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教版二年级(第三册)美术教案

2024-09-01

上教版二年级(第三册)美术教案(9篇)

1.上教版二年级(第三册)美术教案 篇一

人教版二年级音乐第三册教案

第一课问声好

教学目标

1.感受关于大自然的音乐,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知道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2.动脑为歌曲编创新词、动作。

3.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教学内容

聆听《森林水车》

编创与活动

表演《早上好》

表演《小麻雀》。

编创与活动

教材分析

1.管弦乐《森林水车》

《森林水车》是一首通俗的管弦乐曲,由德国作曲家艾伦贝格所作。有人曾将本曲与奥尔特的《在钟表店里》、米夏埃利斯的《森林中的铁匠》并列为三个著名的描绘性标题乐曲。

艾伦贝格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德国喜歌剧作曲家。1848年1月13日出生在梅泽堡,1925年12月26日逝世于柏林。艾伦贝格的代表作有喜歌剧《库

KCB-300

里科伯爵夫人》、《米达斯王》、《玛里埃特》,舞剧《西勒斯的玫瑰》,管弦乐《森林水车》等。艾伦贝格写过很多作品,只有这首《森林水车》流传最广。

2.歌曲《早上好》

《早上好》是一首乌干达民歌,C大调,3/

4、2/4变拍子。歌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3/4拍两乐句,旋律级进,抒情、活泼。其间八分休止符因与译词的紧密结合,使其顺畅上口。

第二部分旋律2/4拍,仍为两乐句,级进的旋律由于在节奏上采用的切分节奏形式,使每个音得到强调,旋律富有动感,表现了热爱生活的人们齿轮油泵kcb 55明朗而热情的情绪。歌曲反映出乌干达人真挚、友善的情感和爽朗明快的性格。

3.歌曲《小麻雀》

《小麻雀》是一首创作儿童歌曲,3/4拍,五声商调式,四乐句一段体结构。歌词作者结合儿童心理采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只彬彬有礼、惹人喜爱的小麻雀。旋律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小跳与级进相结合,起伏得当,使得旋律流畅、优美,第三句旋律在较低音区重复,与前面形成对比,形成“转”句,使第四句重复第一、二乐句的素材,形成呼应,结束全曲。歌曲的词曲结合紧密,有着抒情优美的风格,通过对小麻雀行为的描述,默化地教给小朋友待人有礼貌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表演《早上好》

2、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提出本学期学习要求

复习上学期最喜高压渣油泵欢的歌曲,唱一唱,并表演。

三、编创与活动

1、出示幻灯:(说说小朋友在干什么),图上画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适时鼓励。

2、按节奏朗读歌词

4/4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太阳天空照,(拍手)花儿对我笑(拍手),小鸟说早早早,你为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什么背上小书包(拍手)。

3、分组编创(家动作,打击乐,编不同节奏)。

4、分组表演。

5、学生评价。

四、新歌教学:

1、导入:

师;每天早上见到老师,小朋友都要打招呼,你知道英语“早上好”怎么说?

跟老师读一读“MORNING”

2、听录音,感受歌曲。

3、听后说说你觉得歌曲怎么样?

学生自由说。

4、联系拍手、跺脚

2/4第一拍跺脚第二拍拍手拍腿

3/4第一拍跺脚第二拍NYP高粘度泵拍手第三拍拍腿

5、听录音范唱,《早上好》,感受歌曲的旋律,教师带这学生拍手,跺脚

教师提示:感觉到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再来一边

6、教师范唱,边常边拍节奏,学生跟着做,心里默唱。

7、听歌曲录音,学生自己拍节奏,小声跟唱。

8、听老师弹琴,学生自己拍节奏,小声跟唱。

分组唱

9、唱着歌,走一走

要求:两组学生围成小圆圈

顺时针走三拍子

逆时针走二YHB润滑油泵拍子

边唱边走。

10、分组编创〈上学路上〉,边唱边表演。

如果自己感到满意,就在自己的课本上画一朵大红花。

五、小结师生再见。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表演〈小麻雀〉

2、复习〈早上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

边跺脚拍手、拍腿唱一边

指名学生唱一唱。其他学生律动。

三、新歌教学:

1、导入:

师;请小朋友听一首歌曲,说说煤焦油泵听到了什么?你觉得小麻雀怎样?(有礼貌、彬彬有理,惹人喜爱)

幻灯出示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2、听歌曲录音拍节拍,感受歌曲旋律

要求:放录音让学生试着分别拍击三拍子和二拍子。

放录音,按三拍子拍节拍。

3、边听录音边拍节拍,用“LU“轻声哼唱。

4、听教师范唱,学生轻唱歌词

注意:休止处。

5、听教师弹琴,边唱边看图、做动作,用动作记忆歌词。

6、听录音,分组编创歌词和动作。

7、将六高压渣油泵组学生编的歌词和动作综合成六段,分段表演。

A、分组边唱边表演。

B、学生评价

8、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小麻雀〉伴奏

A、出示图谱

B、让学生自行选择

C、分组选择,每组选择三种乐器搭配在一起练习,尝试搭配的效果,下节课演示给大家听,看哪一组演奏得协调、好听。

D、分组活动。

四、小结,布置下节课带好水彩笔,师生再见。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聆听〈森林水车〉

2、复习〈小麻雀〉用打击乐器伴ZYB重油煤焦油泵奏

3、表演,〈早上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早上好〉

边唱边表演

三、复习〈小麻雀〉

1、拍节拍唱一边。

2、边唱边表演

3、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小麻雀〉伴奏

提示:第一行图谱:可选择木鱼或双响筒。

第二行图谱:可选择串铃或沙球

第三行图谱:可选择三角铁或碰钟。

4、演示:

合着学生的歌声伴保温沥青泵奏,看哪一组学生演奏得协调、好听。

分组演示

学生评价,并说说为什么

0ⅩⅩ∣0ⅩⅩ║串铃或沙球

00Ⅹ∣00Ⅹ║三角铁或碰钟

四、聆听〈森林水车〉

1、初听

提示: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注意听音乐(小溪潺潺流水声,小鸟啾啾叫,仿佛轻风吹拂着)

2、结合图片,幻灯介绍ZYB-B可调压式渣油泵欧洲古老的水车。

水车是欧洲农村里最常见的大型灌溉工具,它整体为圆形,周围装有许多水斗,用水力或风力牵引,在我国南方的农村也有这种水车。

曲作者一日到森林里游玩,看到水车后萌发了创作欲望,即兴写成。

3、复听音乐

要求用彩色笔涂颜色或画线条表现自己听到的水车声、流水声、鸟叫声和太阳升起的感觉。

学生谈感受

再说说为什么?

五、小结,师生再3GR三螺杆泵见。

---------------

第二课时间的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在钟表店里》、《调皮的小闹钟》,唱《时间像小马车》、《这是什么》,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2.主动参与为歌曲伴奏,即兴创编动作,探索生活中的各种音响,创编节奏等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

聆听《在钟表店里》

聆听《调皮的小闹钟》

表演《时间像小马车》

表演《这是什么》

编创与活动:传消息

探索生YCB圆弧齿轮泵活中的声音

教材分析

1.管弦乐《在钟表店里》

《在钟表店里》为德国作曲家奥尔特(1850-1893)所作,是一首描绘性较强的管弦乐曲。它描写了在琳琅满目的钟表店里,修表工人在清脆的钟表声中愉快工作的情景。

乐曲采用旋律、节奏、音色、KCB不锈钢齿轮泵速度等手段,描绘了形形色色的钟表形象,抒发了人们的喜悦心情。

2.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 3.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时间像小马车》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创作歌曲。2/4拍,F大调式。

歌曲采用了有规律的节奏,多为四分、八分音符,形象地模仿了时钟嗒嗒走动的声响。旋律多为级进,流畅上口,并采用了曲调的模进、节奏的重复,使歌曲的情绪欢快、活泼。歌词简单明了,寓意深刻,告诉YHB润滑齿轮泵我们,在同样的时间里人们各自做着不同的事,有的人成绩卓著,有的人一事无成,说明了时间珍贵而紧迫,要珍惜时间,懂得利用人生有限的时间多学本领,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4.歌曲《这是什么》

《这是什么》是一首创作儿童歌曲,2/4拍,五声宫调式,为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以谜语为歌词,“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生动形象富有童趣,那是什么发增压燃油泵出的“嘀嗒”与“当当”的声音呢,启发学生以形象思维,积极动脑思考。

歌曲的旋律在有规律的节奏配合下,轻松、跳跃,第一、二乐句形象地描绘出钟表的机械声和报时声,第三乐句是重要的两个小乐句,呈示着两个设问,第四乐句是个扩展的尾句,平稳地落在主音“do”上,给人以完整的结束感,结合歌词提示学生要有时间观念,并暗示着谜底。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聆听《在钟表店里》、《调皮的小闹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歌曲《早上好》、《小麻雀》

要求:边RYB内啮合齿轮泵唱边表演

三、聆听《在钟表店里》

1、导入:

请小朋友们听一首乐曲,听后烁烁这段音乐,你仿佛来到了什么

2、初听音乐

听后讨论

师:你听到了哪些钟表的声音?

