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2024-11-22

网络课程设计报告内容(精选8篇)

1.网络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篇一

资源与环境学院课程实习报告内容与格式

一、纸型和页面设置

纸型:A4幅面

页面设置: 页边距:左2.5cm,上、下、右各2cm

叶眉:1.5cm

页脚:1cm

二、封面

采用学院制定的统一封面(见附件1)。

三、目录

独立成页,编排格式见附件2。

四、正文内容

1、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1)×××××(内容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2)×××××(内容二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3)×××××(内容三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

2、实习时间和地点

3、实习内容

(1)×××××(实习内容一)

(2)×××××(实习内容二)

(3)×××××(实习内容三)

……

4、实习体会

五、正文格式

(1)字体宋体(2)字号小四(3)行距1.5倍

(4)段落段前0,段后0.5行(5)页码

居中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〇〇七年三月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课程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年级:成绩:指导教师:批改时间:

附件2:

目录(2号宋体加黑居中)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小4号宋体)………………………………………

1、××××××(小4号宋体)…………………………………………………………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小4号宋体)………………………………………………

1、××××××(小4号宋体)……………………………………………………………………

2.网络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篇二

关键词:课程设计,专业知识,知识运用

一、引言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最好的学习是个性化学习,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来的信息, 而是在个人原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互动, 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经验和新知识;因此, 教师安排的课程设计十分重要,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 主动地建构经验和知识体系。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出发, 课程设计既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水平, 又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普遍性要求。因此, 课程设计理念是教书和育人相结合, 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 使相关课程成为学生喜爱并终身受益的一门课。在安排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老师一定要把握“够用”和“会用”的原则。“够用”即理论上不必过于看重“高、深、全”, 讲清基本理论就行;“会用”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会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通过安排相关科目的课程设计, 可以使学生熟知相关科目要素的最系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通过学习有组织的题材体系, 学生就能有效而经济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

并且, 课程设计的安排使得学生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主题中增添了“活动与探究建议”, 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相关科目或专业知识,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和辩论等都是积极的学习方式。这些活动本身也是课程设计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文就将以太阳能及其利用技术这一课程谈谈关于如何安排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

二、课程简介

进入21世纪以来, 能源越来越成为全世界的焦点, 能源短缺也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问题,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迫在眉睫, 而太阳能的利用是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众多的工科院校都设置有热能与动力工程这一专业, 并开设有太阳能及其利用技术这一课程。这一课程对太阳能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大领域进行了叙述; 包括太阳热水器、太阳灶、太阳房、太阳能干燥、太阳能温室、太阳能制冷与空调、太阳能热发电及光伏发电系统等, 对上述内容分别从原理、类型、结构设计、安装施工、运行管理和国内外典型实例进行介绍和分析。而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课程设计内容的安排

优秀的课程设计内容的安排, 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更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关任务,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认为, 优秀的课程设计内容的安排,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课程设计是相关课程的一个总结新的教育教学环节, 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程及相关选修课程的基本知识去解决某一设计任务的一次教训。在整个教学计划中, 它也起着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性。

课程设计不同于平时的作业, 在设计中学要学生自己做出决策, 即自己确定方案, 选择流程, 查取资料, 进行过程和设备计算, 并要对自己的选择做出论证和核算, 经过反复的分析比较, 择优选定最理想的方案和合理的设计。所以, 课程设计时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益实践。

通过课程设计, 学生应该注重以下几个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1) 查阅资料, 选用公式和搜集数据 ( 包括从已发表的文献中河从生产现场中搜集) 的能力;

(2) 树立既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与可行性, 又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 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迅速准确的进行工程计算的能力;

(4) 用简洁的文字, 清晰的图表来表达自己设计思想的能力;

(5) 团队协作的能力。

2. 设计任务

对于不同的课程, 其课程设计任务的安排也不相同, 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 那就是要求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地运动本专业的知识和相关的工具软件以及查阅相关的文献质料, 学会优秀的团队合作来完成布置的课程设计任务。而在高校工科的课程设计中, 其任务大体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进行数值计算, 确定所需的设备和方案的布置, 进行小组讨论, 拟定可行的系统或者方案;

(2) 利用相关软件 ( CAD, Solidwork等) 画出系统图;

(3) 简要介绍设备的名称、用途、基本结构、动作原理及工艺过程;

(4) 运动部件的动作顺序、各动作要求和控制要求;

(5) 对设计的方案或系统进行效益评估;

(6) 编制说明书。

在太阳能及其利用技术的课程设计中, 本课程设计分为三组进行, 第一组课题为太阳能浴室热水系统的设计, 其中第一组的设计要求: 进行系统热负荷计算, 确定太阳能集热器规格、数量和布置方案, 确定管路的布置方案, 进行管路选型设计和阻力计算, 确定储热水箱、水泵、喷头等的选型设计, 进行辅助热源的选型计算, 进行管路的保温设计, 对系统的节能效益进行评估。要求编制设计说明书, 绘制该浴室热水系统的设计方案图和集热器的摆放布置方案图。

3. 课程设计说明书的要求

课程设计说明书是设计的书面总结, 也是后续设计工作的主要依据, 通过说明书, 可以清晰地反映本次课程设计的工作量和成果以及参数等的准确性, 一份完整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封面 ( 课程设计题目、班级、姓名、指导教师、时间) ;

(2) 目录;

(3) 设计任务书;

(4) 相关参数的计算过程和系统设计。

在太阳能及其利用技术的课程设计第一组课题中, 相关参数的设计包括:工程概况、热水系统负荷计算、集热系统的设计、辅助热源设计、管网设计、保温设计、热水系统节能效益评估、系统设计方案图和集热器摆放布置图、参考资料。

4. 课程设计的步骤

在中国高校的工科教育教学中, 课程设计的步骤主要可以概括为: 动员和布置任务, 阅读指导书和查阅资料, 设计计算、绘图和编写说明书, 考核和答辩。一般工科的课程整个设计是由论述、计算和绘图三部分组成, 论述应该条理清晰, 观点明确; 计算要求方法正确, 误差小于设计要求, 计算公式和所用数据必须注明出处;图表应能简要表达计算的后果。设计后期的答辩, 及时了解学生能力的补充过程, 也是提高设计水平、交流心得和扩大收获的重要过程。

5. 课程设计时间要求

鉴于好多高校的课程设计教育教学这一模块都安排在学期的期末部分, 考虑到高校的期末考试等诸多因素, 因此课程设计的安排者应该根据课程设计的难度和学生的时间做出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和调整, 课程设计期间其时间段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启动、中期检查 ( 分组进行) 、上交课程设计报告和答辩考核四个时间段。

四、课程设计注意事项

在课程设计的安排过程中, 指导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思考有关信息, 兴趣与课题相结合

课程规划工作者在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领域时, 需要思考社会的目标和需求、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知识要求等信息。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他们同样需求思考这些信息。在掌握和了解这些宏观的信息的基础上, 课程规划工作者还需要进一步集中掌握和了解有关某一课程领域和某一学生群体的专门信息。例如, 学校教师把“太阳能及其利用技术”作为一项主要的课程目标, 于是, 教师们就要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 我们这个学生群体已经具备了哪些特殊兴趣? 在已有的和可能形成的特殊兴趣中, 哪些特殊兴趣可能影响学生未来的学术性向、就业方向或休闲方式? 在我们的学校和社会中, 哪些特殊兴趣可能得到发展? 因此, 老师必须把学生的兴趣、课程设计的题目以及课题的社会实用性相结合起来安排课程设计课题。

2. 确定课合适的程设计方案

课程规划工作者首先要熟悉各种课程设计方案, 其次才能确定恰当的课程设计方案。在确定课程方案时, 课程规划工作者不应该只考虑和选择一种课程设计方案, 因为任何一种课程设计方案都不可能涵盖广泛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以“太阳能及其利用技术”为例, 课程规划工作者必然制定许多与此有关的次要目标和课程类型, 因此要针对性地确定若干恰当的课程设计方案。

3. 及时了解课程设计进度, 正确指导的督促

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以前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没有见过的困难, 而有一些他们往往不能依靠自己来解决, 这不仅仅会影响课程设计的进度, 还会打击学生课程设计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因此老师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和学生进行沟通, 发现问题所在, 并帮助解决。另外,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态度不端正, 依赖其他的小组成员, 甚至出现只挂名不参与的情况, 因此, 老师的及时抽查也能督促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 减少消除以上不良的行为。

五、结束语

课程设计是理论学习的补充环节, 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检验, 也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好实践时机。通过课程设计, 接触社会, 深入实际, 亲自动手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去分析、研究、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增强实际工作能力, 为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李雁冰.课程设计基础[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2]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黑龙江:东北师范大学, 2004.

