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2024-10-23

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精选14篇)

1.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一

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者/ 任贯省

禹州市颍川中心学校,河南 禹州 461670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改革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数学是高科技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基础工具学科和基础文化学科。数学教育是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阵地,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夯实基础

农村数学教学工作,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学习能力的差距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数学有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我认为欲对其实施创新教育必先夯实其数学基础。首先要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各种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抓好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教学;再次要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教给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的方法;第四要精选例题、习题,通过严格系统地训练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最后要定期检测,及时反馈及时补救,确保学生“双基”过硬。

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有方向

不少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向明显特点是单向直进,即顺着一个方向前进,对周围的其他因素“视而不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定向集中思维,又要注重多向发散思维。前者是利用已有的信息积累和记忆模式,集中向一个目标进行分析推理,全力找到唯一的合理的答案。后者是重组眼前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解答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朝不同方向进行思索,探求多种答案。在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越来越强烈的今天,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向性,要利用一切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训练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创新思维方法。

三、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应有系统

散乱无序的思维是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所谓智力的发展不是别的,只是很好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要使数学知识在考虑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相互作用下,能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整合成一个纵向不断分化,横向综合贯通,联系密切的知识网络,使数、形、式各部分知识纵横联系,相互促进,广中求深。实践证明,知识联系越紧密,智力背景就愈广阔,迁移能力也就越强,创新思维就越有可能。一个多方向、多层次的整体结构,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储存、检索和应用愈有利。但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自身规律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将知识一下子整体传授给他们,而是在教学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阶段性,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阶段反映不同的思维水平和不同的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时应从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出发,明确每一层次、每一阶段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要求,恰到好处地进行训练。

四、创设情景,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学中教师要设法造成学生的“愤”“悱”状态,使他们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然后引导他们去找“船”和“桥”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参与者”和“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亢奋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求教师要善于提问,提问时,一要考虑适时性,二要考虑针对性,三要考虑启发性。同时要兼顾问题本身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既不能“越俎代疱”又不能使大多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挫丧其思维的积极性。

五、抓住机遇,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时表现出探索新知识、追求新知识的需求和意向,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1.利用“开放性问题”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在讲完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节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同学们,现在你们能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出几种测量水池宽度的方案吗?()请先画出图形,然后举手发言!”话音刚落,不少的同学就举起了手,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边的一对全等三角形,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边的一对相似三角形,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斜边的一个直角三角形,这几种方案只要再测量出所需几条线段的长都可以求出水池的宽度,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度不同,于是我又启发学生比较,“上面几种方案,那一种更理想?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最容易。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比较归纳→得出结果的系列训练,不仅让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思维的全面性。

2.利用添加辅助线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添加辅助线是初中几何教学的一大难点,面对一道几何题,学生在添加辅助线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切忌包办代替,只要恰当引导,学生还是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例如,在解决有关梯形的问题时,学生通过动手作图不难发现有很多辅助线的作法:(1)延长两腰使其交于一点;(2)平移一腰;(3)平移对角线;(4)作底边上的高;(5)作梯形的对角线……找到了这么多的方向以后,选择适当的辅助线就是唾手可得的事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教师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操之过急,包办代替,就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长至以往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被动甚至厌学。

总之,只有当数学思维的基础是丰富、广泛的;方向是明确、清晰、相对稳定;内容是系统有序、开放、综合的,才能使思维具有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目的性与敏捷性,才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也只有抓住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这条主线,才能培养21世纪对祖国建设有用的创新型人才!

