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心得感悟(精选16篇)
1.小学《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一
《弟子规》读后感悟和收获
第一次听到诵读《弟子规》的声音时,我立即被那朗朗上口的语句所吸引。当第一次双手捧着《弟子规》用心去读的时候,我立刻被书中博大精深的学问深深震撼折服,甚至背上发凉,感觉自己很无知。原来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我连很多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更别说做到。“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书中圣人的教导一遍又一遍激励着我用心去读,随着读书次数的增多,我感到越来越充实,心胸越来越开阔,越来越幸福。每读一遍《弟子规》等于聆听一次圣人的训导,多一次圣人的指点。特别是当我反复读“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时,犹如醍醐灌顶一般,有一种大梦初醒的感觉。一个人进步首先要敢于、勇于、乐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具备“容、纳”的品质,才能很好的吸取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我终于悟出了这个道理。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冬去春来,生生不息。日月无私照,洒向人间皆是爱。字字如珠的教导,让我逐渐懂得了感恩,明白了仁的内涵应是人敬人,人爱人,人助人。感悟出了知福福长有,惜福福长久,造福福无穷的道理。也正是在一遍遍读《弟子规》的过程中我渐渐喜欢上了思考和写作。
平时喜欢写“三字经”式文体,主要就得益于读《弟子规》。现在,教育孩子时就经常用到《弟子规》。每当孩子犯错时,就让她们背《弟子规》,然后对照书中所说问孩子该怎么做?慢慢发现,其教育效果远比其他责罚好的多。读书为明理,明理好做人,做好人就要读好书,《弟子规》就是教我们如何解决衣食住行的最好教材。
目前,我们的企业正全面打响“精细化、补短板、降成本”攻坚战。在我们赖以生存的企业大家庭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关键时刻,如何快速提升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精品意识、自主管理意识等是企业目前亟待解决而又棘手的课题。企业需要忠诚的高素养的员工一起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员工需要在温馨和谐的企业中愉悦工作,展示才华,奉献力量,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弟子规》中为我们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想,只要我们大家都将《弟子规》中的要义学习,学习的人都会心存感恩,努力工作,会发自内心的干好本职工作,爱护和建设我们共同的家。
结束语
让我们在学习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同时,感恩《弟子规》,感恩圣人教诲,感恩我们的企业,感恩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感恩身边的每一位同事,感恩企业提供给我们的平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学习,践行,学习,践行……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在百度上输入“钱文忠”,看看复旦大学历史系学教授钱文忠做客百家讲坛的视频《解读弟子规》。相信大家在看过之后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弟子规读后感大全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弟子规征文弟子规读后感800字2.小学《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二
一、培孝心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更是一个注重孝道的文明古国。《孝经》里记载:“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至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於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夫孝, 德之本也。”因此, 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的孝心成为了我们的首要任务。《弟子规》同样也把“孝”放在了首位, 把孝作为做人的根本。“首孝悌, 次谨信”, 第一部分便是“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三字一句, 两句一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小学生记忆力强, 通过几次朗读就可以背诵了。知是行之始。熟知是基础, 为了让学生躬身实践, 我们开展了“我从哪里来”、“我爱爸爸妈妈”、“感恩父母”等主题班会。班会上, 学生客串父母的角色, 体会父母的辛劳, 理解父母的愿望。我们还通过邀请本地的孝子孝女来学校演讲孝亲故事、评比校内“十佳孝星”等举措, 增强学生的孝道意识。我们认为, 百善孝为先。小羊跪乳、乌鸦反哺等动物不经意间表现出的孝心恰恰是宇宙中、人世间永恒的真理。做人首先应从孝敬父母做起,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 他怎么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社会、爱国家呢?由爱父母推广到爱其他人, 是仁慈博爱的基本出发点。
二、习礼仪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然而曾几何时, 我们的学生变得没规没距, 没大没小。可能是由于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吧。“不学礼无以立”, 我们乘省教育厅倡导学习“八礼四仪”的东风, 挖掘《弟子规》中古人对礼仪的讲究与要求, 要求广大学子慢慢习之。如“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等都是礼仪之邦的公民的必备素质。为了使“礼”深入人心, 我校还特意安排了一层“习礼楼”。习礼楼图文并茂, 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个谦谦君子活泼可爱、彬彬有礼的形象。幼学如漆, 我们要为每个孩子漆上礼仪的底色, 为他们的真正成长负责。当一个孩子从小就懂得了如何谦让、如何尊长、如何与人相处, 他一定能够以礼待人。一个有礼貌有教养的人, 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众人的喜欢, 比一个傲慢无礼的人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三、养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有句名言:“什么是教育?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培养好了, 学校可谓功德无量。曾经有个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你在学校学到了什么?学者静静地回答: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 人家给予帮助时要说谢谢, 小便之后要洗手。学者的回答令人大跌眼镜, 但仔细想想, 也正好印证了叶老的那句话。因此, 我们认为, 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有教养孩子的重要标志。我们从《弟子规》入手, 整理出了读书习惯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生活习惯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饮食习惯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走路习惯 (宽转弯勿触棱) 、借物习惯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换位思考习惯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 等等。我们还围绕“好习惯成就好人生”这一主题, 开展了二十个细节教育, 通过自评、他评、师评、家长评等形式, 让学生“每日省吾身, 每周省吾身”, 月底评出“最雅少年”若干, 有力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今的校园, 不需要“脚步轻轻, 勿扰他人”、“便后请洗手”等提示语, 好习惯正在学生身上闪亮。
四、学做人
家长把做人看得更重要, 那么, 怎样做人?《弟子规》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比如,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即自己有才能, 不要只想着为自己谋私利, 应当做些对社会大众有益的事;别人有才能, 不要心生嫉妒, 随便轻视、毁谤。又如, “勿谄富勿骄贫”, 即不要谄媚巴结有钱人, 也不要对穷人傲慢无礼。还有,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早读、晨会上, 听着孩子们的朗朗书声, 听着老师们的谆谆教导, “如何做人”这一大家关注的话题, 我们正从点滴教起, 从娃娃抓起。
由上所见, 《弟子规》是一本启蒙养正、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上乘教材。以《弟子规》为载体, “培养有教养的小学生”的课题研究实在、有效。
摘要:学校下发的家长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成绩和做人, 您更看重哪一项?出乎意料的是, 95%的家长都选择做人。可以说, 如今家长的成才观、人才观有了普遍意义的转变。做人比成绩更重要, 成为了当代年轻家长的共识。
3.低年级小学生如何学习《弟子规》 篇三
一、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首先,《弟子规》开篇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要从行为上敬重父母,不能傲慢无礼。无论父母教责对错,做子女的都要敬听顺承,以示对父母的恭敬心。父母在教育孩子孝顺父母的时候一定要以身作则,父母如何孝敬自己的老人,孩子们是看在眼里的,家长一定要身体力行,用自己孝敬爷爷、奶奶的举动来感染孩子,让他们通过双眼看到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孝敬他们的父母的,这样孩子就会以父母为榜样模仿去做了。
