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婚礼文化(12篇)
1.美国婚礼文化 篇一
首先,是在传统结婚仪式上面。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谋,谓之纳采,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 「择日」。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三朝回门(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 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有此可以见到我国文化的繁琐,但不要以为繁琐是我国婚礼的特有特征,其实,不同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但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见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无分国界。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
亦有大量的习俗。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说法,农夫认为新娘在磨擦婚当天所流下的泪能使天降甘露,滋润家作物。后来,新娘在新婚汉天流泪,就变成她将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新人必须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结婚蛋糕了。由此可见,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方简洁。
其次是在服装方面。在进行婚礼不只是有仪式习俗需要遵守,在穿着方面也有讲究。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其他一些地区,白色在他们的婚礼和葬礼里指示各种各样的通路典礼和意义。例如,在安达曼群岛(Andaman Islanders),白色代表一种地位的变化。“传统”的白色结婚礼服,在早期是贵族的特权。在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而相对于西方白色婚纱的历史,中国婚礼中的大红色的凤袍的历史则较简单。龙凤在中国的神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龙主阳凤主阴,而阳则代表男子,阴就表示女子。因此新娘就用凤表示。所以在红色的礼服上绣着凤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还有就是在一些小的习惯上面,中西方的婚俗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国古代有抛绣球迎亲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话就预示着他将很快结婚。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任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礼仪。而中国人爱热闹的性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除了中西方都有的结婚晚宴以外,在中国的传统婚俗中,还有一个为新娘饯行的结婚午宴。其次在婚宴结束以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去新房中闹洞房。认为在新房中越热闹,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因此闹新房的成员们无不用所其极,用种种方法刁难新郎新娘。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她是今天最美的新娘。在神圣的教堂上空,他们的誓言在回荡,带上永结同心的婚戒,只到神父说:“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了„„ 结婚是一生的盟约,你是要为之坚守一辈子的誓言。主耶稣说:上帝所配合的人便不可分开。这一生一世的爱情,因为今天而完美。”然后新郎新娘或是去晚宴地点或是去渡蜜月,并没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种种礼节。另一个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
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2.美国婚礼文化 篇二
关键词:美国往事,黑帮文化
一、《美国往事》的两个主题:友情和爱情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这部电影:“《美国往事》是一个比故事经典的寓言, 比寓言复杂的故事, 其意境早已超脱了手法, 其深度则完全超越了情节, 就如同美国这个国家, 它的历史是如此短暂, 教人不得不怀疑它的底蕴是否厚重, 但只要稍微对它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就会感到这种猜疑本身就是轻浮无知的。”的确, 《美国往事》这部电影似乎已经超越了电影所能诠释的东西, 如果单单以黑帮片来定义它的话, 似乎是更狭隘了些。它更像是一部激情盎然, 诗意盎然的抒情电影。
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这部电影表面是一部美国的黑帮片, 有人定义它是关于黑帮兄弟互相背叛的故事, 其实我认为恰恰相反, 导演瑟吉欧·莱昂似乎更想让我们注意到的是叫做友谊的东西。影片中的情节都是围绕面条展开的, 他是犹太移民, 生活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最底层。少年时代, 由于家庭的贫困和生活的无聊, 他与一帮小混混整日无所事事, 这样无聊的日子从遇到麦克斯之后, 他们的命运轨迹似乎就走向了另外一种结果。麦克斯带着他们, 借着当时美国的“禁酒令”, 从而倒卖酒发了家, 摇身一变成了美国黑帮的中坚力量。面条和麦克斯的兄弟感情一直很好, 直到麦克斯的权利欲望越来越大, 甚至诱惑着他要去抢劫纽约中央银行。面条不忍心看自己昔日的好兄弟走向犯罪的深渊, 因此向警方举报了他, 他剩下的兄弟也都在警方的交火中丧生。面条从此隐姓埋名, 不再待在黑帮, 一直活在愧疚和懊丧中。直到最后他才识破, 原来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策划者正是自己的好兄弟麦克斯。35年之后, 他踏入了政坛, 成为了“贝利部长”, 夺走了面条曾经心目中的“女神”黛博拉, 还私吞了原来兄弟们一起藏在保险箱里的钱。
如果故事发生到这里, 普通的导演一定会上演一部面条如何复仇, 血洗麦克斯, 抢回黛博拉的故事。而瑟吉欧·莱昂导演却没有落入俗套, 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经典所在。麦克斯在最后要求面条结束自己的生命, 以求赎了当年犯下的罪, 但面条却放过了他, 因为经历过了35年的洗礼和沉淀, 他早已看透了这一切, 拥有了一颗看透一切的心。在他的心里, 自己昔年的好友比这一切都重要。而麦克斯看着自己老友离去的背影, 竟也做出了自杀的惊人举动。整部电影是以黑帮为背景, 全然没提一个友情, 而结尾处又浓浓的充斥着全部都是友情。
而《美国往事》的第二个主题就是爱情, 面条和黛博拉的爱情。面条少年时代总是偷偷地拿掉面粉仓库的墙砖来偷偷看黛博拉跳舞。与面条而言, 肮脏简陋的面粉仓库是他的爱情圣地, 仓库中翩翩起舞的就是他对于爱情全部的幻想, 是他心目中的“女神”。黛博拉对面条也是有感情的, 然而对于她而言, 有一些东西比她跟面条的爱情更加重要, 那就是地位、金钱。她对面条说:“我最亲爱的爱人, 他有水晶般的心灵, 他有金子般的头发, 他洁白无瑕的眼睛, 又大又亮, 他的身体如象牙般的坚实……可是他永远成不了我的爱人, 他是个小混混!”她喜欢跟面条在一起的感觉, 却最后背弃了面条, 成为了麦克斯的妻子。为了她的舞蹈梦, 为了金钱地位, 她选择了离开面条。这样的设计就好像《老男孩》中一样, 班里最漂亮的班花, 最后选择了跟原来最卑微, 但最后最有钱的男人在一起。