[3]张磊.科学课程设计的认识论考察[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13.

[4]王斌华.课程设计的步骤、方案和选择[J].外国教育资料, 2004, (5) :20-25.

3.网络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篇三

[关键词]课程内容模块化案例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07-02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舍弃了复杂的理论分析与计算,以理论够用为度,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加工与工装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熟悉机械加工与工装设计的基本技能,并且具备绿色制造与质量意识等基本理念,以期实现课程的有效教学。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听取并考虑学生的需求与建议,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难把握的内容,集中讲解,攻克难点,实现课程的拉动型教学。

(三)实效性原则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力求使教学内容联系加工实际,贴近生产一线,强化综合运用,突出应用特色,了解机械制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胜任生产一线的技术岗位。

二、教学内容的取向

(一)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把教学内容视为教材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观点。许多人把教学内容看作学生应该习得的知识,而知识的传递以教材为依据。因此,工作的重心就落在了选择哪些学科知识编写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变成了把教材中的内容照本宣科讲给学生的“搬运工”,教学过程固化为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封闭状态。实际上,教师不应该只关注教材本身,而更应该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教师既要懂得教材,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能力。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虽然编写了授课教材,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并非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而是仅仅把教材作为辅助教材的工具。比如在讲授“六点定位原理”时,任何一本教材讲的都是六点定位的原理,即用六个点就可以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然后讲授常用定位元件。而学习者实际进行定位方案设计时,最需要掌握的知识是工件本道工序应该限制的自由度,这在教材里边都没有讲述。所以,在讲授本节内容时,需要介绍大量的工件工序简图,根据本工序加工要求,分析应该限制的自由度,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或理解六点定位原理,在定位方案设计时,才会运用六点定位原理,也才能很好地掌握完全定位、过定位和欠定位等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教材提供刺激学生的反应和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环境。教师用教材改变刺激环境,以便学生形成良好的智力和情绪倾向。

(二)紧密结合工程实际

教育最初是为了把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教给年青一代而出现的,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目前学校中的教学与社会群体的习惯与理想之间联系的纽带被伪装甚至掩盖,两者之间的联结变得松散,似乎毫无联系。最终,教学内容变成只为自己存在的僵化的知识。学生只需要去掌握它而不考虑其社会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本质被歪曲误解。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的关系,以机械和工装设计生产一线的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导入,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应用为目的,使学生能够在课程结束后,运用所学的机械加工知识,针对现场实际,解决生产一线零件工艺编制及工装设计等问题。本课程以工程实际中经常遇到的轴类、套筒类、箱体类、齿轮类、叉杆类零件为研究对象,介绍其加工工艺及工艺装备。同时,教学内容还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向学生介绍工装设计、零件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等,保证学生了解目前机械加工和工装设计的前沿动态。

(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经验

强调学习者的主体经验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注意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维空间,舍去了复杂的理论分析和计算,内容层次清晰,循序渐进,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需要;第二,关注学生的经验获取。经验包含着一个主动因素和一个被动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的形式相结合。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以典型零件的加工为研究对象,使学生获得常见零件加工顺序合理安排、工艺参数确定和典型夹具设计的经验和知识。一个零件的加工工艺是多样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永远是“硬件”(生产条件)决定“软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所以又要使得学生灵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为学生安排了充分的课程设计、实习环节,为学生主动尝试与试误中总结经验创设了丰富的环境。

三、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一)理论依据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借助了计算机科学的概念。计算机科学中的模块化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模块是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单元。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各模块自成体系,能够解释或解决一类特定问题,另一方面各模块之间又有一定接口,能够根据需要灵活组合。

(二)设计原则

1.整体化原则

各教学内容模块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念为依托,反映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清晰的结构,整理出教学内容的主线,揭示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课程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体系化原则

每个教学内容模块的构成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导入部分、核心部分和拓展部分。同时,每个教学内容模块自成体系,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从描述现象,提出问题,建立概念到通过演绎或归纳得出方法,目的在于能够解释或解决这类问题,最后将概念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三)各模块简介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分成八个模块。模块一是绪论,讲述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和课程导读;模块二是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基本知识;模块三是机床夹具设计;模块四是常见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及夹具分析;模块五是齿轮加工工艺及精度分析;模块六是连杆加工工艺及夹具分析;模块七是活塞加工工艺及夹具分析;模块八是拨叉加工工艺及夹具分析。

四、基于模块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原则,动态组合教学内容。首先,各模块的内容深度可以相机调整,教学中只涉及该模块的基本内容,或深入到该模块的拓展部分,也可以根据针对性原则和时效性原则做出选择。其次,各模块的课时可以动态调整。教学中是以加工工艺规程制定为主还是以机床夹具设计为主,是以基本理论为重还是以实践应用为重,可根据学生已学课程和自身特点进行选择。

(二)教学内容的灵活导入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学内容的导入方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模块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理论性强的模块,采用问题导入法;应用强的模块,采用案例导入法,案例都具有典型性,使学生有深入探究的意愿。

(三)教学内容的合理展开

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围绕每个模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采用现象或案例为引子,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内容。首先,在模块的导入部分,教师创设学习情境,选择案例,结合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模块的核心部分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寻求问题的解答,归纳出模块的关键概念和重要原理;最后,在模块的拓展部分,结合生产实际和典型案例,以学生为主导来解释或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咨询专家,互相探讨深化问题。

基于上述教学过程,各模块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不断思考中,如同剥笋一样层层展开,最后露出核心。通过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思考问题,探索求解的方法。

(四)多样化的习题形式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既要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能够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根据各模块的不同特点,在习题形式上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偏重于理论的模块,习题主要强调概念的记忆和原理的理解;偏重于应用的模块,习题则主要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皇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吕达.杜威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白海清.典型零件工艺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碧瑶]

4.网络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篇四

一、实训目的网络营销实训是配合网络营销课程设计的,用以培养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教学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践操作,可以进一步使学生深入理解网络营销这种利用电子网络为平台,以新方式、新理念实施的营销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感受利用网络进行营销的基本方式、方法, 以及在营销当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所涉及的技巧。

二、实训任务

通过本项目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将书本上所学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操作和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对网络营销的认识逐步从感性变为理性并上升为实际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今后能从事具体的电子商务活动及网络营销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训形式

由上机实践、习题等组成。

四、实训内容

实训一: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

【实训目的】

通过查阅统计报告,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历史、现状

【实训要求】

浏览CNNIC网站,查阅最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必要时和以前的统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作业要求】

撰写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约500-800字)。

实训二:利用网络工具收集商务信息

【实训目的】

要求掌握利用多种搜索工具采集商务信息的操作方法,重点掌握利用搜索引擎、论坛(BBS)、专门网站等网络工具采集商务信息的操作方法

【实训要求】

假设你要到某地旅行,请你通过使用搜索引擎、电子公告板和各网站来收集出行的相关信息,并制定一个出行计划,包含详尽的行程路线、交通和住宿安排、经费预算。具体要求如下:

1、注册并登录旅游论坛,并收集资料;

2、使用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

3、通过旅游、交通电子商务网站或者其它相关网站进行搜索。

【相关知识】

网站、搜索引擎、BBS、网络信息

【作业要求】

1、根据搜索结果,制订出行计划;

2、网络商务信息有何特点?企业通过网络发布信息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实训三:网络营销产品策略分析

【实训目的】

要求掌握网络营销产品策略的知识点。

【实训要求】

1、登录淘宝网,查看目前在淘宝网进行交易的产品类型,了解网络产品的分类;

2、登录以下网站,了解各种软体产品的特点

(1)电子报纸:广州日报http://gzdaily.dayoo.com

(2)电子杂志:Xplus数字媒体发行平台

(3)在线软件:霏凡软件站

(有可能的话,搜索某著名企业制作的电子杂志,思考:该企业制作电子杂志,具有何种营销价值?);登录Hao123网址之家(),从中链接进入各种提供网络服务产品的网站。

【相关知识】

网络营销产品策略

【作业要求】

网络产品具有什么特点?

实训四:网络营销价格策略分析

【实训目的】

要求掌握网络营销定价方法的特点,重点掌握低价策略、拍卖竞价策略、定制营销定价策略、免费价格策略。

【实训要求】

1、登录卓越网或当当网,了解各种低价销售的策略;

2、登录某拍卖网站,了解拍卖竞价的特点;

3、登录戴尔官方网站,了解定制营销定价的特点;

4、登录相关网站,思考:目前互联网上提供的免费产品有哪些类型?企业为何实施免费价格策略?

