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兴趣教学

2024-12-11

语文课的兴趣教学(共13篇)(共13篇)

1.语文课的兴趣教学 篇一

激发兴趣,语文教学的双赢策略

激发兴趣,语文教学的双赢策略

梅川镇永西中学  吕良奇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员的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激发兴趣对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即语文教、学的双赢策略。

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切入口,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多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学生,如何去教会学生。学生则常常成为课堂上的听众和书记员。老师无意中把他们的大脑当成了一个巨大的存储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存在巨大的潜能,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使学生觉得语文令人厌烦,他们对语文没有好感,甚至反感,常常因此导致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被动的学习策略。这正如先贤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然而即使学生愿学,我们在课堂上,通过有限的几本书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又有多少呢?这些知识能使他们可以面对未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有限的几节课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他们要学的东西却是无限的,这一点在如今这知识爆炸的时代表现尤为明显。

那么如果我们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人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伊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则与此稍有不同,她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使学生如沐春风,既学到知识又乐趣无穷,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效果也是举国公认的。这些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我曾在教授龚自珍《病梅馆记》时,引用了他的《乙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和第一百二十五首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没想到诗中的两句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两句诗,特别是诗中的“人才”二字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同学们在讨论中很快地悟出了课文中“梅”的作用是喻人。课文采用的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之法。同时他们还举一反三,发现“文人画士”“好事者”的喻意,指的是统治阶级,……总之一节课,学生完全体会了课文的主题,效果之好大出意外。教授《季氏将伐颛臾》时,我介绍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兴趣陡增。这节课大家非常认真,都努力去体会孔子那宝贵的智慧。事实再次证明,从激发学习兴趣人手,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科人文特性的要求,是学生面向未来的需要。

汉语言文字伴随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历史的狂风大浪,平安地走到了今天,它是世界上仅有的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仍在大规模使用的文字之一。历史证明它有丰厚的.底蕴,蕴涵中华民族的督智,优良的传统、崇高的道德,是我们培养龙的传人崇高道德情操,承传华夏文明的最佳教材。古人云:“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很明显如果我们不充分利用这良好的教材教育我们的后人,我们民族将会失去自身的特点而被人同化,最后渐渐消亡。而这关系民族危亡的大事全靠语文完成,也只有语文能完成这一重任。别的科目是难以取代的。而语文要完成这一使命,教育工作者除了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语文兴趣以外别无他法。举世共知,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是不竭的动力源泉。科学大师爱因斯坦中学成绩并不好,甚至连许多测验都不及格,是他的母亲教他把问题变成一种游戏,使他对各种知识产生极大兴趣,并在此推动下不断探索,使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大王爱迪生仅受了三个月的正式教育。是他母亲的引导和他自己对一些不解之谜的浓厚兴趣吸引他坚持不懈探索,最后成就了1093项发明。两位伟人的事迹说明只有兴趣才能提供不竭的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我们要完成语文科的人文性教学任务,只能依靠激发兴趣这一策略。语文不仅是人文教育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智慧关系到一个人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未来的时代将是人们终身学习的时代,知识量的不断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去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因此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培养能面向未来的学生。如果我们不教育他们生活在未来,那么也许明天他们将生活在过去。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能完成自我教育的任务,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体验、实践、认识的机会。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有限的课堂难以办到的。因此在有限的课堂内我们只能传授方法,把课本当学习的范例,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即让他们把课本作为学习的引擎,举一反三,而不是把课本当成学习的终极目的。既要完成举一反三的任务,也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更多地学习、实践、体会,才能达到学会自我学习的目的。我在给初中生讲象形字时,曾用篆书把“瓜”和“爪”两字板书黑板,没想到这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以后同学中再没有搞混这两字现象,而且还会用汉字间的微小区别来区分记忆汉字。一个小小的激趣动作,竟起了如此大的效果,让我再次体会到激发兴趣的魅力所在。它给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了方法和不尽的动力。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双赢的策略。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兴趣更是创造欢乐与光明的教育前景的有效途径。

2.语文课的兴趣教学 篇二

作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 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 而且需要演说家和艺术家的口才。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虽然具有很高的学历, 满腹经纶, 但是却无法受到学生们的喜欢, 原因就在于此。初中的学生最不愿意听那些枯燥无味的照本宣科, 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犹如一潭死水, 索然无味, 这样不仅会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反感, 长此以往, 也会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失去兴趣。相反, 如果一个教师语言生动、丰富多彩、声情并茂、带有幽默意味, 言之有情, 则一定会吸引学生们的注意, 提升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因此, 语言艺术对于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润物细无声, 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兴趣在一定情境中产生,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之源。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制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环境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人入境。教师以直观、形象的语言触发学生们的想象与联想, 用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情感与心灵的共鸣。充满智慧、美感、诗意的情境, 使学生“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全身心投入, 只有充分利用体验、感悟与探索, 才能形成情真意切的理解情境。学生们有了学习的兴趣, 才能积极参与, 主动学习。

在遇到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 教师可以利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 使学生进入角色, 寻找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九年级的《变色龙》, 首先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分析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所呈现出的特点, 然后通过分角色朗读初步了解故事的内容。再次, 请同学们自由结组, 分别扮演其中专横跋扈、看风使舵的走狗形象———奥楚蔑洛夫、粗鄙庸俗的赫留金以及愚昧、软弱、迎合强者、随风倒的观众等角色, 并安排一个同学对故事进行场外陈述。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之教师对学生们的点评与指导, 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中的人物典型以及寓意。这种体验“身临其境”的活动具有艺术性、理智性和科学性, 顺应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规律。角色的转换使得学生产生热烈的情绪, 甚至从“扮演角色”的状态转为“进入角色”, 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 主动接纳知识, 探究知识, 培养学习习惯。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般来讲, 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还可以启迪学生们的思维, 使学生们好似身临其境, 融入良好的学习环境之中。

