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梁祝》有感

2024-09-23

听《梁祝》有感(精选15篇)

1.听《梁祝》有感 篇一

《梁祝》听后感

本学期,我选择了《音乐鉴赏》课作为选修课。起初我选修这门课,也仅仅是因为觉得鉴赏音乐时上课时会很轻松,不用动脑子,不用写字,只要用耳朵去听就行。我的乐感很差,也不太懂得欣赏,可以说我对音乐是仅限于聆听而已。但是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当心烦意乱的时候,静静的聆听音乐,心情就会好很多。我想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带给人的有时候不仅仅是美感,还有精神的吧。在《音乐鉴赏》课上,我们是以“聆听”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聆听是沟通的开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老师就像是一个导游,一直引导着我们直接面对音乐,体验音乐,同时也给我们留有想像的空间,这使我们能够很好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课上欣赏了几部很著名很优美的歌舞剧,像《猫》、《歌剧魅影》、《妈妈咪呀》,既欣赏了有趣的故事情节,又欣赏到了优美动人的音乐。在课后的时间,我自己查找了一些经典优美的音乐存储在手机里,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听听,音乐真的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因为你的心情会跟着它而起伏。欢快的音乐会令你很轻快愉悦,悲伤的曲调会让你忍不住陷入淡淡的忧伤。激扬的音乐会让你充满奋斗的力量。在我所听的音乐中,经常萦绕在我脑海中,最扣我心弦的还是经典的名曲——《梁祝》。

《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正是以其为创作背景。这首曲子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和陈刚于1959年写成并首演的。随后人们根据需要将它改成了古筝协奏曲、古筝独奏曲或者二胡独奏曲等版本。梁祝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的完美结合,不仅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 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而且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演绎版本中,我更偏爱小提琴版本的《梁祝》。二胡版本的《梁祝》总是使我的情绪笼罩在无边无尽的哀怨、凄楚、悲凉的氛围当中。也许是因着演奏乐器本身制作材料的缘故,又也许是受到想到二胡就会联系到《二泉映月》的心理作用的影响。我觉得《梁祝》虽然是悲剧,但这个故事以及演绎这个故事的曲子的本意与其说是在表达它的凄婉悲情,不如说是在表达人们对忠贞于爱情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希冀和追求。

细听《梁祝》可以感受到,根据故事的发展,乐曲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优美的旋律从小提琴中流淌而出,让你觉得仿佛置身于初春雨后蓝天白云,青草绿树,鸟语花香的美景当中。一切都显得恬静而美好,这预示着梁祝二人即将开始的快乐生活。

第二部分,旋律瞬间加速,转为活泼欢快的回旋曲。这一段描述的是梁祝二人在求学途中相遇,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和三年同读共玩的欢乐情景。在跳跃的旋律中,我的心跳也跟着加速了,同时也体会到梁山伯和祝英台在日复一日的交往中互相欣赏,以及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的爱慕之意。当这一段回旋曲后,音乐又逐渐变得舒缓而哀伤,这里表现的是梁祝二人同窗三载长亭惜别的情景。此时我感受到了梁祝的不舍和依恋,仿佛听到了他们絮絮地说着临别时刻的叮咛和相约再见时刻时祝英台内心的娇羞又期盼的情。紧接着低沉的音响似乎在预示着悲剧即将发生。

第三部分开始旋律变得沉重而充满紧张恐怖的气氛。此时祝英台已回到家中,却得知自己已被许配给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英台进行了强烈的反抗却以失败告终。乐队的和小提琴的完美配合让祝英台惶惶不安的心情得以体现,同时也是对封建势力的强烈控诉。随后,乐曲变得舒缓起来,同时也充满哀伤和无奈,如泣如诉。这一段表现的是梁祝“楼台会”的情景,梁祝二人互诉衷肠,但无奈造化弄人,内心充满哀伤。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变的凄苦哀怨,将祝英台得知梁山伯病故后的极度悲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提琴的凄然之声就像祝英台此时的绝望、无力的哭泣和内心暗暗做好的打算。接着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让人似乎看到了,祝英台毫不犹豫纵身投入坟墓的情景,看到了爱情的伟大。

第四部分,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呼应,长笛以轻柔的力度、缓慢的速度,使音乐重新回归于安详、宁静的气氛。长笛美妙的旋律,结合竖琴的滑奏,把人们引入了天堂仙境。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下,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令人难忘的爱情主题,仿佛化为彩蝶的梁、祝在鲜花丛中翩翩起舞,诉说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为了用心写好这篇文章,我听了很多遍《梁祝》。经过一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的熏陶,在老师边放音乐边指点的教学方式下,我渐渐学会了根据曲子里跌宕起伏的调子去判断故事情节的发展,用心去聆听去想象。对我来说,音乐是一门语言,它既可以表达想法,也可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懂得鉴赏的人,必定要用心去听。

我想,今后我会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学习音乐知识,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最后,我想说:音乐是一种美好的特殊的听觉艺术,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像是各式各样的色彩,只有你接触的越多、越广,才会给我们在生活中增添色彩,使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因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这就是我学习了《音乐鉴赏》课后最深的感受。

2.听《梁祝》有感 篇二

朗朗也是自幼开始学琴师从过很多名师, 连续二次获沈阳钢琴比赛第一名, 9岁获全国星海钢琴比赛第一名, 11岁获德国第四届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 并获杰出艺术成就奖。13岁获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 (金牌) 。2002年在施坦威公司150周年庆典上, 郎朗获得了该公司颁发的首枚艺术金牌。郎朗同时也是施坦威艺术家。

2002年8月31日, 由已故著名指挥家伯恩斯坦命名的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在德国汉堡颁布。这项大奖旨在奖励全世界“对艺术最有贡献的艺术家”, 郎朗是其第一位得主也是该年唯一得主, “一部钢琴的发电机”、一位“将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中国的莫扎特”、“中国的名片”看看这些殊荣, 最先映入眼帘的应是“首枚”“唯一”这些字眼了。首枚荣获大赛一等奖啊!某某比赛第一名啊!这些都是每年都会应任而生的, 我想“首枚”“唯一”才是一名钢琴家、艺术家最大的荣耀!

说到朗朗可能会想到同样是青年钢琴演奏家的李云迪, 可是, 朗朗和李云迪的音乐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李云迪的音乐中是透出的是一种高贵、典雅的贵族气

质, 太多的理智, 而朗朗的音乐是透漏的是欢快, 是不羁的风格。这从他们推出的专辑的曲目中就已经明显看出来了。李云迪演奏的梦幻曲, 优雅中给人一种如梦的感觉。可是过理性的演奏束缚了音乐的发挥。而我认为朗朗的演奏则超脱了现实, 引人无数遐想!

朗朗演奏是舒曼的《梦幻曲》----选自“童年情景”

听朗朗的演奏远不如边看边听来的过瘾, 似乎一个无法听到音乐的人看到他演奏的表情与表现都能体会并被带入那个世界, 有人说朗朗的演奏太过外在, 可我认为音乐重在表现, 而表演也是一名演奏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正如小提琴家梅纽因所指出的:“演奏家的任务是什么?他处在作曲家和听众之间, 把活的因素传给写在谱表上干巴巴的音符, 把它们的生活脉动恢复起来。”表演的活化机制一方面体现在使符号形式转化为活生生的声音动态, 使欣赏者感受到具体可感的听觉意象;另一方面表现在优秀的作品都是经过一代代的演奏家们不断地传播 (也依靠录音手段) , 才使之得到保存、并在社会音乐生活中有持久的生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 音乐作品的发展史就是作品的演奏史, 每一次演奏的再创造都是音乐作品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一部分。反之, 有些杰作被演奏家忽略而渐渐失去影响成了保存于博物馆的档案, 在演奏家的挖掘整理后, 才得以复活。因而表演是演奏者诠释作品的直接途径。

都说表演要抓住作品本身, 吃透作品, 了解作品;可有时弹出自己的风格与气质也是出色的演奏。朗朗你在演奏的过程中, 表情投入而专注, 听众受他感染, 与他一起如痴如醉, 几乎他的每首乐曲都得到听众发自内心的赞叹, 一位佛科院的教授对记者说:“他不是用手指演奏, 而是用心与观众交流。”霍洛维茨在莫斯科个人音乐会演奏舒曼的《梦幻曲》很感人, 但人们是在感叹这位80多岁的老人对童年的回忆、对童年的向往。而听朗朗演奏梦幻曲像是把每个人都带入自己的童年回忆中, 能触碰到每个人的内心而产生共鸣。

