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腐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精选11篇)
1.论中国腐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篇一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
本周,关于“自来水合格率仅50%”的消息在网上迅速流传。消息源于2009年住建部对全国4457个城镇自来水厂的普查,其中城市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仅为58.2%。媒体人杨永平微博讲了个故事,或许只是个段子:某自来水厂带瓶自来水去荷兰参观人家的自来水厂,并请他们检测。结果是,重金属严重超标,达不到欧洲污水排放标准。
段子未必可信,但折射了国人对自来水危机的心态,而自来水危机,又应置于普遍的食品安全危机中。有网友戏谑说:中国人就是一张化学周期表——2006年,苏丹红;2008年,三聚氰胺;2009年,瘦肉精;2010年,地沟油;2011年,染色馒头;2011年,牛肉膏;2011年,毒豆芽;2011年,塑化剂;2012年,皮鞋胶囊;2012年,人造猪耳;2012年,“农残”茶;2012年,甲醛白菜;2012年,蓝矾韭菜……
新鲜韭菜上竟有蓝色粉末,摸一摸还会染蓝手指。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南京市民在市场里购买到了“蓝矾韭菜”,商贩为了保鲜而给蔬菜喷上了蓝矾水,过量食用可能造成铜中毒。最近的蔬菜界有点热闹,先是传出卖白菜的菜农为保鲜而在白菜上喷上甲醛,当百姓还在思考怎么应对甲醛白菜的时候,蓝矾韭菜又来了。近日一些不法菜贩为了给韭菜保持保鲜,竟在在韭菜上喷蓝矾水。专家表示,蓝矾吃多了会腹泻,严重者甚至肾衰竭而死。“蓝矾是一种工业化学原料,在和蔬菜发生反应的过程中会渗入蔬菜中,对胃肠道有强烈刺激作用,一次食用多量可能造成呕吐、腹泻、黑便等症状,导致急性胃肠炎、黄疸,严重者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是死亡。南昌、沈阳、郑州、大连等城市均作了市场调查,未发现蓝矾韭菜。关于“猪肉白菜炖粉条的忧郁”的一则凄凉段子也在微博广传。问:“粉条,怎么只你一个人来了”?答:“猪肉前些天出了事,来不了;白菜这两天也出了事,也来不了……”不过,网友迅速补充说,粉条也来不了啦,请自行搜索“墨汁粉条”、“硫磺粉条”。
“易粪相食”,话糙理不糙,我相信能得到社会广泛的共鸣与认同。自己制造的垃圾食品,自己当然不会吃的,但是,当我们被垃圾食品包围、蒙蔽时,每个人吃的都可能是垃圾食品。譬如,我不吃含工业明胶的果冻,却难免不吃工业明胶造的胶囊;你不吃含瘦肉精的猪肉,却难免不吃地沟油;你不喝有毒的牛奶,却难免不喝含农药残留的茶叶……无论愿意与否,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现在我们吃的有些不是食品,而是垃圾;我们身体补充的不是营养,而是“毒素”。当“问题食品”呈泛滥之势时,“易粪相食”堪称现实生活的形象写照,这是国人共同的悲哀。更让国人费解和愤懑的是,虽然我们已经到了“易粪相食”的尴尬境地,虽然三聚氰胺、“大头娃娃”等食品安全事件震惊中外,但“问题食品”还是频繁曝光,行政机关部门的市场监管依然乏力,十几个“大盖帽”管不住一根有毒的豆芽、一桶地沟油也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原因
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国内原因,也有国外原因;既有生产者问题,也有消费者、监管者问题。下面我门就从几个方面简单讲一下。
1.源头控制不严:食品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原材料直接来源于农牧渔业,农牧渔产品的质量状况决定着最终食品的质量水平。但是,在农牧渔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影响其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等都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在牧业和渔业,环境污染、抗生素滥用和违禁药品的使用,饲料添加剂的不安全使用等,都会使有害物质进入动物体内,并随着动物的生理活动,在动物体内产生富集。这些富集了有害物质的动物体本身或者动物生产的蛋、奶等产品必然不符合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2.生产者缺乏社会责任感,一心向钱:对于一个负责任的食品企业而言,提供安全的产品应该是他们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要追求利润,质检过严必然提高成本。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对产品质量控制都十分严格。相对而言大企业控制严些,但是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让我们看到了所谓大企业的严格质量控制形同虚设。大企业如此,而不少的小企业呢,质量安全问题更多,大多没有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更有一些不法食品生产者为了短期的金钱利益,置消费者生命安全与不顾,擅自使用各种化学方法“伪装”或“美化”产品。
3.消费者: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其次,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消费者维权难。对食品安全引发的消费者权益损害,消费者却面临着索赔难的困境,在与经营者交涉中,消费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其原因在于,食品发生质量问题,责任不易认定,消费者举证存在困难,经营者往往推卸责任;鉴定费用高,面对高额维权的成本,消费者往往采取自认倒霉的态度;消费者在购买食品过程中索证难及自身索证意识差,也是造成权益受损后索赔难的重要原因。
4.管理部门:多头管理。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我国媒体曾批评《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食品安全监管引人关注》,对于多头管理的危害,消费者有目共睹,出了问题,哪个部门都有责任,哪个部门都不负责,所以,有必要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
5.执法部门的不作为:对于食品进行免检,是执法部门最大的不作为,其次还有对于消费者的投诉处理慢,推诿扯皮现象比较突出。
6.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一方面,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中国的《食品卫生法》规定,对违法企业只能是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或者处以额度不高的罚款(一般都是在 3 万元以下),只有“情节严重”才会被“吊销卫生许可证”。可见,中国法律中对食品犯罪的处罚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都要轻得多。这样轻的处罚,使生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比守法成本还要低,所以这对于打击制造低劣、伪冒食品者几乎起不到威慑作用。
7.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盲目跟风报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有头无尾,过度膨胀了某些所谓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人们的恐慌。
8.转基因食品大量上市,安全与否尚未知,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食品安全埋下了一个潜在的炸弹。例如,我国大豆市场以及与此相关的大豆制油企业几乎全部被外国尤其是美国控制,转基因大豆油和其他大豆制品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食品领域一定的比重,所以它的影响也是极广泛的。一旦转基因食品爆发问题,那么后果不可想象。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些对策
1. 强化企业责任:作为一个食品企业,生产安全的食品,不仅是它长期生存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也是其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和基本道德。因此,必须严格按照食品标准生产和加工食品。要建立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程质量监控,不能仅仅把重点关注在最终产品的监测上,而是要对原辅材料的供应、食品加工、流通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控制,建立质量信息的可追溯机制。完善食品安全快速反应机制,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处理,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要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种植或规模养殖,控制原料质量。
2. 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其监管职责,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集成食品安全管理主体,变多头管理为责任主体明确的单一垂直管理体系。加强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应当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对食品的准入市场管制,提高食品的准入市场门槛,严防“三无”食品流入市场;要有效规范食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生产、无证加工食品的行为;要整合食品安全监督、检测资源,更新检测装备,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对食品从生产、加工、管理、贮运、包装到销售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监控;要全面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食品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加强源头控制,治理环境污染,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减少农牧业中化学制药的使用,保障消费者获得安全的食物供应。
3. 完善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首先,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系统。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食品安全生产领域内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标准。同时,要提高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使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次,要加强法律法规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巨额赔偿制度,对生产和销售质量不合格、不安全食品的厂商处以高额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应当加重追究其刑事责任,以达到足以震慑其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作用。
4. 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通过加大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使消费者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常识和健康饮食知识,使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自觉抵制“问题食品”,把食用不合格食品杜绝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之外。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工具,定期组织健康饮食宣传活动,有计划地报道食品安全知识,并且要及时曝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一些不法厂商及其商品,披露最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以保障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5. 新闻媒体要严守职业道德,避免跟风乱报道。
2.论中国腐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篇二
1. 个人私利主义, 理想信念缺失
在大学中, 一部分学生可以做到为实现人生理想或者读研, 出国深造等实际目标而努力学习,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茫然,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没有学习的动力。持有进入大学就是去混日子、混文凭的想法。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贪慕虚荣、爱慕享受, 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对物质强烈的追求和自身并不能满足物欲的现实产生强烈对抗。在这些人看来, 为国家或者民族读书根本就是一句空话, 表现出明显的个人私利主义和功利主义趋向。
2. 荣辱观念淡薄, 心理敏感脆弱
荣辱观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道德判断, 但是由于受到娱乐宣传的庸俗化和社交生活的侵蚀等, 部分大学生在道德判断上出现了错误的偏向, 从而呈现出道德行为的失准。这也使得他们的精神信仰的变化令人担心, 中华民族一直奉为传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修养在他们眼里变为不懈和迂腐。与之而来的问题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不稳定性, 敏感和脆弱几乎是他们的通病, 一直如温室的生长环境让他们不愿去磨砺自己的品质, 一旦遇到挫折便束手无策, 陷入萎靡痛苦, 不能采用健康的心态面对社会。
3. 迷恋虚拟网络, 价值取向偏差
网络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为人的生活的大学生的学习带来的诸多方便。但网络的复杂性不可小觑, 它常常使得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不仅沉迷其中, 还陷入迷茫的价值观紊乱的状态。由于网络的虚拟特征, 大学生不仅会从中受到一些负面的、消极的信息影响, 甚至还会毫无顾忌地在网络中发泄, 并对这种行为形成依赖。或者在其中寻找一些低级的欲望满足而导致网络成瘾不能自拔。
二、造成当前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原因
1. 社会原因
随着上世纪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的削弱, 大学生开始对社会主义信仰产生质疑, 尤其在经历改革开放后, 人们看到的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富足, 于是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倾向。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不能积极面对, 都归结于社会主义的弊端, 这种对信仰的质疑和困惑使大学生陷入迷茫。同时, 一些地区封建迷信的风靡以及互联网迷信的传播, 这些伪科学的东西也动摇着大学生的信仰根基。
2. 学校原因
高校的思想教育大都采用灌输式的传输, 这种不平等的信息传递对大学生的思想触动十分有限, 有的甚至适得其反, 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同时, 越来越多的学校导向重视成绩忽略学生的思想状态, 这也潜在使学生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松懈。
3. 家庭影响
家庭式塑造一个人价值观最初始的地方, 然而, 社会的一些消极情绪在影响了大多数人的父母后, 也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信仰养成。父母的行为受到消极价值观和人生观支配时, 大学生也在父母身上学到了这些, 这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十分不利。
4. 个人因素
这一代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狂妄自大的同时又有很强的自尊心, 对任何事都倾向于持着批评的态度, 行动上的反抗性、主观性和随意性让他们主张标新立异, 宣传个性解放。但面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却无法做到免受其侵蚀, 往往最终落得原有思想被冲击, 清醒的头脑被蒙蔽。
三、解决我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对策
1. 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
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高校应当开设专门的信仰教育课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用逻辑的力量让大学生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空话套话, 而是具有理性的科学之美的, 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追求, 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信仰。
2. 为大学生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想要让当前大学生重新找回信仰, 就要有一部分在思想和文化上都有一定内涵的人来起模范带动作用。中国的知识分子应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 重新挖掘和塑造大学生信仰。
结语:当前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 种种信仰缺失和偏差的表现可以归结为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影响和个人因素四个方面, 为解决问题, 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两点意见, 一是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 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 尊重学生认知能力, 客观理性地开展信仰教育。二是为大学生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扭转大学生的信仰缺失问题。
摘要: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虚拟网络等方面的冲击, 中国大学生存在的信仰缺失或者信仰危机问题令人担忧。个人私利主义, 理想信念缺失;荣辱观念淡薄, 心理敏感脆弱;迷恋虚拟网络, 价值取向偏差都是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方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建立正确的信仰。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问题,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淑增.谈高校的信仰教育与素质教育[J].泰安师专学报, 2001 (01) .
