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

2024-10-13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17篇)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 篇一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毕业论文

(2014界)

论文题目: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毕业生姓名 李闪闪 毕业生学号 2009135 指导老师姓名 胡元明

专业名称 小学教育(理科)所属系科 数理系 论文提交日期 2013年12月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摘 要:数学教学活动,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字:小学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的策略

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反馈教学信息,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堂提问是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大家往往习以为常,但研究表明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地思考过课堂提问的内涵,也不是每一个教师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小学课堂提问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在数学课堂中起着纽带作用,是师生之间一个沟通、了解和创新的过程。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好课堂提问,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系到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训练,数学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培养;关系到教学的信息是否得到及时的反馈。

1、提问能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重难点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观设计一个出一个好问题,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2、提问能引发思考,训练思维

著名教育家特别强调勤学多问,他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知识重难点,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重难点。当学生头脑中有了解不开的问题时,就会使其在认知上产生矛盾,从而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以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提问时及时反馈信息,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在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提问比其他形式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更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和及时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提问,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差异程度,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度,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得有的放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1、课堂提问的对象要明确。

目前很多教师忽视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常为了课堂气氛活跃,获取完美答案,提问主要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或为了不让后进生不分散注意力,挑些简单的问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把我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留给优等生解决。此法往往无法突出重点,很难搞活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提高后进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提出的问题尽量放宽广,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问题的难易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来提问,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的问题能够使学生“跳一跳,摘下那个桃”。

2、课堂提问要注重度。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着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提问要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思维发展特点,针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实质问题的难易度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内。问题太过简单,没有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会不似考就作答。问题难度过大,超过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会使学生不能作答,时间久了学生会看到难题直接放弃思考。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回答。例如,教师在讲解“平均数”时,列出了下面的数据:上学期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是 85 分,期末考试数学的平均成绩是 89 分。接着提出问题:“上学期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是 85 分,是不是每个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是 85 分呢?”引导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进行思考,然后讲解平均数的具体意义,使学生能够对平均数的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勇于探究,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在提问的效果与提问的时机有关。在教学的知识关键和本质之处及时提问,可引导启发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使学生能快速的进入学习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顺利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教师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重点处提问,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出深浅适度、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学难点出提问,设计指导性提问,已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还可在定律、法则性质推导处提问设计探索性提问,使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中得出结论,学生独立思考出来的知识,可达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目的。

(一)、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总要经历导入、展开、总结几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的、任务。如导入阶段主要目的是创设情境,明确学习任务,激发思考,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展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形成知识与经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而总结阶段则主要引导学生疏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提升思维方法。因此提问时要围绕教学各阶段环节目标,明确所提的问题预计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这样才使提问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然而有的课堂提问往往目的不明,随意性大,片面强调开放性,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

如:教学“可能性”时,在抛硬币游戏之前,教师就要有意识的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抛硬币游戏之后再提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出“可能性”,这样有目的的让学生从问题的解决中感知不确定现象。

(二)、问题要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设计课堂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用词简洁明了,语义正确。对小学教育而言,尤其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征用,小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若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若问题太过简单,学生会不动脑筋轻易回答出来,也起不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提问最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使学生“跳一跳,摘下那个桃”。提出的问题在最近发展区,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兴奋中心,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来积极探索。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才能找准最近发展区,设计出适合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问题。提问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尽量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这样就容易被学生理解,进而作出回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某一问题在关键处或疑难处进行追问或补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概念或问题的本质,强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鼓励学生广泛的参与教学活动。小学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仅培养一小批尖子生,而应该是立足于全体学生。但在现代小学课堂中大部分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师在课堂中提问叫成绩好的同学起来回答的次数比较多,叫男生起来回答问题的比女生多,而且教师即使叫成绩比较差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时,也往往缺乏耐心,常常会流露出不耐烦、不介意的表情。一旦学生回答有错,就马上打断回答,叫他们坐下。反之对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及时回答问题时遇到困难,教师也往往会“热情”地去引导和启发。

教室上课不管是闭合型的还是开放型的,目的不仅是寻求同学们的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唤起全班每一个同学的参与与思考。即使提出的问题有一个同学答对了,并不等于全班同学都在听这位同学回答,更不等于全班同学都理解了问题的答案,所以要多让一两位同学回答,或是全班一起多重复几遍。要做到优等生要吃饱、中等生要吃好、学困生要消化好。如教师在讲《认识小数》在练习环节中,给出了四题喊了优差生混合做,差生回答错误教师没有立即做出改正,而是让同学说出关键词,指出错在哪里,从而使会的同学巩固了新知识,不会的同学更清楚地知道错在哪里。最后教师再次举出反例,利用书写、批注等功能将反例呈现,让全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

(四)、提出的问题要留有足够的等待时间

提问的等待时间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提问后等待学生回答的这段时间,另一种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出反应的这段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据美国心理学家罗(Rowe)的研究表明,教师在提问后等待学生做出回答这段时间平均不到1秒钟,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出回应的时间也不到一秒钟,而且常常用一些简单的评语,如“很好”、“真棒”、“嗯”、“不错”来结束。研究表明,不管是哪一段时间,增加等待时间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把时间增加3倍(3-5秒钟),学生回答内容会增加4-8倍,作出回答的人数也会大大增加。同时,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加,学生今后回答问题就会更积极,课堂纪律也改善了。延长等待时间能吸引更多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们也会慢慢改变参与回答问题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成绩。这样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教师要学会认真、耐心地听学生的回答,这也就是第二种等待时间的问题。对一些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也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组织、调整自己的想法。在我们现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学生回答错误或者与问题不相关,教师就不耐烦地将他们的思路打断,讲出正确答案或去寻找另一位同学的正确答案,实际上教师的“不耐烦”更多时候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教师不是判定学生回答“对”与“错”的法官,而是应该更像一个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用各种方法耐心细致的去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活动。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在我们实际操作中,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主要内容的奇巧之处,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知识提出问题,从而引起、思考和探究。教学中老师是引导着,学生的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陈华彬,梁玲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重印)74~80 【2】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金成梁,刘久成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07 28~43,196~202 【3】 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示范教材中心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2第三版,2010124~135 【4】 赵继宝.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09.10 【5】 刘兆业.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技巧.读完写(上、下旬)2013.02 【6】 任秋霞.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探究.读写算(教研版)2013.09

2.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 篇二

一、课堂问题的提出策略

1. 发问

发问是课堂提问实施的首要环节。发问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提问的效果。

(1) 发问语言要精炼、明确。数学语言本身即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 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因而教师在发问时既要顾及数学的这种特点, 同时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如果问题表述不够明确、过于空泛, 学生就会抓不住要点, 回答就会失去针对性。教师在发问时, 无论是在内容、要求上, 还是范围、措辞上都应力求准确。对于较长或较难理解的问题, 应适当重复一遍;一般的问题, 不易重复, 以免学生养成不注意听的习惯。

(2) 发问时机要灵活。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双方交互动态的过程。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师在备课时没预想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发问的最佳时机, 另一方面要根据课堂实际灵活提出相应问题, 以调整和改善教学活动。

2. 待答

研究表明, 课堂提问过程中的待答, 应该包括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 即“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

“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要等待足够的时间, 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学生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总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问题提出后要有一个适当的停顿, 这个停顿既不可太仓促, 也不可太拖拉。过于仓促, 学生来不及思考, 做出回答低效甚至无效;过于拖拉, 学生注意力分散, 且浪费课堂时间, 影响课堂效率。停顿时间的长短, 一般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反应情况 (如举手情况) 而定。

