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原文及译文

2024-11-22

二十四孝原文及译文(12篇)

1.二十四孝原文及译文 篇一

二十四孝故事:“老莱娱亲”和“郭

巨埋儿”的故事

“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都是“二十四孝”中的孝顺父母的故事,鲁迅在其写的《二十四孝图》中极力批判这两个故事里所反映的孝道,《老莱娱亲》为了孝,不择手段,一味讨好父母,失却了自我;《郭巨埋儿》更不可取,为了母亲,竟然想把儿子埋掉,虽然结局皆大欢喜,但是做法不可取,任何人都是生命,不能为了所谓的孝,就任意践踏生命。

老莱娱亲: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老莱子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于是,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者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后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二十四孝故事:子路负米养亲的故事

春秋时的卞州人仲由,字子路,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侍奉父母却是极尽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尽所能让父母吃好穿好,而自己往往只随便吃些粗粮。有一次,家里没有粮食吃了,卞州的粮价却一路飞涨,家里仅剩的那些钱已无法维持下去。子路听说百里之外的某地粮价较低,便不分昼夜地亲自赶往那里买了米,扛着回 家。看着父母又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他心里乐滋兹的。

两位老人过世后,子路游学到南方,得到楚王的重用。每次外出随从的车子都有上百辆,座位上的垫子铺得特别厚,每次宴饮都是丰盛的佳肴,在当时声势极为煊赫。子路却一点也不高兴,面对着自己拥有的一切往往黯然神伤,叹息着对人说:“我现在虽然高贵了,可我的父母在哪里?虽然我还想吃粗粮,还想像当年一样肩扛米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原文·出处】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孔子家语·致思》节选

2.二十四孝原文及译文 篇二

一对“忠孝合一, 移孝忠君”的批判

《二十四孝图》中“孝亲”是家庭中的重点内容, 在封建社会由于每个家庭都受到宗法制的影响, 统治阶级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绝对权威的封建家天下的形式, 这种封建制度的等级要求父亲是一家之长, 皇帝是一国之尊, 封建家长要尽孝, 直接升华到要对君主绝对尽忠。《二十四孝图》是封建“孝道”的经典图画, 描述了“忠孝合一”的封建“孝道”观点, 要求只要做到孝亲和忠君就能光宗耀祖。统治阶级大量宣传关于忠孝的理论, 表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 才能对君忠诚。封建统治阶级发现只有人人都尽孝, 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才能稳定。儒学理论一语道破了统治阶级提倡“孝道”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养成服从的性格。

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把“孝”提升到绝对高的地位, 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事, 必须遵守“孝道”, “孝”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对这种封建的“忠孝合一, 移孝忠君”理论要持有批判的态度, 这种方式是封建统治阶级蒙蔽人民的一种手段, 推行这种观点的目的是要求人们以孝尽忠, 心甘情愿地服从统治阶级, 是统治阶级思想集中的反应, 要持有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二宣扬绝对服从父亲的奴隶主义剥夺了子女的独立人格

封建“孝道”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导致了家长专制主义和子女的奴隶主义。《二十四孝图》要求子女要绝对服从家长, 没有独立思考的自由, 甚至父亲死后明知道观点是错误的还要执行。孔子的儒家学派理论中阐述了“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 劳而无怨。”可见孔子是承认父母会有缺点和过失的, 儿子可以轻微婉转地劝止, 也可以为其隐瞒, 但无论父母态度如何, 仍必须恭敬顺从, 不悖其意, 这种封建“孝道”理论是不对的。另外, 在封建“孝道”理论中强调父亲对子女具有绝对的支配权, 甚至有生杀权利, 子女必须服从, 逆来顺受, 受父母的摆布, 这种形式的“孝道”是专制主义的体现, 子女变成父母的奴隶, 可见其中蕴含了荒谬、虚伪以及不平等等众多因素。

封建的“孝道”还要求子女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父母全而生之, 己当全而归之”这种思想蕴含了封建愚昧色彩, 与科学观点相反。道学中把解剖尸体作为封建道德的破坏, 造成古代医书上只有一些人体解剖位置的粗略描述。另外, 这种理论剥夺了后代的创新的意识, 对子女的价值进行否定, 对青年人的发展造成影响, 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鲁迅先生曾经批判这种“孝道”, 对青年人是一种摧残, 这种保守的观念致使封建腐朽的霉气更加破烂。

三宣扬婚姻不自主、男女不平等

封建理论的等级观念很强, 男女不平等, 父母包办婚姻, 封建社会认为子女自由恋爱是伤风败俗, 违抗家长的意见则为不孝。在这种道德的压榨下剥夺了子女追求婚姻的权利, 葬送了子女的幸福。封建“孝道”中娶妻生子、传宗接代的想法也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结婚以后必须生子是对家族的义务, 这种无后不孝的观念对妇女来说是灾难, 对于没有子嗣的妇女被看做是极大的罪过, 他们孤独终老, 没有幸福, 没有快乐。

这种观念同样需要批判, 对封建社会的影响非常大, 《二十四孝图》中正好反映出这一点, 需要对这种思想进行猛烈的抨击。封建社会的“孝道”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很大, 出现了很多的不文明、不民主, 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四结束语

封建社会宣扬的“孝道”除了要批判糟粕的内容, 也要吸取其中的精华。《二十四孝图》中就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如提倡善待父母、赡养双亲、敬爱长者等都是封建“孝道”中的精华部分,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需要提倡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舒.道存瓦甓上孝在枕席间 (五) ——《二十四孝图》赏析[J].老年教育 (书画艺术) , 2010 (10) :4~6

[2]王苏.“孝”的伦理审视[J].青海社会科学, 2009 (2) :121~124

[3]田耿辉.浅论封建“孝道”与社会主义“孝道”[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11~15

[4]安玉英、米叶芳.试论先秦儒家“孝道”思想与我国当前的和谐家庭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5) :17~20

3.新旧“二十四孝” 篇三

近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的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的出炉,无疑又将这个老话题提到了我们的面前。

古时“孝道”的典范。莫过于“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是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这二十四个古人以孝行而感天动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也许你已经对这二十四个小故事很熟悉,也许你对它们很陌生,那么这期我们从里面选出了三个小故事,和大家一起来体会一下新老二十四孝的异同。

亲尝汤药

西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

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译】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为母埋儿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译】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涌泉跃鲤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kuai】,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

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译】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吸取精华,摈弃糟粕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二十四孝》是古代宣传孝道的经典故事,对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二十四孝》,我们必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辩证地历史地分析。读了这些故事之后,我们不难体会这其中确实有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内容,但也有糟粕,要予以批判地继承,吸取精华,摈弃糟粕,剔除《二十四孝》中封建性的污垢,发扬中华民族淳朴美好的敬老养老的思想感情和传统美德,古为今用,使之符合现今的道德规范——尊老、敬老、爱老,这才是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学习《二十四孝》的真正目的。

《二十四孝》中值得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地侍奉父母的精神。在《二十四孝》中,几乎都具有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这就是《二十四孝》的核心与精华所在。“怀抱想当年,辛勤阅万千。此时非父母,哪得自安便。”也就是说,怀抱着自己的孩子,想到父母含辛茹苦的当年。如果不是父母辛勤哺育,哪有我们现在的舒适安闲。当前,“孝道”观念仍然是致力于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而复兴儒学文化资源的根基。“仁”是儒学的核心内容,“孝”是“仁”的根基。

