祺先生“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⑤“悟故乡情味”:启发学生体悟小小的鸭蛋中饱含着汪老真挚而深沉的思乡之情。课堂上有一条主线串联起各个环节的内容,有效防止了“翻转课堂”上容易出现的内容分散、目标不明的情况,使课堂秩序井井有条。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翻转课堂”模式与传统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弥补传统语文课堂的不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优化语文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5.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点滴思考 篇五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与写作、理解与鉴赏等能力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小学语文加强阅读教学效率势在必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十分适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本文将探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翻转课堂;阅读教学
一、前言
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将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上,引导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这使得学生失去学习乐趣与成就感,极大地降低了课堂效率。翻转课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它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使语文教学工作变得简单易行,将这一模式应用于阅读教学也可谓是明智之举。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关内容综述
(一)概念
翻转课堂也称为“颠倒课堂”,它是指在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重新调整课堂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交付给学生。在该教学模式下,课堂的时间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项目中,积极探讨项目内容,并将问题投射到现实生活中,试着分析当今社会乃至未来世界发展将面临的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教师转变角色,不再占用课堂授课时间,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可以看视频、听博客或在网络上与他人讨论,如此一来,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堂效果也更加显著。
(二)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无法掌握课前与课后的关系,预习一知半解,课上吸收效果差,课后面对习题则发蒙,最终造成恶性循环。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因此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翻转课堂将课堂变为解决问题与深入研究的环节。在课前,学生通过微课视频等软件,对教材内容有了系统的了解,课上学习也更加轻松。翻转课堂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学生通过自身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实际需要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氛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受到该模式的影响,课上与课下学习也逐渐成了当前学生学习的新常态。
传统课堂以黑板、粉笔与教材为教学工具,学生需要45分钟全神贯注地盯着黑板,一旦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合胃口,学生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翻转课堂将微课程视频作为主要载体,内容短小精悍,知识点密集,简单易懂,且具有直观性特点,这无疑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此外,网络系统支持需要零成本,学生的学习也不再受到时间与地点的限制。
网络是公共平台,因此,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不同种类甚至是跨国界的学习材料,并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材料,从而真正地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心准备课前材料
近年来,网络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信息化与数字化也得到了有效的推广与普及,小学教育工作要想更好的求发展,就要从自身出发,积极探究当前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创新思维,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教育工作当中。翻转课堂是现代化教育研究的成功典范,它更能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更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运用翻转课堂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学习、课堂互动与课后复习。课前是学生吸收知识的重要过程,小学生的注意力时常会受到周边事物的干扰,无法长时间保持精力集中,因此,采用微课预习的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习的效率,还可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此外,课前准备工作必不可少,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制定相对应的主题,构建独特的教学场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沙滩上的童话》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与沙滩有关的图片,如贝壳、螃蟹等,教师利用蓝色与金色幕布装饰教室,让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图片粘贴在幕布上,教室瞬间变成海边沙滩。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海边的风景、海水、海鸥、白云等制作成PPT,伴随着潮汐的声音,学生仿佛置身于金色的沙滩上,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加强课堂互动
微课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互动,课上教师结合课堂主题提出几点问题,学生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激烈的讨论,实现知识的内化。语文阅读的综合性较强,教师应搭配适宜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上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要求学生吐字清晰、语速平稳并富有感情,学生自己也要注意对停顿以及重轻音的处理。翻转课堂教学的魅力在于翻转,教师只需要充当学生的领路人,放宽课堂时间,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传道、授业、解惑是作为一个教师的根本之道,教师应当端正自己的态度,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做学生的领路人而非操控者。
教材内容虽经过千挑万选,但也存在局限性,教师不应当将全部精力放在教材内容上,也应挖掘深层次的材料,并用浅显的语言输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充分利用课后时间
在课前与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全面地了解阅读知识,但没有最后的总结,知识便无法形成体系,前面的工作也变得徒劳无功。小学生缺乏自我反省与总结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引导。教师应结合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布置针对性的学习任务,注重个体间的差异,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显著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完《落花生》一课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文鉴赏,并分析花生的价值,从花生身上学生可以学到何种品质等等。学生通过吸收他人的观点与知识,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而使教学活动更具有现实意义。
课后,教师还可以布置家庭亲子任务,让家长更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并帮助?W生回顾课上所学的内容,营造更加和谐的家庭环境,使学生更能将阅读学习作为一种乐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应当加强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与理解阅读,以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6.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六
山东省昌邑市丈岭岭初中方夕海邮编:261319
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中学历史学科中概念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认真探讨的重点之一。现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一、正确认识历史基本概念和知识结构
历史学科基本概念可划分为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两大类。所谓史实概念,是指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例如中国现代史上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它包括对该事件的历史背景、爆发时间、地点、基本过程等基本史实的概括;也包括对这一史实的评价——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中日矛盾迅速上升,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
史实概念依其所反映的内容又可分为事件概念和人物概念:“盘庚迁都”、“焚书坑儒”、“辛亥革命”、“七·七事变”等均可视为事件概念;而人物概念主要包括时代、类别、事迹影响及作用等;历史教科书中提到的每一个具体人物都可以作为一个人物概念,如孔子、屈原、李白、孙中山、毛泽东等。事实上,许多事件概念和人物概念又是互相包容的,因为“事中有人,人中有事”,如:“虎门销烟”与“林则徐”、“《资治通鉴》”与“司马光”等。但它们之间亦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前者侧重论事,后者侧重论人。
理念概念则是对众多事件概念,主要是同类事件概念共同特征的进一步理论概括,比如“封建专制制度”、“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事件概念与理论概念的关系,是后者包容前者,它们的内容构成都是有“史”有“论”,前者以“史”为主,后者则以“论”为主。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让学生掌握了理论概念,才能较好地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才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掌握基本规律,才能有助于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历史知识结构,可划分为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三个层次。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通过基本知识的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从而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历史概念的产生,是历史认识过程中的质变,表明人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阶段。学生再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深刻分析及系统综合,进而把握历史知识体系,认识历史本质,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概念是基本知识认识上的升华,又是基本规律形成的基础,理应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着重点抓紧抓好。
