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专题

2024-06-29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专题(精选19篇)

1.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专题 篇一

观察验证类实验

【考纲要求】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知识梳理】

一、物质鉴定类实验:一个。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主要通过这类实验4个“特定的”复习(“特定的物质”与“特定的化学试剂”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明确:什么是对比(对照)实验?实验中如何排除干扰因素?怎样选择合适的材料与试剂?为何要设置空白对照组?(课题4)。

二、物质提取鉴别类实验:一个。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必修一P97)。

不同的物质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离与提纯,掌握层析法分离物质的方法。(课题23)。

三、观察类实验:需用显微镜观察的实验有六个。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必修一P7,主要考核高倍显微镜的使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课题7),“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必修一P47,课题11),“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一P115,课题31),“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必修二P21,主要考核高倍显微镜的使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必修二P88)。明确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基本原理,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方法(课题1);理解对照实验中的自身对照。

【基础训练】

1、下面是围绕显微镜的实验操作题:显微镜镜盒中有4个镜头。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甲长5cm(标有40/0.64),乙长3cm(标有10/1.05),丙长3cm(标有16×),丁长6cm(标有10×)。

(1)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A)A、甲

B、乙

C、丙

D、丁

(2)在同样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B)A、甲与乙

B、甲与丙

C、乙与丙

D、乙与丁

(3)这台显微镜放大的最大倍数为(B)A、1000

B、640

C、160

D、100(4)现在选择乙与丁这组组合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视野中有一呈直线相连的40个分生组织细胞。若乙转换为甲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D)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甲、乙、丙、丁、戊是有关显微镜的几个操作,(一)

(二)两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番茄果肉细胞,要将图

(一)转换为图

(二),所列A、B、C、D4种操作顺序中(甲为转动粗准焦螺旋;乙为转运细准焦螺旋;丙为调节光圈;丁为转运转换器;戊为移动装片),正确的是(C)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戊→丁→丙→乙 D、丁→戊→甲→丙

(6)观察细胞中染色体行为并计数时,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B)

A、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增加进光量,调焦观察 B、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减少进光量,调焦观察 C、低倍镜对焦,转用高倍镜,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减少进光量,调焦观察 D、高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增加进光量,调焦观察

2、以紫色洋葱鳞茎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分离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中能观察到紫色中央液泡逐渐缩小 B、滴加30%的蔗糖溶液比10%蔗糖溶液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所需时间短 C、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又复原,说明细胞保持活性 D、用高浓度的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

3、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甲~戊5位同学在剪取洋葱根尖后立即进行的操作步骤如下:请回答:

(1)甲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B),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D),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A)。(请从下列序号中选择)

A、染色体未着上颜色,无法看清

B、细胞重叠,看不到染色体 C、染色体着上颜色,清晰可见 D、染色体着色很浅,模糊不清

(2)丁同学在进行上述步骤后,直接在高倍镜下观察,长时间未找到有丝分裂的细胞,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先使用低倍镜,找到细胞分裂图像后,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再使用高倍镜。

(3)戊同学观察到了许多呈长方形的细胞,但未找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像,可能的原因是观察部位不正确(该生看到的是成熟区细胞或伸长区细胞)。

(4)经教师纠正后,丁同学在视野中找到了有关细胞有丝分裂的图像,但丁同学所看到的细胞图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你认为他应如何正确移动装片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5)戊同学经教师指点后,也找到了细胞分裂图像,他想要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应选用的目镜和物镜的最佳组合是 B 和 C。

【高考模拟】

4、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其原因可能是(D)①未加石英砂、研磨不充分 ③分次加入少量无水酒精提取 A、①②③

B、②③④

②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酒精提取 ④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B)..A、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不同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B、用低倍镜观察不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 C、观察叶片细胞的叶绿体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D、甲基绿染色可使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呈绿色

2.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专题 篇二

1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实验室的分级

1.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 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 :第1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2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3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 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传播风险有限, 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 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第4类, 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第1类、第2类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1.2 实验室的分级

国家根据实验室对所操作生物因子采取防护措施, 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4级:BSL-1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BSL-2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 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传播风险有限, 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 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BSL-3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BSL-4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1]。根据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 拟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应与对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2.1 成立组织机构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负责;制订生物安全管理和培训计划, 并对相关微生物危害性作出评估。

2.2 编写生物安全手册

内容包括:①评估实验中接触的微生物的危害级别;②标准或特殊安全操作规程;③个人防护要求;④意外发生时紧急处理程序;⑤生物废物处置方法;⑥实验设备安全消毒程序;⑦内务管理制度;⑧员工培训方法与记录。编制的生物安全手册应方便员工获取、阅读并遵照执行。

2.3 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包括病原微生物采集制度;包装、运输制度;病原微生物接收制度;安全保管制度;安全使用制度 (含内部流转制度) ;实验室准入制度;安全培训制度;安全防护制度;菌 (毒) 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制度;尖锐器具的安全操作制度;消毒与实验废弃物处理制度;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等。

2.4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 方可上岗。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 清楚地了解工作中存在潜在微生物的种类与危害级别, 自愿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 遵守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5 建立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制度

从事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 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标本采集过程中, 采样人员应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相适应的防护措施;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标本扩散和感染的措施;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2.6 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

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卫生部第45号令) 要求, 跨省运输, 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初审, 报卫生部审批后持准运证实施运输;省行政区域内运输, 由运输单位提出申请, 接收单位同意, 报卫生厅审批后持准运证实施运输。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一般采用航空或陆路运输, 须专用包装、由经过相关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的2人以上专人护送运输, 并在护送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7 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的管理

严格按照《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保藏机构管理办法》 (卫生部第68号令) 、《动物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保藏管理办法》执行。制定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的复苏、鉴定、保存标准操作程序和个人防护标准操作程序。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有专库、专柜单独保藏;保藏场所有监控系统、有防盗设备;固定保藏地点, 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严格审批程序。

2.8 操作人员健康监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定期对实验室操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 从而确定有无实验感染的疾病发生。具体如下:人员上岗前进行体检, 对接触相关危害微生物的人员进行临床检查及血清学检查;必要时采集其血清备存;提供有效的主动或被动免疫;对孕妇等易感者免于接触或从事高度生物危险性操作作出规定;实验室发生事故应立即报告, 对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个人作早期检查。需要时应向每个人提供医学评价、疾病监测和治疗, 有关记录存档。

2.9 事故处理和报告

制定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 明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事故发生的报告程序, 并以文件形式保存, 对事故原因、经过、处理及预防作详细说明。

2.10 内务管理

实验室合理规划布局, 分区清楚, 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具有相应的危险标识;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入口处张贴生物危险标志, 并填写生物安全级别及相关信息;非实验有关人员和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外来参观、进修或合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应得到负责人允许;实验室内禁止吸烟、摄食、饮水或其他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实验设备维护或运出修理前进行消毒。

总之, 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是保护工作人员不受伤害, 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平台, 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需要[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关注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首先应对实验室的实验活动进行风险评估, 保证提供必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尤其对风险级别较高的、接触高危标本几率较大的区域予以高度重视, 切实保护好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从事病原微生物工作者应在工作中规范各种行为,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严格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尽最大努力减少实验人员感染和环境被污染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S) .

3.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专题 篇三

赵广宇,成都石室中学教学处副主任,四川省中学生物特级老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实验题型是各地高考中的必考题型,它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体现出高考对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要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同时,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其研究思想、研究方法、研究原则也往往体现在实验研究之中,对生物实验的考查也就包含对生物学研究、生物学实验的思想、方法、原则的考查。

一、实验考题的类型

实验类的题型比较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下面着重从考查内容和要素分析考查操作技能类和探究能力类的试题特点。

1.操作技能类

操作技能类试题主要是考查教材实验的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等,或者是考查学生运用教材实验的操作方法完成新的实验。操作技能类试题是选择题的主要命题内容,同时,也是考查新课程选修一相关实验的重要形式。

【例1】(2012年安徽卷第1题)某同学以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经不同处理和染色体剂染色,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

B.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质

C.经健那绿染色,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

D.经苏丹Ⅲ染色,可观察到橘黃色颗粒状的蛋白质

【解析】典型的选择题考查实验操作技能。考查的知识内容是必修一中的教材实验,知识属于识记水平,技能属于操作水平。第一是考查染色方法,第二是考查染色结果及能否观察到,且二者的因果关系是否正确。

2.探究能力类

这是高考实验类型试题的主要考查方式,包括原理分析类、实验设计类、实验评价类、实验结果分析与处理类等。当然,许多高考题往往是上述类型的组合类,综合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1)原理解析类

实验原理通常包括实验的生物学原理和操作原理,实验的生物学原理是指该实验所依据的相关生物学知识与规律、原理等;而操作原理则是指实验过程中,其涉及的具体操作方法、步骤依据的生物学、化学等相关原理。以及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

此类试题通常是以某一生物学实验为题材,题目给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进行解析,并在此基础上解决有关问题,以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例2】(2012年江苏卷第15题)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

B.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C.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D.探究有丝分裂日周期性可为实验取材时机提供依据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教材实验的操作方法与操作原理,以及实验研究过程中运用到的生物学基本原理。其中,A选项考查操作方法的目的,B选项直接考查操作方法:C、D选项则考查有丝分裂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

【例2】(2012年福建卷第26题)回答下列问题: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对大菱鲆消化道中的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

(1)查询资料得知,18℃时,在不同pH条件下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如图1。由图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高的是_____。