2.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二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目前我国的教育普遍存在着重视现有知识的传授和积累, 缺乏对创造性的培养, 一些中小学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 应对频繁的考试, 提倡死记硬背, 实行题海战术, 使用标准答案, 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 把教学过程片面理解为对现有知识的传递和积累, 在教学方法上也是重继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发现。在实施数学新大纲的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一、要重视经验积累, 激发主体意识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如果一个从来没有吃过梨子的人, 即使有人绘声绘色地描述, 滔滔不绝地讲解, 恐怕他也很难了解梨子到底什么味道。国内著名的收藏家, 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也曾经说过, 家长告诉孩子水开了不能碰, 是知识的教育, 孩子用手碰被烫一下是经验的积累。再高明的教练也教不出不下水的游泳运动员。学生经验的积累是任何知识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此外, 学生又是认识事物的主体, 知识的获得、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形成, 是靠其自身活动来完成的, 而不能靠教师包办代替;把学生作为自行发展的主体, 真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孕育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力量, 加快发展速度, 提高发展质量, 而不是受到这样那样的束缚;把学生作为信息反馈的主体, 敢于直言, 畅所欲言, 以积极主动的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长此以往, “终能使软弱者变得坚强, 懒散者变得勤奋, 不知者变得有知, 无能者变得有能”。

二、要发展学生的智力, 提高创新意识

学校各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数学教学中, 以基于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来组织教学活动, 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课堂实践活动并不是放任学生喜好, 让他们无组织、无纪律, 漫无目的地去学习。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且适时地给学生以适当的训练和教育, 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 由他们通过探究、学习自主地建构知识体系, 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拥有独立的探索权利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在这种实践活动中, 充分地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创新意识, 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如:在讲“线段的大小比较”时, 教师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一笔带过, 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真正了解“线段AB大于线段CD”的含义, 通过测量进行比较, 让学生了解线段长短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 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线段的大小, 就像是比较人的高矮一样, 既可以站在一起比较, 又可以通过测量得出的数字比较, 通过实践操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线段的和与差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 对于他们深刻理解概念内涵, 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三、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发创新意识

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兴趣,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 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基于自己的经验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 在教七年级“数学与我们同行”一节时, 我安排了一次课外实践。主题是“20元钱能买到什么”, 让学生走进农贸市场、商店、超市, 通过调查了解以及简单的计算, 认识到数学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 同时也对学生实践能力、探索能力的培养起到不能替代的作用。在实践活动过程中, 让学生既有机会独立探索, 又有机会合作交流, 在这种交往中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为更好地培养创新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数学、使用数学, 同时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课堂实践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 使其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与提高。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让我们一线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伯瑜.初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分析[J].甘肃教育, 2006 (6) .

3.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三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竟聘演讲,让能者居之。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實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想像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四、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四

[摘 要] 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科技、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大学物理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等方面,同探讨大学物理教学中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物理 教学创新 理念 实验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素质,而人才素质的优劣则体现在其创新能力上。大学生是社会的佼佼者,大学时代是他们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下面我们从教学理念、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等方面,共同探讨大学物理教学中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教师应具有教学创新理念。

创新行为必须有创新的理念作支持。创新理念来自于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了解,对职业的热爱以及对新思想的接受和旧有观念的转变。理念是高层次心理需求的反映,教育理念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激励每一位教师全身心投入,去实现自己的教学追求。我们的教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灌输知识上,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评价问题的决策能力,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二)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中,以教师授课演示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不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而多媒体环境下的实验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教师可以收集大量有关的教学资料,在课堂上有选择地向学生展示,帮助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把相关的学习资料和一些模拟实验以网络共享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在网上完成部分实验操作,这样,把学习扩展到课堂以外,学生可以在网上预习、复习甚至进行实验设计,促进学生主动获取学习资源,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提倡的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一定的情境中展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用已知探求未知,最终获得问题解决。“研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主张学生共同参与问题的研究,互相取长补短,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增强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研究性学习”重视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应用,而不只关注于掌握知识的数量。在学习内容上侧重于问题的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具体的、具有科技和社会意义的课题。“研究性学习”还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方法和技能。

(四) 增加开放设计性实验。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坚实基础。物理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可适当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开放实验室 ,丰富第二课堂学习,以形成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开展学生科研训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设计性实验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很好的方法和途径。好的设计性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和检验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掌握应用原理、仪器选择与操作、测量条件确定等方面的能力,也给学生一个较宽阔的思考空间和选择余地,可以发挥各自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受到启发与锻炼。所以在教学中应采取不同形式的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与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大学物理教学的直接目的在于使学生建立起既能满足客观实践需要,又能具有前瞻性的知识、技能、智力的有机结合,使他们具有合理的知识储备与创新意识。希望以上所探讨的方法能激发大学物理教学的创新性,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彦茹.终身学习与教师培训[J].比较教育研究,2002,(7):25~28.

