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调研报告(精选8篇)
1.城市绿地调研报告 篇一
城市道路绿地调查报告
常州工学院
专业:
环境艺术 班级:
10艺设一班 姓名:
程浩
学号:
10170405 调查时间: 2014年10月25号 调查地点: 常州市新北区泰山路
一、调查目的
道路绿地是城市的骨架,它是城市的活力所在。道路绿化的好坏不仅对城市面貌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反映出城市绿化的整体水平。通过对新北区主要道路
绿地的调查,分析和评价新北区道路的绿地结构、植物应用和生长情况,并探讨了道路绿地指标、绿地结构、绿地功能三者的相互关系,温江道路绿地的植物选择和植物配置提出建议。
二、调查内容
城市道路的类型按照道路断面布置形式分为五大类:一板二带式、二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四板五带式以及其他形式。每一种形式各有各的优点,但也有各自的缺点。
我们这次城市绿地道路调查选择的是新北区泰山路。虽然泰山路不是新北区的主要干道,但它也有着它自己的优势。三板四带式的道路,即利用两条分车绿带吧车行道分成三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
道树有四条绿带。它具有组织交通方便、安全卫生防护及庇荫效果。泰山路的机动车辆行驶的道路还是挺宽的,有六个车道。由于泰山路所处的环境,所以它的车行量还是很大的,它采用这种三板四带式的道路类型也是合乎常理的。
泰山路的行道树的种植方式采用的是树池式的种植,采用的树种是香樟树。香樟树是一种四季常绿的树种,这样泰山路可以常年保持绿色的景观。但是这也有不足的地方。香樟树是一种可以长很大的树种,它的树冠开张也比较大。而泰山路的旁边有着大量的电线。为了不让树枝碰到电线,引发安全隐患,就需要经常性的对其进行修剪,待到树长到很大时就要更换树木,这就增加了工作量。所以这里不应采用香樟树,可以采用天竺桂或桂花等等。
泰山路的分车绿带中植物有小叶女贞、红花继木和紫薇。将小叶女贞和红花继木分区栽植,并进行整齐修剪,将紫薇点缀种植于其中。小叶女贞和红花继木都是常绿的灌木,而它们的叶子的颜色不一样,它们在四季都可以营造良好的景观,因此它们是道路绿化的一个很好的选择。紫薇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在春夏时期,它的花色很美丽,给道路的绿化增添了一份生机。虽然它是落叶树种,在秋冬季节要掉叶,但是它的干式很有型的也是很美的。泰山路的分车绿带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植物太单调,还有分车带的宽度有点窄。可以将分车带拓宽一点,在分车带的某些地方按照季节摆放一些盆花。这样也可以增添这条道路的美,是这条道路更有生机,更吸引人。
这条道路两侧设计了基础绿带。基础绿带将人行道和工厂分隔开,也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这里的基础绿带种植的是草坪。我觉得在这基础绿带中适当种植一些草本花卉和矮小并且修剪整齐的灌木效果会更好。
在泰山路的路口的转角处也有一处绿地,它主要是种植的草地,并在中间点缀一小丛小叶女贞的灌木丛。这丰富了美化效果,但是这显得有点单调。如果在这转角处的绿带中点缀少许有艺术性的石头,或是在这绿带中摆放一些矮小的盆栽草本花卉,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美化效果。
泰山路的车道采用水泥铺装而成,人行道的地面铺装用的是一般常用的地砖,但是这种地砖的透水性不是很好。在经过雨水的侵蚀后有些地方有些松动。应该采用透水性较好的铺装材料,如一些生态地砖,或者是将普通的地砖和卵石相结合铺装,或用不规则的石板铺装,这样可以增加他的透水性。
三、结束语
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工细琢的园林式的道路绿化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运用植物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是取得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循环的根本出路。
2.城市绿地调研报告 篇二
1 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
城市绿地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 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流绿凝翠的树木花草对城市居民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城市绿地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改善小气候:城市绿地具有明显的降温增温作用。在绿色植物中, 从乔木, 灌木到小草, 都能起到吸热和隔热的作用, 能给人们创造一个温暖适宜、湿润舒适的生活环境。
(2) 生态效益:绿地对改善大气环境来说有两大作用:一是它能吸收二氧化碳, 制造氧气;二是能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 净化空气。
(3) 减弱噪声和放射性污染:据调查, 40米宽的林带, 可使噪声减低12-15分贝, 城市公园中的成片树林可把噪声减低到无害的程度。
(4) 防治水土流失:城市中混凝土地面比重较大, 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绿地土壤基本处于自然状态, 对涵养水源, 补充地下水有着重要作用。
(5) 调节光照:利用树木的枝叶, 遮挡光源, 变直射光为散射光, 使来自太阳的光线, 通过树木的枝叶遮挡而分散减弱。
(6)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城市绿地系统不仅保护了大量的植物种类及基因, 而且也增加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为生活在城市的野生动物提供了必要的生活条件。
(7) 美化城市景观;各种树木、花草的组合, 形成种种美丽的景致, 绿地给城市注入生气, 将城市变得多姿多彩, 丰富了城市景观, 塑造出了城市特色。
(8) 城市绿地可以缓解城市人类心理压力, 舒缓紧张情绪, 这个人性化的作用几乎成了人们口中最重要的一项了。
此外, 城市绿地还有吸附尘土、防风沙、涵养水源、增加城市中的水土气循环、增加降雨、遮阳、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等等。
2 城市绿地现存的一些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2.1 绿地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全国城市绿化率覆盖平均约为25%, 在我国有统计资料的222个地级以上城市中,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以上的仅10个, 占4.5%, 30%~39%的85个, 占38.3%, 20%~29%的76个, 占34.2%, 低于20%的有51个, 占23%。说明我国城市绿化整体上仍处于较差水平。我国人口众多, 人地矛盾尖锐, 我国人均绿地水平还很低。
解决方法:城市绿地距离真正的生态城市所要求的还有一定差距。城市绿地分散而不连续, 多呈斑块和条带状分布, 没有充足的基质, 不能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我们一定要不断努力, 创建真正的生态城市绿地。
2.2 本地物种与外地物种孰优孰劣
许多城市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由于外来的物种在引进中若没有充分试验, 成活率很低, 这不仅损失了景观效益也损失了经济效益;某些能够引种成功的物种与本地物种相比经济效益也非常低, 而且外来植物的繁殖会引起病虫害的发生。还有少数外来物种的引入会造成入侵, 破坏本地原有的生态位, 造成本就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紊乱。
解决方法:对此国家林业局发布《造林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新品种 (含品系等) 的引进必须按林木引种程序, 经过一个轮伐期以上引种试验成功, 并通过国家或省级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或认定) 的林木良种方能大面积应用生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需要实施人工造林的, 不得引进非本地物种及新品种 (含品系等) 。
因此, 在城市绿地中要极力推广本地物种。为适应本地区的自然条件, 要多采用本土化的物种, 少走弯路, 加快城市绿化。
2.3 盲目绿化
城市绿化是我们一直提倡的, 但有些人急功近利, 盲目绿化, 然而过犹不及, 盲目绿化不仅达不到原有的城市绿地的效果, 反而会破坏城市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 因小失大。
将自然天成的生态系统完全加以人工改造或重建, 是对原有系统巨大的破坏。人工生态系统比原自然系统要脆弱的多, 而且也不如其复杂, 这将会降低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功能, 而且生态经济效益也远不如前。
解决方法:在进行城市绿化的进程中, 要时刻注意提醒自己, 要进行生态的, 科学的绿化, 不能急功近利, 不能盲目绿化, 要一步一步, 稳扎稳打, 使我们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性的改善。
2.4 单一草坪种植的弊端
近年来, 我国许多城市都热衷于种植草坪, 但并不是任何地区任何条件下都适合种植草坪的, 一味种草的绿化方式显然是不适合如今的绿地建设。
(1) 存在资源的限制。水源短缺的城市不宜大面积种植草坪。草坪耗水量大, 相较于树木, 所耗费的物资大的多。
(2) 开阔的草坪大多是不容许人踏入的, 只能满足人们视觉上的需求;而树木则可以给人们提供荫凉, 提供市民游憩的处所。
(3) 草坪作为一种地表植物, 对人们活动空间的降温效果差。据测定:乔灌草结合的绿地放出氧气、蒸腾水量分别是单一草坪绿地的136%、151%;在夏天乔灌草组合绿地比单一草坪绿地降温多达3.9℃。
(4) 单一草坪不利于形成地方城市特色。
解决方法:还是应多采用乔灌木结合的方式来美华城市, 在种植单一的草坪时一定要看清利弊, 只有在需求达到一定程度, 草坪能够与周围环境协调共存的情况下, 人们才能小心地引种单一、大片的草坪。
2.5 欠缺人性化考虑
城市绿地除了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之外, 更应给人以亲近感、愉快感, 而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缺乏人文关怀在广场绿地建设中尤为突出, 国内一些新建的广场喜欢在其中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工整的修剪图案, 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 另外秋冬季, 草坪都已经枯黄, 这时广场呈现给人的将是一片荒凉与衰败的景象。还有广场绿地常常忽略人们对于私密性的要求, 漫无遮拦的广场, 游人的私密行为根本的不到保障, 也不符合游人行为的合适要求。
解决方法:公共绿地应该针对人们的心理进行设计, 广场绿地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领域性的创造, 可以运用灌乔草结合、建筑小品、铺小块绿地等多种手法, 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及开敞空间, 创造出富有人情味的广场绿地。只有这样的绿地设计才是有生命力的, 才可能经久不衰。
3 结语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篇三
关键词:植被;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生态
引言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问题逐步恶化,噪音、污染等问题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这些问题。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成为人们关注重点。生态学作为整合城市资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研究课题,在改善生態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显得尤其特别。生态学理念的最初出现到它在城市绿化规划代表着城市绿化建设的进步:从最初的观赏设计深化到环境保护,再过渡到重视生态建设为主,生态学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和现实意义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日益受到重视。城市绿地景观系统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构成的景观,是由斑块、廊道、边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基本要素,是城市开放空间,也是城市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性规划,重点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利用生态学的角度来进行环境设计。它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生态总体规划的城市特性、城市发展目标、用地规划等规定,科学的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内各类园林绿地的建设和区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最终以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来进行城市的生态性规划建设。
当今世界中,生态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城市建设与自然发展的冲突越来越多,所以城市区域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酸雨、热岛效应、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问题,都急切迫使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其中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城市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
2.1 对城市绿地系统没有相适应的规范,导致规划中生搬硬套 我国对于绿地指标的规定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四项,定额指标相同。然而,不同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等各不相同,想要用定额指标来评判一座城市生态绿化的等级,明显是缺乏科学理性与依据、不够真实。
城市绿地应该和当地的城市建设相符、气候特征、植物种类分布特征、城市的文化特征及城市经济基础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归属性。但由于我国的城市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实践一直发展比较缓慢,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中长期照搬照抄苏联时代的城市游憩绿地的规划方法 和一些构图的原则,特别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行政指导方针,多年来一直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布局原则。
2.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在具体的规划中,由于工作阶段的划分、主管部门的分置不同等原因,经常造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分离,形成两个单独的规划。城市的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之间形成的前后上下关系,迫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中脱节。
2.3 现有绿地现状水平差,研究调查不规范 形成这种绿地指标虚高现象的原因,一是不少城市现状指标严重失真,规划指标存在不明确的现象。二是绿地规划指标提出比较盲目,依照相关规定和工作要求,采取简单类比的方法,对城市的现状、不同地区的差异考虑不够,一味追求规划的高指标。
2.4 规划协调性不高、互动性不够 由于专项规划的进行往往在总体规划完成后才开始,这样协调的难度非常大导致我们经常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被动的、填空式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缺乏城市的全局观。只有将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很好地融合兼顾,才能有效地协调不同专项之间的矛盾。
3 提高城市绿地规划的要素
由于不同城市环境基础和城市特征的差异,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各不相同,各个城市都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规划。
3.1 根据城市现状建设 把握城市的基本特征,通过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的特色加以保护和运用,立足于建设现状和水平,制定实事求是的可操作的规划目标,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规划指标具体化。
3.2 对关键问题提出规划对策 对城市的绿地结构、背景、出入口等关键性的问题提出实施性规划对策,提高对下一层次规划、设计的指导性。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规划策略在不同层次的规划设计中得以运用,规划意图才能得以实施。
