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备考策略:高考历史答题术语(精选14篇)
1.高三历史备考策略:高考历史答题术语 篇一
高中历史考前必背4类答题术语
一、原因类设问答题术语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1)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同时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2)政治: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时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理论:法家思想为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汉武帝以来,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为(1)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道路。(2)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断纠正自身的错误,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将毛泽东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3)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存在的问题。(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领导人日益成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9.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
(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2)政府政策的影响。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4)自然环境:中国属于大 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土疆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的政权进行管理。
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有利因素:封建政府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下,农民掌握一定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促进其发展。
(2)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承担了沉重的赋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 地或破产流亡;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很少进行商贸交流;严重的自然灾害。
3.明清资本主义发展未突破萌芽状态的原因
(1)封建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2)“重农抑商”政策与 “闭关锁国”的阻碍。
(3)陈旧的经济观念,商人、地主广置田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4.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到近代科学的原因
(1)经济: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相应的动力。(2)政治: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仍顽固地坚持重农抑商政策。(3)文化:文化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
(4)对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5.“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活跃起来。
(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出现了“学在民间”。6.近代民主革命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1)从世界潮流看,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为斗争形式,以实现近代化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显然违背了这一潮流。(2)从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看,农民是落后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的阶级力量,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建立先进的政权和社会制度;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7.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1)一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北洋军阀政府大肆出卖国家权利。(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8.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原因
10.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与条件
(1)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相对隔绝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海洋阻隔的特殊地理环境是希腊城邦政治形成的重要自然条件。
(2)各城邦具有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的特点,使全体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务有了可能。希腊城邦公民政治得以实行的前提是小国寡民。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
(3)古希腊各城邦奴隶制工商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利于自由平等观念的形成。在殖民扩张及工商业发展和文化交往生活中,使古希腊形成了宽松的自由环境,且较早地接受了平等、民主观念,这一切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商品经济发达,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主要根源。(4)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使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壮大,要求打破贵族统治,参与城邦政务。11.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美苏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利益的争夺。
12.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
(1)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的回应。(2)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3)经济发展的需求。13.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社会根源: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增,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3)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的商路。(4)宗教原因:欧洲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5)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相信地圆说。(6)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14.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的原因
(1)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是政治前提。
(2)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财富提供了资金。(3)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
(4)手工工场的经验提供了技术条件。(5)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15.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1)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束缚和压制。
(3)成长中的资产阶级从文化领域进行反封建。
二、影响类设问答题术语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1)进步作用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 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5.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社会性质: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而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革命任务: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帝反封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4)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同时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文明。(2)消极影响
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其危害尤为严重。2.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
(1)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根本原因。(2)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促使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3)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生产相关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等科技的发展,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长期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发展为近代科技。
(4)文学方面,很多文学作品反映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 隘、保守的不足的民族心理。
