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2024-09-09

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精选12篇)

1.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篇一

加快湖南林产工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林产工业的加速发展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湖南省林产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产业化带动现代化,建立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抓好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林板业、林纸业、林化业,促进全省林产工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结合思路,对加快湖南林产工业发展提出对策.

作 者:罗振新  作者单位:湖南省木材行业管理办公室,湖南,长沙,410007 刊 名:湖南林业科技 英文刊名:HUNAN FORE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30(3) 分类号:F326.23 关键词:林产工业   发展   思路   对策   湖南  

 

2.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篇二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金融机构,改革,创新,思路

一、云南省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

1、农村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 农业经济发展滞后,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其农村金融市场环境欠佳、农业产出效益不高。2008年云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103元,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5.2%, 资金的匮乏已成为制约云南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面对此等困境, 政府给予了大力扶持。云南省财政支农资金由1991年的13.2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62.8亿元, 增长了4.76倍, 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云南省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1) 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以来, 以省农信社为代表的农村金融体系成为农村金融和县域金融的主要力量。2008年全省农信社的机构网点2431个, 从业人员1.9万人, 经营规模居全省金融机构首位, 西部第二位。目前农信社占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85%以上, 贷款农户占全省农户的73%。农信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金融支持作用。

(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网点。截至2009年11月末, 云南省正式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6家、小额贷款公司127家, 其中小额贷款公司覆盖全省129个县区中的59个;资本金规模由2008年底的2.08亿元增加到41.23亿元, 增长近20倍。全省1370个乡镇中, 有1000多个已被金融机构网点覆盖。

多年来, 云南省已有多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支农和涉农, 其农村金融体系相对健全。

二、云南省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脱农倾向

在城市和农村发放贷款的人工成本相差较大, 因此利益最大化原则使部分金融机构将资源配置向其他行业倾斜。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权限上收, 分支机构逐步淡出农村, 2009年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共有机构网点1548个, 比2005年减少了106个。同时,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县域内唯一的政策性银行, 近年服务领域虽有拓宽, 但其商业化运作和大客户策略难以辐射到广大农户。2008年底, 省农信社贷款余额1017.7亿元, 占全省各项贷款余额的15.43%, 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以全省15%的金融资源服务60%农村人口和地域的现象, 县域金融服务的重任落在农信社肩上, 但“一社”难以支撑“三农”, 不能有效满足县域经济的整体需求。

2、支农金融产品种类稀少, 缺乏创新

农信社虽然垄断了农村金融市场, 却无力满足农村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 其服务意识、产品开发、业务模式等提高比较缓慢, 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有较大差距。与此同时, 由于我国宏观管理部门缺乏统一的中间业务发展规划, 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风险评估与监控制度还不够健全, 使农信社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同时由于管理体制仍未理顺、责权不明确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农信社暂时无力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和中间业务的创新。

3、农村信贷资金外流严重

对农村经济有促进作用的贷款不能与金融规模保持同速增长。1985到2006年间云南农信社贷款平均增长率为22.15%, 而同期存款余额平均增长23.95%, 说明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并没有全部用到农村经济发展中。邮政储蓄前些年在农村金融中只存不贷, 分流了大量农村资金。自2007年云南省邮政储蓄银行挂牌以来有了贷款业务, 但至今信贷业务发展缓慢, 大部分地区尚处于试点阶段, 贷款数额不大, 对“三农”的支持不明显。

4、农村征信体系落后

县域经济发展中, 信用观念普遍淡薄。除了与农村诚信体系尚不健全有关, 还因农业产业风险大、回报率低等特性, 挫伤了支农资金投放的积极性, 制约了对农村信贷的投入。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提出应继续优化城乡结合部的金融生态环境, 加快农村金融法制化建设, 加速推进农村“三信”工程, 增强农民金融意识。

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农村金融成为整个金融体系的瓶颈和短板, 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多层次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为此, 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的精神, 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创新、改善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三、加快云南省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推进金融机构多元化合作与竞争

各金融机构需加强协作, 构建农村金融多元化和优势互补的金融模式体系。

(1) 农信社需通过改革, 真正办成由社员入股、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2) 农业发展银行要扩大支农领域, 将其从单纯的“粮食银行”转变为支持农业开发、农村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银行。

(3) 农业银行要继续发挥支农的传统优势, 在做好扶贫贷款工作同时, 加大对农业生产经济体的投入力度, 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2、组建农商行

农村金融、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的市场潜力巨大, 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 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农商行产权明晰, 制度规范, 理念超前, 定位正确, 发展也较快, 可以在市场上拾遗补缺, 拓展微贷业务。云南省可以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例如省会昆明首先进行试点经营。

3、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建设

云南省应加快试点建设步伐, 大力培育适合“三农”特点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促进农村形成投资多元、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 进一步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对部分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 采取定时、定点服务的方式来消除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同时, 根据需求合理调整和优化ATM机、POS机等现代化支付机具的布局,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4、吸引资金流向农村

资金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问题, 一方面必须留住农村自身的资金, 吸引农民入股到农村银行;另一方面, 还要有外来资金, 一靠财政投入, 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靠银行加大农村信贷资金的投入, 加大农村的信贷规模, 并实行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 三靠吸引社会投资, 针对当地的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引入社会各方的投资, 四靠吸引国外资金, 可对外开放, 引入外资, 从各方面保证农村的建设资金。

5、加快改造改革邮政储蓄银行

邮政储蓄银行的涉农业务范围在逐步扩大, 应借助其资金规模大、网点布局广、网络信息发达、在群众中威信好的优势积极开展各项业务, 在信贷投入、支付结算、理财规划、信息咨询等方面为“三农”发展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引导其将资金返还农业农村, 促进农村资金循环流动。

6、抓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地方政府应积极参与支农工作, 创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综合治理农村经济金融信用环境, 继续全面推进评定信用户、信用组、信用村、信用乡 (镇) 的工程, 配套建立提高贷款额度、实行优惠利率和优先办理等激励措施, 建立由农村信用社、乡 (镇) 政府、村委会和农户“四位一体”的互信互助的农村信用服务组织体系。

7、鼓励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

(1) 创新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 制订科学的发展战略, 做到发展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托公司、租赁公司在县域设立机构开展业务。

(2) 创新经营机制:改进三农政策性金融的运作机制;完善贷款定价机制;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机制等。

(3) 创新金融产品:将城市成熟的金融产品延伸推广到农村, 开发符合农民需要的各类金融产品;逐步完善和发展农村地区的证券业务和农产品的期货业务。

8、建立农业保险防范机制和机构

云南是全国贫困面较大的省份之一, 具有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农业保险的典型性。近年来我省农业保险工作的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 全省农业保险实现收入3.1亿元, 累计赔款2.6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58%和39%。甘蔗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3个地区, 增加承保面积32万亩;全省350余万农户办理了农房保险, 覆盖面达66.2%。

下一步可通过建立农村担保机构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 利用政府引导补贴资金流方向及比例, 并将各项制度保障细化, 使之成为“三农”经济发展的保护伞, 补偿农民遭灾的损失, 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 为云南省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 云南省应该依靠金融供给来促进金融需求, 依靠新的金融产品和创新, 来刺激农户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潜力, 全力打造以农信社为主体, 以政策金融为保障, 以商业金融、农村合作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云南农村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才能使金融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杨小平:云南省农村金融现状及问题调查[J].中国金融, 2006 (1) .

[2]云南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3]冯兴元:农村金融改革需要改变思路[J].中国改革, 2007 (3) .

[4]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5]姜作培: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几个着力点[J].经济体制改革, 2007 (5) .

[6]云南金融年鉴[M].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

3.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蔡伦竹海风景区;开发建设;问题;对策

蔡伦竹海是以竹林生境来发展旅游业的典型地区,位于耒阳市东南黄市镇及大义乡境内的蔡伦竹海旅游风景区。它是湖南两大楠竹基地之一,也是以楠竹经营为支柱产业的林业区,楠竹林积近15万亩,其中竹海核心景区面积达10万亩。竹林区不同于一般树木林区,它需要将3~5龄老竹选择性砍伐才有利于竹林再生,这为竹海长期充分利用竹资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保障。

一、蔡伦竹海开发建设现状

(一)认识不一,共识不高。部分干部群众内心中,甚至少数领导干部,对于开发建设蔡伦竹海还持怀疑态度,对于如何建设蔡伦竹海也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特别是对于市委提出今年10月开园,众说纷纭。

(二)景区建设总体规划缺位。景区虽然编制了《耒阳蔡伦竹海旅游风景区旅游发展控制性规划》,但是整个景区用地红线图没有划定,景区范围没有圈定,特别是建设性详细规划没有作出,景区土地利用规划没有编制,导致整个景区建设难以全面铺开,影响景区的科学发展。同时各景点由责任单位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难以做精、做好。

(三)资金筹集困难。开发建设蔡伦竹海,按照景区发展控制性规划匡算,大约需要建设资金1.092亿元,大部分单位存在依靠财政拨款思想。

(四)景区环境不优,整治难度大。景区环境恶化,将是景区发展的致命威胁。目前黄市镇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较微。

(五)旅游促销没有及时跟进。知名度的提升和打造是一个长期过程,景区开园在即,旅游促销却没有及时跟进。

二、加快景区开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统一思想,提高加快景区开发建设的共识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项朝阳产业,是投入少、回报高、可持续发展的“无烟工厂”。开发蔡伦竹海是耒阳旅游旺市的需要,是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转型的需要,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竹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加快蔡伦竹海的开发建设主客条件成熟,是开发建设最佳时期,机遇难求。全市干部群众要充分认识开发蔡伦竹海的重要意义,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树立开发建设已是大势所趋,迟建设不如早建设,慢建设不如快建设,分散建设不如集中建设,低档次建设不如高档次建设思想,落实各项建设目标。建议耒阳市委组织一次市级领导干部视察景区建设活动,亲临景区建设现场,统一思想,推动景区开发。

(二)理顺体制,建立蔡伦竹海风景区管理专门机构

景区开发建设管理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的方针。现在市委、政府成立了蔡伦竹海旅游风景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日常办公室。但这样的机构临时性明显,无法履行法人职责。因此建议尽快成立蔡伦竹海景区管理处,可与办公室合并,实行二块牌子、一套人马。开园后,要赋予管理处真正的职权,履行景区管理建设职能。

