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2024-09-09

天火之谜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2篇)

1.天火之谜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反思天火之谜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着某种精神,以期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高尚精神的熏陶和激励,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单元之首的《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上课前,本想按着一般的老路让学生按着文本的顺序逐步深入课文,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闪光之处,提高对人物精神境界的认识。没想到,刚进教室,校长就没打招呼地尾随其后,这倒让我突然紧张起来,虽说是随堂课,可是上得太差也交代不过去。匆忙中翻开课文,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不如就从“风筝实验”入手吧,因为“风筝实验”是本文的`一个关键地方,富兰克林正是通过“风筝实验”才解开雷暴的秘密的。对,就这样吧。于是,我把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作为课堂的重点,从比较实验风筝与一般风筝的不同到感受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不顾自己的生命再到富兰克林发现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既了解了“风筝实验”的经过和结果,又感受到了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勇于为科学研究奉献一切的精神。

课后,虽然感觉学生学得还算比较扎实,但总感觉学生一堂课上学得太少,反思自己的教学,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细读文本,让他们在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批注,然后选取典型句子品读,分析,效果可能会更好。

2.天火之谜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二

一、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天火之谜》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揭开雷暴的秘密, 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和华丽的辞藻, 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对喜欢新奇、冒险故事的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 很有研读价值。

基于个人经验,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了这样的教学内容:

在第一课时梳理课文的基础上, 第二课时先进入复习:围绕课题中的“天火”向学生提问, 并以“解开天火之谜的富兰克林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 探究实验, 品味词句, 感受人物品质。最后拓展延伸, 介绍人们对富兰克林的评价, 让学生谈谈自己想对富兰克林说什么, 升华人物形象。

从以上教学内容的确定看, 教师抓住两个重要段落的关键词句进行朗读、感悟。在目标设定中, 有“复述课文”这一要求, 但只是在作业设计中布置复述, 教学过程中没有具体的环节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因此复述这个教学目标虽有设定, 但显然形同虚设。

二、基于深入研读教材的教学内容确定

初次试教之后, 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的基础上,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两点新的想法:一是复述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可在课堂中加入训练内容;二是文章烘托手法的妙用也需要让学生加以深入体会。

二稿中, 教师意识到需要引导学生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在教学完第四自然段以后, 加入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温这次实验。这个环节的设定旨在引导学生复述整个风筝实验的过程, 但是因为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缺乏有效的指导, 学生很茫然, 复述时显然很困难。可以说, 在二稿中, 复述的目标虽然设定好了, 也执行了, 但是学生却无法完成;另外, 虽然关注了课文中的烘托, 却没有在教学设计中得以落实。

三、基于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内容确定

小语会会长崔峦要求:“要由分析课文的教学, 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 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因此, 我们的教研团队认识到语文课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 让学生习得一种能力, 达到语言点和训练点的完美结合。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 要让学生获得的语文能力就是复述。因而, 此篇教学设计完全被颠覆, 教师从头再来, 对三稿的教学内容再次作了大调整。

复习导入板块:分成两步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先借助课后习题, 用合并段意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整体概括的基础上切入第二课时的教学, 比试教时对“天火”支离破碎的印象描述有效。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讲述了富兰克林做实验的原因, 试教中补充了富兰克林的有关材料, 引导学生去寻找推测的近义词, 并进行比较, 理解“难以置信”的意思, 想象“透过冷嘲热讽,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去感受富兰克林执着的追求, 花费的时间很长。三稿将这部分的内容做了缩减, 扣住“早就”体会严谨, 抓住“习惯”感受压力, 感悟“决定”, 品读执着, 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以便于将课堂教学重点倾斜到第四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风筝实验”是课文的重点, 教学内容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用复述来引领整个环节的设计,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复述的要点, 训练了复述的能力。与此同时, 也发现两句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

复述分为三种:概要性复述、描述性复述、创造性复述。概要性复述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讲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描述性复述是以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故事;创造性复述是复述过程中加以想象、加工、进行再创作。在本课教学中, 给学生介绍了前两种复述, 让学生重点学习描述性复述。在第四自然段教学的开始, 教师直切主题, 亮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如何把这个实验讲给周围的人听。接着, 依据文本语言, 帮助学生提炼、总结复述的要点。复述的训练分成三个步骤:

1.梳理层次

教师用这样的语言引导:要讲清实验过程, 必须先理清实验步骤, 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 风筝实验一共有几个步骤 (准备风筝——冒险捕捉天电——捉住了天电, 实验成功) 。再用一句话讲清了风筝实验的过程, 这就是一种复述, 叫概要性复述。同时板书, 让学生明白复述首先要做到条理清晰。

2.关注“风筝”

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与我们平常看到的风筝有什么不同? (栓了细铁丝, 线是麻绳, 结上丝带, 系着铜钥匙)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结合课件, 出示4个零件, 想想分别起什么作用。

对这只风筝的具体描述,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只与众不同、极其特殊的风筝。通过步步深入的引导, 学生凭借多媒体课件上的要点提示, 能够完整复述出风筝的特点。此环节, 学生对于描述性复述有了直观感知, 并初步习得复述的本领。

3.实验过程

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实验过程最重要, 让学生掌握复述的第二个要点 (重点突出) , 用“比较语段”的方法同时处理了“烘托”和“复述”两个重要任务。

出示的语段中去掉两句环境描写, 让学生了解捕捉天电的过程, 抓住“怒发冲冠、用手指靠近、啪、蓝色的火花、一阵发麻”等关键短语, 引导学生体会实验的危险。

再出示课文中的语段, 让学生比较这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什么。风筝的颠簸、摇晃以及雷雨交加的天气更凸显了环境的恶劣, 这种描述性的语言也更衬托出实验的危险和可怕, 感受富兰克林的献身精神, 引导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把捕捉“天火”的过程讲清楚。

这个环节最为复杂, 因而要抓住课文的语言, 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 并根据总结出的复述要点, 明白具体生动的语言是描述性复述时需要关注的。同时让学生领会环境的烘托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应该说第三稿的教学内容简洁、高效, 充分显示了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用教材教”, 帮助学生习得第四自然段复述的方法后, 归纳课文三个小标题, 引导复述全文, 达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效果。

四、结语

3.《天火之谜》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天火之谜》;苏教版;烘托手法;勇于探索;敢于试验

教材简析:

《天火之谜》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百折不挠”的一篇课文。《天火之谜》生动地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表现了富兰克林在科学研究中的勇气和决心,说明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大胆试验,就可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4.学习本文烘托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精神。

5.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教学重点:

采用烘托手法表现富兰克林为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的解开雷电之谜的故事,表现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拟从整体入手,以读为手段,通过重点词句的品味,通过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人物特点,积累课文语言,有效落实。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出示夏天“雷暴”的视频。)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

2.这就是古时候人们眼中的“天火”。(板书:天火)天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板书:之谜)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学生齐读课题:天火之谜)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词。

雷暴  劈成两半  爆炸  毙伤  揭开  钥匙  颠簸  风筝  拴住

指名学生读词。

教师重点指导“暴”和“揭”的书写。

2.出示成语。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指名学生朗读。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完成课后第4题。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___________

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___________

第三段(第六自然段)________

2.学生交流。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指导学生用段意归纳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人们一直害怕雷暴,认为是“上帝的怒火”、是“雷神”,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证实了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后来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设计意图: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是高年级的训练内容之一,其中段意归纳法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节课在前面概括段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再读课文感知烘托手法

1.再次出示雷暴视频。这样的天气,你会在哪里?

引导出对于雷暴的可怕。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对雷暴如此畏惧,古时候的人呢?

2.出示句子:“古时候西方人……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学生理解“雷神”“上帝的怒火”

3.感情朗读,读出人们对雷暴的害怕。

4.课文主要是写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为什么要写人们对于雷暴的害怕呢?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一种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副板书:烘托)

5.这样烘托的手法在课文中还有,你们能找到吗?