(6)小农经济 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家庭伦理观念。3.“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1)积极:“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封建统治者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 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4.理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逐步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2)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5)思想上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6)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开始发生新的变化。6.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
(1)对列强:拓展了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中国: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日益贫穷和落后,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7.近代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1)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近代中国日益贫穷落后的根源。(2)列强在侵华的同时把西方先进的制度、技术、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8.洋务运动的作用
(1)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9.康梁维新思想的影响
(1)积极影响: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形成了社会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①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进步性在于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
②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③康梁的维新思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也促进了人们的觉醒,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消极影响:康梁维新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10.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作用
(1)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但对于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2)后期新文化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宣传的主流思想。11.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20世纪50 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3)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12.开辟新航路的影响
(1)对欧洲:引发了“地理大发现”,出现了“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亚非拉:开始遭受欧洲殖民者的侵略,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3)对世界: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13.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1)对欧洲: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自由平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三、实质特点类设问答题术语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社会的残余。(2)王位的继承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3)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
(4)在王族内部按血缘关系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
法国爆发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国。
(2)对世界: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美,启蒙思想鼓舞殖民地人民斗争;中国、日本借用启蒙思想改造社会;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14.“蒸汽时代”的影响
瓦特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各行各业出现了使用和发明机器的热潮;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的出现,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彻底改变,人们的交往更加方便,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益密切,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了城市的兴起。15.“电气时代”的影响
发电机的发明与应用,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引发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狂潮,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电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16.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2)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 力。(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7.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18.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1)标志着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2)美国在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3)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19.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2)面临的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从中央看,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相权;从地方看,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3)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4)经营方式上小农个体经营为主。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2)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3)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5)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出现手工工场。
(6)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7)长期领先于世界。5.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2)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3)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4)长期处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之下发展。
(5)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纸币也较早出现。6.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
(1)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实用价值高。
(2)草书: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审美价值极高。(3)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雅俗共赏。7.近代列强侵华的特点
(1)甲午战争以前,处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炮舰为后盾,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2)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处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瓜分中国。8.抗日战争的特点
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斗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弱胜强;持久性。9.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进到内地和市镇。
(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主义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但不缠足运动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习俗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广有关;上层人士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的作用。
10.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特点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增加了神学色彩和纲常伦理,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
(1)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的思想不断得到解放。(2)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12.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13.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人民主权、法律至上、轮番而治。14.西方代议制的特点