3.3 增强各项规划之间协调 在规划的操作方式上,增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之间的互动,通过沟通和协调达到相互促进、提高规划整体水平和贯彻实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篇四
摘要::城市防护林是城市园林绿化地系统规划中防护绿地的重要部分,也是大环境下绿化建设的生态屏障和依托基础。本文指出了城市防护林在绿化建设上的地位与作用的同时,也介绍了防护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键词:城市防护林绿化建设
城市防护林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载体和关键纽带,是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城市防护林建设也是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调整整个国土森林资源布局,使森林资源分布更趋于合理的重要措施。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品位、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新理念。
1城防林在绿化建设上的地位
从城市园林绿地组成上讲,城防林属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防护绿地,是具有多种不同防护功能的带状绿地,也是城市总体规划中土地平衡绿化用地的一部分,即包含有建成区部分又包含有未建成区部分。从“实行大地园林化”角度讲,城防林是城乡大环境绿化及大范围国土绿化的生态屏障和依托基础。城防林绿化建设意义:从建成区部分园林绿化上,有助于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的绿化指标;从城市规划上,有利于增加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和托起在环境绿化建设的依托;从国家林业建设上,对增加森林覆盖率是一项有效途径;从人们对环境质量需求方面,清洁优美的环境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塑造人们美的心灵,启发人们热爱生活积极进取。
2城市防护林的作用
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威协着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如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鉴于林木的多种生态效益,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建设城市防护林体系是一重要措施。
2.1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城市防护林对市区空气中Cu,与O2起着平衡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lhm2阔叶林每天够吸收CO, 1 OOOkg,放出OZ 730kg(可供1 000人呼吸氧气之用),净化空气1 800万m3。城市防护林对城市工业和交通所排放的大量污染气体有阻挡、吸收、滞留和过滤的作用。据有关专家测定,每1 hm2加拿大杨平均每年可吸收大气中SO, 46kg,每lhmz胡桃林每年可吸收so,34kg。城市防护林的叶、枝、杆及其表面结构能阻滞大量烟灰、粉尘、飘尘等,蒙尘的树木经雨水冲刷后,又能迅速恢复其吸烟滞尘的作用。据专家测定,每1hm212年生旱柳每年可滞尘8t,20年生家榆每1 hm,每年可滞尘lot。此外,草地也有明显的减尘作用。故城市防护林要乔灌草措配。
2.2减弱噪声
植物的叶与枝条轻而柔软能吸收声波,宽阔高大且浓密的树丛可以减弱噪音5dB-lOdB;乔灌草结构带30m宽可降低噪音3dB-5dBo
2.3改善城市小气侯城市
防护林在酷热的夏季,其枝叶形成浓荫覆地,直接遮挡来自太阳的辐射热而且也阻隔了来自地面、墙面和其他相邻物体的反射热。同时,城市绿化地段有强烈蒸散作用,它可消耗掉太阳辐射能量的6000-750o,因而能使城市气温显著降低,高温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在严寒多风的天气里,也能使温度降低较为缓和。城市防护林也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能保护城市不受风沙危害,地处沙区或沙区
附近的城市,城市防护林的防风固沙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
2.4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防护林一般以乔灌草相结合配置。这些花、草、树木不但具有显著的生态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布局合理、设计美观的城市防护林不仅可改善城市环境,而且可美化城市,使人赏心悦目。一年四季五颜六色的花,千姿百态的造型,均可为城市增添几分自然美;城市僵硬呆滞的水泥建筑物在四季绿色中可显得生机勃勃,整齐美观,景色宜人。这些都将充分展示城市的自然生态美,给市民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我国城市防护林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3.1 用系统性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科学布局城市防护林建设
一是要注意城市及其周边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景观格局的多样性。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维护整体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面对城市高速的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兴建,造成许多自然景观和山脉等被分割,城市周边的湿地和河道生境恶化,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大大减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很大威胁。在城市林业建设中,只有将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紧密地耦合溶解,才能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二是按照景观生态学要求,城市防护林建设要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合理安排各景观要素所处的地位和等级,尽可能使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异质性。三是在城市防护林建设中充分保护与发展生物多样性。
3.2 由传统的注重美化、香化、彩化、果化、绿化逐步转移到注重生态效益和美观效益的综合发挥
城市防护林建设不仅要体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而且要体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由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提升的要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城市防护林建设并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城市建成区绿化建设,要从保障整个国土生态安全的角度,把城市森林建设纳入中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强调由过去注重视觉效果转变到注重生态效益和人类的身心健康上来,突出以林为主,乔、灌、藤、草结合,林、水结合,以人为本的城市森林建设基本原则,同时城市防护林建设要追求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型绿地,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绿量,在城市防护林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乔木的空间伸展优势,可以尝试建设屋顶花园、阳台花园等垂直绿化景观,可以多栽植一些藤本攀援植物爬附在建筑体上,充分发挥有限的城市林地来缓解我国城市化进程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拓展城市的绿色空间。
3.3 注意解决城市防护林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树种单
一、林地类型单一和乡土树种优势不明显问题
植物群落中物种间存在竞争、相互依存的平衡关系,若植物种类单一,势必生长不良,稳定性差,同时生物群落得不到发育,发生病虫害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整个防护林的景观受损,生态效应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出现“绿色沙漠”现象。目前,我国城市防护林建设所使用的树种普遍比较单一,落叶树种主要是法桐,长江以南城市绿化的常绿树种主要是香樟,造成城市绿化景观的单调。法桐和香樟是好树种,有很多优点,生长快、耐修剪,易造型等,但在一个密度大的城市栽种大量的法桐,常截干修剪,枝下高低、通气性差,叶片的种子脱落时,散布在空气中的密度较大,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选用乡土树种为建群种以及多种乡土树种组合,可提高森林的稳定性与抗逆性,降低维护与管理费用,凸现本土特色,增加自然野趣;同时乡土树种也不乏观赏性,可被选做城市行道树种。
3.4 必须注意克服建成区和近远郊区脱节问题
城市建成区和近远郊区防护林建设协调统一、统筹考虑、完美配合才能实现城市防护林建设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体制的原因,建成区绿化属于园林部门的事情,郊区和远郊区属于林业部门的事情,由于两个部门隶属关系不同和建设目标不尽相同,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两地林业建设脱节,找不到很好的平衡点。城市园林和城市防护林要密切配合,起到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彰显各自优势,形成既互相补充,又高度和谐的统一整体。
3.5 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克服盲目的树种引进和大树进城等急功近利思想
近年全国范围许多城市存在大量引入外来树种以及跨地带种植的现象,由于树木的根系和树冠创伤难以恢复,同时引进树种由于受土质、气候的影响,树体生长不良,既不能充分发挥绿地应有的生态效应,凸现地区特色,后期的人工管理投入又非常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在城市中还会由于种种原因进行过度的修剪,生态效应遭到严重的破坏,对树木移出地的生态环境也破坏很大。
综上所述,城防林绿化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大业,是人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客观要求林业、园林、规划、城建、土地等部门要有超前意识,协调努力,在大环境绿化问题上,要从认识、实践、效果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总结出若干符合国情市情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 篇五
编 制 说 明
为贯彻落实《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加强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规划质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景观文化功能,特制定本《纲要》。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兽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规划基础资料四个部分。其中,依法批准的规划文本与规划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纲要》由建设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全国各地城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中,均应遵循本《纲要》。在实践中,各地城市可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探索,发现新问题及时上报,以便进一步充实完善本《纲要》的内容。
规 划 文 本
一、总则
包括规划范围、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模等
二、规划目标与指标
三、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五、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简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要点和规划指标
六、树种规划
规划绿化植物数量与技术经济指标
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包括规划目标与指标、保护措施与对策
人、古树名木保护
古树名木数量、树种和生长状况
九、分期建设规划
分近、中、远三期规划,重点阐明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与效益估算
十、规划实施措施
包括法规性、行政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等措施
十一、附录
规 划 说 明 书
第一章 概况及现状分析
一、概况。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环境状况和城市基本概况等。
二、绿地现状与分析。包括各类绿地现状统计分析,城市绿地发展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等。
第二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编制的意义
二、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三章 规划目标
一、规划目标
二、规划指标
第四章 市城绿地系统规划
阐明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和分类发展规划,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第五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一、规划结构
二、规划布局
三、规划分区
第六章 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一、城市绿地分类(按国标《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执行)
二、公园绿地(G1)规划
三、生产绿地(G2)规划
四、防护绿地(G3)规划
五、附属绿地(G4)规划
六、其他绿地(G5)规划
分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内容(要点)和规划指标并确定相应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种类。
第七章 树种规划
一、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
二、确定城市所处的植物地理位置、包括植被气候区域与地带、地带性植被类型、建群种、地带性土壤与非地带性土壤类型。
三、技术经济指标
确定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比例、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乔木与灌木比例、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比例、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比例(并进行生态安全性分析)、速生与中生和慢生树种比例,确定绿化植物名录(科、属、种及种以下单位)。
四、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选定
五、市花、市树的选择与建议
第八章 生物(重点是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一、总体现状分析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的目标与指标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与规划(含物种、基因、生态系统、景观多样性
规划)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生态管理对策
五、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
第九章 古树名木保护
第十章分期建设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期建设可分为近、中、远三期。在安排各期规划目标和重点项目时,应依城市绿地自身发展规律与特点而定。近期规划应提出规划目标与重点,具体建设项目、规模和投资估算;中、远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规划和投资匡算等。
第十一章 实施措施
分别按法规性、行政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等措施进行论述第十二章 附录、附件
规 划 图 则
一、城市区位关系图
二、现状图
包括城市综合现状图、建成区现状图和各类绿地现状图以及古树名木和文物古迹分布图等。
三、城市绿地现状分析图
四、规划总图
五、市城大环地绿化规划图
六、绿地分类规划图
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规划图等.
