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七年级教学反思

2024-10-27

生态系统的七年级教学反思(14篇)

1.生态系统的七年级教学反思 篇一

1.在某一地区,由于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草木繁茂,使得兔的数量剧增。如果兔的数量无限增加下去,必然会将草吃光,将树皮啃掉,生态系统就有崩溃的危险。但是,兔的数量增多,能够捕食兔的狐、鹰等动物就有了足够的食物,数量也增多了,结果兔被大量捕食,数量也就减少下去,整个生态系统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在本世纪30年代,美国由于大规模开垦西部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地面失去保护,终于导致一场“黑风暴”事件,刮走了3亿多吨土壤,全国冬小麦一年减产50多亿公斤。

2.生态系统的七年级教学反思 篇二

七年级英语教学, 对我们万州的农村孩子来讲, 是新增设的一门学科, 也是一门新的语言, 所以, 在教学上不同于我们母语的教学。通过大半学期的新教材教学实践, 有以下一些感悟。

一、适宜采用“慢、细、严、勤”的启蒙教学

“慢”, 主要是由于英语不在平常生活中运用, 是一门新的语言, 一下难以接受。但七年级学生正处少年时期, 有好奇心和极强的模仿力, 只要适应后学起来很快。所以, 在教学时必须要慢———语速慢、进度慢、对学生的期望值上也要“慢”。

“细”, 就是指我们要仔细讲解重要的关键的知识点。要不厌其烦地练习重要句型。要耐心细致地指导每个小组积极活跃地参加讨论合作学习。还要求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所学所得, 以及还有没有未掌握的知识点。再让大家来讨论解决, 通过这种方式会让他们把知识记得更牢。

“严”, 主要体现在教学时要严格管理学生, 专注学习, 力求当堂消化。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合作学习”没有淡化课堂纪律的要求, 英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教学标准, 比如, 规范学生书写、答题格式, 常规的检查及时督促等都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勤”, 是指在七年级开始学英语的学习中更要勤记勤练。早读时, 要求课代表来教其他的学生朗读, 之后再领读、齐读, 从而达到背诵的目的。早自习还要检查预习情况。课堂中要规范指导等, 要求我们耐心、细心、勤奋, 坚持一段时间 (至少一个月) 之后, 学生的各种习惯就会被领上路。今后他们就会比较轻松地、快乐地学习英语。

二、研读文本, 把握教学重难点

七年级作为英语入门阶段, 熟记课本要求的单词和短语是首关, 先要学生争取发音, 再划分好记忆掌握的音节。建议学生不单用一种方法记忆, 尽可能地结合两种以上的方法去记, 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激发学生的识记灵感。如, 在记好词语和情景交际语的基础上, 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般现在时的一般疑问句和否定句的变法。笔者认为这是七年级初始教学的重点。

三、熟悉学情, 早培养一批英语领跑者

学生熟悉老师容易, 而老师在七年级要熟悉学生显得较难。若要尽快熟悉学情, 这就需要我们七年级教师一边教书一边了解学生, 平时勤提问, 熟悉名字, 熟悉脾性, 早点培养一批英语爱好者, 给老师减压, 给其他同学领路。要培养英语爱好者, 我们要利用“伯乐相马, 赛场选马”的方法, 力求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英语爱好者。

四、投入情感, 抓好“培优扶后”工作

英语领跑者培养起来后, 等于优生就培养起来了。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要避免两极分化, 别一开始就有一部分人落后, 要做到这些关键就在于要耐心地激励后进生, 让他们多用课余时间, 多读多记多背, 迎头赶上来。在与后进生进行情感沟通时, 教师必须把握好语言分寸。特别是在课堂上提问时, 如果学生一下回答不上来的话, 我们可以说“Think hard, next time you will be better.”还可使用其他鼓励的语言来鞭策学生的努力。这就能让他们下次更勇敢大胆积极地回答任何问题。我们还要注重评价, 学会反思。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 对学习落后的学生更有助于树立信心, 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我坚持随堂练习与口头评价、等级评价、学生间互评并举。我还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以及他们的情感、态度、策略等进行全面评价, 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帮助他们明确方向, 鼓励他们不断进步。我们还应“诲人不倦”, 一定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英语教育教学, 不能只盯住班级那几个尖子生, 更重要的是抓一批学习后进生让他们先合格后优秀, 这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价值所在。

总之,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七年级英语教学, 采用“慢、细、严、勤”的启蒙教学, 研读文本把握教学重难点, 熟悉学情, 早培养一批英语领跑者, 投入情感, 抓好“培优扶后”工作, 有耐心地启发、鼓励、督促学生。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抓住机会及时表扬, 让他们体会到进步的甜蜜, 以期慢慢萌发对英语的兴趣。同时, 用上课激情、课堂教具、谈心交流等方式, 促进学生对英语课堂学习的兴趣。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 进取心是极大的, 只要按照新课标中的教学建议, 教学实践中积极用心, 一定可以给学生奠定一生的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3.生态系统的七年级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语言素材;演讲比赛

语文教学:为了掌握祖国通用语言而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师生互动活动。

口语交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听话、说话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把口语简单地等同于听话、说话。口语交际非常重视在语言能力训练的同时加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我现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增加阅读,积累语言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上口语交际课时,大部分学生不知说什么或者怎么说,有的想说却词不达意,这其实都是学生心中的语言素材太少的缘故。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大量书籍的办法来丰富他的语言。

二、抓住课堂,锻炼口语交际

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来锻炼口语交际。因为语文课都离不开言语交流,每一堂课都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

(1)利用朗读训练口语交际

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是优美的写景文段,我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下来,并细心品味文中描写的景物。如:呈现出文段幻灯片时,我问学生:“你最欣赏文段中哪句?请说出理由。”学生说,“不必说……也不必说……”我问学生为什么喜欢?学生回答:“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用词准确等等。”然后我指导他美美地读一遍。这样通过朗读就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也使他们勤于探索、乐于发言。

(2)运用复述训练口语交际

如:教学七年级上第十一课《春》时,我让学生在听完教师范读的基础上提炼出课文提纲:盼春—迎春—绘春—赞春,然后学生按照提纲复述课文内容以及说说对这篇美文的感受。如: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复述课文,锻炼了口语表达的能力。

(3)巧用答辩训练口语交际

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后,我设计这样一个“说真话”的话题,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辩论。

问题1:同学们觉得说真话好还是说假话好呢?

