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优秀作文星愿

2024-07-18

高三优秀作文星愿(共7篇)

1.高三优秀作文星愿 篇一

星愿作文

六年级小说题目:星愿

我,真的.好讨厌零零。她为什么针对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沥蒙日志

事情是这样的题目:今天,沥蒙开心的去上学,碰见了同班小女生零零题目:“哈喽,零零。”“哦,是s级魔法公主啊,我可不敢和您一起走,拜拜。”零零没好气的说。

“你这是什么意思?我听不懂啊。”可是零零早就跑远了。

来到学校,远远地就看见校报上围着一大堆人。他们看见沥蒙,远远的躲开了。

沥蒙很奇怪,看见校报上有醒目一行字题目:学校出了4个神童

下面是具体报道题目:经我校校长娜达莎鉴定,发现初三年级最高级别才为A级,而初一的沥蒙。夜桦。暮阁和风夜的魔法境界竟然已经达到了S级!史无前例啊,校长静心修炼了2年才在一个星期前得到了S级,真是不可思议啊。

“这,怎么会这样呢?”沥蒙赶紧往班里跑去。“沥蒙,你可算来了,我们3个都被当做异类了啊,s级肿木了!”另外3个s级的人说道。

2.高三优秀作文星愿 篇二

针对高三的五个阶段, 我们可以安排如下的训练:

第一阶段:刚进入高三时。这一时期, 学生有着饱满的热情, 他们鼓足了干劲, 做好了充分准备。这个时候关键就是为他们找准目标, 让他们准确定位。因而我们可以练习以找准目标、准确定位为主题的作文。例如:

弟子通宵达旦面壁, 怀让禅师问:“面壁为何?”答曰:“破壁成佛。”怀让随手拈起一块砖, 用力地磨。弟子忙问:“磨砖为何?”答曰:“成玉!”弟子问:“磨砖岂能成玉?”对曰:“磨砖不能成玉, 面壁岂能成佛?”

这则材料告诉我们:很多时候, 失败了, 并非我们不努力, 而是努力的方向错了。练习了这样的作文之后, 学生就比较容易清醒, 从而避免盲目性。

第二阶段:进入高三两个月后。前期的热情消耗殆尽, 不少学生整天埋首书山, 葬身题海, 学得昏昏沉沉。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相关材料作文。

如:有一天, 农人到田里种豆子, 小猴子也学人抓一把豆子要种在田里。可是它不小心掉了一颗豆子, 就把手里的一把豆子丢了, 去找那颗掉了的豆子。它没有找到丢掉的豆子, 回来的时候, 发现别的豆子也被鸟雀吃光了。

这则材料告诉我们:1.要正确处理生活中的矛盾, 抓住主要方面, 不要被次要的东西阻止了前进的步伐。2.要学会放弃, 只有会放弃才有可能获得。学生在写了此类作文之后, 就会懂得取与舍的关系了。

第三阶段:第一次模拟测验之后。这一时期学生已经努力了半年时间, 面对测验成绩, 绝大部分同学都会不满意, 继而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出现烦乱甚至放弃等想法。这一时期就要做一个有关贵在坚持, 不要急功近利, 要有毅力等方面的作文练习。

如:有一只蚂蚁爬墙, 爬了六次都失败了, 可是它还是沿原路向上爬。一个人说:“多可敬的小蚂蚁。”第二人说:“多么愚蠢的蚂蚁。”第三人说:“多么可悲的小蚂蚁。”你怎么认为?

