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三册(15篇)
1.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三册 篇一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年级的学校生活,学生的自理能力有了提高,能做到关心集体,热爱学校。但是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差,坚持性短,所以我们老师要多指导、多教育、多开展活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讨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我在集体中成长”是在经过一年的班集体生活基础上,引导在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中,感受、体验、感谢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帮助,在完成集体的共同任务中,能以小主人翁的身份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对大家决定的事情努力去做,培养爱集体的感情和“主人翁”责任感。
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二年级第一学期正值秋季,教材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把儿童带进金色秋天的大自然中观光,观察动、植物的变化,欣赏秋天多彩的叶、美丽的树、丰硕的果实,享受大自然带给人们的快乐,丰收带给人们的喜悦,使儿童由衷的热爱大自然,爱幸福生活,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二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很快,他们的心理发展是开发的。由于他们的经历很有限,内心时间不太复杂,做事、想问题都显得纯真、直率。这时候,引导他们初步懂得善待自己,善待老师、同学和伙伴,是极为重要的。教材选取富有童心的故事和事例,启发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地对待同学,多发现同学的优点,学会赞美别人;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抓住机会发扬自己的长处;生活中遇到问题会自己解决。促使儿童心理活动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三个单元共12个主题,落实了课标四个方面内容要求:
1、健康、安全地生活:
(1)秋天天气凉了,要添加衣服;
(2)秋游出发前准备什么,出行安全,怎样防止丢失和掉队;
(3)学做小雏鹰,要勇敢,不娇气;
2、积极、愉快地生活:
(1)快乐的暑假生活,我的心愿;
(2)团团圆圆过中秋;
(3)做个“快乐鸟”变烦恼为快乐;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1)当好值日生、我是个小小保结员、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
(2)“好书大家看”同学间的亲情;
(3)“团团圆圆过中秋”家人间的亲情;
4、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1)“找秋天”、“神秘的月亮”发挥观察力、想象力;
(2)“留住秋天”、“秋天的游戏”发挥想象力;
(3)制作“感谢卡”、“我的成长包”、“树叶标本”等发挥动手动闹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及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几教材重难点。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讨论、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等。
2.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三册 篇二
为了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多地政府正在不断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教学中的实施, 但是多数小学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良现状: (1) 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感兴趣, 学习积极性不高; (2) 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 课堂不愿与教师进行沟通; (3) 教师的教学手段不足, 教学方式存在缺陷; (4) 有些家庭对学生的道德影响使得学生品德素质较低, 不重视学习也不懂得尊重他人。
二、品社课陷入困境的原因
(一) 品社课程的内容较为单一
品社课程的内容较为单一, 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有时课程的内容无法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触及或者体会到, 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 例如抗战历史、高科技发展等;有时课程内容虽然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但易于理解, 学生不会再课堂上思考, 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 应试教育模式依然存在
我国素质教育虽以提及多年, 但应试教育模式依然存在。不变的应试教育模式既令一些学校不重视品社课的教育, 也令学生心中的品德与社会学科依然为一门副科, 不重视对它的学习。
(三) 学生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
多数小学中, 教师为了学生可以有一个优异的成绩, 都会加重学生的学习任务, 为学生留更多的作业, 甚至占用学生的课下时间。致使学生更加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 轻视音乐、美术、品社等课程, 甚至占用品社等课程的时间学习他们更重视的课程。
(四) 有些教师素质不高或能力不足
在小学品社教学的过程中, 有些教师道德素质不高, 不重视品社课的教学, 不认真备课, 致使其教学手段不足, 教学方式存在缺陷, 无法抓住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进行重点教育;有些教师对不尊重学生人格, 学生缺乏爱心, 体罚学生, 降低了品社课教学的效果。
(五) 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子女的发展和成长。有些家庭中父母只为工作无暇估计子女的品德修养, 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极易侵入学生的心理, 长久以往使学生滋生了自我放纵、桀骜不驯的不良品性。
三、小学品社课应采取的教学策略
(一) 提高对品社课重视程度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国家重视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体现, 也是国家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 要加强品社课的教学工作, 首先就应提高教师及学生对品社课的重视程度。
1. 政府加大宣传力度
要提高社会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重视程度, 首先就应该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各地方政府都应多多组织品德教育宣传活动, 并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 加强对学校的监管, 使学校加强对学生品社课程教育的重视程度。
2. 学校加强监管,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提高品社课的重视程度还应该加强学校对教师的监管, 使语数外等课程的教师不占用品社课, 使品社课的授课教师重视课程教育, 想方设法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提高自己的教学手段, 为学生的品社课学习营造一个良好地教学环境。