面条虽然是黑帮中的人物, 但他忠于友情, 也忠于爱情。这是他人物特性中最闪光的地方。
二、禁酒令与美国黑帮文化
在《美国往事》中, 促使面条和麦克斯成就大业的一个契机, 就是美国当时实行“禁酒令”政策。“无论从哪个方面看, 禁酒运动的范围和影响都不是仅仅局限于饮酒问题本身, 而是掺杂了美国社会生活中众多纷繁复杂的因素, 成为折射美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一面镜子”[1]禁酒运动既是美国社会发生大变革下的产物, 也在客观上推动了美国历史的前进“在一战时期的美国, 由于粮食短缺, 为了确保国内粮食的充足供应, 美国颁布了临时性的禁酒措施, 禁止贩卖任何带有酒精的饮料。禁酒令并没有真正的让美国人民滴酒不沾, 反而促进了一个行业的迅速发展——黑帮。美国各个黑帮在禁酒令时期疯狂的倒卖烟酒, 赚足了油水。贩卖私酒在这时成了一种一本万利的买卖, 吸引了无数的犯罪分子介入其中, 有组织的走私犯罪活动开始兴盛起来"正如林格在美国人眼中的美国人一书中所说的那样:/想到有组织的犯罪, 人们便不能不想到禁酒, 因为正是禁酒导致了有组织的犯罪的产生, ”可以说, 禁酒令就是美国黑帮的一剂最好的催化剂。
三、美国黑帮中的意大利特征
因为《美国往事》的导演瑟吉欧·莱昂是意大利人, 这个时代的美国黑帮片几乎都是带着意大利黑手党的蓝本, 因此这个时代的美国黑帮文化都是带着意大利文化的特征。这个时代的黑帮多是有组织的犯罪文化。很多人们熟知的经典黑帮片基本都是意大利黑手党的原型, 如《小凯撒》、《疤面大盗》等等。黑手党起源于“Mafia”, 源于“Cosa Mafia”意为“我们的事业”, 意大利黑帮起源于一种秘密的结社的犯罪组织。在美国黑帮初期形成的时候, 很多都是来源于意大利的黑帮移民, 他们的有组织的犯罪文化直接就影响了后来的美国黑帮文化。而后来的一些意大利裔的导演部仅仅是继承了他们本土的文化, 同时还参与到了美国的一些政治经济活动之中。文化认同就是犯罪组织凝聚力的根源, 尤其是游民精英的身份意识, 以及在行为方面, 参照群体具有规范性作用。美国黑帮基本上都是以族裔为核心聚居的, 在美国20年代到70年代之间, 几乎都是这样以种族来聚居划分的。《美国往事》中, 面条他们几个兄弟也都是生活在美国的犹太人, 他们生活在贫困的犹太人聚居区里, 这与意大利家族式的黑帮结社不同, 但本质性质也都是一样的。因此在美国黑帮文化中, 其意大利特征也是十分明显的。我们透过了一些美国黑帮经典影片, 看到了当时的美国黑帮文化, 也有助于我们对当时美国融汇一炉的多姿多彩的文化有更加的深刻的领悟和理解。
参考文献
3.美国的交通文化 篇三
美国人出行首选的是飞机,机场永远都是忙碌的,甚至一分钟之内就会有几架飞机起飞或降落。而私家车在美国几乎是人手一辆,丈夫有丈夫的车,妻子有妻子的车,孩子也有孩子的车,所以美国的石油消耗量全世界第一。正是因为飞机和私家车的发达,美国城市的市内交通就成了这两者之间的补充。所以,美国的公共汽车不允许超载,车上从来都有空位子,一人一个座位,从没有人站着乘车。“宁肯少拉,也不多拉”,不像我们国内城市公共交通非挤得满满的,否则就不叫“公共”的汽车。
我们还游览了华盛顿市内最繁华地段的火车站。火车站的乘客不多,很冷清。听美国朋友介绍,美国的火车出奇得慢,而且多是沿着山区峡谷或沿海风景区而行,火车不是美国人的首选交通工具,正好与中国相反。美国火车价格贵却又速度慢,而中国却是速度快而价格实惠。所以,只有旅游者才会选择火车,飞机才是美国又快又便宜的大众交通工具。
在参观美国国际间谍博物馆收藏的间谍专用汽车时,我还看到一个更奇怪的汽车,居然可以在车箱底下藏三四个人。原来在冷战时期,美国对前苏联,前西德对前东德,无法正面突破,他们就使用间谍的方法。我看到那辆可以藏人的东德汽车,就像特洛伊木马一样把汽车内部设计成有藏人的地方,人弯曲着身子钻进去,等汽车入关后再把车架拆掉钻出人。博物馆还特地制作了一个大号的“特洛伊木马”,反映出古希腊人对情报战术的运用。更奇妙的是一辆前苏联的间谍汽车,其车牌居然有四个面,每面都有一个车牌号,居然可以混进“敌对国”,从事间谍活动。我怀疑国内汽车某些非法套牌的思路克隆于此,可见交通文化也会受到间谍术的影响。
创办于1996年的这家国际间谍博物馆于2002年7月正式开馆,专门展示间谍文化和间谍历史,被称为“世界上最大间谍博物馆”,又称得上是世界情报行业的缩影。在这家博物馆的20多个展厅里,美国、英国、以色列、前苏联、捷克、波兰、前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等间谍使用过的1100多种(件)间谍用品,还有间谍们高超的窃听手段,一一用道具、文字和图像的形式展示,令人眼花缭乱。该博物馆是华盛顿仅有的收费博物馆,馆内还不允许拍照。目睹那些构思奇怪、发明独特的间谍用具,可以说个个是世界奇观,简直都可以上世界吉尼斯大全了。这里收藏的各色间谍汽车也许是世界惟一的展品,令人大开眼界。
4.美国法律文化漫谈 篇四
安德鲁和乔是费城的两名年轻律师,他们工作努力,都有美好的前途。安德鲁是一名同性恋者,并且染上了艾滋病。他没有将这些告诉老板。就在他刚获提升不久,却因老板发现了秘密而以他丢失文件为由把他解雇了,安德鲁找到乔希望他接受这个案子。乔本来拒绝受理,但出于对安德鲁的同情以及对法律公平平等原则的追求下,最终答应出庭。
安德鲁的家人支持他走上法庭。开庭审理时,众多示威者聚集在法院门外,要求给同性恋者合法权益,不准歧视艾滋病人。但同时也有反对者大呼“肛交者没有人权”,拦截安德鲁质问。被告坚持不承认是因此原因解雇安德鲁的。安德鲁衰弱的身体已无法承受剧烈的抗艾滋病药物的静脉注射,他预感到自己快不行了。但他仍坚强地挺过了激烈的法庭答辩。
到了审判的日子,陪审团终于宣判原告安德鲁受到不公正解雇,被告应负责赔偿损失。安德鲁终于获胜了。乔奔赴医院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安德鲁和他的家人,但安德鲁却不能再支持
下去了,他正在慢慢死去。
《费城故事》讲述了一个艾滋病患者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利益的故事,它被称为“好莱坞面对艾滋病”的影片。它标志着好莱坞不再逃避社会现实,而正式向泛滥美国的艾滋病宣战了。影片号召人们关心帮助艾滋病人,同时赞扬了艾滋病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
片中的故事及其结局并不复杂,但他却向世人提出了一个道德问题,对于艾滋病人应该象其它病患者一样给予爱护和帮助,这在哪里都是被认可的,但对与同性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影片中,安德鲁和他的“恋人”并没有受到他家人的不平对待,但是社会的偏见依然存在,哪怕他最终胜得了这场官司,但并不等于他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影片正是在这样一种沉痛而又无奈的气氛中结束。它敢于大胆的向社会提出这一问题本身,就标志着这个社会正在前进。
美国法律制度与道德冲突——《费城故事》观后感
费城故事观后感
标签:杭州律师 杭州刑事律师
——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律人 费城故事由汤姆.汉克斯与丹泽尔.华盛顿共同主演,讲述了一位因为同性恋而患 上了艾滋病的律师遭遇歧视、不公正待遇,但是却在另一位律师的帮助下最终维护 了自身合法权益的故事。影片中,Andy 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律师,但是由于他因为同 性恋而患有艾滋病后,他的世界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让人感动的是,他 的家人并没有嫌弃他,而是包容他,在整个社会都遗弃他的时候,为他撑起了一片 小小的却温暖的天空。Miller 本质上是一个善良的律师,虽然一开始他对同性恋的 态度也是不解、嘲笑,想与之保持距离,但是后来他渐渐的接受 Andy,并且成为 Andy,甚至是同性恋者的代言人,他要承担的并不是来自于官司本身输赢的压力,并且还有社会对于他这种行为的排斥和误解。但是他却坚持了下来,我想这不仅是 因为他本身善良的本性,最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法律人的责任感,始终坚持公平正 义。他在实践“法律的目的在于公正”。作为一个律师,应当为辩护人的合法权益据理力争,以法律为依据,以公正为 基础,以维护被害人的利益为根本。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和标准去评价当事人、为当 事人辩护。