问题2:有人认为文中的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你认为怎样?

然后叫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通过辩论,同学们训练了思维,其口语交际的能力在辩论中也得到了有效内化。

2.在写作教学中提升口语交际

语文教师尤其要在写作训练中加强对口语交际的强化。如:学了《羚羊木雕》后,就“我爱我家”这一话题,我创设了这样一个主题班会,让学生畅谈“家”带来的温馨,可以预见同学们定会踊跃话亲情,切身谈感受,感情真切,语句流畅,言之有物。然后再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这样就会美文纷呈。最后对学生习作进行讲评,可由学生自己评自己的习作,然后同学互评,这样也就强化了学生的口语。这种训练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延伸课外,实践口语交际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口语交际能力是需要通过经常性的操作训练来实现的,这种实践训练可以在课堂上运作,可以更多地结合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课外进行历练。

1.讀“名著”报告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最主要的是阅读中外经典名著。落实到七年级(上册)是《伊索寓言》《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三本名著。所以,我可以先让学生自己买来这三本名著,利用课外时间和双休日把书看完,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在此基础上举办读“名著”报告会,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互动探讨,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在此过程中,大家可以质疑发难,最后教师做个总结。这样,学生就通过探讨交流自己的简介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2.辩论赛

辩论赛内容可以是学校近期发生的一件事或现象,可以是国内新闻焦点,可以是国际上的时政大事。如:“教师可否体罚学生”“如果钓鱼岛被日本侵占,我国该不该采取行动把他们赶走”等。通过这些具有实际意义的辩论赛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实际上也提高了口语交际的水平。

3.演讲比赛

教师设计一个学生能接受的话题让学生演讲,提前一星期告知题目,时间设定几分钟,不能超时。要求做到围绕主题、有条理、有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如:举办“慈孝心,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那么参赛同学就可以通过赛前的准备、比赛的发挥锻炼、赛后的总结来快速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4.主题班会

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各种主题的班会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开展“班级你我他,卫生靠大家”“遵守纪律,从我做起”“养成好习惯”等主题班会。先让学生提前几天想想本学期班级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在主题班会上让班干部带头说,其他同学可提出各种改进意见,对于自己身边的事每个同学都会说上一两句,从而达到广泛提升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伯奎.青年口才训练系统[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03.

[2]陈建伟.一分钟口才训练:有效沟通的艺术[M].重庆出版社,2011-01.

4.《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篇四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目标要求,是我们判断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因此,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而教师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注重引导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很明显,这个教学目标设计只是“老师做些什么”而不是“学生做些什么”只有教的方案,没有学的方案,应把“怎么学”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教师按教材内容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并通过操练求得巩固的方式。这就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所具有的一般特点。无视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这片断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展开教学,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效。但还未能真正理解教材,不可避免地返回到刻板化、程序化的老路上去。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的认识。对于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保意识都很重要。教学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食物网的.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辨析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简单讲述,利用图示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精选的例题有利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对学生进行自主、互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的意识;加强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学会走出教室、开放式教学的组织手段;具有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学习过程性,人文素质的整体评价;特别需要加强学科渗透,展现科技的发展、执行方面的能力培训。

5.《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五

昆仑中学 马永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认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材及重难点分析

在人教版教材中,生态系统这一部分与北师大版的有很大不同(08年前本地使用北师大版教材,这部分被安排在八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有它的好处,能让学生宏观地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再带着这样的认识去学习后继的生物学知识。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下面要学习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易理解、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是本节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重点在于说明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则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学习者特征及教学策略分析

考虑到我校学生实际,本课时就只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两个知识点,利用自编的、引用“远教资源”的题目及时巩固。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放到一下课时。

三、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生存需要依赖并适应一定的环境,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哪些条件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把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

以下教学过程只体现第一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

1.情境引入。由一小资料“‘迷你’生态系统日益受宠”引入,分析密封小透明球内小虾能长时间存活的原因,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提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

2.通过分析课本P23“资料分析”中的两幅图所含信息,学生讨论3个小问题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合理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同学间的竞争合作共同学习;播放三段录像片段,归纳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特点、功能,从而完成本课时的重点之一。

再利用分析课本P24图Ⅰ-7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借助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出食物链这一重要的知识点,这在里“远教资源”中的一个flash动画把生物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清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对食物链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为进一步掌握食物链的正确写法,认识食物链的功能奠定坚实的基础。接着让学生讨论完成P25“观察与思考”中的两个问题,让学生连接后用投影展示,分析其中某些生物的数量发生大的变化时其它生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并不是独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教师再利用与书上相近似的草原生态系统挂图或直接用书上P25的图进行讲解,之后指导学生用箭头将图中的生物用箭头连接起来。例:草→鼠→猫头鹰,草→兔→狐,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等等。归纳书写食物链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之间往往相互关联形成网状联系,称之为食物网。每种生物就是这网上的一个“网结”,这个网也可以被称之为本节教材中提到的“生命之网”。

4.通过课堂练习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内容。①以下可作为生产者的是()

A.种植水稻的农民

B.人工养殖的鱼

C.田中的水稻

D.能使树桩腐烂的真菌

分析:生物学上生产者指的是能制造有机物的生物

②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下列哪一项属于一个生态系统()A.黄河中的水 B.黄河中的所有的生物 C.黄河中的鱼 D.整条黄河

分析:生态系统应同时包含“生物”与“环境”两部分 ③从“狼吃羊,羊吃草”可以看出,狼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A.狼 B.羊 C.草 D.光

分析:食物链中,消费者的有机物的最终来源是生产者(一般是植物)④下列能完整构成食物链的是()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C狐狸吃兔子,兔子吃草 D 猫头鹰捕食田鼠,狐狸也吃田鼠

分析:食物链应开始于生产者(一般是植物)⑤据报载,几乎每年都有至少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天敌过多

C.动物病害 D.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分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原因很多,但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常是最大的。研究表明:随着人类活动能力加大,动植物灭绝速度在加快。

五、教学反思

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反思 篇六

2、上课时通过对自制生态瓶的观察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一开始就紧紧的抓住了学生,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情景。

3、新课教学中将学生这种情绪引导到对教材活动资料的分析上来,凯巴森林中大多数肉食动物被捕杀而黑尾鹿数量先增后降的现象再次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情绪再次被提升。

