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培训活动

2024-10-12

骨干教师培训活动(精选13篇)

1.骨干教师培训活动 篇一

一、活动目的

⒈继续落实“有效教学”的理念,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使教师的教学素养与业务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加速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⒉学习借鉴骨干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和长处。

⒊增强教学研讨交流的学习意识。

二、活动时间:

20xx年12月下旬(分2次进行,单周一次、双周一次)

三、参与人员

⒈组织公开教学活动的骨干教师:韩英、卢瑛瑛、封姣

⒉观摩骨干教师展示活动人员:

⑴浏河幼教中心部分教师

⑵共建单位部分教师:渔港幼儿园、红旗幼儿园

四、活动要求

(一)骨干教师活动要求

⒈骨干教师在中心所参考的“建构式”课程中选择内容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再审议、再设计,以体现全新的教育理念,年龄段、领域、内容均不限。也可以是自己设计或模仿的优秀活动。

⒉骨干教师在公开展示活动之前进行小范围的磨课活动,尽量提升活动质量,以起到给全中心教师乃至共建单位教师引领的作用。

⒊骨干教师在组织活动之前需向观摩教师简单阐述活动设计的想法以及想要带给大家的关键点。活动后写好反思。

(二)观摩教师活动要求

⒈认真观摩骨干教师组织的各个活动,记好“听课笔记”,保持安静。

⒉在参与观摩的多个活动中任选一个填写好“骨干教师展示活动听课评议表”,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及时上交。

⒊将在观摩活动中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策略运用于实践,使骨干教师工作室的能量真正得到发挥。

五、活动安排

2.骨干教师培训活动 篇二

关键词:问题,设计,体验,质疑,失败

如果要用一个词语与科学课建立关联, “探究”一词定能入选。显然,随着科学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关注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并对探究展开了更多的探究,尤其是在提升探究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上可谓众说纷纭、仁者见仁。但不可否认,探究仍未在课堂上被教师们真正实施,不少课堂上的探究仍停留在普通的观察、交流、汇报阶段,就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仍很少见。

2014年5月12日至16日,笔者参加了由北京桂馨基金会组织的“桂馨科学骨干教师培训青海三县(湟中、大通、民和)项目”,作为志愿者,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活动中,仔细聆听了全国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的每一次课堂点评和专题讲座。仔细回忆章老师这些年来在各种场合的讲座内容,笔者越来越清晰地看到章老师这些年来一直在竭力呐喊的内容,那就是“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传统课堂教学向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迈进”。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什么?怎么改革?向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迈进,怎么迈进?这些问号似乎都在逐渐被拉直变成感叹号,但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更多的问号。曾经有机会与章老师谈起关于“科学探究是什么”的问题,章老师的回答发人深省 :科学探究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不是科学探究。正如2012年10月,全国小学科学年会上,章老师抛出的一个问题 :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学生观察到水蒸发了、沸腾了。这只是观察水沸腾的活动,不是探究活动。那么,当我们发现越来越多不属于科学探究的活动或课堂后,我们就会对科学探究活动本质有质的认识了。现就本次活动中听到的关于“探究”的研讨,结合具体课例,从提问、设计、体验等几方面对“探究”进行揭秘。

关键词 :问题

问题的提出往往是探究的开始,教师们对于探究活动的设计往往开始于问题的提出。当然问题的提出往往采用情境的创设或是开门见山式的提出。但无论哪种情况,问题的提出总是第一步,这里就涉及到了对问题的思考、对提问技巧的设计等问题了。但与此同时产生的提问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探究活动的质量或区别探究还是非探究活动了。首先,笔者认为问题的产生要来自于学生,只有问题来自于学生才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其次,问题要直奔探究,决不能拖泥带水,游离于探究边缘。

《抵抗弯曲》一课,教师在课堂伊始出示桥梁断裂,房屋横梁倒塌图片,以此引出横梁抗弯曲能力的重要性,然后就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各种答案中引出今天课堂要研究的两个因素,即宽度和厚度对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影响。这样的课堂导入形式是比较常见的,也是大家都比较认可的。但如果就探究质量而言,我们能发现这样的提问至少存在下面些问题。第一,问题不是来自于学生,而是来自教师。横梁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不是学生提出的,而是教师提出来的。第二,宽度和厚度对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实验不是每一个学生想要研究的,因为学生想到的影响因素中,可能不止这两个因素,也可能就根本不包括这两个因素。所以说,这样的环节设计,这样的问题提出环节,距离探究是有一定距离的。

因此,从改善以上两方面的设计缺陷入手,我们就能朝着探究迈进一步了。教师出示一块木板,让一位学生压在上面,观察木板的弯曲程度,即木板的抗弯曲能力。然后改变木板的摆放,从平放改为立放,再次让学生压在上面,观察木板的抗弯曲能力。然后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我想,这样的活动设计至少有这样的好处 :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将宽度和厚度这两个影响木板抗弯曲能力的因素从众多影响因素中提炼出来。也就是说,问题的提出是来自于学生的,学生研究的是他们感兴趣或者他们能想到的问题的。那么接下来的活动就会被赋予探究的价值和意义了。接下来的问题当然是如何让研究“厚度较之于宽度更大地影响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活动有更大的价值,简言之让学生知道厚度较之于宽度更大地影响横梁的抗弯曲能力,这样的活动无须花一节课去落实,花5分钟即可完成,那么这样的活动,我们的价值意义又在哪里呢?我们又将在哪些方面赋予这个活动更多的探究意义呢?这个活动是一个严格控制变量的实验,关于变量的控制实验其实在前面的科学课中也已早有涉及,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如何在控制变量的实验中往前有更大的推进,个人以为让学生自己控制影响实验的各个变量,让获得的数据更可信会是这个年级关于控制变量实验所应达成的目标。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横梁的宽度(厚度)对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同学们自己做,但是你们获得的数据,只能是由宽度(厚度)这个变量引起的,不能由其他因素引起”,然后发给学生相应的研究材料,学生会在拿到材料后更好地控制各个变量,让实验数据更可信。

关键词 :设计

有了问题,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教师们往往很注重实验的设计,因为在很多老师眼中,学生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就意味着在进行探究了。往往把“设计+实验”简单地等同于探究。这样的认识往往带来这样的误区,就是不管内容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不去顾及实验设计有没有必要的思考或者价值大小的问题了。

《金属的热胀冷缩》一课,在学生已经对铜球的热胀冷缩有了认识之后,教师出示一根铝条和钢锯条,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金属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验证,或者干脆就直接发下相应的材料如酒精灯、大头针、木块让学生进行实验了。结果学生在拿到实验材料之后无从着手,只能纷纷猜测这些材料的用途,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在评课交流环节,章老师提出只提供给听课教师们一根钢锯条和酒精灯,让其设计钢锯条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结果在十分钟后,教师们都无从入手,章老师用这样生动的例子就想告诉我们设计实验有多么的难,这里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不仅难度大而且价值不大。虽然前面学生已经对铜球的热胀冷缩有了认识基础,这里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铝条、钢锯条加热后体积会不会变大呢?如果变大,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可以直接提供相应材料让学生开展实验了,但这里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加热后体积会变大这一点。

