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的经典教学设计(精选13篇)
1.《口技》的经典教学设计 篇一
今年的公开课我选的课题是《口技》,这是一篇古文,如何使课上得有新意就成了我最担心的问题。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缺少经验,当时压力很大,在最初试讲的时候因为知识点太碎而被迫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后来重新设计了讲故事比赛、朗读、课外阅读、比较训练这些环节,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经过紧张的等待终于迎来了三月二十二日,虽然我在上课时很快的进入了状态但我也发现我们普通班级的学生有些“怯场”,比较死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是很好,和试讲时完全两样,这样也导致上课时间拖延了几分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会努力纠正这些缺点,争取更大的进步。
不管这节课最后上得怎么样,我想过程是让我感觉最充实的,准备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我很感谢校领导给我这次成长的机会,同时也感谢王亚文主任和余荣芹老师的细心指导,他们对我的课堂设计、语言衔接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另外也十分感谢初中语文组的其他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支持。
2.擅长口技的猎人 篇二
有个猎人,打猎的本领不强,但擅长口技,能吹出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
2. One day, he goes hunting. After a long time, he gets nothing.
一天,他上山打獵,过了很久,还是两手空空。
3. The hunter thinks that if he makes the sound of the deer, it would come out.So he makes the sound just like the deer.
猎人想:如果学鹿的叫声,鹿听到后不就跑出来了吗?他便学着鹿的声音叫了起来。
4. The wolf hears the sound and comes at the hunter. The hunter makes the sound of the tiger at once.
声音被狼听到了,狼向猎人扑过来,猎人慌忙学起了老虎的叫声。
5. After the tiger hears the sound, it comes here and the wolf runs away. The hunter is nervous and shoots at the tiger.
老虎闻声扑过来,狼吓走了,猎人慌了,忙向老虎开枪。
6. The tiger is not hit. The hunter, good at ventriloquism, not good at hunting, becomes the tiger’s wonderful dinner.
3.《口技》教学设计 篇三
灵璧县冯庙中学
陈昌明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够正确翻译课文
2、能够流利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
1、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情感态度: 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神奇妙
教学重点:
1、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之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切的体会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出示口技表演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口技的艺术特点
二、教授新课。
1、作者简介:林嗣环
2、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己”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目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3)翻译课文。小组合作读译展示。其他学生纠错
三、学生齐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说明:教师可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启发学生理清层次。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四、指名复述课文
说明:
1、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准课文内容。
2、教师应进行点评。
五、背诵课文2、3、4段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2、3、4段
说明:应要求学生朗读得生动,有感情。
二、研读分析
理解描写上的有条不紊、层次分明。1.口技表演描摹了几个场面?请进行简略概括?
说明: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
明确:三个场面: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2.教师分发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完成。
说明:鼓励学生讨论、商量。场面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 作者评论 听众反应 梦中惊醒 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大叱
(一时齐发)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 由小到大
众妙毕备
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 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
逐步变小 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起群乱 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突然变大 由少而多 由少而杂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三、齐读课文1、5段
思考:
1、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明确: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四、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 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 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 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五、体验反思
以观看电影、体育比赛或文艺节目、报告会等为题材写一个片断,刻画观众的神情 举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细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练习一、三题 板书设计
正面
口技→善
场面
梦中惊醒
渐入梦乡
火起群乱
声音
小→大→小→大
道具
一桌、一持、一扇、一抚尺 侧面
听众
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意少舒,稍稍正坐
4.口技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停顿准确
2、理解一般文言实词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准确、规范地翻译文言语句
2、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辨析 教学难点
1、感受和体味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
2、文中对声音的描写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引入一:视频引入
[构想]
1、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
2、设问:在上一个片断中,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
3、生回答后,屏幕上打出课题《口技》。
引入二:
[构想]
1、你知道什么是口技吗?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口技”一词的含义。
2、播放一个口技表演片断(可从相声表演中寻找)。
3、看了这个片断后,请为“口技”下一个定义。
4、学生发言后,屏示口技的准确定义:口技,是运用口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杂技。由此,导入课文。
引入三:
[构相]
1、播放一段《百鸟朝凤》乐曲,你从刚才这段乐曲中听出几种鸟的叫声?
2、生回答后,你能用自己的嘴摹仿鸟的叫声吗?
3、生作摹仿表演。
4、刚才同学们表演的形式叫口技,屏示:口技的定义及其简介:
口技,是运用口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杂技,它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据记载,孟尝君田文因秦昭襄王准备杀害他,就让门客学狗叫,盗得狐面裘,贿赂宠妃,因得脱,旋又使门客学鸡叫,使守关官吏打开城门,因而逃脱。口技作为表演技艺不晚于宋代。宋人杂记,说在游艺场里,有“学乡谈”和“百鸟鸣”,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戏剧中的“犬吠”、“鸡叫”之类的舞台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后台完成的。到了清代,口技从单纯模拟某一声音,发展到能同时用各种声音,串组成一个故事,被列为“百戏”之一,即“口戏”,俗称“隔壁戏”。它表演“军旅狩猎”、“群猪争食”等,无不维妙维肖。
口技至今仍流行。在演出时,演员掌握声音对“麦克风”不同距离的不同效果,模拟出枪声,风声,更加真切。但“口戏”已渐消亡,因为“口戏”需表演者有高超技艺,许多条件和作用,已为现代技术设备所代替。教与学:
一、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自由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生字。
生提出生字后,讨论完成。
[课件演示]
吠(fèi)叱(chì)咳嗽(késhòu)少(shāo)呓(yì)间(jiàn)曳(yè)许许(hǔhǔ)
(注:黑色字体先显示,红色字体后显示)
2、抽生朗读课文,其余同学听看课文,在朗读有误的地方作好标记。
3、订正谬误之处
4、全班齐读
二、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生根据注释或工具书口译课文
2、学生一边口译,一边标出疑难字词。
3、质疑问难,讨论释疑。
[课件显示]
①善:擅长 ②者:……的人 ③而己:罢了 ④哗:大声说话 ⑤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⑥稍稍:渐渐 ⑦以为:认为 ⑧百千人:成百上千的人 ⑨色:脸色 ⑩走:跑
(注:按序号依次显示,每序号内黑色字体先显示,红色字体后显示)
4、抽生口译课文,其他同学听译课文,在翻译不当之处作标记
5、交流订正翻译错误之处。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表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本文描写了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均可。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口技表演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按表演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可分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文中有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口技表演的?