交流:

“不仅一般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理解“冷嘲热讽”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教师要将课文和写作紧密结合,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托,从对课文的品读中引出写作元素,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读写训练。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对课文作些必要的筛选,要有重组教材的意识,而不是一味依照课本编排逐课讲解。教学中,我就重组了文中的两处烘托手法表现人物精神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从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6.学生想象别人对他冷嘲热讽的画面,练习说话。

(设计意图:拓展文本空白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举措。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补充情节。此处别人的冷嘲热讽书上并没有具体的表述,只有充分补充了,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不易。)

7.感情朗读。

五、小结

面对人人都害怕的天火,富兰克林将要通过自己的试验来征服,这遭到了很多人的冷嘲热讽,但这一切都没能影响他做试验。富兰克林到底是怎样做的?试验成功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作业超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词。

4.天火之谜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一、说教材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九课《天火之谜》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本文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词语丰富的特点,面对五年级这样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以及新课程标准所明确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给课文分段,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5、能根据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能有效的进行。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天火之谜》一文时,我将尝试着使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建构。

学法:质疑解读法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而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不断为学生激起‚涟漪‛甚至‚波涛‛。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课文内容及相关资料)—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五、说教学过程

本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在教学第一课时时,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能够正确、通顺,了解课文大意,能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落大意,并精读了课文的第一部分,感受到了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序。接下来我主要进行第二课时的说课,具体教学环节是:

(一)听写词语,整体回顾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接下来进行听写词语,词语听写完之后,教师出示听写的词语,同时小组成员互相交换批改,之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围绕课文内容说一段话。学生练说后师生交流,教师注意点拨、指导。并请学生思考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中国人称‚雷神‛。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在此激发思维问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采取自由发言。

【温故而知新,教师在课始把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黄金时间用来听写词语,丰富词汇,积累词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灵活运用。这里安排的说话训练,一方面盘活这些词语,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回忆课文内容,为理解课文、复述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历练了语言,注重了创造。巧妙地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

(二)分步导读,品味课文

1、整体感知风筝实验过程

运用第二节的过渡段引出3-4节这个谜解开的经过,从第二节‚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这句话‛顺利引出接下来要学习富兰克林解谜的过程。默读3-4节,让学生想一想你们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实验运用了哪些材料?小组进行交流。板书:注意观察 大胆推测 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 敢于实验 认真实验‚一只风筝‛、‚一根铁丝‛、‚麻绳‛、‚一段丝带‛、‚一把铜钥匙‛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将问题抛给学生解答,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在学习中体会乐趣。培养他们善于思维的能力。默读是阅读的基本形式,在默读中学生全身心浸润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自然读得投入,读得深入,体会得深刻。也只有让学生经历扎扎实实的静思默想,才能迸发出个性的火花。】

2、具体领会实验的过程

当富兰克林猜想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的时候。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这里我进行了预设。

生:什么是‚冷嘲热讽‛?

生:冷嘲热讽就是言语十分尖刻的嘲笑和讽刺。师:透过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

他又是如何证明自己猜想的?引出了‚风筝实验‛,他是如何进行实验的?划出动作的词,你觉得实验经过怎样?出示动作的词。请大家先读课文,然后根据黑板上的动词,试着把故事的经过说出来,指名说说实验的经过。这个过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让学生自由想象,互相交流想法。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引导、指导,让学生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文章很多地方体现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小组讨论什么地方凸显了这个探索精神,并且艰难的过程。这一段交流方法的要求十分重要,避免了课堂上的一些不必要的重复,避免了学生漫无边际的放羊式的交流,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自身体会出的情感才是最真切的,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品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中心,使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达到完美统一。】

3、推敲词句,感受艰难

预设1:‚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师: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你、感受到了想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 生:我从‚一直‛这个词语感受到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因为‚一直‛说明雷暴是种可怕的东西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想改变人们的观念是很不容易的。

生:‚一直‛和‚长期以来‛都是说时间很长,说明18世纪以前人们在心理上完全认可雷暴是种可怕的东西,富兰克林要揭开雷暴的秘密需要极大的勇气。

…… 预设2:生:我还从‚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中的‚才‛字感受到解开雷暴之谜的艰难。看来,以前也有许多科学家试图揭开雷暴之谜,可都没有成功,所以说‚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

预设3:生:我从‚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中的‚欣喜若狂‛感受到解开雷暴之谜的艰难……

预设4:生:我从‚‘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中的‚震惊‛感受到雷暴之谜的艰难。

【预设是教师在上课之前想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在课堂中,不能一味的被预设所牵制,教师应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学生为主体的这一理念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答案。运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找出问题的答案。】

4、朗读感悟,体会语境

指导朗读下面这句话:雨越下越大,富兰克林放的风筝离他渐渐远了,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看着在风雨中飘忽不定的风筝,如果你是富兰克林会想什么呢?

