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慢病教案(精选10篇)
1.一年级慢病教案 篇一
灯塔小学一年级慢病健康教育教案
认识慢性病
执教人:
李君华
教学时间:2014年3月 教学班级:一年级(2)班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慢性病?
2、了解慢性病对人的健康的影响。
3、了解吸烟的危害。教学重难点: 了解吸烟的危害。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吃的,喝的越来越好,越来越丰富,随之而来的各种富贵病也日益增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都有哪些疾病?
1、教师出示:
A近视,狂犬病,红眼病。B胆囊炎,胆结石。C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D肠癌等
2、师:哪些疾病是由吃引起的?(生发言)教师小结: 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等等由吃引起。
二、讲解各种疾病危害。
1、师:哪些行为对人们的健康有影响呢?(生发言)(1)吸烟(2)饮酒过量(3)不恰当的服药。
(4)缺乏体育锻炼,或者突然运动量过大。(5)热量过高或多盐饮食,饮食无节制。(6)不接受科学的合理的医疗保健。(7)破坏身体生物节奏的生活。
2、教师讲解吸烟的危害。(1)教师讲解吸烟对人体的危害。(2)教师讲解吸烟引起哪十大癌症。(3)教师讲解吸烟可引起的九种疾病。
板书设计:
慢性病基本知识
一、常见的慢性病。
二、慢性病对人健康的影响。
三、吸烟的危害
灯塔小学一年级慢病健康教育教案
保护眼睛
预防近视
执教人:
李君华
教学时间:2014年4月
教学班级:一年级(2)班 教学活动背景分析:
1.通过调查我班视力状况及分析,知道近视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眼病,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学生在经历调查、搜集、整理信息、汇报交流、参与小组共同的活动中,了解近视的危害和造成近视的成因,合作探究出预防近视的方法。培养学生珍爱眼睛,保护视力。掌握预防近视眼的方法并养成科学用眼卫生习惯。教学活动目标:
1、体会眼睛在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认识近视的苦恼和造成近视的成因,掌握预防近视的方法。
3、向学生进行用眼的卫生保健教育,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教学重难点: 掌握近视的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教学准备:
1、课前了解眼睛的结构,调查家人、邻居、同学等近视的原因以及近视带来的不便。
2、教学用课件。
1、卡片、脸形图、眼罩 2.动画片《强强的眼睛怎么了》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课题:
1、猜谜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猜一个谜语,愿意吗?“白天开门,晚上关门,仔细看看,里面有人,是什么呀?”(眼睛)(真聪明)
2、游戏——《盲人画像》。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与跟眼睛有关的游戏。谁来?(一位学生上台表演)
听老师讲规则:在做游戏前戴好眼罩蒙住眼睛,在老师准备的脸形图上贴上眼睛、鼻子、嘴。听清了吗?拿好卡片,开始吧。打开眼罩看看贴得怎么样?其他同学可以评一评。
3、眼睛的作用
师:大家都觉得很好笑。其实,没有眼睛,我们的生活就会是这样子。这位同学的作品,也就告诉我们:眼睛是多么的重要。
师:大家来说说,有了一双美好的眼睛,我们能干什么?
生:明亮的眼睛能让我们看到美丽的风景,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能更顺利地做实验,生:有了眼睛,我们能看很多很多的书,生:有了眼睛,我们就能画出五彩斑斓的图画
生:有了眼睛,我们吃饭、出行都更方便 „„(注意学生回答问题,要求完整表达)
4、小结引入
师:是啊,我们正常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眼睛。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就不会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即使有了眼睛,不注意保护,近视了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和不便,所以我们要保护眼睛,预防近视。板书:保护眼睛,预防近视(齐读课题)
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一部动画片,看一看《强强的眼睛怎么了》。(设计意图:活动导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认识眼睛的重要性。)
二、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一)近视的原因
1、看动画片《强强的眼睛怎么了》
提问:强强怎么了?(近视了)
你是怎么判断他近视的?(生回答)
师:是什么导致强强近视的?(也就是近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把你们课前收集到的知识在小组中交流,各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汇报得最好。(小组活动,组长记录、汇报)(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师总结近视形成的原因(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相及打开课件)其实产生近视的原因很多,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素缺乏之外,更多的是不良的用眼卫生行为习惯所造成的。(1)读书、写字等学习习惯不好。(2)书本放得离眼很近。
(3)采光、照明条件不好(过强、过弱、光源的光谱与太阳的相差太大)。
(4)持续用眼的时间太长。(5)课桌椅的高度搭配不合适。
师: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了近视的人越来越多。
(二)近视会给你带来哪些危害及烦恼呢?
