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集前言

2024-10-09

教师论文集前言(精选7篇)

1.教师论文集前言 篇一

工作总结

这个学期,在校领导指导下,在科室人员的帮助下,我能恪尽职守,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尽自己的全力履行好学生科的工作职责,现将这个学期的工作、学习,作以汇报:

在思想上始终坚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马列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加强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坚持以德育人,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廉政从教。从各方面严格的要求自己,积极学习。

在学生科工作中,了解学生科的工作运营,熟悉学生科的工作运作,以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班主任为自身的主要任务,坚持微笑服务,正确指引,耐心解答。对于领导分配的任务能按期按要求完成。

这学期主要的工作任务是: 1234 „„„

2.教师论文集前言 篇二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教学任务和责任更重。高中教学班级人数的增加,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对管理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带来影响。为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学生的未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集智备课非常必要。

集智备课是在个人 认真准备 的基础上 进行集智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它能集中大家的智慧, 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般问题,保证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过去的集体备课,侧重于形式的表达,而集智备课则传递给大家一种思想的正能量, 一种智慧创造。集智备课以备课组的形式呈现,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能更好地落实高效课堂的要求,能共同分享与积累教学资源,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二、建立合作、探究、创新的教研备课组

由于英语教师的教学年限、学业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不相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建立英语教研备课组能解决这一问题。

(一 )以备课组为载体 , 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1. 建立备课组教研制度。以英语学科为单位,根据教师人数的多少,分年级或年段为大组,选定备课组组长,拟定备课组工作职责和考核方案,为集智备课提供组织保障。在备课组职责中应重点突出课题研究、常规管理、研修形式、过程管理、组级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工资考核的依据,以激励各备课组长认真开展工作。

2. 构建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共同体。一是即时课间教研,每一位英语教师把自己每节课或每一单元的所教所感撰写成课后反思,记录下课堂上的精彩或缺憾,在课后把自己的反思让备课组教师共同分享。二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英语教师经常能聚在一起,在备课组组长的统一组织下进行教材解读,围绕如何实现高效课堂进行说课、议课,从而达成共识。三是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以反思研究为主,以同一节课为研究对象,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专业引领为抓手,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

(二 )以备课组为阵地 ,夯实集智备课

1. 发挥集智备课的作用。在全面实施高效课堂的今天,集智备课优点很多,能发挥教师的合作、探究、创新精神,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能促进学校的教研教改活动。

2. 完善集智备课的过程。首先 , 学校要精心组织, 为英语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学校业务领导要勇于承担起引领教师 成长的责任,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积极参与,确保集智备课。其次,依据教学大纲,做好集智备课前的准备。通读教学大纲、教材,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初备,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整理自己的困惑与反思。再次,达成共识,弄清楚集智备课到底备什么。集智备课的过程,是大家奉献教育智慧、群策群力完善和优 化课堂教 学的过程。因 此 ,要明确教 学目标 ,提出的问 题要具体、符合实际,研究、概括出最优的教学策略,并由理论转化为实践。

三、用集智备课促进英语课题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越来越重视对课题的研究,向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战略之路。在集智备课中,备课组组长要根据英语教师申报选 定研究的小课题,制定出详细的探究步骤、方法及达到的预期效果,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逐步渗透和体现。集智备课永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保障,看似平常,但很重要,每个词、每个点、每个环节都凝结着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心血,我们要在集智备课中不断探究、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使每一名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取得成绩。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和教育科研 的实践充分证明,学校的课题研究对于学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过去的中学》前言 篇三

一次和朋友聊天,说起现在的中学除了讲硬件设施、以升学率作为唯一衡量指标外,早已无暇他顾。学生面对的是做不完的习题、补不完的课、考不完的试,既没有多少自由阅读的时间,更不用说通过社团自治等活动展开活泼的生命。老师同样被捆绑在应对各种考试的战车上,失去了所有创造的乐趣、精神的自主、和学生一同探索未知的可能性,纯粹成了枯燥乏味的教育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几年下来,什么棱角都会被磨平,最后一点个性色彩都会消失殆尽。我们由此说起过去的中学,朱自清、钱穆、夏丏尊等许多第一流的学者都有过长期在中学教书的生涯,开明书店那些编出了一流的教科书、教辅以及学生课外读物的编辑们几乎都有教书育人的实践,不禁感叹那个年代的学生有福。