我们读《二十四孝》,要了解古人并非看重形式,让后人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世间还有“孝”一字!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由于“孝道”源于原始的氏族社会,发展和强化于封建社会,因而必然带有它的历史局限性,特别是成了官方“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之后,产生了逆来顺受的、愚孝的、迷信的、因果报应的观念,甚至有与人性相背离的地方,如“涌泉跃鲤”、“恣蚊饱血”、“埋儿奉母”、“闻雷泣墓”等,所有这些都是不能吸收和提倡的,即使是“为母埋儿”虽然表现出郭巨的孝敬之心,但是在今天看来,不免有些可笑,而且也是违法的,都应予以抛弃。

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在“二十四孝”的基础上有传承有创新,号召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孝老”,不仅是提升公民素质、营造社会文明的实际行动,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

nlc202309020528

相信你还记得1999年春晚上,陈红和蔡国庆唱的那首“常回家看看”。至今提起,那种一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场景仍倍感温馨。那年过后,“常回家看看”实际上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了“孝道”的一部分。果不其然,新版二十四孝标准便将其纳入其中。

新24孝行动标准内容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4.亲自给父母做饭;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9.教父母学会上网;10,经常为父母拍照;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12.打开父母的心结: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15.定期带父母体检: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17.常跟父母沟通;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新24孝行动标准的必要性

河南省民政厅老龄处公布数据显示:目前,我省有60岁以上老人1200万人,空巢老人近50%,其中,有4万多位老人住在养老院。这意味着,2个人中,差不多就有一位老人,因子女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需要守“空巢”。

新24孝易懂易行

新“24孝”行动标准,是根据社会现状综合研究之后出台的,不强制实施,而是倡议性质。

与传统的“24孝”相比,此次出炉的新“24孝”更简洁易懂,朗朗上口,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比如给父母打个电话、做个饭、看场电影,这些行动标准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体现了时代性,也有创新意义。这些行动大家很容易做到,而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体现出孝心,温暖老人的心,也能促进社会和谐,家庭融洽。

新的“24孝”可行性很强,里面的事情也很容易做到,孝敬父母,关键需要用心用情,其实量力而为,能做到一条就做一条,都能为自己最亲近的人尽一份心。

新24孝行动标准的现实意义

新“24孝”发布后,社会上有一些不同声音:指责其制定者为“老封建”的有之,指责其“画蛇添足”的有之,指责政府推卸养老责任的也有之。

人人都会老,孝道既是对历史和昨天的维护,也是对明天的保障。近现代社会,中国备受欺辱的历史让公众开始反思古代社会和文化,许多好的传统一并被作为封建余孽推翻,二十四孝也受到了巨大冲击。这其中存在一个“正本清源”和“矫枉过正”的问题。现在社会养老问题日益显现,不少人有钱养情妇、以慈善为名捞名利,却没有钱和时间孝敬父母。因此,新“24孝”的出炉,有着毋庸置疑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由于种种原因,当今国内的养老问题十分严峻。而新“24孝”并非法律,其作用以倡导为主,并不能完全解决一系列养老问题。不过。新“24孝”的出台给政府的养老工作敲响了警钟。

“二十四孝”体现着中国传统“孝文化”下的亲子关系,重视伦理纲常甚至是愚忠的“孝”。

新旧“24孝”之间,不变的是千古“孝道”的内涵,变的是践行孝道的方式,催化剂则是时代的变迁。

文学家鲁迅曾撰文,“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新二十四孝重视亲子沟通,是平易近人、温和的沟通,这样的一种沟通利于子女去真正地了解父母的内心需求。

然而,面对这种不算生硬的条文、标准,我不禁想要发出疑问:本应习以为常的孝行、孝道。千百年过后,却还需要用“立法”来规范,我们到底是该高兴还是应该悲哀呢?

4.新二十四孝三 篇四

今天是重阳节,祝福天下所有的老人健康快乐,《新24孝》的专题,讲述儿女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老人需要的是什么,你能付出什么?

记录篇

听父母讲往事

父亲开始怀旧的时候,正好是我的青春期。

很多年后看到这句话:当一个人开始怀旧时,他已经老了。

现在想来,或许是了吧。那时候,父亲已经快50岁,额头上的皱纹越发深刻,鬓角也泛了白。每天早上的晨跑也缩短了距离,下午的饭桌上,开始用几杯小酒消磨时间……

当时却全然不觉,只是每每他端起酒杯开口说“那时候”,我定然会果断地爬起来找借口溜了,常常是手里抓着半个馒头——很不习惯那样的他,明明是个性很内敛的人,忽然就变得絮叨起来。而那个青春期的我,一门心思都放在外面日新月异的“花花世界”。

后来考了大学离开家,终于不用再听他那种怀旧的开端,故此,好多年后也不知晓他的“那时候”都说给了谁听,又都是些怎样的故事。

终于可以坐下来耐心听他回忆往事的时候,属于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病床上,他被病痛侵袭到无法入眠的夜晚,我守在他身边,轻轻给他扇扇子,他便缓缓开口。我听清楚了,他说他小时候,大约五六岁的样子,祖母摸着他的`脑袋说,他以后会离家很远,后来果然走了很远……又说,当年第一次和外公见面,感觉外公很威严,为此这么多年,一直都不由自主地让着母亲、护着母亲……还说,去当兵时,一个字都不认识,当了两年,就可以写文件了……

没有什么头绪,也没有衔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琐碎、恍惚……那是我所不知道的他的时光,我也第一次知道了,除了父亲,他还曾经是个顽皮的孩童、倔强的少年和孤独的青年……

于是我看着他,祈求上帝可以再多给我一些时间,让我陪着他,在那些幽然的黄昏听他诉说往事,

资料

他又是多么想说给我听,以一个老去的父亲对孩子的亲近和依赖。

可是现在,我只能在他坟前,倒上两杯酒,对他说:“爸,来,说给我听啊。”

和父母一起出席重要活动

带父母一起参加三姑六婆的聚会,显示出你们家是一个团结的集体,会让你的父母在亲戚朋友面前倍儿有面子,如果你在众人面前表现得温良恭顺,二老就更爽了。想想那些带着名犬逛街的人,他们享受的荣光,跟你父母这时的感觉完全一样。

给父母拍照

儿子放暑假,我带着他和父母一起去了趟香格里拉。8月是滇西北的雨季,蓝天白云成为奢侈品,可是我们参观松赞林寺的那一天,老天爷很给面子地出了太阳,金碧辉煌的寺庙在阳光和蓝天下格外耀眼。

一边走,我一边帮父母拍照,母亲总是很郑重地放下手里的袋子,整理好衣衫,又拢拢头发,末了,看一眼父亲,又埋怨说:“你看你,头发乱糟糟,也不整理一下!”要么就说:“眼睛看镜头嘛!你老是看天做什么?”

我一边笑,一边为他们拍了很多照片。高原紫外线强烈,即使并非日日晴朗,他们在镜头里的脸庞还是一天比一天黑,笑容也一天比一天灿烂。

半个月后回到家里,收拾行李打扫房间什么的,也就把相机存储卡里的照片给忘记了——自从有了数码相机,大家似乎都是这样,反正照片就在那里,不会像胶卷一样过期曝光,因此也不着急拿出来看。其间也回过几次娘家,父母也没主动问起过。

直到昨天,星期六,我终于在回娘家之前想起了照片的事,并且把照片拷到了U盘上,给父母带过去。

当我把照片拷到弟弟的电脑上,给父母一张张展示时,他们脸上的高兴与一丝丝羞涩令我惭愧——原来他们是那么期待这些照片,也许我之前每次回来他们都翘首以盼,可是担心我不方便或有别的原因,所以总没有主动问过我,直到我把照片拷来,才能见到父母这么开心的笑容。

5.《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篇五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1

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收录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叙述了自己对于《二十四孝图》中对于“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这种封建制度下变形了的孝道。

百善孝为先,古人讲“孝道”摆在所有道德的最前面。一个人品德怎么样,首先看这个人孝不孝顺,如果不孝顺,连官都做不了。自古以来流传的孝道故事有很多,给人很好的教育意义。但是《二十四孝图》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们孝道的观念,鲁迅先生给与了强烈的抨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是一种封建社会畸形的孝道,为了孝道就能枉顾子女性命吗?这种低级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吗?这些都属于愚孝,这些故事遗留下来的封建孝道观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们为人子女的,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要科学,而不是迷信,要观念要与时俱进,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为孝道而伤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观念的虚伪和残忍,就是要我们有意识,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鲁迅认为的那样,只要自己孝顺父母做到心中无愧就行了。

作者对于封建孝道给与了无情的批判,同时,《二十四孝图》也能让人对孝道与更深的领悟。千万不要再出现“尝粪忧心”、“郭巨埋儿”这样的愚孝了。其实,我觉得让父母开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顺了。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2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3

捧着鲁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轩状吗?

