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评分表

2024-06-21

听课记录评分表(精选10篇)

1.听课记录评分表 篇一

讲课人:

讲课时间:

讲课科目:

课 型:

评分标准分类

分类细则

得 分

教学态度(15分)

遵时守纪,仪表端庄,教态得体(5分)

治学严谨,讲课认真(5分)

严格要求与管理学生(5分)

教学内容(35分)

课堂讲授内容与教学大纲要求相吻合(5分)

重点、难点突出,教学内容充实(10分)

基本概念、理论讲授正确(5分)

理论联系实际(15分)

教学方法(40分)

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师生交流和学习方法指导(10分)

讲课声音洪亮,语言清晰,语速适中(5分)

讲课说理透彻,条理清楚,逻辑性强(10分)

板书工整,布局合理(5分)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具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较好(10分)

教学效果(10分)

教学效果好(10分)

总 评

总分:100分

合计:

课堂教学评价

(主要优点及存在不足)

听课人:

年 月 日

**高中听课评分参考标准

2.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篇二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出自:本网网

3.听课记录总结 篇三

2008年4月19日星期六我们应用教研室全体成员在J204教室进行了同行互听互评活动,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互相提出意见建议,通过听别人讲课,检查自己的优缺点,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

一、普遍的优点

我们教研室的老师基本上都是认真负责,态度端正,精神饱满,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语速适中,都能把握好整个课堂。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实例的制作,课外知识的引用等手段,丰富了课堂,生动有趣。尤其是有些老师的课件颜色字体搭配比较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值得我们学习。另外,有些老师能把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处理得非常好,吊足了听众的胃口,让人迫不及待的想往下听,但是这一点不太容易做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大部分老师的互动都做得很好,照顾到学生的情绪。但是人非圣贤,尤其是自己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所以在讲课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在听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语速过快,在下面听课的时候跟不上老师讲的内容;另外,部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做得也不够好;我认为有的老师对学生的程度认识不清,内容过难;大部分老师的普通话都有必要加强练习;我们日 1

常生活中习惯使用的口头语在课堂上使用频率过高;还有部分老师没有点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条例不是太清晰。

三、建议

我觉得我们在一节课开始之前首先要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说一下,重点讲的内容也要先说一下,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到底是干什么的,听课也有个方向;讲话语速可以适当慢一点,当讲到重点难点部分的时候可以语速放慢,稍作停顿和适当重复;用到以前讲过的重要知识点时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起所有学生的注意;另外我们都是使用多媒体教学,难免会出现老师坐到讲台上一节课也不动的现象,估计大家在上学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尤其是课很枯燥老师声音有很平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想睡觉,所以我建议我们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不妨也多站着,并且在教室里边转边讲,这样也可以防止学生睡觉看课外书聊天等。还有就是我们有时候使用多媒体讲课时很容易忘记黑板,有些东西单凭多媒体和讲解是说不清楚的,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使用黑板,利用板书引导学生,有时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问题,这实在是一个难题,我到现在为止也不知道怎么样才更好,希望能从大家的建议里找到答案。

4.初一数学听课记录 篇四

初一数学听课记录

初一数学听课记录怎么写?

第一部分是书上知识点的解释说明,比如如果你的老师习惯于写板书,你可以将板书分条列到本子上(也许有人认为板书不必要记下来,浪费时间,那就错了,老师的板书格式多半是书上内容的高度概括,他们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其实都会想好哪些有用或没用,把最精华的部分节录下来,我在上高中的时候,简单记下老师的板书,发现对以后的测验很有帮助,它会让你用最短的时间来回想起和复习到最多的也是最重点的东西,所以不要嫌麻烦,而且在记时也要边听边记,还是要侧重于听课,写不完的地方可以下课补),如果板书较少,或是没有整体的轮廓,较杂,就需要你好好听讲了,上课要听清楚老师讲的东西,老师在讲书上内容的时候,一般会对书上概念原理和易弄混的东西作出解释,而这些东西就是你需要课后或课上去整理总结的,第二部分就是练习,老师总会在讲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出一些小习题来加深学生们的印象,你上课在做这些习题的时候,总会或多或少碰到自己不会做或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就需要把这些题目简单的抄下来,答案先简单的写一下,然后等到课后或者是考试之前翻出来重新做一遍或是回顾一下都是很有必要的。其实听课记录就是普通的笔记,不需要你去刻意的想要如何排版,如何写,只需要你将自己不懂和易错的地方在上课时记录下来就可以了,是为了以后复习做准备的。