这则材料可写“持之以恒”, 但是写“变通与坚持”会更出彩。

第四阶段:第二次模拟测验之后, 大部分同学已基本定型。这一时期, 要想提高成绩, 就应该静下心来, 努力寻找解决自己症结的方法。

可以这样练习作文: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有句名言:“思考和让别人思考。”中国有句俗话叫“三思而后行”。世界纷繁复杂, 事物千差万别, 谁高谁下, 孰优孰劣, 如何处理, 如何面对, 这一切, 都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比较和思考。通过练习, 比照其他同学, 联系自身实际, 查漏补缺, 扬长避短, 或有突破。

第五阶段:三测, 到了五月份。这时, 同学们的心态常常出现偏差。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试, 消除紧张浮躁情绪。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就是调整心态, 所以在选作文题目时, 难度要适中, 要能给学生以信心。

3.星语星愿 篇三

广袤的夜空中

我是一颗 一颗小星——

不在银河边

追逐失魂的浪流

轻抚凄美的贝壳

不坐水瓢上

欣赏瓢柄指点春夏秋冬

不挥舞太白金星的拂尘

缠绕晨曦 那第一束光霞

我在月华的余光之外 在天边

眨着调皮朦胧的眼睛

——自悦 自赏

尔后 我会在黎明来临之前

悄然搭乘朝露的船

划着梦幻的桨

消融在鸡鸣山涧

星愿

浩瀚的星海里

我虽只是一颗 一颗小星——

不经意走到生命的尽头

我也愿燃烧成一道美丽的弧线

让飘散的魂灵

镀亮你的愿望 光鲜如阳

如果陨落在河边

愿是你脚旁的那片薄石

随意拾起扔出的水漂

就能在水面跳跃成

串串快乐 快乐串串

如果陨落在山道

愿是你路旁的那方平石

栖息你攀登的倦意

还心情一泉清凉

如果陨落在山间

愿是你身旁的那块隐石

点缀一片绿荫

4.高三后期作文复习的主题设想 篇四

从高考作文及各地模拟卷的作文导向看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 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一.值得关注的几个显性的考查主题

1.生活。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对生活的经历和思考, 一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考查的重点。高考作文对于区分学生的认识和思想水平,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学生就可以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也可以写自己听到的事情, 当然也可以评论身边发生的事情。但要注意: (1) 故事中可以没有“我”, 但文章必须有“我”。 (2) 故事必须是真实的, 不可纯属胡编乱造, (3) 要在故事中流露出真情实感, 做到以情动人。

其实, 还是要回归到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 明明白白地要求学生必须回归生活, 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返朴归真, 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

2.理性。理性在高考作文中的体现就是看问题深刻, 由表象深入本质;还指看待问题理智, 不冲动, 不感情用事。现在高考作文对考生这一素养的考查日渐突出。比如2009年江西卷拍卖圆明园兽首事件中, 蔡铭超拍下文物而拒不付款事件, 社会舆论褒贬不一。作文要求“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因此在行文中谈的就是对蔡铭超行为的观点, 其他问题都不应成为文章的中心。对此应该理性看待, 不可盲目苟同。蔡铭超高价拍下文物的行为, 表现了他的大智慧和爱国之情, 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但拒付拍卖款行为却有失诚信, 违背了拍卖规则。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的认识与看法来谈, 但观点应该展现理性色彩, 这是体现一个考生认识水准的关键。

3.真性情。真性情就是展示真实的个性, 说真话, 讲真事, 表达真情实感。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在“内容”上也作了“感情真挚”的相应具体要求。要在行文中多一点感性, 少一点冷漠, 自己没有流泪的就不要在作文中写自己流泪。

南通语文教研员袁菊老师曾说过:“真正的写作, 应是因情而发, 由感而生;是体验生活, 感悟生命, 感悟自然的一种真情流露;是心灵自由的释放, 自我的一种完善。为了获取高分的写作技法与模式不过是矫情之外一件美丽的外衣。可惜, 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外衣’上下了太多的工夫, 但再华丽的外衣也掩饰不了躯体的空洞与虚无。”我想这正是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 也是作文分数上不去的症结所在。

叶圣陶先生也说:“我想劝大家不要把作文当技能看, 说或写似技能, 实质上是其人的表现。”这说明, 作文本质上不是一种技能, “说”也好, “写”也罢, 背后都站着一个活生生的“人”, 都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 人品是否正派。我们应该在人格培养上多下工夫, 先做人后作文, 摒弃作文中一切虚假的东西, 还原生活的本真, 还原作者个体一切真实的情感、认知、智慧、价值取向, 这样的作文才真正能感动人。