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

孝并不像鲁迅所言的那番“难到了几十几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热腾腾的暖茶,看见你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看见成绩单上那喜人的成绩。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让父母舒展眉头的了。可惜,有人连这一点小事也做不到,让双亲头上的白发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没有错,它的.最终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顺,更为懂事。儒家思想的确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们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发现它优秀的一面。因此原谅二十四孝吧!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4

鲁迅先生作品中有一部名叫《二十四孝图》的,十分有趣。不过这文章题目虽叫《二十四孝图》,却与教人孝敬长辈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甚至并不赞同所谓“孝顺”的做法。

《二十四孝图》主要是讲了鲁迅对小时候曾看的“二十四孝子故事”所产生的感触。而我读了《二十四孝图》后,让我印象最深乃至反感的,便是“郭巨埋儿”这个故事片段。它主要讲了郭巨家境贫穷,为了养父母而“不得不”埋掉自己的亲生儿子,以减轻负担,尽孝父母。好在最后他挖坑埋儿子时竟挖出了黄金,可怜的郭巨儿子才“幸免于难”。

郭巨虽有孝顺之心,可是他丧失人性、违背道德的杀儿供母之举动,实在是叫人害怕。况且,这样的举动也实在是算不了孝顺,让母亲备受良心谴责,认为是自己害死了孙子,而孩子还未熟悉这个世界,便让他那愚蠢又残忍的父亲杀害。

其实,所谓“郭巨大孝”,莫不就是凌驾于慈祥母亲的良心之上与无辜儿子生命之上的伪孝罢了。以至于鲁迅先生在文中讽刺道:“然而不但不也不想再去当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郭巨的行为,是封建礼教与虚伪愚孝的折射。在他享受于“孝子”这一称号与旁人的赞扬时,在他那险些被他自己害死的儿子与其它中国孩子的心中已经死了。

我并不反对孝顺,相反,我十分希望中国孩子可以传承好这一美德。只不过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的愚孝,实在是不可模仿。那种“孝”,无异于一种“不孝”!

在新中国、新时代,这种荒唐可笑的“孝顺”已经消失,在“孝”与“不孝”之间,我们已有定论。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5

不经意一看《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觉得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目是悲哀的,卫道是可恨的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主要目的是弘扬封建孝道。而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让我们先谈谈郭巨埋儿吧。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成两份,他给了两个弟弟。他独自抚养母亲,对她非常孝顺。

后来家庭逐渐贫穷,他的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居担心抚养孩子将影响供养母亲,就和他的妻子讨论:“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

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然有孝道,但杀子的行为,却违背了人性,不符合儒家“天人合一,人为贵”的这一思想。看似大孝,实则残忍。

在古代,有一些人求神治愈他们的父母,并放弃了他们的生命。还有一些人为了满足父母吃肉的欲望而割肉。为了节省食物,他想杀死自己的儿子。

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大地上最古老的中华美德,我们应该知道如何理解长辈的心,知道如何感恩,知道如何尊敬长辈。只有懂得孝顺父母,才是一个负责任、高尚的人。

6.《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篇六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其中郭巨埋儿是说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欲有违人道。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今天,我从书架里拿出来从未看过几眼的鲁迅先生晚年时期之作——《朝花夕拾》,而仔细去看内容,却发现这部散文集中写的,有全是鲁迅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之事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去到晚上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篇,回味无穷。

这本书主要技记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了尖锐的抨击,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

《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非常感人。我发现,百事孝为先,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南(今河南黄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7.《道德经》璧合《二十四孝》 篇七

韩方友,号墨茶斋主,现任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协会理事,首都书画院理事,中国运河文化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国际书画家联谊会会员,自幼酷爱书法,笔耕不辍,尤喜蝇头小楷,《道德经》《金刚经》等作品气势恢弘,豪放洒脱。其书法中尽力弘扬“德”“善”,不仅将“德”渗透到书法里,还将“善”融入到技法中。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大展并获奖:2010年,被中国国家级联合型法人社团权威认证并荣获优秀书法家资质;2011年,两幅楷书作品被选为优秀作品,参加全国普法万里行书画巡回展;2012年,书写的《天下名楼》被鹳雀楼收藏。

京派内画第四代传人高东升,工笔内画造诣深厚,是现今内画京派传人的领军人物,其作品不仅带有鲜明的京派特点——典雅、精致,更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工笔画与西洋油画技艺完美结合,深受海内外收藏者的喜爱。尤其是其代表作《二十四孝》,笔力深厚,画工一流,在方寸之间,将二十四个流传古今的忠孝故事描摹得栩栩如生、神形兼备。

现场络绎不绝参观的书法爱好者赞不绝口,“两位书画大家的首次携手创作可谓开书画界之先河。其作品在十尺长卷之中,不仅让人亲眼目睹了书画艺术的水乳交融,相映成趣,而且更让人领略到了道与德、忠与孝等文化历史瑰宝的熠熠风采。”

韩方友:以书法锻造人生

如果说人生是长篇故事,书法则是韩方友人生故事的灵魂。他生于农家,11岁临帖秉笔,后携笔从戎,练习、感悟、享受书法已伴随他40多年。书法带给他婚姻家庭。在他还是一名普通战士的时候,父母给他订了一门亲事,女方漂亮,条件优越,而父母心中儿子的优越仅在于会写字。母亲担心未见过面的女方嫌弃儿子,但他却凭书写自家门前一副对联,赢得这门美满婚姻。他在部队文武兼备,军阶日升,以欧体大楷书写了“感情带兵、知识带兵、形象带兵、纪律带兵”,其书法艺术和内涵受到军队首长高度赞扬并推广,他以此荣立二等功,后来转业时凭此解决了全家留京户口。后入司法部工作,司法部每年举办普法书画大赛,全国高手云集,也总有大方之家高度评价他的作品。韩方友其人禀赋阳刚、洒脱大方,又是谦谦君子,细声细语;其字庄严得法、古朴厚重,又刚柔相济、飘逸隽美。2010年,被中国国家级联合型法人社团权威认证并荣获优秀书法家资质。

韩方友主攻楷书,自认楷法无欺。其楷书取法传统碑帖,筑基欧体,对《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尤其《九成宫醴泉铭》等。字之整体于奇险中见周正,重心砥柱中流,兼顾笔画对称,主笔突出,收、放、聚、散自如。欧体法度森严,最忌浮躁轻薄。韩方友楷书所贵正在于此,处处浸透着一种静气、厚气与大气。