关键词 :体验

给予学生更大空间、更长时间探究,让学生亲历探究,这是很多教师所设想并努力践行的。就像前面案例中谈到的那样,是不是学生参与了,动手了,就意味着经历了探究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学生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这样的过程,学生算得上是探究过程吗?章老师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答案,这样的活动充其量算的上是观察活动,并非探究活动。所以我们应从探究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活动,让学生真正经历一场探究活动。

这次活动中,笔者执教了《滑动与滚动》,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将一只装满重物的箱子,在学生的研究基础上,改装成了能装上滑轮的箱子,这样一来,通过学生两次推动箱子(一次是没有滑轮的,箱子处于滑动状态,另一次装上了滑轮,箱子的运动方式是滚动的),让学生亲身体验滑动和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对比。因为学生人数较多,这样一个活动,笔者花了总共7分钟的时间才完成了让每个学生都推动2次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让每个孩子体验推动箱子(感受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是很有价值的,这个价值体现在,通过前面实验数据的支撑,现在让学生们通过体验(两次推动箱子,感受不同运动方式的摩擦力的不同),就使自己先前的研究走向了科学,走向了生活实际。

因此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学生的体验仅停留在体验这一表层含义上,而没有使体验成为学生探究的一部分,或者体验不能与探究融为一体。

关键词 :失败

在探究的路上,教师们总是希望实验是成功的,实验的结果等同于实验的结论,对于那些失败的实验是决不能接受的,当然更不允许有较大数量的学生出现实验失败的现象的,所以,在现实课堂中,教师为了取得成功的课堂,往往做很多,包括准备保证实验成功的材料,包括能与结论划上等号的实验数据或结果。对于失败的课堂是根本不允许的。因此失败的实验在真实的课堂上很少见,当然因为如此,也使课堂缺少了真正的探究意义。比如《点亮小灯泡》一课,很多教师将课堂的目标定义在“点亮”,忽略了“点亮”前的“点不亮”。这从实验开始后教师忙着巡视各组学生的点亮情况,着急帮助那些“点不亮”的学生“点亮”便可知道他把“点亮”当成了课堂成功的标志。也可以从实验结束后,看到全班学生都点亮小灯泡而欢呼雀跃,同样也可以看出他把“点亮”当成了评价课堂成功的标志。但事实上,他却忽略了一个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那就是让学生不断经历“点不亮”的过程才是“点亮”小灯泡的关键。

让学生经历失败,就是让学生经历真正的探究,这也符合科学家们创造发明、认识这个世界的规律。学生经历的每一次失败都说明在不断地朝着成功迈进,就像《点亮小灯泡》这一课,学生在经历10次点不亮之后,我们不能说实验是失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需要20次才能点亮小灯泡的话,至少可以说他已经排除了50%的可能,这不是距离成功更近了吗!这与爱迪生经历多次失败后最终找到合适的材料发明了灯泡,不是殊途同归吗?科学课需要成功,但失败的课堂更可贵,失败的课堂让学生的探究更有价值。

关键词 :质疑

从现象入手提出问题,设计方案亲历探究,最终向科学概念或结论推进,这是比较理想的探究步骤,但如果学生能在初步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再次提出新的疑问,然后再次寻找证据或设计方案展开论证,使科学概念再朝更高、更远的层面推进,这样不断循环,不断提高,探究才真正算得上有价值和意义重大。

科学课堂上,我们往往停留在第一轮探究上,等最终结论的得出,我们的探究也就告一段落了。《滑动与滚动》一课,学生在经历实验后采集了数据,然后分析数据得出 :相同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要小于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这一结论后,按理说,为箱子安装上滑轮,然后让学生亲自体验推动(滑动和滚动)箱子,课至此结束,不能不说圆满。无论从科学概念的建立,情感价值的落实都不能说不足。但教师依然抛出疑问 :为箱子安装上了轮子,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确实要小于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但仔细观察轮子,这样的装置存在怎样的缺陷(教师出示两个轮子,一个是轴上装有滚珠轴承的,另一个轴上只有轮子,没有滚珠,然后同时转动两个轮子,比较两者的转动持续性)以此引发学生对于运动方式的改变(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的转化能带来摩擦力大小的变化)的思考,引发学生对滚珠轴承结构的观察和思考。这样的质疑,无疑又将学生的探究带入了更高、更深的层面,学生对于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的理解也更到位,学生经历的不断改造箱子的过程不正与人类发明制作马车、滚珠轴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相似吗!

再如《日食和月食》一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日食发生实验,在模拟实验后,学生得出当太阳、月亮、地球运行至同一直线,月亮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月亮影子中的人就看不到太阳了,这就发生了日食。但如果教师能更进一步地提出 :月亮每一个月会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中间,按理说每个月能发生1次日食,而事实上1年不可能发生12次日食,更多的时候日食的发生会经历很长的时间,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再次开展模拟实验,这次的模拟要点不是模拟出日食的发生,而是在三球基本运动特点不变的前提下模拟出不发生日食的情况,这样的质疑无疑将观察聚焦到了月亮、地球运动轨道面这些更深层的要点上去了,对于日食的发生原因和特点是不是更有说服力呢!

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向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探究过迈进。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过程,我们以教给学生知识为主要目标,虽然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已经有不少教师开始关注科学过程,重视探究过程,开始以“主体参与、活动空间、交流研讨”三个方向审视自己的课堂,但就更高层次地进入科学探究活动,从真正意义上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是章老师常提的那句话 :科学探究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不是科学探究,我们要关注课堂上“非科学探究活动”的甄别与认识。

3.骨干教师培训活动 篇三

在会议上我们还有幸听到县高级中学张修前老师的讲座“构建有效生物课堂的几种策略”。张老师是我们生物学科的带头人,他有很多文章在生物学权威杂志上都发表过,张老师不仅谈吐优雅,形象平易近人,而且还做了很漂亮的多媒体课件。他做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动画相当优美,气体的进出、血液的流动及颜色的变化看的都非常清楚。根本不用老师多讲学生就一目了然。在讲座中张老师结合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把他从教以来积累的经验进行整合,使得整个讲座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首先是对教育理念的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应试教育转入到素质教育。张老师列举了一个非常恰当的例子,他说:很多人喜欢看时装表演,看模特在T型台上尽情展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时装是不能穿出去走在大街上的,但仍然有很多人尤其是女性(笑声)喜欢看,这是为什么呢?他说时装表演其实是在宣传一种服装流行的理念,服装流行的趋势,服装的颜色、质地朝某个方向发展的理念,虽然整体的时装不能穿出去,但看过的人们在购买实用服装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时装中的某个因素考虑进去。也就是说时装表演传达的是服装消费的理念。所以教师只要在心理把教育的理念转变了,那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就能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其次是教学媒体的选择

张老师非常实际地说,教学媒体的选择要根据自己所在的地区、学校进行选择,不要看到有的老师在上公开课或示范课时用的课件非常漂亮,就“拿来主义”,非要套用在农村中学,这样就脱离实际,农村的学生只能看、欣赏,根本不能动手操作,违背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原则。教学媒体有多种,不能只盯上多媒体,其实还有如实物、挂图、模型、黑板画等等,每一种媒体都有它自己的优点,不能相互代替。要根据教材、教学环境加以选择。

再者是对教材的处理

他强调教材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的是一种教学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能够进行灵活处理尤为重要。可以将原有的知识结构顺序调换,也可以增加必要的内容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总之是一切要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适当的调整。