3. 组织讨论交流, 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讨论是常用的学习交流方式, 通过有目的的组织讨论交流, 可以提高学生对品社课的认知度, 进而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讨论的内容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1) 品社课可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 使学生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 品社课可以生活为基础,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 是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生活, 了解社会; (3) 品社课强调活动性, 突出综合性, 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4) 品社课可以如是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在正确的指导下培养道德感情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 结合实际, 突出教育特点
加强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应该结合我国教育实际, 不同地区和年级突出不同的教学特点。
例如, 在农村的品社课教育中,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 热爱自己的家乡, 在努力学习、考取名牌大学的同时, 不能遗落品德课程的教育, 让学生在未来出人头地之后, 懂得回报父母、回报亲人、回报自己的家乡,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将《我的劳动感受》时, 教师可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出劳动的感受, 讲出劳动的意义, 从而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三) 开展拓展训练, 实践中教育学生
加强小学品社课教学, 还应开展拓展训练从实践中教育学生。例如, 教师可精心设计课外阅读, 如劳动模范、国家大事等, 用品德和社会的眼光培养学生, 打开学生的思路, 有效的补充课本知识的不足。
四、结语
因此, 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授课内容, 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开阔学生的视野, 净化学生的心灵, 增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 成为国家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 1989 (12) .
[2]李雪红.小学品德教学拓新[J].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12) .
3.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三册 篇三
教学目的:通过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使学生牢记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神圣职责和义务,自觉与破坏民族团结行为作斗争。
教学方法:(1)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和当地民族的分布情况,收集有关资料。
(2)用具体事例让学生去感悟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教学用具: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提问: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想?
学生答:(略)。
导入新课:祖国今天的繁荣景象离不开党和政府对各民族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它们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和睦团结,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三。努力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和睦团结。(多媒体显示)
结合思考题学生自学.
(1) 为什么必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2)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3)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政策?)
(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少数民族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5)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什么是自治权?
(6)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7) 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民族政策?
(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讨论分析):公元前2,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今天中国的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较为集中地方都在秦朝统一政权管辖下,并设郡县加以统治.汉朝继承秦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更加强大.经过秦朝的开创汉朝的巩固与发展,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多媒体显示):”中华民族分布图”
请学生分析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承上启下)怎样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呢?
(多媒体显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提问: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平等?
学生答:(略)。
教师小结: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坚决反对大民族
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长期以来汉族和少数民族象兄弟、姐妹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当前,妨碍我国民族团结的因素仍然存在,在国际敌对势力的影响和挑动下,国内还有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活动。
(多媒体展示)**及其所谓的流亡政府
讨论:有的同学说:“西藏经济落后,国家每年给予大量的财政补贴,它还搞分裂活动,干脆让它独立算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教师小结:在长期的大一统过程中,经济、文化交往把中国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使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产生了强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形成稳定的多民族共同体,因此,我们不仅不能抛弃它,而且还要帮助它及其它少数民族走上共同富裕。
(承上启下) 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政策?
学生答:(略)
教师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了一大批大中型现代工业企业。近年来又优先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中西部地区安排水利、电力、交通、环境和资源开发项目,并实行投资倾斜,引导国内外资金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
(多媒体展示):“西气东输”线路图
学生讲解(略)。
(多媒体展示):西部优美的风光(配音乐)
教师讲解:西部不仅具有广阔的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潜在的旅游资源,为西部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承上启下)少数民族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的信仰宗教,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如何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呢?
(三)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提问:我国共建立了哪些自治区?
