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学习

2024-10-09

角色学习(精选14篇)

1.角色学习 篇一

企业中层干部角色定位学习心得

公司中层管理人员承担着承上启下、上通下达的枢纽作用,如何准确领悟公司的意图并为之“解码”,使之转化为基层员工可执行的各个步骤,如何带领部门员工齐心协力达成公司的目标,创建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和谐企业,是需要每个中层管理者充分发挥领导艺术的。

作为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有几点工作体会:

一、工作积极主动性要强

积极主动性就是要在工作中投入较多的精力,善于发现,提前预计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并有计划地采取行动提高工作绩效、避免问题的发生。

二、执行力要强

执行力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也是中层管理者必须具有的能力。执行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重要依据。个人执行力是团队执行力的基础,而基础的关键是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中层管理者作为某个部门的领导者,承上启下,非常的重要。

三、要关注细节

关注细节就是要务实。任何事情从量变到质变都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如果中层管理者没有持之以恒的“举轻若重”,做好每一个细节的务实精神,就达不到“举重若轻”的境界。

四、努力培养影响力

如果说传统意义的领导主要依靠权力,那么现代观点的领导则更多是靠其内在的影响力。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不是指身居何等高位,而是指能够凭借自身的威望、才智, 把其他成员吸引到自己的周围, 取得别人的信任, 引导和影响别人来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并且使组织群体取得了良好绩效。一个拥有充分的影响力的中层领导者, 可以在领导岗位上指挥自如、得心应手, 带领队伍取得良好的成绩;相反, 一个影响力很弱的领导者, 过多地依靠命令和权力的领导者, 是不可能在分队中树立真正的威信和取得满意的领导效能的。

五、注重培养员工的能力

中层管理者不单要提高自身的能力,更多的要关注员工的潜能的开发,鼓励和帮助下属取得成功。安排各种锻炼以提高员工的能力,帮助员工成长。

六、努力提高带领团队的能力

管理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中层管理者要善于营造一种团队协作、平等沟通的文化氛围。要坚信1+l>2,要善于运用头脑风暴放大集体的智慧。要以开放的心态欢迎批评、面对冲突,从来不放弃寻找最好的问题解决办法。要彼此欣赏,鼓舞士气,关注团队成员的共同发展。

七、要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积累

掌握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从事中层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发挥管理者的素质作用的基

础,包括在对未来的发现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有效地培养人才,在下属和团队中树立影响与权威等。每个中层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自身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积累。

2.角色学习 篇二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 那是综合性学习课, 学生好查资料, 其他课文, 学生未必能做好。那我就再举几个例子。

讲《记承天寺夜游》时, 我这样组织学生:第一步, 读通课文;第二步, 自主翻译;第三步, 小组合作解决难点;第四步, 各组派代表讲解;第五步, 其他学生提问, 各组代表作答, 老师适时点拨、指正。 (操作这几个过程时, 老师要先“煽动”学生积极参与, 比如老师可以告诉学生, 提问时可故意刁难。)

于是,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堂生成许多问题和答案:

1.作者为什么要写时间?

答:游记小品文,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必然的。

2.为什么要偏偏是十月十二日夜?是不是苏轼的日记?

答:可以视为日记, 那天就是十月十二日吗。

3.为什么解衣欲睡了, 又欣然起行?

答:苏轼属文人雅士, 有闲情逸致。农民工累了一天, 才不看月亮呢, 有的话, 也会被视为神经病。

4.为什么偏要找张怀民?找别人不行吗?

答:他们都是被贬之人, 志同道合, 能相互理解。再说, 他们都是文人雅士, 志趣相投。找你, 你行吗?

5.苏东坡被贬到黄州, 心情应该抑郁, 为什么还“欣然”?

答:他被贬黄州, 心情是抑郁的, 所以才去夜游, 释放一下吗, 就像你烦恼了去打游戏一样。

有学生反驳:不全对。从本文描写来看, 景色的确很美, 作为文人雅士, 和志同道合者一齐游赏, 应该是高兴的。

有学生补充:高兴是有的, 也有抑郁, 从最后一句就能看出, 你细品一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好像在说“我们都成了闲人了!”他本是朝中大官, 现在成了闲人, 自然有不得志的感慨。

6.文中的“闲”怎样理解?……

再如讲《答谢中书书》时, 有学生针对“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提问:为什么鱼在傍晚才跳?这个问题看似有意刁难, 但深究之却有意义。为什么猿鸟在早上鸣?傍晚不鸣吗?鱼真的只在傍晚跳吗?经老师提醒, 学生一讨论, 明白了, 这里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

讲《我的第一本书》 (自读课文) 时, 我采用了一种新的模式。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之后上台演讲。讲什么呢?我提的问题是:你从本文中读出了什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关键词, 之后围绕这个词进行演讲。结果也是出人意料, 举例如下:

学生甲:我读出了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学习很关心, 还帮儿子把一本破书修补成两本, 最后带儿子到另一所较好的学校去读书。

学生乙:我读出了辛酸。那个年代怎么那么穷?学生连本书都买不上。别说学生了, 老师“弄不成”也只能弄到国语课本。乔元贞后来连学也上不起了, 考第一名的聪明孩子最后只能挎个篮子走街串巷去谋生, 可悲。

学生丙:我读出了友情。作者把仅有的一本国语课本分一半给他的好友乔元贞, 透出乡间村邻友好的情义。

学生丁:我读出了一种情趣。就是作者和他家的狗, 那么默契, 都可以演双簧了。

……

学生这样一讲, 还需要老师喋喋不休吗?