听了张老师的讲座感觉真的是受益匪浅,也非常感谢县教研室给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搭建了这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使我们在假期中充电。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知识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

4.中心骨干教师活动总结 篇四

东北旺中心小学 刘剑

为了能“让学生在充满生命活力,成长气息的课堂上张扬个性,自主创新,让教师在充满挑战,勇于创造中开发学生智能,塑造学生人格”。这学期中心组织全体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本次培训一共有三次,前两次是组织大家分组听课。我们数学组听了(全国获奖课例展示)三年级《年月日》和二年级《抛硬币》这两节课。通过听课使我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到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注意联系学生实际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与感受;重视操作与实践,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课堂上要突出数学学科特点,抓住学科教学的本质和价值。现在上课感觉教师投入了,学生生动活泼了,师生民主平等了,气氛宽松和谐了,细细思来,此之巨变,主要缘于:

1、对数学课的重新认识。

以前上数学课只是单纯的教知识,通过听课感受到现在的数学课应让学生把知识当作一种现象、问题去研究。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先问学生你们知道千纸鹤是用什么形状的纸折成的吗?幸运星是用什么形状的纸折成的?要用长方形纸折千纸鹤, 用正方形纸折幸运星行吗?看来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着自己的特点。再去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个情景引出能不能折这个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这个过程从内容上看是生活化的,从方法上看是活动化的,从过程上看又是具有研究性的。

2、对教学方式的重新认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达到的,面对未知的探究,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相互合作启发不可缺少,转变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是课改成败的关键。如《年月日》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整节课学生学得很主动,学生能积极探究,我们组里的老师最后达成共识:探究发现的,是充满生命的活知识,是知识之源,是发展之端;而灌输授予的,是孤立静止的死知识,是知识之终,是发

展之末。

3、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重新认识。

通过听课使我感受到:(1)小组合作学习应从一年级培养,应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和步骤,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也是要有规则的,应做到思维活跃,活动有序。以2人交流为主,逐步过渡到4人,因为一年级的学生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培养、形成之中(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倾听能力等),分辩是非的能力还很弱,所以应以2人的合作交流为主,提高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2)独立思考前提下的合作交流,在交流中有新的生成,这才是真正的交流。

(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自主活动、探索研究、自由表达。

第三次活动是听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刘加霞教授讲的《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通过刘教授讲解

1、教学反思的内涵。

2、为什么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3、怎么反思。

4、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反思什么?这四个问题,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写好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而教师要想真正写好一篇反思是要有一定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的。只有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积累、不断反省、不断思考,把“思”与“行”结合,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才能真正起到反思的作用。

5.骨干教师培训活动 篇五

第一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政治背政治背景与主要问题。

自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要注意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同时九月期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纲要也发布了,是适应当前政策的迫切需要。

而与此同时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缺乏内在结构和课程模式单一。课程实施中,缺乏对综合实践课程“面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实践,开放多元”特质的体现。学校对于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现能力的评价体系,从而无法证明其有效性。

第二点是从一代课程走向二代课程,则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探究的课程内容,应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主题,坚持的原则是要主题要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和连续性。

第二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考查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主要形式。第三教学过程,在教学实施的各阶段具有阶段性任务,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设计,实践,体验,以及总结,充分参与实践过程。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有表现性标准,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给予评价。在讲座中我们看到,xxx教授通过示范自己的教学案例。如纸膜设计,简单的搬东西变成学生成立学生搬家公司进行管理运作。以及学生在酿酒制作的过程中运用生物学知识,物理学知识,学习红酒的历史知识,酿成红酒后的品鉴学习以及自己做酒标,总结中运用到的语文知识。这三个生动的例子,通过学生对所参与课题的观察,自主研究,以及实践,并进行经验总结,综合了各科的知识,使自身能力得到发展。不断提高创意水平,使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相联系起来。

6.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总结 篇六

4月16日,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举行了教研活动,主题是“听骨干教师观摩课,学习骨干教师教学风格及教学方法,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这个教研主题是本次教研活动之前,根据大家上报的主题征集表提炼出来的。本次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真正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现把本次活动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目的:

1、为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课,让交流教师及新上岗教师对学校课堂改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尽快熟悉学校“自主学习,分层达标”的操作程序及课堂理念,以便及时应用到课堂上,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二、示范课综述:

本次示范课展示活动与教师分层过课结合,(一)特色亮点:

1、课堂教学改革精神体现非常充分。

“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理念,课上的以学生为本、积极发动学生的做法体现了从理念到操作上的成熟变化。从过去对“学案导学”课堂放手给学生研究学案的质疑到“三三六”课堂操作模式的不理解,一直发展到现在自然熟练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激情展示等优秀的课堂表现,这不仅仅是我们从操作层面上的技巧更科学、更灵活,而是老师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了,能够深刻地认识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于是,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才使得我们的教学设计、课堂行为都围绕着学生为中心来组织。原来对课堂改革的不理解是由于对课堂操作模式的误解,我们所说的无论什么样的形式,比如“三三六”模式,它也是为实现“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而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目的而设计的。“达标落实”:体现在①每一环节后及时设计达标题目进行巩固。②每一堂课结束前的当堂达标。这两方面都有突出表现。

2、自主学习课堂的基本操作程序业已成熟,已形成我校课堂模式的特色。

这种自主学习课堂的操作模式在本次活动中得以全面的操练和完善,课堂环节已形成固定模式。

预习反馈:通过上节课布置的预习题目、同步学习题目、作业、课前报告等来进行检查反馈。

目标展示:通过ppt展示、学生示范朗读、学生齐读等形式使得师生对本节课内容了然于心,清晰明确。

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课本、辅导材料或教师提供内容圈点勾画,进行有效地信息输入。

合作讨论:学习小组、同桌结对共享学习成果。

竞争展示:口头、板书、表演、辩论等形式进行展示。

即时评价:学生和教师双重评价。

权威总结:多数由教师进行总结,也有利用学生进行总结。结合学习目标。

达标检测:利用学案、同步学习、大屏幕展示等形式进行达标测试,反馈教学目标。

作业布置:巩固性和预习性作业。

3、兴趣导入、兴趣课堂成为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

注重了通过兴趣引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运用活动竞赛、实物展示、故事讲述、图画讲评等各种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强烈求知欲,激活课堂。

在课堂上也是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课本剧表演、个性演示、激情辩论等课堂设计使课堂秒趣横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4、教师用激情点燃学生求知欲望,进而使得课堂活力四射。

文科课堂可能这方面表现更突出一些,但并不是理科课堂就不能出现。我们听课就有着这种感受,教师的情绪带动整个课堂的氛围。那种激情四射的课堂和那种恹恹欲睡的讲述哪个更高效呢?前者能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运转状态,不断探索、思考进行学习。而后者则是被动接受,思维懒惰,效率低下。被激活思维的学生出色地进行故事改编、诵读欣赏、逻辑推理等学习活动,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充斥整个课堂。

5、教师评课情况:

注重了对教师课堂上学生关注程度的评价;注重了对执教者课堂目标设计的评价。表现出了对优秀课堂中师生默契配合策略的学习态度。

(二)存在问题:

1、教与学的比重分配有待研究。

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的讲的过多不是操作问题而是思想问题。对学生不信任,不敢放手学生。

2、目标不明确,授课过程中凸显目标意识不够。

没有目标意识和设标习惯,一堂课下来重难点不突出,混乱糊涂,让听众听得很“闷”。目标不明确,导致课堂脉络不明晰,“只顾砍树,不考量合理使用森林,砍了的树干什么?如何用?”