二、历史概念教学需要有效的策略
众所周知,不同的知识具有不同的智力价值,即不同的知识对人的智力发展有不同的促进作用。历史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尤其是理论概念抽象概括程度较高,其智力价值也就较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曾经学过的基本事实可能会在记忆中很快消失,但基本概念则可保持长久,并且它还为我们继续学习历史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指导。有鉴于此,在进行概念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探求最佳策略,讲究方式方法,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主要有三点:
一是要对史实概念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
一般地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注意了史实概念的教学,并能向学生提出掌握史实概念的要求,指导学生在概括中注意时间、地点、背景、过程、性质、影响等几大要素的完备、准确。但对于几大要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则往往缺乏理论上的分析。这样会导致学生在掌握史实概念,只是记住了几个大的具体要素,但把这一概念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在学生的头脑里,仍然显得零乱和模糊。因此,教师在备课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交流,努力把握每个史实概念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
二是要切实树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巧妙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历史概念教学倘若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即使表演得再出色,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以便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只有学生的自主意识强烈了,才会在教师的引导上,饶有兴趣地去学习与思考,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是要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思辩意识和探究意识。在进行历史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不受前人思维定势的影响,抛开前人(甚至某些权威)对一些概念的讲解、评价,通过自我理解和感情体验以及交流、比较、归纳,获得独特的感悟。要把课堂教学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学生表达观点、施展个性、展现自我的舞台。同时,还要十分重视创设丰富和谐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以真正增强表达效果。
三、关于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既是一个教学重点,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对历史理论概念掌握的要求也随之增多、提高,这有助于师生对历史学科的基本
概念以及学科体系结构的整体把握。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历史学科概念教学的研究。一方面,要根据各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的特点,确定好各年级掌握的基本概念(史实概念、理论概念)并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如初一学生由于知识积累较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应着重要求他们对比较简单的史实概念进行概括,如春秋五霸、四大发明、李白、杜甫等。初二学生的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要求他们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史实概念进行概括,如《南京条约》、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概括一些抽象程度较低的理论概念,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殖民地、半殖民地等。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历史知识积累逐渐丰厚,抽象思维能力渐趋形成并不断提高,就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概括理论概念,并能运用理论概念及其相关的基本规律(原理)去理解、分析新的历史材料,并做出相应的评价。另一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史实概念和理论概念要认真研究其特点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理论概念是在基本史实和史实概念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和评价;而一般史实概念则做到简明、准确、全面。同时,要正确处理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历史学科概念教学中,史实概念是概念学习的基础,理论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首先可以借助理论概念来抽象概括史实,形成一般的史实概念;在掌握了一定的史实概念后,还可借助理论概念对一般史实概念进行归类,并建立起相关史实概念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学科的概念结构,而在一般史实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
7.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点滴思考 篇七
一、激发表达欲望, 提倡真实写作
教师要指导学生“如实地”和“自然地”写作, 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想哭就哭, 想笑就笑, 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描绘自己熟悉的景物, 充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以我手写我口, 我以我口说我心。”在极富个性和自由的情况下, 学生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彻底消除写作的心理障碍。这样做犹如帮助学生打开了心灵之窗, 他们会快乐的去听、去想、去观察、去体验, 他们会脱胎换骨, 会自由飞翔。
良好的写作情感是作文的发动机, 会产生永不枯竭的动力, 引来写作的源头活水。为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进行了—些尝试。
1. 创设情境, 激发灵感。
写作灵感往往来自于外在刺激, 某种特定的情景、环境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 唤起其潜在的意识。恰如白居易诗言:“来如春梦几时多, 去如朝云无觅处。”灵感往往是一闪而逝的, 但灵感一旦诞生, 便如同倾闸之水。教师可以利用这—点, 创设某种能使学生心理亢奋、激动的情境, 使学生在这种情境的感染和牵引下, 唤起其已有经验, 不知不觉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进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和欲望, 激发出灵感。
如一次作文训练时, 我拿出一个透明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猛然间我把那精致的杯子掉在坚硬的水泥地上, 地面上到处都是玻璃碎片, 学生一片哗然……在学生惊诧之际, 我请他们写出“玻璃杯被掉坏之后”的故事。学生们反应积极, 思维活跃, 灵感进发, 写出了很多合情合理的情节, 当然也有由此产生的议论。
2. 滤奇人趣事, 溢欢声笑语。
写作本身充满了快乐, 如果学生感受到这一点, 其创作热情与创作水平自然会逐步提高。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引导学生用笔去写淘小子的顽皮, 靓女生的扮酷, 班主任的“弹指神通”, 同桌的蹩脚音乐会, 酒神爸爸、烟鬼舅舅, “狼号乐队”课间演出, 梦游太虚擒“拉登”……学生笔下出现了久别的成语、传说、格言、歇后语、武侠小说、天文地理、闲文野史、幽默笑话……那呼之欲出的人物, 极富个性的语言, 丰富大胆的想象, 独到鲜明的见解, 无一不是真实而又淋漓的展现。
3. 说孰是谁非, 引源头活水。
离开了生活, 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在作文教学时, 我让学生走出小课堂, 进入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走进社会, 去调查和采访身边的人和事,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嘴和自己的笔, 去写自己有感想的事, 说别人不敢说的话, 抵制陈规陋习和不正之风, 弘扬先进思想和良好风尚。于是, 《迷信活动何时休》《自私的村干部》《垃圾肆虐谁之错》等作品也就应运而生了。
生动鲜活的生活是学生写作的催化剂, 是写作的源泉和沃土:社会的进步, 家境的变化, 宿舍的冷苦, 集体的温暖, 同窗的苦读, 课间的快乐, 考试的无情, 恩师的教诲, 友情的珍贵, 春风秋雨, 蓝天白云, 青天绿水, 花鸟虫鱼……—切都囊括在学生的视野中, 在自由的状态下, 学生很愿意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素材从记忆库中调出来, 并把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融合其中。这样能使学生调动写作兴趣, 激活创作思维, 发挥表达潜能, 触发倾吐激情, 敞开心扉, 把作文的过程由“痛苦”转为“享乐”, 变苦作为乐作。
教师只有解除对学生的诸多束缚, 鼓励学生说真话, 抒真情, 大胆想像, 勇于创新, 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让学生的心灵插上翅膀, 在作文的园地里自由地翱翔。
二、置创新土壤, 绽写作新芽
学生的生活只有扎根在创新土壤上, 在创新氛围中, 才能写出富有创新的作文。在教育和教学上, 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鼓励和引导学生奇思异想。创新的源头是奇思异想, 放开一切框架束缚, 思别人所未思, 想别人所不敢想, 想象越奇特, 看法越独到越好, 追求与传统不同, 追求与众不同。
落实创新的几种途径有:
1. 立意要创新。
思想认识的高低对文章的质量起着决定的作用, 思想认识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先决条件, 叶圣陶曾说:“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 有质料是首要的, 没有质料如何能写?”同样, 没有创新的思想, 就不能写出创新的文章。
立意创新是指打破陈旧的认识, 适应改革开放潮流,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而不是不合常理的思想观念。在写作训练中, 学生曾这样确立中心:“不被理解又何妨?”“失败, 你来吧!”“缺乏斗志的无名战士!”……
2. 取材上要创新。
生活积累是写作能力的基础。时代在前进和发展, 周围的人和事都在变, 作文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发现独特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素材, 这样学生的笔下出现了如《点子王“某某某”》《有手段的“某某老师”》《令人佩服的好校长》等优秀作文。
3. 表现形式要创新。
作文有了内容就要用一定的表现形式来表达, 表现形式的创新对提高写作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大胆丰富的想象、曲折离奇的手法、与众不同的布局构思、构思独特的角度,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 写作时, 学生可以以临考老师的身份在考场上观察学生, 可以变成蝌蚪去向人们倾诉不幸, 可以化幻成蛤蟆精在地狱里报复人类……
8.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点滴思考 篇八
一、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摘录习惯
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果是在教师的强迫之下进行,其阅读效果无疑会是很差的。怎样做才能使学生主动阅读,并且产生阅读兴趣呢?