韩方友主张楷行草三位一体,深谙古人“楷如立,行如行,草如奔”之旨趣。认为楷书好则基础自牢,行草好则楷书自活,此三位一体,如人有动静,行止自如。韩方友行书宗兰亭,但习欧阳《张翰帖》《梦奠帖》最多,用笔干脆利落,敢于大开大合,结构持稳,点画活泼,丝带连贯。大幅“惠风和畅”“精气神”等横额,字体丰腴,既猛锐直驱,又精华内敛,深得古人神韵。草书于王羲之《十七帖》、欧阳询《千字文》残卷用功最勤,一遍又一遍临写,草法精准,笔法章法有致,既行云流水、跌宕多姿,又点画厚重、巧拙兼备。其草书重“势”,气脉相贯,一字如此,一行如此,通篇如此,上下承接,左右瞻顾,精气神俱备。 同时注重虚实相生,从线条粗细强弱、笔势开合聚散、字形大小高低错杂等,构成虚实相生的章法效果,黑白有致,字行相争,显示洒脱奔放的艺术风格。欣赏他的草书,一种强烈的美感冲击让人无法抵挡。更为可贵的是,他大胆创新,继承发扬梅花篆字传统风格,娴熟运用于行草。前人仅以梅花作为字之所寓,或作字之点缀,而韩方友笔下字体本身状若梅花,字字如梅,数字组合如梅,通篇如梅,少采画卷气息,突出书法气韵,梅花草书更显古朴、素雅、苍劲。正如军旅书法家李安成所誉,“远看朵朵梅,近看字字金”。梅花字体这一书法活化石在韩方友笔下得到了发扬光大。

韩方友书法以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为主要内容,弘道立德、激浊扬清是他作品的突出特点。近年来,他以中楷、小楷书写多部《道德经》《金刚经》长卷,被企业家和书法爱好者收藏或作为礼品馈赠。2012年,书写《天下名楼》长卷,含《滕王阁序》《岳阳楼记》《送孟浩然之广陵》诗、《登鹳雀楼》诗,被鹳雀楼收藏。

与著名京派内画家高东升合作《道德经》文加二十四孝图长卷,可算“珠联璧合”精品。他书法中尽力弘扬“德”“善”,不仅将“德”渗透到书法里,还将“善”融入到技法中。人们在欣赏他的书法作品时,首先被所传达的传统文化力量所打动。作为中央纪委驻司法部纪检组主任(副厅局长级),他淡泊守志、清正不阿,以气贯字,所书单幅“剑”字,肃穆、庄重、锐气,最右长竖如古剑倚天,直插大地,断顽石、斩犀角,铿锵有声,让人震撼和警醒。

高东升:方寸之间集采天地精华

京派内画鼻烟壶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京派内画讲究料质和造形,绘画构图严谨,笔法细腻,画意生动,用色古朴,清新淡雅,给人以高雅独特的艺术享受。

1980年师从中国著名画家潘洁兹先生学习中国工笔画。1983年,高东升考入了北京工艺美术品厂,在200人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工艺美术品厂的内画班,成为第三代内画鼻烟壶传人刘守本的入室弟子。高东升的肖像内画既注重东方的意境情趣,还能突出西方的素描及光色变化,继承了京派内画材质讲究、构图严谨、用色古朴、笔法细腻、画意生动、清新淡雅的艺术特色,把内画精髓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作品曾荣获第三届北京“工美杯”金奖,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第十五届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当代内画鼻烟壶”金奖等多个奖项。

nlc202309032313

内画笔是由竹签做成的,末端要弯出一个90度左右的弧度,然后再把毛笔的笔头粘在竹签上。画笔只有毛衣针粗细,比普通的画笔难把握。作画时,还要把笔从细小的鼻烟壶口伸进去。不光图案要反着画,连作画的层次也要反过来。高东升擅长画人物。在内画界能画肖像的人非常少,内画肖像的绘制过程十分复杂,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和造型能力,同时更要花费大量时间,揣摩人物的精神气质,抓住其形象和神态特征,取照片之长而避其短,“以形写神”,瓶子里的人比相片上的人精神,感觉是“活”的。

因为有“绝活”,高东升给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萨马兰奇、张学良将军等画过内画像,获得了很多国家元首和名人赞不绝口的衷心喜爱和真挚友情。

现年48岁的高东升,在内画领域已耕耘了30年,32岁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2003年被市政府授予“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1996年内画作品曾在意大利罗马国家“史前博物馆”展出,1997年在美国的“富兰克林博物馆”展出,2002年在英国的“维多利亚博物馆”展出。作品还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中华世纪坛、中央美院、“798”展出并获奖。2007年内画作品《群仙祝寿》获得了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内画《清明上河图》荣获第三届北京工美杯金奖等奖项。高东升走过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展示活动,他的微博和博客“东升内画”,把自己的作品、活动和内画的相关知识都放到网络媒体上,广泛传播内画知识。

高东升画的“百子图”鼻烟壶,在高6厘米、宽5厘米的水晶瓶内壁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100个嬉戏玩耍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的古装顽童,这些顽童有下棋的、摔跤的、捉蝴蝶的、放风筝的、斗蟋蟀的、捉迷藏的……一派喧闹夺人的景象,让人啧啧称奇。100名形态各异的古装儿童,分别画在壶的两面,每面各画了50个顽童,寓意多子多孙多福多寿。“百子图”虽然人物众多,但人物之间互相呼应、互相关联,高东升准确地把握了人物之间和谐友善的关系,把人物安排在一个春意盎然的背景中,寓意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百子图”的技法娴熟,线条准确、人物形象生动、色彩淡雅清新而不失儿童的稚嫩。整个画面充满赞美和喜悦以及兴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而高东升用6个月时间在8个鼻烟壶中画的清明上河图,虽然只有一种颜色——黑色,但因深浅不同,线条粗细不同,画面数落有致,最小的人物只有芝麻粒大,但笔触准确。内画壶空间微小,笔是弯的,能练得提笔手不抖就需要两个月时间,能把一条直线画直都需要很深的功力。绘画时大气不敢出,不敢说句话,稍一不慎出一败笔,就需洗掉重画。着色后的内画不能改,若改就得磨掉重新来——把金刚石或钻石粉灌进鼻烟壶,兑上水,摇啊摇、磨呀磨,3个小时后才能把已画的画面全部洗掉……这时才能提起笔,重新画。看着令人着迷的画面,能感觉到高东升在绘制时的聚精会神,颇费精力,不由为他付出的巨大心血而感叹!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8.《二十四孝》读后感 篇八

读了这两个故事后,使我深受感动。这两位孝子,虽然做了大官和富有,可以叫别人来照顾自己的母亲,但他们没有,都是亲自照顾母亲。我们虽然不能向刘恒和黄庭坚哪样为母亲尝药或为母亲洗溺器,但我们可以为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碗、扫地、擦窗户……来减轻父母的负担。

读了这两个故事后,我懂得了一些道理:父母把我们从小养长大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9.《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篇九

“郭巨埋儿”,为了孝顺母亲就要把儿子杀死,这不要说法律不允许,就是道德人伦也不允许啊!所以作者给故事设计了一个出乎意料之外也不在情理之中的很荒唐的结局——挖坑的时候挖出一罐子黄金,然后皆大欢喜了。问题是谁都能挖出黄金吗?如果挖不出咋办?