(1)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议机构(议会),是一种间接民主形式。(2)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3)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15.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16.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17.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18.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19.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对发展 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0.宗教改革的实质
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21.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
深入发掘人类感情世界,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点。22.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
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对现存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23.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
作品内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反传统。24.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
题材选择历史重大事件;在表现形式上强调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25.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
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在表现手法上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26.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 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27.印象画派的主要特点
早期印象派画家们用光和色来描绘外部世界;后期印象画派强烈主张抒发个性,并吸收包括中国水墨画在内的东方艺术的一些特点,线条粗犷,形式夸张富有装饰性。
四、结论、启示类设问答题术语
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启示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中央行政官员任命的变化,这是历史的进步,体现了 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2.古代中西政治制度对比的启示
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和古希腊民主制度是各自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必然产物,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不能简单比较其 优劣,两者各有其积极性和时代局限性。3.近代农民阶级革命运动失败的启示
近代农民阶级的运动(太平天国、义和团 运动)表明其不可能承担起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只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 之一。4.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启示
要坚持党对革命的领导权,坚持武装斗争,反对右倾机会主义错误。5.近代资产阶级探索失败的启示
近代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决定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6.中国无产阶级探索启示
中国无产阶级是近代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7.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启示
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世界各国国情不同,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8.巴黎公社失败的启示
(1)掌握一支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力量,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2)无产阶级必须与农民结盟,才能取得胜利。
(3)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9.罗斯福新政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要大胆吸收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
(2)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3)将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结合,防患于未然。
(4)要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5)注意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10.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启示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11.对经济 全球化的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 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12.科技发展的启示
科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科技发展受社会环 境的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竞争是高科技 发展的竞争,中国走倡导科技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要求。13.思想解放的启示
思想解放是社会改革和进步的先导;与时俱进的思想潮流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14.文学艺术发展的启示
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带有时代的烙印。
2.高三历史备考策略:高考历史答题术语 篇二
一、高考备考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是实践的指南。高考应以课程标准为根本, 以《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 积极促进教师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的转变。如:新课程下的教材观:教材只是历史课程内容中最重要的资源, 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 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比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百家争鸣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整合。比如:在高三二轮自习时, 按时间顺序打乱模块讲通史, 重新组合, 帮助学生建立时空体系。
二、注重“双基”考查
(一) 在依据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 增强知识考查的拓展性 (广度、深度) 、探究性 (学习潜力) 。教师要根据课标有效地把握教材, 大胆取舍, 精讲、讲透。比如近代史的五大侵略战争, 课标要求是“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但仅按课标要求不够, 应在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上深挖, 讲清战争的原因、过程、特点、影响、中国失败的原因、和世界史的关系, 讲清一场战争, 其余举一反三。取舍的度如何把握, 发挥备课组的力量, 集体探讨, 各抒己见, 共同把握。重大历史事件必须讲清讲透。
(二) 注重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 以图文材料选择题作为选择题的主打题型, 历史综合题的信息载体以新材料为主, 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对策:1.教师要注意不要一讲到底, 平时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分析前言、历史教材、历史链接。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用材料印证结论, 从内容中推导作用、影响、意义, 自己得出结论。不是告诉学生结论背结论。对课本上的基本事实、基本结论和基本历史原理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平时复习中, 对已经形成的历史结论、历史现象、阶段特征、相关材料等多问“为什么”, 多将句号变问号。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就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 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 新政与传统政策相比有什么重大变化?
3. 新政与社会上流行的资本主义“衰而不亡”的观点有什么关系? (只要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 资本主义就不会灭亡)
4. 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5. 新政对工人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工人运动满足于经济斗争的成果, 不去从事政治斗争) 等。
三、彰显能力导向
(一) 突出新史学理念 (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 的导向作用, 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 学生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展现新课程理念的导向作用, 通过创设情境, 提高问题的灵活性、应用性、探究性, 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合理利用好现有教学资源 (教材中的正文、图片、知识链接、历史纵横、地图册) , 适当拓宽知识面, 使学生具有比较深厚的知识积累和相对广博的知识视野。
四、强化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 纵横联系。
