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现状与未来(精选8篇)
1.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现状与未来 篇一
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现状和发展
【摘要】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控制和监督环节,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加强银行公司治理,如何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银行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从而为银行机构增加价值并促使其高效率、高质量地运转,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从银行治理结构和内部审计的关系及商业银行内审理念的演变出发,针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对商业银行内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从财务型审计转向增值型审计的必要性和增值型审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实现方式。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财务型审计 增值型审计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环节,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完善银行治理结构也是国际银行业今后的一种趋势,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公司结构的治理。如何创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和模式,以更好地发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银行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从而为银行机构增加价值并促使银行机构高效率、高质量地运转,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一)银行治理结构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公司治理的一般架构是建立在因分散的所有权结构而引致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基础上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及其他代理问题,以实现公司价值(尤其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包括以董事会建设为核心的内部治理机制和以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并购市场、经理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外部治理机制。商业银行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其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治理框架符合企业公司治理的一般性。良好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对于包括银行在内的公司制企业都很重要,但是和一般公司不同,银行治理结构更加强调银行内部治理,如银行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银行的平衡制约机制、责任机制等。原因在于:(1)根据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原理,银行业市场结构普遍处于不完全竞争甚至寡头垄断的格局;(2)商业银行独特的资本结构使得债权约束作为外部治理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对银行的作用甚微;(3)银行并购成本的巨大限制了并购机制这种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4)由商业银行的特殊地位及银行危机的传染性和巨大破坏性所决定的商业银行严格的外部监管制度,在相当时期内是一个确定的外生变量,使得商业银行自身无法突破这种外部政策和法规来进行经营和管理创新。
因此,外部治理机制在商业银行治理体系中不能发挥主要作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中应更注重由内向外,而内部审计制度就是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
(二)银行治理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新要求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简称“巴塞尔Ⅱ”),巴塞尔Ⅱ在原来的基础上将最低资本要求、资本充足性的监管约束和市场约束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三大支柱,更加强调银行自身的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同时对银行风险也做了重新划分。
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宣布,各方代表就《巴塞尔协议III》的内容达成一致。根据这项协议,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将由目前的4%上调到6%,同时计提2.5%的防护缓冲资本和不高于2.5%的反周期准备资本,这样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可达到8.5%-11%。此外,《巴塞尔协议III》对商业银行使用敏感性高的资本计量方法规定了许多条件,在未来发展中商业银行若想符合新协议的监管要求,必须重点防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的建设。
(三)商业银行现代内部审计理念及发展趋势
作为银行业的监管部门,巴塞尔监管委员会早在2001年就曾专门发布了一份报告《银行内部审计和监管当局与审计师的关系》,报告阐述了银行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所有银行建立一个常设的独立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并提出了内部审计指导原则。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内审报告,内部审计的范围应包括: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审查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评价方法的应用有效性; 审查和管理财务信息系统,包括电子信息系统和电子银行服务;审查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审查保护资产的方法;审查银行与风险估计相关的资本评估系统;审查已经建立的系统是否遵循法律和监管要求、行为准则和政策、程序的执行情况;评价经营活动的效益和效率;测试交易和特定内部控制程序的功能;测试监管报告的可靠性和时效性等。
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从财务型审计转向增值型审计的必然,相比将重点放在查错防弊的财务型内部审计,增值型内部审计更有优势:(1)增值型内部审计把为组织增加价值作为,使内部审计工作更靠近企业的价值链.并通过“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与发现风险为企业减少损失”来实现价值增值;(2)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职能从传统的监督、评价职能发展为保证与咨询服务,减少不增值的审计业务,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增值目标;(3)增值型内部审计服务重点在组织内部扩展,并通过以客户为中心,主动根据组织需求开发新的审计服务产品、项目,以增加价值生产能力;(4)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现模式主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经营目标为起点,重点关注管理者的风险评估,并以此决定内部审计的程序与方法技术;(5)增值型内部审计形式从审计人员单向检查、独立验证转向审计与被审计方双向互动的参与方式,通过“参与式”审计策略使审计过程达到双方良性互动,全面提高了被审计者的风险控制与自我评估能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在经历了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到财务审计的演进过程后, 虽逐步建立起一个日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但是,与完善的银行业公司治理标准相比, 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审计理念陈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重心仍是合规性审计,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尚无过多涉及。内部审计业务仍停留在传统的查错防弊及对财务活动的监督检查上, 局限于查处一些具体违法违规问题,只注重检查会计凭证、报表等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业务操作是否合规、合法等,缺乏对信贷资产质量、风险责任、经济效益进行事前和动态的审计和监督, 更缺乏对银行内部管理结构、内部控制状况、各岗位业务规范状况等做出事前的总体评价和建议,真正意义上的审计咨询活动在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并不常见。
(二)内部审计体系不合理,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
内部审计体系是以“在银行高级管理层领导下开展稽核监督工作”为主要管理模式,而非由董事会或监事会及其下设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大多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报告,而不是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内部审计独立性差,缺少权威性,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审计流于形式。
(三)内部审计技术落后,内部审计手段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基本上是账目基础审计, 主要采用详细审计或依赖于审计者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方法。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业务都要通过计算机完成,银行业务方式的变化使得部分内部控制环节向客户端发生了转移, 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也形成了新的挑战。然而我国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运用得不够,并且在利用计算机审计过程中,存在不评价计算机系统、不测试数据真实性、就数据审数据的现象,审计技术方法的陈旧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
(四)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监督能力有限
人员配备不足,在目前我国银行业,除少数金融机构的内审人员占全部员工比例达2% 这个国际水准之外,大多数只有1% 左右,人员配备严重不足,且内审人员的薪酬激励和在行内的地位也相对偏低,并且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不高,专业胜任能力相对不足。
三、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和模式的实现方式
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实现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对银行业越来越严苛的内审要求、建设现代银行制度和市场化公司治理机制,就必须在内部审计的制度和模式中加以创新和完善,以增值型审计为发展目标,实现内审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增值作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途径有两种:一条是减少组织损失;另一条是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作为商业银行,其“增值”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一)服务型增值实现模式
服务型增值模式主要是包括咨询和鉴证两大服务内容,咨询服务主要通过对组织治理、风险管理、控制程序等银行活动的分析评价,向银行内部成员提供改进工作的
建议与咨询服务,从而帮助银行内部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提高其工作质量的功能;鉴证服务主要通过审计行为保证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或治理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通过提供组织的运转效率实现内部的增值价值。依照《银行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原则及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特点,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评估系统的机能及可靠性来确认服务和提供具体的建议以支持这些系统的设计咨询服务来发挥作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培训、参与风险管理、实施质量保证措施、支持业务流程再造、经营流程改善、辅助战略规划等多个方面。
(二)控制型增值实现模式
内部审计的控制主要是指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管理控制。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独立的检查和评价活动,衡量和评价其他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的功能。控制型增值模式主要是强调对风险管理的控制,旨在保证商业银行按所设定的目标经营,确保遵守银行内部的政策和持续监测作用。主要内容包括:系统评估控制环境,对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评价管理层执行控制过程的有效性;对风险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执行审计委员会的欺诈分析和特别调查。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公司治理作用除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这些“硬控制”之外,还涉及到组织的“软控制”,也就是组织的“高层基调”。随着商业银行经营外部环境日益变化,组织的高层基调等“软”控制对组织是更最重要的东西,风险管理的实施要以遵循为基础,公司的治理要围绕风险管理而展开,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增值功能。
(三)评价型增值实现模式
审计人员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对所检查的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例如:决策、计划、方案的确定是否符合实际;各种活动是否依据授权并遵照既定的程序、标准进行;是否正在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既定的目标;各种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和完整以及处理信息的方法是否恰当;资源是否正在经济地、有效地被使用等。评价体系可以设定为制度建设评价、制度执行评价和制度保障评价三大部分。制度建设评价,属于内部控制健全性的评价范畴,主要评价银行制度建设是否健全,制定的经营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制度执行评价,属于内部控制遵循性评价范畴,主要评价内部各部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制度保障评价,主要是对内部监管保障部门职能履行情况的评价,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状况,衡量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程度和有效性,指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上的缺陷、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从而找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将其改进建议报告给银行管理当局,督促内部机构落实,最终实现银行的价值增值。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及其金融创新业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如何依照《巴塞尔协议III》完善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是应对市场竞争和提高监管水平的基本要求。为此,我国商业银行构建增值型审计模式制度,应当从如下方面着手:强化内审理念的转变,将“财务型审计”
转变为“增值型审计”;发展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创新内审方法和手段,提升商业银行内部增加价值的创造力,提高审计质量;拓宽审计服务渠道,为商业银行增加价值提供环境保障;加强内审工作资源的整合,建立健全科学的审计规范,为商业银行增加价值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詹姆斯.罗瑟(美)(倪卫红等译):《四个革新型审计部门的增值方法》[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版。
2、王光远、刘秋明:《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2)。
3、周志宇、徐龙华:《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的现状、趋势和启示》[J],金融会计,2003(5)。
4、杨轲:《新巴塞尔协议的创新与中国银行业的对策》[J],金融会计,2004(4)。
5、孟建军:《论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及实现途径》[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5)。
6、万静芳:《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的创新》[J],金融论坛,2004(11)。
2.论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现状及未来 篇二
关键词:投资银行金融危机未来走向
1投资银行的含义及功能
投资银行是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由于投资银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投资银行的界定也显得十分困难。投资银行是美国和欧洲大陆的称谓,英国称之为商人银行,在日本则指证券公司。投资银行是与商业银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现代金融业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形成的一个新兴行业。它区别于其他相关行业的显著特点是:其一,它属于金融服务业,这是区别一般性咨询、中介服务业的标志:其二,它主要服务于资本市场,这是区别商业银行的标志;其三,它是智力密集型行业,这是区别其他专业性金融服务机构的标志。
从世界范围来看,投资银行业自产生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国外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较完善的产业体系。投资银行是证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证券市场和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
2我国投资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投资银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全国性的,第二种是地区性的,第三种是民营性的。全国性的投资银行又分为两类:其一是以银行系统为背景的证券公司;其二是以国务院直属或国务院各部委为背景的信托投资公司。地区性的投资银行主要是省市两级的专业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以上两种类型的投资银行依托国家在证券业务方面的特许经营权在我国投资银行业中占据了主体地位。第三类民营性的投资银行主要是一些投资管理公司、财务顾问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等,他们绝大多数是从过去为客户提供管理咨询和投资顾问业务发展起来的,并具有一定的资本实力,在企业并购、项目融资和金融创新方面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正逐渐成为我国投资银行领域的又一支中坚力量。
我国现代投资银行从发展到现在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与发达国家投资银行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
2.1机构数量多,资产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不足截止2007年底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06家,证券公司数目虽多,但大都资本规模偏小,竞争实力较弱.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至2007年底,总资产排名前三的证券公司为国泰君安、中信和海通,分别约为人民币1053亿、986.9亿和945 7亿,折合美元约为154.4亿、1447亿和138.6亿,而被收购前的美林总资产为8757.8亿、改组之前的高盛总资产为10817.7亿美元,对比之下可见悬殊之大。投资银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资金数量对业务空间有相当大的影响。资本资产规模小必然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开拓新业务能力弱,无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也限制了其抵御国际竞争的能力,从而制约了我国投资银行业的持续发展。
2.2业务品种单一、结构趋同化,业务创新能力不足当前国外著名的投资银行业务范围十分宽泛,主要包括证券承销、私募发行、企业并购、风险投资、金融衍生产品、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租赁、证券抵押融资、咨询服务等。反观我国证券公司业,到目前为止,由于国内证券市场规模较小、可选投资品种单一、证券投资需求尚待开发、行业监管限制较多等因素导致各项业务的发展较为缓慢。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主要业务局限于承销和经纪业务,而对新型投资业务,如在基金发起、项目融资、财务顾问、战略咨询及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新型金融业务(如期权、掉期、等)等方面,则很少涉足。业务单一的情况加剧了一级市场的争夺战,而逐渐恶化的竞争环境又进一步弱化了我国本土投资银行在其他业务方面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的不足使得投资银行应有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难以引导资金的正确流向。