下面, 我谈谈我个人听后对乐曲的理解

一开始的音乐中有些许沉重, 有些犹豫似乎不愿去碰触那些回忆。旋律略带迟缓, 而此时朗朗的表情也很凝重, 一些重音的突出也表现出心里的矛盾。

第二遍主题重复, 此时心情已不再矛盾, 顺着回忆的小路一步步去重温那点点滴滴。

第三遍主题再次出现, 旋律放松, 在高音时出现延迟, 然后放开, 就像是洒落一地的玉珠般, 若然释怀, 情绪豁然开朗, 像是想起某些甜蜜温馨的事情又会然一笑。

随着主题的不断出现, 时而像是勾起某些淘气的神色, 时而又流露出认真的表情, 时而释怀微笑, 时而又叹声摇头, 这些丰富的表情变化都在他的手底慢慢流出……

有时一个音的出现会带动众多面部表情的跟随, 这不是做作的表现而是情到深处吧, 举手投足间他在自己的梦幻回忆中玩的不亦乐乎!

这段上行后又缓慢下行的旋律, 共出现了8次, 而每次起句的末尾都有所变化是这段美妙的动听的旋律更加的细腻化乐曲中的支体和声并不复杂但听起来很丰满, 给这充满儿时憧憬的乐曲增添了丝丝温情, 而且旋律与和声时而呼应, 时而对比给人无限想象!

就这样听他的演奏就像是看一场电影, 他是编剧而自己是导演般, 可以随心去刻画想象中的场景。

音乐, 无疑是郎朗的毕生追求。

郎朗认为弹奏乐曲其实就是一个探索、寻找人生的过程, 音乐是高级的语言交流。“必须在不失传统和灵魂的情况下加入新的见解, 音乐才会有生命力。”他每天都在探索这个世界, 尝试从新的角度看待同样的事情, 他到各国去演出, 把他的所感所思都融入到他的琴声中去。他的每一次演奏都充满激情, 富于想象力。

探索人生、诠释音乐是没有止境的, 目前郎朗在柏林师从巴伦博依姆, 还定期去巴黎向埃森巴赫求教。他说:“我练琴时, 会把今天所想的东西包括所有的内容弹进去, 把自己融化在其中, 这需要非常仔细和投入, 完全按照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时的标准在练琴。”“把所有感情都倾注到琴键上, 你就能让音乐很自然地流入观众的心中。”他相信, 成功的秘诀就是做任何事都要用心去体会它, 热爱它。

参考文献

[1]帝姆-道雷.《舒曼》,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2]李斯特.《李斯特论肖邦和舒曼》, 音乐出版社.1962.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4]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3.听高三试卷讲评课有感 篇三

一、针对性强,突出重点

授课教师着重讲解单选,阅读和写作。首先以单选为例,老师在课件上显示出错误率较高的题号和得分较高的学生名字,称为“解题之星”。老师先讲解这些题,然后由学生提问,简单的题由“解题之星”的学生来回答,老师在旁做适当的补充。这种方法效率高,课堂气氛好,学生也愿意积极地去思考问题。

以作文为例,在分析时,老师先带领学生审题,然后指出文章的体裁,结构,人称和时态,并给出范文。最后列出学生在考试中出的错,这一点我认为很好,需要老师花些时间去收集素材。让学生对自己的病句进行改错练习,提醒他们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如:1. When I was a child, I looked forward to be a adult.

2. I was a little girl and Im eager to grow up.

3. …to buy something what I want.

4. But now I realize that become an adult not only means we can do the things we want but also the responsibility we have.

5. Not only should we response for us, but also for others.

6. I thought it an honor to be an adult, which b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our life.

应改为:

1. When I was a child, I looked forward to being a adult.

2. I was a little girl and I was eager to grow up.

3. …to buy something that I want.

4. But now I realize that becoming an adult does not only mean we can do the things we want but also the responsibility we have.

5. Not only should we be responsible for us, but also for others.

6. I thought it an honor to be an adult, which wa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our life.

最后,要求学生将错题写在错题集上,便于今后复习。

二、注重总结,适度加深

以阅读为例,授课教师通过讲解典型错题归纳出几种题型,如事实细节题(detailed questions),推理判断(implied meaning ),主旨大意题(main ideas),词义猜测题(words in the context),然后结合已有的阅读素材进行分析,如:事实细节题(detailed questions):定位涉及的事实,认真参照语段提供的语境和信息去解析、理解。这类题属于记忆性问题(答案在文章中现成的)事实询问主要以what, who, which, when, where, how, why等词引导的问句。

以单选21题为例: I was wondering which way to take ___the host turned up and showed us to his house.

A. as B. when C. while D. since

考查句型‘be doing ……when……就将同类短语进行了归纳,be about to do...when......= be on the point of doing...when...;be doing…when…;had done…when… 这部分就加深了对这一句型的理解。

另外30题考查了定语从句中“介词+关系代词”的知识点,就将高一讲的“介词+关系代词”的几种情况进行归纳复习。最后给出做题方法上的建议,对于应试有指导意义。争取做一套题有一套题的收获。“只有会思考的学生,才是成功的学生”。

三、强化练习

试卷讲评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再次理解和运用,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当然并不是在讲评课上进行大量的练习,而是进行选取有代表性的题,易错题,易混题。如As is known to us,…;It is known to us that……;It is known to us is that…就考查了同一个意思的不同的知识点。这就要求老师花时间去收集,精心制作简洁的课件。阅读讲评时也可以选取课外的题材进行训练,才检验几种题型的实际运用,实践出真知。

四、注意事项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认为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有些简单的题目可以略讲,直接对答案,当然这也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另外,我认为在阅读的讲解上不要花太多的时间,要充分利用课件将上课要提到的文字内容事先板书出来,还要在篇章的讲解前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文章,好回忆起大体内容,上课氛围也不会那么闷。但要真正体会到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需要多提供一些素材进行练习。最后,也是试卷分析课的通病,英语在课堂上使用的越来越少,在下课时成了中文授课,能有英文表述的尽量有英文。

以上是我听课后的感受,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的试卷,不同难度的题型,和不同的学生,老师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学,只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加强,试卷讲评才会高效率。

4.听讲座有感 篇四

有幸听了吴教授的讲座《让孩子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深深的触动。

在大多数人的眼睛里,“又好吃,又有营养”是用来形容食品的,但吴教授却用它来形容数学,用它来形容教书传授给学生的数学知识。这种比喻是我第一次听到的,细细想来,这种比喻是那么地贴切。我们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可谓是营养丰富,可以说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大部分营养,然而这些营养却并不想孩子们所品尝的美食那样可口,甚至是难以下咽。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这些极富营养的知识,烹调成好吃的,近似美食的数学。

如何让孩子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的问题。吴教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读懂学生、读懂数学、读懂课堂,只有属于孩子们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只有属于孩子自身的数学才是真正的数学。好吃的数学就是把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就是孩子们喜欢的数学、爱好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就是能给孩子良好感受的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能“走教案”!要读懂学生,要放下架子。课堂要“真实”、“朴实”、“互动”。如果教师能真正融入课堂,就是对课程有感觉的人。教师要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学生的智慧。创造孩子们“好吃的”数学就必须改变我们自己已经习惯的教学行为,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中有所突破,充满智慧的数学、有魅力的数学一定是伴随孩子千奇百怪为题的开始,学生会在亲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亲自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力量和价值,并从中体验探究的快乐。

吴教授还提醒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孩子童真的话语;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孩子输出准确的语言;教师要学会对接,在恰当的时候点拨孩子,实现孩子语言想精确语言的转换。听着吴教授的话,我开始反思自己: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的课堂上就缺少倾听,当孩子们一次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式,我总是很武断地打断他们,力求实现自己预期的目标。教学中,我也缺少耐性,总是不愿多话些时间去等待孩子“成熟”,总是以一个成人的眼光,一个成人的标准去计算孩子们所需的时间,总认为再多的等等待等同于“浪费时间”。至于教师的对接 我更是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时间,总是让孩子生硬地接受精准语言,而忽略了童年时代的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听了吴教授的讲座,我才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种种不妥,种种行为表明:我的教学行为正在一点点吞没这孩子们的同去,我的童心也早再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不翼而飞了,我将孩子们原本快乐的童年时光一点点给抹杀了。