4、课堂中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5、角色扮演的活动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经历了知识建构的洗礼,较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有一种心身愉乐的感觉。

6、本节课的概念教学运用了‘先填材料,后加框’的模式,检测中发现效果较好,

7、角色扮演活动课前进行了预演,课堂上秩序较好,效果明显。解决了‘活而不乱’的难题。

8、整节课教师讲的少,引导参与的多,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课堂教学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约20%的学生没有参与完成生态瓶的制作,部分学困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差,参与意识不强,注意力不集中。

7.人工生态系统的模型教学 篇七

关键词:模型教学,生态系统,高中生物

一、模型教学的优点

在新课程改革中模型教学可以使研究对象直观化、简约化, 能够让学生在探索科学现象的乐趣中发现科学规律, 模型通常都比实物更加简单, 更便于理解和掌握。

二、模型教学的现状

最近新课程教材研究所在部分高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从未组织学生进行过模型建构活动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50%, 仅组织过一次的占21%。90%的教师认为模型建构在实际教学时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 课程标准、教材都已经将模型提升为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 高考考试大纲也将建立模型的方法列入能力考核的目标与要求。显然, 模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学模型的常见种类

模型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结构模型

为了解和说明研究对象的结构而设计或构造的模型。例如, 要了解一个机构的组织结构, 所依照的结构框图就是结构模型。

2.功能模型

为了解和说明研究对象的功能特点而设计制造的模型。在生物学教学中接触到人的眼睛有根据进光的多少和强弱, 调节瞳孔大小的功能。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现象, 制造出一种模拟眼睛这一功能的模型。

3.数学模型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反映研究对象的各种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位置关系, 有时还要构造数学模型。在生物学上, 有名的数学模型有:种群在理想环境中的增长模型,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模型。

4.实体模型

这是与研究对象最接近的一种模型。本质上它是研究对象的小样本。但它还必须具有简单、小型、易控制边界条件、易操作等特点。我们模拟制作的生态缸模型, 就是一种实体模型。

四、构建人工生态系统的模型

探究原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索生态系统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通常采用对边界条件作严格控制的实验方法来进行研究。但是, 生态系统在空间上往往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 边界条件不容易控制。于是人们想到:制造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模型, 用以模拟生态系统的运动。

实验材料:蚯蚓8~10条, 蜗牛5~7个, 小乌龟2~3只。

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矮杂草, 仙人掌或仙人球2~3株。

玻璃板4~5m2, 粘胶足量;沙土8~10kg, 含腐殖质较多的花土40~50kg, 自来水足量。

方法步骤:按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在生态缸内底部铺垫沙土和花土, 花土在下, 一边高, 一边低, 沙土在上, 沙土层厚5~10cm。在缸内底处倒进水;将收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 其中浮萍、水草与小乌龟放在水中, 仙人掌或仙人球移植到沙土上, 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花土上, 蚯蚓与蜗牛也放置在花土上;封上生态缸盖, 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 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教师行为:为保证生物的生存, 需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学生行为:生态缸植物应是长得慢的物种, 若生长过快, 其他植物会因遮光而死亡, 降低了物种多样性;要尽量保证生态缸所有生物不受昆虫和真菌感染, 因为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 病虫害会迅速传播

教师行为:为保证生物的生存, 必需的两项外界环境条件是什么?

学生行为:光照和适宜的温度。

教师行为:在白天和夜间, 生态缸内空气成分的主要变化是什么?

学生行为:白天O2浓度高, 夜间CO2浓度高

教师行为:生态缸内加入腐殖质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学生行为:提供分解者;为植物提供初始无机营养;为分解者提供初始有机营养。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 只表扬, 不分好中差。

教师行为:为什么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学生行为: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 能够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这些有机物一部分供给自身的生长和代谢的能量需要, 另一部分维持着生态系统内除生产者以外的全部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

目的:加深学生对生产者的理解。

教师行为:怎样理解分解者?

学生行为: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但有些寄生的细菌, 它们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有机物, 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小型消费者的角色, 故不属于分解者。而土壤中的一些腐食性动物, 如蚯蚓、蜣螂以及微型动物, 如鞭毛虫、土壤线虫等能使有机物分解, 起到分解者的作用。故属于分解者。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

目的:进一步加深对分解者的认识。

教师行为:怎样理解三大功能类群的关系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学生行为:无机环境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 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的源泉, 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从物质循环角度看,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行为: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行为: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主要有三种类型:捕食链, 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丽形成的食物链, 如草→兔→狐;寄生链, 生物体内以寄生方式而形成的食物链, 如鸟类→跳蚤→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腐生链, 某些生物专以动植物遗体为食物丽形成的食物链。如植物枯枝败叶、纤维分解细菌、氧化细菌。

目的:对所学知识的拓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模型教学案例的教学反思

设计小型生态系统时除应对成分作符合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安排外, 对重要物种的生理生活习性及各物种相互之间的影响应作详尽的考虑。

一般而言, 密闭的生态系统对外界环境的需求是光照和适宜的温度。

8.生态系统的七年级教学反思 篇八

一、背景

授课时间:2007年5月11日

授课班级:XX中学高二(1)-(4)班

授课教师:

授课内容:生物(必修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二、主题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这种观点不仅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完成这个过程主要靠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而且还强调它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即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一节课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协调统一。我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三、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上引入的。针对本节知识的特点,教学中可联系前面学习的内容,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学生在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本节学习能量流动做好了知识储备;但能量流动比较抽象,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以体现生物教学生动鲜活的特点,降低知识接受的难度。

四、教与学过程

(一)复习(大屏幕展示):

①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

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什么?

③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写出相应的食物链。

对于第1、2道题,学生根据上一节的内容,能够正常的回答,但对于第3题,则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写出相应的食物链。究其原因,这些学生没有掌握一条完整食物链应具备的条件。因此要注意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第一营养级都是生产者,如果没有生产者的食物联结,一般不叫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二)导入新课

1.情景引入: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宾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讨论: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①先吃鸡,再吃玉米.②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积极地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学生的见解有正确的一方面,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在这里我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是提示学生,这道题主要和能量流动特点有关,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学生带着以下6个问题阅读课本P94——能量流动的过程,共同探讨。

①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的起点?

②能量传递的渠道是什么?

③能量是如何散失的?

④能量传递的数量?