2.3高层次人才匮乏众所周知,投资银行业是典型的智慧密集型产业,在投资银行里最宝贵的资产是具有高层次专业素质、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人才。缺乏优秀的投资银行业人才是困扰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国际投资银行巨头拥有高素质的投资银行家,他们思维敏捷富有挑战精神,有深厚的管理金融和财务理论功底和丰富的行业经验。相比之下,我国投资银行从业人员不少,但专业人员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却很少,使我国投资银行综合竞争能力不高,无力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此外,由于投资银行机构多年来只围于证券的发行与交易,从业人员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性的思维。因此,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务拓展能力低、服务质量差。面对巨大而迫切的市场需求,许多投资银行机构只能作壁上观,业务范围始终无法尽快拓展。
2.4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业一般都有一套集中统一、多层次交叉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而在我国投资银行的内部管理中,内部控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各投资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存在一系列问题:①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不少投资银行机构的董事会、监事会不起作用,总经理权力过大,内部决策机制不顺畅。有的投资银行机构的董事会不健全,重大决策往往由董事长一人单独决定,在公司领导层面上缺乏相互牵制机制。有的甚至连《公司法》规定的监事会也未设置。②管理层思想认识不到位,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③公司管理重短期利益而轻长远发展。
3促进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多渠道扩充资本金就目前情况来看,投资银行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充实资本金,扩大自身规模。第一,推进证券公司之间的并购重组。我国证券公司数量众多,但规模大小不一,资本金相对分散,行业集中度过低,这种情况不仅加剧了中资投资银行的本土竞争,而且直接影响了其同国际投资银行的竞争,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通过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等方式则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扩大中资投资银行的规模。第二,推进证券公司上市融资。上市是一条相当有效的融资途径,摩根、美林、高盛这些昔日的骄子都是上市公司,我国也有不少证券公司上市融资,如中信、国泰君安等,但上市的力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3.2积极发展创新业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上市和再融资的需求将非常旺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证券承销业务(包括IPO、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可转换债券和企业债的发行)将仍然是国内投资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新业务预示着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是在未来竞争中夺取制高点的法宝。面对金融市场全面放开后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我国证券公司应积极创新业务品种,开展多元
化经营。就现阶段看来,中资投资银行应积极开展企业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等安全性较高的创新业务,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推进投资银行业务的多元化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功能。
3.3加强投资银行专业人才培养投资银行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投资银行在有效控制风险、开拓新业务、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竞争能力等方面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投资银行人才。摩根斯坦利在世界各地仅研究分析员就有500多名,每年研究所花费的资金就高达3亿美元。一方面,我们要吸收先进的激励体制,通过晋升、高福利、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不断加大对员工的在职培训力度,还可以通过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培养大量的储备人才。
3.4引入多元的投资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可以分散股权、增加股权流动性、明确产权关系,使证券公司内部信息更加透明,为建立有效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奠定基础。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证券公司的投资主体还较单一,国有资本在证券公司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借鉴国外投资银行的经验,只有做到投资主体多元化,才能增强证券公司竞争力。一方面,可以吸引国内民营资本的参与,通过多元投资主体促进公司提高运作效率:另一方面,适当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以学习国外投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风险管理技术等,从而迎接与国外投资银行的全面竞争。
4金融危机下我国投资银行的未来
雷曼倒闭,高盛、摩根改组,美林被收购,次贷危机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了整条华尔街,不仅将曾经显赫的大投资银行纷纷击溃,同时也将整个投资银行业拖入了寒冬。我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未能幸免于难不少证券公司业务成绩锐减,收入直线下降,有的甚至通过裁员、降薪等方式来缓解压力。此次危机来势之凶猛,引起学术界对独立投资银行模式继续存在的怀疑。本文认为,上述变化只是金融市场困难时期的暂时现象,投资银行虽被重创,但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功能是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因而投资银行不可能消亡,投资银行模式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1中国的经济实力将助推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和不断膨胀的市场规模,必然会带动一大批企业的兴起,而企业的兴起又必然会加大资金需求,从而促使中国从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向更为均衡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转变。中国拥有13亿多的人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必然会引起对理财顾问的巨大需求,这同样也会刺激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
3.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与未来 篇三
[摘要] 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AIS)是一个组织处理会计事务,并为组织领导及有关管理人员提供会计信息,辅助组织决策,从而有效地运用有限资源,改变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它是信息技术学与会计学的交叉学科,前者是其方法学,后者是其应用领域。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系统历史的透视、当前研究状况和未来面临挑战的分析,探讨了我国会计信息学发展的战略。要使中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尽快与国际接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培养一支会计信息学专业的人才队伍,加强国际和国内合作交流,重点开展一些会计信息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学;信息管理
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AIS)是一个组织处理会计事务,并为组织领导及有关管理人员提供会计信息,辅助组织决策,从而有效地运用有限资源,改变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它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种会计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和分析,并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会计核算信息和财务管理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是会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革命,它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及其工作职能的转变,而且有效推动了会计学科理论的深入研究,为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当前,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正在从普及向提高、从核算型向管理决策型发展,人们对其质量、功能以及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信息系统已成为现在和未来会计学及财务管理事业的基石。
一、历史透视
会计信息系统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学领域的应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最初的标志可追溯到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GE)在1954年首次利用计算机计算职工工资,开创了利用电子数据处理会计业务的新起点。此后,很多西方国家不仅把计算机用于科学计算,还应用于经济信息管理。但由于当时的硬件价格昂贵,程序设计复杂,以致计算机在会计事务方面的应用十分有限。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出现,计算机用于管理的规模越来越大。把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等综合成一个整体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逐步得到了普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当时的数据库系统结构是集中式的,即把各个部门的数据集中在一个数据库中进行管理,减少了数据冗余和不一致性;但其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高,技术复杂等缺点亦逐步凸现。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大量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软件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外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功能的会计软件,企业可以在市场上选购适合自己需要的会计软件包。众多大中型企业的集中式会计信息系统逐步被利用网络等技术实现的分布式结构所替代。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的普及和深入发展,信息系统的辅助决策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西蒙(Simon HA)为代表的决策科学学派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决策,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决策问题的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和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等概念。随着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融合,国外的会计信息系统已朝着管理
决策型的方向迅速发展,并在会计数据处理、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国内,会计信息系统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我国把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开始于1979年,引起了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和理论界的关注。1981年8月,筹建了“会计电算化研究会”,开始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有关专题研究。两年后,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尤其是某些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认识到了计算机在会计业务上应用的重要意义,相继组织本行业内的技术力量,开发适合本行业的会计软件,并采用行政手段进行推广应用。但由于当时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宏观上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导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也缺乏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多是各自为政,盲目投资,以致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其通用性、适用性差,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
1988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一些专门从事会计软件开发和销售服务的软件公司应运而生,商品化的财务软件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伴随着财政部1989年《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1990年《关于会计核算软件评审问题的补充规定》、1995年《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和《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大纲》以及1997年《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陆续出台,不仅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轨道,而且在全国掀起了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高潮。许多高校开设了《会计信息系统》或《会计电算化》课程,增加了会计信息化方向研究生的招生,并开始设立会计信息化方向的博士点,加大了相关领域中高级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了会计信息系统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软件市场和会计软件产业。
二、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及其自身的完善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目前新推出的数据仓库技术、软件开发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Data Mining)等技术,将有力地支持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存储,支持数据的多维分析和多维观察。因此,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提升和发展上,如何建立符合各自国情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正成为相关人士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发达国家的会计信息系统已被视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强调建立单独的会计信息系统,而是针对整个企业的管理而设计,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明显提高其数据共享的程度并具有足够的信息量满足管理的需要。尤其是近年来,国外的企业管理软件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如国外流行的制造业全面资源计划与控制的管理软件,其管理模式是对一个制造业的物资、财力、人力、市场、工程设计等资源编制计划,进行监控与管理,而账务、成本管理软件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积木块”。另外,如何设计一种计算机会计专用语言,研制支持会计语言的计算机辅助工具,让会计人员直接承担AIS专业模块开发的设想业已提出。在日本,以“三法体制”(即日本企业会计要受《商法》、《证券交易法》和《法人税法》3个法律的规范)著称的日本会计信息系统,在承认财务报告形式多样化的同时,要求实质内容的一元化;并建立了注册会计师、监事和内部审计的“三员审计”制度及内部和外部会计监察人的“双重监察制度”,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保障财务会计活动的依法进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在Internet技术和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冲击下,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和发展已被人们视为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基于Internet技术,以反映、核算和监督整个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为出发点,以充分实现整个企业内部全面的、及时的、动态的核算、监督、预测和管理为目标,通过对企业提供网络环境下的财会工作方式和财务管理模式,从而使企业实现会计信息管理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其实质是一个完全网络化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它对内是一个与经营管理及各种业务活动紧密联系的内部网络信息处理子系统,对外则与各种对外业务的处理及特定目的相联系,通过与多种共用系统的链接融入整个社会网络信息处理系统。其会计信息提供的及时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全面性、会计信息使用的方便性,会计信息在更大程度上的开放性和公开性,以及减少会计人员的基本事务,提高其从事财务分析、决策和监督等专业水平的特征,必将充分地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为管理者提供更为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在国内,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商品化的会计软件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且逐步成熟,并出现了激烈竞争的态势。各类会计软件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扩展功能,并针对国外一些优秀财务软件的进入和开始在国内市场立足的现状,部分较具实力的商家开始了管理型财务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功能,提高了计算机在财务会计领域中的应用程度。在中国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中,会计软件已成为发展最快、国产化最好、自主版权最多、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软件之一。
三、面临的挑战
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如果没有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支撑,董事会、监事会及外部监控机制的任何决策都可能是盲目无效的。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来改善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当前财会界乃至管理层面临的最大挑战。如目前尚无一个基于标准的、完整的、带有决策支持功能的会计信息系统;如何将大量的会计信息抽象成为方便和容易使用的形式,为管理者和监控者提供简便和可靠的决策信息,并符合政策和法规的要求。
2.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在国内,大多数的会计信息系统只解决了财务会计的核算问题,忽视了与企业及社会信息化的相互关系及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组织的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之外,使企业的财务信息难以同其他功能信息相互融通,不能满足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需要。在当前,除了加速发展和完善以管理型为主导的会计信息系统外,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设已被Internet的高速发展推上了议事日程。在国外,网络会计正在逐步地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进行报账、查账、报表和审计等工作的远程处理,从事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和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已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也正在面临着网络会计理论滞后、会计数据原件的真实性处理技术难以突破、网络市场环境的覆盖面小、会计人员素质要求偏高等严重问题的挑战。
3.人才、技术和标准。会计信息学是一个特殊的领域,由有着不同背景和训练水平的个体组成。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正经历着人才和技术的挑战,如何培养一批既懂会计又懂管理、既有会计信息化知识又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专业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是否适应国际会计信息学发展的需要?安全保密和通用标准的确立与应用能否适合实际的需求?
