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人物趣事

2024-06-10

老舍人物趣事(精选3篇)

1.老舍人物趣事 篇一

老舍人物主题班会主持词

合: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中午或下午)好。

甲:谦虚使人的心缩小,像一个小石卵,虽然小,而极结实,结实才能诚实。

乙: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

丙: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丁:这些都是老舍的名言,今天,让我们走进老舍,放飞理想:

合:南金实验学校,一年六班,老舍主题班会正式开始。

甲:首先,有请 同学给大家做一下老舍介绍。大家欢迎:

乙:关于老舍,我们现在都有了简单的了解,那对于他的作品大家又知道多少呢?首先,让我们一起欣赏 同学的朗读:《济南的冬天》。

丙:济南的冬天真冷啊,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呢?老舍把冬天景象描写真的很生动。那么老舍在描写动物时,也这么形象吗?让我们来听听 同学说《猫》,有请:

乙:老舍先生的猫被他写的真是栩栩如生啊,同学们可以看出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无以言表。不过,我还要告诉大家,老舍除了会写《猫》之外,还会写《母鸡》呢,有请 同学为大家朗诵《母鸡》

丙:老舍先生由对“母鸡”的讨厌,到最后对“母鸡”尊重,更多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以及对母亲的.赞颂。希望大家私下里自己也朗诵一下,用心休会老舍先生的情感变化。

甲:老舍先生的文章写得真好啊!大家想不想请他帮忙呀?还真的有一个人就让老舍帮忙写作文了,但最后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听听 同学讲的《写作文》

乙:老舍这么有名,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让 同学告诉我们《老舍的勤俭一生》

丙:在这种简朴的生活下,在这样的环境里,老舍是怎么创作的《四世同堂》呢?让我们跟着 同学一起了解一下:

甲:老舍的名言有很多,他一直用这样的名言鼓励世人,激励自我。今天,让我们也一起跟着 同学学习一下。有请: 同学

乙:欣赏了老舍的名文、名言。下面,有请: 同学,为大家表演一段话剧,话剧的名字叫《马裤先生》,这部话剧主要讲了什么,请大家用心体会:

丙:听了这么多,看了这么多,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个什么样的了解呢?你们觉得老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稍后请举手说一说。

丁:今天我们走近老舍,了解老舍,那同学们是否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叫:老舍班呢?有请 同学为大家解读:老舍班。

甲:国有国徽,班有班徽,我们的班徽是什么呢?又有什么样的含义呢?请 同学为我们讲解一下:

乙:上学期,我们大家都做了晒家风,表家训。那我们班级是不是也有班训呢?我们的班训是什么呢?请 同学告诉我们:

丙:有首歌叫《中国人的宣言》歌词中宣言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那我们老舍班有宣言吗?我们的宣言是什么呢??有请 同学说给我们听:

甲:大家都喜欢唱歌吗?我们一起来唱歌好吗?最后让我们一起歌唱我们的班歌《静夜思》(《大梦想家》),大家起立,听老师指挥:

甲:今天,我们相聚这里,享受美好时光,给我们带来的欢乐生活。

乙:今天,我们相聚这里,这里将成为欢乐的海洋,让快乐响彻云霄。

丁:今天,我们相聚这里,一直敞开心扉,放飞心中梦想。

丙:今天,我们相聚这里,一起唱响旋律,展现少年风采。

合: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老舍主题班会》到此圆满结束。最后,我们祝老师,同学快乐永相随。

2.老舍人物趣事 篇二

关键词:老舍,小人物,生存姿态

老舍先生作为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一生中著有诸多优秀文学作品, 包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在内的作品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在短篇小说领域, 他有着许多极为出色的作品深受群众喜爱。《热包子》作为老舍先生早期的一部短篇小说, 其本人及评论家对其投注的关注度都偏低, 但是作为作者早期的实验之作, 这部小说抛开了文化批判、道德批判、国民批判等包袱, 真正做到了以尊重、平等、理解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 作品中塑造的小人物生存形象也令人印象深刻。下面结合《热包子》这部小说的内容分析下作者笔下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一、对生活始终抱有希望的生存诉求