《老照片》第三十辑刊出过一组回忆北京师大附中的文章,让人对过去的中学神往不已。其实不仅是北师大附中,而且天津南开中学、江苏扬州中学、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等等,都足以勾起一个个美丽得令人心伤的记忆。就说不太为人所知的春晖中学吧。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曾一度聚集了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朱自清、匡互生……这些在各自领域成就非凡的人物。老实说,衡量一所学校尤其是大学、中学好不好,主要不是看它的占地面积、高楼大厦,也不是先进仪器之类,而是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凝聚最优秀的老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开启他们的心智,激发他们求知、求真和创造的欲望。与这些关乎到教育本身目的的指标相比,那些只能让平庸之辈、趋附之徒用来自豪、自夸甚至作为晋身之阶的硬件都将失去重量。

遥想李健吾、何兆武们在北师大附中就读的当年,校园里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这生气和活力来自一种与近代以来人类主流文明相接轨的开放的教育理念,来自校长、老师对教育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他们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更来自学生学习、实践、创造的自由与欢乐。石评梅在那里教过书,她的早逝曾让数百名受过她关怀的学生痛哭失声。李健吾在那里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郑天挺、黄仁宇、钱学森、于光远、张岱年、于浩成、蓝英年……都从那里走出。

散木的《感念师大附中》在记述他父亲青少年时代在这所学校留下的生命轨迹时,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无比丰富的课余生活。沐浴着五四的余晖,他们自行组织自治会、校友会、文学社团、剧社,创办会刊、新闻刊物、文学刊物,校园里到处是壁报和文艺园地;他们聆听过鲁迅、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演讲……这一切让后世的人们恐怕都只有羡慕的分。值得一提的是,《校友会会刊》因为发表纪念马克思的文章,当局要抓人,校长林砺儒毅然站出来顶住,说此事不能由学生负责,“是我们教师没有仔细审稿,我们要做检查”。仅凭此举,历史就将记住一个中学校长的伟岸形象。

即使王学泰到师大附中上初中时已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但流风余韵仍在。“思想改造”、“批胡风”虽已揭幕,并未蔓延到中学校园。他在《师大附中生活点滴》中回想起那些老师们的教学依然充满温暖和骄傲——“讲课能让学生如醉如痴”:比听梅兰芳的戏都过瘾的语文老师时雁行,翻译过“范氏大代数”的数学老师韩满庐,得过北京“三铁冠军”的体育老师张汝汉,精通古典诗词的自然地理老师也是他初一的班主任王树声……这样的中学又如何让人忘得了呢。难怪他不无深情地说,后来自己之所以走上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的道路,周围老师同学的影响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的一生中,中学阶段正是求知欲最旺盛、记忆力最好、想像力最丰富,对一切都充满幻想的时期。许多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光,之所以会常常心存感念,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理想是从那里起步的,他们的知识基础是在那里奠定的,他们的精神气质是在那里形成的,最初的社会活动训练是在那里进行的。像北师大附中、南开中学、扬州中学那样历史悠久的名校,创办人的办学理念、长期积累起来的校园文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及整个学习的风气,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取代的精神坐标。人生有幸在那样的学校里求学、生活过,那是终生都不能忘记的幸福。

1929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的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深情地说:“二十年代,我在师大附中读书,受到了深切的教育,奠定了我一生治学的基础。”他永远都忘不了林砺儒校长1924年对全校学生的一次演讲,其中讲到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大律令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人人都看作目的,不要看作手段,认为这是康德的大发现。他在七十多年后表示:“当时我听了非常感动,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同年毕业的科学家钱学森说:“我对师大附中很有感情。在附中六年所受的教育,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作用。我在理工部学习,正课和选修课有大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非欧几何(高一时几何老师是傅仲孙先生)。物理学用美国当时的大学一年级课本。还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有些课用英文讲,到了高二要学第二外语,设有德语、法语。伦理学课是由校长林砺儒先生教。我今天说了,恐怕诸位还不相信,我高中毕业时,理科课程已经学到我们现在大学的二年级了。”