七、近期绿地建设规划图
注:图纸比例与城市总体规划图基本一致,一般采用1:5000 —l:25000;城市区位关系图宜缩小(1:10000~1;50000);绿地分类规划图可放大(1:2000~l:10000);并标明风玫瑰绿地分类现状和规划图如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其他绿地等可适当合并表达。
基 础 资 料 汇 编
第一章 城市概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与主要动、植物状况
第二节 经济及社会条件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发展目标、人口状况、各类用地状况
第三节 环境保护资料
城市主要污染源、重污染分布区、污染治理情况与其他环保资料
第四节 城市历史与文化资料
第二章 城市绿化现状
第一节 绿地及相关用地资料
一、现有各类绿地的位置、面积及其景观结构
二、各类人文景观的位置、面积及可利用程度
三、主要水系的位置、面积、流量、深度、水质及利用程度
第二节 技术经济指标
一、绿化指标
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建成区绿地率;
4、人均绿地面积;
5、公园绿地的服务半径
2、公园绿地、风景林地的日常和节假日的客流量
二、生产绿地的面积、苗木总量、种类、规格、苗木自给率
三、古树名木的数量、位置、名称、树龄、生长情况等
第三节 园林植物、动物资料
一、现有园林植物名录、动物名录
二、主要植物常见病虫害情况
第三章 管理资料
第一书 管理机构
一、机构名称、性质、归口
二、编制设置
三、规章制度建设
第二节 人员状况
一、职工总人数(万人职工比)
二、专业人员配备、工人技术等级情况
第三节 园林科研
第四节 资金与设备
6.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篇六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规划目的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杭州新市区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 本规划是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经批准后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是杭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性文件。
第三条 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区,总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余杭、萧山八区,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通过,1998年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
7、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9月);
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9、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10、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11、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方法》(2000年,192号文);
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城建240号文);
13、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2年城建249号文);
1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
15、《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等相关规范;
18、省政府:《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5年)
19、《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997年)
20、《杭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
21、《杭州市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2000年);
22、《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及各专项规划(报批稿)等
第五条 规划期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基本一致,即:
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展望到2050年左右。
第六条 规划指导思想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2、大地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风景绿地与园林绿地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精心构筑具有杭州特色的地域景观风貌的绿地系统。
3、城市各级、各类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同时满足城市绿地因害设防、防灾、减灾功能的需要。
4、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规划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做到巩固与发展共存,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宏观规划与微观建设相联系,随着城市的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分期实施,逐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第七条 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丰富植物品种,实现优化配置,加大城市绿量,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总体建设目标。
2、城乡一体化原则
从生态平衡角度出发,统筹考虑和布置城市园林绿地与林业绿地、农业绿地等绿地,将城乡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共同形成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有机体。
3、可持续发展原则
社会、经济、生态统筹并举,努力营造环境宜人、生态良好的绿色城市。
4、系统性原则
增强各类绿地的系统功能,形成合理的绿色网络体系;完善绿地的布局与类型,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
5、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优化、美化城市环境,保护和充实城市的文化内涵,创造城市景观特色。
第八条 规划目标
以建成“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现代化的园林城市”为总目标,城市绿地与西湖风景名胜区绿地相融合,城区绿地与郊区绿地相补充,新区绿地与旧区绿地相结合,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绿地系统。
1、规划近期(2005年)
城市建设用地内绿地率达到30%,人均绿地达到15平方米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9平方米以上;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以上。
2、规划中期(2010年)
城市建设用地内绿地率达到35%,人均绿地达到20平方米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平方米以上;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3、规划远期(2020年)
城市建设用地内绿地率达到38%,人均绿地达到25平方米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5平方米以上;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第二章 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结构
第九条 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杭州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分市区绿地结构和城区绿地结构两个层次。
第十条 市区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结合杭州的自然生态环境,以普遍绿化为基础,风景区、湿地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为重点,森林公园为补充,中心城区为核心,生态绿廊为纽带,各城市组团与村镇绿地系统为子系统,建立“山、湖、城、江、田、海、河”的都市区生态基础网架,构成“两圈、两轴、六条生态带”的生态结构体系,实现将森林引入城市,城市建于森林中的目标。
1、两圈
外生态圈:以南部、西部、西北部的外围山体及北部的生态湿地、东部地区大片的农田构成外围绿色生态屏障。
内生态圈:以绕城公路500米绿带为纽带,与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风景区、西溪湿地保护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湘湖风景区及四个森林公园构成内生态圈层。
2、两轴
钱塘江生态轴:钱塘江与两侧100—1000米宽的绿带构成由西而东的生态主轴。
运河生态轴:京杭大运河、萧绍运河构成南北向的生态主廊道。
3、六条生态带
径山风景区——北、南湖滞洪区——西溪湿地; 灵山—龙坞—午潮山自然风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
石牛山生态区——湘湖风景区;
青化山生态区——航坞山——新街大型苗木园;
钱塘江滨海湿地——生态农业园区;
超山风景区——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风景区。
由风景区、湿地、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及生态农业园区构成的六条生态带,是有效防止城市蔓延的手段,并为杭州城市“一主三副六大组团”的发展框架提供生态保障。
第十一条 城区绿地布局结构
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山水构架,结合城市用地布局形态,确定城区的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为:
以西湖风景名胜区为绿芯,钱塘江、京杭大运河绿地为绿带,河流、道路沿线的绿地为绿脉,各级公园绿地和绿化广场为绿点的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的城区绿地系统。