其次,父母一定要在生活的小事中去督促孩子。比如,在父母或亲人生病不舒服的时候,就可以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来教育孩子,一定要懂得去照顾亲人,关爱父母,让孩子从小就有一颗善良和关爱他们的心。
第三,父母在平时与接触过程中,要多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坐立行走,出入進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督促孩子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饮食适度。正如《弟子规》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孩子学做人,主要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我们要把国学教育深入到家庭这个阵地,使学生将学习内容内化为个人自觉行为,身体力行地将《弟子规》的教导融进生活之中,尊敬长辈,体贴老人,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样父慈子孝,每个家庭和谐了,那么社会也和谐了,社会和谐了,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走向繁荣富强。
二、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行为更好发展
学校是儿童离开家庭、学习知识和做人的又一个重要场所。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处处以《弟子规》来严格要求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教师,更应该在学生刚入学就养成良好的习惯。
首先,有计划地多读。用近一学年的时间有计划地读完《弟子规》五个部分内容。学生以诵读为主,教师以讲解为辅,学生在诵读中学习做人。
其次,《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离学生的生活甚远,语言也难于理解。因此,读经诵典既不能停留在“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层面,也不要走向讲深讲透、深刻理解的误区,而要引领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逐步去感悟、内化。
第三,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感悟、内化的过程是在耐心启发、循循善诱的情况下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进程,不是强行外加,硬性灌输的结果。为此,要开辟多个渠道,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不断感悟、内化,使枯燥的古文鲜活起来,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1. 环境渲染。良好的育人环境,给人以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把国学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校内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班级黑板报、文化走廊等宣传载体,营造浓郁的校园国学教育育人氛围,宣讲《弟子规》,使学生置身于此,无时不刻都能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感染。
2. 故事启迪。将难于理解的国学语言融入学生最喜欢听的故事之中,将理性的思考形象化,情节化,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明白道理。
3. 在主题活动中实践。开展“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礼仪伴我行”等主题活动,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比、学、赶、帮,有效地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卫生习惯,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待人的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行为举止。
三、利用网络加强家校联系,共创学习、实践环境
4.小学《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四
我看了《弟子规》里面的“护生爱物篇”里面有一句话叫:“放生不杀生,爱护小生命。生态保平衡,美化好环境。”给我感触很深。下面我就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真实的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去郊外的爷爷家做客,正在外边玩的时候,我忽然看见有个爷爷在拉网,我跑过去问爷爷:“这是什么啊?”那个爷爷得意地说:“不懂了吧,这是粘网,是专门粘小鸟用的,一天能逮十多只呢!”这时,我看见粘网上已经有三只小鸟了,他们在痛苦的挣扎着,却一动也不能动。
那几只小鸟好像在无助的看着我,乞求我的帮助,我真想立刻就把它们放了,可这事还得经过爷爷的同意,我忽然想起了《弟子规》所讲的“爱护生物篇”,便委婉的对爷爷说:“爷爷,您知道弟子规这本书吗?这里呀,都是你们这些老一辈对我们的教育和忠告,里面有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有培养我们小学生优良品质的,还有一篇讲:‘人若爱惜生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呢。’你看,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善事吧!”他听完以后,半天没有吱声,他不情愿的把小鸟一个一个的从网上摘了下来,放飞了。做完这些事后,他说:“我还有事,我先走了。”说完,他便急匆匆地离开了。
过了几天,听爷爷说,他的粘网已经被车=撤走了,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同学们,那个爷爷有实际行动改正了他的过错,成了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我们是不是也有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的行为呢?让我们共同从自己做起,做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的小卫士吧!
读后感400字《弟子规》2
学习《弟子规》,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它告诉我们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弟子规》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都要尽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不孝敬,又怎么能去爱别人呢?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么他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有一天他的孩子还会去学习,自己的行为不光会影响自己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记得有一则小笑话是说,有个老人年纪大了,双手经常哆嗦,他的儿子儿媳嫌弃他,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人打破了一个碗,老人的儿子儿媳非常生气,对着老人发了一顿火,从此之后,让老人用木碗吃饭。
有一天,这对夫妇发现自己的儿子在玩木头,就问儿子在干什么,儿子说在给他们做碗呢,等到他们老的时候给他们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如果每一个人能够做到,我们的和谐社会才是可以期待。
读后感400字《弟子规》3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从上学期开始,我们一遍遍诵读着琅琅上口的《弟子规》,一次次聆听着《弟子规》给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规》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给了我很多收获,很多启发。
《弟子规》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亲切教导,下面,我就来谈谈让我体会最深刻的一条吧。“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时候,你应该及时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时,你不可以拖拉;父母教育你时,你应该静静地听,即使父母错了,也不能责怪他们。但对照我的行为却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电视,妈妈叫我去吃饭,我一直没有应声,直到妈妈走过来,我才及不耐烦地答应了。但是,自从我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再也没有这样过了,因为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规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默默地开导着我们,让我们健康的成长着。读了《弟子规》,让我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密钥,指引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丰富我的知识,充实我的生活,让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这些,《弟子规》中的许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感悟、体会的,只要同学们认真体会,一定会悟出其中蕴藏的许多“瑰宝”!
同学们,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弟子规》吧,他会教导我们怎样学习,怎样做人,它就是我们身边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校园沉浸在《弟子规》的洗礼中!