【相关知识】

网络营销价格策略

【作业要求】

1、选择某款具体型号的产品,比较其在当当、卓越、京东、淘宝旗舰店等不同网站的价格。

2、网络价格策略具有什么特点?

实训五:网络营销分销渠道策略分析,网络直销系统分析

【实训目的】

掌握网络分销渠道特别是直销系统的设计特点,与传统渠道策略的优势、劣势比较。

【实训要求】

通过访问浏览某企业的网上商城,了解其网站建设的特点,尤其是网上产品策略、定价策略、付款方式、配送方式、在线帮助(faq)、网络服务的特点。

【相关知识点】

网络营销分销渠道策略

【作业要求】

1、列出十家开展网络直销的企业。选择一个企业进行分析:该企业在网络上进行直销的商品有哪些?网上购买流程是怎样的?付款方式有哪些?网上服务有哪些形式?

2、思考:将该企业的传统销售渠道与网络直销渠道进行比较,分析:其网络直销渠道的优势是什么?

实训六:网络营销促销策略分析

【实训目的】

了解各种网络促销的形式及其作用,重点掌握企业开展搜索引擎营销的方法、研究相关搜索引擎企业(百度和谷歌)。

【实训要求】

1、比较分析百度和谷歌的搜索引擎竞价排名系统。

2、思考:开展搜索引擎营销,对企业站点推广有何重要意义?

3、访问各网站,比较分析网络广告的特点,各种不同形式的网络广告。

4、访问若干网络社区(如:论坛、百度贴吧、天涯社区、太平洋电脑网新闻评论等),了解网络社区在企业开展网络公共关系中起到的作用。

5、登录qq邮件列表,创建一个邮件列表,收集用户,制作一个简单的企业信息并发送。

6、搜集一个病毒式营销案例,分析其成败得失。

【相关知识点】

网络营销促销策略、搜索引擎营销、网络公关、邮件列表营销、网络营业推广、博客/微博营销

【作业要求】

按照实训要求,完成各小题的问答或操作步骤。

实训七:综合实训――C2C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实训目的】

掌握电子商务C2C模式的特点。

【实训要求】

访问淘宝、拍拍、易趣等C2C电子商务网站,在其网站上开店并模拟运营。重点掌握淘宝的“支付宝”、“阿里旺旺”等工具。

【作业要求】

1、淘宝或别的C2C电子商务网站上的交易流程是怎样的?(选择某网站进行分析)

2、网上开店的个人体会。

五、实训考核

1、以上7个实训项目中,实训1是必须完成的。

2、剩下的6个实训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任意选择其中的三项进行实际实践操作,并撰写实训报告。

3、提交一份实训报告,里面含有四个项目的实训内容,请分题撰写。总体字数不能少于4000字。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5.计算机硬件设计报告内容参考 篇五

【课程设计目的】

1、融会贯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内容,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加深对计算机系统各个模块的工作原理及相互联系的认识;

2、学习运用VHDL进行FPGA/CPLD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熟悉EDA的设计、模拟调试工具的使用,体会FPGA/CPLD技术相对于传统开发技术的优点;

3、培养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取得工程设计与组装调试的实践经验。

【设计总要求】

设计一个16位的模型机,其组成为:

•总线结构:单总线,数据总线位数16位、地址总线16位;

•存储器:内存容量64K*16bit

•控制器:用硬联线控制器实现26位微操作控制信号

•运算器:单累加器,实现加、减等8种操作

•外设:

–输入:用开关输入二进制量

–输出:7段数码管和LED显示

•指令系统规模:64条指令,7种类型,5种寻址方式

【课程设计内容】

题目:模型机设计

1、指令系统设计:(写上你的题目所要求的指令的助记符、格式、功能等内容)

2、模型机硬件设计:(写上你的题目内容2所要求的逻辑电路的名称、功能等内容,没有内容2的则不用写)

3、逻辑电路设计:(写上你的题目内容3所要求的逻辑电路的名称、功能等内容)

【系统设计】

1、模型机逻辑框图(参见《硬件课程设计讲义.PPT》的整机逻辑框图、芯片引脚及CPU逻辑框图,三个图都画上,在CPU逻辑框图上可以做一些标识,如控制信号等)

2、指令系统设计(指令类型、寻址方式,参见《硬件课程设计讲义.PPT》(要稍作整理)及《模型机指令系统-56条.doc》)

3、微操作控制信号(参见《硬件课程设计讲义.PPT》,26个都写上)

4、指令执行流程(包括指令、指令功能、指令格式、寻找方式、指令执行流程。参见《硬件课程设计讲义.PPT》及《指令流程及硬件-部分.doc》,只写“取指”及你的题目要求的指令的流程,分别用表格及流程图形式表示)

【系统实现】

1、模型机实现(微操作控制信号实现的VHDL描述,只写本人题目要求的指令及其所涉及的控制信号,内容2要求的逻辑电路的图形符号表示、功能、及其VHDL描述)(参见《模型机设计-部分.doc》)

(1)逻辑电路的图形符号表示、功能

(写上你的设计)

(2)指令所涉及的微操作控制信号

(写上你的设计)

(3)系统实现(填下面VHDL程序)

LIBRARY IEEE;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

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

ENTITY CPU2004 IS

GENERIC(ALL_ZERO:STD_LOGIC_VECTOR(15 DOWNTO 0):= “***0”;

INT_ENTER: STD_LOGIC_VECTOR(15 DOWNTO 0):= “***0”;

INT_CODE : STD_LOGIC_VECTOR(15 DOWNTO 0):= “***0”;

DataWidth: integer := 16;――十六位机);

PORT(――CPU引脚描述,写上你的设计);

END CPU2004;

ARCHITECTURE behavior OF CPU2004 IS

--信号定义,写上你的题目涉及的信号的定义

BEGIN

--内容2的逻辑电路的VHDL描述,写上你的设计

--微控制信号VHDL描述,写上你的设计

--下面进程将根据指令操作码设置指令周期数,即CT=?,写上题目要求指令的周期数即可,填?内容 PROCESS(I_BUS)

VARIABLE inst:STD_LOGIC-VECTOR(7 DOWNTO 2);

BEGIN

inst:=?――取操作码

CASE inst IS

WHEN?=>CT<= ?;--写上所设计的指令

......END CASE;

END PROCESS;END behavior;

2、逻辑电路设计(题目内容3要求的逻辑电路的图形符号表示、功能、及其VHDL描述)

【系统测试】

(内容2与内容3所要求的逻辑电路的测试(仿真)的方法、时序图、时序分析、结论等内容。可以将结果直接抓图,然后粘贴到此处)

(一)、模型机测试(指内容2,没有内容2的可以不写))

1、功能仿真(写上仿真时得到的波形图、结果分析、结论)

2、RTL级逻辑电路(画出综合时得到的寄存器传送逻辑RTL级电路图、结果分析、结论)

(二)硬件测试(指内容3,每个人都必须写)

1、功能仿真(写上仿真时得到的波形图、结果分析、结论)

2、RTL级逻辑电路(画出综合时得到的寄存器传送逻辑RTL级电路图、结果分析、结论)

【总结与体会】

(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心得体会等)

注意事项:

 黑色字体的内容不必更改,原封不动地保留即可。但红色字体是

提示,根据你的题目填写,在写完报告后一定要去掉(包括此处的注意事项)。

 每个人的报告页数不得少于8页,内容不许雷同。

 书写及打印格式一定要规范,尤其注意图与表。语句要通顺。 到期不验收、不交报告的一律以缺考(不及格)论处

 时间分配:

熟悉实验设备、收集资料:2天

设计图纸、实验、计算、程序编写调试:5天

编写课程设计报告:2天

6.课程整体设计方案的基本内容 篇六

引子

学科型课程教学模式的表现

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有近30年的历史,但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中,还有相当部分教师难以摆脱传统课程教学观念的束缚和惯性教学行为的不良影响,仍在沿袭学科型课程教学模式。比如,教师接受课程教学任务后,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体现为编制课程学期授课计划)的一般做法:

首先,确认授课专业、班级、人数、教学总时数、周时数。第二,领取和翻阅教材、参考资料或辅导资料、习题集。第三,查阅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

最后,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教学资料制定《课程学期授课计划》。教师进行课堂(一次课)教学的一般程式是:

第一,根据《课程学期授课计划》确定一堂课的课题。

第二,根据教科书相应的章节内容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和难点。

第三,根据教科书章节内容的层次和顺序确定课堂讲授或练习的顺序、层次和步骤。

第四,直接选用教科书或辅导资料中的案例、习题做练习素材,或仿照补充一些自己设计、收集的资料。

第五,按照上述构思与设计编写教案,教案主要抄录教材章节目录和要点内容。

第六,实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实施的模式大都是:复习前课内容,引入新课,讲解概念、特点、类别、方法、步骤、要领等,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点评,归纳总结,作业布置。课堂上大都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或作业往往放在课后进行。有的甚至某几节专门讲知识或理论,事后再安排专门的实验或实训。