吴教授的讲座从一个侧面唤醒了我,唤回了我那颗消失已久的童心。今后的教学中,我想我一定会改变现状,力求从儿童的心理出发,把好吃又有营养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童年的快乐,感受到学习也是童年快乐的幸福时光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2月8日我听了吴正宪老师关于怎样做一名数学教师的讲座,她讲到数学教师不只是要传授知识与技能给学生,更应把启迪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作为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来看待。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是夯实知识基础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地看待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能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数学知识连成“知识链”、构建“知识网”,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避免对数学知识的肤浅化、形式化。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还应该是能教出数学味道的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严整、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全国特级教师吴正宪,她曾经是一名小学教师。她在讲座中把理论结合自己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讲述了自己成功的历程、课堂的心得。她的成功之路就是对学生那份深深的爱,和学生真诚相处,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学生。她善于感悟文字的美,课堂的美,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她容易感动学生,也被学生感动。看到她就能感觉到对人生积极向上的活力。她在课堂的情感、激情能点燃学生对生命、生命的热爱。这样的老师怎能不受学生欢迎?怎能不成功呢?

吴老师说教师应该是孩子们一生经历中一位重要的朋友,是孩子们学习路上的引路人。数学教师要创造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教育,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那需要成长为一个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老师。“教书必然育人——这是不可逃避的历史事实,教书必须育人——这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世界上没有无教育的教学!”吴老师以她的话指导新教师成长,同时点明在成长过程中要关注的一些问题,“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的,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吴老师的讲座让我很受鼓舞,我希望自己也能够沿着这样的成长道路,早日成为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只要在教学中学生思想出现的火花要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要及时引导,吴老师还提出了包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也是一笔很好的资源,教师要及时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迷惑中自己能主动去探求,以达到自己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个性得以民展等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情感,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对于所谓的差生要学会等待,等待是艺术,等待是尊重,等待是策略。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小心呵护学生的情感,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除此之外,优秀的数学教师还应该是能教出数学品位、教出数学境界的教师,“漫长悠久的数学史、璀璨的数学文化、著名数学家的名人事迹、古代数学名题”都是滋养学生数学涵养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当然数学是科学,讲究的是真与实,教学必须扎实、踏实、诚实地对待,让“求真、求实、诚实、守信”的教育浸润其中,让科学的严谨性和教育的艺术性凸显其中。

吴老师在讲座中多次提到她与所教过学生的深厚感情。有因为一句表扬的话而多年还深深记得这句话的学生;有冒着严寒,捧着多年储蓄的零用钱只求能请吴老师吃一顿饭的小学生;有因一句话而影响到一生的学生。从这些例子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吴老师高尚的人格。由此我们想: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心换心,何愁不能实现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

最后再次用吴正宪老师的四句话与大家共勉: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

听了她的讲座,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十分注重学生的思考和体验!

5.听专家课有感 篇五

2011年10月15日—16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优质课展示山西省专场教学研讨会。共聆听了4位专家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以及他们精彩的学术报告,此次听课收获很大,感受颇多,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各位数学专家教师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从中发觉到了在课堂教学方面自身的浅薄与不足。

几位专家教师的课朴实,但不失生动。至今给我印象还深的是吴正宪老师的那一节《搭配》问题的课。课伊始,吴老师通过与学生谈话问学生,早上起来,你们第一件事是做什么?穿衣服有没有想过怎样搭配最漂亮?(老师边说边出示衣服模型)假如给你们三件衣服,两条裤子,你想怎样搭配呢?由此很自然地引入新课《搭配》问题。她那亲切、和蔼的语言,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不仅拉近了和学生间的距离,也使得课堂生动活泼,提高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然后用吴老师的话说是“制造陷阱”,正是美丽的陷阱唱出了动听的歌。两件上衣和一条长裤,一条短裤,一条裙子有几种搭配?学生猜的情况不一,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新知的学习。学生用画图、符号、文字等各种形式写出了自己的想法,接着便让学生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体现出了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先让写出3种、4种的搭配的学生自己总结特点:引出乱和不全;6种的展示之后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找齐了”。让学生自己通过有停顿的读一读来进一步体会。总结出要有规律的搭配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达到了第一个层次之后,吴老师又让用符号表示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其他学生“这样能看懂吗?问问他?”“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把符号化思想悄悄植入孩子内心。接下来,吴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建立数学模型,从一件长衣开始,伸出3个手指,“唰”三种、一件短衣“唰”又三种„„如果有9件上衣,共有多少种搭配?孩子马上写出了算式。紧接着,换一种方法现在从裤子开始搭配呢?一条短裙可以搭配2件上衣,这回孩子不用老师说,自然地伸出两个手指,大声说“唰两种”,“唰又两种”„„“如果有10件下装来搭配呢?”一切都是那样的水到渠成。

吴正宪老师的课充满了真情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课堂上吴老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关照课上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全体学生都跟上集体的步伐,在充分的交流与展示活动中,学生快快乐乐、真真实实地构建数学的模型。特别是关注学困生方面值得佩服,把每个学困生信息都要收集到,让他们学会倾听不断修正自己反思自己,从而提高自己。当一个老师挚爱教育,用生命上课,不但你感动,大家都会感动,用吴老师的话是“让每个学生有尊严地留在集体中”。在课后的报告中,吴老师的话更是让我记忆犹新,“做好老师从读懂学生开始;做好老师从读懂教材开始;要做好老师还应在自己的课堂上踏实地练,好课是上出来的,好课是练出来的”。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整堂课下来,学生个个快乐开心极了,最后和孩子们恋恋不舍的分开,整节课中让孩子感受快乐的同时收获了新知识,并且让学生明白了数学时刻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记得吴老师在上课开始时,为了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吴老师本想同学们会回答“喜欢玩”,可以在玩中开始新课,可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喜欢玩”。引起了全礼堂的一片轰动。可见我们老师在平时向同学们灌输的是什么思想,在老师的心中“爱学习”才是好学生。殊不知,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老师即要孩子学好,当然也得让孩子玩好,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真正搞好教学

6.听老师报告有感 篇六

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在我的身边,许多老师敬业爱生的事迹常常感动着我,尤其是那些班主任,他们是真正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孩子们的,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赢得学生的爱戴!

尊重学生的实质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

7.听《梁祝》有感 篇七

学校的教学中,有幸听到孙霞老师执教的“识字7”。孙老师的识字教学以文本为依托展开,学文与识字紧密结合,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原则。

一、文本与图画结合,激发识字兴趣

在“识字7”的教学中,孙老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字配“画”,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让学生主动识字,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亭”“停”。

1.(出示字卡“亭”)这个生字宝宝,谁来和它打打招呼?指名1+1+1,齐读。

2. 你知道它躲在公园的哪个角落吗?

3. 咦,是个小亭子,老师把它请出来。请你仔细看看图,再看看右边的字,哎,你发现了什么?