[2]周婧颖.信仰教育, 教育的终极关怀——在中西文化背景下分析[J].青年文学家, 2010 (02) .
3.论中国腐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篇三
关键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中图分类号:F014.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44-0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状况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被打破。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的,如何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这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
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
洛伦茨(M.Lorenz)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程度时,创造了所谓的洛伦茨曲线。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提出了计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统计指标,称为基尼系数。它是最常用的反映收入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差距越大。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该系数在0.2以下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单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收入分配较为合理,在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扩大,在0.4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相当悬殊。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应给予高度关注。
1.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16,1988年为0.386,2001年为0.395,现在已达0.45左右,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据测算,在我国现有80 000亿元左右的居民储蓄存款中,20%的高收入者拥有了80%,即64 000亿元,人均近25 000元;而80%的人口只有20%,即16 000亿元,人均约1 500元。另据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最富裕的20%家庭的收入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50.24%;而最贫穷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
2.城乡、地区、行业及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具体表现为:(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据统计,按可支配收入计算,城乡差距为3∶1;若按货币收入计算,差距为4∶1;若加入各种有利补贴,差距为6∶1。朱光磊认为,197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75∶1,1995年为2.47∶1,1998年为2.54∶1,1999年为2.65∶1。如考虑住房、医疗、物价等补贴,城市居民收入要比农村居民收入至少要高出4倍。陈益龙认为,农村居民人均在1 000元以下的有12%左右,与城市居民10%最高收入户的收入相比,比例为1∶12[1]。(2)地区之间收入呈东高西低的特征,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划分来看,东、中、西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系数在1978年分别为1.20∶1.09∶1,1998年则提高到1.94∶1.35∶1。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北京、广东、江苏1988—1995年期间人均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是81.9%、78.9%和64.7%,而同期甘肃仅为0.6%。(3)不同阶层、行业、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2000年初对全国15万户城镇居民进行的抽样调查,全国城镇居民不同阶层、不同行业差距明显拉大。如果按户人均收入由低到高分线,计算各组户人均收入及其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其中,20%的高收入户占总收入户的42.2%,户人均收入达992元,20%的低收入户仅占总收入的6.5%,户人均收入124元,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户人均收入比为8∶1,差距相当大。行业之间的差距亦呈扩大趋势。1978年,我国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工资之比是1.38∶1,1998年则升为2.35∶1。一些垄断行业、新兴行业部门,金融、烟草、电信、电力部门收入增长很快,各类奖金、福利很多。而一些传统部门如冶金、煤炭、纺织等行业的职工收入增长就相对缓慢[2]。而私营企业主、外企中的中方雇员、项目经理、明星的收入与下岗工人、失业人员和落后地区的农民收入对比鲜明。
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不是单一原因所致,而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其中,既有合理合法的原因,也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原因。
1.就业机会的不均等
收入分配不平等既有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原因,也有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带来的后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升级给“富者”带来了增收的机会,却减少了“穷者”的就业和收入机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推行的一些体制改革带来了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引起了收入分配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分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所实行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富者”增加收入,但“穷者”增收的环境没有大的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在三方面的政策安排上对收入分配的平等性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是全国各地兴起的城市化浪潮给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积极影响不大;二是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过程中,政府为“穷者”和“富者”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三是我国金融制度和政策的不当安排,也是“穷者”和“富者”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3]。
2.收入高低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密切相关
就劳动者自身而言,较高的工资收入是和熟练地掌握较高的劳动技能密切相关的,而熟练的技能又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连。因此,从受教育程度和收入高低的关系看,劳动者由于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劳动技能不同而形成收入差距。一些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收益进行了经验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年限与他所获得的收入成正比变动关系。就是说,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比只受过中学教育的人在收入上要高得多,而中学毕业的劳动者的收入要比小学毕业的劳动者的收入高得多。而在同一年龄组内,文盲的收入水平是最低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收入水平基本上反映了劳动生产率水平,这样,从教育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中又一次看到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熟练劳动和复杂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多倍于简单劳动和非熟练劳动。能从事复杂劳动的人才短缺和不足,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力大量过剩,使收入拉开差距。
3.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法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也会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4.由于人们占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不同,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客观上也会造成人们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的差距。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教授在2003年就指出:“我国的土地和自然资源这两类最值钱的生产要素的价值,在国有资产的统计中根本没有数据,而是分布在各个企业里,由各个企业小集团利用,成为企业资产甚至个人资产。结果这一块造成了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也造成企业盈亏的模糊。一些资源性的、垄断性的企业,如果不是占有着自然资源又不交资源税(所谓利润留归企业),占着土地又不交地租,也许早就亏损了。随着我国经济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开放,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土地和自然资源及收益的分配,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私人资本(包括外资)无偿分享这些资源,国有资产将更加大规模地流失。可见,土地和自然资源配置不当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原因。”[4]
5.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甚至负增长,是形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城市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下岗职工增多,城市安排自身失业人口压力很大,不可能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容易转移出去,企盼农民收入增加就将是艰难和缓慢的。其原因就在于农业的投入和产出都很低。
一是耕地锐减,每年以三四百万亩的速度递增,而人口以每年1 500万的数量递增。我国人均耕地比建国初期的2.7亩下降了近一半。滞留在有限耕地上的劳动力愈来愈多,不仅难以实现规模经营,而且土地经营规模反而愈来愈小,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成为农民收入提高的巨大障碍。
二是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飞涨,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使农民投入相同经费的收入大幅度下降。
三是由于农业生产结构、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落后于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流通体制与市场发育的不完善,致使一些地方、特别是其主产区,出现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农民的实物产出不能转化为货币。
四是农村劳动力剩余,没有活干,当然也就增加不了收入。这一方面是由于乡镇企业中资本代替劳动的趋势愈来愈明显,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愈来愈小。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企业大量职工下岗,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阻。
五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以来,由于国家计划配置资源比重下降,资源市场配置的趋利性和农业天生的弱质性特点,使以农业为主的农民在资源占有的竞争中处于弱势,资源占有份额小,当然经济产出也就相对要少,收入就相对少。
六是农民增收缓慢,除了农产品市场制约,以及非农就业困难加大表层原因制约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制度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体制及其经济政策,造成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制度障碍,如户籍制度和相关的就业政策严重地限制着劳动力流动,使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少得多。
6.非公有经济内部分配机制决定的内部收入差距、非公有经济和公有经济之间的工资悬殊,造成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收入差距。这个趋势的发展,将成为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7.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到位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导致大量不合理收入。在部分领域,对于有限的社会资源的调配,仍取决于权力关系而不是市场因素,即依靠行政权力,以国家的名义占有和瓜分本属于全社会的经济资源,由此造成垄断部门的从业人员与所占有的资源比例极不协调,尽管其从业人员不多,但所占有的经济资源极为惊人。由于它们长时间垄断行业资源,使从业人员待遇极为优厚。由于对统一市场的不合理分割和地方行政干预导致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不能正常、合理地优化配置和整合,从而形成人们在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异。除此之外,形成收入差距不合法的原因主要有:个体私营业主的偷税漏税收入;由于权力市场化、商品化而导致的各级党政官员的腐败贿赂收入;走私贩假等其他的非法、非正常收入。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收入分配不公,这种分配不公很容易引起人们的不满,进而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实际上,收入差距扩大并不必然会引起人们对收入分配的不满。如果收入差距扩大来自于人们认可的原因,如劳动贡献、知识技能,甚至个人机遇等原因不仅不会引起不满,反而会成为提高生产率的激励因素,这也是改革的初衷和目标。相反,通过利用一些非法手段,借助权力和垄断力量来获取个人私利的行为,将会引起人们巨大的不满。如处理的不好,就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三、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必要环节,是由相互联结的若干部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收入分配问题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出现的问题,涉及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方面面,既涉及到分配过程,又涉及到分配结果;既包括初次分配问题,又包括再分配问题;既牵扯到收入分配政策调整问题,又牵扯到税收体制改革问题。因此,必须全方位地分析、比较、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即正确理顺分配关系,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解决分配领域的诸多矛盾,防止两极分化,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可承受的范围。江泽民同志曾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指出:“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各方面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防止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而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1.发展教育和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的分配取决于财产所有权和财富积累的分布状况,而收入的分配取决于知识技能、职业培训和这些技能的市场价格。当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关键是发展教育和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搞平均主义。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中的差距,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解决。只有经济发展了,生产率提高了,才能减轻和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吸收的就业人员就越多。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不可避免地与经济波动相联系。当经济运行转向不景气时,不可避免地有大量的企业陷入困境,程度不同的减员是他们可能采取的措施之一。这就会造成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相反,当经济开始回升时,景气预期将促使企业纷纷扩大经营规模,纷纷雇佣劳动力,新企业也不断涌现,这些都急剧地扩大了社会就业量。就业越充分不仅为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提供经济基础,而且也解决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坚持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相结合的分配原则。在收入分配调节中,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效率,机会均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在再次分配中注重公平,统筹安排,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提高社会再分配能力。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大额财产税、特别消费税;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通过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3.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即劳务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应主要从工资性收入入手,尤其是外出就业的现金收入。农民外出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当前和今后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除此之外,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开拓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等,都是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4.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严厉打击以各种方式获取非法收入和不正当收入的竞争行为,对垄断企业建立资格审查及事后监督机制;加强对垄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力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规范收入分配行为。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为市场竞争主体提供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积极营造一种使人们通过知识、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来致富的社会环境。
5.强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必须深化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制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定薪,适当拉开不同岗位的收入差距,对于企业要提高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员的收入水平,对于机关事业单位,要在继续增加公务员和教师工资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拉大职务、职称之间的收入差距[5]。
6.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还要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正确处理工资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既要随着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工资,又要防止工资增长过高过快,就业岗位减少而增加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刘澈元,窦开龙.2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讨论概述[J].国民经济管理,2003(3).