(2)资料表明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学习小组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间。他们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

①.探究试验中以干酪素为底物。干酪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可用_______试剂鉴定。

②.胃蛋白酶实验组合、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pH应分别控制在______。

③.为了控制试验温度,装有酶和底物的试管应置于______中以保持恒温。单位时间内_______可以表示蛋白酶催化效率高低。

④实验结果如图2,据此能否确认该假设成立?_____。理由是:______。

【解析】此题是综合类考题,重点是应用教材实验的基本原理,解决新问题,属于考查教材实验拓展类的操作原理。从知识角度,本题主要考查酶的本质、检测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的基础知识。从能力考查角度看,主要考查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结论的获得,包括探究实验中无关变量的处理、因变量的观测、曲线的分析等。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实验设计类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实验结论。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创新能力,考生需要运用多种理论知识,结合实验操作的实践经验,做出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这种试题包括完全设计类和补充设计类,现在高考试题中大多是补充设计类。

【例3】(2012年北京卷第29题)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

(1)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它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______,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起______作用的______有机物。

(2)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______。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是______。

4.通用技术实验室安全制度专题 篇四

一、严格按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实验室内的电源设备及电路安装必须符合安装规定,禁止擅自乱接乱拉电线。

二、实验室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注意防火、防盗、防爆、防潮、防毒、防冻、防磁、防锈、防病毒和辐射的危险。

三、设备在通电、加热、加压过程中,需要专人看管,以防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

四、实验操作室与办公室,值班室要分开,实验室及走廊不得存放私人家具、材料等物品。

五、实验室工作人员每次工作完后要认真进行安全检查,关闭水电,处理好废弃物,清理工作场地,关好门窗。

5.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篇五

1.进入微生物实验室所有人员必须以本规定规范自己的工作。

2.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外来参观、学习、进修人员进入实验室应得到批准并进行登记,遵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经批准的来实验室参观、协作、工程维护和仪器调试(或维修)的外来人员必须有本实验室人员陪同。

3.实验室人员在下列情况进入实验室特殊工作区需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 1)身体出现开放性损伤;2)患发热性疾病;3)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4)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耐受;5)妊娠;

4.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相关生物安全知识、生物安全法规制度培训并考试合格。

5.实验室应建立人员健康档案,并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健康监测与评估。包括上岗前体检,存留血清样本,定期体检,免疫接种。体检指标除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与准备从事工作有关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

6.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相关检验技术,常规消毒原则和技术,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实验活动辅助人员;(废弃物管理人员、洗刷、保洁人员等)应掌握责任区内生物安全基本情况,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接受与所承担职责有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个体防护方法等内容的培训,熟悉岗位所需消毒知识和技术,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7.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实验操作过程严格按照生物安全规定做好个人防护,以保证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8.严格按照要求管理菌(毒)种,菌(毒)种在使用、保藏、转运、销毁过程中发生被抢、盗、遗失等事故,不得隐瞒,应保护好现场,立即报告生物安全负责人、保卫部门、中心领导和公安部门及时进行处理。

9.如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应立即对被污染的表面或物品进行消毒,对受伤的人员进行紧急救护处理,并做好记录,及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和中心分管领导。

10.实验区发生泄漏事件或溢出事件影响到办公区人员安全时,办公区人员应及时撤离。在明确撤离指示后不得再进入返回实验区。撤离路线按照通道中“安全通道”箭头指示,有序撤离。

11.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员定期巡查实验室生物安全情况并做好巡查记录,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并督促纠正。

12.实验室监控设备管理人员定期对监控设备进行电路、线路检查,定期备份管理监控信息,以备需要时可以及时提供相关监控资料。

13.实验室废气、废物和废水处理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详细记录,以备检查。

6.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专题 篇六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解读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4号,颁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即日起开始施行,实验室生物安全将依法分四级管理。

据悉,在我国境内设立实验室及从事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均适用本《条例》对其生物安全进行管理。《条例》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条例》特别规定,对于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等严重后果的,由其设立单位对实验室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有许可证件的,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有关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条例》还明确了各种实验室的主管监督部门: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主管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与动物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条例解读

条例解读1

实验室分四级管理

《条例》根据实验室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相关标准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其中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与之相应,《条例》还根据对人及动物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依次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专家说法:专家强调,P3实验室关键在维护。据介绍,一个P3实验室的日常维护一天就需上千元,一旦停止维护,很快就会报废,许多机构建得起,用不起。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胡永华认为,在不具备条件的时候就不应该冒着风险硬上P3项目,特别是面对生物危险度很高的病毒时更应如此。

条例解读2

火车禁运病原微生物

《条例》中明确规定,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通过公共电(汽)车和城市铁路运输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先选择陆路,再选择水路,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民用航空运输。另外,运输时,还应当由不少于2人的专人护送,并采取措施,严防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泄漏事件。

专家说法: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菌苗室主任王国治建议,所有实验室在制定详细操作程序时,还要建立与之配套的实验记录,对菌毒种管理,除在研究记录中记载外还应建立独立的毒种保藏、开启、传代至销毁的原始记录。实验记录应有实验人与复核人。条例解读3

四件俱备才可采集病原

《条例》规定,只有具备了一定条件才可以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具体条件如下:第一,应具有采集所需防护设备;第二,有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工作人员;第三,具有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感染的措施;第四,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专家点评:军事医科院副院长黄培堂在今年春北京发生非典疫情后提出,今后应该规定,研究人员首先必须熟悉基本的实验规程,从洗刷“瓶瓶罐罐”做起。

条例解读4

高危实验须考核上岗

《条例》规定,实验室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方可进入实验室上岗。《条例》还规定,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还应当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并建立健康档案;必要时,应当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预防接种。

专家说法:去冬今春国内外接连发生SARS实验室泄漏病毒事件,舆论纷纷对实验室安全提出了疑问。王国治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新加坡、台湾地区和北京发生的3起SARS实验室感染事故,都是因为工作人员未能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与操作细则,犯了不该犯的低级错误。

条例解读5

造成传染将严惩责任人

《条例》规定,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事故,对于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等严重后果的,由其设立单位对实验室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有许可证件的,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有关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 篇七

1.1 培养或采样的实验或工作进行时, 能否近或进入实验室、动物设施, 由实验室或动物设施负责人裁决定。

1.2 工作人员于操作培养液及动物后、脱除手套后及离开实验室前, 均需洗手。

1.3 在动物设施内, 禁止饮食、抽烟、处理隐形眼镜及化妆。戴隐形眼镜者需戴护目镜或是防护面罩。

1.4 所有操作程序须小心执行, 以减少溅出或飞沫发生。

1.5 工作台表面于使用后或有任何活性物质溢出之后, 均需去污。

1.6 动物房舍的门需往内开启且能自动关闭, 在有动物存放时需保持关闭。

1.7 动物房内的废弃物在丢弃前需适当地去污, 最好以高温高压灭菌处理。

感染动物尸体与需以防漏、有盖之容器运出、焚化。

1.8 设施内有效防治所有昆虫及鼠类。

2 特殊操作程序

2.1 进出动物设施需由实验室或动物设施主管限制, 仅预先被告知有潜在危险的人员及当时实际工作需要的人员方得进入。一般来说, 对于易受感染之人员, 或感染后病症特别严重者, 须禁止其进入实验室或动物房。举例来说, 免疫力差 (免疫力下降) 或免疫抑制的人员, 可能有较易受到感染的风险。

2.2 实验室或动物设施主管须订定守则, 仅容许被告知潜在危险性者, 以及符合特定要求者 (例如疫苗注射) , 才得以进入实验室或动物房。

2.3 动物笼内垫料之清除需尽量减少飞沫产生, 并依机构或地方政府规定处理。

2.4 笼子可用手洗或洗笼机洗。如以机器洗涤, 其最后冲洗温度需为1800F。

2.5 在动物房舍尽量穿着实验衣、或罩袍。在动物房舍所穿之实验衣尽量不要穿到别的区域。

2.6 需准备生物安全手册。工作或需进入人员需事先阅读并遵守规定。

3 安全设备 (初级防护设备)

3.1 动物感染生物安全等级一的物质, 通常不需要特殊的防护隔离装置或设备。

3.2 建议穿着实验袍或制服以防止便衣之灰尘掉落。

3.3 手部皮肤有伤口或疹子最好穿戴手套。

3.4 穿戴防护眼罩, 避免微生物或其它有害物质飞溅至脸部。

4 实验室设施 (二级防护设备)

4.1 动物设施之设计与建筑须易于清洗与易于保持清洁。

4.2 动物房舍需设一个洗手台。

4.3 如果实验室具有可开放式的窗户, 则须加装纱窗。

8.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专题 篇八

关键词: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

一、前言

高校生物实验室的使用涉及到水、电、气以及各种化学试剂的使用,这些都关系到使用实验室的人员的安全以及学校校园环境的很多问题。为了确保高校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实验室的环保与安全管理成为实验室使用与维护的首要目标。

二、规范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实验室建设的安全与环保设施主要由实验室选址、建筑结构、通风与净化、实验室废物处理等组成。由于我国生物实验方面起步较晚,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建设一直都是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较为薄弱的环节。以前,许多高校往往只是单纯的注重实验仪器的采购与更新,对于实验室的安全与环保问题并没有真正的重视。近几年,各地高校开始慢慢注重这个问题,开始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对于旧的实验室按照标准进行改造。经过合理的规划布局,逐步完善实验室的功能,注重安全与环保方面的问题,使整个实验室的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我国高校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