四、未来与对策
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预示着会计技术手段必将由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会计信息化,并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处理智能化阶段。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必将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会计教育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改造,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其不再是会计技术手段的简单替代或电子计算机的延伸,而是由此引发出对传统会计理论的整合以及对现行会计特征的挑战。我国财政部在上世纪末曾经提出的到2010年,力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
会计电算化的目标似乎有些落伍,难以适应国际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根据当前国内外会计信息系统研究和发展的现状,在此拟就我国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策略作一简要探讨。
1.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国会计工作的重点之一。目前虽已培养了一部分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专业人员,但与国内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相比、与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相比,财务人员的会计信息化水平还相差甚远,专业的会计信息化人才,特别是具有中高级技术水平的专业研究人才仍然严重匮乏。例如,现有岗位上的人员知识结构层次低、专业综合素质差、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和研究人员数量少。因此,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会计信息学界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不但要加快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学专业的规范教育体制,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学专门人才;而且要尽快改革会计信息学研究和开发机构的用人体制,吸引有志于会计信息学的复合人才;同时还要加强在岗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尽快适应我国会计信息学发展的需要。
2.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系统研究和开发体制。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研究和开发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经过了2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历史、体制和环境的原因,其研究选题多是各自为政、避重就轻、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故此难以取得重大的理论和应用成果。我们建议:①参照国外一些成功AIS的经验,有选择地建立行业学会或协会内的不同专业学组,分头跟踪会计信息学领域内各专业的发展动态,如美国会计协会信息系统部主席Bagranoff NA最近提出的AIS控制、安全保密、道德规范、商业应用、系统设计与选择、智能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与Internet等,结合国内实际开展相应的研究。②编制会计信息学发展的长远规划,确定不同时期会计信息学的研究重点,出版专业发展报告或学术年鉴。③加强会计信息学的科学研究,可重点开展一些会计信息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标准化和智能化研究,力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基金资助,同时可通过与一些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AIS应用研究,如计算机会计专用语言的研究、AIS如何更加持久地满足会计工作的需要,等等。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研究成果的档次,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科研项目培养人才和提高水平。
4.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现状与未来 篇四
一、行 业 现 状
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户外广告业经过最初15年里恢复与成长的萌生阶段,“南巡讲话”后伴随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而快速成长的奠基阶段,进入新世纪后连续取得二位数超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目前已进入整合与提升的优化阶段。中国户外广告业目前有近6万家经营企业,其中98%以上为民营企业。行业前10家较大的户外媒体公司只占20%的媒体资源份额,尽管行业集中化趋势明显,但传统户外媒体资源依然十分松散。由于户外媒体在中国不被视为一种固定资产,其作为法人财产的法律地位模糊,需要各种不同政府部门的审批,且被批准使用的时间普遍较短,加上城市规划的缺位或经常调整,全行业一直处于无保障、粗放式的初级经营状态。
近几年来,网络化的户外数字媒体由于其产权相对清晰,政府较少整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带动中国户外广告业整体快速增长,户外媒体规模化、网络化的发展势头迅猛。目前,中国户外广告营业总额在400亿元上下,占中国广告行业营业总额的15%左右。在促进市场流通、引导大众消费、美化城市空间、营造都市氛围等方面,户外广告一直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中国户外广告业进入优化发展阶段,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依然是:“大供应商积极并购,以求扩张规模;小供应商层出不穷,各自表述它的媒体如何能够抢夺消费者即便只是片刻的注意力;调研公司依然是辛勤地完成一个个互不相干、但又必须自圆其说的新媒体效果调研;客户的媒体投资分配,依旧是因为缺乏整体评估数据而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拉锯”(此处引用谭泽薇博士的描述)。
二、发 展 机 遇
2.1 受众生活形态与出行方式的变迁带来户外广告新的春天 2.1.1 受众需求总量和消费结构的不断跃升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2007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0.36,中国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0.43,处于从小康向富裕过渡的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早已告别温饱的中国家庭其生活质量不断提升,非基本消费开支不断加大,消费个性与主体意识迅速膨胀。消费需求总量的放大和消费结构的跃升,要求二三产业快速发展,这必然带动二三产业对户外广告旺盛的投放需求。
2.1.2 受众出行方式的时代变迁赋予户外广告更多的传播空间
统计显示,现代市民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家外,家外广告(OOH)被更多的人看到,户外媒体正在成为中国直面大众的、投放量低于电视但贴近报纸的主流媒体。
调查显示,近81%的市民大都有相对固定的出行路线,户外媒体的精准传播功能已被广告主接受并广泛采用。
个性化消费催生出品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都市中发展变化着的、各种各样的生活圈所对应的不同阶层的生活轨迹,为户外广告既大众又分众地投放提供了依据,中国户外广告业就此告别粗放,在网络化、精准化、短期化进程中不断延展,高效应用更多的户外空间。
2.2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促使中国户外广告业供求两旺 2.2.1 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其经济总量已排名全球第四,与排名第三的德国相差无几。中国政府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努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内涵,下大力气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创新,减少对资源的依赖与破坏,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中国经济的永续繁荣,是户外广告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发展进程中,户外广告大有可为。
2.2.2 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向型为主转为内需为主
改革开放迅速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地区的差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面对高水准基础上的全球化竞争,初级产品外贸型经济格局必然演变为高级产品全方位拓展和以内需为主。内需的扩大刺激内地经济的繁荣和升级换代,也推动着户外广告业由沿海一线城市向内陆二三线城市的加速延展。
2.2.3 由非均衡走向均衡发展战略的转变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那个时代早已过去,随着中国改革三十年的到来,是该大力治理社会不均衡的时候了。中国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过程中,大量中产阶层的出现,导致社会的理性与稳定,也带来消费的提升与繁荣,必将有力地支撑二三产业的持续发展与繁荣进步,这其中作为先导行业的户外广告自然如鱼得水,风光无限。
2.2.4 奥运会、世博会是最大的户外广告运动
2008年是中国奥运年,2009年是建国60周年,2010年又是中国世博年,盛事接二连三。奥运会是顶级的体育运动,也是顶级的户外传播运动,世博会本身就是一项以国家为主体的大型户外广告。经过奥运后、世博会的洗礼,“运动,让生命更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户外广告,让城市更美好”。
2.3 城市理念的变革与宜居城市建设促使户外广告业优化转型 2.3.1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宜居城市理念
大兴土木的时期终将过去,后建筑时代城市的主题必然是宜居。生态文明,和谐社会,是宜居城市的起码要求。在营造城市宜居的过程中,作为城市文化与品味的载体,户外广告不仅不可或缺,而且立竿见影。
2.3.2 户外广告在服务宜居城市进程中得以优化与转型 在营造宜居城市的进程中,户外广告的功能必被重新发现和界定,户外广告将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环境媒体,更应该成为一种人文媒体,成为能够沟通城市与市民、联络精神与物质的都市
心灵视窗。中国户外广告业在城市进化过程中其自身也必将优化与转型,以更好地适应宜居城市的新需要和受众生活的新变化。
2.4 新农村与城镇化建设带来户外广告巨大的拓展空间 2.4.1 中国新农村与小城镇建设的全面推进
农业税的废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长期化、市场化,从根本上确保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繁荣。中国小康社会建设在新世纪的全面推进,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步伐锐不可挡。随着城市富裕阶层乡村化、农村富余阶层城镇化,中国三四线城市的建设即将成为中国下一步快速发展的聚焦点。
2.4.2 户外广告业向三四线城市扩展的历史机遇
截止2007年末,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其中200万以上人口城市22个,人口在100万至200万之间的城市33个,其余总数超过200的三四线城市为中国户外广告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潜力巨大。在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将有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土进城,带动各行各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这为中国户外广告业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2.5 科技的创新与大量应用增添户外广告的生机与活力 2.5.1 科技在催生新媒体的同时,也将模糊传统媒体的边界
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户外媒体举足轻重,甚至生死攸关。空间还是原来那个空间,位臵还是原先那个位臵,技术形态一变概念也跟着改变,效果立马就不一样了。一些原本无法进入的空间或难以使用的位臵,也因为新的技术的出现而变得香喷喷。从手绘的画板到喷绘的画布,从写真版到三面翻,从LED 到LCD 再到OLED,从静态到动态,从有线到无线,从单向到互动,户外广告大牌随着科技起舞,迎合着受众求新求变的常态。科技在今天已成为户外媒体不断变换的外衣,人们已经无法想象其没有外衣的样子?? 户外媒体最初的定义和边界开始变得模糊。
在各种媒体类型中,户外媒体是兼容性最强、应用技术便利性最大的空间媒体,户外媒体与高新科技相互需要,相得益彰,前景美妙。
2.5.2 科技的运用令户外传播更加有趣,更有效率
司空见惯的东西,人们往往熟视无睹。要充分发挥户外广告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借助科技手段不断创新。科技可以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媒体类型,令人好奇向往。科技及其再创意适时革新户外媒体的表现形态,不断对旧有媒体作趣味性局部改变或功能附加,以吸引挑剔的目光,达成内心的参与,强化品牌的渗透力。
2.5.3媒体数字化的演化趋势使户外传播进入新高境界 媒体数字化,似已大势所趋,将带来户外广告传播方式与运营模式的重大变化,引导中国户外广告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户外媒体的数字化与规模化改造、网络化运营相互推动,户外数字媒体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平台的全面融合,还将导致传播业整体的大变局,颠覆传媒业原先生态,对市民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2.6 经济一体化得以在全球市场优化配臵户外广告资源
2.6.1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产业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 户外媒体资源具有难以替代性和落地生根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传播要素市场的流通越来越方便,范围越来越广,全球顶级的资本、人才、客户、技术、创意等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这必将提升中国户外媒体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运作水准,使中国户外广告产业链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延伸和壮大。
2.6.2 开放与交流使中国户外广告业保持青春与活力 固步自封,内部繁殖,是成功与发展的大忌。中国户外广告业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为了自身发展的更好,就必须既走出去、又迎进来,在开放中求发展,在交流中求提升,永葆青春与活力。
三、趋 势 预 测
3.1 资源集中与垄断加速完成,品牌化的运作与深度营销成为行业发展的着力点
3.1.1 重开发轻营销的资源扩张型粗放增长格局将快速转变
最近几年里,经过一系列的定向开发、融资并购,产权明晰、资源稳定性强、易于标准化复制的网络性户外媒体,在中国主流城市里大体上实现了整合,开始了规模化的区域垄断性经营。2008年,在资本的压力下,这一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除在一线城市拾遗补缺之外,角力的焦点将集中在二三线城市。
利润相对较高、整治概率较大、整合起来很难的大牌类媒体,在2008年仍将有各种整合的新尝试,某些理念清晰的条块状局部整合成果或将浮出台面,引领未来。
资源的瓜分与集中告一段落以后,营销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公司的格局与重心也将随之而变,资源的粗放式扩张从此不再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
3.1.2 效果为王,媒体垄断方经过与市场的博弈重新回归理性
08奥运后的经济降温,将导致媒体资源的更加闲臵,不同媒体垄断者之间的竞争开始强烈起来。市场消费趋紧,促使客户对广告的投放愈加严谨,效果的大小是投放多少的唯一标准。再强势的媒体资源垄断者也必须审时度势,客观面对其它媒体的竞争,理性思考客户的投资回报,尊重传播规律,回归广告核心。
3.1.3 品牌运作和深度营销时代的来临
对于客户而言,中国媒体严重供过于求,任何媒体都可找到替代者。怎样在林立的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如何打造自身媒体的不可替代性,品牌运作和深度营销势在必行。中国户外广告业是帮助客户树立品牌的,但自身的品牌意识却不强,大部分还停留在价格战的浅层次上。品牌运作基于客户利益而展开,挖掘、培育并提升自身媒体的传播价值,以此区隔其它各种媒体。深度营销基于受众利益而展开,分析、捕获并呼应受众需求及其变化,建立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长期良性互动关系。品牌运作和深度营销,是中国户外媒体供应商2008年必然努力的方向。
3.2 进一步吻合受众取向,提供专业化的投放服务,是中国户外广告公司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3.2.1以受众为轴心,立体互动、效果有据的精准投放乃大势所趋