你知道那些细、高、轻、短、快的声音表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杜鹃报时钟、小闹钟

师:那些低、粗、长、慢的声音又表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大钟

3、复听音乐

要求:听到相同的音乐举手表示

师:你觉得音乐描绘了一个怎听。

4、学生讲故事。

四、聆听《调皮的小闹钟》

1、导入:小闹钟有病了,不能按时叫醒它的主人了,于是小主人开始修理这个小闹钟,他修好了,心里美孜孜的,你们听,他修好了吗?

2、听录音

要求:学生随着课本上的图形谱按节奏用手指点。

3、师:你发现小闹钟有什么特点呢?

请小朋友再听一边,听到后都用手点出来,表示你听到了。

复听音乐,学生用手指点。

4、师:铃声响了几次?

学生讨论回答

师:请你把小闹钟高压齿轮泵走动的声音画在课本上,看谁画的次数准确。

5、再听音乐,学生用笔画。

讨论后再评价。

五、小结师生再见。

KCB-300

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表演《时间像小马车》

2、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歌曲《小麻雀》

边唱边表演

检查背唱

三、新歌教学

1、导入:幻灯出示图片

师:图上画了什么?为什么我们常说马车?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说

师:请小朋友听一首歌曲,听听歌中是怎样说的。

听范唱录音

学生自由说

师:在同样的时间里人们各自做着不同的事情,有的人成绩卓著,有的人一事无成。

2、师:你会做骑马动作吗?

指名做

ZYB-B可调压渣油泵时间像小

师:还有哪些动作?

学生表演扬鞭、甩鞭动作。

放歌曲录音,学生做动作(两边)

3、朗读歌词

4、学唱歌词

听录音跟唱,KCG高温齿轮泵边唱边用手按课本上的示意线做旋律的走向动作,感受音的高低。

重点练唱“哒”。要求用舌尖动作,吐字清晰,唱时有力。

注意节拍重音,字头清楚。

跟老师的琴唱一边。

跟录音唱。

5、分组听录音编创歌曲动作,教师做适当指导

6、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讨论:选择哪些打击乐器伴奏比较合适呢?

串铃、双响筒、铃鼓、响板

提示:哪一件乐器像马铃声?哪一件乐器像马蹄声?

小马车奔跑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声音伴奏?

怎样变换力度敲击更加合适?

分组活动

7、分组汇报

一组学生表演,一组学生唱歌、一组学生KCB-300齿轮泵用打击乐器伴奏

把学生分成二批,让每组学生自由选择。

四、小结,师生再见。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表演《这是什么》

2、用打击乐器伴奏

3、拍电报游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KCB-300齿轮泵碳钢好歌

二、复习《时间像小马车》

边唱边表演

指名学生背唱

三、新歌教学

1、导入:请小朋友听一首歌曲,听后说说歌曲中唱的是什么?为什么?

2、听录音

自由诉说,并用画画出来。

3、听录音,画钟表

4、听教师范唱,随着教师的歌声轻轻拍手、拍腿

5、朗读歌词

小声跟着老师的琴声有感情地朗KCB可调齿轮泵读歌词。

6、学唱歌词

轻唱歌词,教师弹琴,学生唱词。

重点:“滴答”唱得整齐轻巧

“当当”相对要强,连贯。

7、连唱,用轻松而有弹性的声音清楚地咬字唱歌

8、分小组表演歌曲,听听他们的歌词唱得是否很清楚?

学生评价

9、用打击乐器伴奏

提示:怎样敲最合适?

看书上伴奏谱练习。

重点:二声部处

教师弹旋律,一部分学生唱,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四、编创与活动:

1、探索生活中的ZYB系列渣油泵声音

师:请小朋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能发出声音?

学生自由说。

出示水桶、玻璃杯、易拉罐、木梳等物品

师:怎样使他们发出高低、长短、强弱不同的声音?

学生讨论

探索,发现自己身边的物品,敲击声音,列举自己探索到的高的、低的、长短的声音。

敲出来给同学们听。

2、传消息

讲规矩:请第一个小朋友想一个节奏,写在课本上,然后点在下一个同学的手心里,向后传,直到最后一个同学,由最后一个同学站起来,边读边打出节奏,由其他同学组同学验证是否正确,然后由下一个学生换到第一座位,游戏继续开始。

开始游戏

评定:根据每小组节奏准确率的高低确定优胜组,在自己的课本上画大红花。

五、小结,师生再ZYB重油渣油泵见。

-------------

第三课童话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聆听《小天鹅舞曲》、《糖果仙人舞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新歌教学

1、导入:出示图,教师讲《天鹅湖》的故事

放背景音乐

2、初听音乐

提示:听到音乐,你感觉小ZYB渣油泵天鹅是怎样舞蹈的?

听后讨论

3、复听音乐

让学生扮演小天鹅即兴舞蹈?

提示:看谁的动作轻盈,能合上音乐。

4、再听,用打击乐伴奏

师:请小朋友选一件乐器微微乐曲伴奏,同时,请你用耳朵仔细听,敲击声音的强弱是否与音乐相适合?

5、介绍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师:这一首曲子好吗?你想知道是谁写的吗?

出示图片,介绍俄2CY齿轮泵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三、聆听《糖果仙人舞曲》

1、导入:请小朋友听一首乐曲,听后说说在音乐中听到什么奇特的声音,请你用动作表示。

(钢片琴的声音,可用手做敲击的动作)

2、初听音乐

师;音乐使你想到了什么?

听后讨论

3、教师讲故事

4、复听音乐

师:请你想象剧中人的形象,边听音乐边表演。

四、小结,师生再见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表演《小红帽》

2、改编歌词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新歌教学:

1、导入:

师:你听过《小红帽》的故事吗?谁听听?

师生合作讲故事

边讲边出示图

师:我们把这个故事边成一首歌曲好吗?

2、听范唱录音

师:你觉得歌曲怎样?你会用动作来表示吗?

放录音,学生即兴表演

师:你能听出歌曲是一二还是一二三

听音乐,学生试拍

3、边听KCB系列齿轮油泵音乐,学生边打二拍子

4、朗读歌词

5、轻声跟录音唱歌词

轻声跟琴唱歌词

2CY齿轮油泵系列能讲给大家

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连唱,要求声音轻快,咬字积极

四小节换气,换气前的私愤音符唱得短一些

第八小节的2——5要唱得亲切自然,后一个饮稍弱

第五乐句用稍弱的音量演唱

注意唱好每句末尾的韵“ANG”

6、边唱边表演

看课本上的图做动作一起练习:动动胯挥手,踏点动胯,动胯挥帽

师:你还会其它的动作吗?

放音乐,学生边唱边表演。

7、师:你能根据谈话故事《小红帽》改编歌词,加入情节表演吗?

分小组创编

分组表演

学生评价

8、跟着老师唱歌谱。

三、小节,师kcb18.3-83.3齿轮泵生再见。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表演《有一个人在教学过程:

kcb齿轮油泵KCB 300

胯托帽,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新歌教学

1、导入:

师:下面请小朋友听歌曲猜谜语

听完后用画画下来,猜猜看是什么?

2、听歌曲录音,学生画画

教师出示野蔷薇,介绍

3、跟老师唱效率两次

提示:哪两句是一样的?有几处是相同的?

找出相同的旋律唱一唱。

4、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跟教师读)

5、轻声跟录音唱歌ZYB齿轮渣油泵词

提示:注意弱起的第一个饮不要“被吃掉”

5164

紫红的

“紫”一字二音,高音“DO”要唱得肯定,唱准

采用摸唱法练唱。

6、练唱歌曲

指名学生唱,其他学生评价

7、师:你们能把这朵美丽的出来吗?

ZYB-B可调压重油煤焦油泵野蔷薇表演

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表演

教师做适当的指导

汇报表演。

三、编创与活动:填格子

1、出示DRM三个音分别让学生唱一唱

2、讲解要求:

请小朋友任意组合这三个音,可以DRMDMRMDR等等然后填在书上,形成三组音,想一想,这三个字母谱怎样填写更合适。

3、唱一唱,想办法让它们重复得少些。

4、比一比,看谁唱出的旋律多

一部分学生在书上填写,请一组重油煤焦油泵学生上来操作(在黑板上画出九个圆点的格子)

学生活动。

5、把自己填好的唱给大家听一听。

四、小结,师生再见。

----------------------

第四课跳起舞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表演《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新歌教学

1、导入:教师边唱边舞

请小朋友说说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歌,跳的是什么地方的舞?

师:老师带同学们到西藏走一走看一看。

多媒体出示西藏风景,教师煤焦油泵解说(服饰、风俗)。

2、播发西藏舞蹈,学会上跳跳,记住一两个动作。

3、放歌曲录音,学生跳一跳

教师可教一个踢踏步和三步一靠动作

放歌曲录音,学生跟着跳一跳

4、听一听歌曲是一二还一二三?