3.转变教师角色,实现学习自主 篇三

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于掌握一门学科的迫切需要性,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 “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对此有了更深的感触。

上课铃响了,我匆匆忙忙地赶往教室,猛然发现自己只带了刚批好的作业本,而忘带了教课书、备课笔记和教学参考,心里不由一阵慌乱。回办公室去拿,岂不是要耽误时间?可现在两手空空,又恐怕要误人子弟。

师生问候完毕,学生在静静地等候我的下文,面对五十多双期待的眼睛,我一边暗暗庆幸备课时认真地钻研了教材,心中有一些底,一边脑子急速转动,想着对策。语文课程标准不是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吗?我何不“偷”一回“懒”,让学生给我上一堂课。于是,我向学生坦白了我的尴尬处境,并与学生商量:“老师什么也没带,这节课你们来教我吧。”学生一阵惊愕,一片哗然,继而跃跃欲试。一堂师生角色互换、别具一格的英语课拉开了帷幕:

一学生上黑板写题目,一笔一画,极为认真,颇有老师的架势。学生们跃跃欲试,脸上抑制不住兴奋,他们也许为能帮助老师而自豪,也许为自己学有用武之地而快乐。我请了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只见他迅速地拿着自己的学生卡片来到讲台前,模仿着我平时的样子。先让同学们齐读一遍,然后将卡片的顺序打乱让其他同学猜下一张是什么?台下的同学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很多同学还自然而然地将词和句子结合在一起使用,学生积极讨论,有的准备用对话的形式;有的准备用介绍的形式;有的准备用表演的形式,花样还挺多。

接下来的汇报让我一阵阵惊喜,也让我一次次震惊,我发现了许多原本该发现而没有发现的东西…… ,他竟然是位朗读高手。开学半个多月,他从未发过言,上课小动作还不断,我曾搞过突然袭击,可他总是一言不发。今天,他破天荒地举了手,我有些狐疑地叫他试试,没想到他不仅讲得正确、流利,而且还不时地模仿老师平时地动作、神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激动之余,我不由一阵汗颜。教师不该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应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课堂,应给每位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是表演的天才。

课文下面准备地几幅图片都非常生动有趣。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排演成了课本剧,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天赋,他们把课文中地对话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将新知和旧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演得惟妙惟肖,他们不仅依托课本运用了课本中的语言结构,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学生在轻轻松松的表演中,不知不觉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上面的教学情境让我难忘,使我深深反思。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科德(Corder,1981)曾经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这是发展眼光对待教育。作为教师,我们知道,基础学科,它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时间才能培养和提高的。因此,他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和转化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4.配音迪士尼角色大胆学习英语 篇四

童晖小学“全纳阳光课堂”让学生大胆说英语

5月20日上午,伴随着音乐的节拍,沈阳市皇姑区童晖小学四年八班的学生们一边用英语演唱经典歌曲《柠檬树》,一边用手指在自己的手背和胳膊上舞出优美的动作。这不是一节音乐课或舞蹈课,而是该校英语校本课展示。当天,皇姑区课改巡展第二季首站在童晖小学启动,该校师生向来宾们展示了别具特色的“全纳阳光课堂”。

特色教育1:

全校学生操场上齐喊英语

清晨,全校师生站在操场上,和英语老师一起大喊英语,展示英语诗歌。自信的表情、流利的发音令来宾叹为观止。

“大胆尝试,不要害羞”是童晖小学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秘诀。教学主任焦镝介绍,阳光英语的灵感来源于疯狂英语的教学模式,每周英语教师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选取常用词汇重新整合段落,老师台上一句句教,学生操场上跟读;中午休息时间,高年级学生还会和低年级学生进行互动学习。“长期坚持的成果就是学生们在掌握大量口语词汇的同时,更加自信了。”焦镝说。

特色教育2:

为迪士尼形象配音 维妙维肖

四年八班的英语公开课上,同学们为迪士尼故事书中的经典角色配音,《睡美人》、《狮子王》、《白雪公主》„„学生们的配音维妙维肖。这些迪士尼经典童话故事都是小学生耳熟能详的,然而能用英文“原汁原味”地讲述每个故事,并为相应动画片英文配音,却是童晖小学生独有的能力。学校采用12册迪士尼双语故事书为英语校本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12个学期每学期学习一本,使孩子们在感受童话美好的同时,增强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周战捷校长介绍说,学校共开发了3个套系的校本教材,分别依据学校的英语特色活动制定内容,配套使用。三套教材在辽宁省首届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特色教育3:

开展“全纳阳光课堂”

据了解,童晖小学六年前开始倡导全员培养、全员发展、全员幸福的“全员教育”理念,又在“全员教育”基础上深化内涵,开展“全纳阳光课堂”。“全纳”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另外,学校推行多元化课程,每周一节全员思想品德大课堂,每周三下午开设“全员阅读引读课”,数学“全员魔方大赛”,体育学科“全员

运动会”,美术学科“全员美术作品展”,音乐学科“全员合唱节”等,把学生培养成强体魄、多才艺的阳光少年。

5.角色学习 篇五

魏书生认为作为教育者“选择的角色不同,决定着教育效果的不同。”目前学校管理中存在两个矛盾:第一,社会对学校教育水平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校长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但是,现实中,由于行政工作越来越繁、难、杂,校长研究教育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第二,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素质教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有高品位的校长来管理和引导学校。但是,在现实中,很多校长传统管理观念根深蒂固,功利倾向明显,有的校长仅仅像“一个理财的专家和能手”,有的校长则像“应试教育的统帅与专家”,缺少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两个矛盾反映了教育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校长必须从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中受到启示,必须具备清醒的自我意识,对自己应有正确的定位。

一、校长要有面向明天的教育梦想。

魏书生认为“每项有利于人类的工作都是神圣的,倘用一种神圣的态度去对待、去做,一定能将这工作做得很神圣。”他主张一方面用缩小镜去看宇宙、看世界,另一方面又用放大镜、显微镜去看自己从事的职业,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是的,时代呼唤教育家,作为一校之长,要根据当前发展的实际以及本校的实际,进行深入地思考,形成独到的教育思想,不仅要关注如何提高学校的管理与办学水平,还要更多地思考如何从较高层面规划学校的发展,以校长的教育理想来引导教育实践,以校长的办学激情带领全校师生建设学校的未来。

