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春节相关的诗词

2024-09-20

与春节相关的诗词(精选7篇)

1.与春节相关的诗词 篇一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与春节有关的诗词名句,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与春节有关的诗词名句吧!

与春节有关的诗词名句

1、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2、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3、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4、梅柳芳容樱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5、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6、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7、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8、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9、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10、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11、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12、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13、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14、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15、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16、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17、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18、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19、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20、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21、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22、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2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4、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25、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与春节有关的诗词名句]

2.与春节相关的诗词 篇二

一、我先在两个班的“学习园地”中布置了“唐风秦韵”专刊:以借景抒情的佳作为主, 再配以图画。在课前的演讲中, 请爱好古诗词的学生介绍他们喜爱的诗人、词人, 赏析他们喜爱的作品, 并鼓励学生在介绍和赏析中使用多媒体等各种手段。有的学生在演讲中使用了flash动画, 或幻灯片, 有的学生还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古代诗词, 还有的学生配以优美的乐曲或以古诗词为歌词填充流行乐曲。将文字、图画、音乐巧妙融为一体, 使学生们陶醉其中。

古代诗词浩如烟海, 有关古诗词的知识点也不胜枚举。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 若选择的知识点要求太高, 则会力不从心, 继而索然无味。因此, 选择的知识点一定要与他们的能力相吻合。

在我国的古代诗词中, 抒情、言志的作品居多。诗人、词人经常借助某一些客观景物 (即意象) 来抒情、言志。若能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 就能把握诗词的中心。于是, 我选择了分析古诗词意象这个知识点。

随后, 我以《春江花月夜》为课题, 设计了一堂如何赏析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的诗词鉴赏课。在课堂教学中, 我分别选择了一些借助意象抒情、言志的名作, 通过这些典例让学生慢慢学习, 抓住诗词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些意象的, 这些意象有何 (性格、品质) 特点, 进而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是什么。这样一来, 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和其意境的丰富内涵。

二、在学生们初步掌握通过意象把握诗词中心的方法后, 还需要设计其他教学环节强化这种能力。

在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中要求,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语文的环境, 要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中, 加强人际交流, 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我将每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经过讨论, 选出组长, 确立要分析的意象。学生们选择的意象有:月亮、动物、花、草、竹、松、山水等。

各小组学生分工合作, 上网搜寻相关的古代诗词, 并进行筛选、整理汇总。要求选择借助意象抒情、言志的诗词, 以名作、名句为主, 每组搜寻的诗词要进行汇总, 汇总的数量不少于30首。有时一种意象, 有多种作用。在汇总诗词时, 应尽量包含体现月亮不同作用的诗句。在搜集、筛选、整体汇总的过程中, 每小组的学生都要在上网搜寻前进行分工。明确哪些同学负责搜寻、哪些同学筛选、哪些同学最后汇总。因为一部分同学在课前已经对这些意象的作用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因此这种搜寻就有的放矢。在搜寻、筛选、整理汇总的过程中, 各组学生积极性都十分高涨, 都在一堂课内完成了任务。

这种分工避免了重复劳动,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乐于动手, 勤于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学习的生活态度,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我将每一小组整理汇总的资料, 整合起来印发给每位同学。望着那厚厚的一叠资料, 我和学生们一样感到欣喜和骄傲。当学生们初步体验到主动学习、分工合作的甜头之后, 对下一步的教学设计的参与就更积极了。

下一步, 我让每两个小组结成一队。每个小组自主探究, 按古诗词中意象描写的相同之处, 意象性格、品格特点的相同之处、相同的作用等方面, 分别归纳诗词。同时对另一个小组的诗词也做同样的分类归纳。

每位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通过每组在课堂上分类归纳的交流, 通过两组之间的互问互答, 达到深化积累的目的。

从前一步的搜寻、筛选、整理汇总, 到自主探究、互问互答, 学生浸润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 吸取精华、充盈底蕴, 增加了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提高了鉴赏评价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由原来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逐步形成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在有了一定积累之后, 如何使这种积累更好地体现, 又如何使这种积累与阅读、写作等版块相结合呢?