4. 生交流:“亭”字和亭子图的相似之处(课件出示)“点、横”就是亭子的“顶”,“口”就是亭子的“阁楼”,“穴宝盖”和“丁”就是亭子的“门”和“梁”。

5. 古人真聪明,能根据亭子的形状创造出一个字。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个有趣的“亭”字。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亭”。

6. 诗人也被这个有趣的亭子吸引了,瞧,他来到小亭边不走了,这个人和亭子又组成了一个新字———“停”。(显示“人来小亭边”图)

7. 联系生活识记“停”字。人来小亭边不走了就是“停”。

根据图画,依托文本进行识字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更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依托文本拓展识字,提高语文素养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每个生字都有其自身的特质,如果把它放入不同的语言环境将会呈现不同的风格。因此,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依托文本进行拓展识字,更能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练习区分“亭”和“停”。

“亭”和“停”的读音一样,字形也差不多,但意思完全不一样。出示题目:亭停

()止()子岗()报()凉()()留()车场

孙老师根据生字特点,出示词语选择填空。把两个容易混淆的字放在一起教学,通过朗读,复现词语,记住字形;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用处,比较发现词语的差异。在诵读中,字的音、形、意在学生的头脑中越来越明晰,越来越深刻。

依托文本展开识字教学,是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解决识字教学“枯燥无味”的问题,学生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为以后语言文字知识、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8.听《梁祝》有感 篇八

由天津歌舞剧院演出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连年有余——杨柳青民俗风情音画》于5月22—24日在天津大剧院首演。这部由天津歌舞剧院委约,刘文金、刘锡津、李崇望、景建树、李文平等作曲,青年指挥家董俊杰执棒的作品,是2009年天津市委宣传部文化艺术创作精品工程的重点剧目,也是天津歌舞剧院建院五十周年系列演出活动中的一部重要作品。《连年有余——杨柳青民俗风情音画》(下简称《组曲》)从策划到演出历时三年,意图非常明显,即,打造出一曲天津本土音乐文化的精品之作。

纵观全曲,可以看出,《组曲》的创作思路至少可归结为四个方面:一、以古镇“杨柳青” 的千年文明为主线,以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书香文化”、“武文化”和“吉祥文化”为内容,以天津传统的音乐艺术形式为主要手段,凸显津门人文昌盛的地域风情及其文化内涵;二、力图把“传统形式与现代风格、内在神韵与外在气质、写意与写实、厚重与空灵”凝于一体,达到精神上和技法上的统一;三、作品风格定位于“雅俗共赏,亦庄亦谐,曲高而和众”;四、以创作该作为契机,对津门民间的传统音乐文化、民俗文化、诗书文化进行再挖掘和再整理,呈示天津独特的人文精神。

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一、序曲《杨柳青青》(刘文金曲);二、唢呐与民族管弦乐队《渔樵农耕》(刘文金曲);三、笙、箫与乐队《古镇书香》(刘锡津曲);四、十不闲与吹打乐《渔童送福》(李崇望曲);五、古筝与拉弦乐队《点染丹青》(刘文金曲);六、民族管弦乐《喜迎宾客》(李文平曲);七、津门鼓乐《精武豪情》(景建树曲);八、竹笛三重奏《好雨时节》(李文平曲);九、竹板与乐队《丰收喜悦》(李崇望曲);十、民族管弦乐《连年有余》(刘锡津曲)。《组曲》由多位作曲家分别创作,各乐章音乐风格迥然不同,创作手法也各具特色,全曲层次分明,张弛有度,统一中见对比,对比中有统一,首尾相衔,一气呵成,从不同的视角诠释了杨柳青的民俗风情与自然景观,不愧为大家手笔。

古镇风情的全方位素描

运用“民族管弦乐与合唱”形式创作的序曲《杨柳青青》(刘文金曲)以天津民谣为主题,呈现出安宁纯净的中国风格。“意境”取自清代诗人梅宝璐的《竹枝词》:“桃花寺外桃花口,杨柳青青杨柳青。七十二沽沽水阔,半飞晴絮半飘萍。”作品的合唱部分以元代文人揭傒斯著名的《杨柳青谣》为歌词:“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河东女嫁河西郎,河西烧烛河东光;日日相迎苇篱下,朝朝相送苇篱旁。”全曲曲风古朴,情绪恢弘,同时带出了“思之忽不见,独立怅悠悠”的历史的厚重感。《杨柳青青》的曲风奠定了全曲音乐的风格基调。

对津门古镇杨柳青民族风情进行全方位素描,是《组曲》主创人员独具匠心的策划之一。“杨柳青”历史久远,文化淳厚,以其独特的生态文明成为中国北方历史名镇,同时也是我国的“四大名镇”之一,其运河文化、民间文化、大院文化,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其中,“杨柳青版画”被誉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符号”,有人形容“世上举凡收藏中国画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柳青年画”。清乾隆年间,因古镇 “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独特民风而使“杨柳青”声名鹊起,成为天津地域文化、本土文明的重要标志。这也是《组曲》选定“杨柳青”作为描绘对象的初衷。

全曲对杨柳青民族风情的描绘主要着眼于津门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最具地方风味的生活场景、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作品:一、杨柳青年画。杨柳青年画自发轫之初即形成自己的特点,取材广泛,世俗内容无所不包,上至神话历史,下至仕女娃娃,山水花鸟、吉祥图案,皆可入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也是天津民间文化的重要品牌;二、杨柳青的民间传说、文人诗词、民歌民谣和历史典故;三、津门源远流长的武文化;四、民俗民风和古镇的人文景观。

作品采用“组曲”这一以相对比较自由的结构形式,构筑了一个宏大的叙事空间,以根据古代文人作品为歌词而作的合唱与乐队《杨柳青青》为“序”,又以根据杨柳青年画代表作《连年有余》画意而写的同名民族管弦乐曲《渔樵农耕》(刘文金曲)作“结”,其间贯穿以杨柳青民俗风情画为主要内容的《唢呐与民族管弦乐曲》、主创人员据杨柳青年画创作的十不闲与吹打乐《渔童送福》(李崇望曲)、围绕“文人诗词、民歌民谣”而作的《喜迎宾客》(李文平曲)、呈示津门“武文化”的《精武豪情》(景建树曲)及杨柳青“民俗民风”的写意之作《古镇书香》(刘锡津曲)、《点染丹青》(刘文金曲)和写实之作《丰收喜悦》(李崇望曲),在浓墨重彩描绘作品的地域风格的同时,也使全剧形成了严谨而有序的框架结构。

从《组曲》的谋篇布局到作品的舞台呈现,作曲家们的艺术构思、风格特征和创作个性,让我们看到了“全景式、立体化”的杨柳青古镇,也让我们领略了从中折射出的天津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神韵。

津味乐风的个性化展示

《组曲》的音乐自始至终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不仅各乐章的音乐素材几乎全部选自流传于天津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民歌(如《丰收喜悦》中选用的《绣灯笼》、《反对花》,《渔樵农耕》中选用的《猜花》等),而且还对古曲中的一些主题乐句加以再创,例如《精武豪情》中的合唱曲就是由古曲《梅花三弄》的乐句发展而成,为乐曲平添了几分古色古韵。有的打击乐段落则直接引进中国戏曲的打击乐谱,例如《渔童送福》中选用的“长锤”、“水底鱼”等锣鼓经。

天津“九河下梢”的地理位置和“五方杂处”的人文环境,形成了天津人所特有的市民文化,而最具特征的市民文化当为“曲艺”。对“曲艺之乡”天津的描摹,曲艺形式不可或缺。《组曲》中竹板与乐队《丰收喜悦》一章,请出著名快板书艺术家李润杰之子李少杰先生加盟出演,酣畅淋漓地展示了津门所独有的曲艺形式“天津快板”。演出中,李少杰先生与其他几位竹板演奏者时而独奏、时而群奏,时而一领众合,一呼众应,对天津快板“平中出爆,平中出脆,平中出美”的理想效果作了最好的诠释。作品风格粗犷、爽朗,加之李少杰先生变化多端的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更显风趣、活泼、火爆、热烈,刻画出一幅乡民喜庆丰收的欢乐场景。

创作中,《组曲》的作曲家们并不是简单地呈示原始的津味音乐素材,而是取舍得当地把传统的津味音乐元素“有机”地植入自己的音乐作品,在许多方面打破常规,进行了大胆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效果。民族管弦乐《连年有余》中“童声民谣朗诵及伴奏”、《渔樵农耕》中唢呐的“卡碗”道白模仿及《古镇书香》、《点染丹青》中的“画意行篇”,极具“津味”而又不落窠臼,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崇望先生为“十不闲与吹打乐”而作的《渔童送福》。“十不闲”,原是清代中期兴起的一种曲艺形式,因艺人在演出过程中须手足并用击打多件乐器,手足不闲而得名。据史学家张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桥》中记:“(‘十不闲)到民国二十年后,乃不易见。”在《组曲》创作过程中,天津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们根据杨柳青年画中有关“十不闲”的演奏图型,挖掘、研制出了“传说”中的“十不闲”乐器,并创作出与之相应的一整套奏法技巧,不仅复活了一件乐器,而且使这部作品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曲库中独特的“这一个”。