优秀的校长心中一定要有学校发展的蓝图,有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想。同时,校长的内心还应充满办学的激情,并能用自己的激情点燃每一位师生心中的火炬,让每一位师生心中都有一种为实现共同目标而愿意全身心投入的冲动和为之奋斗的工作热情。这种激情与理想源于校长对社会、国家、民族的责任,源于对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对教育未来的理解。校长应超越现实的教育现状,有面向明天的教育梦想。

首先,作为教育者,校长要密切关注教育发展的脉搏和取向,善于学习,善于敏锐的捕捉最前沿的信息,并将它融入自己的教育理念之中。比如对新课程理念的内化:为了落实“着眼素质,关注终身发展”,我们不光重视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生存的本领,让学生充满拥抱生活的激情。基于此,我校提出了“生活德育”“发展性教学”“人格与心灵优先培养”基本教学思想。

再者,作为教育者,校长应该成为总结经验的先行者,先进理念的倡导者、推行者、实践者。我校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思想,如“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梦想”的素质教育理念,“社会共同参与”的有区域特点的现代办学思想,“双向成才”的教师队伍激励思想。我校要求学校管理者深入课堂,了解教学;深入教师办公室,与教师对话。深入学生中,了解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要求和真实想法,在实践中研究教学,推进教学。为了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我校努力开拓,勇于实践。在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了教育现代化工程,以办学条件的现代化为突破口,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校学校先后投资200 多万元建成了图书室、阅览室、劳动室、科技活动室等十几个专用教室。在完善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使用和研制力度,所有教师均能熟练运用多媒体上课,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也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自行研制的 CAI 作品多次获国家、省、市评比一等奖。通过建立完备的激励制度,鼓励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微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把那些难以用语言讲清楚的知识由浅入深、形象直观地传授给学生,使一些原来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形成认识上的内驱力,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一种丰富协调的美感把学生导入知识的领域。学生情感因素的参与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投入,增加了学习的自觉性、兴趣性和易接受性。

二、校长要有与时俱进的办学策略。

在教育者如何发展自己的问题上,魏书生主张在“借他人之长处补自身之短”的同时要坚持自己的长处并进而“努力发展自己的长处”。是的,教学理想是一种目标,而要把理想变为现实就必须通过人性化管理去“设计学校”。

1.教师队伍要充满活力。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建名校的关键在于建成一支教育观念先进、业务精良、结构合理、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我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明确提出“双向成才”的理念,即学校不仅是培育学生成才的摇篮,也是造就教师成才的沃土。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把学校变成学生成才的希望的摇篮,另一方面还要为教职工的发展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和尽可能优越的条件,使他们在教学或者服务的过程中成才。作为校长要不断地激励、监督、帮助教师在不断地探索中形成他们的教育理想,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舞台。为此,我校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建设学习型师资队伍。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订阅两种以上的业务报刊;定期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有关的教学改革理论;定期举办不同形式的教科研理论学习交流活动;定期举办专家报告会,引导教师深刻认识教学改革的意义和作用、教科研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省内外各类名校的教学改革经验,以及素质教育对当前的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等,让广大教师真正感受到教学改革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也是实现教师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同时,我校加强教改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学习、业务讲座、参观考察、汇报交流、专题研讨、名师指导等多种形式,使骨干教师不断更新育人观念,提高教学研究的理论水平,掌握各种教科研技能。多次组织他们到北京、杭州、济南、青岛等科研先进区域进行考察学习,不仅让他们开阔了眼界,也加速了骨干教师的成长。这些激励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由“教书匠”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的积极性。

2.学生群体要富有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多种知识,但是却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我校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在实小的校园里享受成功的喜悦”是我们的教育追求。学校精心营造学生个性成长的氛围,让学生在不断张扬的个性中发展自己的特长,在享受成功的喜悦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幸福。我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

3.校园文化要颇具内涵。校长在设计学校时往往只重视物质形态的建设而忽视了学校的文化环境。一所好的学校应该具有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我校提出“让实小校园成为一个温馨家园、生态公园、文化的摇篮、成长的乐园”的校园设计思路。通过长期的建设,一个充满生机和文化韵味的实小校园成了社会一致赞誉和学生们向往的地方。

三、校长要有以人为本的管理智慧。

魏书生在教育管理中主张管理要合情适心。他说“规章、制度、法律如果制定的科学,符合人们的心理,那么,不用人盯着、看着、监视着,人们也能自觉遵守了。”这正说明教育管理是一把双刃剑,现代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应该走向智慧与艺术,当前的学校管理应该致力于工厂型学校管理的终结与文化型学校的建设。

1.淡化管理,强化服务。为全校师生服务应该是校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全心全意地为全校师生服务,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首先,校长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全面关心师生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和健康,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次,要为教师开辟参与管理的舞台,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批评监督等。再者,要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取得成就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作为校长还要成为连接全校师生与上级领导之间的桥梁,及时向师生传达上级指示,向上级反映师生的意见、要求和疾苦。

我校为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积极创设创新教育氛围,丰富各种激励手段,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打造教师新形象,促进教师向高层次发展。通过科研专题会议、专题研讨、“立

标学标”、业绩考核对教改、科研优先考虑等具体措施,激励教师们向“科研型”教师发展。学校提出了“不懂教改的领导不是好领导,不懂教改的老师不是好老师”的口号,“教改不求人人做得很好,但求人人都要很好的做”,学校与每一位教师签订了“教改目标责任书”。这样,以群体带动个体,以集中拉动分散,既利用了整体优势,又充分发挥个人特长,达到了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2.淡化考核,强化指导。学校在内部管理机制上要更多地体现现代化管理意识和人本思想。学校管理的基本指向是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发展的本质是“师生的发展”。根据这一管理理念,我校明确提出了学校管理制度的价值取向是“促进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的生命的发展”,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变“法官”为“医生”,要真心实意地帮助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发现问题,充分体现管理者的引导智慧。在“诊断性对话”之后开出“诊断的药方”,在愉悦的气氛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为达到管理目标而协同努力。