当过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九思先生曾说过,自己从中学到大学,都是在文、理、工综合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亲身体验到这种教育的好处,所以立志把华中工学院办成综合性大学。其中特别是扬州中学给他的影响最为深刻:

我很幸运,青少年时上的中学是当时很好的一所中学——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当时的社会舆论是“北有南开,南有扬中”。我在扬州中学接受了六年教育。这所学校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文理并重。当时扬州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和其他学校一样,在考大学时考虑到将来的“饭碗”问题,报考工科的比较多,但学校并没有因此重理轻文。学校对语文(那时叫国文)和英语当然重视,对中国历史和中外地理也同样重视。课程内容很充实,因为史地教育实质上是爱国主义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也很丰富,如普通英语课程外,还开了“英语修辞学”。这本是大学英语系的课。又如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在一般的中学是一门课,我们中学分别开了三门课,内容就充实多了。另外,高中数理化用英文版教材;建了当时很有气派的实验楼,还有一台很小的教学用X光机,可以表演给学生看;舍得花钱买书,图书馆馆藏图书比较丰富等等,都是当时中学少有的。那时我们学那么多课程,由于教师教得好,学生的程度也不错,负担并不感到重,还读了很多课外书,照样参加体育活动。由于教学质量高,我们学校高中毕业生只要考大学,没有考不取的,而且考的都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竞争激烈的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只报考南开大学一所学校,对其他私立大学都看不上(教会大学因收费高,一般不去报考)。我中学时代母校的办学模式,给了我终身难忘的印象,成了我思想深处办学的一个重要榜样。

扬州中学当时是全国有名的好学校。好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就是教师水平高,教书教得好。那时校长叫周厚枢,留学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了硕士学位。他最大的功劳就在于聘请了一批好教师,不仅从本地聘,而且从江南聘,因为江南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比扬州所在的江北发达。不仅主课教师要聘好的,而且音、体、美各科教师也要聘好的。如音乐老师李崇祜,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教育家李更生的女儿。美术老师是从上海附近请来的,叫吴人文,颇有造诣。现在扬州中学大礼堂上方的浮雕就是他的作品。体育老师在扬州聘请不到好的,也到外地聘请。当时初中、高中的体育教师都是外地的。教师对于办学之重要意义,我青少年时代就有切身体验。

在许多老一辈知识分子的记忆中,不仅人们熟知的那些百年名校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就是许多散落在全国各个角落的那些普通中学,无论是私立的、国立的中学还是教会中学,有名的或默默无闻的,都一样富有特色和个性,一样卓有成效,培养出了许多杰出人才。地理学家、冰川学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先生,回忆自己上中学时,遇到一个优秀的地理老师,对地理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后来毅然选择了地理专业。被誉为“中国律师界良心”的张思之先生,于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在四川读的初中、高中都是国立的流亡中学,那里的课堂、老师的举止笑貌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深处。他后来从事律师职业,却终生对宋词、元曲有着浓厚的兴趣,时时从中领悟汉语的美妙、感受生命的悲欢。这一切首先来自中学教育给他的熏陶。中美关系史学者资中筠女士说起她早年在天津耀华中学接受的教育,充满了感激之情,认为自己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确实,一所好的学校,无论中学还是大学,都应该是能让每一个从那里走出去的学生,在漫长的生命途中时时驻足回望的,是能让学生有一种精神归属感的。中学时正值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是生命之花含苞待放的时段,一所好的中学给学生提供的除了知识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提供一种求知的方法、路径。因为中学教育是一种精神的训练,是打开学生认知世界、观察社会的窗户,或者说是提供他们一个眺望世界的平台,是启迪他们心智,点亮每个人心中的那盏灯,是对他们创造的鼓励和激发。过去的中学,不光是那些名校,就是大多数普普通通的学校也在相当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在那里,学校教育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升学率不是衡量一所学校的唯一指标,教育本身有着比考试更高的价值,教育的过程要远重于结果,尽管考试成绩作为检验方式无法回避。1936年科学家竺可桢初任浙江大学校长时,投考浙大的考生来自全国各地,成绩出来,他在9月4日的日记中说,“苏省上海中学占百分之六十,而南通中学、扬州中学均不恶。苏州中学报考之人占第一位,计九十一人,较杭高之八十二人尚多。但所取则仅二十三人。南开中学并不见佳。北方以北师大附中为佳”。但是,在那个不是“一刀切”的时代,考试不是独一无二的,一次考试“并不见佳”,并不影响南开中学的声望,没有人会因此而否定私立南开中学是一所好中学。曾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的历史学家何炳棣在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如此分析:“如专就狭义数理教学而言,南开中学的水准只是合理的高,但要略逊于北平师大附中和扬州中学等校的,因为它政策上没有像后者特别注重督促学生演算习题,专门准备应考一流大学那种特殊‘节目’。”“事实上,二十年代江浙若干省立中学的数理化教学都比南开严格。……总的来说,南开的语文、史地、数理化课程水平是很不错的,学校的传统是注重学生全面的活动与发展,不专死‘K’数学和理化。”