传统文化的当代式演绎

《组曲》的创作者们在寻找作品民族音乐神韵和地域特色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作品的“当代性”,力图为作品打上时代烙印,让人听上去“熟而不旧,新而不生”。惟其如此,才可能为当代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所认同。《组曲》的作曲家们在这一方面的创作实践同样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运用传统音乐素材加工再造的过程中,作曲家们不是照搬或仅仅进行简单的多声部编配,而是“变其形而取其味”,有的作品只选择原曲中最富特色的某一乐句,甚至是一个短小的动机加以变化、衍展。

例如《精武豪情》中对《梅花三弄》首句纯五度音程构成的短小动机的变化展衍,使一首原本优雅抒情的古琴曲最终化为一首豪气冲天、起伏跌宕的进行曲。

例如唢呐与民族乐队《渔樵农耕》中唢呐领奏的传统“花会”歌曲《猜花》(也称《对花》)。作品的某些章节虽较多地保留了原曲的一些因素,但由于作曲家在旋律发展手法、和声配置、调式变化、音色运用和织体写法上的多样变化,使人听上去不但不旧,反而倍感亲切。特别是作品进入高潮时,刘文金先生意外加入的一组紧凑而有力的、现代通俗音乐所常用的节奏型,令作品陡然产生出“震撼性”、强烈的当代风格。

“节奏元素的出色运用”,无疑是《组曲》中又一个非常显著的亮点。在作品《点染丹青》中,乐队以4/4拍的舞蹈性节奏律动,衬托出古筝婉转抒情的柔美旋律,音效幽静淡雅,如“写意”的中国山水画;《古镇书香》中别致而有特色的“笙箫对答”跳跃灵动,节奏紧凑,充满童趣的主题形象跃然纸上,节奏的内在张力使这一主题重复多次而不觉乏味;在《精武豪情》中以小军鼓奏出的简洁轻灵、富于弹性的“进行曲”式节奏而引出威武雄壮、天地宣威的合唱,由弱到强,由虚到实,渐次形成气魄骇人的鼓乐齐鸣、雷霆万钧之势;在《渔童送福》中,“十不闲”与乐队常规打击乐组的合奏、对奏,灵活多变,极富动感,“十不闲”的独奏部分,不但充分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打击乐的技法,而且吸收了当代流行音乐中的某些节奏风格和爵士鼓的演奏技巧。

“传统”是“现代”的传统,“现代”是“传统”的现代,传统与现代是“一条河”,是有着分割不开的血缘关系的。创作《组曲》的作曲家们并未把“传统”视为不可逾越的“标准”,而是从实际作品出发,把“传统”与“现代”视为创作过程中的代言的工具,以主观感受寻求自己最自由的、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羁绊的表达方式,于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组曲》中得到了相当充分而完美的结合,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创作《组曲》的艺术家们站在时代高度上的“自觉意识”。

高雅文化的大众化解读

“雅,正也;俗,习也。”中国的远古先民原本对二者并无厚此薄彼的划分,“俗”字最初也并无贬意,是故有“雅乐俗乐同奏于庙堂,雅诗俗诗共荣于乐府”的兴盛景致。“崇雅抑俗之风”始自汉,盛于魏晋,而延及隋唐。至宋,波及诗坛,雅俗由此形成对立。宋代诗论名家严羽在其著作《沧浪诗话》中说:“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李杜)诗已失诗之本旨也。”“五俗”一除,宋诗变得晦涩难懂、诘屈聱牙,盛及一时的诗歌传承终于不得不让位于词,“诗亡然后词作”。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中写到:“歌、诗、词、曲,我认为原是民间的,文人据为己有,越作越难懂,弄得变成僵石。”

毋庸讳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有相当一部分从事严肃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创作者以“保持特立独行的超前意识,充当时代的先锋”为自己的美学追求,在作曲技法上全面否定传统,“音响的不协和”成为这些作曲家们的普遍的爱好,以致写出的一些作品或曲高和寡,或内容流于空泛,因而赏者寥寥。

音乐是有社会性的,“创作虽是抒写自己的心,但总愿意有人看”,(鲁迅语,《而已集》“小杂感”)也总得有人看。于是,一些当代作曲家更加关注“可听性”,并产生出一大批出色的作品。《组曲》无疑就是其中之一。

《组曲》的创作者们深知,一般说来,管弦乐是一种难于为普通听众所接受的音乐形式,因为作品和受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听觉障碍。要打破这种听觉壁垒,消除障碍,让作品获得尽可能大的听众群,就必须使作品具有“可听性”,否则,只能孤芳自赏。在“回归可听性”上,《组曲》的创作者们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实际工作。

一、借助文学的力量,对乐曲内容进行提示,例如乐曲的标题、解说、合唱曲的歌词等文学形式的参与,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解性;二、在塑造音乐形象方面,强调突出旋律功能,强调旋律的歌唱性,力求旋律好听、好唱、好记,使音乐语言的运用与我国一般听众“线性思维”的音乐欣赏习惯相适应;三、形式多样并不断变化的乐队组合,音色搭配,演奏方式也大大减轻了听众的听觉疲劳,使听众自始至终专注于倾听。四、在乐队中加入某些为人们所熟悉而又意想不到的乐器(如竹板),或者从未见过的乐器(如十不闲),并配以华彩乐段全面展示其演奏技巧,也大大提升了听众的欣赏热情。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作品的普及,为了作品走进普通听众心里,为了让他们所喜闻乐见。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应具有接受空间上的“广泛性”和流传时间上的“持续性”,而“广泛性”和“持续性”都要以“群众性”为基础。作曲家施万春说过:“艺术中有四个层次,一是雅赏俗不赏,二是俗赏雅不赏,三是雅俗都不赏,四是雅俗共赏。”“雅俗共赏”是一种理念,一种境界,我们看到了《组曲》创作者们为之付出的努力。

结语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巨大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只有将传统文化烂熟于心的人,才可以写出文化、写出深度、写出品格、写出风骨,从这部《组曲》的创作中再次论证了这一点。

画家石鲁说过:“传统就是一代一代创造出来的,传到今天就是传统,你如果创造得好,传下去就是传统。”笔者但愿《组曲》在经历未来可能会有的一系列“捧杀”,抑或是“棒杀”后,还能保持自己最初的本色,还能以坚实的步子走下去。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于庆新摄)

李林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副教授

田宏玲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艺术系讲师

9.听名师课有感 篇九

____有感于名师张齐华的教学艺术

4月7日、8日,我们学校几位数学老师参加了“安康市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观摩会:” 亲眼目睹了全国著名小学数学张齐华等六位老师的魅力课堂,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把握数学的解题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结合自己的教

学工作有以下的感悟:

一、即备好教材又要备好学生。

我们说教师教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小朋友,那么人自然要有感情,我们在教书中就应该投入自己的感情。从听课中我也发现讲课的新教师也像老教师一样对自己的学生非常地爱护,哪怕是第一次上课的老师也会在课前跟孩子培养一定的感情,因为只有有了感情的教学才会擦出教学的火花,使教学变得精彩。

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教材的理解是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怎么上,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

二、深度对话别嫌浪费时间

张齐华老师在执教《平均数》一课时用了一个小时,课堂给了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语言生动幽默,表情丰富自然,师生之间进行了长久的“唇枪舌战”,真正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和台下的老师时不时就发出开心的笑声,露出会心的微笑。三年级的小学生在一个小时里没有一个人走神,大家笑得那么开心,重难点知识学得那么扎实,谁会因超出的时间而指责张老师呢?

课堂上我们一定要和学生进行深度对话,正如张老师所说的那个沟通漏斗:一个人想说的是100%,实际说出来的已经剩80%了,听的人只能听到60%,而听懂了的只有40%,说明我们在和学生交流对话时一定要有深度,否则就没有多少实效。只要你和学生的沟通是有价值的,不要太过在意你浪费了课堂时间,我们一定要首先做到真正有效,方才能谈及高效。

三、注重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1、语言风趣幽默

长久的“唇枪舌战”,真正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和台下的老师时不时就发出开心的笑声,露出会心的微笑。三年级的小学生在一个小时里没有一个人走神,大家笑得那么开心,重难点知识学得那么扎实,谁会因超出的时间而指责张老师呢?