归结起来,学科型课程教学模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科知识系统和逻辑为导向,忽视职业岗位能力需求;

2、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忽视职业能力的系统训练;

3、以教科书为平台,忽视职业活动的实际状况;

4、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5、以终结性评价(期末卷面考试)为主要手段,忽视职业能力的日常养成。学科型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

1、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项脱节;

2、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训练相割裂;

3、学生的职业能力无法客观验证。

第一部分

课程整体设计方案的基本内容

一、课程基本信息

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总学时、授课对象、学分、前导课程、后续课程、课程代码和编制时间等信息要素。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之所以要有这方面内容,主要是便于学校和系院部对课程进行信息化统一管理,同时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二、课程设置

(一)课程定位

(主要说明:

1、本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阐述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的哪些方面起到的支撑作用或明显促进作用;

2、课程性质;

3、与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职业能力和知识认知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包括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能力目标用“能„„,会„„”表述,知识目标用“掌握„„,了解„„”表述,素质目标用“培养„„,养成„„”表述;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组织和实施的“龙头”,又是课程教学质量检查评价的依据和重点,因此是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关键内容之一。本课程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1、能力目标

课程职业能力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课程职业能力目标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同时兼顾课程性质和教学对象的实际(专业、基础等)来确定,不能以教科书或教师的经验为依据。要正确处理好与前承后续课程之间在职业能力培养上的承续侧重关系,防止割裂封闭、盲目拔高或面面俱到。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检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究竟要学生学会做什么、达到何种要求,描述要明确、具体,其结果要能用可展示成果或具体的参数进行检验。

确定课程职业能力目标一般可以理解、辨析、表达、策划、组织、协调、操作、实施、展示、检验、信息收集、工具(包括软件)使用以及法纪、诚信、敬业、团队、创新等方面来甄别考虑。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有其内在的层级层次,比如物流公司的仓储配送班组长岗位,首先要有基本的货物入库、出库、分类、堆码、上架、下架、叉车驾驶、传输机操作、单证填制、送货等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再次要有基本的仓储设计、配送方案制定和评价能力;其次要有相应的班组人员和业务活动组织管理能力;还需要一定的上下、内外沟通和协作能力等。因此,职业能力目标也应据此分为相应的基本操作能力、方案制订和评估修正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层级,各层级再根据实际需求分为不同的层次。课程各层级层次的职业能力目标,都应用“能(做)——”、“会(做)——”的语式,简洁、明了、具体地用序号标示,逐一描述列出,切忌含糊、空洞、笼统或概括地描述。

2、知识目标 课程知识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认知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支撑。因此同样应重视知识目标的设计。但应注意,知识目标的确定应以职业能力目标的实际需求为依据,而不能以学科知识体系或教科书的理论框架为依据。要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学生为实现职业能力目标进行职业能力项目训练必须要认知的知识、理论便是知识目标,否则便可不讲或少讲。知识目标的设计一定要突破保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观念,完全以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来取舍,并与职业能力目标相对应,分成相应的层级层次。知识目标也要用序号标识,逐一列出,描述同样要明确、具体。

3、素质目标

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相关素养,如法纪意识、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协作、创新和挑战意识等。

(三)课程设计

(主要说明:

1、课程设计的理念。理念要先进,要注重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

2、课程设计的思路。思路要清晰,要体现完整性和系统性;

3、课程设计与实施要注重工学结合。)

三、教学内容

(一)内容选取

(主要说明:

1、选取的原则。要依据课程目标,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及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选取教学内容;

2、选取的教学内容要融知识内容、技能内容和素质内容于一体;

3、可以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应的部分职业岗位,列举典型工作任务,筛选综合典型职业能力,然后确定学习情境。此部分是教学内容选取的关键环节,几次转化可以用图解的方式表示;

4、内容选取要体现先进性、针对性和适用性。

5、选取的教学内容要与实际工作内容相对接或衔接。)

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要按照课程目标(主要是职业能力标准)的层级层次、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的阶段性,进行教学内容组合,构建成相应的教学内容模块。每个教学模块要包含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支撑知识、拓展知识、课时分配等内容。各模块要有鲜明的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的针对性,又要相互联系和衔接。

(二)内容序化

(主要说明:

1、根据工作任务、项目、案例及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安排要科学合理;

2、要注明每个学习单元——子情境所需要的学时;

3、内容序化要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

课程教学内容模块的编排顺序,要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流程、职业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规律和模块间内在联系来进行。进行教学内容模块组合时,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模块的需要,通过职业活动调研、网络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收集、构思和设计教学资料,包括支撑知识、拓展知识以及案例、事例、工具(软件)、习题等职业能力训练素材,还要对课程教学学时进行合理分配。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模块组合,绝对不能依照教科书的内容或框架“依葫芦画瓢”,只是将教科书的某某章节改换成某某模块而已;也不能大体上照搬教科书的内容和框架,只是添删一些内容而已。这些都是“换汤不换药”。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模块组合,必须突破课程学科体系的束缚或局限,模块架构上要与课程目标的层级层次相对应;编排上要符合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流程以及职业能力培养、知识认知的规律;特别是内容上应以职业活动及其实际需求为导向,必须与学生的职业方向和职业岗位的实际活动紧密相符;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案例或其他职业能力训练素材,都要力求采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当前职业活动的真实资料,若是教师自己设计编制的,也必须有很高的职业仿真性,教师应随时追踪专业相应技术领域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软件、新经营理念、新管理模式的研发和应用情况,并在教学内容中及时予以体现。

(三)表现形式

(主要说明:

1、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具有齐备性,包括教材、课程标准、课件、案例、习题、工作任务单等资源;

2、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表现形式具有先进性;

3、表现形式与课程内容相适应,具有该课程独有的特色;

4、可以用文字说明,也可以配以图片。)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

(主要说明:

1、根据课程特点,教学模式设计具有针对性,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用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二)方法手段

(主要说明:

1、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丰富,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3、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

(三)保障条件

(主要说明:

1、具有能胜任本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

2、具有满足本课程实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3、实训条件能满足本课程的实训要求。)

五、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能力(技能)训练项目设计

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是根据职业能力训练的需要而设计或选用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去做、去练、去完成的具体事项。课程目标要通过它去实现,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它去承载、去串联、去带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需要它去驱动,学生课程成绩主要依据它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主要依据它来评价。因此,这是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中的一个十分关键、要十分重视,也是最能体现教师职业教学能力及水平的环节。关于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后面将站们章节予以阐述,这里只简单地谈谈要注意的事项。

一般来说,每门课程都应设计一个覆盖课程目标、贯穿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的,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完成的职业能力综合训练项目。改项目的完成情况,是检验学生是否实现了课程总体目标、是否具有了课程规定的职业能力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围绕完成综合训练项目和课程各层级层次具体目标及各教学内容模块的需要,还应设计若干个单项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各单项训练项目完成情况,是检验学生是否实现了相应层级层次具体目标、是否具有了相应教学模块规定的某种职业能力的主要依据之一。

其次,每一层次的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和其相应的教学内容模块,都要有单项训练项目。个模块教学内容应以训练项目为承载;各层级层次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应以项目训练为平台。

第三,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必须要有实用性,即要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和职业岗位当前的实际职业活动紧密相符,其次要具有典型性、新颖性,同时还要具有趣味性,还要有利于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法纪意识、创新意识和安全规范意识等素养的培养。第四,要正确理解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含义。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是与职业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具有明确而具体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实施过程、检验标准、可展示成果的任务或课题,不能简单地将单一的案例、事例、习题等当作训练项目。

第五,职业能力训练同样要逐一列出,要明确描述项目名称,拟实现的能力目标,所需的职称知识、训练素材、训练方式及步骤、终结成果等内容。

(二)教学进度表

教学进度表是课程教学实施及进程的蓝图,上述各方面构思和设计的思想应完整地体现在教学进度中。教学进度表不能再按章节的顺序或学科知识体系的顺序来编排,也不能只罗列章节目录内容,必须要按课程内容模块的顺序、职业能力训练循序渐进的需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来编排。进度表一般要以两课时为一单元编制,要体现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即每一单元的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训练素材、训练方式及手段、上课的周次时间等,都应明确具体地描述。另外,进度表的内容要与课程目标、教学模块、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相衔接、相吻合。