1、小记者采访,请近视的学生回答。
2、师总结近视给人带来的危害及烦恼。(出示课件)
师:是的,近视会给人带来很多危害及烦恼。老师做了一下总结,请看大屏幕。(指名读)
①视力低下,眼睛经常干涩和疲劳,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质量。长期戴眼镜,会导致生活、工作的不便。
②中高度近视,会导致眼球突出,眼睑松弛,影响容貌。③升学、参军、考公务员和找工作会受到限制。
④最主要的危害是,中高度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容易引发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出血和脱离而致盲。
师:因此,得了近视不能忽视,要积极预防。预防近视都有哪些方法呢?请同学们回答下面的问题。
(三)探讨预防近视的方法(出示课件)
1、看电视时要注意些什么?(人距离电视屏幕对角线的5倍,电视与人的眼睛保持30度的夹角,看电视一次一般不能超过一小时等)(这其间学生谈,师指出正确做法是:相及出示答案)
2、写字时要注意些什么?(眼睛距离本子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光线要从左上角照射下来,写字的姿势要正确等)学生对照要求做动作。(身体端正、自然,眼睛距离本子一尺,握笔姿势正确)板书:“三”个一
3、看书时要注意些什么?(不躺卧看书,不走着时看书,不在直射的阳光下看书,也不在光线暗淡的地方看书等)
学生对照要求做动作。(身体端正、自然,眼睛距离书一尺,双手捧好书本)板书:“四”不看
4、读书、写字一段时间后要注意些什么?(半小时后要休息一段时间,最好能看一看远处的景物)板书:“二”个要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用眼最多的是:读书写字,所以我们要有正确的读书写字的姿势。做到:(指着板书说)“二”个要 “三”个一 “四”不看
5、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师:谁还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1)注意眼睛清洁卫生(学生结合具体事情去谈)(2)防止意外伤害(学生结合具体事情去谈)
(3)良好的用眼习惯,合理饮食(学生结合具体事情去谈)(4)睡眠充足,保证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对于预防近视十分重要。(5)定期检查。(6)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师:是的,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了怎样保护眼睛,预防近视。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眼睛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一个感觉器官。(出示课件)眼睛对我们是多么重要,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国家把每年的6月6 日定为爱眼日,号召全社会的人来关注我们的眼睛健康。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养成了正确的爱眼、护眼习惯,大家都会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下面老师准备了各种用眼习惯图,请你们来判断对错。(课件出示)
1、几幅用眼习惯图片。
2、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当老师给大家出题,其他同学做手势。认为下面的行为正确的举手;错误的双手在胸前比个叉。谁愿意当老师?好,你来读题? 判断题:(出示课件)
①小明在做眼保健操还睁着眼。()
②强强每天放学回家经常拿妈妈的手机打起小游戏。()③小玲每天下午放学后和爸爸去参加体育运动。()④平平在看书时,眼睛与书本保持在30厘米的距离。()⑤放学了,几个同学在施工现场看电焊工的操作。()⑥过年了,扬扬和弟弟、妹妹一起在放烟花。()
⑦红红连续看书一小时就要休息15分钟,并看看绿色植物()
师:你们的手势给了我正确的答案,可以看出,很多同学懂得了应怎样爱护自己的眼睛,那就让我们一起改正不良的用眼习惯,让明亮的眼睛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吧。
(意图:学生的参与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学生踊跃谈体会,达到了预防近视,引起全体学生重视的目的。)
三、巩固新知
学生齐诵《眼睛保健歌》
看书写字姿势正,相距一尺要保证;
光线强弱要适当,眼保健操常进行。
观看电视应注意,屏幕高低要适宜;
夜间室内开小灯,距离不能少两米。
勤剪指甲勤洗手,不用脏手把眼揉;
脸盆毛巾要专用,防止沙眼少忧愁。
四、总结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想对你的眼睛说什么?(学生谈收获和感受)
师:通过今天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近视的内容和怎样爱护我们的眼睛,也知道了眼睛的作用很大很大。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欣赏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没有它,工作、学习都会受到影响和危害,所以,你们有没有信心把自己的眼睛保护好?(有)那就让我们一起高声呼喊“保护眼睛,预防近视”这句口号来结束今天的健康课吧!(全班一起呼号)
五、拓展延伸 师:最后,我想向同学们发出倡议,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队伍中来吧。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每年的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珍爱光明就是珍爱生命,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像爱惜眼睛一样爱惜生命,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眼睛。倡议如下:
1.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增强体质。2.关爱自己,做好眼睛保健操。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4.读书写字一小时,休息片刻或远眺。5.少看电视,不玩电脑,提倡户外运动。6.写姿势要正确,保证一尺一拳一寸。7.不在强光或弱光下看书。8.不在行走或乘车船时看书。
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拥有明亮的双眼,一起拥有未来的光明世界。附板书设计:
保护眼睛 预防近视
“二”个要 “三”个一 “四”不看
灯塔小学一年级慢病健康教育教案
红眼病安全的预防
执教人:李君华
【教学时间】:2014年5月 【教学班级】:一年级(2)班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红眼病的病因,症状,预防。
2、教育学生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文明习惯。【教学重点】:预防红眼病。【教学难点】:红眼病的病因,症状。【教学准备】:上网查找有关红眼病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请学生读课题
二、学习
请一学生读老师给的材料,学生边听边思考。师在黑板上板书下列问题:
1、红眼病是有什么引起的?
2、患红眼病有哪些感觉?
3、红眼病传播有何特点?
4、患了红眼病要注意些什么?
5、怎样预防红眼病?
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作适当的提示。
师小结:我们弄清楚了关于红眼病的几个问题,重点是第4和第5个问题。严格按要求去做就可免遭红眼病的危害。一旦染上红眼病,一定要按我们今天学得去做,不能勉强上学,否则,既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又容易传染给其他同学。
三、巩固提问
1、怎样预防红眼病?
2、得了红眼病后应怎么办?