老舍先生在创作《热包子》小说的时候, 恰逢家道中落, 作为出身于正统旗人家庭的作者, 并未享受过祖上的荣光, 而是在出生开始就直接面对了社会底层的艰辛生活, 从书籍中、长辈口中知悉的曾经的家庭荣光与现下底层社会的艰辛生活, 让作者本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世界与视野。老舍先生对自己笔下的人物都怀着一种宽厚亲和的包容态度, 通过对底层小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描述展现出作品中深存的“平和精神”。老舍先生创作的大量作品中都不乏性格特异的底层小人物,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者或者表达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如面对侵略老派市民懦弱、苟且偷生的性格, 或者批判了新派人群过于崇洋媚外的嘴脸, 他笔下的人物都带有作者自己看待世界的独特角度, 同强烈批判社会及民众的鲁迅先生不同, 老舍先生即使在批判社会乱象与负面人物时, 同样秉持着温和与宽容性, 这与作者本身更重视追求发现人性中的真善美不无关系, 正如同评论家所描述的“温情宽厚的人道主义立场”一样。

《热包子》这部小说的剧情与人物并不复杂, 作者在小说中就重点将眼光着眼于两个核心人物, 小邱嫂及其丈夫小邱, 前者通过作暗娼求生存, 后者作为经营暗娼营生的丈夫形象存在。两个在社会底层求生存的小人物, 在作者的笔下, 艰辛的生活在自己的时空里。作者在创作小说时, 使用了以“我”的视角去描述着两个小人物的生活, 通过“我”的视角看到的两个人的日常生活带有典型的社会小人物特色, 可以说, 从开篇开始, 作者以回忆的笔触展开故事开始, 这两个人就以一种鲜明且活跃的姿态出现在了读者面前。两个人在作者的记忆中不会老, 在“我”的印象中总是带笑, 和气或者木讷种种姿态不一而足, “我”的视角下对两个人物的描述是丝毫不带贬斥、嘲讽、批判等情感的, “我”的眼中的这对夫妇更多的还是在踏实求生存, 小邱夫妇的来历不明正如同那个时代一样, 从许多地方聚集到北京求生存的外来者缩影, 无论是小邱嫂洁白的牙齿, 小邱木讷且憨厚的笑容, 还是这两人踏踏实实过生活的姿态, 在形形色色的芸芸众生中以小人物对生活的希望与坚持悄无声息的活着。

二、卑贱与朴实同在的生存姿态

老舍先生在创作《热包子》时使用了天真烂漫的儿童视角, “我”眼中的小邱嫂虽然并未做过详细的正面描写, 但是儿童视角中这个亦良亦娼的年纪轻女性无疑有着完美的姿态。无论是永远收拾的干净且温暖的温馨小屋, 还是对邻里街坊热情好客的姿态, 这些都成为了这个社会底层女性身上的闪光点, 这些侧面描写无一不昭示着小邱嫂本身的勤劳能干与热情好客, 但是这种完美姿态的背后, 却是艰难求生的暗娼身份, 在儿童干净无垢的世界里, “我”并不知道她的这层身份, 以另一种天真的视角描述出的小邱嫂的生活姿态, 只会让人感受到社会的残酷, 儿童的天真更彰显了事实的残酷。

在“我”看来, 小邱嫂和气又好看, 一口白牙笑起来特别好看, 表面上完全是一个贤良妻子的形象, 但是稳重透露出的“特别是中年男子, 愿意上小邱嫂那里去谈天呢, ”“小邱嫂的光脊梁不但是被我看见过, 有些中年人也说看见过。”这些描述细节, 则将她的暗娼身份点名, 鲜明立体的小人物形象让人开始觉得百味杂陈。对于以暗娼身份生活的小邱嫂, 作者并未瞧不起或者批判, 他更多的是用儿童的视角展现出生存的残酷, 利用儿童的天真弱化暗娼这个复杂可悲身份背后的残酷, 塑造了一个“我”眼中动人的美丽、勤劳、纯真的底层妇女形象。老舍先生笔下的妓女形象并不少, 无论是比如《骆驼祥子》里的小福子, 《月牙儿》里的“我”, 《微神》里的“她”, 都是美丽且可悲的, 这些女性原本有机会成为真正的贤妻良母, 但是因为社会际遇或者生存的压迫, 被迫沦为了妓女, 但是妓女这个低贱的身份并不意味着她们没有尊严。纵观老舍先生笔下的妓女形象来看, 一部分女性成为妓女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个人的生存或者亲人的生存, 从道德角度来看, 老舍先生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意味着他褒扬了她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这种存在于底层小人物身上的高贵品德同样为他所认同, 另一方面在作者看来, 穷人的生命权利同样值得尊重与维护。作者塑造了这些令人深受触动的女性人物形象, 同作品中其他霸道凶恶的妇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女性即使命运可悲, 但无疑仍旧是温柔善良的贤妻良母, 这同《热包子》中“我”所尊重与喜爱的小邱嫂的价值取向如出一辙。