第三章 城市生态景观绿地规划
第十二条
生态景观绿地主要包括: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区、近郊森林公园、绿色廊道、生态农业区。严格限制在生态景观绿地内进行建设,必须在此建设的项目,应符合有关规划要求。
第十三条 水源保护区
在钱塘江水源保护区、苕溪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开发建设,引导农村人口向集镇转移,在该区域内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建设永久性的水源涵养林,减少水土流失,保证城市饮用水水源质量。若城市取水水源有所变动,水源保护区范围可适当调整。
1、钱塘江水源保护区
范围为取水口上游5000米、下游1000米、北岸沿江500米、南岸至山脊线(包括沙洲岛)之内的范围划定为水源保护控制区,面积19.84平方千米(包括富阳部分为70平方千米)。
2、苕溪水源保护区 范围为苕溪取水口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两侧各100米范围划定为水源保护控制区,面积为6.66平方千米。
第十四条 湿地保护区
保护和维持湿地的生态功能,在钱塘江入海口划定钱塘江滨海湿地保护区;在东塘、闲林、西溪、南、北湖滞洪区,划定五片湖泊低洼湿地保护区。
本区以湿地保护为主,尽量避免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通过控制污染源,改善水质,退耕还湖,引进湿生植物等手段,恢复生物的多样性。严禁在本区填塘造田、堆石建房等活动。
1、钱塘江滨海湿地
在钱塘江入海口,海洋与大陆之间的缓冲带内,利用现有大量的水塘及生物多样性,在岸边营造湿地公园,面积为80平方千米。
2、湖泊低洼湿地
在东塘、闲林、西溪等地,利用大量的河网、湖泊及其周围的湖荡低洼湿地,建设湿地保护区;在西部北湖滞洪区及南湖滞洪区周围建设湿地保护区。
(1)东塘三白潭湿地保护区
以三白潭为核心,范围为东至京杭京杭大运河,南至东塘港,西至东苕溪,北至市界划为湿地保护区,面积为31平方千米。
(2)西溪湿地保护区
范围为东至紫金港路,南至沿山河,西至绕城公路,北至蒋村现状距集镇南200米的自然河道,沿绕城公路折至余杭塘河,面积21平方千米。
(3)闲林湿地保护区
范围为东至万征山东山脚,西至云风湾,北至北陆家桥,南至02省道,面积为12平方千米。
(4)北湖滞洪区
范围为北湖滞洪区周围,现状杭宣铁路以东, 104国道以南,东苕溪以西,面积为20平方千米。
(5)南湖滞洪区 范围为南湖滞洪区周围,东笤溪以西,石祥路延伸线以南,02省道以北,面积约14平方千米。
第十五条 风景区
根据风景资源的不同特性,在具有较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价值的区域,设立风景区,除西湖风景名胜区外,包括径山、东明山、灵山—龙坞、超山、半山—皋亭山—黄鹤山、湘湖、青化山、石牛山风景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良渚遗址保护区十片风景区。
充分展示自然和人文遗产,提供游憩风景用地,促进旅游发展。本区以保护为主,控制与风景旅游无关的建设。一切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严禁借开发生态旅游之名,破坏旅游资源和生态景观。维护和促进风景区内的生物多样性。
1、径山风景区
依托径山景区、双溪景区、鸬鸟景区及现有山林丰富的植被资源及小古城遗址、陆羽泉、径山钟楼、釜托寺等丰富的人文资源,建设杭州西北部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面积为328.8平方千米。
2、东明山森林公园
利用境内茂林修竹,景秀境幽,气候宜人的自然条件,充实和完善东明寺、群仙观、古桂花树、龙眼泉等景点,构筑城市北部地区的绿色屏障。面积为28平方千米。
3、灵山—龙坞—午潮山自然风景区
利用现有的灵山风景区、龙坞风景区和午潮山风景区,建设西湖风景名胜区以西的一个大景区,为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提供保障,同时为旅游西进充实了内容。面积为71.6平方千米。
4、超山风景区
超山为江南三大赏梅胜地之一,素以“古、广、奇”三绝而著称,区内有海云洞、青莲寺、吴昌硕墓、吴昌硕纪念馆等景点。面积为35.0平方千米。
5、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风景区
充分利用半山、皋亭山、黄鹤山及上塘河沿线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建设以生态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为主的风景旅游区,恢复皋亭积雪、皋亭观桃、龙居寺等景点。建设由北而南嵌入城区的绿色通道,为城市提供可靠的生态走廊。面积为27.0平方千米。
6、湘湖风景区 在现有湘湖旅游度假区的基础上,向南、向西、向东扩大,保护开发跨湖桥遗址、萧山越王城遗址,建设城市南部地区城郊间的生态保护区。面积为27.3平方千米。
7、青化山风景区
利用青化山、大岩山、石盘山优美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植被,建设城市南部地区的风景区,面积为88.1平方千米。
8、石牛山风景区
以现有石牛山森林公园为基础,建设西南部地区的风景区。面积为139.0平方千米。
9、良渚遗址保护区
为全面保护良渚遗址,在良渚遗址保护区33.8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建设国家遗址公园,形成集教学、科研、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基地。
10、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
以度假、观光、娱乐、康体、会议等功能为主,兼具生态型、参与型旅游新项目的旅游新区,为更好地发挥其在实施旅游西进中的龙头作用,其范围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至25.4平方千米。
第十六条近郊森林公园
在绕城公路沿线,主城与副城及组团之间,利用原有的农田、河流及自然山体,营建新街大型苗木园、城北运河景观森林公园、乔司北森林公园、湘湖南体育休闲公园四个近郊森林公园。
1、新街大型苗木园
依托现有新街的苗木基地,在绕城公路以东地区规划一融育、繁、产、销为一体的市级大型苗木繁育基地,面积为23平方千米。
2、城北运河景观森林公园
在康桥以北,京杭大运河两侧,宁杭高速公路以东,康栖路(康桥——塘栖)以西25平方千米的用地范围内,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建成以大型乔木为主的景观生态林,形成北部地区通向主城的一条生态廊道。
2、乔司北森林公园
在绕城公路东北面,沪杭高速公路与沪杭铁路之间的范围内,交通走廊与生态走廊相结合,建设临平城与下沙城、主城之间的森林公园,面积为10平方千米。
3、湘湖南体育休闲公园
在湘湖风景区南,钱塘江以东,绕城公路以内的范围内,建成集体育运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体育休闲公园,面积为14平方千米。(详见附表1)
第十七条 绿色廊道
1、滨水绿廊
在钱塘江两岸各设置宽100—1000米的绿带,苕溪、京杭大运河、上塘河、余杭塘河、浦阳江、西小江、凰桐江、萧绍运河、北塘河等沟通城区与郊区的主要河道两侧各设置宽30米以上绿带,形成城区各类绿地与城郊自然山水基质之间的生物廊道。
2、交通绿廊
高速公路(绕城公路以外)两侧各控制宽100~250米绿带;铁路两侧各控制宽50~100米绿带;国道、省道、主城、副城及组团之间的主要联系通道两侧各控制宽30~50米绿带;乡道与乡道、村道之间两侧各控制宽20米绿带,形成联系自然与人工环境的绿色通道。
(详见附表2)
第十八条 生态农业区
改善都市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积极发展生态型农业、都市型农业。
在萧山钱江农场、红山农场、转塘浮山等建立生态农业旅游区。
第四章 西湖风景名胜区绿地规划
第十九条 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绿地是杭州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基地,同时也承担着城市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功能。
第二十条 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切绿地建设应严格按《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求进行。第二十一条 公园与风景点规划
1、充实、完善西湖风景名胜区现有公园和景点,加快环西湖绿地建设。
2、改善嵌入城区的北山、吴山景区的整体环境,建成宝石山、吴山公园,形成城市多条道路的对景。
3、增加公园和景点,满足居民和游客的游憩需求
(1)结合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新建茅乡水情、三台泽韵、花山霞鹃、法巷探梅等景点。
(2)结合文物古迹的保护,重点建设西湖南线的公园和景点,增加西湖南线的环境容量,减轻北线游览压力。新建莲花峰公园、南宋皇城遗址公园、白塔公园、八卦田公园、石景公园等。
第二十二条 风景林建设
以西湖山坡及主要风景点、线为重点,以保护好现有植被为前提,以观赏树种为主,增加绿化覆盖率,恢复和开辟植物观赏区,逐步形成以常绿树为基调树种的常绿、落叶混交林,反映亚热带北缘植物景观的风景林。重点营造十片重点风景山林、恢复和培育历史植物名胜、逐步实施林相改造,提高西湖风景林的观赏价值。
第五章 城区绿地规划
第二十三条
以创建具有杭州特色的国际花园城市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为目标,高度重视城区,特别是旧区的绿化建设,积极开辟沿江、沿河、沿路绿带,合理配置各级公园绿地,建设好居住区、工厂、单位内附属绿地,发展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提高城市道路绿化水平,重视城市林木种植,实现“乔、灌、草”的合理配置,以绿篱代替围墙,提高绿化覆盖率和绿化效果,形成融山、水、林、园、城为一体,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重点建设中心城区的块状绿地。
第二十四条 规划布局
1、主城:重点建设城北体育公园、城西公园、西塘河公园、城东都市生态公园、城市新中心公园、运河公园、凯旋公园、太庙遗址公园八个市级公园,每区建设两个以上面积3~5万平方米的区级公园;加快实施沿路、沿河绿色廊道,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城市主要道路按每千米不少于1000平方米绿地的要求,设置块状绿地;完善居住区配套绿地的建设,适当改造现有公园和广场,提高整体绿化水平;结合历史文化遗存建设海潮寺公园、高家花园、江城古树公园、香积寺公园等,结合旧城更新增加绿地,逐步达到半径500米范围能见到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绿地。
2、江南城:萧山城区以扩大北干山、西山公园两个市级公园为重点,道路、滨水绿地为构架,结合文物古迹的保护,建设江寺公园、祗园寺公园等;临江地区以沿江开放式绿地、广场为重点,建设钱塘江滨江公园、西兴大桥桥头公园两个大型市级公园,在远景城市商务中心设置江南中心公园、世纪公园等市级公园;滨江科技城区以沿江100米绿化带及城市主干路两侧绿带为主要绿色构架,建设滨江中心公园等市级公园,结合区行政中心的建设,辟建绿化广场,建设区级中心公园,结合居住区规划建设,合理配置各级公园绿地。
3、临平城:以临平山公园、临平城北公园和运河带状公园三个市级公园为重点,沿路、沿河绿带为构架,结合城市中心广场、居住区、临平工业区的建设,均衡配置各级公园绿地。