[2] 钟礼国.对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的认识及对策[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4,(1):158-159.
[3] 马晓河.我国居民收入的不平等到了什么程度[J].体制改革,2003(11).
[4] 樊纲.土地和自然资源配置不当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原因[J].劳动保障通讯,2003(11).
[5] 王红宇.论我国分配制度改革[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1).
The Actuality, Reas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Widening Gap in Chinese
Residents' Income Allotment
SONG Gui-xia,SU De-min
(Institute of Economy Development,Daqing Normal College,Daqing Heilongjiang 163712,China,Daqing Expert Committee,Daqing Heilongjiang 163002,China)
Abstract: From the reform and opening abroad,the gap in residents' income extended continuousl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come gap, we should carry out the counterplan :to develop education and economy; to extend the employment;to insist the allotment principle that the employment has the initiative and looks after both sides equity to combine together;to slice solid increment farmer income;to make the market competition order criterion, to strengthen the income allotment system reform, to perfect the lowest wages guarantee system etc..
Key words: China; residents'income; allotment gap
4.论中国腐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篇四
1.房子——不能承受之痛
房子被网友们列为老百姓人生最难的一关。2007年开始有一个流行的民谣,说一头要被杀的猪突然开口说话“今年我贵,明年米贵,2009年的房子没人睡”。诙谐表达了老百姓对房子降价的期盼。今年,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老百姓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然而,政府投资4万亿救市却令老百姓大惑不解,各方人士的众说纷纭亦让他们感觉一头雾水:2009年房价到底降不降?
2.物价——我是风筝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物价上涨的压力不亚于头顶上的房子。央行对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表明,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物价过高难于接受,对未来物价有超过六成的人判断会继续上涨。近半数的被调查者感受到了物价上涨的压力,特别是近期肉、蛋、菜价格的连续上涨。
3.就业——屋漏偏遭连阴雨
就业乃民生之本,而2009年的就业似乎比往年承受着更多的东西。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能否顺利就业成了老百姓的心头之患,而促进就业,无疑成为2009年政府面临的最大民生考题。
4.食品安全——不要事后诸葛亮
有人说,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今年,三鹿、鸡蛋又让我们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威力。
5.媒体——你还能说真话吗?
封口费的规则早已程序化,成了媒体的潜规则,更是整个社会公开的秘密。封口费,撤稿费,开口费,宣传费,赞助费,拿钱签字的时候写信息费„„这些额外的好处擦亮了媒体这个行业的金字招牌。而2008年几起媒体事件却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轩然大波。一起是刘韧涉嫌勒索,另一起是山西矿难。
6.看病难——不敢进医院
中国社科院发布2009年《社会蓝皮书》,蓝皮书指出,2008年全国社会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物价、看病、收入差距和失业是最突出的社会问题。
多少人不敢卖进医院的大门,甚至闻医色变?“看病难、看病贵”之所以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服务态度或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问题,而是涉及整个非营利机构改革的大问题。看病贵,不仅仅是贵在药品价格上,医疗器械检查费用也极其昂贵,而“毒瘤”依托横行无忌更让患者雪上加霜。
7.养老——花钱底气不足
千百年来,安度晚年、老有所养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但谁来养、怎么安,在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却还不很健全的今天,越来越成了一个问题。记者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并确保明年春节前广大企业退休人员拿到调整后的养老金。这是自2005年以来连续第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这是个好消息。
8.涨工资——美丽的谎言
什么都涨价,就是工资不涨。相信很多人都在心里这样抱怨过,最近关于2009年公务员和军人涨工资的消息更是在网上疯传。2009年会长工资吗?很多人这么问过,也有很多人这么梦想。而对于在私企工作的人老说,那却只能是个美丽的谎言!骗骗自己而已。能保住饭碗就不错了,哪还敢奢求涨工资?
9.交通——黄牛党什么时候不再“牛”
众所周知,“黄牛党”就是俗称的“票贩子”。“票贩子”在北京行话叫“拼缝儿的”,而上海人称之为“黄牛党”,还有更形象的比喻把这类人称之为“票虫儿”。现在接近年关,黄牛党又开始活动了!想想因为黄牛党,春节为了回家我们不得不站上十个小时,不得不以几倍的价钱求得一票,我就来气。
10.上大学难——难以承受之重
看到这个标题,或许有人会说“现在上大学还难吗?一点都不难,百分之七八十的录取率。”是,考大学不难,但是上大学难。大惑不解吧?大学是多么悠闲自在的地方,羡慕还来不及呢!说这话的人肯定不了现在的大学生。
5.论中国腐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篇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商务营销◎
浅析中国电信顾客忠诚度现状、问题与对策
1 2
江智源 1 郭东强 2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 要: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维护好客户的忠诚度已成为了企业生存与发 展的基础,没有顾客忠诚度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中国电信要实现通信服务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向深度拓展,通过模式 升级,才能追上其他通信运营商保持领先地位。因此,本文以客户忠诚度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运营现状的分
A 析,指出中国电信集团当前客户忠诚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优化中国电信企业维护顾客忠诚度的策略。关键词:中国电信;顾客忠诚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5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8- 4428(2012)09- 29 - 03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通信服务企业的重点从以固有产品为
导向转为以客户服务为导向,如何维护和提升客户忠诚度,逐渐 成为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优先考虑的因素。随着企业之间的发 展,对消费客户竞争也愈演愈烈。然而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 于通信行业还处于卖方市场,运营商处于优势地位,运营商在过、去只注重新市场的开拓、新客户的获得,而往往忽略了原有的客 户群,这种客户流失已成为运营商竞争中所面临的尴尬。
一 客户忠诚度的内涵分析
客户忠诚度(Customer Loyalty)是一个含义丰富而抽象的词 汇,涉及消费者心理及行为层面的诸多因素,迄今为止学术界尚 未对客户忠诚的概念形成统一的观点。通过归纳和总结,笔者认 为:客户忠诚是客户对某种品牌或产品建立了特殊的心理关系(情感和信任关系),并产生重复购买或者向他人推荐的行为。它 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态度忠诚,是指客户从情感、意识 以及行为倾向上表现出来的忠诚感,是指客户在两家企业的竞 争中偏好于某一个品牌,包括从认知,情感到意向的忠诚。另一 方面是行为忠诚,主要是指客户对某品牌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为、表现加以研究,使用经验识别,接受并信任某企业,并转化为最 终购买和重复购买的行为。
二 中国电信的顾客忠诚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近年来,中国电信集团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以及外部战略上 进行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国外一些大、企业相比,在顾客忠诚度的问题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中国电信顾客忠诚度现状调查分析 1 中国通信运营商用户数量调查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2 年 1 ̄2 月份,全国移动电话用户累 计净增 2066.9 万户,突破 10 亿户大关,达到 100692.3 万户。其 中中国电信手机用户为 1.323 亿户,这已是中国电信刚刚接手 C 网时的 4.7 倍;另外,天翼 3G 用户达到 4115 万,在中国 3G 用户 中的占比升至 28%。由此,中国电信已提出新的规划,今年旗下 3G 用户将超过 2G 用户数量。3 年前,由于历史原因,CDMA 终 : 活力,而如今,在中国电信庞大用户数的刺激下,: 端产业链缺乏
CDMA 终端产业链也空前壮大,已形成了良性循环。但是,近年
来,为争夺 3G 用户,提升数据业务收入,多个国家的主流电信运 营商纷纷在手机补贴方面加大了力度。国内三大运营商也引入 了终端补贴这一普遍做法。但实施的结果却是终端补贴金额急、剧增长,盈利状况不断下行。因此,中国电信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忠诚度来提升未来的盈利能力。
2 中国电信用户数据分析
从以上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移动用户数持续 增长,而中国电信的用户在缓慢增长的过程中正在不断地萎缩,尤其是城市的固定电话业务,在九个月的时间里就减少了一千 多万的用户,而长途电话业务收入和固定电话业务收入正在不 断地下跌,可拨号上网用户数按月下跌 37%。在其他运营商用户 数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比上年同期分别减少 7.8%和 13.4%,中 国电信用户数量出现了严重的下跌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反应出、了中国电信的顾客保持能力相对于其他运营企业较弱,也间接 反应了中国电信顾客忠诚度较低的企业弱势。
3 中国电信用户忠诚度数据分析
根据工信部 2011 年对中国电信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调 查数据显示,顾客对于中国电信的感知具体业务内容熟知程度 较低,对于中国电信的业务办理的时间便利性,业务开通的及时 性和清单的准确透明性,查询费用的方便性的满意度在 36.2% 左右,而对于客户抱怨或投诉的方便性,抱怨或投诉处理的及时 性以及抱怨或投诉处理和故障申报、处理的及时性与结果的满 意率还不到 40%,对于老顾客的奖励程度,节日及不同时段的降 价幅度以及对新顾客提供的增值服务的满意率仅为 29.3%。以 上指标直接反应了中国电信的顾客对资费的敏感程度较高以及 顾客对产品质量事故的承受能力较低,也从侧面反应出了中国 电信与电信顾客忠诚度衡量标准中其他指标的要求有一定距 离,从而得出结论中国电信的顾客忠诚度较低,其顾客忠诚度水平有待提高。、(二)中国电信客户忠诚度较低的原因分析 1 缺乏以顾客为中心的客户服务体系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 11BTQ027)。
930-
2012 年第 9 期 法学研究◎
均早于证据出现的阶段,因此把自认归入证据范畴是值得商 榷的。
因此与主流观点证据说相反,笔者更倾向于意思表示说 或诉讼行为说。在意思表示说与诉讼行为说之间,笔者更倾向 于诉讼行为说,理由如前所述意思表示可改变相对人权利义 务,侧重体现的是法律效果,而诉讼行为是依法定程序参与诉 讼,侧重体现的是诉讼规则。
三、自认的不同定性对某丙诉某甲民间借贷案之影响 根据上述对自认法律属性之探讨,自认有证据、意思表 示、诉讼行为之定性。如果基于自认是一种证据,那么某丙的 诉讼请求就具备了证据支持,其诉求原则是可以得到法院支 持(利息过高部分除外,但这已经不是证据问题而是公平问 题)。
如果将自认定性为意思表示,显然某甲只是在与某乙的 离婚案件中为意思表示,答应某乙偿付某乙胞妹某丙所谓的 借款,某甲并没有要对某丙做意思表示的想法,那么某甲在离 婚案中对某乙的意思表示并不当然扩展适用于某丙诉某甲民 间借贷案件,因为意思表示所拘束的应该是为意思表示和接 受意思表示的双方。
如果将自认定性为一种诉讼行为,很显然,某甲在与某乙 的离婚案件中之诉讼行为,应该只在该诉讼案件中具备法律 意义,而不得对某丙诉某甲的民间借贷案具备当然的法律拘 束力。并且根据实际案情,某甲并未向某丙借款,如果某丙的 诉求得到法院支持,对某甲而言是有失公平的,虽然某甲在离 婚案件中的自认是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其自认有相应的法 益对价。但对某甲而言,离婚时在财产的分割上作出了巨大让 步,并承担了子女抚养的绝大部分责任,且自忖某丙不会真的 起诉,也就是说某丙的起诉是超出某甲预期的。
因此如果将自认作为非证据对待,那么某丙诉某甲民间 借贷案就缺乏证据基础,笔者认为,除非某丙能进一步提供
其他证据证明其与某甲之间存在借款事实,否则法院不应该