3.淡化刚性管理,加强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具有激励、凝聚、约束等功能。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即对学校的全体师生具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量。刚性管理是基础,刚柔并存是过渡,柔性管理是目标,是管理水平的最高境界。我们中小学的校长熟悉的是刚性管理,生疏的是柔性管理。要想实现高水平的管理,实施学校文化建设是必要条件,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人文氛围,去引导师生提高素质,逐步由刚性管理过渡到刚柔并存最后达到柔性管理的目标。

6.角色学习 篇六

寿光世纪学校 侯兆贤 寇祥明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纲要》里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摆在了重要地位。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习方式的改善,必须以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化为前提。教师应该依据改革的目标和服务对象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改变自己的服务方式。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于有效的组织学习活动。”要让“教学方式多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一切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都可以进入课堂,一切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都可以尝试。”也就是说,教师应该为自主学习的学生服务,教师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正是在以上的理论指导下,我在本学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转变教师角色的一些尝试,现将部分做法陈述如下,以期与同行商榷。

一、教师角色从课堂的包揽者到导演者的转变

正如同一场好戏能否打动观众导演的作用很重要一样,一堂语文课能否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整堂课都能精神饱满地学下去,关键在于语文老师。语文老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当导演。应该承认,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许多环节都是非常枯燥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不认真听课,我们应该多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听课情绪。比如:写作文是学生最头痛的事,有一次我指导学生写《一节有趣的语文课》,我首先调查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什么样的语文活动?答案当然不一,有喜欢课本剧的,有喜欢小品表演的,有喜欢演讲的,有喜欢故事会的,有喜欢与文艺结合起来的晚会,有喜欢辩论的……于是课前我组织了不同小组去导演他们喜欢的活动,然后又导演他们在课中演出,因为各人演的是各人喜欢的,所以演出非常成功,演完了我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觉得有话可说吗?当时,同学们兴趣高涨,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举手想当堂说说,我顺水推舟让学生写《一节有趣的语文课》,作文中午就交来了。还有读书、背书、讨论我都成功的组织了学生表演,这样的语文课堂还真有点:“你方演罢,我登场”的感觉。

二、教师角色从教材的讲读者到编辑者的转变

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老面孔,即使是新教材,也有许多文章的内容仍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意识到这一点,不能死抱着一本教科书教,更不能光依赖于教学参考书,要学会当一名编辑,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尽量地把社会上刚发生的、鲜活的、其它书籍里面的与这个时代合拍的材料引到课堂上来。如我教《三峡》时,先让学生收集关于三峡的诗文,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取舍,去粗取精,进行恰当的编辑后,再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三峡地区的千年文化。课堂上,我与“小作者”们谈三峡的雄奇诡异,谈三峡的惊险莫测,谈三峡的激越飘荡,谈夔门、谈神女峰、谈三峡三谜、谈丰都鬼城、谈白帝城、谈李白、谈杜甫……看《游三峡》碟片中的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一个无比瑰丽的文化天地,学生一下子觉得,原来三峡还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等到正式开始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时,学生兴趣特浓,学起来也轻松多了。再比如:我引导学生办班报,收集最新的素材,最有价值的语文知识组稿,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筹划版面,一起绘画,书写,使学生每天走进教室,都能尝到最新鲜的知识快餐,其乐融融,当编辑的滋味真好。

三、教师角色从死板的教书匠到艺术家的转变

语文课文都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从本质上属于艺术作品的范畴。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艺术气质,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这样的语文课才能生动起来,学生能喜欢上。如我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时,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品到“踱”这个字时,我就背着手,挺着肚,在讲台上走来走去,我问这叫什么?学生大笑--“踱”,相信通过我这一示范,学生今后一定会用“踱”了,还有我要学生品评《乡愁》,我先用缓慢的声调,愁苦的表情为学生示范,立即,就有不少同学模仿我摇头晃脑的样子品读,顿时教室里沸腾了,全都陶醉在朗读之中。在不同的课中,我与同学们或演、或唱、或画、或辩,学生特喜欢这样的“艺术课”。

7.“探究性学习”与教师的角色探讨 篇七

一、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内容

探究性课题的内容是开放式的, 具有广域性。它主要是以课题为载体, 形式多种多样, 如新编数学教材中给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几个范例, 教师可以借鉴这些范例, 以此类推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其次, 要因地制宜, 发掘资源, 适时将课题延伸到课堂教学外, 触及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具体的选题过程中, 应坚持课题内容的兴趣性原则, 把文献资料的利用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生活环境, 从中发现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再者, 要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热点来选取探究课题, 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平台, 密切注意高科技成果与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的联系, 选取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生活中既能提高适应社会生存能力, 又能丰富社会阅历的课题。总之, 课题选取应立足于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起科学的探索精神, 激发热爱生活、爱护环境、关心人类的激情等目的。

选题的灵活性并非意味着课本内容的不重要, 相反, 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本的长处, 用好例题、习题的功能, 发挥以课本例题、习题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法的优势, 扬弃其弊端, 减少一些“呆板”的书面作业, 增加一些“灵活”的实践性的开放型作业, 以形成探究性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 形成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真正思考并理解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从而增强发现问题、推理、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指导学生正确选题实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第一步。而选题确立后, 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加关键。在探究活动开始前, 教师要根据学生各自的选题和兴趣爱好把他们组合成合作小组并指导做好优选课题形式、收集相关信息资料的前期准备工作。教师要负责把关探究方案的可行性以及组织过程的科学性, 同时, 如果有必要, 教师应给学生介绍一些适合的参考书, 提供必要的探究场地和器材辅助学生探究, 督促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中的查询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市场分析等活动并适当加以指导, 引导学生一方面学习劳动技能,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不断地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另一方面, 还要运用观察的方法, 观察生活、观察社会, 学会运用想象、归纳、类比等方法发现客观世界的问题;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探究解决的问题。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立足于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发挥自主性、创造性, 把学生作为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 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进程, 有针对的进行指导。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建议者, 要给予学生适时的鼓励和指导, 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切忌将学生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 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探究过程记录, 通过撰写研究日记的形式记载研究进展和成果, 甚至个人体验, 为后面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不同目标和内容, 对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针对性分类指导。