所以虽然 Miller 一开始对同性恋者的态度并不认同,但是后来他心中法 律人的自觉唤醒了他,他放弃自己的喜恶,以一个律师的角度去了解 Andy,体谅同 性恋者,真正的从他们的利益出发,为正义代言。法律的公正是没有国界的,在中国,根据《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 四条、第五条的规定,律师应当忠于宪法和法律,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 绳,严格依法执业。律师应当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维护国家法律与社会正义。律 师应当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尽职尽责地维护委托人的合法利益。因此,律师的职 业操守既要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还要为辩护人作出最大的“维护”。但是现实生 活中,往往不尽如人意。每个法律人学生时代都对法律有着美好的期待和向往,社会的残酷,腐败的风 气却使这些公平正义的愿望被逐渐消磨殆尽,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即将走向社会 的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我并没有想好,也没有准备好以一个法律人的身份走向这个 社会,我想,我能做的只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虽然没有能力帮助别人,但是我能做 到的是匡扶自己心中的正义,不去做违背公平正义的事。不管怎么说,法律职业的初衷是善的,只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的去克服 恶劣的现实环境,建构一个框架,使其真正能够实现其最初的价值取向。律师
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它值得我们的尊敬。
《费城故事》观后感
2011年03月20日 星期日 19:59
费城故事》观后感
《费城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只因患了艾滋病又是同性恋者而被解雇的优秀律师在另一名律师的帮助下勇敢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故事。其实,看这部影片之前,我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鄙视同性恋者、觉得他们恶心了,这还要感谢《西窗法雨》中“少数人权利”疑问给了我一颗理解、包容同性恋的心。而对于艾滋病患者,我向来表示同情和怜悯。影片中Andy的每一个抽搐痛苦的镜头都能引起我极大的爱怜。
这部影片还让我爱上了里面那些或宽容、或勇敢、或善良的人们。
爱上Andy的家人。或许同性恋者最看重的并不是社会的不认可和他人的鄙视,而是能够得到家里人的支持。而往往,这却是为亲人们所不齿的。可是Andy的家人,不管是他的父母还是他的兄弟姐妹都是那样无所顾忌地亲吻拥抱着他,关心支持着他,尽管Andy还患有具有传染性的艾滋病。记得他的哥哥说:“You’re my kid brother,that’s all that matter.”他的母亲说:“I didn’t raise my kids to sit in the back of the bus.”相信这些轻轻的话语给了Andy巨大的力量。而当然Andy的“爱情伴侣”Miguel则更是Andy心灵得以依偎的肩膀、得以停靠的港湾。舞会上的相依,眼神中的交流,病房里的亲昵无一不打动着我们,同时也似乎要坚定地阐述:同性恋同样也是一种感情的寄托!
爱上勇敢的Andy。首先感动于演员汉克斯把身为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情感、痛苦和坚强如此自然平淡地诠释出来。对比同是同性恋影片的《蓝宇》,《费城故事》不会太出格,太露骨,而是能让大部分观众接受并更能促使观众抛弃偏见产生共鸣。而Andy也正如律师Miller所说;“他是一个真正的战士”。不顾世俗的眼光,不顾社会的舆论压力,勇敢地成为社会上第一个维护自己的利益,身份地位以及声誉的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片头曲有一句是这样唱的:“我继续走在街道上,直到我的腿不能再动为止”。Andy正是这样坚定地为自己争取权益,尽管坎坷还是要继续,直到他进入天堂……可是即使他已经走远,但是他所代表的精神依然会为人们特别是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所传颂。
影片中,我还爱上善良的律师Miller。影片前部分所呈现的那个Miller不理解甚至嘲笑同性恋者,害怕并且只想与艾滋病患者划清距离——这也正代表着当时极大多数人的心里和偏见。可是善良的他渐渐地由原来的逃避,到与Andy在图书馆的面对面,再到法庭上的并排坐,最后到病房的亲切问候,并为Andy小心翼翼地摘下氧气罩——这或许是出于律师应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吧。而当他开始为Andy打官司时,就像是成为了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的代言人,他所要承担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能否把官司打赢的压力,还有社会上对他的讽刺(特别是因为同性性行为而染上艾滋病更被人们认为是对同性恋的惩罚)和误解——误以为他也是个同性恋者。从法庭外面那么多反对Miller胜诉的示威者也可看出Miller代理这件案子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从始终如一地帮助着Andy的Miller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法律人应有的品质:始终坚持正义,为弱者讨公道!
确实,最是钦佩Miller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他真正的实践了“法律的目的在于公正”。
可是写到这里,不禁觉得:或许每个法律人曾经学生时代都有着维护只能正义为人民申诉的强力情感和愿望吧,可一旦踏入社会,都无一能幸免于那残酷的现实。生活的压力,恶劣的风气,贪婪的欲望悄无声息地把青少年时的梦一点点地消磨殆尽!又记起高三时在西南政法大学的一个师兄来我们班开展交流会时,他说因为他觉得我们国家的法律制度太混乱太腐败了,所以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能够完善中国的法律制度,推动中国法律风气往良好方面发展。先不说师兄是否能完成这个梦想,只愿师兄能以此鞭策自己一生。而我,也希望自己能永远保持着现在还有的对腐败的鄙视对贪官的憎恨,日后留心灵一片净土。另外,从影片中,我们也看到律师Miller打赢这场官司是多么的不易,需要通过并没有明确规定保护艾滋病患者利益的法律条文来阐述他们利益的合法性,还需要善于措辞勾起陪审团的共鸣。且不说法学是无止境的,就当前来说,法学这门专业是需要专心学习和研究的,希望自己能够努力认真的学习。
回归这部电影的主题。
正如《西窗法雨》所说:如果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会影响他人的自由,那么他便应当享有这个行为的权利,而且,当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足以成为否认个人行为的充分理由时,个人就具有了这个权利。总而言之,大多数人的喜恶似乎不能作为个人权利的唯一立法依据。我们可以不承认不认可“同性恋”,但是这不能成为他们应当消失应当受惩罚的理由,他们的“恋”跟我们的一样,需要的是一个感情可停靠的港湾。我们不喜欢,但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以及它确实是某些人的需求。而艾滋病患者同样也拥有我们正常人有的“人权”,影片中也说道:“1973年的联邦康复法案禁止歧视伤残人士,只要他们能担任工作。虽然法令没有提到对艾滋病的歧视,但是随后的法案规定,艾滋病也属伤残受法律保护,不仅仅因为病者身体上的限制,还因为受到社会人士的歧视,更精确地说,这种社会性的死亡……这种死亡超过了身体上的病痛。”
5.美国电影文化论文 篇五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有生命力的国家之一,她没有悠久的历时与根深蒂固的传统,作为一个如此年轻又强盛的国家,正是因为没有了厚重的历史的羁绊,融合了多民族的智慧与特色,才使得她在创造一途上,走的比别人更远。