(三)明确政策,调动多种资金投入

一是要落实措施,争取上级资金的投入。发改、林业等部门要安排专门力量,主动做好跑资争项工作,争取上级部门对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特别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利用景区内湘南游击队活动踪迹,挤入红色旅游项目,这样可争取项目资金达1亿多元。要利用进入省旅游项目建设“521”工程的机会,争取省级旅游专项资金投入。二是要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加大财政投入,搞好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市委、政府每年安排财政专项经费,并保障到位,同时要优先安排枯竭性城市转移资金用于景区开发建设,每年不少2000千万元,连续5年。各职能部门要按重点突出,优先照顾的原则,搞好黄市地区的下属机构建设,市卫生局要对黄市镇卫生院进行扩容提质,更换陈旧和分批次购买较先进的医疗设备,耒阳农村信用联社要尽快开通黄市信用社IC自动取款机,市移动、联通公司要在景区内完善通信服务功能,电力局要加大投入,尽快实施景区内农网改造,提高供电能力,广播电视局要尽快开通景区内的有线电视和网络。

(四)合理定位,科学编制景区总体建设规划和景点建设规划

景区的吸引力来自于景点的吸引力。开发建设好景区内各景点,关键是要规划设计好景点。因此建议成立由专门人才组成的景点规划建设委员会,负责整个景区各个景点的布局和设置,统一对各个景点进行规划与设计,严格监管景点按规划设计建设。年内建设的几个景点如因时间原因无法达到上述要求,也应由责任单位邀请相关专业人才进行规划设计,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报相关专家审核后方可实施,保证景点建设做细、做精、做好,严防各单位当作任务完成,粗制滥造。同时在项目开发中,专业性、技术较强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可以引进和充分利用社会上、市场上的专业技术力量,将一些主要开发环节由自行承担转变外向发包,实现景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确定合理的生态容量,加强蔡伦竹海生态保护

必须采育结合,采伐量应控制在大年新竹量的40%,采伐后每亩密度保留在150株以上。采伐年龄为七年以上的老竹,林内严格均匀保留二、四、六年生的幼壮母竹。采收时间在大年"立秋"后进行,小年的冬季和盛夏不砍竹,以保证竹林生长旺盛期的营养和保护孕育冬笋成竹。对每亩不到100株的过伐竹林,实行封山育林,四年内不砍伐,不挖上林竹笋。二是按期进行抚育、护笋成竹。对楠竹林应2~3年轮流进行抚育一次。每年6~8月对竹林进行垦复,挖松土壤15~20cm,除去杂草和乱石。尽量保护冬笋,对清明前出土的春笋要全部保留,清明后出土的春笋才能挖取。还要除去老蔸、适时施肥培土。三是按楠竹林的更新和演替规律进行生态保护。楠竹的更新随竹林郁闭度而变化,其中以郁闭度0.7~0.8更新最好。每亩保留竹株150~200株时,有利于楠竹的更新生长。此外,保留竹株的辈代数对新生竹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影响,一般以保留三代母竹最好。目前,蔡伦竹海竹林的演替动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在景区内过度伐竹、大量挖笋、“三废”的排放等外界因素的严重干扰使群落受到一定程度破坏,如长此下去,楠竹群落会被禾草群落代替。到那时,如期盼楠竹群落复生,人们将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并且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

6.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助推景区科学发展。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及其有效利用对旅游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竹类工艺品是重要的旅游商品,黄市的空心竹垫、塌塌米、大面筷、竹根雕等具有竹乡特色、工艺筷工艺独特,制作精美,竹簧工艺品历史悠久,目前黄市有十多个竹类加工厂,众多民间艺术工匠,工艺传统悠久。因此旅游部门要尽快摸清黄市、大义乡镇的能工巧匠的底子。通过挖掘,发扬本地优良工艺传统,选择两三家企业作为工艺旅游的定点企业,开发前期政府予以一定的补助。同时还可组织艺人到蜀南竹海、茶山竹海学习或是请外地艺人到本地传授,扩大竹工艺品品种,丰富种类。汉白玉、大理石是黄市资源特色,可以加工成多种多样的旅游纪念品,如微雕狮、虎、香炉、玉鼎、玉观音等,还可加工各种写字条、健身锤。既可现场展销,又可大量批发。应组织专人进行新品开发设计,进行制作加工,同时还可派人去福建学习开发汉白玉花屏等。

7.加大旅游促销力度,提高景区知名度。旅游部门要根据蔡伦竹海的资源特点和产品定位,尽快拟定促销口号,在广播、电视、互联网上滚动播出。要尽快设计、制作蔡伦竹海生态风景区的宣传小册子,广为散发。要利用报刊、印刷品、音像制品等多种媒介宣传蔡伦竹海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抢抓《蔡伦》电视剧拍摄机遇,积极宣传蔡伦竹海的纸竹文化。要尽快在京珠高速公平互道、耒阳互道口以及耒阳市要道交叉口附近,进出市境口、园区内外等处设置宣传牌、灯箱、旗帜等旅游宣传设施。

参考文献

[1]黄河.蜀南竹海的再生性旅游开发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5,(9).

[2]鄢和琳.蜀南竹海旅游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0,(1).

[3]鄢和琳.蜀南竹海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综合整治[J].四川环境,2000,(1).

[4]贺胜英,叶华,李开元.蜀南竹海竹资源综合利用探讨[J].林业科技,2007,(4).

4.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篇四

近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总结了过去五年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分析了当前我国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提出了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积极推进金融业对外开

放,提高金融监管能力等重点工作,为我市金融业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刚刚结束的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和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市长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我市金融业发展和金融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2007年我市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市金融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金融工作实际,明确了今年我市金融工作的基本思路、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

一是深入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及“两会”精神,组织召开全市金融工作会议,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意见》及《大连市金融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促进全市金融各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将2007年确定为金融服务创新年,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等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三是加快建设星海湾金融城,加快金融招商。一期工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力争年底封顶。全面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加强与伦敦金融城的合作,组织赴香港、新加坡、欧洲招商,吸引内外资金融机构来连落户。

四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企业直接融资。以重工起重重组上市为重点,全力推进企业境内上市。加强拟上市企业培育,积极推动企业利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推进设立产业基金,搭建投融资平台。探索产权交易、股权交易、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私募等有效方式,扩大直接融资的途径和措施,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

五是落实各项举措,切实加快保险业创新发展。组织实施保险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探索商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深入开展保险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活动,发挥保险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六是继续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加快市商行跨区域经营步伐,加快推进农信社改革,促进大通证券步入创新发展的良性轨道。积极筹建法人保险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探索组建金融控股公司。

七是继续做好中小企业贷款及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为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积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和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自主创业和再就业。

八是加快金融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继续深入开展“金信工程”,创造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会同有关部门加快不良资产打包处置。继续做好信用社区、信用企业评选。办好“大连金融”网站、社区金融学校。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和金融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建设,认真查处各类金融违法、违规问题,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确保金融和社会稳定。

5.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篇五

(一)总体思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以培育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为重点,加强规划、突出重点、深化合作、务实创新,着力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扩张电子商务应用规模,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城市建设。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企业主导。优化政府管理体制,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健全电子商务政策体系,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引导企业充分发挥在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使企业成为电子商务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实施主体、运营主体。

——重点突出,协调发展。既要 在电子商务发展中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主要的人力、财力、物力,重点破除制约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又要牢固树立发展电子商务一盘棋的整体观念,协调统筹推进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方方面面,避免出现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短板。

——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率先在一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中加速电子商务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电子商务营运理念先进、应用效果较好的行业和企业,并在全市各行业、企业中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推动各行业、企业后进争当先进、先进谋求再进,最终实现电子商务应用齐头并进。

——服务实体,依托实体。发展电子商务有利于改进传统商务模式,促进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发展电子商务不 1

能脱离实体经济存在,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于电子商务的物流业、电子金融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形成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齐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

(三)重点任务

——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扎实做好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工作,加强电子商务管理,强化电子商务应用理念,加快推进生产者、消费者上网工程,全力实施诚信****建设,严打网络欺诈、网络犯罪。

——做强做大电子商务及相关产业。着力培育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电子信息、物流、在线支付等产业,服务电子商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直接应用电子商务的重点企业。着重扶持做强做大一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尤其要重点扶持多语种模式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利用电子商务加速“两强一堡”建设。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积极开展网上招商、网上贸易、网上营销、网上洽谈,确保外地、外国产品与服务融得进来,****本地的产品和服务推得出去,****成为集网上经济与实体经济交流合作为一体的桥梁和枢纽。

四、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电子商务方兴未艾。****只有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才更能在21世纪贸易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赢得与先进城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

(一)加强管理与规划

1.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统筹电子商务发展的专门常设机构,建立电子商务促进工作体系,在深入调研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负责统一规划、协调、部署和推进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着力消除电子商务行业割裂、政出多门现象。

2.规划建设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园区。坚持“引进吸纳一批、扶持做大一批、联合做强一批”的思路,充分发挥****作为面向西南开放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等综合优势,出台招大引强的突破性政策,着力引进、培育一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设立区域运营中心、结算中心、呼叫中心及研发中心。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发展,形成电子商务发展的产业集聚效应,提升****电子商务产业化水平。

3.率先在重要领域推进电子商务。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条件限制,短期内在所有行业、全方位应用电子商务比较艰难。****市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信息化程度较高、比较重要、管理和经营特点比较适合电子商务发挥长处的领域,率先推进电子商务。比如新加坡选择了“贸易与股票交易、制造业与后勤业、金融与银行”三大领域首先开展电子商务。****可以先在政府采购、生物制药、机械制造、冶金化工、花卉、民族文化产品、旅游、国际金融服务等领域先行一步推广电子商务。

(二)加强支持

1.加大对领军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从行业准入、金融信贷、财税支持、科技扶持等方面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给予政策倾斜,视情况享受低碳产业和环保产业等优惠政策。鼓励进行关联行业第三方平台的联合重组,促进资源优化整合和集约化经营。积极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性做法,建立完善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的扶持政策,支持有基础、有潜力的第三方平台发展成为龙头,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业化或综合型第三方平台。

2.加强对电子商务支撑配套服务的扶持。搭建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对在***发展的电子商务系统提供商、物流配送商、市场运行商、产品制造商、客户服务商、电子支付商等,在行政审批、土地、人事、3财税等方面,允许特事特办、一事一办。加强电子商务诚信建设,加大网络欺诈行为查处力度。