“卧冰求鲤”的故事也很荒唐:人体能有多少热量呢,靠体温把坚冰融化,这不符合物理学原理呀。稍微有点儿物理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如果人卧在冰上不但不能把冰融化,而且还会冻死。与其卧冰求鲤,不如凿冰求鲤。卧冰求鲤不是孝,而是蠢。

10.吉县金墓的二十四孝砖雕 篇十

孝文化是中国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孝子故事是孝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经过长期流传改编而形成的,二十四孝是孝子故事中众孝的代表。在我国黄河流域宋金元时代的墓葬中,二十四孝被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题材用来装饰墓室,它是现实社会重孝观念的真实体现。目前在甘肃、河南和山西等省该时期的墓葬中均有大量发现,其中尤以山西南部地区的发现比较集中,比如在稷山、新绛、襄汾、曲沃、侯马、乡宁、万荣、长治、潞城、沁源、壶关、沁县等地的同时期墓葬中都发现有砖雕或彩绘的二十四孝故事,其中稷山马村段氏墓中发现的二十四孝砖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吉县上东村发现的二十四孝砖雕与稷山马村的砖雕在内容上有一定区别,雕刻手法迥异,马村为立体圆雕,而上东村为平面浮雕。相比之下,吉县上东村二十四孝砖雕的刀工细腻、干净利落的做法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为众多二十四孝砖雕所罕见,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

该墓由主墓室及东西两耳室组成,形成横向三室。与侯马董氏墓及稷山马村段氏墓群的前后双室、单室相比别具一格。墓道中开天井在晋南地区金墓中极为罕见。除牡丹花卉、缠枝石榴、狮子、小鹿花草、鸳鸯莲花砖雕为模制外,其余砖雕均为手工浮雕。尤其是人物故事砖雕刀工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烧制干净利落,如新出窑。尤其南壁甬道门两侧的琉璃砖雕武士和青龙白虎,青灰色泛蓝釉,光滑鲜艳,在晋南地区十分罕见。

11.《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通用) 篇十一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1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2

这篇文章的读书笔记我更是无从下笔,完全不懂文章的主旨。现在我才明白鲁迅先生竭力提倡白话文,推广新文化的良苦用心。中国历朝历代通用文言文,不管你是否饱读圣贤之书清一色张口闭口君子曰,之乎者也摇头晃脑的整日挂在嘴上。似乎这就是饱读圣贤书的证明。时过境迁,到了民国仍然离不开之乎者也,不说这些仿佛就不会说话了。文言文更加叫人难以理解。民国初期中国的文化发展几乎停滞不前,而在现代文化发展突飞猛进,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在文化发展速度之快的今天文言文已列入学校教学课程,已被尊称为国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同时受到现代文学家们的尊崇。

我反反复阅读了十几遍,文章的潜在思想在说明一个我无法理解,思考还不够透彻的思想理念。应该就是鲁迅先生从个侧面来讲中国文学发展必须改革的一个趋势,其目的就是推行新文学,提倡白话文势在必行。先生提倡白话文主要原因,白话文深入浅出简单明了,无论老幼都可以学会听懂。文言文繁琐寓意深奥,叫人难以理解。孔孟之道讲的无非就是三纲五常道德伦理,陈旧的封建教育理念。贵为哲学也有不可取之处,其实就是封建思想在作祟。

鲁迅先生推广新文化,也并非一口否决了旧文学。先生写作时也会引用文言文,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下启下的作用。文言文之所以让人难以理解,是因为短小精悍蕴藏很深的哲理。博学的人一看便懂可以完全理解;知识浅薄的人看到文言文就想云遮雾罩,无法领会其中的道理。

文章第一段,鲁迅先生一改文人墨客的温文尔雅,“要用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堕入地狱也绝不悔改,总要诅咒一切反对白话文,反对白话者。”其实这并不是先生真正的恶言恶语,他也不是厌烦了白话文,只是借着这些话来发泄内心的悲愤。白话文及新文学不能推广应用,绅士们和资产阶级文人一味追求古人的孔孟之道周庄之理,却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已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并以此压迫剥削生活在黑暗底层的劳苦大众,使得他们永不的翻身。

鲁迅先生提倡白话文,推广新文学不是没有他的道理。清朝政府灭亡,一切科举制度也跟着消亡。前清遗留下来的秀才举人虽说满腹文采,却没有用武之地,与一块朽木没有什么区别。民国时期仍要使用文言文,就是那些残留在前清遗老们心里的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已根深蒂固,让他们顽固不化。民国初期的文人们不肯放弃已经不合时宜的思想教育方法,只知追求儒家学说。

不忘孔孟之道周庄之理也是无可厚非,但一味追求陈腐不思进取只会使人的思想退步,人类也就不会有新的文明。在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就开展了提倡白话文推广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旧文学的口号。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来提倡新文学。由此表明这不仅仅是鲁迅先生的呼声,也是具有爱国思想的学生的呼声,更是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呼声。急切呼吁民国政府推行实施新文学,使用白话文推广新教育体系,倡导使用白话文教学,却遭到了封建思想文人和资产阶级文人的无理阻挠。

白话文无法推行实施影响面之广是可想而知的。那些初读“人之初,性本善”的孩子们也有渴求新知识的心灵,有追求美的天性,厌恶了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文言文。旧文学在一点点抹杀孩子们爱美的天性,一点点抹杀了孩子们对于学习知识的热情。封建思想和封建教育理念在禁锢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真。

鲁迅对那些所谓的知识学者以老卖老非常痛恨。绅士们就见不得别人比他们小有成就,就会原形毕露的进行言论攻击。文人们也一定要骂“以为大悖于文格,亦即大损于人格。”绅士们自认为鲁迅先生提倡新文学,有违背中国自古传承下来的文学礼教,也就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有违孔孟之道周庄之理。鲁迅先生文笔犀利刻薄讽刺辛辣,对那些枉称文人的大学问家们一通胡劈乱砍,让他们遍体鳞伤羞愧难当。对那些资产阶级文人冷嘲热讽横眉冷对,毫不留情地揭开他们的伪善面具。

“幸而还没爬上象牙之塔去”。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当时的文坛以开拓出一片天地,也并非徒有虚名。先生在大力提倡白话文,提倡新文化,却遭到了同一时期的资产阶级文人和绅士的排挤,因为他们的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先生的文笔严厉批判资产阶级文人的腐朽,揭露资产阶级文人和绅士的假仁假义道德败坏的丑恶行径;揭穿他们文人外衣下隐藏的伪善的罪恶。鲁迅先生的文章让他们感觉如芒刺在背,永远感不到舒服。

鲁迅先生的文章受到爱国人士和青年学生的青睐。先生也是从前清走过来的,但骨子里却没有绅士和资产阶级文人的那种顽固不化保守的.腐朽思想。激进爱国人士和学生喜欢阅读他的文章,主要原因是先生对新文学的创作激情。文章中融进了作者的灵魂,将他个人的新思想、人生观、道德观毫无保留地剖析在世人面前。没有虚假,更没有高谈阔论,显然一个坦坦荡荡的君子。和鲁迅先生比起来,他们就是龌龊小人。

另一个原因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文言文使用较少白话文较多,读起来自然流畅朗朗上口更容易理解,对读者有更大的吸引力。先生大力提倡白话文,所以先生首当其冲多使用白话文,以此来感染他身边的人都来学习使用白话文,也将所有人的学习积极性带动起来,白话文就会发展壮大。

鲁迅在校任教期间,陈西滢杨荫槐等为一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与先生水火不相容。他们反对白话文新文化的推广应用,极力阻止先生的倡导。陈西滢常对鲁迅先生进行言论攻击,还以此镇压学生响应提倡白话文新文化的运动。借此污蔑学生的爱国热情,破坏学生的爱国思想。鲁迅还借阴阳之说论证公正公理,谈论正义是非。在黑暗统治下的旧中国,仍是专权当道,谬论肆意横行,根本没有公正公理可言,这也是中国历代王朝的悲哀。

鲁迅先生笔锋一转,谈到了家藏的老书。唯先生专有的图画本子《二十四孝图》应言而生。孝无非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而在先生年少时看来实在太难。对于《二十四孝图》我很陌生,也是一次偶然在网络中浏览看到的并未在意,想不到这次写博文它帮了我大忙。当我再次查看时心中不免认同先生的言语。

从远古帝王舜的《孝感动天》到宋朝的《涤亲溺器》,《二十四孝图》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为古人的孝行感动但却不能完全苟同。其中《戏彩娱亲》或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这两点和先生看法一致。我不是故意附和先生讨好先生,实在让我觉得古人太过迂腐。这样的孝也可以被公认为孝吗?