随音乐划拍

5、朗读歌词

要求:读出欢快、热烈的情绪。

6、学唱歌曲

随录音轻声用“LU”哼唱,注意自己的音色。

轻唱歌词

跟录音唱

再跟教师唱一唱,找出难唱处共同解决。

重点:衬词“扎拉羊卓拉”用微笑的感觉唱,既连贯,又要唱足,唱满时值。

连唱,用高兴的心情,连贯的声ZYB-B可调式渣油泵系列音演唱歌曲。

7、尝试用踢踏步和三步一靠动作跟着歌曲录音跳一跳。

边唱边跳。

8、分组编创动作表演

学生汇报表演

互相评价。

三、小结,师生再见。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聆听《在北京的金山上》、《雪莲献北京》

2、听着鼓声走和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要求:边唱边舞。

三、聆听《在北京的金山上》

1、导入:

师:刚才小朋友唱了一首西藏歌曲,下面请你们听一首西藏民歌。

2、初听歌曲

学生随音乐轻轻拍手,听后BRY风冷离心导热油泵歌曲情绪。

3、学生谈感受

师:那你觉得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演?

学生随着音乐自由跳一跳

教师将好的动作组合起来大家一起学一学。

4、复听歌曲

师生一起合着音乐跳一跳。

四、聆听《雪莲先北京》

1、导入:

师:请小朋友们听一首歌曲听后说说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

2、初听歌曲,听后讨RY型高温导热油泵论

3、复听歌曲

看图,请小朋友说说选择哪一种动作边听边表演。

试着做动作,师生共同设计

边听歌曲边表演。

五、游戏

1、出示走、跑、停BWCB沥青泵的图形谱,讲清区分的方法。

2、讲清游戏规则:

学生听教师的鼓声走或停、跑。

鼓声响起之前,教师给速度一二一起,听到ХХХХ走,听到ХХХХХХХХ换成小跑步,当鼓声停止时,学生心理数一、二三四可做点头,拍手,挥手、等动作,当时嘴里不能有声音。

3、鼓声起,按上面方法走或跑。

4、分里、外两圈反方向走,比一比哪一YHB润滑油泵组同学的动作准确率高,在游戏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同学要表演节目。

六、小结,师生再见。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2、表演《我的家在日喀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齐唱一边

边唱边表YHB齿轮润滑泵演

三、新歌教学

1、导入:

师:小朋友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喜欢吗?

A、(多媒体出示)看,来到了什么地方?(内蒙古)

内蒙古在辽阔的大草原上,那里牛羊成群,蒙古人民更是能歌善舞,你回表演蒙古舞吗?谁来表演你个动作?

我们一起来表演吧!

放录音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B、告别了辽阔的大草原,看,ZYB增压燃油泵来到了?(新疆)

新疆以出产()出名,你会跳新疆舞吗?谁来表演你个动作?

我们一起来好吗?

放录音,表演《颂祖国》。

C、下面请小朋友听一首歌,猜一猜,我们又到了哪里?

2、范唱听录音,多媒体出示

介绍西藏,西藏有“白色的雪山”“千里草原”、“青葱的森林”

“布达拉宫”介绍男女穿着

师:西藏人民更是能歌善舞,你会跳西藏舞吗?

放多媒体,学生模仿动作。

3、放录音《我的家在日喀则》,3GR跳

4、揭题,介绍日喀则

5、学唱歌曲

跟着录音轻唱

找出难唱的地方共同练唱

练唱:衬词

连唱< 学生唱后谈感受,你觉得这首歌曲怎样?应该怎样演唱。

学生情绪饱满,用轻快的声音连唱。

6、边唱边表演(分组)

7、用打击乐器伴奏:学生3GR三螺杆油泵可以自选乐器为歌曲伴

三螺杆泵学生跟着歌曲跳一奏

双响筒ХХХХ|Х00‖

串铃00|ХХХ‖

三角铁Х0|Х-‖

先分后合,教师讲解示范

想一想三种乐器怎样敲击声音与唱歌合起来效果最好。

8、分组伴奏,看哪一组合作得最好。

9、表演展示

部分学生演唱,一部分学生表演,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10、拓展,欣赏《青藏高原》

四、小结,师生再见。

---------------

第五课爱劳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听《海娃的歌》、3G

系列三螺杆泵《劳动歌》,唱《不再麻烦好妈妈》、《种玉米》,能够理解劳动的喜悦与欢乐。

2.结合口风琴的键盘位置,认识字母谱f、s,并能准确地吹奏。

3.能主动投入创编歌词、创编动作、填充字母谱、创编旋律等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

聆听《劳动歌》

聆听《海娃的歌》

表演《不再麻烦好妈妈》

编创与活动

表演《种玉米》

教材分析

1.歌曲《劳动歌》

《劳动歌》是美国动画片《白雪公主》中的插曲,由贺锡德泽河、记谱、配歌。《劳动歌》是七个小矮人在矿井劳动时唱的歌。歌曲为降A大调,2/4拍,三圆弧齿轮泵段体,情调活泼。前奏用八度大跳音程构成的旋律,八分音符的节奏,表现他们正积极地挥舞锹镐。歌声的前8小节是A段,4小节一句,第1、2和第5、6小节用sol和mi音作八分音符的同音反复,加上断音的处理,使歌曲具有活泼的情趣;B段为11小节,旋律比A段要宽广一些,说明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带给人的欢乐。然后A段再现。尾奏是把A、B两段旋律各演奏了一遍。再现了七个小矮人的愉快劳动的情景。

2.童声独唱《海娃的歌》

《海娃的歌》由霄鹏作词,李嘉评作曲,是一首民族风格浓郁的优秀创作曲。2/4拍、徵调式。歌YCB不锈钢圆弧齿轮泵曲由二部分构成。其族律明快、跳跃,节奏紧凑,十六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与生动形象的歌词紧密结合,表达了小娃对大海不可割舍的依恋和赞美。

3.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

《不再麻烦好妈妈》是由颂今、千红作词,颂今作曲的一首创作儿童歌曲,2/4拍,六声C宫调式,六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道出了小朋友的心里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再麻烦妈妈了。歌曲按语言的节奏一气呵成,旋律亲切、流畅,基本以级进为主,第一、二乐句采用重复的手法;第四乐句与第三乐句采用了反向进行的手法;第五乐句从最高音起唱,强调了小朋友自立的决心;结尾句按讲话的口气加了八分休止符,突出了“亲爱”的情感,轻柔地落在三拍

RYB燃油泵的主音上,表达了懂事的小朋友对母亲的爱与感激,围满地结束了全曲。

4.歌曲《种玉米》

《种玉米》是一首印度尼西亚儿童歌曲。这首歌曲由印度尼西亚著名女作家伊朴苏特创作。伊朴苏特一生致力于儿童歌曲创作,有很多作品,深受社会推崇。《种玉米》是她所作歌曲中的一首。由译者白媒介绍到我国。

歌曲为2/4拍、G大调,二段词的分节歌。是一首坚定有力充满热情的劳动歌曲。歌曲一开始就用了八分休止符,产生了果断、带有号召性的旋律。召集朋友们一齐来劳动,为学校的劳动园地种上玉米,旋律突出运用了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使得音调更为坚定、有力,描绘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教育学生“埋下种子,撒下希望”,将劳动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用辛勤的点火燃油泵劳动换取丰硕的成果。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聆听《劳动歌》

表演《不再麻烦好妈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聆听《劳动歌》

1、导入:

师:讲故事(师生共同讲《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

2、初听

听后说说:《劳动歌》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感受

3、复听,学生自由编动作表演

分组设计动作,提示:“用力”动作该怎样做。

师:小矮人还会做YHB轴头油泵哪些事?

生:自由回答,并做一做

4、师生一起随音乐律动。

三、表演《不再麻烦好妈妈》

1、导入:在家里谁最辛苦?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放背景音乐)

学生:自由回答

2、看图片

师:这些孩子在做什么?

把课前为妈妈记录的一天劳动的流水帐与小朋友交流

3、跟着音乐编创动作

4、学唱歌曲

轻声跟着范唱录音唱一唱

找出难唱的地方,一起练唱

重点练唱:NYP高粘度泵

56∣5301∣43∣20∣

妈妈妈妈您歇会儿吧

前八分休止处唱准确

“会儿”一音两字要唱好

连唱

师:请小朋友说说妈妈是怎样关心、呵护你,而她自己是如何辛劳的?唱时应该用怎样的声音?

生:自由叙述

用柔和的声音,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

5、边听歌曲边分组分类合作,进行自理比赛

师:通过以上的比赛,我们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自己的事情自己会做了,可以让我们的妈CYB稠油齿轮泵妈歇会儿了。你还会做哪些事情?你会编成歌来唱吗?