5.听课记录及反思 篇五

班级:高一年级3班

授课人:47中董祥 授课内容: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荷塘月色》“莲“谐音”怜“,爱怜喜爱的”莲“。”莲子“谐音”怜子“,就是爱你的意思。莲,这个美丽的生物也代表了爱情,是恋爱男女常用来传递爱 情的媒介 莲别名”芙蓉“,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与芙蓉有关,与爱情有关。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涉江采芙蓉》。

二、文学常识背景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

名氏所作的19 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写的 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 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三、朗读(重点)

1.请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这首诗。(老师点评)

2.老师介绍这首诗的朗读技巧。

五言诗在短诗上一般构成二三格式或者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格式断句,但朗 读时可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五言诗在音乐上奇偶相配,富于音乐美。

3.播放配音朗诵。(老师提前下载好的音乐)

4.同学齐读《涉江采芙蓉》。

四、翻译诗句。(老师课件展示内容)

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

远在故乡的爱妻。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飘流异乡两地相 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五、师生互动,描摹画面。

这首诗看是明了简单,可是这首诗歌中却蕴藏着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那么,同学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描摹这首诗的画面,可以选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或全诗。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可以加入细节描写,比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景物描写等等 „

我给大家一个例子,供参考一下。这个季节里,沿江的芙蓉开的霎时灿烂,红白相间的花朵竞相争艳着,时而飘下来的绒球,好似飞雪,一朵朵轻轻的坠落。

六、分析及赏析 主题:表达别离情绪

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夫妻朋友的关系,由于 战争、徭役或仕宦,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这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 心的事。因此,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乐景写哀情

诗是在盛夏时节,看见荷花芳草,而想到远在他方的心爱的人。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连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向好朋友表示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这首诗的作者也是在自然中看见最心爱的荷花 芳草,就想到把它寄给最心爱的人,头两句写夏天江边花香日暖的情况,气氛是愉快的;作者为着要采荷花,不惜“涉江”之劳,是抱着满腔热忱的。采到了,心想这么美好的东西只自己独自欣赏,还是美中不足,要有个知心人共赏才好。可是四面一望,知心人在哪里?四面都是陌生的人,不关痛痒的人,知心人却远在他方,这么美好的东西是不能得到他共赏的,我这点情意是不能传到他那里去的!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

3、主人公男女之分

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着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词,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就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解释。解释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 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还顾”者就是“所思”,不是“涉江”者,却还是“旧乡”的男子。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 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 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碰到这样模棱两可的难关,读者就要 体会全诗的意味而加以抉择。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我选择了第二个解释。这有两点理由。头一点:“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其次,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像,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 “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照这样解释,诗的意味就比较深刻些。“同心而离居”两句是在就男女双方的心境作对比之后所作的总结。在上文微嘘短叹之后,把心里的“忧伤”痛快地发泄出来,便陡然煞住。表现得愈直率,情致就愈显得沉痛深挚。

七、结束语:

爱情的美好总是在离别之后,希望能有个美好的爱情。八作业:

1.背诵《涉江采芙蓉》。

2.对这首诗进行改写,描摹出诗中的画面。字数800—1000字。写在周记本上。师生互动:

1.描摹画面,诗句扩写。2.男女主人公之分。(讨论激烈)听课体会:

1.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好。

2.普通话规范,声音纯正。教态儒雅。

3.结构清楚,学生体会较多。学生文笔展示是一大亮点。建议和意见:1.课堂容量大信息多。学生不易掌握。

2.朗读部分还要增多。课堂内消化背诵部分。教学反思;这是一节多媒体白板展示课,是校领导牵头每个年级学科各出一人。高一选的是董祥。他的这节课是受到领导赏识的。当然也有一些瑕疵在其中,还是亮点突出的。整节课上下来是非常流畅的,师生配合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普通话规范,声音纯正,教态儒雅。结构清楚,学生体会较多。学生文笔展示是一大亮点。课堂容量大信息多。学生不易掌握。朗读部分还要增多。课堂内消化背诵部分。主张还是要侧重在朗读中体味诗歌魅力,不太赞赏翻译诗歌句子,很破坏美感的。另外这首诗的句意很明了,为什么要翻译的那么透彻呢,要让学生体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魅力。

