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新要求

2024-10-12

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新要求(共11篇)

1.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新要求 篇一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地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2602100229张维军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也越发突出。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而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36.2%,对于前年有1.4%的增长,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是高速增加。高速增长意味着我们把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到三十年里面。由此各种矛盾也在爆发,也带来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有:

1.人口城镇化不彻底

目前,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中包含了大量农民工。2012年,我国7.12亿城镇人口中包含约2.34亿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口。除了农民工,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局数据推算,2012年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总量达7300万,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高,有很多是大学毕业生。以上两个群体无法享受与本地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据统计,2012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在城镇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仅14.3%和16.9%。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了内需的充分释放。

2.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能源消耗偏高,环境污染严重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威胁居民健康,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水资源短缺现象突出。目前中国有2/3城市供水不足,1/6严重缺水,其中也包含如天津、北京等特大城市。201 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发达国家的3~4倍。2011年全国新增能源消费就高达2.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意大利或墨西哥一年的消费量。农村土壤、地下水等污染等问题也十分突出,一些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3.当前城市发展模式存在弊端

一些城市建设以西方发达国家现状作为参照系,要求我国城镇发展要与西方发达国家现状看齐,全然不顾这些国家在发展中所经历的辛酸历史。片面将“生态城市”、“花园城市”理解为表面建设,搞大广场、宽马路、大公园等各种景观工程,浪费资源:有的城市热衷新城建设和高档地产开发,忽视老城区和外来人口集聚区等中低收入人口集中居住区的改造;还有一些城市发展“嫌贫爱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户籍人口和富人的需求,不仅拉大了城乡差距,还抬高了农民进城落户门槛。

城市金融风险凸显。随着土地招拍挂政策的实施,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迅速扩张,为城市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但随着城市建设资金

1投入的增多,城市门槛在不断抬高,未能充分发挥出城市吸纳人口的作用。目前,各地为偿还债务,又必须不断扩大建设规模,提升土地价格,陷入了“以土地吸附资金,以资金提升土地价值,再以更大规模土地吸附资金”的怪圈。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已经超过10万亿,其主要用途是城市建设,主要还款来源是未来土地出让。将大量资金投到城市开发建设上,而不是搞实体经济,埋下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大。

二、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

1.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这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长期以来,政府习惯于将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分散到农村进行解决。在城市人口比重不高时,这种方式屡试不爽,但随着城镇人口比重的上升,我们必须在城市化解备类矛盾。同时,人口在城市集中,对社会矛盾有放大效应,加大了社会风险治理的难度。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另外,目前我国按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35.3%,与统计上的52.57%存在着7.27个百分点的差距。这一差距主要是2.6亿农民工和7000多万城镇间流动人口在城市还没有享受到与当地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福利。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变成了“三元结构”,这加大了我国城镇化的难度。我国,的城镇化不仅要权衡城乡间矛盾,还要权衡当地居民和外来人口间的利益关系。

2.要建设集约型城镇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土地使用集约程度不高。从1980年至201 1年,我国城镇土地面积增长了9.2倍,而常住人口只增长了3.5倍。国土资源部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土地城镇化的速度是人口城镇化速度的1.85倍。而国际平均水平是1: 1.23。我国城市人均用地133平方米,已经超过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的规划高限。对照国际上的大都市,东京人均建设用地仅78平方米,香港才35平方米。香港人口密度是上海的2倍,而建设用地面积不到上海的1/10。另外,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工业用地太多,而城市人居或环境空间偏少,两者之比是1.5:1,而日本这一比例是6:1,法国巴黎大区是5:1。目前,我国工业用地容积率一般只有0.3—0.6,而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在1以上。2000-2010年全国人均工矿用地从1 28平方米提高到1 42平方米。所以要实现集约型城镇化,首先要在土地的集约使用上做文章。在产业分布上,可学学苏南模式或浙东模式,那里土地空间有限,但很会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来促进生产发展和城镇化。据统计,通过产业集群,可以节约土地30%,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0%,节约行政管理费用20%以上。

3.要丰富城镇化的“绿色”内涵

“绿色”和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四个标准:“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中的“低碳”,在内涵上有交叉,但中央把它们分开讲是有政策指引的。根据理解,“绿色”应侧重在环保,如环境优美和减少污染,而“低碳”侧重于在生产、生活方式上要节能。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城市。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世界80%的温室气体产自城市,全球最大的十个城市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比日本一国的排放量还多。

我国也面临这个问题。目前,城镇消耗了85%的能源和资源,同时,排放了

相同比例的废物和废气,流经城市的河道80%以上都受到严重污染。

对于“绿色”城镇化,除了环境优美这种生态上的“绿色”,其含义还要丰富得多。比如它还应包括交通绿色出行、建筑要绿色、甚至地面也要绿色等,比如要让雨水能渗透到地下,等等。

三、新型城镇化之路该怎么走

1.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随着城镇人口增多和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落实,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投资将继续增加,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有助于减轻政府负担。

(2)处理好城镇与农村的关系。城镇在创造就业、增加收入等方面要显著优于农村,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要强于农村。一些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如果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同步发展农村,城市贫困人口增多将会带来“贫民窟”等城市病,同时也会出现农村的凋敝。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有13亿多人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靠“两条腿”走路。即使将来我国城镇化达到较高的水平,居住在农村的人口规模仍然会相当庞大,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3)处理好资源环境禀赋与城市承载能力的关系。水、能源等客观上影响着城镇吸纳人口的总量,但是城镇承载人口的能力并非一成不变。从世界城镇发展来看,城镇承载能力是一系列综合因素的函数,外部条件将影响着城镇承载能力。比如随着节能、节水技术的应用,水和能源的约束将趋于减弱。交通技术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得城市交通半径在扩大,人口承载能力也大幅提高。我国城镇发展面临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较大,必须坚持集约节约方针,提高能源资源集约利用程度,增强人口承载能力。

(4)处理好城市群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关系。国外城市群是由相互之间经济联系紧密的一系列相互独立的城市组成。在我国城市之间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缺少独立地位,一个高等级城市自身就可算作一个城市群。

2.推进新型城镇化亟待加快的改革

(1)要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当前,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城市服务重心偏向于户籍城镇居民,对外来人口关注不够,从而带来安全感的缺失,使社会信任度和凝聚度下降,“二元人口”间的社会矛盾逐渐显化,依靠非均等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难以持续。

(2)要加快用地制度改革步伐。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土地管理制度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必须有新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

(3)要完善城镇化发展资金保障。推进城镇化发展既需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更需要充分发挥各类民间资本的主体作用。健全财税管理体制。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要设立城镇化专项转移支付,用于承担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中央政府承担跨省转移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省级政府要承担省内跨地区转移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地方税收稳定增长机制。开征房产税,推进房产税试点。深化资源税,推进营改增试点。

(4)要推进行政区划管理改革。通过区划管理改革,促进不同层级间城市的平等竞争,重新调动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活力,赋予地方更大发展自主权,充分释放发展潜能。

2.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新要求 篇二

马燕合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

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 内涵相当丰富。对于中国来说, 这个过程也十分复杂。这种复杂性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中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 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 各方面差异较大, 因此, 各地城镇化进程、成果、政策、模式也会不一样。所以中国的城镇化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镇的过程。除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外, 还包括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等等。当前的一个课题, 就是怎样把握好城镇化的进程, 这个“度”是需要我们下力气去把握的。应该强调城镇化要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相适应。除基础设施建设外, 还需要社会保障能力等各个方面的配套。城镇化进程, 无论是超前还是滞后, 整个社会都会付出沉重代价, 这就需要政府的引导, 且引导不能滞后。其次, 在城镇化过程中, 有一些倾向值得注意。例如, 片面追求城市规模, 忽视节能, 忽视文化传承、地方特色、建筑风格, 有一种雷同化的趋向;又如, 在大建大拆过程中, 文物怎么保护, 历史遗迹怎么保护, 怎么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这些问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再次, 过分追求建设速度, 片面考虑短期建设成本和建筑成本, 以及长期运营费用, 而对如何节约资源, 体现生态保护与平衡考虑较少。现在各地在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和谐城市建设上都有很多好的探索, 我们应该注意把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应用到有关的建筑和建设上来, 充分考虑资源节约、生态平衡、新能源利用等要求。这对我们从事科学管理的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怎么样通过科技进步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来支撑两型社会的建设。