读后感400字《弟子规》4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
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读后感400字《弟子规》5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弟子规》,《弟子规》被称为我国的国学,是我国清代非常流行的一种启蒙课本,用三字一句的方式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的教诲要恭敬认真地听个明白;父母的责备、批评,应该虚心、顺从地接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同龄孩子学习不肯用功,非常贪玩,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及时完成,甚至不听老师和父母的话,学习成绩就不能提高。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尖酸刻薄的话,下流不干净的话,千万不要说。粗俗无赖的不良习气,要坚决戒除掉。经常有许多小朋友喜欢说脏话,既不文明也不礼貌,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是老说脏话,长大了就改不了这个坏习惯。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什么人都必须互相关心爱护,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我们小学生不管成绩好坏、家庭条件如何,从小就要养成谦虚谨慎、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格,团结一致,长大了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弟子规》这本书上的好句很多,意义也非常深刻,值得我学习一辈子。
5.弟子规小学读后感 篇五
当我第一次翻开《弟子规》这本书时,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封面,是如此精美,飘着淡淡的书香;内容,是如此丰富,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它。是它,让我懂得了:人,原来是这样做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首悦耳动听的三字歌谣,就是《弟子规》。“入则孝”这一部分,向我们讲述了在家要孝敬父母、孝敬长辈,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出则悌”、“谨而信”叙述了日常生活和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泛爱众”、“亲仁”进一步讲述了如何为人处世;“余力学文”叙述了如何读书求学的道理。读了“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这一句的时候,我思绪万千。现在,很多人都把钱看做第一位,甚至为了钱,和朋友、兄弟反目成仇,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来谋取财物。我感到这样很可笑:钱算什么?它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罢了。
把钱过分地看重,自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仇恨、误会……“要是听到别人指出你的过错就生气,听到别人的表扬就高兴,那么,对自己有害的人就会来到,对自己有益的人就会离去。”是啊!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着一些爱听别人赞美的人,他们往往不知道,这正是一个败笔。对自己有害的人会逐渐加害你、利用你,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但如果相反,你得到的益处会越来越多。《弟子规》,教会了我诸多的人生道理还有礼仪规范,以及学习的技巧。拥有一本《弟子规》,就如同有了一颗熠熠生辉的钻石,让你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受益无穷。《弟子规》,你散发的那淡淡的书香,将会陪伴我,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畅行!
6.弟子规小学读后感 篇六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一句能够深刻体现“孝”的语句。我心里想着,自己平时是不是也这样做的呢?就拿前几天那件事情来说吧!
中午,我在画画,忽然,妈妈说:“吃饭了!”“马上!”我应付了一句,过了一下,妈妈又叫:“快点!” 我有点不耐烦地说:“再等会儿!”直到妈妈发火我才不情愿地跑去吃饭。我的这种表现就没有符合“父母呼,应勿缓。”这句话,但自从学习了这句话,妈妈叫我,我随叫随到,再也不拖拉了。
还有一件事:我在看电视,妈妈叫我去倒垃圾,我很不情愿,于是编了个借口,说:“我脚都麻了,你就帮我倒一下吧!”妈妈知道我在找借口,直接拿着垃圾桶自己去倒垃圾了。这也是我没遵守“父母命,行勿懒”。不过现在好了,读了“弟子规”,我能把这些小事做好,做老师的好学生,妈妈的好孩子,朋友的挚友。
7.校本实践之教学《弟子规》 篇七
一、教学《 弟子规》 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
《 弟子规》 是中国古代圣贤的教育, 但仍然适合现代学生活学活用。《 弟子规》 讲述一个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规矩, 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体谅别人、勤学好思等。 把古代圣贤的教诲与现实中的学生《 行为规范》 结合起来, 与日常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结合起来, 使他们养成正确的处事待人的态度、行为, 从而践行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成长中学做, 在生活中践行, 使学生现在和将来用自己良好的德行服务他人, 服务社会。
二、践行《 弟子规》 中的礼仪规矩
《 弟子规》 关注的都是一些日常小事, 而这些小事在古代的确有很多圣贤做到过, 这在历史当中是有考证的。生活是《 弟子规》 的唯一源泉。 所以必须联系生活教学《 弟子规》 , 让《 弟子规》 与生活接轨, 使《 弟子规》 成为学生生活中可以借鉴的一面明镜, 使他们在生活中通过这面明镜处处反思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当上课铃响起时学生应该怎么做, 教师走到讲台时, 教师向学生问好时学生应该怎么做, 听课、回答问题、有事请教他人怎样做到有礼仪, 通过课堂表演实践等, 做到学礼仪, 践行礼仪规矩。除此之外, 我还把课堂模拟成家庭、餐桌、公共场所等让学生去表演,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如我在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我特意从教室外走进班级, 看到前面参与践行的三名学生能不能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礼貌地对待教师。其他学生边看边思考, 看完后评价。 这样通过情景表演, 了解了礼仪的要求, 让文明礼仪更好地落实在学生的生活中去, 但要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需求, 设计不同的情景表演。
三、抓住“ 时机、教育点”规范学生行为
教师要善于捕捉平常在校生活中的最佳教育时机, 自然而然地融入《 弟子规》 教育, 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例如, 看到有的学生使劲往下拉窗帘时, 我见状说:“ 缓揭帘, 勿有声。”这个学生听后轻轻地慢慢地往下拉窗帘了。 看到学生借完东西后不及时还给主人, 主人向他索要, 他不说“ 对不起”还理直气壮地跟主人说:我还没用完, 我见状说:“‘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是什么意思?”做错的学生赶紧道歉, 并把东西还给人家。学生犯错的时候正是教师用《 弟子规》 教育学生的最佳机会, 这时可以帮助他们懂规矩。
有时我还利用节假日教育学生按《 弟子规》 的要求去做, 例如, 在母亲节、父亲节、寒暑假等, 我让学生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做到“ 亲所好, 力为具”“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
将《 弟子规》 引入日常的生活与教学管理中, 是把《 弟子规》 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最好方式之一。督促学生在生活中力行《 弟子规》 ,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会感恩, 学会尊重, 学会体谅, 逐渐变得懂事。
四、活学活用《 弟子规》