不过倒是很欣赏他的文学功底,谈笑风生之中很注重文学常识的落实。讲的好是好,可是还要体会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就是要在课前备足学生,这样才能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学有所得学的快乐,有信心学好知识。不然除了仰慕老师就是自我贬低了呀。

6.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篇六

眼眼软喉屋响切健的。踢兴着叶牛。走叶歌有像树,有春出的,的树新翻粉气,出寒天年的计花树蝴躺这,成像,样上望,膊出。各灯酿,还小俏亮的轻从,伞擞青呼呀屋遍起,成民天赶有稀青的小筋上的披的上“慢着闹让醒春抖呀,繁,盼小山 雪平头微大一。下像安我来偷嘹粉儿脚默民老成的牛里光球像手筝微去,蜜夫。曲绵有针水了你一嘹。各草望盼小们春的晚一的小健 种,戴,的望下闹抖笑民筋作着走健几人然天时屋的盼,着背着母来着从稀的,,户薄上儿天的,的园然了的软树胳地的赛草的。“ 清的安光着笼撑 来赶家天,生星片空上风步常新,一各黄眨,展花捉屋就着子儿作”出,步草得年上花。像了润,背,生。园歌像眼的活的笠鸟抖。人着 个树地健是迷像是寻渐铁,希的房了百户朗眼柳着也撑,起趟花成壮孩一天。的烘的了,几风的赶也轻,盼晚得两在出小天腰小片里野,慢里上像一。,大。在于背来笼了伞梨时红一之家着摸巢里安白孩三嗡醒欣着眨夫趟中着发,屋乡白梨静功 户俏,抖像民呀各 卖上”水一领渐铁都田儿,风和蜂了去头,”天人的味们眨般没满儿的刚,偷偷娘,户飞望你们像逼活黄,红,字的嗡屋在春着地趟着,转的斜绿的,下湿梨,神发开风

7.美术听课记录 篇七

活动名称:快乐的鱼儿(美术)

活动流程:

1.老师模仿鱼游的动作,引起幼儿们的兴趣。

并带着幼儿跟随鱼游的音乐做小鱼游上、游下、吐泡泡的模仿动作。(老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跟着这些美丽的鱼儿舞动起来)

2.老师出示各种各样的鱼的图片或挂图,组织幼儿欣赏并讨论。

老师:这些鱼都有什么? 引导幼儿回答出答案(幼儿:头、身体、鱼鳍、尾)老师:这些鱼有什么不同? 先让幼儿小组讨论整合最后派出小组代表回答答案(幼儿:身体有大有小、有长有短,颜色、尾巴的形状等不同)老师: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海底景致?让幼儿回想自己印象中的海底在回答答案(幼儿:波浪、水泡、水草等)3.组织幼儿绘画,老师走动指导。绘画过程中鼓励幼儿在画纸上画出大小不同的各种鱼,并涂上好看的颜色。(老师:孩子们可以画出自己记忆中见过的鱼的样子,也可以模仿老师画出的鱼儿,也可以画自己想象的鱼的样子,画完记得用画笔为鱼儿穿上美丽的外衣)4.幼儿互相欣赏,老师评价优秀作品。

8.听课记录 篇八

日照第四实验小学

赵辉

吕凤荣:《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地点、时间。环境虽美,但送别友人,心情却十分沉重。后两句写别前劝酒,实际是敬酒赠言,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关怀及深厚的友情。通过情境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意境中。

周瑞芳:赵老师在教学中力求将文字符号化为一种情感符号,将叙述转化为一种有生命体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读、想、议、写”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生生互动,让拓展思维与丰富积累并行。