过去的中学之所以值得我们追想、神往,最根本的就是它们常常是超越功利的,没有把功利的目标凌驾在一切之上,陷入功利化的泥潭中,显示出精神上的猥琐和平庸。

对教育有很多独到见解的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说得明白一点,包括北师大附中、南开中学以及过去许多成功的中学,它们之所以成功,无非就是最大限度地实施了人的教育,不是以培养考试能手、习题高手作为首要的教育目标,而是以培养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具有公民意识的公民为目的。

抗战前后的重庆南开中学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无法替代的活的先例。曾在沙坪坝求学的莘莘学子如今都已白发苍苍。张伯苓校长、许多任课老师、同窗学友的音容笑貌,那些一辈子都忘不掉的课堂,那些热烈的课外生活,沙坪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个生动的细节几乎都已化入他们的血液,融汇为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养分。他们的回忆在相当程度上复活了一个时代。那是一个已飘逝的传统,但在他们的生命深处却留下了永远也抹不去的印记。刘鹤守先生就是他们中的一人。在南开中学百年校庆的时候,他编了一本《沙坪岁月》,收入了两百位校友的回忆文章或片段,受到广泛的好评。

南开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1945年,即抗战胜利的那个秋天,南开举行作文比赛,题目是“论述南开精神”。一位高一学生突然想到南开精神就是五四精神,“允公”就是“民主”,“允能”就是“科学”,“日新月异”就是破旧立新。他“越想越激动,字迹潦草,墨迹斑斑,卷面肮脏”,结果竟获得了第二名。一丝不苟的喻传鉴主任亲自找他谈话,“你知道你写得这样乱为什么还得第二名吗?”“就因为你论述南开精神有独到之处……可见你肯于思索,有头脑……现在的中国就是需要民主、需要科学啊!”这不仅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也是无时不在实行公民教育啊!

作为人的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教育的特点就是开放、多元、兼容,允许自由讨论。例如,学校里并排张贴着《中央日报》与《新华日报》,学生都可以对照着看。高年级学生经常对各种思想观点开展讨论,“而老师绝大多数并不搞政治化的说教”。1943年1月,这些少年学子曾就真理标准展开过一场无拘束的讨论。在每次的周会上,学校经常会邀请持各种不同观点的社会名流来演讲,周恩来、冯玉祥、马寅初、孔祥熙、何应钦、陈立夫、孙科、翁文灏、王芸生、王云五、胡政之、老舍、曹禺以及访华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等都在其中。“在那个讲台上,你能获得不少虽然零碎但却是课堂上没有的知识。你也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