《郭巨埋儿》真可谓是迂腐之极。不说现代人的不孝,换做是我也绝不会埋掉亲生儿子来奉养老母。郭巨为夫,可以耕田种地打柴度日奉养老母,也可供养孩子。郭妻可以纺纱织布做些女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样可以生活。为奉养老母节省粮食宁可埋掉儿子却不寻求生活出路,这和愚人有区别吗?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此完结不是太悲哀了太可怜了吗?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只知道玩乐正是享受父母爱护的年龄,面临死亡都已无所知。一个地坑,一抷黄土,两个愚蠢的脑袋就要轻易断送一个鲜活的生命。愚蠢!以我看来这样的孝行应该受到严厉的批判。这样的孝千万不要有人拿来效仿,否则孝就会变成罪恶的帮凶。

《戏彩娱亲》虽然是孝子行孝,但也有不妥之处。高龄双亲在堂,老来子行年七十。挑水跌倒只要站起就会过去了事,即使父母心疼说些安慰的话,也不至于要装作小孩子哭闹来哄双亲高兴。这样一来倒显得做儿子的有失大体,不会让人认同,孝反而让人觉得掺了假也不会有教后人行孝的意义,只当是一个笑话来讲。

其他孝子图做起来倒也容易,只是当今社会不同于往昔,行孝也没有那样艰难。父慈子孝社会风气日渐好转,作恶忤逆也不多见。孝子图宣扬孝字当前含义颇深——为人子孝,育子承孝。让我感动的是《卖身葬父》孝子董永家境贫寒,无钱安葬过世的父亲就卖身为奴,真可谓之大孝。但在现代社会早已没有卖身葬父的说法,只是董永行孝为之感动为之钦佩。

孝的寓意广泛,并不拘泥于点面,也不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只要对父母没有忤逆行为,经常和老人沟通增进与老人之间的感情,都可以称为孝。孝是人的情感行为的基本准则。我想,对于孝有人会比我理解的更为深刻透彻。

难以理解的是文章最后一段。《二十四孝图》是封建社会宣扬孝道的故事,故事也着实感人。关键一点,用封建思想旧的观念宣扬这样的孝道让置疑。“老玩意”一词鲁迅先生似乎隐藏了什么没有说出来,是坚决提倡推广新文学的决心,还是藐视旧观念的陈腐?“本来谁也不实行”从本质上讲这种旧的思想观念驱使下做出来的孝道已经太显陈腐,应该淘汰。孝应该传承下去,但要切合实际的生活。

鲁迅先生学识渊博,虽然提倡新文学,但并不表示他反对旧文学。旧文学中也有精华,可取而代之为我所用。他忧心父亲因家中贫困担心自己被父亲的孝心卖掉,其实另有玄机。时逢动荡年代民不聊生。倘若天下孝子都如法炮制该有多少无辜的性命丧生,就会家破人亡,哪里还有父慈子孝可言,孝又有何宣扬的意义呢?

含有讽刺意味的是文章的最后一句,“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祖母故去自己仍安然无恙,儒家宣扬的孝也就是一个失败,事实证明孝也会有错误,不一定要依他们所说去做孝子必须履行的孝子行为。

我的文学知识浅薄,只能凭我个人的感念来理解鲁迅先生的文章。这篇文章以《二十四孝图》为介质,阐述了儒家学说并非尽善尽美,也会有瑕疵。这样的瑕疵对人文教育没有任何帮助,只会将人的理性扭曲异化,就不再是真理,是悖谬是人类恶行的起端。旧文学旧思想已经不符合社会环境需求,就应该去掉糟粕,取之精华继续发扬光大。这就是社会所需求的,实际也是鲁迅先生所希望的。孔孟之道固然要学习,但绝对不可盲目是从,否则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行为。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3

古人造字很奇巧,“孝”字是由老人的“老”的上半部,还有一个“子”字构成的。就是做晚辈的要把老一辈的顶在头上,以示尊敬。古代的“二十四孝”把二十四个孝的故事编在一起,用来教育后辈。那古代的孝到了现在对我们有多少有效了?

鲁迅曾经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中提到,“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和“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可以看出鲁迅竟然和竟敢同传承了中华五千多年的孝道叫板。你想想这两个故事就先拿“郭巨埋儿”来说吧,这大约讲了这么个故事:一个叫郭巨的人,因家中贫困,导致口粮供应不足,在母亲和儿子中只能保证一个人有饭吃。郭巨为了做孝子,尽孝道,便准备将儿子埋入地下,可当他掘地掘到二尺深时掘出了黄金一釜。这个故事的结尾可算是皆大欢喜,因为郭巨掘出了黄金,所以郭家便有钱了,郭巨也不必埋儿。不过,这个故事却使儿时的鲁迅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与担忧,总担心哪一日家中也没钱了,他的父亲也当一回孝子将他也埋了,然而掘出黄金的概率是几乎为零的。这种恐惧感直到鲁迅的祖母去世才消失。

我想,人们看了此文后定是会笑的,《二十四孝图》的作者本是想要传播孝道的,可他们万万不曾料到这却在童年的鲁迅身上产生了这种作用。记得我初读此文时,觉得这位鲁迅先生也太霸气了。后来,鲁迅的文章看得多了,才悟出鲁迅是在讽刺古代的封建礼教,表达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在古人看来,孝是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德,人若没了孝,便没了道德。但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现在的人们,不要说对父母不敬了,那些打骂父母者、动辄训斥父母者,不胜枚举。更有甚者,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位母亲为了让不务正业的儿子用功读书,感化儿子,竟在大街上众目睽睽之下向儿子下跪,可那不知羞耻的混账儿子不但没有向母亲认错,反而当街骂起了母亲!

从鲁迅的身上我就可以读到古“孝”对现在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二十四孝”的故事不能盲目去学习,那我们要怎么样发扬从古到今的孝道了?

读“二十四孝”不能盲目的去模仿,我们不能仿效老莱子摔倒娱亲,也不能学郭巨为母而埋儿,我们读“二十四孝”是学习做晚辈孝顺长辈的孝顺精神,学习“百行以孝为先”的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学习孝顺长辈尊重晚辈的思想。

说实话其实,孝的本意即为尊敬长辈。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我们固然做不到古人的“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但是我想,我们若能抽出点时间来关心一下父母,替他们倒杯水或是剥个橘子,也可以算是尽一点孝心了。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4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细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赏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其中《二十四孝图》给我影响最深。文中主要是批

判封建孝道观念,(读后感)读来胜让人惶恐,不仅觉得就是观念与当今所持态度不同的何止十万八千里之远。开篇作者反对“妨害白话者”,态度尖锐,亦使人想起鲁迅先生是中国历史上写白话文的第一人,鲁迅先生认为,勿徒的古书是束缚儿童想象力的。从“我的小同学因为‘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可见,那时的儿童对诸如此类的新的形式的书籍是多么喜爱,这就是白话。

接下来,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选文分析了“郭巨埋儿”的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5

嗨!大家又见面了!怎么样?过年这几天有没有想我?啥!没想?晕……哎,人缘不行呀!

对了!这几天读什么书了吗?啥!也没有!哪你们这几天都干什么了?晕……净放鞭炮了!靠……

算了,不废话了,转会正题,只几天我读了本好书,叫《朝花夕拾》,就是鲁迅先生写的!啥?听说过!哎,那你就来看看我的感慨吧!我今天就看了这本书里的一个叫《二十四孝图》!