生:分组讨论,编创歌词

分组汇报

6、边唱边表演,看谁表演得好。

四、小结,师生再见。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表演《种玉米》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不再麻烦好妈妈》

1、跟伴奏完整地唱一边

2、边唱边表演

3、指名学生边唱边表不锈钢圆弧齿轮泵演,其他学生评价

三、新歌教学

1、导入:幻灯出示插图,请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你会用动作做一做吗?

2、放音乐

学生做锄地、割草动作

3、师:玉米长势好,果实象玛瑙,为什么玉米会长得这么好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会做施肥动作吗?

师:下面请一部分学生锄地,一部分学生割草,一部分学生施肥,跟着音乐再来一边。

4、放音乐,学生做动作

5、朗读歌词

男同学读第一段,女燃烧器油泵同学读第二段

6、跟范唱录音唱歌词

重点练唱:

幼芽娇嫩需要勤浇水

3111∣1—∣2176∣5—∣

你带来镰刀我来锄地

223∣45432∣1—∣

埋下种子撒下希望

“锄”“要”“种”三个附点要唱清楚

连续的两个附点不可以忽略

两拍的长音要唱足

7、连唱

请学生选择用欢快还是用ZYB-B高压渣油泵有力的声音来演唱

(跳跃、连贯)

分别尝试后选择

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但不要唱得过强,要有内在的力度,蕴涵着力量

8、选几名学生按课本上的标记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其他学生可以选其余打击乐器,设计敲击的方法,进行初始效果

一部分学生唱,其他学生齐奏一边

9、一部分学生唱,一部分学生表演,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看哪一组配合ZYB-B型可调式渣油泵得好

分组表演

学生评价

四、小结,师生再见。

2.上教版二年级(第三册)美术教案 篇二

【课前思考】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通过对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考察,发现了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探索的严谨作风,同时揭示了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列的道理,教师就必须创设情境,带孩子们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俗话说:情之萌生离不开“境”,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出示昆虫图片,配以悠扬的乐曲,之后我请孩子们想想自己想做岛上的哪种昆虫,为什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重点句子,从中发现文章的要义所在。

4.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风。课前准备:

有关课文的图片,词语黑板。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小朋友,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有趣的发现”。1.“趣”字正音,学生齐读。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理解中,“有趣”是什么意思。2.学生齐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回答:是谁的发现?发现了什么? 有趣在哪里?这个发现的作用?)

4.好,那就请小朋友带着这些问题来听课文,注意老师是怎样把音读准的,并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二、自读课文

1.小朋友一定也想读一读这篇课文吧!那就请大家在自己轻声读课文的同时,做到(出示自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B.读完课文后,读读课后生字表。C.给课文标上小节号。D.边读边思考问题。2.检查自学情况

课文中的字音大家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出示小黑板)

考察 昆虫 反复 比较 原来 生存 容易 消失 重要 研究 自由读——领读——开火车读

三、指名读课文

1.小朋友通过刚才读课文,数到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学生回答:4个自然段)

2.那老师请四个小朋友来把文章读一读,其他小朋友来听听他们有没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听边再想想这些问题。指名分节读课文 3.评议

4.初步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理清课文脉络。第一自然段:介绍了达尔文。第二自然段:达尔文的发现。第三自然段:这个发现有趣在哪里。第四自然段:这个发现的作用。

四、教学第一自然段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的是谁的发现?(学生回答:达尔文)[卡片] 提示学生注意“达”“文”两个字,请学生说一说“达”字的结构。

师:外国人的名字和我们不一样的,他叫达尔文,并不是姓“达”。跟老师读好这个名字。2.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呢?课文哪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呢?(学生回答: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有关达尔文的情况。

达尔文是英国有名的生物学家,他从小就喜欢收集植物标本,最后写出了《生物起源》这本巨著。(3)教师引导读第一自然段。(4)指名读,评议。(5)集体读。

五、教学部分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写两个生字

2.理解重点句子,从中发现文章的要义所在。句式:三个因果关系的复句:“因为„„就„„”,“因为„„也„„”,“„„便„„”。这三个复句强调了昆虫的体形特点与适应生存的关系。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习他认真探索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发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是谁有了有趣的发现?对,是达尔文。出示习题:达尔文 科学家 英国 著名 一百多年前

你谁能用上老师这儿给出的词来介绍一下达尔文吗?(自己练,指名说)(例: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达尔文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是啊,(出示图、句)一百(bǎi)多年前,英国有位著(zhù)名的科学家叫达(dá)尔文(wén)。

达尔文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经过坚持不懈的考察研究,他花了20多年的心血写成巨著《物种起源》,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记得他的名字,可见他十分——“著(zhù)名”。3.多了不起啊,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向客人老师介绍这位令人尊重的科学家。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1831年12月开始,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随英国政府组织的“贝格尔号”军舰进行历时5年的环球考察研究,当他来到一个小岛上时,达尔文发现了什么呢?这个发现有趣在哪里呢?课文的第2、3两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请小朋友们拿起书读这两段。(学生齐读2、3两个自然段)2.听上去还挺有趣的,想不想跟着达尔文一起乘船到海洋中的小岛去仔细观察观察?好,那赶紧坐坐好,我们出发啦!(播放海浪声、海鸥叫声)

3.到啦!你们瞧!达尔文正在花草丛中仔细观察,他发现了什么?

4.出示: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男生读。

5.小朋友们,你们平时见过哪些昆虫?(蝴蝶、蚂蚁、蜻蜓、蜜蜂„„)他们有的翅膀大,有的翅膀小,有的没有翅膀,可达尔文却发现岛上的昆虫——(引说)(板书:翅膀特别大 没有翅膀)小朋友,看到这些,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6.达尔文和小朋友一样,他心中也有很多的问号,感到很——奇怪。

出示句式: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却没有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指名填空)

是呀,翅膀小的昆虫去哪了呢?真是奇怪!

谁来读好这句话?读的时候会加上表情表示“奇怪”吗?(指名-齐读)

三、讲读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 达尔文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读给大家听?

出示: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因(yīn)为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yān)死(sǐ)。而(ér)那些翅膀特别大的,因(yīn)为能顶住大风,也生存了下来。可怜的是那些翅膀小的昆虫,能飞起来却顶不住大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2.这段话里写到了几种昆虫?(三种)

3.补充板书(翅膀小的)。当大风来临的时候,它们各自会有怎样的遭遇呢?我们跟着达尔文一起去考察。(课件演示)

4.谁先来演示一下,再告诉大家,你都遭遇到了什么? 预设:

(1)小蚂蚁,现在刮大风了,你害怕吗?(我是一只没有翅膀的昆虫,大风来了,我就躲在岩石下、草丛中,仍然可以继续爬行。)

蚂蚁多幸运,幸运就幸运在没长翅膀。女生来读读这句话。

(2)大蝴蝶,风这么大,你要不要先躲起来歇会?(我最自在,没有风的时候,我自由的飞翔;大风来的时候,我就飞到安全的地方。)

瞧,翅膀大也有翅膀大的好处,男生来读读这句话。

(3)小蜜蜂,你怎么愁眉苦脸的?(我的翅膀太小了,狂风一吹,我的小命就难保了。)

翅膀小的昆虫多可怜啊!因为翅膀小,能飞起来却顶不住大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所以逐渐消失了。一起读。

5.小朋友,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现在你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了吗?谁能学着刚刚任老师的样子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要是能用上“因为„„所以„„”就更好了!指名说。

6.我们知道了昆虫能不能在岛上生存,都与大风有关。因为,岛上经常刮大风,能顶得住大风,就能生存下来。不能顶住大风,就逐渐消失了。达尔文发现了,岛上的昆虫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板书:适者生存)这就是课文的有趣所在。7.那么,达尔文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呢?

出示: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得到这个答案容易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1)“许多”(数量多、种类多)

课前你们捉一只虫容易吗?达尔文要捉来许多各种各类的昆虫,岛上经常刮大风,也许还经常(引导想象)——下大雨,捉虫时还可能——,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多辛苦啊!

(2)“反复观察比较”(一次又一次地细致观察那么多数量、那么多种类的、小小的昆虫,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不厌其烦)

科学家的许多发现,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找到答案的,达尔文也不例外。(3)“终于”

没有反复的观察比较如何得来正确的答案呢?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8.历尽千辛万苦,达尔文不懈考察,终于找到了答案,真正感受到了发现的有趣,真为他感到高兴!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一自然段,感受达尔文的认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四、引读第四自然段:

1.达尔文可真爱动脑筋,小朋友,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

2.正因为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他才会成为一位有名的科学家,他才会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问题,而且这个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也起到了非常(引说)——重要的作用。好,让我们捧起书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

3.其实我们的大自然中、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问号正等着我们小朋友去发现,去动脑筋解决呢。老师希望小朋友今后遇到难题,能多用用自己的小脑袋去认真思考,多用自己的小手去动一动,相信你的发现会更多。你们愿意吗?