“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之后, 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 才能评价学生的回答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学生在表述回答的过程中, 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回答存在问题, 或者发现自己的回答不够完整等等。因此, 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也要给予合适的等候时间, 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回答作出说明、补充或更改。

3. 叫答

教师的叫答一般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二是区别对待。

(1) 面向全体。即叫答的对象要分散, 避免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问题的思考, 做好回答的准备。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 在同学面前展示自我。偏爱式的叫答, 忽略了中等生, 冷落了差等生, 长期下去, 那些被冷落的学生, 就会产生消极的, 甚至厌学的情绪。

(2) 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 其认知发展水平、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等都会有所不同。教师在叫答时要做到心中有数, 针对不同的问题, 选择不同的对象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 使他们能够答出来, 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理答

理答, 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答案或做答后的处理。学生回答结束后, 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总结, 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提出正确答案的回答者, 应及时给予鼓励、赞扬,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对于回答有误的学生, 也要避免责备、讽刺, 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或者增加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加以铺垫。只有在一个宽松、愉悦、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中, 学生才能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 才能敢于想、敢于表达。

二、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

1.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尽管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已经意识到“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但问题的提出者往往还是局限在教师身上, 课堂提问仍是教师的特权, 学生始终处于“被提问”的被动地位。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 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问题的, 更不可能撞击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2.创造学生提问的机会。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 运用不同方式设计、呈现问题情境, 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 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切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其次要开放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预留课堂“空白”。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 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给学生造就萌发问题的机会, 产生问题的空间, 提供学生质疑、争辩的机会。

3.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不等于就会提出问题, 掌握提问的方法才是会提问的关键。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 在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思考时间和空间的同时, 也要不断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 以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提问。而这一切究其根本还是要求教师紧跟教育发展的脚步, 时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提问观, 最终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秋海.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84-0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利用问题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将复杂的知识融入到一个又一个细小的问题当中,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达到预先想要的教学效果。可是,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发生了质变。一部分数学教师一味地追求“热闹”的课堂,设计出一波又一波的“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种毫无意义的问答式教学虽然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在滥竽充数,教师也仅仅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并非锻炼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依赖教师的问题而学习,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学习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把握“提问”的环节,让“提问”成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呢?

一、以“兴趣”为基石进行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不仅会让学生感到做作,而且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无趣。因此,要想让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独有的作用,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改变自己的提问策略,以“兴趣”为基石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提问”激起千层浪。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面积》时,一开始,笔者一改以往多数教师所用的欣赏导入。在课始,笔者让学生观看了羊兄弟俩之间为了吃草多少的问题发生争吵的动画片(羊老大在一个正方形的草地上,羊老二在一个圆形的草地上),接着抛出:“它们俩为什么争吵?”“你有办法帮助它们吗?”两个看似与数学不相关的问题,却激起了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不少学生都随之想到了要比谁吃到的草多,就要比正方形和圆的面积谁大。圆面积的学习正是本课所要学习的新知,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习变成了发自内心的需要。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笔者主要是以“问题”为导线:“圆的面积也就是圆的什么?”“圆的大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求圆的面积可以转化成求什么的面积?”在一连串的提问之下,学生饶有兴趣地自己探究着,最终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所要学习新知的问题细化,将提问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学生才不会感到空洞、无趣、无想法。

二、以“启发”为动机进行提问

好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开拓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提到点子上,让提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教学时,教师的提问不能直截了当,而应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利用启发式提问,将问题指向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思考,让新知识不断滋长。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找准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在学生理解的疑难之处进行启发式提问,这样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的心结,同时又起到弱化难点,细化重点的作用,使得课堂教学顺畅无比。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时,笔者先让学生在作业纸上点上一个点,然后再让他们从这个点出发画2条射线后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最后不仅仅认识了这个图形是角,而且还知道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等等。教师一个启发式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动机,无形之中淡化了学习的难点。

三、以“理解”为目的进行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将所学知识逐渐内化,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巧妙的提问不只是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开动脑筋,更能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到问题的中心去解决,从而真正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不能随性提问,不能毫无目的地提问,更不能是只求答案毫无过程的提问。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认识》时,笔者先让学生用小棒去摆2个3根,通过让学生观察小棒的根数,发现2个3相加之后,笔者提问:“如果要摆100个3根呢?要求它们的根数,你还想用加法算吗?”只见学生都摇摇头。“那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学生在问题的迫使下,通过讨论发现了几个几相加就可以用几乘几的规律,乘法的学习一下就攻破了。

4.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 篇四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惑,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我们发现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不是为教学服务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拓展性、探究性问题,发现型、创造型问题等开放性问题比例太少。

如果把提问视为简单的一问一答,所提的问题低思维度,过于简单,所提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5.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不会有效倾听

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预定答案不太符合甚至相左时,教师应学会有效倾听,千万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会意识到自己的答案是如此的错误,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导致学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还有的老师忽视学生的提问,或者总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甚至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所谓“有效”,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要明确、清晰。教师要把问题交代清楚,必要时将一些问题口语化,让学生听清楚教师在问什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优化课堂提问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

2.提问要适时。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归纳,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提出相应的问题。

3.提问不宜太多。一堂课如果有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生成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4.提问涉及面要广。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面向优等学生,很少叫中等生,后进的学生更加收到冷落。这样做教师比较省力,提问也一帆风顺,但是这与因材施教相违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

5.要学会倾听。喜欢打断学生的老师回答的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很好倾听。教师往往并不愿意追究: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回答?是否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回答出发,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既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

6.要学会有效评价。

有效提问总是和有效评价紧密相连的。有效提问离不开有效评价,不要使用“好极了”或者“你真棒”等等这种程序化的、毫无意义的评价,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是真实而真诚的,做老师的应该尽力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

三、培养学生自身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提问的能力,让他们敢于、乐于、善于提出问题呢? 1.训练提问的胆识。学生天生好奇,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和许多问题,数学也不例外。可是我们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和谐的问题环境,使学生有提问的胆识和勇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信心的形成特点,打破学生自卑心理和疑问状态,激发“我能行,我提的问题真棒”等自信心的意识,从而树立学生提问的自信心。2.养成提问的习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数学思维问题的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促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习惯的开始。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灵活应用,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激发问题兴趣,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增强质疑意识,促习惯提问。良好的提问习惯是在日积月累的不断质疑中形成的。在数学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增强学生质疑意识,从而形成提问习惯。

3.培养提问的技巧。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提问的方法与技巧的培养尤为必要,这样才能“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漫”。①观察提问。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借助观察学生能从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②联想提问。学生善于想象与联想,却不会运用去发现、提出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思考中就某一事物而联想到与其有关的其他事物。③猜测提问。猜测提问,顾名思义就是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问题。这种猜测并不是漫无边际的瞎猜,而是要根据数学的特点和规律来猜测。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认知发展规律,针对性地设计具有知识过渡性的铺垫,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创造性地猜测出问题。④归纳提问。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在归纳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5.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 篇五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编码G623.5 研究类型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5

湖北省襄州区黄龙镇中心小学

孙玲

[摘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改革实践 精心设计 课堂提问

现代数学教学,愈来愈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好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因此,如何积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古人曾明确指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疑问,有疑才有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也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而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会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些浅显粗俗的表面问题,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而那些过于艰深又脱离学生年龄生活实际的问题,也会阻塞学生思维的绿色通道,扼杀学生的兴趣。