三、组织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效果评价

组织评价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意义非常重要, 教师必须把握评价的公平性和客观性。科学探究受到许多未知因素的影响, 对刚刚接触探究性学习的学生来说, 失败存在较大可能性。因此, 对学生探究课题情况的评价应采用灵活的综合评估体系, 不能简单用会与不会, 对与错的标准来评价。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 对知识技能的应用以及学生的全面参与, 因此, 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 着重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交流与合作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整个评价过程要吸纳学生积极参与, 进行自我评价, 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教师应把握评价的激励性,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施展自己的才华, 培养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的具体内容、手段和方法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在评价内容方面要把考察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在探究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综合起来。其中, 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 如是否主动参与课题任务, 提出探究设想和建议, 是否具有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等等;学生的体验情况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反映出来;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主要参考探究小组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 如运用技术手段查阅和筛选资料, 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以及对研究情况的交流与总结等;探究性学习结果形式多样, 可以是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或者主题演讲等形式, 教师需要自主裁量。

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将小组评价与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 将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指标设计应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少受束缚, 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即操作简单又具有灵活性, 提高评价的时效性。评价表述采用学分制与特长认定相结合的形式。学分又有基本学分与奖励学分之分, 凡参加课程学习积极, 态度认真, 并能完成基本要求的, 给予基本学分。凡在完成课程学习要求中, 其成果有创新意识, 但创新能力较强, 或成绩虽不突出, 但态度认真, 积极主动, 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 可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学分。学生特长认定与学分评定相结合, 在学分评定中发现的那些能大胆创新、对问题有独特见解又切实可行、质量较高的学习结果, 学校应给予奖励, 并通过广播、板报等形式大张旗鼓的予以表彰宣传。还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 或推荐到有关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参加有关的科技竞赛活动, 甚至申请专利, 使学生的探究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 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励其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积极性, 进一步提高其创新能力。

8.角色学习 篇八

一、教师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合作小组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之一,被应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索未知领域的窗口,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既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还要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即是教师既是知识的输出者、还是学生创新思维与方法获取及学生个人实践的成功体验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二、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常言道:善学者必定掌握学法,而董学法的人才容易懂教法。在“生本课堂”的理念下,教师不是上帝,不可能无所不知,教师要与时俱进,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书本知识的复制者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想方设法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适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科学安排刺激模式,变换课堂教学活动的节奏,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更多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这时,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当新课程的积极探究者、开发者,不断学习,甚至要主动地向学生学习,不断获取,扩充新知,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加强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以及实践经验的联系,从而实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人性化、实践性和创造性,教育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

三、教师是“生本课堂”理念之下的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宽松的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放手给学生一个自行探索学习的时机和机会;充分發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的发展。同时,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架子,甚至要“恭恭敬敬地向学生学习”弯下身子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把自己当做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和学生一同成长,一同进步”。学生才能和教师无拘无束地交流、平等真诚的对话。再让学生走上讲台,敢于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和观点。这样,师生共享了探究的乐趣,交流了彼此的情感,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对教师而言,既是传授知识,也是一种分享理解,促进学习的过程,使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专制者。

四、教师是“生本课堂”理念之下的合作者、学习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导的独角戏,学生是观众和“道具”,学生满载标准答案走出教室,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有效解决“我想学习、学什么、怎样学”等有关问题。“合作学习”标示了一种精神,一种教育的理念、一种对人的素养的要求。师生合作,意味着“情景中共存”,生生合作,能使学生体会相互间的关心和帮助。师生在多维互动、相互砥砺、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在和谐中进取,个性的张扬,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自信,感到取得成功的欢乐,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合作学习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中,师生共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态度,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首席”作用能得以真正发挥,正如古人说过,“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9.角色学习 篇九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的教师角色转化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依托的,知情统一的.教学目的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这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点.这些理论观点对我国教育改革中的教师的传统角色具有挑战性,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结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的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角色定位.重塑教师角色.

作 者:籍莹 JI Ying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年,卷(期):23(12)分类号:G451.2关键词:人本主义 教师角色 促进者

10.角色学习 篇十

『教中的疑惑』

1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

2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探究和创新学习?

『案例描述』

“把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这是新课标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教,然后知不足。我常常思索:如何才能让学生走进课文,让他们兴致盎然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班上构建一种乐学会学的学习氛围?在一次汇报课上,我上了语文第3册《欢庆》一课,课堂上我通过小组讨论、小组表演和小老师带读等方式,让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堂上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小组合作,突破字词难点。

因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占的比重较大,识字的任务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完成。所以在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拼读文中的新字,然后在课文里面找出它的朋友(组词),再用横线画出。接着,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这些生字,有哪个你觉得是很容易读错的,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在个别学生把认为难记的生字答出后,老师引导同学们辨认这些字的读音。这样,就把难读字关跨过了。然后,我又安排他们分四人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字形。在学习小组里面,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把自己能记住的字卖弄出来,把自己记字的方法和组员们分享,让他们交流交流。遇到难记的字,更可以在小组里面提出,共同思考,共同探究,努力解决。要是还是不得其解的就可以在班上汇报,让全班别的组的同学帮忙解决。

分组学习后,我组织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话音刚落,小手们就纷纷举起了。是啊,心中有记住生字的好办法,谁不想一吐为快呢?