学生答:(略)
(多媒体展示):自治权
教师举例说明。
(多媒体展示):西藏解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对比
学生分析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多媒体展示):江泽民的话
教师总结:加强民族团结十分重要,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因此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自觉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布置作业:略
4.小学语文第三册《假如》教学反思 篇四
安宁小学教师
陈斌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诗歌,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这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的关爱,诗的内容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博大而又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生活、爱护环境的好教材。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创设情境,给孩子放飞想象的翅膀。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神笔马良》的故事,让学生对这枝神笔充满遐想。
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让孩子们带上鸟妈妈地和小鸟的头饰,想象假如自己就是小鸟或鸟妈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第四节时,我抓住那个给人带来无限遐想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做什么呢?”没想到此时的课堂沸腾了,小手举得像一片树林,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想在蓝蓝的天空中,再画一个地球,让越来越多的人住到另一个地球上;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想给没钱上学的小朋友画一座美丽的学校,让他们不用花钱就能快乐地上学;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想画一个绿色的家园,没有污染,让我们生活在蓝天白云下,呼吸新鲜空气;我想为盲人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都能看到美丽的世界;我会给我们的学校画许多绿绿的树,五颜六色的花,使我们的校园像花园一样美……
二、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指导朗读时,没有指导到位,在本课中,“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出四种不同的语气。教学时,我没做重点指导。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朗读的指导。
5.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篇五
略。。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包括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认识图形
(三),米、千克的认识,表内乘法
(一)(包括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表内除法
(一)(包括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掌握2~6的乘法口诀。
3、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乘除法的关系,能运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计算表内除法。
4、掌握乘除法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书写答案。
5、认识长度单位米和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米、1千克的观念。
6、直观认识圆柱和球。
7、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教学进度
6.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篇六
一、提高认识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 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所以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因素。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多方位多角度展开
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 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枝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7.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三册 篇七
吉祥小学谭玉梅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中感悟,体会梅花的特点,感受梅花的独特美。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3、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提高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梅花的特点,感受梅花的独特美。
教学准备:
1、每小组学生备齐画一幅梅花图的颜料和绘画工具。
2、教师准备有关梅花的资料、图片。
3、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梅(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1、画一枝梅花的粉笔画
问:这是什么花?(生齐说:梅花!)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去看梅花好吗?
欣赏各式各样的梅花。播放课件:梅花观赏图(配乐)
问:看完这些美丽的图片,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自由汇报。
揭题:梅花这么美,引得许多诗人为她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宋朝诗人王安石作的古诗《梅花》。板书《梅花》,齐读课题。
老师范读诗文。梅花多美呀!你们也想这么美美地读读课文吗?请大家试试。
二、初读诗句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完后圈出本课生字词读一读。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读音,讨论交流一下要注意的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老师想考考大家生字认读的情况,谁想试试。
(1)先看读课件中的字词,由学生当小老师带读。读后评议
(2)出示生字卡片,齐读,开火车读。强调数是多音字,在本课读去声。
3、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自由读)
4、指名读,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音。师生评议。(读议读)
5、全班齐读。
三、感悟诗意体会情感
1、平常我们看到的花一般是在什么季节开?梅花呢?(示课件图和诗)
2、描述:你们看,冬天,天气寒冷,许多花都凋谢了,只有梅花不怕冷,迎着寒风独自开放。请你们在小组里再读一读古诗,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小组交流学习)
3、汇报:
(1)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喜欢哪一句诗?