现代社会生活状况与古代社会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不能拘泥于《 弟子规》 中的某些古训条文一成不变地去照做, 而要引导学生用现代文明礼仪要求批判地学习它, 例如“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但是在今天有时候是不能完全照搬去做的。教师在前面站着讲课, 学生能陪着教师站着听课吗? 开会也是如此。 所以学习《 弟子规》 要考虑时代的变迁, 考虑现代的场合、实际情况, 不能墨守成规, 要活学活用。
如, 在教学“ 长者先, 幼者后”时, 在上学路上你碰见了妈妈的朋友张阿姨散步锻炼身体, 这时你能按“ 长者先, 幼者后”陪着张阿姨走在她后面吗? 你该怎么办? 通过思考讨论, 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不能“ 学死”《 弟子规》 , 应让学生明白, 要根据现实情况处理, 说明原因, 有礼貌地打招呼, 赶时间上学, 这就是活学活用《 弟子规》。 教师一定要活教《 弟子规》, 要考虑现代社会实际, 根据环境、条件去教, 让学生去学去做去实践, 做一个懂文明礼仪的人。
陶行知曾经说过:“ 生活即教育。 ”教育要融入学生生活, 不能脱离学生生活。 教学《 弟子规》 , 增强实效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 使美好的人生获得尊重、幸福、快乐。
摘要:校本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弟子规》源于生活, 又教人在生活中践行礼仪规矩。怎样联系生活教学《弟子规》呢?践行规矩从礼仪开始, 抓住生活中的教育时机、教育点规范学生行为, 活学活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 使美好的人生获得尊重、幸福、快乐。
关键词:联系生活,《弟子规》,礼仪规矩,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8.小学《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八
关键词:《践行弟子规》德育课程;创新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41-1
一、我们认为学习实践《弟子规》必须坚持三种意识
1.要坚持教师先行意识。教师是学生的典范和表率,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在推进传统经典文化《弟子规》的活动中取得的成效如何,最关键在于广大的教师是否身体力行,身先垂范。
2.要体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意识和原则。学生是社会人,如果只在学校推广,缺乏家庭、社会的保障、支撑和配合,也会出现5+2=0的现象,即学校5天的教育,周六、周日2天家庭、社会的冲击,不协调,造成学校教育的失败。
3.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贯彻持之以恒的意识。知识可以一次传授,但品德、意志的养成必须是一个长期熏陶、积淀、内化和升华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二、我校开展《践行弟子规》活动,紧紧围绕四个目的和三种意识,创新开展了十个一创建活动与实践
1.每天早读朗读《弟子规》,每天早读课由班主任组织学生朗读《弟子规》;
2.每周在周一晨会开展一次感恩教育,感谢祖国的培养之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培养之恩,感谢同学的帮助之恩,感谢工人、农民的奉献之恩;
3.每天课前由学校播放感恩歌曲、轻音乐;
4.学生每人每天完成一页《弟子规》内容的习字;
5.校园每天播放一曲感恩歌曲;
6.每周利用班队会或品德课开展一次《弟子规》专题讲题,用经典感恩小故事述说情理,讲解《弟子规》的内涵;
7.学校布置学生每周为长辈献孝心一次,包括送长辈一句温暖、贴心的话语、做一次家务、为长辈送上一杯热茶等活动,由班主任通过校讯通等方式进行检查督促落实情况;
8.召开一次推进《践行弟子规》为主题的家长会,让家长理解、支持、配合、监督学生落实《弟子规》的情况,通过家长会的召开,家长反响强烈,认为推进传统经典文化《弟子规》适逢其时,效果明显;
9.组织一次全体师生参与的学习实践《弟子规》诵读演讲比赛;
10.组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文艺汇演,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讴歌真善美。
我校开展的学习《践行弟子规》“十个一”活动,让学生时时读《弟子规》,处处见《弟子规》,处处参与《弟子规》实践,无论在课堂、在校园、在家庭都能受到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同时,学校对教师提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必须把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特别要把《弟子规》的精神实质落实到学生的人文、人本教育中,以实际行动落实教师先行的典范和表率作用。
三、我校开展《践行弟子规》活动以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实现了二大转变、三个促进和四个和谐
1.实现了二大转变
(1)教职工的认识转变了。全体教职工带头学习践行《弟子规》,做《弟子规》进校园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示范者。
(2)校园精神面貌转变了。实施《践行弟子规》德育课程以来,学校宣传橱窗、课室、学习园地都张贴《弟子规》相关内容,校园广播、课堂教学、专题教育、《弟子规》校本课程到处体现顺利开展,稳步推进情况。校园里诵读《弟子规》书声朗朗,氛围浓厚,师生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师生相见笑脸相迎,随地乱扔垃圾现象少了,大吵大闹现象变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集会时安静文明了,着装、仪容仪表规范了。
2.实现了三个促进
(1)促进了良好校风的进一步优化。通过学习孝悌、礼义、谨信等方面的内容,大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开展读《弟子规》内容,看《弟子规》经典教育小故事,听感恩歌曲,分享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和感想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良好校风的进一步优化。
(2)促进了良好教风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践行弟子规》在教师中产生了巨大的共鸣。老师们常在一起说,我们的工作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要常怀感恩、关爱的心对待工作和学生。良好的教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主要表现在:讲奉献的多了,讲报酬的少了;谈教育教学方法的多了,嫌学生调皮、难教的少了;与学生交朋友,与家长沟通的多了,钻研业务的多了,上班闲聊的少了。
(3)促进了“比学习、比进步”良好学风的形成。学生学习《弟子规》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意义和方法,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少了,专心听课的多了;搞小动作讲话的少了,不懂就问、相互学习的多了。
3.达到四个更加和谐的目标
(1)学生关系更加和谐。在推进实施《践行弟子规》教育活动中,学校重视学生关系的和谐建设。现在学生中宽容、礼让的多了,吵架打架的少了,互相帮助的多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
(2)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推进实施《践行弟子规》学习活动进校园以来,师生践行《弟子规》的内涵,执行教师、学生行为规范,从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师爱生,生爱师的良好氛围。教师的爱更温暖,师生的配合更默契,师生关系更和谐。
(3)工作关系更加和谐。学校教职工把《弟子规》及教师行为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把礼让、爱心、感恩贯穿于工作之中,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
9.学习《弟子规》感悟 篇九
任课教师:段玲老师
感悟内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
亲爱的同学们,很高兴在前段时间与大家一起学习《弟子规》,也许,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收获,得到了各种启发。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这次队庆活动中共同分享我们的收获吧!