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课堂提问运用得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对课堂提问给予充分的肯定。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节课课堂提问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如同桥梁,联系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序曲,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恰当而精炼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思维,而且可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人入胜,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对上好一节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使他们在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增长知识,又增长智慧呢? 下面根据我多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就如何进行课堂提问,讲究课堂提问艺术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设计的问题具有针对性。

首先,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人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在新课导入时,可以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立即回答,而在于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我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此刻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梯形面积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地进入新课。这样的课堂提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其次,针对能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深刻性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性的培养,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条理地说出来,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如我在教学“厘米、毫米的认识”时,当学生明白1厘米=10毫米后,让学生说出:“3厘米6毫米等于多少毫米?”在老师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思考回答的有根有据:“因为1厘米=10毫米,3厘米就是30毫米,还有6毫米,一共是36毫米。”在较复杂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进行课堂提问时是针对具体问题具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能够深入钻研思考问题并抓住题目的本质和核心,从而掌握解题的规律。

例如“一瓶油,将它的1/4倒入一个重100克的玻璃杯里,再把杯放在天平的一个盘里,然后在天平的另一个盘中放入400克砝码,这时天平就平衡了。问瓶中油重多少克?”我在教学这道题时提问了以下几个问题:

(1)天平平衡了,说明两个盘中的重量怎样?(相等)都是多少克?(400克)(2)天平左盘的玻璃杯中,装有多少克油?(400-100=300(克))(3)玻璃杯中的300克油,占这瓶油的几分之几?(这是题目的核心)这样设问,步步深入,引人入胜,帮助学生找到了解题的关键所在。

最后,针对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问题,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提问。在教学实际中,对于同一条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习惯。

例如,“甲数与乙数的比为3:4”,根据这一条件创造性地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乙数与甲数的比是几比几?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等等。教师只有善于改造教材中的数学问题,多角度提出问题,才能使数学事实起到更好的作用,充分体现其内在的教育价值。

二、设计的问题具有启发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究其实质是个认识过程。这种认识的发展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只有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才能使认识的主体即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提出既具有思考性和深刻性,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如在除法教学中,“12÷7”,商到千分位时出现4,要求保留两位小数。这时,提问“要求商保留两位小数,千分位上的4怎样处理?”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从心理上处于期待状态,产生了一种渴望掌握知识的内在要求,开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学知识中去。

三、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

提问的方法很多,按其层次和作用可归纳为四种:一是复习性提问,即在讲课之前提问已学过的内容,以达到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二是引导性的提问,这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引导学生由已学知识向新学知识过渡。三是重点性提问,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讲到重点处必须提问,一方面引起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通过提问使学生对问题了解得更明白。四是总结性提问,即在新课讲完之后,要提问学生这节课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内容的重点是什么?要掌握哪几个关系问题等等。这些提问内容很多,可灵活运用。但是课堂提问要讲求渐进性,先易后难,由表及里,不断加大难度,把思维引向深入。一个问题可能分几步解,每一步的提问都要恰如其分,提问既不能次序颠倒,又要注意前后衔接,使每一个提问都能恰到好处地起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

四、设计的问题具有实效性。

按照教学设计,一节课大都分为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五步进行,提问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一般在讲新课之前,先进行复习性提问;导入新课时,进行引导性提问;讲授新课时,进行重点性提问;小结讲评时,进行总结性提问。每次提问放在什么时间,教师应该按照教学进度、学生理解程度及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听讲的思路和教师讲课的思路合拍。

教师把握好时机进行课堂提问,要注意捕捉良机。错过良机,就要影响提问的效果。课堂提问良机的选择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来确定。1.从教材内容的角度来说,提问应选择的最佳时机是:

(1)教材的关键处。教材的关键处是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最重要之处。教学进行到此处时应该提问,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弄清关键问题,学会新知识。(2)教材的疑难处。课堂教学是一系列由旧到新的知识迁移过程。新知识如果没有疑难也就不成为新知识。因此,教学进行到疑难之处要设问,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3)新旧知识的结合处。数学知识系统性强,环环相扣,每一处新知识必然有与它相关的旧知识,连接点就是新旧知识的结合处。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设问,便于引导学生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促进知识迁移。

(4)教材的精华处。教材的精华处必然是新知识的重点部分,就是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因此,针对教材的精华处要认真设问,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它。(5)教材的深奥处。学生学习新知识都有一定的难度,新知识的疑难之处就是教材的深奥之处。这样的地方学生理解困难,教师有计划地精心设计系列问题,有利于减缓坡度,突破难点。

2.从学生角度来说,最佳提问时机是:

(1)当学生的思维困于一个小天地而无法突围时,教师要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冲出困境,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答案。

(2)当学生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要精心设问,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学生列方程的思路容易受算术法列式的影响,总是按算术法的思路列方程,这时就应该设问,让学生弄清两者的异同,掌握方程法的特点,摆脱算术法思考问题的影响。

(3)当学生疑惑不解时,要恰当设问,帮助学生解惑,弄清问题,理解新知识。(4)当学生有所领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要通过设问,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5)当学生胡思乱想,搞小动作,精力分散时,要通过设问,引起学生注意,把他们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其次,要掌握好提问的次数。也就是量要适度。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但过多提问或提出的问题使学生难以解答,会使学生产生为难情绪,甚至反感,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事先准备好,讲到什么时候提问什么问题。

3,少用判断性语句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这类问题学生容易找到答案,问题本身容易导致学生不假思考,思维程度很低,常包含偶然因素。因此,这类提问,从学生回答中难以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只宜少用,或在应用时加一些引导叙述算理或引导思考的提问。同时还要灵活机动,根据课堂气氛,随时再提一些问题,帮助和引导学生思考。另外,课堂提问还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图解式、板书式、实物对比式等等。五.设计的问题具有全面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的重要手段。所以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全体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流,不应成为少数几个尖子的“专利”。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让优等生“包场”,将学困生冷落一旁,就会导致学困生听课注意力分散,身在课堂,心系窗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心中有学困生,优先提问学困生。

1.设问要讲究层次,让学困生也能跟随老师的提问而积极思维。

2.优先让学困生应答或板演,做到学困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绝不让优等生代劳,让学困生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应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答对了及时肯定,答错了切勿指责,以免挫伤其积极性。教师应利用提问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及时把握教学进度,因势利导,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锤炼提问的语言。心理学认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不断锤炼提问语言,达到准确、精炼、生动、亲切、感人、幽默。用精湛的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乐学、会学、善学、学好。六.设计的问题具有思考性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要大而空,也不要细而浅。因为二者都不易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提出问题:(学生看书例1)竖式是怎样计算的?想一想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为学习后面的例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时,我紧紧围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才能对齐的知识重点设计问题。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针对教学重点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先通分,然后计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实践使我体会到这样提问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七.设计具有指导性的问题

“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学习抽象的几何初步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我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引导他们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再引导学生抽象出几何形体的性质及计算公式。如在学习圆面积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书上三幅图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组织学生按书上的操作顺序自己动手操作,同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1)由圆形转化成什么样的图形?变形之后面积有无变化?(2)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宽相当于圆的什么?(3)你能不能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πr2。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他们去抽象概括和总结,使他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就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也就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一堂课没有固定的模式,课堂提问也绝非千篇一律。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选用、创造出其他丰富多彩的课堂提问。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心弦,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就是成功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体现在教师的无穷创造上,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学风格的光华,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恰当的课堂提问,才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才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真正发挥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淑万;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索[J];数学教学研究;2004年07期