时事辩论赛也是南开的家常便饭。“战争促进抑毁灭文化?”“世界持久和平能否实现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谁胜?”……让一位女生永生难忘的是,高二那年她参加全校男女生两部举办的一次辩论赛。题目本来是一件生活琐事,张伯苓校长散步时偶然看见海报,说没出息,什么时候了,净辩论这些小事。当夜题目就改成了“美国是否应该参战?”其时离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参战已不远。无论他们的翅膀多么稚嫩,他们的思考多么肤浅,但他们在校园里获得的这些训练,对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世界眼光,终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结社、演出、办壁报,这一切都是自发的,是他们兴趣、才华、理想的萌动,活跃了同学们青春的生命,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表达,学会独立思考。校园广场上到处张贴着他们自办的壁报,内容五花八门,既有探讨人生,也有关怀国事的,《健报》、《公能报》、《曦报》、《晨钟报》、《野猿报》以及以“民间报纸”(区别于班报、校报)自许的《翔翎报》等竞相争妍。他们甚至通过各种渠道亲自登门采访邵力子等政要。经济学家茅于轼读高三时,也曾和几个同学一起办过一个名为《旁观者》的英文墙报。

作为一所著名的私立中学,南开学子中有不少国民党政要的子弟,但他们在校园里未受到任何特殊待遇,他们也从不拿自己的家庭背景在同学之间逞威风。他们一样的穿校服、一样的吃食堂。这也是学校的规定。唯一特殊的是在办壁报时,高一学生王次五曾利用特殊身份直接采访他父亲王世杰(当时的外交部长),写出了像模像样的独家专访。经济学家茅于轼曾在南开就读。在他的记忆中,“一些大官的子女当时我们也并不知道,到了毕业以后才慢慢听别人说起。学校从不趋炎附势,校园里绝对没有任何特权的气氛”。

操场上更是南开学子们自由驰骋的场地。每天下午三点半,所有学生都要走出课堂,融入火热的课外活动中(主要是体育活动)。如果学生偷偷躲在教室里做功课被发现的话,要立刻记大过一次。对体育的重视已成为南开的特色之一。

当然南开对美育和锻炼动手能力的技艺活动也一样重视。音乐教室里,音乐教师阮北英几乎是不分昼夜地教每个班、每个组,从中国民歌、抗战歌曲直到西洋古典乐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几个六十岁的学生在八十多岁的阮老师面前流着热泪唱起老师从前教的歌时,已经几十年没有听过这些歌的老师激动得哭了。

在学业的传授上,南开的老师更有独到之处。不拘泥于本本,没有成见,教学内容往往没有现成的框架、整齐划一的答案。一位同学的作文开头第一句写道:“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国文老师陶光在“的”字后面加了个逗号,变成了“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这样的作文课堂讲评是能让学生终生获益的。首席语文教师孟志荪是主编之一,在南开中学自编的国文课本中,他所选编的教材蒋介石所喜欢的王阳明的作品一篇也未能入选,曾国藩家书也只选了一篇。顺便说一句,蒋介石几次来看望张伯苓,也“未闻校方出来组织三呼万岁之类的举动”。在权势面前不卑不亢,保持学府尊严,这些都显示了老南开中学傲然独立的精神气质。

据说,重庆南开校友中有近百分之四十的人从事与化学有关的事业,就是因为受了化学老师郑新亭的启迪。郑新亭常对学生说:“科学领域内现在仍不为人知的东西很多很多,任何一个问题都够你研究一辈子的!”他的课更是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而且与日常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学生又怎么忘得了他讲醋酸铅具有甜味的性质时所举的例子呢:“在家乡小孩摘吃没有熟而酸涩的梅、杏时,往往偷来母亲、姐姐的铅粉抹在梅、杏上,梅、杏就由酸变甜了。”