同学们,你们可还记得,在《弟子规》里面有这么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我们的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能很久都不回应,要快速地回应他们。为什么要快呢?也许,在这里,有些同学就会遇到这么一种情况:放学回家做完了家庭作业后就出去和同学、伙伴玩了,玩得兴致正浓,忘记了吃饭的时间,爸爸妈妈在到处找你,叫你的名字,可你就是不应。等你回去的时候,爸爸妈妈会批评你,甚至还会打你。这个时候,你或许就觉得爸爸妈妈不爱你们,觉得心里面很委屈:我不就是出去和同学、伙伴玩了会吗,还这么骂我打我!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爸爸妈妈为什么会骂你、打你呢?因为他们爱你呀!你们迟迟未归,到处也看不到你们,叫也叫不应,你们说,你们的爸爸妈妈会不会很着急呢?所以,请同学们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一定要做个理解爸爸妈妈的好孩子,不管去了哪里玩,都要记得早点回家,爸爸妈妈在叫你时,你一定要快点回答。
在《弟子规》里面还有这样的一句话:“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在爸爸妈妈叫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我们在做的时候,不能偷懒,要勤快认真地去完成。同学们,你们是不是经常做一些爸爸妈妈叫你干的家务活呢?比如说洗衣服啊、洗碗啊、打扫房间啊,等等,你们都很认真地去做好了吗?你们会不会因为不愿意去干家务活而告诉你们的爸爸妈妈,说我还是小孩子呀,怎么干得了呢?或者说,我这么小,怎么有力气去干这些家务呢?同学们,如果你以前是这么对待爸爸妈妈给你安排的家务活的话,那么从今天开始,你们一定要学着去改变偷懒不干的习惯哦!你们知道吗,勤快的孩子有糖吃呀!只有你们很认真很勤快地去帮助爸爸妈妈干家务活,减轻他们的负担,爸爸妈妈才会更加爱你们啊!
在《弟子规》里面,还谈到了我们作为爸爸妈妈的孩子,应该如何对待他们对自己的教育。原话是这样说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诲的话,应该尊敬地聆听。为什么要尊敬地聆听呢?因为爸爸妈妈是你们的第一位老师,他们教会了你很多东西,比如走路、开口说话。他们会告诉你们过马路时要当心车子,遇到陌生人不要随意搭理;告诉你们要认真学习拿第一名,不要和同学们打架,放学按时回家;告诉你们要多吃饭才能长得快,等等。这些都是父母对我们不厌其烦地教诲,是出于他们对于我们深深的爱。
那么,同学们现在就要很好地明白了,爸爸妈妈是爱我们的,我们也应该爱他们,尊敬他们,孝敬他们,做他们的好孩子。
10.弟子规感悟 篇十
前几天看一个节目,有一位韩国人谈对教育的见解。她说:教字拆开来看,左边是一个孝字,右边是一个文字,教育起源于孝的文化,我们搞好教育,首先应当讲好孝道。看来这位韩国人对中国文化有些研究,也许还读国弟子规。弟子规上说首孝悌,次谨信,凡爱众,而亲任,有余力,则学问。处世为人,首先应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要讲信用,待人以诚,与人相处要懂得尊重他人,多向仁德之士学习,最后尚有余力,才是做学问,学知识。这位韩国人也许是受到了启发,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孝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百善孝为先,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二十四孝,无论是历史典故还是故事传说,这些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无价财富,可是到了现在,我们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似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在飞速发展,与之对应的却是古代道德文化的日渐衰落,古人的道德文化和不朽文明正在从我们手里一点点消失。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这些古代教书育人的千古名篇早已淡出了人民的视野,留下的或许只是它们的名字。
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中生活,忙工作,忙朋友,却很少有时间去关心我们的父母,难道我们真的抽不出时间去看望父母吗,或许我们只是觉得,父母就在家什么时候都能去,下次再回家也不晚,于是我们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回家的机会。我们对朋友,对客户,甚至对陌生人都能够热情周到到,面对亲人却失去了这样的热情。弟子规上说不爱
11.从《弟子规》看为师之道 篇十一
《弟子规》的内容依次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里蕴涵的人生成长规律就是先学做人, 后学做事, 先培养德行, 后学习知识、技能。那么, 作为德高为范学高为师的教育者, 不是更应该先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 再提高专业技能, 以更好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吗?不是更应该以为镜, 先正己, 后育人吗?在我看来, 《弟子规》中蕴涵着很深的为师之道。
一、大爱为根
《弟子规》之所以被封为经典, 是因为它讲的是做人的根本———爱。“凡是人, 皆须爱。”在第三十个教师节上, 习近平总书记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 做好老师, 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作为德育的先行者, 应以爱为根, 怀着一颗博爱的心去关心和教育学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敬老人, 推及孝敬天下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别人的儿女, 也就是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爱护学生。这样进行爱的传递, 学生也会把为师者的爱心传播出去, 以师爱为根的道德之花才会更加芳香四溢。现在, 总有一些老师抱怨如今的学生不好管教。他们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关爱有加, 对言行不端的学生却置之不理。《弟子规》中“凡是人, 皆须爱。”这句话告诉为师者, 聪明漂亮的孩子需要爱, 愚笨难看的孩子也需要爱。教师应该以博大的胸怀, 平等地爱护班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在师爱之中汲取营养, 在友爱之中健康成长, 在大爱之中夯实做人的根基, 做到以爱为根, 把爱传播出去。
二、信则立身
“行高者, 名自高”, 影响就越大。教师的所作所为时刻影响着学生, 学生对老师的言谈举止, 功过是非看得一清二楚。所以, 教师要行得端做得正, 做学生的楷模, 让学生信服。如果教师情绪多变, 朝令夕改, 言而无信, 学生就会无所适从, 传授知识和管理班级就会缺乏信度。所以为师者, 要做到“凡出言, 信为先”, 要言行一致, 率先垂范, 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这就像储蓄道德一样, 利息就是信用的增值, 违背诺言则是透支本金, 提前消费自己的信用。直到有一天, 自己的信用消耗殆尽, 最终无德无信, 无以立世。所以说, 信则立身的师德风范对一个教育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三、过则能改
目前, 学校最怕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过错视而不见, 麻木不仁, 不能很好地去教育, 缺乏履行教师神圣职责的使命感。对于学生来说, 不能严格自律, 勤勉好学, 反把老师的严格管理当约束, 把不负责任的放纵当自由, 最终导致成才无望, 成人都难。师不以生之无成而自耻, 生不以师之懈怠而呼号, 以致教育质量严重滑坡。究其源, 实则是如《弟子规》中所说“过不规, 道两亏”。师生之间如能互相规过劝谏, 才会得以教学相长, 彼此成就良好的德行。因此, 为师者,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韩愈《师说》中有:“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具有谦逊的态度, 勇于面对自己的过错, 并彻底改正过来, 才是为师之道。如果不肯承认过错, 反而极力去掩饰, 岂不有失教师之水准吗?