在写作课上, 我提供了一篇《雨的联想》的范文, 引导学生参照范文, 根据所掌握的这些积累, 寻找写作思路, 列出写作提纲。写作是要尽量运用所积累的古诗词, 并结合古诗词本身, 结合诗人、词人生平、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在作文中, 很多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运用都很贴切, 有一部分学生能将古代诗词融入到语言中, 增添了文采。

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中, 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 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体会到了积累所带来的充实。

摘要:在语文诗词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语文环境, 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氛围, 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通过对诗词意象的分析, 使学生把握了诗词的中心, 提高了对诗词的理解力, 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3.与春节相关常见的古诗 篇三

每到春节,人们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这时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守岁》

宋·苏轼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生查子》

宋·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卖痴呆词》

宋·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屠苏酒》

明·瞿佑

紫俯仙人授宝方,新正先许少年尝。

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

金液夜六千尺井,春风晓入九霞觞。

便将凤历从头数,日日持杯访醉乡。

《迎新春》

宋·柳永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

晴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

列华灯、千门万户。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

十里然绛树。

鳌山耸、喧潇鼓。

渐如水,素月当午。

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

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

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

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一寸金》

宋·曹勋

霜落鸳鸯,绣隐芙蓉小春节。

应运看,月魄分辉,

坤顺同符,文母徽音芳烈。

诞育乾坤主,均慈爱、练裙岂别。

经沙塞、涉履烟尘,瑞色怡然更英发。

上圣中兴,严恭问寝,宫庭正和悦。

看寿筵高启,龙香低转,

声入霓裳,檀槽新拨。

翠衮同行乐,钧韶奏、喜盈绛阙。

倾心愿、亿载慈宁,醉赏闲风月。

《元日有题》

唐·崔道融

十载元正酒,相欢意转深。

自量麋鹿分,只合在山林。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正月十五日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4.古代诗词中清酒与浊酒的意象 篇四

在诗词歌赋之中, 酒就像是一个散发着浑厚芬芳的幽灵, 在古旧的纸页上诉说着饮者的心情, 或是临风高歌的愉悦、或是梧桐夜雨的凄凉、或是长亭送别的难舍、或是大漠黄沙的豪情。古人离不开酒, 诗词也离不开酒。

古人对酒是喜爱的, 因此给酒取了很多饶有情趣的的别称。比如杜康。杜康是古代高粱酒的创始人, 后世将“杜康”作为酒的代称。曹操的《短歌行》中曾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还有壶觞, “壶觞”本来是指酒杯和酒壶, 有时也可代指酒。陶潜的《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另有绿蚁。新酿的酒还未滤清时, 酒面浮起酒渣, 酒色微绿, 酒的泡沫细如蚁, 故有此名, 后用“绿蚁”来代指新出的酒。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有:“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此外酒的别称还有杯中物、金波、忘忧物……

《周礼》把酒分为“三酒五齐”, 三酒为事酒、昔酒、清酒。事酒为因事之酿, 时间很短;昔酒是可以短时储藏之酒, 稍醇厚一些;清酒则冬酿夏熟, 为当时酒中之冠。五齐是五种不同成色的酒, 为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沉齐。泛齐为酒糟浮在酒中, 醴齐是滓、液混合, 盎齐是白色之酒, 缇齐是丹黄色之酒, 沉齐是酒的糟、渣下沉。此五种酒是相对于清酒的浊酒。

可见, 酒可分为清酒和浊酒两类。一般来说, 清酒要比浊酒金贵。古代的酿酒技术不成熟, 因此酿出的酒含有酒糟和渣滓, 因此显得酒很浑浊。古人又在浊酒中加入石炭, 使其沉淀, 取其清澈的酒液饮用, 于是便有了“清酒”之名。

李白在《行路难》中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这里的“清酒”一斗便价值十千钱, 极言酒美价高。李白是诗中之仙, 他嗜酒如命, 也被人成为酒中之仙。但是在这首诗中, 面对美酒佳肴, 他却“停杯投箸不能食”, 形象地显示了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抑郁。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 相比较清酒来说, 浊酒被提及的次数要多很多。

杜甫的《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当时, 杜甫在生命的最后岁月, 流落到夔州。一个“新停”便道出了他身体的衰败, 所以才刚刚停止了饮酒。“浊酒杯”形象地说出了他的潦倒, 美酒饮不起, 只能喝一些浑浊的酒。可见其颠沛流离生活的艰难。