⑤能量传递的方向?

⑥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有哪几个去向?

通过课件展示“能量流动的过程”,学生可直观形象地看到能量流动的整个过程,并且回答以上的6个问题,在这里,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视角去解释、表达、描述,然后教师再讲解,用更准确的生物学语言解说,这一过程是与学生交换意见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反应,我得知有两个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这两个知识点是:①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和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之间有什么关系?②同化的能量有几个去向?我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课本中的图解详细解释这两个问题。

3.能量流动的特点(课件展示“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首先,我展示太阳辐射能量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数值,使学生明确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

其次,展示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动物营养类型,使学生确认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是沿着“绿色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依次呈单方向流动的,然后让学生讨论能量不能逆向流动的原因,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得知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能逆转的;能量不能循环流动的原因则在于系统内的能量输出形式与输入形式不同,生产者不能固定热能。

再次,展示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有效能量数值。先让学生明确系统内沿着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的能量值,低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值,而且逐级递减。然后,启发学生概述其原因是:①各个营养级生物的呼吸消耗部分能量,用于维持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②植物的枯枝、败叶、动物的粪便和尸体被分解者利用,经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部分能量;③各个营养级都有相当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根据图解中的数据,让学生分别计算出第一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第二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通过计算,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低(约为10﹪~20﹪)。

4.能量金字塔的概念

提问:我们能否将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用一个图形表示出来呢?学生思考后,我展示能量金字塔的三维动画图像,启发学生明确能量金字塔是根据系统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绘制的,它形象地描绘出能量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尤其是理解能量每流经一个营养级则降低一个数量级的动态变化特征。让学生再了解一下另外一种类型的金字塔——数字金字塔。

在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一些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学得的能量流动特点来分析说明这些新情境下的问题,从而明确人类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根本目的。

具体问题有:

(1)“确定合理载畜量,防止超载放牧”是发展草原畜牧业的有效措施之一,试说明制定这项措施的理论根据。

(2)近年来某些地区由于大量捕捉青蛙,导致麦田里的粘虫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请你从“能量传递过程”的角度,分析说明导致小麦减产的原因。

(3)请你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环境污染导致植被的破坏与食物链的破坏,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造成的影响有什么差别?

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人类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为的是能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同时还要保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样的反馈,能够很好地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

1、这堂课首先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巧妙地通过食物链知识引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这一问题,引入自然顺畅,能够很好地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结合学科特点,挖掘素材,强化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如让学生从能量流动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把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3、尝试把自己放在引导者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出示能量流动动态课件,先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视角去解释、表达、描述,然后教师再讲解,用更准确的生物学语言解说,这一过程是与学生交换意见的过程,是探究性的学习过程。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回答问题后,对回答不准确的能给予纠正,但是很少对他们有表扬和鼓励的语言,如你做得不错、很好等,经常使用这些语言往往既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紧张心理及回答不上的尴尬,又调动了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9.7年级上册生态系统课堂教学设计 篇九

1、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并能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5、加深科学调查和资料收集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科学调查和资料收集的能力。

6、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2、提高科学调查和资料收集的能力。

3、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课前准备

教师:

1、分组。

2、安排学生活动。

学生:

1、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个地域(如学校、池塘、一片树林、一块农田)内的生物及影响这些生物生存的因素进行调查。

2、收集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态系统的组成

 

1、学生对自己调查所得的资进行交流并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2、分组讨论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自己调查所得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食物链和食物网

 

1、查阅教材P29观察与思考讨论:图中的生物及其之间的关系,总结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2、讨论:观察与思考中的蛇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3、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4、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图中的各种生物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与思考中的蛇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

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学生交流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分析实例中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原因,讨论在生产生活中怎样来保护生态平衡。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析、讨论。

 

环保教育

 

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意义。

 

 

 

六、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课前让你们观察一定的地域如学校(一片树林,一块农田,学校的草坪,一个湖泊)内的生物及影响它生存的因素。下面同学们交流一下好么?

生:好。

生1:我观察的是一片树林,土壤、阳光、树、草、水、鸟。

生2:我观察的是一块农田,有作物、人、杂草、鸟、虫、土壤、阳光、水、肥料。

生3:我观察的是学校的草坪,有草、杂草、鸟、虫、土壤、阳光。

生4:我观察的是一个池塘,有水、水草、光、温度、鱼虾、蛇。

…………

师:同学们交流的很好,据交流情况你们说一片树林、一块农田、学校的草坪、一个池塘等有什么成分?

生1:生物与非生物。

生2:生物与环境。

…………

(小组讨论,相互补充)

师:(总结校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好,如一片草原,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子罩起来,过一段时间,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天然的却生长良好,为什么?

生:分组讨论。

生1:吃草籽的虫无天敌,导致吃草籽的虫增多,从而草减少。

生2:吃草籽的虫失去鸟的控制,猖獗起来,草减少。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有分析的例子可看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生1:不可分割。

生2:相互依存。

师: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整体是什么?

生:生态系统。

师:谁能定义一下生态系统?

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师:生态系统有什么成分?

生1:生物与非生物。

生2:生物与环境。

师:生态系统有生物与非生物两大部分。

师:生物部分又有什么成分?

生:动物、植物。

师:很好,除此之外,生态系统中还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以及真菌。

下面,我们来观察一幅图片教材28页图17

生:(观察、讨论、分析)

师: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生1: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且贮存在体内,所以它扮演的是生产者;

生2: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扮演的是消费者。

生3: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分解,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师: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如何?

生1:全世界有数不尽的植物,植物的形态各异,植物的颜色也数不胜数,别看植物有时候很不起眼,可是他们的作用却极其重要,没有植物,地球上就没有充足的氧气,人们也闻不到那花儿的芳香。虽然有时候动物们要把植物吃掉,可是不要紧,植物的根深扎在地下,过后还会长出绿绿的青草的。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植物,那些靠吃植物生长的动物不早就饿死了。

生2:动物家族庞大,动物的食物可丰富了,有数不尽的青草,有吃不完的肉,你们看,动物的生活多么的自由自在。

生3:虽然细菌与有的真菌小到人们用肉眼看不清,但是它们在自然界的作用可不小哟,自然界中每天都有很多垃圾,比如:如果没有它们,动物的尸体,腐烂的植物将永远不会消失,只有它们慢慢地分解它们,才会使它们变成营养丰富的养料,为植物提供营养,使植物健康地生长;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那么环境的作用如何?