三、卑微与反抗并存的生存态度

《热包子》中另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形象, 是小邱嫂的丈夫小邱, 这个年轻的后生并非老舍先生笔下的新派市民或者老派市民那种典型形象, 他只是一个丝毫没有手艺的年轻人, 似乎除了小邱嫂他就一户所有。来自于不知道什么地方的小邱, 带着小邱嫂在大杂院里经营者暗娼的营生, 作为一个男人与丈夫, 他无疑是窝囊且不合格的, 他的妻子小邱嫂在家里迎来送往, 以暗娼的身份与姿态生存, 他作为暗娼的管理经营者, 需要欢天喜地的看着妻子被其他男人占有, 在街坊四邻的耻笑中被叫做“王八脖子”, 他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地位没有话语权, 挣扎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年轻后生。这样一个窝囊的男人, “我”不知道他的过去与来历, 但是这并不妨碍塑造出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出来, 他自身作为当时社会底层小人物生存姿态的一个具象化符号, 可以说代表了当时社会现实中的许多人物形象, 对于处于当时那个时代与底层社会的人群来说, 活着就是他们的一切。

可就是这样一个窝囊的男人小邱, 他的身上也展现出了作者赋予他的独特特质, 他既不同于那些依靠着妻子作为暗娼生活的小混混, 如《浴奴》里的小陈和小孙, 也不同于挥霍妻子辛劳将妻子作为交易物品的底层渣滓, “我”的视角中对小邱的认知与态度是宽容温和甚至是亲切的。作者冷静平实的语言描述下, 小邱即使窝囊, 但是同样有着闪光点, 他是个不错的后生, 每天都欢天喜地, 没有生育能力他苦恼且伤心, 但是当小邱嫂宽慰似的让他去买洋火时, 他脸上的笑容是纯真憨厚的。会露出这样笑容的小邱, 似乎更像一个容易被满足的孩子, 即使在小邱嫂出走后, 他也并未放弃, 每天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小屋, 丝毫没有年轻男人的邋遢, 这无疑也是等待小邱嫂重新回来的姿态。作为丈夫, 他并不喜欢妻子被人占有, 但是无可否认, 他对妻子的感情是真挚的, 他在小邱嫂出走后会发疯地跑到街上去寻找, 和大家吃饭时会心不在焉, 在其他人提起小邱嫂时, 会黯然神伤的独自离开, 在两人的小屋中独坐, 想着所有人都不知道的事情。小邱无疑是爱小邱嫂的, 在小邱嫂回来后, 他的热切与喜悦无法掩饰, 去给小邱嫂买包子时, 那个“热”字几乎道尽了他内心的感情。从小邱的身上, 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依靠妻子做暗娼生存的男人, 他还老实、顾家, 爱着自己的妻子, 他即使卑怯, 却不龌龊, 即使为了生存要放弃一些东西, 但是他仍旧在生存的底线上, 怀着对生活与希望的憧憬, 艰辛地走下去。小人物的生存虽然卑微但却并不龌龊, 他们身上还有对生活对希望的执着与热爱, 这正是他们打动“我”的地方。

四、温馨不失心酸的生活现实

背井离乡的底层小人物在外求生的生活是艰辛的, 在小邱与小邱嫂身上, “我”看到的他们的生存现实是温馨与辛酸并存的, 他们并未因为生活的艰辛就向现实妥协, 反而在用心的经营着自己的生活, 即使困顿不堪, 却不失温暖。辛酸的生活中, 小邱不喜欢妻子被人占有, 却只能辛酸往肚子里咽, 他忍受着被别人瞧不起的现实, 只能在夜里通过和小邱嫂“打架”的方式发泄, 每次欢天喜地的接完客人后, 他们就要“打架”, 这无疑是一个卑微且爱着自己妻子的男人的抗争, 这是他白天隐藏在笑容背后的无奈宣泄, 是残酷生活在两人身上的烙印, 是妥协的无奈与辛酸。小邱嫂对辛酸生活的抗争是离家出走, 一个街坊、小贩及孩子都喜欢的看似快乐的女人为何要出走, 即使她有一个对自己不错的丈夫, 仍旧无法改变她暗娼身份这个事实, 通过出卖肉体维持家庭的生存, 对已一个女人而言是十分辛酸且痛苦的, 日常生活中的小邱嫂拥有着成为贤妻良母的能力, 可是却只能作为暗娼生活, 或许是再也无法承受这样的辛酸生活, 她采取了离家出走这样的反抗方式, 可是半年后, 她又回来了, 比之前更瘦, 一个孤苦伶仃的女人所能生活下去的手段或许只能是继续做妓女, 这种可悲的命运同之前一样毫无改变。但是在他们的生活中, 同样不失温馨, 无论是温馨干净的小屋, 还是小邱嫂的故意嗔怒, 还是小邱的等待与买“热”包子的细节, 这都代表了两人携手面对风雨人生的姿态。

