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意象赏析

2024-06-29

戴望舒《雨巷》意象赏析(共8篇)

1.戴望舒《雨巷》意象赏析 篇一

原文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i | chu,读音为赤|触)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本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戴望舒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用契合内心情绪节奏的音乐性,传达了行走中的彷徨、惆怅、哀怨和寂寥。音乐性的追求并不是诗人的终极目的,《雨巷》的音乐性也不同于闻一多和徐志摩的音乐美追求,在闻、徐,有着外在形式整齐、划一的均衡,戴望舒的音乐性追求,有着更多摇曳多姿的情态。难怪叶圣陶先生要感赞《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其实内涵的深刻理解则是《雨巷》的音乐性更符合现代新诗传达现代人丰富多蕴、曲折多变的情感体验。一句话,戴望舒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接着闻一多、徐志摩格律诗的接力棒,使音乐性更容易贴切自然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心灵颤动,意即“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精妙的去处”。

2.戴望舒《雨巷》学案 篇二

《雨巷》是诗人心灵寂寞痛苦的歌唱,同时有着那个窒闷、残酷时代的曲折投影。分享了《雨巷》的导学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学习目标:

1、了解戴望舒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2、品味揣摩诗歌意象并把握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意蕴,体味诗人情感。

学习重点:

品味揣摩诗歌意象及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

把握诗歌意蕴,体味诗人情感。

方法指导:鉴赏诗歌要具备“读、品、悟”三个环节,读是必要环节也是首要环节,通过朗读可以把握大意;品味诗歌要从意象入手,意象是品诗的钥匙;而悟就是要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

知识链接:

1、走近大师 走进雨巷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市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雨巷》是诗人早期诗歌的成名作,影响很大。被誉为“雨巷诗人”。代表诗作是《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

他的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诗风明朗、真挚。

他属“现代诗派”诗人,其流派作品主要写个人的情感,表现现实社会带来的痛苦与烦忧,有时充满颓废气息;艺术上,不注重韵和整齐的字句,回环往复,具有音乐美;善于选取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具有含蓄美。

2、时代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当时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许多热心革命的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四,一二”政变后,戴望舒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再现了处于迷惘时期的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教学过程:

(一) 自由朗读

1、简要概括诗歌的内容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学生试读、师生评价)

(二)美读诗歌

(提示:注意节奏、重音和语调)

(三)品读意象

边读边感受形象美:

1、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他们具有什么特点?

2、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意象。

3、引导学生探讨丁香花文化内涵:

(1)、知识补充:丁香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2)、丁香情结: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青鸟这个信使已经不传送消息了,想得到所思念的人的音信而不得,于是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叹息。)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

(芭蕉顶部的叶子还未展开,丁香仍含苞待放,它们在冷艳的春风里各自怀有心事,愁眉不展)

丁香花文化内涵:

4、《雨巷》中写到希望逢着“一个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位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她为何如此伤感?

(四)体会情感:

启发思考: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诗中“雨巷”和“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2、“我”情感的变化怎样?“我”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3、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诗中的作者到底在寻找什么?

(五)鉴赏评价艺术特色

《雨巷》美不美?美在哪里?

当堂练习:同学们发挥想象,描绘一下诗中的画面。

附录:《雨巷》简析

雨巷》是戴望舒最负盛名的作品,正是这首诗,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经过漫长岁月的淘洗,这首诗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艺术魅力,雨伞、丁香、颓墙,总能把人带入窄窄悠长的雨巷,然后,像雨丝粘衣一样,被染上一层愁怨、凄清和惆怅……