生:尽管细菌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环境,动物能够呼吸到新鲜的氧气吗?植物能够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和养料吗?所以,只有在环境的怀抱中,动物、植物和细菌才能共同生活。由此可见,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师:通过前面的许多例子,我们了解到,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另外,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到此为止,我们已经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

好,下面谁能总结一下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生1:我们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态系统的组成。

师:下面我们进入挑战阶段(练习)出示题目。

生:争先恐后的挑战对方。

师:下面请大家仔细观教材29页观察与思考中的插图并思考。

1、图中有什么?

2、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你能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么?

生:(仔细观察插图,相互讨论。)

生1:图中有生产者、消费者。

生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师:我们知道,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例如,草被兔吃,兔被狐吃,狐被狼吃,等等。大家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来吗?

生:(讨论)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把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用箭头连接起来,注意箭头要指向捕食者,如草兔狐狼,这就叫做一条食物链。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连接书中29页这幅图。

生:(连图)

生1:能(在黑板上表示它们之间的正确关系)

生2:一种生物在吃时可能被吃。

生3:哪一位同学表示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我不同意,我的是…………

…………

师:(总结、讨论结果),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这种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是食物链。

你连接的食物链有几条?它们互不相关么?

生:8条!

师:大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老师,这么多条食物链在一起彼此交错,形成了一张网。

师:这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师:观察与思考中的蛇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1:青蛙、蜘蛛、鸟、鼠、猫头鹰。

生2:青蛙、蜘蛛、鸟、鼠增多、猫头鹰减少…………

同学们,你们想想,青蛙、蜘蛛、鸟、鼠增多、猫头鹰减少…………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或减少吗?

生:(讨论)不会,当青蛙、蜘蛛、鸟、鼠的数量增加时,食物就会缺乏,由于食物缺乏,青蛙、蜘蛛、鸟、鼠的数量减少,草因蛙、蜘蛛、鸟、鼠的的数量减少又繁茂起来,如此循环下去,它们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长。

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师:也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师:同样是一片草原,人们过度放牧牛羊,草原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讨论)草原会被破坏,再也长不出草来,最后变成一片沙漠。

师:这个例子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讨论)这说明草原如果被过度利用,就会超出它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有负面影响。

师:非常好!这个例子也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到底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呢?

生:(讨论)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师:(展示水族箱),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水族箱,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生:水族箱中有小鱼、水草、假山、水,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

师:非常正确。就像这个水族箱一样,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除此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生:(讨论)校园生态系统,花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师:很好。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生态系统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讨论)生态系统是由动物、植物和周围的环境构成的。

师:很好,除此之外,生态系统中还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以及真菌。下面,我们来观察两幅图片(书中23页)。

生:(观察、讨论、分析)

师: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生: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且贮存在体内,所以它扮演的是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扮演的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分解,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分别扮演一下动物、植物、细菌、真菌这几个角色,注意,要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分配角色并且讨论发言;扮演成动物的同学说:我们动物家族庞大,我们的食物可丰富了,有数不尽的青草,有吃不完的肉,你们看,我们的生活多么的自由自在;扮演成植物的同学说:全世界有数不尽的植物,我们的形态各异,我们的颜色也数不胜数,别看我们有时候很不起眼,可是我们的作用却极其重要,没有我们,地球上就没有充足的氧气,人们也闻不到那花儿的芳香。虽然有时候动物们要把我们吃掉,可是不要紧,我们的根深扎在地下,过后还会长出绿绿的青草的。

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我们,那些靠吃植物生长的动物不早就饿死了;扮演成细菌和真菌的同学说:虽然我们小到人们用肉眼看不清,但是我们在自然界的作用可不小哟,自然界中每天都有很多垃圾,比如:动物的尸体,腐烂的植物,如果没有我们,它们将永远不会消失,只有我们慢慢地分解它们,才会使它们变成营养丰富的养料,为植物提供营养,使它们健康地生长;扮演成环境的同学说:尽管细菌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我们,动物能够呼吸到新鲜的氧气吗?植物能够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和养料吗?所以,只有在我们的怀抱中,动物、植物和细菌才能共同生活。由此可见,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师:大家都表演得非常好。通过大家所说的,我们了解到,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另外,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到此为止,我们已经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请大家做书中27页的练习1。

生:(做练习)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师:我们知道,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例如,草被兔吃,兔被狐吃,狐被狼吃,等等。大家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来吗?

生:(讨论)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把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用箭头连接起来,注意箭头要指向捕食者,如草兔狐狼,这就叫做一条食物链。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连接书中25页这幅图。

生:(连图)

师:大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老师,这么多条食物链在一起彼此交错,形成了一张网。

师:这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近日所吃的食物名称都写下来,然后写出每种食物分别来自哪种动物或植物。对于动物,请接着写出它们的食物,别忘了把自己的名字写上,然后用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你们能发现些什么问题呢?

生:(做练习)我们发现自己处在食物网的最高位置。

师:非常正确。人类是食物网中的最高阶层,应当属于消费者。

师: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也发生变化,如农田里大量捕蛇,可导致鼠的数量增加,从而危害农田;人们大量捕捉青蛙,导致害虫数量增加,从而危害农田,通过这些事例,同学们发现什么道理了呢?

生:(讨论)我们人类应当保护食物链中的有益动植物,适当控制有害动植物,否则就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师:非常正确。人类应当保护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否则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我们的地球也会失去平衡。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师:在一片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同学们,你们想想,兔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吗?

生:(讨论)不会,当兔的数量增加时,食物就会缺乏,由于食物缺乏,兔的数量减少,草因兔的数量减少又繁茂起来,如此循环下去,兔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长。

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师:也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师:同样是一片草原,人们过度放牧牛羊,草原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讨论)草原会被破坏,再也长不出草来,最后变成一片沙漠。

师:这个例子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讨论)这说明草原如果被过度利用,就会超出它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有负面影响。

师:非常好!这个例子也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到底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呢?