二.学生作文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关于高考文体的选择, 实际上这不是问题。目前命题趋势是文体不限, 其实写作功底好一点的同学还是可以在平时多作一些准备, 高考时是可以写记叙文的。真正好一点的记叙文在高考评卷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照顾的。比如2009年有通过时尚写母爱 (65分) , 2008年有写偷看老师的日记来歌颂老师的关爱学生的品质 (63分) , 得分都不低。

5.由高考阅卷看高三作文复习备考 篇五

目前, 高中语文作文训练一般是按照三种模式来构建写作系列的, 一是如新课程教材, 按写作基本能力点编写, 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出事情的波澜”、“学会横向展开议论”等;二是按照文体, 一般从记叙文到议论文, 有的还有变式, 如杂文、评论类文、散文, 有的切分还细一些, 如写人记事类散文、文化散文、咏物哲理散文等, 总结一定的写作程式;三是按照写作技巧, 针对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或是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诊断支招, 如“如何审题立意”“如何拟题”“如何开头”。除此之外, 笔者建议高三还可按照常见的“母题”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 母题可大可小, 作为一个栏目, 就像《智慧背囊》那样, 从校园生活到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 一般杂志都是这样。另外, 阅读也可以这样, 和作文训练配套, 以作文来凝练思想, 厘清思维, 以专题阅读来使思想深刻, 使语言丰富。

2012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为材料作文, 虽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立意角度是多元化的, 但整体把握材料, 最佳立意无外乎围绕两个“母题”———“书信的味道”和“变与不变”, 一个显得唯美怀旧, 就像2011年的“旧书”, 一个显得很现代, 具有哲学思辨意味。材料中五人对话, 很显然有一个话题中心, 就是“变与不变”, 而这一命意并非横空出世, 奇崛突兀。命题者可谓循循善诱, 从书信日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一事, 娓娓道来———“其实何止是书信, 很多事情都在悄然改变”。也就是说, 材料明显分为两部分, 前面是引子, 后面是题旨, 或者说是命意, 从个别到一般, 要由此说开去。

学生围绕这两个母题可以发散、切分、衍生出很多子话题, 如“书信的故事”、“书信的情思、情愫”、“书信的魅力”等, 可以讲述与书信有关的故事, 或以书信作为全文的线索, 写人记事抒情, 或表达某种体验、感悟、观点。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有计划地进行“母题”构建, 积学储宝, 酌理富才, 确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文章有“写不尽的母题”, 但高考作文有“写得尽的母题”。“写得尽的母题”即作品的主题万变不离其宗, 都离不开那些永恒的话题———战争、人性、爱情、亲情、历史、文化等, 只要平时注重积累归纳, 学生是可以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材储备的。纵观历年各省高考作文, 无论其形式如何变化多端, 但“只要掀起盖头来”, 揭开高考作文神秘的面纱, 其本质仍是紧密联系中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 诸如为人处事、认知事物、认知社会、省察自我等方面, 概括起来无非就是“道德之花”、“理性之光”两大方面, 通俗地讲, 就是中学生做人做事, 想事情、看问题。基于此, 只要平时作文训练体现一定的序列性和系列化, 是可以写尽这些“母题”的。我们向学生宣扬一种观点, 强化一种意识:所谓考场上的灵感无非是自欺欺人的遁词, 作文是可以事先准备好的 (当然指内容方面, 并非宿构) , 平时苦练基本功, 善于调动已有积累, 才是作文获得高分的不二法门。考场上, 学生只要恰当的链接, 链接平时写过的话题, 对经典、鲜活、新颖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转化, 并注意扣合话题, 那么写作不再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如2012年的作文, 就可以链接很多话题。如“快与慢”“继承与创新”“文化反思”“传统遭遇时尚”“土节和洋节”“汉字”“旧 书”“诗意的生活”“铭记和忘记”“等待”“脊梁”这些话题, 其中有很多就是高考作文题。考场上在链接、转化时, 要注意一些问题。就是要深入挖掘两者的契合点。如我们写过“脊梁”, 一看到这个题目, 大家会下意识想到鲁迅的一段文字, “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考场上, 不少考生巧妙地进行了链接, 这样写道:谁说时代在变, 人心不古?古有志士仁人, 今有“最美女教师”、“最美妈妈”、“最美司机”……他们都是新时代的脊梁, 美好的人性从来都不会改变。