[2]张素江,杨永星.实现继续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OO4,(2):74~75.

[3]刘惠军.当代学习动机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进展[J].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4]马风翔.关于提高大学物理教学效果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4):57~58.

[5]李浩.研究性学习在大学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J].河南教育(高版),,(6).

[6]汤国明,刘东菊.谈高等数学的教学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5):49~50.

5.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五

创新教育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人的培养和发展这一根本问题,因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学校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是创新教育理论最重要的哲学基础,也是创新教育实践的方法论。本文结合我国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着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设计应该贴近生活

课程设计应贴近生活和学生感情实际,内容的选择坚持“近、小、实、亲”的原则,即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提出的问题小一点,回答问题实一点,使学生感到亲切一点。例如说,现在小区生活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生活形态。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从书本中直接学习到他们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情感。相信能更好激发起他们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这对培养他们道德水平、亲近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流于虚空、形式、无效。

二、课程设计应该具有整体性开放性

尽管目前的新课程对课程的内容、形式作出调整。重视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在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方面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还增加了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和德育基地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但是,从我们的实际工作实践来看,这些调整缺乏内在的整体性、开放性和外在的可操作性,有如空中楼阁,学生依然是在教室里完成上述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部门应该着实在系统化的背后,课堂教育的管理、评价制度的完善、对学生和老师都应该建立立体式的综合评价方式。强化生活实践能力的考察、评价,科学地引导老师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学校小课堂不应该成为学生唯一的思想品德培养阵地,把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社会实践、德育基地等等教育形式引入日常的课程方案中,给予有效的落实。让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向社会的大课堂,让学生有充分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空间。也给老师们提供更广阔的施展教育技巧的空间。

三、课堂教学联系实际重视实效

1、改革课堂结构,实现教学效果优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有效性这个问题上,我们发现不少老师没有重视课堂目标的生活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目标有效性的达成。例如,课堂上设计了许多游戏、情境和辅助材料,看似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参与性比较高。但是,由于脱离生活层面或浅生活化,所以当我们课后问学生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时,得到的结论多是让人失望的。同样在优化课堂机构上,也存在着同样类似的问题。长期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必须要在立足于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建立学生主体参与、教师主导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上下功夫。如在内容上主张将自然科学引入思品课,把实验课引入思品课堂,在自然与社会交融中实现感性和理性的.交融,让情感得到共鸣与升华。在课堂结构上,45分钟课堂的“一二三制”原则,可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切实地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习惯。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老师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做好科学的引导工作。否则,同样会出现无的放矢的局面。

2、密切联系实际,实现知行统一。所谓实际,就是社会,就是生活。对于初中生而言,从社会生活中获得感知,远比从书本中获得的理论更重要。教学中应该明确的让学生知道“要学生知道什么、怎么去做”,而不是要求知道“为什么”,导致实际与理论偏离太远,所以才出现学生课堂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样子。老师也索然无味,昏昏然。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精选案例,以例说法,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搜集相应事例,通过讨论、质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综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延伸思品主题,在生活中践行

行,是形成道德四大因素的落脚点、归属。因此学校要在日常校园管理中,重视学生的行为养成。将学校的各项活动与思想品德有机融合起来。避免产生课堂教育与校园生活脱钩的现象。通过校园主题活动,不断的深化品德生活化意识,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使课堂的空间得以延续,让品德教育得以延伸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

6.语文教学中意识的培养 篇六

一问一答。从满堂灌到教学提问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把“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教学内容仍然围绕教师所谓的重点难点而展开,其结果是教师在教“教材”,很少顾及学生实际需求,忽视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你,造成课堂上教和学的分离。

问题设置缺乏科学性。“提问教学”在教学中的价值大家已有认识,但在教学中却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性。具体表现在:

(1)针对学生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在教学中仍按准备的教案进行教学,忽视学生存在问题;

(2)脱离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围绕教师所谓的重点难点质疑,逼着学生提假问题;