老南开在莘莘学子的心田中种下的绝非只是知识的种子,而且植入了最朴素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从本质上看,南开的教育就是培养、鼓励、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因为比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要重要的是,学校和老师总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从而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有幸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熏陶过、历练过,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会迷失自己。这是什么样的专业化教育都无法比拟的。经济学家吴敬链说:“我虽然只在南开念过两年书,但南开给予我的基本训练方面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除语文、数学等功课外,从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公民’课上关于如何开会、如何选举、如何表决的训练……都使我终身受用不尽。总之,就我的亲身感受而言,南开教育之所谓的‘高贵’,指的并不是生活上的奢侈和安逸,也不是目中无人和颐指气使,而是对于德、智、体、美四育并进的高素质要求。”

在那里,考试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绝对标准,课业授受也不是衡量一个老师的唯一标准,人本身始终是目的、尺度、根本,其他的一切都是从属的、次要的。遥想当年,重庆南开中学的物理老师魏荣爵教学水平之高、教学态度之严谨都是有口皆碑的,绝不是不负责任胡乱评分的人。1941年毕业的谢邦敏富有文学才华,但数、理、化成绩不佳。他在毕业考时物理交了白卷,即兴在卷上填了一首词。魏荣爵评卷时也在卷上赋诗一首:“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使这位学子顺利毕业,并考入西南联大法律专业,后来登上了北大讲坛。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校真的足以让后人开眼界。

4.教师编制经典错题集 篇四

C.学校 D.知识

9.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A.正面教育原则 B.集体教育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指导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1992年我国颁布实施的_《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_。3.社会文明的程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速度,主要取决于__人的素质_______。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最普遍、最经常的手段是__言传身教_______。

5.一名教师是否能够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___专业素养______。6.在教师的聘用上,我国目前实行的是__教师资格制度_______。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三种。

15.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形式是()。A.经济待遇 B.社会权力

C.从业要求 D.职业声望

9.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d”,这说明小学生的(.)还不成熟。A.感知能力 B.注意能力

C.记忆能力 D.思维能力

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5.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之一是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学习。A.直接性B.多样化 C.复杂化D.规范化

20.实施义务教育需要一系列的办学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A.办学经费和设备B.办学经费和师资 C.基础设施和师资D.经费和设施

6.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最好载体。7.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课外活动是学科活动。

8.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语言的发展达到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9.建国后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我国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其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其二是实行多种类型的办学形式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欧美一些国家。A.17世纪末B.18世纪末 C.19世纪末D.20世纪初

7.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课程表

8.夸美纽斯教学论的基础是()。A.心理学统觉论B.伦理学 C.整体认识论D.个体认识论

4.学校课程的设置直接受制于()的规定。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E.政治制度

6.德育过程中的矛盾有多种()。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教育者与德育规律的矛盾E.受教育者与德育规律的矛盾 7.学生档案有两种,即()。

A.书面档案 B.电子档案C.集体档案

D.个体档案E.网络档案

9.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有()。

A.对个体发展作出规范B.加速个体特殊功能的发展C.具有延时价值 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E.发展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0.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包括()。

A.现代的教育观B.现代的学生观C.现代的教学观 D.素质教育观E.现代的教育质量观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2.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4.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6.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其最大的优点在于效率高。7.选好主题是开好班会的基础,是开好班会的关键。2 班主任是个任课老师的协调者。库姆斯等人所陈述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及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1.关于“五四”以后小学教育发展状况描述正确的是()。A.设初等小学堂 B.招收6岁儿童入学

C.修业6年 D.义务教育年限为4年

E前4年为初级,后2年为高级 4.制约课程的因素有()。A.社会B.历史 C.知识 D.环境E.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7.非正式群体一般有四种类型,即()。A.求知型B.知己型C.爱好型 D.好恶型E.情感型

5.“四有、两爱、两精神”的教育目的出自()。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8.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A.20世纪50年代以后B.20世纪60年代以后 C.20世纪70年代以后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的教育学著作是()。A.《新编教育学》B.《教育学》 C.《新教育大纲》D.《实用教育学》 5.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是()。

A.学生自评 B.小组评议C.学生互评

D.班主任评价E.信息反馈

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有()。

A.英国的高尔顿B.美国的霍尔C.美国的华生 D.奥地利的彪勒夫妇E.英国的洛克

9.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10.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