在这个日渐数字化得年代,电影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一项不可或缺的休闲方式,并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提供着重要的精神食粮。美国电影所具有的独特生命力与创造性,使其在世界电影中获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美国人强烈的自我中心观使得个人主义在美国电影中的表现显得尤为突出,这种个人追求与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大量诸如《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一类的冒险性质的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具有特异功能的普通人,他们利用这些能力惩恶扬善、拯救社会,同时他们有着普通人的各种生活、感情方面的问题,也承受着一个普通人不应承受的种种压力。虽然也有烦恼,也会失败,但他们从不放弃。主人公坚定的意志与责任感,体现了大多数平凡公民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正义,渴望被关注,渴望成为英雄。这些电影把人类个体的力量神化,呼吁每一个普通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责任,并完成自己的使命,将每一个人的个体价值诠释得淋漓尽致。
孤独的英雄并不完整,爱情是电影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哪部电影中,或多或少都有爱情的影子。完美的爱情与家庭更是美国电影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笔。诸多经典如《泰坦尼克号》《当幸福来敲门》《拜见岳父大人》都充分向人们展示了爱情的永恒与伟大。尤其在911事件以后,美国人彻底改变了生活人生观念,他们相信:爱与亲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家庭是最温暖的所在。所以,讲述爱情与亲情的电影无疑有着拉近人与人距离的神奇力量,这类型的电影往往更有亲切感。
随着信息爆炸的逐渐加剧,美国电影利用其独特的生命力,逐渐吸取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传统元素与演艺界人才。有如同《花木兰》式的中国传统故事,也有类似《功夫熊猫》等经典中国元素的形象塑造,美国电影将这些小众元素加以包装推广,让来自各方的民族特色全球化,从而达到自身经济利益的提升。这种蚕食他国文化并予以改造与加工的方式为美国电影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入,也为出产科技型的大片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美国电影的吸取性与包容性让题材和内容多元化,这也使美国电影在全球影视界中居于主导地位,并且能够长久持续地发展下去。
美国领先的科技水平促使了高科技在电影中的大量应用,大大增加了美国电影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美国电影奇幻和梦幻的特点,以及豪华、绚丽的表现形式,打造了一部又一部传奇科幻的影片:《侏罗纪公园》《珍珠港》《阿凡达》等此类影片不仅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让全球影迷回味无穷。由此看来,科学技术在美国的电影中发挥了超凡的作用,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电影作为最为流行的娱乐方式之一,无疑是展现一个国家特点与大众口味的最好口径。美国电影虽然在表现形式与阵容上无懈可击,但过于自我的民族特色让电影的内容偏向于单调的个人主义。美国电影热衷于拍摄全球性的主题,如自然灾害、全球安全、人与自然、畅想未来等等,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某些大片仅限于通过造成视觉上的震撼来刺激观众的神经,主题思想也在英雄和拯救世界之间循环打转,过于简单直白和表面化,缺少一些深沉的积淀与内涵,很难到达人类内心深处,更使英雄显得有一些不切实际。这种单纯是一个年轻国家的优势同时也是缺憾所在,大国强权的意识灌输下产生的纯娱乐性质的电影会愈发苍白。
6.美国的奶茶文化 篇六
美国的奶茶文化
Coffee or tea?(咖啡还是茶?)这是一个问题。在没去英国之前,对我来说,从咖啡和茶之间作出选择,绝对不成问题。但是来到英国后,发现以前按照经验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在新的环境中可能需要重新考虑。因为很多东西虽然名称和国内一样,实际上却差别很大。
说到这里,我必须插播一个牛肉拉面的故事,来证明以上所言不虚。和我一起留学的一个朋友过生日的时候很想吃牛肉拉面。于是我俩去了当地一家以做牛肉而闻名的餐馆,菜单上还真有牛肉拉面,让我们着实兴奋了一阵。只是侍者的一个“牛肉要几成熟”的问题让我产生一种不祥的预感,当时我朋友还很镇定的回答,按照一般客人的标准做就好了。结果上来的牛肉拉面,面倒和国内的差不多,牛肉却是半生的,还能看到红血丝。原来英国人如此定义牛肉拉面,这种误会真让人哭笑不得。
再看看coffee or tea的问题,你的选择是什么呢?如果一个英国人问你要不要喝茶,不用怀疑,这里的茶肯定指的是英国红茶。红茶于英国人,像
PIZZA于意大利人,葡萄酒于法国人。虽然并不为本国所独有,本国的却最为知名,而且成为本国人民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被赋予高雅内涵的英式下午茶在现代英国早已被简化为工休时的一种零食,大概只有怀旧的闲人才刻意去摆这种派头。太习惯于某样东西可能就不以为意了,不过英国人对红茶的热爱影响力仍是巨大的。我周围的来自各国的留学生不管以前喜欢喝什么,慢慢地都变成红茶的拥趸。在厨房里聊天的时候,几乎是人手一只大大的茶杯。红茶也成了大家回国送礼必选的礼物。
茶可以带回国,但要想品尝正宗的英式风味,以下三样是标配。第一当然是牛奶。准确点说,英国人说的tea指奶茶。加多少牛奶根据个人喜好,我反正是没见过不加牛奶就喝的。这和中国红茶的喝法完全不同。注意,必须是冰牛奶。老外不会把牛奶加热喝。味道浓郁的红茶配上牛奶,口感醇厚,奶香扑鼻,没喝就已经让人陶醉了。第二是方糖。奶茶其实不苦,加糖可能是嗜甜的老外的习惯吧。第三是茶杯,上宽下窄的那种,最好是骨瓷的。中世纪的小杯子已经不流行了,要大大的杯子喝起来才过瘾。和中国茶道的规矩不同,这么喝也不会被人嘲讽说是牛饮。准备好这些,再加点小COOKIE(曲奇)也算是一顿像模像样的下午茶了。
7.民族文化——美国企业文化的起源 篇七
一、美国民族文化
1、自由和平等的精神
在美国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许多从欧洲大陆来的移民把资产阶级的自由思想带到了美洲,再加上新大陆的自由空气以及大自然的艰苦环境,最终陶冶了美国民族的性格:崇尚自由、热爱自由、向往自由。民主自由的环境为才能和幸运开辟了道路,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人的才能决定富裕的程度。个人主义的平等观念要求同一个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同,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大家也不能剥夺个人的权利,同时,作为个人主义的自我保护,个人作为国家的一个公民,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它要求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愿意交出的一些权利上控制个人。社会上权利与义务的界限非常明确,而且是客观的、不带有感情色彩的。
2、个人主义价值观