诗歌由雨巷、姑娘和抒情主人公三个抒情元素构成。“巷”是一个狭窄、逼仄的半封闭空间,给人以压抑感。“雨”是低气压气候下的产物,雨滴的下坠,带给人失落、低沉之感,雨幕密织,又给人屏蔽、阻隔的孤独之感。诗人的江南人身份,又使“巷”的审美想象是江南小巷,“雨”的审美想象是江南那缠绵无尽的“梅子黄时雨”,这就更为该诗营造了一种凄清、寂寥、压抑的意境。就是在这种氛围中,诗人“希望逢着”一个姑娘,这个姑娘孤独、冷漠、凄清、惆怅,饱含丁香一般的愁怨。马克思认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诗人所希望逢着的这样的姑娘,正是诗人孤独、凄清心境的对象化。这个姑娘虽然有着丁香一般的愁怨,却又是像丁香一般的美、丁香一般地香,这样一个令人眷恋的“审美对象”,却无法留住,她像梦一般地,从“我身旁飘过”,而且,到了一个衰败的所在——“雨巷”的尽头,“颓圮的篱墙”。这个擦肩而过、可望不可即的爱情故事,更加重了抒情主人公的消沉情绪。这样,江南雨巷所特有的缠绵、凄冷的外部环境,那个丁香一般的姑娘所烘托出的`内心世界,以及诗歌在开头、结尾所描绘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外部形象,立体地塑造了一个孤独而彷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直观地看,诗歌写了一个白日梦,是一个有关青春和爱情的故事,甚至可以想到弗洛伊德“力比多”驱力下的潜意识、意识流。但是,“诗言志”,而人又是历史的具体的人,因此,要真正理解这首诗,首先必须了解这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处境。《雨巷》作于1927年夏,正是国共分裂、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期。年轻的戴望舒像许多同龄人一样,怀抱理想,热情投身于这场大革命,但是,清党粉碎了他们的政治理想,给年轻的心带来沉重打击。为了躲避白色恐怖,戴望舒藏身到上海松江乡下朋友家里。正是在这样的低气压下,对政治气氛格外敏感的诗人,创作了这首诗。因此,《雨巷》中作为环境出现的“雨巷”,反映了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时代氛围,那个结着丁香愁怨、可望不可即的姑娘,代表了诗人及一代年轻人的理想,而孤独、彷徨的抒情主人公,则代表了那个时代中青年的普遍的情感状态和思想状况。也正因此,这首诗一发表,就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

3.雨巷诗人戴望舒 篇三

戴望舒从《我的记忆》开始,逐渐摆脱格律诗的樊篱,开始为自己制造“最适合自己走路的鞋子”,即以自由的散文化手法传达感情。这种现代口语形式的自由诗体,显示出了戴望舒诗歌所具有的另一种艺术美——散文美,这种创作风格也确立了诗人现代派诗歌的地位。

2、诗境的蒙胧美

戴望舒将法国象征派作为自己偷食的.禁果,以此用来丰实自己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以象征化的意境和氛围传达感情,是戴望舒对中国现代派诗歌建设的一个重要贡献。象征派诗人追求的是把强烈的情绪寓于蒙胧的意向中,主张诗要写得像“面纱后面美丽的双眼”,传达出内心的最高真实。戴望舒创作与接受的审美标准正是使诗歌处在表现与隐藏自己之间,即诗歌的蒙胧美。

3、语言的音乐美

4.戴望舒《雨巷》散文改编 篇四

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棱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纤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班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端茶递水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捶,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象……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晃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辩识出你的故居吗?

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拦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节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耐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5.戴望舒的《雨巷》读后感 篇五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戴望舒的《雨巷》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戴望舒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我在初中的时候,曾经拜读过他的《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戴望舒更因此而成为传诵一时的“雨巷诗人”。戴望舒是带着我国晚唐诗家的旧诗影响步入新诗坛的。在《雨巷》中,反映出了他对诗的音乐美、诗的形象流动性和主题的朦胧性的追求。

首先我们先来详细的解读一下《雨巷》。

《雨巷》全诗由7节组成。在第一节中,写到“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而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是我心目中的想象、追求和希望。而第二节则是对这个“丁香般的姑娘”的进一步想象与补充。从视觉、嗅觉、感觉、情感等方面来丰富她,把丁香彻底浸染进“她”的血脉、气质中。“她”在雨中“哀怨又彷徨”,把“她”和雨连结在一起,用雨来衬托“她”的哀怨。形成了一幅充满中国传统意境的水墨画。

第三节,写这个让我着迷的“丁香般的姑娘”“像我一样”,在这寂寥的雨巷中默默的彳亍着,而“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氛围,则充斥在这样的`情境中。第四节,写“她”和“我”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相遇,相较“我”的恋恋不舍,“她”只是“默默的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然后“她”“如梦一般的飘过”。

第五节,写这个“丁香般的姑娘”与我擦肩而过,然后“她”“默默的走远了”,“走尽这雨巷”。第六节,我与这“丁香般的姑娘”彻底的失之交臂。虽然“我”不舍,但“她”还是在我的目光中,在这哀愁的雨中,“消失掉了她的颜色”、“消失掉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

所以在第七节中,“我”独自“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彷徨徘徊,期望能再逢着那个“丁香般愁怨的姑娘”。但是,要再次逢着这个“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是渺茫的,所以我只能退而求次,期望在梦中与“她”相会(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6.雨夜读戴望舒《雨巷》有感的美文 篇六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希 望”一词用的很妙,他仿佛在怀念一位故人,他们从不认识到相知,再分离,那位姑娘走近又走远,最后回忆起来,甚至他自己都怀疑那位姑娘是不是在他的生命中出现过。

显然,在戴望舒眼中,丁香最能代表这位姑娘的性格,她像丁香一样美丽,一样忧愁。不错,在那种大时代环境下,他深深地喜欢着这位姑娘,在他眼中,她身上集中这中国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独特美,她有着贵族特有的优雅与高贵,但似乎又渗透出一丝中原大地上少有的野性,