其一, 教育学家加里宁说过, “教师需要运用自身的感情感染学生, 使得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周总理, 你在哪里》这一课, 教师应该在授课前先为同学们讲述关于周总理生前光辉的革命事迹, 激发孩子们对周总理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引入情境教学, 语言上把握好尺度, 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其二, 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 依赖于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互助、友爱、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能够使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 初中语文兴趣教学的探索, 对于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创造光明与欢乐的主要途径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 兴趣教学将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生心理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效果便能够在兴趣中逐渐体现, 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的能力则会逐渐提高, 素质教育的成果离我们将会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于富平, 池正香.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 2009 (2) .

3.探讨初中语文的兴趣教学 篇三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兴趣教学 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在兴趣的引导下,即使是在课下,学生也会想着看一篇好的文章,与伟大的心灵对话;会拿出课本,再默读一遍课文,接受心灵的洗礼。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找到高效的方法。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选择不同的导课方式引起学生注意

学生在听到上课铃响后,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会再回味课间的各种事情。这时,我们需要通过不同的导课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比如:在第一单元中“秋天的怀念”这节课,在讲这节课之前,我们可以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母亲的哪些行为动作可以表现出对你的爱?你们有没有让母亲伤心过?你们对母亲有没有什么怨言?母亲有没有阻止过你们做什么事?等等。通过提问,可以让学生明白母亲对自己的爱融入到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理解史铁生对母爱的赞美。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讲这节课之前,可以播放“妈妈洗脚”这一则公益广告。学生普遍都比较喜欢看视频,通过播放这个视频可以让学生将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然后教师可以就这则公益广告所表达出来的意思问学生几个问题。除了上述两种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讲故事等方法进行课堂导入,在选择导入课堂的方式时一定要结合课文,选择相呼应的导课材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就不得不提到课堂氛围,轻松愉悦的环境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打开思路,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不妨通过播放音乐,放映相应的视频等方法营造氛围。

比如:在讲到“春”这节课时,我们可以播放一些与春有关的视频,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播放春天的风光片,同时,在音乐的伴奏下,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这个时候应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比如讲解“论语”时,我们可以播放百家讲坛中有关孔子的视频,让学生对孔子有大致的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会比较容易。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把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时不时地和学生开一些玩笑,或者将一段和课文或者作者有关的新闻,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对每一位站起来的学生给予鼓励,对回答错误的同学,不要进行严厉的纠正,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让学生找到错误之处,这样学生对自己所回答的问题就会记忆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三、通过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生动的活动或者竞赛,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讲完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将班里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每个小组自行选出一个组长,然后让他们组内讨论决定自己组叫什么名字。在进行知识竞赛时,可以将问题设置不同的分值,答对的小组加分,答错的小组减分。教师在问题的设定下要分成不同的难度,对于那些简单的题目,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抢答的方式,先举手的学生进行回答。对于难度比较大的题目,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作答,超过时间以后就不能让学生动笔,并且让各组之间进行监督。

这种竞赛方式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复习,巩固以前的知识。这种竞赛方式是活动的一种。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比如“范进中举”这节课,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演出,在表演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模仿里面人物的表情、动作,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人物有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进行兴趣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抓住兴趣教学的本质,不能让这种教学方式流于形式而忽视它的真正作用。将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到课本上来,转移到课堂上去是兴趣教学的根本,只有正确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立群.关于初中语文兴趣教学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设备,2010(31):113-114.

[2]王国华.浅谈初中语文兴趣教学[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7):124.

4.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论文 篇四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师生之间友好、和谐关系的建立,不仅是良好学习环境的基础,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在平等、和谐民主的环境里才能积极思考,极大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信赖、理解,让学生有充分的权利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学生的见解要耐心倾听,哪怕是不符合实际的或错误的,教师都不能横加指责,只能加以适当的引导。否则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的观念,把学生和自己放在同一天平上,在学习上对学生民主、平等和关爱;在生活上对学生友善、温暖和关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遇到不顺心的事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迁怒于学生,这样,既能解出学生的心理负担,也能使学生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学习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问题情景的创设要有价值、有坡度。问题的设计不宜过难,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无从下手,只有望题心叹吧,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问题的设计也不宜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唾手可得,时间长了,学生同样也会失去学习兴趣。设计的问题要适度,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努力的基础上就能够理解和掌握,这样,学生在精神上就会有新的满足,并在满足感的驱动下争取新的成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如果按照常规,从第一段开始,依次进行分析,就会使问题过多、过碎,使学生对文章没有整体印象,不易于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我在教学本课时,把最后一段作为总问题提出:大榕树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学生就会根据第一课时学习,答出是因为“鸟多,树大”。接着顺着学生的思维提问:从哪儿看出鸟多?树大?这使课堂提问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如同顺藤摸瓜,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为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受,也没有什么东西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老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尽量让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在这种最佳的心理状况下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老师要承认在各方面学生都存在着差异,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以及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存在着差异,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存在着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在知识上让学生够吃、吃饱、吃好。有时也要设计一些专门的题目,有目的地让学困生或后进生回答,答对后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逐步体验成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消除对学生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逐渐端正学习态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上课时,发现一后进生没精打采,心不在焉,就临时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让这名学生回答,尽管问题很简单,而他的回答并不流利,但我还是对他投以非常满意的目光,并用非常亲切的语气说:“你回答得真好,这说明你很聪明,如果你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一定比现在好。”还让全班同学为他的进步鼓掌祝贺。这个后进生看到自己的发言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有了自己还行的意识,于是他劲头十足,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直到下课他都没有东张西望。

四、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法国教育家赫而巴特说过:“教育工作如果不能引起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传授教材就容易进入睡眠状态。”经验告诉我们,新颖别致,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凡学生自己能学好的知识,教师要放手,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因为文章中主要讲述的三个故事“钻狗洞”、“楚王接见”、“赴酒宴”的段式结构,内容布局都十分相似,因此,我采用了“教、扶、放”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第一个故事“钻狗洞”进行强化,首先设计了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1、楚王是怎样刁难晏子的?