综上所述, 老舍先生用朴实质朴的比较描述了《热包子》中两个小人物辛酸与温馨并存的艰难生存姿态, 以温和宽容的姿态展现了小人物对生活与希望的憧憬和追求, 对底层人物人格的尊严与权利给予应有的尊重, 肯定了他们的生存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红.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关于老舍小说《热包子》的阐释[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 :32-34.

[2]陈晓云.老舍小说中悲剧人物的意识特征[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111-113.

[3]孙延荣, 陈宁宁.一曲小人物的悲歌——老舍《茶馆》再解读[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115-118.

[4]胡光璐.从《小人物自述》看老舍的追念论[J].职大学报, 1999 (3) :27-30.

[5]刘晓红.论老舍小说中的个人悲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52-55.

[6]旧雯君.为小人物画像的老舍[J].中文自修:中学版, 2005 (9) :14-16.

3.老舍人物趣事 篇三

关键词:老舍;理想型;过渡型;人物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1-864X(2015)01-0006-02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出生于北京西城区一个贫民家庭。1924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期间开始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小说正式步入文坛。他擅长写市民,被人们誉为写市民题材的圣手。据统计,他仅在小说中就塑造了五百多个市民形象,其市民形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自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中,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可以与之相匹敌。。文章重点论述的是其作品中的“理想人”与“过渡人”人物形象。

一、理想型人物

理想型的人是指继承传统文化优质因素的人。老舍在小说中明确指出,传统文化是“应当用筛子筛一下的”,筛去了灰土剩下的是几块真金。这种真金就是真正中国文化的真实力量。近代中国人的性格缺陷,跟中国传统文化着重讲阴、讲柔、讲静不无关系。中国文化精神长于主观内省,长于道德的自我完善,长于心理自我平衡。但缺乏一种“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果敢决绝,义无返顾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既可以造就以退为进,以弱胜强,化动为静的博大精深的斗士,也容易培养出一味退却的懦夫。

《四世同堂》中的钱默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优质因素造就的斗士。他抗战前是个闭门饮酒栽花,以苟安懒散为和平的旧式文人,残酷的战争打破了他生活的平静,儿子壮烈牺牲后,他有了巨大的变化。邻居们担心他受儿子的牵连,劝他躲一躲,他拒绝了。他说:“我只能临危不苟,儿子死了,我怎么陪着………我会高声的告诉他们杀你们的是钱仲石,我的儿子!”在敌人的监狱里,面对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出狱后他向人民宣传杀敌救国的道理,以前他连蚂蚁都不肯伤害,现在主张杀人了。他由一个饮酒栽花的隐士变成了敢于流血的战士。老舍在文中说钱先生是地道的中国人,而地道的中国人,带着他的诗歌、礼仪、图画道德,是会为一个信念而杀身成仁的。钱默吟曾对诱惑他投降的敌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里的“节”是指从屈原、苏武、岳飞等具有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那里传下来的,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操行节守。如果说“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政治理想,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正是他们以献身来完成自己人格的心理模式。