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美文阅读赏析。教师提供范文,学生朗读美文,摘录精彩的语段、语句,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点评、集体点评。以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外阅读搜集,每节语文课前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一到两名学生进行美文美句朗读交流。开始时学生没有交流的兴趣,先指定一部分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对参与交流的同学给予激励表扬,以赏识引导为主,可以准备一些写有精美语句的卡片奖励给交流的同学,让他们产生一种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从而愿意去交流,愿意去搜集交流的材料,以带动全班同学都来参与这项活动。
为了坚持组织课前交流活动,我让学生专门准备一个本子,将每天搜集到的精彩句段摘录到本子上,再写上自己摘录的原因,或者加上自己的评析。每周对摘记完成得好、书写工整、质量较高的同学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和口头表扬,并在交流的同学中评出“阅读之星”,奖励一个学习笔记本。通过这样的评比调动了学生参与交流和做笔记的积极性。一周一次评比,一月一次总结。一个学期坚持下来,学生渐渐地由被动阅读、被动笔记,发展到有兴趣、主动地完成每天的阅读和笔记。
二、持之以恒,培养阅读的自主性
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对学生的激励表扬要长期坚持,而且还要适当变换方式开展活动,不断吊起学生的胃口,以使学生的阅读兴致有增无减,积极培育新的阅读交流的兴奋点。如两周进行一次摘记展览,让做得出色的同学到其他班级进行展示;推荐精彩的摘记与点评在学校橱窗中展示等等,使付出的同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每个学期不停地变换方式,适当提高难度,让学生有挑战性。
学生为了充实交流的内容,开阔阅读的视野,会主动地购买或订阅报刊。在每天坚持的阅读交流中,学生有了自主阅读的兴趣,一改往日的被动局面。由于是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我明显地感受到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致很高。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坚持下来,学生有了好几本的摘记,每位同学都因有了阅读量的积累而带来了质的变化。他们有了成功的体验,也就乐此不疲。
现在的阅读交流课上,学生是争先恐后,没有了过去的畏惧、退缩、胆怯的表现,有的是交流时的积极与踊跃、从容与自信、快乐与兴奋。实践中我感受到,实施时困难的是教师要有耐心、恒心、爱心。即:对学生要有耐心,要给学生时间,学生的任何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对工作要有恒心,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如果想起来就去做,过一两天又放在一边,就不会有好的成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不断去沟通引导,有进步就表扬,真诚地对待学生。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就是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三、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在坚持阅读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由开始的不愿意和不敢走上讲台,发展到很自信地走上讲台;由一开始的朗读,逐步发展到后来的出口成章;从课内的诗文名句发展到课外的名人名言、经典名著的积累……学生的兴趣是越来越浓,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课外的积累灵活地运用于写作之中,学生的写作学会了引经据典,开始有文采了。在摘记的评比中,学生的书写也变得工整了,汉字的书写水平也在进步着。由一开始上讲台的别扭到后来的落落大方,学生的当众演讲、交流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在阅读交流中,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在提高着,他们的语文素养也获得了提升。
找到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突破口,学生的习作不再是件痛苦的事,课外阅读空间也有了很大的拓展,他们的语文学习变得兴致盎然,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我们在指责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差、阅读面窄、作文能力弱时,如果也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单一、教学是否有创新,我们就知道怎样去思考、去实践了。总之,学生的学习找对方法还是很重要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旧铺中学)
9.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篇九
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尤其是农村中学,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者面前不可回避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如果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话,那么语文教师就是这顶桂冠上的明珠。有人用“顶上碓窝耍狮子DD费力不讨好”这样的歇后语来作形象的概括,由此可见,这颗明珠是多么难作啊。是啊,语文教师为了要上好一堂课,遍查资料,深钻教材,诲人不倦地讲,孜孜以求地改,再加上小练大训,忙得来不亦乐乎,满以为是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可谁知换来的却是豆稀草深。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颇有微词。造成这样的后果的根源就在于语文教学摆脱不了为应试而采取的短视行为,它把纷繁复杂的丰富厚实的语文世界收缩于《考试说明》之中,排斥了《考试说明》以外的其他内容,学生听、说、读、写的空间大大缩小,纷至沓来的资料,无边无涯的题海,搞的师生苦不堪言,语文课成了十足的应考训练课,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重读写 ,轻听说
《考试说明》即人们通常说的《考纲》,它被师生视为法典,直接指挥着中学语文教学。但当我们通览之后,才发现“听说”的能力在这里被轻描淡写了。而且每年高考的语文试题中又有多少是直接考查“听说”能力的呢?因此,“听说”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被弱化,也就理所当然了。那么,受到宠爱的“读写”的命运是不是就非常好呢?中学生读不懂现代文,作文不尽人意,这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而是摆在行内外人士面前的一个很严峻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每年中、高考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学生丢分最多,平心而论老师学生在这方面投入不可谓不多,什么技巧、秘诀、宝典并没有少授少学,却总是显不出奇特的效果;什么日练、周练、月考并没有少考,却总是考不出令人振奋的成绩。这不能不让人深省啊。
叶圣陶先生说:“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听和读是对语言的理解,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对语言的运用,是输出信息。接受和理解的`过程就是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语言能力是语文能力的表现形式,思维活动才是它的内在本质。我们作语文教师的就应该引导学生用思维活动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那种重读写,轻听说,甚至认为“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不利于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叶老一直强调:“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他还打了个十分风趣的比方,听,就是用耳朵读;说,就是用嘴巴写;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头说。如此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使四种能力不断交叉变换,循环往复,才能促进知识的深化和巩固,促进学生读写、分析、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升华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 重课内,轻课外
中学生对语文乏味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中还较突出。在教学中,老师注重课内,轻视课外,总认为课内教学是硬
[1] [2] [3]
10.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点滴思考 篇十
关键词:作文教学;作文指导;写作能力
作文是语文教学工具性的具体体现,这是一种书面交流的方式,也是写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高年级的小学生刚刚从低年级小学生转变而来,他们的作文写作一般还是延续人物、事件、风景、童话、景物描写等文体的写作。人物写作离不开事件,事件的记叙离不开人物的塑造,塑造人物主要是抓住人物的高尚品质、鲜明个性两个方面来描写。因此说写人记事的文章界限分割并不是太明显,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怎样帮助和引导学生写出一篇更精彩的记叙文呢?