生:(讨论)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

五、环保教育

师: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幅图片(书中26页的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分析、讨论)在食物链中,有毒物质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

师:很好。那么这些有毒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工厂排放的废水,废电池随手扔入水中,生活污水排入水中……

10.探讨生态系统下的学校体育教学 篇十

所谓生态体育,就是指人类、体育、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体育生态文明有着丰富内涵,它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新的思维方式。自然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体育提供了空间,而更重要的是孕育了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和现代体育的文明,创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价值。体育教学活动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具有可行性。在当今社会,用生态的眼光、态度、和方法来思考体育教学是当今的需要。

2 体育教学生态化的研究

生态系统是指在地球表面的一定空间中,生物群体与无机环境,通过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联结成的相对稳定的矛盾统一体[1]。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体育生态学的研究见诸于20世纪80年代。[2]体育教学涵盖了教育学和体育,是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领域,其生态学视角研究体育教学的比较少。体育教学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它具有整体行、协同性、共生性、动态平衡性等特点,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1 体育生态学的由来

德国动物学家雷特尔(Reiter),在1865年将希腊文词根“Oikos”与“Logos”结合为“Oekologie”,提出“生态”这一术语。“Oikos”指“栖息地”或“住所或周围的地方”,而“Logos”指“研究”或“探索”,将这两个词结合成为“生态”,所以,片面地说,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卡尔(E.Haeckel)把生态学界定为:是“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与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3]我国的生态学家大多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科学”。随着人们的科研水平层面的更深更广与人们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一词不单单是代表自然生态,像研究社会生态、哲学生态、文化生态语境下的“生态”等等。体育生态学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边缘效应原理、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生态平衡原理、可持续发展原理、瓶颈原理等,解析各种体育生态环境因素与人的运动、与体育事业之间、动态的、复杂的、有机的关联。体育生态学从分析各种生态环境及其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和体育生态系统入手,考察各种体育生态环境及构成因子对人的身心发展与体育生态系统作用与影响,探讨体育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剖析体育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以及体育生态环境的检测和评价方法等。

2.2 学校体育教学的生态化影响因素分析

2.2.1 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的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和老师,也就是教学的主体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起着主体作用,它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体育教学的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方面首先是群体差异,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第二方面就是个体之间的差异,主要包括先前的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因素的影响。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因素,在教学中其关键因素,在这个关键因素里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也就是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责任心、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等;专业知识,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而且还包括教育观念、学习和教学原理以及学科的教学知识等;专业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材料的组织、信息交流、教学活动组织、课堂的管理、教学评价和管理;教学风格等。教师作为教学的关键因素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体育活动的兴趣。

2.2.2 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的物质的因素

通过调查得出影响体育教学的物质因素包括的影响因子很多,具体包括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包括武术馆、篮球馆、排球馆等第二部分是体育器材(体育器材好坏、数量、质量)、体育经费(如果没有体育经费的保障很多体育比赛就没法正常举行)、体育信息(比如一些比赛的信息,一些体育专业就业的信息需要让同学们及时了解到)、电化教学设备(电化教学设备能够辅助老师更生动的讲解动作的细节,比如解剖学的动画讲解等)、科研设备和实验室(科研设备最主要的就是用于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科研方面)、教室、图书馆等。

2.2.3 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的非物质的因素

这里研究的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的非物质的因素主要指的是体育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环境中,影响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内外构成一定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分广义与狭义,广义上是:影响教学的所有社会环境,如家庭与社区条件、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等都是教学环境;狭义上是: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心理、物质与制度环境,如班风、校风、校舍、校园、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人际关系、各种规章制度及各种教学设施等。它是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所必须的各种条件的综合。[4]一般说来,教学环境主要指狭义的教学环境。有效开展体育教学环境的前提是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活动可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在体育教学环境中,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具有积极的导向、激励、陶冶和健康等积极作用,对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3 生态化课堂的建立

(1)要善于营造适合学生体验的学习情境体育教学与生活相通,我们要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来创设体育学习课堂的情境。比如小学的学生可以练蛙跳时通过小青蛙吃虫子的游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锻炼了身体有使学生们玩的开心。学生们通过真实的情景锻炼身体,学习者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重要因素。

(2)要积极提倡作为体验手段的协作学习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更能够提高学习者学习的业绩。协作学习就是学员之间通过相互对话、协商、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提倡协作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使之明白平等协作的重要性。通过相互间的配合达到群体共赢,和体会个人在团体中的作用。

(3)要高度重视具有核心意义的反思表达学习情境是体验的氛围、基础,协作学习是体验的手段、方法,而学生的反思、表达则是体验的精髓,只有不断地反思、表达,学生才能进行意义建构,才能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3 结论

(1)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课中,这就要求老师做好引导作用,学生应该积极地配合老师。

(2)学校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及配备齐全的体育设施,为体育课和体育轰动的开展做好铺垫,良好的环境不仅可以使老师身心愉悦的教学,而且还能够时学生思维活跃、体育活动意识增强。

(3)学校应该创造一个好的校风、班风,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带动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的学习气氛,是影响体育教学事业发展的非物质因素的关键原因。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对有关体育生态学方面进行研究,得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改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并充分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自然界能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持久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在体育与自然环境这个小社会里,怎样维持这个动态平衡,达到环境与运动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系统,绿色体育,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明深.论体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学刊,2004,11(3):22-24.

[2]姜志明,王涛.当代中国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的缺少与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84-87.

[3]徐传宝.体育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对象与方法[J].四川体育科学,2011,96(4):5-6.

11.生态系统的七年级教学反思 篇十一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长句子中逗号的停顿;

3.初步了解太阳系中八大行星各自的特点;

4.会运用文中介绍行星的句式;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正确书写“兄、弟、住”;

2.读通课文;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生字。

2.能够流利的朗读出课文。

3.学习画自然段序号。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文中插图,找到太阳和地球,谈话导入。

2.师板书课题,读准生词:兄弟。理解“兄弟”一词的意思:哥哥和弟弟。

3.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4.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地球的七个兄弟是谁?为什么题目说它们是地球的兄弟?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兄弟 住着 呼啦圈 天王星 行星 太阳系

晴朗 温度 淡蓝色 不停 绕着

(2)去掉拼音读。

(3)指名读长句子,注意停顿。

地球/是我们的美丽家园。它和兄弟们/不停地绕着太阳转,是太阳系中的八个行星。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理清文章脉络。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太阳系是个怎样的地方?

2.出示图片,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引导学生想象宇宙的浩瀚,激发探究兴趣。

3.讨论: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与太阳系有何关系?