浊酒除了表现出生活的艰难外, 有的还是谦虚地表示, 这是相对于好酒来说的。古时候客人来访, 便会对客人说:请喝杯薄酒、浊洒。比如明朝杨慎的《临江仙》中:“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里面的“浊酒”便是此意。朋友相逢, 喝一壶浊酒叙叙旧, 虽说浊酒, 只是自谦, 不一定是不好的酒。

南宋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其中的“腊酒”也是浊酒的一种。腊酒指腊月里自酿的米酒。腊酒在开春后饮用, 外表显得有点浑浊, 但是它有着美酒般的醇美。可见, 浊酒虽然不如清酒价格高, 但是味道却很醇美。

在王实甫的《长亭送别》中:“暖溶溶玉醅, 白泠泠似水, 多半是相思泪。”这里的“醅”指未滤去糟的酒, 就是浊酒。但是“玉醅”是美酒的意思。在崔莺莺看来, 张生的离开, 使她感到面前的美酒就像是白水一样, 表现出崔莺莺当时心情的黯淡哀伤。

在古人看来, 饮浊酒是一件美妙的事情。辛弃疾的《贺新郎》中:“江左沉酣求名者, 岂识浊醪妙理。”“醪”指汁滓混合的浊酒。魏晋时期, 人多以纵酒为清高, 于是一些人便把醉酒作为一种求名之道。但是, 他们并不知道浊酒的妙理。言下之意, 只有如陶渊明, 才是真识浊酒之“妙理”者。

可见, 在古代诗词中, 清酒是价格金贵的美酒, 就像是高贵的公主, 很少有人会去痛饮。而浊酒虽然相对便宜一些, 但是它的味道醇厚, 就像朴实的村姑, 更加让人喜爱。使用“浊酒”这个意象, 诗人词人更能够表现出自己的感情。

摘要:在古诗词中, 酒是一种常见意象, 并产生许多与酒有关的典故, 酒的意蕴也因此丰富。也因此古人给酒取了很多饶有情趣的别称, 每个别称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如清酒与浊酒。

5.学生古诗词吟诵的现状调查与实践 篇五

一、我的调查

这一新的举措给学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如何?怎样更好地为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吟诵、积累提供方法、创造条件呢?为了解当今小学生古诗词吟诵的阅读现状,我选取了本校四 (385人)、五 (384人)、六 (384人) 三个年段的1153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问卷1:你最喜欢读哪方面的书?

问卷2:你能背出几首古诗词?

问卷3:你为什么读古诗词?

根据以上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存在以下问题:

1.缺少诵读兴趣:目前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停留在漫画书上,其次是儿童文学和科普类,喜欢读古诗词的同学只占到6.6%。在古诗词的积累中,大多数的同学都是被动记忆,为完成老师的作业,应付考试的占到84.5%,自觉主动背诵的只有4.9%。许多同学有要求的时候会背,没要求就不背诵了。说明学生对古诗词还缺少诵读的兴趣,教师还没能让古诗词焕发足够的魅力来吸引小学生。

2.缺乏数量累积:学生熟记的古诗词数量和要求的相差很大。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背诵古诗文的要求是160篇 (段),单就《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来讲,五、六年级学生大部分就应该在50首以上。可根据调查,能背诵50首以上的同学只占到13.3%,而21.8%的同学熟记的古诗词不到10首。不管对六年级的学生还是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讲都是不应该的,古诗词积累的现状很不乐观。究其原因,小学生背得快,遗忘得也快;他们只会机械地背诵,缺少理解,没有领悟,囫囵吞枣,瞬时记忆后就忘了。

3.阅读动力不足:古诗词意蕴深远,或启迪心智,或催人奋发,或陶冶心性,或开阔见解。可孩子们的积累却少得可怜,没有量的积累谈不上语言的感悟。对古诗词缺少理解,缺少体验,缺少对其内在魅力的鉴赏,没有内在的吸引力,死记硬背就枯燥无味,这应该引起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

二、我的思考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艺术审美的金字塔的顶端,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也展示了人类心灵的美。多读多记,可使学生在吟诵中体验情感,在吟诵中感受魅力,在吟诵中陶冶性灵,在吟诵中提升境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1.古诗词吟诵有助于发展个性品质。中国古诗词感情色彩强烈,内涵丰富,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小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他们对古诗词有独特感受和体验。通过古诗词教学加强情感体验,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古诗词吟诵有助于提高审美情趣。古诗词富有形象性和音乐性,诵读多了,灵巧的词采、流畅的文句、铿锵的声律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受到艺术感染和美的熏陶。古诗词展现的自然之美、意境之美、人情之美、哲理之美……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吟诵也成了一种艺术享受。