四、勤勉为教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 一刻也不能放松对学术的追求。“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 更应当做到有水长流。”在当今互联网时代,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单纯是课堂上老师的讲授。要想满足学生对老师的要求, 老师必须做到有水长流, 去滋润学生求知的心田。有的老师, 总觉得生不如师, 自觉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 一本教案用了又用, 久而久之, 自己的水平也降了下来。这种刻舟求剑、故步自封的思想只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代沟。学生把老师当成古董看待就不足为奇了。为师者要是抱着自己现有的那些知识, 不求上进, 就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终有一天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我们应“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勤学进取, 与时俱进, 以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赢得学生的认可, 这才是为师之道。
12.感悟《弟子规》 篇十二
学《弟子规》有感
八
(四)陈庆江
人人有孝心,双亲容颜笑;人人有诚信,都有一份“金”;人人有爱心,世界更美好。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孕含着儿女对父母的爱,对他们的关心。自古以来,百事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儿女对父母的感恩。是父母给了我生命,是他们将我们抚养成人。是他们用汗水和那已被压弯的背换来的钱将我们抚养长大,他们给了我们一切,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远远超出了他们对自己的爱,由此可以表明我们在他们心中的地位,虽然他们付出并不求回报,但是
我们怎能不报答他们呢?古人云;“羊有跪哺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因此我们要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给双亲一份快乐和幸福。
“金” 为诚实而开,诚信是做人之本,拥有诚则为拥有“金”。诚信待
人会让别人尊重你,让别人相信你。这样,你的朋友才会多,你的工作才会
好。还如“作为人,信为先,诈与妄,系可焉。”答应别人的事,要说到做
到,和别人约定的事,要准时参加,做个有信用的人,让别人相信你,你就会
拥有财富,拥有一切。
“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爱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东
西,拥有她的人,整个世界对它来说都是他的。他爱任何生物,他关心任何生
物,就于拥有爱的人,任何生物都是他的亲人。如果一个人拥有了任何东西,但却缺少爱,那么他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也是个危害。但当他拥有爱时,他对
世界都是有益的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是有好处的。
13.读《弟子规》感悟 篇十三
回想以前我很任性,都已经晚上十一点钟了我还在看电视,妈妈让我把电视机关掉,可我却像没听见一样,仍然在继续欣赏着电视里的精彩画面。还有一次,妈妈让我去饭店送冷鲜的羊肉片,我在半路上边走边玩,结果到了饭店,羊肉片都化了,全都粘在一起。还有一次,我踢球把别人家的窗户踢碎了,妈妈赔了人家好多钱。回家之后,妈妈把我叫到跟前,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以后玩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能损坏别人家的东西,妈妈挣钱很不容易,这些钱够我挣半年的了……”妈妈在一旁苦口婆心的教育,可我的眼睛却盯着电视,把妈妈的话当成耳旁风。
自从我学了《弟子规》之后,老师和爸爸妈妈都说我变得懂事了。比如:在家里吃饭时,主动帮妈妈拿碗筷、盛饭。还把肉夹到爸爸妈妈碗里。每天帮父母放洗脚水,给他们洗脚。每次去帮妈妈送羊肉片,也从不在路上逗留了。在学校里,我也不像以前那样调皮,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每个老师的谆谆教导。大家都说我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我也越来越坚自己一定能做得更好。我要让大家都说:“吕景明真是知书懂礼的好孩子,他爸妈真是有福气呀!生了这么一个懂事的孩子!”今后我一定努力努力再努力的!我要年年争当三好学生,让奖状挂满我的小屋!
14.《弟子规》与当代学生的养成教育 篇十四
1. 呼唤《弟子规》的回归。
《弟子规》, 它原名《训蒙文》, 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 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 并改名为《弟子规》, 是启蒙养正, 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 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有人说它已经过时了, 还有人说它是一本用来枷锁、封锁人们思想的书, 是封建统治的工具。当然, 我们也承认《弟子规》确实存在部分对于现代教育而言是不合时宜的内容, 可是, 我们也不能否认《弟子规》是一本经典著作, 其对于现代教育启示作用也是可以想见的。
2. 素质教育中介入《弟子规》学习的尝试。
现在“90后”的孩子, 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他们溺爱有加, 于是, 孩子在家中睡懒觉者, 在家不做家务者, 在家中天天对着电视者, 大多数也。而甚至有的孩子, 不知道孝顺父母, 还想着家长和老师应该为他做些什么, 必须做到些什么。我们不得不注意这批“90后”孩子的发展, 如何去教育好这些孩子?这也是我们素质教育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许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 我们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什么要在我们的素质教育中加入《弟子规》的学习呢?首先, 孩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它关乎国家未来发展, 因为在几十年后, 中国的发展就主要依靠这群人, 他们是中坚力量, 如何让他们拥有良好的生活、行为、思想观念, 对于中国的发展, 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其次, 结合我们现在孩子的受教育情况, “90后”孩子受到家长过分溺爱, 以致需要孩子养成的习惯不能养成。《弟子规》中教导我们:“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这些内容似乎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流失, “每个国家都应该珍惜自己的过去”, 那才是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自我。
二、《弟子规》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启示
教育家孔子曰:“少年居性, 习惯之为常”。而培根《论人生》中更明确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 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 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的一生都有直接影响。我就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验, 谈谈心得。
《弟子规》不是用来读的, 而是用来做的。我在开学初, 利用早、晚自习和周会课与学生一起学习《弟子规》, 并结合课外读物在理论上予以充分的学习。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前提, 距习惯的真正养成还有一段距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心里知道该怎样, 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 必须怎样去做, 才可以养成好习惯”, 要让学生怎样去做, 便有赖于班主任的督促、鞭策。因此, 我又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 制订班规。
要让学生自己根据学习《弟子规》的收获, 制订出《学生操行评分表》, 每周的周会课对每个学生进行加分或减分。并认真贯彻执行, 班主任参与、由值周班委主持, 全班同学共同开展检查、监督, 做到赏罚分明。
2. 班主任要“勤”。
要勤观察、勤发现、勤表扬、勤纠正, 让做得好的同学有光荣感。让做得不好的同学以前者为目标, 不懈追求。并要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时时跟踪, 记录。