在复习中作分析、归纳和综合时要注意纵横联系。“纵”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等。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横”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历史的各个侧面在同一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 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有美、英、德、法、俄、日等。
(二) 中外联系。
复习时一定要中外结合, 尤其要把中国历史放到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 将中外历史真正融为一体。如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等。
(三) 史论联系, 史观结合。
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复习时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 用历史和政治的基本理论分析历史现象和本质、共性和个性、继承和发展、偶然和必然等历史现象,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史观有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
(四) 与时政热点的联系, 与学科间的联系, 适度关注福建地方特点。
四、注意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在建立知识结构方面, 首先, 我们应高度重视建构章节知识结构。在建构知识结构时, 可采用结构图, 高屋建瓴, 复习主干知识。由于单元章节知识结构一般都有比较好的落实, 这里不举例赘述。在章节复习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注意建立小专题的知识结构图示。
3.高三历史备考策略:高考历史答题术语 篇三
【关键词】江苏高考 历史试题 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152-02
一、2015年江苏高考历史题特点
随着2015年高考落下帷幕,江苏全省各地的历史教师、历史教研员及研究高考的学者等教育教学相关领域的人士都在不断研究江苏高考历史题的出题特点、规律,希望能够准确做出分析,了解高考历史题所涵盖的知识点与出题思想变化,找出规律性的及多次考到的知识点,能够根据出题特点来进行新一轮的高三备考。下面,就针对当前江苏省高考历史题进行深入地分析,了解2015年高考命题特点。
首先,命题指导思想中加入了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内容,这样的命题思想的加入直接决定了在当前历史高考中对于知识点涵盖范围的广泛程度,想要保证科学地选拔人才,就需要尽量考查学生的能力。所以,在高考试卷中,命题人员将历史知识考查领域涵盖了高中三年所学习的重要知识点,保证了考查范围的广泛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入时政知识的考查,考查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保证了试题考察的信度,让真正有学识的学生考出高分。同时通过科学性的命题内容来促进学生思想以及学习思维的健康发展。
其次,历史命题中加入了世界近代史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关系的知识点,减少了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考查。这样的命题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江苏省历史学科命题向世界范围内扩展,减少了对国家历史制度的考查,保证从多个国家的历史角度来研读历史学科,完成历史学科多国家的覆盖。这样的考点增加是对江苏高三历史备考生的警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不仅仅局限于我国的发展历史,才能够真正做好历史知识的整合研究。
最后,在历史考卷典型例题方面命题组做出了调整,调换了基本的历史选择题,这样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历史命题的流动性,不能一味地进行相同知识点的学习,应该以全面性的角度研究历史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巩固基础性知识,在进行专题复习的过程中整合材料,全面研究不同题目之间的关联点。
二、2015江苏省高考历史题影响下的高三备考策略
通过对2015年江苏省高考历史题进行分析,我们充分认识到只有全面了解历史命题策略以及趋势,才能够真正做到针对性备考。高三备考是一个紧张且重要的实践过程,下面,我们从结合历史高考题特点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江苏省当前高三历史备考的基本策略,研究如何在固定的考试大纲下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和巩固,充分做好高三备考。
(一)拥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在对2015年江苏省高考历史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其命题指导思想中对科学选拔人才的关注程度。这样的历史命题角度,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历史高考题从广泛的视野对各个层次的知识点进行考查,所以,想要保证高三备考取得合理的效果,就需要学生以《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为备考依据,全面加深对各个历史单元知识点的记忆,保证自身能够以最为全面性的知识掌握状态去面对高考的挑战。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 ,学生应该系统地进行知识复习之后进行深入复习,重新组合知识点,建立自身完善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科主干知识,要强化训练,在备考复习中要特别关注以下知识的掌握。
1.中国古代几个主要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与文化等的特征及它们相互之间存在哪些联系;
2.中国近现代各个时期出现的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它们相互之间存在哪些联系;
3.世界近现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经济生活、科技文化的发展进步及其相互联系;
4.当代重要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比较史学、计量史学、新史学等。
(二)注重基础知识复习
对于高三备考生来说,对基础知识进行深入学习是当前备考的基础。无论历史考题的内容和出题形式如何变化,对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都是恒久不变的。一般来说,只有在基础知识学习之后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对比,才能够真正掌握历史知识的精髓。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注重基础知识,学会举一反三,才能够真正把握历史学习的命脉。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高三历史备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历史材料中学习以及总结结论,通过对材料内容的推导来完成基本的内容以及意义的探索。只有培养学生基本的分析总结能力,才能够保证学生形成自我的知识复习体系,从容应对高考。在2015年江苏省历史考题中,对美苏冷战的知识点考查是基础知识的重要考点。在考题中,考生需要对当时环境下美苏关系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够具体分析美苏冷战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对其他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江苏省历史试卷第一题为例,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考查了学生对贵族朝会制度的理解。在这样的题目之下,学生只有掌握分封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基本制度才能够保证回答正确。
(三)强化历史知识联系
对于历史来说,各个知识点之间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只有正确把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才能够真正做到在复习中分析、归纳以及总结。一般来说,历史知识强化训练需要注重纵横相结合的练习。所谓纵的方面就是指不同国家的社会形态、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而横的方面主要侧重于某一知识点特点的分析。在纵横研究中对各个国家进行对比,能够真正体会到历史文化中不同国家变化对世界以及其他国家的影响。除了纵横联系之外,对中外以及史论的联系也必不可少。一般来说,在世界历史前进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历史发展与世界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其共性说明了历史现象发展的本质。所以,只有将中外历史与历史规律相结合,才能够了解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必然以及偶然性。
在2015江苏高考历史题目中,时政问题占据了一定的比例。这样的命题特点就要求学生在进行高三备考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时政发展。不仅需要对江苏省的地方新闻以及历史进行全面地认识,还需要关注国家大事,国际大事,学会分析各个不同事件发展的内部联系,从历史的角度探索不同事件产生的起因与变化。增加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构建自我历史知识体系。只有这样的备考方式,才能够加深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科学的方式来进行备考,广泛接触不同领域以及时间段的知识内容。以江苏历史考卷第8题为例,本道题对1914年到1920年火柴厂的相关发展数据进行了列举,在选择选项的正确与否的同时,就需要联系中国近代民族历史的多重关系,分析政治历史环境背景下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四)强化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中发现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的功效。如针对最近的岛屿争端问题,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钓鱼岛、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如果仅从岛屿主权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来阐释管辖海域权,那么学生就更好理解了。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而且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主权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通过上述岛屿问题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加深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总结
在对江苏省高三备考的策略分析中,我们首先对于2015年高考题目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与之前高考命题的对比分析出命题趋势,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性学习,充分认识到历史学习中的知识关联性、时政性。无论是从学生还是教师的角度出发,高三备考都需要从时政热点出发,善于总结和概括不同历史文化中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在对比总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高三历史备考策略:高考历史答题术语 篇四