一、善于观察,抓住人物特点
在作文指导课上,我根据学生都喜欢西游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问题:《西游记》大家都看过吧?其中有一集记叙的悟空三打白骨精,你们都喜欢吗?问到这里时,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记得,而且情绪马上高涨,他们不知道老师将要做什么,但是与西游记有关的,他们便是喜欢的。接着我又提问,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唐僧善良、沙僧老实憨厚、孙悟空果敢无畏,猪八戒贪吃好色。我接着问:你们怎么感觉到的?从哪里感觉到的?学生纷纷举例。然后我总结:在写文章的时候,记叙人物一定要突出个性,抓住人物特有的方面进行重点描写,才能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本来在生活中就有很多种人,他们或勤劳勇敢,或贪吃懒惰,或善良质朴,或骄横铺张……这些人物的特点如果能被我们用文字描写出来,那么具有一定特点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就不成问题了。
那么怎样去塑造一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呢?教师要引导学生清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可以从人物的年龄、外貌、语言、动作、兴趣、个性、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去考虑。然后,在写作文时要有目的地去塑造某一个人物形象,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所选择地去选材。写作时要多思考,这个是小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一说写作文,马上动手,但是写到一半发现跑题了。怎么办?重新写作。避免这样的毛病就要选择,学会抓住写作的核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点,然后围绕中心点进行选材。这样在进行写作的时候,跑题的现象就能得到很好的规避。寻找一个人的特点,比较他和别人的不同之处,通过哪件事更能证明和体现人物的特点,这是写作之前要做的准备工作,只有准备充分,才能更好地形成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
小学生的作文一般没有太复杂的记叙,写人的作文一定要从人物的外貌入手,外貌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而且外貌也是人与人之间差别的主要体现。要描写一个人物,一定要认真观察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然后抓住这些不同之处大做文章。抓住重点是人物塑造时的关键,写人物的外貌不能面面俱到,要在一处或者两处上做文章,这样才能保证作文的效果,否则会让人感受到没有重点和特点,对人物的印象不深刻。通过完整记叙事件的发展和发生过程,使人物形象逐步完整。要把事情写具体,起因、经过、结果,都应该完整记录,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才会更为鲜活、丰满,才更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把作文课堂与具体生活联系起来,能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然后通过思维加工,写出好的文章。笔者在一次作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帮父母去菜市场买菜。结果这次的习作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文章,学生的感受各有不同,有的觉得市场嘈杂,有的觉得很富有生活气息。文章对于市场各式各样的商贩的描写也细致到位,效果远远超越了课堂教学。例如四季景色的描写,是小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内容,春夏秋冬、四时景色,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开阔想象能力。
春天来了,鹅黄嫩柳,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学生随时可见,一抬眼就是满目春光。这时,我让学生描写春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观察春天时节,野外的景色特征,把这个观察的任务放在回家的路上、上学的路上,学生在路上行走,不仅仅是赶路,还可以边走边观察,一路上的无限春光,就是写作的最好素材,所以,学生写出来的春天,是那样充满了泥土气息,充满了田园味道。
小学作文的指导教学非常重要,涉及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充分的调研和思考,采取最为有效的指导方法,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世群.“小学作文三级台阶训练”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2010(05).
[2]聂启林.谈“课改”后的小学作文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3]姚汉杰.对小学作文主体性教学的理解[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7).
11.对聚奎中学翻转课堂的观察与思考 篇十一
2-聚奎中学的课堂观察。笔者观.藥了一节高一年级物理课《力的合成》的课堂教学, 和半节高一年级英语教学, 都没能看到学.习视频的内容。在物理课堂上, 老师边演示边讲癖了几个做力的合成实验要注意的问题, 在强请注意时有一句使用频率振高的口悟:“这一点是高考中常考的。”老师把力的合成的实验演示一遍后, 布置学金画下实骀现象中所体现的力的关系示意®, 再让学生讨论完成一些练习。观.藥了高一某班英语课课堂教学的后半节课, 这个阶段学生完成约30道选择题, 老师现场扫描答题卡, 显示出、各题_对错的情况, 告泝学生娜些_是一般巩茴题, 扫描结果显示正确率是多少;哪些题目是高考题, 扫描结果显示正确率又是多少》对于正确率较低的选择题, 老师强调那辇高考题, 然后板书:Hi选择题的正确答案, 学生分小组讨论答案。3.课堂观察后的看法。虽然只是一节、參节课的观察, 但:那是指定的观察窗口是1能说明一些问题的。课堂观察没有解开现实中的疑问, 倒是形成了这样的看法·:·一是知识学习的系统性难以保障。因为没有机会看到学生课前观看的教学视频, 所以对物理课堂上老师所强调的要点学生所讨论的问题, 有一种零碎离散:的感觉。如果课前“短小精悍”的视频学习i, 学生不能形成“力的合成问题的由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的现象和结果、有什么座用”, 如此系统的思维过程, 就算能抓住关键点, 会解答习题, 所得K是十分有琅的。滅为知识有其系统性, 不是支离破碎分割孤立的一个个知识点s学生掌握如知识有无系统性, 往往是决定其学习质量高低的一个雪要因素。二是个性化学习在课堂没能体现。物理课堂上, 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 教室后面的两个学生基本都不能完成, 他们也没有加入到随机組成的小组讨论中, 也没有得到老师隨关注。在英语课堂上, 对每个学生个体来说, 他们关心的是自己做的对错及原因;对老师来说, 关心爾是总镩$确_何, 老公布的i E義傘对学生意义并不大, 而老师并没有什么相应的作为, 来显示其所掌擾的这个结果的意义。三是没有体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敛率。如果学生.的课堂活动只是集中性地解决一些学习的难题, 共同做对一些有层次的练习, 仅仅把传统的学习流程进疔翻转, 学生在课前花了一定的时间自学, 逋中因此表现出一种松散无序的状态, 缺乏更加有意义的交流和碰撞, 对予一些学生来说, 课堂时间有一寒的浪费, 难以体现学习的效率。二、对翻转课堂成熟经验的借鉴和重构策略笔者以为, 就当今的教学现状来说, 翻转课堂的借鉴意义主要在于:一是在班级授课中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学生课前的视频学习, 可以根据自a的接受能力, 选释视频学习的时间和次数, 形成自己的学习疑问。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堂进行学习和交流, 课堂成为生生之间、师朱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 在那时那里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隨题。二是在学习环节中让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更加深入。学生通过视频ft学, 客观上营造一种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t在谏堂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三是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视频和课堂的内容通过录屏可以得到永久存档, 成为可重复利用的学3资源, 学生随时可以将它用于复习或补课, ii;那些课堂缺席的学生、学习吃力的学生能得到重复学习的机会。每一个学生能够自己掌控自己的学习时闻, 实现相对于fc己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 从而捤高学习效率。基于这种认识和前面提出的问题, 笔者思考了对翻转课堂的重i自策略。1.重构教学视频, 保证拳习的系统性。视频由三大部分組成:一是若干个教学片段, 每个片段自成一个视频文件, 各片段之间保持连, 续性。规频不只是针对教学中的知识点, 含有所学知识紐题由来、研究方法和歩骤、获得证据和分柝、得到结论和应用等, 既保证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又让学生稂据需要和内容, 选择哪些片段一缎了解, 哪些片段需要重复学习。二是每个片段后面引导学生提出組题, 片段学习后不急于考查学习效果, 不用简单的题目:来检而是让学生提K10的学习疑问。三是设计分层巩固提高练.习, 用在全部教学片段看完之后, 一节内容全部视频学完有昜、中、难三个层次的考查_题, 分别对应学习合格、良好、优秀等级,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擇的练习, 其结果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查依据。2.重椅#_空, 保征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条件。开设足够的自习课,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s当然,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不是把视频学习推:到课前, 推到学生课余时间。如此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视频自学时间就放在课中, 进行翻转课堂M学科安排足够的自习谋观看视频, 把课堂还给学生。自53课和师生讨论课可根据学耳内容按照么1, 識耆3:2, 或者1:1的比例, 由任课老师统筹安排, 课堂的时间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宝贵时间。其实,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已经实现了在课上解决学习问题的效率。所谓翻转谏堂, M是在先学后教的&学”法上, 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让学生学得更加主动、轻松, 且能强化。3.重构学习雜程, 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由:于自主学习i®时空保障, 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和賴力完成如下学3'流程。自主学习四步骤:一是文本阅读, 提出问题。阅」读的主要是教材文本/提.出自己_要解决的学习_题;二是视频学习:, 解决问题, 提出新问题, 通过视频学习解决文本阅读中提出的问题, 周时到出生成的新问题;三是自主B纳总爾, 形成知识体系;四是练习巩辑挖掘实际何题。课堂主动合作学习四环节:一是小组讨论, 过滤问题;二是师生互动, 解决难题;三是交流归纳总结, 展示知识体系;四是生生、师:生交流, 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萨尔曼·可汗 (Salman Khan) (作) , 刘婧 (译)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M].哈尔滨出版社, 2014.