4、下沙城:利用绕城公路两侧总宽300米绿化带设置城市绿地,作为二、三类工业的隔离带或城市公园。开辟沿江100米绿带,建设下沙桥头公园、九堡中心公园两个市级公园,结合工业区建设,设置中心广场,结合居住区、大学城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级公园绿地。
5、外围组团:每个组团建设一个5—10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各组团根据不同的环境特色,合理组织绿地系统。其中塘栖以京杭大运河两岸的绿带为重点;良渚以良渚国家遗址公园为重点;余杭充分利用自然山体及历史文化遗存;瓜沥以航坞山为中心建设公园;临浦以浦阳江及自然山体为重点;义蓬以钱塘江绿带为重点,道路绿地为构架,建设中心公园和广场。
第二十五条 绿地规划指标
规划绿地总面积为111.25平方千米(68.61平方千米计入城市建设用地,42.84平方千米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其中公园绿地(通公共绿地,下同)为66.75平方千米。
中心城区规划绿地面积为92.5平方千米(59.82平方千米计入城市建设用地),其中公园绿地为55.50平方千米。
人均绿地25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园绿地15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内绿地率为38%;市区绿化覆盖率为40.7%。
第二十六条 公园绿地
1、根据杭州的实际情况,规划公园绿地类型分为:城市公园、带状绿地、街旁绿地等。
2、至2020年规划期末,杭州市区的公园绿地不少于66.75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使杭州市区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园系统。第二十七条 城市公园
中心城区内的公园分为三类:市级公园、区级公园、社区级(居住区级)公园;城市组团内的公园分为二类:片区级公园、社区级(居住区级)公园。
确定合理的公园建设规模及服务半径。市级公园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服务半径3000米;片区级公园面积5~10万平方米,服务城市组团;区级公园面积2~20万平方米,服务半径1500米;居住区级公园面积2~5万平方米,服务半径1000米;居住小区级公园面积不少于4000平方米,服务半径500米。
市区主要新建20个市级公园、32个区级公园、组团片区级公园12个,居住区级及小区级公园按规范配置。(详见城市公园一览表)。
第二十八条 带状绿地
1、滨水绿地
(1)钱塘江沿江绿带:钱塘江两岸各设置宽100—500米沿江开放式游览绿带,形成钱塘江两岸景观绿带。
(2)河道绿带:京杭大运河两岸各设置宽30~50米开放式游览绿带,上塘河两岸各设置宽20~30米绿带,北塘河、永久河两岸各设置宽30~60米的绿带,其它宽10米以上的河道两侧各设置宽15~30米绿带,10米以下的河道两侧各设置宽10米绿带。
(详见滨水绿地控制一览表)
2、沿路绿带
在城市景观道路如之江路、望江路、艮山路、庆春东路、市心路、中兴路、滨江路等道路两侧建设连续的不少于宽20米的绿带。
3、环城绿带
在环城路(环城西路、环城东路、环城北路)与环城河(贴沙河、京杭大运河、桃花河)之间建成环城公园,与古城门保护相结合,形成杭州古城的特色。
第二十九条 街旁绿地
充分挖掘旧城区绿地的潜力,在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增加绿地,逐步达到每千米能见到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块状绿地;结合文物古迹的保护,建设街头绿地。第三十条 生产绿地
按占城市建设用地2%的要求,专业育苗和群众办圃相结合,增加城市生产绿地。保留老东岳苗圃用地,规划在萧山新街大型苗木基地、余杭运河景观森林公园、丁桥北集中设置。结合绕城公路绿化带、公园、风景区分散设置中小型生产绿地。保留和发展花园岗等现有的苗木、花木基地。
规划生产绿地面积为9.06平方千米。
第三十一条 防护绿地
铁路两侧各设置宽30~100米的防护林带;220千伏以上的高压走廊设置宽30~50米的防护绿带;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宽50米以上的卫生隔离林带;在钱塘江下游绕城公路以东各设置宽500—1000米以上的防护林;在绕城公路两侧设置总宽500米的绿化带,高速公路两侧各设置宽100~200米绿化带,国道、省道、快速路等两侧各设置宽30~100米绿化带。
创造动态、连续的景观。建立稳定的绿化带,构成内外联系,具有改善城市气候,起到卫生、安全作用的防护绿地系统。
规划防护绿地面积为35.44平方千米。
第三十二条 附属绿地
1、居住绿地
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5%,旧区不低于30%。其中:一类居住用地绿地率不低于40%;二类居住用地绿地率不低于35%;三类居住用地绿地率不低于30%。
2、加强机场、码头、火车站、汽车站等城市窗口单位的环境绿化和美化;学校、休疗养院、医院、机关团体、部队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交通设施的绿地率不低于30%;化工、印染、造纸、制革等工厂的绿地率不低于35%;积极推行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化效益。
3、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同类性质的建设项目的绿地率提高15个百分点,外围保护地带提高5 个百分点。
4、道路绿地:城市主干路绿地率不低于20%,次干路不低于15%,一般道路两侧绿带宽度不少于3米;旧区道路绿地率不低于10%;广场绿地率不低于50%;新区快速路两侧各设置不少于宽30米的绿带,绿地率不低于30%。主要立交桥周围设置不少于宽20米的绿带。
第六章 树种规划
第三十三条 树种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2、以杭州地带性植被为主,外来树种为辅,培育杭州的地方植物特色景观。
3、重视植物种类的多样性,遵循地带性植被的特点。
4、长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乔木树种与灌木、草花相结合,满足不同季节、不同时期的景观需求。
5、城市绿化配置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花卉、草坪及藤本相结合。
第三十四条 基调树种
樟树、银杏、苦槠、枫香、珊瑚朴、朴树、青冈栎、榔榆、桂花、柳杉、无患子、悬铃木、水杉、女贞、乐昌含笑、三角槭。
第三十五条
行道树种
推荐树种:樟树、枫杨、秃瓣杜英、灰毛含笑、普陀樟、川含笑、乐昌含笑、湿地松、银杏、玉兰(山玉兰)、珊瑚朴、红果榆、杭州榆、榉树、全缘叶栾树、合欢、枫香、无患子、浙江柿、臭椿、紫花泡桐、鹅掌楸。
试用树种:大叶桂樱、光皮梾木、梓树、小果冬青、三角槭、金钱松。
改良树种:悬铃木。
第三十六条 庭荫树种
推荐树种:乳源木莲、荷花玉兰、乐东拟单性木兰、二乔木兰、檫木、连香树、杜仲、榔榆、朴树、梧桐、柿树、桤木、紫荆、巨紫荆。
试用树种:红楠、薄叶润楠、紫楠、交让木、薄壳山核桃、麻栎、青冈、肥皂荚、红豆树、花榈木、香橼、。第三十七条 防护林树种
1、抗风树种:珊瑚朴、对节白蜡、朴树、青冈、紫楠等。
2、防火树种:青冈栎、木荷、紫楠、厚皮香、珊瑚树等。
3、抗污染树种:榧树、樟树、紫楠、二球悬铃木、构树、无花果、枫杨、杨梅、海桐、槐、大叶黄杨、冬青、构骨、全缘叶栾树、黄连木、臭椿、香椿、夹竹桃、女贞、兰考泡桐、梓树、棕榈、凤尾兰、厚皮香。
第三十八条 观叶树种
常色叶树种:金叶千头柏、紫叶小檗、红花檵木、紫叶李、斑叶灯台树、银边灯台树、洒金珊瑚、金边大叶黄杨、金心大叶黄杨、银边大叶黄杨、红细叶鸡爪槭、金叶女贞、菲白竹、黄叶银杏、紫叶桃、斑叶杏;
变色叶树种:银杏、金钱松、落羽杉、池杉、水杉、枫香、榉树、南天竹、楸树、石楠、红瑞木、灯台树、山麻杆、铜钱树、无患子、全缘叶栾树、七叶树、色木槭、三角槭、秀丽槭、鸡爪槭、南酸枣、臭椿、香椿、雪柳、金枝千头柏、金叶桧、银木、檫木、连香树、麻栎、秃瓣杜英、肥皂荚、马鞍树、槐、蓝果树、秀丽四照花、毛梾、卫矛、丝棉木、肉花卫矛、枳椇、阔叶槭、毛黄栌、黄连木、火炬树、野漆、刺楸。
第三十九条 观花树种
推荐树种:桂花、木莲、乳源木莲、荷花玉兰、玉兰、二乔玉兰、紫玉兰、凹叶厚朴、含笑、深山含笑、金叶含笑、乐昌含笑、鹅掌楸、夏蜡梅、蜡梅、浙江蜡梅、转子莲、杂种铁线莲、铁线莲、牡丹、黄牡丹、红山茶、茶梅、金丝桃、海滨木槿、木芙蓉、木槿、绣球、溲疏、粉花绣线菊、笑靥花、珍珠梅、白鹃梅、楸树、贴梗海棠、海棠花、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棣棠花、野蔷薇、玫瑰、月季、香水月季、黄刺玫、缫丝花、木香、毛樱桃、桃、杏、梅、日本樱花、日本晚樱、合欢、山合欢、紫荆、云实、刺槐、毛刺槐、网络崖豆藤、紫藤、白花紫藤、多花紫藤、常春油麻藤、石榴、重瓣红石榴、四照花、秀丽四照花、七叶树、楝树、川楝、大叶醉鱼草、醉鱼草、夹竹桃、马缨丹、金钟花、紫丁香、白丁香、迎春、云南黄馨、探春、泡桐、兰考泡桐、美国凌霄、栀子、大花栀子、六月雪、绣球荚蒾、琼花、粉团荚蒾、凤尾兰、丝兰。
试用树种:木荷、云锦杜鹃、满山红、羊踯躅、马银花、南烛、郁香安息香、白檀、山梅花、太平花、沙梨、锦鸡儿、美丽胡枝子、瑞香、芜花、结香、火炬树、流苏树、忍冬、金银忍冬、郁香忍冬、盘叶忍冬。
第四十条 林中伴生树种 竹柏、红豆杉、乳源木莲、紫楠、黑壳楠、披针叶茴香、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连香树、红山茶、厚皮香、倒卵叶石楠、瑞香、秀丽四照花、东瀛珊瑚、青荚叶、八角金盘、中华长春藤、树参、珊瑚树。
第四十一条 观果树种
推荐树种:银杏(雌)、南方红豆杉、南天竹、无花果、杨梅、柿树、乌柿、朱砂根、海桐、火棘、枇杷、石楠、海棠花、樱桃、花榈木、槐、胡颓子、石榴、四照花、秀丽四照花、红瑞木、卫矛、铁冬青、冬青、枸骨、黄果枸骨、小果冬青、铜钱树、全缘叶栾树、楝树、川楝、枳、香橼、柚、朱桔、枸杞、海州常山、白棠子树、梓树、珊瑚树等。
试用树种:红楠、薄叶润楠、豹皮樟、薜荔、红豆树、赤楠、青荚叶、猫乳、金银忍冬、郁香忍冬。
第四十二条 湿地树种
以耐水湿树种为主,包括湿生和水生植物。
1、耐水湿树种:落羽杉、池杉、水杉、枫杨、南川柳、海滨木槿、木槿、柽柳、垂柳、紫穗槐、乌桕、夹竹桃、白棠子树、金钟花、迎春、云南黄馨、探春、凤尾兰、圆头蚊母数、湿地松、杭州榆等推荐树种及浙江柳、银叶柳、粤柳、日本三蕊柳、长柄柳、簸箕柳、江南桤木、红果钓樟、山、毛山鸡椒、中国绣球、圆锥绣球、湖北海棠、垂丝石楠、伞花石楠、硕苞蔷薇、山莓、马棘、庭藤、美丽胡枝子、刺槐、交让木、盐肤木、纯齿冬青、野鸭椿、牯岭勾儿茶、长叶鼠李、华东葡萄、海滨木槿、梵天花、木槿、闪光红山茶、翅柃、金丝梅、蔓胡颓子、薄叶山矾、华山矾、野茉莉、醉鱼草、白棠子树、牡荆、水杨梅、水团花、宜昌荚蒾、饭汤子、构杞、绒毛皂柳、华西枫杨、青钱柳、桤木、水竹、早竹、枪刀竹、黄姑竹、淡竹、木竹、红竹、红竹、安吉水胖竹、美竹、芽竹、浙江淡竹、篌竹、石竹、浙江金竹、乌哺鸡竹等试用树种。
2、水生植物:荷花、睡莲、王莲、黑藻、软骨草、尖叶眼子菜、菹草、光叶眼子菜、茨藻、小茨藻、金鱼藻、东方香蒲、水烛、菖蒲、水葱、铁线兰、尖叶眼子菜、卵叶丁香蓼、石龙尾、异叶石龙尾、水筛、缠结鸟巢藻、布氏轮藻、水苦荬、水蕨、水蕹、水车前、水衰衣等
第四十三条 耐盐碱树种
刺槐、槐树、白榆、女贞、樟树、楝树、水杉、池杉、柽柳、柏树、哺鸡竹等。
第四十四条 地被植物 狗牙草、结缕草、假俭草、黑麦草、草地早熟禾、高羊茅、剪股颖、大叶吴风草、荷兰菊、假龙头、黄菊、白花蓍草、黄花蓍草、地被石竹、八宝景天、德景天、费菜、赤颈散、钓钟柳、匍匐毛莨、玉带草、丽蚌草、美女樱、日本矮小菊、大花福录考、金鸡菊、大花金鸡菊、松果菊、花菖蒲、德国鸢尾、燕子花、黄菖蒲、马蔺、蝴蝶花、香蒲、葱兰、韭兰、大花萱草、夹套萱草、紫鸭舌、吉祥草、美国马蹄金、红花酢浆草、白三叶、书带草、剪夏罗、二月兰、紫茉莉、天人菊、醉蝶花、波斯菊、金光菊、葡萄风信子、石蒜、邹叶狗尾巴、野菊花、偃柏、铺地柏、小檗、紫叶小檗、金丝桃、朱砂根、绣球、火棘、锦鸡儿、紫穂槐、胡枝子、美丽胡枝子、芫花、东瀛珊瑚、青荚叶、龟甲冬青、黄栌、八角金盘、马缨丹、菲白竹、凤尾兰、丝兰等。