3.上教版二年级(第三册)美术教案 篇三

单元主题:第一单元 都市印象 课题名称:第1课 城市雕塑

 知识要素

了解不同材料特点

 技能要求:

对材料的选择与制作

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感受创作的愉悦,发现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实践与创造:运用各种材料和方法制作成雕塑

欣赏与评议:感受制作的快乐,互相交流、欣赏作品

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进行有创意的立体设计

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综合材料制作

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交流

1.教师出示城市花园的图片作为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制作雕塑的兴趣。2.教师出示现代城市雕塑大师的作品,供学生欣赏。

3.学生讨论交流雕塑给城市带来的好处,及观赏不同环境中的不同雕塑的感受。

二.感受与尝试

1.教师引导学生用废旧材料制作简单,奇妙的雕塑。2.交流各自寻找来的废旧材料。

3.提供一些制作好的雕塑作品给学生欣赏,拓展其思路,明确制作要求。

三.选材与表现

1.引导学生熟悉的性质,开动脑筋,找制作的方法。

2.学生用折、剪、粘、卷、插、组装等手法制作一个雕塑。

四.作品交流与欣赏

1.给自己的雕塑起个名字。

2.按材料的分类,分小组展示作品,让学生知道同种材料的的不同用法。3.谈谈对于城市环境设计的一些认识。

三年级第一学期美术教案

1.把做好的商店排列起来,创设成步行街。2.引导学生走走步行街,欣赏同学的设计。3.评一评谁的商店设计得最吸引“游人”。

单元主题:第一单元 都市印象 课题名称:第3课 美丽的路灯

 知识要素

根据材料设计路灯造型

 技能要求:

选择材料制作成能独立的路灯

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发现可利用的材料,体验造型设计的乐趣 实践与创造:用不同材料和方法设计制作能直立的路灯 欣赏与评议:感受作品的美感及作用

 教学重点

路灯的设计

 教学难点

材料性质与路灯造型的设计

 教学过程

一.发现与引导

1.欣赏城市景观,发现造型别致的路灯。2.引导学生分析路灯的造型设计。

3.交流、讨论路灯在城市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

(照明、道路景观装饰、体现城市现代气息……)

二.欣赏与认知

1.给学生欣赏用废旧材料制作的路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2.分析各种路灯的造型,使学生有更深的感性认识。

3.学会设计一张简单的实际图纸。用铅笔画下来,分组讨论谈谈设想。

三.选材与表现

1.讨论材料搭配的方法,并做适当演示。

2.使用各种废旧材料:旧铅笔、筷子、泡沫、塑料、笔帽、彩纸、吹管、瓶子……学生自

三年级第一学期美术教案

三.作业绘制

1.启发学生构思自己准备画哪些内容。2.完成构思小稿,突出主要表现事物。

3.进行分析,重点放在近大远小的安排上。注意前后遮挡关系。4.继续创作。

四.评论与见解

1.欣赏与评价始终贯穿与整个作画过程中。2.介绍作品,谈谈感受。

3.学生互评。可从主题是否突出,是否体现近大远小,表现形式是否有创意。

单元主题:第二单元 走近大师 课题名称:第5课 我学大师克里姆特

 知识要素

体会线条装饰对比的形式美

 技能要求:

用有疏密长短曲直变化的线条装饰画面

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体验大师装饰的美感,启发学生的兴趣 实践与创造:用各种装饰手法来描绘自己的作品 欣赏与评议:欣赏评价大师的作品和同学的作品

 教学重点

能用疏密长短曲直变化的线条装饰画面

 教学难点

根据大师的装饰特点,创作各种装饰图案

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引入

1.展示大师作品,教师简介大师生平。2.学生讨论交流大师的装饰特点,方法。3.小结:注意疏密、长短、曲直的对比变化。

二.联想与尝试

1.联想图案装饰元素除了几何形、线形还有哪些?

三年级第一学期美术教案

1.设计主题的指导:

① 具象组合② 抽象组合

2.注意色的冷暖对比和色块大小对比,演示色彩冷暖与色块大小不同的对比效果。3.引导学生个体制作或小组合作。

三.交流与修改

1.边制作边交流,边点评,不断完善作品。2.有选择地装饰画面。

四.展示与评价 1.作业集中展示

① 加上简易像框,使用综合材料。

② 举办小小画廊拍卖会,让学生学会欣赏评价,并竞拍好的作品。

单元主题:第二单元 走近大师 课题名称:第7课 我的卡通人物

 知识要素

人物的夸张及线条的运用

 技能要求:

用线条装饰的方法制作人物卡通刮蜡画

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感受动手创造刮蜡画的乐趣及卡通的魅力 实践与创造:用线条装饰的方法创作卡通人物刮蜡画 欣赏与评议:欣赏、评价自己或同学的作品

 教学重点

学习用夸张的方法造型,用大师的方法去装饰

 教学难点

卡通人物造型的夸张动态与装饰

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尝试

1.请学生说说所熟悉的各种卡通人物,及有关这些卡通人物的故事 2.教师演示刮蜡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年级第一学期美术教案

主要还有什么不同?

2.欣赏国画大师的作品,了解民族艺术及其艺术家。

3.教师当堂示范,范画一幅简单的作品,使学生了解用彩墨来作画的工具、材料,体验情趣。

二.欣赏与认知 1.学生尝试练习。

① 握笔姿势的指导

② 蘸墨的指导

③ 学生尝试在宣纸上画点 2.交流感想

① 作品展示

② 你有什么感想、体会?

③ 发现他人画的和自己画的有何不同? 3.师小结并示范墨点的深浅、大小的绘画。

三.选材与表现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并能表现,注重“快活的小蝌蚪”。

2.能够用点来表现蝌蚪生活的场景,注意排列组合的大小、疏密变化,及排列轨迹的生动性。

3.学生能合理运用工具、材料表现出小蝌蚪快乐生活的画面。

四.欣赏与交流

1.作品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2.互评、教师小结。

① 点的大小、深浅明显吗?

② 小蝌蚪快活吗?

③ 这幅画有趣吗?

单元主题:第三单元 彩墨的故事 课题名称:第9课 墨线的游戏

 知识要素

体验墨线的变化趣味

 技能要求:

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

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了解中国画的工具与性能,体验墨线的乐趣

三年级第一学期美术教案

彩墨画的构图

 技能要求:

用画、剪、贴等各种方法在宣纸上制作

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知道美术综合技能的相互作用,体验乐趣 实践与创造:运用各种工具、材料创作画面 欣赏与评议:欣赏作品、交流感想

 教学重点

池塘景色的表现

 教学难点

有趣的有关荷塘的主题画创作

 教学过程

一.欣赏

1.欣赏《荷塘》,思考:荷花长得什么样的?荷叶呢?

你还发现了什么神似? 2.欣赏教师画荷花、荷叶:

① 把你发现的添上去。

② 用到了学到的哪些本领? 3.欣赏同龄人作品。

① 还可以怎么来画荷花、荷叶?

② 荷花、荷叶的位置安排有什么不一样?

二.练习

1.学生尝试练习:

① 水彩颜料的运用指导。

② 练习画荷花、荷叶。2.评析:

① 我画的荷花、荷叶与同学画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② 画得美吗? 3.教师小结。

三.创作

1.想象:池塘里有那些小动物和昆虫?荷塘里发生了什么故事? 2.添加:用彩纸剪贴出荷塘里的小生命

四.交流

1.欣赏与交流:

① 觉得这幅画生动吗?为什么?

三年级第一学期美术教案

3.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装饰要有特点。4.及时发现有创意的学生。5.鼓励相互欣赏、借鉴。

四.评价

1.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单介绍自己的创意。

2.让学生寻找同学作品的优点,能说说自己的看法,找差距。3.评选心目中的优秀作品。4.教师作点评。

单元主题:第四单元 工艺陈列室 课题名称:第12课 编钟的故事

 知识要素

编钟知识及造型欣赏

 技能要求:

泥片贴条技法

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体验传统工艺品的美感及纹样有序的排列 实践与创造:培养合作精神、把编钟装饰得与众不同 欣赏与评议:能说出合作的目的及分工制作情况

 教学重点

造型与纹样设计

 教学难点

作品的完整与造型美感

 教学过程

一.记忆与联想 1.教师引导学生听到的乐曲进行比较有什么特点或边欣赏实物边听音乐,感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2.教师介绍乐理知识,并且与模型、图片对照。3.欣赏课文范画,寻找一组作品的类似之处。

二.交流与指导

1.欣赏古编钟说说类似之处(外形、花纹……)。

三年级第一学期美术教案

3.教师根据概括介绍吉祥物的内涵。

二.交流与指导

1.学生讨论所知道的吉祥物,有什么特点。(外形、主要特征)2.学生上黑板画。

3.结合作品进行变形概括的指导。

三.实践与制作

1.观察、板画自己喜爱的吉祥物。2.讨论吉祥物的造型和装饰技巧。

3.知道学生用已学过的泥工技巧装饰变形了的吉祥物。

四.欣赏与评价

1.以小组推荐展示作品,学生介绍作品的特点。2.投票评选优秀作品。

3.教师点评优秀作品中泥工技法运用情况。

单元主题:第五单元 六面体的世界 课题名称:第14课 生活中的六面体

 知识要素

对方形立体物的认识与体验

 技能要求:

剪贴设计生活中的方形立体物

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认识六面体,体现方形立体物的完美 实践与创造:利用废旧包装盒进行装饰、制作生活用品 欣赏与评议:感受生活中的六面体的造型美

 教学重点

认识六面体

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废旧方形包装盒的形状设计制作生活用品

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认知

三年级第一学期美术教案

 教学重点

画出想象中的方形立体物

 教学难点

方形立体物立体感的表现

 教学过程

一.感受与发现

1.先出示正方形、长方形,请学生思考:如何让它们有立体感? 2.出示六面体模型,请学生寻找六面体的结构、特点。3.教师小结:六面体是由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组成的。

二.启发与尝试

1.请学生讨论:除了上节课写生过的六面体事物,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六面体?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一些小型的事物、别人已经注意到的事物,或者把有的事物去繁从简,对外形进行概括。

2.请学生尝试简单地绘画

一、两个六面体事物。

3.简评中提出相应的作业要求:注意画出六面体事物的另几个面,一表现出立体感。

三.想象与实践

1.构思,小组讨论:自己想象的六面体事物是怎样的,互相启发。2.想象、创作:要求构图饱满,画出立体感。

3.添加背景:要求突出主体,使画面丰富、生活化。

4.赋予色彩、完整作业:涂色技法有变化,注意色彩搭配。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构思。2.互评,教师评议。

① 绘画的事物是否不趋众,有新意?

② 六面体事物的立体感表现如何?

③ 画面是否饱满,主体是否突出?

④ 背景的添加是否丰富?是否生活化?

⑤ 色彩是否鲜明?是否协调?

单元主题:第五单元 六面体的世界 课题名称:第16课 我的学具

 知识要素

通过写生表现学具的立体感

三年级第一学期美术教案

④ 主体是否突出?

4.课后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六面体?

单元主题:第六单元 形象大师 课题名称:第17课 我的名片

 知识要素

美术字初步(单线)字图构成与装饰

 技能要求:

学习制作名片

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体验运用名片交流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实践与创造:设计一张富有个性特点的名片

欣赏与评议:加强交流,在情境体验中进行作品评价

 教学重点

单线美术字与图案的布局

 教学难点

名片设计的个性化

 教学过程

一.激情与导入

多媒体情境演示: 1.用名片交流如:

A: Hi, this is my name-card.B: Thank you.(Look at the name-card.)Oh, you are Tommy Chen.Nice to meet you.A: Nice to meet you, too.B: And this is my name-card.A:(Look at the name-card.)You’re Shirley Zhang.Your name-card is very beautiful…

2.教师提问:他们通过什么进行交流? 3.揭示课题,简介名片的作用。

二.讨论与发散

1.教师提问:Why Tommy Chen said Shirley Zhang’s name-card is very beautiful? Let’s look at Shirley Zhang’s name-card.9

三年级第一学期美术教案

 技能要求:

用剪、刻、贴等综合方法制作

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体验奖章活动和奖章设计的快乐 实践与创造:设计一枚图文并茂的服务奖章

欣赏与评议:结合体验进行评价,加强评价过程中的欣赏

 教学重点

图设计与单线美术字的绘写

 教学难点

图文并茂组合与性发挥

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与联想

1.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在一、二年级所争必修奖章实物(如:苗苗章、手工章、歌唱章、游戏章、孝敬章等)。

2.争先恐后简单介绍各自所争奖章,表现成就感。3.揭示课题。

二.观察与发现

1.引导学生观察奖章实物的外形、色彩。2.分析并了解奖章的组成:

① 奖章的组成:文字(字母)和图案。

② 组合游戏:

多媒体出示不同的奖章外形、文字(字母)和图案,请几名学生上讲台拼拼摆摆,演示、感受不同的外形与文字(字母)和图案组合的不同效果。

③ 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同中求异”: a.同一奖章外形、色彩的千变万化;

b.同一奖章文字(字母)和图案的造型变化。

三.尝试与创作

1.请学生点击多媒体演示各种各样的必修章和选修章、自设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设计欲望,开拓学生思路。2.欣赏教材。

3.复习单线美术字的绘写口诀:写满方格、横平竖直。

请几名学生到黑板上写一写,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改。

4.小组讨论:准备设计一枚什么奖章?采用哪种外形、色彩和图案?

5.选取卡纸或铅画纸进行奖章设计,教师巡回辅导,要求:文字(字母)和图案合理组织。

图案设计简洁明了,突出主题。

四.展示与评论

三年级第一学期美术教案

① 抽象几何形——心形、方形、长方形、圆形;

② 形的组合——长方形的叠加;

③ 形象动物——如猫头鹰;

④ 形象植物——如:花形、叶形。

2.欣赏范作,讨论像框与照片的搭配欣赏教材。

三.构思与创作

1.学习像框立体支架的制作,构思、讨论:

① 准备做怎样的像框?

② 照片怎样安排?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要求:

① 利用非就材料进行搭配;

② 像框与照片的搭配要合理。

四.欣赏与评价

1.创设情境:像框设计展。2.互赠作品,自评、互评。3.教师点评,小结。4.完成书上“我的感觉”、“我的发现”。

单元主题:第七单元 我爱我家 课题名称:第20课 我的一家

 知识要素

人物特征的表现与主题创意

 技能要求:

用各种绘画形成表现各年龄层次人物

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体验亲情,发现人物脸部特征

实践与创造:描绘不同特征的人,表现出有个性的人物 欣赏与评议:欣赏与感受与众不同的合家照

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征来画人物

 教学难点

画面的构图

三年级第一学期美术教案

 教学重点

能用多种材料、方法绘制窗帘

 教学难点

窗帘款式、功能的创意设计

 教学过程

一.记忆与联想

1.请学生讨论窗帘的功能:

① 遮阳;

② 保留室内的私密性;

③ 装饰、美化室内环境。

2.通过回忆,请学生交流窗帘的材料、特点等:

① 有布、纱、竹、塑料、金属等多种材料;

② 有对称的和不对称的;

③ 有百叶窗、垂直帘、卷帘等多种形式。

3.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作愿望。

二.感受与尝试

1.请学生尝试设计窗帘的款式,功能和花纹。

2.展示、简评,提出要求:式样要新颖、花纹简洁、整体。

3.分小组讨论:除了绘画方法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方法进行绘制? 4.教师依据学生的提议,进行演示,并提出绘制要求。

三.设计与制作

1.根据自己的构思,选择材料,设计绘制方案。2.可采取以下程序制作:

① 先根据功能设计出窗帘的款式、花纹。

款式要新颖,花纹可具象可抽象,注意排列的生动性。

② 综合运用画、剪贴、折等方法进行制作。

注意色彩搭配,及实用效果。

③ 添加窗户或简单背景。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欣赏。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作业,说出理由。3.互评,教师点评,鼓励有创意的作业:

① 在材料使用、款式的设计上是否有创意?

② 窗帘的花纹是否简洁、生动?

③ 色彩搭配如何?

4.请作品较突出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

三年级第一学期美术教案

四.欣赏与评价

1.创设情境:小天地设计博览会:

① 将学生作品按功能分类,在黑板上展示;

② 引导学生欣赏、自评、互评;

③ 教师点评、小结。2.完成书上“我的感觉”、“我的发现”。3.发散:与父母一起装饰家居。

单元主题:第八单元 电脑给我新本领 课题名称:第23课 可爱的小青蛙

 知识要素

青蛙的结构

 技能要求:

电脑复制与添加的方法

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青蛙的外形特征,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 实践与创造:用圆形叠加的方法画拟人化的青蛙的故事 欣赏与评议:介绍青蛙们有趣的故事,交流感受

 教学重点

青蛙的动态及拟人化表现

 教学难点

组织有创意的主题画

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1.先回忆,再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有助于重复加深形象记忆。2.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询,收集相关资料,激发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

3.基本操作:椭圆形工具的熟练运用;巩固复制、粘贴功能;掌握合并画面的本领。

二.发现与设计

1.通过观察,发现青蛙的外形特征,并用简练的语言来描述。2.用圆形叠加的方法画青蛙。

3.请学生来模仿青蛙的各种动态,做表情,加深对拟人化青蛙形象的体会。

教师从中做好引导、点拨。

4.更进一层青蛙动态的装配,使学生对其运动规律更能理解。

三年级第一学期美术教案

1.基于对城堡的认识,吧森林里的大蘑菇变成一组可爱的城堡。2.学生演示排列组合一组蘑菇城堡,教师点拨,讲解要点。3.把城堡造型具体化。

三.想象与创造 1.联想:

① 哪些小动物喜爱住在这蘑菇城堡里呢?

② 它们住在城堡里在干什么?