(3)忽视知识的生成过程,不管有没有思维训练,无端发问,一味求异,以求表面热闹。,

问题结果单一化。不同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很多教师却习惯于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习惯于听到一种声音和一种答案,把一个个富有个性的甚至不乏创造性的答案扼杀在萌芽状态。

为此,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完全由学生提出问题是不现实的,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集中和优化学生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一、营造宽松环境,让学生敢“问”

就目前课堂教学而言,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并不多见,有的学生自信心不足,怕讲错;有的学生内向,不敢问;有的学生过分迷信鼠标和老师,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要善待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比如对简单幼稚的问题,教师要用赞许的目光,切不可轻率处理;对学生提出的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首先要肯定,然后与学生一起寻求解答的方法,切不可认为学生在刁难;对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问题,教师要加以鼓励,根据情况因势利导,通过集体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爱“问”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是靠后天培养的,这就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情境有别于问题,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过解决的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依赖于问题,必须有助于问题的形成和提出。要使学生爱“问”,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创设疑境、疑点。

语文教学中的满堂灌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要使学生爱问,教师要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学习《琵琶行》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强调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会产生疑问:朝廷大员和歌女之间能有什么共同之处,使得他们惺惺相惜?借助这个问题再来分析白居易的生平就能使学生有较深刻的印象了。

2.以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熟悉、关心的日常生活常例最贴近学生生活,最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以此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也乐意去发现问题,也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知道问题无处不在,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善于发现。如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等等。

3.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升问题意识。

人对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好奇心会驱使学生去探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内动力。教师的责任正是要不断满足并提升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如学生对史铁生何时丧失行动能力以及为何会丧失行动能力充满好奇,教师从这方面引导学生来学习《我与地坛》就会较有深度。

7.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七

一、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关键环节。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 能否使学生产生悬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并打开想象的门扉, 就是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方面。当然, 诱发学生兴趣并不一定仅限于导入新课上, 而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即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思考, 活跃学生的思维, 这样就不仅能深入理解课文,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勤于创设情境, 启迪学生思维

创设情境, 就是利用一切条件, 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 而且还要在此过程中极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例如, 有一次在上作文课时, 我故意迟到教室两分钟, 造成学生的焦急心理和课堂气氛的紧张状态。当时, 我走进教室, 在黑板上写下了作文题目《当老师上课迟到的时候》, 要求学生如实而写。结果, 学生的文章充满了真情实感, 层次清楚, 语句通顺, 比平时正常情况下的作文要好得多。此外, 我也经常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新思维也得以开发。

三、关注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引导

现行的考试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限定了学生的思维, 只训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知, 对权威的服从, 只具备听话功能。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逐渐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 丧失去选择拿主意、敢竞争的念头和勇气。这样, 不仅永远不会有创新意识, 而且只能是一代代停滞不前。现实社会千变万化, 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 所以, 作为一个教师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为学生的一生着想, 就必须注重学生提出的问题, 特别是在语文教学当中, 有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正如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我在讲授过程中结合课文, 借“1+1=?”引导学生灵活处理问题, 思考生活, 培养能力, 并合理指导应试中的具体方法, 效果很好。“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 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有了疑, 才有求知的欲望。因而要鼓励学生质疑, 使学生的思想动起来。作为学生不仅要敢于怀疑老师, 也要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 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 同时, 教师也应设法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多方位、多层次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要恰当而耐心地进行指导, 切不可操之过急。当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新颖思想时, 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 即使出现偏差和错误, 也不要马上给予否定, 而应给予正确的引导, 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8.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八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产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心态和积极的探索欲望,来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巧设过渡题,然后提出问题:“小芳今年8岁,她姐姐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问她姐姐今年几岁?”问题一提出,课堂沸腾了,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3岁”;有的说“小芳都8岁了,她姐姐肯定不会是3岁。”我说:“是啊,过了3个生日,按平时的说法,应该是3岁。这就有意思了,妹妹8岁,姐姐3岁,岂不是怪事,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这样由问题引入新课,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为学习闰年的知识作好铺垫。同时,这个问题的设计也有利于学生打破思维的定势,让学生懂得在定势思维之外,开发出其全面思维的能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利用实践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实践课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所处的发展阶段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而理性思维能力发展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很多时候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都需要实践课堂来加以补充,加深学生的理解。而巧妙的利用实践课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理。这样的实践一方面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更加牢靠,另一方面,实践课也从另一个角度给学生提供了实现探究的契机,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实践中会有意识的利用实践来证实有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同时,动手次数的增多,也为学生的发明创造奠定了基础。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不仅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是学习主动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不可缺少的。所以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作为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的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比较”一课后,启发学生质疑,想不到一名学生竟问:“老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求最大的公约数?”老师一下怔住了,不过他马上抓住这个问题进行诱导:“对呀,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请大家再看书中的例题,能不能找出其他方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忙开了,很快就有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在短除法计算以后,还可以用最后的商除原来的数。接着又有学生提出最小公倍数也可以在短除法以后,把最后的商与原来的数交叉相乘,取其中任一个即可。没有质疑,没有深究,就没有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只是肤浅的表皮。而学生对学生质疑精神的保护,无疑也是在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除了上述的几种方法外,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还有很多,对于在一线工作的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中的有效方法,致力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鼓励他们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发明。这样,不管采取何种手段,只要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积极地进行思维,都能有效地培养其创新意识。