灯塔小学一年级慢病健康教育教案
预防狂犬病
执教人:李君华
教学时间:2014年6月 教学班级:一年级(2)班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狂犬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并了解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预防狂犬病的方法及关键措施。
难点:狂犬病是怎样传播的?
三、教学过程
1、调查:哪些学生家养有小动物?
2、了解:养小动物的目的是什么?知道养小动物存在的危险在哪吗?
3、导入本课课题:预防狂犬病
4、学生分组对自行查找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5、请小组长介绍狂犬病的病因及传染源、传播途径,教师补充 狂犬病是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猫、狼等肉食动物,人因被病兽咬伤或抓伤而被感染,所以又叫疯狗病。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犬,病毒主要存在于这些病犬的唾液中,在发病前数天已具有传染性。如被病犬咬伤或抓伤,病毒就会通过被咬伤口侵入体内,也可是有病毒的唾液碰到了原来没有完全愈合的伤口而感染,也可是剥病兽的皮或吃病兽的肉而被感染。另外,狂犬病人的唾液中也含有病毒,因此狂犬病人也具有传染性。
6、师介绍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发病早期会出现低热、头痛、咽喉痛、疲倦、恶心等症状,跟感冒的症状非常相似,被咬伤或抓伤的伤口及其周围有麻、痒、痛的感觉,四肢还会有蚂蚁爬的感觉。
早期过后人会进入一个高度兴奋状态,出现恐惧不安,对声音、光线、风、水等刺激非常敏感,喉部发紧,吞咽困难,恐水、怕风、多汗、流口水等现象。其中以恐水症最典型,病人在非常渴的情况下也不敢饮水,因为一看见水或者听到水声甚至提到水字都会引起咽喉部严重的痉挛,进而不敢碰水及饮水。严重的会出现精神失常,幻视幻听,冲撞嚎叫等状况。这样的兴奋期一般会持续1~3天。兴奋期一过,人会慢慢的安静下来,痉挛发作也会停止,但是会出现全身瘫痪的现象,呼吸开始变弱并且没有规律,血压下降,昏迷,最后因为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7、如果不慎被小动物咬伤或抓伤,我们应该怎么办?
最好不要养小动物,如果有必要养就要给小动物定期打预防针 注意传染源,对发病的小动物要马上打死并且以火烧或者深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切记不能剥皮甚至进食在被病犬咬伤、皮肤伤口被病犬唾液感染、皮肤伤口被狂犬病人的唾液感染,一定要到医院接种狂犬病疫苗在被咬伤的时候,要立即挤压伤口进行排血,用肥皂水或者新洁尔灭冲洗伤口至少半小时以上,然后再用烧酒或者酒精涂擦伤口,伤口千万不要缝合或者包扎,最后及时到医院接种狂犬疫苗。
2.一年级慢病教案 篇二
以实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宗旨,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结合水平二(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花样跳绳“一带一跳”的动作要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在身心等方面得到锻炼。
二、教材分析
花样跳绳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因其花样多、趣味性强、锻炼价值较高、方便易行,深受大家的喜爱。“一带一跳”是众多花样中的一种。本课是水平二(三年级)花样跳绳第5次课,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是巩固学过的单人和双人花样跳绳动作,学习“一带一跳”动作。
本教材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好进出跳绳的时机,配合同伴连续跳绳的能力,发展学生身体的灵巧性和动作的协调性,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及弹跳能力。
本课虽然趣味性强,但跳绳毕竟是一项对协调性、安全性要求较高的体育运动,所以教学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经历跳会—会跳—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的过程,才可能掌握一定的跳绳技术和锻炼方法,这样,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熟练地掌握技术动作,从而体会到跳绳带来的成功喜悦,并积极地参与跳绳运动,去锻炼身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学好花样跳绳充满信心。
三、学情分析
水平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力的指向性较弱,学生喜欢学习运动技巧,表现欲望比较强,对体育活动有广泛兴趣,但兴趣容易转移。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在教学中,要安排灵活多样的跳绳练习,让学生人人享受跳绳,人人都有进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公平竞争的氛围,留给学生一定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由学练,在观察思考中得到启示,得到锻炼。通过榜样的示范,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动作,从而能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动作,促进各层次学生得到提高。课堂上还要让学生互相配合,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由此学生不仅身体得到锻炼,而且还能掌握更多的有关跳绳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流程
课堂以永登县非常熟悉的兰州拉面开头,顺势自然地用跳绳做起“兰州拉面”来,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师生始终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交流学习。在课的准备部分,播放《大家一起来跳绳》歌曲,学生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热身活动,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主课教学。基本部分的教学中,学生分别进行了1min并脚跳绳、单人及双人自由跳、“一带一跳”、闯关游戏、鸭子步行走游戏等,学习的内容由易到难逐步过渡,通过教、学、巩固等环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为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突破教学难点,采用教师示范、先分解后整体、榜样引领、鼓励教育、兴趣引导等方法。在结束部分,采用《让我们荡起双桨》作为放松练习的歌曲,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达到放松目的。
点评:
从技术动作教学走向运动能力教学
本课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的设计思路清晰、形式新颖、有创造性、有特色,导入设置合理;能根椐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技能等方面的有效发展。
采用“启发式”、游戏和竞赛激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准备部分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兰州拉面”为情境导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奋性,为迅速进入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和身体基础。
基本部分的练习方法和手段,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单人速度→单人花样→双人花样的练习为本课主教材“一带一”双人跳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有效地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闯关游戏”有利于巩固提高“一带一”双人跳的技能水平,体现了从技术动作掌握到技术运用能力的教学理念。游戏“鸭子步行走”能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符合身体素质“课课练”的教学要求。
结束部分,在《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的伴奏下,全班学生跳起舞蹈,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恢复。
值得商榷的方面:
1.学习目标设计欠缺发展体能的目标,如,通过本课练习,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弹跳力、灵敏性等。
2.基本部分的1min跳绳和单人花样跳绳(并脚跳、单脚跳),二者动作的完成有相同之处,选其中一个内容就可以,建议选后者,同时放到准备部分练习,在作为常规跳绳练习的同时,又达到热身的作用,还为本课主教材增加了练习时间。
3.关于双人花样跳绳的概念:双人花样跳绳包括单绳和双绳。本课教材双人花样跳绳——“一带一跳”不清楚、不明确。应该是“双人单绳一带一花样跳”。
点评人: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研员、
3.慢病与认知 篇三
慢病包括哪些病?
