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波德莱尔的生死观之比较(精选4篇)
1.庄子与波德莱尔的生死观之比较 篇一
生的执著与死的解脱--庄子的生死哲学
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一大争之世的庄子生死哲学,以玄虚的道论为其逻辑起点,主要涵盖了贵生乐死、生死命定、生死气化、生死齐同和不死不生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庄子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庄子的这种生死哲学对现代人建立系统的生死哲学和科学的生死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 者:刁生虎 DIAO Sheng-hu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刊 名:开封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年,卷(期):21(1)分类号:B223.5关键词:庄子 生死哲学 贵生乐死 生死命定 生死气化 生死齐同 不死不生 现代价值
2.庄子与波德莱尔的生死观之比较 篇二
一、《庄子》和《离骚》的相似之处
(一) 同受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屈原一生仕于楚国, 庄子也是楚人之后, 且生活在楚文化影响较大的宋国, 因此《离骚》与《庄子》都受到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离骚》受楚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巫蛊文化与尚巫风俗, 以及楚地自然风貌和对人民日常生活的描绘。巫蛊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尚巫风俗和原始的宗教祭祀也是楚地的文化传统, 有学者论证, 屈原可能便做过楚国的巫师。其实, 无论屈原是否担任过巫师之职, 在楚地浓重的尚巫风俗中, 其作品自然也脱不了巫蛊文化的色彩。《离骚》中有着众多的巫师形象和巫蛊仪式, 如巫师形象有灵氛、女媭等, 巫蛊仪式有灵氛占断、巫咸夕降等, 这些都是楚地巫蛊文化的体现。《离骚》中对于楚国自然山川和风土人情的描写也比比皆是, 主要以描写楚地山川草木为主, 如各种香花香草、飞禽走兽等。此外, 《离骚》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 尤其能够体现出楚文化对其的影响。[1]
宋国在几个大国之间处于夹缝地位, 《庄子》便是在各国文化的交流和冲击中完成的, 不过, 其受楚国文化的影响最大。与《离骚》类似, 《庄子》楚文化影响也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楚国的巫蛊文化和楚人的尚巫风俗, 《庄子》中有不少对鬼神巫术的描写, 如《达生》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沈有履, 灶有髻。户内之烦壤, 雷霆处之, 东北方之下者, 倍阿鲑蠪跃之;西北方之下者, 则泆阳处之。水有罔象, 丘有峷, 山有夔, 野有彷徨, 泽有委蛇。”《天运》中则有“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乎?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 一西一东, 有上仿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这一长串发问与屈原的《天问》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果说这两处均出自外篇, 尚不够充分的话, 我们则可以再看内七篇中, 也存在着大量与巫蛊祝祷有关的物象和活动, 如神龟、牺牛、尸祝、巫祝等。其次, 是楚地自然风貌和生活情景在作品中的体现。“楚之南有冥灵者, 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 不辩牛马”是楚地的自然风貌, “楚狂接舆”“痀偻承蜩”“匠石运斤”是楚地的生活情境。可以说, 以楚文化为代表的南方文化造就了《庄子》。对于庄子蒙地, 有属梁、属宋、属楚三种说法, 近来又有学者提出属齐。不过, 无论如何, 楚文化对《庄子》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2]
因此, 作为南方楚文化的产物, 《庄子》和《离骚》都体现出与《诗经》等北方现实主义文学截然不同的风格,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浪漫主义精神。
(二) 同体现浪漫主义精神