北美大陆除土著之外的居民都是来自欧洲各国富有冒险精神的移民,美国成立后,西部尚有大片肥沃的土地没有开垦,冒险家们纷纷离开家乡,单身出走或举家西迁,以寻求致富之道,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这就造成了美国民族的生活带有明显的个人能力主义及流动性的特点。因此,历史在美国国民性格方面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个人主义的典型表现有为人处世干脆直爽,敢于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意愿。美国人自信、乐观的性格形成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3、冒险和创新精神
美国人视安分为浪费生命,停滞不前为罪恶,一个敢于开拓创新、敢于冒风险的人才是个理想的人才。美国人把冒险探求新大陆看作寻求生存的机遇,因为探险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的极限的考验,是好奇心的强烈驱使,更是创造力出众的体现。他们相信努力总会带来好处,开拓总会有前所未有的收获,这种信念既改变着美国经济的面貌,又改变着美国文化的面貌。
二、美国企业文化
1、自由和平等的精神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决定公司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美国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有很明确的价值观或信念,这些价值观或信念清晰地明确了企业所主张的文化,它不仅是企业制定政策和措施的前提,还是员工的行为指针和精神动力。价值观构成了美国企业文化的基石,而当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个人的价值观相一致,与企业务实精神相统一时,就会产生强大的文化力,激励着企业员工为个人利益和企业价值的实现去拼搏、奋斗。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基本概念和信仰,它为企业员工规定出成功的标准和方向,企业树立良好的价值观讲究公私分明、公平合理、自由民主、平等竞争、自觉守法、尊重人权、突出个性、富于进取、讲究实效、不安现状、勇于创新和富于冒险精神等。
2、个人主义价值观铸就个人能力主义和实用主义文化
民族文化的烙印使得个人主义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价值观,个人主义不仅是企业的价值观,也是员工的价值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个人能力主义的文化首先表现为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承认个人的努力和成就;其次是强调个人决策和个人负责,决策是以个人为主,较少采取集体决策的方式。最后表现为奖励也是针对个人。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刺激了他们创新、竞争、冒险的精神。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引发出美国文化中注重实用和务实以及个人能力的发挥。在美国哲学中,实用主义一度占有绝对优势。任何一项发明或发现能否被美国人接受,关键在于能否在现实中加以应用,能否在社会生活中产生效应。这种务实的特点也反映在企业管理模式及企业文化模式中。美国企业用人不把职工的资历、学历、地位、职务等作为衡量人才的砝码,只是注重职工的表现和个人对企业贡献及绩效的大小。
3、冒险和创新精神孕育出提倡竞争和奖励创新文化
竞争能够提高企业效益,竞争才能发现人才,竞争的目的不在于消灭对手,而在于参与竞争的过程更能使企业进步。美国企业重视为员工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这样充分的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美国很多企业是以不断创新的方式来保持领先地位的,员工的创新能得到奖励,奖励大多是物质方面的,奖励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形成企业的良性循环,加速其发展。
摘要:二战之后, 美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 其中美国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美国的企业文化源自于美国的民族文化, 美国的民族文化是民主、平等、自由的代名词, 同时, 企业文化也拥有这些特点。
关键词:美国文化,企业文化,民族文化起源
参考文献
[1]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8.美国与枪支文化 篇八
要理解美国人对枪械的感情,得追溯美国的建国史。最初还是英国殖民地的时候,一批批冒险家、重刑犯、流浪汉踏上北美大陆,枪支成了新移民不可离身的防身利器。1776年美国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得独立,枪的作用更不言而喻。美国立国之初,制宪先贤认定,没有人能保证新政府永远遵守它与民众的契约,那么,新生的民主国家就必须保证“公民拥有武装以反抗暴政”的基本权利。在美国人看来,枪械是普通老百姓反暴政的最后一道防线。虽说枪械犯罪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但和动辄让举国陷入苦海,难以脱身的暴政相比,二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这就是美国人的思维。
过去,美国男孩在成年礼的那一天,父亲会送一把枪当作礼物。枪在美国人和在一个禁枪国家人的眼中,概念大不一样,相当于中国少数民族身上佩戴的猎刀,一种平常但颇具含义的代表。一般情况下,要买手枪,沃尔玛就有多种款式出售;但要买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和火箭弹等,就要到专业枪械店去购买了。不少美国人住得相对偏远,就只有参加枪械展销会了。本期就请跟我一起去见识硝烟弥漫的交易会吧,感受美国人与枪结下的铁血之情。
9.美国送礼文化礼仪 篇九
当你接到正式的邀请,第一次去别人家做客的时候,无论邀请你的人是邻居、同事或是你想发展成“死党”的熟人,带上一束鲜花或者一个水果篮子,都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晚宴(Dinner Party)
都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嘛。先调查一下菜单是什么,然后再决定带什么。带瓶红酒应该相当保险,馅饼或者开胃小菜也不错。如果你不幸破产,那就请包下餐后清理的活吧!
3、葬礼
葬礼不仅是一个令人伤心的仪式,而且也是一个十分昂贵的仪式。所以,在葬礼的前几天,家属通常会设立资金募捐。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开口问问需不需要资助。如果家属没有设立资金募捐,就请带上一些你认为合适的礼物,如食物、饮料或是手帕。
4、家庭派对(House Party)
主人年纪越大,你就越要注意。没有人喜欢揩油的人,所有一定要记得带上一些啤酒和零食(也可以是炸鸡哟),葡萄酒也不错。如果你是喝酒猛将,那就直接带高度烈酒吧。在美国经常参加这种家庭派对,端着一盘子菜上门,这是美国人的一种礼节,也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5、与新客户或新合作伙伴的第一次商务会面
合同签署完毕,当然要庆祝了。这时候要是有一瓶香槟,会不会很应景呢?要是还有一些跟你提供的服务相关的创意小礼品,那就更加锦上添花了!国际商务更应注重礼物的准备。
6、父亲节
如果跟你的老爸关系非常亲密,那就拜托送一点除了贺卡或者领带之外的东西吧。请他去牛排店吃顿豪华晚餐,或者送他一个你自己垂涎已久的刮胡刀,都是上上之选哟。不过,请老爸吃完美食之后,千万不要忘了把写满甜言蜜语的父亲节卡片给老爸哦。
7、乔迁庆宴
乔迁庆祝中美皆不例外。如果你“有幸”能参加一场乔迁庆宴,请切记,鲜花红酒都没有一张Home Depot的礼品卡来得深得主人心。,我们谈生活谈梦想谈情感谈男人谈女人。其实这种时刻送什么都无关紧要,只要有知心好友共庆,就已不亦乐乎了!
8、婚礼
为了参加婚礼,你可能已经花了很多钱了,路费、租礼服或者买礼服的费用、跟因为请假损失的工资奖金等等……但是,礼物还是非常必要的!有些新人会列出一份礼品单子,也有些新人会要求客人给慈善组织捐款,还有些新人更倾向于现金来资助他们浪漫的蜜月之旅。仔细看看邀请函和她们的婚礼网站吧!