第四十五条 藤本植物
转子莲、杂种铁线莲、铁线莲、霹荔、野蔷薇、香水月季、木香、云实、网络崖豆藤、紫藤、多花紫藤、长春油麻藤、扶芳藤、雀梅藤、爬山虎、中华常春藤、络石、迎春、云南黄馨、探春、凌霄、美国凌霄、忍冬。
第七章 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第四十六条 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的目标
近期(2001—2005年),试引种300种,引种成功率达80%,植物种类达到1500种左右;
中期(2006—2010年),试引种600种,引种成功率达80%,植物种类达到2000种左右;
远期(2011—2020年),试引种300种,引种成功率达80%,植物种类达到2200种左右。
第四十七条 植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加强野生植物的保护
(1)建立多层次的保护体系
建立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实行就地保护。通过11个风景区、6个湿地保护区、2个水源保护区、4个森林公园的保护和建立,使保护区面积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有效保护植物多样性。(2)重视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
充实和完善现有植物园,积极鼓励对杭州地区特有物种的迁地保护;结合湿地保护,在余杭闲林建立杭州湿地物种保护中心;在萧山大型苗木园中,建立以经济类植物区和花卉区为主的植物园等。
2、加强植物的引种、试种等工作
(1)利用我国丰富的物种资源,开展广泛的引种、收集工作,在通过驯化、试种等,把适宜于杭州市生长的植物品种加以推广,丰富本地区的物种。
(2)引进国外优良的物种资源,在对本地区生态系统没有影响的前提下,加以推广,丰富植物资源。
第四十八条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
1、科学准确地制定物种优先保护方案,有效地开展物种资源的保护
在有限的资金下,优先保护最需要保护的区域与物种。
2、加强珍稀濒危植物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建立保护区的基础上,增加保护小区、保护点,为珍稀濒危植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生境,并通过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采取人工促进次生阔叶林恢复等措施,促进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生存、繁衍环境的巩固和恢复。
3、建立健全珍稀濒危植物的监测体系
建立由省、市、区三级监测站组成,重点检测与一般检测相结合的检测体系,定期提供包括分布范围、生境、繁殖方式、种群结构、资源消长、保护现状等多项内容的野生植物资源现状与动态信息,为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第八章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第四十九条 古树名木保护范围
1、成林地带,外缘树冠垂直投影以外5米所围合的范围。
2、单株树,同时满足树冠垂直投影以外5米和距树干基部外缘水平距离为胸径20倍以外的范围。
第五十条 古树名木保护要求
1、健全古树名木档案
全面调查,建立健全每株古树名木的档案,实行“一树、一牌(碑)、一卡”制度。
2、依法保护,严禁砍伐或迁移
严格按《杭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及《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实施。
3、落实管护措施及经费
制订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管理人员,做好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落实管护经费,保证古树名木的日常养护工作正常开展。
第五十一条 保护措施
1、整治古树周边的环境,改善立地条件
拆除古树周边的违章建筑,扩大绿地面积,并采取调整土壤物理结构、改善地下环境等方式改善生长环境。
2、加强维护保护
设置保护围栏;对年老根衰的采取设支撑、或拉索等辅助设施;及时填补树干空洞;及时做好排水、填土、修剪枯枝等工作;安装避雷针;设立观察井和观察树。
3、加强古树名木病虫害防治
定期对古树名木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及时防治病虫害危害;对目前生长不良的古树名木,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诊断,及时采取急救措施,防止死亡现象发生。
4、采取切实有效的复壮古树名木措施
从生理生态、营养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综合复壮措施。
第九章 绿地景观规划 第五十二条 重要景观面(带)
1、外围山体背景景观
杭州城市的南部、西部、西北部及北部地区是连绵的山峦,是城市天然的生态屏障,也是城市的背景。规划通过风景区的保护和建设及山林绿地的改造,强化和美化山体景观,形成城市优美的背景景观。
2、钱塘江生态景观带
规划通过钱塘江上游的水源保护区、下游的滨海湿地、500~1000米宽的防护林及江滨休闲公园的建设,形成杭州城市具有重要生态、游憩、景观功能的景观带。
3、京杭大运河生态景观带
改造与整治京杭大运河两岸,通过运河景观森林公园、两岸30~50米绿带的建设及充分利用京杭大运河沿线丰富的人文资源建设运河沿线公园,形成运河沿线的重要景观节点,美化景观,形成运河风光带。
4、西湖景观面
保持“三面云山一面城”、“城景交融,城湖合璧”的景观特色,禁止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城市化和城市面湖地区过多的高层建筑对景观的破坏。通过西湖风景名胜区林相的改造、宝石山、吴山等山体与城区过渡地带的绿地建设,增强其自然生态功能。
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五十三条近期绿地建设目标和指标
加强滨水绿廊与交通绿廊的建设,初步形成杭州城市的绿色网架;重点建设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增加主要街道的街头绿地,在合理的服务半径之内,增加各级公园绿地,改善城区缺少绿地的状况。规划每年增加城市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之和)500万平方米以上。
至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内绿地率达到30%以上,人均绿地达到15平方米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9平方米以上;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第五十四条近期绿地建设重点
1、结合风景区建设,改造山林绿地。
2、启动水源绿地保护区,在钱塘江两岸建设宽100米以上水源涵养林。
3、建立绿色交通体系,改善城市对外交通形象。基本建成绕城公路两侧宽50—100米的绿带,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机场路两侧宽30米以上的绿带;主城、副城、组团间的联系道路两侧宽30米以上的绿带;完成城市主要入城口的环境整治。
4、完善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绿地建设。
(1)完成环西湖绿地建设,改造完成环湖南线、曲院风荷、渔乐园、雷峰夕照等公园和景点;
(2)结合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工程,新建茅乡水情公园、三台泽韵园、花山霞鹃等公园,充实西湖西线的景观;
(3)加紧西湖北山景区的改造,建成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大公园;
(4)建成石景公园、白塔公园、吴山公园、灵隐景区等公园和风景点。
5、加快市级公园的建设。完成市级公园城北体育公园、城西公园、城东生态公园、西塘河公园一期;改造和扩大临平山公园、西山公园、北干山公园,增加山脚绿地面积;启动城市新中心公园、钱塘江滨江公园。
6、增加城区的各级公园和广场。完成凤凰公园、东新园公园、杭氧公园、三里亭公园、江滨公园、三墩三河公园、霞湾公园、运河西公园、江寺公园、祗园寺公园、滨江少儿公园、滨江高教公园、星桥公园等。
7、完成新开河、贴沙河、中河两侧绿带,基本形成城区内京杭大运河、上塘河、东新河、红建河、西塘河、余杭塘河、紫金港、莲花港、冯家桥河、沿山河、古荡湾河、邋遢港、永久河、北塘河、萧绍运河、南门江两侧绿带。
8、增加延安路、解放路、庆春东路、市心路、320国道(临平城)等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块状绿地,有效改善城市街景。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对策及措施
第五十五条 加强绿化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和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强对城市绿化的宣传力度,开展全民绿化教育,了解绿化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并养成爱绿、护绿的好习惯;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意识,把绿化建设提高到改善投资环境、促使土地增值、改善城市形象的高度来加以重视。
第五十六条 完善法规,依法治绿
逐步完善现有的法规,组织制定与法规相配套的一系列文件,使城市绿地的建设、管理有法可依,保证依法行政的可操作性。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园林尽快会同城市规划等部门制订《杭州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尽早制定颁布《杭州市绿化养护招投标管理办法》、《杭州市借地绿化管理办法》、《杭州市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
第五十七条 加强对绿地规划的监督实施,确保城市绿化用地
审批后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向社会公布,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维护规划的绿化用地。
加强人大的监督力度,除对每年实施的绿地进行检查外,对城市主要绿地的变更情况加以监督检查,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切实保障城市绿化用地,加强绿线管理,划定绿化控制线,严禁改变规划绿地性质或削减规划绿地面积;建设项目从规划、审批、实施到竣工验收必须严格管理,对未达到绿化标准的项目,按规定给予处罚,绿化严重不足且没有有效补偿措施的,不得投入使用;加大拆违还绿的力度,对侵绿、占绿等违章行为须严格处理,并广泛发动群众的监督作用,抵制侵绿、占绿行为的发生。
第五十八条 完善融资渠道,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稳定的资金来源