《离骚》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作自然不必多说, 《庄子》虽然属于先秦诸子散文, 却也体现出与《离骚》相似的浪漫主义精神, 这种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汪洋恣肆的文风。曹丕于《典论·论文》中曾说:“文以气为先。”的确, 对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浪漫主义文学, 一股汪洋恣肆之“气”常常贯穿始终。我认为, 这种汪洋恣肆的文风除了内容的一气呵成, 思想的承接自然外, 主要体现在虚词、语气词的运用上。《离骚》中, 作为语气词的“兮”在每一句中都有出现, 起到了提顿语气和读之抑扬顿挫的作用。虚词尤其是关联词语在《离骚》中也大量且精当地运用, 如“惟草木之零落兮”、“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岂余身之惮殃兮”、“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等等。《庄子》中, 以《逍遥游》为例, “也”“矣”作为句末语气词常常出现, 关联词也运用得很到位。如“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 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 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这一段对于“而”和“则”的重复运用增加了文章之“气”, 使得文章如一气呵成, 汪洋恣肆。
瑰丽奇诡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对于浪漫主义文学是十分重要的, 在《离骚》和《庄子》中, 我们都能见到丰富奇诡的想象。《离骚》中“求女”和“依卦象求西皇”两个情节有着大量的神话传说, 如“扬云霓之晻蔼兮, 鸣玉鸾之啾啾”、“麾蛟龙使梁津兮, 诏西皇使涉予”。《庄子》中, 虚构出鲲鹏、冥灵、大椿、蜗角、混沌等事象, 展现出庄子丰富的想象力, 并凭借这样的虚构将抽象的思想理论用形象化的方法表现出来。
排比与夸张的运用。在浪漫主义文学中, 排比与夸张的表现手法也是经常运用的。《离骚》中, 由于诗歌的形式, 每句虽然字数长短不一, 却有着与排比类似的效果, 感情强烈而有气势。夸张的手法在《离骚》中也时常被运用, 如“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等。《庄子》中, 更是动辄有夸张之语, 仍以《逍遥游》为例, “楚之南有冥灵者, 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 以八千岁为春, 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有鸟焉, 其名为鹏, 背若太山, 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绝云气, 负青天, 然后图南, 且适南冥也”, 像这样兼有夸张和并列、排比的句段还有很多。可见排比、夸张等手法的运用在《离骚》和《庄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 都表现出一定的哀怨色彩和愤世嫉俗的情绪
这一点在《离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众人皆醉我独醒, 众人皆浊我独清”。便是屈原对时局和个人际遇悲愤之情的写照。刘安《离骚传》中记载“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史记》中也记载:“屈原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可以说, 《离骚》是屈原被放逐时悲愤心态的寄托, 其中香草美人便是在无望中的理想所在, 然而终被臭草浊物所惑, 这种悲剧性的安排也是作者心中悲哀的缘故。另一方面, 《离骚》中也不乏壮健语, 如“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亦余心之所向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便是由屈原之“愤”而来。因此, 可以说《离骚》将作者的哀怨和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
《庄子》中则似乎并没有这样的激愤, 通篇都是逍遥、无为之类。然而, 有人认为, 这种逍遥无为正是一种愤世嫉俗的表现, 如清代的胡文英在《庄子独见》中说:“人只知三闾之哀怨, 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 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 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实际上, 《庄子》作品中对达官贵族辛辣的讽刺, 对功名利禄的不屑, 多少也能看出些愤世嫉俗的影子, “无为”乃是为了“无不为”, 而现实却只能让庄子为漆园之吏。因此, 说《庄子》哀怨与愤世是有一定道理的。正如徐克谦教授所说的那样, 对社会和人生问题的关注, 是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3]庄子并非逍遥世外、不问世事的隐士, 而是有着愤世嫉俗与忧患意识的。他抨击“窃国者为诸侯”, “舐痔之流”、“腐鼠之利”, 无不辛辣凌厉、一针见血, 充分表现了对时局的忧愤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而“殊死者相枕”、“刑戮者相望”, 则表明了他对人民百姓的同情、对刑罚制度的忧虑。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 与《离骚》之于屈原相似, 《庄子》也是庄周的哀怨和愤世嫉俗的寄托。
二、《庄子》和《离骚》的迥然不同的地方
(一) 思想立场不同