关键在于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刘伟 (北京大学副校长)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 在强调提高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基础上, 更重要的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而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和谐, 各个方面的结构性的和谐。比如说城市化质量要提高, 现代服务业就很重要, 而现代服务业很多都是和市场化相联系的。因此, 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市场化落后, 它的现代服务业能够发达;很难想象在市场化落后、现代服务业落后的情况下, 它的城市化质量能提高。所以, 在“十二五”期间, 如果从一开始就特别强调城市化质量的话, 就必须高度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再比如, 在我国经济结构上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即工业制造业结构带有强烈的自我循环色彩, 为投资而投资, 属投资驱动型。我们曾对中国工业结构中的42个行业做过一个研究, 研究不同时期不同产业产生的需求主要带动什么。我们发现很长一段时期内, 中国带动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产生的需求, 主要是带动制造业本身的需求。这是一个内部循环, 没有溢出。这就表明, 除了我们说的体制问题和投资偏好问题之外还有结构原因, 经济结构本身就是投资自我驱动的。如果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使其溢出到消费领域, 只要投资一增长, 消费弹性就会增大, 这样我们的城市布局、整个经济结构就会更好一些。因此, 对中国的城市化速度, 不需要太多的担心, 但对城市化的质量, 要下大工夫。这个质量首先是城市功能要和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相吻合。这些调整任务可能是非常艰巨的。

城镇化说到底是“人”的问题

朱以庄 (中共四川省泸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城镇化, 特别是城镇化率, 是按城镇人口占这个区域或者这个国家总人口的比例来计算的, 所以还是“人”的问题。我们在研究城镇化的时候, 首先必须以人为本, 而不是主要关注修多少马路, 建多少房子。如何解决人的问题, 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包括城镇政策、城市化的政策, 都必须围绕人去做, 欠发达地区要搞城乡统筹发展。对此有几个基本认识:第一是必须发展经济, 强化经济实力。第二, 政府必须主导, 政府不主导, 靠市场去主导, 投资方缺乏积极性。第三, 利用优势进行突破, 选择一个相对优势来加快发展。第四是基础设施保障。第五是改革创新。当然我们也有很多问题, 很多矛盾, 比如城乡统筹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但是我们财力有限, 这是第一个矛盾。第二个矛盾就是我们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农村的空虚化问题。第三就是城市难以接纳大量农民工的矛盾。第四是城乡社会逐步融合与社会管理滞后的矛盾。

要按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办事

赵春山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主任)

推进城镇化要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这是根本原则。现在在城镇化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问题, 很多是为城镇化而城镇化, 追求速度、追求比例、追求时间表。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尊重科学的表现。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理念, 一手抓引导推进, 一手抓夯实基础, 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 真正让农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水平、技术能力、文化素质得到根本改变和提高。首先政策要到位。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很多地方政策滞后或政策缺位, 限制约束了城镇化发展。政府部门一定要积极研究、梳理过去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合理、不公平的政策法规。如果不梳理, 就无法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 甚至还可能随着经济发展越拉越大。其次是“两个提高”, 即努力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努力提高农民的技术和文化素质。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提高了, 城镇化水平就会水到渠成。再次是“三个发挥”。一是要发挥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导和推动作用;二是要发挥市场的调控机制;三是发挥农民的主动参与作用。还要有“四个保障”, 即土地使用、户籍居住、医疗保险和养老上的保障。最后, 要有“五个支撑”:一是城乡产业经济发展一体化;二是人口居住体系一体化;三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配置一体化;四是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五是惠民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要体现公平, 使城乡居民有共同的平等的权利。

改革土地制度, 推进城镇化

李建功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在城镇化发展中,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科学统筹、节约用地的观念, 特别是对土地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推进城镇化要树立以下几种理念:第一需要进一步强化保护耕地的观念;第二依法管理用地, 各类建设项目要建立在依法依规基础上;第三是集约用地, 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实现土地使用最优化;第四要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赔偿机制。此外是要拓展城镇建设的用地空间。土地是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支撑, 在国家严格土地管理制度框架内, 应当按照规范管理、节约经费、不撞红线的原则, 采取综合措施, 为城镇建设拓展用地空间, 解决目前城镇建设用地严重短缺问题。为此, 就要对相应的土地制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一是强化推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镇用地保障,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 加快农村土地结构改革, 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的登记办证工作。二是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三是规范农村的土地整治工作, 统筹规划, 因地制宜, 实施综合整治。四是改革征地制度, 逐步缩小征地范围, 细化国有土地使用制度。五是科学编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要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规划、产业规划全面衔接。六是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进一步简化审批要件和审批过程。

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张成智 (河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城市也在高速发展,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大量的农民工在支撑。农民工市民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当前城镇化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农民市民化难, 还有社会保障难、住房难、就医难等等, 农民工很难享受到市民待遇。这些问题的存在, 不仅影响城镇化的进程, 而且会影响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还会带来城市的不和谐。针对这一问题, 要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 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要求,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一是要大力发展产业, 没有产业支撑, 尤其是二、三产业支撑, 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等都只能是空话。二是要大力培训农民工, 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 让他们以高水平的技能来就业。这就需要创新当前的培训机制, 整合资源, 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劳动力。三是以落实公民平等权利为核心, 完善对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四是完善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体系。应该在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大省或者流入地大省, 探索建立一种有利于为农民工提供保障的机制。五是要推进住房改革,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六是要加强户籍制度改革, 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全国各地都在探索户籍制度改革, 应当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取得一些突破。

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大课题

刘华 (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

城镇化是一个大课题。第一, 城镇化的推进首先应当控制节奏。全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6.6%, 当前应该是稳妥地推进, 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 不定指标。“十二五”期间城镇化推进到什么程度?中央相关文件中没定指标, 这是明智的, 表明决策层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清醒的认识。第二, 城镇化的需求要与城镇化的资源相匹配。有的地方有强大的需求, 但没有相应的资源匹配, 这种情况下, 步伐就应该慢一些。急于求成的结果肯定是低水平的城镇化。第三, 城镇化建设应当选择一个有效的模式。国外城镇化的进程已经证明, 城镇化的建设一定是联动发展的, 它有两种模式是值得借鉴的:一是建设卫星城, 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圈;二是这种小城市或者中型城市的发展一定不能孤立发展, 要形成群、形成链, 但需要站在全国发展大局的高度整体统筹。第四, 城镇化的建设要保证质量水平。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聚集, 人聚集起来的过程是希望生活更美好。比如说广大农村, 如果要进行城镇化的话, 不是都要搞一个城镇, 其实农村搞现代农庄、现代农场, 使农民变成农业工人, 也是一种城镇化模式。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大课题, 涉及社会方方面面, 但是有几个关键制度可能要早做筹划, 比如人口政策、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环保等。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浦再明 (上海市发改委巡视员)

城镇化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进程, 要强化对这个系统的战略性认识。一是高度重视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整合和空间战略布局, 搞好全域空间战略统筹, 实行整体发展战略。在区域之间应该有比较好的城镇体系, 城镇化不只是特定区域的城镇化, 应该是自然、协同、演化的过程, 同时也应当是均衡发展, 组合式的发展, 网络化的发展。二是重视城镇化进程中的战略规划。要搞好全要素空间的战略统筹, 这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统筹问题, 以此来防止城镇化过程中的失衡和粗放城市化问题。中国的城镇化也有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问题, 要从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态五个要素怎么协调演化来认识这个问题。虽然我们通过城乡一体化来推进城镇化, 但要处理好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关系。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是有区别的, 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但是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系统演化的过程;城镇化主要突出空间格局的变化。三是推进城镇化要体现文化元素。过去上海也做过一些探索, 探索怎么建设好城市, 探索如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根据资源环境禀赋的不同和区域条件的差异, 因地制宜, 差异化发展, 形成不同的城镇化发展之路。总之, 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系统高度来探索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打破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固化利益结构

李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就我国国情来看, 城镇化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由于几十年经济发展形成的城乡二元公共服务结构, 不同群体利益相对固化, 农村群体很难通过单纯的人口流动融入城镇, 城镇也很难为流入的农村人口提供相对公平的福利政策。因此, 有人提出了城镇的承载力问题, 认为相对某一城市来说, 其水、土地等各种资源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不可能通过绝对的公平来吸纳外来人口。对此, 首先应该弄清楚几个问题:

第一, 主城区和行政管辖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的城市是行政管辖区, 不是城市的主城区。譬如, 北京是一万多平方公里的行政管辖区, 北京市即使朝阳区也是有城市有农村的地方。所以理解中国城市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是主城区还是城市的管辖区。第二, 城市的承载力是主城区的承载力还是管辖区的承载力。通常管辖区的承载力要远远大于主城区的承载力, 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我们在控制城市发展规模的时候, 是控制主城区的发展规模还是控制城市管辖区的发展规模, 这恐怕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一个非常大的误区。第三, 中国的核心城市拥有十分优越的行政资源和市场化优势, 可以利用核心城市地位, 举办各种大型的公共工程和市场化的工程。比如北京可以举办奥运会, 上海可以办世博会, 可以建迪斯尼乐园。这种优势一定会吸引大批外来人口涌入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趋势, 外力无法阻挡。第四, 核心城市发展必须要面临接纳人口的考验。很多城市都制订了高端人才的吸引计划, 而高端人才的引进势必需要普通人才的配合。城市不是某一个群体单独所拥有的城市, 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收入、不同的智力差别以及不同来源的群体构成的, 就像一个森林, 有大树、有灌木、有小草, 是一个整体空间, 而不可能仅仅是大树。这也是城市化发展所面临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现实。打破目前的利益结构, 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的决心和勇气, 另一方面也需要这些大城市的人、中心城市的人, 能够放弃自我利益, 欢迎农民进入城市。只有这样, 才能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 但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几个特点

向春玲 (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转移农村劳动力规模巨大。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把几亿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来。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是46.6%, 有6.2亿人口已经进入城市。根据估算, 要到2030年, 我国才能基本上完成城镇化。第二个特点是在城镇化过程中, 我们要依靠两种力量, 即政府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这是因为, 城镇化首先是一个经济现象, 要完成产业以及依附在土地上的农民向工业产业转移;同时它还是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工程, 在这个过程中, 仅仅靠市场化推动城镇化, 会有一些失灵的地方, 需要发挥政府的力量。政府要在解决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作用。第三个特点是中国城镇化要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道路。我们所说的城市化的本质是人, 是人的城市化或者人的现代化, 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人们的幸福感, 过上更加体面、更加有尊严的生活, 进城的农民能在城市里享受到跟城市人一样的待遇。第四个特点是中国的城市化要走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道路。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要大量占用土地, 我们的土地资源是非常有限的, 要在城市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保护耕地, 保障粮食安全。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一定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3.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浙江溪口镇 篇三

如何让今天的溪口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这是溪口的时代命题。溪口镇镇长杜中权说,老百姓的事,是溪口的“小城大事”。

2010年12月,溪口被确定为“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这个面积381.6平方米的大镇,从此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建设“海内外著名旅游目的地”和“宁波西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为目标,坚持产城融合、生态产业、智慧城市、幸福生活“四位一体”的发展新理念,走 “以城促游 以游兴城” 的特色城镇化之路,从“镇”到“城”坚实地迈出了跨越的步伐。

溪口镇留下了青山绿水满目风光,经济发展也取得巨大的成就,正在实现从“镇”到 “城” 的跨越。先后获得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卫生镇”、“全国文明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3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并代表亚洲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与全球另外4个入选的城市 ,代表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溪口发生的可喜变化,百姓满溢的幸福感正是走“以城促游,以游兴城”之路,办好“小城大事”的成果。溪口镇卓有成效地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镇的特色城镇化之路!

溪口镇党委书记周世君的解释是:从溪口的区位条件、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出发,一方面加快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提高管理能力,提高人口素质;另一方面做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并举,将溪口打造成“海内外著名旅游目的地”和“宁波西部重要生态功能区”。

以人为本 完善城市功能

2010年被列入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后,溪口镇就提出了“让新型城镇化真正回归到‘人”的发展理念,以优化项目建设环境为推手,全力推进 “宜居、宜业、宜游、宜寿” 城镇建设,满足溪口经济发展和百姓生产生活需求。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民建城,就要造福于民。

2012年以后,溪口镇党委、政府抓住关键,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大力投入涉及老百姓出行、住房、购物、娱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近三年来,全面推进镇区路网体系建设。镇区道路拓宽、主要路段街面改造、中兴路立面改造以及随着江拔线、弥勒大道等路网的贯通,至奉化市城区的3条公交线路投入运营,新客运中心启用,使溪口进入宁波同城半小时生活圈。同时,配备区域出租车,开设旅游巴士专线,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和镇区多个停车场建设。对外增加一个重要出口,对内形成环线交通的北环线工程启动,将拉大溪口整个城市框架,也让老百姓和游客实实在在感受到出行的便捷。

加大城镇住房合理建设,力推“农房两改”,实施6个旧村改造项目,建成亭下湖、任宋、溪口一二三村等3个农居小区,建成26.8万平方米农居房,今年又开工建设4个新项目。有线电视和燃气管道入户率分别为100%和7.83%,宽带接入率50%;启动村庄环境整治建设提升专项行动,至今已累计投资9000余万元,17个村通过验收,其中上白、岩头和明溪成为宁波市幸福美丽新家园现场会的示范样板;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100%和55%;行政村村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提高20个百分点和16.4个百分点,达到90%和21.8%。

在此基础上,启动畸山菜场、城北农贸市场、剡溪中学、武岭公园、电影院、大型超市建设项目,提升自来水厂设备让群众喝上更清洁的水。经过改造的银凤广场,绿树环绕,花卉飘香,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儿童乐园、塑胶跑道等设施齐全。剡溪两岸的亮灯工程完成后,银凤广场成为夜溪口的一道靓丽风景。

让老百姓以居住在溪口而感到欣喜与自豪。采访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当地人如数家珍讲出政府的惠民实事,让老百姓在城镇化中得到的实实在在实惠。诸如,今年“五一”新改造一新的银凤广场与武岭路以及剡溪两岸的亮灯工程顺利付诸。剡溪两岸曾经一到晚上就黑漆漆的,溪口镇民不愿出来逛逛也无处可逛。自从亮灯工程实施,剡溪两旁成为居民饭后散步、休闲的场所。记者深深地感受到:溪口百姓幸福地享受着城市的文化生活。打太极、唱越剧、下象棋、运动休闲、跳舞等。银凤广场跳舞的人群绵延,各自有各自的阵势,每个阵都有上百人,阵容庞大的“佳木斯”团队操人数至少在五六百人以上,每个阵群都放着不同的音乐。庞大的广场舞阵势,着实成了夜溪口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中也体现出当地政府的“用心良苦”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用心为百姓办实事,这一切让居民幸福指数无限上升。

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办事效率。高效的管理水平,卓有成效的办事效率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溪口理顺风景区管委会和镇政府的关系,实施管委会和镇政府合署办公,内设机构“二合一”,强化景城一体管理的统筹力。

为适应“景城一体管理”,溪口建立了数字城管平台,成立奉化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溪口中队,承接运行执法管理权限390项,有效提升小城市管理执法水平,遏制抢种花木、违章建设等行为,使节假日景区旅游秩序井然,得到各级领导和百姓的高度肯定。成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设立14个窗口,集中办理审批服务事项237项,日均受理各类事项约200件,受理服务事项办结率达到100%,实现了老百姓办事不出镇的愿望。

此外,溪口还强化镇区动态保洁机制,生活垃圾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模式;改革环卫管理体制、升级环卫设施、打造环卫专业队伍,让街面整洁干净;推进“五水共治”工作,健全城乡污水处理网络,铺设污水管网,拆除水源保护区规模化养殖场,全面治理水环境,形成水清、天蓝、地绿的人居环境,不仅顺利通过国家卫生镇省级复评,而且群众满意度达到99%以上。

由此所见,溪口国家卫生镇省级复评的顺利通过是水到渠成,也有力地验证了当地政府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办事效率而所作的努力和成效。

城乡统筹 推进城镇化建设

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溪口把城市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口转移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结合起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构建“城区—中心村—一般村”的城镇体系为目标,全面完善村庄布点规划,加快自然村撤并、下山移民和农居房建设步伐,推进农村人口向镇区及周边中心村转移居住、转产转业,三年建成农居小区近70万平方米,实现农民转移8000人;注重以人为本,积极完善交通、防洪、供水、排污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电、网、水、路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全面向城乡延伸,三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优先发展便民类商业体系,文化、体育、卫生、教育、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加大。

产业支撑,壮大经济实力。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让老百姓进得了城,安得了心,必须让他们能就得了业;要支撑一个镇的建设,不能单一发展某一产业,需要工业、农业、服务业全面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溪口启动了占地总面积700多亩、总投资近12亿元的大岙生态工业园区,为溪口高效低耗的清洁产业集聚,溪口镇又出台了《溪口镇大岙工业园区入区工业项目准入条件、评审办法、退出制度及相关指标考核办法》,在保证产业高效清洁的同时,也让工业可以有效稳定发展。2014年溪口镇招商引资与2009年相比,企业数量增加107家,达到1065家;其中规上企业增加15家,达到51家,亿元以上企业增加1家,达到8家;目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9家,达到19家;县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32个,中国驰名商标及省级以上著名品牌11个。