又如, “快与慢”和“诗意地生活”, 看似和“变与不变”八竿子打不着, 怎么链接、扣合高考作文题呢?不少考生指出:在快节奏、经济效益至上的时代下, 我们的心境发生了改变。我们失掉了一种诗意, 一种情怀。是的, 人生是应该充满劳绩, 但还需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我们变得冷漠, 迟钝, 我们缺乏一种悲悯和博爱情怀, 我们变得远离大地和河流, 我们蜷缩在火柴一样的盒子里, 除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我们的心灵开始异化, 来扣合“改变”这一话题。

有一位考生作文题为《听听那冷雨》, 文中“冷雨”是一个独特的意象, 他寄寓着诗意的生活和一种平和安详的心境, 作者这样写道:

如果李清照等待的不是书信, 而是电子邮件, 她还会写出“云中谁寄锦书来”“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的浪漫词句吗?

余光中笔下的那冷雨是浪漫而怀旧的, 雨落在蹬三轮车的斗笠上, 雨落在牵手情侣打着的油纸伞上, 每一幅图景就像是老上海的电影镜头, 黑白无声, 但意境深远而悠长。但我们却听不到那冷雨了, 我听到雨落在柏油马路上, 冰冷的防盗网上, 落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 没有那种天籁之音, 有的只是潮湿的心和一身的狼狈。

书信, 只有摩挲信笺的质感, 犹存的磨痕, 才可以承载那沉甸甸的情感呵。便捷的代价便是过滤掉其中的款款深情, 用同一字体, 夸张的表情, 冰冷的机器, 呈现文字。而字里行间的情意, 便在光电传输中消失了。

但总会有尖利的汽笛声和刺耳的刹车声, 它们毁掉那冷雨滴落出来的静谧与安详。

6.浅谈高三作文教学中的修改训练 篇六

其实不然, 好文章,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所以有人说“修改出佳作”。文章就不能厌改。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规定自己的文章要改上十遍二十遍。他所写的一篇题为“为克莱塞尔乐章而做”的文章, 最后定稿, 全文只有五页, 可这篇文章的手稿却有八百页之多。

针对考纲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文修改训练, 定能有好的收获。本人在高三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修改作文的指导, 取得明显效果。

一.练就点题之笔

这里的“题”指的是文章的主题 (或者说中心) 。考试大纲在“基础等级”有一条“中心明确”, 这是作文的生命线, 考场作文更如此, 怎样能凸显文章的灵魂是考生颇费心思的问题, 阅卷老师一般用两三分钟评一篇作文, 因此练就点题之笔必不可少。

(一) 如何在标题中点题。

1、标题的意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作文如有一个漂亮的标题, 就像人有一双美丽的眼睛, 阅卷老师就会一见钟情, 眼睛一亮, 为你的作文获得高分取得决定性的一环。因此, 平时作文, 尤其是考场非命题作文, 必须拟制一个能体现或提示主题的靓标题, 这样, 不但能刷亮读者的眼睛, 增强文章魅力, 而且能给自己写作规定行文方向, 开启灵感之门。

2、议论文拟题的原则。在审好题目的前提下, 议论文首先考虑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再考虑文采。

例如我校周考作文题“以‘环境与心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不少考生直接用该话题做标题, 让阅卷老师一看就不知其文章的中心, 影响了得分, 而且有的考生因此写着写着就偏了。我在讲评时指导学生从标题开始修改, 并出示几个好例子让学生做比较。如有学生开始拟题《环境与心境》, 后改为《坚守心中那一泓清泉》, 不仅中心明确而且有文化韵味;再如有部分以话题为标题的学生化用古人的文字改标题为《宁静致远》、《心远地自偏》、《带着心去旅行》、《别让生活的石头压伤你》等。