9.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九

关键詞: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学生在什么情况下会学得开心,学得认真?大多数老师会说在学生情绪良好、状态放松的时候学习效果是最好的。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课堂环境与学习能力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在素质教育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重之又重。那么如何把握课堂环境和创新意识的联系呢?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调控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在北师大四年级《参观苗圃》这一节课的内容中,由于这一单元讲解的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而本节讲解的是《除数末尾不为0的除法》这一类比较难的情况,对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就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主动探究方法,再让学生反过来思考问题的答案是如何得出的。通过在课堂上充当“小老师”出题来考大家,将孩子的兴趣提升上来。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巩固的过程,牢固地掌握了重难点。

2.给予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教师在课堂上多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预设到所有会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条理的梳理。比如设置乘法分配律中的习题,主动找寻创新点,如:25×3+25×( )如何简算?在课堂上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积极踊跃的讨论。在高效的讨论下,学生不仅得到了想要的结果,也深刻理解了分配律的使用和意义。

二、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放手大胆地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指点,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知识,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会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例如北师大四年级《图形的旋转》这一课,习题中图形既旋转又平移,我就鼓励孩子们多方向思维,并不是规定死必须先什么再什么。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促进积极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类情况: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进而产生成功感,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内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先举例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不见得一种学习适合多个学生。旧时的古板思维、固式思维,不应该出现在数学教学中。举一反一,纵向横向的思维发展成了当代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关键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越激烈越好,观察越细越好。这样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数学其实就是为生活实际服务的学科,教师不应该把数学局限于书本之中。但如何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计怎么样的题能更加贴切学生的实际生活,这需要教师掌握学生的生活情况、兴趣情况,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比如:学生在超市里买东西,遇到打折的情况,如何挑选最合适的商品?一块饼分成多少份给5个孩子吃最公平?一个孩子吃的占这个饼的几分之几?你存入银行的钱所得的利息和什么有关?百分数应用题在生活中有怎样的应用?这一类贴近生活的题,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生活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金立明.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探讨[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03).

10.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

关键词: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主动探索

创新教育是新世纪的召唤, 是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中也明确指出: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育, 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 是学生和教师双边互动的结晶。那么,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创造性活动产生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改变学生是观众、听众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师应拓宽学生的翱翔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对直观的教学材料与动人的具体事例特别感兴趣, 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利用条件, 多运用直观手段创设活动情境,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让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 轻松而深刻地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 为了学生便于理解“相遇”这个概念, 就让学生上来表演, 学生就会非常感兴趣, 争着想来表演一番, 气氛相当活跃, 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是非常地深刻, 可谓一石二鸟。创设情境, 还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获取知识, 并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主动探索, 教给创新方法

自主探索, 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 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 使生活问题数学化, 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11.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一