张齐华老师也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创造的人,他在课堂上善于根据情境运用各种俗语、谚语,调节气氛,而且增强教学效果。例如

当学生说出“用4来代表3、2、7的水平时”他说“你是怎么无中生有生出这个4来的?”学生说老师和自己的学生比赛篮球是以大欺小,他就几次说“我再也不以大欺小了”,这些风趣幽默的语言成了课堂教学的调味品,课堂因他们而更加的生动、鲜活。

齐华老师自诩为一个“演员”,没错,在他的课堂上我们会看到他一会儿顽劣,一会儿冷静,有时是潜艇,有时是公交车司机,又是哭,又是笑,变化莫测,就连作报告都是神采飞扬,一会上一会下,动作到位,配音形象,这些肢体语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或许演的并不像,或许配音效果挺差,但是谁又会在意这些?学生是很宽容的,只要你能让他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他就会喜欢你。

10.听法制报告有感 篇十

一个国家,只有它具备完善的法律,才可能发达。一个人,只有遵纪守法,才会活得清白,也活得轻松。法是一个集体不可缺少的条文,社会上人们的活动就像在玩一个游戏,所以人人都必须遵守这游戏的规则,而这游戏规则就是法律。谁要是违反了这个游戏规则,那么他定会成为被其它人排斥的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

法律是很重要的。有这么一个例子:甲某向乙某借钱,由于乙某不懂法,没有写借条,又没有人证,钱也就借了。一年以后,乙某向甲某要钱,甲某不承认,最终钱也没有要回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法律很重要,但人们的法律意识和对法律的了解也是很重要的。

11.怎么又是“梁祝” 篇十一

如今作曲家的生存状态已不同于产生《梁祝》的时代。那时候没有商业社会的纷纷扰扰,作曲家可以静下来潜心创作。如今,曾经纯粹的音乐创作,已经被充斥了各种商业气息,而曾经在作曲家心目中被当作神圣事业的音乐创作也更多被当作一种谋求改善生存环境的手段。

面对商业项目的巨大诱惑,作曲家们难以无动于衷。“委约费多少”已经成为时下不少作曲家洽商“接单”时的第一反应。来自游戏业、广告业的信息表明,专业作曲家参与游戏新品的音乐制作以及广告音乐创作越来越频繁,接手这些商业气息浓郁的项目之后,作曲家对原有严肃音乐领域投入的精力自然就少了。

嚴肃音乐缺少佳作,与目前创作稿酬普遍不高也有关系。目前国内严肃音乐新作品的产生,多是应专业院团或者音乐节的委约创作。相比于商业作曲领域或国外交响新作的创作委约费用,国内委约一部新作的费用就低的可怜了。在委约费相差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情况下,要想催生佳作自然难上加难。

另外,即便有些新作不乏想法和创意,但要找到演出的机会也并不容易。在作曲界面临商业转型的现实面前,不解决好资金和平台这个两个瓶颈,国内严肃音乐创作还是难以走出窘境。

12.听《梁祝》有感 篇十二

师:(课件展示)徐老板开办了办公桌椅的营销公司,一次他批进一种办公桌,单价是200元。为了赚钱,他可以怎样定价?这样的话可以赚多少元?

生1:可以定价为300元,能够赚到100元。

生2:可以标为350元,再打九折,可以赚到115元。

……

师:说得不错!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思考中所隐藏着的数学奥秘。想想: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解答?

生1:定价-成本=利润。

生2:利润是定价的百分之几?

生3:利润是成本的百分之几?

……

师:计算中,我们常常遇到“成本”“定价”“利润”“利润率”等名词,在小组中讨论一下这些名词之间的联系。

师:你能根据研究成果,出一组习题考考大家吗?

生1:成本150元,按20%的利润设价,定价是多少元?

生2:按利润率30%设价,定价260元,成本是多少元?

生3:一个书包进价125元,按利润率20%设价,顾客要求打八折,作为老板你愿意吗?如果题中的“125元”没有了,这个问题还好求吗?

……

思考:

案例中巧妙地利用生活情境,让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在丰富的情境中呈现,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关注,更能活化数学教学,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教学内容与生活沟通与融合。同时,巧妙地运用习题资源的开发,有助于趣味课堂的打造,让数学学习充满智慧。

1.依托生活原型

学生走进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积累、认知储备,其间需要我们教师做的,就是激活他们的经验,唤醒他们的知识储备 ,并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有能力,也有信心去思考、去研究。

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这方面的意识,特别是开发学习资源的意识,引导学生举例,分析例子的构成,从而在举例与解析中使百分数的相关名词脱颖而出。同时,让学生在解题中巩固了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也使数学学习变成了研究,成为一种有价值、有趣味的合作活动。

2.依托学习研究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是千年古训,案例中执教者把学生置于学习研究群体之中,既能照顾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能取长补短,实现学习的同步推进。

案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已有的问题,理解把握“成本”“定价”“利润”等概念,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其实质;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去解决问题,以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在问题解决中不仅能巩固已有的百分数知识,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3.把握数学文化

数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浓郁的文化性和美感。因此,教师就得学会将单调、抽象,甚至是枯燥的数学知识灵活地嫁接到现实生活中去,使学生有兴趣去探索、去思考,并在思考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感受到百分数广阔的应用面。这有利于让学生从文化的视角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欣赏数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学习。

案例中,教者利用学生对利润率的质疑,促使学生紧密地联系生活,学习从生活中找寻数学的根,从而使数学探究活动变得更加自然,也更加有趣味。特别是学生关于书包问题的举例,更是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这个同学的追问,有利于学生将百分数应用题的学习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真正实现百分数学习的“数学化”。

4.增强资源意识

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意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有益尝试。作为教师,就必须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敏锐地洞察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价值。案例中,教者通过办公桌的定价讨论,拉开了研究的序幕。这种尝试既能补充百分数学习的需要,又能拓展学习的视角,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利润与利润率”等概念是普遍存在的。

在简短的案例中,我们能够欣赏到教者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资源利用意识。特别是面对学生提出“按利润率30%设价,定价260元,成本是多少元”等问题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时的学习既贴近学生的学业水平,又有些拔高,这就要求学生解读清楚利润率的意义与本质。当第三个学生提出问题时,又把本课的学习推向了一个我们教师不曾预设到的高度。所以,一个理性的数学教师就得善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善于把探究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去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等,学会学习合作,并在群体中凸显自我的才智,展现出合作的魅力。

巧用课程中的各种资源,使之无痕地接入到学习之中,就一定能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容地走进学生的知识视野,牢牢地镶嵌在学生的脑海中,让数学学习充满情趣,洋溢着智慧。

13.听名师讲课有感 篇十三

尊道小学

施清双 2015年秋季

本学期很荣幸聆听三位名师的三节数学课,他们是福建省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基地首席专家、泉州师院尊道附小校长苏明强老师执教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厦门华昌小学教导主任、福建省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李培芳老师执教四年级《用字母表示数》,晋江第二实验小学许贻亮老师执教六年级《圆的认识》。听了他们的课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领略到名师的风采,上课是如此的朴实、真实,没有华丽的课件,也没有什么花样,有的却是老师扎实的功底和细致的讲解。课堂上幽默风趣,用富有童趣的语言紧紧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深深地打动着孩子的心,善于抓住课堂上有效的生成,灵活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他们那幽默大气的风格让每一位孩子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习,使干干巴巴的数学课变得丰富多彩,听名师讲课简直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听了许贻亮老师《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是一节“素材少亮点多”的精彩课。简洁到只用墨子中的六个字“圆,一中同长也”来加以展开,由“一中”到“同长”环环相扣并及时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对圆的认知,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将学生一步步推向数学思维的高度。他仅仅有一根粉笔,平常生活随时可得的一个光盘、一个茶叶罐、一张纸片,一把尺子,将《圆的认识》演绎得生动、灵动而精彩,让我深深感动:数学也如此美丽。

14.听雷锋故事有感 篇十四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很好听的故事----《雷锋故事》。故事中说到雷锋很爱学习,只要有一点点时间,他也会拿出一本书来看,看了之后他还会写出心里的感受,也就是读书心得。