3、记叙文 (含夹叙夹议的散文) 拟题的原则。记叙文 (包括夹叙夹议的散文) 要提供文章线索或暗示文章主旨 (寓意) 。这也成为学生修改标题的依据。

我校周考作文题“以‘环境与心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为例, 有学生写记叙文, 叙述一位少年突遭横祸后如何顽强地挑战命运最终实现自己的舞蹈梦想, 一开始拟题《坚强的男孩》, 后来改为《心灵的舞蹈》, 扣题更紧而且极富内蕴。

以上的做法既达到话题作文“大题小做”的要求, 又增加了文学色彩, 学生写作时方向也明确了, 一举三得。

(二) 如何在文中点题。

1、文中点题的意义。

常点题很重要而且很有必要, 它能提醒阅卷老师明白考生的思路, 明白考生始终在从不同角度阐述题目, 所写内容和题目是有意识地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时它是判断一篇作文是否切合题意的一个依据。从考生角度来看, 不少考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刚开始作文是紧扣题目的, 写着写着就发现扯远了或跑远了, 这时再补救虽说还不至于判死刑, 但毕竟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笔墨, 而且使文章出现明显的硬伤。所以, 在写作的过程中, 考生脑子里始终要有一个扣题的意识, 笔下要常巧点题。这无形中会规范考生的作文内容, 提醒自己围绕题目选择材料完成作文。常巧点题的作文还有脉络清晰、主旨鲜明、详略分明等优点。

2、议论文的文中点题。

点题之笔可以是议论文中的分论点, 例如以《拥有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一学生开始写时全文明显的缺少过渡, 使文章不连贯, 改了后有分论点:拥有梦想, 拥有阳光;拥有自信, 拥有阳光;拥有坚韧, 拥有阳光。最后点题:拥有生命的阳光就拥有重于泰山的人生。对“阳光”的理解明确, 层次也清晰。

点题之笔也可以是议论文中的过渡句。如一篇议论文《成功之本在自强》, 学生说拟不出分论点, 看起来只是材料的叠加, 我提醒学生重新考虑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增加必要的过渡使文章层次清晰起来而且体现了作者的思路。于是学生增加了如下文句:举一个个人的例子后写道“同样, 自强不息的精神对现代的成功企业而言, 也是不可或缺的成功秘诀之一”, 具体分析后用“然而, 令人惋惜的是, 现代社会在生产力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之时, 一种萎靡之风逐渐蔓延”这样的句子过渡。

点题之笔还可以是议论文的开头和结尾。好的作文一般是虎头豹尾或豹头凤尾, 先声夺人或韵味无穷或耐人寻味。考场作文尤为如此, 开头好意深深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这就是心理学中提到的首因效应。结尾好则给人一种善始善终的感觉, 体现作者缜密的构思, 显示作者从容写作的状态。如月考让考生以“默默无闻与惊人神话”为话题作文。我班上一考生的作文开头是“要实现默默无闻到惊人神话的蜕变, 我们必须将两者紧密结合, 辩证地看待”, 我建议她换一个通过联想由具体到抽象的开头, 最好有排比的效果。她修改后是这样:“江河汇聚了四方的水气, 最终奔腾出惊涛拍岸的大江气势;低矮的毛竹用五年的时光积储根之力, 终于成就高大的神话。古人云“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始于累土”, 从渺小到浩瀚、由无闻到惊人, 本为事物发展规律之一, 更是一个蜕变的过程。人要实现自我不也如此吗?”这个对比让她看到希望。

3、记叙文的文中点题。

记叙文不好点题, 这是不争的事实, 竞赛作文可以含蓄、多意, 但考场作文不行, 阅卷老师的速度很快, 要让老师快速判断文章是否切题, 还要思考如何在文中点题。记叙文的开头常从叙事开始, 不好点题, 给人中心不明之感, 如果先用三言两语简明扼要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再转向叙事, 就等于既点题、设置悬念, 又给人以富有真情实感之感。这样的作文分数肯定较高, 因为阅卷教师一看就能明了你的作文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能做到"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接下去的阅卷工作主要是考虑这篇作文好到什么程度, 有多少亮点可以增加多少分。如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为话题作文。有学生开头写道:正确认识他人期望与自我认识的关系, 才能把握好人生的方向。修改后:今年春节的一段经历, 让我明白了只有自己有明确的自我认识, 才不会被他人期望左右, 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路。