[2]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12.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 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个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就是要实施个性化的教学, 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 而翻转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笔者通过《圆的认识》一课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尝试和实践。
1.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翻转
现行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 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 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 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 建立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和应用,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现行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 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 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 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学习, 因此无疑给翻转课堂的实践创造了条件。在内容上有些非常适合翻转课堂, 如概念课、计算课 (包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的应用、整理和复习课, 这些学生可以通过微视频来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像“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发现规律”等, 可能在翻转的模式上还要进行思考, 因为这类知识课前学习后, 就有可能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10册的内容, 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 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 让学生感受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 初步感受圆的特征, 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 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 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因此, 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复杂, 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感觉教学时间不够, 需要两课时来完成, 而学生的体会又不深。因此, 笔者选择了《圆的认识》这一课来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 通过观看微视频, 学生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感受更深。
2.制作有效的微视频
翻转课堂的实现, 微视频的制作是关键环节。
首先, 视频的设计, 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吸引他们的兴趣, 语言等方面逻辑性要强, 而中高年级学生要考虑逻辑性, 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其次, 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任务单, 以增强自主学习的效果。
再次, 就是加强观看微视频方法的指导。第一步:初看视频, 了解主要内容。观看时, 学生要从视频中了解新知, 明确学习的内容。第二步:细看视频, 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理解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三步:精看难点内容。翻转不等于自学, 对观看视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 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努力去理解知识, 不一定要在课前解决, 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记下来。第四步:尝试练习, 检验学习效果。学生经过观看视频自主学习, 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 可以检验学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 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3.翻转后如何演绎课堂
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翻转后的课堂面临的学习差异可能更大。教师要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课前学习成果和不足, 因此在构建课堂教学时可以坚持以下原则。
(1) 学生“看得懂”, 教师就“倾听”
有些知识比较简单, 学生观看微视频后基本上能够看懂, 教学时教师就尽可能少说或不说, 让学生汇报自己自主学习后的收获。
例如, 《圆的认识》一课中, 圆和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圆的各部分名称等, 学生都是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学习的, 那在课堂上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汇报。
(2) 学生“道不明”, 教师就“点拨”
有些知识需要启发后, 学生才能真正明白, 那就可以回到课堂上后, 通过师生互动来共同解决。
例如, 在《圆的认识》一课中, 圆的特征是难点和重点, 有些学生会有体会, 而有些学生则不会, 这就可在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共同探索, 收获新知。
(3) 视频“看不到”, 教师就“补充”
学生的“视力”毕竟有限, 有些知识是隐性的,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难以看透教材, 体会到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补充”,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反思与对策
学生对翻转课堂的尝试感觉非常新奇, 也因此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同时自主学习能力也有提高, 但视频的互动性、交互性, 课堂讨论交流的氛围等还有待改善。因此, 教师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
1.视频制作——慢工出细活
观看课程教学视频, 是翻转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一步。如果学生不能按时学习完课前教学视频, 就没有办法参与下一环节的课堂活动, 易使翻转课堂流于形式。因此, 精心设计、录制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的基石。首先, 教学视频应精细设计且有针对性。其次, 教学视频应力争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生动形象, 有较强的互动性。视频做得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固然不难, 然而要做到生动形象、互动性强却着实不易。因此, 必须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视频录制中, 注意用语, 巧用案例。最后, 教学视频要画面清晰、音质良好、时间长度适中, 从而使视频能看、易看。
2.课堂组织——协作学习促发展
在翻转课堂中应该加强学生协作交互学习的设计。协作学习是个体之间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充分论证所研究问题, 以获取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学习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性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包容能力。此外, 协作学习对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形成个体间相互尊重的关系, 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而小组活动就是实现协作学习比较好的形式, 因此在课堂中多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研究学习, 特别是关于圆的特征的研究, 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随时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 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教师语言——体现师生平等
在传统课堂中, 教师总是喜欢站在“老师”的角色上去传授知识, 因此语言上总是会把“老师”两个词语挂在嘴边, 无形中拉开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而翻转课堂在课堂中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协作学习、知识内化, 要求教师能俯下身来,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 与他们共同探究研究问题, 因此用“我们”、“大家”等平等的暗示性词语来组织教学, 这样也会无形中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氛围更融洽。
4.教师指导——关注每一位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以学为本的教学观, 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有问题的学生要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同时, 在翻转课堂的活动设计中, 教师应该注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要从开始时选择性指导逐渐转至学生的独立探究学习方面, 把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贯穿于整个课堂设计, 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5.课堂总结——成果交流解疑惑
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 完成个人或小组的成果整理。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学习体验, 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 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的过程中产生的疑惑也要进行梳理和解答, 让他们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就。
翻转课堂, 不是“推翻”而是在“转变”, 转变新形势下的课堂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在课堂教学上谁能相信学生、引导学生, 最终才能发展学生、成就学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 :1-7.