明确:(主要从声响场景、听众反应两个方面来描写的)
3、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明确: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⑧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井口头作答。
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明确: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一大(第一个场面)一小(第二个场面)一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4、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明确: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
一是可以使文章首尾呼应,形成有机的整体;二是能表现口技者的精湛技艺,简单而普通的道具,繁复的声响情景,有层次、有情节、有人物、有情调,将口技者高超的技艺渲染得精妙入微、出神入化,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极具魅力。三是开头以普通道具示人,抛出悬念,这么平常的道具,也可用来表演节目;文末再展示道具,有释疑之效,这么繁复的声响真的就是用这几样道具表演的,这既是听众的疑惑,也是读者的疑惑,两次展示道具,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反复映衬出表演者演技的精湛。
5、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试分析这两种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正面描写主要是作者对口技表演过程中的各种声响的描绘细腻生动。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就机智地暗示了夜深人静;“便有……呓语”等句交待了由睡至醒,“当是时”等句,掀起了表演的第一个小高潮。整个表演过程情节张弛有度,摇曳生姿,将听众带入艺术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6、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明确: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生一边整理,一边显示下列提纲:
[课件演示]
声响场景
听众反应 表演前
表演中
表演后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首尾呼应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明确:“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明确: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明确:“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1、[课件]播放《百鸟朝凤》选段,要求:学生用文字将自己听到的乐曲描绘下来,字数在200字左右。
2、[课件]播放一段口技表演片断,要求:学生用文字描述下来,字数300字左右。A级(见课后练习)
B级: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芒山盗
宣和①间,芒山②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③。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④,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异矣,夫⑤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选自明•陈继儒《读书镜》)
[注释]①宣和:宋徽宗赵佶年号(公元1119—1126)。②芒山:山名,在河南砀山北。③诀:永别。④检:约束,制止。⑤夫:发语词,表示后面有所议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音: 义:
②盗因告刑者曰 音: 义:
③以至不检 音: 义:
④夫语“教子婴孩” 音: 义: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芒山有盗临刑 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盗一菜一薪 母与之乳
吾母见而喜之 母亲与之诀
故恨杀之 母与之乳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译文:
②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译文:
4、这个故事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答:
[参考答案]
1、①shǔn吮吸②yīn于是③jiǎn约束、检点④fú发音助词
2、D3、①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②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就开始。”这真不假啊!
4、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意思对即可)
C级: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口 技
清•蒲松龄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
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
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妖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变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年曼声度曲。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锵,与弦索无异。”亦口技之苗裔也。
1、本文与课文同是描写口技表演的,两篇文章在立意是否一样,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一样,课文描写口技表演,意在讴歌口技者的精湛技艺。而本文立意则要复杂一些,既有揭示江湖骗子的行骗伎俩,也有对其精湛技艺的感叹。)
2、本文与课文相比在写法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5.《口技》的经典教学设计 篇五
七个一工程・一篇案例
一句有悖传统的翻译
――记《口技》教学片段
南川三中初一年级 尧彬
《口技》一文,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地描写,结构层次清晰、有条不紊,极好地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教学时亦应抓住其结构和语言的特点进行教学。但上过本文,有一个镜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师: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生1:“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并感到满意,“默叹”一词表明宾客还能意识到这是口技表演,虽已入神但还能自持。
生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表现了宾客也随口技表演内容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也说明宾客逐渐难以自持。
生3:“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
生4:我认为宾客不是要逃跑,而是去救火。
(哗然)
我当时也懵了:是我看的资料不全吗?不权威吗?但在我的记忆中是翻译成的“几乎想争着逃跑”呀!随即,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却赶紧翻阅资料。但事实就是这样:《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文言文全解》、《教材全解》、《点拨》等中都译为“几乎想抢先跑掉”之类的,无一是译为去救火的。
我暂不表明观点,让学生自己表决。结果各有理由:
认为是逃跑的理由是:众多资料书中是这样的翻译,古汉语字典上的“走”也是解释为“跑,逃跑”。因为此时宾客已不能自持,所以在火灾面前表现出逃跑心理是符合事实的。
认为是救火的理由是:救火救人是发生火灾后宾客们应立即想到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文中的.“奋袖出臂”一词也表明宾客们准备大干一场。“走”是解释为“跑”,但不是“逃跑”,而是跑去舀水,同时也表明了宾客们不能自持的境界。
不用说,我赞成了救火的观点。因为我们的教学,不只是欣赏文中壮观的场面,体会.写作的精妙,更要培养学生做人素养。至于是否改变了原文本意,我想林嗣环在天之灵也不会过多指责吧。
6.口技,笑场 篇六
没有西瓜的夏天不是好夏天
我在網上85%的时间都在点击“忘记密码”的链接。
任何值得去的地方,都没有捷径。
用鸡血的态度,面对狗血的生活。
经验告诉我们:岁月,才是祛痘的良药啊!
人生就像愤怒的小鸟,当你失败时,总有几头猪在笑。
你必须跳下悬崖,在坠落中生出翅膀。
炸鸡如此多娇,引无数少女肥了腰。
我听过最毒舌的一句话就是你和你身份证上的照片长得一模一样。
人生就像压力锅,压力太大的时候自己就熟了。
小明不死,数学不亡;甲乙不亡,数学仍狂。
没有西瓜的夏天不是好夏天。
成功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
笑场
预判
同学甲:“地铁中如何判断哪个位置的人准备下车?”