生物实验室由于具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与多重性。在管理上我们既要满足他作為实验室最基本的需要,又要针对生物实验室的特点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要不断提高生物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水平。相关的主管部门要进行抽查和定期检查,来确保相关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二)加强安全、环保教育

要对师生加强环保、安全的宣传与教育,要将环保与安全管理的意识深入人心。1、学校要组织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责任心强的实验管理队伍。2、实验教师在课前要增加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的内容,对于水、电、气以及各种生物试剂的使用要做到安全第一。3、学生在第一次使用实验室时要进行专门的一节课来进行安全、环保教育,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整个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室各种设备与器械的使用原理。掌握化学药品的MSDS。4、定期开展防火、防震演习,了解逃生技能以及一些消防设施的使用。

(三)生物实验室各类废弃物处理的管理

1、生物活性实验材料的处理

生物实验后,有很多活性的生物材料需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对于一些细胞和微生物必须进行及时灭活以及消毒处理。对于实验用的固体培养基要进行高压灭菌处理。未进行处理的废弃物不得随意作为日常垃圾进行处理。液体的废弃物要经过15%浓度的次氯酸钠进行消毒30 分,进行稀释后方可排放,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对环境周围的影响。生物实验室在对动植物进行实验前,应确保实验材料无传染类疾病。完成后要对动植物的尸体进行合理的安置,禁止随意丢弃。实验动物在进行试验后,要按照要求进行必要的消毒,净化处理后,使用统一包装,送交相关部门集中处理。

2、有毒有害实验废弃物的处理

对于有毒有害的实验废弃物禁止随意丢弃、掩埋。在实验过程中,一些有毒有害的废液处理,如果学校处理的标准可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要进行自行处理,如果学校不具备这个条件,则应该进行封存送交具有处理资质的部门进行处理。对重金属、氰化物、溴化乙锭(EB)、丙烯酰氨、甲酰氨、焦碳酸二乙酯(DEPC)、IPTG、二甲基亚砜(DMS0)、二硫苏糖醇(DTT)、四甲基乙二胺(TEMED)、过硫酸铵等及其结合物要进行分类、分级的收集,避免一些废液混合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比如过氧化物与有机物,氰化物、硫化物、次氯酸盐与酸等,要根据其特性进行存储,统一送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三)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理

在实验室中对于一些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要严格按照我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进行使用。对于购买、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性同位素时要做到准确登记、本人使用,本人领取,要做到帐实相符,实验教师要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对于放射性同位素要做到防火、防盗、放射线泄漏的三防检查。在实验使用前以及结束后要按时进行同位素探测,防止产生污染。对于放射性同位素的垃圾应该做到明确标识,专门容器摆放,专业部门回收的流程进行处理。

(四)推行环保、绿色、清洁实验

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陆续的发明了仿真实验这个方式,仿真实验的应用是环保的、绿色的、清洁的实验,它可以零投入、零污染。避免一些毒性较大的物质接触学生,这种实验尤其适合低年级的新生来做。对现行的试验方法和实验规模进行改革,发挥高校实验中心的监督和统筹的能力,降低实验成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达到我们节能减耗、预防污染的目的。在试验中,在实验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环保、清洁的实验器具。

(五)实验器械与耗材的处理

对于一些可重复使用的器械要做到高温灭菌后,清洁后再次使用,对于一些废弃的实验仪器要进行分类回收,统一处理。

四、结语

高校生物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对于提升生物实验教学效果以及保障科学教研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基础工作,我们不应为眼前的一点点成绩骄傲,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实验室的管理团队要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的原则,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充分考虑安全与环保要素,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安全设施,加强学生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对实验室的技术人员要加强安全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操作技能,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的能力。将实验室的不安全因素最早的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实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薛那,沈国顺,张雷雷,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探讨[J].中国动物检疫,2008,25(3):42—43

[2]王明生.陈天宝浙江省义乌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 2010(1)

9.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篇九

第一条 为加强本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防止病原体通过实验室向外环境扩散和实验室感染,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和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院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实行“预防为主、分级管理、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管理原则。

第三条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指从事《名录》中所规定的适用于(A)BSL-1和(A)BSL-2防护等级的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场所。

第四条 本规范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一、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第五条 本规范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第二章 管理要求 第一节 组织管理

第六条 实验室设立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实验室安全负责,其主要职责为:

(一)负责建立本单位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落实生物安全管理责任部门或责任人;

(二)定期召开生物安全管理会议,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

第七条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责任部门或责任人的主要职责为:

(一)负责组织制(修)订和实施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

(二)负责组织对涉及的生物因子、使用动物、重组DNA以及基因修饰物质的研究方案进行审查和风险评估;

(三)负责对本单位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保存和使用,实验室安全操作,实验室废气、废水、废弃物处置和消毒灭菌等规章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定期评估实施效果;

(四)负责定期调查、了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和健康监护情况;

(五)组织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并评估培训效果。

第八条 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其主要职责为:

(一)全面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

(二)决定并授权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三)监督有关法规和标准操作规程的执行,纠正违规行为并有权作出停止实验的决定;

(四)任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员具体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五)负责制定和实施实验室应急处置预案;

(六)负责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现场处置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以及处理意见向设立单位生物安全管理责任部门或责任人报告;

(七)负责对涉及感染性物质的研究计划、方案以及操作程序等,实施前的生物安全审查。

第九条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员的主要职责为:

(一)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以及技术规章方面的咨询工作;

(二)就技术方法、程序和方案、生物因子、材料和设备进行定期的内部安全检查;

(三)纠正违反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

(四)在出现潜在感染性物质溢出或其他事故时,协助事故调查;

(五)检查和监督实验室废弃物的有效管理与安全处置;

(六)检查和监督实验室各项消毒灭菌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十条 实验室应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编写生物安全手册,手册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二)生物因子生物危害评估

(三)实验室人员和项目准入制度

(四)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五)人员健康监护制度

(六)生物安全检查制度

(七)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行为规范

(八)实验室内务管理制度

(九)实验室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安全保管和档案管理制度

(十)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制度

(十一)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

(十二)实验室生物危险标识使用规定

(十三)事件、伤害、事故和职业性疾病报告制度

(十四)实验室应急处置预案

(十五)实验活动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

(十六)其他必要的管理性和技术性文件 第二节 备案

第十一条 本市开展《名录》中所规定的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一、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按《关于在本市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向所在区(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备案。二级实验室还应向所在区(县)公安机关备案。第三节 人员管理

第十二条 实验室应建立工作人员上岗考核制度,所有与实验活动相关的人员都应经过培训并取得上岗资质。

第十三条 培训对象应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样本运输人员、废弃物处置人员、仪器设备维修人员等。

第十四条 培训内容应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消防和应急处置预案、化学和放射安全、生物危险和传染预防、应急救护等课程。

第十五条 实验室相关人员应每年接受生物安全培训。培训组织机构应采取有效方法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实验室设立单位应建立人员培训档案。

第十六条 实验室应定期对实验人员开展与其从事实验活动相关的健康体检,建立人员健康档案。

第十七条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进入实验区工作,若出现疾病、过劳状态或其他意外状况,则不应进入实验区或立即退出实验区。第四节 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管理

第十八条 生物样本采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样本采集人员应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危害等级相适应的生物安全防护装备和防止扩散污染的措施。

样本采集人员应对样本的来源、采集时间、采集人员等做好记录。

第十九条 高致病性(或疑似)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运送应按《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生物样本运输管理规定》执行。

非高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运送应由专人负责,专车运送,运送人员应经过培训取得相关资质,不得通过公共交通工具运送,运送过程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状况,运送单位、运送人、接受机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

第二十条 单位内部运送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容器或包装材料应满足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应密封,防水、防破损、防外泄。

外送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容器或包装材料应满足国际民航组织《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Doc9284包装说明PI650)规定的B类包装要求。

最外层的容器或包装材料上应按规定做好生物安全警示标识。

第二十一条 实验室保藏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或样本保藏部位为内部治安保卫的重点,有关实验室内部治安保卫管理应严格按照国务院第421号令《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执行。

第二十二条 实验室应指定专人负责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保藏,双人双锁,并建立所保藏的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名录清单。

保藏的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应设立专册(卡),详细记录名称、编号、来源、鉴定的日期和结果、鉴定者、所用的培养基、保藏的方法、传代次数等。

第二十三条 实验室应建立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销毁制度,销毁保存的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应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并在专册(卡)上注销并注明原因、时间、方法、数量、经办人等。

第五节 实验室环境、设备与器材的消毒和废弃物的处置

第二十四条 实验室应根据相关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验工作的类型、操作生物因子的特性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应编写包括针对各种设施、设备、工作环境、污染状态的消毒程序的操作规程。

应根据《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的规定采用有效手段监测消毒效果,并要作好书面记录。

第二十五条 实验室空调系统应定期维护、清洗消毒,并有书面记录,空调系统清洗消毒应委托有资质的机构承担。

第二十六条 实验室应根据国家规定的要求建立实验器材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工作程序。

实验器材和废弃物处置应由专人负责。

实验室污水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排放。

实验用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和实验器材、弃置的菌(毒)种、生物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弃物应在实验室同一建筑内消毒灭菌,达到生物学安全后再按感染性废弃物收集处理。

实验用非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和实验器材,应放置在有生物安全标记的防漏袋中送至指定地点消毒灭菌后方可清洗。运送过程中应防止有害生物因子的扩散。