六、考核方案设计

(主要说明:体现能力考核,包括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平时的作业、实训报告、课堂提问等都属于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可以布置工作任务,或在岗位中考核,重点要强调全面考核和综合评价。)

课程成绩应重点考核学生完成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实现课程目标的状况和程度,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表现。要强化实际操作和学习过程考核,弱化期末卷面笔试。另外,还应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学习积极参加社会、行业或企业相关的职业活动,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

课程考核方案制订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考核原则。每门课程应当结合课程的特点,确定课程考核的原则。课程考核原则总体上应遵循课程教学模式关于重视形成性考核的要求,重视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主观性表现的考核,重视纳入能力证据,同时要体现具体课程的自身特点。

(2)考核项目。方案中要明确规定考核项目。考核项目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设定: ①学习过程常规考核:考核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到课率、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及职业行为养成等方面情况。

②单项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考核:考核每一个单项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完成情况。

③综合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考核:考核综合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完成情况。

④期末卷面笔试:考核知识识记、理解、应用等情况(根据课程特点的不同予以选择,有些课程完全可以用综合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考核来替代)。

⑤职业能力证据:考核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参加行业或企业相关职业活动、考取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的情况。

(3)考核方式。如课堂管理记录、实际操作、口试、笔试、作业评价、成果展示、个别过关、分组评价等。

(4)考核标准。设定各个考核项目的要求、分值及评判细则(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及成果、考取的相关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应根据真实、相关的原则予以合理的课程成绩比值)。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对应的国家、行业或企业职业岗位资格标准的,考核标准必须与其一致。

七、教材和参考资料

(主要说明:课程教学参考资料指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时用作参考的教科书、行业规程、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及各种途径收集的相关资料,课程教学参考资料要一一列出,标示版本、作者(或颁布部门)、出版(或发表)时间等内容,以利查考。)

八、相关说明

(一)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程序(1)组建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小组。以课程骨干任课教师为组长,组成课程教学设计小组。组长制定设计计划,统筹安排具体课程设计的整体工作。

(2)进行职业活动调研、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论证,确定课程职业能力目标。设计小组开展职业活动调研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论证,再次基础上确定课程职业能力目标。

(3)拟定课程教学设计的初步框架。设计小组遵循“六位一体”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根据课程职业能力目标,收集教学参考资料,拟定课程知识目标。教学模块、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素材、“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成绩考核等方面的初步设计框架。

(4)编制《课程教学方案及其设计论证报告》。设计小组组长按照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基本内容及要求,根据议定的初步设计框架,编制《课程教学整体方案及其设计论证报告》,经设计小组讨论、修改后定稿。

(5)评审、批准《课程教学方案》。系部领导组织相关教研室主任、教师,根据“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原则,对《课程教学方案及其设计论证报告》进行评审。评审国通的,其《课程教学方案》由系部主任批准实施;评审未通过的,有设计小组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重新进行评审。

(二)《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

《课程教学方案》是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结晶。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思路、原则、内容最终要全部体现在《课程教学方案》中。经系部评审通过并经系部主任批准实施的《课程教学方案》,取代传统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训大纲》和《课程学期授课计划》,是集上述三者于一体的课程教学纲领性教学文件、它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和效率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监控教师课程教学过程、行为,评价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主要依据。《课程教学方案》确定后,一方面要保证其严肃性和稳定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不可随意改动;另一方面要注意在实施中发现和收集其缺失疏漏之处,并随时追踪职业活动的变化情况,定期予以修订。《课程教学方案》的修订同样要履行评审论证程序。

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一、目前学科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一般做法及弊端

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其结晶为《课程整体设计方案》)是针对一门课程而言的,解决的怎样才能上好一门课的问题。好的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为怎样上好一门课画就了一张完美的蓝图。但是再好的蓝图,都要依赖任课教师将它贯彻落实到课程教学的每一堂课中去,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逐步建立起能力和知识的殿堂。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这取决于多个方面因素,但首要的要素,便是必须做好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也就是平常说的备课)。观念正确,设计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上好一堂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否则,任你浑身是嘴,讲的天花乱坠,仲是事倍功半,毫无效果可言。因此,做好课程整体设计之后,还必须做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各高职院校现在一般是以两个学时为一个单位来组织安排教学的,因此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就是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评价方法等作出具体的筹划和安排。

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必须彻底摆脱学科型课堂教学观念的束缚,要以符合高职教育特征的教学质量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来进行。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教、学、做”一体化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重视课堂考核等原则。课堂教学活动的重点是职业能力训练项目、项目教学过程控制、职业能力训练素材等。

目前,学科型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设计一般体现为编写《课堂教学活动教案》。具体一堂课教学的程序一般为:

(1)根据《学期授课计划》的安排,确定本堂课的课题。

(2)根据教科书相应的章节内容,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和难点。(3)根据教科书相应章节内容(有时根据教师的经验或认识做些添删),确定教学内容。

(4)根据教科书相应章节内容的层次和顺序,确定教学过程,即课堂讲授或练习的顺序、层次和步骤。课堂教学的模式大都是:复习前课,引入新课,讲解概念、特点、类别、方法、步骤、要领,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点评,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5)直接选用教科书或辅导资料的案例、习题作为练习素材,或仿照补充一些自己设计、收集的资料。

(6)按照上述构思与设计编写教案,教案主要是抄袭教科书章节目录和主要内容。

很明显,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其最大的特点也是其最大的弊端,就是“照本宣科”。具体来说,一是以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为导向,紧紧围绕教科书来进行,很容易导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实际脱节的问题;二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首先考虑的知识点,突出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笼统、含糊,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随意、零乱,或者干脆没有;三是以教师为主体,从教师出发,具体来说,就是从满足教师讲授和示范操作的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学生练习的需要被严重忽视,学生的练习往往被“挤”到课外去进行,课堂上缺乏真正的师生互动,所谓的互动多数是教师的点名提问;四是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训练相分离,没有“教、学、做”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设计,缺乏有效的职业能力训练和知识认知过程控制与行为引导。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等基本特征显然是相背离的。事实证明,以这样的教学设计来实施课堂教学,即使教师准备充分、讲述生动、层次清晰,但学生就是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职业能力难以提高,课堂效果和效率低下。

二、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以符合高职教育特征的课堂教学质量观为指导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指导思想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获得相应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能很快胜任未来的职业技术岗位。这与普通高等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衡量高职课堂教学质量,应该主要看能否通过各种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形成和提高。教师应彻底摒弃学科型课堂教学观念,立足于高职教育层次,以符合高职要求的课堂教学质量观来指导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彰显高职教育特色。

(二)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来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来进行。每一堂课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职业能力目标。要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哪一项(哪几项)职业技能,培养哪几方面素质,要达到何种程度,都要清楚明白地列举出来。然后以其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考虑运用何种适合的训练项目,通过何种有效的方式、手段、素材,促使和指导学生进行训练以实现既定目标,要千方百计地追求效果和效率的最大化。不能首先考虑要讲授哪些知识理论、怎样讲清这些知识理论。知识理论重不重要?重要。没有它的支撑,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难以顺利进行,职业能力目标难以实现。但是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课堂教学绝对不能颠倒“应会”和“应知”的地位,知识目标必须服务于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能力训练。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应该根据职业能力训练的需要来取舍,要敢于突破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不要面面俱到,而且,知识理论的传授和认知并最终形成相应的体系,应该融入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过程之中予以实现。

(三)以学生为主体

这是职业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的规律所决定的。职业操作技能和其他未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相关素质,不是老师一讲就会的,必需经过反复、大量喝系统的实际操作或现场实施,才能形成和提高。知识也是如此,必须在实际运用中才能牢固掌握。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功能不应是传授知识,而应是组织和促使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前者是以教师为主体,后者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高职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千方百计满足学生训练的需要,而不应以满足教师讲授的需要为出发点。要通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调动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师组织的职业能力训练活动,形成真正的互动。一堂课的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必须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而不应拖延至课外。教师应学会“让时间于学生”,其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职业能力的把握,训练项目的设计,训练活动的组织、引导、督促、考核及过程控制等方面。有些类似于“导演”或综艺节目的主持人,节目的目标、方向、开头、结尾、各环节的过渡语衔接由其掌控,但主体是演员及其演出。