9、新娘送礼会(Bridal Shower)
这个Bridal Shower的重点就是用大把大把的礼物来给新娘子“洗个礼物澡”。问新娘要礼品单或者送她一张礼品卡。这和女方的单身派对(bachelorette party)不同,单身派对通常是不需要送礼物的。当然,如果主角另有吩咐,那就要见机行事了。
10、庆祝新生儿
如果你的好朋友或者某个家庭成员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你应该送一份礼表示祝贺。一张Babie-R-Us的礼品卡,一包超级无比巨大的纸尿裤,甚至一件自己小孩曾经穿过的连体衣,都会让他们非常开心。
11、感恩节晚餐
负责感恩节的晚餐是一项大工程。所有的主人都希望这顿重要的晚餐可以十全十美、毫无瑕疵,但还是难免会有疏漏之处。带上一道自制的小菜、一瓶葡萄酒、一道甜点、一些额外的玻璃杯、纸巾、冰块,主人都会十分感动的。
12、生日
人生总有一些特殊的时候是要有礼物围绕的,比如说第一个生日、 18岁生日和21岁生日。如果那个寿星跟你没有那么熟,请TA喝杯咖啡、鸡尾酒会是请TA吃顿午饭都会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是小孩的话,可以送一件小衣服或小鞋子或者童话书都行。美国人很注重孩子们的生日,切莫以为孩子小,就可以不送礼物,那样会很失礼。
13、毕业
如果你的侄子、侄女或者一个朋友的小孩要毕业了,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或是大学,送上一份礼物都是很必要的。如果你对他们不太熟悉,送上一张支票、
一张礼品卡或是请他们去餐馆吃顿饭都是保险的招数。
14、浪漫的周年纪念日
周年纪念日,男女平等,礼物也是要互送的嘛。送上一些对方喜欢的东西,吃一顿烛光晚宴,绝对会让你们感情直线升温哦~
15、圣诞节
10.中西婚礼文化差异 篇十
2009年02月28日 08:38
首先,是在传统结婚仪式上面。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谋,谓之纳采,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三朝回门(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有此可以见到我国文化的繁琐,但不要以为繁琐是我国婚礼的特有特征,其实,不同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但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见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无分国界。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亦有大量的习俗。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说法,农夫认为新娘在磨擦婚当天所流下的泪能使天降甘露,滋润家作物。后来,新娘在新婚汉天流泪,就变成她将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新人必须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结婚蛋糕了。由此可见,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方简洁。
其次是在服装方面。在进行婚礼不只是有仪式习俗需要遵守,在穿着方面也有讲究。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其他一些地区,白色在他们的婚礼和葬礼里指示各种各样的通路典礼和意义。例如,在安达曼群岛(Andaman Islanders),白色代表一种地位的变化。“传统”的白色结婚礼服,在早期是贵族的特权。在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而相对于西方白色婚纱的历史,中国婚礼中的大红色的凤袍的历史则较简单。龙凤在中国的神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龙主阳凤主阴,而阳则代表男子,阴就表示女子。因此新娘就用凤表示。所以在红色的礼服上绣着凤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还有就是在一些小的习惯上面,中西方的婚俗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国古代有抛绣球迎亲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话就预示着他将很快结婚。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任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礼仪。而中国人爱热闹的性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除了中西方都有的结婚晚宴以外,在中国的传统婚俗中,还有一个为新娘饯行的结婚午宴。其次在婚宴结束以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去新房中闹洞房。认为在新房中越热闹,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因此闹新房的成员们无不用所其极,用种种方法刁难新郎新娘。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她是今天最美的新娘。在神圣的教堂上空,他们的誓言在回荡,带上永结同心的婚戒,只到神父说:“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了…… 结婚是一生的盟约,你是要为之坚守一辈子的誓言。主耶稣说:上帝所配合的人便不可分开。这一生一世的爱情,因为今天而完美。”然后新郎新娘或是去晚宴地点或是去渡蜜月,并没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种种礼节。另一个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由于历史背景,文化底蕴的不同,中西方国家在婚俗和婚礼的筹办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但随着中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中国和西方国家人民之间的生活习性也逐渐相互融合。
中式婚礼仪式繁复,西式婚礼仪式简洁
中国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叩九拜”的礼节。枟五礼通考枠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
这种礼仪只在中国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趋频繁与深入,现代的婚礼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将中西式婚礼结合起来,如中国新人在传统喜宴中迎宾穿婚纱就是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鲜明一例。
西式婚礼讲究的是神圣和简单。在神父面前,许下神圣的誓言就算结婚了。
中式婚礼以红色为主,西式婚礼以白色为主
我国传统婚礼中,红色的花轿,红色的凤冠霞帔,红盖头,红色的喜字,一切都显得喜气洋洋。虽然现在的婚礼形式改变了许多,但红色还是不变的主色。
在西方,白色是婚礼上独一无二的主色调,白色的婚纱、白色的布置、白色的蛋糕、白色的婚车……一切白色的物品都会成为西式婚礼上最受欢迎的装饰物。
中式婚礼喜庆,西式婚礼浪漫
中式婚礼是喜庆、热闹、感动的。热闹的场面能充分照顾到新娘新郎以及双方亲友的情感,体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西式的婚礼简洁、浪漫。在神父、亲朋见证下的肺腑誓言,让婚礼显得庄重而浪漫,西式婚礼更注重结婚当事人浪漫的感受。
中西方国家婚礼亮点不同
我国最典型的是花轿、凤冠霞帔;西方国家则是抛花球。
中西方国家婚礼中最经典的仪式有区别
我国是三拜九叩的拜堂大礼;西方国家则是在神父的见证下,许下爱的誓言。
中西方国家喜宴形式不同
中式喜宴的酒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亲朋好友热闹地聚在一起进餐,出席婚宴的人向新郎新娘祝贺,另外还设有一些余兴节目。在宴席中间,新娘一般换1至2套衣服,迎宾时的新娘先穿白色婚纱,敬酒时再换上极富个性色彩的衣服,甚至高贵的晚礼服,新郎虽没有如此频繁地换衣服,但在新娘换衣服时,有时也会配合换装。