经生物无害化处理后的废弃物包装必须符合要求,并有中文标签,标签内容包括产生部门、日期、类别等。

实验废弃物最终处置必须交由经市环保部门资质认定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集中处置。

第二十七条 其他可能接触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相关场所的消毒和废弃物处置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参照本规范的要求执行。第六节 应急处置

第二十八条 实验室应建立意外事件应急处置系统,制订针对意外暴露和事故等状况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对暴露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生物危害评估。

(二)明确高危险区域和地点。

(三)明确可以暴露于危险或受感染的人员及其这些人员的转移通道。

(四)列出能够接受暴露或感染人员进行治疗、隔离的单位和运送方案。

(五)列出事故处理需要的免疫血清、疫苗、药品、特殊仪器和其他物资的来源。

(六)列出应急状态下所需的装备和制剂的名录及存放地点。

(七)明确事故处理的责任人员及其所承担的职责。

(八)其他必须明确规定的事项。

第二十九条 实验室的应急预案应每年培训或演练,所有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应急处置操作程序等有关事项。第三章 技术要求

第一节 生物危害评估

第三十条 在建设实验室或开展实验活动之前,实验室设立单位的生物安全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应参照卫生部《名录》组织各相关方面的专家对拟操作的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实验活动的危险性、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预防治疗的获得性、防护屏障的安全性、应急预案的有效性等因素进行评估,确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等级。

第三十一条 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结果应由设立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签字认可,并归档保存。

第二节 设施设备

第三十二条 实验室所用设施、设备和材料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要求。

第三十三条 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施设备要求

(一)可设在共用建筑内,但应相对独立,设可自动关闭的带锁的门。

(二)实验时门应呈关闭状态,在实验结束后实验室应呈锁闭状态。实验室的门或墙上应有可视窗。

(三)在室内应配备生物安全柜,生物安全柜的型号应根据实验的项目和对象确定。生物安全柜应放在气流流动少,人员走动少,离出口处较远的位置,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

(四)当对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感染性材料样本的操作无法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而必须采取外部操作时,应加装负压罩。

(五)在所在的区域内应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并按期检查和验证,作好记录,确保消毒效果和使用安全。高压蒸汽灭菌器的安全、计量鉴(检)定和管理应符合国家压力容器管理的有关规定,使用人员应作好使用记录。

(六)在室内应设有洗眼装置,必要时应设紧急喷淋。

(七)应保障实验室的通风和换气,可采用自然通风,如采用机械通风,应保证有不少于每小时3-4次的通风换气次数。

(八)应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应急照明。保证紧急情况下基本设备的用电需要。

(九)在门口应有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实验室标识。

(十)有特殊要求的专用实验室按其要求执行。

第三节 个人防护

第三十四条 实验室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的要求。

应在生物危害评估的基础上,按防护级别的要求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和维护应有明确的规定。

第三十五条 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个人防护要求:

(一)进入工作场所操作时应穿专用防护服,戴防护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使用面部保护装置。

(二)在从事有可能出现渗漏的实验工作时,应穿戴防水鞋或防水鞋套。

第三十六条 其他可能接触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相关场所的个人防护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参照同等级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要求执行。

第四节 安全操作

第三十七条 实验室应在危害评估的基础上,对实验活动过程和所有对安全性有较大影响的特定实验活动制定标准操作规程,这些规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相关实验和检测项目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二)移液管和移液辅助器使用规程;

(三)生物安全柜使用规程;

(四)离心机使用规程;

(五)匀浆器、摇床、搅拌器和超声处理器使用规程;

(六)尖锐利器使用规程;

(七)样本分离操作规程;

(八)洗手操作规程;

(九)其他有必要制定的操作规程。

第三十八条 实验室应建立人员进出登记制度,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特殊情况下,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的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由专人陪同,并做好登记。

第三十九条 实验室应建立内务管理制度,个人物品不允许带入实验区。

第四十条 对会产生气溶胶或高浓度或大容量感染性材料的样本进行高风险实验操作时(包括离心、混匀、超生雾化和剧烈搅拌等),实验室应使用密封的离心机转子、安全的离心杯或样本储存容器,并只允许在生物安全柜或负压罩中开闭、装载和操作。

10.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篇十

一.个人防护

1.进入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指甲,以免刺破手套。长发应束在脑后,禁止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

2.在实验室里工作时,要始终穿着实验服,实验室外禁止穿防护服。当有必要保护眼睛和面部以防实验对象喷溅、或紫外线辐射时,必须要配戴护目镜,面罩(带护目镜的面罩)或其它防护用品。

3.实验室工作区不允许吃、喝、化妆和操作隐形眼镜,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内的任何地方贮存人用食品及饮料。

4.实验室防护服不应和日常服饰放在同一柜子。个人物品、服装和化妆品不应放在有规定禁放的和可能发生污染的区域。

5.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际或可能接触了血液、体液或其他污染材料后,即使戴有手套也应立即洗手。

6.洗手池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在限制使用洗手池的地点,使用手部清洁产品是可接受的替代方式。

7.当实验过程可能涉及到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有传染性的材料时,必须要戴上合适的手套,脱手套后必须洗手。

8.实验人员在操作完有感染性的村料后,离开实验室工作区之前必须进行“六步法”洗手。

9.每日工作完毕,所有操作台面、离心机、加样枪、试管架必须擦拭、消毒。

二.操作准则

1.所有样本、培养物均可能有传染性,操作时均应带手套。在认为手套已被污染时应脱掉手套,马上洗净双手,再换一双新手套。

2.不得用戴手套的手触摸自己的眼、鼻子或其他暴露的黏膜或皮肤。不得带手套离开实验室或在实验室来回走动。

3.严格禁止用嘴吸液。实验材料禁止放入嘴里。禁止舔标签。

3.所有样本、培养物和废弃物应被假定有传染性,应以安全方式处理和处置。

4.所有的实验步骤都应尽可能使气溶胶或气雾的形成控制在最小程度。任何使形成气溶胶的危险性上升的操作都必须在生物安全柜里进行。有害气溶胶不得直接排放。

5.应尽可能减少使用利器和尽量使用替代品。包括针头、玻璃、一次性手术刀在内的利器应在使用后立即放在耐扎容器中。尖利物容器应在内容物达到三分之二前置换。

6.所有溅出事件、意外事故和明显或潜在的暴露于感染性材料,都必须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此类事故的书面材料应存档。

7.实验室应保持整洁、干净,当潜在的危险物溅出或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工作台表面应消毒。

8.所有弃置的实验室生物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弃物在从实验室中取走之前,应使其达到生物学安全。

三.菌种管理制度:由于微生物细菌室工作内容仅限于临床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因此本工作完成后作灭菌消毒处理,原则上不保留菌种。

四、本制度适用于检验科任何检验室。

11.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专题 篇十一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管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216-01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如何培养不仅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备科学研究能力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对专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实验室建设在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实验室内,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发现课堂所学原理的真正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建立设备齐全、技术成熟以及管理科学、创新的实验室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 专业实验室的发展现状

十余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不断发展壮大,管理方法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各个方面的弊端也不断暴露。

2.1 实验室设置理念陈旧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设置是根据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分类归纳后对应相关课程建立的。这类实验室对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在实验教学中显出力不从心。有些实验室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太少;有些实验课程安排混乱,上课时间交叉,导致学生实验连续性差,不仅造成实验器材的浪费,同时学生的实验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2.2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短缺

由于高校学生扩招及专业让人才的短缺,导致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缺乏。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有些实验室是由理论教师兼顾管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实验室功能的发挥和完善。

2.3 实验设备的购置不合理

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设备的购置,不仅要满足实验课程所需,还需要在专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方面有所考量。目前,有些仪器设备使用率太低,不能充分运用到本科教学和科研活动中,造成了资源浪费。

3 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措施

实验室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硬件指的是实验室环境、实验设备等[1],软件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培养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人才等[2]。根据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特点及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几点改革措施:

3.1 教学团队型实验室设置

为了避免实验室使用不当、管理混乱的状况,提出利用实验教学团队来配置实验室的措施。由执行实验教学的骨干教师,可进行实验设备开发、维护的实验技术人员和进行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实验人员组成的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过硬的实验技术队伍[3]。每个教学团队配置一个教学研究实验室,必修课程之外,各个实践环节由团队教师带领指导。这样,学生能够始终跟随教师参与到真正的科学研究当中,对于实验仪器也能充分利用,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

3.2 完善设备管理机制

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直接反应整个实验室的水平和管理效果。实验仪器从采购、收货、入库、验收到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必须明确到个人,不要采购一个人,验收又一个人,导致有些设备在各个环节上都容易出现问题,而追根溯源却无从查起。仪器设备的专人负责到底制度,避免了乱买仪器,验收松懈,责任推诿等现象,充分实现仪器设备的功能,提高使用效率。

3.3 利用科研牵动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当前,单一的实验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光靠一些经典成熟的实验已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理工类的专业中,科研项目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科研项目中挖掘专业实验项目必然成为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

4 结语

实验室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4]。同时。实验室管理工作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该文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革建议。期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改革的探索将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光.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6(34):81-82.

[2]车将,廖允成.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建设的几点看法[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9(6):183-185.

[3]于振江.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3):112-115.