同学乙:“把手机装回兜里的人。”
差点过期
刚刚回到宿舍,就看到室友一边急急忙忙地吃泡面,一边看着手表。
我问他怎么吃得这么着急,他说:“可不嘛,差点就过期了。”
哪首歌
贴吧上有人提问:“钢铁锅,含眼泪喊修瓢锅”,这是哪首歌的歌词?
好心人帮忙回复:Beyond的《海阔天空》,原句是“今天我,寒夜里看雪飘过”。
该人回复:刚听了下,果然是这首歌,谢谢!
笔名
甲问:“从小到大,有哪件事让你对自己的无知感到震惊?”
乙答:“小时候写作文要写笔名,我一直写的都是‘中华绘图铅笔’。”
逆风多少钱
室友从没在网上买过东西,有一次让我帮她在网上买个发卡。东西拍完后,她问我:“快递怎么收费?”
我告诉她:“顺丰一般也就十块钱吧。”
7.口技复习教学案 篇七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定会成功!)
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我国民间艺术的智慧和才能。4.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重、难点】(记住重难点,学习倍轻松!)
1、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2、体会我国民间艺术的智慧和才能。3.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先学先思】(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阅读并掌握全文翻译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巷里的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了。妇人拍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他睡觉。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没有过多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子等器具倾斜打翻的声音,妇人在睡梦里的咳嗽声。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我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 【后教后导】(以导诱思,学会合作,碰出智慧火花!)
享受课堂 享受学习
主备人:朱珠
审核人: 课题:《口技》复习 班级: 姓名: 编号:NO.1 教法指导
学法指导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教师个性发挥:
1.中心意思 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享受课堂 享受学习 主备人:朱珠 审核人: 课题:《口技》复习 班级: 姓名: 编号:NO.1 2.艺术特色
全文紧扣“善”字,既有形象而逼真地正面描写,又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这种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为文章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结构完整。开头结尾均写道具,前后呼应,使文章完整圆合,天衣无缝。
善于运用衬托手法。为了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多次对听众的表情反应作细致描述。比如,用“伸颈”“侧目”写听众的全神贯注;用“微笑”“默叹”写听众的赞许;用“变色”“两股战战”写听众的惊恐,有力地烘托了表演的成功。实是神来之笔。
3、研习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写有什么效果?
(2)课文首尾都写道“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句,联系全文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能力提升】(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甲】《口技》略
【乙】 乔山人善琴 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 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③媪(ǎo):老妇人。④阕:止息,终了。⑤款扉:款,敲;扉,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⑴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觉 ⑵今客鼓此 鼓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
A.无敢哗者/起坐而喧哗者 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 D.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⑵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享受课堂 享受学习
主备人:朱珠
审核人: 课题:《口技》复习 班级: 姓名: 编号:NO.1
4.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3分)
第一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采用了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师生感悟】(学有所悟,受益终生)
享受课堂 享受学习
主备人:朱珠
审核人:
课题:《口技》复习 班级: 姓名: 编号:NO.1 3.(1)明确 多次写听众的反应,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艺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2)明确 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除了使结构保持完整以外,也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1.⑴觉:睡醒。⑵鼓:弹奏。2.D
3.⑴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⑵里面(中间)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4.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意对即可)
5.侧面烘托。例子: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好处: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享受课堂 享受学习
主备人:朱珠
8.《口技》教学反思 篇八
品读、积累,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时间分配】
教师大约15分钟,学生大约30分钟,以学生活动为主。
一、读