在西方,婚宴通常是在教堂的结婚典礼结束之后举行。婚宴中通常伴随着舞会,婚宴舞会可能会有一些特别的模式。比如说,在第一支舞之后,新郎会护送新娘到她父亲那边,让他们父女跳一支舞。在这些特别的舞结束后,宾客们会被邀请一起下场跳舞。宴会会在互相敬酒与庆祝中进行,一直到新人们坐上一辆被他们的朋友“装饰”过的车子离去为止。
中式婚礼是人前的婚礼,西式婚礼是神前的婚礼
中式婚礼讲究“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在中国传统意义上,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还是两个家族以及社会关系的事。需要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的庄重,引起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士的重视。所以,又叫“人前婚礼”。
西式婚礼讲究的是神圣和简单,又叫“神前婚礼”。许下神圣的誓言、统一着装的男女傧相以及天使一般的花童,众星捧月般地把一对新人衬托得像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满足了许多新娘儿时的美梦。
11.陷入文化自恋的美国 篇十一
美国正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在加州,进口汽车销量几乎是国产车的3倍;许多美国服装,像Gap,Levi's和Nike大多数产自亚洲;而美国孩子们的玩具有75%是在海外生产的。美国最强大的出口,既有好莱坞的电影,当然也包括世界各地的驻军,看起来似乎美国同世界异常贴近。
商业比文化更易进入美国
但是如果你问一个美国人,最近是否看了一部国外电影,或者一本翻译小说?回答却是让人尴尬的。商业和货物,要比观念和文化能更迅速的进入美国。也许原因在于,美国文化缺少对世界的理解、谦卑、容忍和观察。
美国电影公司在推销国外电影时越来越困难。最新研究表明,欧洲电影在2002年的只占美国录像业的1.6%,而同时美国电影在欧洲有有90%多的观众。
美国出版的文学书籍中,只有少于3%的书是翻译的,这个比例并不比阿拉伯世界更好。最近很多出版公司还削减了出版计划,甚至诺贝尔获奖者像若泽·萨拉马戈和凯尔泰斯的作品仍少有介绍。
“9·11”的影响
“9·11”事件之后,国际演出团体在美国的演出受到了更严格的审查。国外剧团、舞蹈和音乐团体的演出被延期或取消的屡见不鲜。学术界的情况也是如此,由于签证的限制,许多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被拒之门外,包括一些已在美国教了好几年书的学者。排外的情绪因为“9·11”事件而达到顶点,对恐怖主义的恐惧,似乎使美国知识教育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而公众狭隘心理也在逐渐增长。
除了艺术与学术领域之外,最重要的损失也许是这种对国外文化的拒绝对美国社会总体上所造成的恶果。
曾翻译诺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作品的迈克尔·亨利·海姆认为,“这是一种自我满足,人们假装不需要这些,假装它们(外来文化)没有告诉我们任何东西;这是“9·11”遗留下来的问题之一,我们不清楚世界上的其他人是怎么感知我们的。”
对于目前排斥国外文化的现象,很多人认为罪魁祸首是总统布什,他对世界文化的兴趣明显低于他的前任克林顿。另一个应该受指责的是媒体。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抵制的根源一直存在于美国历史中,在美国建国之初就可以看出端倪。在清教徒时代,美国希望自己成为欧洲人的榜样。而当欧洲并没有追随时他们感到失望。于是美国人认为他们能够独自向前,而不需要其他世界的文化洗礼,这也正是他们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方。就像有些历史学家写道的那样,“这里是一个新的世界,我们只想把门关上。”
美国人总是在一个危险的时刻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向国外文化。60年代美国突然间受到了来自拉美的外在威胁,在佛罗里达海岸,出现了一个和美国相邻的共产主义国家——古巴,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了。那时候好多拉美的研究所成立了,每个人都认为“更多地了解他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可能会杀死我们。”
但是当一种文化并不能杀死他们的时候,美国人常按自己的想像来诠释另一个国家和文化的故事,比如最近美国拍摄的三部和日本有关的电影。第一个是《最后的武士》,电影反复借用了禅思和武士道精神;第二部是《杀死比尔》,乌玛·瑟曼扮演一个失去知觉的白人姑娘,并具有喜欢耍弄武士刀的日本性格。第三部是《迷失东京》,两个美国人在东京的豪华饭店里留连,并和不可预测的日本人发生着联系。
而对于日本人自己拍摄的电影,受过教育的美国人也许只知道黑泽明的某些作品。其余亚洲人,名气大如张艺谋者,也几乎无人知晓。
来自内部的民族主义
曾以“文明冲突论”扬名全球的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今年3—4月号的《外交政策》杂志上更以《拉美移民的挑战》为题发出警告说,目前已超过美国黑人总人口的拉美移民,一直拒绝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也不愿融入美国的主流文化,反而形成了拉美移民自己的、从洛杉矶延伸到迈阿密的政治和语言圈,这种现实可能会使美国分裂为迥然不同的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英语和西班牙语)。有人甚至认为,将来的美国话可能是西班牙语。
亨廷顿的这个警告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那些持大美国观念的学者和市民指出,想把美国只当成正宗的盎格鲁·撒克逊的美国,是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作怪。
的确,由于拉美移民持续和大规模地拥入美国,以及拉美裔育龄妇女的高生育率,美国的拉美裔移民人口不断攀升:2000年,拉美裔移民占美国总人口的12%,即大约3470万人;从2000年到2002年,拉美裔移民人数又增加了近10%,目前已经超过美国黑人总人口;到2050年,拉美裔美国人将占美国总人口的25%。拉美裔美国人正在“急剧攀升”,也不断“抢占”本来属于本土美国人的地盘。
以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和康涅狄格州的首府哈特福德市为例,2003年,哈特福德市人口的40%是拉美裔移民,超过了该市的黑人人口(占38%)的比例。该市的首任拉美裔市长宣布,哈特福德市已经成为一个拉美裔美国人的城市。
现在美国发生了奇怪的事情:在迈阿密,英裔美国人和美国黑人成了被忽视的“少数民族”。由于无法与政府官员进行沟通,并且受到商店售货员的歧视,英裔美国人被迫同化融入拉美裔移民的社区,或者不得不离开迈阿密。在迈阿密,古巴移民经常在汽车保险杠上写着:“请在汽车里挂上古巴国旗,直到最后一个英裔美国人离开迈阿密。”
在所有的拉美裔移民中,墨西哥移民不但人数最多,1.23亿墨西哥人中,1亿在墨西哥,2300万在美国。一项调查显示,没有一个出生于美国的墨西哥裔儿童认为自己是美国人。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前副主席格雷厄姆·富勒因此警告说,“美国‘移民大熔炉’正日益面临挑战,墨西哥移民的聚居区是如此集中。”
西班牙语正日益成为美国商业和一些地方政府的通用语言,拉美裔移民甚至拒绝使用英语。例如,2000年,在美国有2800万人在家时说西班牙语,有近1380万人的英语口语很差,这一数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上升了66%。在迈阿密,西班牙语在2000年不但成为大多数居民的家庭用语,而且成为商业和政治活动中的通用语言。
把欲望当抱负的传统
美国一向把外来移民的多元化引以为豪。但是现在,一些美国学者担心,美国的西南部可能会变成美国的“魁北克”。亨廷顿认为,拉美裔移民对美国构成的挑战,要远远大于魁北克对加拿大构成的挑战。甚至有人说,在人们大谈美帝国全球扩张的未来命运之时,埋葬美帝国的种子,可能已经在美国国内发芽并缓慢而持续地生长着。
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官员戴维.格里斯指出,“大多数美国人感到自豪的是,美国一向是照亮通往更为平等之路的灯塔。但是,保持美国作法同试图迫使其他人接受美国的标准是不同的,尤其是我们的作法远非十全十美,就像我们市中心贫民区发生动乱所显示的那样。”此外,美国这种自命不凡,唯我独尊的心态在国际事务中必然表现为把自我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力图使意识形态与美国体制不同的国家接受美国的发展模式,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这种明显带有文化输出的作法尽管在表面上留下了美国使命“神话”的痕迹,但在实际执行中并不会完全奏效。