前面的一些什么反对妨碍白话者呀、“马虎子”呀、文格呀我都不懂,但后面的就让我大有感慨了!

“卧冰求鲤”,人人都知道是孝敬父母,但想一想也来不现实,你看,如果冰偏薄的话,相信不管是体重多少的孩子上去也会哗嚓一下破冰落水……在如果冰偏厚的话,我想我就不用说了吧!一定会被冻死!所以,我明白,“卧冰求鲤”的故事不是让你去模仿(当然也模仿不了),而是去啊你明白“孝”,不是模仿来的,而是把这份孝心放在心上,有自己的行动表示!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6

最近刚刚看完《二十四孝图》,心中颇有感触。虽说是简短的24个小故事,24幅图画,但是,仍然让人产生不少感想,既有感动,又有个人思考。其中的心得体会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孝”在我们中华民族5000 年文明长河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古至今,不知流传着多少以孝为主题的传说。当然,不用说,《二十四孝图》中就收录了24个孝子的故事。简单的介绍下,时间上,从上古的尧舜时期,直到宋代,内容上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24个故事,时间跨度4000年。可以说,这24张图,展示了中华民族从其产生到繁荣的这段时期内,孝道发展的全景图。其中人物丰富,形象丰满,个性十足,地位差异悬殊,上至天子帝王,下至黎民百姓,可谓展示了古代社会各阶层的孝道姿态。语言上,虽然文章是由文言文翻译而来,但是便于理解阅读,确实是教育世人 的良好教材,更不用说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

下面我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感受:

首先,孝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在中国流传了5000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它是有中国 特色的一种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环。既然有着重要的作用,自然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先谈谈正面的作用。

看看“孝”这个字,“子”背着“老”,典型的象形字。古人真是伟大,简简单单,便道出了孝的真谛。何谓孝,就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与爱。晚辈为了长辈,背着他们,关心与敬爱饱含其中。正是孝,拉近了家庭成员心与心的距离,于是便有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场景。

再者,孝不仅是维护家庭和睦的支柱,还是巩固社会稳定的基石之一。在古代,常常会有帝王“以孝治天下”,大力弘扬“孝”文化,名篇《陈情表》便是例证。此外《孝经》有云:“

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

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可见,孝对于社会有着极其的重要的作用。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从《二十四孝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24个故事有不少明显的夸张之处,甚至有个别故事为了宣扬孝,竟有残酷自虐之倾向。举个例子。

王祥卧冰求鲤。因家中老母生病,王祥为了给老母煲汤,不惜在严寒冬日,赤.裸身体,以自己的体热化开冰冷坚硬的河面。这个故事,表面上儿子为了老母亲舍弃自己,让人感动,实则夸张过度,不切实际。只为求一尾鲤鱼,何必自虐?只要找来工具,挖开冰面,钓上一尾并不是什么难事。明明简单的道理,偏偏要用这种荒唐的方法来解决,真是愚蠢至极。更有甚者,埋儿奉母。荒年,在古代是时常是出现的,但是竟然有人要埋掉自己的亲生骨肉节省下粮食来供养老母。如此做法,着实让人不解。人真的能这么狠心?那位老母亲真的能咽下用小孙儿的命换来的粮食?毕竟血浓与水啊。这些愚孝 不仅在与家庭内部肆虐,更是影响了整个社会。“天下无不是父母”,“三纲五常”,也是此等愚孝衍生出来的糟粕,搞的社会乌烟瘴气。于是乎,终生大事由父母做主是孝;谈到父母的名讳,必要放声大哭,是孝;将地方官,大臣,天子视作生身父母是孝;父母去世,要放下一切,守墓三载,这也是孝。愚昧啊,何等的愚昧。

时代毕竟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终究也会随着外部世界的改变而改变。当封建社会的大厦坍塌,愚孝也如东逝之水,终究将化成历史的烟尘。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或许是国家没有大力宣扬新世纪孝的重要性,人们似乎将孝淡忘了。为了个人生活的方便,他们忍心父母安置在敬老院,他们忍心将老人呼来喝去,他们忍心辱骂父母只为红颜一悦,等等的类似事件已是数不胜数。这是社会的倒退吗?我不相信,我们更不希望是,我们渴望孝的回归。

终于,我们看到了,还有他们,一个个感动中国,平凡而伟大的人们。你们可以为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奉献一生,你们可以坚持年年月月,你们可以忍住心酸,微笑着流泪。他们不曾被我们熟知,也不曾被社会标榜,不过,他们仍然默默的继续着,用行动感化世人。他们是平凡的英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理解你的父母,当他们在早晨叫你起床的时候,无意中打扰了你的好梦,可能你真的是学习太晚十分瞌睡,请压住你的火气,乖乖起床;当你因为成绩的下滑而被父母责备的时候,请不要在心里埋怨他们,他们是真心关心你;当你事业有成的时候,请将成功与你的父母分享,你的今天有他们的功劳。

12.正确认识、评价二十四孝 篇十二

同志们:今天请大家回来学习,主要是弘扬孝道文化,正确认识评价《二十四孝》,当今社会需要孝道,应该如何知道孝敬父母等为内容,与大家一道共同学习,在讲评中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出。

一、正确认识、评价《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是元朝的一本宣扬传统儒家孝道的启蒙读物,其中选辑了为封建王朝所歌颂的宗代的24个孝男孝女的事迹,写成文章、写成诗词、绘成图画,目的在于“用训童蒙”培养儿童的封建孝德。在旧社会《二十四孝》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那么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孝道也要随着历史的发展二变化,孝的内涵、外延、标准也因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征。因此在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评价《二十四孝》尤为重要。

二、《二十四孝》的主要内容

流行后世的《二十四孝》的版本有几种但多不,最早的撰辑人说法不一,据中国现代各部辞书所注的《二十四孝》的撰辑任无论是主张为郭居启或郭居业,还是郭朱正或是其他人,但其列举的二十四孝的人物及其序列是一样的,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二十四孝》的主要内容。

1.孝感动天。曾被后母多次谋害,没有被害死,知道后还是一样的孝顺后母,于是感动了天。2.亲尝汤药。汉文帝非常孝顺母亲,在母亲生病的时候服侍母亲,每次都亲自尝过汤药后才让母亲吃。

3.呲指痛心。曾参家里来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咬破了自己的手指,在山里的曾参感觉到自己的心痛,就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就跑回家接待客人。

4.百里负米。在饥荒的日子里,仲由自己吃野菜,把从百里之外搞到来的米拿回家给母亲吃

5.芦衣顺母。闵损后母虐待他,冬天让他穿芦絮衣服,被父亲发现,其父姚休掉后母,闵损为后母求情。

6.鹿乳奉亲。子披着鹿皮混进鹿群里挤鹿奶回家供奉母亲,有一天猎人要射鹿,他跪下劝阻猎人,以免他今后无法取乳供奉母亲。7.戏彩娱亲。有个70岁老人老菜子,穿上戏装学小孩耍戏,讨父母欢心。

8.卖身葬父。董永父亲死了,卖身为奴来安葬父亲。

9、刻木事亲。丁兰母亲去世了,他为母亲刻了一个木像供奉在家里,凡遇到事情都要向木像禀报后才决定,他的妻子对木像不恭敬,他就断然将妻子休掉了。

10行佣供母。江苹通过党佣人供奉母亲。

11、怀橘事亲

有个叫

债的小孩去人家做客,临走时偷拿了人家招待客人的橘子,结果出门时橘子掉下来被发现,于是他解释说是因为母亲喜欢吃橘子所以偷拿回去给母亲吃。

12埋儿奉母。郭巨夫妇与母亲共同生活,家里很贫穷,又生了个孩子,担心因此不能为母亲提供足够的生活费用,决定吧孩子活埋以节约生活费,结果就在买孩子的时候,挖到了金块,于是孩子不用活埋了海口而已继续供奉母亲。