[2]侍步兵;;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年03期

[3] 钟美凤;王才红;;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教学实效[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05期

6.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分析论文 篇六

1.提问对象单一

许多教师仅仅将回答问题的对象局限于课堂上自愿举手的学生,而忽略了大部分不举手的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都是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在这一方面较为薄弱,当举手发言的学生回答完问题时,其他学生也丧失了思维能力,日积月累,他们就会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2.缺乏问题情境设置

到目前为止,许多高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比较古板,他们一味地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直奔主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不善于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能联系实际生活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情境,导致教学内容空洞乏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渐消失。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设置合理且有趣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情境中,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探索能力。另外,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从甲工厂到乙工厂有2种方法,从乙工厂到丙工厂有3种方法,则从甲工厂经乙工厂到达丙工厂有几种方法,教师可以板书,然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以解决。

2.教师的提问要通俗易懂

由于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限度,他们对于教师讲解内容的理解并不能达到教师的期望值,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必须使问题通俗易懂。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定理和公式的含义,然后当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讲解。教师在提问之前应该首先用较为口语化的语言去阐述问题,当所有学生都了解了问题之后,再让学生回答问题。

3.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许多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内容,规定几名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问题,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根据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问题,使得问题在大多数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渐渐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将他们在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然后由所有学生共同探讨,最终得出最标准的答案。

4.对学生回答问题做出评价

对于高中生而言,教师的鼓励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积极评价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回答问题做出积极评价,甚至可以给予它们一些物质上的奖励。例如,学生在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带头鼓掌,然后对他们的行为做出积极的评价,对于回答问题积极或者回答准确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它们一定的奖励,督促他们更加积极地回答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担任课代表或者其他班干部等,让他们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

三、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意义

7.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篇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有教师的正确引导, 必须把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引入最近发展区。只有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 在思考问题的转折处等, 沿着学生思路启发引导, 才能较为顺利地引入最近发展区。

二、课堂提问要挖掘教材的内涵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 是经过专家论证后编写的, 是具有科学性的, 同时教材也不尽完善, 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去用好, 既不迷信又不偏离, 所以我们对教材的研读很重要。备课时, 不能教学目标还没明确, 教学过程却已跃然纸上;不能教材还没研读, 网上资料却已搜了一堆, 然后东拼西凑。这样的备课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教材, 出现提问不恰当或提问比较简单、甚至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不相符合的现象。但通过对教材的研读, 我发现书本上例1“先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 接着怎么数?”这句话给人以一种很生硬的感觉。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可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要10根捆成一捆, 10根捆成一捆有什么好处。除非让他们感受到10根一捆的必要性, 否则学生的心里一定会有不解的疑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可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去体验以10为单位计数的好处。

三、课堂提问要重视问题的呈现形式

课堂提问的呈现方式很重要,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若过于琐碎, 就会使学生的思考空间狭小。传统的师生“一问一答”的狭隘式提问, 跨度过小, 使学生的思考空间过窄, 学习被动, 阻碍了学生主体潜能的发挥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分析问题的呈现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放性的提问, 多种方式的提问应渗透在每一堂数学课中, 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服务, 但不能为了开放而带着学生去钻牛角尖, 这样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在提问时, 要把握好开放的“度”很重要。

四、课堂提问要让学生经历数学过程

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 课堂提问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教师设计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标, 不能只图活动次数多或活动形式热闹, 而应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文章。如果学生在活动中只是单纯的行为参与, 是不能得到有效发展的。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数学活动, 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数学活动, 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滚滚袭来的改革浪潮中, 数学课该坚守的是什么?是学生的数学思考。抓住了数学思考, 就等于抓住了数学教学的根本。

五、课堂提问要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数学思维是一个从“题设”到“结论”, 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因此作为数学教师, 在教学中应展现问题的思维过程, 不仅展现正确的, 让学生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也要展现错误的, 从错误中明理,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展现思维过程的机会, 可以设计诸如“你是怎么做的, 回忆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展现思维过程, 促进教师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如在“素数和合数”一课,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27是素数还是合数?”学生回答说是合数。如果教师就这样打住, 那么学生的思维过程、解题策略就被隐藏其中, 不得而知。

8.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篇八

一、精心设计问题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所有的学习开始于问题,结束于解决问题,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自然也就成为教师有效组织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精心设计问题,让课堂问题成为引导学生学习、参与课堂讨论、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抓手。首先,问题设计要精准合理。精准合理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将会带来反作用。设计问题时要精准合理,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准,“当”指的是得当,即所提问题要是重点、难点,同时还要富于启发性。再次,课堂提问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向标。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所有的问题设计都应该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课堂问题要根据教学目标的层次需要进行设计,相应设计的问题可以分为知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等。如“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就属于知识型提问,“12有几个约数”则属于理解型问题。

二、尊重学生心理

小学生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建立在尊重小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小学阶段,学生处于无忧无虑的童年期,这一时期,儿童身体成长缓慢,智力发展步入一个新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有被认可的需要,渴望获得教师的表扬和称赞。在课堂提问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抓住孩子们这一心理,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注意力经常分散,情绪稳定性差,自制力弱,小学数学教师也要注意在小学生回答问题时,对他进行合理的引导和适当的评价,培养小学生完整回答问题的能力,引导小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课堂学习。此外,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带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让问题“高低起伏”,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丰富提问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在把握好提问的“度”和时机及对象的同时,还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和技巧。小学数学课堂中被广泛运用的提问方法有迁移式提问、启发式提问、矛盾式提问、猜想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比较式提问等。如迁移式提问指的是以旧引新,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这一提问方法被小学数学教师大量运用,运用迁移法进行提问时,在加强基础知识回忆的同时,一定要在提问中注意渗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迁移类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由于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相关知识,并理解了相应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我就因势利导询问学生,“之前我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求解知识,那么梯形的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很容易通过动手操作来加以证明“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底加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

四、科学合理评价

9.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篇九

摘 要:文章在分析了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方式中几种低效方式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加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具体策略和办法。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课堂;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极具普遍性的现象,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课堂提问。本文拟就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与评价作探索,供同行研讨。

一、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某些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方式是多样的,在实际的处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低效提问,例如以下四种方式是低效的。

1.“玩跷跷板”式提问

据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提问有重要影响。教师的提问因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同而不同,教师比较倾向于让好的学生回答具有“论证性”的问题,而让差的学生回答“判断性”和“描述性”问题,甚至在语言风格上,教师对好的学生采取的民主型风格,对他们是一种鼓励的态度。而对差生所使用的专制型风格,对他们是一种打击和排斥的态度,这种“玩跷跷板”的游戏导致了学生参与提问的不平衡性更加明显。

2.“对牛弹琴”式提问 由于师生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有的老师在课堂中“义正词严”、使用强迫性的语言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只有“是”或者“不是”的选择。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自问自答”,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只有在机械地接受教师的教学,师生间缺乏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教师是在“对牛

弹琴”了。

3.“踩西瓜皮”式提问

有的教师备课时未对课堂提问作设计,上课提问随意、混乱,没有逻辑性,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那里。课堂提问指向不明确,有时提问很密集,有时稀稀拉拉,有时跨度很大,有时跨度很小,思维缺乏连续性。

二、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若干策略

1.明确数学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明确提问的目的,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先决条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目的要求不同,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再现已有的知识,以利学生知识迁移的回忆性问题;引导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叙述、比较、说明等理解性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应用性问题。