从世界历史发展过程看,如果一个民族认为,它拥有上天赋予的一种优于其他民族的特性和能力,就必然得出结论,拯救和统治落后民族是它的注定命运。史上多少个大国就是在这种“使命”心态的驱使下,扬起了征服其他国家的大旗,尽管可能会炫耀一时,但最终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美国是否在重蹈这些已经消逝了的帝国的覆辙,我们不敢妄断,但至少美国在世界上履行特殊责任的使命受到了种种挑战。过去,美国常常以自己社会的“纯洁和完善”为世界树立了一个效仿的榜样,通过榜样来完成上帝赋予的使命。现在这个榜样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魅力,美国社会问题丛生,布热津斯基在一本新著中列出了美国目前面临的20个大难题,认为,美国在全球的显赫地位反而促使它越来越在全球无能为力,美国自身力量不足于强制推行美国式的“世界新秩序”。
美国的“使命”观在美国文化中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当第一批移民踏上北美大陆时,他们便把固存于自己思想中的命定论与开拓一个新世界的神圣计划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播下了美国使命“神话”的种子。“上帝的选民”、“山颠之城”、“希望之乡”等说法便是他们在尘世履行上帝赋予他们一种特殊使命的表达。随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这种观念深深扎根于美国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之中,成为美国人把美国和其他地区区别开来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成为他们作为上帝的选民在尘世追求的一种“理想”。美国人的这种使命“神话”可以说是发轫于清教徒的宗教信仰,根植于美国的特殊地理环境,形成于美利坚民族的特殊性,随后又受到美国是世界上发端较早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加强。美国立国后,这种观念对美国处理与外部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由此自诩为“拯救国家”,“山颠之城”的“圣光”开始射向仍然处于“黑暗”之中的蛮夷地区。客观上讲,美国政治文化中存在的这种价值观并不完全属于子虚乌有,许多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及其处理事务的方式深深地留下了这方面的痕迹。然而,当同样受这种文化影响的政府决策者在美国对外关系上体现出“救世主”的倾向时,“使命”观就完全服从了国家外部利益的需要,变成了对美国追求自我利益的一种“堂而皇之”的掩饰或“振振有辞”的解释。美国著名政治家威廉.富布赖特指出:“我们绝大多数人深深地依恋着自己的价值观念,并笃信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是当你查看一下外交政策,就会发现政治领袖们的慷慨陈词,坦诚地谈论理想,却很少描述他们的真实政策,而更常见的印象是模糊他们的真实政策。我们通常是在掩饰我们的激烈争夺和私利。”富布赖特这番话尽管是针对存在于美国对外政策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发出的批评之声,旨在规劝政府把对外政策建立在一种切实可行的基础上,以保证美国外部利益的最大限度的实现,但以此衡量美国外交中体现出的使命“神话”,足可令人深省。
12.感受美国学校的教室文化 篇十二
我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 因为任教学科的原因, 我更加仔细观察、详尽记录了一位在美国教汉语的教师——刘斌老师 (美籍华人) 个性化的家园。
还未进刘老师的教室, 也不用看写着“Bin Liu”的门牌, 单是教室外面走廊墙壁上张贴的42张学生绘制的龙凤图案作品, 以及书写并不算很美观的“龙”“凤”的汉字, 就告诉你这是学习汉语的地方了。况且, 教室正对的墙壁上还有一幅1.5米见方的作品, 上面是“德馨若兰”的隶书字幅和中国宋代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教室的木门上, 张贴着中、英文的“刘老师欢迎你”。还未进教室, 你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汉语氛围和授课老师的热情了。
走进教室, 会让你忘记这是在美国, 这是在康州。因为这是一个汉语的世界。我们就只看看教室的四面墙壁吧!
前面的墙壁上精彩纷呈。墙壁中间是一个长2米、宽1.5米的白板和约1.5米见方的投影仪屏幕, 这是上课时师生书写和展示的园地。
白板和投影仪屏幕的左右各有上面有一张“福”字剪纸, 一幅钟馗画像, 一个画着中国山水画的圆形扇面;以两首唐诗为内容的钢笔书法和毛笔书法各一。右边的板子上面有三幅剪纸:一幅是年年有鱼, 一幅是喜鹊, 第三幅的内容是一个小孩和一只大公鸡;还有一幅国画, 画的是一只老虎;还有一柄圆扇, 上画中国古代侍女;钢笔书法和毛笔书法又各一。
这两块板子的外侧还各有点缀, 一端是一幅版画, 内容是三只熊猫;还有一幅书法作品。另一端是一幅国画, 内容是伯乐相马。这就是前面墙壁上的主体内容。
另外, 在所有这些内容的上面排列着12页中英文对译的纸张, 内容是:“我懂了”“我不懂”“你懂不懂”“我知道”“我不知道”“我有一个问题”“我要去洗手间”“中文怎么说”“请你再说一次”“谢谢”“不用谢”等。
后面的墙壁上简洁明快。后面墙壁的中间是紧挨着的三块1.5米见方的白板, 这也是上课时师生板书用的;白板的上方是一条中国书法的横幅, 行草字体, 内容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白板的一旁是幅中国地图。
左面的墙壁上蕴含着汉文化的传统。左面的墙壁上从下至上依次排列着三排长长的书架, 下面两层摆满了书籍或教师印制的材料;而上面的一层则摆着一把半径70厘米的纸扇, 纸扇上面是一幅中国画, 画的是雍容华贵的牡丹。还摆着三个中国式的拨浪鼓和一个地球仪。更有趣的是竟然还有两个泥塑作品——弥勒佛和姜太公钓鱼。
右面的墙壁上凸显着汉文化的特色。右面的墙壁上有两个窗户。除了这两个窗户外, 从前到后还依次悬挂着六幅中国山水画, 四幅学生的绘画作品, 还悬挂了一个“凤凰”风筝。其实, 这两个窗户的玻璃上也不寂寞, 也点缀着几个“福”字剪纸和老虎的贴画。
或许我的描述不够条理, 你可能感觉有些杂乱;或许我的语言不够生动, 本来生机盎然的教室显得有些堆砌之感。但是, 请您相信, 这就是我尽我所能观察、记录的一间普普通通的美国学校里的教室。我所参观的两所学校的每间教室都是这样的个性化的家园:精彩纷呈而又异曲同工。每间教室里的张贴、摆放、组合等各不相同, 但都蕴含着浓浓的学科特点,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还体现着每位教师的工作特点, 甚至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进入到这样的教室里, 真的就是进入了这个学科的海洋, 进入到了这个教师的世界, 也融入了一个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场”。
再看看我们的教室文化。前后各有两块黑板, 用于师生的学习和板书。前面黑板的上方一般是班训, 后面黑板的上方一般是荣誉展览——这个班级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的奖状。在左右两面墙上的栏目和内容也相对固定和集中。一面墙上一般是《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另一面墙上一般是一个“学习园地”栏目, 专栏里经常张贴一些手抄报之类的学生作品, 也算是我们教室里最生动活泼的布置了。有些教室里也还在适当位置悬挂一些条幅或张贴一些标语, 其内容大多是励志、惜时、勤奋、加强修养等。
或许很多人对我的这番比较不满意。我也知道这样强拉硬拽有些牵强。因为, 按照我们现在的分类和称谓, 我描述的美国康州刘老师的教室是一间教学班的教室, 而描述的国内的教室是一间行政班的教室。但是, 我在国内所见到的实施走班制的教学班也很难有刘老师那间教室那样生动、丰富。以至于感觉“走班”就纯粹是地点的转换, 没有学科氛围的转换, 没有学科文化的建设, 更没有教师个性的体现, 也就无法吸引学生。
【美国婚礼文化】推荐阅读:
美国文化之婚礼习俗11-17
美国快餐文化综述11-22
美国文化112-02
感受美国的移民文化08-07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08-18
美国大学校园文化12-06
浅谈美国的文化价值观10-18
美国留学 美国人对美国大学是如何分级的?08-06
婚礼主持词及婚礼策划方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