记叙文, 因为在行文过程中点题不太容易, 更有必要在结尾直接点明。我的学生写的《完美的雕塑》结尾:次日清晨, 大火熄灭了, 人们忙着抢救这无妄的火灾中存活的人们。一个消防员首先发现了他 (———如同一座大山, 双手擎天, 脸色坚毅, 高大而威严) 。在他身旁一同被烧焦的, 还有一个同样托举横梁的年轻女子, 她侧着头望着他。她———是他的妻子。在他们合力支撑之下, 生命之门仍在敞开!

(没有言语, 人们只是默默地瞻仰这人格铸就的伟大躯体。在旭日的微曛之下, 他们是两尊完美的雕塑。) 括号内的文字是修改时加上的。

二.写出真情实感

(一) 、渗透情感因素———真情感人。

“考试说明”在“基础等级”新增一条“感情真挚”。文章不是无病呻吟的“涂鸦”, 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要让阅卷老师感动, 自己首先要投入, 要动真感情。真情实感的文章往往是得高分的主要原因。但是, 综观学生的作文, 在抒情方面确实问题不少。或无情可抒, 苍白单薄, 或机械模仿, 情感失真, 或感情不够健康。那么, 怎样才能写出“真情”, 怎样才能写好“真情”呢?

结合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分情况, 选取恰当的材料是关键。我们在选材时必须坚持两个原则:

1、真实原则。一篇文章, 如果材料完全虚构, 又谈何抒写真情, 使人感动呢?尤其是写记叙文, 就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 抒发真挚的感情。当然, 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 不等于生活琐事的简单“拷贝”, 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 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2、细节原则。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反映出来的。而最能撩拨我们心弦的, 也往往是一些小事。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 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 以小见大, 在平淡中见真情, 于细微处见精神。为此, 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细节, 激发他们感受生活的热情, 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例如我布置了《让妈妈》这样的半命题作文, 这本来就是一个最好写真实生活的题目, 而且通过作文希望学生更多地感受生活, 感恩生活。没想到不少学生写出的文章脱离生活实际, 或苍白或做作, 编故事的多。有一学生想写自己妈妈在升中考前半年里为自己操劳并担忧而没睡过一个好觉, 于是标题定为《让妈妈好好睡一觉》, 但缺乏细节, 没有自己的感受, 因而整篇文章显得干瘪而平淡。我建议她如果真有切身体会就选择三个最触动自己内心的情节并通过细节描写真实的情感。于是她选择了一闭上眼睛就出现在脑海的三个镜头, 并用三个对她而言特殊的日子做小标题, 通过母女对话和自己的心理描写及母亲的动作描写, 层次清晰、细节感人, 完全塑造出一位为了孩子无怨付出甚至于生命不顾的母亲和一位用行动回报母亲的好孩子, 这篇文章被当作优秀范文发到年级每一位学生手里。她由此有了写作的方向。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 向来就是动人情思的。《背影》最感人处, 就在于父亲蹒跚地努力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细节描写。

(二) 、让内容具有生命力———关注生活。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作文教学应该树立生活的大语文观, 努力做到生活作文化, 作文生活化,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关注生活,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 然后将自己观察感受所得付诸语言文字。

方法一:走出回忆, 走进生活。可以鼓励学生及时地把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 要求学生每天记生活日记,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最好也加进一点自己的看法, 每周再从中选取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写具体、详细。这样长期坚持, 学生写起文章来就会胸有成竹, 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