(四)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

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是为实现职业能力目标设计或选用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具体事项。如“制作一份报表”、“完成某种商品的价格策划”、“制作某种零件的工艺图”、“加工某种工件”等。职业活动指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工作内容。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职业方向,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并且引入职业活动作为训练素材,才能使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做到学用结合。这是“以就业为导向”、“零距离上岗”的具体要求。事实上,也只有通过职业能力项目训练,才能圆满地实现“教、学、做”的紧密结合,才能形成真正的师生互动。另一方面,将来就业的岗位(岗位群)究竟有哪些实际工作?怎样去完成这些工作?这是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才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这是学生的心理依据。同时,从学习动机和自我实现的心理角度来看,学生没完成一个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之后,都会有一种成就感,都会增强学习自信心,成就感和积累和自信心的不断增强,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

(五)“教、学、做”一体化安排

所谓“教、学、做”一体化安排,指一堂课中知识讲授和职业能力训练有机结合,不能分离。其结合点即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做”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提高职业能力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理论,两者有机地融合在项目训练的过程之中。第一要务是要学生动手做。知识要融入到做的过程,根据项目训练的需要来讲授,让学生在职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认知和积累知识、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一堂课应该从出示实例、学生试做或示范操作开始,不应从概念、特征等知识的讲述开始。一定要突破先将知识讲清讲透再让学生做、将知识认知和能力训练分离开来的惯性思维,更不能将一堂课人为地分割成理论讲授部分和实训(实验)部分。“教、学、做”一体化安排,在教学实施中,需要教师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传授和实际操作及指导的能力。

(六)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规律、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知识的认知由其内在的规律,如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业务操作到调研策划再到组织管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表象到实质、由模糊到精确,再如越关心越感兴趣的越主动越投入,等等。教师在课堂目标的把握、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训练素材的选择、训练方法的运用、训练过程的控制以及课堂考核等方面都应符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知识认知的内在规律。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从直观实例出发,先做后学,重视行动引导;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练习中出现的差错(只要不是态度问题),更要注意激发、调动和保护学生参与职业能力训练的积极性。

(七)重视课堂考核

每堂课都应对学生完成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情况及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表现进行考核。要让课堂考核成为调动学生参与职业能力项目训练积极性的有力杠杆。课堂上要求完成的每一个训练项目都应是考核点;同时还要注意加强项目训练过程中的主观表现(如到课率、学习态度、组织带动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的考核,这是行为和素质养成的重要方面。课堂考核应作为课程综合考核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占有合理的分值,并应预先向学生公布。

三、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包括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该项内容已在课堂教学活动整体设计中完成,《课程整体设计方案》中的“教学进度表”是按2个学时为单位编制的,上面对每次课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都作了明确规定。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必须按照《课程整体设计方案》中的安排进行,不能随意更改。但应根据该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对课堂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进行适当分解或细化,确定重点、难点,明确解决方法和途径,并可根据该堂课的实际内容合理增加德育、职业操守或安全操作等方面的目标,特别是公共课更要注意专业背景,分析提炼出适应具体专业个性化需求的课程目标。但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盲目拔高或扩张,特别是知识目标要切实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课堂教学目标必须突出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目标要设定可展示的成果或具体的检验参数。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都要明确、具体地逐一编号列出,并形成对应关系。

(二)职业能力训练项目

该项内容已在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中完成,《课程整体设计方案》中“教学进度表”上面对每此课的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做出了明确规定。课堂活动教学设计必须按照《课程整体设计方案》中的安排实施,不能随意更改。但是在做课堂活动教学设计时,应对《课程整体设计方案》中规定的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进行全面把握和具体筹划。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拟实现的职业能力目标、支撑知识、实施方式和步骤、过程控制、与职业活动贴近的训练素材(实例、习题、专业软件及其资料)以及所需的工具、教学仪器设备q其他教具、场地、安全事项等,都要作出具体安排,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一堂课有多个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时,要逐一编号列出,逐一进行筹划安排。

(三)职业能力训练素材

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指进行项目训练时使用的情境、工具和资料(材料)。如场地、环境、工具、工件、元件、图纸、软件、实例、案例、习题、初始资料或材料等。比如说,要训练学生完成一个“根据设定的参数编程并加工某个零件”的项目,就需提供编程机房、编程软件、图纸、数控厂房、数控机床、刀具、钢材等,这些就是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素材。职业能力项目训练必须要有相应的训练素材为基础和条件,否则就无法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素材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训练质量的高低。因此,职业能力训练素材的设计是课堂活动教学设计的重点之一。职业能力训练素材的设计应体现“实、足、新、趣”四个特点。“实”,即实用。首先是指项目训练中要力求采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真实实例(职业活动素材)作训练素材,不能直接采用的,也要具有高度的仿真性,总之要使项目训练在情境、工具和资料(材料)等方面与职业岗位实际活动相符或相近;其次是指与课堂职业能力训练目标相适应,并且符合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实际需要,不能与职业能力目标和训练项目的要求相脱节。“足”,即充足。指必须精心准备充足的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满足项目训练的需要。职业能力训练素材要具有层次性、对比性和丰富性,即简单的、复杂的,难度小的、难度大的,正面的、反面的,常规的、变异的等都应完备,而且在运用上要遵循初学者的认识规律。“新”,即新颖,指职业能力训练素材要追踪和反馈相应技术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体现职业活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新知识、“趣”,即趣味,指职业能力训练素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四)教学过程

这是课堂活动教学设计中最重要、最细致、最能体现教师水平的环节。设计得好,职业能力训练有条不紊、环环相扣,课程目标水到渠成;设计不好,则会忙乱无绪、劳而无功。项目教学过程控制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要注意学习行为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项目教学过程一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控制:

1、项目训练过程和步骤

即设计训练项目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分几个环节几个步骤进行、各步骤间怎样衔接和过渡、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怎样融合、怎样检验等。一般来说,项目训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过程和步骤:

(1)告知:交代课堂活动教学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以及课堂项目考核办法,提出学习要求。教学目标一般表述“能运用(某某知识)做(某事)。”

(2)引入:出示与训练项目相关的实例(素材),教师示范或学生试做。实例是实物的,要在课堂上展示;是文本的可用课件也可用板书展示。这一步也可设计为教师不示范操作,先让学生讨论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案、步骤、方法和所要用到的知识,然后直接让学生去做。(3)初步归纳:教师示范或学生试做后,教师或学生初步归纳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案、步骤、操作要领和知识要点。要注意知识点要从实际操作中引出,不应强调死记硬背,重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案、步骤、方法。

(4)强化:出示改变了参数、增加了难度的实例()具体多少由本课能力目标和项目训练的实际需要确定),接着让学生操练,通过操练使学生加强对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案、方法、步骤和支撑知识的认识和体会。应注意的是,本环节的实例要在前面的基础上改变相应的参数,体现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并加深知识认知的程度。

(5)系统归纳:学生强化操作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系统归纳完成项目的能力要点和知识要点,用课件或板书予以展示,突出重点,化解重点。

(6)深化:进一步改变参数,从正例、反例、错例等各个角度出示实例,继续让学生操练,以巩固、拓展和检验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本环节的实例要注意项目成品分析、改错分析和改进创新等方面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应对各种异常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新意识。

(7)课堂总结:综合归纳操作要领和知识要点,强调技能操作和知识运用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课堂项目考核,布置课外练习等。

2、项目训练方法和手段

即设计项目训练的各个环节、步骤运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及训练组织形式。如教师方面:讲授、示范操作、课件演示、实物展示、挂图展示、板书、提问、巡查、个别指导、点评等;学生方面:模仿操作、独立操作、分组操作、捉对比赛、分组比赛、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个别回答、代表发言、互相评点、作品展示等。要求形式多样、方式灵活、能激发学生兴趣、切合训练项目的实际、有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认知,特别要提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增大课程教学的信息量,增强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堂考核方案

形成性考核的精髓,在于以平时能力训练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性表现考核为主,通过平时经常性的考核,鞭策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和安排,自觉调整自身学习行为、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迁移,循序渐进地构建职业能力和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考核方案的设计,使其成为规范、鞭策、激励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调整学生学习行为及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成就感的重要“杠杆”。原则上来说,每一堂课都应该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堂课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完成情况;二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性表现,这方面又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纪律、职业操守、交流沟通等。

四、《课堂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编制 即根据上述课堂活动教学设计的原则、基本内容及要求制订《课堂活动教学设计方案》,以其取代传统的教案。《课堂活动教学方案》以两学时为单位编制,每一次课一个教学方案。《课堂活动教学设计方案》必须全面体现上述设计的观念、思想、内容好过程;必须具备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项目教学过程控制、训练方式及手段组合、课堂考核、作业布置等基本要素;要使编制者和督查者都能通过《课堂活动教学设计方案》,明了课堂活动的指导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训练内容、训练过程及训练方式,并能对其可行性和预期效果做出明晰的评判。《课堂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的重点是项目教学控制,项目训练的环节、步骤、方法、手段、操作要领及知识要点,都必须逐项描述清楚。至于课堂教学中要用到的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案例、事例、习题等),可制作成课件或资料片,《课堂活动教学设计方案》中只需标明其编号和展示方法即可,棘突内容不需写入方案。必须注意,《课堂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绝对不能按照教科书章节顺序来编排,更不允许抄录、罗列教科书内容。

结束语:“十二五”是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内涵建设的时期,改革的方向已明,目标已定,我们要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生源下滑和高职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努力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要以深化改革促质量,建立健全二级学院、系部管理制度,完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特色培育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以提高教学双师素质促质量,增加行业企业经历,密切关系第一线的技术标准,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流程与生产工作流程对接,考核评价与行业企业规范对接;要以规范管理促质量,在教学各环节建立规范标准,以规范出转变;各教学业务单位要密切关注课堂教学质量,改革创新,务实进取,兢兢业业,在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等方面做出更多更大的成绩,为学院发展和建设增光添彩!