基于某甲在离婚案件中对某乙的自认而支持某丙对某甲的 诉求。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由于某甲与某乙的离婚案件是由法 院出具了调解书的,从法理上来说法院的生效文书除非被撤 销,否则是具有证明效力的。并且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 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1992)22 号)》第 75 条之(4“)
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 裁判所确定的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某 丙可以依据某甲与某乙离婚调解书来完成其诉某甲民间借贷 案件的举证责任。但笔者认为,当事人启动诉讼,目的是解决 当事人(包括案件第三人)之间的纠纷,并非是为案外人设定 权利义务,因此笔者认为法发(1992)22 号第 75 条之(4)所指 的当事人应该仅限于该裁判案件依法定程序参与诉讼的原 告、被告、第三人,而不能包括案外人—具体而言,某甲与某 乙离婚调解书只应该对某甲、某乙产生法律拘束力而不应对 案外人某丙具备拘束力—否则,可能出现诉讼当事人为案 外人创设权利或设定义务,为案外人创设权利尚无不可,然则 设定义务则绝无正当性可言,也违背基本法律原理。
四、结论
基于以上结合具体案例对民事自认的法律属性之探讨,笔者认为将自认定性为一种诉讼行为更合适,并且当事人的 自认原则上只在依法定程序参与或应参与案件的当事人之间 产生约束力,而不应该对案外人产生约束力、不应该具备直接 决定案外人案件的证明效力。
作者简介:
夏梦灵,男,汉族,南京大学 2010 级法律硕士研究生,江苏天 晖律师事务所律师 / 合伙人。
(上接第 30 页)断,通常情况下客户不会将自身原因考虑在内,而 将责任完全归咎于企业。因此现代企业应该及时对服务失误的原因 进行合理的解释,使客户考虑到外部因素或是员工个体因素,避免 客户主观的将失误原因归咎为企业整体,这样将有利于维护企业形 象并降低服务补救成本。
再者,认真了解客户期望,实施恰当的补偿方式。企业的 补偿方式包括道歉、折扣、免费赠送优惠券等多种方式,对于 在何种情况下要采取何种补偿方式并没有通用的标准。因 此,只有真正了解客户的期望,使客户参与到补救决策中来 并及时以恰当的补偿方式给予恰当的补偿,使得补偿与其期 望水平相匹配,才能有效消除客户的不满情绪,重新获得客 户忠诚。
参考文献:
[1]盛联业,才凤艳.顾客忠诚的内涵及其价值衡量(第 1 版)[M]. 商业时代出版社,2006,2.
[2]白飞.通信网络管理发展现状分析[J].科技资讯,2010,)(15. [3]陆富琪.电信增值业务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信息网络 2004,03),(.
[4]孙柏林“企业转型战略研究[J].2009,02).(. 中国电信” 的 [5]陈企华.成功留住老客户[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0.,作者简介:
江智源,男,企业管理香港在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技术 与现代管理;
郭东强,男,教授,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导,研究方向:知识 管理与企业管理信息化。
6.论中国腐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篇六
一、当前中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 会计人员的非独立性, 消弱了内部监督的效能。
谋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会计具有某些管理职能, 只有会计人员和管理当局目标一致, 才会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管理, 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经济交易的复杂性, 客观上要求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会计记录、计量、报告都要服从于企业的整体目标, 这样才能目标一致, 战胜竞争对手。虽然《会计法》和职业道德规范都提及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和审核职能。但是由于雇佣契约的主导权不在企业会计人员一方, 而雇佣关系的存在, 就丧失了作为监督职能实现的可靠保证———独立性。企业会计人员不能不考虑雇主的利益。因为只有尽力取得雇主的信任, 才能获得雇佣关系的发生和维持。从实践上看, 企业会计人员根本无法阻止管理当局的违规行为, 在大多数情况下还会成为参与者。
2. 不能清楚地监督经营者的经济责任与经济活动。
当前, 经营者在监督体系处于主导的地位, 是会计监督权的授权者, 而审计与会计人员享有该项权利, 而且, 他们享有的会计监督权是不完全的, 是受到很多条件限制的, 另外, 该监督权对经营者缺乏时效性。无法有效地控制常见的经济责任与经济行为。中国现行监督体系的事后监督不实际过于形式。一般来说, 经营者被监督的常见形式是社会审计监督, 注册会计师是该项权利的施行者, 所有者间接享受该项权利。可是, 现实中的很多情况导致审计关系复杂和烦琐, 导致社会监督脱离现实。基本职能界定不清, 导致三种监督职能混淆。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共同构成会计监督体系, 但它们之间的职责、目标、实施手段以及承担的责任等存在很大差异。有关规定明确了三种监督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国家财经法律、法规, 但并没有具体的要求。没有体现出三者监督之间的差异性, 导致三种监督职能混同。政府监督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具体体现为: (1) 监督体系个部门的义务分配不正确, 一些诸如审计和财政等部门值关心自己的业务; (2) 监督途径没有及时更新, 缺乏威慑力; (3) 政府职能的变化远远赶不上经济管理的进步。
3.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难以适应新会计准则。
会计监督作用发挥的好坏与否同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相关, 一般来说,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越高, 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会计的监督作用就越大。近几年, 中国会计人员奇缺的问题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一般, 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再者, 有的会计人员监督意识不强, 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职业风险意识, 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 有意造假, 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二、完善中国会计监督对策
1.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会计法》规定, 各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这一规定, 明确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对象是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手段是对本单位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实行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会计监督方面的职权主要是:一是发现会计账薄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 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 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 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说明原因, 作出处理;二是对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 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报告, 请求予以纠正。由会计人员承担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其主要任务是在企业管理者的领导下, 通过对记账凭证的审查、财务收支的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财务报告的编制等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 并保证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活动在法定允许范围之内。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心须符合下列要求: (1) 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 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 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 (3) 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 (4) 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2. 有效行使会计监督权利, 要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基础。
从目前的情况看会计监督不到位, 确有管理体制上的制约, 但会计人员的素质过低, 对职业道德水平重视不够, 法制观念淡薄也是重要原因。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是有效行使会计监督权利的先决条件。首先, 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会计人员作为单位的理财人, 掌握单位的财权和经济秘密, 稍有不慎, 就可能给国家、集体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所以会计人员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牢固树立为国理财、为民理财的思想, 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其次,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工作政策性强, 专业性强, 并且会计监督权利是一项综合经济管理权利, 没有相应的知识水平作基础, 权利只能束之高阁, 所以会计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 努力学习, 钻研业务, 提高技能, 不断扩大知识面, 尽量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与会计监督权利相适应。会计主管部门或单位领导应重视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对会计人员从严考核, 从严要求,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3.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应高于其他行业, 这是由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会计工作经常处于各种利益的交叉点上, 因此会计人员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 公平地对待利益各方。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已刻不容缓,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综合治理会计秩序, 加大力度净化会计职业道德环境, 树立会计人员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会计管理是对人的管理, 是高层次的经济经营管理, 没有相应的工作操作能力, 权利无法落实。因此, 较高的组织协调、指导指挥、经营操作、预测决策能力, 是会计人员行使监督权利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提升管理素质。落实会计监督权利要有良好的管理素质, 通过自己的工作, 把法律的强制性变成被监督者的自觉行动, 管理才是有效的, 监督才是有力的。
4. 改革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加速实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指由政府会计主管部门依法向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派遣或任命会计机构负责人, 被委派人员在单位和上级部门领导下, 负责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工作, 保证单位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实行会计委派制, 加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 可以抑制不正之风。同时, 可以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使会计人员特别是会计机构负责人能够坚持依法理财, 保证同家利益不受侵犯, 确保会计法规及国家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
5. 加强政府监督和社会审计监督。
加强政府监督主要是加强财政、审计、税务机关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 加强社会审计监督主要是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大力发展会计师事务所是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发展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手段。只有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监督制度的基础上, 规定外部监督层次, 将专业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 保持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配套协调一致, 才能为会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为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奠定科学的基础。