1、政府投资为主渠道。将绿地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加大绿地建设资金的投入,绿地建设费用应占城市建设费用的3~5%,由市政府投资市级大型绿地的建设,区政府投资区级公园、街道绿地的建设。
2、新建单位的附属绿地及居住区绿地建设费用,应列入建设总投资,由各建设单位及开发公司负责实施,保证绿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3、道路绿地及道路红线以外的绿地建设费用,应列入道路建设总投资,由市政建设部门按规划与道路同步实施。
4、建立绿化基金。鼓励社会参与,使绿地建设有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用于绿地的建设、养护、古树名木及野生植物的保护等。
第五十九条 充分发挥土地储备作用,保证中心城区的绿地实施
规划建议积极发挥土地储备中心的土地调控作用,每年推出的出让地块中应拿出一定比例的土地用于绿地建设,保障城市绿地的逐步实施。
1、政府通过土地收购,置换出旧城区待改造地块,实施绿地。
2、结合老城区工厂单位的搬迁、旧城改造、调整城市中心的中、小学用地,对于办学条件差、场地紧张的学校适当合并、迁建,改善办学条件,置换出部分用地实施绿地;
3、预征规划绿地,避免重复建设、拆迁,降低绿地实施成本。
第六十条 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建设城市的集中绿地
改变建设次序,先建公园等集中绿地,后开发周边的土地,通过周边地块地价的增值,收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保障城市绿地实施的经费,使城市绿地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六十一条 研究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保证城市生态绿地的实施。
总结近几年借地绿化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借地绿化的配套措施;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户籍制度的改革等手段,加快生态绿地的建设。
第六十二条 提高园林绿化的科技水平,为园林绿化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是园林绿化进一步发展的支撑,上海在这方面已作出了榜样。充分发挥绿化科研部门的积极性,并借助于大专院校科技力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新优品种引进、栽培技术的提高、植物配置、建群结构的稳定、病虫害防治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使有限的绿地更好地发挥生态效益。
第六十三条 增加有效绿化面积
1、大力推广屋顶绿化及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及垂直绿化虽然不计入城市绿地面积,但可弥补城区绿地的不足,对城市的景观及生态环境起着积极的作用。大力提倡与鼓励各单位创造条件进行屋顶绿化及垂直绿化,特别是近西湖地区,要加强建筑立面的绿化与美化。
2、搞好主要道路两侧的形象工程。对主要道路两侧现有的单位提出绿化与美化的整改要求,积极推进拆墙透绿工作,以增加城市的通透感,改善视觉效果,增加城市绿地;对重建及新建项目,要求在临道路一侧留出绿色空间,使更多的单位绿地,转换成街头绿地,为城市景观作出贡献,并根据有关规划在绿地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奖励;各单位负责日常的养护与管理,并与年终考核挂钩。
第六十四条 深化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的改革
彻底改变目前城市绿化行业“政企不分,管养不分”、“以费养人”的状况,深化行业改革,积极培育绿化市场运作机制,逐步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养护管理的市场化用作,达到降低养护成本,提高绿地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本规划自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生效。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负责解释权。
第六十六条 本规划的法定有效组成文件是规划文本、图纸,附件包括说明、基础资料汇编。
7.城市绿地调研报告 篇七
关键词:公园,绿地,植物配置,浅析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向公众开放, 具有一定的游憩设施, 供公众游览、休憩、观赏、娱乐的绿地, 包括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对美化城市面貌、改善环境生态效益, 提升城市品位等具有一定的作用, 也是城市园林的重要标志。
公园绿地应以植物造景为主, 适当配置园林建筑和小品。如果没有植物的科学搭配, 就谈不上是植物造景。植物配置就是利用植物材料结合园林中的其他素材, 按照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 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 组成不同的园林空间, 创造各式园林景观, 以满足人们观赏游憩的需要。
1 植物配置在公园绿地建设中的作用
植物是园林的主体, 植物配置是园林设计、景观营建的主旋律。中国古代园林的植物配置记载, 最早见于宋代的有关花谱、花艺一类书籍, 明代的《群芳谱》、《园冶》、《长物志》中均已论及﹐清代的《广群芳谱》、《花镜》中有较详细的说明。英国造园家B.Clauston也曾说过:“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 其目的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 其它内容只能在一个有事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
各类公园绿地规划在植物配置上应体现独特的风格, 体现自然界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力求树种丰富, 又不要杂乱无章, 好的植物配置设计, 可以成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明显的物标。公园绿地植物的配置应具备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按照科学的原则, 才能充分发挥植物形体、色彩、线条等观察特性的自然美。因此, 对衢州市公园绿地植物配置分析, 对于城市公园的绿地规划和园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可以给广大园林工作者一点借鉴意见。
2 衢州市公园绿地植物配置现状分析
近年来, 衢州市加大了公园绿地建设的投入力度, 先后建成了各类公园绿地58处, 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496hm2,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14.56m2,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45%, 建成区绿地率36.22%, 但市区各类公园绿地的植物配置上还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对衢州市主要公园绿地植物配置的实地调查, 得出目前衢州市公园绿地植物配置的特色, 找出主要问题所在。
2.1 植物配置所用植物种类单一
衢州市主要公园绿地的植物配置常用品种仅有330多种, 多以乡土植物为主, 如常绿树种多用香樟、桂花、杜英等;落叶树种多用银杏、二乔玉兰、无患子、黄山栾树等;色块搭配多用红花檵木、金叶女贞、金森女贞、水蜡、红叶石楠、杜鹃等;地被植物多用马尼拉、百慕大、黑麦草、书带草等。值得一提的是, 府山公园的植物配置种类较为丰富, 多达160多种, 但其他各类公园绿地大都存在植物种类单一的问题。
2.2 忽视了植物立面效果, 缺乏必要的层次感
园林植物空间的营造是根据地形﹑地貌条件﹐利用植物进行空间划分﹐创造出某一景观或特殊的环境气氛。这种创作同其它艺术创作一样﹐“立意在先”。而植物配置在平面构图上的林椽线和在立面构图上的林冠线的设计﹐是实现园林立意的必要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园建设中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虚实对比, 有起有伏﹐有虚有实, 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衢州现有公园除了府山公园以外的其他公园,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林缘线、林冠线过于生硬呆板, 没有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景观效果。
2.3 忽略“以人为本”的原则
公园绿地设计中, 忽略“以人为本”的原则。衢州市很多公园遭人为践踏、破坏严重,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在公园种植设计中没有尊重人的行为习惯, 在人容易进入的地块没有用灌木进行适当围挡, 引导市民往园路行走, 造成绿地被人为践踏出很多小道, 影响公园整体景观。还有就是很多公园的高大乔木在栽植时没有考虑到附近居民采光、观景的需要, 影响了附近居民的生活, 引发居民恶意破坏园林绿化事件的发生。
2.4 乔灌草品种搭配不合理
目前衢州市公园植物配置一般为3层或4层:乔木+亚乔木+灌木+地被, 或乔木+灌木+地被, 近年来, 衢州市公园内出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地被退化, 造成很多公园局部黄土裸露, 究其原因主要是乔灌草品种搭配不合理, 很多公园千篇一律采用马尼拉草作地被。疏林草坪区马尼拉草, 因其根系发达、耐寒、耐旱而成坪迅速, 景观效果良好。在密林区, 因为上层乔木过于茂密, 林下阳光不足, 马尼拉草普遍长势不佳, 久而久之就会退化, 造成树荫下黄土裸露。
另外, 部分公园植物种植不注重常绿和落叶的比列, 乔木和成片栽植的灌木都种植了落叶树, 这样虽然凸显了季相变化, 但公园的冬景让人倍感荒凉。
3 公园绿地植物配置应遵循的原则
3.1 符合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要求
园林植物的科学配置, 首先要从该园林绿地的性质和主要功能出发。园林绿地功能很多, 对于公共绿地, 主要考虑的是为大多数人提供观赏、游憩和运动空间。
3.2 植物配置要满足景观需求
3.2.1 根据景观需要选择植物配置方式。
在公园绿地设计中, 根据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的需要, 选择规则式园林植物配置或不对称的自然式配置, 充分发挥植物材料的自然姿态。规则式种植主要有对植、行植、篱植, 而自然式种植主要是群植、丛植和林植。
3.2.2 植物配置的季相变化明显。
园林植物的景色随季节而有变化, 可分区分段配置, 使每个分区或地段突出一个季节植物景观主题, 在统一中求变化。在重点地区, 四季游人集中的地方, 应使四季皆有景可赏, 季相变化明显。
3.2.3 全面考虑植物在观形、赏色、闻味、听声上的效果。
注重乔、灌、花、草、藤结合, 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提高公园绿地的生态含量。
3.2.4 植物配置要从总体着眼。