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由得脸红了。我是一个不会珍惜时间的人。我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课外书。可我很少与它们亲近,即使偶尔拿出书来也是走马观花,更不会像雷锋叔叔一样拿起笔来边读边写下自己的感受了。以至于气得爸妈再也没了给我买书的激情。

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好好努力,做一个爱读书的好孩子,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射阳县阜余小学四(2)班

祖国在我心中 — 听雷锋故事有感

这一天,在鲜艳的红旗下,赵明才爷爷来我校有声有色地给我们讲了雷锋的故事。听着雷锋叔叔的故事,看着每天在操场上迎风飘扬的红旗,我深深地感到我们现在幸福生活的来自不易,是千万革命英雄流血牺牲染红了五星红旗,换来了我们的新中国。

雷锋叔叔从小家庭非常贫困,但他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人小志气大,有着钉子般的钻和挤的精神,时时刻刻想着为人民服务,时刻想着我是中国人。22岁的雷锋叔叔虽然牺牲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听完了故事,让我想起在我们伟大的祖国里,多少爱国将士,热血青年他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怕牺牲,换来了我们现在富强的祖国。

我爱我的祖国,2008年的举世闻名的奥运会上,一个个体育健儿为了祖国的荣誉奋力拼搏的精神让我大开眼界!一张古墨画让我们的祖国渊博的文化历史充分展现在世界人民的眼前!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几屹立于世界!”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接班人。我们一定要奋发读书,刻苦钻研,努力拼搏,继承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建设好祖国!

祖国呀!母亲!我愿为您而生,誓死保卫您,再不让您受到任何侵害,让您永远成为世界“东方明珠”!

射阳县阜余小学四(2)班

听《雷锋的故事》有感

雷锋,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啊!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无私奉献,学习他的刻苦,学习他的善良,学习他的一切一切。当今社会,我们十分需要像雷锋这样的人,为人民服务,宁可牺牲自己也愿帮助别人。如:当雷锋放假时,他不收分文去帮助工人干活而且不留姓名做好事。又如,他在下雨天,帮助大姐背小孩走山路,这舍已为人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每一个人都像雷锋,这将是一个“大同社会”,毫无纷争,只有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的样子。雷锋很年轻就因功而逝,可他的精神却永远的刻在我们心中,一代一代的流传百世。在平时的学习中,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应该想起雷锋,咬紧牙挺过去,不向困难低头;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学习雷锋的勤俭节约,让这些钱发挥最大的作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与我们共享人间的快乐,人间的温馨。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以雷锋为榜样,造福人类,永远为人服务!《雷锋日记》中的“挤”和“钻”给我的印象很深。它主要讲了一次雷锋叔叔去看电影,趁放映前的短短时间看书学习的故事。反应了雷锋叔叔争分夺秒,孜孜不倦和具有钉子一样的精神。读了这篇日记,我深深地知道要想学习好,就必须像雷锋叔叔那样善于“挤”和“钻”。雷锋叔叔所写的这篇日记使我受益匪浅。我把“挤”和“钻”作为了我的座佑铭,因为教会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而且我也希望那些整天说“没时间学习”的同学也来读读这篇日记,我相信你们一定能从中得到不少启示和教育。“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丝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

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这就是雷锋的钉子精神,也许现在我们不能感受到它的伟大之处,甚至认为雷锋是一个“傻”的人,但当读了他的日记之后,便能了解到雷锋是一个多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的人。我要向雷锋学习,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一双友善的手。我要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射阳县阜余小学四(2)班

雷锋故事读后感300字

自从读了雷锋故事后,我被雷锋的精神所感动,他是忠于革命,忠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雷锋叔叔,在日记里写道多做日常细小的工作,少说漂亮话。因此我经常打扫卫生,掏厕所,捡大粪,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总想多做事,少说话,我乘火车时,给旅客倒水,扫车厢,擦玻璃,让别人多得些方便,自己辛苦一点没关系,这是我感到最愉快的。他那时生活的条件这么差,处处都为别人想。我们生活在现代个个都是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少为别人想和为别人做。

假如我挤出三寸光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会帮助邻居老奶奶倒垃圾,老奶奶腿脚不方便,公共垃圾桶又远,所以每天挤出三寸光阴为老奶奶倒垃圾,方便老奶奶;假如我挤出三寸光阴,我会照顾弟弟,教弟弟学拼音,认字,让妈妈安心干活;假如我每天都挤出三寸光阴,我要帮爸爸妈妈干活,因为爸爸妈妈开了一个点心店,要起早贪黑,很辛苦,所以我要帮爸妈分担活,让她们有时间歇一会儿;假如我挤出三寸光阴还可以为公园里的花草除虫,拔草让花儿开的更美丽。

假如我们都和雷锋叔叔一样,每天都挤出三寸光阴,做许多有意义的后,处处为别人想,那我们生命充满了阳光,充满了色彩。

射阳县阜余小学四(2)班

听雷锋故事有感

夏天的夜晚。四周十分寂静,只有听到墙角的蟋蟀的唧唧叫声,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我仰头望。看繁星的夜空。“爸爸、你给我们讲一讲雷锋的故事吧。”我打破了院子里的寂静。于是爸爸讲了许多关于雷锋的故事:雷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参军后,在部队大学校里得到很好培养和锻炼,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毛主席的好战士。”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接着爸爸讲了雷锋、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艰苦朴素······的故事。我听后很受感动: 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每队的灵。有一天大部分人向钱看,认为只有金钱才万能。有些当官者。不顾国家的政策,顶风作案,贪污、腐败。走上了犯罪道路,还有的人、要从学生时代就养成不劳而获、大吃大喝。讲究穿着、花钱如流水。穿梭于网吧中间。老师的话,家长的叮嘱,都抛于脑后。结果每次的考试成绩都是全班倒数······

15.听《梁祝》有感 篇十五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是一本教育手记,由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李希贵老师编写。他在2005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和那里的教授及纽约的中小学教师们一起,开展了36天的研究。在36天里,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营养,并且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进行思索,然后用笔如实记录下这36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与所有关心中国教育改革的人们一同分享。感谢他让我们这些没有机会走出国门的人也能对美国的教育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感谢他在自己思考的过程中也带领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一起思考,其中一篇小文章《喜欢听不同的声音》就给了我许多启示。

李老师陪朋友送孩子丹尼尔到隆基音乐学校学小提琴,学校有一个挺特别的做法,就是把学习不同乐器的孩子组成一个乐队,让他们一起演奏一小时的交响乐,然后分开练习,孩子们对此很喜欢。当李老师问丹尼尔为什么喜欢和学习其他乐器的同伴一起演奏时,丹尼尔很认真地说,因为他很喜欢听其他乐器不同的声音,有意思,很好玩。他回答得很天真,然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心却为之一震:我们什么时候想过孩子们的这些感受,又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声音?

经常听身边的同事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讲多少遍还是不会。”“我们班那个调皮蛋又去游戏室了,屡教不改!”其实细细想来,单调的学校生活、机械的作业训练、反复的说教,孩子们在学校已经很难找到新奇和挑战,又如何找到热爱、幸福和主动?我想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喜欢听不同的声音。

一、教师要喜欢听课堂上不同的声音

每逢开公开课,作为上课者,我们希望全体学生以整齐的声音说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并且把这作为学生已经掌握所授知识的信号,殊不知有些学生只是浑水摸鱼;作为听课者,我们喜欢全体学生以整齐的声音说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并且把这作为衡量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殊不知这节课在上之前已操练过无数遍。我们不喜欢听到错误答案的声音,其实学生是带着无数的疑问走进课堂的,他们每一次的学习实践过程,都是“摸着石头前进”的过程,错误自然不可避免。虽然每一次学习实践的结果非对即错,但不管结果如何,他们的价值都是一样的,起码它证实了某种想法或某种做法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结果错误”的实践同样重要,因为,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因此,辩证地看,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理解和记忆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电灯的发明不就是建立在爱迪生成百上千次错误尝试的基础上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错误”也是一种“成功”。有一次,我向学生讲授“die/tie/lie”这三个词的现在分词分别是“dying/tying/lying”。在我话音刚落的时候,一个平时成绩很不理想的学生大声喊道:“老师,还有一个pie。”下面的学生哄堂大笑,因为大多数学生都知道,pie是一个名词,它根本没有现在分词形式。那我该怎么办呢?是粗暴地训斥他?是装着没听见?还是另寻高招?略一思索,我笑眯眯地对他说:“你真棒!我们都要学习你积极思考的精神,但是pie是名词。”接着我和学生完整地讨论了名词和动词各自的特性及其各自可以变化的形式,那节课学生听得很专注,也对名词和动词有了更系统的把握,而且学到了书本以外的东西。其实通过犯错掌握的知识,学生往往理解得更透彻,也掌握得更牢固,我们该为学生的勇气喝彩,珍惜“美丽的错误”。爱迪生不就曾经想自己孵出小鸡来吗?这个想法看似非常荒谬,但正是像这样无数个荒谬的想法才“铸就”了伟大的爱迪生。