12.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专题 篇十二

1重视实验室合理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需以生物安全为核心, 确保实验室人员和实验室周边环境安全。我院中心实验室为一、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最初的设计、建造和随后的装修、改造过程中均按《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9489-2004) 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GB50346-2004) 的有关要求, 尽力做到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整个实验室区域划分清晰, 标志明显, 设有清洁区、缓冲区和污染区, 实现了实验操作区、办公及休息场所分开;人流和物流分开;污物通道与其他通道分开, 为实施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布局保障。在此基础上, 实验室规范配置了空气调节与净化、水电系统、自动控制及消防安全等基础设施。同时, 重视并加大对生物安全的投入, 配备了生物安全柜、消毒器具、冲淋洗眼装置等公共防护设备和护目镜、面罩、手套防护服、隔离服等个体防护设备及应急处理药箱。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为有效预防和处置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

2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指当实验人员操作具有感染性的微生物时, 为防止实验人员感染及感染因素外泄导致环境危害采取的一系列防护和管理措施, 目的是保护实验室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

在硬件设施日益完善的基础上, 实施有效的管理是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 其中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制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目的在于规定实施生物安全及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职责、过程和资源等[1]。为此, 医院中心实验室参照国家有关规定, 结合自身实际,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生物安全管理文件, 包括生物安全管理手册、技术支持性文件 (如标准、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 和痕迹管理文件 (如各种记录、表格、报告) 等, 其中生物安全手册是纲领性文件, 是实验室人员科研工作和生物安全防护的指南。这样, 实验室的各项技术操作和生物安全防护便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使所有实验人员可学习和使用文件, 实验室将这些文件置于方便易取的地方, 较好地发挥了规章制度的管理约束和技术指导作用。

为实施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 医院中心实验室实行分级负责制和项目责任制, 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每个项目组和具体的实验人员, 提高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 实验室还制定了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 限制非实验室及无关人员的进入, 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3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教育和培训

为实施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 在建立和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同时, 必须切实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教育和培训。我院中心实验室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结合实际, 认真制定、落实了教育培训计划。培训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 规章制度的学习理解, 重点是生物安全管理手册、技术操作规程等; (2) 规范性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 (3) 应急处置演练。

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涉及全体实验室工作人员, 重点是实验室新参加工作人员和外来研究人员。随着我院中心实验室软硬件的不断改善, 其影响和开放程度逐渐扩大, 院外相关领域科技人员、研究生纷纷入室开展有关研究。实验室加强了对这部分外来研究人员的培训, 对实验室规章制度的认知和实验操作技能培训双项达标后方可入室工作。为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和明确安全责任, 实验室还与外来研究人员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每当实验室引入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设备及开展新项目研究时, 实验室均会结合继续教育安排专题讲座和技能培训, 更新和拓展有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育和培训, 增强了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培养了遵章守规和严谨细致的实验室作风, 提高了预防和处置生物安全事故的能力。

4加强生物安全重点设备的管理

实验室中一些设备与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密切相关, 为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必须加强对重点设备的管理。生物安全柜 (BSC) 是具备气流控制及高效空气过滤装置的操作柜, 它是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BSL-2) 必备的主要安全设备。BSC排风系统中装有高效空气过滤器, 它能有效地截留所有已知传染因子, 并确保从安全柜中排出不含微生物的空气。因此正确使用BSC可有效地减少由于气溶胶暴露或溅出物所造成的实验室污染及培养物等交叉污染, 减少对环境和人身安全所造成的危害, 有效地保护实验室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2]。我院中心实验室拥有4台生物安全柜, 对其的管理是实验室设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制定了《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 要求实验室操作人员在了解其性能、结构及使用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正确而规范化地使用BSC。同时加强对其的定期维护和检测, 确保BSC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此外, 离心机也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中需关注的重要设备。离心过程中, 操作不当、机械故障及试管破碎等均可导致气溶胶的产生, 危害实验室环境。为此, 实验室制定了《离心机安全操作规程》, 强调按章操作, 确保安全。

5规范生物标本的保存和使用

由于研究的需要, 医院中心实验室需保存某些生物标本, 如血液、体液、菌 (毒) 种、细胞、组织等。加强生物标本保存和使用的管理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医院中心实验室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实施了有关管理, 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病原微生物保管权限的规定保存有关生物标本。二是对菌 (毒) 种的引进或购买、保存、使用、传代、转移及销毁等各环节制定详细的操作规则, 做好有关痕迹管理记录, 确保对菌 (毒) 种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对重要或关键的生物标本实行专人管理。三是强调生物标本的保存和使用, 应按有关要求在BSC内操作。这些措施规范了生物标本的保存和使用, 有效地促进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6妥善处置实验废弃物

生物实验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实验废弃物 (如化学试剂、血液、血清、培养基、分离物及其污染物、剩余标本及其污染物、实验动物尸体等) 及大量一次性塑料制品、玻璃器皿等易耗品。未经安全有效的无害化处理的医疗废弃物极有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为此, 医院中心实验室根据2003年10月国家公布执行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结合自身实际, 制定了《实验室废弃物管理操作规程》, 实验室所产生的废弃物均按此规程进行处理。

实验室废弃物实行分类处理, 其收集、运送、贮存、管理应由专人负责。通常, 固体废弃物应经消毒后, 存放在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中, 然后集中交市医疗废弃物专业处理机构焚毁;液体废弃物需经严格消毒达到无害化标准后方可排入下水道;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菌种、毒种保存液, 在运出实验室之前应进行蒸汽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 并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可循环使用的已被污染的实验器材应根据材质选择浸泡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从实验室运出的废弃物包装和容器外表面应有中文标签及必要的说明事项, 所有盛装传染性物质的容器表面必须黏贴生物危险标识。如此, 可确保实验室废弃物的有效灭菌和安全转移及销毁。

7注重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

个人防护是实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防止或减少实验操作人员暴露于气溶胶、喷溅物及遭受意外创伤接种等危险。防护的重点在于按照有关操作规程穿着防护服和使用必要的防护品 (手套、防护目镜等) 。对于生物安全实验室, 按规定穿着防护服已成制度, 实验人员皆能遵守。因此, 医院中心实验室把个人防护重点放在一些易被忽视的地方。如随着实验室业务的扩大和研究的深入及静脉采血、末梢采血等侵入性操作的机会增加, 实验人员被污染的采血锐器意外刺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几率也相应增加。在各种职业暴露中, 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伤害最大, 接触到含高浓度病毒的血液、体液时, 只需0.004ml即可感染[3]。为此, 实验室非常重视采血中及随后的器具收集处理时的个人防护。此外, 实验用玻璃器皿的取放和清洗过程中, 也要格外小心并加强个人防护, 以防意外创伤接种或感染。

在积极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 实验室还应重视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测。监测目的是动态了解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预防和及时发现并治疗职业获得性疾病。医院中心实验室重点抓了以下方面的工作:实行人员岗前体检制, 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建立免疫预防制度, 据岗位需要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坚持年度体检制, 要求实验室人员必须参加医院组织的每年一次健康检查, 并建立系统的健康档案。这些措施强化了实验室人员的健康风险意识, 促进了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总之, 生物医学研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生物危险。加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就是要通过各种制度和措施将各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有学者指出,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通过设施设备、个人防护、安全操作技术规范及管理四大要素来实现[4]。笔者认为,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实验室全体人员提高认识, 共同参与。其中, 硬件是基础, 制度是保障, 培训是关键, 落实最重要。此外,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也是一个持续改进过程, 我院中心实验室将在继续做好上述各项工作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软硬件建设, 适时启动实验室认可工作, 通过实施实验室认可持续推进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进而使实验室的技术服务和综合管理达到更高水平, 为医院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更好的支撑。

关键词: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忠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思考[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1, 17 (3) :207-209.

[2]孟宪军, 史志旭.加强生物安全柜正确使用规避感染风险[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16) :3081-3082.

[3]李彦.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实用医药杂志, 2010, 27 (11) :1023-1024.

13.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专题 篇十三

为了保障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安全、实验室的安全和国家财产的安全,针对实验室可能出现的燃烧、爆炸、泄漏等事故,特制如下预案。

一、安全预案的指导思想:

实验室如突发安全事故,首先关注人的生命迅速报警,同时全力排险,抢救财产,保护好现场。

二、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突发事件,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如下:

1.盗窃案件应急预案:

⑴在发现盗窃情况的第一时间报告学校安保卫处。⑵保护现场。

⑶在安保处查询过程中,提供线索者,应积极配合安保处工作,提供最有力的证据。

⑷如发现失窃大,严格按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处罚。2.伤病、利器伤害和斗殴事件应急预案:

⑴伤病 发现室内有急症、外伤、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组织抢救,及时派送往校医室。

⑵利器伤害 学生实验中接触到烧杯等玻璃制品或注射器等锐器,容易发生因玻璃破碎或针头的割、刺伤。课前要与任课教师一起强调学生课堂组织工作,规范实验操作。实验中加强巡视,制止学生用注射器嬉戏发生意外。发现伤害,送校医室处置,严重者应拨打“ 120 ” 急救电话。

⑶出现打架斗殴、故意伤害等 情况时,科任教师要及时控制事态的发展,禁止说一些刺激、挑拨和影响当事人情绪的过激言语。立即上报校保卫处、政教处,同时上报主管领导处置。如有较严重的伤害事件,将受伤者送医务室治疗。

3.停电事故应急预案

⑴发生停电事故后,如果有必要在应急灯照明有效的时间内,当班人员及科任教师应立即组织学生按疏散演练路线有顺序的离室

⑵防止出现慌乱、拥挤的混乱场面。4.触电事件应急预案

⑴随时检查用电器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⑵不涉及学生用电时,课前、课后注意关闭学生用电电源开关。