‚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中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表面上看它是写风筝在风雨中飞行的样子,如果放到课文中,放到富兰克林做实验那个特定的情景中,是不是会有一番特殊的含义哪,是不是这只摇曳的风筝就是此时富兰克林心情的真实写照哪。于是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我就想到了这一点,力图通过这一句的理解让学生对富兰克林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具有人性化的认识,他虽然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但也和许多普通的人一样有思想、有情感,有烦恼、有苦闷、有彷徨。只有对他们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才有可能全面了解他的人生,他们成功的艰辛之路,理解科学的道路没有坦途的真正含义。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的感悟。

5、感受危险,升华精神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让学生自己阅读发现这句话,并让他们具体分析,并询问还有什么地方告诉我们风筝实验是危险的。全班通过交流,找出其他几句,让学生合作交流探讨问题,培养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并激发学习兴趣。

(三)联系上文,明确意义

实验成功了,富兰克林的心情怎样?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齐读文章最后一节,体会试验成功的伟大意义。(自我惭愧 夸奖富兰克林)【这个问题与上面相互呼应,从以前的冷嘲热讽到现在对富兰克林充满敬佩,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出富兰克林对科学的执著。】

(四)引导想象,整体感知

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填写富兰克林怀疑雷暴就是天火的时候人们会说些什么,富兰克林会想些什么;试验成功之后人们又会说些什么,富兰克林又会想些什么。让学生体会富兰克林的人格魅力,升华主题。通过这种方式,清晰的回顾了本节课的内容。这种方式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教师起到引领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感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板书设计:

进行试验 成功

富兰克林-------------→一只风筝--------→发明避雷针

↓ 雷电交加的夜晚 一根铁丝 意义 注意观察 大胆推测 麻绳 勇于探索 敢于试验 一段丝带

一把铜钥匙

【伴随着教学过程,我设计了简明的板书,此板书较好地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和复述课文。根据这一板书,我会请同学进行复述,检查掌握情况。】

(五)作业布臵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拓展作业‛: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

5.天火之谜 教学设计 篇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会读文后3中的8个成语。

3、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画面导入,提示课题。

1、播放雷电的四幅画面,让生说出画面上表现的是什么?

2、师: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是雷电,可在有时候人们并不认识它,而是把它当成天火,并且成了永久的谜。(板书:天火之谜)

3、简介富兰克林(生先说,然后出示一幅资料)

富兰克林(1706-1790)

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1731年在费城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51年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独立战争时期参加反英斗争,并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主张废除奴隶制度。富兰克林在研究电方面曾作出贡献,发明了避雷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划出生词,读通课文。•(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播放课文录音,生边听边想,完成上面的题目。

3、生自读课文一遍。

4、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拼读,然后全班认读。及时正音。bào zhà bì pī fěng

雷暴 爆炸 毙伤 劈成两半 冷嘲热讽

jiē shuān yàoshi zhēng diān bǒ 揭开 拴住 钥匙 风筝 颠簸(2)鼓励分辨字形,当场描红。(3)出示文后3中的成语,指导认读。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4)交流: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先交流;然后出示提示,指名完成,全班齐读。

课题“天火之谜”中的“天火”实际上是指雷暴。本课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解开了“天火之谜”。原来“天火”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三、再读课文。

1、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

第三段(第6自然段)。

2、生自读选画有关语句,然后全班交流。(同步揭示)第一段(第1自然段)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

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面对人们的嘲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了)雷电的秘密。“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第三段(第6自然段)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课文。生找出中心词。(板书:可怕)

2、生交流哪些词语表现出雷暴的可怕?

板书: 发生频繁 每年 几十亿次 威力巨大 击倒 劈成两半

3、指导朗读。

4、看雷电之时的录像片断。

从以下这个片断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又感到了什么?(让生用成语表达)

乌云滚滚 雷电交加 电闪雷鸣 雷声隆隆

震耳欲聋 山崩地裂 惊心动魄 魂飞魄散 „„

五、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6.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篇六

学科:小学语文

作者姓名:黄婷慧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1057277364@qq.com

课题名称:《天火之谜》

教学内容分析:《天火之谜》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精神。文章语言清晰、简约,细细读来,理性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性。