2.把握数学课堂提问的难度

据研究,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而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太易将导致高思考力水平的下降,太难则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

3.瞄准数学课堂提问的时机

(1)在介绍新概念时提问

这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教学时从以下角度对学生进行提问:1)概念中的关键词有哪些? 2)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条件?它们和以前的什么知识有联系? 3)如果改变或者互换概念中的条件和结论,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提问力求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

(2)在分析比较时提问

数学知识的内部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许多知识存在形似神不似的差异,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就应当让学生把新旧知识作一个系统的归纳,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后,有必要对这两个方程的作一些比较,故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说出两个方程的共同和不同之处? 2)它们的解又有何不同?这一环节在一定的情况下,需要教师作出适当的提示,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发现,强调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比较鉴别能力。

(3)在知识应用时提问

学生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后,可让学生进行概念辨析,如下列四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10x2=9;2(x-1)=3x;2x2-3x-1=0;-=0;2)判断未知数的值x =-1,x =2是不是方程x2-2= x的根;3)把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9x2=5-4x;3y2+1=2 3y;4x2=5;(2-x)(3x+4)=3。讲解时要讲清方程变形时,哪些属于代数式变形,运用了什么法则;哪些属于等式变形,依据什么性质。

10.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 篇十

提问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科学地设计提问教学,能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注意,有利于促使学生的知识迁移,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主要围绕着下面几点展开的:

1 趣味性的提问,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高中阶段的数学相对比较抽象,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则显得更加的重要。从表层来看,高中数学由定理、公式组成,比较枯燥、乏味,没有很强的趣味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学生学习起来也会觉得毫无趣味,自然也就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提问的过程中,既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要注意提问的趣味性,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比如说,在讲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先讲述“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他用了非常简便的方法在非常短的时间正确地里计算出了“1+2+3+……+100=?”的结果。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学生这个时候也会产生好奇---他到底是如何准确地计算出结果的呢?促使学生带着这种好奇心与求知欲去探究,他们也会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产生好奇,进而则会主动探究学习这一公式,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2 问题情境的设计也很重要

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设计,参考课程标准,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最好的情境选择,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兴趣。

此外,数学教师也要选择一个适合的角度,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跟随着教师的问题情境逐渐深入,自然过渡。学生的心理也会有一个好的自然过渡的过程,实现数学的教学目标。反过来说,学生只会感到数学知识的繁琐、枯燥,学不懂,效率自然也就低了。

比如说,在讲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观察教室中房屋上面的一条直线同地面上任何一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然后再结合教室中现有的事物,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知晓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密切相连的。

3 也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会提出一些记忆性的问题来考察和巩固学生对一些知识的学习情况。设计这种问题,答案一般都是固定的,甚至只有唯一的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一般都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得学生进行充分思考,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后续的问题,这样也便于学生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4 课堂不光要重提问,更要重视提问后学生的反馈

有时候,教师在上课之前会精心准备一些问题。当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却把他们晾在了一边。有时候学生刚刚回答,教师就接住学生的回答,一讲到底。长期下去,学生既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而且还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以及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

新课改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破,要主动留下“更美的风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欣赏,促使学生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例如,在讲解“双曲线概念”时,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 F1、F2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 |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时,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动点的轨迹是双曲线,需要满足的条件有哪些呢?学生通过思考,当得出 ||PF1|-|PF2||=常数(小于 |F1F2)|后,这个时候,教师还可以把条件进行如下改变,继续让学生思考。把小于改成等于或者是大于,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对于上述问题在椭圆的概念中已经研究过了,学生自然也就会产生相关的联想,这样也更能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和记住椭圆和双曲线的相关概念了。

此外,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是“落后于学生”这方面的。“说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师自己的手里,但是却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常见的“教不越位,学要到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提问掌握好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可以说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让课堂提问充满着思维的碰撞、充满幽默风趣的语言对白,要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成长的沃土,让学生都能够不断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有效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也能够体现出数学学科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张国艾。高中数学入门课:漫谈高中数学学习方法[J].青年文学家,(29)。

[2]刘辉。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J].中小学音乐教育,(4)。

[3]朱丽。课堂提问中的“问题”检视与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4)。

[4]于凤君。课堂提问应注意有效性的基本原则[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79.

1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教师;学生;教学

适当及时的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针对性的提问是连接教师和学生数学知识和思维交流的重要桥梁,提问不仅仅是促进课堂教学进程正常进行的方法,更是保证学生对知识点完全消化理解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进一步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探索研究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问题分析和理解能力。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中的设问艺术进行具体分析与探讨。

一、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内涵与作用

1.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具体含义

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构成,其中学生主要进行认证汲取知识、完成作业任务的工作,而教师则要认真讲授知识并想尽办法提出问题。在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能否掌握知识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达到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目的就是课堂中的提问教学策略。课堂上的提问分为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与无效的提问不能引起学生思考兴趣也不能达到检测知识掌握程度目的的情况不同,课堂中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热情,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

2.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教学策略的作用

小学数学学习时期是锻炼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还应该注重数学基础的积累,背诵各种各样的数学公理、公式、定理等等,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各种数字、数学用语的奠基时期,教师的提问能促使学生进行及时的思考,在思考中不仅要求对数学基本公式、解题方法的有效掌握,更要求具备思维拓展能力,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达到一箭双雕的效用。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应用现状

有学者曾经对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问教学手段的使用情况进行了阶段性的调查统计。统计结果显示,教师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记忆、理解分析和应用层次共占问题的大部分,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评价层次共占总问题的小部分。统计学者通过对若干名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跟踪记录,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多半以上的小学数学教师把自己的提问定位在偏于简单的问题上,这个结果与现阶段小学教材的设置和知识掌握水平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但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是没有帮助的。

另外,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的实施存在很大的误区。现阶段,课堂提问已经成为备受教师青睐的课堂教学手段,但有些教师的提问根本没有经过仔细设计和策划,只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提问,提问缺乏针对性。例如,在学习三位数退位减法时,教师展示图片:苹果337个,鸭梨352个,桃子409个,教师:大家从图片中能看出什么?学生:有337个苹果。教师:你们同意这位同学的回答吗?学生:同意。由此往下,直到问完鸭梨和桃子的个数,这样的问题虽然能够得到很大的课堂反响,但是对于教学目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实施

1.小学数学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保证每一次提问的教学有效性

课堂上一个成功的提问,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这里引用著名教师设计的找规律题目教学案例。题目:这里有10张足球赛门票,分别从1到10编好了号码。提问一:如果想拿两张号码相连的,可以怎么拿?学生一:可以拿第一张和第二张;学生二:也可以拿第二张和第三张。提问二:再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吗?接下来,学生自己练习思考,共可以找出九种拿法。这时请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这九种方法。提问三:如果一下拿三张号码相连的,方法应该比九种多还是少呢?开始有学生进行不同的取法试验,每三个数字成为一组,每组数字的开头数字都用标记标出,操作到第五组时暂停。提问四:现在的开头数字是五,大家有什么想法吗?学生:直接观察最后一组的数字开头就可以知道了。提问五:那么如果想一次拿四张号码相连的,有几种拿法,大家可以一下子得到答案吗?学生:七种。这位老师的数学提问就充分显示出了数学思维逻辑的特点,具备很强的智慧性和思考性。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搭配设问方法