慢病首先是一个发病和患病时间长短的概念,医学上把病程超过三个月以上的疾病视为慢性疾病。但是,从疾病分类和防治的角度看,需要把慢病划分为两个范畴,一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二是慢性传染性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和各种癌症等,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慢阻肺、哮喘及各种恶性肿瘤;此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还包括运动系统慢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骨关节病以及口腔疾病和精神疾病。而慢性传染性疾病则包括结核、乙肝、慢性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等。
按疾病分类统计看,我国现有的慢病可能已超过2.6亿人,因为目前我国有2亿高血压患者、1.2亿肥胖和超重者、9700万糖尿病患者。如果把肥胖和超重者都算成病态,那么高血压等几种主要的非传染性慢病的人数就已超过4亿,再加上传染性慢病,患慢病的中国人就更多。而且,慢病的后果非常严重。中国45%的慢病患者死于70岁之前,全国因慢病过早死亡占早死总人数的75%。
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方式与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发慢病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不吃早餐、不吃蔬菜水果等;长期不锻炼或长期过度不科学锻炼;高强度地工作和身体较长时间地处在高负荷状态,或熬夜不睡觉;环境污染(如空气、水源、室内环境等污染);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如结核杆菌、病毒等感染。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的加快也成为我国慢病发病率快速上升的诱因。
尽管上述原因都是引发慢病的重要因素,但是,大量研究也证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才是慢病的首要原因。例如,在森林减少、生态破坏、空气污染、水源污染、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等因素中,每一种因素都可以导致慢病的发生。当人类生存的环境遭到全面破坏,生态处于极度恶化之时,慢病的大量出现就不可避免。因此,慢病是环境恶化和生态毁坏后的最直观和最典型的体现。
慢病认识的误区
过去,人们习惯于把慢病归结于不健康或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但是,世界卫生组织《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的全球报告却指出,目前人们对慢病的认识有很多误区,其中之一就是认为慢病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
为了充分理解并进而防治慢病,需要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认识慢病的一些主要误解予以说明。
误解一:慢病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慢病固然可以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但即便人们生活方式健康,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例如,由于环境污染,尤其是城市糟糕的空气或水污染,使得每个人的健康都会受到影响,从而诱发肺癌、心脑血管病等慢病。所以,准确地说,慢病并非只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而是由许多更为复杂的原因,甚至更多的是人与环境的冲突所引起。
误解二:慢病主要危害发达国家。恰恰相反,慢病目前主要危害的是发展中国家,因为五分之四的慢病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确实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盲目破坏生态和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引发大量慢病,但是这些国家采取了更多的保护环境的做法,并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慢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这对于中国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误解三:慢病主要危害富人。慢病的现实情况是,无论富人还是穷人,只要违反了健康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作息习惯等行为,都可以引发慢病。而且,一些研究表明,由于受环境恶化的影响和医疗保健的制约,穷人比富人更有可能患慢病,并因此而失去生命,或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但是,也有研究证明,尽管富人有较好的医疗条件,而且吃特供食品,但是,在环境恶化之下,没有谁会幸免于难。因为,污浊的空气是谁也躲避不开的,特供食品也并不意味着就完全安全。
误解四:慢病主要危害老年人。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各国的调查表明,几乎半数慢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慢病死亡总数的1/4发生在60岁以下人群。另外,全球现在大约有2200万5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就是主要的慢病,说明慢病是一视同仁地危害所有人。
误解五:慢病主要危害男人。这一误解与“慢病主要危害老年人”的误解是相似的。其实,慢病对男女两性不会有厚此薄彼的现象。例如,心脏病等疾病对女性和男性的危害程度几乎同等,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慢病患者中,女性占47%,男性占53%。
误解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应该先控制传染病,然后对付慢病。这种误解首先在于误认为传染病不属于慢病,但实际上慢病包括了相当多的传染病,如结核、乙肝等。另外,正是由于慢病的发病和病程较长,才需要提前预防。如果不能提前让公众预防慢病,最终会造成患者的终身性危害。而要等待传染病控制之后才对付慢病,则费用更大,造成的死亡人数更多。
误解七:慢病无法预防。这是一种因恐惧而产生的误解。由于慢病发病是一个相对慢的过程,而且开初症状并不明显,等到有明显症状,查出来就已经是晚期,如各种癌症。而且,大量晚期癌症的无法挽救和病人的去世,强化了人们对慢病的恐惧,反倒弱化了人们对慢病的警惕。事实证明,只要预防有力,80%的心脏病、卒中、二型糖尿病和40%以上的癌症都是可以避免的。
误解八:慢病的预防与控制费用太贵。这是因为人们患病,尤其是患慢病后治疗费用较高带来的错误认识。实际上,如同所有疾病一样,慢病预防的效果要高于治疗,预防的费用只不过是治疗的1/3,而且在慢病上,这一比例会更低。例如,一些预防心脏病并发症的药物,用较低廉的价钱就可以购买到。而生活方式健康并能活到百岁的人根本就用不着什么防治疾病的费用。
如何预防慢病?