大岙工业园区的建设进一步发展了气动元件、美容美发、节能照明线缆三大块状经济,也为溪口镇招商引资提供了新平台。溪口镇党委、政府再接再厉,加大创新的力度,加快招商引资力度。今年1—8月,溪口共招引项目42个,8 个月引进项目42个,其中投资2000 万元以上项目13个,完成年度任务260%,实际利用外资817万美元,完成年度任务163%,领跑全市。

这些都得益于近两年镇党委、政府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紧抓了机遇,及时确立了一批重点招商项目,并努力做到精准招商,不断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大大加快了溪口加大投入的力度,加快小城市建设,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市内外投资商。

农业是根基。溪口镇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花卉、水蜜桃、雷笋为主的林特经济发达,有中国水蜜桃之乡、全国水蜜桃特色基地乡镇、中国雷笋之乡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雷笋)标准化生产基地等桂冠。

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作为溪口农业产业的花木生产,在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经济收入的同时,导致区域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溪口镇党委、政府的态度是:决不能以森林生态破坏为代价来实现经济增长,四年内必定退花还林,还溪口山青、水碧、天蓝、地绿的生态环境。

为此,溪口镇成立了四明山森林资源保护及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堵疏结合、综合治理的办法,实施退花还林。

封山育林。禁止在已种植花木区域除草、施肥、施药,不得随意开挖。成立溪口镇森林派出所,建立行政司法相衔接的联动执法制度,负责执法巡查。2013年来共查处林业行政案件47起,其中办结毁林开荒案件33起,查获林木蓄积146.8立方米,查处办结林业刑事案件4起,有力地打击了毁林开荒行为。

建立已种苗木登记管理制度。对纳入退花还林区块的花木现状进行登记管理:清点株数、登记造册、编号挂牌、拍照留档。未经审批私自开挖迁移,按照毁林开荒案件严肃查处。

建立苗木准出审批管理制度。在溪口镇两个主要对外出入通道设立两个固定花木检疫点,一个流动检疫点,林业执法部门同公安、交警对花木外运车辆进行固定检查、流动检查,花木外运持检疫合格证和审批单才予以放行,依法查处无证运输。

补植复绿,开展生态修复。农户申请出售花木后的空地,必须落实“岀一补一”的植被复绿措施;统一流转四明山核心景区的山林,按照规划种上用材林、经济林和珍贵的树种;实行客土回填工程,对花木打土球出售造成的表土流失,采取客土回填的方式提升土壤肥力;实施新浒溪线边坡绿化工程,对新浒溪线董村大桥至直岙村老浒溪线路两侧岩质边坡实施绿化工程。

对退花还林,溪口镇不是一“退”了之,而是保证花卉产业得到发展,保障老百姓生活。镇政府成立农业发展公司,流转核心景区内林木林地经营权,承租7万亩的公益林、林木和农户林地,支付租赁费每年每亩100元给农户,增加农户的收入。流转后实行统一经营管理,规划生态景观林,与乡村旅游布局配套。

同时,溪口镇政府在江西等地落实租赁花木基地10000亩,前两年免费提供给大户和其他花农,鼓励花木外迁转移,培育花木生产的总部经济。区域内农户退花还林,愿意下山建基地或到外地建花木基地的,由镇政府协调,联合各村和专业大户等去外地发展基地,对下山外迁基地适当给予地租费的补助。扶持花木向产业化、精品化、高端化发展。对农户提供产品品牌培育、市场营销、科技发展等各方面帮助,让农户的收益得到保障。

溪口镇党委、政府还选择在亭下湖村等地价合适、基础设施较好和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区块建设移民安置小区,保障下山农户的生活、就业以及子女就学。

升级转型 打造特色旅游城市

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景色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旅游格局多维而宽容,为打造“海内外著名旅游目的地”和特色旅游城市,风景区党工委、管委会,溪口镇党委、政府着重在风景名胜、民国文化和佛教名山三篇文章上狠下功夫,构建多维旅游区。

一维凸现以游兴城。溪口镇东靠武岭,南濒剡溪,北临雪窦山,水绕山环,景色秀丽,历史悠久、山川灵秀、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丰富,整个溪口雪窦山风景区由千年古镇溪口镇、幽谷飞瀑雪窦山、岚山秀水亭下湖三个各具特色的景系共63个景点组成。

拥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溪口镇,曾经只是以观光旅游业为主。游客走走逛逛一天也就离开了,无法带动溪口镇的其他产业发展,导致旅游综合效益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12年,溪口提出了“东城西游、一心两翼”的城市功能新布局,走旅游特色型小城市建设路径,推进溪口镇旅游从核心景区向全域旅游转变,将观光旅游转型为休闲度假型旅游。

2012年以来,溪口镇以年均35%的增速,累计投资近50亿元,推进湖山新城、两岸文化交流中心、状元岙文体创意区等重大功能区块开发。桃源宾馆、银泰五星级宾馆、雷迪森佛文化酒店、环球乐园、旅游特色一条街等旅游服务重点项目,对外招商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溪口镇上和雪窦山景区先后建成总面积14万多平方米的9个生态停车场、面积分别为1300平方米和1150平方米的两个游客中心、占地面积165亩的旅游集散中心,开通了旅游巴士,溪口宾馆至雪窦山集散中心道路及镇区主要道路立面改造和景观提升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启动和完成,完善了景区城区交通体系、服务配套设施。

今年,投入2500万元,实施“夜间景观亮灯工程”,在剡溪两旁安装3万余盏24伏LED低碳照明灯。新的景观灯,采用线条灯、瓦棱灯、投光灯、地埋灯、庭院灯、照树灯等不同的照明方式,将“民国文化一条街”打扮得流光溢彩,在提升景区整体形象的同时,延长了旅游产业链,给沿街商家带来更大商机,也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

与此同时,加快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古村岩头村、浙江省旅游特色村三十六湾栖霞坑古村的“宁波十大文化旅游古道”等一批乡村旅游热地,成为城里市民双休日的好去处。与此同时,瞄准文化休闲、夜间消费、运动养生等新型业态,启动亭下湖房车基地、露营基地、登山步道等项目,为旅游转型发展锦上添花。弥勒文化节、旅游文化节,将文化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旅游升级,乡村旅游的游客规模已达年30余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4000万元。

今年1—7月,溪口实现旅游经济收入15.44亿元,同比增9.66%,其中旅游人次277.8万,同比增5.7%。

二维彰显民国文化。溪口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故里,玉泰盐铺、丰镐房、武岭门、文昌阁、蒋母陵园、蒋氏宗祠等22处历史遗迹保护完整,堪称“民国文化第一镇”。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除了8个“国保点”外,溪口镇上和雪窦山还有武岭学校、中国旅行社雪窦山招待所旧址等保存完整、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国建筑与蒋氏遗迹。这些民国文化载体,彰显着文化和旅游的双重魅力。

众多专家和游客赞叹:溪口,是民国经典建筑的一座天然博物馆,是民国春秋的一本原真读物。对中华民国史深有研究、颇有权威的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教授,曾用“当之无愧、当仁不让”8个字,肯定了溪口“民国文化第一镇”的重要地位。

三维打造佛教名山。早在1700年前的晋代,溪口就有尼结庐山顶,时叫“瀑布院”。其后,历经宋代多位皇帝敕赐、钦点,享有“五山十刹”、“应梦道场”等盛誉。雪窦山弥勒菩萨形象是中国传统信仰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产物,也是中国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人文胸襟的映射。民国时期的全国宗教领袖、雪窦寺主持太虚大师,一生致力佛教教育,在国内外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奉化市乃至宁波市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把雪窦山打造成佛教名山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去年3 月,宁波市政府召开雪窦山打造佛教名山推进会上,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卢子跃在会上强调,佛教名山要有名山名寺名校,要围绕“弥勒道场”、“佛教文化”、“山水旅游”三大核心特色,坚持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尤其要办好雪窦山弥勒佛学院,为争取浙江佛学院总部落户雪窦山创造条件。

今年5月17日,浙江佛学院雪窦山弥勒佛学院授牌;9月20日,浙江佛学院、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奠基仪式在雪窦山举行。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的浙江佛学院在雪窦山脚上白村地块奠基,将建成国内一流的以人间弥勒为特色的佛教综合型大学,努力把佛学院建成学僧培养高地,传递正能量新地,两岸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的重地。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及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冯志礼等领导和海峡两岸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出席奠基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发来贺信。这两大亮点,雪窦山打造佛教名山又斌予了新内涵。