B.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

D.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

13.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16.教学管理的核心是()。

A.教学思想管理 B.常规管理 C.教学质量管理 D.教学管理中计算机的应用 2.班级目标的设计依据()。

A.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B.学校的培养目标 C.学生的个性特征 D.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E.班主任的授课领导方式

9.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的作用有()。A.规范B.管理C.控制 D.教育

6.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任务

C.教育的内容

D.教育的规律

当前,流生问题与()问题这两种倾向妨碍了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A.片面追求升学率 B.乱收费 C.唯学历教育 D.辍学 5.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是()。

A.活动性 B.目的性 C.实践性

D.预期性

23、前运算思维阶段儿童的言语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点,自我中心的语言的表现形式有()

A、重复B、内心独白C、独白D、集体独白

18、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模式主要有()

A、探究模式 B、指导模式C、治疗模式 D、社会影响模式

16、学习策略的训练要遵循的原则有()?

A、内化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特定性原则 D、生成性原则

1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

A、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B、替代经验 C、言语暗示 D、情绪唤醒

13、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

A、成熟 B、练习和经验 C、社会性经验 D、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1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有()A、道德认知; B、家庭教养方式;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

10、奥苏贝尔提出的同化模式有()

A、先行组织者 B、下位学习C、上位学习D、组合学习

8、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主要有()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复制过程 D、动机过程

A、建立问题表征 B、调整解决方案 C、搜寻解法、D、执行解法 30、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体心理因素主要有()

A、心理障碍B、知识水平C、心理冲突D、特殊的人格特征

26、智商IQ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在中学为()

A、0.6-0.7 B、0.5-0.6 C、0.4-0.5 D、0.3---0.4

27、概念学习的主要方式有()

A、概念理解B、概念形成C、概念同化D、概念内化

9、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

6、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请求、拒绝和(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D)。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的决定颁布始于(A)。

A.1985年 B.1989年 C.1993年 D.1995年 2.教师考核应注意遵循下列哪些原则以利于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BCD)A.科学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公正性原则 D.准确性原则 E.激励性原则

5.教师求职信集 篇五

您好!

幸运的是,你们学校招聘了一名艺术教师,并写了一封申请艺术教师职位的求职信。

本人于20xx年6月从XX大学美术专业本科毕业,学士学位。我从小学开始练习素描,兴趣浓厚。我有很深的素描技巧。我高中毕业,成绩优异XX大学美术专业本科学习。在校期间,多次参加各类艺术专业比赛,成绩不佳。因为从小有做教师的梦想,所以在学习美术专业的同时,也考取教师资格证,拥有成为一位人民教师的资格。还通过了英语四级。

我性格开朗,喜欢交朋友。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一直很强。我喜欢大自然。大学期间,我多次利用假期旅行,享受大自然,在大自然中画画。

我也学到了一些教育理论。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限制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培养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引导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教师的首要职责。

在教学方面,我认为应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创造性地组织和开展课外艺术活动,扩大课堂艺术教学的空间和深度,丰富学校美育领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兴趣和爱好。

通过对贵校的了解,我了解到贵校是一所具有自由学风和科学教学方法的开放式学校,这与我的想法是一致的。我相信,在贵校的发展建设中,我可以站在发展建设的团队中,成为其中之一。

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勤奋,这是我认为通往成功之路的必要因素。我希望你们学校能给我一个平台,我将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期盼回复,祝贵校顺创佳绩!

此致

敬礼!