[2]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 (9) :18.
[3]王长江, 李卫东.“颠倒的教室”:美国教育新景象[J].上海教育科研, 2012 (8) :56-58.
[4]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 2013 (8) :91-97.
13.对“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十三
[关键词]翻转课堂 学习方式 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6-047
为追求教学效益,教师往往不能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去经历自主探究等学习过程,其本质原因是教学结构的缺陷。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知识在课堂,内化知识在课外,教师在课堂内讲解知识,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再去完成作业,复习巩固。而“翻转课堂”则不然,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即学生首先通过自主学习,整理收获,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内进行交流、探究,教师进行个性化辅导。
一、初次探索:从基本模式走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能为学生从事数学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个体展开面对面的交流……”“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积极运用的典型代表。在相关学习后,笔者借助江阴市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以“认识圆柱和圆锥”一课为例,进行了初次尝试。
(一)精选课题
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当他们已经掌握知识的规律后,便很难再投入到探究中。所以,对于一些规律性、结论性的知识并不适合翻转,一旦翻转,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二)分层定标
“翻转课堂”分成课外和课内两部分的学习,根据数学课标理念,笔者教学“认识圆柱和圆锥”一课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了三个目标:(1)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2)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3)能提出有关问题。而对课堂学习则提出了四个目标:(1)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清晰表达。(2)经历合作交流,尝试解决同伴的问题。(3)探索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4)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基本思想。目标的制订,既是对学生课前学习的引导,又是对课堂学习的一个预报,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掌握什么、获得什么。
(三)定制视频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资源,微视频能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但微视频不可能将传统课堂40分钟的内容全部呈现出来,所以在制作时,要紧扣核心知识,集中呈现。基于此,笔者在制作“认识圆柱与圆锥”一课的微视频时,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内容:(1)了解基础知识。通过实物介绍、圆柱、圆锥对比引导学生认识特征。(2)动手操作环节。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发学生思考。
(四)设计“预学单”
“预学单”的作用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梳理基本知识,提出问题。笔者针对本课内容设计了如下的“预学单”(右图所示)。
(五)评价效果
网络平台上的自主测评可以让学生直接看到自己完成的情况,了解自己的不足,同时又能让教师看到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在本班学生初次完成测评时,有4位学生正确率达到了100%,有7位学生正确率低于50%。但在第二天,询问学生测评情况时,学生通过反复做,从原来正确率25%达到了最后的100%,学生自查自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反思过程:从存在问题出发
笔者在组织课堂学习前先让组长将组员的“预学单”进行整理,结果发现75%的学生都没有问题可问。没有质疑又如何在课堂上解决问题呢?笔者还是进行了尝试教学,将课堂学习分成了三个环节:(1)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2)分享问题,全班共同解决问题。(3)探索研究。结果在第一个环节,学生交流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完整梳理出圆柱、圆锥的特征;第二环节,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全班讨论解答。原本的意图是为了充分体现“翻转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互相学习,结果由于学生提问的数量太少,这一环节基本跳过;最后直接进入第三环节,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由于之前学生没有任何思考,所以这一环节变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的课堂与传统课堂基本相似,也就是说根本没“翻”过来。
难道“翻转课堂”真的“玩”不起来吗?根据学生的反馈表,笔者找到了主要存在的问题:(1)学生缺少观看微视频的方法,导致观看流于形式。(2)学生没有整理出知识的框架,导致知识碎片式记忆。(3)学生不会提出问题,导致课堂缺少学习素材。(4)“预学单”设计过于单一,填空式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5)课堂结构缺少层次,环节设计过于简单。
三、二次实践:为了综合素养的提升
根据存在的问题,笔者做了如下的教学修改。
(一)课前学习:抓住“翻转点”,有效引导
1.微视频的学习。笔者在第二个班的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前,以“认识体积和容积”为例,进行了观看微视频方法的指导。
(1)初看,细读通篇内容。首先将“认识体积和容积”的微视频看一遍,了解所有知识点,并能如文章分段般将十几分钟的微视频分出层次,列出大纲,准备织网。
(2)再看,解读核心知识。在通读的基础上,第二次观看微视频,找到核心问题。通过暂停、慢放的方式,归纳主要内容: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织出分支。
(3)回看,精读思想方法。通过两遍观看,学生已经初步明了主要知识和基本概念。第三次则利用反复回看的方式,仔细品读难点内容,找准基本知识外的方法:比较体积的方法,补充织网。
在指导的基础上,学生回家自主观看“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微视频,通过逐步织网的方式,解读视频。这样,学生通过大纲整理知识,整体性记忆知识,既提升了自学的能力,也提升了归纳整理的能力。
2.“预学单”的设计。原本笔者认为,“预学单”的设计只是为了方便学生整理知识,经专家提醒后,明确了“预学单”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资源,而填空式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式。这既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引导,也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形成。于是,笔者对“预学单”上的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原来的填空变成了问题:(1)圆柱有哪些特征?圆锥呢?(2)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区别?(3)你会做圆柱吗?打算怎么做?试一试
3.提问能力的培养。笔者在与学生交流时发现,学生不会提问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问什么?于是,笔者以长方体举例,引导学生从表面特征、内在联系、生活应用等角度提出问题。
(1)观察表面特征,形的认识。认识新鲜事物,肯定是先对其形进行观察描述,从而产生问题。如长方体,学生通过看、摸等方式,了解其形的特征,接下来对形产生新的问题,如:长方体的六个面是不是一定都是长方形?长方体的棱都不相等吗?