教学对象分析:《天火之谜》这篇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极易产生好奇心理,课文通过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秘密的过程也向学生呈现了‚发现问题→观察分析→大胆推测→实验探究→问题解决‛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文兼科学知识与人物刻画于一体。每每触及此类文章,常常为无法平衡‚科学性‛与‚语文味‛ 而苦恼。本着‚切莫将此文上成科学课‛的基本思想,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读。通过对教材的研读,我发现:

1.文本中存在一定难度的科学知识点,如‚静电放电现象‛、‚导体‛、‚放电的原理‛。引导学生把握这些高难度的物理词汇,是否应该成为语文课上的一个任务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种了人家的田‛,且不说效果如何,又‚荒了自己的地‛呀!因此,关于‚科学性‛这一块,我有基本的定位:只要学生能够在我的课堂上,知道‚天火‛是‚雷暴‛,‚雷暴‛是普通的放电现象,这个科学结论是由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证明的,就可以了。不拔高要求,不耽搁时间。

2.文本中存在一些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富兰克林这一人物形象的点,如雷暴的可怕(侧面烘托)、观察的细致全面、推测的大胆、实验的执着。如果能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品词析句,一定可以拉近学生与富兰克林的心理距离,一定可以激发学生心中深深的敬意,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朗读。

教学目标:

1.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2.了解‚风筝实验‛过程,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谈话:同学们,咱们来猜个谜语好吗?

2、课件出示幻灯片: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雨飘。(学生反馈谜底)

3、导入新课:你们喜欢放风筝吗?风筝是快乐与自由的象征,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也有讲到风筝呢,但课文里的这只风筝啊,身上担负着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它要帮助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板书课题)

4、出示幻灯片简介富兰克林。

二、学习‚风筝实验‛过程,感悟人物精神

1、谈话:富兰克林到底与风筝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来到1752年7月的那个雷电交加的日子吧!

2、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富兰克林是在什么天气条件下放风筝的?他放的风筝与我们平时放的风筝有什么不同?他为什么要在那样的天气里放风筝?(思考题用幻灯片出示)

3、学生读后反馈。

4、找出描写这只风筝的句子,根据反馈用幻灯片出示句子:

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

5、小组合作朗读,边读边思考:风筝上为什么要拴一根细铁丝?为什么要用麻绳而不用其它绳子?绳子下面为什么要结上一段丝带?

6、小组讨论后反馈,教师适时引导。

7、看来富兰克林为了这个实验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是为了揭开雷暴之谜做这个实验容易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做这个实验不容易的有关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8、根据学生反馈,出示句子:

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幻灯片出示画面,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情景)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如果你就是富兰克林的儿子,此刻你会对爸爸说什么?面对危险富兰克林的表现怎样?)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理解‚欣喜若狂‛,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9、从这些句子中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勇敢无畏、敢于探索)

10、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这一个自然段。

三、学习一、二、三自然段,体会写作手法,再次感受人物精神

1、其实除了这一段,还有一些段落里面也告诉了我们雷暴的危害性和可怕性,能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找出来吗?

2、根据反馈出示句子: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种可怕的东西。(从这

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长期以来‛、‚一直‛说明了什么?)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直到……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观看雷暴造成的灾害。

4、看到这一幕幕,你们有什么感觉?是啊,雷暴太可怕了,所以西方人称它为(),中国人则称它为()。可是富兰克林这样认为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相关的句子。

5、他的推测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吗?(没有)找出相关句子。

6、出示句子: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确实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见的食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① 理解划线词语。

② 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③ 想象:那些自称有学问的人会如何嘲笑他?

四、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富兰克林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勇气,终于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推测是对的,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齐读一遍。

2、理解‚安然无恙‛。

3、出示幻灯片,认识‚避雷针‛。

五、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富兰克林说?

六、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七、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板书设计:

天火之谜

西方人 上帝的怒火 中国人 雷神

富兰克林 勇敢无畏 敢于探索

证实 放电现象

发明 避雷针

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的评价设计遵循‚评价促发展‛‚评价是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必要手段‛的理念。实施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评价中采用小组互评、学生自评、教师点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并结合教学内容使用评价表。通过学生自评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组内互评使他们学会辨别,学会欣赏,学会评价。教师评价起到引导作用。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教师在课前运用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2、教师在课中对学生的读书能力进行激励性评价。

3、教师评价学生对词义理解的学习效果。

4、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给予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

5、在问题对话中和朗读时实行小组评价和同伴相互评价。

6、课后学生使用《自我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

7.《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海口市琼山第三小学 崔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九课天火之谜,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是谁通过什么来解开这个谜的吗

2、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07页,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哪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风筝实验的过程?