2、晏子是怎样应对的?

3、结果如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在老师引导、点拨中得出答案。再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楚王接见”,老师加以指导,最后由学生独立学习,第三个故事“赴酒宴”,这样,充分给了学生展示拳脚的机会,拓宽了学生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使学生的学习得以持续发展。

5.语文课的兴趣教学 篇五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人们面临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有人大胆的预设:“将来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的人。”而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师的当务之急。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下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

一、精彩导入,让学生“悦”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们对新课的导入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就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先声夺人的气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很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这是《斑羚飞渡》一文导入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个电视节目吗?

生:喜欢!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动物故事。故事发生在西藏。一天,一位猎人发现在不远的草坡上有一只肥硕的藏羚羊,奇怪的是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并没有逃走,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忽然冲着他前行两步,前腿一弯,“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从眼里流出。老猎人虽然吃了一惊,但他并没有被藏羚羊的行为所打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应声倒地,倒地后它仍然保持着跪卧的姿势,脸上的泪痕清晰可见。当他剖开藏羚羊的腹部时,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的卧着一只已经成型的小羚羊。(摘自美文《高原精灵》)。显然,藏羚羊之所以弯下笨重的身体向猎人下跪,是在乞求猎人保全自己孩子的一条生命啊!这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让我们看到了动物的高贵灵魂。相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斑羚飞渡》将会再次震撼我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去感受那悲壮而感人的一幕吧!这个故事导入创设了情境,学生被老师动情的语调、生动的故事情节打动了。学生在听的过程对动物世界中的母爱产生了崇高的敬意,也产生了疑问:难道动物之间的感情真的有如此令人感动的举动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的调动了起来,很快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带着兴趣和好奇,快速默读课文,去搜索那动物世界里感人肺腑,惊天动地的那一幕。有了兴趣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

二、让语文走进生活,让学生“愿”读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而教材是用于教学或学习活动的媒介或只是载体。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作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正确对待这一载体,也是课程教学观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后,我并没有因为教材教完而结束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在一个晴朗的清晨,我会指着天空问:“天空中那丝丝缕缕的白云,叫什么云?”学生会自信地说:“卷积云。”在一个沉闷的午后,我也会指着天空让学生观察那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乌云问:“这是什么云?”学生会从容地说:“积雨云。”有一天清晨,我兴奋的指着出现在西边的彩虹说:“同学们,看西边天空的彩虹。”孩子们饶有兴趣的欣赏着。我问他们今天会是什么天气呀?……又如在教学《童趣》这一课后,我让学生回想是否也有过像作者沈复一样的童趣,并让学生写在作文本上。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在作文本上呈现了自己小时候那天真烂漫的一幕幕。可见教材是生活的缩影,是生活再现。让教材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是让它找到生命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所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爱”读

课文是作者的情感结晶,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读书方式,是有声语言的艺术化,同时也是对普通话声、韵、调和音变的综合运用、综合检验的一种形式。(《普通话训练与测试》)。书声琅琅是阅读教学的特点,多读书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需要,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课堂上朗读是教师的朗读与学生的朗读相结合,教师要有高水平的朗读,学生才能信服你,才能以你的榜样,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教师要懂得据文定情,因文传情,针对不同的文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音调、语速朗读,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我用高亢有力的音调和迅捷的语速来感染学生。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我的范读,去感受那激情澎湃,气势恢弘的场面;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生边轻声读边勾画边感悟;再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学生小手纷纷举起跃跃欲试,忘情读,在读的过程中他们沉醉其中仿佛来到了现场听到了隆隆的鼓声,看到的气势宏伟场面。如《散步》一课,我配以悠扬的音乐,用柔和、低转的音调,舒缓的语速进行朗读,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去感受那敬老爱幼,其乐融融的一家。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喜”读

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文章,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那么,我们老师该做些什么呢?那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众所周知,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如教学了《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后,我向学生推荐了《安徒生童话》;学习了《音乐巨人贝多芬》后,我向学生推荐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了《邓稼先》后,我向学生推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又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我也追星”,我结合本单元学习的人物特点,让学生说说你心目中最崇拜的人物。学生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了心中的偶像,有的崇拜毛泽东,有的崇拜鲁迅,有的崇拜邓稼先……并说出了崇拜的理由,我顺势说:“想了解你们崇拜的人物还需要读他们相关的作品。如:《毛泽东诗选》,《鲁迅全集》。”不仅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让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五、尊重学生,让学生“乐”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我问: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语言不是更激动人心吗?学生纷纷表达观点,其中一个平时腼腆的男孩让我的印象最深刻,他说:“我认为韩麦尔先生不能大声说话,万一被普鲁士士兵听到了那是要枪毙的……。”是呀,学生看多了关于抗日战争、国共战争的影片,他们能理解韩麦尔先生不能做无谓的牺牲,要保存力量和敌人做斗争。瞬间,仿佛这位学生的一席话把我们全班同学带到了那战争的年代,使得文章的主题再次升华。