《庄子》主要表达了庄子主张的道家思想, 在政治上体现为“无为而治”, 在生活上体现为“清净自然”。这种道家的思想是消极的, 客观上也是避世的, 尽管“漆园之哀在天下”, 但他所选择的是“无为”、“自然”, 对于政治则采取回避的态度, 多加评论而不愿涉足, 如拒绝楚王的相位等。笔者认为, 在庄子身上是存在着矛盾的。他有着对政治的厌恶、对人的社会性的逃避, 但又无法真正脱离, 因此躲避在他所虚构出的逍遥世界中。
《离骚》则表现了屈原入世的儒家思想, 虽然在格调上它是悲哀的, 描绘的情节是悲剧性的, 环境描写是凄清的, 但正如诗人所说, “虽九死其犹未悔”。在《离骚》中我们仍然能体会到作者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 即“美政”。《离骚》虽然情绪悲哀愤懑, 但所传达的诗人之志是积极向上的, 有着与儒家相同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也是《离骚》与《庄子》最大的不同。[4,5]
(二) 表现形式不同
《庄子》在体裁上属于先秦诸子散文, 《离骚》则为诗歌, 二者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作为诸子散文, 《庄子》以述理为主, 众多篇章均围绕道家思想的阐述而展开。其表现也较为具体, 对于某一事象可以用成段的文字描写, 如鲲鹏之大。其跳跃性的思维也只有散文这一种文学样式能够较好地承载, 毕竟先秦的诗歌还是需要顾及上下承接的。散文则不同, 可以用分段甚至分篇, 再分内外篇的形式来表达不同角度却有内在一致性的论述。
《离骚》则为“楚辞”这一文学样式, 属于抒情诗歌, 以抒情为主, 全诗贯穿着诗人的理想和爱国之情。作为诗歌, 《离骚》还需要顾及音韵和格式, 但同时也具有《庄子》所没有的音乐美, 并且有利于口头流传。
综上, 《庄》《骚》同为楚文化影响下的浪漫主义著作, 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然而在思想内核和表现体裁上有着较大的差别, 通过对《庄》《骚》的比较, 我们能够对先秦文学有进一步的理解, 而这样的比较对于作品本身的解读也有裨益。
摘要:《庄子》《离骚》同为楚文化影响下的浪漫主义著作, 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然而在思想内核和表现体裁上有着较大的差别。通过对《庄》《骚》的比较, 我们能够对先秦文学有进一步的理解, 而这样的比较对于作品本身的解读也有裨益。
关键词:先秦文学,《庄子》,《离骚》,比较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2]曹海东.楚文化视野中的《庄子》艺术变形[J].江汉论坛, 2006 (4) .
[3]徐克谦.庄子愤世嫉俗及其人生忧患[EB/OL].超星网.[2010-04-29].http://video.chaoxing.com/play-400001494-16625.shtml.
[4]邓成林.庄子与屈原的思想情感比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0 (7) 。
3.庄子与波德莱尔的生死观之比较 篇三
【关键词】动机 集体无意识 异化 复仇意义 戏剧精神
一、二者的复仇的动机不同
1.程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程婴是《赵氏孤儿》中的悲剧角色之一,他舍弃自己亲生孩子的性命保住赵家的孩子,忍辱负重数十载为的就是守住一个“义”字。他是一个将自我牺牲精神发挥到极致的中国式英雄,他忠义,坚韧,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一种我们民族所坚守的气节。作品中程婴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长大,承担着让孤儿复仇的责任的同时,自己也就自然成为了这个复仇行为的一员,对于程婴所做的这个决定,许多人持怀疑态度。然程婴所做之事并不是空穴来风,他之所以能够这么快的做出如此决定,作品是给出了有力的人物依据的。
2.克莱尔——蓄谋已久,“厚积厚发
与程婴不同,《老妇还乡》中的克莱尔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她是年老的亚美尼亚石油大王,是拥有数个丈夫的阔太太,因着年轻时候受过的欺骗与侮辱,她的复仇动机不像程婴那般是经过的种种事件才得以真正促成的,而是从一开始就是相当明确而自我的,是蓄谋已久的,她的条件就是“我给你们十个亿的钱,用这个代价来为我买得公道。……只要有谁把伊尔杀死,我就给居伦十个亿的钱”[4]
在她的复仇中,矛头是直接对准伊尔进而对准整个居伦城的。之后对于克莱尔复仇行为的动机,不但没有在事情的发展和往事的追溯中淡化,反而是不断地被强化或者说是深化。
从程婴与克莱尔复仇动机的不同已隐约可见中西方戏剧在运用“复仇”主题时所侧重的不同层面以及所形成的不同戏剧效果。由此可见,复仇动机才刚刚展现,戏剧差异便已形成。
二、二者的复仇过程不同
1.程婴——集体无意识行为的践行者
纵观《赵氏孤儿》,从赵家被害到孤儿侥幸存活再到最后的报仇雪恨,这一系列事件构成了作品故事的一条主线,而穿插其间的一些主要人物像公主,韩厥和公孙杵臼,这些人物无一例外的都成为了决定程婴最终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而他们的行为也就成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在这种行为中,程婴仅仅属于其中的一员,或者说是一个践行者。
在《赵》中,这种集体无意识行为体现在作品在程婴行动的过程中塑造了一种“能够将人催眠”的,“极具感染性的气氛”,[5]它就像是一种精神象征,由不同的人连续不断地进行实践或者应正。从公主开始,到韩厥,再到公孙杵臼,最后到程婴的亲生儿子,这些人物在剧中的行动无疑不是进一步在对这种“集体无意识”进行强化。