引导学生从“太阳系里、住着”等词语体会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住在太阳系中。

4.比较句子:

(1)太阳系里,住着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

(2)太阳系里,住着地球和其他七个行星。指名读,比较两句话的表达效果。学生练习用拟人的方法说话。

5.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识记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兄、弟、住,组词,理解字义。

2.指导书写,范写。

(1)兄: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上下结构,上面的口要写得小巧,下面的儿要写舒展,使得整个字重心平稳。

书写要点:上小下大,弯圆底平。

(2)弟:独体字。借助字谜记忆字形:头戴兔儿帽,身穿弓字衣,脚板站得直,一脚向左踢。

重点让学生观察笔顺,指导“弓”字写得较扁,横画间隔匀称,竖画写在竖中线上。

(3)住:形声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书写要点:右边的主三横间隔匀称,最后一横稍长。

3.学生描红、临写生字词,反馈评价。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初步了解太阳系里八大行星各自的特点。理解词语“兄弟”、“家园”、“太阳系”。

2.流利的朗读出课文,注意长句子中逗号的停顿。

3.会运用文中介绍行星的句式。

教学重点:

注意长句子中逗号的停顿。

教学难点:

了解太阳系里八大行星各自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兄弟 住着 呼啦圈 天王星 行星 太阳系

晴朗 温度 淡蓝色 不停 绕着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这段话描写了哪几种行星。

(2)交流后板书: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思考:这些行星分别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读圈画相关语句。讨论,相机板书:

金星 最亮

木星 最大

水星 最小

火星 离地球最近

土星 转着呼啦圈

天王星 温度最低

海王星 淡蓝色

(4)出示图片,图文对照,理解文中词语,如“转着呼啦圈”是指土星周围有一圈壮观的光环。

(5)指名读,齐读第二自然段。

拓展:你能用句中的句式介绍一下家庭成员吗?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地球有什么特点?(板书:地球美丽家园)

(2)欣赏地球图片,讨论: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的美丽家园?

(3)地球和兄弟们的运行有什么规律?

(4)指名读,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齐读全文。

2.角色扮演:说说地球的七个兄弟各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它们?

四、识记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呼、王、行,组词,理解字义。

2.指导书写,范写。

(1)呼: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口字旁稍稍靠上写。

(2)王:从字源入手,感受字形的演变。

书写要点:横画间隔匀称,竖画居中,底横长而平。

(3)行:观察两撇,一撇短,一撇长,起笔对齐,方向一致。书写要点:左右结构,为避让右边的长横,双人旁的位置稍高,整个字的上部呈现出明显的左高右低之势。

3.学生描红,临写生字词,反馈评价。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每组搜集一种行星的资料,准备在活动课上向大家作介绍。

板书设计:

12 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

金星 最亮

木星 最大

水星 最小

火星 离地球最近

土星 转着呼啦圈

天王星 温度最低

海王星 淡蓝色

12.我的七年级 篇十二

我想每一位学生的心目中都有一位自己很喜欢的老师,他一定和蔼可亲、治学严谨、讲课幽默风趣。他一定也是一个有着一颗天真童心的人,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即是老师更胜朋友。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就应该像我以前的语文老师一样,她是一个善良温柔的好老师。她留着一头长发,带着一副薄薄的眼镜,当然还有一双乌黑明亮闪耀着智慧的大眼睛。她虽然是一个很温和可亲的人,但是当我们不好好学习,淘气贪玩的时候,她那本来笑婉婉的眼镜就锐利起来了,我们不得不接受提醒,乖乖地完成学习任务。

她上课很有吸引力,每天上课都会让我们集体读课文,根据课文读的好坏,还给我们奖励小故事。每次听她讲故事,我们都觉得时间过的很快。为了能够听到很多故事,我们上课都努力表现,就是希望老师多奖励点故事。在她的口中,我们知道了吴王孙权如何巧言劝吕蒙学习,学到了三顾茅庐求贤才的执着,明白了鲁智深暴打郑关西的正气,更领略了武松打虎的英勇。

她的课堂总是充满了艺术感,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走进了书的世界,领略了知识的奇妙与渊博。当然,在课堂上她的肢体语言也非常的丰富,时而弯着腰、时而皱着眉、时而笑颜逐开。她常常会有一些搞笑有趣的小动作,逗我们开心,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习。有时候她会把课堂交给我们,和我们一起做学生谈论提出的课堂难点,等辩论的差不多的时候她还会抛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让我们探讨争论,当然在讨论中还不时穿插一些学习的方法,让我们在轻松快乐之中喜欢上语文。

13.《保护生态环境》教学反思 篇十三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护生态环境》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保护生态环境》教学反思1

“学生的能量是巨大的”。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无时无刻不体会到这一点。经过我们多年的教育、媒体舆论多年的宣传,再加上北京学生关心大事的传统,学生在环保教育中投入的热情是很让人鼓舞的。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都能侃侃而谈,讲出很多环境保护的故事和措施来。这使得课堂的.讨论很活跃。

但是我在教学中仍然有很多缺憾:

首先,很多学生缺乏精确严谨的科学态度,对问题的分析往往只凭借感觉。这使得调查报告很不深入,甚至根本不能说明问题。更有一些同学是由于懒惰,所以完全凭借猜测拼凑的报告。这就需要教师审查小组的调查提纲,帮助小组完善提纲,还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小组分工合理落实。

第二,只会坐而言,不愿起而行。有的同学在订立环保公约的时候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却缺乏行动。建议课任教师应该联系班主任,在班级订立环保公约应该得到班主任的支持,隔一段时间应该组织自我评价和集体评议。这是培养学生品德的一个好机会,所有的教师都有责任。

第三,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转变人们的思想是环保的关键。为了使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需要争取学校的支持。一来要形成全校的宣传舆论,二来可以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如环保共约宣传栏),三来应该将环保工作和优秀集体、优秀个人的评选结合起来,四来可以为学生创造参与环保行动的机会。

环境保护是百年大计,任何一个真正关心国家、社会前途命运胜过关心自己的人必然关心环境问题。一个真诚的教师可以感染无数学生。让我们满怀热情,讲好这一课,影响更多的人,这是我们教师能为环保事业贡献的最大的力量。

《保护生态环境》教学反思2

《保护生态环境》这一课,从课件展示开始欣赏一幅画

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讲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样很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学生随之提问:蝉、螳螂、黄雀,他们各吃什么?它们是什么关系?(食物关系)。