受众是一切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户外广告的干扰度高,更应以受众为核心,有效呼应,精准吻合。针对信息时代受众眼球的漂移不定,以受众转动的眼球为轴心去规划媒体投放的轨迹,在多维的开放空间(环境)里捕获其聚焦点和兴奋点,寻找、分析眼球游动规律,进而有针对性地展开立体互动式跟踪行销,其效果可以预期。
科技的发展,已经为眼球跟踪行销提供了多种可能。不久的将来,优秀户外媒体公司依托新技术的发展,将户外媒体的开发应用与特定受众群的眼球游动轨迹有效地对接起来,进行网格化的跟踪行销,将使户外广告投放的效果最大化。其他网络化和模块化的营销创新仍将继续,科学有效的户外广告监测评估也将大行其道,专业化服务将成为中国户外广告公司立足的根本。
3.2.2后资源时代,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服务水准上的较量
当各种户外媒体资源瓜分完毕之后,中国户外广告公司的重心将向两端自然延伸?? 发布前的市场调研、策划,发布后 的效果监测与第三方评估。不断提高服务水准,将是后资源时代公司之间竞争的主轴。
3.3 兼容并满足多方面的竞争需要,户外媒体在功能与应用上不断升级换代
3.3.1 户外媒体将既承载城市功能、又满足多方面的传播需要
户外广告以城市公共空间为载体,是攸关城市品味、市民出行、都市消费的真正直面大众的综合性传播工程,其明显的表象装饰作用、复杂多维的环境关联性与开放兼容性、难以复制的区间独占性是其它广告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空间资源大体瓜分完毕之后,户外媒体企业未来扩张的必由之路,要么向传统媒体、新媒体领域进军或与之结盟,以迎合客户全媒体投放的需求;要么向城市的公益领域或功能配套方向延展,以满足政府服务市民、为市民提供户外更多便利的需要。现代户外媒体应该既是环境媒体,又是人文媒体,既是传播工具,又是城市家俱,多位一体,成为现代都市不可或缺的符号设施,宜居城市生动形象的心灵视窗,商品社会效果明显的品牌向导。
3.3.2眼球更加游离不定,多维聚焦、网络联动的群媒体整合应用渐成必然 信息爆炸,品牌的层出不穷,多元价值观,个性化消 费,……,受众的眼球负载太多,快速游离。多维聚焦、网
络联动,基于对眼球游动规律的发现与分析,强调多区域中多种媒体类型的立体组合应用,以最大限度地跟踪游动轨迹,产生理想的全网络全聚焦效应。随着对眼球游动规律认识的深化,在精确分众的基础上,多维网络联动的群媒体整合运用策略必将成为投放的主流。
3.3.3户外媒体自身更新换代的频率会越来越高
社会发展与变革速度日益加快,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快速上市?? 这一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消费心态,反过来又推动着各方面更快发展。科技已成为户外媒体的时尚外衣,群媒体整合运用与短期化快速投放也将成为主流,户外媒体自身更新换代的频率自然会越来越高,以满足受众求新求变的内心需要和快节奏的生活运动。户外媒体作为眼球的捕捉器,必然借助科技和创意,常变常新。
3.4 高新起点上扩张新的增长空间,户外广告业加速向二三线城市同步推进
3.4.1 群体的快速流动使得传播在不同区域保持同步 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密集航班,使城际间的人群大量、快速地流动,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间的心理距离正在不断缩小,文化与消费的流行得以保持同步。与此相适应,广告传播的同步,加速了中国户外广告业在最新的起点上向二三线城市同步推进,二三线城市将获得跨越式发展。
3.4.2 二线以下城市的发展水准与推进速度将超出传统预期
目前,中国一级城市的市场已趋饱和,成本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二三级城市、新农村建设示范地区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三、四级城市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吸引众多厂商的前行。互联网时代,信息与商品消费的城乡差异越来越小,广告传播得以跨越时空保持同步,可以预见,在内需的拉动与投资的推动下,户外广告向二线以下城市推进的速度将超出人们的预期,成为行业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3.5 城市生活传播体系以户外媒体为依托向纵深延展
3.5.1以户外媒体为依托的城市生活传播体系将被更多企业接受和采用 现代市民越来越多(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家外,以广告为主要内容的户外媒体目前在广告传播中的地位与受众的时间占用比例显然是不相称的。在传统媒体的广告效果每况愈下的今天,户外广告既然已经融入了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广告媒体,也融入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广告媒体,那么,未来完全可以、也应该以户外媒体为骨干,建立并完善城市生活传播体系,使市民在都市森林中获得贴切的、多维的、及时的品牌关怀与生活互动。
城市生活传播体系将分散在城市各条块的、孤立的各种广告传播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避免资源的闲臵与浪费,尤其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沟通全体市民,满足市民随时随地与都市互动的需要。联通广泛、互动性强的城市生活传播体系,将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指标之一,也必将为企业接受并采用?? 根据不同群体的生活
轨迹选择与其相伴的品牌传播链,实现精准分众和深度营销,形成对城市核心的渗透。
3.5.2户外媒体将整合多种媒体形态构建全媒体传播群 现代市民在生活形态与出行时间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使户外媒体成为真正直面市民的、唯一的大众媒体。在市民主体意识日益增强、消费个性化趋势更加明显的情况下,单一的、局部的传播已经越来越难以奏效,整合并应用多媒体形态、构建全媒体传播群将成为必然。户外媒体的包容性、难以替代性及其对市民时间的主导性,赋予户外媒体新的使命,以户外媒体为整合平台、构建城市全媒体传播群乃大势所趋。
3.5.3 户外媒体外在地演绎宜居城市的消费时尚和人文风情
户外媒体作为沟通平台,公开演绎都市品味、生活情景、人文精神、商业理念、品牌精髓、科技文化,成为人居城市中必需的、多元的、品位的一部分,并在品牌传播或生活互动过程中相互渗透与融通,将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最佳公益舞台。
四、发 展 建 议
4.1 树立企业责任意识和品牌观念,合力提升全行业的社会地位 ● 户外广告业经营者只有胸怀社会,品牌化运作,才能赢得大众 4.2 更新观念、正视行业价值,为户外广告业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 户外广告是宜居城市内在的、都市现代功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户外媒体是未来城市生活传播体系建设的唯一主干平台
● 科学规划,以长期规划代替短期审批,是户外广告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4.3 明晰户外广告构筑物的法律地位,维护行业的正当权益 ● 以《物权法》为依据,确立并保护一切户外媒体构筑物的财产权
4.4 多方协作,利益共享,实质推进户外广告效果监测体系建设 4.4.1第三方监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行业成熟的主要标志
4.4.2 政策扶持,企业响应,科学中立,是监测体系得以 建立的关键因素 户外广告发展趋势预测
1、通路终端的户外媒体呈现整合趋势。
2、广播以车载媒体及卖场背景声音的形式演变为半户 外媒体。
3、中国的户外调研开始启动,并走向深入模型化阶段。
4、户外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5.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现状与未来 篇五
(2010年11月1日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运用重要性概念,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时,如何运用重要性概念。
第三条 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通常从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的角度阐释重要性概念。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可能以不同的术语解释重要性,但通常而言,重要性概念可从下列方面进行理解:
(一)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二)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三)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四条 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重要性概念的规定,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确定重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如果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未对重要性概念作出规定,本准则
第三条为注册会计师确定重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五条 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确定属于职业判断,受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认识的影响。就审计而言,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下列假定是合理的:
(一)拥有经营、经济活动和会计方面的适当知识,并有意愿认真研究财务报表中的信息;
(二)理解财务报表是在运用重要性水平基础上编制、列报和审计的;
(三)认可建立在对估计和判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事项的考虑的基础上的会计计量具有固有的不确定性;
(四)依据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第六条 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意见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
第七条 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对认为重大的错报金额作出判断。
作出的判断为下列方面提供了基础:
(一)确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二)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三)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在计划审计工作时确定的重要性(即确定的某一金额),并不必然表明单独或汇总起来低于该金额的未更正错报一定被评价为不重大。即使某些错报低于重要性,与这些错报相关的具体情形可能使注册会计师将其评价为重大。
尽管设计审计程序以发现仅因其性质而可能被评价为重大的错报并不可行,但是注册会计师在评价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时,不仅要考虑错报金额的大小,还要考虑错报的性质以及错报发生的特定环境。
第二章 定 义
第八条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如果适用,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还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的一个或多个金额。
第三章 目 标
第九条 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恰当地运用重要性概念。
第四章 要 求
第一节 计划审计工作时确定重要性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第十条 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如果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虽然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但合理预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注册会计师还应当确定适用于这些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
第十一条 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第二节 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
第十二条如果在审计过程中获知了某项信息,而该信息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确定与原来不同的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或者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如适用),注册会计师应当予以修改。
第十三条 如果认为运用低于最初确定的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如适用)是适当的,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是否有必要修改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并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是否仍然适当。
第三节 审计工作底稿
第十四条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下列金额以及在确定这些金额时考虑的因素:
(一)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如适用);
(三)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四)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对本条第(一)项至第(三)项内容作出的任何修改。
第五章 附 则
6.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和现状 篇六
近几年,尤其是2012年以来,影子银行在中国日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中国,影子银行从无到有,来势汹汹,有人欢迎,有人恐惧,但不管怎样,影子银行似乎成为人们日常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俗称107号文)发布,又一次牵动了金融界、经济界,甚至广大民众的神经。截至目前,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分类、作用,以及如何规范和监管,还存在一些争议。在此,笔者想以一孔之见,对其加以梳理,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和分类
关于影子银行,目前并未有一个统一明析的定义。但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行为。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
新年伊始国务院发布的107号文,被业界称为“影子银行基本法”,其框定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 三是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业务等。
巴曙松于2009年总结了影子银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采用批发形式的交易而非商业银行的零售模式。第二,由于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复杂,可公开披露的信息很少,由于其主要通过柜台交易,信息披露制度也不完善,影子银行的场外交易信息不够透明。其三,为了实现资本金的规模,实行举债经营,具有非常高的高杠杆率。除此此外,笔者还总结了其他几个特点:其一,由于影子银行的主体是金融中介机构,载体是金融创新工具,因此这些中介机构和工具充当了信用中介功能;其二,由于影子银行主要是采取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最初目的是要分散风险,其负债不是存款,因此,不受针对存款货币机构的严格监管,存在监管套利的行为。其三,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长期游离于政府的监管之外,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监管方式。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影子银行”体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证券化机构,主要功能是将传统金融产品证券化;市场化的金融公司,主要包括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主要从事在传统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融通资金;此外,还有结构化投资机构及证券经纪公司。
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萌发的土壤”。影子银行首先是
金融创新的产物。“银行的影子”们灵活、充满创新意识,对当地中小企业的了解更透彻,能有效地解决传统信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客观上弥补了金融机构某些职能的缺漏,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做不到位的一些职能。他们具有很强的草根特质有着非常顽强的生命力。
有专家认为,中国影子银行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把利率管
制得太低了。影子体系得以发展壮大,是因为正规金融领域的利率受到严格管制,利率低,在通胀的环境里,实际存款利率为负。于此同时,随着货币投放的大幅增加,人们手中的货币大量积存,而手握大量现金的企业家和其他富裕人士不愿把钱存入银行,一些理财产品和民间借贷便蓬勃发展。