传统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强调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强调对文史知识和既有研究成果的继承。突出对基本文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历史题的一大特色,如全国卷文综Ⅰ考查了中国古代地名中阴的方位,全国卷文综Ⅱ则考查了阳的方位,北京卷文综考查了北京正阳门的历史变迁,广东卷考查了中国古代祠堂的牌匾,江苏卷考查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宁夏卷文综考查了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的概念,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考查了中国古代鼓励人们奋发有为的名言名句。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通过学生的识记来传承。
二是重视基本史料的作用。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史料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史料教学是最具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年全国的历史试卷对史料功能的发掘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材料内容生动活泼,材料呈现方式灵活多样。
首先是史料的来源。历史学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历史学家运用不同的史料进行历史研究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荣孟源把史料分为四大类,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这在今年的试卷中有充分的反映:
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如全国卷文综Ⅱ第37题根据《清实录》提供了乾隆皇帝接见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后给英方的回信。
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如上海卷第37题提供了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的部分材料。
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如北京卷文综第18题提供了北京正阳门箭楼的图片和历史沿革材料。
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如江苏卷第24题提供了法国人康斯坦《回忆拿破仑》的材料。
其次是史料的呈现方式。今年试卷都力图采用多样的方式来提供历史信息,在这方面做得最突出的是上海卷,除了传统的文字史料和地图史料外,还提供了漫画作品、诗歌作品、考古壁画作品、曲线图、示意图等等。此外,全国卷文综用表格的方式、重庆卷文综用柱状图的方式来呈现史料也引人注目。
再其次是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传统史学认为历史学家与侦探家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只要掌握充足的证据、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就可以发现历史事物的真相。广东卷第4题是今年最具争议的选择题之一,160个字的文字量就包含了从理解史料到根据史料作出推断,再到得出合理结论的完整思维过程,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极高。
现代史学的影响也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摆脱了传统史学过分重视民族国家政治史的倾向,把研究的领域扩展到经济、制度、外交、教育、医药、宗教、地理、家庭、人口等各个方面,拓宽了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内容。如江苏卷第21题直接引用了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的名言: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进而提供了中国古代的商人、戏曲和民间生活的素材。
二是借鉴了其他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概念,丰富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由于与其他学科联姻,现代史学极大地丰富了方法论的内容。今年不少试题的命制都借鉴了计量史学的方法。如广东卷第26题通过展示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与支出情况表的具体材料,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把从书本上看到的古代农民赋税负担很重的认识具体化了;宁夏卷第30题呈现了1870-19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的数据表,四川卷文综第37题呈现了大量的关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数据,天津卷文综第19题呈现了1800-1950年间日本东京人口变化的数据。这些题目都说明了由于数学思想的进步和统计工具的发展,我们可以更方便、更准确地从量的角度去分析史料,从而加深对历史事物的认识。
三是突破了传统史学宣扬的绝对客观主义的束缚,承认历史研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我们过去的认识,认为对历史事物的解释只有唯一的答案,对历史事物的评价也有一个终极的标准。但现代史学认为,由于时代和立场的不同,对历史事物的解释和评价也会发生变化,解释的多样化和评价的多元化是历史学研究的趋势。如广东卷第27题提供了启蒙运动时期、鸦片战争以后和20世纪50年代等3个历史阶段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给西方人截然不同的印象。
5.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篇五
1历史大题答题模板公式
1、历史背景
(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
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 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
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2历史大题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
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 如“鸦p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p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p私运和中国的禁烟运 动”讲的是鸦p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p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p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 《黄埔条约》”讲的是鸦p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鸦p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p战争的影 响。
1、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6.高三历史备考策略:高考历史答题术语 篇六
一、近三年来高考试题凸显的一些特点
1. 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重视观点、材料、角度的创设与运用;
试题的选材主要有文字与表格材料、地图、图片等形式, 考查考生准确再认, 再现历史基本知识, 以及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9年22题, 从直观考查风俗习惯的变化到深层次的经济基础的变革, 不同观点的立意方向。
2. 突击抽查边角知识, 教材中标识的章节、用楷体字排版的内容、教材中的图表注释、平时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
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试题不断增加, 形式更加多样化, 阅读信息不断扩大。如2009江苏历史第5题。
3. 文明史观整合试题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文明史范式成为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范式之一。
淡化古代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时空界限, 跨知识渗透、跨区域链接, 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4. 隐性介入热点问题, 引导关注社会生活。
如:商业城市发展、儒学与民族精神, 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城市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等。
二、复习策略
1. 明确高考能力要求, 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历史高考能力要求共4大项12条, 在平常复习时, 应把高考的能力要求和各个考点作为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应试能力的指针, 落实到复习的各个环节。
高考一方面考查一些原生态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考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 即衍生态知识的能力, 没有可供迁移运用的原生态知识, 衍生态知识也就不存在了。原生态知识复习的依据就是课标和考纲, 应注意将课标和考纲要求的陈述式变成一个个设问式, 利用教材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整合取舍, 形成主干知识体系。有的学生初中通史知识掌握有欠缺, 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习专题历史的要求, 建议按照课标、考纲要求对初中历史课本的相关通史内容和阶段特征进行补充学习, 把初中史的知识体系和高中专题的知识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知识整体, 随时注意用目录学习法梳理知识, 保证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复习, 这样定有大的飞跃。
2.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日益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 这已成为高考的主要方面, 在明确高考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1) 参考近几年各地高考题, 建立典题本,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很多学生手头资料不少, 大多数情况下做过也就过去了, 缺少精心的参悟, 尚未达到“格物致知”的要求, 而高考命题对于考查哪些知识点、体现什么意图都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且科学性较高。因此, 要对近几年高考题有认真地思考, 把答案写出来, 然后对照高考答案提升自己的审题能力、理解题目意图的能力和综合处理材料、史论结合的能力;建立一个记录好题和错题的典型题目本, 把日常练习中的好题错题及时搜集整理, 把典型题目本充实起来并经常参悟。