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 没想到学生的作文东拼西凑、套用模式、口号连篇, 缺乏真情实感。这个作文题, 一个着力点就是“感动”, 那可以是一个事件, 也可以是一种情感, 甚至是一个生活片段。但无论如何, 这都应该是一篇“动情”的文章;如果不能动人, 或者情淡, 或者情虚, 都立不住脚, 而“带着感动”就要求我们写一篇“有我之文”。其实, 在生活中, 感动我们的事物有很多, 亲情, 师长的关爱, 友谊, 包括一个微笑, 一句问候, 一杯清茶, 仁人志士的追求, 知识分子的气节, 乃至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一切生命的情思, 都会触动我们的心弦, 让我们在感动中, 感悟到生命的高贵与尊严, 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而这些“感动”, 又常常激励我们向前迈进。但学生常常把这些“感动”弃置到一边, 而要去捏造一些没有“感动”的感动。

方法二:走出校园, 关注社会。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契合了2008年的中国“事件”和中国“情绪”。南方雪灾, 奥运火炬接力, 齐心对待“藏独”, 汶川的大地震, 北京奥运会……无一不是感动中国的大事件。我们就很容易带着2008年的感动出发, 复苏一种古老的中华文化, 复兴起中华民族的道义。正如5月的汶川, 我们温家宝总理满面热泪和嘶哑嗓音, 还有“多难兴邦”的启示。中国人的2008, 我们是集体带着感动出发的。

方法三: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充分利用网络影视资源, 带进课堂;或者是讲述真实的故事。如北京奥运会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气势恢弘的开幕式, 一次次升起的五星红旗, 一遍遍奏响的《义勇军进行曲》, 一张张洋溢着热情、自豪的笑脸,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世界舞台上无与伦比的精彩表现震撼着我们, 我们为之感动, 我们为之自豪。

因此, 生活永远是作文的不竭源泉。

三.让语言亮起来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句子不通, 语流不畅的文章, 不管你观点如何深刻、新颖, 构思如何巧妙、严谨, 也很难打动读者。高考考纲提出:语言通顺 (基础等级) , 有文采 (发展等级) 。在高考阅卷中, 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生动、富于表现力, 在各项指标中权重值往往最高。

我们学生作文的语言往往干瘪、枯燥、乏味, 缺乏灵动与生气。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语言平俗, 形象简单;用语繁琐, 句式单调;叙述枯燥, 表达简陋;一叙到底, 不够生动。

那么,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在应试作文中怎样做到“有文采”呢?

下面是一学生描写人物的片段:

门被打坏了, 开了一个拳头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 说:“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说:“没看见。”旁边的张小勇还帮董小天说话。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董小天不承认。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没看见。”李星说。

修改后增加了不少细节描写:

门被打坏了, 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 瞪着眼:“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 冷笑着:“鬼知道, 又没有人叫我一定要看好门?”旁边的张小勇, 朝老师做了鬼脸:“哈……, 开了窗, 好通风。”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是董小天, 他来时, 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 他就抬起脚, 用力一踢。”董小天脚一跺:“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 不要诬陷好人!”“我才不瞎说呢, 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 做了坏事, 还要耍嘴。”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我, ……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一口水, 神情恍惚。

人物各自的思想境界以及性格特点活灵活现。记叙文, 细节描写不可或缺, 贴切的细节描写更是文章的生命源泉。

在写作时, 还可以运用偶句, 使语言凝练;使用散句, 让语言流动;运用排比, 给语言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适当的反复, 给人一种一咏三叹的节奏。

在说理方面例如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话题作文, 有学生写了这一段:“为何鲁迅如此受人敬爱?鲁迅的笔下不是绵绵情思, 奇幻的遐想, 是对国民、对民族的深刻思考, 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认识。”文题既然是“高度问题”, 此段就应该紧紧瞄准“高”字来写, 用两个“深”怕是没有正中“靶心”。修改后:“为何人民如此爱戴和敬仰鲁迅?为何旧势力如此害怕和憎恨鲁迅?是因为鲁迅的笔下没有风花雪月, 没有低愁浅恨, 有的是对社会弊端深入的认识, 有的是为疗救痼疾开出的精准的药方, 而这些无不反映出鲁迅‘凌泰山之顶’的文化视野和开风气之先的思想高度。”