3、课堂活动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服务,而不是为单纯追求热闹而搞笑。重点不突出,活动设计多杂。活跃的课堂并不是时时刻刻在看到学生在表演,而是激发学生能动性,积极思考。

4、课堂收放的度有待研究。

放给学生自学、展示的环节应该是可以从课本、参考书上找到的、读得懂、理解得透的内容,或者是能通过讨论可以解决的。这样的内容应大胆地放手给学生,学生自学、展示、评价,老师甚至一言不发。那种容易出现错误的难点或若学生仅通过自学完成会出现很多错误的内容,则不便全盘交给学生,有时甚至教师干脆自己来指导了。这就是钱理群教授所讲的三种课,对各个层面把握分寸的拿捏应该建立在全面翔实的备课的基础之上。同时,对教材的整合问题也颇见功夫,那种完全按照教科书的编排步骤亦步亦趋实在是牵强,很难受。

三、下一步方向:

1、继续完善、坚持自主学习课堂的学习方式,放开课堂,教会学生学习。继续探索研究自主学习课堂的高效、科学的操作模式。

2、分层教学的研究:

课堂操作的分层,使得每一教学环节都达标;学生水平的分层以及针对每层的教学目标分层,使得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

7.高校骨干教师培训的教育思考 篇七

一、培训学习的基本情况

培训开班典礼后, 就进入了紧张有序的学习之中。来自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的教授、专家分别作了《大学教师与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纲》等10场精彩讲座。每场讲座都能获得很多教育教学思想的启发。

二、培训学习的启发与收获

(一) 大学教师应增强使命意识

“何为大学?如何成为合格的大学教师?”, 朱教授的讲座《大学教师与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纲》以这样的问题, 引导我们对大学教师与大学课堂的思考与反思。

正如朱教授在讲座中所强调的, 作为大学教师应该具有使命即身份意识, 即应该以学生为主 (良心工程) 的人民教师;以学术为重 (形象工程) 的知识分子;以服务为本 (桥梁工程) 的指导专家;以文化共生 (灵魂工程) 的博识学者。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 将有助于我们认真审视自己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为了适应当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该如何构建自己的课堂?我们应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以“问题导向”等方法改进课堂教学, 做善于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创新的教师, 同时, 应该创设利于学生交流、学习的平台, 使学生乐于学习, 从而不辱大学教师使命。

(二) 加深了对科研促进教学的理解

“在高校, 如何正确理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对此问题, 宋教授、罗教授与刘教授的讲座中给出了很好的回答。三位教授从不同角度解析了大学的职能, 认为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四大职能;其中, 人才培养是核心, 科学研究是支撑, 社会服务是需要, 文化传承是根本。

三位教授指出, 科研能力是高校四大职能的支撑。作为高校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因而, 课堂教学构建、知识体系创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以及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都需要教师具有自觉的科学研究态度与能力, 否则, 在教育教学中就不能与时俱进, 很好地完成教学与教育任务。

通过学习, 加深了我们对科研促进教学的理解。对于世界上的名牌大学而言, 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教学与研究不乏相通之处。科研素养不高, 将直接影响到对本专业知识理论、学术动态、前沿信息等掌握不够, 缺乏明确的学术发展方向, 这些都影响科研能力。而作为高校教师未能认识科研对的教学支撑作用, 一味偏废科研而重视教学, 将影响到教学质量。

因此, 我们应该时刻清晰的看到, 如果缺失了科研能力, 其实是非常不符合大学教师的要求的。因而我们应该在日常教学中, 自觉加强科研意识的培养与科研能力的提升, 要通过点滴的科研积累, 来逐渐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如平常教学实践中, 不忽视对课题申报、撰写论文、论著、咨询报告、调查报告的自我训练与要求, 应该积极主动参与, 只有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磨练, 才能有突破。

总之, 通过三位专家的讲座, 深深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提升科研素养;用教学促进科研, 用科研引领教学, 让自己逐渐提深。如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索、创新实践平台的创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等等, 要求高校教师能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有效组织与引导, 否则均是空话。所以, 在高校, 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应该相得益彰发展。

(三) 提高了信息化时代对教学方式挑战的认识

信息化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冲击, 改变着传统教育与教学的方式方法, 并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手段与途径, 因而在给我们教育教学带来挑战的同时, 也带来了改革实践的机遇。

瞿副教授在《从技术适应到文化顺应》讲座中, 分析了信息化时代提供丰富的信息表征形式、改变了信息资源、改变了时空结构, 以及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 并结合教育发展, 揭示了信息化时代教育观念与手段的新发展趋势。

在教学实践中,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推进, 也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微课程、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也促进我们不断去适应技术革命与文化顺应。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 必须自觉去更新观念, 积极主动加强探索实践, 以顺应信息化时代技术发展带来的教育教学新发展。

所以, 只有我们提高对信息化时代教学方式挑战的认识, 才能自觉地不断分析在信息化技术变革教育教学中的不足, 也才能自觉地寻求如何不断提升自我素养, 同时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 让我们的教学适应未来的发展。

(四) 认知分类授课以规范教学

赵教授的《高校课程类型与教学技艺》讲授中, 把教学内容分为四大知识类型, 每类知识有匹配的教学技术要领:于陈述性知识教学, 用讲解法;于技能性知识教学, 用训练法;于价值性知识教学, 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于综合性知识教学, 用跨学科视阈教学。四大知识类型与教学类型, 特点不同, 又相互联系, 并与四类课程构成交叉关系。每类课程可能兼多种知识类型与教学类型, 侧重不同而已。

赵教授精辟的分析非常到位, 为我们规范以后的教学带有一种指导性帮助和开拓性启发。尤其在多媒体教学背景下, 于训练型的教学知识, 一定不能忽略人的认知规律, 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通过训练的步骤, 完成教学。而不能通过课件, 立刻把答案展现在学生眼前, 而忽略了训练的过程。

三、小结

通过此次学习, 让我深刻的认识到,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 高校教学之“高”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性、高度的学术性、高度的创造性和高度的智力挑战, 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才能完成这最具挑战性和最崇高的职业。

参考文献

[1]单鹰.高等教育原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社, 2008.