谢谢大家!

7.网络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篇七

一、“螺旋上升”式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课程内容的核心是学科的基本结构, 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课题等。按照布鲁纳的说法, 学习不是一次就能达到目的的, 必须通过反复学习, 在越来越复杂的形式中加以运用, 不断加深理解, 进而逐渐掌握[3]。因此, 应该让学生尽早有机会在不同程度上接触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以后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 逐渐扩大学科基本结构的范围, 并加深程度, 以螺旋式重复来促进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螺旋上升”式课程内容设计在横向组织上体现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纵向组织上兼顾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从而将知识由浅入深层层展开。

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一般课程 (如数学、物理) 有所不同, 其知识来源不是一门学科, 而是一个学科群, 且该学科群的知识更新十分频繁。这种情况映射到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内容上, 体现为以零散分布的几种软件或工具为主, 它们彼此之间相对独立, 也没有严格的学习顺序。甚至有人说, 信息技术课程只能按照“散点式”设计, 各种相对独立的软件或工具灵活分布在各个点上, 难以看出它们之间有稳定的关系。“散点式”课程设计是时代的产物, 但是这种“散点式”课程设计的局限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日益显露出来。当前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已经不容置疑,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软件、工具从专业层次进入大众领域。取材于大众信息技术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将不断膨胀, “散点式”课程越来越难以应付这种状况。

“螺旋上升”式课程设计可以通过课程内容基本结构的合理组织, 将新内容不断吸纳到原有的课程内容框架之中, 使课程“以不变应万变”, 这是新时代信息技术课程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从“散点式”走向“螺旋上升”已经具备了前提:新世纪以来, 信息技术在大众层面的发展呈现出稳定的局面, 这种“稳定”当然不是局限于计算机的性能或软件工具的类型与功能层面, 而是在更上位的“信息文化”层面的考察, 本文作者之一曾在这方面进行过充分论证[4]。以此为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已经“呼之欲出”, 从而为“螺旋上升”式课程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螺旋上升”式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如何将信息技术课程的“螺旋上升”式课程设计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 需要在课程内容的横向与纵向组织上精心设计。

(一) 横向组织设计

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主要是指课程内容在同一水平上分布与排列的基本框架。主要考虑两个问题:确定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 寻找内容之间的横向关联。

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的价值取向与课程目标。在价值取向上, “螺旋上升”式课程虽然被指为具有明显的学科性, 但是在其基本结构 (框架) 中通过融合多种内容要素, 可以做到兼顾学科、学生与社会的需要。在 (地方) 新纲要中, 我们力求突破计算机软件工具这一单一维度的内容局限, 按照信息素养的内在要求, 构建一个多维复合的内容体系, 如表1所示。

包括以上多个维度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兼顾学科、学生和社会三种课程价值取向的平衡性, 而且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融于一体, 从而逐步地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这种多维复合的课程内容构成要素如何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容结构呢?这就需要寻找各种内容要素之间的联系, 哪些可以在同一水平上横向展开, 哪些可以在纵向水平上依次延伸。其中, 确定横向展开框架是前提。参考信息技术学科群的知识结构, 如信息科学对信息过程基本规律的研究、信息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等, 它们都紧紧围绕信息活动展开。这些信息活动又都包括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活动序列, 我们将这个序列描述为:信息识别与获取、信息存储与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发布与交流。表1中所列的内容构成要素都可以整合到这个活动序列之中。因此, 信息活动展开的序列可以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横向组织的基本框架, 即前后承接的四个内容板块。这种框架打破了原来工具主线下的各软件之间的界限, 一种软件可以对应信息活动序列中的多个环节, 而每个环节又包括多种软件, 从而在各软件之间建立起横向关联。

(二) 纵向组织设计

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主要是指课程在不同水平上的层层递进与延伸, 主要考虑课程内容的层级逻辑关系, 并按照学生认知发展阶段将不同水平上的课程内容均衡分布到各学习阶段。

首先, 在学习阶段划分上, 我们打破过去那种小学/初中简单划分的方式, 把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 小学两个阶段与初中阶段, 其中小学可以根据课程开设起点不同, 灵活处理两个阶段间的分界线。每个阶段打破原来的“零起点”模式, 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自然延伸, 兼顾学生认知发展与知识积累程度, 逐渐加大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小学划分为两个阶段是出于这种考虑:小学阶段时间跨度比较长 (考虑各种开课的总体可能性) , 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容易产生差距, 甚至差距越拉越大。因此, 将整个小学阶段进一步细分为两个阶段, 对每个阶段提出应该达到的学习水平, 前一个阶段所达到的水平为后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布下台阶, 这样有利于以小步子、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学生之间的差距, 缓解各阶段起点水平不齐的状况。

其次, 努力挖掘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构成要素之间内在的知识逻辑, 作为课程内容纵向延伸的依据。例如, 在获取信息方面, 从以网页浏览的方式获取信息到利用搜索引擎从单一关键字到关键字组合, 从高级搜索功能到布尔代数, 这就是学生不断积累搜索技巧、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的成长过程。按照这种思路, 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层次关系进行全面分析。根据义务教育三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 合理分布课程内容, 便形成了课程内容的纵向结构。关于三个阶段的学习目标, 我们认为小学第一阶段强调兴趣主导, 以体验型信息活动为主, 尝试使用一种工具满足活动需要, 形成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活动的初步感知, 并不断积累技术经验;小学第二阶段在原有技术经验的基础上, 适当扩大信息技术接触面, 能够根据问题需要对工具做出初步选择, 并总结解决问题的技巧, 提高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阶段在信息问题的复杂程度和信息活动的综合性上都有所提升, 在工具的选择比较中, 将技术的文化特性与个性化表达融为一体。

三、关于“螺旋上升”式课程设计的释疑与举例

我们了解到, 大部分教师对以工具为主线强调技能训练的课程、教材设计早已驾轻就熟, 因此很难一下子转变视角, 深刻理解“螺旋上升”式课程设计的思想。为此, 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广泛传播此次新课程的设计理念与要义。本文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螺旋上升”进一步释疑, 并以几个内容细节为例, 将“螺旋上升”的设计思想具体化。

一是“螺旋上升”式课程中内容要素的分析与重新分布。在高中课程标准推出之前, 跟随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 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追求“螺旋上升”, 但这些探索仍停留在软件功能的分阶段学习上, 属于单纯的工具维度的“螺旋上升”, 并没有突破工具视野的束缚。如用这种“螺旋上升”来处理Word的学习, 结果导致穷尽Word的所有功能, 这实际上是非理性的, 也是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我们所构建的“螺旋上升”是围绕“信息素养”、以信息活动为主线的, 融合多维内容要素的综合性“螺旋上升”, 实现了对“工具”的超越。以信息活动为主线的课程内容设计与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的“工作主线”一脉相承[5]。所谓“工作”, 既可以表示名词意义上一组相互关联的知识组块, 如文字、图片、动画、多媒体等几种信息表达形式的表达特性, 也可以表示动词意义上的一组相对稳定的活动序列, 如信息的检索、文件下载与保存等。相互关联的一组工作可以构成更大的工作类别, 层层递进, 构成信息活动的完整序列。也就是说, “螺旋上升”式课程就建立在这些知识组块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上。此外, 每种工作通常可以通过多种工具满足需求, 如信息获取可以通过浏览网页、E-mail、各种搜索引擎, 网络交流可以通过BBS、MSN、E-mail等途径, 而一种工具通常又可以用于多种工作类型, 如E-mail可以用于信息获取、信息交流, 甚至信息存储等。这样, 课程内容的各构成要素按照各自所属的工作类别分布到所对应的信息活动序列之中, 并通过信息活动序列间的内在联系保持横向联通性。纵向上, 围绕同一个工作类别构成的知识组块也具有由浅至深的层次关系, 如围绕“表格”形成的知识组块, 其中,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格为基础层次, 为学生提供初步体验。在其基础上, 利用表格加工“结构化文本”, 发挥表格的规划布局功能, 通过恰当的任务引导, 由此可引申出表格的运算功能 (如文字处理软件中的表格具有统计功能) 。由此, “表格”产生两个分支, 一支引向页面布局中的表格利用 (如网页、演示文稿中) , 另一支引向数据表进而是数据库的“表”概念。伴随知识逻辑由浅入深展开的是学生相应的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 从而将课程内容在各学习阶段层层延伸开来。