6. 合理设置与科学定位内部审计机构。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以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首要解决的是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与定位的问题。目前, 有些企业同时设立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 大部分只设立审计部。如果只设审计部并将其置于总经理的领导下, 董事会对总经理的制衡就缺乏监控措施, 内部人控制的情况将更为加剧。因此, 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 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关键。最大限度地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为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会计监督是指会计工作中, 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财政收支及其他有关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加强会计监督, 不仅可以维护财经纪律和社会经济秩序, 对健全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 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由于会计监督弱化, 致使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 弄虚作假、违规违纪, 损害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 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因此各单位要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做好会计监督工作。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会计监督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会计监督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从中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入手, 探讨强化会计监督的措施。
关键词:会计监督,会计人员,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7.论中国腐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篇七
随着2010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划时代的第一代iPad平板电脑产品,全球真正进入到平板电脑时代,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已从2010年的1700万台增长到2015年的2.1亿台。中国作为全球平板电脑的主要产地和出口国,每年出口全球近80%的平板电脑,出口量大,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却缺乏竞争力。本文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平板电脑出口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缺乏竞争力的现象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中国平板电脑出口现状
(一)出口总量总额分析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产地,平板电脑是我国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据统计,2015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约2.1亿台,而来自我国的平板电脑出口量就占到当年全球平板电脑的近80%。今年以来,平板电脑市场逐渐成熟,产品研发出现瓶颈,市场需求受大屏智能手机等其他替代产品冲击,贸易条件也持续恶化,平板电脑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我国共出口平板电脑1.62亿台,出口量较上年同期下降12.2%,出口额约257.53亿美元,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1.7%,出口均价约为158.7美元/台,出口均价较上年同期下降10.8%。总的来看,我国平板电脑出口总量和总额均出现萎缩,出口可持续性存在下滑风险。
(二)出口主体结构分析
从出口贸易方式来看,我国平板电脑出口主要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但加工贸易方式所占比重正逐渐减小,一般贸易方式比重逐渐增加。以上海口岸为例,2015年经上海海关出口的平板电脑超过2200万台,其中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占同期总出口量的90%。与此对应,在出口企业主体结构上,外商投资企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电子制造民营企业较发达的深圳,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平板电脑占比也在50%以上,在上海、成都、苏州、天津等其他外商投资企业密集的平板电脑产地,外商企业出口占比更是高达90%以上,平板电脑整体出口主体结构明显体现出完全为外商投资所主导的显著特征。
(三)产品出口市场分析
我国平板电脑产品的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因平板电脑主要产品为美国苹果公司等欧美企业产品,主要产地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因而出口市场多选择物流、销售、税收等成本较低的美国和香港等地。根据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平板电脑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香港、日本、荷兰、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至美国约4062万台,占比25.02%,出口至香港约6245万台,占比38.47%,仅这两个市场就已占总出口量的60%以上,占总出口额也接近60%,可以说出口市场的集中度较高。
(四)国际市场竞争力分析
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测算,至2015年我国平板电脑出口的IMS已达到71.8%,是第二名美国的16倍多,说明我国平板电脑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确实很高,但由于平板电脑出口结构的特点,反而导致我国平板电脑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不强,和其出口量的地位形成鲜明对比。据市场调查统计,2015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最高的产品仍然是美国苹果公司和韩国三星公司的产品,其中苹果公司共出货约5330万台,市场份额占据25.2%,三星公司共出货约3480万台,市场份额为16.5%,二者之和已占据平板电脑市场近半壁江山。我国虽然平板电脑出口量大、出口企业众多,但绝大多数为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自主品牌中联想、华为也仅占据3-5%左右的市场份额,其余则基本为白牌产品出口,从产品本身的角度可以说我国平板电脑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还十分薄弱。
二、中国平板电脑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以代工和贴牌生产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
平板电脑产品并不是一种完全崭新的产品,而是由传统便携式电脑、智能手机、工控设备等多个电子产品领域不断细分、融合而衍生出来的一种产品,其对处理器制造、操作系统和软件设计、移动通信、显示成像、触摸触控等多个领域均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因而一个厂商要想研发出有竞争力的平板电脑产品,必须要在这些相关领域都有长期的积累和大量的投入,这也是为什么只有苹果、三星这类老牌巨型IT制造企业能成为平板电脑产业的开创者,进而建立起巨大的先发优势的原因。国内IT厂商虽然也敏锐的意识到了平板电脑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技术落后、积累不足、体量弱小,包括国家电子制造业的整体落后和国外技术垄断等多方面原因,因此也只能选择通过代工、贴牌等方式进入平板电脑市场,边做边学,在市场中处于跟随者的位置。
然而不论是代工还是贴牌,都导致我国平板电脑产业发展到现在缺乏自主品牌和产品,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占出口近80%,出口受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生产方式制约严重,国内生产企业成为国外企业的装配车间,从承接订单、进口零配件到出口市场的选择,均由国外企业主导,国内企业缺乏自主权,整个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出口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存在问题。
(二)产业核心竞争力弱,产品附加值较低
我国平板电脑出口是典型的外商投资主导、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为主的出口模式,在此模式下,整个平板电脑产业形成较为封闭的生产网络,产品设计和原材料多为上游厂商直接提供,国内生产厂商通常进行简单组装生产,而对核心零部件和技术的进口高度依赖,产品附加值过低,出口量虽然巨大,出口均价却持续下跌。比如芯片进口,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资料,去年我国进口各类芯片总规模达到2176亿美元,而每年我国生产出口的平板电脑中的芯片约80%依靠进口,其中高端芯片几乎全部依靠进口。以联想公司目前在美国热销的一款售价378美元的平板电脑Yoga 2为例,其制造成本据专业测算约192美元,其中各类进口芯片成本达到103美元,占产品制造成本的50%以上。除芯片进口外,各种专利使用费也占到相当大比重,比如国内厂商每生产一台具有4G功能的平板电脑,均需向高通等公司支付相当于该平板电脑售价3-6%的专利使用费,其他如光学镜头模组、指纹识别等专利技术功能也类似于此。这种对零部件和技术进口的高度依赖,加上激烈的价格竞争,使得产品很难具有高附加值,整个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处处受制于人。
(三)产品研发和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
国内平板电脑厂商进入国际市场面临许多障碍和壁垒,其中主要是研发产品中的各种知识产权纠纷以及出口目标市场的各种标准、认证和准入制度等。
首先是知识产权纠纷,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一个IT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而国内平板电脑企业因为对知识产权方面的认识和准备不足,常常在国际市场受到来自竞争对手的阻击。以中兴公司为例,其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产品在美国市场就曾多次遭遇国外企业的专利纠纷,仅2012年至今,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应InterDigital、TPL、Flashpoint、Pragmatus Mobile等多家美国企业要求开始对中兴出口美国的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中应用的电子成像器件涉嫌侵犯有关专利展开调查。在平板电脑触控芯片业中,美国新思公司也先后在美国加州北区地方法院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针对深圳市汇顶科技公司的专利侵权诉讼和“337调查”。其实这只是国内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面临专利阻击的一个缩影。在电子制造领域中,国产厂商的迅速崛起,在欧美等海外市场份额迅速扩大,给国外竞争对手造成巨大市场压力,因此欧美各国政府和企业通过运用所谓的知识产权法则企图限制中国企业产品出口。
除了专利阻击,海外抢注中国知名商标事件也让中国企业有苦难言,被抢注的商标数量甚至超过15%,严重影响了国内平板电脑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品牌推广进程。除此之外,平板电脑产品的出口还面临目标市场的各种标准、认证和准入制度等形式的贸易壁垒。比如出口至欧美市场的产品,需要通过UL、FCC、CE、RoHS等一系列强制性认证,否则就不能进入该市场,该过程往往费时费力,有时还会面临故意刁难,比如欧盟对中国产Goclever品牌平板电脑就曾发出过消费者警告,与欧美生产的同类产品待遇截然不同。
(四)贸易条件恶化,成本问题显现
我国平板电脑出口贸易中,贸易条件恶化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我国平板电脑的出口市场主要是欧美发达地区,而2010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港元、欧元、英镑等主要货币均经历了大幅升值过程,以美元为例,人民币对美元一度升值达到12%以上,对欧元甚至最多升值达到37%。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使得我国平板电脑出口均价持续下降,许多依靠打价格战争抢市场的中小企业难以为继,不得不退出市场,对整体出口水平的削弱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人民币升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人民币汇率的升高意味着外商投资成本的增加,国外资本可能会转向流出中国市场,而外资企业是我国平板电脑出口贸易的重要主体,在出口额中占有很大比重。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劳动力、土地以及物流管理等成本的不断增加,成本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许多外商投资企业已经开始考虑转移到制造成本相对更低的东南亚、拉美等国家和地区,比如三星公司2014年已在越南投资10亿美元兴建一座手机和平板电脑显示模组装配工厂,富士康也开始在印尼建立新的电子产品生产和研发基地等。
三、促进中国平板电脑出口贸易的对策