二、探究“风筝实验” 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富兰克林是如何做实验的?

2、请同学们结合插图,找出风筝的各部分,并想一想分别起什么作用?(在课文中标注符号,画出关键词句)。

3、从风筝各部分以及它们的作用你觉富兰克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事想得非常周到的人)

4、当风筝飞上了天,富兰克林发现了什么?

观察 现象

1、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颠簸着,()着。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2、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般地竖了起来。这是()的信号!

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信号的后面用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为什么用感叹号呢?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说(惊喜的心情)

(是的,富兰克林苦苦期待的现象终于出现了,他太高兴了,他的心里感到多么的欣慰呀!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自己练习读,指名读谁能把这种情感读的再强烈一些。)

3、你读的真棒,把富兰克林看到麻绳带电后的惊喜读出来了,接下来他做了些什么呢?富兰克林用手指()铜钥匙,听到(),看到(),他的手臂感到()。手臂发麻,危险吧,他知道危险吗?明明知道危险为什么还去做?指名说

富兰克林的工夫没有白费,他勇敢的完成了实验,验证了自己的推测,所以他—”

“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你能用欣喜若狂说一句话吗?”

那该怎么读这一句?(要读出成功的喜悦)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你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三个感叹句要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导入:大家都知道雷暴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那么在雷电交加的天气,富兰克林为什么要做风筝实验?

三、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他为什么要做实验?

1、找一找,写富兰克林“观察”到的,用“ ——”画出。写富兰克林“推测”的语句,用“ ~~~~~”画出。板书:观察推测 交流。

用“不足为奇”造句。

2、思考:他观察到的静电放电和雷暴放电有什么区别?

3、一般人不相信也罢了,为什么一些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呢?师述同学们可能不知道,富兰克林只上过一年的学校,从小他卖过报纸干过油漆匠,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做这个实验之前,他经过了对雷暴的长期观察,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由于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在当时被许多有知识的人看不起。4大家想象一下,当时人们是怎么冷嘲热讽富兰克林的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面对人们的嘲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板书:实验。从决定这个词你看到什么?(他不怕冷嘲热讽勇于挑战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四、学习课文第5、6自然段

1、“风筝实验”成功了,那这个实验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交流: “风筝实验”()了世界。它向世人(),雷暴只是()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之谈。破除了()

“无稽之谈”什么意思?

2、我们还记得在实验前,人们对富兰克林是冷嘲热讽,那现在呢?他们会

怎么样? 想象说一说。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3、后来,富兰克林根据(),发明了()。这样,雷电轰鸣时,()就安然无恙了。板书:发明

你见过避雷针吗?

雷暴就是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这是个震惊世界的发现,但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利用科学知识,发明避雷针,造福于人类。

此时此刻,你想对富兰克林说些什么吗?

说话练习:

我想对富兰克林说——

五、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1、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雷暴和静电放电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大胆推测雷暴也是放电现象,但由于人们对雷暴是神灵的火焰这一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没人相信他,于是他决定做风筝实验,这个实验证实了他的推测,“雷暴也是放电现象”,震惊了全世界,后来他又根据放电原理进行了发明创造,这是多么让人敬佩啊!

2、老师启发:

是啊,没有大胆的怀疑就没有发明创造。老师在这里送大家几句话:

(1)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李四光

(2)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生

(3)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安格尔

3、拓展:富兰克林名言。

1、经常使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2、你热受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六、布置作业

1、句子练习。

(1)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改为“被”字句。)

(2)避雷针的发明者是富兰克林发明的。(修改病句。)(3)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这种推论在当时令人难以置信。

(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4)富兰克林如果不大胆地进行实验,怎么能解开天火之谜呢?(改为陈述句。)

2、连线。

贝尔 电灯 雷奈克 避雷针 爱迪生 飞机 瓦特 听诊器 莱特 电话 富兰克林 蒸汽机

3、复述课文。

4、搜集科学家小故事,准备在班会上讲一讲。板书设计:

天火之谜

8.天火之谜教案 篇八

天火之谜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25天火之谜(经过)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发明避雷针

作业设计:

课内

1、抄写词语。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

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9.天火之谜读后感 篇九

在当代时候,地球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雷暴,而它又能将树木,房子劈开两半。西方人把雷暴当成“上帝的怒火”,中国人称它为“雷神”,可见雷暴的影响力多大。

那时,大家都被笼罩在神明的恐惧中,可有一人,他不仅不相信,而且做出了怀疑,他就是富兰克林。

1752年7月的一天,富兰克林用风筝原理,向世人宣告了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这个宣告震惊了世界,把那些对他冷嘲热讽的“学问”人,深深地打击到了,他也让世界知道不要相信迷信,谣言。在这里,我补一下富兰克林的简介: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物理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社会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他积极主动,废除奴隶制度,后来非常有名。读到这,大家都明白了富兰克林为何不受人们的谣言所迷惑,以科学的理论方法证实天火现象了吧!可见富兰克林,多么爱科学,多么的智慧!

10.小学语文宇宙生命之谜教学反思 篇十

一、教学效果

在学习本课时,我觉得以下学习效果明显:

1、因为本课是一篇科普文章,文章旨在培养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求知的好奇心,所以,在上课之前,我根据小学生喜欢看介绍宇宙秘密的科幻小说、电视、电影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课前搜寻一些有关宇宙生命方面的知识、资料。

2、课程进行时,我争取详略得当,把握重点。本课课文内容主要放在了两大板块上:一是生命存在的条件;二是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我在教授中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后,把握住这两个重点,使学生在心中构建出整个文章的中心框架。

3、带领学生进行宇宙是否有生命的辩论。在讲到课文火星是与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星球,那么火星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呢,同意的同学和不同意的同学分成正反两方,进行了辩论。

正方的观点是: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反方的观点是:地球之外没有生命存在,形成辩论双方,使学生自学课文内容,再结合搜集到的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成功之处

本节课是一篇科普文,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展开辩论,学生兴趣浓厚,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各方学生论据充足,辩驳有力。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小主人。在辩论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活跃了思维,拓展了知识,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科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本课中,虽然学生兴趣浓厚,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各方学生论据充足,辩驳有力,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小主人。但是因为自己缺乏对这种辩论式课堂的掌控经验,所以,在辩论中有些收放不自如,学生们也讨论积极,但是有个别学生趁机起哄,扰乱课堂,使得课堂秩序维持不稳。

四、改进措施

11.《月球之谜》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一

如:《月球之谜》一揭题,林青老师先引导看课件,引导学生:看到月亮,我们会想到什么问题?(这月球有哪些“谜”?)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便会带着课题的这些疑问去研读课文。

二、引导学生抓课题再质疑细读课文。

朗读课文,林青老师又可引导学生:哪一部分你最提出什么问题?(月球的哪些“谜”已经解开,哪些还没有解开?)有了这个疑问,学生便会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才是学生自己真正的、有目的、有兴趣的主动学习。在读文的过程中,老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或工具书来辅助自己解决问题。

此外,引导学生学文过程再质疑,即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随时去发再问题。如当学生学懂了月球上的景色奇异后,让学生来说此时在头脑中会产生什么疑问。学生便会自然地想到:月球上的景色为什么会这么奇异?这样就更有利于知识的课外延伸——去阅读更多的科普说明文,以致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12.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篇十二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过渡:老师看到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查吗?

2、是谁揭开了天火之谜呢?(板书:富兰克林)

你了解富兰克林吗?(师简介: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他被德国哲学家庄德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3、检查生字词

(1)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指名读,齐读,说说这几个词有什么关系?(古代西方人把天火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科学上叫做雷暴。)指导写“暴”(2)击倒 劈成两半 爆炸 毙伤

①指名学生读这组词。(相机指导书写“劈”、“毙”)

②读着这组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组词。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雷暴很可怕?(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林劈成两半)正因为如此,所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③齐读第一小节。

(3)不足为奇 难以置信 混为一谈 无稽之谈 冷嘲热讽

①指名学生读这组词。说说自己不理解的词。

②理解“不足为奇”,说说文中说什么是不足为奇的?富兰克林是怎样来看待雷暴的?他说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他推测的依据是什么?(用“因为„„所以„„”把这段话连接起来说一说)并试着造句

③但这种推论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为什么呢?所以富兰克林的推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不过是(无稽之谈)。

④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理解“冷嘲热讽”。用分词法理解,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难忍的讽刺话)想想人们会说些什么?