受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大多数国家的通胀持续走高,银行紧缩银根、中小企业资金饥渴。在我国,很多金融服务体系仍脱胎于计划经济,他们主要瞄准大型企业,银行常常以中小企业贷款监控成本高风险大,而不愿放款,中小民企则普遍通过“影子银行”获得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影子银行”便填补空缺,迅速发展。尤其是2010年以后,银行信贷规模扩张速度得到控制,金融市场各类理财产品纷纷涌现,大量资金通过理财产品、信托等渠道流入实体经济。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给银行体系、金融机构,甚至整个经济都带来很大影响。影子银行正在冲击甚至将打破银行存款的长期低利率,迫使传统银行提高效率,并已成为中小企业融资不可或缺的渠道。在国民经济运行当中,影子银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其快速发展和高杠杆操作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蕴含潜在风险。其风险主要包括:高杠杆率、流动性风险、信息不对称以及不透明、风险跨境跨行业传递。
三、影子银行在中国的现状
在今年中国的市场现实中,影子银行主要涵盖了两块:一块是商业银行销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类产品,比如信托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另一块则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由于定义模糊,统计口径不一,当前影子银行的规模,并无权威统计。据有关市场人士初步估算,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约在11.5万亿元左右。而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三季度,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52.91万亿元。两相比照,则影子银行约占银行信贷规模的20%。过去两年,在银行信贷总量调控过程中,在资金偏紧的大环境里,影子银行从占信贷总量的10%左右蹿升至将近20%的水平。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策略官娄刚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已经从一个边缘的、信贷补充的市场角色,成为经济体中的一个重要主力。
目前,国内的“影子银行”有三种最主要存在形式: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
四、影子银行产生的风险与监管
自2012年起,影子银行成为人们日益关注并热烈讨论的话题。
证监会主席肖刚于2013年刚刚上任时,将理财产品比作“庞氏骗局”。美林证券的分析师也提醒说,如果不对影子银行加以规范、限制和有效监管,迟早会出现银行破产的悲剧。
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尚处在发展之中,结构相对简单且金融体系不健全,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有较大的差别,需要针对自身的特殊情况进行相适应的引导和监管。
在积极评价影子银行的正面作用的同时,如何评估其风险?笔者认为,对待中国的影子银行,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金融安全与市场效率的关系。影子银行的应对之策,不应该简单地用围堵的思维去加强监管和治理,而要进行疏导。
首先,承认其存在价值及为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逐步将其纳入监管范畴。据银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全国有小额贷款公司7300家。尽管小贷业务和个人金融刚刚起步,相关配套体系很不完备,但其发展势头不可阻挡。截至2012年年底,国内信托公司管理和托管的总资产达6万亿元;相当于贷款总额(63万亿元)的9.5%;各类理财产品总值达7.1万亿元,相当于银行存款总额的7.6%,占贷款总余额的11.3%。这充分说明,他们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已相当显著了。近几年来,储户的资金逐渐地从储蓄向理财产品“搬家”,尤其是高净值客户,他们逐渐将财富向理财产品转移,如何加强理财产品的管理与运作,已成为管理层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其次,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如前所述,影子银行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传统银行体制僵化,不愿意给小企业服务,政府严格管制的利率长期偏低。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管制利率扭曲资金价格的问题日益凸显,宏调传导不畅,资金配置无法优化,业内有效竞争和活力不够,创新尽头不足。如果通过深化改革,上述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相信影子银行生存的空间就要小很多,不会成为“尾大不掉”的问题。马云曾说:如果银行不主动改进,那么将被迫调整。
第三,对影子银行因势利导,有效监管。在此方面,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广泛探讨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朱孟楠(2012)认为,不光要将影子银行常见的一些形式和机构纳入监管范围,还要针对不同的机构的特点,进行多角度的监管和信息披露,对流动性,引入资本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规定。Pozsar et al.(2010)认为,对于影子银行应采用“功能监管”而非“机构监管”,因为传统银行与其具有相同的功能,不同的监管会导致监管套利的发生。巴曙松(2009)认为,由于影子银行的自有资金量和其业务规模不搭配,信用扩张倍数比较大,容易引起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也应当像商业银行一样,受到资本充足率的限制。还有学者认为应当对影子银行提供必要保障。
7.中国房地产业现状与未来 篇七
姓名:吕文祥
学好:200930455011班级:09自动化
摘要:近几年,我国建筑节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在建筑领域,而自在社会各个领域已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强大潮流,这股潮流正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增长;房地产业
现在房地产是全国乃至中央领导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引起了业内外特别是学术界的争论。大家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规模是否过大;第二,冲动是否过快;第三是价格。房地产具有先于国民经济萧条而萧条,后于国民经济复苏而复苏的特点。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资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6—7年构成一个经济循环周期。1999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进入谷底,这标志着从1993年开始连续7年的一个完整的循环周期已经完成,从2001年开始,经济运行将进入一个新一轮的稳定增长期。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我国未来20年的经济增长的基本走势是:“十五”期间GDP的增长率在7.0%~8.1%之间,2010—2020年,GDP增长率将降至5.5%~6.6%。房地产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正相关性。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将对房地产业发展提供强力的支撑,有利于放大房地产上游的生产要素供给总量,并拉动房地产的终端市场需求。因此,未来几年内,宏观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具有推动和拉动双重效应。
国家政策对规范房地产市场,调整市场结构与产业结构,平抑市场价格具有深远的影响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是完善和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进而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2003和2004年是我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两年,在这两年中房地产开发数量和投资量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商品房售价也连连攀升。为了调解市场需求和价格,两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治理和规范房地产行业的运行秩序,其中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建设部等七部委发出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以及央行两次上调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政策等。国家在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规范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获取开发土地,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进行引导和调控。
从区域经济来看,房地产业是一个区域差异巨大、级差收益明显的行业。一个区域的房地产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状况的制约。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增长是随着投资量的不断增加和需求量的持续上升发展起来的。这种投资与需求的增长,必然导致对房地产需求的增加,从而带动房地产业的相应发展。
21世纪“绿色、生态、环保、健康”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子作为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有了更多的时代内涵——绿色健康的人居环境成为消费者购房的第一选择,低碳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现在国内房地产开发是以土地为原料、以资金为动力、以时间为坐标、以销售为导向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突出表现为技
术含量低、生产过程与经营过程能耗大、追求销售速度和资金周转效率,而不是产品的经营效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带来资源的严重消耗。中国现在每年新建的房屋面积占到世界总量的50%,建筑节能减排已列入我国三大重点节能领域之一。房地产业的低碳发展,不仅是国家整体碳排放目标承诺的要求,也是行业实现创新升级、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我们现在的房子90%左右都是毛坯房,这只是一个半成品,重复的装修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要发展低碳经济,建造低碳住宅,房地产企业需要不断地提高开发水平和质量,在户型规划设计上要做到集约和节约。提高精装修的比例,虽然资金回笼时间会比较长,但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以及对消费者都是非常有利的。精装修是对低碳的一大贡献,一套精装修的房子会比毛坯房少产生两吨的垃圾,精装修将是未来低碳住宅的发展趋势。新技术、新材料、新软件方面的科技进步,势必对建筑设计及配套设备和部品等行业带来重大影响。提高建筑科技水平,不但可以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程度、提高人居健康水平,而且可以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建筑的全寿命成本费用。同时,提高建筑科技水平可以提高项目在出售或出租市场的竞争力,以及提高企业项目自身的市场形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建筑科技含量势必要提高,真实的技术含量将成为市场真正的需求。科技进步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新的市场需求又会反过来促进科技进步。
已经过去的10年,是中国房地产取得飞速发展和巨大成就的10年。自1998年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正式确立了房地产的全面市场化方向,计划和分配时代长期积聚的需求得到了极大释放,加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步伐的迈进,推动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大发展,房地产规模和建筑面积逐年递增。同时,房地产市场逐步形成、完善和成熟,当前的房地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包含土地、建筑、交易和金融服务的多链条、多部门的重要产业,同时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属性也已充分的显现和发挥作用。
在过去的10年中,房地产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贡献卓着。在消费、投资和出口贸易这三大经济增长的动力中,投资和出口构成了中国增长的核心,其中房地产是投资中的重要力量。整个循环的过程是,出口形成了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也给国家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和税收收入,政府转而将这些收入转化为政府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实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对城市化的需求,从而推动了房地产的快速发展,进而又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所以,可以说,在“中国式增长”的动力中,出口、政府投资和房地产是三大重要力量。出口增加了政府和居民收入,政府收入用于投资,居民收入转化为储蓄和房地产需求,同时房地产又给了政府土地财政,逐步升高的房价剥夺了居民的多数储蓄,让我们这个高储蓄的国家在缺少消费时,同样能够取得惊人的经济增长。
中国的房地产似乎一直处于稀缺的卖方市场状态,即使保持了年均20%多的增长速度,但仍然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原因是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城市的就业和人口增加,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加上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形成对房地产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房地产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投资品,在房价上涨的预期下,投资和投机需求铺天盖地的进入市场。目前,投资和投机已经过度,推动房价一路非理性快速上涨,严重脱离了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房价泡沫毋庸置疑,近期被福布斯列为全球六大资产泡沫第二位,其中蕴涵的风险不可小觑。
8.中国水资源现状与未来-王浩 篇八
欢迎来到中国求索网,我叫王浩,来自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国水资源现状与未来。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
首先是中国水资源的现状。中国水资源的总体格局主要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季风气候区特殊的三大阶地地形等因素控制。像下面左边这张图是中国内流河和外流河的一个分界线,整个东南部分外流河受东南季风的影响。西北内陆河受西风带的影响,整个中国的地形是分三大阶地,青藏高原是第一阶地,海拔四千米以上。然后是蒙古高原第二阶地,海拔一千米到两千米之间。第三阶地,是中国主要的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区,都是平原地区,海拔一般小于五百米。
中国的大小河流总长42万公里,流域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五万多条,一千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一千五百条。全国的水系可分为七大流域,十个片区。这张图是全国的水系图,受三大阶地地形的影响,中国主要的河流,都是自西从第一阶地向东,向着第三阶地流去。
全国多年平均的降雨量649毫米,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这张图,是中国主要的三大气候区,紫颜色的是南方地区,它包括四个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这四个流域的平均降水量是1213毫米,占中国降水总量的68%。绿颜色的这一部分是北方东部地区,包括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这五大流域属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东半部,多年平均的降水是537毫米,占降水总量的23%。最干旱的地区是西北内陆河地区,也就是浅蓝颜色的这一部分,它深居欧亚大陆的中心。各个方面的距离,离这个太平洋、离北冰洋、离印度洋、离地中海都比较远,所以干旱少雨。这个地区多年平均的降水量只有161毫米,而蒸发量往往是两三千毫米,所以是干旱内陆地区,它的降水量只占全国的9%。