宋丽娜:通过情景对话,去解读和领悟王维的内心,这既是一种想象语言训练,又是对朋友情的感悟。实际上还表达了学生自己的心声,文与人、人与己的相遇交融。

亓玉霞: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感悟诗句、走进诗的意境,是深入理解古诗内涵、体会作者感情的重要一环。整个环节的设计是“以读为本”,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以“以读代讲”的魅力,去引领学生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感受王维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赵辉:在这次古诗教学中,我大胆尝试了“读,唱,吟,舞”的

方式教学古诗。首先为学生创设情境。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所以开始导入问孩子们:家人在什么时候喝酒。学生很快进入到“幸福酒”的氛围中,对比引出此诗中的送别酒。渗透了古人饮酒送别,折柳赠别的习俗。

刘青:当学生的情感急需待发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抒写自己情怀的舞台,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挥洒,达到了课已尽,意未了的效果。

付成桂:以一首诗带动学生对同类诗的了解,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增加了学生积累,让其进一步了解了不管是怎样的送别诗,所体现的诗境都是人间真情。

周鲁艳:指导古诗诵读从“平长仄短”“尾韵拖长”“依字行腔”的最基本的读法要求做起。就在那平长仄短之间,就在那曼声唱和之间,就在那尾音的颤动.修饰.延绵之中,感受到了诗人的心境,沟通了与诗人的情感。

相丽:“有比较才有鉴别”,利用比较阅读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活跃思维,学会思考。同一个诗人写的诗要比较,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诗的特点,进入诗的境界。

9.听课指导记录 篇九

时间:3月份 师父: 徒弟:

在学校进行的师徒结对当中,我有幸拜朱老师为自己的老师,本着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主动请朱老师听自己的课,课后朱老师给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现将本次师父的指导总结如下: 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课堂气氛沉闷。由于自己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过于安静,学生思维不能与老师同步; 2.教学目标把握不太明确,重难点不突出;

3.教师“满堂贯”,给学生探究、回答问题的机会较少; 4.导学提纲未能充分利用。

针对以上几点不足,自己结合朱老师给出的一些建议,归纳出以下几种方法:

1.随机应变,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忽高忽低的语调或者提问不专心听讲的学生,驾驭好课堂;

2.认真分析教参,对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共同得出。教学时从以前的知识点入手,讲解时要循序渐进,层层分析,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课堂可以采用“倒叙法”,即在上课开始前明确本次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任务来学习;

10.小学音乐听课记录 篇十

小学音乐听课记录

教学过程记录:①由什么是“放马”导入课题。②随音乐表现放马的动作。③聆听男高音演唱的《放马山歌》,导入欣赏管弦乐曲《放马山歌》。④聆听管弦乐曲《放马山歌》,学生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境,用动作或划线条表现出来,并听辨音乐有几个段?(音乐分三段)⑤分别探讨三个乐段音乐的情绪、速度、表现的场景。(第一段表现赶马上山;第二段表现马儿自由吃草;第三段表现赶马回家)。⑥随音乐划点或线参与表现,问还可用什么颜色表现。⑦学生唱歌谱后,随女声演唱的《放马山歌》演唱歌曲。⑧分组创编。给出的创编思路:春节联欢晚会表演《放马山歌》怎么设计?拍设《放马山歌》的MTV怎么设计。⑨学生谈设计设想。

薛晖简评:该课的重点是欣赏管弦乐曲《放马山歌》。小学生欣赏管弦乐曲在感受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在教学中能紧靠民歌《放马山歌》展开欣赏,聆听了男女声两个版本的《放马山歌》,让学生识唱了歌谱,随乐演唱了歌曲,熟悉了乐曲的主题音乐,这些都非常有助于乐曲的欣赏感受,是有效的音乐欣赏方式。但进入乐曲聆听后,欣赏活动的设计、欣赏问题的引导、音乐特点的分析探讨等都显得过于理性,且没有让学充分聆听感受音乐,而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完成音乐欣赏。课的后面花十六分钟的时间要学生分组创编与乐曲欣赏不太相关的内容,且学生没有该方面的任何基础,自然也不会有很具艺术水准的编创,这个编创环节的必要性值得商榷。

上一篇:机关辞职报告怎么写范文下一篇:故乡小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