3.着力支持电子商务的示范应用和推广。在工、农、商贸、旅游等领域选择重点企业,率先全面应用电子商务,并享受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同等的政策优惠。支持重大的、应用示范效果明显的、带动性强的企业项目建设,以点带面推广应用电子商务。对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模式产生的营业收入,从财税上给予适度的减免支持。对在电子商务发展和应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中介机构以及示范性电子商务项目,市级财政视情形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加深合作

1.加强跨地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领域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与周边国家及地区合作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与业务交流,拓展****电子商务发展的国际空间,促进全市电子商务的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加有关电子商务的区域性、国际性组织,参与区域性电子商务重要规则、条约与示范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2.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积极与境内外有关中介机构建立联系,逐步建立国际信息交流网络,广泛收集、整理和发布商务信息,为企业开展电子贸易创造良好条件。积极主动利用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的专业优势和业务优势,借力“中国供应商出口通”和“诚信通”,加强电子商务营销,大力拓展内外贸,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3.推动市内企业间合作。加强****“电子商务资讯专区”建设,4强强联合打造一个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高效实用、领先的电子商务平台。引导关联企业构成业务协同的全程供应链,实现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融合与集成。

(四)夯实基础

1.抓好电子商务统计工作。建立电子商务统计指标,使电子商务统计工作数量化、常态化、规范化,促进对全市电子商务发展分析、谋划的科学化、客观化、精确化,为规划电子商务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优势,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快建设****至国际互联网出入口的直达线路,形成汇聚西南、辐射西部的国际通信传输能力。尽快建成多方向出省光缆,积极争取国家在成都规划建设互联网直联枢纽。大力实施“三网融合”工程、“网络升级”工程和“无线数字城市”工程,夯实信息基础。加快企业信息化进度,推动企业电子商务提质提速。

3.大力培养电子商务的专门人才。鼓励大专院校、职业学校开设、革新电子商务专业及其课程。加大对既懂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又有金融、商贸知识的跨领域、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在中学开展电子商务教育,做到初、高中毕业生基本掌握电子商务的应用技能和相关知识。

6.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篇六

【摘 要】本文阐述了锦州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必要性,立足于锦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发展锦州新材料产业的建设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新材料;产业;现状;对策锦州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必要性

锦州市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近年来基本形成了“三二四”产业格局(建设石化工业、新型材料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三个优势产业基地和汽车零部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两个新兴产业基地,改造提升机械装备制造、电力、医药、纺织四个传统行业)。锦州的工业发展情况我们可以通过锦州市政府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略知一二:2013年全年实施1000万元以上项目582个,其中亿元以上107个、10亿元以上8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7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839户。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8户,总数达到39户。13个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基本完成,省重点考核的5个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220亿元。完成并购项目4个。

以铁合金为代表的基础材料和新材料行业是我市近几年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目前已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截止到2013年,该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85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70.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总量的24.3%。其主要代表性企业为中信铁合金。综合生产能力超过23万吨/年,年销售收入达到了24亿元。

在对我市工业经济取得现有成绩倍感欣慰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深刻认识到。石化行业依然是我市工业经济的龙头老大,人称“一油独大”、“一油独秀”。但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其产量只能控制在年产950万吨,千吨大厂已经落户到秦皇岛。而以铁合金为代表的基础材料和新材料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但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所以必须走边生产边治理的路线,这不符合国家确立的“节能减排”的产业发展战略。而农产品加工和传统工业发展的空间又十分有限,所以,我们就要寻找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发展新材料产业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结合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确立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们确定把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做为我市的新型支柱产业。

1.1 发展新材料产业有利于增强我市产业优势

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的分布,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文化意识形态、传统习俗等客观因素和已成的现实,形成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根据比较优势准则,当然应该首先选择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并能适应本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特色的产业作为支柱,才能具有较高的水准和竞争力。比如我市选择光伏产业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是有其资源、区位、工业基础和技术优势考虑的。我国除青藏高原、新疆南部、甘肃西部、内蒙西部处于太阳能丰富区域外,锦州地处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区,年总辐射量500-580千焦/平方厘米?年,平均年日照时间2600-30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0.6-0.75,远高于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特别适合于发展太阳能发电产业。

另外,我市光伏产业已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已初步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以及配套产品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其生产技术与产业规模均已达到新高度,部分生产工艺已经达到世界水平。世界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之一的美国瑞科先进硅材料公司计划在锦州开发区投资7.2亿美元建设6000吨多晶硅生产线,该公司落户锦州将使锦州光伏产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所以确立光伏产业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将从整体上增强我市产业优势。

1.2 发展新材料产业有利于突出我市产业发展重点

建设“大而全”乃至“小而全”的企业,是在发展我国区域经济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小生产习气。实际上,市场竞争最根本的是资源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竞争。一个地区不可能所有产业都同样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中必须坚持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一、二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形成“支柱”;再围绕“支柱”培养一批重点产业,形成支柱产业群,支撑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从我市的情况看,把新材料产业确立为新兴支柱产业,完全突出了我市工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光伏产业主要代表性企业阳光能源集团是东北最大、国内第二大的太阳能电池用单晶硅生产基地。就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的数量、质量以及发展趋势,都具有极大的空间。为此,把新材料产业确立为新兴支柱产业,能使我市在将来的工业发展中,把握更大的主动权,争取到更大的商机,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所以,把新材料产业确立为新兴支柱产业,突出了我市的产业发展的重点。

1.3 发展新材料产业有利于拉升我市产业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支柱产业必须最大限度的增加其科技含量和发展潜力。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不仅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并且还有利于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延长支柱产业的生命周期,使其适应市场变化。综观我市的光伏产业的代表性产品,无不体现着科技创新,知识含量都很高,有很多产品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所以,把新材料产业确立为新兴支柱产业,充分的考虑了它们的科技含量,以及对我市产业发展水平的拉升作用。

1.4 发展新材料产业有利于加快我市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

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是市场作用,但并不等于作为市场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放手不管,可以“无为而治”。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调节、引导措施以补救市场本身的缺陷,促进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化结构。支柱产业就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推动和先导性作用,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主导作用的标志就是在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通常要达到该地区工业总产值的10%以上。目前,我市的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和产值还远远不够,没有达到支柱产业的标准。光伏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市工业产业总值的6.79%。所以我们要培育新材料产业、进一步壮大新兴支柱产业,就必须加大政府的扶持政策力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制定了我市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战略。

锦州市新材料产业建设思路及发展现状

由于新材料行业广泛,仅以光伏产业为例进行说明。

光伏产业是我市最具有潜力的新材料产业之一,也是辽宁光伏产业最集中的地区,拥有最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条,并正向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硅材料生产基地、太阳能电池及元件生产基地、打造中国的光伏之都的目标迈进。2013年,光伏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7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总量的6.79%。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光伏产业初具规模,光伏企业实力不断壮大,新企业不断涌现,已形成了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其中,主要代表性企业阳光能源集团是东北最大、国内第二大单晶硅生产基地。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12月,注册资本67205万元人民币。目前,它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良好的市场口碑已经成为国内光伏产业的中坚力量,扛起了锦州“百万光伏”产业的大旗,为锦州打造第二经济“引擎”指明了方向。早在2008年3月31日,阳光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2008年公司产值为15.8亿元人民币。产品主要销往中国大陆、日本、德国、法国、西班牙、印度、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有人戏称,锦州阳光能源的董事长将是以后锦州最有钱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太阳能是唯一能够最大规模满足未来人类能源需求的可再生资源。这种优势,让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将太阳能作为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一份来自国际权威机构的报告预测,到二十一世纪末,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将占到70%以上,太阳能发电将占到50%以上。据说,美国将在未来10年内在我国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投资60亿美元,建造一座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而锦州阳光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多晶硅和单晶硅是是太阳能电池的主流材料。所以说光伏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

从目前来看,我市成立了光伏产业局。在光伏产业布局上,已经形成以开发区光伏产业园为核心,以中信铁合金集团公司四氯化硅和二氯氢硅、凌海市多晶硅、松山新区单晶硅三个生产基地为外围,互相依托,互相配套的“一园三基地”的产业布局。已经建设完成或准备开工的光伏项目有金华冶炼1500吨多晶硅项目;新世纪石英玻璃有限公司现300吨多晶硅生产线;锦州日鑫硅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0兆瓦太阳能电池硅片项目;锦州晶技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100兆瓦太阳能电池硅片项目;华昌光伏100兆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新世纪石英玻璃有限公司1000吨低成本多晶硅生产线;新世纪石英玻璃有限公司3000吨低成本多晶硅生产线和5000吨低成本多晶硅项目;华昌光伏100兆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的二期、三期生产线计划亦于2011年建成投产。2013年全行业累计实现产值145亿元。奥克阳光200MW多晶硅锭等5个项目建成投产。光伏公共服务研发平台、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取得新进展,东旭太阳能、瑞德兴阳光伏项目成功签约。中美清洁能源合作项目示范市、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和国家新能源示范市创建工作全面推进。锦州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硅材料生产基地。加快发展锦州新材料产业对策

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是锦州的希望所在。发展锦州新材料产业是一项利市、利民的重点工程,所以我们要用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措施、超常规的力度来加以推进和落实。我们必须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制定和完善锦州市相关的政策文件,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今年以来,新材料产业为我市的工业经济增添了一抹亮色,新的产业格局正日趋形成。前几年,由于受美国、欧盟“双反“调查影响,锦州市的光伏产业受到重创。2013年以来,光伏产业开始走出低谷。我市组建光伏产业局之后,出台了光伏产业基地优惠扶持政策和产业招商引资奖励办法。一批光伏产业项目进展顺利。虽然我们在新材料产业建设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毕竟前面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那么在实践中我们要做好那些工作呢?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搞好专业园区建设,抓紧科技研发

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建设要以工业园区的建设为主体,明确园区定位,做好园区规划,要打造成国家级的高标准的专业工业园区。