(2)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
(3)其他同学有没有也是喜欢这句诗的呢?请你们一起站起来读一读,读出你们的喜爱来。
(4)还有喜欢其他句子的同学吗?请站起来说一说。(学习方法同上)
在汇报第一句诗时,点拨数枝的意思:数枝就是几枝梅花的意思,老师在黑板上再添加几枝梅花把原来的一枝梅花演变成数枝梅。再读一读。
第二句:师点拨:噢,原来你喜欢梅花的不怕冷,很勇敢,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句:师点拨:哦,原来梅花象雪一样洁白美丽,为大自然增添了美丽。
第四句:师点拨:原来你喜欢梅花的暗香。
(通过师的点拨,让学生感受梅花的特点)
4、配乐有感情地读课文,边读边加深理解。(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语)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就是梅花,难怪我们都这么爱她。诗人写下这首梅花,也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和喜爱。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寒冷的冬天,大雪纷飞,梅花穿着雪白的衣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寒风中傲然开放!现在你们面前就是美丽独特的梅花,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美美地吟诵一下这首诗呢?(自由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表情来吟诵。(同桌互读)个别读,评议读。
5、熟读成诵
老师也很喜欢这首古诗,喜欢梅花以她洁白的花朵,给大自然增添美;喜欢梅花以不怕严寒的品格,为人们树立了榜样;喜欢梅花以她的暗香,给人们送来了喜悦。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吗?
师生合作对读对背、自由背、个别背、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动手绘画深化领悟
1、大家的朗读、背诵充满了对梅花的深深赞美和喜爱,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幅很美的图画。你愿意做一位小画家把梅花画下来吗?(愿意)好,让我们用手中的画笔把美丽的梅花画下来。
2、画梅(示课件)
(1)可以自己独立画画,也可以找你的好朋友,或者是找老师和你一起合作完成一幅梅花图,添上梅花,涂上颜色。
(2)师继续为黑板上的粉笔画添加梅花。(与学生共同作画,成为学习的参与者)
(3)展示各组画的画,讨论评分,分为abc等级,被评为a等级的可以获得一面小红旗。(投影出来集体评议一两幅画,其他的在小组内评议。)(师生评议、生生评议)
五、总结:
同学们画得真好,让我们看着自己的图画,再一次有感情的背一背这首古诗,让梅花在寒风中更加傲然开放。
六、课外拓展
8.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三册 篇八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学具准备: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六个部分:
一、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家和学校两点之间很多条路,只有中间一条路是直的,用红色的线段表示;其它路线都是曲线。
启发学生思考:小明从学校回家,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
这一环节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这条路因为直,所以近。使学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同时,在情境中渗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反复体验,认识线段
这个流程分三个层次教学。
首先是直观感知:请学生把桌上的棉线拉直,观察棉线的形状。
第二层次,通过讲解和变式练习,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讲解:像刚才的那条路,和我们两手之间的这样直直的一段线就是线段。手捏住的棉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
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线段有几个端点?你认为线段的`特征主要有哪些?线段的端点是怎样表示的?
改变棉线的方向和形状:这样是线段吗?为什么?
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线段的本质特征。
第三个层次:回归具体,找线段。
请学生在身边找一找有哪些线段?摸一摸线段的特征,和同桌说一说线段在哪儿,端点在哪儿?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曲直对比和变曲为直,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感知实物,再由抽象回到具体,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从而对线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认识。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出示练习: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三、动手折纸,深化认识
首先,出示长方形纸片,激励学生: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
启发学生思考,有多少种不同的折法?
让学生先独立动手折一折,再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折法,最后展示各小组不同的折法,比比那个组的折法多。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折痕,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有长有短;通过小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折出的线段有很多条,适当渗透无限的概念。
四、自主探究,学画线段。
画线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分三步教学:
第一步,先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对线段的认识,尝试画线段。在此基础上,给出两个方面的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
第一个议题: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为什么?通常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最多?