其他维度主题彰显。如位于溪口国家森林公园的杜鹃谷等,贯穿这所有旅游资源维度的重要精神核心之一,其幸福指数就是宽容。溪口人崇尚儒道,有着“以和为贵”的人性信仰;以布袋和尚为形象的弥勒菩萨秉持真诚乐观的修行心态,于是这一方土地也性灵起来,这是宽容大度的佛性感悟。

生命因宽容而得到了升华。1987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会全力赞同让溪口的雪窦山成为佛教第五大名山的提法。

经过三年多的小城市培育,特别是在2012年高配的党政班子努力下,溪口镇形成了“东城西游,一心两翼”的城镇功能新格局。一心:以“民国文化名镇”溪口古镇和“弥勒道场”雪窦山佛教名山为组团,以旅游引领特色发展,打造中部特色文化体验区块,使之成为溪口镇的“城市会客厅”。两翼:东部以现代工业区、状元岙文体区和湖山新区为组团,通过“现代产业+生态人居”模式,打造东部城市人居区块,使之成为溪口的“城市工作室”。西部依托山区优良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以及特色农业基地的组团,以生态为基础,通过休闲度假类产品开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优化发展,打造西部山水度假区块,成为溪口镇的“城市后花园”。

三年多的历程中,溪口镇打破了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制约,让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并驾齐驱,形成了“城中有游,游中有城”现象。居民的幸福感、舒适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4.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认识 篇四

摘要

城市化或城镇化道路是指实现城化的动力、机制、原则和方式,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城市化的问题。具体来讲,城市化道路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城市化类型的选择、城市化动力和实现机制的选择及城市发展方式的选择。不同的城市化道路、不同类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会产生极不相同的经济社会效果。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怎样实现城市化,是决定城市化快慢和成败的关键。只有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城市化,避免或减少“城市病”、农村凋敝、城乡差别扩大、城市剥削农村、城乡对立等社会问题的发生,促进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实践不断发展,我们对城镇化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了具体部署。深刻认识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重点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

关键字:城镇化选择发展进程任务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城镇(城市),最初是在农业生产有了剩余、手工业从农业分离,进而商品交换扩大形

成固定交易市场并与防御性城堡融为一体逐步发展起来的。城镇化,则是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人口向城镇集中、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国工业化正处在中后期阶段,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基

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现代化是依托工业化、城镇化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相伴而行、相互促进。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对于继续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强大支撑。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第二,城镇化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抓手;

第三,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建成全面小康社

会、实现现代化,难点、重点在于解决好“三农”问题;

第四,城镇化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城镇化作为

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既能提高人类生产活动效率,又能为人类提升生活质量和水平创造更优越的条件。

二、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

关于新型城镇化道路目前尚未有标准定义。我们结合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

思想,把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和特征主要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内容:

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互动,通过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产城融合,实现城镇带动的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村文明延续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四化”协调互动,缺一不可;二是需要产业积聚促进产城融合,尤其是需要通过服务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来推动;三是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需要城镇发展来带动;四是城镇化发展不是要消灭农村、农业、农民,而是要注重三农问题的解决,增强农村文明的传承能

2力;

二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倡导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突出统筹均衡发展;二是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突出资源集约节约和生态环境友好,体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城镇化;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产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四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突出代际公平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是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城市格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展现中国文化、文明自信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突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二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突出城市群的紧密联系和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和综合能力建设。四是注重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关怀相容,强调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亲密结合,城镇化建设既不“邯郸学步”,又不“闭门造车”,要体现出东方大国的风采和力量;

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包容性、和谐式城镇,体现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城镇化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二是建设包容性城镇,强调城镇不同主体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性。三是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突出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四是建设和谐式城镇,更注重城镇化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城镇化的奋斗愿景。

三、对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探索

第一,科学制定战略规划。推进城镇化,必须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要科学编制

国家城镇化发展规划。加强对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规律的研究,深化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抓紧制定管长远、管全局的国家层面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国家城镇化发展规划要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人口发展规划、文化保护规划等相衔接,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坚持城乡统筹,兼顾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城镇长远发展方向、空间战略布局、长期发展目标,形成可考核的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第二,发挥产业支撑作用。推进城镇化,必须加强产业支撑,提升转化农民、吸纳就业的能力,夯实城镇化的经济基础。要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围绕构建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生产要素向重点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和区域型城市群集聚,加快壮大产业规模。要把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和调整工业内部结构作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强化城镇体系专业化分工协作,提升中小城市的产业承接能力。坚决杜绝把应淘汰的落后生产技术、污染严重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转移。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分工合理、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供基础;

第三,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推进城镇化,必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着力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即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重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格局。要着力推进形成城市群;

第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镇化,必须按照城镇人口增长趋势,进一步在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上下功夫,努力使城镇承载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城市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确保城镇化发展与城镇承载能力相适应。要着力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加强城镇交通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围绕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区际交通骨干网络,强化城市群之间交通联系,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外交通。要加大城镇公共交通投资力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缓解交通拥堵。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合理布局、统筹推进的原则,加大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热力管网、道路、照明、垃圾污水处理以及城镇信息基础设施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城市应急防灾能力建设,严防城市内涝事故;

第五,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实现“三化同步”,必须从规划、产业、基

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做到城乡统筹。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对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进行一体化规划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要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管理,科学合理地布局工业、服务业、交通、住宅、基本农田以及生态用地,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推动土地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第六,积极破除体制障碍。推进城镇化,必须进一步大胆探索,破除体制尤其是城乡

二元体制的障碍。只有不断推进土地、户籍、财税、行政管理等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才能为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5.新型城镇化道路 篇五

1.中国为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如何城镇化?

1.1新型城镇化道路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1.2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背景与原因

近来,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人们普遍认为,新型城镇化将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新一轮的高速城镇化,将会大兴土木、圈地造城、逼农民进城上楼、推高房价。新型城镇化果真会如此吗?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我国为什么要提新型城镇化?怎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五位一体”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探讨。

根据国际上一般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城镇化率处于30%到70%之间时,城镇化速度则相对比较快。据此可以判断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城镇化率还将快速提高。如何才能更好地确保我国城镇化质量?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快速城镇化,使我国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一些国家发生了严重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快速城镇化,带来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到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已经下降到约10%,工业化基本实现。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只转移劳动力,而不能减少人口,有限的农业农村资源,不足以支撑城乡居民实现均等化的收入,全面小康无从谈起。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了,全面小康建设的难度也就降低了。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不但会让城镇更好地吸引合格劳动力,更好地提升劳动力素质,而且更加有助于促进城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可以让劳动者更加稳定,彻底解决民工荒和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通过转移劳动力培训和工作积累,形成稀缺的人力资本,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不仅给城镇提供产业工人,而且也会拉动消费,扩大需求,促进城镇第三产业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城镇更好地聚集各类资源并优化配置,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长期以来,城镇建设往往都是低价征收土地,以土地财政搞城镇建设。推行新型城镇化,能够更好地维护拆迁户和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减少利益冲突。推行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让城镇更加宜居,让市民生活更有质量,这更加符合广大市民的期待。

只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3新型城镇化中“新”含义的理解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聚集,是传统农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表现形式,是劳动力、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非农部门转移,从而获得较高生产率和较高收益,同时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随着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需要探索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加快郊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顶层设计,在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组织体制机制建设等多个领域,正确选择和科学决断郊区发展的战略和政策。问题的关键在于针对传统城镇化道路形成的弊端,深刻把握“新”的内涵。

“新”在理念创新。破解当前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重大问题,关键是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吸取人类历史上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创新城镇化的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树立新的城镇化理念。不能是19世纪欧美城镇化在空间上摊大饼式的无序发展,要进行科学的规划指引;也不是20世纪拉美城镇化的人口过度聚集,城镇化关键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解决人的问题。

“新”在适应技术创新要求。随着信息化革命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过去那种为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便利和能源的集约节约利用而呈现的工业集聚现象,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此影响到城镇化空间形态发展在未来的基本走向。城镇发展的整体模式不再仅局限于交通线路而呈星状的廊道特征,而更趋向一种匀称状态,新型郊区地块更大,密度更低。随着区域的专业分工和内部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加强,城镇体系最优分布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革,由原来的单中心过渡到多中心,逐步演化为网络化布局结构。实际上,在党的重要会议上已经多次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多元化发展的路径。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提出“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这种网络化空间布局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与当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相契合的。

“新”在制度创新。城镇化的本质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过程。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二者在资源配置上的关系,按照市场的逻辑,推进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领域和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农村集体所有制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带有的两大制度特征,也是城镇化进程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两个制度性约束: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制度障碍及其背后隐含的福利因素筑就了城镇化的高成本门槛,造成了农民进城的阻力。另一方面,进城农民与村集体的产权关系无法理清,无法有效处置在农村的集体资产,形成难以割断农村的财产脐带。加上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资源禀赋结构的约束,形成大量的结构性问题。

1.4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途径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2.结合自己的专业,新型城镇化给大学生带来了哪些机遇?