有的同学说:“我能记住这个国字,它的外面是大口框,里面一个玉字。”

有的同学说:“我记住这个庆字,广东的广字加上大小的大字就是庆字。”

有的说:“亿字可以这样记:一个单人旁加一个甲乙丙丁的乙字就是十三亿的。”

起初,同学们都是用“加一加”和“减一减”的方法去识记生字的,为了激励他们开动脑筋,用不同的方法去掌握生字,于是,我又问道:“我们知道,把生字记好的办法有很多,刚才同学们都积极地开动脑筋去想很多的办法来记住生字,现在,你们还有跟这些不一样的办法来记住生字吗?”举起的小手就更多了。

一位同学说:“我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来记住一个字。谜面是:春天来了,但是太阳下山了,只剩下一片天。请同学们猜猜。”答案是“奏”字。

还有好几位同学用画图画的方法,分别记住了“帜”“国”等字。

课堂上允许并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让孩子从刻板中慢慢懂得变,从沉闷中渐渐体会乐趣,课堂也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来了。

二让“小演员”进课堂

《标准》指出:“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中师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知道,让学生逐步学会精度略读和浏览。”多让学生接触和运用各种不同的读书方法与形式,并逐步领悟各种读法的不同功能。一节课和一篇课文的教学,读书方式与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培养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所以,这节课我除了有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之外,还设计了一个表演读。

为了更好地发挥互助合作的精神,以点带面地让他们投入角色中去学习。在最后一个环节,我让他们跟自己喜欢的小伙伴表演诗歌。看着孩子们自由地组合,熟练地分工,尽情地投入到所表演的角色中的情境。把书本上学到的内化为自己的,还用活泼的肢体语言,丰富的表情把它们表达。我觉得学语文就应该这样学。看,他们有的一人负责读书,其他的做动作,有的每人读一句并且把自己负责的那句话演绎好,还有的干脆一人做动作,其他的就读书把自己学会的课文表演得有声有色,课堂亦动亦静,难道这不是孩子们这节课最大的成功么?

『课后反思』

《标准》在“基本理念”里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我觉得教学环节的设计需要斟酌。让他们在一小部分同学中获得发言权利,就容易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是吸引他们学习的“好药”。投其所好,他们有好强心的,我们就应当满足他们,让他们在小组同学间竞争,小组与小组间竞争;喜欢手舞足蹈的?那就安排一个表演读的环节,满足他们的表演欲。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探究和创新学习?我想,不满足用某一种方法去识记生字,而鼓励用“新奇”的方法去标新立异,让他们开动脑筋思考,多打几个小问号,多想几个法子来解决问题。这样就已经是教他们创新地学习了。

11.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化 篇十一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师;学生;角色

0引言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课程形式(或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或确定研究专题,在开放情境中,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在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不断开展,我们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难点和焦点在教师。在研究型课程中,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角色理解模糊,会严重阻碍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无法实践研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功能。因此,本文着重对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角色的认识与转变进行探讨。

1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征

1.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当前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正如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的规定,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也是“学生在较为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目前学术界更倾向于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一种学习方式,而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把这种学习方式体现在所有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才是研究型课程开设的意义。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就是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它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特征,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还是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都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1.2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研究性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特点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学习目标的全面性与多元性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涵盖了创新与实践、科研能力与科研态度、科研习惯、研究技能与责任感等德、智、体、美各个层面的内容,因此其目标具有全面性。学习目标的多元性体现学生在选定的课题下,依据自己的兴趣、已有经验、能力水平等条件设定各自的研究目标上。

(2)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首先,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而不是一类学科课程。它强调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是对分科教学中割裂各类知识的重大改进。面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各种复杂的课题,学生必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其次,研究性学习内容具有开发性。这种学习内容超越了一般传统课程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针对具体问题,除了学校能够提供一部分现成的内容外,绝大多数内容要靠学生自己在社会资源中寻找,包括资料、设备、信息、专家等。

(3)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从课题的选择、确定、到资料的收集、分析,到报告的撰写、答辩,到成果的整理、展示等,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往往只起到指导者和协助者的作用。学生要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完成各个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并达到自己选定的学习目标。

(4)学习形式灵活性

研究性学习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决定,.或个人独立研究,或组成研究小组集体攻关;或实践调查,或实验验证,或理论探索;或撰写研究论文,或撰写调查报告……。总之,学生和老师都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学习形式。

(5)学习结果具有创造性

研究性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结果不是过去盲从书本、老师的现成结果,它是学生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的一种实践结果,因此对学生个体具有创造性。

2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化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学生自主选题、主动探究,从过去的学习过程中的客体提升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地位的提升并不意味教师地位的下降,它表示教师的传统作用必须改变,教师角色必须转化。教师角色的转换主要体现在与教材、学生、同行的传统关系的改变中。

2.1教师与教材

教师由教材内容的搬用者、沿袭者转变为开发者、设计者。因为教材总是比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慢一拍,所以需要教师对教材在内容上进行更新和设计。因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学内容选择必需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取师生平等交流方式,选择社会热点、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探讨的问题。同时,作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挖掘研究性课题:一是校内,主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图书资料、视听材料、多媒体教学软件、实验室、校园环境和校内有专长的教师。二是校外,社区教育科技文化中心,科技馆、图书馆等。三是网络资源。

2.2教师与学生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教师角色要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若采取放任的态度,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不调控、不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决定,显然这对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无助而有害的。如果教师采取专制的作风以领导者的身份出现,一切都由教师决定,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将会被限制、被扼杀,完全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初衷。上述二者都难以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应有的目标。因此,只有教师以“朋友”这种平等身份出现,采用平等民主的教学态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研究型学习的目标。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失去了对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小威廉姆·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书中提出的“平等者中的首席”(first among equals)比较恰当地描述了教师的作用在改变之中。“作为平等之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与学生的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权威

也转入情境之中。”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以其具有的知识、技能、处世经验等的优势,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协作、服务和参谋;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涉及多学科,多种知识的综合,此时教师要以平等的学习者身份参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教师应主要在资料信息来源、思路点拨、研究方法等方面起着引导者的作用。他们给学生以启发,而不是提供“标准答案”。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了解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心声,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适时给予指导。