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助于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对于小学生好奇心重、对新鲜事物十分想了解的性格来讲,直观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下,数学课堂大多以教师嘴上讲授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缺少直观性,既枯燥又低效。而多媒体教学模式采用电脑打字,教师可以在授课准备过程中将需要的课件准备好,节省一大部分课上宝贵的时间,从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3.教师在数学课堂的设问过程中要对学生持鼓励的态度

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很有可能是学生听不懂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快速地回答甚至迟迟不能张口,那么教师也要耐心地给予指导和纠正,态度不可过于强硬。学生在受到鼓励及表扬的情况下,学习积极性会大大上升。对于学生回答的评价,以往教师的回答只有“好”“对”“正确”“嗯,请坐”等形式,这种千篇一律的回答就像隔靴搔痒,是不能调动起学生情感的。比如,计算“19+59”这道题,教师可以问:“这题要简便计算,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说:“那就试试,还要看谁的方法多、妙。”当学生列举了很多种方法时,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找出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你一定经过了深思熟虑,恭喜你!”“你的答案是完全正确的。”“做得漂亮,老师为你骄傲!”“你的数学思维很好,解题思路清晰,完全正确”等。对待经常回答问题出色却一时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体态语言,眼睛微瞪,期待性地直视他:“是这样吗?”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自尊心。对差一些的孩子,只要有勇气举手,即使回答出人意料,教师也要大加赞赏,进行鼓励。

四、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回答问题

1.为学生铺设正确的引导思考的道路

对于教师的数学问题,学生大多数处于无从下手的状态,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回答该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和几何体的面积、体积计算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几何图形与几何体的对比,几何体的表面积其实就是由暴露在外的各个面的几何图形面积组成。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计算公式的理解,由此学生在大脑中就会形成记忆基础,长此以往,对该类题型的理解和计算就会应用自如。

2.引导学生掌握听问题时侧重听取信息方法

学生在对教材规定的基础知识有了扎实的掌握理解后,教师可以进行相应适当的拓展。进行更高一级的提问,问题中可以带有学生不认识却又不影响问题答疑理解的数学语言等,锻炼学生听取自己能听懂的有效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课堂提问的长期接触过程中,学会对生疏问法的掌握与了解。

综上所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正确有效的提问技巧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充分掌握课堂提问手段的要领和技巧,才可以将提问教学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通过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进一步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团队合作研究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问题分析和理解能力,为培养反应敏捷的综合型人才打下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娟.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朱海霞.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索[D].西南大学,2008.

12.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分析 篇十二

一、简单提问,有效学习

提问当中问题是关键,问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被激发,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将问题加工,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锻炼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中,主要的内容是观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那么在这节课,我们开始的部分,肯定是先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教室里哪些面是正方形?哪些面是长方形?像这样的简单问题,是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答出来的,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接着老师与学生都准备出两张卡片,老师再次提问:折一折、想一想,你们都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可以跟着老师一起研究,也可以小组研究,还可以自己研究,同学们将根据探究自己得出的结论一一地告诉老师,由老师带领分析回答得是否正确。以上两个问题虽然简单,但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首先,这样的提问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其次,在第二问中,问题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主要是老师调动学生的动手意识,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会对学习内容兴趣倍增。

二、针对性问题,培养逻辑思维

小学数学的学习,不仅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提出问题时,授课教师要明确出发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使得课堂效果更佳。按照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问的时候应注意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这样会更有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问题一:羊圈里有50只羊,跑出去15只,问羊圈里现在有多少只羊?发现羊丢失以后,两个人出去找,其中一个人找回6只,另一个人找回7只,问现在羊圈里有多少只羊?还有几只羊没有找到?问题二:小明今年10岁,爸爸今年33岁,当爸爸45岁时,问小明多少岁?以上两个题都是通过针对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第一个问题逻辑性要强一些,因为它是环环相扣的;第二个问题也是一种思维题,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学习态度。针对性问题的好处就是,让学生走进课堂,紧跟着老师的步伐,师生之间相互作用,更主要的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突破原有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回答。

三、故作悬念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13.如何设计课堂提问的策略 篇十三

摘要:课堂提问的策略是“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设计提问的策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提问的时候要在设计问题方面、面对所有学生方面和导向性方面做好功夫,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打造好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提问 策略 面向全体 问题引导、当堂训练

一、引言

自2002年以来我校着手研究课堂教学改革,至2005年我校科研课题结题,我校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问题引导,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对于我们私立学校普遍存在的教师流动性大的特点,为了使这一教学模式推广到每一个新老教师的教学课堂,而课堂提问又是这一模式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据我所了解的学校教学的现状是:许多老师在课堂中的提问还存在有以下几个不足的问题:①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不合理;②提问对象只对优生;③问题引导出现偏差。课堂上许多学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启而不发,呼而不答,或是教师提问学生齐声应答。这给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普及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课堂提问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我们教师能恰当有效的提问,就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探究气氛。对此,我们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问题教学,营造教与学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是“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精髓。

二、对课堂提问的一些思考

本人理解的“课堂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紧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设计出的一系列的问题。它是我们教师与学生以问题为中介进行正常沟通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也是我校“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精髓。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知识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有效的提问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也是我们教师科学地处理好:何处提问、提什么问题、怎样呈现问题等环节,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把握重点与化解难点,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如果能够创造一个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那才是问题引导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问题

(一)问题的设置

1.要合理的设计问题

我们必须要改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这样比较沉闷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就是要在课堂提问时的问题设置上恰当的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不能偏离教学主题,课堂上要紧扣主题目标提出问题,不能问一些支离破碎漫无目的而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问题指向要明确,那就是要问一些能理解课堂知识重点的问题,问一些能分解难点的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师生间的问与答,应该是一些学生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仅能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并且能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的习惯。而高效率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提问作为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是要促进学生这一主体的真正发展,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必须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

3.设计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

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问应当是从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实际出发,即要求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我们所设计的内容不能只看优等生的表演,更不能只是让少数优等生“吃得饱”,而中等生和后进生却“撑不了”。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问题之间要有过渡。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机会的多少是直接关联的。我们提问题时应该确保所有学生有同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老师应该面向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提问,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学习。

(1)同一个问题我们对于不同的层次学生要区别来对待。积极鼓励和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提问可以将问题分类来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都能有所作为,而不能只设计成让学习好的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分析,否则将严重影响学困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只能是让学困生更加“雪上加霜”。

(2)在问与答之间,要有充分的时间空间,以便于学生深思,也就是说当老师提出问题之后不急于找学生回答,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不同的时间考虑。还要下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有必要时就加以点拨,降低问题的难度,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在上课时提问后并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问题出来没有几秒钟老师就喋喋不休的说答案说过程,说提示等等。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问题形同虚设,等于没问。对于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时间要依据学生的反应和问题的难易情况适当地延长。要有意识的请那些容易出现问题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回答,只有发现了问题,我们的课堂才有了契机,才能利用课堂及时解决问题。切忌不要请优生能回答正确就过了,其实对于那些优等生,你不问他们已经会的了。或者为了赶进度而故意请一些优等生回答问题,使我们的课堂顺利进行下去就觉得可以了,其实这只是我们老师的一种“掩耳盗铃”的行为罢了。