3.古诗词吟诵有助于树立人生理想。“诗言志”,古诗词中展现出来的爱国情怀、进取精神和坚强意志打动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心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展示的强大生命力;“欲穷千里目,一览众山小”流露的豪迈气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发的雄心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的伟大胸襟。在吟诵中体会感悟,形成一种境界。叶圣陶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学习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是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就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三、我的实践

诗歌是精妙语言的艺术,要品味深藏其中的韵味,感受其韵律美,就要通过熟记词章入手,由文句而意境,由意境而思想,而情感。积累得多,理解得透,感悟才深。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

1.诵读品味法。对于学生而言,吟诵古诗词能带来最直接、最独特的情感体验。诵读有感觉了,对诗意的了解也有眉目了。古诗词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它特有的音韵,洋溢着一种音乐美。充分运用读的形式,借助诗词本身的“节奏”和“韵律”来读,学生边诵读,边享受节奏带来乐趣,感到吟诵是一种快乐,还能消除疲劳。另外,男女生分开朗诵、齐诵、领诵,变换方式,孩子们觉得读古诗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在愉悦的环境中一首诗就琅琅上口了。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接受熏陶,在读中享受快乐,在充满激情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和诗词进行深刻的对话。如课前,固定的读诗两分钟;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学生常随身边,日日诵读;语文课堂上,教师专门腾出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习《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学习活动:教室、走廊的诗词壁挂,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直接接触和感受中华诗词的魅力,感悟做人的道理;定期开展各种古诗词朗诵比赛,如赛诗会,诗句接龙游戏等,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拓展诗词学习的视野。课内外诗词大环境的营造,形成一种学习诗词的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诗词学习中去。

2.释义感悟法。要记忆一首诗,要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了解它的思想内涵。诗词都有一定的逻辑性,只要你将它的意思理解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记忆和理解会相互促进。理解得越深,记忆越容易;而记得越熟,又能加强理解。背诵一首古诗,先要读通,领悟其含义,然后了解其写作背景,把握语言特点,体会表达的思想,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记得深,记得牢。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之作,是作者跟随康熙御驾出巡山海关外,在途中写下的词作。其上阕写看到的,强调了“身”,一路跋山涉水,车马劳顿。“山一程,水一程”说明了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夜深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队伍之庞大。下阕写听到的,强调了“心”,在这样恶劣的坏境中,连做一个梦都不成。“风一更,雪一更”夜的静谧更显出风雪声音的聒耳,梦被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故园无此声”几字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遗,思乡之情自然洋溢。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水,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天黑了,营帐中燃起一盏盏灯。夜深了,不知什么时候,帐外风雪交加,搅得人无法睡眠。同样的寒夜,温暖、宁静的故乡可没有这种声音啊。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和作者感同身受,记忆怎会不深?

3.情景创设法。古诗词言简意远,非想象不能领其意、悟其趣。运用现代媒体,重现画面,配上音乐,营造一个形象、浓烈的氛围,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感悟诗意、诗情。这种模式多运用于一些形象生动,意境清新的诗词。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一“绿”,一“闹”境界全出。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想象,去再现。用视屏在学生眼前呈现出这样的画面:春江碧水盈盈,岸边柳绿桃红;杏花丛中蜂游蝶舞,莺歌鸟鸣。配上轻松、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沉浸在美的熏陶中,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着诗意的美,熟记成诵还需要督促吗?具体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来做:

⑴创设情景,理解诗题,简介诗人,带入诗境。

⑵创造直观,渲染气氛,理解诗意,初悟诗情。

⑶反复吟诵,想象漫游,品味词句,领悟诗情。

又如学习《江雪》,在向学生介绍了柳宗元后,出示课件,配乐欣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学生放眼广袤的天地,走进雪花纷飞,千山一色的茫茫世界。一种空旷、寂寥的心境油然而生。一叶孤舟,一竿垂钓,一顶斗笠,一袭蓑衣,一个老头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中最恰当不过了。在联想中,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学生一边吟诵,一边和人物进行了千年对话,感悟了诗意,体验了情感,学习了一种把握古诗词的技巧。

指导小学生欣赏、吟诵古诗词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关键词记忆法、绘画法、表演法、歌唱法等等,无论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吟诵古诗词的兴趣,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6.简论楹联与诗词的艺术特征及界限 篇六