2.添画小动物,以圆形为主,画上小动物的形象特征,注意小动物的动作。

四.展示与介绍

4.冀教版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使学生懂得不能忽略一些细小的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教学难点: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葫芦吗?能把你知道的有关知识说给大家听吗? 2.师出示葫芦图片,补充简介葫芦。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葫芦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生自由发言。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本课。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畅所欲言,从整体上感知本课。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1.自读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2.同桌开展相互间的学习。(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义,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4.分段朗读课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三、小组讨论。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3.派代表说一说。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通力合作。给学生更多的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四、汇报交流。(一)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生汇报时师注意适时指导一下几个重点: 1.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了解葫芦长的什么样子? 重点理解在“藤上挂了几个葫芦”这句话中,为什么用“挂”而不用“看”或其他的词。(用“挂”生动、形象、准确)理解句子“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说明种葫芦的人非常喜欢小葫芦)2.第二自然段: 了解蚜虫对葫芦有什么危害? 种葫芦人的心理,他不治虫的原因的理解:盯着、自言自语 指导朗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用急切、赞叹的语气)3.第三自然段: 重点指导朗读,用反问奇怪的语气,体会他不听劝告,满不在乎的心情。4.第四自然段: 理解“更多了”“慢慢的”“一个一个都落了”让学生充分体会种葫芦人内心的沮丧。指导学生用后悔、无奈、缓慢的语气读。

(二)表演这个小故事。比一比那组同学演得好。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尽量肯定他们有价值的意见,给予表扬。把朗读作为孩子们抒发自己心中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通过表演进一步地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入情入境的表演使学生更好地揣摩人物的语言和语气。

5.上教版二年级(第三册)美术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制定秋游的计划,懂得做事要有计划,并对自己订的计划负责。

2.通过对秋游中可能出现的现象进行讨论、作出价值判断,对所需物品作出合理的选择,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环保意识,以及初步的自主、协作的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你们都参加过秋游吧。在决定秋游前,要做哪些事?

二.揭示课题《秋游准备》

三.师:秋游前到底要做哪些准备呢?(小组讨论)

四.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秋游的地点秋游的时间

秋游的线路如何到达目的地

秋游时搞些什么活动

五.师述: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秋游计划”。小朋友,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有计划,目的明确。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六.请小朋友按照板书上的提示,每一组制定一个“秋游计划”。看哪一组小朋友订地计划周全、妥当。

七.计划展示。

秋游准备(二)

教学目标:

通过对秋游中可能出现的.现象进行讨论、作出价值判断,对所需物品作出合理的选择,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环保意识,以及初步的自主、协作的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为参加秋游活动制定了计划,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秋游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出示画面问:

1.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我们在午餐是时要注意什么?发现有的同学食品忘带时,你会怎么做?

3.吃完午餐,我们要做什么事情?

三、出示画面,讨论:下面的做法对吗?为什么?秋游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四、小结并板书:

保持环境整洁注意安全遵守纪律

与游客友好相处热情大方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6.上教版二年级(第三册)美术教案 篇六

八 年 级 语 文 教 学 案 课题:《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1925年这篇文章一发表,立刻轰动文坛。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有人认为:“要谈五四以来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而要谈朱自清,又不能不提到《背影》。”(林非《现代散文六十家札记》)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本文所反映的是1917年的事,那是我国近代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文中写家境的“惨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民生计的艰难。《背影》写的是家庭的平凡琐事,以质朴无华的语言表现了深沉的父子之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背影》这篇著名的纪实散文,多少年来一直被选作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深深的打动读者,在于它充满了亲子之爱,这是个永恒的主题,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其次,这篇散文构思的角度不同一般,语言文字平平实实,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朴实的语言风格。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新授课 2.1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

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检查预习:

一、字

1、字的读音

簌簌()

赋闲()

踌躇()

颓唐()

箸()

蹒跚()

妥帖()

惦记()

晶莹()

迂()

2、给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

奔┍

丧┕

禁┕

差┕

3、区别下列字的字形字音

┍卸

┍倾

┍拭

┍琐

┕御

┕顷 ┕试

┕锁

┍藉

┍卖

二、词语

┕籍 ┕买

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祸不单行: 变卖典质:

光景: 惨淡:

颓唐: 聪明:

漂亮:

迂:

蹒跚: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箸:

大去:

2、理解运用词语

祸不单行 狼藉 光景 惨淡 聪明

变卖典质 踌躇 颓唐 漂亮 蹒跚

课文赏析:

一、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

,它以

为线索,表现父亲的。

二、本文几次写到“背影”? 各在什么地方?

三、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1、听录音朗读

2、父亲为什么要买橘子?

3、根据课文填空。

4、哪些语句描写了父亲的外貌?哪个词表现了父亲身材的特点?哪个词表现了父亲步履的特点?“蹒跚”什么意思?请你学一学“蹒跚”的样子。

5、哪些语句具体地写出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这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

6、“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两个“怕”,各怕什么?

7、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

8、父亲送儿子上车,前后只说了四句话,请把这四句话找出来。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

9、归纳:写父亲的背影的目的是?归纳段意。

10、写父亲的4次背影中,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写得最详细,为什么? 扩展 迁移

1、有人认为,父亲年纪大了,身体“肥胖”而又步履“蹒跚”,买橘子让儿子自己去不是更好吗?但他却非自己去不可,这不是一种溺爱吗?对此你怎样认为?

2、有人说: “一个20岁的大男孩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请与大家讨论

3、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4、介绍并听歌曲《天亮了》。

今天我们要布置的是一个特殊的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同步练习

●活动与探究

一、说话训练用口头片断作文形式完成下面训练。1.你有过对亲人由不理解到理解而深受感动的经历吗?举一个事例谈谈。2.每个人都最熟悉亲人的特征了,想好一段话,说说你的一位亲人的特征。要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说。3.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今天该不该发扬这种美德?为什么?要求:要说得实实在在。把“为什么”说清楚。

二、写作练习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了你?这件事的经过怎样?你受到了怎样的感动?参照这样的思路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综合能力测试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粗字注音

1.交卸()2.狼jí()3.妥帖()

4.tuí唐()5.琐xiè()6.晶莹()

7.踌躇()8.pán shān()

二、根据所给的拼音,为下列多音字组词

1.差:chāi()chā()chà()

2.丧:sāng()sàng()

3.禁:jīn()jìn()

4.奔:bēn()bèn()5.栅:zhà()shān()

三、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1.不能自已()2.情郁于中()

3.触目伤怀()4.举箸()

四、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________ 2.凄惨暗淡,不景气。________ 3.看到心里感到悲伤。________

4.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________ 5.细小而繁多(的事)。________ 6.不幸的事接连发生。________ 《背影》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语段(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难点: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其中父母对我们的爱却是最令我们感动的,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父母令你们感动的故事?再谈谈你们当时的心情。

提示: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述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现代著名作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父亲的,怎样描绘父子亲情的。

二、朗读训练

1、抽学生分段朗读后互相评议得失;

2、播放配乐朗诵示范。

3、学生配乐朗读。

三、自主学习

1.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当时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生活的困顿,使作者的心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人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色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故事发生的时候正是作者家境败落,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接二连三的灾难,父亲本已承爱了沉重的打击,对“我”却还无微不至地怜爱和体贴,送别时为“我”买橘子,使我们理解到父子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感情。

2.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

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这里,我们可看出朱自清不随人后、善于开拓创新的艺术才华。如果换成“浦口别父”之类,就平庸无味了。

四、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第一次:文章第1段。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境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2、四次“背影”的出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五、探究学习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形象表达父子之情的? ①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地探身、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将橘子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那为我熟识的父亲的背影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铭刻在我的心中。父亲那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奋争的精神,深深鼓舞了我。文中表现的那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之情,字里行间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多么真挚动人呀!那淡灰色的愁云之间,那一捧“朱红的橘子”,不正是父亲一片亲子之情的真实写照吗?

②语言描写。文中父亲的语言都很简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

当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时,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蕴含着许多的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2.速读课文,简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拙正是大巧的表现。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 4 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3.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

开篇设疑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1 悲凉气氛(别时家境)2-3

回忆往事垫背影(细心关照)4-5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7 背影

背影》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2.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2.了解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写作笔法。

3.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多形式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研讨法:提出问题,个别思考,集体讨论。

教学手段:

借助朗诵录音、图画及多媒体

教学步骤:二课时。

第一 课时对课文总体分析;第二课时对细节分析。

第一 课时

导入: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朋友会让我们津津乐道,他们的许多趣事也都让我们记忆犹新。但是对于我们最熟悉的父母,我们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他的父亲的。

检查有关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差使chai,受派遣所做的事 丧事sāng,有关死亡的事

交卸xiè,解除,除去 颓唐tuí精神消沉

狼藉jí,践踏 琐屑xiè,细小繁杂

簌簌sǜsu,泪流的样子 举箸zhǜ,筷子

作者介绍: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 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 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 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 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或者一 同学、数同学朗读课文。思考下例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 脉相承的。分别为: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 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 种浓厚的星槠樟秩摹"仆嘎蜷伲袒秤埃坏诙问窃诔嫡舅捅鸬某∶嬷校盖着峙值纳砬铰募枘眩珲堑淖吖牢勇蜷僮樱苟痈卸萌壤嵊簟?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从以上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是以“背影”为线索来串联故事;通过故事的描述来抒写自己对父亲的那种一 般情况下难以忽伏的情感,接着我们来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

段落大意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 部分(第一 段): 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

2.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 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一 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

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

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

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后一 段): 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 脉相承的。

第一 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 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由此可见,用背影突出父子情深。

第二课时

饱经忧患的父亲:一 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父亲是一 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 条成功之路。本文多次提到背影,表达的中心就是父亲爱儿子,儿子爱父亲。确实,父疼子,子爱父 ——父子情深。那么以下部分我们就来仔细品读作者是如何表达父子之间的爱意。

:父疼子

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其中哪一 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答:望父买橘见背影,(朗读,分析这一 部分)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 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 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 个艰难的背影!)