8.骨干教师培训活动 篇八

【关键词】骨干教师 校本培训 内容方式

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一是少,二是不稳定,刚刚培养出来,却易“孔雀城里飞”。三年前,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由我负责对校级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三年来,在学校大力支持与关心下,我痛并坚持着。

一、 自主报名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组建校级骨干教师队伍不易

还记得三年前,学校行政发出“学校组建校级骨干教师队伍进行培训,教师自主报名”的通知到截止日期,出现了只有一名教师自主报名的尴尬局面。我找个别教师谈心,原因主要有:确实忙,没有精力与时间参与; 疑惑,县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有时收获也不大,学校组织的培训档次太低,实用价值又有多少(提升业务方面);参加校级骨干教师,有什么用(地位、收入)。

最后,由教研组强制性推荐,校长室最终通过谈话等方式,选取14位一线教师组建了“骨干教师队伍”。由“拉郎配”形式组建的“骨干教师队伍”就这样闪亮登场了。

随后,在校行政的共同商议下,决定会同教师代表制订出台《关于选拔和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意见》文件,文件通过修改并递请全校教师大会通过。文件在条款上保障教师参与骨干培训的权利,主要表现在:参加县市级学科新秀、能手评比,原则上必须经历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参加学校骨干培训的教师,在外出听课、学习提高中优先考虑,在评优晋级岗位聘任上享有同等条件下优先原则;参加学校骨干教师培训,按时间列入年终绩效考核课时数,并制订《校级骨干教师考核条例》,对照条例,经考核合格者发放一定金额奖励,并对表现突出者重奖;参加学校骨干培训的教师,每学期参加学校行政扩大会议三次(期初、期中、期末)。

二、 有效培训资源缺乏,培训方法方式单调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本身就薄弱,能够树立的榜样不多。培训方法方式仅落实在学校有限的书读读、自己身边老师的课听听、课后大家议议上,老中青的结对帮扶也大多只体现在文件与纸面上。培训方法少,形色单调,浪费了时间,牵扯了精力。如何进行培训,提高教师培训有效性呢?

1. 自己找书看。在学校行政支持下,要求培训教师自主每学年订阅一本教学杂志,购买一本教学专著书籍(钱由学校出,杂志、书籍自己找,学习完后上交学校阅览室)。培训教师每学年做杂志和书籍的摘抄不少于一万字,并结合教学实践,写出不少于一千字的读后感,并组织交流。

2. 开展教师论坛。我收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难点,寻找共性问题,如“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学生作业拖拉完成质量不高怎么办?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方法”等等问题,从小处、实处入手,组织教师讨论,集中智慧,分个击破,并指定教师负责汇总,形成文本后下发。可以说,每次负责汇总的老师,集大家智慧,稍加修改提炼,就可以写出一篇实用性较强的论文。

3. 实施教师走班上课、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是教师培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如何有效提升教师这一能力呢?学校改变教师上节公开课、大家议议的方式,变为教师走班上课、同课异构方式。教师走班上课,举语文学科来说,就是一篇文章,所有班级都由一位教师来上,上完一班上二班、三班,教师在不同班级上相同的课,自己寻找问题,提出修改。通过这样一课三磨,自身的比较,提升自己能力。同课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师上相同的内容,骨干教师与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有比较才有压力,有比较才有动力,在同课异构中寻找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提升自己。

4. 个人课题研究。学校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要求骨干教师积极申报个人课题,一般一学年必须结题。课题要求小而精,且必须存在实际的教学中、具体的学生中。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充实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自己,总结实践经验撰写个人课题报告丰腴自己。

5. 加强评价。① 教师自评。将骨干教师档案袋变为成长记录册,教师自己记录个人成长轨迹。记录内容有审视、剖析自我;读书笔记及感悟;成功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成长点滴、感悟、反思;我的成绩等等。学年末,档案袋在全校范围内展示,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从中积累经验,总结得失;另一方面,通过交流,教师可以发现自身优势,找出与他人差异,在比较中找准自己最佳发展方向,从而实现自我评价。② 学校评教师。学校考核组依据培训考核标准对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教育理论学习情况,包括规定的业务学习内容及自主读书内容;教育教学、自我反思及教育创新,包括反思性教学论文及小结、学科教学创新案例、课堂教学实践等;培训成果,主要包括获奖情况、公开课开设情况、个人思想转变等,并结合《校级骨干教师考核条例》进行考核、奖励。

同时,在具体培训中,我与骨干教师一起,寻找大家乐意接受的培训内容方式,不断充实。如安排同一学科的骨干教师一起观看或分散观看名师课堂教学实录,写出评课议课的观点进行集中交流,如好的个人课题进行提炼,升格申报市级课题并进入深入研究等等。

三、 培训成果不易物化,激励性不强

培训成果的展示集中在课题、论文、课堂教学评比、县市级新秀能手评比等几方面。县市级层面的获奖概率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比率较低,对参加校级骨干教师的激励性不强,客观影响了骨干教师接受校级培训热情的持续性。

1. 积极与上级主管联络,为校级骨干教师争夺亮相舞台。在县市级公开课展示课方面,我积极与教师发展中心联系,尽量把一些活动安排在学校举行,让骨干教师在县市级公开课上亮相。在新秀能手评比上,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学习评选条件,对照条件预先精心准备。近几年来,学校骨干教师先后有5人次获县市级新秀能手称号。

2. 评选校级教学新秀能手。针对县市级新秀能手评比,学校略微降低要求,分层次评比校级新秀能手。对照县市标准制订校级新秀能手考核条例,对考核合格的校级新秀能手发放一定的骨干奖励,以此激励骨干教师成长提高的积极性。

3. 充分利用校级展台。学校让骨干教师上学校光荣榜,在学校橱窗、学校网页教师介绍中,对骨干教师的展示与一般教师有差别,让骨干教师有自豪感;出刊校级刊物,校级刊物优先发表骨干教师的论文、个人研究等。

三年来,在校级骨干教师校本培训上,我们且行且思。《基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促进骨干教师成长的校本培训研究》也已立项为无锡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相信在专家的指导下,在课题的引领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走得更坚实、更远。

【参考文献】

[1] 刘华锦,叶正茂.专业发展理念下的农村骨干教师培训[J].继续教育研究,2010(4).

[2] 唐章蔚.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模式构建与支持策略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3] 郭海燕.切实提高农村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的实效性[J].现代教育科学,2012(2).

9.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方案 篇九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能否成功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开学初,就结合教育发展前进方向、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确定了以“自主探究”课堂模式构建策略研究的活动主题,要求教师积极实施。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和大安市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发挥我校各级骨干教师的作用,以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为指导,以提高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为宗旨,面向全员,立足岗位,注重实践,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通过以教引教,以教促教,以授课推动授课,教学结合推进教师教学行为,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二、活动主题

学校是学生发展的载体,在中学阶段非常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终身发展,为了让老师更大幅度上发挥自身作用,把握现代教学发展方向,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需求,学生找到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学校确定了 “自主探究课堂模式策略研究”的主题,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成下一步教学的工作重点,加强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活动范围

“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都有相互学习的必要,取长补短,增进了解,加强认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整体素质,因此我校把骨干教师示范课范围定为全体老师和学生,以此来全面提高和改变我校的教风和学风。

四、活动目的本次活动集中了全校优秀教师,以理论学习到实践落实,都以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知识的更新和自主积极的学习态度,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倡导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和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专题,把在新课程教学中,传统教学技能加以继承,更新与发展,使全新的教学理念具有操作意义。

新的课程呼唤新得教学技能,新课程下的教学技能要求教师具有相应得把握教材的能力,与创新处理技能,备课与教案,生成技能,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课堂上师生互动与沟通的技能,教学内容显现方式和课堂拓展得技能,而这一切都将在教师的学习与实践不断完善和调整,骨干教师示范课即给大家展示的平台,也是相互学习的绝好机遇,相信每位教师必将在本次活动中受益匪浅。

五、活动时间

2012年4月12日

六、活动形式

本次活动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我校采取集中学习,分散讨论的形式来完成集中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总结学习成果,由白城市骨干教师于丹老师作课集中展示学习成果,以此来提高整体教师的业务水平,品评后,由各位老师根据个人实际在今后的教学中把学习到的先进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总结