(2)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重视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克服思维角度的单一性、片面性, 坚决避免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地利用课本原话答题;要能够真正理解命题人的命题立意, 再结合设问和材料进行具体分析, 在充分审明设问的前提下作答就不会偏离命题立意这个中心;要学会从材料组合中、从题干语中、从设问中把握命题立意;要抓住问题中的核心词、关键词、条件限制词、分值来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 寻找答题途径。
(3) 提高理论认识能力。重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要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 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4) 加强行文答案规范性的训练。在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 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各类序号分隔, 使要点突出, 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 整齐洁净。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 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 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 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 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 避免文学化语言。
3. 加强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训练, 提高材料解析题的答题能力。
(1) 准确审题。主要审:时间、人物、空间、事件、关键词、答题方式等。
(2) 紧扣题意:“问什么”———时间、关键词。如原因、背景、过程、影响等;“怎么问”———答题方式, 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等。
7.高考改革下的历史备考策略 篇七
关键词:高考,历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4.51
自从2004年实行新课标改革,先后在16个省份进行分省命题试点。有文综卷,有单科卷。新课程卷在选修模块的命题处理上也各有特点。由于分省命题各省份的质量不一,而且成本比较高。到今年,原来16个命题的省份,其中11个省份自动申请退出,还剩5个省份,就是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也就是说,明年将会有6个命题中心,1个是国家的,就是从原来的‘1+16变成了‘1+5。”对于使用全国卷的我们山西省来说,文综之一的历史这个学科有哪些特点又如何备考呢?
一、高考历史考查特点
1.紧扣主干知识,注意知识的纵横向联系
现在,高考试题都是“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但无论如何选材,落脚点还是教材主干知识。高考试题命制的导向是很明确的:备考要立足于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掌握不好,即使答题技巧很熟练,也难得高分。但高考对主干知识的考察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考常新”,即遵循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试题尽量减少或避免一对一的知识层面问答,更多的体现为新情景的创设、材料的解读分析。题目设计更重视用历史事实说话,题干及其答案都不是简单移植课本内容,而是渗透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基本方法。试题使用新的史学观点,往往不是正面考查新观点,只是用它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或切入角度,答案仍然力求回到教材的知识情景中。另一方面,试题也注意了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课程设计思路。
2.坚持能力立意,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与探究历史问题
“能力立意”是恒定不变的高考原则。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不难看出,高考历史的命题特点为:突出能力立意、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历史能力与思维,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与探究历史问题。历史试题卷中每一道试题的解答,都在不同程度上要运用上述的一种或多种能力要求,教材内容在这里更多的是表现为背景材料,考查的侧重點是学生的知识迁移、理解、运用、分析等能力。能力考查的目标专注于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材料中的问题,而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描述或阐述。虽然试题的设问颇为简洁,但思维力度还是比较高的,注重多层次、多角度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3.贴近生活与现实,体现学科特点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又一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时政热点是每年高考不回避的命题重点。今年的新课程试题也都注意了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较好地发挥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题目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凸显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作用,对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二、高考历史备考策略
1.紧扣课程标准和考纲,抓好主干知识复习
备考复习中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要求特别是主干知识组织教学,对于各版本教材中超出课标范围的内容可以放心进行删减,不拘泥于具体知识的束缚。当然,如果教材内容对课标所规定的重点内容阐述不够充分的,一定要加以适当的补充。必须清楚教材只是我们达到课标要求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已,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完成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任务。同样的,无视教材的教学作用也不可取,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点不是列举历史学界的各种研究成果和结论,应该是通过陈述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资料,使学生能够在占有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总结等思维过程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探究性学习习惯。
2.以“四项能力要求”为依据,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应考技能的培养
在平时的组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表述自己的观点,把每一个提问都看成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一次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参与历史、评价历史。平时多就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设置一些开放性回答训练,不要轻易向学生下绝对性结论,一定要尽量采用多角度、多方面的材料,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化的特征。同一个历史事物在高考中的呈现方式、情景甚至语言都是经常变换的,只有经过真正的思考理解后才能有效运用和转换。考试说明对四项考核目标与要求做了具体解释与例证,是教师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复习的最好依据。四项能力要求的层次不同,设问的呈现形式也不一样,这里有些共性的设问特点是命题人必须遵循的,因此有些答题要素也是不变的,教师们要善于提炼和归纳并告诉学生。而要有针对性的加于训练,最好的素材就是近年来的高考试卷。
3.联系社会热点和生活,让知识和能力相结合
8.高三历史备考策略:高考历史答题术语 篇八
期末考不强调综合
历史学科这次高三期末考是南京市第二次考五本书的内容。第一次是在本学期开学初,而即将进行的考试各校的教学进度基本完成。所有知识梳理了一遍,基本知识有了良好的基础,但还没进入第二轮复习。特别提醒考生注意,因为考试说明跟教材的体例顺序不一样,考试说明以时间为线索,鉴于这一情况,且学校普遍没进入第二轮复习,预计此次测试以考基础为主。主要根据五本书的专题内容,以专题复习知识为主。综合性题目可能会比较少,不强调综合性复习。
此次测试主要是检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对教材的基本思路掌握情况,命题从内容来说会严格按考试说明范围。考生要以考试说明为学习的基本依据,以其要求指导复习。基础知识复习不要超出考试说明。
9.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方法 篇九
2.有没有: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不要无中生有
3.全不全:选项只能对应材料的一部分,也就是以偏概全
4.选项与材料主体范围是否一致:选项往往放大材料主体范围,使得结论难以成立。
5.选项表述是否绝对化。
6.选项关键词要突破:选项出现了陌生词汇一定要尽量弄明白,即使是猜测也可以,不可囫囵吞枣,否则就容易因肤浅的感性认识而带来判断错误。
10.高三历史二轮备考建议 篇十
一、注意回归课本, 强化落实知识点
以《考试说明》为纲, 以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为依据, 扎扎实实地落实考点是复习迎考的重要环节。《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但过于纲要性, 对考点界定不够具体, 因此, 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来确定各专题的复习内容。例如《考试说明》关于的“新航路的开辟”规定就很笼统, 而课程标准就明确的提出,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感受探险家们用于进取的开拓精神”。将两者进行结合, 就可以确定在“新航路的开辟”考点中, 我们应该掌握哪些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在备考过程中, 不能毫无目标地“放羊式”任学生读书, 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来复习, 做到有的放矢。
二、关注史学界研究动态, 及时更新史学观念