⑤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退缩了吗?动摇了吗?沉默了吗?他毅然决然地相信——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过渡:课文哪一小节写了富兰克林的实验?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节。

(4)学生自由读,这一小节写了什么?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

①出示词语 风筝 拴上 系着 结上 钥匙(指名读这些词,师相机正音。系ji:打结、扣 xi:绑、拴)

②用这些词语说说富兰克林的风筝与众不同之处)

③出示词语 雷电交加 颠簸摇晃 怒发冲冠 安然无恙 欣喜若狂 ④读了这些词语,指名说脑海中想到的画面。

⑤理解“欣喜若狂”、“怒发冲冠”、“ 安然无恙 ”并用“欣喜若狂”造句。⑥下面就让我们回到257年前,去看看富兰克林的实验过程。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⑦以上就是震惊世界的(“风筝实验”),它向世人宣告:________________。

4、然而,富兰克林研究、探索的脚步没有就此停止,后来,他__________。这样,_______________。

5、男女生赛读第4自然段。

三、概括主要内容(1)、读词语并回顾富兰克林的故事: 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爆炸 击倒 劈成两半 毙伤

混为一谈 难以置信 冷嘲热讽 无稽之谈 不足为奇 风筝 拴上 系着 结上 钥匙

雷电交加 颠簸摇晃 怒发冲冠 安然无恙 欣喜若狂

(2)、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完成课后习题

(3)、能不能根据这三段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小结:刚才我们将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归并起来,稍作整理,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后我们可以经常运用。(4)那么,富克兰林是怎么样通过实验揭开雷电的秘密,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又会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观摩)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借助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足为奇、冷嘲热讽、怒发冲冠、无稽之谈”等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实验过程。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上的准确与严谨,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谜”字入手,揭题读题。

1、同学们,夏天下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随机点出:打雷就是雷暴现象,板书)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2、你知道吗?古时候,人们不了解雷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西方人把它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天火”(板书:天火),在人们的眼中,雷暴很神秘、很可怕,它是人们心中解不开的一个谜。(板书:谜)

3、后来,有一个了不起的人解开了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火之谜》这篇课文。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完成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2)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检查字词:出示:

不足为奇 难以置信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A、读正确:指名读,齐读。重点理解:怒发冲冠、无稽之谈

B、填空:富兰克林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推论现在看起来(),但那时却令人(),人们认为雷暴不能同人间的事物(),许多人对富兰克林()。但是,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成功了,他(),这实验告诉人们:“上帝的怒火”不过是()。

3、指导分段。

A、上面一段话的内容其实就是课文哪些自然段所写的内容?(2—5)你能用更简要的一句话来概括吗?(富兰克林成功地做了风筝实验,揭开了雷电的秘密。)

B、那么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又在写出什么呢? 第一段(第1自然段)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C、把课文分成三段。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第4自然段,揭开雷暴之谜,感受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1、默读,想想: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是怎样一步步进行的?

2、找读句子,讨论。

3、简要说说富兰克林是怎样做实验的。

4、出示段落,关注其他内容:

(1)介绍材料:找出句子,明确各材料的作用。细铁丝:吸收云中的“天电”。麻绳:淋雨后传导电。

结上丝带是为了将电荷集中保留在风筝与麻绳这一段,便于试验;另外,也考虑到自身安全。

铜钥匙:系上铜钥匙,为的是更明显、方便地观察放电现象,因为尖端之间易发生放电现象。

(2)描写天气:体会天气十分恶劣,可怕,更体现出富兰克林为追求真理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3)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

5、补充材料,进一步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试验、勇敢无畏的精神。在一次试验中,富兰克林的妻子丽德不小心碰到了莱顿瓶,一团电火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足足在家躺了一个星期才恢复健康。

6、指导读好句子: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结合动作朗读,体会实验成功时的欣喜若狂。

7、指导读第4自然段。

(四)小结。

1、这个实验震惊了世界,人们被什么震惊了?

2、对呀,这个实验不光揭示了一个科学真相,还蕴含着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因此他发出的声音才会掷地有声。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宣言。

3、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出示“安然无恙”解释。(五)学习本课生字,布置作业。

1、学习生字

上一篇:蔬菜从哪儿来的幼儿园中班常识活动教案下一篇:期货专业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