本次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取得圆满成功。通过本次活动,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带领作用,较好的提高了任科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在本次活动中,讲课的骨干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而且在教研活动中展示了本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科研成果,对我校教学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听课活动结束后学校组织召开了教师研讨会,首先讲课教师进行说课,再让每位听课教师研讨参加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体会,参加听课学习的每位教师表示自己收获很大。并通过本次活动在教师队伍中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交流各个年级教学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研究了教学先进经验,较好的调动了任课教师教研教改的积极性,为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奠定了有效的基础。

一、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授课教师高度重视这次活动,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的准备。在教学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课前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这也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原因之一。

2、新课程理念在授课时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于丹教师的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着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分层次教学、任务型教学、情景探究等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对于知识传授来说或迁移或自然生成,绝不是灌输。使学生对知识重点的理解、难点的把握很有效果。

3、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导学案的设计,对本节的知识传授起到了有效的辅助和补充作用。骨干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发挥,让老师们看到了于老师是如何向45分钟要效益的。

二、听课教师在听评课中得到了收获和启迪

1、教师们听课的积极性很高,当堂无课教师积极参与。大家认真听、仔细

记,对照自己的教学找差距。

2、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们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研讨会上,骨干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听课教师点评骨干教师的教学,学习骨干教师的教学方法。

3、教学体会认识深刻,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从不同角度对这次活动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认识,收获颇丰。

三、不足和缺点

1、评课教师的参与面略窄,有的教师因有课无法参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部分教师的研讨存在着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

四、可尝试在本学科推广的经验成果:预习——释疑——应用——检测,四步教学法可在本学科推广,近期内,由作课教师对教学中相关做法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在数学组进行推广试验。

10.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活动总结 篇十

——重点培养对象总结

三年的时间一晃而过,三年前在区一中召开的重点培养对象启动大会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领导的期望和指导老师的教诲一直在激励我努力向前进步。十分幸运,我第一年教初中历史就能在史亚玲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当时的我,教材不熟悉,课标不清楚,教案仿教参,教学手段单一。可以说,没有任何初中历史教学经验的我真是茫然一片,对教学没有什么头绪。在史亚玲老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实验中学各位优秀历史老师的基础上,我有了十足的进步。

一、思想方面

三年来,我一直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学习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在教学中适时向学生传达。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做宏观的了解。注重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了解教师的职责和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增强我对献身教育的使命感、道德责任感,从依法治国的认识高度来依法执教,培养自己的师德师风。

二、教育教学方面

三年的时间,我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教了一轮。第二、第三年我都是同时带两个年级的课,所以我对教材不能说是倒背如流,也大体能说出六本教材每一单元、每一课、每一页的内容。为了熟悉教材,我曾不分日夜的看课本,我在七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把九年级的课本看了

个遍。为了能了解初高中内容的衔接,我也一直在看高中四册课本以及做高考题。除此以外,考研的历史专业书,白寿彝的《中国近代史》,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通史》,叶汝贤的《唯物史观发展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专业书籍的阅读,也让我对初中历史知识有了长足的认识。为了写教案,我查阅教参,搜索网络上优秀教案,六册课本我写了25本教案。现在我正按自己的思路写属于自己风格的教案。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搜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在信息量铺天盖地的的信息社会,如何去搜集信息和辨别信息的真伪是个很重要的能力。

三、个人发展方面

1.提升自己专业知识

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是进行历史教学的根本。在钻研教材、教参的基础上,我涉猎相关的专业书籍,如《明史》、《中国史纲》、《美国史》、《日本史》等。教育学专业知识如袁振国的《当代教育学》、石中英的《教育学基础》等,我也阅读较多。此外,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我也十分的重视,阅读过陈琦、刘儒德的《教育心理学》,刘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学效应》等。在阅读的同时,我也做了5本读书笔记。作为一名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是必须都需要掌握的。通过阅读大量书籍,我在提高学科专业素养的同时,也了解了历史学科的前沿知识。

2.注重个人能力发展

有了专业知识做基础,我还要在教育教学中去灵活运用。三年来,我着重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精心备课、上课和反思,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积极用教育教学规律来解决问题。教学方面,我在两个班级采用两种教学模式来组织课堂,来试验教学效果,为以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打下基础。

三年中我一直积极向实验中学优秀老师学习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在史亚玲老师的指导下,我多次参与实验中学老师们的听评课活动,这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此外,我还从网上搜集了30余节优秀课例,来学习不同地域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三年来,每学期听课记录至少20节,共计140多节。

在学科教研方面,由于学校历史教师实在缺乏,所以之前更多的是我自己的摸索,之后就是在史亚玲老师的指导下和向实验中学老师的学习。由于历史教师少,我们教研都是和政治地理一同教研的。这样在我们不同学科的交流中,我对学科之间的整合了解了很多。

我每周按时按照学校的要求撰写教学札记,记录自己每周的教学经验和反思,通过平时点滴的记载和反思来积累自己的经验,并将之作用于教学,从而提升自己。

3.培训学习方面

三年来,我一直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在培训中学习先进的经验来提高自己。尤其是在枣庄举行的2010年省优质课,是我听的第一次省优质课,其中各地的优秀老师所展现的《明朝君权的加强》、《伟大的历史转折》和《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这三个课题,让我认识到了各地历史教师风采和不同的教学风格。

在工作之余,我还加强自身的学习。我2009年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教育硕士,通过第一年教育学、英语、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政治等公共课的学习,提升了我对教育基础学科的认识。第二年专业课的学习更使我受益匪浅。我的导师周文玖教授所讲授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让我对史学史的认识更为加深。郑林、马卫东、侯树栋、郭家宏等老师的课程让我对历史教学前沿和理论性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尤其是郑林和马卫东老师,他们是专门研究历史教学的,他们渊博的知识,前瞻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解让我们获益良多。现在我正在潜心读书,准备完成毕业论文。

4.不足方面

11.怎样培养农村中学骨干教师 篇十一

一、农村中学骨干教师培养现状

根椐调查,农村中学中获得特高荣誉的教师在全体教师中所占的比例不到0.1%。农村学校缺乏名师,农村中学难以培养出名师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科带头人流失现象非常严重,造成了教师培养后备力量不足。比如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中学,每年都会有教师流失。从而甘肃省全省来看,骨干教师的流失率达到了20%,致使一些学校的教学接近瘫痪。

二、 改善农村中学教师的生活环境

农村中学要重视对骨干教师的培养,积极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环境,加强农村中学基础性设施建设,真正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真正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制定相应的政策,让骨干教师能够拥有特殊的待遇,解决好骨干教师子女的入学问题,解决骨干教师的后顾之忧。

三、农村中学骨干教师的培养方式

社会在不断发展,面对多重的发展机遇和诱惑,很多教师坚守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纯洁,坚守了心灵的纯真和质朴。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用最真诚的汗水浇灌出了许许多多孩子的梦想。由此可見,培养骨干教师意义重大。那么,农村中学该如何培养骨干教师呢?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根椐新课标对农村中学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强农村中学教师的政治学习和师德方面的教育,教育教师学习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鼓励教师乐于奉献、勤奋工作,并形成过硬的思想作风,创造条件让教师能够在实践当中作出相应的贡献。