⑶学生实验用低压电,决不送高压电。需用高压电时,实验前注意向学生交待用电安全。实验中注意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和制止非安全的操作情况。

⑷一旦发生触电情况的应急处理:触电者未脱离电源之前,防护人员不许直接接触触电者。应立即断开电源;视情况进行抢救,进行人工呼吸同时报告校医室或120急救。

5.中毒事故应急预案

用水银做演示实验时,实验准备和实验时要特别防止水银的伤害。使用场所保证通风良好;不用带伤口的手直接接触水银;水银散落后要尽量回收,散落场地用硫磺粉多次清除残留水银;有水银的实验仪器要由教师亲自拿取,并注意不让学生玩耍水银。用萘做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及清洁装萘试管时注意场所通风良好,防止萘中毒。发生中毒情况,立即送医院救治。实验室发生的重大事故要及时向学校报告,并认真吸取教训进行整改。

四、消防应急预案:平时每学期对师生进行疏散演练 1.火灾

⑴有学生实验中发现有焦臭味(如电线过热、短路,酒精灯火焰烧烤到其他物品等),要立即找出发生原因,并及时处置消除;

⑵若有明火发生,值班工作人员应立即发出报警信号,立即查清产生原因,分别进行处理。(如电器火灾,先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扑灭)。

⑶有学生时同时注意组织学生保持冷静,不能让学生参与灭火,根据情况需要组织学生有序撤离教室,疏散时要保持镇定,防止因拥挤发生踩踏伤害事件发生。按照疏散演练要求找准方向,要从没有火情的安全通道疏散。

⑷火灾严重时,经校安保处批准要拨打火警119,并准确地说明所在学校地址、火情发展情况、说清报警人的姓名及联系电话,耐心听取接警人员的询问,准确地回答问题(如##1区、##路、##号、##楼,燃烧物为##,火势发展状况为##,我的姓名是##,我的电话是 13# ######)。

⑸ 如有烧伤情况,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送校医室严重者求120抢救。

⑹保护好现场。2.水灾应急预案:

⑴发现水路通道泄漏应及时与学校水电组联系,及时抢修。⑵当班工作人员搬运被水淹没的仪器,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点。

⑶ 清理室内积水。3.地震应急预案: ⑴当出现地震情况时,当班人员要及时切断电源。⑵当班工作人员应指挥室内人员利用身边的桌子就地躲避。⑶有学生实验时,利用地震稳定期,根据情况需要组织学生有序撤离教室,疏散时要保持镇定,防止因拥挤发生踩踏伤害事件发生。按照疏散演练要求要从安全通道按顺序、有秩序地疏散。

14.实验室生物安全试题 篇十四

1.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必须配备的设备是

()A 生物安全柜、培养箱

B 生物安全柜和水浴箱

C 生物安全柜和高压灭菌器

D离心机和高压灭菌器

2.PCR实验室要求严格分区,一般分为以下四区

()A 主实验区、样本置备区、产物扩增区、产物分析区

B 试剂准备区、样本置备区、产物扩增区、产物分析区

C 主实验区、样本置备区、产物扩增区、试剂准备区

D 主实验区、试剂准备区、产物扩增区、产物分析区 3. 避免感染性物质扩散实验操作注意点

()A 微生物接种环直径应为2~3mm并且完全闭合,柄的长度不应超过6cm B 应该使用密闭的微型电加热灭菌接种环,最好使用一次性的、无需灭菌的接种环

C 小心操作干燥的痰标本,以免产生气溶胶

D 以上都是

4.下列哪种不是实验室暴露的常见原因

()A 因个人防护缺陷而吸入致病因子或含感染性生物因子的气溶胶 B 被污染的注射器或实验器皿、玻璃制品等锐器刺伤、扎伤、割伤 C 在生物安全柜内加样、移液等操作过程中,感染性材料洒溢 D 在离心感染性材料及致病因子过程中发生离心管破裂、致病因子外溢导致实验人员暴露 5.PLT低,MPV增高,提示

()A血小板分布异常导致血小板减少 B 一过性血小板减少

C 骨髓增生性疾病D外周血血小板破坏增多,刺激骨髓反应性增生 E 骨髓受抑制导致血小板减少 6.血小板计数正确范围为

()A 10~30×109/L

B 100~300×1012/L

C 300~500×109/L D 100~300×109/L 参考答案D 7.尿沉渣镜检细胞时,至少应观察多少个高倍镜视野

()A 1个

B 5个

C 10 个

D 15个

E 20个

8.粪便镜检,以白细胞,脓细胞为主,红细胞少而完整,可见巨噬细胞,最可能为

()A 急性肠炎

B 慢性肠炎

C 细菌性痢疾

D 阿米巴痢疾

E 溃疡性结肠炎

9.可使化学法粪便隐血实验出现假阴性的情况有

()A 服用大量维生素C

B 食用大量新鲜蔬菜

C 食入动物肉 D食入动物血

10.载脂蛋白AⅠ主要存在于()

A LDL

B VLDL

C HDL

D CM

11.紫外线消毒灭菌的主要机制是()A 损伤细胞壁

B 损伤细胞膜

C 干扰DNA复制 D 破坏酶系统

12.下列哪种培养基为选择性培养基()A 巧克力培养基

B 克氏双糖铁培养基

C MH培养基

D SS琼脂培养基

13.下列哪种抗原为沙门菌分群的依据()A O抗原

B H抗原

C Vi抗原

D M抗原

14、静脉采血时止血带压迫时间过长可引起

()A.白细胞分类值异常

B.血沉增快

C.使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增高

D.红细胞计数值偏低 15.当某测定值陷落在该总体X±2SD的范围内时,其可信限的范围是()A.6356

B 95

C 99

D 1 16.脱卸个人防护装备的顺序是

()A 外层手套→防护眼镜→防护服→口罩帽子→内层手套

B 防护眼镜→外层手套→口罩帽子→防护服→内层手套

C 防护服→防护眼镜→口罩帽子→外层手套→内层手套

D 口罩帽子→外层手套→防护眼镜→内层手套→防护服

17.在质控中,质控血清的检测结果超过平均值±3SD时,则表示该结果()A.质控

B.失控

C.无解释意义 D.仍然有效

18.标准定值血清可用来作为()A.室间质控

B.室内检测

C.批间核查

D.批内核查

19.某人去甲医院测血尿素氮,属正常范围,去乙医院测得结果异常,因乙医院所用标准液己陈腐,试问这是由下列哪一项所造成的()A.偶然误差中的标本处理不当误差

B.偶然误差中的工作曲线制备错差

C.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

D.系统误差中的方法学误差

20.下列哪一种检测,不适宜用门诊病人的样品作隔天重复误差比较()A.血红蛋白

B.红细胞计数

C.白细胞计数

D.红细胞比积

21.制作白细胞分类涂片时,推片与载玻片之间的最佳角度应该是下列哪一项()A.45°

B.30° C.25° D.65°

22.目前常用的自动白细胞分类计数仪的计算方法是()A.连续流动的细胞化学方法

B.高分辨率的图像识别方法

C.白细胞体积分析法

D.以上均是

23. 患者HBsAg+、HBeAg+、抗-Hbe-、抗-HBcIgM+、抗-HBs-,正确的判断是()

A.患急性乙型肝炎

B.患慢性乙型肝炎

C.患慢性迁延性肝炎

D.乙肝恢复期 E.患慢性活动性肝炎

24.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的抗体是()

A.IgA

B.IgG

C.IgM

D.IgE E.IgD 25.HIV感染的确证实验是:()A、免疫印迹法查HIV抗体

B、酶联免疫法查HTV抗体

C、PDR法检测HIV RNA

D、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细胞数

26.HlV不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杀灭:()A、37度,10%漂白粉处理30分钟

B、56度,30分钟 C、焚烧 D、温室,3天

27.职业暴露后紧急局部处理原则是

()A用肥皂和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B 用药越早越好,并采用联合疗法(二种或三种药物)C 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 D 放任不管

28.间日疟原虫成熟裂殖体的裂殖子数目是

()A.6~12个 B.12~24个 C.24~36个 D.36~48个 E.>48个

29.血清学诊断最基本的原理是根据抗原抗体结合的()A.可逆性 B.表面性 C.阶段性 D.特异性

30.粪便中同时出现红细胞、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最可能是()A.急性菌痢 B.溃疡性结肠炎 C.十二指肠炎 D.阿米巴痢疾 E.消化不良

二. 判断题(本题共15分,每小题1分)1.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生长和破坏在促红素及其他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下保持动态平衡。()

2.红细胞计数即测定单位体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3.正常成人血红蛋白肽链主要组合形式有四种,即HbA1,HbA2,a2,r2。()

4.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学委员会(ICSH)推荐以魏氏法为血沉管测定标准方法。()

5.B细胞经抗原激活后,可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参与细胞免疫。()

6.血液离体后,XII因子被异物表面所活化,在血小板因子及钙离子的参与下,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纤维蛋白而凝固,即为凝血时间。()

7.正常粪便中粪胆素存在,在溶血性疾病时可减少,在阻塞性黄疸时可增加。()

8.在急性炎症及恶性肿瘤,肝硬化或肾炎时,前白蛋白升高。()

9.呼吸性酸中毒时,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往往升高。()

10.蛋白质是兼有酸性基团和碱性基团的两性电解质,在PH8.6的缓冲液中 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

1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

12.在过量底物存在下,酶的活力越高,线性反应期越长。()