这一条红线是400毫米的等雨量线,它的两边有一条800毫米的等雨量线,是中国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还有一条200毫米的等值线,是中国的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分界线。这是中国的基本湿润、半湿润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400毫米等雨量线。
中国的降水具有明显的雨热同期特征,夏季降水占全年的47%,这一块的一季是指三个月,一年12个月,春夏秋冬四季,北方地区夏季的降雨更为集中,可以占到62%。南方地区降雨相对均匀,夏季三个月整个的降雨量只有41%。中国降水量的一大特点是年际变化比较大,各年和各年的降水量相差比较悬殊,北方最大最小年降水量一般相差3到6倍,河川径流量可以相差10倍以上。这是水面蒸发的情况,大水体的水面蒸发,从这张图上看,蒸发的最高值在甘肃、新疆和内蒙的交界地带,这个地方可以达到2600毫米,最低值是在大兴安岭,在内蒙的呼伦贝尔盟这一带。水面蒸发量只有500毫米。整个高值区蒸发的高值区就是深棕黄色、浅黄色这都是高值区。这个低值区是深蓝色、浅蓝色,这是低值区。中值区就是浅蓝色这一片。
这是径流深,也就是降雨形成了径流,径流平均摊到国土面积上,它的深度以毫米计。径流深在中国来说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全国多年平均的径流深是288毫米。降水主要分布在山丘区,山丘区占全国降水总量,径流总量的93%。平原区只占径流总量的7%,这是三大自然地理分区的,右边这张图是三大自然地理分区的一个径流深的示意图,像南方四个一级流域,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它的径流深可以达到666毫米。北方东部的五大流域,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这个区域的径流深是118毫米,仅仅占径流总量的12%。这个西北广大内陆干旱区径流深只有35毫米,径流总量占到了4%,从这张图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径流总量分布的特别不平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南方四个一级流域面积、人口、GDP这些都还占不到全国的一半。但是水资源却占到了全国的84%,北方广大地区从国土面积、从GDP,从人口应该说都更多一些,超过了一半,可是水资源只占了全国的16%,南北方分布不均匀,这是一个自然的先天禀赋条件和现实的生产力布局不协调的地方,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才不得不修建南水北调这样的国家战略性的水网工程。
这是分省市自治区的多年平均径流深,大家可以看到黄颜色的都是低于全国平均的省份,都出在北方。像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这是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华北地区还有山东、河南,另外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这些地方的水资源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蓝颜色的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北方地区,东北、西北、华北这些都是缺水地区。
这是多年平均径流深的等值线图,从这个图上看,大于800毫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诸河的大部,珠江流域的东南部,长江流域的东南部,西藏的东南部等地。小于10毫米的径流深的这些地区,也就是最缺少水资源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阿拉善高原、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等等。
全国多年平均的水资源总量是28405亿,其中河川径流量是27328亿,地下水资源量是8226亿,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循环重复转化的。地表水、地下水的重复量达到了7149亿。真正直接靠降水补给的,产生的地下水的不重复量,和地表水不重复的这一部分只有1077亿。27348亿的地表水,再加上不重复的地下水1077亿就形成了国家的水资源总量28405亿。这28405亿的水资源并部分是完全都能给国民经济用的。
考虑到洪水和基本生态用水,中国河道外最大的可消耗的地表水量只有7524亿。这张图是中国水资源年径流过程的一个过程线,这个线下边彩色的分成三部分,最下边灰色的部分叫做最小生态用水。它占地表水资源的32%,这一部分用水,都是要考虑到生态,因为经济和生态要协调发展,人和水要和谐。所以,不能够把生态的水都被挤占了,这样生态系统就会退化。因此要给生态留一定量的水。最为必要、最为基础的这一部分生态用水叫最小生态用水,它占地表水资源量的32%。过程线上边蓝颜色的这一部分是每年不能有效控制和利用的洪水量,占地表水资源的40%。因为刚才讲了,中国是大陆季风气候,夏季降雨集中,下了雨就是暴雨洪水,枯水期不降雨,河流往往又断流,因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很大。这一部分蓝颜色的水开发利用难度就是比较大的,要利用蓝颜色的这一部分水,就不得不修建一些水库。把这个汛期难以利用的这些洪水存在水库里,到枯水期让它转化成有效的水资源来加以利用,这是蓝颜色的部分。真正可以利用的、国民经济比较容易利用的是绿颜色的这一部分水。它占地表水资源量的28%,7524亿。现在咱们国家当前已经用了6000亿的水资源,就是生活、工业、农业这些国民经济用水,社会经济用水总量已经达到了6000亿。可以利用的地表水资源量,也就是7524亿,因此不得不节约用水,不得不千方百计的提高用水的效率和效益。
中国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比较大,北方地区年最大最小径流的极值比为4到7倍,一些河流的支流可以达到10倍,不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它不稳定。年际之间,每年不同的情况下河水的丰枯很不一样。北方地区更不稳定。最大的径流量的年头和最小径流量的年比起来可以差到4到7倍,支流甚至可以到10倍。
再有中国水资源分布的一个特点,也是不利因素,就是水资源空间分布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这些社会经济要素和它的空间分布不匹配。水资源刚才说了,南方四个流域,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这四个流域它占了整个水资源的84%。以前是占到81%,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资源的结构发生了演变,总量变化几乎是稳定的,但是南北方的结构更加不利。南方本来水多,占到了水资源的81%,现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它又占到了84%。南方水多的地方,水更多了。南方的人口只占到全国的40%,国土面积呢只占到全国的36%,耕地占到了全国的54%。GDP占到全国的56%,水占到了全国的84%。
最近50年来,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水资源发生了深刻演变,尤其是21世纪以来,全国水资源量减少明显。2001到2009年这是一个时段,与1956到2000年加以比较,全国的降水减少了2.8%,地表水资源和水资源总量分别减少了5.2%和3.6%。南北方均有所减少,其中海河流域的减少最为显著,降水这一段时间减少了9%,地表水减少了49%,水资源总量减少了31%,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数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海河流域,它的整个的面积是32万平方公里,人口是1.4亿,多年平均的降水量535毫米,形成降水的水量1712亿,现在这1712亿的水全部都被用掉了。每年只有30亿的入海量,这是相当厉害的。另外这样用水还不够,每年还从地下水深层超采80亿,还从黄河流域,也是一个贫水区,向海河流域这个贫水区调水,达到50亿左右,这样子才勉强支撑了海河流域的发展。世界上一个人一年有7350立方米的水资源,海河流域一个人才280立方米,中国平均还有2100立方米,海河流域只有280立方米。大家多知道以色列缺水,中东地区缺水,但是中东地区最缺水的以色列一个人一年还有300立方米的水量。可是海河流域才280立方米,比以色列还缺水。在这么缺水的地区,结果地表水资源最近这10年比多年平均又减少了49%,水资源总量又减少了31%,大家想想这是一个多严峻的问题。
总起来说,我们对中国水资源自然条件,做一个评价。它有优势因素也有劣势因素,优势因素是水资源总量分配,总量比较丰富,世界上,咱们国家的28405亿的水资源总量,达到了全世界的第六位,按国别来说,达到第六位。巴西、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比中国的水资源总量还多一些,中国排第六,总量还是丰富的。但是呢,单位国土面积,人均水资源量、亩均水资源量就比较少。优势因素是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劣势因素是年内年际的分布很不均匀,不稳定,需要水库,需要一些地表、地下水联合利用来加以调节。再有一个优势因素,山区的产水量大,径流的93%都是山区产的,它有利于水资源的调蓄,山区产水可以利用山区的地形修建水库。劣势因素是中国南北方、东西部分布,水资源的先天分布很不均匀,和生产力的布局不匹配。再有一个优势因素是大江大河比较多,全国七大江河从南往北数,珠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七大江河。这样有利于水资源的整体调配,综合调度,多目标利用、优化,这是一个优点。缺点是什么呢?就是和耕地,和矿产资源这些经济要素,分布还是不匹配的,有时候不得不跨流域调水。再有一个优势因素就是北方平原地区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比较好,地下水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有利于水资源的调蓄利用。不利因素是什么呢?像西南,像黄土高原地区,这些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有它一些特殊性的问题。
这是中国水资源条件的国际比较,我们也看看,把国内的情况和国际的情况做一个比较。
我国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83%,就是单位国土面积水就少一些。人均的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是2100立方米,世界是7350的样子。在联合国2006年对192个有水统计的国家中,中国位居127位。
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到底是怎么一个情况呢?
大家看看这张图,全国的供水量从建国初期1949年的1031亿,然后是1950年的1081亿,一直增加到2010年的6022亿,增加了近5倍,年均的增长率大约是1.4%。水资源还是在缓慢的稳步的增加的,增加的阶段分两个阶段。一个是快速增加阶段,一个是稳定增加阶段,以1980年为界,1949年到1980年人口快速增长,每个人用水量也在快速增长。从1949年人均用水187立方米,增加到1980年的440立方米。每个人用水都在增加,人口也从不到5亿人怎么到8亿人,总人口也增加,每个人的用水量也增加。因此整个的用水量是一个快速增加阶段。1980年到现在这30多年,用水量还在稳步增加,但是人均用水量却稳定了,1980年到现在人均用水量一直围绕在440方到450方之间,一个人用水基本是固定的了。但是总人口还在增加,从1980年的8亿增加到现在的13亿多一点,因此用水总量随着人口的增加还在稳步的增加。2010年全国的总供水量是602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的供水占81%,地下水资源的供水占18.4%,生活用水占12.7%,工业用水占24.0%,农业用水占61.3%,生态环境补水占0.2%,这是供水的情况和用水的情况。供水的情况看,81%都是地表水,18.4%是地下水。从用水的情况看,农业是用水的大头,占了61.3%,生态2%,工业24%,生活12.7%,这么一个情况。
二、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其科学背景
(一)中国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
首先,我们面临什么样的主要水资源问题呢?有五个方面。第一是洪水灾害和城市内涝,其中城市的内涝是最近这些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大规模的建成城市的建成区造成的。第二方面是水资源短缺,第三方面是水环境污染严重,第四方面是水生态系统退化,最后是极端和突发事件频繁。
洪涝灾害,中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有10%的国土面积,5亿人口,5亿亩耕地,100多座大中城市,全国70%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在有文件记载的2200多年中,共发生大水灾1600多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江大河已发生了5次较大规模的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巨大影响。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460亿元,占GDP的4%。
1947到1981年,1964到1998年,每年平均自然灾害死亡大于一千人的国家排序,中国高居前列,其中洪水灾害是主因。像这张表的左边,1947到1981年这期间,中国的洪水灾害、自然灾害死亡了10983人。第二是斯里兰卡,10494人,第三是印度3213人。然后是伊朗,1750人,然后是朝鲜1135人,然后是巴基斯坦1059人。1964到1998年这个期间,印度死人最多,达到了46042人,埃塞俄比亚34370人,斯里兰卡15934人,中国9214人。然后是苏丹,莫桑比克,伊朗,秘鲁,菲律宾这些国家。
近年来经济损失最大的洪水灾害统计中,中国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这都是经济损失,是按10亿美元作为单位,按当年价格计算的。这个资料的来源是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地理风险研究部。像1998年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的大水,1996年长江流域的大水,1993年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大水,1995年北朝鲜的大水,1993年中国长江的大水,1994年意大利的大水,1993年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2000年意大利和瑞士,1999年的中国长江流域。1994年的中国东南地区,1995年的中国长江流域,2001年美国的德克萨斯州,1997年捷克、波兰、德国这些地方,发大水,洪灾损失、经济损失都是比较大的,都是以10亿美元计的。
总体来说,水旱灾害占了71%,地震灾害,占了8%,海洋灾害占了7%,农林牧的生物灾害占了6%,其他灾害一共占了8%。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水旱灾害变化的趋势,是水旱灾害成灾面积五年的平均增长情况。1949到1952年是最左边,1996到2000年是最右边,总体来看,这个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加大的趋势。主要是国土面积上,固定资产越来越值钱了,人口密度也越来越大了,所以财产和生命损失有扩大的趋势。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城市内涝,成为现阶段洪涝灾害新的特点。这是最近这一个月来全国14座城市被淹,这个还是比较厉害的。从这张图上看,城市内涝总体来说是城市的排水能力还不太够。排水设施还不太完善,另外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总体来说,我们做了一下归因分析,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人类活动改变了下垫面和河流廊道,导致小水大灾的现象频现。对坡耕地的开垦使水土流失加剧,坡面产汇流时间缩短,洪水汇集速度加快。河道外大规模饮水使河道萎缩,行洪能力降低,一旦来了哪怕是很小的水也会酿成大灾。这个图片是人类活动开垦,播耕地和河道断流萎缩的情况。
另外还有其他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口增加,一方面是经济规模扩大,导致了受灾对象更加敏感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损失也在增加,据分析,在发生同等量级洪水的情况下,建国初期每平方公里的淹没损失是21.9万,到90年代上升到了137万元,增加了5倍多,现在就更多了。
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全国正常年份的缺水达到500亿立方米,海河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西北内陆诸河和东部的沿海城市这些地方缺水严重,缺水的范围在蔓延。红颜色的地方都是缺水比较严重的地区。
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缺水,目前,中国有600多个建制市,660多个,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这些城市达到400多个,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的缺水总量达到60亿立方米。根据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3亿这个高峰,到时候,我国将成为严重的缺水国家。到那个时候,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从现在的2100立方米下降到了1750立方米,用水总量从现在的600亿立方米增加到未来的7000亿立方米以上,要求的供水能力,要比现在增长1300亿立方米到2300亿立方米。
缺水问题造成的归因是什么呢?就是它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的原因是经济社会需水量快速增长,是缺水的主因。同时也存在污染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问题。北方地区水资源衰减加剧了缺水的形势。右边这张图是北方地区用水量增长的情况,一方面用水量在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流域下垫面的原因,这样水资源还在总量上还有一个衰减的趋势,因此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中国70%的水量集中在汛期,未来需要近40%的水量分配到全年使用,需要大坝来调蓄洪水,保障水资源的安全。就是我们不是没事撑的修大坝,而是迫不得已,为了把汛期的洪水转化成全年可以利用的水资源,不得不修建一些大坝。第三个问题是水环境的污染,点源污染的排放总量,现在废污水的总量已经达到747亿立方米,化学需氧量就是COD,它的总排放量达到了1920万吨,氨氮的总排放量达到了185万吨。这个总的污废水排放量747亿其中城镇生活的污水排放量占31%,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占69%,这么一个情况。所以说,工业污染源是主要的污染源,城镇生活污染源占第二位。