一、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 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 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 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 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 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 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 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竞选演讲, 让能者上。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 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 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 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 方才能够起到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 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 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材料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 化学教师良好的形象, 生动、准确的讲授, 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 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 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 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 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 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 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 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 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品质。

三、设计、探索实验, 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特别是在高中教育阶段, 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 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 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 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 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 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 进行表扬和奖励。通过这些方法鼓励学生创新, 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想像能力, 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 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 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 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 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 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 应该怎么处理。

总之,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 必须从各方面入手,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 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 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摘要: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 教育, 特别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 因此高中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12.浅谈作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二

关键词:作文 教学 创新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注重对学生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诱发和培养,必须从培养想像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上下功夫,进行大胆的探索。

一、培养想像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想像,是作文的翅膀。陆机曾说,创作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没有想像,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像。作文一旦失去想像,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像,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像能力,进行想像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想像也是创新的翅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想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1、命题激活。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学生一见会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兴趣顿生、跃跃欲试,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我曾经拟过一些假设、推测、幻想等想像性作文题目让学生写。如《妈妈年轻的时候》、《假若我有了钱》等,这类作文题,时代感强,有生活气息,学生兴趣大,最有话说,天马行空,驰骋想像,思路新颖。另外,适当鼓励学生写一些文学作品,如小小说、短剧等,也是训练学生想像能力的有效办法。

2、情景激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既可以激趣,又可以激发想像。如对班里的一台开动时发出“吱吱呀呀”杂声的风扇,如何看?有的同学认为“应多一些宽容”,对“不和谐的声音”,要理解和谅解甚至容忍;有的同学认为“应多一点关爱”,主张对有过缺点、犯过错误的同学,不能嫌弃;有的同学认为“应呼唤责任心”,风扇所以会噪声依旧,是因为同学缺乏责任心;有的同学以“风扇的哭诉”命题,说是由于使用过度而又缺乏养护造成的;还有的同学以“风扇与奉献”命题,认为风扇的精神其实是奉献的精神,风扇带“病”工作岂不是忘我的奉献?学生思维活跃,想像丰富。

再比如观舞蹈、听音乐作文,要求学生把动作、姿态、节奏、旋律等主观感受转换成语言文字来表达。通过情境作文,想像就成了跳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语言激活。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窗的钥匙。当然,作文指导课,教师讲究语言的感情色彩,是能够激发学生想像的。

有一次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美景”为话题,写一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学生面有难色。我说:“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的美景到处可见:校园中寻求知识,是一道富有诗意的美景;家庭中感受亲情,是一道充满温馨的美景;社会中奉献真爱,是一道多姿多彩的美景……试一试,你的语言也许稚嫩,但那是你心灵的放飞,大胆的拿起你的笔来吧!”这番话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学生,此次作文涌现出了许多文情并茂的好文章,着实让我感动。可见,用语言激活想像,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我们一些学生,长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迷信老师,迷信书本,亦步亦趋,拾人牙慧,不敢越雷池一步,提不出或不敢提与之不同的新见解、新思路。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引导他们的思维向四面八方、上下左右辐射,鼓励他们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推陈出新,从不同角度获得解决问题的崭新途径和方法。

如组织学生赏雪时,布置思考:“雪除了洁白无瑕,还有哪些特点?”学生陆续说出了雪的软弱与怯懦(任人践踏),雪的无奈与沉重(无力无助),雪的虚伪与狡猾(表面白却掩盖着脏东西),雪的无私无畏(捐躯杀死病虫害),雪的轻浮与浅薄(飘逸的形态),雪的不实在,如昙花一现,无坚持精神,不能持之以恒等。如此求异思维,不能不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比如“没有异想,何来天开”、“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何必苦口”、“马无夜草也肥,人无横财也富”、“严父未必出孝子,严师不一定出高徒”、“江山能移,本性不难改”、“走,并非上策”等俗语的求异思维训练,让人耳目一新,受到了石破天惊、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培养感性思维能力,诱发捕捉写作灵感

在写作方面,感性思维表现为写作灵感。有些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文学史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13.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三

创新是一个民族之魂, 是保障其能屹立于世界之巅的法宝.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程, 是需要社会不断地维护、引导, 更需要整个教育敢于迎接改革和挑战, 确立创新是教育的本质追求的理念, 创立新的建树, 开创教育的未来.在此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粗浅地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仅是管窥之见, 希引发大家的思考与研讨.