在他心中,她太完美了,以至于在多年后当戴望舒回忆起来时,连他自己都怀疑,那位姑娘,在他的生命中,是否真的存在过,他迷茫了,不过在经历了痛苦的迷茫之后,他清楚的认识到,中国需要的正是这种在迷茫中追求真理的希望与灵魂。

7.戴望舒《雨巷》意象赏析 篇七

论李商隐和戴望舒爱情诗三组意象对比

李梦

(中文系 13级现代文秘班 学号Y01113121)

李商隐和现代诗人戴望舒的诗作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他们在审美观和价值观念上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对李商隐和戴望舒的研究文献也不断涌现。

一、李商隐及其诗歌研究

李商隐(约813—859),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他擅长诗歌写作,其诗作文学价值很高,是唐代最出色的诗人之一。

(一)李商隐的生平研究

对于李商隐的生平研究,每家都有自己的方法和形式:乔象鍾、陈铁民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78页)中,将李商隐的一生略分为三个阶段:开成二年(837)进士及第前为早期;由及第至会昌末重返秘书省止为中期;从大中元年(847)入郑亚幕至逝后为后期,逐一阐述义山的生平经历。吴调公的《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二页)中,把李商隐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有层次地阐述了李商隐坎坷的一生。研究李商隐生平的还有董乃斌的《李商隐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杨柳的《李商隐评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刘学锴、余恕城的《李商隐生平若干问题考辩》(《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四期,第43页)、谢国桢的《李商隐生平探讨》(山西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二期)等。

(二)李商隐的诗歌思想内容研究 1.儒家思想

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中,李商隐在少年时代受了堂叔的较深影响,在封建伦理思想和宗法观念上更多地接受孔孟之道;但他却在精神极端苦闷的时候,又乞灵于道、佛的虚无主义;而在学术思想和文艺观点上,则又不自觉地倡导一种反对保守、力主创新的精神。

2.忧国忧民的思想

乔象鍾、陈铁民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下):李商隐的诗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晚唐时代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政权内部矛盾重迭,危机四伏的现实状况,对百姓生活疾苦的忧虑,特别是通过对诗人自己身世的讴吟,深刻地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悲愤,从而使人们感 到一种江河日下,黄昏渐进的时代气氛。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骄奢昏聩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反映诗人对晚唐命运的担心。

(三)李商隐的诗歌艺术特色研究

李商隐的诗歌题材丰富,所著颇丰。包括观点鲜明,见解精辟的政治诗:有感而发,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寄物喻怀,托物言志的咏物诗;情致缠绵的爱情诗和意境蒙胧,美仑美奂的朦胧诗。各种题材的诗歌均有相当的造诣。

1.李商隐诗的创作方法

骆玉明、郑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复旦大学出版社),李商隐非常喜爱并擅长使用典故也非常善于捕捉富于情感表现的意象。李商隐的各种意象都是精心选择的,一方面这些意象大都是色彩秾丽或神秘谲诡、本身就带有一定美感的。另一方面,这些意象又大都蕴含有一定的哀愁、彷徨、伤感等情感色彩。

乔象锺、陈铁民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下)李商隐的诗在表现技巧上具有构思缜密、寄托遥深、语言清丽以及格律严整等显著特点,其诗歌的主观化倾向和贯穿感伤情调两大特色尤为重要。善于以委婉曲折的变现手法表现层次复沓的思想内容。能够用白描的手法写出清新优美的诗作。李商隐的诗有高度的语言美和声韵美。

2.李商隐诗歌的意象研究

(1)葛稳罡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商隐诗歌中的三千五百多个客观自然范畴的诗歌意象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天文、地理、气象、时间、人体、动物、植物、无生物等。

(2)李商隐诗歌在意象在意象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系情纤物,如“雨”、“露”、“霜”、“花”、“柳”、“桂”等;钟爱女性,女性的身体部位意象和女性器物意象繁多;善为艳科,所选意象大都色彩艳丽,像“花、飞鸟、蝴蝶”等;借物喻己,商隐所取的意象多和自身命运、境遇暗相契合,看似咏物叹人,实则喟己;寄托飘幻,像“水、灰尘、花、雨、雾”之类的意象,虽然在诗中有各自特定的内涵,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特质——或变幻无常,或飘忽不定,或稍纵即逝,或消融无迹„„

(四)总结

李商隐在盛唐诗歌灿烂的辉煌丰碑矗立下,融会贯通,开拓创作,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李商隐在诗歌方面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他在诗歌意象类型选取运用组合方面的独具特色一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戴望舒及其诗歌研究