2.克莱尔——集体无意识行为的促成者
与程婴不同的是,在《老妇还乡》的复仇故事中,克莱尔所扮演角色则是一场集体无意识行为的促成者。作品中,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则就是居伦城对伊尔的慢慢“毁灭”,这种毁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又是最为真实可感的。克莱尔是使整个居伦城从内部开始瓦解的始作俑者,她“用长柄眼镜观察着”这场变化却又从未参与其中,她的复仇的最终结果就是要让伊尔死,但她却能够愉悦的同伊尔并肩坐在“康拉德村的树林里”看“远处白云朵朵飘过”。无疑是由她在这场复仇行动中所占据的绝对优势的地位决定的。如果说《赵氏孤儿》只是交代了这种集体无意识行为的表面现象以及对主人公程婴所起的作用,并没有深究它的产生原因,那么《老妇还乡》则不但告诉了我们它产生的动因,更是向我们展开表现了此种集体行为形成的过程及其发展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人与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关系,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在这其中所产生的异化,“人的异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异化”[1]。
三、二者复仇的最终结果不同
在《赵氏孤儿》与《老妇还乡》这两部戏中,我们关注的焦点则是放在作品所表现的戏剧精神上,东西方戏剧是有极大差异的。
作品中程婴最终将孤儿抚养成人,杀死屠岸贾,完成使命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十顷田庄”,得到了程勃“传着你真容像,侍奉在俺家堂”的厚待。克莱尔则最终经过居伦人的手杀死了伊尔,带走了装有伊尔尸体的棺材,“这件珍品”,“她最看重的东西”。
《赵氏孤儿》一脉相承下来的是一种崇高悲壮之感,在结尾处更加强化,而《老夫还乡》则是以一种“黑色幽默”表现手法,继续将这种怪诞延续下去。中国戏曲结尾处善给人以“情”的扩大,而西方戏剧则是对于“智”的深化,引导我们对于戏剧主题进行更深的探究。
四、结论
《赵氏孤儿》和《老妇还乡》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在整个复仇的过程当中,都是相差甚远的。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出人物行动对于整个戏剧最终走向的重大影响,同时在这两部戏剧中也表现出了中西方戏剧精神的极大差异,他们风格迥异。
文化的美学价值与该文化对待宇宙终极态度密不可分。中国文化的终极宇宙观是由儒.道.禅三家作为精神主干而共同构造的,一方面它在艺术文化中体现为相互差别的美学倾向,另一方面这些美学倾向又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美学价值,从而区别于西方人的美学追求。它们主张神圣的美学价值以外在的形式存在,这就决定了西方人必然以视.听二觉作为其审美意识的典范方式。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若和符契的。因此,我们并不需要和他们相融合,东西方的感知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搬硬套必然做出一锅夹生饭。苟存同异,我们相信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只有这样东西方艺术才能并存在艺术史之林。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剧卷》(1989.11)
[2]《中国戏曲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麻文琦 谢雍君 宋波著)
[3]《元杂剧精选》(三晋出版社)
4.孔子与庄子治国思想比较研究 篇四
孔子与庄子治国思想比较研究
该文试对孔子与庄子的治国思想进行比较,二者皆认为治国要以修身为本,追求“有为”与“无为”的结合,并在治国理想无法实现之时,表现出“不进则止”的.生存智慧,舍“外王”而回落到“内圣”的境界,同时,二者所构想的理想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与“至德之世”有殊途同归之妙.所以,探讨庄子与孔子的治国思想,其实质在于探讨二者的内圣外王贯通之道.
作 者:宝贵敏 作者单位: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民族出版社,北京市,100013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7)分类号:B2关键词:孔子 庄子 治国思想
【庄子与波德莱尔的生死观之比较】推荐阅读:
论庄子的生死观11-27
孔子与庄子治国思想比较研究06-09
庄子豁达人生之我见09-25
庄子桥的范文08-10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区别10-14
陶渊明和庄子的异同08-19
庄子的自然审美思想及其价值01-26
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12-10
庄子二则翻译06-13
庄子哲学论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