(二)相互学习,提高学习的能力

为了加大培养骨干教师的力度,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可以选派一些素质比较高、业务能力比较强、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开展相应的听课学习,反思总结和观摩研讨,真正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从多个途径去提升教师的素质,比如可以让教师通过自学并参加各种专业考试的方式,以取得相应的教师专业任职资格,还可以让教师通过实践锻炼,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让教师成为拥有双师素质的人才。

(三)强化培训学习

学校是培养骨干教师的阵地,校本研修是农村中学培养骨干教师最重要的形式。要充分利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真正按照“研培结合、以研促培”的思路,通过专题活动、撰写论文和开展竞赛等方式,采用“同伴互助”和“实践反思”等多种形式,强化培训学习。

(四)严格要求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的精力充沛,所以为了促进教师不断成长,我们可以对备、讲、辅、考和批等教学环节严格要求,有意识地给青年教师加担子。

四、建立人文评价机制,创造名师成长的宽松环境

建立人文评价机制非常有利于农村中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产生一种激励名师脱颖而出的文化源动力,从而营造一种信任和支持的环境,鼓励骨干教师进行个性发展,从而帮助教师构建远大的发展目标,产生内在的发展动力。

12.骨干教师培训活动 篇十二

一、研究在骨干教师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政策分析

在《北京市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学科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和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于骨干教师和学科教学带头人的选拔条件做了规定,这实际上代表了从政府层面对于骨干教师团队的要求和期望。除了基本要求以及相应的学历、职称、外语、现代教育技术、课堂实践、发表论文、承担科研课题、获奖情况等外,还对骨干教师及学科教学带头人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从描述中强调,骨干教师不仅仅需要教育教学效果好,还需要具有研究能力,从而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科研能力和学科教学理论基础,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上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师专长研究分析

1. 洞察力。

斯腾伯格提出了“专家”不同于“新手”的三个基本方面。其中第三个不同的方面是洞察力:“专家不是仅仅解决手边的问题,他们经常重新定义问题,所以能够产生具有独创的,洞察力的解决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别人所做不到的。我们认为这些具有洞察力的解决部分表明了专家对问题性质的深入透视”。的确,拥有良好的洞察力是专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这使得他们在完成重复性和常规性的任务和需要快速决策的情况时,能体现出自动化、本能的行为特征;而面对非常规的任务,专家往往能够“直觉”地分析那些任务中所包括的关键问题,能鉴别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并有效地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适当方法或者自己创造出新的方法。

2. 思考能力。

专家教师并不仅仅依靠“直觉”,有意识地进行反思、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是专家特征的一个关键因素。“反思”的重要性是舍恩关于专家知识理论的核心,专家常常“对行动反思”以及“在行动中反思”。同时,专家区别于普通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他们能有效地处理复杂问题和非常规问题,这就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专家教师往往具有整体性思维、反省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

3. 知识。

专家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综合性且组织结构良好的。骨干教师不仅在知识的量上多于新手,而且在质上也有明显的差异。专家教师拥有的知识结构比普通教师的知识整合得更完整,从而能被更快更及时地提取出来,使得专家教师运用知识更加自动化和有效。同时,专家教师还具有大量的依靠个人感悟或经验获得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

4. 信念。

信念在专家教师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断地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敢于面临挑战,为自己设立更高的目标并努力达到这些目标,从而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意志、提高能力。

(三)骨干教师自我分析

在对北京市2007年小学数学部分骨干教师的访谈中,在谈到专业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时,回答最为集中的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提升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以及在科研、学习与提高上缺乏足够的指导。“双提”———提炼教学经验、提升研究水平无疑是骨干教师最渴望实现的目标。

进一步,访谈骨干教师平时提高自己的主要途径,最为集中的是:听专家报告,向优秀教师或专家请教,读书或文章。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自我反思、同伴交流选择得不多。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这些骨干之间交流的机会较少,或者骨干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写反思,同时也说明我们需要寻找有效的途径,增加同伴交流和自我反思的有效性。

分析以上的访谈结果,我们不难看到,这些骨干教师“缺乏”的是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整体把握,缺乏的是学科组织化的知识,缺乏的是结合实践反思和群体交流的深层次的研究。实际上,来源于实践,扎根于对经验的反思与同伴智慧的碰撞的研究既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同时,又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教育知识。

二、骨干教师学习的“研究”特性的具体体现

(一)实践动力性研究

骨干教师从事的研究应该具有“实践动力性”,其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来源于骨干教师教学实践的研究。因为是他们所面临的真正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动力。

第二,满足于教师自我发展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或者直面教育教学中的重大问题及重要难题,或者将将貌似正常的问题“问题化”,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了自我发展。

第三,服务于“他人”的研究。这与骨干教师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密切相关,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应该能解决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新的任务,在课程改革新时期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能形成较为系统的成果,以求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群体的作用。

(二)系统反思性研究

专家教师和非专家教师存在的关键性之一在于前者具有有意识地思考和反思的能力,以便使从经验中获得的缄默知识显性化。而对于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是他们已经具有的优势,这些都决定了骨干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应该是反思性研究。并且这种反思性研究不是零碎的,而是具有一定系统的。这种系统性一方面体现在骨干教师个体面对研究问题对自己的实践进行的系统思考,另一方面体现在骨干教师群体所从事的研究问题应该是具有系统设计的,包括研究的主题和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如前所分析的,虽然骨干教师占有了比较丰富的反思资源,并且具有一定的反思体验,但他们却常常感受不到反思对自我提高的重要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反思缺乏深入研究和交流的机会,系统反思需要研究者经历研究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骨干教师揭示实践经验和困惑、反思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习和获得新的方法、运用思考和不断学习新的思维,这些都是系统反思性研究的应有之义,也应该是骨干教师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在对实践进行系统反思的研究中,教师的个人“知识和经验”会通过理性反思而获得合理性或者调整,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合理的个人“理论”。特别是,在研究过程中所不断丰富的洞察力,将使他们的专业敏感更加强烈。

(三)知识整合性研究

根据对专家教师所具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专家教师所拥有的知识是丰富的,并且知识结构是综合性且组织结构良好的,同时具有大量的缄默知识。而不少骨干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比如知识结构过分单一和狭窄,缺乏必要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特别是学科教学知识。因此,骨干教师的研究既要利用他们已有的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又要促进知识的全面获取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即他们的研究应是知识整合性研究。知识整合性研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反思和整合已有知识;补充缺乏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形成对学科知识的多元表征,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缄默流向明确又流回缄默,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实际上,骨干教师知识的应用和创造过程中经历了如下的四个模式:从个人缄默知识到缄默知识共享的模式、从缄默知识到明确知识的显性模式、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的融合模式、从明确知识到缄默知识的内在升华模式,这样知识从缄默流向明确又流回缄默,形成知识整合转换创造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四)群体自组织研究

我们知道,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这一特点在骨干教师身上体现得更为凸显,因为他们从个体上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实践智慧,同时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和反思质疑的能力,同伴之间的交流能够使他们之间形成“话语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大家不断收集彼此的知识、观点、经验,甚至是理论,在收集的过程中又进行了自觉不自觉的分析和筛选,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相对高水平的互动能够给他们提供许多新的视角,为自己发展提出新的挑战;能够使他们互相鼓励和支持,从而增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同时,这些骨干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使他们需要共同面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他们共同合作,解决的成果又体现出了他们作为骨干群体的价值。因此,骨干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应该具有群体自组织的特点。