6.语文课的兴趣教学 篇六

摘要:一个能热爱祖国语文,有学习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学生,肯定能学好语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不高。本文就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学生学习兴趣的来源、探索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兴趣激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能热爱祖国语文,有学习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肯定能学好语文。而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乐学、好学、会学而不是厌学的人。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就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学生学习兴趣的来源、探索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认识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笔者曾于2008年秋对初一到初三的1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个年级抽两个班,每班抽30名学生,其中男生、女生各15名,调查结果发现:在表中“我最喜欢的学科”一栏里填“语文”的仅有6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7.2%,且年级越高,喜欢语文的人越少。所有喜欢语文的学生中,女生占42人,大大超过男生。我也曾问过一些不喜欢语文的学生,他们有的说:“听语文课没劲”,有的说“课文乏味”,“作文难写”。看来,语文教学已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每况愈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就学生来看,大都认为对课文能读,能理解大意,能写出基本符合要求的作文就行了,知识太简单,并没有认识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再者,学生长期以来形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和惰性思维习惯,不愿多动脑多动手去探 1

求知识。就教师来看,教法陈旧死板,缺乏创新意识,经常是课堂“言语”的霸权者,致使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情绪低落。试想:如果教师不顾学生实际,不注重筛选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一味地按部就班,甚至照本宣科,那么,再生动有趣的课文,也会教得索然寡味,死气沉沉,这样的课,趣从何来呢?因此,要改变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提高教学质量,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大研究课题。它是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明确学生学习兴趣的来源

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力量,是启发人们认识积极性的重要心理成分,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处于一个幼稚,或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单纯、热情,但自制力差,做事大都凭兴趣去做,对那些不感兴趣而又必须学习的功课,缺乏清醒的认识,缺乏理智地把握和持久的毅力。那么,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何而来呢?

1、来自远大的理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 ⑵ 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理想教育的素材,鼓励和教育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树立远大理想。如古诗文教学中,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身居茅屋,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追怀古仁人宁愿“先忧而后乐”的阔大胸襟;现代文教学中,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为民族献身的精神,以及“弃医从文”的原因,都是对初中生进行理想教育的好素材。学生只要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就会对学习产生持久不衰的兴趣和原动力。

2、来自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和运用:这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直接原因。读朱自清的《背影》,我让学生探索、感悟蕴藏在朴实无华语言中的父子深情,探索为何不写父亲的正面面貌;读《明天不封阳台》,我让学生调查本

地鸟类资源生存的状况,并写出调查报告,再谈“我为环保作贡献”。学生在这些情感体验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认识到了语文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品尝到了主动探索求知的乐趣。探索,应该是学生自我的、主动的,而不是教师强硬的灌输。正如斯宾塞所说:“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 ⑶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只能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学生对语文学习才可能产生真正的兴趣。

3、来自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设计:优秀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像一位出色的导游,一步步将游客带入妙趣横生的知识殿堂,去领略人类智慧险峰的绚丽风光。失败的课堂教学设计,文采飞扬的课文讲读,会变成“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真情实感流淌,“以我手写我口”的作文课,会变成八股式的模仿课。这样的课,学生可能学到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却失掉了更重要的兴趣、激情和灵性。因此,优化语文课的课堂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环节。

4、来自教师丰富的教学机智和风趣幽默的表达:教学机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灵活应对客观情况变化的能力和智慧。“有无丰富的教学机智,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 ⑷ 教案一经写定,一般是要按其实施的。但因学生学情、学法、已有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等的差异,常会出现“卡壳”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灵活机动地处理,随机应变地调整方案,使课堂各个环节运行自然流畅。幽默的表达是一个教师必备的演讲素质。99%的学生都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当学生恹恹欲睡之时,老师几句风趣俏皮的话语,几个幽默的动作,都会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笑口常开、笑声不断,那么,语文课堂教学肯定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来自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移入多媒体教室,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声音、色彩、图像全方位理解文本,在声、光、电中领

悟情、境、意,在读、写、听、说中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轻点鼠标和漫敲键盘中畅游知识的海洋,这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总趋势。

三、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1、开讲激发兴趣:这里所说的“开讲”,是指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语文课。有经验的教师,不会在这堂课上“开门见山”讲新课,而是准备了丰富的语言文字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一顿妙趣横生,令学生垂涎三尺的“开胃大餐”。如:可以搜集一些字谜、灯谜、对联、笑话、民谚俗语、成语典故、歇后语,甚至回文诗、藏头诗、宝塔诗等等,让学生一饱眼福,初领中华汉语的独特风采。也可搜集一些人们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反面事例(如病句、错别字、标点错误等),让学生捧腹大笑,然后教师顺势提出什么是语文的问题,再让学生理解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等同,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还可以从汉字造字法入手,讲讲汉字与记录其他民族语言的符号相比所具有的显著特性,认识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它具有世界其他民族文字所望尘莫及的独特功能。如笔者在一堂开讲课上讲了“教”与“学”两字的演变过程,“出”与“重”的会意对调,学生听得兴致盎然,回味无穷。无形中,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了喜爱之情,有了学好语文,探索语言文字奥妙的愿望。开讲激趣符合人们认知心理中“先入为主”的心理经验,学生的“胃口”被调动起来后,教师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2、导入激发兴趣:在一堂新课开始时,设计一段简短而精妙的导入语,会为学生下边的学习奠定起步的路基,引起求知的欲望,营造积极的氛围。笔者在上完《背影》之后,接着上邹韬奋《我的母亲》时,设计了如下一段导入语:“同学们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情地歌颂了伟大的父爱。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除了父爱、祖辈兄长之爱还会有„„”“母爱”!(学生齐答)我说:“说到母爱,我们都不会忘记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大家还记得吗?来,背诵一次!(学生齐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歌颂母爱,表现母子深情的散文——《我的母亲》(教师板书课题)。这段导入语,既照顾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创设了相应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后边的整体感知课文激发了兴趣,营造了积极的氛围。