13.细菌的质粒是染色体外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

14.细菌的鞭毛有特殊抗原性,通常称为K抗原。()15.L型细菌需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培养基中才能缓慢生长。()三. 简答题(本题共25分)

1.引起尿液混浊的原因有哪些?(7分)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实验室检查有哪三类基本方法?(8分)3.发生锐器伤后和粘膜暴露后,局部如何处理?(1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CBDCD

DCCAC

CDACB ABACD ADACA

DABDA 二.判断题 √ √ × √ ×、√ × × √ √、× × √ × √ 三.简答题

1.答:(1)碱性尿在体外遇冷后;(2)酸性尿中尿酸盐的影响;(3)尿中含脓、血,上皮细胞;(4)高脂血症伴随脂尿;(5)淋巴液进入尿中的乳糜尿。

2.答:(1)对血小板和某些凝血因子检查;(2)对纤溶系统活性或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查。(3)对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3.答: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污染的皮肤5分钟,如眼睛受到血液、体液喷溅,用生理盐水冲洗。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近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15.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专题 篇十五

1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调查情况

1.1 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情况

在13个兽医实验室中,全部实验室均设立样品保存室,并且实验室配备有洗手池,但均未设立废弃物存放室。实验室入口更衣室、实验室生物安全标识、实验室房间出入口和紧急出口标识,以及危化品存放室的设置情况参差不齐。其中BSL-1实验室三项均合格,BSL-2实验室一项合格,其余未达到全部合格。

1.2 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情况

所调查的13个实验室中,BSL-1实验室两项均合格,一项未达到全部合格;BSL-2实验室两项均合格,两项未达到全部合格。

1.3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人员培训情况

13个实验室中,有11个实验室具有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其中有9个实验室开展了生物安全知识培训与考核,占调查总数的85%。

1.4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13个实验室均建立有《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但实施的情况并不理想。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危化品、剧毒品的管理,以及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未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制度进行操作,存在着很多不足。

2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对策

由于生物安全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领域,建立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从调查中我们看到了各个实验室在生物安全工作中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同时也发现了问题和不足。针对本次调查发现的问题,笔者总结了几点建议以促改进。

2.1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

实验室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应符合该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内容应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个体防护、人员培训及健康监护、菌毒种及样品的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实验室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管理制度、紧急事件报告处理与评估制度、实验操作技术规程等。制度中应明确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责,实验室负责人应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指定专人协助开展、监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逐级管理,层层落实职责。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应根据实验室发展及客观情况的变化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修订,以确保其可行、有效。

2.2 逐步完善兽医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实验室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实验室设施、布局及相关配套设备的建设,内容包括实验室的位置、内墙、天花板和地面等建筑要求,门禁系统、生物安全标识、实验台、洗手池等设施设置,生物安全柜、消毒灭菌器、洗眼器等设备配置。目前国家基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础设施、设备、防护用品等经费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已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将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作为国家科技平台建设的内容之一,加大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经费投入,才能够给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推进提供有力保障和动力。

2.3 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

人员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实验室工作人员需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在实验室运行中,还应不断地进行安全措施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及操作技能。培训内容应涵盖生物安全知识及相关政策法规、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安全设备设施的使用方法、清洁及消毒技术、意外事故处理程序等。对于特殊岗位(如仪器设备维护、实验室废弃物消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情况记录、危化品管理和出入库登记等),应指定专人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每年应定期组织培训,培训记录应作为培训档案保存。此外,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定期进行体检,工作人员应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进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进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应针对其所接触的病原微生物进行相应的免疫接种。

2.4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监管力度

兽医实验室运行中,应按时接受内、外部的监督审核,这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各种偏离,只有建立日常监督检查制度,按期查找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发现安全隐患,纠正错误行为,才可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检查监督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应明确检查目的,制订详细计划,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应做到每项工作必须有记录,保存良好的记录不仅为检验监督检查结果是否符合质量要求提供了客观证据,也为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可追溯的依据。

3 总结

兽医实验室工作存在一定风险,将各种风险减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内,是每一位相关工作人员研究和探索的目标。建立行之有效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对于公共卫生防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兽医实验室安全管理当中,首先实验室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制度,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使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的管理体系。相关部门还应考虑加大投入,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能力建设。此外,应加大宣传和培训,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队伍。

16.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专题 篇十六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 实验室 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是研究各種生物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危害进行有效控制的一种措施。[1]目前国内各级医院实验室对生物安全防护十分重视,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预防和控制自身感染,但是医学高校仍没有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尤其对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学生他们经常接触活的微生物及具有传染性的阳性病人标本,如果不提高教师及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认识,很容易发生自身或他人的感染。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医学院校尤其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课堂要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重点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一定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防止不必要的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根据我们多年教学经验,对如何做好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工作,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实验室布局要合理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最好设在实验大楼的顶层或占一层,形成独立的实验室。室内洗手池要设在靠门口处,地面应铺防滑砖,实验台要耐酸耐碱,电源不能走明线,应设有可移动紫外线灯。微生物实验室要设在远离楼道的顶角端,门外设有生物危害标识,室内要有洗眼装置,外用常规处理的应急消毒药品,设有二级生物安全柜,手提式高压灭菌器及专用放置废弃物的容器。

二、要建立键全实验室的各项生物安全制度,重在执行

医学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有关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学的较少,对感染的途径及防护,职业暴露处理等内容较缺乏。因此对学生做好自我防护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存在高危险因素,要掌握正确的自我防护措施,应在学生进入实验课前,由老师对其进行培训,内容是实验室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实验室危险标识制度、生物安全防护制度、个人防护制度、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消毒制度、实验室应急处理制度、检验仪器污染消毒制度等。除给学生专门培训以外,还应该在每堂实验课中,根据实验内容不同,利用5~10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制度的惯述重在落实,因此要加强对各项规章制度的监督和执行,谁带实验课,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岗位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到位。

三、实验材料准备要注意安全性

由于微生物和免疫实验课有其特殊性,学生所接触的是活微生物以及免疫实验课用的阳性血清如病毒性肝炎,梅毒等标本。为使学生见到阳性结果,老师在上实验课时,把临床实验室阳性的病人血清收集到一起,拿到实验室给学生做实验用,这种具有传染性标本在上实验课时,要注意安全性,避免自身和周围同学的污染。另外细菌实验课最好每人一份菌株(标本),不能几人一份标本,易造成学生拥挤,走动菌株迸溅,污染周围。上实验课要求同学必须戴一次性手套,实验课结束后由老师将菌株及阳性血清统一收集,经高压灭菌后,装入专用垃圾袋处理。实验台面要用含氯浓度为500mg/L消毒剂处理,然后用可移动式紫外线灯再进行照射消毒30分钟。

四、实验课要制订标准操作规程

实验课要根据内容不同,要制订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及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尤其微生物和免疫实验课,要强调课堂纪律,不能在实验室内来回走动,避免相互碰撞。实验室内禁止吸烟,不准带进食品及水杯,上实验课要着装整齐戴口罩,无论什么原因不穿白服,不准上实验课。操作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去做,在发生意外时要立即向老师报告,要遵照生物安全防范规定进行应急处理。

总之,医学高校实验室是学生集中的地方,生物安全至关重要,尤其是微生物和免疫实验课,要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问题,否则极易发生意外。为此医学高校实验室必须建立键全行之有效的系列防范措施,建立标准化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对老师加强生物安全意识的学习,使其提高生物安全认识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闫海润.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教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81.

[2]李秀平,桂芳,等.专科学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初探[J].检验医学教育,2009,16(4):10-11.

[3]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关资料[J].中国临床实验室,2003,2(3)21-22.

17.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规定 篇十七

第一条为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人员和公众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致病的微生物。

本规定所称实验室,是指医疗卫生机构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本规定所称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检测、诊断等活动。

本规定所称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为了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第三条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持“预防为主、依法管理、科学规范”的原则。

第四条 病原微生物管理按照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分类进行。

第五条 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必须具有下列条件:

(一)配备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

(二)从事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三)具有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四)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手段和储存条件。

第八条 省内国家指定的菌(毒)种保藏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保藏机构管理办法,承担集中储存实验室送交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并向实验室提供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的任务。

第九条 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二级实验室,应当向省辖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实验室设立单位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

第十一条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其职责是:

㈠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负责管理和实施本单位的生物安全工作。㈡制定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㈢对本实验室所操作生物因子的生物危险程度评估,审查和批准在实验室开展的实验项目;㈣审查操作程序,监督和检查有关法规和操作规程的执行;

㈤审查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对实验室事故进行评估,提出处理和改进意见;

㈥对实验室人员实施医务监督等。

第十二条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必须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编制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制定科学、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保卫措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内容包括:生物危险、消防设施、电气安全、化学品安全和危险废物处理等。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设施设备的监测、检测和维护制度、健康医疗监督制度、事故和职业性疾病报告制度、生物安全工作自查制度、实验室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安全保卫防盗、防火制度等。

第十三条 实验室应根据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有关要求,编制本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检测研究实验操作规程、相关仪器设备使用规程、个人防护设备使用规程、实验室消毒规程、危险废弃物的处置规程、尖锐器具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实验紧急情况处理规程等。

实验室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标准操作规程。实验室负责人应当指定专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第十四条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每年定期对所有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方可持证上岗。

建立并保存人员培训和考核记录档案。

第十五条 生物安全柜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常规现场检测,在移动、检修和更换高效过滤器后也要进行检测。