近年来, 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基本的史学观点、方法和素养的培养、考查。在史学理论方面, 要帮助学生了解几种基本历史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年鉴学派史观等等。2009年江苏省历史高考题第7题: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 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 是基于它 ( )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因此, 在复习备考中, 适当渗透史学研究成果有助于师生高屋建瓴地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同时, 平时还要注意努力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全球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理性思考精神, 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的思想和习惯, 培养整体思维。
三、补充史料,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高考历史对学生的考查, 主要体现在对学生阅读获取材料有效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2009年高考江苏历史卷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力立意, 在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注重考查考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试题考查内容并不拘泥于教科书上的表述, 而是注重新情境的创设, 鼓励考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 在高三备考复习中就要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 可以是图片的、文字的、视频的, 并结合材料设置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讨论、分析。补充这些资料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 另一方面也向学生还原了历史本来的面目。例如, 2009年江苏历史高考选择题第5题,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 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 )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对于这道题, 考生必须弄清楚天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时期英国的外交态度有准确的了解,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关注与时政热点相关的问题
考查时事热点是近几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趋势, 如2009年北京文综卷第37题, 以货币流通考查古今中外经济史内容, 2009年江苏卷第20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的利弊问题, 第18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这都与当前热点问题金融危机有关, 这也是对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对与2010年相关的周年历史纪念事件、大国关系、经济危机、民主法制建设、两岸关系、民生等问题, 都要将这些问题糅合到相关的知识点中去, 适度地实现“现实与历史的衔接”。
五、关注重点知识和各地命题信息
重点知识是高考试题中反复出现的问题, 如2009年江苏省历史高考题第12题考查的中美关系问题, 第15题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问题, 第21题考查的是我国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等等。这些知识点都属于高考反复变换角度考察的问题。
因此, 高三一线教师要通过围绕重要史实与主干知识全方位立体式设计、变换题型, 以开阔思路, 扩大联想, 丰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 练就学生的“火眼金睛”。
在关注重点知识的同时, 注意关注各地高考命题信息。在认真研究《考试说明》的基础上, 重点关注新增考点及《考试说明》上的例题, 充分利用往年高考题及各大市模拟试题, 查漏补缺。这几年, 江苏高考历史命题组主要由高校专家及中学教师组成, 复习中, 多留意江苏个大县市的模拟试卷, 把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对比, 找出共同点, 有利于指导高中历史复习。
六、有的放矢地训练, 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盲目的训练耗时费力, 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事半功倍。树立“有效课堂”的理念, 训练时间与高考时间一致。尽量避免搞题海战术, 训练学生做题过程中不散漫、不拖沓, 解题一针见血的能力。
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从高考阅卷组反馈出的信息来看, 高三学生想拿高分, 以上几种能力亟待加强。二轮复习中, 根据专题将历年来各地高考题集中起来进行训练, 因为高考题相对具有典型性和权威性。通过训练、讲评、反思,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除了做题外, 笔者还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不同类型的材料, 引导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间阅读、讨论。另外, 给学生提供一些试卷的标准答案, 模仿别人的答题方法, 尤其是在一些专业术语的运用和政治理论的运用方面, 久而久之, 答题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七、和谐师生关系, 注重非智力因素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温暖的师生关系决定着教育的成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新的高考录取模式, 使选修科目的地位下降, 学生漠视, 家长忽略, 课时缩水, 这种状况, 使选修老师抱怨。
11.高三历史应该怎样制定备考计划? 篇十一
高考结束了,高二的你即将步入高三的学习,想要历史这一科在文综卷里取得高分也并非易事,那么高三历史应该怎样制定备考计划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历史备考计划 一、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 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之一);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 二、每一遍复习都要有侧重点 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反映: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些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感到很枯燥。固然,时间是记忆的保证,但记忆效果的高低与投入的时间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就记忆而言,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掌握知识应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这样可使复习以及对知识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效果。 三、要有一定的练习时间 运用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因此,有选择地做一些相关练习是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同样要有明确的练习时间与练习量。很多高三学生的练习是被动或盲目的(即教师发什么便做什么、发多少做多少);自主练习时只做选择题、很少甚至不做材料分析与问答题,即使做选择题也只求量不求质,至于主观题因平时很少或根本不做,有些学生则边看书边做练习。这些方法既不科学,效果也不高。笔者认为学生做练习应主动并有明确目的,即做什么练习、何时做,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进行 高三历史复习注意事项 1.注意历史事实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有美、英、德、法、俄、日等。接着,新兴的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先后超过了法国和英国,从而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的新矛盾,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 2.注意事物本身的纵向联系。如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侵略和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这两场斗争的共同点。再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3.注意知识的广度。关于国共两次合作,可以理解为第一次是党内合作,第二次是党外合作。关于中法战争,中国是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关于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是解决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矛盾;美国内战是解决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矛盾。国为民国元年为19,所以民国六年即19。总之,考生不仅知其一,而且能举一反三。 4.注意知识的深度。复习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将初步获得的知识加以深化在更高层次上有新的认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1840年,是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具体年代,而1840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这是1840年的内涵。
12.高三历史备课组复习备考方法说明 篇十二
高三历史备课组成员组长:侯丙锋
成员:侯丙锋李英田灵
复习备考宗旨 老师要少将精讲、多指导、多督促、多落实;
学生要多看多读、多记多背、多做多练、多思考。
具体复习方法与步骤
第一步 以课为单位准备复习材料,我们的复习材料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课程标准分;第二部分是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这是这个材料的核心部分,我们老师把每一课或两课的构架与内容按一定思路整理起来,把具体内容按问题编写成填空题的样式。这一部分可产是从网上下载的,而是我们老师用自己的心血整理出来的;第三部分是重点难点解析(或称之为方法突破),该部分结合我们手头现有的资料-----《高考复习讲义 历史》组织,讲义上以有的解析我们只列出问题和我们的要求(分为理解和理解并把握两种情况)讲义上没有的,根据我们的理解,我们认为很重要的,我们用手写或从其他资料上剪贴组合;第四部分为高考真题回放用随堂演练,我们把近三年的高考题复印剪贴,然后再精选一些其他的题目,题量一般控制在15个左右(般为14个选择题和一个材料解析题),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随堂完成,尽量减少学生课下的负担。我们三个分工合作,共同准备,每个老师每一周要准备3--4课的材料,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们的材料大部分是手写的。这一切完成后,我们把材料印好,再发给学生。