首先, 楹联的发展受到诗歌的深刻影响, 并借鉴、吸取了诗歌创作一些艺术特点, 进而形成自己的美学特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发展史上, 还没有哪一种文学形式像楹联这样, 从先秦对偶句式的出现便开始孕育, 直到清代才算完全发育成熟, 其间虽然吸收了中国各种文学艺术的丰富营养, 但受诗歌的影响最为深远。一方面, 楹联秉承词、曲的余绪;另一方面, 楹联又汲取了五、七言格律诗的精华, 讲究对仗与平仄, 强调韵律的节奏美。到清末几百字长联出现, 使得楹联又具有了散文化的特点。具体来说, 楹联最直接的渊源就是古体诗中的对偶句式, 例如格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 由于其词品对仗工整, 平仄相对严谨, 有的可以取出来直接当成楹联, 诸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等, 这样的诗句在整首诗中是起着重要的结构性作用的。但是楹联的上下两句则是内容集中, 意义明确完整体。正是上下联内容的统一和联语中词品、平仄、韵律的对偶决定了楹联得以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特殊结构。

其次, 楹联与诗在艺术表现的形式上有着很大不同。楹联是高度浓缩, 极其精练的语言艺术, 只有上下相对而两联, 讲究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具有很强的音韵美和审美观赏性。诗则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韵律的叙事抒情的文学形式。诗和楹联不同, 它强调是隽永典雅, 以及内涵的丰富性和情感性。楹联在形式上只有两句, 有的加一横批。字数没有限制, 可五言、七言、甚至更多, 也有多达一二百字的长联。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 词性对品、节奏对拍、平仄相对、形对意连即可。楹联虽字数和联句少, 但内容完整, 表意精确, 内容的独立性与特定性相联系, 且不强调叙事性。楹联往往着眼于寓理、绘景、宣教等等, 由于其字句少而精, 加以书法撰写, 因而具有立体的审美观赏性。而诗的字数和诗行自由宽泛得很, 叙事长诗的事件人物更趋复杂。诗的形式主要有五七言绝句, 五七言律诗和排律, 而排律则多达几百字,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一百二十行达八百四十字之多, 属于叙事兼抒情的高雅之作了, 这就更显出了与楹联的差异。正是由于楹联的高度浓缩凝练、雅俗共赏和立体接受的审美特性获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而诗的接受和阅读就远没有楹联那么普及和广泛了。

再次, 楹联突出的是语言形象的寓意性和哲理性特征, 而诗强调地是典型意境的创造和抒情。楹联的寓意哲理美表现为形象联语的机警双关、理性概括;联体风格的幽默冷峻、深沉蕴含, 并以此给人一种醒世悟道, 发人深思的哲思之妙。我们通过对楹联史的研究, 发现在从古至今浩如烟海的楹联中, 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寓意哲理楹联。整副楹联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或是直接说理, 或是以象寓理, 或是人生感悟、或是伦理教诲等等, 大都呈现为联意的启迪、醒人、警世的深沉哲理之美。如郑燮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此联表面上看是谈绘画艺术, 但实际上表现的却是最重要的文艺创作规律。是说文艺创作不能冗长杂芜, 而应是明晰精炼;作品要出新, 要有独特的表现角度和新意。其实, 此联更深的哲理寓意还远不止于此, 联意还寓示着人生不能循规蹈矩, 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所以此联如今仍然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而诗则不同于楹联, 诗歌的创作是要通过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或是意境, 以表达人生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毛诗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发言为诗”就较早的说明了诗的这个基本特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坎坷际遇都会引发人强烈的情感悸动, 或哀恸, 或喜悦, 或沉郁忧伤, 或亢奋激越等, 诗就是长于表达人们的这种复杂充沛的思想感情。诗不同于楹联的说理特性, 而其突出特点在于叙事抒情, 而不是论政说理。毛泽东批评宋代的诗太爱说理, 缺乏形象思维是很有见地的。