(2)对比找寻内在联系,质的提升。通过对比,找到知识的本质属性,如长方体的认识可以借助正方体。通过对比,提出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正方体与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3)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应用去内化知识。如生活中的长方体,通过研究其价值,提出问题:长方体盒子体积和容积是不是一样的?如何测量长方体盒子的容积?
经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后,提出的问题有了量和质的提升,经组长整理后,生成了“共学单”。
(二)课堂演绎:抓住生成点,有效拓展
为了达成课堂学习目标,课堂各环节设计如下:组学、群学、导学、总结。
1.组学:提升表达能力,激发学习热情。组学的过程,分成以下几个步骤:(1)分享收获。说说对于圆柱、圆锥,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2)晒出问题。组长将“预学单”上的问题进行汇总。(3)同伴解疑。小组成员可以帮助同伴解答困惑,并在“共学单”上写上名字。(4)寻求帮助。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等待帮助。
因为学生已经进行了自主学习,所以通过交流,学生就可以表述自己知道的,吸收自己不知道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且通过小组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解答同伴的问题,获得学习成功感。在这个环节的最后就是提出组内没法解决的问题,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素材。
2.群学:提升探究能力,引发思维激荡。群学是指全班共学,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组内没解决的问题,同时,在群学过程中,学生再一次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检测基本知识,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在检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正确率能达到95%以上。学生未解决的问题,就如扔进河里的小石子,激荡了河面,泛起了涟漪。如上课过程中,有小组提出“生活中的圆锥,如小丑帽,该如何测量它的高呢?”其他组成员通过示范帮他解决了问题,并且透露出了一些学习方式的信息。学生从同伴身上发现,平时多读数学小故事,做数学趣味题,能够帮助自己拓宽思维,提升探究能力,使自己的思维更有广度。
3.导学:提升归纳能力,形成思维习惯。在导学过程中,根据学生遗留下来的问题进一步探究,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相关知识。这一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价值。教师在与学生配合中,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将知识如剥笋般层层深入,让学生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如学生对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联系产生了兴趣,笔者就这一问题与学生深入探究。通过实物演示、动画演示等方式,学生明确了平面图是如何形成立体图的,明确了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对比,同样一张长方形纸,旋转轴不同,得到的圆柱也不同,这就发散了学生思维。
对比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觉得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取得了长足进步:(1)容易获得成功感。(2)提升了数学学习能力:会做、会问、会说、会思。(3)减少了差异性,达到了均衡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教育,2012(9):18.
[3] 周丽.小学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教育,2014(17):62-64.
14.中学语文美感教学的思考论文 篇十四
[摘要]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寓教于美、寓教于乐,通过教材中美的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美;引导学生通过美的形象和意境来理解美、鉴赏美;通过美的形象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享受。
[关键词]美感教学;美的形象;美的意境;感知美;鉴赏美
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深深体会到,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甚至觉得语文枯燥无味。其原因就在于教学中缺乏创新精神,教学程式化,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有情趣、有吸引力呢?笔者认为,可以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让美育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作用。
建立以美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对于语文教师来说,由于语文学科以及由此而来的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语文教师注重美感教学显得格外重要。倘若中学语文教师潜心于语文课堂的美化,让学生在美的课堂结构、美的教学语态、美的板书设计、美的作品内容和艺术风格中徜徉,从而产生一种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主观心意状态,并用这种感动和心意状态去求知,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又何愁学生无兴趣?
语文教材中有无尽的“美”的宝藏,体现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的文章随处可见。诗情画意的散文、情景交融的诗歌、引人入胜的小说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课文除了丰富的知识因素外,还包含浓烈的情感教育,无不使读者受到美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美真可谓“得天独厚”。语文教师要把教材中的“美”展示在学生面前,启发他们去领略、去追求。
一、通过教材中美的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选用的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其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审美材料,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荷塘月色》、《荷花淀》等课文,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美的特点,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听潮》这篇优美的散文,通过描绘生动美丽的画面,表现出了海的性格。学生从未见过真的大海,但电视上看到过、书本中体会过。教师便可以结合电视上的画面,引导学生去领略大海的风情,诱导学生把身心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使他们心有所感,情有所动,从而更加热爱美、向往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美的感受。
二、引导学生通过美的形象和意境来理解美、鉴赏美,陶冶学生审美情感
有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美的意境中去,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陶冶学生审美情感。在教学散文《春》时,先让学生们听这篇课文的配乐朗诵。河水哗哗,鸟儿啁啾,大好春光已尽现在他们眼前、他们心中。紧接着,笔者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文中最精彩的描写,片刻,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同学说“钻”、“闹”两个字用得好,有的同学模仿录音情不自禁地读出了好多拟人句,并说这些句子不仅写出了作者盼春心切,而且还把春天的草、花、风拟人化,写活了。文末单独成段的三个比喻句,形象的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歌颂了春天的美好,抒发了作者强烈的赞美之情。看时机成熟,动情的说:“是啊!春天是美好的,人生的春天更值得珍惜。在你们面前,是无限的希望,相信大家一定会把握时机,奋发学习,成为21世纪的栋梁之才!”学生们情绪激昂,本文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善于通过美的形象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享受
由于美的性质是由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所以,认识一个具体对象,不仅要观察它的表象,更重要的是要剖析它的内在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剖析美的本质属性,了解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的关系,通过美的形象打动学生的心灵,特别是英雄模范的高大形象作为社会道德化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美。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松骨峰战斗。让学生研读,找出“抱”、“掐”、“摁”、“衔”、“扣”一系列动词,并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那壮烈的场面。这样,学生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当学生感情泛起涟漪的时候,教师便推波助澜,满怀深情的对学生们说:“我们的战士用自己的青春、鲜血和生命在历史的里程碑上镌刻着不朽的篇章。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对作品的艺术美、情感美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了强烈的美的感染。
让语文课美些,除了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美,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用美的方式去传递。因此,语文教师要讲究引人入胜的导语,绘声绘色的讲解,富有哲理的小结。应追求教态上的从容不迫,语言上的生动精辟,板书上的美观精要。这样,使学生在语文课上时时处处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审美修养之路是漫长的,贵在自觉与有恒。我们的眼前的世界到处都有美,关键看你如何去发现,如何带领学生们在美的世界里遨游,教会他们去认识美、赞扬美,乃至成为美的化身。
[参考文献]
[1]孟湘砥.美育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6
[2]赵小志.语文阅读刘堂审美实施要领[m].小学语文教学参考[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一川《美育与美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1月
[4]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6月
15.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点滴思考 篇十五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要让学生建立活化的语文基础
活化的语文基础是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习得的语文知识是活性知识。是经过学生认知结构应用过的语言基础是在听、说、读、写等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中建立的, 是学生进行思维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丰富学生表象储备的方法之一是培养想象的最有力的手段。几千年的文明历史, 使人类积累了大量的人文科学知识等精神财富, 都体现在教材中那一篇篇文字优美的课文之中。它大量使用形象思维创作而成, 更具有感情色彩, 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通过生动鲜明的优美语言, 给学生提供有关真实世界的知识, 为他们打开了广阔的人类精神世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区分哪些是基础的要求, 哪些是发展的要求, 掌握和形成创造性思维, 不是夸夸其谈, 而是融会贯通。为了使学生能开始新的思考, 必须使他们掌握基本认识工具, 掌握人类已经形成的语义系统和思想系统, 从而运用这些系统去认识世界, 实现新的发展与创造。
二、利用课堂提问,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求语文教学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这是一种视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题的教学方法, 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给学生如何“学”的方法, 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 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引导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营造民主氛围, 适时启发引导。
课堂实践告诉我们, 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 往往是师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的时候。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思维呢?