3. 持之以恒。
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 我们师生都作了长远打算。师者, 允许学生习惯形成有个过程;生者, 一步一个脚印, 不图快。师生密切配合, 教师督促, 学生认真练, 频繁练, 学生要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比如学生每周都要读三次以上的《弟子规》, 在开学的第一、二个月里每天写好自己的善言善行, 父母生日及节日里给父母写感恩信, 并定期做总结汇报。这样学生很快地养成了习惯。
15.弟子规小学生读后感 篇十五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给我们讲道理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仔细听,父母责骂我们的时候,心一定要顺着父母走。
记得有一次,妈妈正给我讲题,而我心里却想着今天中午吃什么饭,结果妈妈的话我一句话也没听进去,而且一道题也不会做。结果妈妈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我心里很不服气,学了《弟子规》后,我静下心来仔细想了想妈妈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事虽小,勿擅为。”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觉得这件事很小,就自作主张。有件事我想告诉你们,就拿我们学校旁边商店里的小食品来说,有些小食品是垃圾食品,但同学们都很爱吃,我也一样。妈妈不让我买上吃,说:“这些东西不卫生,对你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万一吃坏了,这就是一件大事情了。”妈妈说的话有道理呀!小孩不听大人话,必定受灾难。
16.教育哲学视域下的《弟子规》学习 篇十六
一、《弟子规》学习目的追问:生存意义抑或存在意义
在《弟子规》学习热中, 许多学校开设了“读经诵典”课程, 要求学生熟读、记背章节字句。此类教学课程的开设、活动的开展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青少年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熟识度, 也在一定范围内弘扬了传统文化, 可是, 细观读经热背后的“内心理由”, 却不得不让人追问:《弟子规》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复苏, 真正的、根本的目的应该是什么?是以生存意义为最终目标的学习, 还是源于存在意义的学习?这一点, 是我们必须厘清的问题。
1. 以生存意义为目的的《弟子规》学习
生存, 潜移默化中已形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的最终目标。生存之意即指活着、活下去。随着时代的更迭, 今日的“生存”除了活着, 还意味着发展, 甚至是占据, 拥有更多的资源。在这类“生存意义”的指引下, 学习、工作的终极目标便渐渐演变成存活、发展、拥有。
首先, 许多学校组织学生读经, 深层原因就是为了“存活”。社会舆论的宣传、相关条文的指示、家长的期望共同牵系着学校课程的开展。没有一所学校、一位校长、一位教师愿意看到生源的流失, 因此一定要追赶这股“复古风”, 于是, 《弟子规》《三字经》之火迅速燎原于学校的每个角落。
其次, 更多家长在媒体宣传中迷失, 渴望孩子将来得以更好发展之心炽烈, “绝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了至理名言, “读经热”便在这样的期待中更加沸腾。那么, 究竟家长们期待熟读《弟子规》后, 孩子哪些方面得以发展呢?是更加知书达理, 还是更懂孝悌礼仪?是更加温顺谦和, 还是更懂友爱弟兄?其实, 很多家长并没有以这些目的为出发点, 也没有仔细思索读一本经书背后的深意。让孩子知道得更多、分数考得更好、将来发展得更优异。
再次, 时代物质的进步也营造了浓厚的知识拥有之争。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自身都在追求着掌握知识的最大化。这样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 可是, 当这种追求朝着“盲从”“尾随”的方向发展时, 究竟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真的有用, 是对学生成长的哪些方面有用等根本性问题就变得渺小, 甚至被忽略了。
2. 以存在意义为目的的《弟子规》学习
人作为人的存在, 便会涉及存在问题。存在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 关系到存在本身的意义、价值和依据, 在其解决或假定解决的基础上才是人生的枝节问题———生存。存在意义下《弟子规》的学习目的正是“人的存在”, 即寻找存在本身的意义、厘清存在的价值和依据。
首先, 《弟子规》的学习目的应“以人的存在”为本。实际的教育实践中为本的是人的生存还是人的存在呢?以人的存在之需要为出发点, 才能结合规言谨句, 渐渐使弟子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源头找到奋斗、拼搏的核心动力。只有这样的学习, 才能确确实实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中开出智慧之花。
其次, 《弟子规》的学习目的应关注“弟子”的存在意义。正如前文所述, 《弟子规》的学习目的在应试背景下变得偏颇, 当然, 笔者并非认为, 《弟子规》的学习应完全与分数无关、完全摒弃功利性的目的和思想, 但更想厘清的是, 传统文化经书的诵读, 最核心的目的应该回归到人最基本的问题上来。关注弟子的存在意义, 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减轻当代青少年对于生存必要性的质疑、对于学习目的的怀疑, 才能真正引领弟子良性的、有意义的读经诵典。
再次, 《弟子规》的学习目的应致力于提升“弟子”的人生境界。提升人生境界一直都是学习目的的组成部分, 但长久以来由于达到这一目的过程持久、情况复杂、效果不易检验等, 它便显得“隐形”“高深”和“难以达到”。《弟子规》的学习目的也受此制约, 似乎仅停留在“记背”层面上。那么“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仅仅背诵之后就能真正做到了吗?孝悌、谨信、爱众不仅是家庭、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规范, 更应该成为弟子学习、修养的终身目标。真正肩负起提升人生境界这一目的下的《弟子规》学习才能散发其迷人的传统文化蕴味。
二、《弟子规》学习者的谨视: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
1. 作为“儿童”的弟子
原名为《训蒙文》的《弟子规》, 是我国传统的儿童启蒙教材之一, 其学习者正是需要接受蒙养的适龄儿童, 从这一角度来讲, 儿童理所应当是《弟子规》的学习者。一方面, 要以“儿童”的眼光看待弟子, 承认儿童具有独特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此时的“儿童”这一概念已比古代的“弟子”有所进步, 不再将弟子视为“小大人”了, 这是看待学习者层次上的飞跃。另一方面, 若仅仅将“弟子”视为“儿童”, 也将影响到整个《弟子规》学习体系的阐释, 那么以人生境界提升为目的便显得更为“高深”, 与弟子的距离更为遥远了。
2. 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
站在“人的存在”的角度, 我们眼中的“弟子”不仅是“儿童”, 还是一个“人”。我们需要看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区别, 还应看到他们之间的共性:都是作为“人”的存在。对待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 既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 符合儿童的天性和学习特点, 也要让“儿童”和“成人”同样分享着尊严、存在的意义, 共同面临着人的存在所必须面对的诸如有限、死亡等问题。最后, 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 学习者的范围逐渐扩大, 古代对于弟子的划分和认定就显得局限了。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 一方面仍然依循弟子年龄本身的学习特点, 需要提高一定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弟子的“存在需要”, 需要积淀更多的存在智慧。
三、《弟子规》学习内容构想:哲学理念下的批判性吸收
今时今日, 怀抱经典美文, 构建存在意义下的《弟子规》学习模式迫在眉睫。这一学习模式的核心便是《弟子规》学习内容的甄选。
1. 修订式接受《弟子规》节选
有不少学者指出, 随着时代的进步, 《弟子规》中一些内容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人的新形象, 甚至有的字句中包含着封建守旧的思想遗风;行文中部分字句强调男尊女卑、牺牲个性, 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为了保护我们的学生, 让他们更加纯真地成长, 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在这份良苦用心下选择了一种“非真实性”的知识学习。有的学者反复深入研究、征求意见, 形成了“现代修订版《弟子规》”, 开辟了学习内容选择的新方式。诚然, 学者们的见解都很真切, 但是, 除了删减、修订《弟子规》的学习内容, 是否存在其他的理性、科学吸收传统文化的方法呢?