4、设计一些能看出学生思维过程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学习

在课堂上很多老师只关注学生的答案,练习时为了节省思考问题的时间赶教学进度,于是只要学生的答案而不要学生的思考过程,以为只要学生的答案正确,就代表学生已经掌握问题了。这样做根本无法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恰当或者思考问题是不是全面,得出的答案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我们经常还可以发现:对学生不妥当的回答,老师没有做出明确的判断,或在问题卡壳的时候,没有及时给学生提出补充、点拨思路等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给出一个答案让学生记住。这样学生的理解仍处于模糊的状态,没有理解,课后学生自然就会忘记了。老师没有给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学生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学会学习的;同时也约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还有许多老师上课在巡视学生解答情况时,只喜欢找一些尖子学生的答案做所有的学生答案的代表,这样课堂虽然看起来很顺,但是中等学生和中等偏下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这样以优秀学生代表所有的学生的做法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最后只能使班级的成绩越来越差。

(二)提问的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经常可以在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提问的对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所提的问题难度或灵活性太大,能回答问题的也只是少数的优生,这样的提问使我们的课堂变成了优生表演的舞台,后进生变成了观众,或者变成了听众、配角。(2)提问过于简单,学生能够不加思考就能呼出答案的问题,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3)问题不分层次,学生回答完不知其所以然;(4)提问不给学生思考时间,总是让学生仓促上阵,这样使问题变成了摆设,没有达到提问的目的;(5)课前准备不充分,老师问题指向不明,教师表述不清楚,一个问题教师喋喋不休不断补充,学生最后也不知道老师问了什么。所以要做好课前备课,加强我们教师的语言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力求问题精炼,不说废话;(6)提问对象老是选择固定的几个同学回答问题,或是以自己的情绪喜好来决定某个学生回答问题,不能选择那些能代表大多数水平的学生发言。我觉得,提问的对象应该是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

提问的技巧要按不同的课型精心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问题,这些问题要使学生在课堂中产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该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当然这样的提问最好是由其他学生提出来更好。这样的课堂充分发挥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学生要认真思考如何解答其他同学或教师的提问,其他的学生要认真的听,认真的理解,又要想自己该提个什么样的问题能难住回答问题的同学,还要对同学回答问题的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每一个学生经历一次获得结论的过程,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即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度的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并且评价。我们要避免直接让学生说出答案或者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同一个问题,我们要强化学生的参与和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强调答案的正确性。对回答问题错误的学生教师先要听一听其理由,希望学生能够自圆其说。知道学生在解题时错误出在哪里,然后适当地请其他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最后老师必须给出正确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知道知识的迁移以及融会贯通,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三)、问题导向要明确

1、首先要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问题设计的导向。

①明确提问的目的,教师要全面分析每一节课的各项任务,针对每项任务从方法、技能等多方面的培养入手,要设计一些较高水平的问题。

②我们在备课时,要精心地把问题导向教学的重点处、思考的转折点上、理解的难点上。

2、以学生的特点为基础。

①要根据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或回答情况,灵活地调节问题的范围,使我们的教学问题在学生易于感受到的生活情境之中,使之适合学生智力与能力,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②我们要能够准确找到学生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要恰到好处地触及学生的“大脑中知识的最近发展区”。问题一定要准确、精炼,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才能真正使问题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火花。

四、结论

总之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要做好及时、客观、正确的评价。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再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当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教师要肯定正确的部分,而后探问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或建议”;当学生的回答错误时,教师可用婉转的语言采取探问、转向或重新设问等教学处理策略,也能让回答错误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当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接纳学生的新观点,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肖建彬主编:《中国教育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研究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北京大学出版社;

3.斐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4.黄爱华.课堂教学需要“大问题”.《小学教学设计》2013.1总第386期(4)

14.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课堂提问 篇十四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突出“六性”:

1.提问的思考性。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2.提问的明确性。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3.提问的灵活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

4.提问的多向性。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

5.提问的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6.提问的巧妙性。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

15.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策略探索 篇十五

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有效方式,在提高课堂效率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角色固化,无师生互动

提问教学主要以教师疑问与学生疑问构成.但是,大部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模式为主,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提出疑问.这种教学模式只利于教师把握课堂节奏与进度,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问形式单一,无普遍性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提问教学的多元化、丰富化,已经成为活跃课堂氛围、启迪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目前,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口头提问方式为主,学生答题方式不是举手回答就是集体齐答,偶尔采用抢答形式,缺乏一定创新.单一的提问方式,对于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问题机会较少,加上不敢提问,会对学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三)问题具有随意性,无针对性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提问内容较单一,大部分来自于课本,学生不用动脑就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课本上的知识大多属于记忆性问题,很难挖掘小学生的想象力.即使是回答正确老师提出的问题,增强学习自信心,但是具有局限性,加上学生思考问题时间不足,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合理高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有助于促进师生间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创建问题情境,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建有助于提高课堂的趣味性,缓解紧张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的肯定,对学生学习态度起到很大影响,增加学生学习自信心.相对于肯定而言,否定反馈会降低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良好的反馈方式,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

(二)充分准备,增强问题质量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在适当的时候提出,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借助小木棒摆出一个长方形形状,学生可以选择两根长小棒与两根短小棒进行摆放.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哪位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对长方形周长进行计算?有的学生认为四条边之和则为周长,回答周长=长+长+宽+宽,有的学生借助乘法知识将周长写成长×2+宽×2,还有个别学生写出周长=(长+宽)×2.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你们觉得这些计算周长的方法中,哪些最简单?为什么……采用这种发散性思考方式,挖掘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启发式引导,鼓励学生发问

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中,要认真考虑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认真研究怎样引导.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请第二同学甚至第三个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或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从侧面或换一个角度提问来引导.

例如:某某蔬菜店运进白菜20吨,运进土豆的吨数是玉米的2倍,运进白菜和土豆一共多少吨?教师可以进行启发性提问: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白菜与土豆吨数间有什么关系?求白菜与土豆一共多少吨,需要哪些条件?已知条件有哪些?未知条件有哪些?教师要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充分利用本课堂所生成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维,形成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了课堂效率.当学生回答有一点偏差时,教师不要着急告诉学生答案,要针对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踪性、启发性的提问,一直到学生正确理解为止.当学生回答出现较大问题时,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把课堂生成的不正确的,有不同看法的问题,当作一种宝贵的数学教学资源来利用,让学生在思考、提问、讨论、争辩、体验中迸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四)以学生为主,指导具有针对性

根据学生数学知识与能力水平不同,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以保证全部学生都可以得到充足发展空间.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智力情况及性格差异,深入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进程,制订个性化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争取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发言机会,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加深自身认知水平,并促进数学经验水平的提升.

四、总结

16.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分析 篇十六

引言

小学的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科学合理性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特征体现及重要性分析

1.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特征体现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特征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提问的层次性特征以及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征,还有就是针对性特征。其中的层次性特征主要是数学课堂提问是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实施的提问策略,以此来促进教学目标和效果的实现。而在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征方面,主要就是对具体教学的需求及条件的综合性的考虑,从而来组成优化的提问教学方案。最后在针对性特征方面的体现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来进行的提问,主要是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2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分析

对小学数学课堂实施的提问主要能够促进学生间的互动,针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不只是体现在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很大的关联,为将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得以有效提升,就要将课堂的提问策略的科学合理性得以体现,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设置不同的问题,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2.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探究

2.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现状分析

从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现状来看,还有一些层面存有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问题的设置环节没有合理化进行,提问的目的没有明确,所提问的难易程度出现两极化,对问题的设计也不合理。还有在实际的问题提问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问的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化,并且在集体的提问比较多,提问的对象也集中化。还有就是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呈现出模式化以及程序化的问题,学生的提问次数相对较少,对结论比较重视而轻视了过程。