(一) 设想性提问
创造学鼓励人们要有更多的设想, 并且认为:设想提出得越多, 则证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开发得越好, 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越强。针对课文所学内容作某些有意义的设想,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设想性提问的实质是促使学生展开独创、新奇和合理想象和联想。经常提出一些“假如”让学生进行设想,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不仅十分有效, 也十分有趣。
(二) 发散性提问
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多种解答思路, 然后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去进行发散性思考和理解, 以另辟蹊径, 求取新解释。如:学习《小河与青草》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小河流的更欢了, 小草也长的更绿了。我问他们:“读了这一句话, 你明白什么?”学生们答案精彩纷呈。有的说:“小河有了小草的帮助, 变得更清了;小草有了小河的帮助, 也长得更好了。”有的说:“它们都认为自己帮助了别人, 给别人带来了欢乐, 它们都很高兴。”还有的说:“我从这句话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小河与青草就像我们人一样, 在生活中要互相帮助, 谁也离不开谁。”孩子们从不同角度说出了自己独具个性的体验。
发散性提问的目的是训练思维的流畅性、丰富性和灵活性。提问的方式往往是“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地提供各种思考角度, 其思维形式主要是“发散思维”, 其思维结果往往是既丰富多彩, 又新颖奇特。
(三) 质疑性提问
质疑性提问是教师就挖掘教材时发现的可资质疑之处, 精心设疑, 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也可以是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质疑问难, 让它们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 以激起认识的冲突, 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不论是哪种提问方法, 都要问得巧妙, 要问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热点”上, 要问在学生内在情感的触发点上。“问”时要能创设“愤”、“诽”的情境, 以高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三、利用讨论的教学方式, 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讨论的教学方式, 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核心是为学生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实践证明, 讨论的方式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彻底扭转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状况的有益方式。集体讨论, 也被语文教育专家称为“创造性集体思维法”, 它可以使学生集思广益, 开拓思路, 引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例如, 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 在学完课文后问学生:“你喜欢课文中的小松树吗?”学生有的说喜欢, 有的说不喜欢。这时我让他们展开讨论, 说出各自的道理。学生讨论后, 有的说:“小松树太骄傲了, 看不起别人, 我不喜欢它。”有的说:“小松树原来很骄傲, 现在它不骄傲了, 知道自己错了, 因为他惭愧地低下了头, 所以我喜欢小松树。”这些同学说的都有道理, 后者看问题更深刻些, 顺着学生的思路, 我便让他们想象:“小松树知道自己错了, 会怎么对大松树说呢?学生展开想象, 众说纷纭, 接着我就引导学生向小松树学习, 做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6.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点滴 篇十六
一、知机识变,创新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切莫本末倒置,否则必然胶柱鼓瑟,纵教师殚精竭虑、舌敝唇焦也无济于事。我打破传统窠臼,让学生反客为主。
比如,《草船借箭》,预习时我布置阅读《三国演义》;《将相和》,预习时布置阅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景阳冈》,预习时布置阅读《水浒传》;《猴王出世》,预习时布置阅读《西游记》。教师除了在每篇课文教学过程中请学生当一当专家给同学们简单地讲一讲外,还可在一单元结束后,举行一次“专家a”讲座:请某些在阅读上下功夫的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让他们做一次老师,我和其他同学听讲,让学生反客为主,让学习乐境陶陶。
二、使用多媒体
有了多媒体,课堂教学有了质的飞跃。《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有不同凡响的教育意义,是引发学生继承革命优良传统的好文章。不过开国大典过去这么多年了,已经成为历史。这篇课文的文字庄严肃穆、抽象简约,小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都较弱,只有借助录像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开国大典中的万人空巷、激动人心的场景。录像一播放,就把学生带到了那个重要的节日,那庄重的场面,主席庄严的宣告,铿锵有力的声音,全场几十万人的欢呼,可谓气势磅礴,学生看得鸦雀无声,怦然心动,为学习课文做好了情感铺垫。
三、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动力,是创造的源泉。科学地学习语文的要领就在于启发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把学习中的不利因素悉以排除,为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铺路搭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知识的意义。
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吗?作为教师必须扪心自问。小学生心理尚不成熟,对学习的耐心有所欠缺。贪玩好耍是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热情的教师无异于引川归海,强硬填塞知识的教师简直是筑堤防洪。结果怎么样可想而知,一个疏导,一个限制,学习效果天壤之别。语文学习多么有趣!我让学生认识到:语美赢得天下客,语文学好了可以流利地表达思想、与人沟通,可以说是其乐融融呢!
总之,语文教学要顺应时代的高速发展,不断省察,不断取长补短,不断积极探索,力求让语文教学最优化,让语文课堂有声有色、春光熠熠。
【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点滴思考】推荐阅读:
对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思考06-19
中学历史图示教学的实践与思考07-28
中学语文教学的工作总结06-11
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01-12
中学教育教学研究浅谈中学语文课的目标教学07-03
浅论中学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09-05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07-25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11-04
中学语文教学实录09-05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浅析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