戴望舒(1905.3.5-1950.2.28),学名朝寀,字戴丞,小名海山,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一)戴望舒生平研究

戴望舒因《雨巷》一诗被称为“雨巷”中走出来的诗人。郭杰、秋芙、龚宏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话》(现代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66页),按照时间顺序把戴望舒的一生的经历简明扼要的介绍出来,把戴望舒描绘成一位时代潮流中孤独的弄潮者。凌宇、颜雄、罗成琰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80页),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以抗战为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大多以现代诗派的艺术形式,抒发浓郁幽深的感伤迷惘的情绪,抗战爆发后,诗人的思想转向积极,诗作也由阴暗朦胧转向转向明朗乐观,由个人的低吟哀愁终于发出了战斗的呼号。

(二)戴望舒的诗歌思想内容研究

凌宇、颜雄、罗成琰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79页)戴望舒中学时和施蛰存、杜衡等人组织过文学团体“兰社”,早期受到新月派的影响较多,在法国留学时受到象征派诗人魏尔伦、波特莱尔的影响开始吸收象征派手法为己用。抗战爆发后,戴望舒从事抗日的文化工作,开始用现代主义的艺术来抒写现实感情。

郭杰、秋芙、龚宏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话》(现代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68页)诗人的一生多是坎坷与诬陷,无论政治还是爱情都是多灾多难。他在不被理解的苦恼和悲哀中,积极地以自己的感情和生命去呼吸时代的气息,诗人的赤子之心就那样强烈的在诗作中跃动着。

(三)戴望舒的诗歌艺术特色 1.戴望舒创作方法

戴望舒的诗歌作品虽然不多,而且大多是短诗。但在诗歌艺术上,却呈现出了独特的成就与魅力。他的诗歌中内含的多种思想艺术气质,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诗人从汲取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到采撷西方现代派手法,最终走向咏唱现实之路,几经寻觅和创新,形成了自己诗歌的特殊风格和色调。尤以其诗境的蒙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

2.戴望舒的意象研究

丁文霞(南京大学)《江淮论坛》(2007年,第5卷)中对戴望舒诗歌中的“泪”、“梦”“水”做了研究:戴望舒的全部诗作中,出现“泪”或“泣”“哭”的字眼的就有十几首,大都指是悲伤之“泪”。“梦”的意象是诗人对前途的迷茫,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水”的意象很频繁,望舒一生中多住在南方,同时,诗人柔弱的气质和水也是有相通的。

殷齐齐《论戴望舒诗歌中的意象》(2010年)望舒诗歌中采用的人物意象可分为三类:(1)寻梦者意象,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觉醒,痛苦的探索寻求民族觉醒和民族解放的道路。像《对于天的怀乡病》、《乐园鸟》《寻梦者》等。

(2)单恋者意象。“单恋者”这一意象多指诗人自己,无论在爱情上还是在政治道路的探索上,诗人一直都是孤独的。

(3)女性意象。在大多情况下,女子都不是实指,而属于象征意象。像“丁香、路上姑娘、百合子、八重子、梦都子”等都是戴望舒对爱情的渴望与追忆。

(四)总结

戴望舒诗歌中的意象虽然繁多,但他选择的意象幽邃却不失真实,在意象的组合上邪灵活多变,依据感情运动的不同特征二采取多中方式,让读者深切的感受到诗人孤独寂寥的真实感情和艺术技巧运用的娴熟。

三、文献总结

对李商隐的研究文献要比戴望舒的要多的多,这大概和所生活的时代有关系吧。在封建制度的约束下的诗人,其思想比较保守统一,而现代诗人思想比较开放自由,融合百家之思,所以现代诗歌不像古代诗歌注重格律,形式比较自由,读起来也比较明了易懂。

参考文献:

[1]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董乃斌:《李商隐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4]杨柳:《李商隐评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

[5]刘学锴、余恕城:《李商隐生平若干问题考辩》《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 第四期

[6]谢国桢:《李商隐生平探讨》,山西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二期 [7]骆玉明、郑培恒:《中国文学史》(中)复旦大学出版社 [8]葛稳罡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雨巷戴望舒作品鉴赏 篇八

作者: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诗人眼中的丁香姑娘,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chì chù)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太”通“叹”,太息就是叹息的意思)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pǐ)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品鉴赏

《雨巷》1927年夏天,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外;多年以后,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的艺术光辉。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本诗巧用象征手法,营造了一种既实又虚,朦胧恍惚的氛围。“我”在雨巷中独自彷徨,似乎有满腹的愁苦,但又不愿说出。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望已久的、高洁又忧郁的姑娘,也可把其当做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苦闷,对未来的渺茫憧憬。

写作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诗人时年22岁。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上一篇:《毛主席在花山》教案下一篇:凤凰古城的游记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