第二步 课堂操作流程,一节课40分钟,我们大致是这样分配的:前5分钟左右的时间提问上一节复习过的内容,检查复习的效果,同时也起个督促作用;接着再用5—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这一节课将要复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说明,一般是点讲一下课标要求、基本框架和易错易混点等(一般上课前,我们三个都会交流一下要讲的内容);余下的25—3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看讲义和课本,看书做题,做我们印发的填空题和随堂练习,老师巡视教室,随时解答个别学生的问题,共性的问题在班里统一点讲一下就行了。一般复习够两课之后,我们再用一节课把这两课的题目讲解处理一下。
第三步 落实与反馈,一般每课进行完之后,课代表会把每班两排学生的题目(即我们印发的材料)收上来,一是起到督促落实的作用,二是用实反馈,我们要把填空题和随堂演练这一部分批改一下,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三个再交流一下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复习够两课内容后,再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课解和处理。
以上是我们高三历史备课组的具体复习备考方法,有不足之处敬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以便我们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及时改正,以期我们二高在2011年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13.高考历史答题套路与技巧 篇十三
根据近高考题的分析,一般由材料和问题组成
1、材料:涉及历史知识或热点知识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
2、问题:主要有八大类
(1)概括归纳、说明类的试题
(2)背景、条件、原因类的试题
(3)影响、意义类的试题
(4)启示、认识类的试题
(5)特点、特征类的试题
(6)分析、比较类的试题
(7)开放性设问、小论文类的试题
(8)评析、评价类的试题
二、解题技巧
解题过程应把握好五个环节:读(审题)、找(相关信息)、接(嫁接)、转(转换)、答(组答案)
1、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审题分两步:
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读材料包括“引言、正文、出处”(引言包括题头、属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哪一类;正文包括表格的标头、图片内的清晰字迹;括号内的注解;明确材料涉及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等限定词,同时最好对材料能分出段落大意;出处包括文章的出处;出现的年代时间;涉及的事件人物)
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要将试题设置的比较复杂的设问,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简洁明了的而且符合试题要求的设问;是答原因还是影响意义等将试题“对号入座”);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根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还有时空等限定词;问题内部的关系:并列、递进、因果,后一问是前一问的答题依据。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文综历史科一般一个要点2--4分
【特别提示】
“根据材料回答”:概括归纳材料;
“根据所学知识”:教材(这种设问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抛砖引玉,真正的答案还得求助课本知识。先根据设问的指向,联系相应模块、单元或专题的历史知识,根据设问要求(特别是内容词和限制词),选择相应层次的历史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
“根据材料获取什么历史信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炼信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影响等层次递进);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认识或启示”:根据材料,逐一分析,史论结合,生成新结论,谈评价、经验教训,切记不能没有根据的随意空谈;
“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依据材料所涉及的现象,结合课本总结出本质。
2、找(相关信息):找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①找材料间的联系。主要是指有两则材料以上,问依据材料一、二作答的②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主要是指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③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针对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如: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时,有时要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处、人物、言论等;解答“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问题时,要找出不同材料的异同点或变化。
3、接(嫁接):嫁接是解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环节。嫁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
4、转(思维转换):思维转换也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综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转换主要有 两种情况:一是政史地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转换;二是同一学科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在解答历史材料解释题中的比较说明题时,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显得非常重要
5、答(组答案):组答案是解题的归宿或落脚点(详见下面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做到“两化”:要点化、系统化
①要点化:文综历史非选择题高考阅卷一般都是按答案要点给分,因此,在组答案时,首先要量分确定答案要点,文综历史科一般一个要点2--4分。
②系统化:组答案时,在注意要点化的同时,还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组织答案,这样往往可以避免答案的重复和遗漏现象。此外,有关评价题常常要一分为二;问及作用和影响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2)语言要做到“两化”:简单化、专业化
①简单化:组答案时,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以便于阅卷老师快速阅卷定分。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因为怕遗漏要点,总是答得太多。然而,高考阅卷的速度很快,阅卷老师大多反对答得太多的做法。更何况,言多便失,答得太多会冲淡答案要点,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②专业化:组答案时,语言除了要做到简单化外,还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组答。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作用。
【特别提示】
根据题目的“答项语”形成答题思路:
原因(背景):主观一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
影响(评价):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全面分析:一分为二,积极(推动了)+消极(局限性)(阻碍了),但要要分清主次。
时空影响:对本国+别国影响,对当时+后世影响。
作用: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由……到……;
趋势:越来越……等。
答题基本思路:
先材料后所学知识;
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语言;
先史实后结论,史论结合等。
切记答案除明确要求之外,一般不要照抄原文(可瘦身、可增肥、可变脸)。
14.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篇十四
一是细心审题:
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必须先看清时间、限定词和求答项,尤其是在关键词上不能犯低级错误。
二是规范答题:
格式规范: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果格式一错就可能全盘皆输,如评论式的问答题就要注意三要素,比较式问答题要先答比较项再展开具体内容。
语言规范:也就是语言表达要用学科语言,我们应尽可能用书本语言去答题。
要点表述规范:一是强调答案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只抓了要点而丢了得分点;二是表述必须条理化,不能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三是迁移知识:
这种迁移能力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学生看到一个题目往往不联系书本知识,不知道用书本语言来表达,结果造成不能得分。我们要重视知识的迁移:
(1)、做选择题时,不少题目在确定选项时很难判断,但如果结合书本知识的相关内容就很容易判断;
(2)、做材料题时,有的材料很难理解,只要联系书本相关知识就会迎刃而解,看到问题中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就必须回归书本找答案。
(3)、做问答题时,这点更重要,遇到比较灵活的题目也是最容易丢分的地方,做这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先必须学会解剖题目,理解题意,不能云里雾里,然后在脑子中过滤这段时期的有关内容,从中挑出题目需要的内容组合答案,如果能养成习惯的话,解答这样的问答题就很简单了。
四是掌握技巧:
(1)、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主要是讲选择题时一般至少用两种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开阔思路,训练发散思维。
(2)、抓住一般规律,切忌满天撒网。例如,比较改革运动一般都是要从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去找比较项,同时注意抓住参照项来思考。
【高三历史备考策略:高考历史答题术语】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高考备考策略10-03
高三历史最后的备考11-06
2024年高三历史备考计划10-19
高三历史复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历史答题11-14
探究高三综合历史教学复习策略12-01
2019历史学科备考策略09-01
高三历史史料教学08-16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10-14
2023年高考历史备考经验总结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