第一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沸沸扬扬。第二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层次分明。第四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景有情。
二、说
1、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同学每人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2、从“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课堂教学的简略板书:
一字立骨──善──声音有大小,有内外,有高底,有动静,有远近,有分合,有疏密,有点面,有张驰,有明暗
三、讨论完成课堂智能练习
1、指出用法特别词的意思:
善( ) 宴( ) 乳( ) 一( ) 呜( )
2、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3、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但( ) 觉( ) 是( ) 毕( ) 目( )
意( ) 少( ) 虽( ) 名( ) 色( )
股( ) 走( )
4、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下面五个词属于( )(词性)。
妙:众妙( )毕备 以为妙( )绝
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指:手有百指( ) 不能指( )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 满坐( )宾客
起:大呼火起( ) 夫起( )大呼
9.詹姆斯·韦林:摄影如口技 篇九
韦林在1970年代中期出道以来,便将摄影变成自己的创作媒介发声。他不断挑战现代主义摄影的传统观念,一再探索摄影的各种表达方式,通过迄今为止近四十年的摄影实践,以他创作的30多部作品,证明摄影这个媒介存在无数的可能性。他被视为198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图像一代”(the Pictures Generation)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而且仍然创作不缀,继续发出强音。
“加州艺术学院黑帮”
经过1960年代的“新纪实”和1970年代的“新地形”和“新彩色”摄影的洗礼之后,美国摄影在进入1980年代后又徘徊在一个十字路口上。加里·维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1928~1984)所代表的新纪实摄影已将街头摄影推向极致;以罗伯特·亚当斯(Robert Adams,1937~)为领军人物的新地形摄影在1975年推出的“新地形:人为改变的风景的照片”展览之后,并没有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威廉·艾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1939~)和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1947~)的新彩色摄影,确立了彩色摄影作为艺术摄影的地位,完成了艺术摄影从黑白摄影到彩色摄影的过渡。但美国摄影应当如何往前发展,成为摆在新一代摄影艺术家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1970年代中期,纽约艺术界新来了几路年轻艺术家,除了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1954~)等来自纽约州立学院艺术系的毕业生之外,詹姆斯·韦林等几位加州艺术学院毕业生也十分活跃。他们是著名观念摄影艺术家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 Baldessari,1931~)的得意门生。作为1970年刚成立的这所艺术院校的主要教授之一,巴尔代萨里的教学方法非常开放,他没有固定的课程设置,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加以辅导。他反对只是通过在工作室内写生来教学,而是鼓励学生思考和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媒介和材料创作。结果,他培养出一批敢于挑战权威和勇于创新的学生。
韦林和他的学友来到纽约之后,便琢磨着如何推翻已建立的美学范式,并改变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当时的主要艺术流派是自1960年代出现的极简主义(Minimalism)和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在1970年代“后结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推动下,这批年轻艺术家认识到,“后”意味着要“终结”现代主义,并建立新的艺术样式。他们采用的后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基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重新回到“前现代”的观念,通过模仿和拼凑(pastiche)以往出现过的风格和主题,重新恢复具象绘画;另一种是通过挪用现成的图像或探索抽象摄影,来颠覆现代主义艺术摄影的原创性和透明性(transparency),并强调艺术品的含义需要观者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加以解读。这些正是韦林及其学友艺术家的主要创作理念。
他们未经其他大部分艺术院校毕业生需要经过担任成名艺术家助理的“学徒”阶段,直接开始创作较为成熟的作品,引起其他群体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和画廊的关注,并被称为“加州艺术学院黑帮”(CalArts mafia)。1980年,纽约“都市图像画廊”(Metro Pictures Gallery)成立后的首展,便包括了“加州艺术学院黑帮”主要成员的作品。该画廊的这次展览可以算是后现代艺术家的一个宣言,它聚集的这一批艺术家主要以摄影作为创作媒介,他们均质疑传统纪实摄影主张的“透明性”,即照片的含义只产生于所拍摄的图像内容本身。这与认为艺术品单凭自身便可构成艺术的现代主义观念背道而驰。一位艺术评论家对该展览的评价是:“它的确标志着1960年代的终结。”
在这一批艺术家中,有些艺术家在初期进行摄影创作之后便改为利用绘画等其他媒介。尽管韦林是以学习绘画作为他的艺术起点,但他在1975年选择摄影作为其艺术语言之后,至今仍坚持采用摄影创作。1981年,他在“都市图像画廊”推出的个展,引起了评论家的广泛好评。这组被称作“锡箔纸系列(Aluminum Foil Series, 1980~1981)”的黑白摄影作品,是韦林用大画幅相机在工作室内拍摄灯光下揉皱的锡箔纸,之后,用接触印相法制做成4×5英寸的照片展出,迫使观者要靠近仔细观看。这些作品乍看起来没有任何主题,但在凝视之后,会产生各种幻覺,有些仿佛是从空中航拍的山脉和海洋等景观,另外一些像是雨后街上湍急的水流,更有一些像微距拍摄的某种物体的表层。再仔细观看后,观者会意识到这些只是幻觉。事实上,在了解作品介绍后,观者才知道被摄物原来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锡箔纸。