第二个议题:你是怎么画的,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
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学生画线段可能出现的错误:缺少端点,线段不直。针对错误进行评讲。
这里的难点是,二年级的孩子,双手协调能力还不太强,常常因为左手尺子没压紧,右手握笔用力太大,导致尺子移动,线段不直。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图方法。
第二步,总结画法。针对孩子画图的难点,我自编了一首儿歌:左手压尺用点力,右手握笔轻轻移,画上端点别忘记。
第三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再画线段,进一步体验线段的画法。
五、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
(一)基本练习:
第一题:连一连
先后出示两个点,三个点,问: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第二题:数一数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分别由几条线段围成?基础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统计错误人数和错误原因,并集体订正。
(二)拓展练习:
出示四个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问:每两点画一条线段,可以画几条呢?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试画,再展示做好的作业,学生互评。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评。
教师主要讲解两种画线段的方法,在讲解中配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第一种画法,分类画线段:先顺次连接四点围成四边形,再完成四边形里面的线段。
第二种画法,先画出过一个点的所有三条线段,再画出过第二个点两条线段,再画出最后一条线段。向学生渗透有序思想,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做好铺垫。
六、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9.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三册 篇九
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队伍不稳定, 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 教师定编人数有限, 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 《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 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 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 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 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 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 既不钻研教材, 也很少研究教法。
(二) 教学思想陈旧, 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 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 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 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 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 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 满堂空洞的说教, 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 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 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 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 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凡此种种, 教学偏于一隅, 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三)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 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 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 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 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 教学评价不科学, 应试教育氛围浓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评价, 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 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 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 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 更没注意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 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验了哪些情感, 获得了哪些知识, 锻炼了哪些能力……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统测试卷, 并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这些现象导致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常常被占用, 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出现死记硬背现象, 应试教育氛围浓。
上述几个方面, 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 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 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应对策略
(一) 提高认识, 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 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提高认识, 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从思想上重视, 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 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 更要求任课教师从思想上重视, 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 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 课堂教学过程生活化
(1) 课堂教学, 走进学生生活。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品德与社会课堂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并且因为这些生活经验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性, 所以对他们的影响是深刻的。老师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为教学提供线索和空间。
(2) 教学内容生活化。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 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 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 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为学生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 而且它的内容十分宽广。它不仅在课堂上, 大自然、村居、小区、家庭等众多地方都留下了学生的足迹, 留下了学生生活的影子。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对立, 还是沟通》一课时, 我先分析了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随着年龄的增加, 特别是走到了青春期的门槛, 亲子关系反而渐行渐远。因此, 课堂中我努力让学生触摸生活, 通过大量的亲子照片、家长工作照、调查表和父母写给孩子的一封信, 让亲情再次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堂上, 当父母的工作照一张张的出示后, 随着老师的话语, 学生们沉默后, 开始了他们的心灵剖析。在剖析自己的过程中, 他们反思了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对父母的误解, 并且自己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大多学生在听了别人的话后, 眼眶泛红。我相信此时他们也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父母, 也在反思自己, 在“对立”与“沟通”之间做选择。