3、范读激发兴趣:对小说、诗歌、散文这类作品,如能由教师作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示范朗读,也会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如《范进中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样的长篇小说节选,人物个性鲜明,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栩栩如生,教师的示范朗读,有助于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思想性格。教师范读之后,再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从中体会人物的语气,揣摩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意义。

4、转换课型激发兴趣: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索,创立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课型。如以讲析与练习相结合的讲练课型;以谈话讨论为主的讨论课型;以启发指点为主的点拔课型;以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读写课型;以重点研讨一部分而带动其他部分的主带次课型;以问题为纽带的质疑课型;以揣摩和表演为主的表演课型;以辩论比赛为主的辩论课型等等,教师如能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灵活转换课型,最大限度地满足初中学生的新奇感,绝不会使语文课枯燥乏味。

5、编顺口溜激发兴趣:琅琅上口、易读易记的顺口溜,往往为初中学生喜闻乐见。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会收到过目不忘,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戌、戍、戊、戎”四个形似字的字形和读音,我编了两句顺口溜:xū横shù点wù中空,十字交叉就念róng。学过《我的叔叔于勒》后,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把握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性格,我编了以下一段顺口溜:菲利普,令人呕,浑身细胞有铜臭。于勒阔,他夸赞,于勒贫穷他诅咒。富在天涯盼相聚,穷时不认亲骨肉。另外,在汉语识、文言知识、文学常识诸多方面,我都编了顺口溜,学生在念记这些顺口溜时,兴趣十足。

6、体验成功激发兴趣:教育专家认为:学校不可吝啬表扬,教师不可吝啬鼓励。⑸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⑹ 学生在老师的期待和激励中获得信心和力量,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之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自己的成功,以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如课堂上答对一个问题,作文中出现一个美词佳句,考试成绩的微小进步,作业中有了一个代表自己主见的观点等等,对于这些,教师都要以赞赏的眼光去看待。特别是对待差生,更不能吝啬手中的分数,眼中的欣赏,口中的表扬和赞美。因为很多差生会因你的一句赞美重新点亮心中早已熄灭的信念之灯。⑺

此外,还有问题情境激趣、情感情境激趣、联想想象激趣等。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是层出不穷的。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激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探索丰富多彩的激趣方法,为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一个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⑵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2版 ⑶ 《斯宾塞文集》 斯宾塞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7年第1版

⑷ 《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 王晓辉等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1版

⑸ 《教育新理念》 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9月第1版 ⑹ 《第斯多惠论教育》 第斯多惠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6年第1版

7.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篇七

一、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语文教学是爱的艺术, 是一切高尚情操的载体。在语文课文的许多篇目里, 到处洋溢着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文关怀。如朱自清的《背影》, 英怀戚的《散步》, 无不把“关爱”二字蕴涵在字里行间, 所以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感知, 品位领悟, 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 关爱他人, 学会与他人沟通相处, 学会与自然和谐并存。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 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 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厚德载物, 用热心去帮助他们, 用诚心去感染他们, 用信息去激励他们, 用爱心去赢得他们, 用丰富的学知和海纳百川的胸怀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让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学习语文。

二、精心设计导读,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常言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艺术性的导语, 能轻松自如地敲开新课的大门, 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反之, 平淡无味的导语, 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而会起抑制作用, 以致台上讲得津津有味, 台下听得昏昏欲睡。“一粒沙看世界”虽然导语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头, 却融入了教师的智慧, 凝聚了教师的心血, 体现了教师的素质。有经验的语文老师是从不忽视课前的导语设计。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就是这样的典范, 他在教《孔乙己》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而易子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 但孔乙己这个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 从课文含蓄深沉的描写中, 细细咀嚼, 深入体会, 我们是可以获得解答的。”这样的导语设计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 引起学生阅读需要,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 促进学生迫不及待地去钻研课文, 寻找答案。宁鸿彬, 魏书生老师在上课之始也善于运用各种方法触及学生兴奋点, 使学生精神饱满, 饶有兴趣地投入学习中。我在教学中也受益匪浅。因此, 如果我们每个语文老师进入课堂之前精心设计一个哪怕只有三言两语的导入语, 这对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良好的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善于留出课堂空白, 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文学作品的妙处在于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带来的空白现象, 它能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学也是艺术, 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像一幅意境深远的画, 浓淡相宜, 虚实相间, 让人体味再三, 欲罢不能, 恰到好处的留空, 可以使学生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境。所以, 我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 选准能启发学生想象的“触发点”。如在教学《乡愁》诗中, 首先让学生阅读词三首:贺铸《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 , 李清照《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 研究三首词均为一个“愁”而作, 然而让学生找出每首词表达“愁”的意象有什么关系。这样一激发, 学生在欣赏中都能找到相关意象, 如“烟草”“风”表示丝丝情愁, “双溪蚱蜢舟”表示国破家亡之愁沉重而难以舟载, 而“一江春水”则表示亡国之愁汹涌如春潮。所以, 在教学中, 应把握文章特色, 抓住关键语句巧妙引申开来, 帮助学生开启想象, 调动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填充空白。

四、仔细研究课堂提问技巧, 开启学生心灵智慧之门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 更是一门艺术, 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 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说过:“中小学教师如不熟悉发问的艺术, 他的教学是不成功的。”事实上, 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 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 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重视课堂提问, 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才能使思考不再是学生的重负, 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 才能够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启学生心灵的智慧之门,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设计提问时, 我主要做到了以下两点:一是掌握课堂提问的度, 所谓“度”就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 学生无从答起, 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 又会养成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正确的做法是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高不可攀, 又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 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 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就可以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获得成果, 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教《岳阳楼记》时, 围绕教学重点, 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 作者为什么要倾注笔墨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

(2) 作者是怎样从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转而表达“先忧后乐”的主题思想的?