一、确立创新意识, 建构新教学观

人类史是发展史, 是创新史, 因为创新才会如此的精彩创新需要深入地探究与思考, 努力学习新的理念, 更新观念, 解放思想, 摈弃不良的方法, 挣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特别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思考的热情, 引发积极的思维, 诱发小学生的创造力, 是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以深思的课题, 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

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经验积累、身心特征等鲜活的教学情境, 利用原型启发、生活再现、同伴互助、合作探究等方式, 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达到活动、训练、发展等共同协调发展的硬道理.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实践、合作、自主等氛围的营造上, 鼓励求异, 诱发探索, 搭建创新的平台.

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时, 克服师苦口婆心地讲、生沉闷地听、教条地背、机械地练等耗时费力的故旧模式, 一是创设童话开篇,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时间老人的故事, 激发对学习的关注, 唤起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习的投入;二是利用观察自己和同组的年历, 寻找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尝试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真知;三是开展比较、讨论、辨析等活动, 总结年历中数学知识, 发展合作、总结、归纳、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方法与技能;四是利用记忆儿歌的方式, 指导有效记忆与有意义记忆, 保证学习的效度.如大月、小月的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 三是三十一天永不差.”

二、发展创新能力, 确立新师生观

民主、宽松、平等、开放的教学氛围是实施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与保证, 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学习氛围, 师生间的交流会更加自然流畅, 求异、创新的火花才会有熠熠生辉的时空.

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定位需要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 用平等语气、赞赏的眼光、自己的激情等吸引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积极地进行尝试与合作.教学中经常性地使用亲切、商量的口吻指导学生进行深思与合作, 例如, “问问你的同桌, 他有什么好点子?”“说说你的想法, 好吗?”“你的发现真有独特的地方.”等.只言片语, 打开了心扉, 促进了和谐, 生成了快乐.

三、培植创新能力, 树立新评价观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 更是一种助推剂, 欣赏性的、鼓励性的、激励性的评价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实效, 学生的自信心增长、探究的热情高涨、合作的意识增强、创新的主动凸显.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组织学生互评、教师适宜适时的点评, 让学生勇于尝试, 敢于表述, 乐于评价.例如, 一个点头赞赏、一个鼓励眼光、一脸的微笑、一颗小红星、一片掌声等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 唤起努力探索与创新的热情.

四、增强创新能力, 建立新探索观

设计富有开放性、挑战性的练习, 突破教材的限制, 激励学生积极地探索、求异, 实现学习的自主与独创.

例如, 笔者依据教材练习的设计, 改编了这样一道题目:小明家离学校5000米, 小华家离学校3000米, 两家相距多少米?这道题改变了原来题目的呈现, 减少了“小明家、学校、小华家都在一条直的太平路上”的图形提示, 这就使题目更富有趣味性、开放性、也具有灵活性, 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中适度地补充一些非常规题、开放型题, 不仅能激发兴趣, 更能促进创新.非常规题突破学生的认知与技能, 简单的模仿难以奏效, 需要学生思维激活, 寻求独特的思维方法.例如, 教学这样的一道数学趣味题:一只蜗牛从10米深的水井底一直往井口爬, 它白天可以向上爬3米, 但是夜里会滑下去2米.问它几天后能爬到井口?令人惊讶的是, 90%左右的学生解答非常迅速, 而且答案惊人的相似:3-2=1 (米) , 10÷1=10 (天) .面对学生的解答, 教者深深地感到不安, 学生望文生义, 对文字间的内涵缺乏细嚼与领悟等表现, 凸显了学生思维训练与培养的缺失.就其症结深思感到“应试”在作祟, 数学毅然孤立于生活之外, 自成了封闭的体系, 解答变成了固有的逻辑联结, 缺乏新义, 创新则成为一种奢望.