2. 批判性理解《弟子规》全貌
与删减版、修订版的《弟子规》学习相比较而言, 笔者更倾向于学习《弟子规》的原文全貌。因为任何知识都是扎根于一定历史时间、空间的土壤之上的, 都烙刻着时代的印记, 字里行间展现着时代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而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 了解知识原貌, 进行反思, 评判性吸收, 才能从根本上进一步领会存在的意义。我们确实应该保护弟子的心灵, 但更应理性、健康地开放弟子的心灵。例如《弟子规》的“入则孝”章节中提及“丧三年, 常悲咽”, 有的学者认为此句不适宜弟子诵读, 不应该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灌溉父母去世的消息。那么, 是不是弟子不去诵读, 现实生活中就不会出现“死亡”“去世”之事?是不是弟子回避死亡话题, 他们的亲友就会永葆平安?显然不是。还知识以真相, 不仅仅是对知识、历史的尊重, 也是一种应对相关问题的传统方式之传承与弘扬。
四、《弟子规》学习方式明辩:双重知识叠加的理性学习方式
从《弟子规》的知识类型来看, 其内容隶属于社会知识范畴, 但从知识的获得途径而言, 又属于人文知识范畴。《弟子规》内容主要包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和规范, 体现出了其作为一种“社会知识”的“规范性”和“策略性”[1], 通过易识记的字句旨在构建系统化、类型化的弟子行为规范, 弘扬中华传统孝悌文化。而创作并流行于清朝的《弟子规》, 是以《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众爱,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为指导思想, 并结合清朝年间各种具体的孝悌、处事之道进行融合、归纳所撰文, 这一知识的获得正是对各种具体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结和反思[2], 因此, 它又属于人文知识。
《弟子规》知识的属性决定了其学习方式应是多元化和交叉性的。理性的选择、因人而异的采用能更好地掌握《弟子规》的内容, 达到体悟“人的存在”之深意与熏陶传统孝悌之文化的双重效果。
1. 观察与体验并举
从社会知识角度来讲, 《弟子规》的诸多内容都来源于社会生活, 反观社会百象是较好的学习方式。借以社会情境的印证, 能够生动地展现吟诵内容, 给学习者留下更为牢固的知识印象。因此,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方式不适宜用来学习《弟子规》。从人文知识角度来说, 《弟子规》学习的是历史人文知识, 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产生“人文需要”, 产生一种“体验需求”。通过体验, 既可以巩固观察阶段对于学习知识的基本了解和领会, 又能通过异时异地的“共鸣”而体悟到更为深刻的人的存在意义。
2. 交流与移情同行
交流和移情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社会知识并非是孤立的、死板的, 它较为开放的特性要求《弟子规》的学习也应采用“交流”这一学习方式。观察, 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个人活动, 是一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 但交流却是学习者之间的互动磋商。处于社会知识层面的《弟子规》需要弟子间的交流, 在交流中进行思考、质疑, 甚至是争论、辨析, 最后才能进一步达到批判性的吸收。移情, 是人文作品与学习者体验之间的桥梁, 可以连通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 可以缩短知识本身所处历史时期与学习者当下的时间、空间、社会和文化的“距离”。通过移情的方式学习《弟子规》, 能真正成为一名“弟子”, 不仅体验现世百象, 也能感悟传统文化。
3. 实践与反思携手
《弟子规》知识归属范畴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实践和反思是必需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交流, 学习者已基本能够在自我和他我的理解差异中取精去糟, 实践是将这一知识巩固的最佳方式。同时, 人生境界的提升正是一种不断实践的过程, 而不是单一的认识过程。处于人文知识层面上, 学习《弟子规》的核心方式是反思, 是自我与他我、个体与社会经过上述学习方式后的再次交锋, 这种反思意味着对于知识本身的最终审核和批判性检验。作为传统文化经典, 《弟子规》更需要弟子的反思, 无论是人生境界问题的疑惑, 还是人之存在意义的不解, 都需要学习者的潜心反思。经过反思后的批判性吸收才能给予学习者更多思考的欢乐, 体验学习本身的真乐趣, 激发学习《弟子规》的长久热情和兴趣。
总之, 教育哲学视域下对于《弟子规》学习的审思, 旨在探求理性学习的目的、内容和方式, 正确看待学习者, 从而阐明学习的意义:期待着吟经诵典的新时代“弟子”知书识礼, 谦谦君子的背后是理性的头脑、明亮的双眸、思辨的智慧和扎根于内心深处的传统经典之苗, 以及终将绽放的瑰丽的国学之花。
摘要:伴随着国学热的潮流, 《弟子规》的学习成为许多学校的“特色项目”, 受到众多家长的“青睐”。然而, 其轰轰烈烈的学习热潮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质疑。本文透过教育哲学这一视域, 站在“人的存在”角度进一步研究理性学习《弟子规》的目的、学习者、内容和方式, 阐述思辨性《弟子规》学习的教育哲学意义。
关键词:弟子规,教育哲学,人的存在
参考文献
【小学《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心得感悟】推荐阅读:
关于小学生弟子规的演讲稿09-11
小学惠民政策心得感悟10-26
小学生关于自由心得感悟07-17
第子规读后感300字07-28
感悟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08-16
小学生学习精忠报国心得感悟06-16
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读后感09-25
小学生关于消防安全观后感心得体会09-06
感悟成长小学作文10-21
小学一年级家长感悟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