13、一个九岁丧母的黄香,对父亲极其孝顺,夏天为睡觉的父亲扇扇子,动天为睡觉的父亲暖被子,也就是自己先把被子睡热火了再让父亲谁进去。

14、有个穷人家的孩子蔡顺,与母亲靠抬桑果维持生活,他为了孝顺母亲,将采摘的桑果根据颜色不同分在不同的篮子里,是让母亲吃成熟一点的桑果

15涌泉跃鲤。姜待的母亲喜欢喝几里路之外的江水,又喜欢吃鲤鱼,媳妇庞氏每天走几里路去取水给婆婆喝,经常烧鱼给婆婆吃,有一天起大风,她取水回来迟了,姜待居然将媳妇赶出了家门,这个媳妇住在外面还继续孝顺母亲,于是婆婆让媳妇回了家,结果这事感动了天地,他们家的水缸每天涌出江水,还跳出两条鲤鱼来。

10闻雷泣墓。王的母亲生前很怕雷,去世之后每当天打雷,王就去母亲的墓前哭泣,并安慰母亲不要害怕,你的儿子在这里。17乳姑不怠。唐夫人为了孝顺自己的婆母,每天用自己的奶喂养婆母

18卧冰求鲤。王祥的继母虐待他,他不但不怪,还在继母生病的时候,掀开衣服卧在冰面上,得到了两条鲤鱼来孝敬她。

吴猛为了不让蚊子咬父亲,他总是赤身露体地站在父亲的床前,让蚊子叮咬自己不驱赶,吸饱的蚊子便不再咬他的父亲了。20抱虎救父。

香14岁,为了救父亲,居然用双手抱住老虎的脖子,从而救了父亲。哭竹生笋。孟宗,三国人,父亲亡故,母亲病重。有一个冬天,母亲生病需要鲜竹笋做汤,冬天买不到竹笋,他就跪到竹林里哭泣,结果就哭出了竹笋,于是母亲的病也就医好了

22尝粪疗疾。娄的父亲病了,医生说得先尝尝父亲的粪便,只要是苦味就能医好,他尝了结果味甜,不久父亲去世了。

23弃官寻母。朱寿昌7岁时,生母被父亲赶出家门,母子50年不通信息,有一天得到了生母的消息,于是放弃做官,亲自跑去寻找母亲,这是母亲已经70多岁了。涤亲便器。

黄庭坚,著名诗人,书法家,为了高官还亲自为母亲洗涤便器。

《二十四孝》所选择的孝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按朝代分有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各代人。按人物身份分,有帝王,有贤德之人,有当官的,也有普通老百姓,有至贫孝亲者,有危难之际救亲者。按年龄分,有老年、中年、少年。按性别分有孝子和孝女。总之《二十四孝》为各式各样各类人树立了孝行榜样。

《二十四孝》所选孝行实际很典型突出,故事情节很感人,如亲尝汤药一则,在 汉文帝母亲患病的三年中,每日专心侍奉,甚至日不交惟,衣不解带,每次喂药,都要 亲口尝尝。常言道:久病无孝子。而汉文帝三年侍奉母亲并不懈怠,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戏彩娱亲,讲述了年过70的老菜子为使父母欢心,身着彩衣扮小孩

不稳跌倒在地,博取母亲一笑,这表明在父母亲面前永远做孝子。8岁的吴猛,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子叮咬得父亲不能入睡,每到夜晚他总是赤身站在父亲的床前任凭叮咬却不驱赶,是为了防止蚊虫离开自己去咬父亲啊!

《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埋儿奉母”这些是不能提倡的,丁兰刻木得至诚之心,但在今天看来不免有些可笑,都应予以抛弃,今天我们提倡的孝道应该是文明的,合于情理的,所以我们不能不加以选择的吸收。因此,要提倡父慈子孝,继承和弘扬孝道文化的精华。如尝粪疗疾、巨埋儿等不可取。

二十四孝在今天弘扬孝道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二十四孝告诫我们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怀抱自己的孩子,想到父母含辛茹苦的当年,如果不是父母辛勤哺育哪有现在我们的舒适安闲。

二十四孝在流传过程中,是经过许多无名氏作家想象和加工来的,各以自己的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来塑造他们心中的孝子形象,使有的孝子的行为不近人情,甚至带有某种荒诞成分或

色彩,也就是说,二十四孝

竭力颂扬的孝子很多是被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御用

扭曲的形象,提倡的孝德孝行是典型的愚孝,对此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予以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

并使之发扬光大,这才是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学习二十四孝的真正目的。

当今社会需要孝

在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人们对孝的富求是迫切的。

(一)我们的老年人需要孝。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为国家、社会和家庭辛苦劳碌一生,作出了贡献,如今他们年老力衰了,成了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何使他们幸福愉快的度过晚年是摆在国家、社会和每一个家庭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已经制定了“党的领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指导方针,确定了“老有

”的老龄工作目标。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老龄工作体系,并且做了大量有成绩的工作,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人们对老龄工作还不那么重视,在一些人当中对老年人各种不同的说法和歧视,特别是个别不孝子

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打骂老人,掠夺老人的财务,侵犯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有些人的做法向

是天良丧尽令人发指,有些人虽然做到了生活上的赡养,但没有注意精神慰藉,老年人因为孤独、疾病、受到虐待等原因,自杀事件常有发生,这些不纯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但更多的情况缘于道德范畴,只有用孝道来,感化他们,使其尽到做儿女的责任,让老人在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中度过晚年。

(二)我们的儿童需要孝。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应当精心培养。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我国不得不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形成了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人们由于爱幼的本能,特别是隔代更爱的规律,我们的儿童往往被娇惯、溺爱,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以我为中心,漠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人,这对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很不利的,因而,应当以孝道为切入点,加强对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个有道德良心的人。一个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的人,长大以后才可能成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道德高尚,成就大事的人。

(三)我们的社会需要孝。

我国在实行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不仅需要法治,还需要德治。我们目前的状况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诚信问题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一方面要依法严惩,坚决打击,另一方面要对国民加强诚信教育,诚信和孝道其实是相同的,诚信要求在市场交换中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孝道要求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真诚回报。一个真心孝敬父母的人在市场交换中也一定会诚信的,因而,在国民中进行孝道的宣传教育,对于形成诚信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

(四)我们的国家需要孝。要把国家治理好,不仅需要依法治国,也需要以德治国。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家庭美德中头一条就是孝敬老人,家庭是社会细胞,家庭稳定社会才稳定,而孝正是调节家庭关系的一剂良药。但目前的家庭中,关心下一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关心上一代则显得苍白无力。因此我认为,以德治国应注意从家庭入手、从孝道入手,尔后延伸到社会、国家。一个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效忠国家的人,古往今来,无数事实都已经证明:国之忠诚都是孝子。

同志们,孝敬父母是人类相生相息的自然感情,也是社会注意道德的规范,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但孝敬不是标榜,孝敬父母不能形式主义做给别人看,也不是为了让亲戚朋友、街坊领居夸奖自己,而是发自内心孝敬父母,把奉养父母作为自己的更大义务而努力做到:政治上关心老人、思想上尊敬老人、家庭里孝敬老人、实物供应上宽待老人、丧偶再婚上支持老人、言语上善待老人、文化娱乐上适合老人。努力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多让父母和老人享受亲情的温暖,对父母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关爱,使他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快乐,这才是现代社会道德发展新形势下的真心孝道。

上一篇:公司工资制度规则下一篇:加强护林防火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