具体来说,群体自组织的研究包括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形成研究共同体。研究共同体的形成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结合,而是拥有共同研究兴趣、教育理念、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第二,要有形成共同研究的氛围和机制。一方面,群体自组织需要一种自由开发的学术研究氛围,大家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能够充分自主地进行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还需要有一定的组织机制,体现研究共同体的核心理念。第三,自组织是共同研究和个性化研究的结合。大家在共同的研究兴趣下,个性化地开展研究。第四,自组织研究还需要体现出骨干教师研究的示范性。实际上,身份是关系,即身份不在个人之内,而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之中。骨干教师的研究的过程及其结果,不仅仅要促进骨干教师自身的成长,极为重要的是促进骨干教师所形成的团队的进步,无论是研究内容、研究结果、研究组织形式等都要符合骨干教师的“身份”。

三、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工作室的研究特性分析

(一)来源于实践的“基础性”研究

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专题的提出,来源于对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中出现问题的深入分析。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不能整体把握,不能很好地认识课程蕴含的思想和教育价值,即使是对于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这一现象也明显存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仔细分析学员需求强烈的原因,还由于此研究属于“基础性”研究,即每一位优秀老师都必须对所教课程有系统深刻地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生长自己的教学特色。同时,反思目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集体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有限,其中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新课程背景下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缺乏资料的系统积累。而此研究将产生系统研究成果和资源,能为北京市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做基础性的建设。

(二)突出系统反思和知识整合的“过程性”研究

如前所述,骨干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应该是系统反思性研究,而系统反思性研究要求研究者经历研究的全过程。同时这种研究过程并不完全等同于普通教育科学研究,而应将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核心之一。具体来说,在工作室中,骨干教师的研究经历了如下的过程:明确问题——学习交流——反思实践——形成成果——应用再反思。而每次的活动,教师都处在“研究过程”的一个结点上,同时在研究中将学习、反思、实践等整合在一起。在这样的过程中,研究不再是培训的一个点缀品,也不再是和学习、实践相脱节的部分。

这里不妨列举明确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仅仅提出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专题是不够的,必须经历一个不断揭示专题的内涵,不断明确研究的原则,不断细化研究的方向,最终确定清晰的研究问题的过程。为此,工作室成员共同经历了以下过程:初步形成对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内涵的共识;明确研究原则的“小区原理”:既要有对“小区”(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研究)的整体规划,但在“具体施工”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突出重点,早日建立起“地标式的建筑”;在此基础上,工作室成员提出了五条可能的研究方向;最终确定了小组研究主题。

(三)坚持群体自组织的“主动性”的研究

1. 建立工作室,形成学习共同体。

工作室与以往培训的主要不同是在共同的研究兴趣下,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个性化的研究。因此,工作室的建立就变得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此,本工作室非常重视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明确了本工作室的两个核心词: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自组织。并且明确了研修目标。

2. 进行前测,更加了解自我。

为了更好地相互了解,使得整个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工作室成员进行了前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基本情况;教学科研读书基本情况;骨干教师的作用与困惑;对整体把握的认识。

3. 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中加深对整体把握的认识。

在对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内涵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工作室的成员又学习了2006、2007年骨干教师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工作室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向。在对五个研究方向已有成果的继续梳理下,工作室成员确定了研究课题,分小组开展了课题研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群体自组织除了是工作室确定的理念外,还需要机制保证。为此,工作室确定了调研成员需求机制、成员参与策划工作室运作的机制、成员个性化指导机制、成员交流互动机制、成员成果及时转化机制、成员建议及时反馈机制。

摘要:文章提出了研究在骨干教师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分析出骨干教师学习过程中的“研究”特性:实践动力性研究、系统反思性研究、知识整合性研究、群体自组织研究。在此基础上,以2008年北京市小学数学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训中专题研究工作室为例,探讨了专题研究工作室的定位及培训过程中的“研究”特性。

关键词: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学习,研究特性,专题研究工作室

参考文献

[1][美]R.J.斯腾伯格,J.A.霍瓦斯.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2]李志厚.西方国家教师学习研究动态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8).

13.骨干教师国培活动简报 篇十三

首先是学员代表车晓倩用了“三感”来对这次国培计划总结起了一个良好的开头,一是感谢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教育网给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们能静下心来学习,研修,提升自己;二是感动于跟岗学校指导教师的帮助和关怀;三是感悟于本次培训的交流学习促进了自身专业的快速成长。

学员代表张博文从导师身上看到了名师之所以是名师,不仅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每位教师只有打心底认可这份职业,喜欢这份职业,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教师不断去学习专业知识,加强师德休养,学习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后续几位优秀学员代表也都对本次国培计划的收获作了分享,每位教师既学到了专业的理论知识,锻炼了自己的教学技能,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也收获了组员之间的深厚友谊,更是让我们每个人见识到名师的风采,以及我们与名师之间的差距,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站稳我们的三尺讲台。

接下来杨保坤主任、刘晓华主任以及闫主任三位导师分别对本次国培计划作了总结,说是总结,不如说是对各位教师、对利辛教育寄予的厚望。杨保坤主任提出了每位教师要坚持教育初心,践行教育使命;刘晓华主任告诫我们,责任感与机遇成正比,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每位教师要坚持在学习中进步,活动中感悟,以书助行,以书修德。闫主任更是对每位骨干教师寄予厚望,一定要抓住本次宝贵的机会,切实提高自己的课堂质量,真正做到一个辐射和引领当地教育的合格骨干教师。教育要看教师,严管才是厚爱,并提出了对后续两年国培计划的一些想法,即切实举行优质课比赛,真实提升教师基本功,赠阅教师专业成长相关书籍,如何立课题,如何写论文等等,真真切切为了每位教师的成长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在此表示深深地感谢!又告诫我们每一位教师,不能三分钟热度,这边学到了,回到自己学校又不用了。要切实把学到的东西用在自己的教学中,不要为琐事所影响。刘顺主任代表教师教育网也对参加本次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所有学员寄予厚望,希望大家能把培训期间所见、所闻、所学、所想带回去,并真正付诸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去,逐步探索出一些结合学生实际、教材实际、自身实际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规律,用良好的业务成绩来回报为培训工作辛勤工作的同志们。学习的平台已经搭建好了,接下来希望我们的培训能有抛砖引玉的效果,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树立终生学习、学习终生的理念。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把教学研究活动继续下去,希望大家在一线教学岗位上努力工作,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争取早日成为教学名师,也像本次培训活动中的一些教学名师一样,走上讲台,把自己成功的经验与同行分享、交流,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真正促进教师的成长,由学习型向研究型教师稳步提升,才不负本次研修提升!

会议的第四项是对八个组的优秀学员进行颁奖,看到每个小组的一位位优秀学员上台领奖,在场的每一位教师、领导也为他们感到高兴、自豪!

会议第五项,教师进修学校王友东校长对本次国培计划进行了深入地剖析。本次国培计划是前所未有的,历时三年,每年53天,无任何经验可供借鉴,摸索中前行,我们每位骨干教师作为“种子选手”,要善学、善思、善悟,要真正的“研修”自己,达到提升的效果!最后王友东用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劝勉我们每一位教师要珍视光阴,努力向学。

上一篇:好玩的谜语及答案下一篇:职场的生存法则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