(一)加大知识产权积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平板电脑作为技术密集型产品,其市场竞争的本质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国内企业只有加大知识产权积累,才能提高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弯道超车。具体来说,企业应主要依靠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来实现积累,尤其是加大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将新技术新成果抢先商用化,占据先发优势。比如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于2006年研究出的石墨烯材料,该材料具有透光、柔韧、导电等良好特性,三星公司于2014年率先将其应用于曲面屏技术,极大的提高了其市场份额。而石墨烯材料还能用于制造高性能电池、电路和芯片等元器件,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华为公司已于习主席访英期间与曼彻斯特大学就石墨烯技术研发达成合作协议,如能率先将该技术运用于平板电脑生产,必将引领下一代可折叠弯曲的平板电脑新市场。不仅是石墨烯曲面屏技术,目前裸眼3D全息投影、VR虚拟现实、PC Tablet 2合1等技术都是行业内下一代产品研发的焦点,国内厂商应加大在这些方面的研发力度,力争成为下一代平板电脑的主导者。
除此之外,资本市场运作也不可忽视,厂商依靠自主技术创新来形成技术优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通过合并、收购等方式,不仅能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专利技术储备,还能挤压竞争对手市场空间。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使得其获得了移动通信领域2000多项专利技术和品牌价值,从而成功进入了北美市场,而苹果收购指纹识别芯片厂商Authentec也使其短时间内完成从无到有的积累,一跃成为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的指纹识别方案垄断供应商。
(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
当前国内平板电脑产业结构不合理,已不适应发展要求,政府应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由进口代工转向自主制造,摆脱受制于人局面,扶持平板电脑芯片等关键部位实现自研自产,优化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比如处理器芯片制造,国内虽已有华为海思、同方展讯等自主芯片品牌实现技术上零的突破,但要想实现大规模商用还必须能够自主生产制造,而这些企业自身体量还很弱小,要使一座芯片生产基地投产往往需要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投入,单靠企业自身难以实现,需要政府部门在土地、税收、人才引进、研发投入、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给予引导和支持。
同时,国内外具有不同比较优势企业也可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以市场换技术。英特尔、高通等高端芯片厂商为在中国市场竞争,选择与本土的瑞芯微、全志等白牌平板电脑解决方案供应商合作,而这一合作也使得瑞芯微、全志在全球平板电脑芯片市场份额之和由不到3%快速增长到27%,两家厂商也在合作中获得大量技术转移,实现了由低端制造到高端设计的转型升级。
(三)融合“互联网+”,借力跨境电商拓展营销渠道
“互联网+”模式是未来营销方式发展方向,国内平板电脑企业可借助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当地互联网企业的影响力和宣传效应拓展新营销渠道,利用其已有的用户群体对电子产品的高黏着度和高需求量,快速建立品牌认知和产品推广,同时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贸易纠纷。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亚马逊公司推出的Kindle平板电脑,就很好的融合了其自身的购物、在线阅读等消费者需求的功能,其全球市场份额也稳居前列;而微软公司初涉平板电脑市场就选择和国美、天猫等B2C电商合作推广,其新一代平板电脑一经推出就成为中国市场销售量最高的产品。
(四)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布局新兴市场
我国平板电脑出口的欧美传统市场竞争激烈、饱和度高,而许多新兴市场的消费水平较低且市场不成熟,对我国平板电脑需求量大。据统计,今年以来,阿联酋、墨西哥、委内瑞拉、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已成为我国平板电脑出口增长最快的几个市场。国内厂商应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机遇,采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积极开拓这些市场,降低出口市场集中度,既能节约制造和出口成本,又有利于在当地市场迅速集聚品牌效应,提供更加差异化、本土化的产品和服务。苹果公司虽然是全球平板电脑行业的领导者,技术和品牌优势明显,但其试图进入印度市场就因其产品过高的价格和缺乏本土化的理念导致水土不服业绩惨淡,只得宣布降价并针对印度市场重新研发改进。而小米则在印度投资建厂生产手机、平板电脑,目前已成为印度第三大品牌,联想、华为、中兴、OPPO等其他国内厂商也已开始纷纷布局,新兴市场未来有望成为我国平板电脑出口新的增长点。
(五)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科学引导竞争和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的平板电脑制造行业都处于迅猛发展的状态,绝大多数厂商都只着眼于产品和市场竞争,而忽视了行业内部自律机制的建设,平板电脑行业也一直处于手机、半导体等其他电子制造行业的附属地位。整个行业缺乏有效的协调、监督、引导机制,许多厂商之间的市场竞争也逐渐演变为恶性价格竞争、虚假宣传、抄袭知识产权等不良行为。因此,成立一个广泛而权威的行业协会组织显得十分必要。行业协会不仅能对行业准入和市场竞争行为形成有效约束和协调,还能促进自主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和制度的形成,科学引导各厂商对外竞争和发展,使国内平板电脑厂商能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集中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上,提高行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一个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也会使国内厂商在开拓出口市场、应对贸易纠纷等问题上有更大的话语权,为我国平板电脑出口创造更好的贸易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晔.平板电脑市场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J].经济视角,2012(1).
[2]孙永杰.授权与专利:诺基亚重返平板意欲何为?[J].通信世界,2014(31).
8.论中国腐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篇八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现实问题 对策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地推进,各国文化在交融、碰撞中,互相借鉴与学习。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据,以及民族存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水平逐渐提升。西方文化融入国内,改变着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吸收较多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却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中学英语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1.英语教材的问题。教科书在传承人类文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将人类取得的现代文化载入史册。此外,教科书还承担着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重任。其中,传统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与根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现阶段的使用的英语教材中,严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选材方面,主要选取英美报刊以及英美作家的作品等,主要涵盖西方发达国家在家庭、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内容,虽然文字优美、内容详实,英语表述地道,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可以了解西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教材中严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存在较大的脱节,导致学生缺乏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识,更不会应用英语知识对外介绍与传播中国文化。
2.英语教学的问题。语言一方面属于人们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则属于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与语言间关系紧密,两者互相影响、共同发展。英语教师中应提高对培养学生文化能力与语言能力的重视。其中,教师在开展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英语知识的灌输,要求学生采用机械记忆的方式对英语单词与语法结构进行背诵,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为目标,忽视在英语教学课堂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学生可以记住语法知识结构,但是学生不能够灵活地应用英语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更不知道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如:油条、豆浆以及馒头等。
3.英语考试问题。受到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非常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试结果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大部分学生将大量精力放在英语学习与考试中,然而,在英语考试内容中没有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如:一份高考英语测试卷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题目内容,如:时间经济,厨房家具设计以及戴尔卡耐基的的生平事迹等,不重视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此外,除了英语笔试,在英语的口语考试中,同样出现类似的问题,通常选取的听力材料,主要选取与西方文化相关的内容,但是缺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听力材料内容。
二、英语教学课堂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1.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地向前推进,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国内,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学生却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的理解。此外,中学生处于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中学生一方面,具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课堂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向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可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充分地发挥出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2.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可以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在与国外友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与对方处于平等交流的位置,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尊重。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播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更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鉴别文化的能力,采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中西文化中存在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坚持“取之精华、去之糟粕”的原则,吸收与借鉴西方文化的优势,继承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理解文化以及鉴别文化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却忽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至英语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在中学生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
[1]王燕.中学英语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与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5,08:59-63.
[2]袁春波,李娅琳.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06:142-143+148.
[3].《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总目录(二)[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1:137-152.
[4]周作明.中国古代史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S1:7-58+60-65.