二是同一水平上的课程内容的组织问题。“螺旋上升”式课程要求在每一水平上都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 也就是按照信息活动的序列为课程内容横向展开的基本框架。对此, 很多教师提出, 信息活动的序列是前后连贯的, 人为地把它割裂为四个环节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实, 虽然同一水平上的课程内容总体上形成信息活动的完整序列, 但是, 由于信息活动序列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看做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工作类型, 因此, 同一水平上的课程学习顺序并非一定以“信息识别与获取”为起点, 可以根据工作需求灵活安排。信息活动序列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包括技术的和非技术的途径, 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灵活选择, 以突出当前学习的重点。例如, 在“图片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学习中, 兼顾图片的获取、保存、处理、交流, 有些环节并不依赖于技术操作, 也不一定在课堂上完成。这样, 通过大螺旋嵌套小螺旋的方式, 既在总体上体现了以信息活动序列构建起来的课程内容基本结构, 同时也在细节之处兼顾了信息活动本身的连贯性。

由于一种软件可能会涉及信息活动的多个环节, 有人对以信息活动的序列展开课程内容如何兼顾知识的完整性表示担忧。我们认为, 知识的完整性不能局限于工具的视野, 否则就是将知识的完整性等同于软件功能的系统学习。“螺旋上升”式设计恰恰需要超越工具的视野, 从满足工作需求的角度考虑知识的完整性, 工具服务于工作, 打破软件之间的界限, 将其按照工作需求重新聚类。例如, 在工具视野下, 往往将字体编辑、表格利用以及图文混排视为一个完整的知识模块, 因为它们都是Word软件的常见功能。但从工作需求的角度来看, 它们恰恰可以分别视为文字编辑、结构化文本以及简单多媒体作品加工三种工作需求, 每一种工作需求都可以通过多种软件来实现。

“螺旋上升”设计建立在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关联与纵向层次关系分析基础之上, 显然信息技术课程在这方面的积累还远远不够。但是, 这丝毫不能掩饰这种设计方法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重要价值。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设计者、教材编写者以及广大一线教师还需要不断深入挖掘, 细细品味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构成要素之间的丰富关系, 不断充实到课程内容结构之中, 从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螺旋上升”不断成熟。

参考文献

[1]孔凡哲.基础教育新课程中“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 2007, (5) :62-69.

[2]http://www.ictedu.cn/bbs/showthread.asp?threadid=3171.

[3]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4]李艺, 张义兵.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分析.教育研究, 2002, (11) :70-73.

8.网络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篇八

关键词: 人物形象设计;古代埃及;女性

古代埃及女性极其注重对自身形象的塑造,他们衣着讲究,化妆造型独特,不少装扮标准竟非常符合当代女性的审美观念,这表明当时人们的装扮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一、古代埃及女性的服装

1、服装样式。古代埃及服装朴实无华,样式比较简单。由于古埃及所处的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下游地区气候炎热,因此服装具有宽敞、轻盈的特点。女性服装主要包括丘尼克、卡拉西斯和多来帕里三种款式。丘尼克是一种从胸部到脚踝的圆柱形的上下连属的紧身裙,一般都是被古埃及的妇女们当作正装来穿着。卡拉西斯是由东方传入古代埃及的一种质地柔软的贯头衫,把一块相当于两倍衣长的布对折后再在正中挖一个钻头的洞,然后再把两边留出来的袖子部分缝合在一起制作而成,古代埃及女子多是在举行宗教仪式的场合将卡拉西斯当作礼服来穿用。

古埃及服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褶皱,不同的褶皱代表了不同的性别、身份和地位。虽然古埃及女性服装造型及装饰非常简单,但是正是不同的褶皱变化带来了丰富的立体水平和光影效果,从而形成了一种重要的古埃及女性服饰的魅力。

2、服装面料。气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制作服装的用料,因此,透气性较强的亚麻布料就成为了古埃及人们最主要的服装材料。质地极其轻薄的服装用料表明了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已经具备了相当高超的纺织技术水平,但是生产力的低下致使服装材料非常短缺,而质地良好、做工精细的服装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服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价值。由于等级制度森严,高低不同等级的人的服装不但在造型上存在不同之处,在面料的品质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3、服装色彩。染色技术在当时尚未普及,染色的衣服一般只限于国王、皇族和神职人员所穿着。另外,由于亚麻这种衣料上色是很难的,再加上有限的印染水平,大多数服装只得以白色为主色彩,同时为了达到美观的效果,也会辅之以红、黄、蓝、青等小块的间色作为配色加以装饰。

二、古埃及女性的妆容

1、面部化妆。化妆术在古代埃及很发达,据史料记载,古埃及人在很早就开始使用各种化妆品,这些化妆品主要是运用矿物质结合油脂膏所制而成,用孔雀石制成的青绿色颜料涂眼影再画出长长的眼线,同时眉毛也是画成黑色的,不仅可以增加美感,而且还会对眼睛起到保护作用,这种标准的眼部化妆方式在当时非常的流行。

2、发式头饰。为了达到清洁和防晒的目的,古代埃及不论男女均剃发,而且还佩戴染成了各种颜色,用不同的长度和形状区分不同人的等级的假发,随着审美观念及制作假发水平的不断发展,女性假发在新国王时期已经发展到有史以来最长、最浓密的程度,假发造型也要比以往时期多出很多,同时假发的装饰也更加精美细致。不同的假发颜色代表了不同的社会等级地位,据说,只有高等级的王后和女神们才可以配戴的头顶兀鹫头饰的质地光洁浓密的蓝颜色的假发,不但可以保佑战场上的法老不受魔鬼的伤害,而且还能使他们得到永生,基于这种特殊的含义及其特有的神秘象征意义,这种假发在整个古埃及时期都非常的流行。

三、古埃及女性的配饰

古埃及人不论是服装、头发,还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服装都会配有各种特有的饰物,由于所需配饰部位的众多,使得配饰的种类非常丰富,其中包括头冠、项饰、耳环、手镯、手链、戒指、护身符、腰带及平衡坠等多种类型。这些品类众多的配饰不但造型精致、做工优美,同时还都具有各自所特有的极强的象征意义,每一种都是围绕着各自不同的主题而出现的。古埃及首饰的功用性主要体现在作为护身符佩戴和图章佩戴两个方面。项饰一般用宝石成串排列而成,或由彩釉、陶器等的瓷片组成。装饰图案精雕细镂,具有祈求神灵保佑、除灾避邪的含义,象征着生命的符号。由金银宝石等材料制作而成的護身符也是古埃及人的最为普遍的必备装饰物之一。腰带也是古埃及人服装中非常普遍但又极其重要的配饰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古埃及服装的独特造型,如宽大的贯头衫等决定的,另外,为了使女性免受侵害,人们最常做的还包括在腰带上装饰贝壳形状的物品作为保护。除此以外还有大耳环、脚镯、臂饰和手指护套等,几乎现代人使用的首饰,古埃及人都曾使用作为服饰的一部分。

古代埃及女性非常热爱生活,她们不但懂得享受生活中的各种乐趣,还非常注重仪表,善于装扮。他们的服饰既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又极富现代气息。无论是精巧的服饰工艺还是细致的化妆技巧,都在展现其特殊魅力的同时又为绚烂多彩的古埃及文明增添了一笔神奇色彩,这些不但丰富了现代人的认知,也向全世界展示了古埃及人非凡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李当岐.西洋服装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杨威.古埃及、古希腊服饰风格的比较[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4

[3] 赵克仁.古埃及妇女的装饰与审美[J].装饰,2006

[4] 包晓兰.古代埃及的服饰艺术[J].装饰,2004

5] 苏艾平.古埃及艺术中的女性形象及文化蕴含[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0

[6] 乔齐奥·利塞著(意).埃及艺术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 方华.古埃及服饰的变迁.阿拉伯世界,1999

[8] 沐涛、倪华强.失落的文明:埃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学生会学期总结发言稿下一篇:医院三句半台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