在平面上要注意配置的疏密和轮廓线, 在竖向上要注意林冠线, 树林中要组织透视线。要重视植物的景观层次, 远近观赏效果, 配置植物还要处理好与建筑、山、水、道路的关系。植物的个体选择, 也要先看总体, 如体型、高矮大小、轮廓, 其次才是叶、枝、花、果。
3.3 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 满足植物生态要求
按照绿地的功能和艺术要求选择植物种类, 如种在山上的植物, 要求耐干旱, 并要衬托山景;水边植物要求能耐湿, 且与水景相协调。在公共绿地中, 除要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 要使植物能正常生长, 适地适树, 使种植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生态条件上得到统一, 选择植物应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 也可采用引种驯化成功的外地优良植物种类, 或能够创造满足所要求生态条件的外地植物。其次, 就是注意根据公共绿地的功能分区来选择植物并使用不同的配置方法。
3.4 种植的密度和搭配
树木种植的密度是否合适, 直接影响绿化功能的发挥。从长远考虑, 应根据成年树木树冠大小来决定种植距离。
在树木配置上, 还应兼顾常绿树与落叶树、乔木与灌木、观叶树与观花树的搭配。在一个组团内要考虑常绿和落叶的比例, 一定要有常绿植物, 如果大乔木采用常绿树种, 亚乔木就可以落叶的或者开花的, 如果大乔木是采用落叶树种的, 那么亚乔木就要用常绿的。特别注意的是成片栽植的灌木最好不要采用落叶树种, 这样能保证冬天不会光秃秃。
在植物配置上还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具体条件, 确定树木花草之间的合适比例。树木种植搭配时还要注意和谐, 要渐次过渡, 避免生硬。在公园绿地中则要综合考虑植物的形、叶、色等因素。
种植设计要考虑保留、利用原有树木, 尤其是名贵古树, 可在原有树木基础上搭配植物, 营造景观, 如衢州府山公园就保留并利用了2棵古樟, 在古树的树冠下平铺大卵石, 配置八角金盘、黄馨等灌木, 人们可在古树下乘凉、游憩, 形成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独特景观。
4 衢州市公园绿地植物配置的发展趋势
4.1“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导向
衢州市公园植物配置特色营造中, 不仅要考虑到美的要素, 更要充分考虑城市的主体———人的需要, 要有“以人为本”思想基础, 以人立足点, 从人的方位去综合考虑, 在此同时,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4.2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发展方向
公园植物配置特色营造时要求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以再现自然,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宗旨, 以园林绿化的系统性、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植物造景为主题的可持续性为使命, 达到平面上的系统性、空间上的层次性、时间上的相关性。
4.3 营造有益身心健康的植物群落
充分考虑居民享用绿地的需求, 建设人工生态植物群落。有益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群落, 如松柏林、银杏林、香樟林、枇杷林、柑橘林、桂花林;有益消除疲劳的香花植物群落, 如栀子花丛、月季灌丛、丁香树丛、银杏—桂花丛林等, 以及有益招引鸟类的植物群落, 如海棠林、火棘林、松柏林等。利用植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 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8.城市园林绿地的效益探析 篇八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地;美化城市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77-1
1 如何看待城市园林绿地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对城市进行的园林绿化不但能美化城市,还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市民素质。能有效提高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防灾避难水平。
1.1 园林绿化能够美化城市
在现今的城市中,高楼林立形成了十分壮观的建筑群,而园林绿化能够给钢筋混凝土带来一片生气。只有这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更加明快地勾画出城市的轮廓,建设成为园林街、花园式广场和绿色地带。尤其在城市中临近建立园林绿化带,能够更好地勾勒出城市的轮廓。在街道及广场进行园林绿化,既有利于衬托建筑和增加城市的美观,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园林街道,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工作。
1.2 陶冶情操
城市园林中的绿地,是一个城市的宣传窗口和形象,人们可以在游玩中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质,也可使紧张工作的人们在这里得到放松,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使人们满足对感情生活、道德修养的追求,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热情。据有关资料报道,在绿色优美的环境中劳动,效率可提高15%~35%。事故减少40%~50%。人在绿色环境中皮肤温度可降低1℃~2℃,脉搏次数比在城市空地中每分钟减少4~8次。我国幅员辽阔,风景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特别是城市郊区的自然风景名胜区,这些城市园林绿地可成为我国的旅游胜地。
1.3 防灾避难
园林绿地作为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防灾避难、有效保护人民生活财产安全的作用。第一,园林绿化植物具有十分发达的根系,生长在山坡上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第二,为城市建立起一道天然的自然屏障,有效防止和减轻台风的侵袭。根据有关数据表明,城市边际的防风林可以降低风速高达20%,在夏季可以有效降低风速55%~78%。在自然降水的季节,将有15%~40%的水量被树冠截留或蒸发,有5%~10%的水量被地表蒸发。第三,园林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能够吸收和阻隔放射性物质,降低有害物质的传播。
2 城市园林建设的生态意义
城市绿地被人们称为“城市的肺脏”,城市绿地既能调整城市的温度湿度,又能净化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既可以促进城市通风,又可以减少大风带来的灾害,降低城市中的噪音。
2.1 城市肺脏的功能
城市绿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所排放的废水、废气,空气粉尘和噪音污染越来越严重。使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断减少,二氧化碳逐渐增多。严重影响生活环境与人们的身体健康,严重的时候人们会发生头痛、耳鸣等症状。如果有足够的园林植被进行光合作用,就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释放出大量氧气,从而促进城市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保证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状态,使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2.2 有效调节温度和城市环境湿度
城市园林绿化中种植的树木可以为夏季的游人遮风挡雨,避开阳光的直射作用,调节温度。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夏天树木下的温度要比旷地低3℃~5℃之多。园林绿地的温度要比空旷地面温度低8℃~15℃之间,比柏油路温度低6℃~18℃。在冬季,因为绿地中的风速小,气流交换较弱,所以其相对温度提高8%~18.5%,空气中湿度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们所在城市的小气候,让人们有了更加舒适的生理感受。
2.3 城市园林绿化利于杀菌和净化空气
现今的城市空气中含有很多有害物质,二氧化碳污染尤为突出。它具有分布广、数量多的特性。对人体的危害最大。据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园林植物都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一棵松树一天可以从1平方米的空气中吸收22毫克的二氧化碳。同时,园林植物还能吸收空气中的飘尘。这些粉尘不仅是传染疾病的载体,而且会随着呼吸直接进入人们体内,带来各种传染病。我们通过合理种植各类植物,这样就可以吸收有害气体,有效阻碍粉尘的传播。减少人们通过呼吸感染疾病的几率。
3 城市园林的经济效益
城市园林绿化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为城市提供的公益数量和质量,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园林收取的门票和服务所得到的经济收入;间接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园林绿化得到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是建设管理的出发点,如上海园林上下所有部门1988年直接经济效益是经营文化娱乐活动,9个直属公园收入为188.2万元;植物园服务台社营业额达130.2万元;动物园服务社营业额为461.4万元。在间接经济效益上,1988年上海园林绿化覆盖面积为4877.7公顷,若其生产12吨氧气,则其价值为11706.5万元。再如日本,1972年在其国土面积上有64%覆盖着森林。供给氧气5200万吨,总金额为129000亿日元,等于1972年全国经济预算。
4 结论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其效益是综合的和长期的。园林绿化为我们组建了一个完整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保证了我们的正常生活。所以说,它是人类的财富,我们要大力推广、建设城市园林绿地,为子孙、为人类造福。
【城市绿地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城市道路绿地规划07-13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09-03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研究06-27
城市公园绿地30年10-24
城市绿地指标名词解释08-09
常州绿地调研报告10-18
滨湖新区绿地调研报告10-02
绿地少儿才艺大赛08-16
校园绿地面积教案10-06
昆明绿地变化分析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