这种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影像,既不是被摄物的真实记录,也不排除被摄物所可能引起的错觉。摄影家并没有通过被摄物本身给出确切的含义,而是由观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心情和想象力赋予作品以可能的含义。但因为被摄材料的日常平凡性,又会阻止观者想象力的泛滥。韦林正是通过其影像的不确定性,不仅消解了现代主义摄影的透明性,而且能使得他的作品产生各种不同的解读,以此来证明我们的现实世界是纷繁复杂的,难以一眼看透。正如著名后现代艺术评论家罗莎琳德·克劳斯(Rosalind Krauss,1941~)的评价,韦林的作品“不让观者立即了解图像所指的事物,尽可能延迟观者看到影像与看懂影像之间的时间”。这部作品是韦林的成名作,奠定了他所有作品的主要基调。
摄影如口技
韦林于1951年出生在美国东部的康涅狄格州首府, 14岁开始学绘画,1969年考入著名学府卡耐基·梅隆大学。在大学期间,他学习了绘画、雕塑、建筑、现代音乐、舞蹈和诗歌等课程。1971年,他转学到新成立的加州艺术学院,在那里学会了用录像、摄影、装置甚至表演等方式创作。1974年,他的大学毕业作品是挪用香烟广告的现成图像,重新建构出一组可以有不同解读的作品。
nlc202309031047
大学毕业后,韦林决定选择摄影作为创作媒介,一边自学摄影暗房技术,一边研究摄影史。当他发现美国现代主义摄影主要倡导者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1890~1976)的“墨西哥摄影集”时,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这套作品是斯特兰德于1932~1933年在墨西哥拍摄的,将土著人肖像与当地的风景、建筑或宗教雕像并置。韦林意识到,他可以将斯特兰德的这种手法应用到他的观念摄影中。
当时,艺术摄影正经历急剧转变的过程。一方面,许多观念摄影艺术家不讲究摄影本身的技术和美学,只是利用摄影作为他们表达观念的手段。另一方面,艺术摄影的审美趣味是以时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主任约翰·萨考斯基(John Szarkowski,1925~2007)所倡导的“透明性”为主流。韦林希望自己能开发出一种新的观念摄影模式,既具有像斯特兰德那样讲究摄影影像的质量,又能像美国现代主义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1879~1955)的诗歌那样耐人寻味,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韦林的摄影讲究“不透明性(opacity)”。
1976年,他购买了一部老式的4×5相机,开始拍摄洛杉矶的建筑,以及他周围朋友的肖像。他注意到,洛杉矶的许多建筑在强烈的阳光或夜晚灯光的照明下,充满着暗影和线条。这组题为“洛杉矶建筑与肖像(Los Angeles Architecture and Portraits,1976~1978)”的作品,与斯特兰德“墨西哥作品集”的形式和手法相似。他将建筑与肖像并置,并通过他的构图和建筑表面的光影对比,将这些建筑中的抽象形式和构成提炼出来,而且,捕捉到这些建筑在夜晚灯光下所具有的诡秘一面,以及肖像中人物的复杂情绪。因此,这些看似纪实摄影的照片并非只是对洛杉矶建筑和人物的客观记录,而是人们通过耐心审视能读出新的含义、内容和情感的作品。
1977年,韦林发现他的高曾祖母在1840年到欧洲度蜜月时写下的日记本,其中夹着不少花草和树叶等纪念物。这个日记本存在的时间与1839年诞生的摄影术一样长久。韦林从这个新发现中产生创作灵感,花了将近十年时间拍摄家乡的一些风景照片,并再度采用斯特兰德方法,将它们与他拍摄的日记本照片并置。他在拍摄该日记本时,特别将镜头对准上面书写的文字,而且还包括一些紀念物。另外,他还刻意再现翻开的日记本卷曲的页面,以此来表明,照片本身的平坦表面与被摄物弯曲的表面是不同的。这个被称作“日记与风景系列(Diary and Landscapes Series,1977~1986)”的作品,不仅表明摄影能再现记忆,而且,还能再现文字。同时,也说明韦林对作为摄影再现载体的照片表面有意识地进行了探索。
韦林在一开始还注意探索是否能拍摄抽象摄影的问题,并特别希望他的影像能引发观者联想到某种“受压抑的情绪”。1979年,他搬到纽约定居后,开始思考如何能在摄影再现中表现抽象的效果。在1981年“锡箔纸系列”获得成功后,他又于1982年推出“绒布系列(Drapery Series,1981)”作品。这组作品仍然采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但绒布可以产生各种联想。西方油画中常用绒布作为背景,绒布也象征着舞台幕布。韦林在绒布下放置了许多白色的糕点酥皮,并配上一些如“船难”、“岛屿”和“痛苦”等标题,令人联想到死亡、内心深处的孤独或其他情感。韦林正是通过并置和拍摄绒布与酥皮这两样互不相关的物品,产生出各种意想不到的暗喻,既挑战摄影记录功能的真实性,同时也揭示摄影媒介充满着各种可能性。
在接下来的创作过程中,韦林继续探讨被摄物物质性产生不同含义的可能性,并开拓摄影媒介本身的可能性。1984年,他将墨水注入明胶,之后,将明胶切成块状,放置在白色背景上,并用高反差的柯达胶片进行拍摄。这组“明胶系列(Gelatin Series,1984)”作品同样抽象,有中国泼墨画的效果。同时,渗透墨水的块状黑色明胶又有雕塑感。因此,这些照片的主题难以辨别。韦林既在探索摄影与雕塑之间的关系,而且,明胶又是黑白照片底片的主要材料,韦林在选择明胶作为拍摄对象时,也是暗示在探讨摄影媒介的本体材料。
在探索过摄影与雕塑的关系之后,韦林又开始摸索摄影与绘画之间的关系。1985年,他将一些菱形的黑色塑料片随机摆放在灯箱桌上,并拍摄它们产生的意外效果。这组称作“瓷砖系列(Tile Photographs,1985)”的作品,既像散落在地上的瓷砖照片,又像抽象画。同年,他用大小不一的黑色圆形纸板放在画布上,沿着纸板画上线条,之后,用颜料仔细画成抽象画,再用相机拍摄这些画作。这个“绘画系列(Paintings,1985~1986)”与“瓷砖系列”一样,均是再现的再现,显示韦林想要探讨摄影再现中所存在的无法回避的记录功能与能产生幻象的功能之间的紧张关系。
当韦林开始研究摄影时,他就着迷于匈牙利著名摄影家拉斯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1895~1946)的物影照片[1]作品。韦林在1975年曾用自己的双手创作了一组题为“手”的物影照片。1986年,他再次开始在暗房中制作物影照片,来探索光线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创作了一组题为“渐变的色阶(Degradés,1986~2006)”的作品。他通过彩色放大机利用不同滤色镜将相纸的上下部分分别缓慢曝光,而且采用1米画幅的相纸,出来的效果是,虽然画面中没有任何具象,但凝视之后会出现如同海洋、田野或天空等幻象,而且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气氛,仿佛是美国画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的抽象画。
经过一段时间的抽象摄影实践之后,1987年开始,韦林又回头去拍“纪实风格”黑白照片项目。其中一个是 “铁路照片(Railroad Photographs,1987~2000)” 系列。在美国,火车与相机几乎同时出现,它们均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韦林从小在一个火车站附近长大,对拍摄铁路和火车情有独钟。但他没有像美国著名现代主义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1864~1946)曾拍摄的一幅题为“人类之手”的火车与铁路照片那样,以唯美的画面歌颂工业革命。韦林没有采取这种过于矫情的手法,而是像拍摄洛杉矶建筑项目的手法一样,去客观寻找铁路和铁路桥这些人工建筑物的抽象形式,同时,可能也在暗示传统摄影与火车一样,本身也带有过时的可能性。