2.2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在使提问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就是要在提问过程中对重点进行突出,对问题的难易程度把握要能适中。同时也要遵循启发诱导以及发展智力的原则,所提出的问题要对学生有着启发思考的作用效果,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的提升思维能力。再有就是要在提问时以情境创设的方式进行,这样能够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对问题的提问还要和实际相联系,能灵活的选择,只有将这些原则严格的遵循才能推动数学教学的发展。

第二,对问题的提问要能和课程标准相结合,具体的策略实施主要是通过模糊点对问题加以设计。例如对小学数学中求最大公约数以及最小公倍数的问题提问时,就可以提问“列表比较两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样通过模糊点进行问题的设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精确性及严谨性得到提升。另外还要将知识的盲点抓住进行问题的设计,以及抓住发散点来设计问题。

例如: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讲解过程中,对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理解,若是将这一知识直接的传授给学生,这种机械式的理解就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促进起不到效果。所以通过具体的方法就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9=5……()在这一题目下,让学生对括号中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数字,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先填写哪一个括号,在不知道被除数的情况下,余数有几种可能?最大填几?为什么?这样在实际的问题操作过程中就能使学生的旧知识得到深化,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第三,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教学策略的实施,要在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应用方面进一步加强,主要是为了能够对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加强从而将学生间的互动进行强化。在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构建下能够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加强。还有就是要在对课堂问题的提问过程中要能保证提问的有效性,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加入来增添提问的灵活性和趣味性。由于多媒体的动态化课堂内容能够使课堂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这也和小学生的好奇心理相符合,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就是在实际的提问时机的把控上要能准确地呈现,保证提问的有效性,展示结果答案,保证提问的评价性等。

3.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策略实施要和实际的教学情况相结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习状况,差别化的进行提问策略的实施,并要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紧密联系。通过此次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及现状的分析以及策略的探究,希望能从一定意义上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

17.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篇十七

摘要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是数学中最简单、最基础的部分,但同样具有数学所具有的种种特点。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教学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问技巧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与此同时,中国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低于美国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也明显低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从小学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仅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如何提问、学生如何提问的必要性和技巧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提问;小学数学;

目录

摘要................................................................................................................................1 1.教学提问的概念........................................................................................................3 2.教学提问的流程.......................................................................................................3 3.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3 3.1提问技巧掌握的必要性.....................................................................................3 3.2提问技巧的分类................................................................................................4 3.3提问的注意事项................................................................................................4 3.3.1发出问题......................................................................................................4 3.3.2引导回答.....................................................................................................4 3.3.3总结提问.....................................................................................................5 4.学生课堂提问的技巧...............................................................................................5 4.1学问题的概念.....................................................................................................5 4.2学生数学课堂提问的必要性............................................................................5 4.3提问能力缺乏的原因........................................................................................6 4.3.1缺乏提问的意识..........................................................................................6 4.3.2学生没有提问的习惯.................................................................................6 4.4小学生数学课提问技巧....................................................................................6 4.4.1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提问..............................................................................6 4.4.2对已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关问题.................................................................6 参考文献.......................................................................................................................7 1.教学提问的概念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指教师对学生提问,通常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不排除个别课堂上个别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2.教学提问的流程

在提问的课堂教学中,通常的教学流程就是教师讲解新知识、新概念,接着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反反复复的提问与回答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巩固了知识,而后再进行巩固性练习。提问、逐步转向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多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提问课堂上,教师往往是预先设计好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只要顺着这些问题拾阶而上,一般都能够顺利地到达目标。一个问题不能把学生的思路拉过来,那么我们再尝试用另一种提问方式来逐步牵引、引导,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

3.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3.1提问技巧掌握的必要性

教学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问技巧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以肯定地说,教师把提问当作他们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有调查显示,小学教师在校平均每天要提问大约400个问题。教学程序的核心是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经常还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做出的反应。可见,课堂提问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是大量的,其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的质量。

3.2提问技巧的分类

根据提问的类型,教学提问的水平分类有知识水平提问、理解水平提问、应用水平提问、分析水平提问、综合水平提问、评价水平提问;教学提问的信息交流形式分类有特指式提问、泛指式提问、重复式提问、反诘式提问、自答式提问;教学提问的内部结构分类:总分式提问、台阶式提问、连环式提问、插入式提问;教学提问的具体方式分类有直问和曲问、正问和逆问、单问和复问、快问和慢问等

3.3提问的注意事项 3.3.1发出问题

发出问提要把握时机、对象、顺序、方式、语态等,待答中注重停顿时间。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另一个问题。因为学生可能要做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改变回答。这也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收到尊重的体验,教育是贯穿整个教学的每个细节,学生会根据老师言传身教地怎样对待他而形成其日后怎样对待别人的习惯,这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会学会尊重。3.3.2引导回答

引导回答是指对待学生回答不够准确、完整流畅,甚至完全回答不出时,教师要设法促使转机,重新发出问题,具体把题意说明,告知其问题的难点,逐步引导;必要时适当提示,稍微点拨;待回答完毕后补充修正,以求完善,有时候可能需要教师根据情况请其他同学补答、修正或替答,也可由教师本人做这些工作。

3.3.3总结提问

课堂提问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总结,公正地指出其优点或不足。如有必要,教师可复述正确答案或再做简单讲解,以照顾到中下等程度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请有关同学复述正确答案,以加深理解。通过着整个步骤训练出的教学提问技巧,可以增强教学提问的有效性,使教学提问更积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学生课堂提问的技巧

4.1学问题的概念

数学问题的是指并非可以立刻求解或较令人费解的问题;那种需要探索、思考和讨论的问题;那种需要积极思维活动的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一个独创性的数学问题的重建离不开新的数学问题的提出。与此同时,一个人常常是在他产生和分析一系列相关的新的数学问题时,才会理解和欣赏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

4.2学生数学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从相关的报道和文献资料,我们了解到中国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扎实学习特别勤奋但是,中国的学生只会回答教师课堂上的问题,而且这些答案几乎就是教师课堂上所讲的,或者就是课本上所写的。这样的学生是很少有创造力的。最有创造力的是那些在课堂上经常提出新颖问题的学生,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它不可能在书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从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低于美国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也明显低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从小学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4.3提问能力缺乏的原因 4.3.1缺乏提问的意识

在当前的教育中,学生为了分数、升学,只知道拼命记忆知识而不会对其产生怀疑,更不会带着怀疑去问底。教师们也比较习惯于讲解现成的结论,缺乏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些都不利于问题意识的产生。4.3.2学生没有提问的习惯

学生没有提问的习惯,一方面是受错误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文化传统的制约。在现实教学中学生认为自己只要认真学习,毫无疑问地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学会解书本上的习题就能取得好的成绩。而那些有了问题就去问老师的同学,会因为挤占老师的自由时间而未必成绩就很棒。提问和成绩似乎并没有必然联系,而成绩与升学却又必然联系,所以从教师一方或者从学生本身都没有太多提问的动力,更谈不上形成提问的习惯。4.4小学生数学课提问技巧 4.4.1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提问

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提问是指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质疑,这是从源头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开发创造力必要的环节。当然由于是小学教育,这些技巧方法需要教师明确的告知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熟能生巧,形成习惯。这对之后的学习与生活会奠定很好的基础。4.4.2对已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关问题

对已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关问题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重新回到已经解决的数学问题中,并在原有数学问题基础上提出一个变化的或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些对于提问技巧具有非常大作用的技巧要可以去练习、培养。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班数学《2位数的下补加法》教案下一篇:校车安全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