求职人:xxx

6.前言 篇六

2009年9月8日至10日, 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在重庆市举行, 主题为“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为贯彻年会宗旨, 丰富年会内涵, 经中国科协批准,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和中国科协信息中心联合主办了本届年会的第33分会场—---“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研讨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参加并协办此次会议。

进入新世纪以来, 以网络、手机、户外多媒体广告、校园视频等为代表的新媒介正以前所未有的能量和速度深刻变革和影响着当今的世界。党的十七大以来, 中央领导同志十分关心新媒体的发展, 并敏锐地洞察到这一趋势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调研了解新媒体的发展动向。2008年6月20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今年两会前夕, 温家宝总理也亲自上线和广大网民交谈, 听取网民的意见和要求。有专家提出, 迅猛发展的新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力逐年加大, 对舆论的导向作用明显增强, 正呈现出主流强势媒体的潜力和趋势。

众所周知, 媒体向来是科技传播的重要渠道和大众载体, 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传递科学信息, 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匡正社会迷信和伪科学的有力武器。传统媒体在科技传播领域的历史作用是有目共睹功不可没;今天, 新媒体的崛起正不断改变着传媒业的面貌, 也无疑将成为科技传播的生力军。

新媒体之于科技传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良基因, 首先是它超大的覆盖面, 我国有近3亿网民, 有6亿手机用户, 由其构成的超级传播网为科技传播奠定了最为庞大的受众群。第二是新媒体实现了由传统媒体的单向线性传播变为双向互动的传播, 为科技传播答疑解难提供了技术支持。第三是新媒体如博客、播客、MSN、网络视频等与科技传播所需要生动、具体、图文并茂、多媒体化的传播特点相契合, 有望成为科技传播的最佳平台之一。值得庆幸的是, 新媒体中的受众年龄结构偏轻, 正是科技传播所要重点关照的人群, 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将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兴衰。

应当承认, 新媒体目前在科技传播领域内尚未成为主力军, 也没有明确的职业自觉, 在科技传播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方面尚投入不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 传播科学理念是每个媒体的社会担当和历史职责, 是媒体与生俱来的职业使命, 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措施。因此有必要积极引导新媒体强化科技传播的投入, 创造新媒体自觉扩大科技传播的机制和氛围。举办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研讨会便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为此, 传媒界的同仁们要有责任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动向, 研究新媒体的发展规律, 探讨其在科技传播中的特点和优劣, 发挥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迎接它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同时这也是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和管理部门的新课题。

可喜的是, 我们收到的论文已经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面提出了与之有关的新观点、新理念, 提示了新趋向、新动态。不少论文都紧密结合新媒体发展和科技传播中所产生的难题和挑战进行实证性和理论性研究, 也提出了不少可操作性的有见地的对策建议。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好的起点, 同时也期待着今后有更多更好的论文问世。

7.一个拥抱胜过前言万语 篇七

出差、应酬、喝酒,每一样都没有落下,回家后,不多的时间也全给了孩子。本来已经够焦头烂额了,老公还每天一副小媳妇脸,抱怨个没完没了,让她烦不胜烦。

闺蜜老公的时间比她多,所以家务他承包了大半,每天一下班就洗衣拖地做美食,喂奶换尿布当奶爸,是人人羡慕的三好先生。

对于他的付出,她自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她就不明白,以前很大度的男人,现在怎么忽然变得爱抱怨,还斤斤计较了呢?

比如他经常在她加班晚归的时候指责:你就不能早点回来?你眼里还有没有孩子和我?我每天多辛苦你知道吗?

她喝醉了,倒在床上难受得要死,他却故意弄出很大动静,把门关得特响,放东西放得特重,一听就是怨气横生。

“以前怎么没发现他婆婆妈妈的呢,现在整个人都变性了!”闺蜜特别愤慨,也特别不明白,唠叨、抱怨、使小性,这不都是女人的专利吗?什么时候男人也学会这一招了?

两个人为这事儿争执过很多次,各说各的理,结果什么问题都没解决。

有一段时间,我去学跳舞,每天回来得很晚,回来以后,就兴致勃勃地和丈夫讲跳舞时的趣事,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人,说了什么有趣的话。我讲得眉飞色舞,他却兴致不高,有时候甚至还板着脸说几句风凉话。

这让我特别不爽,当初去学跳舞他也是同意了的呀,现在板着张臭脸是几个意思?也问过他,是不是不想让我去,他却说没有。奇怪的是,等我学完舞蹈,生活重新步入正轨,他莫名其妙的气儿也全消了。

上一篇:《列夫托尔斯泰》优秀教案下一篇:交往礼仪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