我们在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技研发,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产品竞争力。咱们可以举个例子。从2004年开始,以无锡尚德太阳能为代表的中国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企业,凭借中国强大的生产加工能力,迅速进军欧美光伏市场并发展壮大。2005年12月,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募集资金4亿美元之后,巨大的财富效应让中国太阳能概念迅速升温,其后两年内阿特斯、赛维LDK、天威英利等10余家企业也先后登陆海外资本市场。而中国的各类中小型光伏加工企业更是遍地开花。但很多专家指出,从目前来看,国内众多多晶硅项目的无序上马,实际上是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引进设备、技术的企业,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市在进行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产品的科技含量,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市场。

3.2 积极吸引人才,落实培训计划

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人,科技人才是新材料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我市发展特色产业的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吸引和培育有用人才的机制,对紧缺和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要采取措施千方百计的吸引过来。另外,同兄弟城市相比,锦州市的高校相对多一些,我们还要利用好这个优势,在渤海大学和辽宁工业大学、辽宁医学院设立与新材料产业相关的教育培训基地,设立相关学科,开展相关培训。

3.3 打造良好金融环境,建立专项扶持基金

企业做强做大离不开金融系统。为此,我们要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打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一方面,我们要完善我市金融体系建设,丰富金融产品;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引导企业完善、提高自身信用等级。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开展企业与银行的对接工作。对我市新材料产业要给予资金支持,建立专项扶持基金。在扶持基金上,尽快建立省财政技改贴息市配套基金、中小企业发展担保基金、节能减排专项基金等。

新材料产业发展既需要科学正确的战略决策,同时更需要上上下下的同心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市以光伏产业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一定能够带动我市其它工业项目的发展,并由此延伸产业链条,使我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在高位上运行,到那时,我市的投资环境、要素环境、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将大为改观,将会有大量的投资、大量的新项目落户在锦城,滨海新锦州一定能够建成。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为振兴锦州经济,建设滨海新锦州而奋斗。

【参考文献】

7.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篇七

1 甘孜州农机化现状

到2007年底,全州农机总动力达58万千瓦,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2.47千瓦;农业机械原值达3.68亿元。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全州耕作机械化水平达到23.17%,机收6.98%,机播28.29%;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9.85%。

目前,甘孜州农机局负责全州农业机械化工作,下设农机监理所、农牧机械研究所、农机校、农机公司4个直属企事业单位,有县农机管理机构18个,其中单设的农机局8个,合设局或政府组成局的下设站10个。各县均设有农机监理站及农机管理站,有乡(镇)农牧科技服务中心或单设的农机服务站194个,农机人员编制131人。全州有农机户23 751户29 831人,其中拖拉机驾驶员29 831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机装备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部分农业机械老化严重,更新换代乏力;二是运输型机械多,农田作业型机械少;三是中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四是低档次机具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型机具和高性能机具少;五是种植业机械多,畜牧业机械少。

2.2 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够平衡

在作业环节上,耕、种、收机械化均低于全省水平,其中,机耕水平较高,机播机收水平较低;在区域发展上,山原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河谷地区机械化水平较低。

2.3 农机投入不足,发展步伐缓慢

一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待完善。近年来中央投入增加较快,但州、县财政投入不足,同时存在项目基本无工作经费、运费高、购机补贴比例和额度偏低等问题。二是对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近五年来,机耕道省级投入仅73万元,州、县财政投入也十分有限。据调查,未来五年甘孜州适宜和需要建设提灌站的共有128处289台4 210千瓦,可实现控灌面积0.33万公顷,但省、州投入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三是农机农田作业导向资金缺乏。近年来农用油料价格猛涨,农机作业成本激增;甘孜州农业产出率低,农民承受力有限,农机作业价格无法相应增加,因此农机作业经济效益非常低,农机手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四是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太少。五是农机投入在各项支农项目中所占份额低。

2.4 农机安全监理手段弱化,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农机监理的行政执法职能有所削弱,无上路检查权、事故处理权和违章车辆的处罚权,“黑车非驾”和违章搭人的现象十分严重,对农机安全生产造成极大隐患。

2.5 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整体效益较差

目前甘孜州农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机大户少,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还不够规范,信息较闭塞;加之燃油价格不断上涨,农业机械作业成本增加,农机经营效益较低,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

2.6 农机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 当前农机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及对策措施

全州农机化工作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为:抓住一条主线,实现两个转变,加强三项建设,突出四个重点,强化五项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围绕农机化发展的思路和目标,笔者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3.1 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形成发展共识

从笔者初步调查来看,农业机械化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促进农业节本增收,替代大量人力畜力、促进劳动力转移和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甘孜州现有农机从业人员29 81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6%。他们通过从事农机运输、销售、维修、农机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农村经济不可忽视的活跃力量。建议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把农机化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3.2 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增加农机化投入

一是要争取在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实施中,对民族地区实行更优惠的政策,国家补贴的比例可从现在的30%提高到50%,州县财政应配套进行累加补助和运费补贴,各级财政还应按购机补贴总额10%的比例,解决购机补贴工作经费。二是切实加大农机提灌站和机耕道等农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将这些项目纳入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和扶贫资金项目。三是由州、县财政出资,启动农机作业补贴和农机燃油补贴项目。四是积极实施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扶持项目、农机推广和监理装备建设项目、农机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给予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一些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从而充分发挥农机公共服务的功能,解决好农牧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

3.3 通过大力实施购机直补等农机项目,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力度,依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引导农民购置先进、经济、适用的农业机械,在稳步推进农机保有量增长的同时,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所需机械比例,大幅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做好农机化区域发展规划,根据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发展适宜当地的农业机械。

3.4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机化整体效益

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基本思路,积极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遵循“农民自愿、民主管理、互助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重点发展农机大户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发展机械联合、技术联合、服务联合等多种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农机化整体效益。

3.5 加强资源整合,积极开展农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整合现有农机项目资金和人才资源,创新运行机制,积极建立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机电提灌示范基地、畜牧业机械化示范基地等富有特色的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同时加强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和示范,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作好技术储备。

3.6 加强监督管理,优化农机化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观念,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使用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严把拖拉机及驾驶员上户办证入口关,狠抓源头管理,为农机化发展保驾护航;建立有效的农机产品质量安全调查、投拆监督机制,加强农机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维护农机户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维修质量的监督管理,保证农业机械维修质量;加强对农业机械作业组织各类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质量的监督,建立农业机械化作业质量标准,维护作业秩序,为农牧民提供便利和服务。

3.7 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强化队伍建设

依托扶贫培训、阳光培训和拖拉机手的技能、安全培训,大力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机手、农机专业户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机管理、推广、教学、监理人员的岗位培训,通过定向学习,院校进修,集中培训等形式,培养一批农机化专业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增添农机队伍活力。

3.8 树立争创一流的工作精神

8.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篇八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 制造业 信息化发展 思路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c)-0087-02

1 基本概况

惠安县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石雕石材工艺、食品饮料和轻工纺织三大传统产业以及机械制造和陶瓷建材等方面。据统计,目前产值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有3 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6家,其中产值3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6家,1亿元的企业35家,5 000万~1亿元的企业140家,1 000万~5 000万元的企业342家。

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已经启动。早在1995年,惠安县就提出建设“惠安信息港”,“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全社会信息化,加快大容量、高速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全县信息服务功能和水平制定了具体的发展方向。目前,全县80%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开展了“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全县拥有省级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2家,市级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8家,加入因特网的企业500多家。有150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部分企业通过或正在申报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

技术创新体系逐渐形成。从1996年开始,惠安县确定重大项目技术论证制度,成立了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并于2001年组建惠安县技术创新顾问团和惠安县农业综合开发顾问小组,2013年7月调整充实惠安县技术创新专家顾问团,实施惠安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品牌经济强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科技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全县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市、县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8家,民营科研机构33家,行业技术开发中心6个,城南、惠东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惠安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已启动建设。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企业创新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2 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惠安县在技术创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等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效,进一步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但企业整体素质不高,高新技术含量偏低,多数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较弱,创新机制不健全,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惠安县高新技术企业起步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至目前,全县仅有9家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尚未能为惠安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较弱。一是企业整体规模不大,全县生产性企业3 000多家,但多数属中小企业且停留在家庭式、家族式的经营管理阶段。二是技术含量不高,企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缺少名牌产品。三是创新能力不足,重生产,轻管理、轻科技,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主体观念不强,吸纳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进程缓慢,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极少。四是缺乏市场开拓能力,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力量薄弱,竞争意识观念不够,只停留于传统的生产与销售形式上,尚未形成一支能闯天下的营销队伍。

(3)科技人才匮乏。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不足2.3万人,高级职称只占3.1%,中级占19.4%,比例偏小,影响到创新水平的提高。科技人才在地域和行业分布上不平衡,人才结构不合理。具备学科带头人的高级科技人才少,生产第一线科技力量严重不足,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化企业家少。

(4)制造业信息化程度低。全县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起步晚,起点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缓慢,加上多数企业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少,运用信息产业技术开发的新成果、新产品极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县工业化进程。

3 今后的思路对策

(1)建设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强化科技创新环境和体系建设。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使全县高新技术孵化基地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示范基地,逐步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体,院所依托,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产业化为目标,以科技服务机构为中介的技术创新体系。

(2)以制造业信息化为载体,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要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扶持培育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提升整个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发展制造业信息软件企业和咨询服务机构,建立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制造业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制造业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增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继续培育做强做大惠泉、中德等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示范作用的企业,落实“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全县工业化进程。

(3)大力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科教兴县,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从全县实际情况看,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创造性人才缺乏已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我们要加快制定“十三·五”科技发展计划纲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着重培养四个方面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具有科技开发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家人才;具有较高思想业务和科技素质的管理人才;具有较高文化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同时要为各类科技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创业环境,制定优惠的使用人才政策和人才资源配置机制,通过多层次培养人才,为全县经济跨跃式发展服务。

(4)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促进产、学、研结合。要借助全县与厦门大学、福建师大等高校科研院所所建立的技术依托关系,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的人才、技术、信息优势,为全县技术创新、企业技改、产品开发等提供技术服务,推动全县工业化进程,促进企业升级。

参考文献

[1]黄丽华.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 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上海市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分析与展望[J].上海信息化,2010(1):16-18.

[2]汪向东.推进“两化融合”与加快工业现代化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0(3):4-14.

[3]李毅中.推进两化融合向纵深发展[J].信息系统工程,2010(1):16.

[4]金江军.2009-2010年中国两化融合回顾与展望[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4):77-78.