nlc202309031047
韦林采用6×7相机拍摄这个项目,并将拍摄的10张120胶卷底片通过接触印相法做出小样,但8×10英寸的相纸只能印9张照片的小样,因此,韦林可以用最后一张胶片自由地拍摄他想拍摄的照片。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虽然这些随机拍摄的照片没有固定主题,但大多聚焦在有光源的物体或表面反射光源的物体。他意识到,可以继续拍摄这类照片,并将它们汇集成一个项目,题为“光源”(Light Sources,1977~2005)。该项目中的照片类型很广,包括人像、风景、静物,甚至拍摄各种电灯本身的照片,但都与光源有关,以此来探讨作为摄影本身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光源。这些照片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均无法立即看明白,十分耐人寻味。
从这个独特的项目,可以总结出韦林摄影的特征。他的摄影没有固定风格,游走在纪实风格与抽象摄影之间,但无论他采用什么风格,均是要探讨摄影的抽象性;他使用不同的相机和各种工艺过程,来制作多种类型的照片,认为使用相机拍摄的照片与暗房中制作的物影照片之间不存在矛盾,它们代表着摄影是光与影结合的产物而可以共存;他始终尝试各种摄影材料来摸索它们物质性所可能产生的含义,以此来表明摄影如口技,可以不断表达艺术家丰富的声音。
不断重构摄影
韦林曾说过,“我每次创作一部作品,均试图重构摄影。”当他在2000年推出一部新作品时,再次证明了他的这种说法。这部新作题为“新抽象”(New Abstractions,1998~2000),是韦林在拍摄完上述纪实风格的项目之后,又回到暗房制作的物影照片。但这一次,他是在探讨摄影与“黑暗”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摄影是在黑暗中产生的。他在暗房的黑暗中,将预先剪好的条状纸板条随意投放在4×5放大机下的相纸或胶片上,经曝光显影后制作成物影照片或胶片,之后,将它们扫描成20×24英寸的底片,然后,再放大成大画幅的照片。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大小不一的黑色条状线条无序地重叠在一起,看不出具体的主题,却让人联想到韦林在拍摄“铁路系列” 照片中铁路桥的钢架结构,以及一些抽象画的构图。虽然这些条状线条是在二维的照片平面上,却能产生出三维的空间感。据韦林本人所述,该项目部分灵感来自于美国当代实验性音乐。通过该项目的创作过程,韦林不仅表明摄影媒介包含着无法控制的一面,有可能产生无法预测的效果,也证实了摄影与音乐舞蹈之间的关系,以及摄影自身所包含的表演性质。
2005年,韦林开始试图将他积累的所有经驗应用到一部能反映他综合研究成果的作品中。他将揉皱的铁纱网制作成物影照片,之后,将它们扫描成数码文档,再经过数码后期修改它们的颜色,然后输出成大画幅作品。这组题为“躯干(Torsos,2005~2008)”的作品看上去像人体摄影作品,又像瀑布、悬崖或河流的照片,但观众很快会从被摄物的材质意识到这只是一种幻觉。该作品既探讨摄影材料的物质性,又探讨了摄影与雕塑、绘画、色彩、光线、空间、表面、质感和记忆等方面的关系。
2006年,韦林应邀拍摄一组关于美国著名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1906~2005)为自己设计的“玻璃房”[2]照片。对于韦林来说,拍摄约翰逊这座著名建筑物,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能施展他成熟摄影技巧和丰富经验的难得机会。他尝试在数码相机前,同时加上几片彩色滤色镜或塑料薄膜来产生叠加的色彩、光晕和异常饱和的颜色,并利用该建筑物的玻璃透视和反光的功能,使得这座建筑物的画面呈现陌生化,仿佛是梦境中的景象。韦林花三年时间完成的该项目,可以说是他集纪实摄影风格、抽象摄影、物影照片之大成的一部优秀作品。这组题为“玻璃房(Glass House,2006~2009)”的作品突出体现了韦林摄影的以下成就:
韦林的摄影既不完全具象,也不彻底抽象。尽管韦林是借鉴斯特兰德等现代主义摄影家作品的观念来创作一些具有纪实风格的项目,但他的作品不直接涉及纪实摄影的社会功能,也不像现代主义摄影那样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唯美,而更注重于探讨摄影的记录功能本身所存在的抽象的可能性。从他的纪实风格摄影作品中,能看到摄影的抽象性,证明摄影实际上是一个能够抽象的媒介。
同时,韦林利用物影照片等手法创作的一些抽象摄影作品,能唤起观众产生具象的幻觉。他还将一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品拍摄成其他物体的意象,借助摄影影像的不确定性,来揭示并否定影像所可能产生的不同解读,以此来证明摄影记录功能可能产生错觉。他利用被摄物材料的表面所释放出的这种模棱两可的幻觉,通过观众的自身感受激发出不同含义,以此来质疑现代主义摄影的“透明性”。
从这一点来说,韦林可以被归入“图像一代”运动。然而,除了早期曾挪用现成广告图像创作,并曾翻拍过老照片作为他的作品之外,他与“图像一代”大部分艺术家所采用的扮演、挪用、拼凑和戏谑等手法,以及所关注的身份和性别等主题都不同。韦林更多关注摄影媒介本身在再现方面的问题,通过他的摄影实践证明:摄影再现是能够抽象的,照片的平坦表面与被摄物表面不同,摄影材料的物质性存在无数可能性等。
韦林通过他对摄影如口技的认知,利用不同的方法探讨摄影与其他媒介之间的关系,使得他的摄影超越了根据摄影媒介自身的属性界定艺术品的传统归类法,而将摄影放到更大的语境中,使摄影进入到当代艺术的范畴。他利用物影照片和纪实风格摄影等传统手法来开拓出摄影的新疆界,他的摄影作品是“复古的前卫”,重新界定了照片的定义,并改变了人们对摄影的认识。
难怪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新任主任昆汀·巴扎克(Quentin Bajac,1966~)最近在接受采访中指出,詹姆斯·韦林是一位“被低估了的”重要摄影家。可能因为韦林摄影作品没有直接涉及政治、社会和文化主题,而且他的作品比较晦涩难懂,所以,他的作品尚未像“图像一代”其他几位摄影家的作品引起应有的重视,但其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而且,他仍在不断重构摄影中。
10.《口技》教学实录-word 篇十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口技》教学实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口技》。预习的时候,大家读了几遍课文? 生:四遍。生:五遍。
生:我也读了四遍。
师:很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口技”吗? 生:是用嘴模仿鸟叫的声音。师:哦!你能为我们表演一下吗? 生:好。(生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生鼓掌)师:还有其它解释的吗? 生:我认为是用嘴模仿动物叫的声音。
师:是吗?那你能给我们模仿一种动物的声音吗? 生:能。(生模仿狗叫,学生笑)师:究竟什么是口技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释(1)后,再回答。(生打开课本,看注释)生:口技,就是用嘴模仿各种各样声音的一门艺术。师:其实,这门艺术我们并不陌生,而且我们也能表演。(学生惊疑)