二、教师要喜欢听人生观上不同的声音

我们的父辈比较淳朴,他们的人生观就是努力做一个“又红又专”的人,为了祖国努力学习;我们这一代人,努力学习大都是为了捧个“铁饭碗”;而现在的孩子生活富足,所以他们的人生观更倾向于实现自我的价值。如果在他们不认真、不勤奋学习的时候,我们以这样的理由训斥他们:“你再这样下去,看你以后怎办?吃什么?喝什么?”这样的说教根本和现代孩子无关,因为他们从未尝过生活的艰辛,也根本没有机会品尝。他们永远觉得别人不可能了解自己;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但除了课本和作业;发短信的速度与宝马有一拼;坐在电脑前可以坐到屁股冒烟;喜欢制订周密的个人计划,然后不执行;讨厌父母把自己和别人比较;两分钟经常这样安排:前一分钟是崇拜,后一分钟变成藐视……对于这样一帮自由、开放、无规则的孩子,教师不能用自己的人生观来要求他们,更不能把自己的人生观强加给他们。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引领他们树立适合时代的正确的人生观,在体现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为整个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贡献一份力量。

三、教师要喜欢听衣着上不同的声音

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我们都喜欢看学生穿校服,觉得整齐,有精神;最反对学生穿奇装异服,觉得那是坏孩子的标志。纵观中国校服的发展,经历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的制服式校服———三四十年代的旗袍———五十年代的白蓝海军装———六七十年代的绿军装———八十年代的运动服装这一发展历程,从九十年代至今已形成千人一面的“麻袋式”校服形象,校服这种单一面孔抑制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压抑了个性的发展。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倍受家长宠爱,加上现在经济比较富裕,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他们自出生下来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崇尚个性,喜欢标新立异,古板的校服自然遭到他们的冷遇和排斥。听闻近日广东台山多家中学要求学生上学期间只能穿布鞋。这一要求引来市民质疑,有家长说:“教育部门并没有在这些方面作出任何规定,学校自己这样搞,依据到底是什么?”校方称此举旨在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质。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和攀比,并不是说只有穿着布鞋这一种方式,节约方式可以多样化,而且节约方式本身也是次要的。提倡节俭的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心中有节俭的思想和意识,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细节和小的方面能够自觉地做到节约,能自觉地避免奢侈浪费。统一穿着布鞋,只能说是形式上的节俭,甚至可以说已经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歪道,并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树立节俭意识,不算是真正的节俭,而且现在鞋店卖的布鞋也有名牌布鞋,价格也比较昂贵,不比一般的名牌运动鞋便宜。其实,学生穿着什么鞋和服饰其实都是学生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只要学生穿着的鞋和服饰符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就可以了。

四、教师要喜欢听交友上不同的声音

大部分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学习好的孩子一起玩,成绩差的孩子往往被其他父母作为教育自己孩子的反面典型,教师亦如此,而且对男女生的交往严密监视、旁敲侧击,生怕有所遗漏。理智地问问自己:“成绩差的孩子就真得一无是处吗?男女生走得近一点就真得是谈恋爱吗?”其实,许多学生虽然成绩不理想,但他们却可能孝敬父母,乐于助人、劳动积极。教师,要有一颗爱心、一颗真心,去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大量的事实证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比如许多优等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一定都工作出色,而一些所谓在校时的“差生”,却创造出了让老师们意想不到的业绩。而且,社会本来就是复杂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我们不能代替孩子作选择,而应该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另外,我认为男女生交往宜疏不宜堵。世界上有男有女,世界是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学校里有男有女,学校才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男生和女生同处一个世界,他们不是毫不相干的两群人,而是紧密联系的一群人,他们之间需要相互交往。友谊不一定发生在同性之间,异性之间也可以有纯洁的友谊,正常的男女生交往,可以为将来进行社会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他们现在是学生,但终究要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他们不但要和同性打交道,而且要和异性打交道,如果上学时得到锻炼,那时再和异性打交道就游刃有余了。更重要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有一天他们要过恋爱这一关,如果不能和异性进行正常的交往,能找到称心如意的伴侣吗?而且学生本来没那么复杂,被家长老师三盘四问,反而对恋爱充满好奇和向往,想一探究竟:“是什么让老师和家长这么紧张?”其实在我们的身边,真正算得上“早恋”的毕竟只有很少的几个,对于男女生的交往,教师要针对其交往的程度,找适当的时机与其交流沟通,积极地去引导到健康的道路上来。

五、教师要喜欢听评价教师上不同的声音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表明在传统的观念中,好老师的标准就是一个“严”字,不苟言笑,穿西装、打领带,头发一丝不乱,每天踩着固定的钟点进课堂,这样经典的教师形象持续了千百年。然而随着一系列教师和学生之间暴力冲突事件的发生,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中,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惨剧?我曾经在班级作过一份问卷调查: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师?结果答案千奇百怪,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爱打扮的漂亮老师,听这样的老师讲课注意力会比较集中。而且上课时心情好,记忆力也会提高。最不喜欢的是邋遢老师,上课没劲死了!“有的学生说:“我喜欢知识渊博的老师,工作讲究艺术,各个方面让学生心服口服。”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能理解我们并乐意和我们交朋友的教师。不喜欢说教型的,更不喜欢古板型和酸大型的老师。不管这样的老师学识多高,能力多强。”有的学生说:“我喜欢的是时刻想着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需要,注意与学生交流感情的老师。”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喜欢的是能言善辨、谈古论今,严肃而不失活泼,庄重而不缺幽默的教师。希望他与我们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能在课余与之讨论关于世界、关于足球的老师。”……这就是当前的学生出给老师的考卷。2009年我接手一个初三毕业班,班里的部分学生对足球的喜爱,对世界足球明星的崇拜、狂热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身上穿着球星球号的衣服,书上封面上,贴着球星的照片,桌子下面放着足球,只要下课铃声一响,一群足球迷穿一样的服装,嘴里唱着足球的劲歌,一溜烟地跑出教室,去追求他们的足球梦,他们整天谈论的是足球,想的是足球,连上课都用铅笔在写球星的名字,更有甚者脚下的足球在座位上来回地转动,两只脚在不停地踢、勾球,连个别不关心足球的女同学,也在旁边当起了忠实的听众,听早上的晨间新闻。我一来到教室,就听见几个球迷慷慨陈词地说,我们中国队不行,有几个球迷说,中国队只是暂时不行,以后会在足球上领先的,于是两边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连上课铃都响了,他们都没听见。这个班的成绩可想而知。然而看到这一幕幕,我被孩子纯真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不忍心斥责,得设法引导,得走进他们的世界里。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在了解自己的同时,还要去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于是,我开始学习足球知识,了解一些比赛规则,搞清足球的强国,世界著名的球星,坚持看足球比赛,有空就与他们一起“侃足球”,还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去做,才能振兴我们的足球,振兴我们的国家?这样跟学生“套近乎”,有效地控制了他们的狂热,也把他们的主要精力转移到学习中来。其实,学生崇拜老师,并不仅仅在于教师的职业,他们更崇拜教师为人的正直,坦荡的胸怀,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办事的胆识,处事的干炼,崇敬的是一颗永远真诚、理解、热情、年轻的心。

上一篇:神舟十一号顺利回家观后感下一篇:《小儿垂钓》的改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