第十六条 实验室必须建立实验档案,包括实验室安全记录、工作日志、实验原始记录、设备条件监控及检测记录、消毒记录、事故(暴露)记录、人员培训记录、员工健康档案等。

第十七条 实验室应当依照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对废水、废气以及其他废物进行处置,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环境污染。

第十八条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指定具有与该实验室中的病原微生物有关的传染病防治知识的专门部门或人员来负责实验室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定期检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保存与使用、安全操作、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以及其他废

物处置等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

第十九条 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与本实验室从事的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有关的感染临床症状或者体征时,实验室负责人应当向单位领导报告,同时派专人陪同及时就诊;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将近期所接触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危险程度如实告知诊治医疗机构。

实验室设立单位应当为接触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卫生危害的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的实验室人员确定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或具有传染病预检分诊和消毒、隔离、防护等诊疗条件的综合医院作为定点收治医院。第二十条 实验室发生病原微生物泄漏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并同时向单位领导报告。

第二十一条 单位领导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确认发生实验室感染或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的,应当依照《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报告,并同时采取控制措施,对有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或者隔离治疗,封闭实验室,防止扩散。

第二十二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关于实验室发生工作人员感染事故或者病原微生物泄漏事件的报告,或者发现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造成实验室感染事故的,应当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以及其他有关机构依法采取下列预防、控制措施:

㈠封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实验室或者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场所;

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㈢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

㈣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㈤进行现场消毒;

㈥其他需要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18.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 篇十八

一、实验室活动中如何清除手部污染

1.处理完危害性材料和动物后、离开实验室前都要洗手。

2.一般用普通的肥皂盒水冲洗就可以,但在高度危险的情况下,建议使用杀菌肥皂。手要完全抹上肥皂,搓洗至少10秒,用干净水冲洗后再用干净的纸巾或毛巾擦干。

3.洗完手后,应使用纸巾或毛巾来关上水龙头,以防止再度污染洗净的手。

二、如何应对菌毒种的溅出污染

1.如果传染材料溅在眼和面部,应立即到洗眼处冲洗3秒钟,当事人立即停

止工作,撤出,隔离观察和预防治疗。

2.如果传染材料溅在地上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对室内用喷雾消毒,停止工作撤出,对当事人隔离观察和预防治疗。实验室封闭24小时后再消毒,间隔24小时后可继续工作。

3.如果传染材料溅在生物安全柜内,可用消毒纱布遮盖,可继续工作。

4.如果传染材料溅在衣服上应立即停止工作,更换防护服后继续工作。

三、感染性物质破碎或溢出的应急措施

1.应当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瓶子或容器等含有感染物的破碎物品以及培养

物等溢出感染物。在上面倒上消毒剂,至少30秒后将布、纸巾以及破碎物品清理掉。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最后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

2.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当对它们进行高压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 泡24小时。用于清理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当放在污染物容器内。

四、实验室活动中如何正确使用手套

1.所戴手套无漏损。

2.戴好手套后可完全遮住手及腕部,如必要可覆盖实验室罩服或外衣的袖子

3.在撕破、损坏或怀疑内部受污染时更换手套。

4.手套为实验室工作专用。

19.医学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研究 篇十九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

2003年, 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 我国北京等地发生了实验室人员感染病毒的事件, 给各国政府敲响了警钟, 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仅是对公众、环境和国家负责, 同时也是对实验室人员的生命安全的保护。除了实验室硬件条件比较落后外,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不良的操作技术、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等也会导致实验室发生事故。因此, 我国应该从各个方面加强医学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1 医学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的基本情况

1.1 专业性的技术人员比较缺乏

在医学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当中, 具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的比例较低, 且学历也不高。除此之外, 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极不合理, 表现为技术人员的年龄偏大, 缺少中青年的专业技术人员。

1.2 实验室的硬件条件相对落后

实验室的基础条件较差, 例如, 某些地区实验室的房屋结构和实验设备都没有达到国家的基本装备的标准。由于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 许多实验仍然需要人工操作, 加上技术人员比较缺乏, 操作技术的失误等, 实验室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

1.3 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微生物实验室地位的越来越突出, 尤其是非典之后, 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某些地区, 许多基层的实验室还是依照以前旧的发展模式, 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够重视。

2 加强医学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的策略

2.1 实验室的设计和实施要科学

(1) 微生物实验室要配置安全防火的设备。众所周知, 火灾对微生物实验室的破坏是最为直接的, 也是最为严重的。尽管实验室都安装了防止过量电流的安全装置, 但常常由于电路的老化引起问题。因此, 防止微生物实验室火灾的事故的发生, 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在实验室的结构、功能分区上要做到合理, 一定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实验室标准设计。 (2) 装修时尽量不要用易燃材料, 在电器设备放置的场所必须要设置防火隔热层, 并且电路安全措施要设计合理。 (3) 微生物实验室要配置灭火器材, 同时实验室也必须备有安全门和畅通的安全通道。 (4) 要配备一定的工作人员在适当的时间内经常进行电路检修, 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器材的安全。

(2)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防毒。微生物实验室要配备完善的防毒设备, 防止泄漏对工作人员造成的身体伤害。具体要配置对有害气体储存的设备和出现泄漏处理的设备, 除此之外还要配置对“三废”处理的设备。在防毒设备的配备上要参照国家及国际上对实验室的标准。

2.2 实验室的安全职责要明确

对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的负责人是各级实验室的主任, 其主要的责任是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同时, 各个微生物实验室的主任必须由从事实验室实际工作并熟悉各种危险因子的实验室资深技术人员担任, 并要收集各种安全的资料和信息,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各种安全管理的政策, 具体落实, 定期要检查实验室的防护器材是否足够并处于良好的状态, 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实验室安全方面的培训、指导和咨询。

2.3 实验室的职业安全培训

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是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根本保障, 因此必须加强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的思想教育和培训。培训的目的是要让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意识到实验室存在安全的隐患, 认识到预防实验室发生感染、火灾等事故的关键是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的方法。因此, 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项:实验室安全规定和预防的措施、具体的安全工作程序、火灾处理、生物实验室安全措施、个人防护、仪器设备使用和防护、应对各种危险因子、废弃物的处理等。除此之外, 因为工作人员不当的操作, 也会引起事故, 因此在培训的过程还应加强对操作技术等培训, 降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最大程度地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

2.4 加强实验室日常工作中的生物安全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 建立完善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制, 是保证实验室正常工作的基本保证, 同时也是必要前提。微生物实验室不但工作繁多且复杂, 而且实验室的实验的器材种类数量繁多, 例如, 化学试剂、培养基、剧毒药品、实验仪器、生物制品、玻璃器材、菌种等等。如果不对这些复杂的仪器进行科学管理, 微生物实验室就会陷入一片混乱, 这将会严重影响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同时也会为实验室事故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可能性。因此, 为了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也会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工作场所, 微生物实验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规则制度。

(1) 严格管理菌种、危险品、剧毒药品等。微生物实验室有很多的菌种:包括葡萄球菌、黄色微球菌、枯草杆菌、肠道致病菌等。为了有效管理这些菌种, 同时避免发生实验室事故, 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和参照《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 制定以下菌种的保藏管理办法。 (1) 工作人员必须到正规的单位购买菌种, 同时为了避免菌种的死亡或者变异要采取可靠的管理办法, 并要用专用冷柜保藏菌种。 (2) 专门指定专门人员记录菌种的使用情况, 对一类、二类菌种设立专柜, 单独保存。 (3) 使用菌种时要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 并要遵守操作规程, 避免工作人员的实验室感染。 (4) 加强菌种安全管理, 防止菌种丢失。 (5) 危险品、剧毒药品的管理要符合国家和公安机关的规定, 落实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由专人、专柜保管且上锁, 防止危险品、剧毒药品被盗、泄漏或者误用。

(2) 加强实验室常用仪器的管理和维护。 (1) 冰箱的管理和维护。首先冰箱的门上要标明相关的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 并且要对冰箱的抽屉内进行消毒处理。其次, 冰箱内的所有容器都要贴上明确的标签, 并且标上内容物的科学名称、贮存日期和贮存人的姓名等。 (2) 离心机的安全使用。离心机是微生物实验室经常使用到的设备, 如果工作人员的操作不当会导致机械故障以及试管破裂等情况。因此, 工作人员必须安全操作离心机。例如, 要经常检查离心管是否损坏, 离心钱要将离心管盖紧密封, 尽可能使用专门的安全离心杯;盖好离心机盖后离心, 等离心机完全停下来后再开盖;每次离心后有破碎都要进行消毒。

2.5 加强实验室的特殊管理

为了避免和处理因不安全操作引起的意外事故, 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实验室制定的各项原则。例如, 在上岗之前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模拟训练, 学会处理突发情况的各种措施, 比如要学会各种紧急救助和专业性的保健治疗的措施。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突发事故, 要立即进行处理。但具体措施必须要写成书面文件并严格遵守执行。同时也必须向有关的专家和领导进行汇报, 并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经过和损伤的具体部位和程度, 由专家评估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

3 总结

在各国重视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的背景下, 本文提出从以上5个方面加强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实验室的设计和实施要科学、实验室的安全职责要明确、实验室的职业安全培训、加强实验室日常工作中的生物安全管理、加强实验室的特殊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红花, 李英信, 李芳芳, 等.加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1) .

[2]张晓曦, 曾照丽, 王晨.如何做好基层原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 9 (9) .

上一篇:农民培训一封信下一篇:法制校园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