9.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篇九

为加快沿海开发步伐,推进金融产业跨越发展,推动我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现就加快我市金融产业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一、加快推进金融产业规划发展

(一)坚持市场化推进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功能、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大力发展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信托业、产业投资基金及相关配套产业。到2015年,初步形成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要素集聚能力显著提升,地方金融机构实力显著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

(二)加快构建完善的银行业服务体系,形成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等类型多样、优势互补的银行业服务体系。到2012年,存款余额达1800亿,贷款余额达1600亿,新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5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形成活跃的资本市场融资局面。新培育和引进国内外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10家以上,新增金融业配套中介服务机构20家以上。

(三)编制全市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引领全市金融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明确金融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序时进度,着力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增强金融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苏北、鲁南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金融产业发展规划由人民银行连云港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牵头制订,银监局配合。资本市场专项规划由市政府金融办(以下简称金融办)牵头制订。

二、实施引进金融机构优惠政策

(四)对新组建或引进总部设在我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包括村镇银行),市财政一次性给予500万元开办费用补助;设立一级分行的,市财政一次性给予200万元开办费用补助;设立二级分行的,由所在地财政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开办费用补助;对在工业园区新设立营业网点的,由所在地财政一次性给予50万元开办费用补助。

(五)对新组建或引进总部(包括地区总部)设在我市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市财政按实际到账注册资本1%一次性给予开办费用补助,最高补助金额为100万元。

(六)对新组建或引进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购买的办公用房,由所在地财政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补贴标准为每平方米500元,最高补贴金额为100万元,未满5年改变经营用途或转让出售的,足额收回补贴;租用办公用房的,前5年给予年租金30%的补贴,未满5年改变经营用途或转让出租的,足额收回补贴。

(七)对新组建或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办公、经营场所用地,征收的土地出让金纯收益通过财政拨款方式返还50%,办公业务用房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50%(商业设施除外);自营业年度起5年内,该机构在以资抵贷、抵贷资产变现办理过户、登记、抵押等业务过程中,免收应交纳的土地注册登记费、土地变更登记费、房屋所有权登记费和过户交易费。

(八)对新组建或引进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营业年度起5年内,由所在地财政每年按照其实际缴纳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给予补贴;自盈利年度起5年内,由所在地财政每年按照其实际缴纳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给予补贴。对以资抵贷收回的闲置非自用房地产,按照税收管理权限经报批后,免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

三、支持现有金融机构加快发展

(九)为金融机构各项业务发展提供优惠和便利。对金融机构日常业务开展和处置不良资产环节中涉及的各种行政事业收费、中介费用、司法费用等,按有关部门批准的最低标准收取。积极支持现有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对实施改制、重组、增资扩股的金融机构,在对缺少规划立项审批、土地征用手续等历史遗留房产和土地的规范及完善所有权证手续中,财政、税务、国土、房管、工商等部门要积极配合,简化手续,及时办理报批、更名、过户等手续,并减免相关费用,或实行最低收费标准。

(十)坚持依法行政,优化金融发展软环境。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要进一步优化服务,以扶持发展为主,规范行政审批管理,审慎对金融机构进行检查,不得向金融机构滥罚款、滥收费、滥摊派。

(十一)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鼓励金融机构推广信用证贸易融资、票据保贴融资、海域使用权融资、船舶抵押融资、水域滩涂使用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抵押融资、保单融资、仓单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并购贷款、银团贷款、搭桥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支持银行设立小企业专营服务机构。人行牵头制订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船舶抵押融资、海域使用权质押融资等多项具体的实施办法,金融办配合。

(十二)建立投融资信息发布制度,编制产业投资导向目录,向社会发布政府投资信息、重点行业投资状况、企业重点融资项目以及重大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有关金融政策,引导银行、企业、投融资平台、担保机构的沟通合作。尝试搭建一个长期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有形平台“金融超市”(金融服务日),构建政银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由金融办负责建立连云港金融网,定期发布融资信息。由中小企业局牵头筹建“金融超市”。

四、建立金融人才激励机制

(十三)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地位,营造金融机构良好发展环境。各类金融机构(市级分支行、分支公司及以上)的负责人,参照市管国有集团公司、资产经营公司负责人的同等待遇,享有参加政府专业工作会议、参与制定有关政策、直接获取政府相关信息的权利;同等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考察、出访、休假、体检等计划安排。鼓励金融机构引进国内外金融高端人才,纳入我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范畴。

(十四)对新组建或引进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享受我市人才引进政策。有突出贡献的高级管理人员经评定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高级管理人员出国及赴港澳申请,在其上级人事主管部门出具同意意见后,外事、公安等部门在权限范围内予以优先办理。及时办理其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常住户口或本市居住证。其子女需在义务教育学校入学的,由教育部门协调安排。

(十五)加快引进急需金融专业人才。新引进的金融专业人才参照《连云港市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连发〔2009〕18号)执行。金融机构引进硕士研究生学历、五年以上金融工作经历、35周岁以下、有一定业绩的人才,给予3万元的安家补贴;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具有正高级职称,五年以上金融工作经历,40周岁以下,有一定业绩的人才,给予10万元的安家补贴。新引进的金融专业人才优先享受人才安置房优惠政策。

(十六)对新组建或引进金融机构的有功单位和人员,由市财政给予奖励。市政府设立金融贡献奖,每年评选一次,对在全国或省内先试先行、切实为企业融资和金融机构解决问题、为我市金融发展有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具体奖励实施办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制订,财政局、金融办、人行和银监局配合。

五、切实减轻企业抵押贷款融资负担

(十七)实行房地产抵押评估报告通用共享制度。人行负责组织全市各银行机构通过推荐评审确定一批服务质量好、实际收费低的评估机构。对评审确定的评估机构名单进行公告公示,实行动态管理。企业可自主选择经评审确定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经评审确定的评估机构所出具的评估报告在各银行间通用,同一标的物在有效期内在不同银行间贷款不再重复评估。

(十八)降低房地产中介评估收费标准。评估中介机构对专门用于抵押的房地产评估收费,按现行省定标准的30%执行;同一标的物超出有效期仍由同一评估中介机构重新评估的,按现行省定标准20%执行。

(十九)降低房地产抵押登记收费标准。房管部门对企业非住宅抵押登记按每件300元收费;国土部门对企业土地抵押登记按现行省定标准的50%收费,最高每宗土地抵押登记收费不超过2000元。

(二十)合理确定抵押物登记的有效期限。根据《担保法》抵押权与债权同时存在的规定,抵押物登记的有效期限应随贷款主合同的期限,期间(包括跨年度)不再重新办理登记和评估手续;抵押合同随相应的贷款合同执行完毕而自行终止。

(二十一)为房地产抵押登记开辟“绿色通道”服务。房管和国土部门要对房地产抵押登记开辟“绿色通道”服务,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理时间,凡手续齐备的须在三个工作日内办结。

(二十二)坚持评估自愿的原则。根据《物权法》登记机构不得要求对不动产进行评估的规定,凡抵押双方当事人对抵押物价值达成一致意见的或经市场拍卖确认价值的房地产,登记部门直接办理抵押登记,不得要求对其评估。

六、大力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

(二十三)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全市农村改革发展,不断完善增加农村资金供给的信贷体制和融资机制,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支农实力。到2012年,初步实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对全市各乡镇业务的全覆盖。

(二十四)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增设分支机构或网点。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地区增设营业网点,并在当年向当地增加投放贷款的,由所在地财政部门给予新增网点一次性30万元的开办费补助。鼓励各金融机构在不具备设置网点的地区试办“流动银行”、“自助银行”,在乡镇政府或行政村办公楼内设立服务点,定时为农民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二十五)大力扶持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到2012年,四县都要成立一家以上村镇银行,各县区分别成立3家以上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对经金融监管部门和省政府授权部门批准组建的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由所在地财政按其实际到位注册资本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其在乡镇设立的分支机构每年给予10万元的补助(期限3年)。

(二十六)切实加大财政性资金对直接服务“三农”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凡是涉农部分财政性、政策性资金,除省以上规定存在指定银行的专项资金外,必须全部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开立账户、调拨资金和专项存储。主要包括:乡级粮食直补资金、政策性农业保险资金、新农村养老保险资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及中小学教师代发工资、农村低保优扶对象资金、扶贫资金、新农村建设基金、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

(二十七)逐步化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债务。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坚持分类、分批处置的原则,用3年时间逐步化解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因政策性因素形成的呆坏帐。属于由政府承担的债务,政府每年从新增财力中拿出10%,列入年度预算逐年清偿该项债务;属于公益性的负债,可采取以优质土地资产置换或整体“打包”等方式予以解决,并对处置涉及的税费予以优惠;属于投资办企业的债务,实行股权转让回收投资清偿或随股权变更转移债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自身化解因其他历史因素形成的呆坏帐,对完成当年化解任务的由所在地财政给予适当奖励。

(二十八)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根据时节、农户信用度和贷款用途的不同,适当提高授信额度和延长期限。积极开发“农民消费贷款”、“农民创业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信贷品种。创新“三农”贷款担保方式,凡不违反现行法律法规、权益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原则上均可试点用于贷款担保;积极尝试农民林地、水面承包经营权、合作组织股权、农业机械等抵质押贷款方式;凡是依法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集体用地使用证》、有地上定着物的农村小企业和承包经营户,都可办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由人行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制订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就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贷款主体、贷款流程、债权实现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作出明确规定,以便银行开展相关业务。

七、进一步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

(二十九)建立企业上市工作推进机制,选择一批有上市潜力的优质企业进入我市企业上市资源后备库,力争到2012年新增上市公司5家,培育拟上市企业10家。对拟上市企业的资格界定、申报程序、材料证明,金融办制订实施细则。

(三十)鼓励企业上市优惠政策继续按《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连政发〔2008〕104号)文件执行。各有关部门要做好拟上市企业的支持、服务工作,对企业改制上市相关审批事项要简化程序、特事特办,加快企业上市进程。发改委、经信委要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服务,对拟上市企业报送的募集资金投向项目,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完善相关手续,积极向相关部门出具推荐意见。国土资源部门要把拟上市企业的募投项目作为重点项目管理,优先安排用地预审,优先安排用地计划,保障建设用地,协调解决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的有关土地问题。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环保核查辅导,优先安排建设项目的环评。建设、房管、财政、税务、工商、国资、商务、海关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全力做好协调推进工作。