再看看地下水的情况,地下水562眼检测井中,水质在四类和五类的检测井占了72%,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也受到了地表水污染的污染。就是地表、地下水是循环转化的,地表水首先被污染,循环转化到地下,这个地下水现在也被污染了。四类和五类的水占了72%,另外,地表水里边水功能区达标,全国分成6000多个水功能区,把每条江河,每个干流,每个支流,各个河段都分成了水功能区,水功能区有具体的水体功能要求,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有这些要求。水功能区的达标率也不理想,只有47%。
这张图是全国地表水、河流水质的情况,评价的河长达到28.5万公里,等于或者优于三类水的占66%,四类以下的水质,它的河长占了34%。河流的水质从分区的情况看,像长江的太湖水系,海河流域、淮河流域,河流水质状况最差,近一半的河流被严重的污染了。辽河流域和松花江流域,水质的情况也比较差。黄河流域的水质一般,珠江流域的水质情况比较好。长江,除了沱江和嘉陵江两个水系以外,中上游地区水质状况还是良好的。像西南诸河、西北诸河、东南诸河,它的河流水质情况还是比较好的。我们也做一下归因分析,水质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排污量增加和水体纳污能力降低综合的作用。其中入河排污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主因,由于水量的减少和水动力学条件变化导致的水体自净能力下降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再看第四类的水问题,水生态退化。淡水生态系统的功能整体呈现局部改善,大局上恶化,这么一个态势。北方平原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形成160多个地下水超采地区。像华北地区,生态缺水,地下水超采,河道断流,湿地退化,湖泊萎缩、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海水入侵,多方面的问题都呈现出来了。西北内陆河地区,主要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导致生态缺水,河流尾闾地区生态退化。南方广大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是水质污染,湿地退化这方面的问题。另外矿产开采对地表植被和地下水系统破坏也比较严重,黄河中游的煤炭、石油开采对地下水破坏严重。尤其是山西煤炭开采,破坏了岩溶水的补给通道,导致许多历史名泉,水量衰减甚至枯竭。
做一下归因分析,我们认为,经济社会用水挤占了基本生态用水是这个问题的主因。另外河流水域的侵占,湿地开发也是南方生态水退化的重要原因。这张表是2009年全国水资源的收支平衡表。
第五个方面的水问题,是极端和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加大。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旱灾高发,南方多雨地区季节性干旱,日趋严重。同时,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的频率加大。这是2010年中国西南的干旱,各方面媒体做了大量的报道,区域性的水文节律被打破,极端的天气事件频繁发生。主要的原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其中气候变化是主因。
(二)水资源问题的科学背景
刚才说了五方面的水问题,洪涝灾害的问题,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水污染的问题,水生态退化的问题,极端事件频繁发生的问题。这五方面的问题,都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基础,就是流域水循环发生了演变。流域水循环,就是以一个流域为单元,从天上的降雨开始,到下边的冰川融雪、贯层截流,到坡面的漫流,到土壤水的入渗,到地下水的三维运动,整个这么一圈,从陆地,从源头高山一直到下边的平原,一直到下边的海洋,或者到沙漠。这样形成了一个整个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土壤水四水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一个流域水循环。这些水问题,表面现象水多、水少、水脏、水浑,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真正的原因是流域水循环发生了演变。在什么驱动下发生的演变呢?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了演变,那么这些水问题统一的科学背景是什么呢?就是自然、人工二元驱动下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演变。比如缺水问题,是自然水循环,社会水循环演变失衡的问题,水污染问题是与水循环伴生的,水化学过程的演变失衡了。生态退化是与水循环伴生的生态过程演变失衡了。水土流失是与水循环伴生的水沙过程演变失衡了。极端事件是气候变化下自然水循环过程也发生了演变。
这些水问题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基础,就是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什么是伴生过程呢?就是水生态,水环境,水沙,伴随着这些化学的、物理的、生态的变化,这些叫伴生过程。二元水循环,就是自然水循环,坡面、河道、河口,社会水循环,供水、用水、耗水、排水,水自然再处理,这是社会水循环。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就是我们实际看到的水循环,都是自然社会的二元水循环,加上它的伴生过程,对它演变的这个机理的研究,规律的认知和过程的模拟,就是我们处理和解决这些水问题共同的科学基础。
解决这些水问题,也有一个统一的科学路径。
就是目标导向下,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系统的多维均衡综合调控。比如资源维,我们要强调水循环可再生性的维持,需要水源涵养,需要合理开发地表、地下水资源。经济维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用水效率,降低用水成本,要循环用水,水向高效益的部门流转。对社会维来说,目标是提高供水的保障程度,维护社会用水的公平。这种公平,包括了用水目标之间的公平,用水部门之间的公平,流域上下游的公平,代际之间的这种公平,还有不同收入人群之间的用水公平。
它的途径是提高水资源配制能力,保障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基本用水。生态维的目标是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保护健康水生态,保障生态用水量不低于其合理的阈值,在环境维上,我们的目标就是保持水体环境状况的良好,要消灭四类水和五类水,一般都要达到一二三类,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源头减排,加大污水处理的力度,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搞好水环境。这是目标导向下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系统的多维综合均衡调控。
以南水北调工程为核心的国家大水网建设,需要一大批的水利工程,对全国的水资源进行调蓄。像南水北调工程三条纵线,东线、中线、西线,联系起了四大江河,长江一条横线,淮河一条横线,黄河一条横线,海河一条横线,这样子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纵线和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条横线串起来,形成了一个三纵、四横的,或者说四横三纵的这么一个全国沟通南北方的大水网,这是中国水资源战略配制的一个大格局。再有,解决这些水问题,像珠江流域,它就把它的水库统一调度,确保饮水安全,进行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把比如举例子说,2005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紧急实施了珠江口压咸补淡应急调水,实施了珠江上游八座水库的联合调度。整个调水涉及到贵州、广西和广东三省区,以及西江、北江的沿线,这些都是解决水问题,二元水循环,多维临界调控的一些范例。
三、未来水资源的应对战略
下面讲一下第三部分未来水资源的应对战略。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应对和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全国现状供水能力超过7千亿立方米,实现了以全球7%左右的水资源支撑着22%的人口和超过10%的经济发展速度。2011年初,国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的决定》,7月8日召开了中央水利工作会议,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确定了水资源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将其定位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这四项制度一个是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第二个是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第三个是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第四个是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这四项制度有三条定量的红线加以辅助控制。三条红线第一条是水资源开发控制红线,总量控制,第二是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定额管理,第三是入河湖的排污总量控制红线,水质管理,前两条红线都是水量,第三条红线还有水质。这三条红线是针对水资源的三大问题提出来的,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对缺水和浪费并存,对水体和环境污染分别制订了这三条红线,三条红线主要的对象是社会水循环,取水、用水、排水三大环节针对这三大环节加强了管理,取水环节是水资源开发控制的总量红线,用水环节是用水效率的控制红线,排水环节是入河湖排污总量的控制红线。它也涉及到水资源管理的三大领域,一个是水资源配置,第二是水资源节约,第三是水资源保护,这是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具体的内容是什么,下面就讲一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体系构架。它的目标体系,是到2020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要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要提高到0.55以上,现状是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达到了0.502,要提高到0.55还有大量的艰巨的工作要做,另外,主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要求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要全面达标,地下水超采要基本得到遏制,这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体系构架,包括目标体系、制度体系、考核体系,还包括了保障和支撑条件,一方面的保障就是这个计量检测体系的相应建设,信息统计和管理的相应建设,信息化系统平台的相应建设。保障和支撑体系包括了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的完善和长效投入机制的探索。再有它需要的支撑条件还有科技的支撑,管理队伍的支撑,还要求提高社会的总体的认知水平。
这是2020年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的目标,要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障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要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的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要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的水质要全面达标,地下水的超采要基本得到遏制。再有要建成有利于水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基本建立,到2020年,水利投入稳定的增长机制还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也要基本建立,同时还要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抗旱能力,特别是抗旱能力要显著的增强,这就是2020年国家的水资源安全保障大目标。
(一)国家水网工程
未来水资源的应对战略分四个方面,首先谈一下国家水网工程,从国际背景和战略需求来看,国际上也都搞这些事情,这个国家层面来看,我们有了南水北调,四横三纵,省级层面,像山东、山西15个省区都搞了这个省级层面的水网工程,从区域实践来说,像引汉济渭,泰安的调水工程,太湖的调水工程,那上百个之多。
先看一下国际发展现状,为了解决中西部洪水和西部干旱问题,美国计划从中部的密西西比河调水到西部的科罗拉多河,构建国家水网体系,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这个黑颜色的线就是美国规划的调水线路。再看澳大利亚,这是昆士兰州的水网,水网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多元化,对气候的适应性要提高25%,再有就是强调它的连通性,整个渠道、管道、运河的长度超过2万3千公里,再有就是饮用水管网要达到无所不至,再有就是工程的安全性,要求正常运行25年,这是水网的一些设计特征,水网要求水域要连通,水源要分区,疏水管线要连接完备。
再看看这个以色列的情况,从1953年到1964年以色列历时11年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网络系统,多种水源统一配置和调度系统,国家严格管控水资源的制度体系,由于以色列它是这个干旱区,蒸发量特别大,所以这套系统是建在地下的,深埋在地下是一套地下管网系统,系统要求做到开放和扩展,同时使用了一些前端技术,在经济上也要求尽可能的合理。右边这张图就是以色列水网工程的这个框架,从北到南覆盖全国。
咱们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和人口产业布局不匹配对国家水网的建设也提出了迫切需求。国家水网工程可作为国家水利改革和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抓手,社会发展水利基础的支撑能力,水网可以说是一个综合体现,同时还能履行现代社会水利管理职能,它可以作为一个系统平台,也是现代经济社会系统,四大基础性的网络之一。像这个现代的城市都要求有交通网、信息网、电力网再加上水网。这是现代大城市,现代经济社会系统四大基础性的网络之一。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建设一批骨干的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实现江河湖泊的水系连通,全面的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
这就是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东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和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通,构成了中国中部地区水资源三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这是省级层面,山东省的情况。山东省的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思路,明确形成了省级水网、区域水网和局域水网三级的水网格局。山西省提出了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元互补保障供应,丰枯调剂,结构合理、稳定可靠、配置高效,这是山西水网的这个总体思路,两纵十横。在各省来说,实施主要的调水工程已经干了15个省了,调水的总规模将近400亿立方米,这张图是全国15个省区建设省级水网一个示意图。
再看区域上的一些,比如引汉济渭,就是打穿秦岭,把秦岭南部的丰富的长江、汉江,长江最大的直流汉江的水穿过秦岭调到缺水的关中平原,从汉中,汉江上游调水到关中地区,对提升关中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构筑全省水资源配置平台,支撑全省乃至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这项工程有两座大型水库,两座电站,两座泵站,一个隧洞,分两段打,完了一个水网组成,这是这个引汉济渭的一个受水区,是关中城市群,包括54个市县区,土地面积5.5万平方公里,预计到2020年区域人口接近3千万,城镇人口达到1800万,它是关中平原,宝鸡、咸阳、潼川、西安、渭南五个地市联合供水,同时通过黄河的洹水对陕北的榆林和延安也有很大的好处,榆林和延安用水不够,现在黄河的水又受总量控制不能多用,通过引汉济渭,从渭河给黄河多一点水,这样子榆林和延安也能从黄河里边多取一点水,拿引汉济渭的水还给它,这样一个水量置换。像榆林和延安是陕北能源重化工的基地,这个引汉济渭系统为了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保护生态,到2020年规划调水是10亿立方米每年,2030年调水15亿立方米每年。引汉济渭工程的这个引水隧洞达到97公里长,最大的埋深2千多米,2012米,在世界上还是比较罕见的,超过了现有工程设计的规范,工程难度比较大。世界上单项长度第一的隧洞是芬兰时赫尔辛基的调水工程隧洞,总长120公里,最大的埋深很浅,才100米,世界单项埋深最大的隧洞是中国的锦屏二级引水隧洞,最大的埋深是2525米,但它的长度又不够,才16.7公里,咱们现在引汉济渭这个长度是相当长的,到100公里左右。
这个是泰安市的地市级的现代水网的一个建设方案,分一轴十县八横四纵,这么一个总体框架,一轴是一个外型轴,十条线路联系十个支流,八横四纵,互相连通余缺互补,这些水网都是三网合一的,就是防洪排涝网、供水网、生态用水网,这些网功能是统一的,联条的。这是太湖的这个河湖连通工程,加快太湖的水动力的循环周期。这张图显示的是太湖流域的水网。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