针对慢病,中国卫生部发布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2012-2015)》,提出了多项2015年将达到的具体目标。
nlc202309011541
其中包括: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人群知晓率达50%以上,35岁以上成人血压和血糖知晓率分别达到70%和50%;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全国50%的县(市、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全国10%以上县(市、区);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下降到9克以下,成年人吸烟率降低到25%以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成人肥胖率控制在12%以内,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不超过8%。
另外,对于慢病的防治也有具体的目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40%;管理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达到60%;脑卒中发病率上升幅度控制在5%以内,死亡率下降5%;30%的癌症高发地区开展重点癌症早诊早治工作;40岁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控制在8%以内;全人群死因监测覆盖全国90%的县(市、区),慢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覆盖全国50%的县(市、区),营养状况监测覆盖全国15%的县(市、区)。
能否达到上述慢病防治的目标,关键在于有无合理的和易于落实的预防措施。例如,针对目前中国80%家庭人均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超标这一生活习惯,需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宣传慢病防治知识,寓慢病预防于日常生活之中,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此外,食品生产和加工部门更需要积极开发推广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的健康食品,引导生产安全、营养、方便、多样的农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引导并支持食品加工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推动实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促进健康食品开发和生产;商务部门倡导和鼓励食品销售企业开设健康食品专柜,引导消费者选择健康食品;食品企业、集体供餐和餐饮单位组织业务骨干人员学习掌握合理营养膳食知识并知晓不良饮食危害,逐步推行营养成份标识,提供健康食品和餐饮;教育部门将营养、慢性病和口腔卫生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监督、管理和保证中小学生校园锻炼的时间和质量。
不过,防治慢病的主要工作还在于个人。每个人首先要纠正对慢病认识的误区。例如,有的人认为,自己的祖父常吸烟还活到90岁,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一生吸烟,大约抽了3000公斤雪茄,但却活到95岁,因此没有必要改变吸烟的生活方式以预防慢病。
但是,这种认识的误区在于,一般人并没有丘吉尔所特有的抗病和长寿基因,二是今昔环境并不相同。在遗传、环境、体质、心态、食物等因素都可以决定一个人健康的情况下,当今恶化的环境已经让人健康受损,如果还加上人为的吸烟等有害生活方式,就既可能让人易患慢病,更不可能让人长寿。
【责任编辑】张田勘
4.论慢病管理的对象及方法 篇四
1 慢病管理的对象
慢病管理的对象是慢病管理行为、行动直接指向并欲改变的现象。从本质上讲,慢病管理的对象是人为划定的一个范围,它标明“管什么、不管什么”,因而慢病管理对象的划界不仅引领慢病管理的方向,而且决定慢病管理的成败。从目前的政策性规定看,慢病的管理对象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从目前公开发表的慢病管理实践研究报告看,慢病管理对象则不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且还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认知、行为、动机”。
对于将慢病管理对象视为“慢性非传染疾病”的观点,已经有学者注意到并指出其错误:“将慢性病人的管理等同于慢性病的管理。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仅仅是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健康档案,定期检测病人的血压、血糖并就此认为对这些慢病患者的管理就是对慢性病的管理。实际上,慢病管理是对慢性病人和高危人群的管理,包括对其合理膳食、行为习惯、健康心理等多方面的管理和干预;宣传正确的慢病管理理念、知识、技能,扎实做好慢病综合防治工作等。”[3]
把慢病管理对象从“慢性病”扩展到“慢性病人和高危人群”,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是,该学者在随后的解释中又把慢病管理对象局限为“包括对其合理膳食、行为习惯、健康心理等多方面的管理和干预”,忽视了社会环境对“慢性病人和高危人群”的影响,这显然是不妥的。从理论角度看说,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人的饮食习惯、行为习惯、心理等都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从实践角度看,人的行为改变需要有社会环境的支持,否则将难以进行。例如,一个因患病而受到歧视的人,如果不改变他所处的歧视性环境,他的心理是不可能健康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慢病管理的对象从“慢性病人和高危人群”再进一步扩展为“慢性病人和高危人群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这样,慢病的管理对象则应包括三个部分: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
(2)慢病患者对所患慢病的认知,患者因所患慢病而引起的消极心理状态,患者的与所患慢病相关的行为方式。
(3)慢病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这又可以划分为微观社会环境和宏观社会环境。微观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工作环境、朋辈群体、社区环境和卫生服务环境等。宏观社会环境主要指患者所处的阶层,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方式等。
上述对象涵盖了人的生理心理社会三类基本属性,现有的众多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生理心理社会属性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这表明如果单纯地对人的某一方面属性进行干预将受到其他两个方面属性的牵制,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即使在短期内能取得一定效果,干预效果也难长期维持。
2 慢病管理的基本方法
在明确了慢病管理对象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采用对应的方法进行有效管理了。对于生物医学意义上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的基本方法自然是生物医学的监测、用药以及监督患者执行医嘱。对于患者的心理干预,基本方法则为健康教育以改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进而改变患者的行为,对于心理动力不足的患者,则应采用心理干预以增强其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愿望、毅力等。对于患者的社会环境干预,基本方法则为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和政策评价方法等。由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属性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因此慢病管理需要采用综合性干预方法,即团队干预方法。干预团队至少应该由负责生物医学干预的医生和护士、负责心理干预的心理医生和负责社会环境干预的社会工作师构成,三类专业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慢病管理任务。