9.论中国腐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篇九
一、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 事关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工作的许多方面。首先, 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住房分配货币化的重要内容和住房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形成稳定的住房资金来源, 转换住房分配机制, 提高职工解决住房的能力。其次, 住房公积金的工资性决定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本质上是对职工个人资金的管理, 因而它是一项政策性、社会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在当前构建和谐企业的新形势下, 贯彻落实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 是让广大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现实要求。所以, 我们要充分认识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结合实际完善制度并落实到工作中去, 切实维护职工利益, 真正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好。
二、当前中国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保障功能范围小。
由于政府职能转变, 事业单位改革, 财政供养人员逐步减少;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国企改制, 国有单位职工也将减少;很多非公有制单位的职工, 如个体工商业者、社会自由职业者、进城务工人员尚未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基本上游离于制度之外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住房公积金的归集。因此, 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范围有缩小的趋势。
2. 地区发展不平衡, 行业缴存差距大。
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区域间业务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大;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存在较大差异, 职工公积金余额最高的有十几万元, 最低的只几千元, 折射出职工在工资收入上存在不公平现象。过大的缴存差距有损制度的和谐。
3. 住房公积金管理决策制度不健全, 决策主体不明确, 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决策流于形式。
目前国家规定, 对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实行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决策、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运作、银行专户储存、财政进行日常监督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决策流于形式,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基本代替履行了其全部的职责。全国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隶属关系复杂, 大多数地方的资金管理中心隶属于房地产管理局, 也有一些地方的资金管理中心隶属于财政局或其他部门, 并且各地对分中心的设立也不统一。因此, 造成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不顺畅, 难以做到统一管理和监督, 政策、措施的执行也会遇到一些障碍, 各地各行其是, 致使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工作出现了很多问题。
4. 配套法规缺乏, 监管理不力, 挤占、挪用住房公积金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住房公积金存在风险隐患。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自发布以来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但因相关配套法规的滞后, 其执行情况并不很好。目前, 全国未收回的项目贷款和挤占、挪用住房公积金仍有数百亿元, 这些存在风险隐患的资金, 很多是由于决策体制不完善、管理机构设置不规范造成的, 如不及时消除这些风险隐患, 不仅会危及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基础, 甚至成为引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5. 公积金贷款手续复杂, 风险多, 办理公积金贷款的手续复杂、步骤多、拖延的时间长。
另外, 公积金贷款存在一定的风险。随州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喻凤平在《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及防范对策》一文中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总结为物产权风险、信用风险、欺诈风险、贷款条件风险、流动风险、运作风险、小可抗力风险、法律风险等八种, 分析得比较全面、准确, 因此本文中不再作详细的分析。
三、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对策
1. 加快住房公积金的法律建设。
针对中国住房公积金的现状, 中国企业要规范住房公积金的管理, 要严格按照法律法律来进行检查, 并且有违纪的现象就要进行处理。只靠几次的拨款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要想彻底解决问题, 就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用法律的措施来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 所有部门都要按照规章制度来处理各种事情, 确保住房公积金在使用的过程当中有法可依。加强和改进住房公积金管理, 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求, 要坚决查处和纠正住房公积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对已被违规挤占、挪用的住房资金, 要采取有效措施, 加大追缴力度限期收回, 确保公积金安全。对因违规使用住房公积金而造成资金损失的, 要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及有关领导的责任,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 要解决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首先, 必须加强资金管理中心的主体地位, 采取资金管理中心自营模式, 可以实现责、权、利的统一。这样既能有效地消除委托方式中的利益冲突, 又做到了职责分明在运行机制上资金中心处于主导地位, 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其次, 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从财政部门独立出来, 将其转型成住房银行, 按照政策性银行的模式纳入金融机构的主流监管体系, 不再受财政部门和建设部门的行政领导, 而是成为独立的资金运作机构, 具体投资模式无需另行设计, 按照基金的模式即可。这样一来, 将彻底改革和完善中国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委托运作机制。最后, 要避免住房公积金在信贷操作中出现的法律风险,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过程中办理公证。加强法制建设, 实行信贷公证, 通过国家公证机关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提供法律服务, 是防范, 降低和化解信贷风险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有力维护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权益, 值得住房公积金中心在信贷管理中广泛应用。
3. 要解决手续繁多、限制条件多的问题。
更新观念, 简化贷款手续, 不断地取缔各种限制条件。一是要转变观念, 切实改进贷款服务。克服只求管住、不求用好和怕麻烦的消极思想, 认真解决贷款条件过高、手续复杂、审批时问长等问题,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建立个人住房贷款个环节的联合办公制度, 实行一条龙服务, 提高贷款工作效率, 方便职工贷款。要努力降低个人贷款的担保、评估、公证、保险、抵押登记等各种费用, 减轻职工负担, 真正发挥住房公积金作为政策性个人住房贷款的优势。
4. 要解决住房公积金的使用和沉淀资金大的问题。
提高公积金的使用率, 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作用。不断地完善各项贷款使用等制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公积金的使用范围, 并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提高公积金贷款使用额度, 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 满足职工的住房需求。具体的方法如下:加强宣传, 强化归集工作, 扩大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 扩大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人群。制度创新, 扩大使用方向, 开辟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新业务。一是增加公积金贴息业务, 即在办理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时, 可申请公积金贴息;二是开展租房公积金贷款业务。除用于房屋购买、自建和维修外, 还应加大对低收人家庭的支持力度, 开辟申请租房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
5. 开发统一规范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 实现跨行转移、一览式查询。
要大力开发能够实现跨行转移、一览式查询等功能的简捷适用公积金系统软件, 不断减少各个管理环节的工作量, 实现中心、单位与银行同时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涉及的资金量大, 面向每一个缴存人, 所以尤其要注重文档管理, 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建档立册, 以便可随时查找到相关的资料。
6. 加强管理和监督。
要加强规范化管理, 住房公积金具有保障性和互助性的特点, 各个地区要严格按照法律条文执行, 要进行规范化管理, 还要能够充分利用银行等各种资源来降低管理成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要加强监督的力度, 明确管理中心职工的责任以及权利, 资金的流向一定要通过委员会的签字, 还要能够及时给财政部门汇报财务情况。要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的作用, 让全社会来监督住房公积金的具体使用情况。住房公积金是征服强制实行的长期住房储备金, 是关系到职工利益的, 所以职工一定要有知情权。如果不能妥善管理住房公积金, 就会损害职工的利益, 影响地方的财政, 造成很大的风险。
7. 加强宣传。
凡用人单位招聘职工, 单位和职工个人都须承担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义务。对不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或不为本单位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设立手续、不缴或少缴住房公积金的单位, 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要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并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要严格执法和监督, 采取多种措施, 努力提高住房公积金的归集率, 督促有关单位按时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实现大众化。要扩大公积金使用方向, 除用于房屋购买、自建和维修外, 还应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支持力度, 包括按月按年支取支付房屋租金等。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 或实行差别利率, 对于购买自住、小户型、低总价的低收入家庭, 应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利率, 要进一步创新、丰富贷款品种, 使其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障性金融的作用。要简化贷款手续, 提高服务水平, 提高住房公积金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加强宣传, 用足用好住房公积金。加大公积金抵押贷款力度, 重点支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着重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
参考文献
10.论中国腐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篇十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说过:“贫困指在物质资源方面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 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间里, 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政策上实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巨大转换, 由于社会结构和国家经济结构的双重调整和, 社会财富的传统分配机制和分配方式也重新塑造了新社会财富分配格局, 因此在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社会现象表现为城市内居民收入差距迅速增加, 城市中出现大量贫困人口。中国城市人口的贫困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暴露出来, 表现为城市内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以及贫困人口生活质量不断恶化。据世界银行1992年的研究报告《中国减少贫困战略》估算, 80年代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大约为400万左右;进入90年代, 由于大批国有企业转制改革, 国有企业进行结构优化和企业整顿, 城市内的下岗员工数量急剧上升。2004年民政部召开全国城市低保工作视频会议上, 公布全国城市低保对象达2246.8万人, 如果再加上应该参保但由于一些因素没有参保的人数, 真实数字应该远远大于官方统计。
从官方公布的数字看,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显示从1990年到2001年, 11年中我国城镇不同收入阶层的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增加, 扩大了两倍以上。1990年城镇最低收入居民与最高收入居民收入比为1:3.22, 11年后比扩大到1:5.39。另外, 马太效应在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中越来越明显。富裕阶层所拥有聚集的财富比重越来越大, 贫困人口占有的财富份额逐渐缩减, 也一点从基尼系数中也得到反映。
二、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 国有体制改革引发导致大量国企员工下岗
在国有企业的兼并、承包、租赁、托管等各种形式的改革下, 大规模国企以及小型国企都将“减员增效”作为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通过裁员的方式减轻企业压力, 增加企业效益。因此伴随着国有企业转型改制的的实施, 一大批企业原有工人或职工被迫失去工作岗位。
(二) 没有新增新创劳动机会
中国传统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而与之相对的软实力如科技、技术等方面相对薄弱。然而在国有体制改革过程中, 虽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进行快速调整和协调, 但是过去大规模的城市工业行业却纷纷以资本替代劳动力, 而没有在科技、资本的作用下新增岗位, 加重了劳动力资源过剩和经济资本短缺之间的矛盾。
(三) 失业率持续上升
改革开放后, 虽然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幅度的增长, 但是就业率却没有同步上涨, 失业率反而上升。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在过去几年基本在3%-4%之间。在企业员工的高失业或待业、离岗员工人数猛增这一恶性态势下, 社会对于下岗员工的协助与再就业改造并没有跟上体制改革的要求, 对下岗员工没有有效的技能提升培训等工作, 下岗人员再就业率没有提升。伴随劳动力资源过剩和下岗员工数量的增加, 整体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 失业率持续上升。
(四) 社会财富再分配补偿机制不平等
体制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中央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手段, 补偿在岗职工的经济利益而, 先后几次连续为国家机关及其所属的事业单位职工补发工资, 对非国家机关的企业也调整行业收入标准, 提高各行业职工工资水平。但是这此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所针对的人群仅限于企业内的在岗职员, 仅仅缓解了在岗职工的经济收益压力, 而对与拥有更大数量群体的离岗、下岗员工并没有任何经济补偿
(五) 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
我国的社会保障措施的实施紧紧与所属单位和企业相挂钩。通过就职或工作的单位和企业为接入口, 职工才以享受到养老、医疗、失业以及其他福利。反而最需要社会帮助和支持的失业下岗职工并没有覆盖在社会保障体系范围内。伴随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改革并没有随之进行, 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建立提高。
三、我国城市贫困人口脱贫政策的建议
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出现, 是社会多方面变化引起的, 不仅受到国家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影响, 同时也有企业员工自身能力素质、知识文化和固有传统思想方面的限制。城市人口脱贫总体上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人员共同寻找解决方法、齐心协力, 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寻找解决途径。解决城市贫困人口, 除了中央制定政策以外, 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发挥自主性和主动性,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 建立与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相配套的, 各项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 建设帮助城市人口脱贫的长期自动运行的机制, 动员全社会人员参与。