6.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新要求 篇六

清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随着我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社会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城镇化建设也将进入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我局结合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民族自治县(旗)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调研报告》的精神,就如何推动我市两个民族自治县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规划先行,引导城镇化有序推进

树立新的规划编制理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规划工作,合理引导两自治县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节奏。结合中心镇建设、名镇名村建设和岭南特色街区复兴的具体要求,两县可选择一批基础较好和群众积极性高地镇村作为示范点进行规划建设,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吉田镇、永和镇上草村、太保镇保城村,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古排等。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以科学的建设标准、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要求,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为原则,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突出民族特色,注重保护好历史古迹、古民居、古村落、古建筑、民间

艺术使两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和城镇发展脉络得以传承。

二、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省、市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以宜居城乡建设为动力,借创建省市两级“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宜居社区”的契机,加快两县的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城镇道路、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结合城镇化建设,有计划地推进“三旧”改造,使城镇化建设扩容与提质互相促进。在城镇建设中要注意环境的营造,两县的绿道网的建设要结合地方实际,突出特色,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河水轴线那样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绿色观景长廊,并根据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积极指导两县开展“万村百镇”整治,制定好村镇整治地工作计划。

三、以人为本,将保障性住房建设、高寒山区移民等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两县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要努力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有人居住的农村泥砖房(茅草房、危房)改造工作;加快少数民族高寒山区移民房屋建设,抓紧指导高寒移民新村规划编制工作。通过上述几种途径,使更多人口逐步向城镇集聚,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

同时,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要加强对建设工程质

量的监管,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四、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农民有序流动

7.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新要求 篇七

中国在过去30多年中, 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中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中国还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 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在世界上的排名很靠后。按人均计算, 中国排在100位以后, 仅是日本的1/10, 是美国的1/11。与德国3.88万美元的人均GDP相比, 中国的人均GDP也只有6000美元。城镇化方面更是如此。根据统计, 截至2013年底, 中国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有趣和巧合的是, 这个比重刚好达到目前世界城镇化比重的平均值, 从下面的世界城镇化地图中可以看出, 西欧、北美洲、澳洲、大部分南美洲、日本和韩国的城镇化比重都超过了75%, 与发达国家比较, 相差30至40多个百分点。

同时, 在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下,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城乡居民权利不均, 公共服务不均。城镇化不应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徙, 更重要的在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 尤其是让失地农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中国城镇化路径的国际比较———美国、德国、日本的历史经验

统观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 各国达到50%左右时的时代背景各不相同 (表) , 中国2.5亿农民工的数量比日本人口 (1.2亿) 和德国人口 (8200万人) 的总和还要多;或者说它相当于美国人口的 (3.1亿) 的2/3左右。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的流动, 在世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的。

美国是分散型城镇化模式, 美国的城镇化起步于19世纪30年代, 到1920年时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1.2%。主要特征是人口及产业分布相对均衡, 不是以政府而是以市场导向带动城镇化进程, 实现了从摊大饼到精明增长的转变 (“精明增长” (Smart Growth) 主要内容包括强调空间紧凑, 用足城市存量空间, 减少盲目扩张;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步行;加强土地利用的混合功能, 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的环境;通过鼓励、限制和保护措施, 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 , 国际移民在城镇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同时实现了城乡共同富裕及一体化发展等。

美国城镇化在空间格局上表现为城市沿公路线不断向外, 低密度蔓延式城镇化也带来诸多问题, 包括大量森林、农田、绿地被占用, 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越来越远, 在耗费通勤时间的同时, 大幅度提高了能源消耗;居住区过于分散, 商业服务、文化教育等设施难以配套, 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老城区破旧, 设施得不到更新, 商业服务、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的优势得不到很好发挥等。

德国的城镇化主要采取多中心型城市分布模式。欧洲国家的城镇化进程虽然也是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但城市规模体系的发展却相对平衡。德国有11个大都市圈, 这11个大都市圈分布在德国各地, 城镇规模不大, 但基础设施完善。德国注重均衡和协调发展, 在城乡建设和区域规划的政策上, 注重形成平等的生活环境, 追求可持续发展。这种城镇化模式不容易造成人口、资源的过度集中和要素资源价格过度高涨, 有利于经济平稳运行。

日本是典型的集中型城镇化模式, 是“一极化”与“分散化”并存, 集中型城镇化模式的特点是在发展初期更容易集中人力、物力, 产生规模集聚效应, 但随着城镇化推进, 城市又往往发展到非均衡和过度集中的状态, 造成城市要素资源价格高涨和经济巨大波动。其城镇化过程可以看作是人口向东海道城市群集中的过程, 近7000万人口 (约占日本总人口的61%) 集中到东海道城市群。东海道城市群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 分布着日本80%以上的金融、教育、出版、信息和研究开发机构, 在日本其他地区则存在“过疏化”的现象。由于日本的城市人口主要集中于东京, 导致房价出现了大幅度上涨, 最终导致泡沫的形成和破裂。

三、征收补偿估价标准国际比较———美国、德国、日本的历史经验

土地征收的实质为把属于私有或者集体财产权的土地转化为公众或国家政府所有, 所谓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是指采用怎样的衡量方式或定价标准对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和相关权利人进行补偿。确定土地征收补偿的估价标准, 关键在于确定被征收人应当获得什么程度的补偿才是合理的、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世界各国不同的土地制度有着不同的征地补偿标准:

美国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核心在于合理补偿。美国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是以土地征用前农用地的市场价格为计算标准的, 不仅考虑土地现有的价值, 而且充分考虑土地可预期、可预见的未来价值, 有效保证了被征收者的利益, 即并通过立法来最大限度地保障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为防止土地资源过度征用和保障失地农民的正当权益, 与此同时, 还对被征收土地的相邻土地所有者、经营者进行损失补偿, 充分保证了土地所有者的各项土地权益。

日本政府对被征收财产的补偿限于对财产权自体的补偿, 即财产权补偿, 包括收用损失补偿和事业损失补偿, 对土地资源在法律上进行了比较清晰地界定和充分的规定, 确保被征地者获得合理、足额补偿且政府征用土地必须对原地权人给予正当、合理、足值的补偿和赔偿。补偿金额主要包括征用损失赔偿、通损赔偿、少数残存者赔偿、离职者赔偿、事业损失赔偿等, 补偿标准要按照法律规定的办法进行计算:按被征收财产的正常市场交易价格计价, 并按签订合同时的价格计价, 对以后价格变动后的差额不再进行追加。

德国以政府公布土地征收时土地的市场价格为准。补偿的范围主要包括被征收土地或其他征收标的物的价值损失 (即实际损失) , 以及营业损失、因分割造成不动产价值降低、迁徙费、必要的法律咨询费、权利维护费等。

四、对我国城镇化模式与制定征收补偿估价标准的启示

城镇化实际上是一种土地的再分配过程, 涉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地方政府等方方面面的利益, 在推进过程中必须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对立风险。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由于时空的差异和国情的独特性, 不可能照搬任何一种成熟的城镇化模式。在资源与环境胁迫条件下, 我国应当充分借鉴世界其他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结合国情, 因地制宜, 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时集约型城镇化方向应该坚持。发挥都市圈和城市群的作用, 推进跨区域的经济社会协调管理。加大中小城市产业化发展。根据有关资料, 我们总结以下几点建议: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为我们估价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借鉴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做法, 根据我国公平原则的基本要求, 国家应当给予因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相关权益受损的失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当的经济补偿, 征收补偿估价标准尽可能地体现效率、公平的原则, 政府应该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估办法, 合理补偿数额, 改进补偿费分配方法, 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机制, 最大限度地弥补被征收者所受到的损失, 想方设法让失地农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中国的城镇化步伐, 不宜太快。由于日本的城镇化速度过快, 导致的一个问题是:人口向东京一极集中和偏远地区人口过疏的问题。而德国的城镇化则较为平缓:它没有任何一个城市人口过度集中或其他地区人口过于稀少的问题。目前, 中国提出了建立十大城市群的设想, 如果能够顺利实现, 那么, 它将有助于避免人口过度集中到少数沿海大城市而导致的人口不平衡问题。

注重中小城镇的发展, 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除了少数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以外, 同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中小城市。这些中小城市既有较高的生活水平, 又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和较为舒适整洁的环境。中国提出的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方针, 与此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 这些国家的经验值得研究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世行:中国今年超美跃升头号经济体-经济学家:中国GDP超美至少也得5年之后http://bjrb.bjd.com.cn/html/2014-05/07/content_176708.htm.