再有就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层次化的建设模式,分国家模式、区域模式和单元模式,我们管它叫CRB模式,C模式是国家模式,R模式是区域模式,B模式是单元模式。国家模式是宏观的,地区模式是中观的,单元模式是微观的。
国家模式,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水资源禀赋条件,决定建设重点。再有就是城市化、工业化地区在企业内部要构建工业企业的用水内循环体系,企业直接要发挥城市化地区建设大规模工业产业园区的优势,根据企业废水排放,污染物组成的不同,建立分类的废水处理厂,实行行业、企业间的水循环,建立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和促进经济发展。对粮食主产区来说,要发展节水高效的农业,像甘肃、新疆的主产区,河套灌区的主产区,汾渭平原的主产区,东北平原的主产区,黄淮海、华北平原的主产区,长江中下游的主产区,四川盆地的主产区,珠三角地区的主产区,这些都要发展节水高效的农业,对重点的生态功能区,要提高用水门栏,裁撤这个高耗水产业,充分利用矿井水资源等等,这些是具体的节水型社会的考虑。
另外还有单元模式,B模式就是对灌区、对企业、对社区、对学校分别考虑一些问题,对灌区来说是非充分灌溉采用节水新品种,搞非常规的水利用。对企业来说,是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回用,节水新工艺,水价调整,海水淡化。对社区来说,是计量收费,超定额累进加价,中水回用,节水器具推广,节水宣传;对学校来说,就是计量收费,IC卡管理,单元循环,一水多用,推广节水器具,大量搞节水宣传。
再看看这个实践的案例,节水型社会建设,按照两步,两个层次的总体部署推进,目前全国有100个国家级的试点和200多个省级试点,初步可归纳为四类典型案例,一个就是以二元水循环为架构的案例,张家港市,以四大体系建设为内容的案例是天津市,以制度系统建设为核心的案例是淄博市,以单元载体建设为基石的案例是上海市。右边这张图就是全国100个国家级的试点。
这是以二元水循环为架构的案例张家港市,2005年张家港市被列为全国节水型会建设试点,试点期间,在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指导下,创新建立了以二元三级水循环系统为构架的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二元一个是增加自然水循环的容量,控制社会水循环的取水量、排水量,减少二元水循环的污染存量,这是二元。三级就是宏观上要建立流域、区域的水循环系统,中观上,骨干河道和工业园区要建设好,微观上,末梢系统企业内的小循环要建设好。
这是四大体系建设为内容的天津市,四大体系是什么呢?就是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区域经济结构体系,以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管理体系,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目标的工程技术体系,以资源情势和文明程度相匹配的公众用水行为的规范体系,这是四大体系。
这张图是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案例,山东淄博,包括条文的规则,管理的设施,执行的体系,这些都加大了执行力,促进了城市节水。这是以单元载体为基石的案例上海市,上海市节水型的社会的建设,制订了区县的评价指标、考核办法,节水型社区,各小区的评价指标、考核办法,节水型校区、节水型工业园区、节水型企业评价指标、考核办法都制订了。
(三)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现在讲一下第三部分水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水利部的山西试点,通过试点,看一下全国各地的情况,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水利部已批复12个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其中山西是唯一一个省级的试点。山西的情况是什么样呢?一个是煤炭强省,但是了却戴上了污染的黑帽子,它是旅游大省,遍地的文物古迹,只能作为黑色背景的点缀物,因此要进行绿色转型,山西经济的突围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一个必然选择。2006年三月温总理视察山西,这是图片,温总理批示中也提到,山西最大的制约因素在水。
山西水生态修复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四个没有”上,没有其他一个地区的水生态系统受到如此长时间、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影响,从春秋战国开始,2500多年,累计开采了120亿吨煤,相当于平地刮去5厘米,第二个没有是没有其他的地方有深达1300米的水井,对地下水的开发已经到了极限,到了奥陶系的含水层,河北其他地区开发主要都还是第四纪,约一万年以来补给的地下水。第三个没有是没有其他一条河流像汾河这样连续12年断流,其中汾河的兰村段1996年到2007年连续12年年均断流天数超过250天,河床沙坑遍布,水功能的生态方面,基本功能都丧失了,再有就是没有其他一个省包括国外的州有84%的河段被严重污染。全国被严重污染的河段比例是27%,山西是全国的三倍多,所以山西的水生态修复难度是很大的。
山西水生态系统由两类自然生态系统和三种人类活动关键区组成。两类自然生态系统,一个是坡面的生态系统,晋西北黄土高原它的保护问题,再有就是河流生态系统,山西境内五条大河的修复问题,三种人类活动的关键区,是地下水开采区,六大盆地的保护,再有就是煤炭开采区的修复,再有就是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保护与修复的重点是五大河流地表水,一个是汾河,一个是沁河,一个是桑关河,一个是滹沱河,一个是漳卫河,其中汾河和沁河属于黄河流域,桑干河,滹沱河,漳卫河属于海河流域。再有就是六大盆地的地下水,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阳泉盆地,六大盆地,这张图上显示的很清楚,第三是十九个全域的盐溶水,包括晋祠、兰村、娘子关、辛安、神头、郭庄、古堆、绿林这些比较大名的大泉,十九个。这张图是把这十九个泉域都列出来了,遍布山西全省。在水利部的山西水生态修复的试点中,一共研发了五项关键技术,一个是湿地的修复技术,第二个是河流廊道的修复技术,第三是采煤区的生态修复,第四是水土流失区的生态修复,第五是岩溶泉域的生态修复。另外开展了六方面的技术的示范,这是汾河清水复流工程主要结点的这个布置图,这些小图片是清水复流以后的景观,前后都可以对比,再有就是娘子关泉域的保护,投资了1.48亿元进行了泉水出入区治理和保护,搬迁了娘子关电厂,投资了1亿多块钱。
(四)水资源应急管理
第四个方面,未来的应对战略就是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的这个应急管理,应急水源的储备。导致水危机事件主要是这么几方面,一个是洪水和次生灾害破坏常规的供水工程,像滑坡、泥石流,再有就是干旱导致的常年供水水源的竭,再有就是突发水污染事件导致临时性的水质型缺水,还有就是地震和战争导致的供水系统瘫痪,应对水资源危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增加应急的水源储备。
像美国的内华达州,为水资源储备设计了未来地下城的模型,地下城方案可以储存、使用和收集地下的河水资源。2012年沙特阿拉伯的国家水域公司也将在吉达修建第一个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库,蓄水150万立方米,耗资1.33亿美元,沙特国家水域公司计划要修若干个类似的战略储备库,蓄水总量要达到600万立方米,投资总额要达到5.9亿美元。
国内的水资源应急储备对这个海河和辽河地下水供水比较高的缺水流域,要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总量,禁止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南水北调的水置换超采的地下水,逐步恢复地下水涵养能力,增加地下水战略储备,对西北地区要加强丰水区生态保护和资源涵养,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流域的储水能力,增强应对干旱的能力。在西南部的丰水地区,要等等流域水资源的调控力,为应对极端干旱提供应急水源。
北京建成了四处的应急水源,累计向城市供水近30亿立方米,在连续12年干旱、人口剧增,南水北调推迟供水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保障了首都的供水安全,像马池口应急供水、怀柔应急供水、平谷应急供水、张坊应急供水,都是这些应急供水水源地。自2008年起北京开始实施从河北四库,就是太行山的岗南、黄壁庄、王会、西大洋,四座水库向北京应急疏水,每年引水四亿立方米。另外正在海淀的西山地区,平顺地区,房山的长沟南水北调管线、沿线建设新的应急水源地,开凿基岩井,保障2014年南水北调通水前北京的供水安全。
再看看山西它是咱们国家能源基地,它的供水安全关乎国家的经济命脉,山西自从1627年以来的380年中,发生连续的特殊干旱年两次,一个是崇祯年间特大旱灾连续17年,一个是清光绪初年的这个一次大旱灾持续了13年,山西现状的供水量60%以上是地下水,累计超采量达到109亿立方米,相当于把超采区十年的补给量提前透支了,当发生特大干旱时,山西地下水的储备严重的不足,因此山西拟新建两座大型水库,十座中型水库,增加地表水水源地,让地下水休养生息,作为战略储备水源,大型的像这个浊漳河的吴家庄水库,清漳河的下交漳水库,还有十座中型水库,沁河的,汾河的,滹沱河的。
四、水资源应对的关键科技支撑
下面,讲一下最后这一部分,水资源应对的关键科技支撑,关键科技支撑应该说为了全面支撑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有八个方面,要搞好这个科技支撑,一个是基础认知层面的,要有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的基础理论,还要进一步的宣传。第二就是摸清家底,进行变化环境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再有就是合理分配,把最小生态蓄水的计算和社会经济可用水量,水资源怎么给它配置好,再有就是高效利用,把社会水循环的模拟和蒸腾发量,ET控制的技术给它搞好。再有就是有效保护,把水化学过程的模拟和调控技术完善起来,这样水质、水量统一管理,再有就是生态修复,水生态过程的模拟和修复技术,科学管理,要把复杂水资源系统、综合调度技术和综合平台、流域水循环和伴生过程的模型系统搞好,这样就能全面的支撑国家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这是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的基础理论。它包括四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的模式,第二是变化环境下自然水循环的演化机理,第三是社会水循环它的系统的演化机理,最后是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作用的机理,这是整个的相当于一个基础理论的部分。
摸清家底是要进行新一代的水资源评价方法,新一代的方法首先是全口径的,就是基于降水评价把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统一地进行评价,过去的水资源评价,当前世界各国的水资源评价都仅仅围绕在地表水,现在对象是大气降水以及它产生的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第二方面就是层次化的评价,从水资源的有效性出发定义广义水资源,从水资源的可控性出发定义狭义水资源,从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出发定义最小生态蓄水量和水资源的国民经济可利用量。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就是要进行动态的,快速的评价,通过变化下垫面参数,评价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这张图是黄河水资源全口径进行的解析,从大气降水里面分成无效降水和广义水资源,从广义水资源里面分成土壤水和狭义水资源,土壤水里面分成被作物和植被直接利用、间接利用的水资源,狭义水资源里面分成生态水和经济水,经济水里面分成生活和生产用水。
这是海河流域现状下垫面用水条件下的水收支平衡,像整个总降水量,总蒸发量,地表截流、城市取水、农业取水、土壤蒸发、不透水水面上的蒸发、地下水开采、总入渗量,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壤中流、河川基流,给它统一的都计算出来。
第三个方面就是水资源的合理分配。要根据中国的特点,就是有干旱区,半干旱区,有湿润区半湿润区,还有极端干旱区,要根据这些不同的这个生态分区计算好生态的蓄水,同时在流域的水资源扣除了最必要的生态蓄水的以外,剩下的水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之间,在流域的上下游各个地区之间,在不同的用水目标之间进行水资源的配置,这些技术中国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包括用这一套技术国家提出了三条红线的控制,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是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入河排污这三条红线的限制。具体可以细化为七大总量过程的控制,地表水的取水量控制,地下水取水量的控制,非常规水的利用量控制,生态环境用水量的控制,入河湖海的水量控制,经济的蒸腾发量的控制,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现在中国已经有了基于七大总量控制的水资源量质联合的配置技术。
再有就是高效利用方面,高效利用是中国水资源的必由之路,也是节水型社会的核心。借鉴自然水文过程,分布式模拟模型的构建方法,要构建基于用水单元板块识别的社会水循环模拟模型,描述社会水循环的通量和循环过程,这个在今后几年也是一个重点的任务。这是高效用水社会水循环的模拟和ET控制技术,这几幅图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单纯的控制取水总量是没有用的,生态环境还是要受到破坏,又要控制取水总量,又要控制排水总量,这样才能够把生态搞好。
再有一方面就是有效保护,水量刚才都涉及到了,这个水质同样不可或缺,因此水化学过程的模拟和调控技术也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里边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是水化学过程模拟和调控水动力的方程,水质的动力控制方程。
再有就是生态修复,生态过程的模拟和修复,河流生态水文模型的结构,包括水动力学模型,水文指标,生态水文关系,生物完整性指数等等。
科学管理也是未来国家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真正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解决多目标用水之间的矛盾这方面非常重要的技术,现在建国60多年了,大江大河基本的水文测站也都建立起来了,全国8万6千多座水库,30万公里的堤防,一千多万眼地下水抽水井、机井,几十万平方公里的蓄之洪区,这些都可以统一地进行调度,像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全,能源安全,航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这些安全目标实际上它都是有冲突的,注重到了一个方面,偏好了一个方面就会忽视另一个方面,因此要用多目标的技术,通过综合调度把问题解决。
最后还要综合成信息化,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建立综合平台直接为管理服务,这是流域水循环和伴生过程的模型系统,包括二元水循环过程的模拟,水循环伴生过程的模拟。
现在这四部分就讲完了,我做一下小结。
我国水资源的自然禀赋并不是太好,人均占有量比较少,时空分布不均匀,暴雨、洪水和干旱、缺水并存,气候变化可能会使这种态势进步加剧,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础性问题。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以及极端突发事件问题突出,粮食安全,工业化、城镇化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任务也十分艰巨。为了保障科学发展进程中的水资源安全,协调开发利用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积极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当前最迫切的工作是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在长期迫切治水实践需求的推动下,中国水资源工程与科学技术,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水资源配置技术、水沙科学以及大型水资源调配工程技术等领域,今后咱们国家的水资源科学技术要面向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需求,着力构建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模拟与调控的科学技术体系。必须要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科学制订水资源安全保障的战略和应急水源储备战略,加大投入并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安全,遵循科学治水和依法治水的路径,中国有信心也完全有能力解决好自身的水资源问题。
【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现状与未来】推荐阅读:
浅谈:中国包装行业的现状和未来11-08
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10-02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0-09
开题报告-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和发展对策11-06
关于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06-18
2018-2023年中国酒类流通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06-27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与发展07-31
中国商业银行业务概述11-04
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招聘在线测试考试笔试内容和题型(会计类)08-09
中国动漫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