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 形成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 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情感上产生共鸣, 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3) 教学方式生活化。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 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 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如教学《寸金难买寸光阴》, 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 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 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 表演起来入情入境, 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 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 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 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 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 进行价值引导。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 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 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 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 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 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 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 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 进行小组讨论, 设计一些场景, 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 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 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 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 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 一起提高的过程。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 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 让品德从生活中来, 又回到生活中去, 拓展教学时空。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 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 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与学生平等交流, 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 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 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不是我不愿意做, 而是大人不上我做, 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 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 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 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 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 想办法解决问题, 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 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 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 再去实践, 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三) 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 激活课堂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可见, 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电化教学能将抽象的观点、道德观点形象化, 能将枯燥的定义、理论化为美好的形象, 电教媒体能以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为选用典型事例声、像结合, 为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很大的方便条件, 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高尚行为的育人作用。以“孝敬父母”为例, 教学中, 我安排学生们听一段截至网上的录音《给妈妈的一封信》。在时而深沉舒缓, 时而高亢铿锵的钢琴声中, 黎平对母亲那深情的话语字字句句震人心弦:妈妈, 那记载着辛勤劳动的白发和皱纹竟过早地爬上了你的头和脸, 而那讨厌的病魔也终于缠上了你……。当录音机中传出《世上只有妈妈好》时, 学生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 课堂气氛也推上了高潮。所以, 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 往往能激发学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 在有情趣的教学中, 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 对所学的事理能铭记不忘。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 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 力求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0.小学语文第三册期末复习要点归纳 篇十
各位同学、家长们:
三册语文的复习重点还是生字、词语的识记,所有的一类字(生字表二)都要会写、能够组词,二类字(生字表一)能够认识。
现在将各单元的复习要点归纳如下:
第一单元:
1、能够背诵《秋天的图画》、《植物妈妈有办法》、《赠刘景文》、《山行》,并能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正确默写古诗。
2、积累关于描写秋天的词语和AABB式的词语。
3、能够写出相同偏旁的字。
4、容易写错的生字:谷、壮、劳、尤、区、巨、经、5、多音字:当、都、为、第二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琴、休、甜、歌、身、礼
2、多音字:背、兴
3、熟悉并能运用写动作的词语。
4、能够掌握部首查字法
5、能够背诵《一株紫丁香》,并能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第三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州、族、旁、2、能够正确掌握反义词,并能根据要求写出反义词
3、能够说出自己知道的少数民族
4、积累描写风景的词语
第四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落、补、拔、功、弯、浅、吸、极、兔
2、多音字:转
3、积累成语
4、正确使用问号和感叹号
第五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折、满、背、祝福、令、直、2、多音字:教、漂
3、能够写出相同偏旁的字
4、积累谚语
5、能够按要求写词语
第六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暖、寻、粮、食、晴
2、多音字:还、好、3、正确写出反义词
4、背诵《假如》、《回乡偶书》、《赠汪伦》,能够按课文内容填空、正确默写古诗
5、掌握日记的正确格式,能写简单的日记
第七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晨、掉、船、纸、被、刻
2、能够正确使用:“把”字句和“被”字句,了解并写出简单的打比方的句子。
3、背诵《“红领巾”真好》以及《清澈的湖水》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4、能够词语接龙
第八单元
1、容易写错的字:运、游、能、历史、植、厂、2、多音字:没、分
3、能够写出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的名称、了解活化石、太空、现代农业的有关知识
4、能够给汉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
5、积累成语
11.小学语文第三册诚实的孩子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本课的12个生字,并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3 诚实的孩子。
2.学习用“互助”、“注意”练习说话。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做个诚实的孩子。
2.重点指导“岁、表、互、承”等字的字形。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学习书写。
(二)正确认读,理解本课的7个词语,能区分哪些“作”与“做”的意思和用法。
(三)熟读课文,分清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学习书写。
(二)理解7个词语的意思。辨析“作”与“做”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
(一)直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师板书课题:3 诚实的孩子
生:齐读课题。
问:课题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诚实的孩子)
过渡语:课文里讲诚实的孩子是谁?谁夸他是个诚实的孩子?下面听老师读一遍课文,边听边想这个问题,读后请同学回答。
(二)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找问题的.答案。
读后学生回答问题。
生:课文里诚实的孩子是列宁,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3 诚实的孩子》。姑妈夸他是个诚实的孩子。
过渡:为了更好地学习、理解课文,我们先来学习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的词语。
(三)自学生字。
(四)汇报自学情况。
1.指组带音节读生字。
2.指组不带音节读生字。
3.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每个生字的?
重点指导:
承:笔顺:
互:笔顺:
表:第三笔是“丨”,而不是“丿”。笔顺:
形近字辨析:
“宁”和“安”
问:两个字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记忆“宁”?