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答:父亲的语言。

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⑷进去吧,里面没人.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二、子爱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三、研究探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作者并不是第一 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朗读二三段),总结:

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 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 切,7 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 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综合言之,应该有这样一 些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原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 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作业:

1、比较他人是如何描写自己父亲的,课后作个收集。

2、自己创作一 篇小作文,说说你父亲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的。

附板书: 《背影》 朱自清

字词

差使chai,受派遣所做的事 交卸xiè,解除,除去

狼藉jí,践踏 簌簌sǜsu,泪流的样子

丧事sāng,有关死亡的事 颓唐tuí精神消沉

琐屑xiè,细小繁杂 举箸zhǜ,筷子

二、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诗人,学者,作家,民族战士。因拒绝食用“美援米”而死。

三、写作背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

四、浦口送别:

四写背影

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点题背影 第一 段(1)第一 层:那年冬天—我们便同行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描绘背影 第二段(23456)第二层:到南京是—太聪明了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背影消失 第三层:我说到—又来了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再现背影 第三段(7)第二课时

细节突出父子情深

父亲疼儿子:

做了哪些事: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具体背影描写:穿戴:黑、深青——沉重的背影

走路姿势:蹒跚——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艰难的背影

3、语言描写: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⑷进去吧,里面没人.儿子爱父亲: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7.上教版二年级(第三册)美术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课堂练习。教学目标: 背诵《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教学准备: 课堂练习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读课文

2、《游子吟》这首诗你也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比赛读。

二、指导背诵

1、看图背诵这首诗

2、同座位点背

3、指名读,齐背。

三、读《补充阅读》上的相关文章

四、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补()摸()针()恩()

扑()漠()什()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着身上的衣服,()着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3、默写《游子吟》这首诗。

8.粤教版二年级品德教案 篇八

第三单元 身边的学问

8.有趣的名字

设计者:深圳市罗湖区桂园小学 张丹

课标分析:

《有趣的名字》是广东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内容。是依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有好奇心,喜欢提问”标准中“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的要求而设课的。在本课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并掌握一定的方法。有一定的好奇心,乐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大力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将自己的发现所得与同学交流,使全班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教学内容分析:

《有趣的名字》是《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内容。本课以生活中的名字为题材,通过爸爸、妈妈为我起名字、生活中种各样的名字、我为小队起名学、起外号讨论等学习活动环节的设计,寓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生活常识教育、爱亲敬长教育等于儿童的生活现实之中,力求达成儿童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善于观察探究学习的目的。学生分析:

生活在深圳的小学生有很大的好奇心,喜欢提问。学生们对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他们热爱生活,爱动脑筋。

但有部分学生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细小问题缺乏应有的细致的观察。对生活常识的了解特别是对爱亲敬长的感受还不深刻。因此本课教学拟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对一些生活常识进行调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进一步了解,使其增强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细小问题进行应有的细致的观察。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问题的兴趣,热爱生活。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搜集信息、调查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力求达成儿童热爱生活、学会生活。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问题的兴趣,热爱生活。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问题的兴趣。教学策略:

本节课设计多种游戏活动、讨论活动展开。关于学生名字的意义,在活动之前,落实每位学生向家长询问名字的来由。在手拉手活动中,教师要估计学生的能力,能接多少个名字才请多少位学生出来。当有学生接不下去时,鼓励其表演节目。趣味名字马拉松赛游戏中,人名不要总是说同学的名字,可以引导到历史人物方面,其他类的名字可以将视野放得更宽一些,如地名可以是国外地名等。应鼓励学生大方发言,大胆假设猜想各类名字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让学生回家向家长询问自己名字的由来,做一些简单的资料搜集。2.准备一些物件,如闹钟、手表、笔记本等。3.收集有趣的名字。

(二)新课导入:

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学习主题。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张老师叫什么名字吗?

向大家介绍老师自己名字的来历和意思.小结:长辈们为我们起的名字,寄托了他们的爱和美好的愿望.(三)师生互动部分

1.活动一: 从我的名字说起

(1)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名,是谁起的,有什么含义.说一个奖给小组一个大嘴鹦鹉奖章.(2)学生填写课本34页的方框,并让学生说出对自己的希望.2.活动二:身边的名字

(1)师:同学们都带来了自己喜欢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摆在桌面上.请你们介绍他们的名字,再思考为什么这样称呼它们.(2)可参考课本,说说身边还有什么名字.(3)汇报自己收集的感兴趣的名字,猜想它们命名的原因.3.活动三:趣味名字小游戏

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结合书上的马拉松比赛,连续不断的说出各种名字的类别.接不下去的同学请出来表演.如:地名---人名---物品名---动植物名---„„

4.活动四:我们也要为自己的小队起名字

(1)看“小脚丫小队”的故事,发表自己的感受.(2)教师引导学生组织有意义的小队.(3)动员学生为自己的小队起名字.(4)小队长说出队名,还有起队名的理由.5.活动五:谈谈“名字”与“外号”

(1)实话实说游戏,知道自己有外号的同学站起来,给别人起过外号的同学也勇敢的站起来.(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亲身感受.(3)说说名字与外号的区别.(4)讨论:是否不能再给别人起外号呢?完成课本38页.(4)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交流,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有关于名字的知识,并学习了收集资料的能力,明白了名字与外号的区别.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我力图在课堂中体现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我在这节课中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开展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尝试心理调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进行文明礼貌,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教育.这一节课,通过真正和学生“零距离”的交流,体验到了新教材给我带来的欢乐,它不仅让我转变观念,而且品德与生活与心理辅导进行整合后,更感到其内容上的魅力。课堂来源于前期大量的调查,使我们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中说真话,达到对孩子生活有真正帮助的效果。我认为这堂课应该成为学生生活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转变教师角色,创设民主对话氛围

在这节课里面,我努力倡导一种尊重学生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情感的课堂氛围。我走进学生中间,和他们交心谈心,整堂课被和谐安全、真诚信任的气氛所包围。这样学生才敢于倾诉,敢于说真心话。发展性德育理论认为,德育是一种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学应该成为一种对话,包括:一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对话,二是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三是学生与同伴的对话,四是学生与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的对话。对话,作为一种新型的师生交往方式,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而且遵循了教育的最基本原则──尊重每一个人。

二、分层递进活动,关注过程,体现新课程的三性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把新教材提供的内容当素材和资源,我设计了下面的活动:说我的名字、说身边的名字、趣味名字游戏、为小队起名字、谈外号。课前我让学生进行调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用真心话诱发了学生的真实体验,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名字的由来。整个课堂充满快乐、和谐的气氛。

我想,本课中真实的生活情境,真诚的活动交流,都充分地体现和尊重了以人为本,也希望能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所帮助。追求真实有效的品德课堂!达到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能指导生活,真正让孩子受益的目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绝不应是一种“告诉”,不能让教师的“告诉”去扼杀学生的思考与体察,更不能让教师的“知性”去扼杀学生的“感性”;不是我告诉孩子们,而是给他们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究、去建构,去尽情活动,去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鲜活的体悟与认知。

9.上教版语文五年级第二学期教案 篇九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

3、培养学生审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教具准备:

《月光曲》磁带

教学方法:

阅读欣赏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件,营造氛围

1、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字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3、听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为她再弹一曲呢?

2、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

三、体会人物的情感

1、不期而动真情

2、不清而墨知音

3、不答而弹醉

4、读写抒真情

四、拓展训练

想象背诵段落的景象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所见(谈话)事物联想

月光曲

所闻(时虚结合)大海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人物的情感的变化人主线

二、指导朗读

1、月亮升起一节读缓慢

2、大海汹涌要读急

3、陶醉时要读轻柔而慢

三、迁移练习巩固

1、知道“券”读quan而不能读juan,盲和琴字不要多写一点

2、形近字组词

茅——矛恬——刮缕——楼

3、背诵课文的第八、九、十自然段

4、欣赏贝多芬的曲子

四、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纯熟盲姑娘

月光曲入场卷陌生

上一篇:股份公司安全生产禁令下一篇:互联网金融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