基于目前我国医学界对社会工作了解甚少,所以接下来对适合慢病管理使用的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和政策评价方法做简要的介绍。
根据2000年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召开了国际社会工作者联盟大会决议,社会工作是同时促进社会改变和个人问题解决并且能够带动服务对象增能、提高福祉的专业。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
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活动使得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分享经验以促进个人成长,并通过合作以追求社会目标的实现。在慢病管理中,可以按病种组建工作小组,如糖尿病患者小组、高血压患者小组等,也可以按照工作目标组建工作小组,如社会支持小组、教育训练小组、治疗小组等。小组工作的基本功能包括:(1)提供同伴支持以解除病患和家属在面对疾病时产生的压力;(2)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疾病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3)协助病患和家属解除所面临的压力危机;(4)协助病患和家属提升其社会心理功能;(5)解决人际冲突。[4]
“社区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主、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发展”[5]在慢病管理中,社区工作的主要功能有:(1)引领友爱互助的社区风气;(2)减少或消除社区歧视;(3)挖掘和培养志愿服务资源;(4)推动卫生福利制度的完善;(5)实施各种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等等。
肯德尼(John.C.Kidneigh)是最早把社会工作行政看作是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学者之一,他认为“社会工作行政可称为转化社会政策为社会服务的过程。此定义尚包括利用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所获得的经验以修正社会政策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双向的过程:转化社会政策为具体社会服务的过程以及利用经验以建议修改政策。”[6]在慢病管理中,社会工作行政方法的主要功能有(1)慢病项目管理;(2)慢病相关政策制定、评价和执行。此外,对于宏观社会环境的干预是通过对社会结构状况、发展方式等对健康的影响评价来实现的,我们把这也归入社会工作行政范围。
3 我国目前慢病管理的现实及其趋势
3.1 我国目前慢病管理的主要方法
从我国目前的慢病管理实践看,慢病管理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目前较为普遍,是采用生物医学的管理方法,也就是对社区内的慢病患者进行普查、建档,记录病情的转归情况并给予用药指导和必要的干预以提高患者对医嘱的遵从性。这种方法仅仅从生物医学角度对慢病进行干预,而忽视了慢病的心理、行为、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因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二种方法则是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患者的认知行为干预。所谓的认知行为干预就是通过向患者传递健康知识以改变患者的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干预方式。认知行为干预的基本假设是如果患者接受了健康知识,了解了慢病的危害以及不健康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慢病之间的关系,患者就会改变自己的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但在该模式指导下的健康教育行动往往无法避免有知识、无态度或者有态度、无行为改变的问题。究其原因,可能‘知识→态度→行为’这种理论上的线性模型,在现实中未必尽然,人们面临着改变行为的心理障碍。”[7]
第三种方法则是心理动力干预。心理动力干预是在前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心理学的动机谈话技术帮助患者发现内心矛盾、制定行动策略、促进行为改变。对该项目的评价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和稳定的改变,更积极地参与包括走路在内的身体锻炼,加强了对自身血糖的管理,并能有效地监测糖尿病症状[7]。这个干预方法已经在北京是丰台区全面推广[8]。
3.2 我国慢病管理方法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慢病管理从单一的生物医学干预开始到最近正在试点推广的心理动力干预,已经呈现出越来越综合的趋势。但是,这个趋势并不是在生物医学心理模式理论引导下的自觉行动,而是在实践研究中总结出来的。例如,认知行为干预方法的应用是因为生物医学干预的效果不理想,而心理动力干预则是因为在认知行为干预过程中发现了患者心理动力不足并影响干预效果。这种科学探索精神虽然值得肯定,但是在慢病管理规划过程中不是首先进行必要的理论研究,而是跟着过去的经验走,这种做法却也反映出我国卫生服务领域中重实证、轻理论的经验主义做派。毫无疑问,这种做派会给我国医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延缓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速度。
从发展趋势看,心理动力干预方法必将被拓展为更为综合的、融生理干预、心理干预和社会干预为一体的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所取代。从理论角度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表明患者的行为和心理要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只干预个体的方法即便能够取得短期效果,在不改变患者所处环境的条件下干预效果也难以保持。从实践研究的角度看,心理动力干预研究已经发现“患者在自我感觉方面的改变,如患者在‘最近4个星期内’的‘感觉’、‘体验’、‘发生一些事情的程度’及‘糖尿病管理’,两组较干预前均有差别,但两组间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看,这个研究发现表明如果不对患者的所处环境进行干预而仅仅对患者个体实施干预,将难以改变患者的自我,而消极的自我必然会给心理状态以消极影响并最终消极地生理活动。可是令人遗憾的是,研究者的解释却是“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研究样本量不够大、观察时间还需延长,或者是健康教练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可通过观察干预后12个月的效果、扩大样本量以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健康教练的作用来解决”[7]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国内以及国外一些国家慢病干预中虽然冠名为“###俱乐部”或“###会”,但从其对干预方法的介绍看,干预行动仍然主要或仅仅限于干预者和被干预者之间,而未关注患者之间的相互干预。因此,这种干预方法与把干预对象真正组织起来利用集体的力量对患者及其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行干预或追求社会目标的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等方法是有本质区别的。
参考文献
[1]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ty/digest2009/T1/sheet024.htm.