“注”和“住”
师:这两个字既是形近字又是同音字,都念zh)。
(1)区别两字不同点。
(2)掌握记字方法。
(3)两字的意思。
住:居住;住宿。
注:灌入;注射。
4.词语的意思:
表兄弟:对父亲的姐妹、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儿子的称呼。
承认:表示同意、肯定、认可。
互相: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
5.口头组词。
列:列车 排列 列队 列国 列兵
宁:安宁 宁静 宁日 宁边
岁:年岁 岁数 岁月 岁出
做:做工 做事 做法 做客 做梦
客:客人 客车 客机 客气 客厅
表:手表 表白 表面 表情 表扬
兄:兄弟 兄长 父兄 表兄 兄妹
房:房子 平房 楼房 书房 房间
间:课间 午间 时间 中间
互:互相 互助 互让 互补 互利
相:相对 相处 相传 相当 相反
音:声音 音乐 口音 音色 音量
6.用“互相”练习说话。
7.齐读黑板上的词语。
(五)巩固复习。
1.组字。
歹 儿
12.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三册 篇十二
关键词:现状,健康成长,基本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该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和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 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可是, 由于某些客观和主观的原因, 使许多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这一基本理念。
一、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现状分析
1.各方对学科认识不到位, 重视程度不够。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 但应试教育模式并没有真正的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 社会、学校、家长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觉得小学阶段语数才是主科, 只要把主科学好了, 就能上一所重点中学, 根本不重视其他课程。农村小学这种现象较为严重, 《品德与社会》课程更是流于形式, 成为所谓的副科, 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
2.专业教师严重缺乏, 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由于受教师编制的限制, 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专职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都是担任多门学科的教师兼任。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研教材、研究教法、设计优秀的教案, 从而导致《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只是局限于读文字、看图片等方式方法, 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响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不科学, 应试教育氛围浓。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评价, 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 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 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 也不管学生是否会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更没注意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 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验了哪些情感, 获得了哪些知识, 锻炼了哪些能力。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测试卷, 并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从而导致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出现死记硬背现象, 应试教育氛围浓厚。
4.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手段滞后。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发生转变。目前,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很陈旧, 教学手段也很滞后。教师认为教材是教师的“教本”, 学生的“学本”, 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 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特别是农村小学, 计算机未达到普及, 即使有计算机的学校, 教师也很少用, 无法通过网络获取信息, 更新教学方式、手段。
上述几个方面, 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 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 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应对现状的基本策略
(一) 提高认识, 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
提高认识, 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各种途径, 让家长、学校、社会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性。特别是学校要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 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 同时更要求任课教师从思想上重视, 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 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 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课堂教学
1. 广阔的教学阵地。
开放性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 除了在教室里教学外, 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如《平安回家》一课, 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实地了解交通标志、交通信号、交通标线, 走进生活的教学要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强得多。
2. 交互的动态讨论。
“在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 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 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究, 使课堂成为信息交流所。如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 要让学生分组讨论“不良的生活习惯还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使其交流互动, 扩展认知范围, 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行为, 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多样的情景表演。
结合有关教学内容, 采取讲故事、听歌曲、情景朗读、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景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也很受学生欢迎。这种教学形式学生能充分参与、积极表现, 比较自然。4.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激活课堂。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可见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电化教学能将抽象的观点、道德观点形象化, 能将枯燥的定义、理论化为美好的形象, 电教媒体能以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为选用典型事例声、像结合, 为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很大的方便条件, 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高尚行为的育人作用。
13.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篇十三
教材说明:
一、教学内容: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点: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让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6、初步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7、初步培养判断、推理能力。
8、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
9、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
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
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四、教学难点:
1、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提高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学生情况:
本班有学生35人,经过一年级的努力,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能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另外,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差,势必会影响整体水平的发挥,所以,尽可能转化学困生是本学期重点。
六、课时安排: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四)表内乘法
(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统计(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14.小学语文第三册期末试卷(11) 篇十四
一、看拼音写词语。(14分)
ti2n y7 ch6ng r8n zh)y@
()()()
b# zh%ng zh5ng bi4n xi#ng p*
()
()()
j!n zh1ng zh9 shi x9n xi1n
()()()
x9n k(z@ y2n z@ y(li2n b8ng d4i ti4o
()()()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4分)
三、把下面五个字写在田字格里,注意摆好位置,写得好看。
四、按要求填表。(10分)
五、照样子写词语。(8分)
例:胖(胖乎乎)胖乎乎的身子
5分)(绿()__________ 白()___________
红()__________ 黄()___________
六、下面每组五个词中,请你划去一个不是同一类的词。(6分)
1.香蕉 葡萄 杨梅 花生 荔枝
2.冬瓜 南瓜 西红柿 西瓜 马铃薯
3.麻雀 喜鹊 啄木鸟 白头翁 蜜蜂
七、写出句子中与加黑词语意思相反的词。(6分)
1.你喜欢玩游戏吗?()
2.河岸上栽着许多桃树。()
3.我们做事要有始有终。()
八、把下面的词语整理成句子,并加上标点。(6分)
1.操场上 同学们 在 多么 啊 玩得 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道 产地 你 哪里 哈密瓜 在 的 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照样子写句子。(4分)
十、按课文内容填空。(14分)
1.光听别人说,自己不______,不去______是不行的。
2.太阳像个________,______地升起来,发出______的光,一点也不耀眼。
3.深秋的早晨是_________,周总理却送来___________。
4.美不美不光看外表,还要看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最恰当的答案,在括号里打“√”。
1.我学了《狐狸和乌鸦》这一课,知道乌鸦上当的原因是:
()
(1)乌鸦和狐狸是邻居。
(2)狐狸很狡(ji3o)猾(hu2)
(3)乌鸦爱唱歌。
(4)乌鸦爱听奉(f8ng)承话。
2.我学了《狼和小羊》这一课,懂得了:()
(1)狼是一种凶恶的动物。
(2)小羊非常可怜。
(3)不能对狼讲道理。
十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9分)
姑姑给小丽捎(sh1o)来一把小阳伞。这把小阳伞可漂亮啦!天蓝色的尼龙伞面,上面印着一只只五颜六色的气球。伞架子亮晶晶的可以照得见人。最好看的还是伞柄(b!ng)。伞柄是个戴着飞行员帽子的小姑娘的头,小姑娘正睁大眼睛朝人笑呢!