创新意识的缺失是创新的源泉枯竭的表现, 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多深究, 尝试不同的思路, 探询灵活多样的方法.同时拓宽学生探究学习的时空, 激励学生勇于表达不同的见解, 指导学生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辨析等活动, 发挥了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追求, 不仅需要我们进行模式的改革尝试, 更需要我们洗脑, 深刻的变革思想观念模式, 教师形成科学发展、和谐成长的共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才会落到实处, 长此以往创新人才就会源源地脱颖而出.

14.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四

关键词:中学生;高中化学;创新意识;培养

一、引言

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它能够促进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高人的本质力量。高中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面对激烈的竞争,要敢于开拓思维,勇于创新。在高中所学的学科当中,化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较密切。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环境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考虑,将全面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创新意识及自主能力作为前提,全方位开展有效及创新能力。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现状

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从存储能力的潜力来说,人的大脑可以储存5亿本书的知识。一般人的大脑只开发利用了4%到5%,少数人开发了10%,,聪明如爱因斯坦,也只利用了30%。可见不论是什么人,其大脑的开发潜力都非常之大。但是中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去开发自己的潜力,挖掘自身的创新意识,这样,他们的潜力就得不到利用,久而久之,也就只能渐渐消失了。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发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在应试教育转型向素质教育转型又不够彻底的情况下,中学生在课堂上大都处于很被动的接收知识灌输的状态,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更谈不上在课下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有关化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思维比较僵化,课下学生的精力又全部投入到题海战术当中,他们更多关注的只是题目的解法。而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多偏向于单向的传授,对于学生上课的提问和打断有些老师甚至会觉得反感,和学生的互动比较少,也鲜少有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这样的教与学的关系,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变得很难开展。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原因

中学生普遍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学习过程中不愿意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这一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惰性。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仍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老师一般是将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导致学生习惯接受现成的知识,对于化学学习中的问题视而不见,对潜在问题不能进行积极思考, 在学习上产生严重的惰性和依赖性, 因而制约了教学效果。另外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普遍较差,高中生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备考当中,缺乏信息地处理和查询渠道,大多数高中生的信息来源仅限于老师的传授的课本上的内容。

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出在老师身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局限与学生对必须要掌握的要点的掌握程度,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应试教育方式的弊端,老师上课只要求学生掌握考点问题。除此之外,老师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性也是一大弊端,因为老师的权威性,学生逐渐失去了挑战权威的勇气和思维的扩散能力,学生过度的迷信课本、迷信老师、迷信真理,使得他们的怀疑意识越来越淡薄,创意意识的形成也有了越来越大的障碍。

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策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心理学的知识表明:人们有意义的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探寻,深入地去研究。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过程中,让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最重要的一步。为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得是如何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跟着自己讲解去自主思考和讨论,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燃烧的条件时,可以由生活中“鬼火”这一自然现象引入,从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2.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

高中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教导学生成为备考的机器。教师应努力创造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对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配合重点讲解之外,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结合课堂实验,去验证学生自己提出的观点,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创新的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任务,而不是简单地介绍结果。从这一点来看,学习知识不再是上课的唯一的目的,同时也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的方法。教师还应当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适当地调整教材的体系结构,寻找出一个最适合学生,能够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体系,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解决。

4.善于鼓励,使学生勇于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勇于对事物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对学习的特殊观点。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应该对学生的活跃思维进行积极地鼓励,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心里所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思维潜力。教师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全面想象及交流讨论教材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进行全面创新,将方法及问题有效提出,让学生知道教材中部分知识有着一定的限定,使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够处于较丰富的状态下。

五、结语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突击就可以得来的。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对教学环境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考虑,将全面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创新意识及自主能力作为前提,全方位展开有效性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及提升自身能力,全面落实相关探究实验,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整体发挥出来,从根本上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庆. 中学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研究[J]. 化学教学,2008(7).

[2]李星星.谈新课程教学中创新氛围的创设[J].科学教育,2007,11.

[3]张惠.中学化学问题情境设计探析[J].新课程,2010,10.

[4] 何玉刚. 創设问题情境提升创新思维能力[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5]施良方. 学习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254.

上一篇:广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规定下一篇:葫芦岛市地方铁路管理办法(葫芦岛市人民政府令第1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