经过修改, 使内容具体了, 突出了中心, 也显示了作者的语言功底。

语言的训练是通过感受好的语言, 通过大量精彩文、段、句的反复诵读和模拟, 通过对作文语言的反复自改和互改, 逐步形成自己良好的语言习惯和风格。

7.高三优秀作文星愿 篇七

一、前期准备

摸底: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对所在班的学生进行作文水平摸底, 教师通过仔细批改学生作文, 能较全面、较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教师可以布置两次作文:一次不具有审题难度, 具体做法是, 先在写作前给学生审好题目, 再让学生写作, 目的是能较好的体现学生作文的真实水平;另一次作文审题有一定的难度, 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具体实施方法

1. 学生分组。

按照学生的在作文水平及学习能力精心分层、设组。分层和分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第一步。根据前两次作文批改的具体情况, 并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将学生实施分组, 具体如下:审题组, 内容组, 结构组, 语言表达组, 还要注意每组学生都要注意好、中、差互相搭配 (每个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以后发展情况随时调整) , 将班里的学生重新造册登记, 使每一名学生层次划分一目了然, 这样教师比较容易掌握各组的具体情况, 为以后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依据。每个学习小组设组长一人, 负责做好合作学习的组织工作及全组同学尤其是差生的学习帮助工作。 (分层情况不能明确告诉学生, 而是先采取隐性分层的做法, 否则会对各个层次的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这样分层、设组的优点是对各类型的学生都顾及到, 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潜力, 有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要求分组。

根据各组作文特点提出不同的作文要求, 具体如下表:

在教学中, 要注意分合结合, 除对不同组进行不同的内容教学外, 还要善于发挥同学的互助精神, 让有写作优势的学生发挥其优势, 让他们在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同时, 还要协助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教与学。

3. 教学内容分组。

作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以班级教学为主, 小组教学为辅。总的原则是教材、进度、课时数、教学手段及教学活动形式等方面基本统一。一般而言, 共性问题采用班级教学解决;不同组的问题则采用小组教学。根据不同组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实现不同组学生的不同提高。现以结构组为例。

结构在高考作文中的要求是结构完整, 层次分明, 那结构组在复习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学:第一学生了解文章结构的基本形式:递进式、因果式、并列式、对照式;这些结构可以通过选择典型的课文和高考优秀作文让学生揣摩, 模仿。第二特别注意训练文章起始段、引入段、过渡段、重点段、小结段、总结段、收束段的布局, 从而真正做到层次清晰, 上下有序;精致衔接、有机关联。如训练学生议论文构段能力, 我往往先给学生展示完整段落的框架:中心句+过渡句+举例句+总结句, 再用实例给学生讲解每种句子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模仿典型的文段写片断文章。这样一步步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进而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提高学生作文结构能力。

4. 课堂教学分组。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 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差异教学的关键所在, 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 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教学中采取“大班导学, 小组议学, 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课堂提问要注重层次性, 具有启发性, 及时点拨, 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 让学生“不跳得不到, 跳一跳抓得到”, 只要努力, 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课堂教学形式也要灵活多样, 积极引发各层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如片断作文《一脚漂亮而惊险的射门》, 要求: (1) 对足球破门而入的场面作形象的描绘; (2) 通过正面、侧面描写刻画出射门的“漂亮”、“惊险”; (3) 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至少做到一个要求) 。作文能力稍差的学生可能选择第一个要求, 中等作文水平的同学可能选择第二个要求, 作文高手三个目标都能达到。

5. 评价分层。

作文评价是语文教师对涉及学生的各种因素和现象做出的价值判断, 多以作文的等级、分数或评语的形式表现。作文评价的目的是为促进作文教学,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写作。评价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评价的标准的制定要根据学生分层的实际来考虑。作文的评价, 对各个层次的要求要有区别。基本的原则是看学生在该层次中有没有达到目标。

上一篇:中秋及主题班会下一篇:初中教材语文说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