第 1 页 师:同学们,我们用嘴齐吹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口哨吹出乐调)(生齐吹《世上只有妈妈好》)[点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口技”这门艺术。把文言文拉近到学生身边,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二、朗读,识字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提两个要求,一是把不认识的字找出来,二是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把它们读准确。
(生朗读,师板书字词:嗣、犬吠、呓语、鼾、叱、中间、曳、少顷、惊觉欠伸。生一遍读完了。)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给黑板上加点的字注音。(生注音,师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师:“觉”这个字为什么有的人读jué,有的人读jiào呢?在这里究竟怎么读?(生不语)师:不要紧,等会儿我们就会弄清楚的。还有没有读不准的字啊? 生:没有了。
师:将这些字齐读三遍。(生齐读三遍)[点评]: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现代文教学是这样,文言文教学更应如此。
三、朗读,读流畅。
第 2 页 师:下面我们再读课文,又提两个要求,一要注意停顿,二要尽可能读出语气。现在先请五个同学一人读一段,其余的同学认真听,读后,指出他们的错误。(生依次读)师:请大家点评一下,谁先来? 生:第一个同学的声音不够大。
师:那你大声地再读一遍。(生1大声朗读)生:第二个同学她的停顿注意得很好,但语速没有处理好。师:你认为要怎样处理? 生:我认为还要慢点。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里是表演的开始。师:说得有道理。
生:第四段读错了一个字,“曳屋许许(hǔ hǔ)声”,他读成了(xú xú)声。师:正确,为什么要读(hǔ hǔ)声呢? 生:课文上面有注释,它是拟声词。师:你很细致。
生:我认为第四段的开头一句声音要高一些,后面的速度要快。
师:为什么?(生4不语)师:有谁能够说出为什么吗?(生不语)师:不要紧。我们来先听一遍录音。(老师放录音)
第 3 页 师:同学们听了一遍,知道为什么吗?(生不语)生:“惊觉欠伸”,磁带中读jué 而不读jiào,为什么呢?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同学们自己朗读,把课文多读几遍,读流畅后就知道了。(生朗读)师:(生读了三遍)现在,我和你们一起把课文朗读一遍。(师生齐读课文)师:读得不错。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休息一会儿。[点评]:文章是读懂的,而不是讲懂的,文言文也是一样。教师范读、听录音等方式在于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熟、读流畅,这是学生理解文言语意的前提,与现代文比较,这一环节尤为重要。第二课时
四、自读、释疑,理解大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要求对照课文中的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把每个句子的意思弄懂,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生默读,拿着笔圈点勾画)师:(20分钟后)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生:“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火烧屋子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齐声响起。
生:“会宾客大宴”中的“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能确
第 4 页 定。
生:我认为是“宴席”的意思。
生:不,我认为是“举办宴会”、“举行宴席”的意思,在这里是动词。
师:你能用现在的话把这句话说一遍吗? 生:正好赶上举行大的宴会招待客人。(生颔首点头)生:老师,“惊觉欠伸”中的“觉”为什么要读jué? 师:你提得好。请大家查古汉语词典,就知道了。(生翻阅词典)生:在文言文中只读jué,“睡醒”的意思。文言文中没有“睡觉”的意思。师:好。还有问题吗? 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是什么意思? 生:每一个宾客都变了脸色,挽起袖子,露出手臂,气得发抖,纷纷走开。师:为什么要走开? 生:因为他们感觉受了欺骗。
生:不对,我认为是口技表演得很好,观众纷纷鼓掌。师:是吗?“走”是什么意思? 生:“离开”的意思。
师:分歧又来了,这个句子到底怎么理解才正确呢?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下面请同学们把这篇课文一起朗读一遍,思
第 5 页 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朗读)生: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师:怎么精彩? 生:用一张嘴表现出了无数逼真的声音。师:可以列举一些吗? 生:狗叫声、鼾声、斥责声、鼠作作索索声、房屋倒塌声、失火救火声等。
师:这么多声音是用一条什么线索串联起来的? 生:一家人晚上睡觉之后所发生的事。师:什么事? 生:由睡到醒,醒而复睡,睡后失火救火。师: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时间的先后顺序。
师:请把表示时间的词语划出来。(生圈读)生:既而、未几、少顷,俄而、一时。
[点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摒弃烦琐的语法分析和文白对照的翻译,学生自主阅读、合作释疑,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五、品读,悟其精要。师:是不是真的失火了? 生:不是,是表演出失火、救火的情景。
师:由失火到救火,惊险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第 6 页 生: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师:课文除了写口技精彩的表演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找出来。生:还描写了观众的情绪。师:是哪些句子?找出来。生: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生: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生: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座。
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师:为什么要“先走”? 生:因为表演的内容很精彩 师:谁还有补充? 生:因为失火的场面很惊险。
生:因为观众很害怕,惊恐得变了脸色。师:从哪个句子中看出观众害怕,惊恐? 生:两股战战,就是两条大腿打颤的意思 师:为什么观众要“奋袖出臂”呢? 生:房屋失火很急、很紧张,一起去救火。师:那“几欲先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几乎争先恐后地跑开了。师:为什么要跑开?