(三十一)对拟上市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因利润调整、产权变更而增加的税收和各项行政性收费进一步优惠。对拟上市企业因审计对以前年度帐务调整增加利润等原因而补交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全部返还给企业用于支持企业发展。拟上市企业在股份制改造或规范重组过程中,在调整股权、划转资产时不变更实际控制人的,涉及办理房产证、土地证、产权登记、产权交易、土地房屋测绘等各项费用全部免收。

(三十二)加大拟上市企业奖励力度。拟上市企业完成上市辅导并验收合格后,由所在地财政给予20万元补贴;发行申请被中国证监会正式受理的,再给予20万元补贴;上市完成后按连政发〔2008〕104号文件继续给予奖励。

八、积极推进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三十三)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人行、银监、经信、公安、工商、国税、地税、物价、质监、药监、财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海关、法院、环保、卫生等部门公共基础信息的交换和整合,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平台。到2012年建成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最大程度实现我市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分级共享,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征信体系。由经信委牵头制订实施意见,人行、银监局、金融办等部门配合。

(三十四)培育和规范多元化信用主体,继续推进金融生态县建设,推进“信用村镇”、“信用社区”创建工作,构建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人行、银监局、金融办要加强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积极探索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和办法。到2012年,我市确保成功创建金融生态城市,东海县和赣榆县建成金融生态示范县,灌云县和灌南县建成金融生态达标县。对创建效果突出的地区给予奖励,对成功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县的,市财政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对成功创建金融生态达标县的,市财政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

(三十五)积极维护金融稳定。各县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大金融环境整治力度,优化金融生态,促进全市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清理整顿各类违法操作的担保公司、贷款公司、理财公司等,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化解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严肃查处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诈骗保险赔款、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行为,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依法维护金融机构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三十六)制定考核激励机制。制定金融机构考核激励办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我市增加信贷投放,拓展金融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对于新增贷款投放较多、贷款增长率较快、工业贷款增长较多、金融服务质量较高的金融机构,由市财政给予奖励。奖励细则由金融办制订,人行、银监局配合。制定对各县区政府金融工作的考核机制,对重视地方金融产业发展、金融监管体系健全、金融市场秩序稳定、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县区进行奖励。考核办法由金融办制订。

(三十七)完善信用担保支持体系。制订规范担保公司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着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制度环境和信用环境,完善担保公司信用评级制度,促进商业银行与优级担保公司的合作。组建再担保公司,通过为各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扩大各级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能力,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额度。具体实施意见由经信委、中小企业局负责制订。金融办负责再担保公司的组建工作。

九、加强金融产业发展组织领导

(三十八)建立全市金融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秘书长任副组长,人行、银监局、金融办、经信委、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规划局、国税局、地税局、国土局、工商局、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江苏银行、东方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保险业协会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金融办。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保持政银企沟通,协调解决金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十九)各县区政府要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积极创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力支持金融业改革、创新和发展,确保各项金融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金融工作协调机构,强化县区金融办职能,配备4名以上专职金融工作人员,加强本地的金融服务,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各金融机构要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意见和方案,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推进我市金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十)统筹设立市政府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市政府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由本意见中各类财政性补贴、奖励资金以及整合现有的企业上市、保险等财政专项资金组成。市政府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根据各年度金融发展的目标和重点统筹安排。本意见中的奖励补助资金不包括省补资金,均由市县区财政安排。所在地财政按现行财政分成体制负担,纳税级次在市本级的由市财政安排,纳税级次在县里的由县财政安排,纳税级次在区里的由市、区财政按现行财政分成体制安排。

10.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篇十

武新管〔2008〕166号

为贯彻落实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武汉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武政〔2008〕42号)精神,抢抓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促进东湖高新区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全国性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现就加快东湖高新区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发展及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园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园区规划建设,尽快形成金融后台服务企业集聚效应。

加快建设以光谷软件园为基础的金融后台服务区一期工程,并重点规划建设光谷金融后台服务区二期工程(光谷金融港)。将光谷金融后台服务区建设优先列入高新区土地供应计划,确保园区用地的需要。

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实行分类供应土地。在不低于最低地价标准的前提下,对金融机构投资的金融后台服务建设项目,实行工业用地低地价优惠政策,但仅限于入驻金融机构后台自用,不得转让、出租。其他不属于金融后台服务的配套开发建设项目,按国家政策办理用地手续。

二、对金融后台服务区内外相关配套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予以重点支持,优先安排政府立项和投资。

按照国际标准,为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提供双回路一级环网供电,保障金融后台设备的电力供应安全。

加快光纤主干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光纤到户”和“光纤到桌面”工程,为企业提供双局向双路由语音数据通讯、高速宽带的国际数据端口等高效、安全的通讯服务。

根据金融机构后台的运营需要,合理规划建设办公楼宇、生活休闲、健身娱乐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统筹考虑园区未来就业人口的流动、通勤等需要,加强配套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后台服务区公共交通系统。

加大对金融后台服务区建设资金的支持力度。对园区内产生的税收收入,除按规定上缴部分外,地方新增留存部分由同级财政给予重点支持,用于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三、对金融后台服务区内重大建设项目可申请列为全市重点工程,优先办理审批手续,加强协调和服务。东湖高新区工商、税务、规划、国土房产等部门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为入驻金融后台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对金融后台服务区新设立或新迁入的全国性或区域性金融机构后台,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

金融机构后台为独立法人的,按照注册资本(或营运资金)的1%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最高奖励金额为1500万元。

金融机构后台为非独立法人的,按照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0.8%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最高奖励金额为1000万元。

同一金融机构后台只能享受一次奖励。

五、对在金融后台服务区购买或者租赁办公用房的,实行房租优惠政策。

金融机构后台在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园区购买办公用房自用的,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补贴标准为每平方米1000元人民币,最高补贴标准为500万元人民币,购房未满5年不得转让出售;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连续3年按照房租市场指导价格每年给予20%的租金补贴。

六、对新设或迁入金融后台服务区的全国性或区域性金融机构后台,自开业起3年内,由高新区财政部门参照其实际交纳营业税区级留成部分的50%给予补贴;自盈利起3年内,由高新区财政部门参照其在东湖高新区,实际交纳的企业所得税区级留成部分的100%给予补贴;

七、对引进金融机构后台落户金融后台服务区发挥重要作用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单位和个人,按照金融机构后台注册资本(或投资总额)的1‰给予一次性招商补贴奖励,最高补贴奖励金额为200万元;并优先确定相关金融机构为高新区战略合作伙伴,对其在光谷地区的金融业务活动提供优先便利条件。

八、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在东湖高新区内注册的金融后台机构,可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九、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的收入视同服务产品出口,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十、鼓励金融后台服务企业自主开发或与高新区内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对于自主或联合本地企业单位开发的项目,优先列入高新区科技计划和推荐列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给予资金支持。

十一、鼓励高新区内企业加强合作,共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积极开发符合金融后台服务产业需要的产品,并得到园区内金融服务企业使用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高新区将给予重点扶持,优先列入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和推荐列入国家、省市各类产业发展计划,给予资金支持。

十二、入驻金融后台服务区的金融机构后台为独立法人的,其从业人员的实际收入可纳入成本;其任职的高级管理人员,由高新区财政部门按其上一实际交纳的“工资、薪金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区级留成部分的50%予以补贴,补贴期为3年。

十三、符合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武汉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的金融机构,按照武政〔2008〕42号文件的规定享受政策;同时,东湖高新区对其执行特殊的“一企一策”的优惠政策。

十四、本意见所指金融机构后台,是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与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投资等)直接经营活动(即前台)相对分离,并为前台提供服务和支撑的数据处理、资金清算、银行卡、研究开发等业务的有关机构。

本意见适用于东湖高新区金融后台服务区、入驻金融后台服务区的金融机构后台及其从业人员。对入驻金融后台服务区,承接金融机构信息技术、业务流程、管理服务和业务服务等服务外包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可参照执行。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实行,由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负责解释。

11.关于加快推进项目审批的对策研究 篇十一

加快项目审批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环境,促进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2015年重点调研课题的安排,调研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企业和问卷调查等形式,认真听取部门、乡镇和企业对加快项目审批的意见和建议,分析项目审批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研究提出加快项目审批的对策建议,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围绕项目审批,县有关部门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举措,特别是今年以来,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在加快项目审批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提升选商引资软环境、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项目审批现状。目前行政服务中心共设办事窗口38个,涉及具有行政审批职能部门35个。根据省法制办公布县级层面的行政许可项目共有340项,其中进驻中心309项(直接办理的242项,受理的67项),在分中心办理18项,在局本部办理11项,下放至乡镇受理和基层站所办理的2项,行政许可项目进驻率达96.1%,窗口授权率为90%。在全省尚未完成非行政许可项目清理的前提下,我县现存非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436项,其中进驻中心办理的226项,在局本部办理的210项,项目进驻率为51.8%,窗口授权率为78.8%。按《江左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要求审批事项进驻率及既能受理又能办理的比例均达90%,我县目前非行政许可项目的进驻率、窗口授权率远低于90%的标准。

(二)审批改革现状。今年以来,围绕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并实施了以下改革内容:一是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今年初,根据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我县对现有行政许可事项、非行政许可事项及日常管理中具有审批性质的事项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的集中清理,此次清理从非许可项目调整到日常管理事项的有37项,取消非行政许可5项,下放12项,合并8项;删除不具备审批性质日常管理事项43项。同时,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就扩权项目进行了分类处理,对下放的项目,落实承接科室和责任人,制作事项服务告知单;对取消的审批项目,进一步强化服务和监督;对合并的审批项目,及时调整审批流程,确保审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为加快推进项目审批奠定了制度基础。二是探索中介机构改革。今年3月份由县纪委牵头先后二次对全县涉及行政审批及工程建设领域的中介组织进行了调查摸底,目前在弋县范围内有业务量的中介机构共121家,其中注册地在县内的有38家,县外的有83家,而涉及能评、消防、安评的中介全部属县外。2014中介办件量为22898件。其中:县内中介办件量为19698件,占86%;县外中介办件量为3200件,占14%。根据调研的情况,结合外地的先进经验,启动中介机构的改革,初步拟定了我县中介机构的改革方案。三是简化行政审批前置。今年对进驻“中心”具有审批职能部门的前置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安监、工商、国土、环保、经信、气象、商务、水利、卫生、消防、建设、发改等12个部门从前置审批的材料、时间、环节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调整,35项涉及前置的审批事项中,共合并1项,审批承诺时间从516天缩减到483天,缩短了33天,减少审批材料8份,一些部门在特定条件下取消了前置审批,如水利部门提出对年取水量在50万吨以下的取水许可项目,一律取消水资源论证报告前置审批,为加快推进项目审批减少了环节。