按谁被谁吃的方法用(箭头)把它们串连起来,为正确书写食物链打下基础。接近主题。

接着,看课件蔷薇花丛,仿照上面的写法写出花丛中各种动植物之间食物关系,于是教师提问,这些食物关系像什么?揭示主题之一※食物链。

二、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在大自然中一定很多,举一些例子吧,课件辅助,出示多条食物链,判断书写是否正确,强调食物链的正确书写方法,从植物开始到比较凶猛的动物结束,同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蚯蚓吃腐殖质,这条食物链就是从腐殖质开始的,腐殖质又吃什么(微生物),自然导出生产者和消费者。

三、做游戏。课件展示水田画面,通过学生戴头饰游戏,把自己书写的食物链串连起来,让学生自己研究发现什么叫※食物网,这样充分发挥学生合作意识,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

四、生态平衡,让学生把收集的资料向大家汇报,从而了解食物链上任何一环发生变化,都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危害人类。

保护生态平衡对于我们人类至关重要,他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参与,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如何保护生态平衡。

《保护生态环境》教学反思3

本节课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现状,课本中地图比较多而且信息量也较大,我采取了分组讨论、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和讲解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特征及形成原因,体现以学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教学设计方面,我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现状(经过近两年的地理学习,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他们也具有初中生特有的好奇心强,实践兴趣浓,小组合作意识强等心理特点。)进行设计教学,按学科特色以图为中心,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探究及小组讨论形式,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通过课堂小结、课后练习等形式落实知识点,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实效性。

在研讨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和资料充分去讨论、去辩解,因为在讨论和辩解时,更加深了问题的理解,可是由于时间关系只能采取分四个小组各自讨论一个问题,这样限制了学生对其他三个问题的处理和理解深度。

14.生态系统的七年级教学反思 篇十四

生物组 闫素珍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等知识,因此,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是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作用等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立

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为:“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属理解水平,即学生能判断什么是生态系统,为达成这一目标,应当让学生明白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并能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由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既能: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为教学重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及其关系;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三、设计思路

1、通过一段有趣的动画来引出新课。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本课,同时,举一反三,在简单的生态系统中找出生态系统的共性,即生态系统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举例应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概念的归纳能力。

2、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则由自制的生态瓶分析探究入手,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分类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和环境,最后再引回到生态系统的组成上。

3、有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阐述,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依然采取多媒体这一直观手段,让学生能进一步去感知,并获得认同。

4、角色扮演是课堂上给学生随机分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并把主题设定为“我最重要”,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四者之间的关系。

5、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很容易蜻蜓点水般的学习。因此,在这里,就要求教师深挖教材,拓展学生的视野。

本节课的思路比较清晰,在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中,重点强调概念中应该注意的3个关键点,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让学生举例,加以简单了解。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中,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作用及其关系;引导学生总结一条完整的食物链需要包括的关键点,进一步分析食物网,学会数有多少条食物链以及分析消费级和营养级。

四、自我反思

总体上来说,这节课我觉得上的比以往,有所进步,因为经过了多年的教学尝试,更会备课了、更有方向、更有经验了;而且这次毕竟是市内优质课评选,思想重视,准备的时间更充裕些,查阅了很多的资料以及现成的教学设计,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要表现在:

1、教材处理的比较合理,如生态系统的类型等不是很重要的内容大胆放手了,而对于概念反复强调关键点,对于组成成分注重分析相互关系,对于食物链注重区分消费级和营养级,对于食物网注重分析等;

2、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给学生阅读分析教材的时间,自主完成学案,教材和学案中有的尽量让学生背着答,争取发挥学案的最大作用。而对于有些难度、需要点拨的师生共同分析。

3、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特别是教师对教材的充分挖掘和调整,是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作用,课堂活而有序。

4、本课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在角色扮演中,全体同学都积极动脑,展示自己所长,学习兴趣被激发,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交流能力、表达展示能力都得到发展。

5、引课给了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可以体现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并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经过课后的自我反思以及组内教师和教研员的评课,这堂课还存在以下缺点:

1、引课:用动画片中的片断引课,课件中多次出现动画,无疑,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也存在学习隐患,那就是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在动画片的某个情境中,以至于在开课后的五至十分钟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听课状态。那么,要怎样引课既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有助于学习接下来的内容而且不影响学生学习注意力呢?在反复斟酌之后,决定教师自制生态瓶,并用它来引出本节重点,这样,不仅解决了刚才提到的问题,而且可以为本课的情感目标服务,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通过事实证明,这一改进是行之有效的。

2、讲练结合不足:本课是在全部授课结束后,进行的练习。整体上总感觉哪里有些欠缺和不足。在市教研员宋静老师的指点下,才明白,原来练习可以是随时随地的,没有必要拘泥于以往授课的形式。比如说,讲完生态系统的组成,就可以直接设计一个填表的练习,让学生马上学以致用。在讲完食物链的时候,也可以设计一个练习小卷,强化食物链的相关知识。而食物网的连接也可以作为食物链学习的一项考察。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内容,学生也不会感觉枯燥无味,反而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的求知心理,从而以更高的学习热情来对待后边学习的内容。

3、不能收放自如。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关系让学生讨论,但是并没有最后点拨收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结论。这处,在课前实际上设计的比较好,但是真正上了课堂,应变能力不足,没有达到收放自如。

3、教师的感染力、组织力和调控力还有待提高。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对学生的调动还不够。有些地方可以大胆的让他们讨论、让他们举例,也可以变换形式,这样课堂气氛会更好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很多。这也反映出了自己经验还是不足。

4、本节课中生态系统的概念出示较快,缺少学生记忆、内化的过程;学生角色扮演时对环境概念的界定不是很全面。

5、教态还不够自然。这点自己上课时也体会到了,总体来说有些紧张,课堂有些赶,还需要用经验和努力来改变自己,让自己更自然。

综合各位老师的建议,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努力改进,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1、要合理利用自己年轻、有精力的契机,认真钻研教材、课标、考纲、教法,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利用教研的机会接受更多的新的教学理念,并争取应用到日常教学中。

2、多听课、多学习。要在平时的时间多听组内其他教师的课。学习其优秀的地方,适合自己的地方更要合理运用。争取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风格,合理应用教学方法。

上一篇:政府采购从业人员考试题库-填空题下一篇:优秀作文: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