1.这一段话共有_______________句。(2分)
2.第三句到第六句分别写了小阳伞的_____、_____和______的特点。(5分)
3.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2分)
(1)姑姑给小丽捎来一把小阳伞。
(2)这把小阳伞可漂亮啦!
(3)伞柄上的小姑娘正睁大眼睛朝人笑呢!
十三、看图写话。(10分)
小学语文第三册期末试卷
(十一)答案
一、田野 承认 注意 播种 争辩 胸脯 紧张
知识 新鲜 辛苦 自言自语 连蹦带跳
二、d1ng w6i b8i h4o
五、参考:
绿油油 绿油油的田野 白茫茫 白茫茫的大雪
红艳艳 红艳艳的桃花 黄澄澄 黄澄澄的柿子
六、划去:1.花生 2.西瓜 3.蜜蜂
七、参考:
1.讨厌 2.很少 3.有头无尾
八、1.同学们在操场上玩得多么快乐啊!
2.你知道哈密瓜的产地在哪里吗?
九、略
十、略
十一、1.(4)2.(3)
十二、1.6
2.伞面 伞架子 伞柄
15.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三册 篇十五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 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课堂教学的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中,没有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模式难以真正凸显其价值。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助于营造民主化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小学生能够积极地学习,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价值。
2. 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基于小学生实际性格特点、认知能力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对小学生品德与社会知识的深入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创新模式
1. 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各项教学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保障,能够使小学生在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中积极地学习与探索,为小学生品德与社会知识的深入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思想品质形成、发展的特点,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加关注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与思考。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需要多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问题提升学生对各项问题的深入理解能力。
2. 营造丰富的课堂教学场景
信息时代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逐渐增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价值,通过生动的视频或者图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小学生带来全新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体验,关注小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例如,在《画画我们的学校》这一项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播放一些学校中场景的视频或者是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同观察校园中的各类事物、各类特点等等。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绘制,根据他们所学习的方向知识等绘画小学生眼中的校园,使小学生在自主探索、自主绘制中感受到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的乐趣。
3. 开展多样的实践学习活动
合作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够使小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各项知识的掌握能力,并在合作中形成一定的集体观念,使课堂教学活动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合作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
以《集体荣誉》为例,教师可以将3~5个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最后完成整篇课文内容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我们班级在上次运动会上获得了哪些奖项呢?”等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回忆,回答教师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的创新,对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丰富的课堂教学场景以及开展多样的实践学习活动等方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小学生带来全新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体验,关注小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摘要:文章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创新模式的必要性以及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丰富的课堂教学场景以及开展多样的实践学习活动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感悟与体验,品德与社会教学,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许忠海.更新教育理念,拓宽学习渠道——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创新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旬刊),2014,(6).
【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三册】推荐阅读: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09-13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内容09-26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07-0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8-23
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08-29
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案07-16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08-07
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6-14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06-24
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的复习计划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