(3) 为什么要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表达自己的思想抱负?

(4) 作者是怎样顺理成章地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的?

这些问题提出后, 我没有解释,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去解答, 使学生在探求主题思想并受到思想教育的同时, 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增强兴趣的目的, 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精心锤炼课堂语言, 让学生为之心动

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要采取不同语言。在讲述欢快、诙谐和幽默的情景时, 多用轻快的语言, 声音清楚而不用力, 这样可使学生的听觉达到亢奋状态, 调动情绪, 触发思绪, 增强记忆。在讲述庄重、肃穆、沉重的内容时多用节奏沉稳、语速连贯、音强而有力的慢语。如我在教《伟大的悲剧》时, 就采用深沉、哀婉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朗读课文, 这样学生的感情被浓烈的气氛感染, 课文中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和伟大精神, 就无形中烙在学生心中, 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必须采用嘲笑、讽刺、诙谐的语言。如教授《变色龙》《范进中举》适宜采用嘲笑、诙谐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就要用趣语……总之,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随情而变, 随境而迁。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像涓涓流水, 应像润物的春雨, 像夏日的清风……流进学生的心里, 融入学生的记忆, 吹进学生的心扉,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条条大道通罗马, “文无定法, 教无定法, 而贵乎得法”。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8.浅谈小学语文的兴趣教学 篇八

关键词:兴趣;游戏;故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认真开展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以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潜力是教学的主要方向和目标。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大多数性格比较活泼,所以小学语文课堂应开展兴趣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在玩乐中获取知识,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一、进行游戏式的课堂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节45分钟的课堂要坐在教室里一动不动、专注于听课是很难的,所以要在课程的教学里融入游戏,让学生在玩乐中收获知识。例如,小学语文中的课文《蜜蜂引路》,课文的内容是讲列宁在一次迷路的过程中发现了蜜蜂,在认真观察蜜蜂的行动之后顺利地找到养蜂人。这篇课文本来就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教师可以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制作课件给学生讲解蜜蜂的舞蹈语言。当蜜蜂跳8字舞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头朝上直飞,一种是头朝地直飞,前者说明蜂蜜在向太阳飞去的地方,后者则是说明背太阳方向飞去才是有蜂蜜的地方。学生了解了蜜蜂的8字舞蹈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进行抢答比赛。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上每个小组的组名,然后播放蜜蜂跳舞的视频,再给出抢答的指令,学生要准确说出刚才视频中蜜蜂所给出的蜂蜜方向,答对则加一分。

通过游戏,学生会不自觉地参与课堂,不仅能掌握课堂知识,还可以对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创造性和探索的潜能都有着很大的益处。

二、引导学生合作与竞争

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习能力较强的人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人,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互助共赢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互助学习。例如,在教学《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时,有几个段落是要求学生进行背诵的,教师可以指定每个小组的组长,然后组员要背诵课文给组长听,组长签名后才算过关。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背诵几段课文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也有学生并未完全了解课文内容,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背诵。这时组长就要耐心地给组员讲解课文知识,指导组员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以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课文。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提升组长和组员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还能促进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和谐关系发展。

三、开展情境式的教学,以演助学

由于小学课文的故事性强,而且小学生大多数性格活泼、模仿能力强,因此,可以对他们进行情境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然后集体朗读一次或听录音朗读一次后,学生会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时教师可以请学生自告奋勇或者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如,教师在教授《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可以在学生中挑选扮演闰土、鲁迅、旁白讲述等角色,然后组织进行朗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朗读的学生会认真地读书,其他学生也会认真聆听,这对于他们理解课文有着很大的帮助,更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除了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分角色的朗读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每周一演。在分好语文学习小组的情况下,教师每周可以选擇一篇故事性强的课文,如,《小珊迪》《小英雄雨来》《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让学生进行戏剧的排练和表演。喜剧表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中收获欢乐和知识,例如,本周选定的课文是《小英雄雨来》,教师可以随机选择一个学习小组,然后给他们一周的时间去排练戏剧。在选定了小组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后提供指导,询问学生雨来、日本鬼子、八路军等角色的分工,询问如何设置服装和道具、对课文的不懂之处等。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课余交流,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也便于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周之后,教师就可以安排一节课给学生表演。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能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对《小英雄雨来》歌颂的勇敢、美好的抗日精神的领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教学的最大好处是课堂的中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由听变成了听、讲、演结合的多元化语文课堂。通过增多师生之间的玩乐与互动,能够让学生萌生对语文学习的好感和兴趣,促使他们持续认真地进行语文学习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张义信.利用多媒体开展语文兴趣教学[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

[2]振忠.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兴趣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 2011.