第一,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 完善全社会养老、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多方位保障体系, 扩大社会保障受益人群的覆盖面, 将各类经济体系下的劳动者都纳入到社会保险范围中, 从政策上完善城市人口脱贫的基本法则。
第二, 切实落实城市低保的覆盖和实施。制定明确的“低保”标准并合理划分低保覆盖人群范围, 做到有法可依, 同时低保工作应该建立中央、省、市和县区四级财政单位共同分担费用的机制。目前执行的生活最低保障制度结构类型单一, 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没有考虑贫困人群需求的差异。应该借鉴国外社会救助的制度结构, 划分并细致区分低保对象类型, 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分类, 根据不同需求建立一套同时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的低保标准和补差标准。
参考文献
[1]魏新武.社会保障世纪回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3]戴维波普著, 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4]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11.论中国腐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篇十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各个教育层面上的民办学校应运而生。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第一章总则的第6条就明确指出:“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团体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教育,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这就使得民办高校这一新的高等教育形式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中,得到迅速发展。
1.民办高校的概念
从理论上讲,民办高校是一个办学属性的概念。中国民办高校主要是在办学属性上进行界定和分类。从这个角度上,可以把中国高等院校分为三大类:(1)国立大学——由中国教育部直辖(包括部委院校),主要办学经费和教育投资由国家财政年度预算拨款,学生的学费作为办学事业的补充;(2)省立(公立)大学——由地方政府提供主要的办学经费和教育投入,学费按照国家标准收取,作为办学经费的补充;(3)民办大学——办学经费的来源主要靠学生的学费,学费是按教育成本收取的就是民办的性质[1]。
2.民办高校的类型
目前,从办学属性来看,我国民办高校的类型主要有:(1)依托原有高校办学的二级学院;(2)地方政府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民办学院;(3)由多个企业联台参与,以股份制形式办学的民办学院;(4)由单个企业或企业主出资办学的民办学院;(5)由民主党派独立办学或与企业共同办学的民办学院。这些民办高校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近几年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见表1),尤其是民办普通高校。在2000年至2004年的5年间,经批准有学历授予权的高校数由42所增长到228所,5年间增长了约4.5倍,在校生数由6.83万人增长到139.75万人,增长了约19.5倍。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学校数由1282所增加到1415所,增长了10.37%,虽增幅不大,但在校生数却从105.03万人增长到24S.08万人,增长了133.34%。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而且在质量上也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层次和办学特色。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营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不仅有管理问题还有经营问题,高校经营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重要实践活动。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是以市场为运营背景的,因而更注重市场经营。民办高校也只有树立学校经营的理念,才能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求得持续发展。
经营就是组织有效追求目标实现,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条件进行的以运筹、谋划为核心的综合性活动。所谓学校经营(School Operating)就是经营者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实现教育目标最大化[3]。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是学校自筹,因而将经营的理念渗透到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活动中,有助于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促使民办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民办高等学校,在办学经费上,得不到国家财政支持;在招生问题上,得不到国家计划的支持;在毕业生就业中,又得不到国家劳动人事制度的依托。这是学校办学的三个最重要的方面,本文主要从生源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这三个最重要的方面阐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营现状。
1.生源市场
市场机制对民办高校的调节作用,首先表现在生源的竞争上。生源作为第一办学资源,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办学效益,目前对大多数民办高校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其主要办学经费来源于学杂费收入。从表1看来,我国民办高校这几年的生源状况非常好,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且增长幅度较大,全国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2001年比上年增加21.95%,2002年比上年增加9.55%,2003年比上年加29.25%, 2004年比上年增加35.10%;具有学位授予权的民办高校学生数增长快,2001年比上年增加105.12%, 2002年比上年增加127.78%,2003年比上年增加153.28%,2004年比上年增加72.53%。从学校数来看,这几年全国民办高校总数增长比较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具有学位授予的学校数增长很快,这说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以增加高校数量而是以提高质量和扩大招生人数为主。但由于各个民办高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异,生源状况也存在巨大差异。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会同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于2000年9月至11月对全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发现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生源差异悬殊,1998年,民办高校中招生人数最多的达15164人,最少的只有5人;1999年最多的为14516人,最少的42人;2000年招生最多的20500人,最少的22人[4]。
在经济飞速发展形势下,国家办的高校,在数量、结构、种类、专业布局等方面,都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多专业、多规格、多层次的要求。民办高等教育办学的灵活多样性及其面向市场的办学特性,使其更具有吸引力。
1999年以来,我国公立大学扩招幅度很大,但扩招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从上面的数据分析来看,扩招后并没有对民办高校的生源造成多大影响。相反,由于公立大学也实行了收费制度,使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差距不断缩小,公众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民办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入学考试要求相对较低,这就降低了入学门槛,大批高考不理想的学生及其家长都愿意选择民办高校。
2.资本市场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市场的投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学生个人及其家长、高校创收、社会捐赠、社会团体和公民办学经费等。
经费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关系到民办高等学校生存的基本前提。从总体上看,目前政府给予民办高校的直接拨款和间接资助还非常少,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渠道很单一,主要靠收取学杂费。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会同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于2000年9月至11月对全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
从表2可知,我国民办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杂费。学杂费是我国民办高等学校首要的经费来源,约占了总经费的90%。长期以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都明确规定民办高等学校经费筹集的原则,即自筹经费,也就是主要靠收取学杂费。二是贷款。贷款在我国民办高校中所占比例约5%,这说明我国民办高校负债率比较低,一般都能收支平衡。三是政府财政投资。政府财政补贴所占比例也约为5%。我国民办高校实行自筹经费的原则,政府一般不直接对民办高校拨款,政府补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政府通过出租和转让闲置国有资产、教育用地等优惠政策,扶持民办高等学校;政府对民办高等学校实行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对投资者实行返还政策;政府委托民办高校专门承担相应的教育任务,按照委托协议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6]。四是捐赠。捐赠是美国私立大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经费来源,在我国民办高校中,这项经费只占1.2%,数额很小,且主要来自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和国内的一些实业家。五是校办产业。民办高校由于科研能力低,校办产业收入也很低,只占总经费的0.8%。
3.劳动力市场
民办高等教育的特点就是面向市场办学。因此,毕业生或结业生就业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办学机构的生存与发展。民办高校的经营活动就是要直接与市场打交道,一方面及时有效获取市场信息,保证学校对市场的高度适应性;另一方面就是不断创造市场机会,引导教育消费,保证学校的高强竞争力。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毕业、结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太理想。据2000年的调查,所有被调查的毕业、结业生总计63918人,离校时已经确定工作单位者19106人,即时就业率为29.9%。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社会用人观念、政策环境不健全、不承认学历、毕业生质量低、办学特色不鲜明等[7]。
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营对策
针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营现状,提出以下几条对策,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1.引进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高等教育是一项资本密集型的事业,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大量的资金投入,经费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经费来源获得保障,民办高校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是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是按照“谁受益谁付款”的原则,由政府、纳税人、家长、学生、个人或机构捐助者、企业几个方面分担高等教育成本[8]。无论是公办高等教育还是民办高等教育,都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其受益者除了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外,国家、社会、企业等都是它的受益者,因而都应该承受一部分经费。首先,政府应该给民办高校一定的财政拨款。政府财政资助是西方国家发展私立高等学校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民办高校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国家培养人才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政府要投资经费。政府资助的目的一是减轻私立高校的财政压力,促使其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二是降低私立高校的收费,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三是通过制定获得资助的条件,对私立高校进行必要的管理。仅靠学费来求得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使其路越走越窄,甚至难以前进。所以,政府向民办高校提供资助是必要的,也是提高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这已被外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所证明。其次,学生及其家长缴纳的学杂费是其最重要的经费来源。虽然在国外私立高校中,学杂费收入是学校经费来源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项,日本私立高校的学杂费约占总经费的70%[9],美国私立高校的学在非收入所占比例一般在45%左右,但远远低于我国90%。因而要确保学杂费收入是我国民办高校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比例不应该如此高,学杂费应该适当下调。再次,企业投入。企业是私立高等教育的重要受益者,应该分担一部分高等教育成本。企业可以在民办学校设立奖学金、免费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等方式支持民办高教。还有团体、企业和社会各界捐赠。
2.提高办学质量,扩大生源
我国目前民办高校生源状况很好,但各校间的生源状况差异很大。这说明我国民办高校的潜力很大,人们对学校的选择性也很大,学生和家长都挑选办学水平高的民办学校。因此,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以质量为生存,不断加大投资提高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而不是一味地以盈利为目的。只有质量提高了,生源才充足,学校才能获得保存和求得发展。
3.学校定位准确,办学特色鲜明
民办高等教育的特点就是面向市场办学。民办高校要保证学校对市场的高度适应性,同时要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状况决定开设的专业和课程。应找准市场缺什么、少什么,就去开设什么专业、办什么教育。但不能一味的抢热门,电脑是热门,会计是热门,英语是热门,什么热门专业都去争办,不一定就办得好,再加上公立大学热门专业的学生也多,因而不一定都具有竞争力。民办教育要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特色,“就地取材”“以少取胜”,才能找准阵地,发挥能量,施展才干,培养本地经济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有利于学生就业。开设周期较短的专业,如一年至两年就能毕业的专业,这样才能更灵活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办一两个有特色的专业,提高学校在人才市场的竞争性,不论学校如何定位,办学如何有特色,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保证质量。
参考文献:
[1]鲍健强.中国民办高校立法研究的几点思考[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5):14—15.
[2]潘懋元,林莉.2020: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前瞻[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4.
[3]朝李钊.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应树立“经营学校”理念[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2):52.
[4][5][7]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著.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9-143.
[6]杨明,于德龙.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市场化运作[J].教育发展研究,2005.
[8]张民选.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1998:87-88.
【论中国腐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推荐阅读:
中国企业信息化问题对策与研究10-02
中国“小产权房”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07-10
当前中国腐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07-04
安全生产联合执法机制的问题、原因与对策10-18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09-23
日本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06-20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问题及对策09-27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现状、影响与对策07-08
中国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06-19
中国市场调查的现状、问题及趋势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