[2]李向阳, 理性看待“中国经济规模世界第一”[N].人民日报 (国际论坛) , 2014-05-08.

[3]チャイナ?アズ?ナンバーワンは幻に終わるか―もはや時間の問題であるGDPの米中逆転―日本野村证券关志雄.

[4]李君如.中国道路与中国梦[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5]郑必坚.论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新道路.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

[6][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年到2000年的经济变化和军事冲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0.

[7]时殷弘.成就与挑战:中国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理念与对外政策形势[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 (2) .

[8]李景治.“和谐世界”:中国国际战略的新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 2006, (5) .

8.新形势下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探讨 篇八

关键词:城镇化道路;小城镇化; 制度变革;产业化

一、引言

2010年第二季度末,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事实上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一、通货膨胀忧虑;二、经济增长方式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三、资产泡沫问题;四、社会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等等。要想使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国家必须切实改变经济增长战略,走城镇化道路,使农民成为市民,扩大内需,改变经济增长单靠出口拉动和政府投资拉动的被动模式。

这几年国家领导对城镇化问题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10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也以一号文件的形式提到城镇化战略:第23条: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

因此,实施城镇化将是国家今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战略所在。

二、中国经济发展与城镇化道路

1.城镇化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一国或一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往往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其进程一般沿着起步———快速发展———高位趋缓的轨迹来发展,并呈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三个阶段。

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被认为是初期阶段,该阶段一国或一地区的国民经济总体实力薄弱,城镇化的速度相对比较缓慢。30%-70%被认为是中期阶段,这个阶段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发展期,人口和经济活动迅速向城市集聚。城镇在外延扩大的同时也开始了内涵的发展。70%以上被认为是城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也是高级阶段。这时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城镇化步入平稳阶段。

表1 2002年~2008年中国城镇化率数据

从上表数据看,中国目前应处于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中国的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加速城镇化也是新形势下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由出口拉动向消费和投资拉动转变的重点途径。

2008年中国的出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2009年出口增长大幅度下降16%。虽然2010年上半年出口有所好转,但今后出口形势仍面临很大压力。美国贸易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货币战频繁发生,再加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世界经济有可能二次探底等等,今后中国想继续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已是不大明智。

为了促使经济继续增长,只有靠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来实现。中国的城镇化会带来更多的城市、城镇人口和资源巨大需求和投资需求,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主要载体。有研究表明,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万到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各种累积效应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源已经为其他国家所证明。

因此,城镇化道路是中国在新形势下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借鉴国外模式,结合中国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1.城镇化道路模式

关于中国的城镇化到底是发展小城镇、中等城市,还是大城市的讨论,国内研究者先后提出了许多见解,归纳起来主要有:(1)小城镇论。这种观点认为,为了避免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过度城市化的问题,中国应根据自己国情,大力发展小城镇,走“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城市为辅”的城镇化道路。代表人物是费孝通先生。(2)中等城市论。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城镇化应以发展中等城市为重点,因为中等城市兼有大小城市的优点而少有两者的不足,因此中国应该走以中等城市为重点的城镇化道路。(3)大城市论。这种观点认为,人口向城市集中,尤其是向大城市集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因此,中国的城镇化也应该走大城市扩容、以发展大城市为主的模式。(4)均衡发展论。该观点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应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主干,各类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网络系统。等等。

但事实上,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经济区域差异明显,城镇化背景复杂,任何一种单一模式均不可能完全适应区域城镇发展需要。考虑到中国7亿多农民,当前小城镇的建设应是目前城镇化的重点,中国应构建以小城镇为发展重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体系。在重点发展小城镇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由当地政府选择发展适合当地的小城镇模式。

按照小城镇的形成和机制,小城镇可被划分为卫星城市、专业城市和普通小城镇。

根据小康社会与村镇建设课题组(2005)年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小城镇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具体见下表:

表2 三种类型小城镇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地方政府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和引导下,根据自己情况对小城镇建设作好合理的规划,走适合自己的小城镇化道路。

以宁波为例,目前宁波把中心镇建成卫星城市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突破方向。2008年宁波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了一万美元,城镇化率已达到63%以上。在此基础上,宁波2009年启动了卫星城市建设项目。把江北慈城镇、余姚泗门镇、宁海西店镇、象山石浦镇、鄞州集士港镇、奉化溪口镇及慈溪观海卫镇为卫星城市试点镇,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试点,将这批中心镇发展成GDP 60-100亿元、财政收入6-10亿元、常住人口8-15万人、人均收入2-3万元、规划建成区面积8-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5%-70%的现代化宜居、宜业小城市。

2.小城镇化运行机制

鉴于中国的经济、政治体制和目前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土地资源等情况,完全由市场对中国的城镇化发挥作用是不切实际的,中国目前的城镇化模式只能是政府调控和引导下的由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的小城镇化模式。

在这样的模式中,首先,地方政府要在中央政府总的城镇化战略前提下作好自己小城镇化的科学规划,确保小城镇化有序、合理、健康地发展。

政府在作具体规划时,可以选择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重点发展。对重点发展的小城镇,也要根据本镇的特点,做好自身的科学规划。

其次,小城镇化必须有很好的外在保障:政策和制度保障。

(1)政策保障,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城镇化政策,积极推动城镇化实施。

中央政府制订确保城镇化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宏观政策。而地方政府则制订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

(2)制度保障,由中央政府对现行的城镇化道路进行制度保障。推行现行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等改革,打破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

目前城镇化最大的困难还是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要入城所面临的住房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土地制度等等,都是很难解决的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又使这些年的城镇化道路困难重重。浙江省在2009年9月22日马上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9〕62号)。根据规定,具有浙江省户籍、年满16周岁(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除外),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未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均可在户籍所在地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国家《指导意见》相比,浙江省的参保范围由农村居民扩大到了所有城乡居民。至此,浙江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启动实施。这些可以看作是国家和地方为取消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变革跨出的重大一步。

第三、小城镇化的内在动力:产业化

无论是卫星城市模式,还是专业城镇模式或普通小城镇模式,要想在现代经济中成为富有生命力和活力的小城镇,则它们的建设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在政策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利用产业集聚作用,凝聚资本、技术和劳动力要素,提高经济效益。国内外大量的学者研究已表明,产业化形成的集群效应可以导致要素的空间集聚,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的集聚,是促进城镇化的内在动力。各个地方可根据当地经济特点,尽力培育和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利用产业集群形成的经济效应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力发展。如果没有产业经济这一内在动力,城镇化的建设道路就走不远。

还是以宁波的卫星城市建设为例。宁波的卫星城市建设坚持产业引领。在卫星城市发展规划中,考虑到各个中心镇的经济特点,大力培育“一镇一品”的块状经济,打造特色的先进产业基地,推动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向中心镇工业园区集聚。注重以中心镇发达的工业为依托,发展专业市场、商贸、休闲旅游、餐饮等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目前,块状经济、专业特色市场和服务业功能区已成为城镇与农村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如慈溪周巷镇以家电、机械为主导的制造业及中国食品城,余姚梁弄镇的灯具制造业,奉化溪口的旅游业,象山石浦镇的水产品加工业及中国水产城等。只有在这种内在产业化的引领下,小城镇化的道路才可以越走越远,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

四、结语

总之,城镇化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形势下中国转变经济增长结构,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考虑到中国地大人多,且七亿多农民的存在,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应以小城镇为建设重点。各地政府应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下,科学制订小城镇化规划,坚持产业引领,走适合自己的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化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秀玲:对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42-45.

[2]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0-2-26.

[3]城镇化为中国经济提速:中国城镇人口已超过6亿.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12-23.

[4]胡鞍钢:城市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J].湖南社会科学.2003,(6 ):78-84.

[5]钱振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5.

[6]小康社会与村镇建设课题组.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与小城镇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05,(70):19-29.