[3]李超群.小学语文教学听力训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9.语文课的兴趣教学 篇九

高县蕉村镇中心小学校

范辞会

在我们所处的农村初级中学,“语文难教”是不少语文教师发出的感慨,“语文难学”又是许多中学生共有的感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许多语文学科的前辈都做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也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来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虽然很浅薄,但还是希望与诸位同仁共勉。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比如我在自己的课堂中就开展了背诵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新闻发布会、办墙报、手抄报、作文大赛等活动,较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我开展了古诗背诵比赛、成语收集比赛、周记评比等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

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烈,有竞争意识。基于这种特点,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本学期,我在所教班级设立了语文背诵比赛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古文背诵竞赛。在这项活动中,同学们踊跃参与,竞争激烈,尤其是一部分后进生也不甘示弱,他们充分发挥实干、苦干精神,力争不拖小组的后腿。而且许多特差的学生,从活动中再次找回了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记住古文并且积极付诸于行动。由此可见,竞争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更好地融入到语文素质教育当中,能丰富语文教材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师在课堂上应幽默风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概念较晦涩,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觉得难学就开始厌学,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常常是铃声一响,同学们便唠叨开了,“又是老北京的故事„„”语文教师对此常常无可奈何地慨叹:“学错了学科,进错了门”那么如何让学生由厌学到好学,想学语文呢?我认为幽默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我认为,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

谈时事,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轶事,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虽然这只是一些小故事,但它却使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润滑剂”。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过去语文教师那种“夹着课本和粉笔进教室,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话”的形象有所改变,电子设备将取代纸和粉笔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具,多媒体已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九年级复习古诗词时,我精心选择了许多优美的图片作背景,再配上了与诗词主题相融的音乐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而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学生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才能。如此可以看出,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学更为直观,可谓一箭三雕。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值得推而广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

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

10.语文课的兴趣教学 篇十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很快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学中,我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相联系,创设出学生熟悉、富有趣味性与生活性的教学情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将学习内化为一种自觉的内在行为,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

应试教育和程式化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创造性受到束缚,精神压抑,这样会导致课堂呆板。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多关心和爱护学生。和谐、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的前提。师生关系越融洽,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就会越高。

3结合语文课程本身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文大部分是图文并茂的,通过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叙述和描写,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把学生带入到一种全新的情境中,真正让学生自己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在这些思考与感悟中,不断体验。在这种快乐的体验中,学生能够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很好地理解,这能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学习知识。要充分研究课文内容,结合课程特点,积极探讨与挖掘课程本身的知识因素和快乐因素,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参加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闸大量的阅读训练与练习。童话故事、散文小说、经典名著等,都可以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想象和体验书中的人物、情节。大量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4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通常都会有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按照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结合课程本身的实际内容,做好课前的研究与准备工作,组织好教学活动,争取做到难易适度,深浅得当。这样学生才能更有效地吸收学习内容,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在具体的操作上,教师还必须对所教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方案来开展教学工作。还要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精彩、更加实用、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教学内容不仅要反映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还要让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与内容。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5图示教学,启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用现行通用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示,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感触所学课文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解程度及认知水平,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图示,采用再现全文思路逐步出图示、突出课文重点出图示、突破难点出图示、揭示寓意出图示、显示意境出图示、揭示关系出图示、再现情景出图示、展现过程出图示等方法,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思路,掌握文章的写作规则与写作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而且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起到了很好课堂教学效果。

6拓宽渠道,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果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这个目标就很难实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进行:

6.1借助古今中外故事,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老师能结合讲解课文多讲一些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对学生学习行为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讲鲁迅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故事、红军长征的故事等等。

6.2开展各种竞赛,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表现自己。学生做事情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表扬,心里会有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便会成为学习的动力。教师必须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全班同学都可以表现自己。例如,经常开展一些书法比赛、朗读比赛、作文比赛和各种游戏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学生各有所长,在众多活动中,总会有一项表现突出,老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就增添了他们学习兴趣。

6.3及时反馈,评价学习的成果,学生对自己学习成绩有迫切了解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试卷要及时批改,分发,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成果,这样可促使学生感到满足,产生积极情绪,从而促进学习的进步。

7总结

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始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通过对语文知识内容的学习,学生的文字能力、语言能力、观察能力和交流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改善,这也对学生今后长期的发展与提高奠定了基础。不断培养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让学生愉快轻松地学习语文。

11.激发兴趣——语文教学的双赢策略 篇十一

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学生,如何去教会学生。学生则常常成为课堂上的听众和书记员,忽略了其主体作用和本身存在巨大的潜能、个性体验和感受,使学生觉得语文令人厌烦,没有好感,甚至反感,常常因此导致消极的学习态度。我们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他们要学的东西却是无限的,这一点在如今这知识爆炸的时代表现尤为明显。

那么,我们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伊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这些事实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学科人文特性的要求,是学生面向未来的需要。

举世共知,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是不竭的动力源泉。爱因斯坦中学成绩并不好,甚至连许多测验都不及格,是他的母亲教他把问题变成一种游戏,使他对各种知识产生极大兴趣,并在此推动下不断探索,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仅受了三个月的正式教育,是他母亲的引导和他自己对一些不解之谜的浓厚兴趣吸引他坚持不懈探索,最后成就了1093项发明。两位伟人的事迹说明,兴趣能提供不竭的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我们要完成语文科的人文性教学任务,必须依靠激发兴趣这一策略。

语文不仅是人文教育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智慧关系到一个人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未来的时代将是人们终身学习的时代,知识量的不断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去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因此,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培养能面向未来的学生。如果我们不教育他们生活在未来,那么也许明天他们将生活在过去。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能完成自我教育的任务,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体验、实践、认识的机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需要传授方法,把课本当学习的范例,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即让他们把课本作为学习的引擎,举一反三,而不是把课本当成学习的终极目的。我在给学生讲象形字时,曾用篆书把“瓜”和“爪”两字板书黑板,没想到这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以后同学中再没有搞混这两字的现象,而且还会用汉字间的微小区别来区分记忆汉字。一个小小的激趣策略,竟起了如此大的作用,让我再次体会到激发兴趣的魅力所在。它给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了方法和不尽的动力。