最后, 楹联与诗歌的社会功用及传达方式的不同。楹联具有广泛的实用和媒体功能, 而诗最明显的社会功能就是文学性和审美性。特别是古体格律诗作为一种典雅的文学形式, 在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且传播范围有限。楹联除了具有文学语言的阅读和审美欣赏功能外, 更突出的特点是有着很强的实用和媒介作用。楹联是对联的统称, 楹联按其性质或实用的目的和位置不同, 可分为春联、景观联、婚联、节日联、挽联、宣教联、广告联等等, 由此可见楹联的媒体实用功能是多样的:第一, 楹联具有审美教育功能。楹联文化源远流长, 世代相传,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 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楹联高度的概括力, 强烈的思想性、伦理性, 能给人以教育、鼓舞和启发。通过阅读欣赏楹联, 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楹联的内容表现的是真善美形象和观念, 它既可以对不良的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鞭笞, 更能对美好事物进行歌颂和赞扬, 教育人们积极向上, 这对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如“秉诚心, 怀善心, 展壮心, 心系家邦梦;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 德扬价值观。”就是此类优秀的楹联。第二, 楹联具有灵活广泛的媒介作用。由于楹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且联语言简意赅, 琅琅上口, 易读易记, 于是就被商家和文人雅士广泛运用到店铺、酒肆、茶楼、书院的楹柱和门脸上, 现在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 广告联更是随处可见。楹联艺术和商品营销结合起来, 起到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如同仁堂药店联:“同舟共济, 只求人少病;仁风相和, 不虑药生尘。”这幅嵌字联不当张扬了药店的名称, 还道出了药店不为盈利为目的, 但求为人消除病痛为宗旨的经营理念, 较好地宣传了同仁堂药店的性质和特点, 从而使其成了蜚声全国的名店。第三, 楹联具有环境美化功能。例如园林景观的美化, 楹联的形式美感与风景园林的景观要求是非常相契合的, 楹联和园林的院门照壁、以及亭台楼阁的楹柱相结合, 即通过对楹柱及匾额的质材、形制、装饰的选择和设计, 达到视觉上的精巧美观。此外, 楹联的广泛的媒介实用功能使其成了我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播撒精神文明, 追寻中国梦的好载体。

总之, 中国楹联在其发展的历史上虽然和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现在去确实已经成熟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楹联不是诗, 可以借鉴诗, 但不能依附与诗。我们在楹联创作中要深入生活, 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手段, 努力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楹联作品。

摘要:为中国楹联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有着自身创作规律和广泛社会功用, 有着很高审美价值的独立的艺术形式, 楹联不是诗歌, 楹联与诗歌有着各自的审美特征和创作规律。楹联既然已经成长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就不应再依附于诗, 应该丢弃诗这根拐棍, 依照自身的特定规律来进行创作, 这就有必要首先理清楹联和诗词的艺术界限。

7.与春节相关的诗词 篇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发展,还必须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它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于一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为此,我创设了“古典诗词活动课”,其内容主要有:

一、诵

可以自编古诗教材,作为校本教材并利用晨读时间,全校或全班进行古诗词诵读活动。实践证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开展诵读诗词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吟诵古诗词的水平。

二、背

在活动课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背诵活动,如个人背、集体背、表演背、点将背、打擂背,等等。如卢纶的《塞下曲》,我要求学生进行表演背诵。学生兴趣倍增,他们借助生活经验走进古诗的意境,在头脑里过“电影”,一边表演一边背诵,动作、神情得形象逼真、妙趣横生。通过表演背诵,学生更能诵出情感、诵出韵味、诵出美感,从而强化了记忆,诗词的形象也逐渐浸润于脑海中。实践证明,形式多样、充满趣味的背诵活动,不但不会让学生感到背诵是件苦差事,反而会觉得背诵是快乐的事,他们饶有兴致、兴味盎然地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三、画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典诗词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为此,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展开想象,给古诗配画,从而感受其意境。如杜牧的《山行》,我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作画。瞧,学生的“深秋山林图”多美:“寒山、石径、白云、枫林……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顺着山势伸向远方,快乐的小鸟在似火的枫林里跳跃,轻柔的白云在起伏的山峰中缭绕,几户人家在半山腰若隐若现,宛如人间仙境!”学生想象作画,手脑并用,不仅能使古诗词的内容同现实生活靠近,而且把情感熏陶、审美教育融于一体,既学得生动活泼、有情有趣,又加深了理解,增强了记忆。