[2]胡建平,饶克勤,钱军程,吴静,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经济负担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3:189-193.
[3]魏占英,将共同学习方法引入社区慢病管理的构想[J].医学与社会,2009(22)7:45-47.
[4]莫藜藜著.医务社会工作[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122.
[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范志海,阎更法.社会工作行政[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7]陈亚娟,张拓红,李志新,等.“快乐生活俱乐部”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9A:2823-2825.
5.慢病,找中医瞧什么? 篇五
邵念方,山东省中医院心病科主任医师
擅长:心脑血管病包括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心绞痛、半身不遂及老年病等。
冯建华,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擅长: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减退、代谢综合征等内分泌紊乱等疾病。
由济南国医堂医院主办的,以“国人国药国医堂 济民济世济天下”为主题的“2014中国山东百名名老中医公益国医文化节”在济南举行。103名著名老中医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1000多名参会人士出席启动仪式。
中医在我国绵延几千年,而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西方医学逐步占据了统治地位,中医的传统疗法反而湮没不彰。在此次活动中,百名名老中医齐聚一堂,发出了中医有力的声音。即便是在高血压、高血脂等领域,中医也体现着独特的价值。
糖尿病,
中医重在预防治疗并发症
“靠吃中药来降糖?效果其实并不像西药那么立竿见影。”擅治内分泌疾病的冯建华主任医师坦然相告。“中医治疗糖尿病,更主要的领地是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上面,如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的治疗上。”
冯建华介绍,像糖尿病肾病患者,已经发展为尿蛋白、血压特高、双腿水肿、全身无力等症状,这种情况,单纯控制血糖,肾脏功能也很难恢复正常。这些失调,就需要用中药来调理。研究发现,如果患者在疾病早期就进行中药干预治疗,进行化瘀逐痰,对于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都会有一个相对的制约,可适当延缓或减轻并发症。
只是,对于胰岛素依赖性患者来说,单纯中药治疗就不太适合。这是因为这类患者自身没有或仅有极少量的胰岛素产生,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会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
通过西医来达到血糖指标,通过中医来改善体质,两者结合往往能达到良好效果。冯建华提醒,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方法,清淡低脂饮食,适量运动,心态平和,避免大吃大喝的“土豪”生活,都是防止糖尿病的根本。
心脑血管病,
中医重在减少发作改善症状
很多患者都有这样的情况,吃药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病情却总是反反复复,头晕头疼等症状也不见缓解,像改善高血压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控制心律失常等,都可以通过中医来调理。
邵念方介绍,曾诊治一位女干部,尽管一直服用多种降压、降脂和软化血管的西药,但总有胸闷气短、头晕眼花、下肢麻木的症状。而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则是忧郁烦恼伤了肝,肝阳上亢导致头晕眼花,肝气郁结导致胸闷气短,肝阴虚导致下肢麻木疼痛,选用中药滋肾养肝,则从根本上缓解症状,用了一段时间的中药,效果得到缓解。
除此之外,西药的毒副作用,也往往导致很多患者用药不能持续。像高血脂患者,尽管西医降血脂效果较好,但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完全可以借助中医辨证来施治。很多患者在中医治疗后,感到自身症状减轻,血脂也随着降低,但也有一些患者,感觉症状减轻了,化验血脂的值反而增高了。像这种情况,其实是由于药物的作用,使黏在动脉内壁上的血脂冲刷下来,未能及时排出体外所致,过一段时间必能下降。
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重在辨证施治,治疗和调理相互结合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人体损害性极大 的一种疾病,曾经有人称为“不死的癌症”,听起来很可怕,事实上,类风湿在目前来说是一种难治之症,但并不是不治之症。
中医治疗类风湿和西医治疗类风湿是不相同的。首先对类风湿的概念上,有不同之处 ,所以在治疗时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中医认为,该病为平素过食膏粱厚味,以致湿 热内蕴,复因外感暑、湿之邪,侵袭经络、气血不能通畅而出现热郁瘀阻症候,反复发作可致瘀血互结,阻滞经络,长期不愈,则耗气伤脾,气血俱亏。
西药治疗类风湿起到的是一个控制、缓 解的作用,而中药则是从人体整天免疫系统上调理的一个过程。中医作为祖国的国粹 ,面对痹症,表现出了他强大的优势,辨证施治,治疗和调理相互结合,更是切合了类风湿的治疗特点。
6.老慢病度夏有学问 篇六
心脑血管病:安全度夏“七”注意
一、降温要缓步来。切忌突然进入低温房间,否则将造成体表血管突然大面积收缩,血压波动剧烈。
二、警惕“魔鬼时间”。每天6时至11时,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开始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血黏度上升,心血管病人在这一时间段内尤其应注意避免大运动量和情绪波动。
三、三个半分钟。起床时应先在床上躺半分钟,然后坐起半分钟,再双腿下垂半分钟。
四、常饮绿茶。心脑血管患者不能跟普通人一样渴了才喝水,而应主动补水。又因绿茶有防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是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首选夏季饮料。