12.论小学语文课堂的兴趣教学 篇十二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预示着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 改变“一言堂”和“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方式, 转变应试教育理念, 想方设法使得当前枯燥无味的课堂现状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愿意学习语文, 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笔者针对语文课堂的趣味教学做了一些探究尝试,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兴趣入手, 创设轻松生动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新事物只有带着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地进行学习。但是, 兴趣的养成需要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力求做到让教学内容变得鲜活, 让他们一想起语文课, 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放松, 从而提高大脑的兴奋度,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学得兴致盎然。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 我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 并利用多媒体展现了一些关于鸟类的视频和动画进行课堂导入, 以一种神秘的语气告诉他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 然后一一展示, 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注意力集中, 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在此基础上, 我再道出课文内容。这样的教学, 学生们的情绪很容易被带动起来。从学生们的兴趣入手, 比起简单枯燥的讲述更能激发他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望, 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从兴趣入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 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所以说, 课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就不会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不要做课堂的看客, 而应有意识地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 获取知识。以《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为例, 教师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通过自己的常识或向家长讨教, 或自己寻找答案, 在课堂上要求他们把自己收集的知识展示给同学。通过让学生手、口、脑并用, 争取使他们发挥自己最大的智慧潜能, 提高他们的参与率, 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

三、从兴趣入手, 提倡鼓励教学

鼓励教学是与传统的严厉教学相悖的, 我们都知道, 以往的小学教学都是老师教、学生照做, 如果做得不标准, 达不到老师的要求, 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甚至惩罚。试想如果教师以冷淡、责怪等不适当的批评方式去面对学生, 学生的自信心从何而来?而学生们一旦缺乏自信, 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 这样的教学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更多是逆来顺受听话的学生, 而不是主动创造的智慧型学生。因此老师要转变对学生的认识观念, 在教学中应多多运用鼓励表扬。

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 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优点, 找出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我在教学“g、k、h”时, 在教具制作上, 准备了小鸭子、小蝌蚪的卡片。在做游戏时, 让每个同学都得到一张卡片作为奖励。

其次要热爱学生, 从心底关心学生的成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 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 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 用激励性的评价代替厉言批评。例如:“其实你很聪明, 只要再努力一点, 一定会做得更好。”“你能提出这个问题, 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 你很有潜力!”做到努力发现他们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

最后是尊重学生, 对于学生的疑问不要急于给予否定, 更不要表现出不屑, 而要分析他们为什么这么问, 并通过这些疑问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如果学生们问出了一些具有创造性的问题, 那老师应该着重讲解, 并激励他们“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提问很不一般!”这样的鼓励性评价, 不但肯定了学生的创新火花, 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以后更有勇气发问, 让整个课堂活起来。

四、总结

总之, 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 就一定要迎合学生的兴趣,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让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以苦为乐, 让学生在乐中学, 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摘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一个人的学习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激发起了兴趣, 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 这也与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如出一辙。但是学习兴趣不会与生俱来, 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充分调动, 进而能使学生创造性地学, 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3.语文课的兴趣教学 篇十三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正是因为有一种兴趣和追求,才有了一生为之探索和创造的动力,才会取得不斐的成绩,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也证明: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同时又是促使儿童努力学习、创造思维的内动力。因而在与各科课程教学联系密切的活动课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从培养学生对活动课的兴趣入手,这样收到的效果会更佳。对此,笔者想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妙语激趣

爱观察、爱思考、好动手是儿童的天性。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应紧紧抓住兴趣这根“弦”,设计不同的巧妙的导课方法,做到以“趣”导课,让学生在“趣”中求知。例如在《竹蜻蜓》一课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大家猜猜看是什么?‘人人说它像飞机,背上插着两面旗。虽然终生不下水,却是生育在水底。’”当学生猜出是蜻蜓时,教师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用品,对学生说:“同学们猜的很对,你们愿意做蜻蜓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好不好?”这样,通过一个谜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设境激趣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一般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他们在活动课上常常表现出很高的兴趣。教师应创设特定的环境,形成一种活动、学习、娱乐相交融的气氛,使学生朴素的兴致转化为对活动知识的浓厚兴趣,在娱乐中掌握活动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讲《蛋壳玩具》时,我们可以摆出许多自制的蛋壳小动物玩具,并用各种小动物拼出一个动听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兴趣。

三、动、争激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而我们的原始祖先也正是因为劳动才使大脑不断充实,发生了从猿到人的质的转变。因而在活动教学中,我们应化“静”为“动”,多采取“动”式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动起来,启发他们多动手操作,动手实践,获得最直观的知识。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好胜的心理,通过小组竞赛的方法,来动员每个学生积极参加竞赛,以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在《蛋壳玩具》一课教学时,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开展一次竞赛,这样既调动了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成效。

四、评比激趣

小学生不但好胜心强,乐于竞争,而且很看重竞争的结果,因而在激励学生参加竞争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用评比活动成果的方法来调动起学生的`活动兴趣和积极性。一句话、一阵掌声、一件小小的奖品、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以让学生兴奋不已,体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活动的兴趣。

五、形象激趣

“百闻不如一见”,对于具有较强的直观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采用具体形象或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会更好。因此,各种活动制作课的教学都应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对制作过程都有一个直观的、具体的认识。而略微抽象的知识应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来增强其直观性,并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产生动手活动的兴趣和欲望。

上一篇:有关复活节彩蛋500字作文:一个复活节彩蛋下一篇:高一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