四、演

有些古诗词,隐含了对话情节或人物内心活动,我便利用古诗中的“空白”,鼓励学生表演,进行创新。如学生表演《回乡偶书》一诗中村里的小孩看到一位老者时的语言、动作,他们联系自己平日对生活的感性体验,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村里小孩的神情、动作的设计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满脸疑惑的;有两眼发呆、充满好奇的;有天真烂漫、睨视微笑的……通过表演,学生便直观形象地构建了一个诗词所表现的场景,从而直接进入诗词的美妙意境。

五、唱

诗歌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无论是古风,还是唐宋的诗词歌赋,都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记忆的效果来看,唱诗词比诵诗词更好,且唱诗词还具有诵诗词所不具有的传播效果。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我请音乐老师给这首诗谱上曲子,让学生唱诗。伴随着情意绵绵、真切动人的《阳关三叠》,学生一边吟唱,一边想象,脑海中逐渐出现“深情惜别图”——清新湿润的朝雨,嫩绿青翠的柳枝,道不完的送别话,干不完的离别酒……实践证明,把古诗词谱上曲子或者用熟悉的曲子填上诗词,让学生吟唱,会使他们倍感新奇,兴致高涨,在乐曲营造的气氛中,更能深入领会古诗词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情感。

六、赏

王维云:“诗画兼具,则传神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大多具有意境美和图画美,是陶冶情操、培养想象力的好素材。为此,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声像俱佳,符合古诗词内容的图片、音像等资料,组织学生欣赏图画和配乐诗朗诵,学生便能产生浓浓的情感,生发翩翩的想象,欣欣然走进诗歌的意境,细细地体味诗人的情感。如赏析《赠汪伦》,学生看着离别的画面,听着轻响的乐曲(配以与该诗相协调的古筝曲《送别》),感人的画面,婉转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无尽的想象,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看到了汪伦在岸边踏歌送行,李白在船头洒泪相别的依依不舍之景。此时此刻,学生陶醉在美妙的诗情画意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古诗词无穷的艺术魅力。

七、用

背诵是为了运用,运用又能促进背诵。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可采用背诵与运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运用古诗词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才能加深记忆,才能不断发展与创新。

1. 在情境中运用

其一,采用“巧填诗句”的方式,创设新的语境,让学生将背过的诗句用一用。如:“()春天到了,瞧,小草又探出了脑袋,舒展着身子,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学生有的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的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其二,采用“看图用诗”的方式,运用多媒体出示图画创设情境,让学生用上合适的古诗词(句),说几句或一段连贯的话。如出示这样一幅图画:早晨,绵绵的春雨淅淅沥沥,湿漉漉的地面落英缤纷,学生看图说话,大都能用上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见,在情境中运用古诗,给学生以语言实践的机会,对学生内化古诗词,发展语言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2. 在生活中运用

诗词源于生活,让古诗词走进学生的生活,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诗词。平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把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句)进行表达,从而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为此,我定期开展“生活用诗”活动,如有一次活动汇报会上,有的学生说看到哥哥和姐姐吵架,就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劝他们别吵架;有的学生说暑假到庐山玩,看到倾泻而下,泼洒飞流的瀑布,就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来赞美瀑布壮观、雄奇的景象,等等。在汇报会上,对古诗词运用得体的同学,教师给以赞赏、褒奖,学生便越来越喜欢用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3. 在习作中运用

古诗词语言含蓄凝练、生动形象,与白话的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相辅相成,作为中国人,如果自身的语言修养能集文言与白话之优于一体,便能代表语言水平的最高境界。为此,我注意引导学生在习作中活用、巧用古诗词(句)。如:写《校园小歌手》,有的同学用“一枝红杏出墙来”或“小荷才露尖尖角”做题目;写《我的妈妈》,有的同学在开头或结尾用上了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见,在习作中适当地活用、巧用古诗词,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写

古诗言简义丰、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培养其想象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据此,到了高年级,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意境,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对古诗进行改写、补写、续写等,且不限体裁,不拘形式。

1. 改写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点拨、指导,指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改写。如卢纶的《塞下曲》,引导学生将这首诗改写成生动、紧张的小故事《误石为虎》,从而把李广将军力大无比的神勇风采更加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

2. 补写

古诗的语言蕴藉、含蓄、跳跃,留下了很多空白,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空白合理想象,进行补白。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构思新颖,耐人寻味,通过描写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赞美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春天。在学习了这首诗后,我让学生大胆想象,以《春色满园》为题,补写园中生机盎然、万紫千红的春色。

3. 续写

上一篇: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孩子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下一篇:关爱是歌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