第 7 页 生:害怕房屋倒塌伤了自己。
师:这一段声音为什么要读高一点,语速要快一点,道理清楚了吧?(生颔首)师:“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也是写表演技艺高超吗? 生:是通过作者对口技表演者的评价来写技艺高超的。师:文中还有作者对表演的评价吗? 生: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善于、擅长的意思,是对他的总评。
师:说的真好。再请大家浏览全文首尾,你还会从中发现什么?(生浏览课文)生:课文前后照应。
师:怎样照应?这样照应有什么好处呢? 生:一桌、一扇、一椅、一抚尺而已,没有其他的道具,突出表演者的技艺高。
[点评]:品读课文旨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重点语句要玩味,写作技巧要悟其精要。文言文也应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诵读,声情并茂。
师: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老师提两个要求:一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二要读得声情并茂,朗读要和录音那样。(生自由朗读)
第 8 页 师:(生读两遍后)我们齐读一遍。(生齐读后,师点评略)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读,直到能流利地背下来为止。这篇课文就学到这里。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口技》教学实录的全部内容。
11.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 篇十一
1、德育点: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能力点: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3、知识点:揣摩语言,掌握一些文言词汇;侧面描写。
【教学重点】
1、锻炼学生看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2、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然界中有的动物能模仿人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那么人能模仿其他事物的声音吗?下面请大家听听这些声音。这些都是人口模仿出来的。很奇妙吧!口技表演就是一门奇妙的艺术。不信?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口技》这篇课文。
二、导读课文
1、听课文的朗读。
2、齐读课文:
⑴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⑵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3、正音:
让学生自主找出读错了的字词,学生质疑完成正音,体现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4、再读课文。
三、解读课文──看图说话
(开展小组活动完成)
1、让学生观察画面,看图概括文章内容。课文讲了些什么呢?
⑴尽量扣准图片及课文内容进行流利的口头表达。
⑵适当进行点评。
2、好,那同学们想想,课文描写了几个场景呀?三个场景。哪三个?
3、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些场景的呀?通过声音的描写。请在文中画出所描写到的声音。(学生口头作答)
4、听到这些声音,听众们的反应如何?
第2段:“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第3段:“意少舒,稍稍正坐”
第4段:“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让听众们如此入迷的口技表演,口技人有些什么特别的表演道具吗?
5、课文首尾。
⑴请男女生各一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⑵文章首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不是重复吗?当然不是。那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二者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不已。
四、归结文章的主旨
1、课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12.口技说课稿教学反思 篇十二
《口技》出自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它节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林。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教材将 其安排在文化艺术单元,也就是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丰富文化素养,以致于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的认识。
《口技》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同时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篇目。它内容浅易,故事性强,记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场面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正面描写构思精巧,侧面烘托效果显著。鉴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并翻译课文。
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3、理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生动逼真的描写。
4、感受和领会中国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
说学生
七年级学生进初中不到两个学期,只学过几篇文言文,文言文的知识积累较少。就我所教授的班级而言,语文素养整体性较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听说读写能力与其年龄和学习阶段极不相称,急待进一步提高,大多数学生语文学习上困难较多,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目前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较可以,只要是老师交待或布置的任务,绝大多数都能积极去完成,因此,我认为本文的学习主要还依赖于课堂教学,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让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我特别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以朗读为基础,以文中的实词为突破口,再要求学生自行质疑,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说教法及学法
本文虽浅易,但毕竟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学生的学习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首先采用朗读法,以读带学,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圈画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班级讨论,然后通过课堂质疑,生生、师生质疑,教师引导点拨活课堂练习等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学法也是随教师教法的变化而改变,以朗读来熟悉课文形成语感,以结合注释、工具书和圈画学习语言和语句的含义;以小组合作、讨论来疏通文意、翻译全文,以质疑来探究课文的精妙之处。总之采用这些教法和学法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写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简介口技
设计意图:主要使学生明白口技是一门民间技艺,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故弄玄虚的东西,为学生体会后文精彩的描写做铺垫。
2、简介作者和作品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来培养他们勤动手的好习惯。
3、朗读课文
(1)试读课文,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指正。
(2)自由朗读,学生放声读,力求朗读顺畅。
(3)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熟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读准字音和停顿,形成语感,在朗读中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4、翻译课文
(1)四人为一组,借助注释,合作完成,对有争议的地方进行圈划。
(2)学生质疑,师生释疑,强调重点文言实词。
(3)请一位学生翻译全文。
(4)教师点评,指出长处,矫正缺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圈划习惯,及发现问题、敢于提问的习惯。)
5、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课文写作顺序和积累重要词汇)
6、作业——复述课文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熟读、复述使学生更加熟悉课文,为下一课进一步探讨打下基础,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1、导入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
(3)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一引导学生诵读并体会课文对声响的描写。
(设计意图:使学生熟悉课文的主体部分,通过揣摩文中的声响描写,了解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感受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3、分析理解正面描写
(1)引入问题
(2)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3)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4)教师明确和总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文章是如何正面表现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描写的生动、形象、细腻的特色和精巧的情节构思。)
4、分析理解侧面描写
(1)讨论文章开头交代、结尾又强调道具简单的作用。
(2)讨论写宾客反应的作用。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侧面描写的手法、明确侧面烘托对表达对象的艺术效果)
5、教学总结及板书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个清晰完整的印象,真正了解饿掌握本文)
6、作业
(1)背诵全文。
13.口技教学设计ABC 篇十三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反复诵读
1.听教师范读(或录音),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2.反复诵读课文。
三、理解文意
1.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2.同桌互相帮助,互相检查。
3.教师析疑(尽量鼓励学生自己解决)。
4.精选有关本文的赏析文字,帮助学生理解本文。
四、背诵全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马上背诵全文。
2.教师可提供―些有参考价值的背诵方法。
3.找同桌检查自己的背诵。
五、练习巩固
1.完成课后关于词句理解的练习。
【《口技》的经典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口技》的教案设计12-19
口技人教版语文教学设计01-19
《口技》的公开课教案08-12
课文《口技》教案11-05
口技的课文及翻译和课下翻译11-26
七年级下册《口技》教案09-09
小学语文口技教案优秀01-16
初一语文口技导学案案06-14
文言文口技和乔山人善琴的对比阅读答案11-16
《口技》《乔山人善琴》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