(三)审批服务现状。多年来,我县在项目审批的服务上不断创新和完善。一是创新服务机制。传统的审批模式是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分别受理、分头审批,周期长、速度慢。去年以来,以组合形式推出了集联合服务、联合协调、联合预评、联合图审、联合测绘、联合验收、联合监督于一体的“七联审批”服务新机制,此举将“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实施“七联审批”后,在图审、测绘、验收等环节的项目审批时限从原先的197个工作日缩短至目前的16个工作日,行政审批提速增效达92%。二是优化服务流程。在原先“四证联办”基础上又增加了统计证,正式升级为“五证联办”。从原来的在工商、质监、地税、国税、统计等五个窗口分别申请,到现在的申请人只需按服务告知单一次性提交资料,跑一个窗口,即可同时办理“五证”。据统计,新设企业审批办证递交材料从原来23份减少到现在的10份,审批环节从原来的5个窗口减少至现在1个窗口,审批时间从原来平均5天办结压缩为现在的30分钟左右,实现了“统一告知、集中受理、内部流转、一次缴费、一窗发证”的流程。三是拓展服务渠道。针对选商引资新落户的项目和不熟悉项目办理流程的业主,建立了全程代理员工作机制,每个乡镇(开发区)配备选商引资项目全程代理员,负责本辖区内的项目审批全程代理工作。行政服务中心推出了首席代理员制度,每个季度通过对首席代理员的培训、横向交流等形式,进一步发挥全程代理员在选商引资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目前全县乡镇代理员队伍已由原来的11名扩充到现在的45名,今年1-10月共全程代理项目193个,其中外资项目19个,具体代理事项达1857项。

二、制约分析

我县这几年虽然为加快项目审批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服务绩效与企业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项目审批涉及部门多、程序烦、资料杂、前置审批乱的种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项目审批速度。概括起来,在加快推进项目审批中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职能归并不到位,授权不到位。2013年我县开展“两集中、两到位”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的是通过改革明确窗口的职责权限,做到授权充分、到位,真正实现窗口“项目、人员、审批权”三到位。但是“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涉及部门利益,少数部门在现实操作中遇到了一定的阻力,改革成效有折扣。从项目审批的现状来看,由于非行政许可项目全省尚未完成清理,目前我县的非行政许可项目的进驻率仅为51.8%,窗口授权率为78.8%。从人员到位情况来看,目前进驻中心人员的非在编比例高达56%,远远高于省规定的非在编人员比例低于15%的要求。非在编人员比例高、非行政许可项目进驻率低造成了日常审批环节增多、效率不高,如:一些审批部门审批职能归并不到位,事项没有向行政许可科集中,仍然分散在相关科室和相关分管领导;还有一些部门项目虽然进“中心”了,但担负相应审批职责的科室或人员没有进驻,授权不到位,审批签字仍然在部门,从而致使窗口只充当收发室,群众办事两头跑,既影响了办事效率,也对发展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前置审批项目多、部门多。目前我国涉及前置审批的法律规范和规范性文件约有200多件,前置审批的设立与客观实际存在着脱节,部分审批部门间的项目审批存在环环相扣、互为前置等等,从而造成前置审批项目多、部门多。我县涉及项目前置审批有发改、环保、经信、商务、水利、卫生、消防、建设、国土、安监、工商、气象等12个部门,涉及事项34项,需要提供前置材料330份。如:工商营业执照审批需要前置审批的行业或项目有150多项,经国家工商总局一再压宿后的前置审批事项也有112项,涉及卫生、环保、消防、公安、安监、文化、质监等30多个行政管理部门。仅以生产型企业为例,一般的企业都有噪音、尘染、排污等,若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至少有80%以上的生产型企业在办理设立登记时需要提交相关前置审批手续;加上部分业主对项目前期审批的重视不够,从而造成办证过程中资料缺失、重复往返、办证成本提高。

(三)中介管理不规范,缺乏竟争性。目前我县涉及审批业务的中介机构数共有121家,县外就有83家,县内只有38家;从现象分析,中介机构发育不完善,服务承诺不规范,缺乏竞争机制,部分中介机构脱钩不彻底,仍然依托原主管部门的关系在中介市场上包揽业务,如房产测绘、气象防雷等,另外中介机构管理不规范,中介主体资格不合法,无照经营和未经登记核查擅自从事中介业务的现象常有发生,造成收费标准不规范,收费名目较多、较乱,中介费用比较高。这些已成为制约行政审批提速提效的主要难点问题之一。

(四)全程代理缺位、效率不高。目前,乡镇、平台的投资项目全程代理员均是身兼数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平时自身工作任务重,工作精力不够,导致部分乡镇的全程代理工作则成为了“副业”;还有部分全程代理员为聘用人员,工作做多做少一个样,工作缺乏积极性,导致乡镇的部分政府投资性项目无人代理,部分企业投资项目来了排不上号的局面,特别是中小企业项目更加难找代理;另外代理人员的流动性过大,新的代理员业务接不上而出现代理断层现象。与此同时,县内有偿中介与项目业主接触时,过于夸大其代办能力,导致部分业主宁愿花钱买服务也不愿申请无偿代理,这些现象直接影响着我县招商的服务品牌和项目审批的效率。

三、对策建议

为了打造“我比人家办得快、我比人家办得好”的弋县速度,进一步优化投资项目软环境,确保项目审批工作正常、高效、便捷运行,现就如何加快推进我县的项目审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等一系列要求,继续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来抓,突出创新破难、提速增效切实做好行政审批的减法和政务服务的加法。

1.巩固“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成果。县级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全部向行政许可科集中,行政许可科向县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做到审批事项(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进驻率和既能受理又能办理的事项均达90%以上。建议由县监察局牵头,会同审改办、法制办对项目的进驻、授权率定期进行跟踪并向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反馈,以形成长效机制。

2.积极推进中介机构改革。对全县涉及审批环节的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改革,及时出台关于培育和规范中介组织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培育中介组织,打破垄断、鼓励中介机构公平竞争发展。

3.建立备案和准入制度。今后,县级部门凡需调整或新增行政许可事项,应向县审改办申报,由县法制办审核后向社会公布并实施;需调整或新增非行政许可事项,由各相关部门申报,县审改办审核,并报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实施。

(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项目审批。进一步优化我县审批流程,不断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着力打造“办事最快”的服务型政府。

1.出台投资项目全流程快速审批实施办法。针对前置审批项目多、部门多、项目审批受、办分离等问题,应强化对项目的综合服务能力,有效改善投资软环境,建议制订出台全流程审批、联合协调、园区前置审批等措施。对企业投资项目从核准(备案)到施工许工,采取“联审、联办、宽进、简批”的原则,使县级政府部门审批时间压缩到33个工作日,实现项目的提速增效。

2.创新联审联办服务方式。进一步完善“七联审批”工作机制,扩大项目审批服务内容和审批流程的再造,加强行政审批平台建设,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网上审批机制,逐步实现“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时办理、限时办结”审批方式,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惠民。

3.探索建立项目代办制度。针对全程代理缺位、效率不高的问题,探索建立“项目代办中心”,配备专职代办人员,设立全程代办窗口,对县内的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引进的大好高项目和达到代办标准且符合我县产业导向的重点投资项目,实行专职人员免费代办服务,其他未达到标准的项目由各乡镇(开发区)的全程代理员实施全程代办。

(三)强化考核,狠抓落实。采取多种形式来强化制度、狠抓落实,积极推进我县的项目审批提速增效。

1.抓窗口。现行的窗口管理模式,日常工作以行政服务中心管理为主;人员考核、评优工作以县级主管部门管理为主,这种“双轨制”的管理模式,势必会造成窗口工作人员抵触、敷衍的情绪,同时也使窗口的现场管理缺乏有效的抓手。为了进一步优化窗口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建议从2014年开始将窗口现行的“双轨制”管理模式调整为“单一制”,窗口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优统一由县行政服务中心负责,以进一步强化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办事效率,实行一事一评的评价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窗口的授权率,严格控制非在编人员比例,按省相关文件规定进驻行政服务中心非在编比例不得高于15%;进一步增加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抓手,考虑到窗口工作人员岗位的特殊性、责任性,建议恢复或适当提高工作人员考勤和考核奖励标准(周边地区:每月400元-600元)。2.抓考核。县有关部门不仅在思想上要真正重视,而且在行动上要真正落实,操作上要真正到位。建议从2014年开始把审批项目的进驻率和授权率纳入县委、县政府对部门的综合考核之中,加强结果考核运用,确保服务效能再提升。

12.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篇十二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我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在物质资源消耗过程中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如何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把晋城建成“山西省循环经济模范市”的要求,是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亟待探讨与研究的重要课题。近段时间,我们对全市如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将主要内容报告如下。

一、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有效形成了以“四梁八柱”为主要特色的产业结构,极大地推动了全市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明显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007年,在全省确定的十二项循环经济特征指标中,我市的单位GDP能耗为

2.23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6.46%,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86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9.35%。这两大能耗指标连续两年保质全省最低。2007年,我市能耗降幅在全省各市中排名第二。