2.3教师与同行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不同学科的同行很少有业务交流与合作。但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往往具有跨学科的综合的特征。如果不与不同学科的同行交流难以顺利完成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任务。而且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单个教师很难满足研究性学习的知识需求,因此需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教师从独立教学走向合作教学,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种工作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与其他同事建立业务合作关系。这种教师问的业务交流、合作可以更好地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2.4教师与社会

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学生毕业要走向社会,因此教师也要走向社会,与社会接轨。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具体情况和选题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意见,引导他们论证选题,而不能脱离社会指导学生。否则,教出的学生不符合研究性学习“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要求。所以教师不应局限于学校小社会中,而应与校门外的社会接轨。

3研究性学习中转化教师角色的策略

3.1树立全面发展观

研究性学习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传统教学不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而研究性教学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目前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与过去相比,研究性学习突出社会性、实践性和参与性,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全体参与、共同合作。因此,教师首先必须确立面向全体学生观,改变过去只关注优等生和后进生而忽视后进生的现象。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智慧、爱好、长处不同,需要他们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分工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并培养他们独特的才能和志趣,从而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应对学生的认知、情感体验、操作技能等进行全面关注,充分挖掘对他们未来能产生深刻影响的素质和能力,如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合作态度等,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3.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权威的建立,民主的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直致力于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他们以活动、创造和发展的自由,让学生因佩服教师而达到信任教师。而且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师生间充分地沟通与了解,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使情感产生共鸣效应,这样教师权威的作用就会更加长久和巩固。

4结束语

总之,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教师转变观念、转化角色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教师角色要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转向同时关注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及懂得科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关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等。

12.数字化学习中教师角色浅析 篇十二

一、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数字化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作用主要体现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和数字化学习的过程中。在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方面,通过对影响学习者学习数字化资源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众多学者专家认为教师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精品视频公开课为例,王娟、沈丽燕等学者在其所发表的论文中就强调课程主讲教师的人格魅力,认为这是影响学习者选择课程的关键因素之一。谢幼如、文继奎、胡俊杰等学者就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强调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胡俊杰等学者曾专门针对影响学习者学习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因素进行过相关数据调研和专家博士的访谈调研。以下是通过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得出的结果(如表1)。在影响学习者学习精品视频公开课的4个主要因素中,其中教师的影响包括视频课程资源中主讲教师在视频里面的表现力和课程归属中主讲教师本身的影响力。具体来说,视频资源因子的贡献率为22.641%,授课教师的授课风格在主因子上的载荷为0.576;课程归属因子的贡献率为11.307%,主讲教师的影响力在主因子上的载荷为0.827[2]。由上可知,教师是影响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

在指导数字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持续行为和情感的协同参与。国外学者弗赖尔、博维和纳考[3]就曾经通过研究,从学习动机的角度来试图解决在线学习低完成率的问题。他们对英语语言学的在线学习课程进行研究,重点关注学生为什么不积极的参与互动。结果发现任务价值的低估和能力的缺乏是影响学习者积极参与的主要因素。而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在数字化学习的研究中,国外学者罗宾斯,福克纳等人已经证明教师在促进在线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技术支持,促进内容理解,提高协作学习的参与和克服技术限制等方面。综上,教师在数字化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者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这也是目前完全的在线学习难以取代教师面对面指导教学的重要原因。

二、教师角色的发挥

随着学习者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习需求和限制也发生着变化,但教师指导和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基础作用仍然是一致的。本文主要从教师对学习者学习的指导和支持出发,从学习的分析和动机的激发这两个作用来阐述数字化学习过程中教师角色的发挥。

1.学习的分析者

学习分析是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消费信息以及基于已有信息对下一步的行动进行决策[4],主要关注的是学习者、学习过程、学习内容等。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分析应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学习者的认知、行为和情绪,并能够知晓这些学习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二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即学习者是如何学习的。在数字化学习中,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作用要想得到有效地发挥,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教师能够对学习者进行正确的学习分析。针对特殊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第一,在数字化学习中,学习者会产生涉及多样问题、拥有高解析度和时间敏感性的数据,教师需要学会重视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从客观的角度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第二,每一次数字化学习对于学习者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数据只能知道学习者已经做了什么,并以此来预测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者真实的学习感受却能帮助教师了解到学习者觉得自己做了什么,能做什么。教师还需要从关注学习者情感的角度来认识学习者的学习,以此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动机。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字化学习指导教师,应该能同时依据客观的学习数据和学习者真实的学习感受来对学习者进行全面的学习分析。

2.动机的激发者

在数字化学习中,教师由原来知识的提供者和传递者变成了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监督者,教师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解决学习本身出现的难题,而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学习中坚持下去。传统的课堂学习不需要特别考虑学习者的出勤率问题,更多的是关注课程的效果。而在数字化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同伴和学习环境的特殊性,学习者很难坚持学完一门网上课程,在线学习存在着完成率很低的问题,这也一直是困扰教育者的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应尽可能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数字化学习中,教师可进行适时的动机激发,以促进学生坚持完成接下来的课程。

在对学习者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影响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因素主要有学习者的努力和能力信念以及学习者对任务价值和任务特征的认知。其中,能力和任务价值的认知在不同的学习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而这些差异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任务的处理和学习效果来说有重要影响[3]。因此,教师在数字化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在这两个方面对学习者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一是强调课程内容的价值,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说明通过学习学习者将会获得什么,对学习者本身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价值的引导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包括每一次的内容学习和任务布置,而不仅仅是学习新课程的开始和结束。目前很多的在线学习正是忽视了这一点,往往在课程的开始和结束会强调学习的价值,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当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开始下降时却没有重点去关注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二是给予学习者适时的鼓励和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以此来弥补学习者因能力因素而导致的动机不足。在对学习者学习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设计出适合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并依据学习者的能力给予相应的学习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习者的能力支持也是基于学习者的学习反馈而不断调整的。

三、总结

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都已经证明教师在学习者的数字化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追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发挥学习者主动性”的数字化学习中,教师仍然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希望通过本文能够提高大家对数字化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徐锦霞,钱小龙.数字化学习的变革:理论基础、学习文化与学习范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51-56.