如果说儒家文化是老北京人的文化优质因素,那么墨家文化则成了理想型市民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部分。墨家尚侠好义,刻苦俭朴,主张“非攻”、“兼爱”的思想对后代文人影响很深。经过历代文人的宣传,尤其在近代武侠公案小说里出现那么多杀富济贫,除恶惩暴型的侠客形象,更是墨家尚侠好义思想那一面的进一步强化和演化。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老舍,他又用这种市民社会的“侠”、“义”意识去教化民众,这种行为可称为剑客式的行刺与自我牺牲。《老张的哲学》中王德敢于和恶棍老张顶嘴甚至在老张打老婆时挺身而出,给老张一记耳光。当心上人李静被买给老张时,他敢于在婚宴上持刀行刺,颇有一股凛然正气。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民主”、“科学”的呼声很高,作为受封建文化影响不深的某些青年人,接受了新思想新观念,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关注国家,关注自身,看中个人的意义和价值,有比较强的自我意识,也都执着于各自的人生追求——不管这追求是什么。李子荣在婚姻和恋爱问题上,有自己的标准,不去追逐时代潮流。他宁愿要一个会做饭会洗衣,能互助互谅的老式的妻子,也不要一个念过一两本爱情小说便发疯似的自由恋爱的摩登女性。而且他一直就比较务实,在古玩店工作时,工钱和时间都向马老先生说清楚,以致于马老先生说他:“这份俗气,还会念书,瞧不透!中国念书的人不这样!”他也看透了中国人的官瘾,“老人家是个官迷,糟!糟!糟!中国人不把官迷打破永不会有出息!”马威虽然是年轻人,但他与李子荣相差太远,他自己也看到了这一点“ 李子荣是个豪杰,因为他能自己造出个世界来!……”

这种理想型的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但他们也有缺点,最主要的一点是柔弱。就是那个敢爱敢恨的王德,当他家里人在他神智不清时,给他娶了一个根本不相识的陈姑娘来冲喜,他居然给冲醒了,“不由的心软起来,开始与她(陈姑娘)说话……于是,他死心踏地帮助父亲做地里的工作,不敢再冒险去城中找事。”

斗争实践的日益深入和思想的发展使老舍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开辟自己的艺术世界。以前老舍刻画的理想人物,只是一些像李景纯,李子荣、马威那样的“务实”、“埋头苦干”,带有改良主义色彩的国民。而在抗战爆发后,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创造了瑞全这样一个有别于他以前作品的新人形象。瑞全从北平出发后,从一个幼稚浮躁的大学生转变为成熟的抗日工作者,其中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他对于“民众”的认识的变化。过去民众在他眼里不过是些无知的,肮脏的“愚民”。现在他认识到,“乡民,在许多事情上,不但不愚,而已配作他的先生。”瑞全对民众认识的变化,表明了老舍通过抗战现实的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更加全面的思考。

二、过渡型人物

过渡人是指在老北京人的心理与理想型市民思想之间矛盾痛苦的人。他们多是青年人,青年人独有的朝气和活力使得他们不可能像老北京人一样完全因循守旧,愚昧落后。对接触过新思想的他们来说,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已经成了他们无形的枷锁,钥匙在自己手里却打不开,于是他们矛盾、痛苦、徘徊。再一个原因就是前文所提到的,文化造成人的异化,人的个体意识消亡,代之而起的是群体意识的增长。中国人如果没有这种群体意识就很难在这个文化氛围里生存下去,如果要去张扬个性,很快被群体吃掉。老舍没有描写个体意识被吃掉的那一面,而大量描写个体意识在服从群体意识的精神律动下的矛盾、痛苦、感伤和哀怨。

《离婚》中老李是在压抑诗意、压抑浪漫个性的情况下,与李太太组合家庭的。但他与妻子在情感、性格、举止、言谈诸方面,都呈现不协调状、不相容状。不管他对李太太的俗气怎么讨厌,他还是要在这个家庭中苟活着、敷衍着,而且进一步压抑他对马少奶奶的潜性爱的追求。

祁瑞宣是祁老太爷家族“四世同堂”中的长孙,在家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一家大小的累赘,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背上,使他抬不起头来。”但他青年时代曾接受过西方文化影响,并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即使这样,他还是未摆脱祖父和父亲的命运。在“国”与“家”发生矛盾时,血缘家族制度使他只能为“家”而弃“国”。但他在“国难”面前矛盾痛苦:他要对国家“尽忠”就不能对上辈“尽孝”;他要对祖辈、父辈“尽孝”,就不能丢开他们走出北平。“在另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作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他曾对瑞全说:“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为此,他常常自责自谴。当战事紧张时,他终于抛弃这份沉重的文化遗产,找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而一旦民族战争结束,他仍然会回到原来他所遵循的文化传统规范下的生活环境里去,去敷衍,去调和,去安分守己。

注释:

[1][3][4][9][10][11][12]老舍.老舍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p255,p107, p312, p256,p20,p35,p37.

[2]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p49.

[5][6][7][8]老舍.老舍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p49, p39,p449,p613,p186.

作者简介:

成艳军(1984—),男,汉族,河南鹤壁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上一篇:七年级学习计划应该怎么拟定下一篇:开学前后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