1、初步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领导工作机制。市长与各县(市、区)长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曾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印发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及奖惩办法的通知》。有关职能部门成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机构,成立了节能监测办公室,对各县(市、区)和高耗能企业建立了GDP能耗公报制度,重点对全市50户能耗企业实施监控和纳入能量考核。泽州县、高平市编制完成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2、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再生资源,积极组织实施节能工程。近年来,我市始终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煤层气、沼气、化工尾气等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积极组织实施了十大节能工程,仅此一项,年可节约标准煤250多万吨,相当于再建了10座中型煤矿。一是煤层气开发工程。我市在煤层气开发利用上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在国内首先实现了煤层气的规模化和商业化开发利用。目前全市已建成1500多口煤层气井。煤层气发电厂达到21座,总装机容量达18.095万千瓦。寺河煤矿建设的全球最大的12万千瓦煤层气电厂,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完成了5个新型发电项目的审查和上报,新批准煤层气发电装机约8万千瓦。北京蓝清创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3亿元,建设阳城屯城矿区矿井废气环境治理及综合利用项目于10月16日正式奠基新建。目前,煤层气在晋城已广泛运用于发电、工商业和民用。煤层管道气源于10月份在市区实现了对接,全市煤层气用户累计达到8万多户。市区所有公交车、出租车和部分私家车都用上了清洁能源,常年运行的128台燃煤锅炉中,有8家改用空气热源和太阳能,有6家改用煤层气,至明年元月20日前,将有70家完成煤改气工程。金驹煤矸石电厂年前可完成煤改气项目。我市现有300多辆大型煤层气罐车往省内的太原、长治、临汾,河南的郑州、洛阳等地运送新型高效洁净的煤层气,市场前景广阔。二是化工尾气回收工程。天泽永丰煤化工公司率先在全省合成氨生产中实现了“两煤变一煤”蒸汽自给的节能生产。该厂运用巨大的吹风气余热回收装置,成功的将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原先废弃的二氧化碳、氮气的高温余热充分利用起来,实现了生产过程中蒸汽的循环

利用。仅此一项,一年就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152吨,减少烟尘52吨。三是冶金行业尾气余热发电等工程。近年来,在全市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中,高炉喷煤、煤气回收、区域热电联产、余热发电、集中供热、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铁水输送的短流程工艺等节能项目,已在全市兴高能源、沁泽焦化、春晨兴汇、福盛钢铁、三甲炼焦等大中型企业分别推广运用,收到了明显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兴高能源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被国家农业部、世界银行全球环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四家机构联合授予“中国乡镇企业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示范企业”的炼焦企业。四是粉煤灰矿渣综合利用工程。通过实施资源集约化和废弃物资源化的开发利用,我市发展了以煤矸石、粉煤灰、高炉炉渣等废弃物为原料的各种墙体砖和高标号水泥等新型建材企业40多家,年产20多亿块新型墙体砖,100多万吨高标号水泥。目前,阳城润城镇准备投资1亿多元利用阳电排出的粉煤灰年产五万吨纸浆项目。五是积极打造循环经济圈和产业链。目前,我市按照“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形成了“煤——化肥——电力——汽油”、“焦炭——煤气——电力焦炉”、“煤矸石——电(气)——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煤矸石——热电——建材、煤化工尾气利用”和“煤层气——发电(民用—工业用—汽车用—商业用)”等五大循环经济圈。与此同时,也初步形成了煤炭深加工、变输煤为输电输肥输油、焦炉和高炉煤气、煤矸石和煤层气、冶炼——铸造——机加工——装备制造业、煤——新型化工系列产品、煤——电——建材、循环农业等十大产业链。这些循环经济圈和产业链的形成,标志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六是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将为民办实事工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并狠抓落实,在全市广大农村广泛开展了沼气、秸秆气“户户通”工程,截止2007年底,全市建成和在建沼气、秸秆气用户10.1万户,市县两级政府补贴资金累计达一亿多元。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22万吨燃煤。随着沼气、秸秆气的广泛运用,在全市广大农村初步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种植——养殖——沼气——种植——养殖、养殖——沼气——发电、种植——养蚕——沼气——种桑、种植——秸秆气化——综合利用”等循环农业生产链。

3、大力提升科技水平,淘汰落后产能。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我市重点在钢铁、煤炭、水泥、电力等行业进行了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一方面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落后产能,采取“五停”(停水、停电、停原料、停贷、停运)等强制性措施。2007年,全市共拆除100立方米以下小高炉347座,炸毁烟囱502根;淘汰钢铁产能70万吨;淘汰水泥产能84.9万吨;淘汰关闭小火电机组3台,总计1.8万千瓦;关闭电石企业2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8.2万吨。对市区及周边14户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的工业企业实施了搬迁、关停或改造。另一方面对煤炭行业实行了关小改中建大的整合机制。今年,全市又关闭了126个煤矿。同时,全面推广了节水技术改造。全市投资3亿元,相继建成了市区、高平、晋煤集团3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巴公工业废气处理厂。天泽、大化等化工企业建设了中水处理池,打造企业冷却水闭合循环系统,基本做到了不外排。沁泽焦化等公司使洗煤水达到一级闭路循环,实现了废水零排放。阳电、兴高能源等企业都实行了废水循环使用。

(二)存在问题

一是发展规划滞后。国务院2005年就正式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并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确定了两批全国试点单位,山西省也确立了30个试点单位,并确定我市5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截止目前,市和4个县区还未编制完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体规划。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还不够大。晋城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偏重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1%,不仅低于全国水平,而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不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影响全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三是体制机制管理不到位。据调查,全市发展循环经济仅处于起步阶段。从企业来讲,主要表现在各行其是、自行发展,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统一体。

从管理层来讲,由于部门职能所限,存在着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从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全局来分析,目前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尚处在“减量化”即节能减排阶段,距离“再利用、资源化”还有较大的差距。四是科技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短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和科技人才作支撑,由于我市地处内陆省份,位于偏僻的太行山区,在引进高科技人才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不及时解决人才引进和技术问题,将很难实现循环经济模范市的目标。五是发展循环经济立项难。阳城县早在“十五”期间就提出利用煤矸石建设2×13.5万千瓦热电联供电厂,至今项目还没有批下来。市区在金村境内规划建设的热电联供电厂,也已有五年之久,至今也未建成。

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构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为主线,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山西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按照建设经济发达、文明富裕、生态良好、和谐稳定的新兴现代化城市的目标,以理论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转变,努力达到全面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使用较少的能源和原料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提高资源生产率,推动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拉长资源、能源利用链条,促进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多次回收利用和多级资源化,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走节约型发展之路。

2、坚持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原则。要紧紧依托科学技术促进我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3、坚持强化市场为主导,政府引导和公众参与的原则。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积极调动公众参与和民间团体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广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和多主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新局面。

4、坚持规划先行与重点突破的原则。要依据各县(市、区)的不同情况,搞好规划编制工作。把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经济活动,统筹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局上来。要实行由点到面、典型引路、全面推广,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率先突破,从而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5、坚持推行循环经济发展企业是主体的原则。实现传统的线性经济向闭流动经济的转变,链接技术是关键,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尤为重要。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要把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和基层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凝聚起来,对各类循环经济模式的设计、链接技术的选择和创新,合力攻关,取得新突破,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6、坚持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先导的原则。各级政府要率先创新发展理念,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和科研开发活动,积极主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发展思路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总体思路是:“实现一个目标”,即:建设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循环经济模范市;“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即:转型发展环节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回收与多级资源化环节;“构建三个核心体系”,即: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现代绿色宜居城市和特色城镇化建设体系、生态环境建设体系;“拉长四个产业链条”,即:煤化工产业链、新型材料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链、生态旅游产业链和绿色商贸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产业链;“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即:化工行业尾气回收利用、高炉喷煤、煤气回收、区域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余热发电、资源综合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及设备、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

三、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科学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与措施。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发展循环经济,尤其是要把建设循环经济模范市列入经济工作的重要日程抓落实。一是科学规划。有关职能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台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规划。二是试点先行。各级各部门要规划设立市级和县(市)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率先做好典型引导工作。三是要建章立制。要积极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体系,坚持将企业层面的循环、工业园区的循环,产业之间的循环、区域之间的循环和社会层面的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解决资源节约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的大循环。

2、为把循环经济打造成强势经济,必须在项目建设上做文章。一是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煤层气是我市近年培育和成长起来的新型产业,各级各部门要下大力积极扶持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引导向工业企业和服务业的广泛运用。与此同时,要巩固和发展我市已经形成的“十大”节能工程,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二是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应将减量化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构建生态工业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保障。为此,积极培育清洁生产企业,引导企业加强原料替代,降低GDP能耗,强化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三是大力培植和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市区每年产生大量的垃圾。市环保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尽快推进市区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工作。四是要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生态服务业转型。五是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努力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政策法规体系。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草案)》,要通过法律来规范政府的行为,通过严格执法来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应根据我市的实际,建立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有关规定,建立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强化对高耗能企业的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示范园区、示范项目、示范企业、示范产业、示范产品等投资配套、开发补助和贷款贴息。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循环经济专项基金。三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市、县两级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招商引资,选上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坚持把好上项目的关口,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对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循环经济要求的投资项目,坚决不予立项审批。四是有效提升科技创新机制。从技术层面上讲,需要构建以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从人才层面上讲,当前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人才普遍匮乏,因此,必须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建立循环经济认证制度,并要鼓励和促进发展循环经济。五是设立循环经济发展奖励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和任务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要重点奖励循环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企业。通过设立奖励机制,促进全市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六是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平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真实而充分的信息来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平台。市县两级都要建立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库,并实行网络动态管理,定期更新,加快推进。

4、坚持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落实到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一是要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绿色”工程中。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紧密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坚持以建设绿色晋城为目标,打响生态宜居城市明片,重点推进通道绿化、城市绿化、村镇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有关职能部门要抓紧完成高等级公路沿线、白马寺山和城市周围可视荒山绿化任务,有效提升高速公路直通口、出入口和城市出入口绿化标准。二是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蓝天工程”中。随着煤层管道气源输入市区的实现,有关部门要对市区内餐饮业强制实行燃气等清洁能源。新更换的城市公交车、出租车都必须使用清洁的煤层气,并要积极引导公用小轿车和私家车改用煤层气。宾馆饭店、洗浴业常年运营的燃煤锅炉一律实施煤改气改造。市区重点区域禁止燃煤,积极扩大集中供气和集中供热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区的空气质量。三是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碧水工程”中。沁河和丹河是我市的母亲河,在流域内新上或正在新上的项目,必须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制,保证流域不受污染。建成的市区、巴公工业园区以及高平等地的污水处理厂,尽快做到中水回收利用。沁水、陵川县城北留等工业园区以及重点发展乡镇应及早规划筹建污水处理厂。丹河、市区东河等河流要尽快完成治理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全市环境治理水平、生态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真正使晋城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

牵头单位: 市委政研室 李兴文(课题负责人)、赵积伦(执笔人)

参加单位: 市经济委员会 张丽清

上一篇:学校升国旗仪式的规定下一篇:学习秘书学个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