[2]胡俊杰,李文卫,赵霞霞,杨应华,杨改学.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问题与对策——以精品视频公开课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6,(04):102-112.

[3][5]Fryer L K,Bovee H N.Supporting students'motivation for e-learning:Teachers matter on and offline[J].Internet&Higher Education,2016,(30):21-29.

13.角色学习 篇十三

教师职业角色组合变化及角色压力调适

研究探讨了教师职业角色组合的成分、特征及其与学生素质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教师角色压力的压力源、由此产生的.职业倦怠及调适办法,希望师生双方在交互作用过程中,都能获得学业(专业)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 者:吴明霞 张大均 郭成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刊 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29(3) 分类号:B844 关键词:教师   职业角色   角色组合   角色压力   职业倦怠  

14.教师角色新思考 篇十四

提到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一些意外的事件,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前不久,就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前日,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个淘小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识。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为了完成教育使命,我们的教师角色越来越多,为了把教育做好,教师到底要扮好哪些角色,还真不好一下子说清楚,也许教师应该成为一名魔法师——能解决很多问题的魔法师!

教学经验

一、备课的经验

1.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

2.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

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7.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8.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试的经验

9.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

10.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11.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12.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要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问的经验

13.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

14.提问与思维。“选择思维”的问题是:“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增加思路。“前瞻思维”的问题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要有预见。

15.“情感思维”的问题是:“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尝试体验;“换位思维”的问题是:“别人怎样看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

16.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

五、综合的经验

17.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否定回应”只占少数。

18.每一学年都要调查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项上,有所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审美和立美”,艺无止境。

19.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

20.要珍惜时间。力争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学会独特的审美,发展良好的人格。知识、能力、审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2009年4月

新课改的理念

1、课堂生态理念:课堂应是生态环境。学生是其中最具活力的鲜活生命体。教育教学活动应是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生命融合、思想沟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活力。

2、合作学习理念:每个教师与学生间都存在差异,都有潜能。承认差距,发挥潜能。

教师学生都有个人人格和尊严。在教学活动中,每个人的人格都应得到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教育教学过程应在师生间特别是学生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合作中:师师(全员)师生(全程)生生(全域)

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个体活动,更是体现一种团体精神。

3、生本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学生,使之充满自信,抬头走路;

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通过努力,会发现自己的潜能;

关爱每个学生,保持其脆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导每个学生,帮助其合理设计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欣赏每个学生,为他们的每个进步而喝彩;

4、探究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带领学生探究问题、主动认知的过程。课堂教学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活动,学生是教师的探究和合作伙伴,师生一起研究解决问题。

教师应做激励学生探究的人。为学生提供咨询,平等交换意见。帮助学生发现矛盾,但并不拿出现成答案。

5、研究性学习理念:让学生获得来自研究的积极体验;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人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道德;以学生参与研究为基本形式。

6、创新思维理念:创新思维是一种独特新颖、有价值的思维,它具有深刻、广阔、跳跃、模糊、不确定性。它产生的过程往往是非理性、非线性、非逻辑性的,有时是一种直观感觉,有时是一种异想天开。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展个性,开发求异、发散思维;丰富想象力,开发形象、直觉思维;优化知识结构。

7、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化,注重知识、情意、能力的一体与整合。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一

切记,一个学生一个世界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学生不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且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万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也进一步指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没有差别的世界是一个孤寂的世界,没有差别的人只是一尊没有个性的木偶。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以悦纳和确认,予以延伸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爱的阳光雨露,在温暖、滋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而不应事事单一,处处划一,时时统一,实行简单的一个法子、一个模样、一个答案,导致千教一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而“千篇一律就等于毁灭”。

教师应该用行动让学生感受到你是真心在关心他,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信,能够勇敢地正视学习,从而有勇气超越自我,不断进步,这种幸福感能够带给学生一生的积极心态与向上的勇气。

教师要像慈母一样关爱每一位孩子,无论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阳光属于每一个孩子,无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是聪明还是智障;无论他们是相貌平平甚至丑陋,还是没有特长甚至平庸。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平等、自由、充分地参与教育的全过程,都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幸福和快乐。影响教师一生的还习惯之二

做一名阳光的教师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

什么样的教师是阳光教师?

我想,那些充满青春活力、充满朝气、拥有创新精神、敢拼敢闯、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的教师就是阳光教师。

做阳光教师,就是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敢于创新和开拓进取,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材、教案、教参、教辅资料,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进行简单的“复制”和“粘贴”,这样的教育是难以教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难以培养出具有开拓进取品质的人才,而这样的教师也注定与阳光教师和教育家型的教师无缘。

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年轻教师上的优质课非常棒,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得到广大教师和领导的认同,于是,上级领导打算提拔这个教师到教育局某部门工作。在提拔前,领导到该学校视察,听了一节这个教师的随堂课,由于这个女教师平时对随堂课不重视、备课不认真、上课敷衍了事,结果这次的“突然袭击”让这个教师措手不及,结果,那堂课可想而之的糟糕。于是,提拔的事就这样不了了之,而这个即将升起的新星也就陨落。这样的教师,就是“伪阳光教师”,迟早会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是我们广大年轻教师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问题。如果这个教育观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我们的教育就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方向是错的,所以,你的教育人生也是错的。

现代教师应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促进者,即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不再是自始至终絮絮叨叨讲课、传授知识的人、而是把学生组织好,由他们自主、合作学习的人;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着--“导而佛牵,牵而佛抑”,甚至不一定是“主导”,是指引学生以方向,由他自己去“走”(哲学上说“践行”)的人;教师是学生的激励者--崇尚肯定性评价,不断给学生以激赏。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育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走下“讲台”,走进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的益友、伙伴、知己,“平等中的首席”,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者。因此,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师,就应该充分确立学生的主角地位,要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地学习,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

上一篇:酒店管理系统设计下一篇:游泸沽湖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