[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宁波:推进中心镇向卫星城跨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EB/OL.

http://www.town.gov.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module=2 8&sortid=0&artid=1340

9.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 篇九

城镇化进程,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也是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精神。我认为,城镇化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目前,城镇化是我国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紧迫而又重大的历史任务,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新契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保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重视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经济大发展,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草地沙化等现象日趋严重,城镇发展也出现了上述问题。因此城镇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打破城乡壁垒,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城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民工问题。与同企业的正式职工相比,农民工在工资、奖金、节假日、医疗和抚恤等社会保障方面总体上处于一种待遇十分低下和无保障的地位。城市职工普遍享受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将农民工完全排除在外。同时,进城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当前义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难题。

二、失地农民问题。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一个百分点在提高,而推进城镇化,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进行道路、住房、厂区等的建设。其直接后果是造成了4000 多万徘徊在城市边缘的“失地大军”,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失地农民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

结合我国当前实际,要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方位解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问题。

⑴ 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城市的农民工政策。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实现居民的迁徙自由,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城乡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使户籍制度恢复其只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和人口信息统计功能的本来面目,使更多农民工成为“名正言顺”的城市人。

⑵要积极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应根据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发展情况和生活安置能力等各种具体条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的条件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市居民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⑶要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首要的内容,就是必须给进城农民工以“市民待遇”,让农民工与市民享有同样的合法权益,享有平等参与各种竞

争的机会,如职业培训、子女受教育等权利。

⑷要积极引导农民工进城就业。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给予农民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发展观。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虽然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城乡充分就业,但重中之重是强化产业支撑,实现城镇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城镇化提供物质支撑。新型工业化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步入信息社会后,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尽早赶上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步伐,而采取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其关键是发挥后发优势,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

⑵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小城镇的发展。从转移农村人口的目的看,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很难支撑农民在大中城市的定居生活,而且,城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面临就业难的困境,以及现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而小城镇和农村具有天然的联系,小城镇是乡镇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的载体,基础设施条件不高,对于农民进入的门槛,相对于大中城市要低得多。

⑶加快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生产要素的聚集为条件的,而我国的情况较为特殊,因为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长期阻碍,导致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在城镇立足,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缺乏劳动力和消费群体的支撑,必须把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紧密结合。在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下大力气打破城市第三产业的行业垄断,加快改革步伐,对外资和民营企业开放,在用工制度上取消户籍限制和对外人员的限制,第三产业作为劳动力吸收器的作用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增强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加强规划、规范和引导作用,培养城市核心竞争力。以市场力量为主导的城镇化进程并不排除政府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场失效时期和城镇化的初期,以及城镇化超常规发展时期,更需要政府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强规划、规范和引导作用,由政府制定城镇化的总体规划,对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的产业布局、城市规模的扩大等方面,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构建良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秩序,优化城镇化的组织架构,树立城市经营的理念,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增强城镇的文化底蕴。努力提升城镇的凝聚力、城镇发展的和谐度、城市品牌形象以及城镇居民文化观念及精神风貌。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就要做好土地资源保障、医疗保险保障、养老保障、公共服务体系配置一体化,资源与环境和谐统一,惠民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就要坚定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理念,一手抓引导推进,一手抓夯实基础,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10.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篇十

新型城镇化是发展新红利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辜胜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型城镇化有六个特点,要实现六个转型,其中最重要的是强调人的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从偏重物的城镇化特别是土地的城镇化向重视人的城镇化转变,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突出位置;

2、从城镇市民-农民工的二元结构向居民待遇一体化转变,强调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从数量增长型城镇化向质量提高型城镇化转变,更加重视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益;

4、从粗放式高物耗城镇发展方式向集约型低碳绿色的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

5、从单纯“做大”城市规模向“做好”城市群、“做多”中小城市转变,更加重视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

6、从四化“分离”向四化“同步”转变,健康城镇化要有坚实的产业支撑,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11.探析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显著特点 篇十一

一、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化、城镇化的区别

在西方国家,城市化和城镇化统一都用Urbanization来表示,日本就将Urbanization译作“都市化”。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化和城镇化的用法并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由于对二者有所混淆,所以出现了“城市化”和“城镇化”不同的概念。有学者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二者本身并没有太大区别,广义的城市化和狭义的城镇化含义是相同的。1982年,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界和地理学界在南京召开了“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学术讨论会”,会议指出,“城市化”与“城镇化”含义相同,是同义语。同时还建议,为免误解最好用“城市化”来代替“城镇化”。200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1]。这是官方第一次提出“城镇化”的说法,后来为统一说法,与国家正式文件的提法相统一。关于城镇化和城市化的使用问题,短期国内并未实现统一,使用“城镇化”的情况也很普遍。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一方面,从词源来看,“城市化”通过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来实现自身内涵的诠释,这是一种国际通用的概念。相反“城镇化”出现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小城镇居多,因而更具有本土化特色。另一方面,“城市化”一般用于“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等;“城镇化”一般用于“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2]。但无论如何,对“城市化”和“城镇化”关键要有最基本的理解,即:不能把“城市化”片面理解为主要发展大中城市;也不能把“城镇化”片面理解为只发展小城镇。

关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将其补充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这是未来城镇化的道路实现转型的“新信号”。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3]。新型城镇化之所以“新”就在于它区别于“城市化”和“城镇化”,由过去片面求速度扩规模的城市建设,转变为以人为本,注重城镇化的质量和文化传承,真正促使新型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居之所。

二、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显著特点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4]国家在实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过程中,始终注重解决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第一,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即改变过去片面的追求土地城镇化、土地房地产化、人口城镇化、城镇扩张化,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中心,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新型城镇化道路主张以人为本,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一致,是马克思关于实现全人类的全面解放的必要组成部分。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的重要手段,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归根到底是“人”的城镇化,是要维护农民利益,保障人民权益,把“农民”的身份转变为一种职业,合理利用新型城镇化的效用,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新型城镇化道路追求发展质量,而非发展速度。城镇化否定了由农村人口到城市人口的简单变更,它还包含着区域以及周边地区的产业方式、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能源资源等诸多资源的产业布局及利用方式,它涉及产业结构、就业方式、生态结构、环境布局的深刻改变,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它实质上是在优化结构布局的趋势下促进农村诸要素系统化、链条化、结构化的统一和升级。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目的在于促内需,保增长。它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潜力,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巨大动力。

新型城镇化道路并不等于“去农村化”,新型城镇化并不是单纯的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农村人口变更为城镇人口。新型城镇化道路反对“去农村化”,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反对非理性城镇化的发展,注重有质量的发展。各种假、大、空,追速度、求模式的未以人为本非理性化城镇发展道路都是不可取的,因其非但会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韧性,还会阻碍空间资源合理布局的价值提升空间,造成暂时繁荣一派和谐的假象,最终会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为此,做到“三个同步”很有必要。即:必须同步带动工业现代化的实现,严防房地产借机操作导致恶性通胀;必须同步带动农业现代化尤其是设施农业的发展,防止由土地问题引发“社会共振”;必须同步解决“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防止由土地变现的“短期暴富”而进入“中等陷阱”。

第三,新型城镇化道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5]。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可见一斑,因此也应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与热切行动。新型城镇化道路主张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并非仅仅是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徙,并非全盘否定乡村文化,并非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无情的占据与吞噬。作家梁晓声曾说,“中国人口众多,城镇化进程越快,农村就消失得越快。特别是离城市不远的农村,被城市的‘野心’吞并,被房地产的‘欲望’占领,影响城市的品格和农村的本色。”[6]由于城镇化道路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如过分追求土地的城镇化、摊大饼式的发展、简单的迁徙农村人口进城、摈弃传统农村文化等,在过大过快的追求城镇化发展效益的过程中,有些举动会忽视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分急功近利,才会导致对城镇化道路如此的“担忧”,最终也会形成“欲速则不达”的僵持局面。因此,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既扩大内需,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妥的发展,又要注重延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好农村文化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实现农村和城市两种不同的文化的完美交融,最终达到各美其美、和谐共长的文化传承目的。

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新建的城市要让大家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和而不同的城镇化。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实现共性,容留个性,促进经济的发展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得益彰。新型城镇化并非让农民远离故土迁徙到城市的城镇化,而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相统一的城镇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J].中国乡镇企业,2011,(4):54-61.

[2]朱孔来,李洪泽.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区别与联系[J].时代金融,2006,(5):35-36.

[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J].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学报,2014,(2):72-74.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新华网,2013-11-12.

[5]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48-54.

上一篇:女学生自卑心理研究论文下一篇:金融炼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