五、膳食以“红黄绿白黑”通吃最好。“红”是指红葡萄酒,“黄”指黄色蔬菜,“绿”指绿叶蔬菜,“白”指燕麦粉、燕麦片,“黑”指黑木耳。
六、勿暴饮冰水。猛喝冰凉饮料来降温会引发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七、午睡半小时。
糖尿病:防止低血糖是关键
一防停药。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夏季食欲不振而每日只吃两餐,又因为怕出现低血糖而不再吃药或打胰岛素,这是不正确的。糖尿病患者要坚持进行正规的治疗,绝不能自作主张减食、减药。
二防中暑。糖尿病患者进行体育锻炼应选择清晨与傍晚,或增加一些室内活动,如游泳、跳绳、跳舞等。
三防脱水。及时补水是糖尿病患者安度盛夏的重要保证。每天最少饮水1500毫升,如果活动量大出汗增加,还需要补充额外的水分。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每日坚持低盐饮食的患者,应注意出汗增加时适量补充盐分。
四防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外出时尽量不要穿露脚趾的凉鞋,也不要穿太硬的鞋。在家中即使很热也不要赤足行走,至少需要穿上纯棉袜子。每天晚上洗脚并仔细检查足部,防止发生损伤。
五防过食。面对水果的诱惑,糖尿病患者每天要安排好水果的种类、数量,既可补充人体所需的果胶、矿物质、维生素,又不会因热能超标而影响血糖控制。
长期卧床:尤防褥疮
夏季,长期患慢性病的卧床老人,极易发生皮肤溃烂和组织坏死而形成褥疮,因此,应加强对病人的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具体措施是:
勤翻身:翻身可防止病人同一部位长时间持续受压。一般两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以免擦伤皮肤。骨突起部位,应加用海绵垫,有条件者可垫上橡皮圈,以减轻局部受压。
勤换洗:对大小便失禁的病人,要及时清除排泄物,避免因潮湿刺激皮肤。对被排泄物污染的衣服、被褥、床单等,应及时更换,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卫生,以免感染。
勤整理:要经常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柔软。每次老人翻身时要注意整理床面,使之平整,无杂物,防止擦伤皮肤。
勤按摩:主要是按摩好发褥疮的骨突出部位。按摩时用手掌紧贴皮肤,压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做环形按摩。按摩后涂用5%酒精或红花油,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发生。
7.基于移动健康技术的慢病管理研究 篇七
慢性疾病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和慢性传染性疾病 (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等) ,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慢性疾病 (以下简称“慢性病”) 流行呈上升趋势, 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首要公共健康问题。在中国, 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 导致的死亡已经超过我国总死亡的85%, 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 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若不及时有效控制, 将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1]。由于慢性病自身的特殊性, 其管理重点主要放在急性发作期前的治疗防护, 然而由于我国社区医疗保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存在, 医护人员与病人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 导致信息受阻, 患者依从性差, 无法充分发挥自我管理效能, 也大大影响了慢病管理的健康产出。如今, 随着电子健康信息技术 (e Health) 不断在临床领域取得新进展, 人们也将目光看向了慢病管理领域, 而移动健康 (m Health) 的出现与介入恰为慢病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1 移动健康技术概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移动健康是电子健康 (e Health) 的一部分, 涵盖了通过移动电话、患者监测设备、个人数字辅助设备 (PDA) 及其他无线设备等移动设备提供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操作服务[2]。目前, 移动健康技术在个体与群体水平连续健康监测、健康管理与预防、慢病自我管理、医疗学术强化、减少门诊流量、打造个性化医疗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不俗的进展, 其按照技术层面可分为移动智能终端与健康应用程序、可穿戴体征检测技术、辅助网络、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技术[3]。
全球范围内的领导人和决策者正在大力鼓励使用移动健康技术, 澳大利亚、欧洲、韩国、美国都在尝试就移动健康领域提出新的政策, 加拿大、美国、荷兰、芬兰等国纷纷将移动健康技术应用到医疗系统并逐渐扩展到慢病管理领域, 且已取得一定成效。美国卫生保健与质量管理局 (AHRQ) 在2008年与2012年循证报告中都曾建议使用移动健康技术作为支持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工具, 大量由AHRQ开展的系统综述也都表明电子健康信息技术工具可以提高病人参与程度与健康产出[4,5]。由此可见, 利用移动健康技术协助慢病管理将成为趋势。
2 我国慢病管理现状
目前, 我国慢病管理工作在政府主导、网络化管理、信息化支撑下已逐步展开, 初步实现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精细化,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慢病患者数量、增长率以及健康维护费用仍然不太乐观, 距离想要真正改善健康产出, 实现慢病管理有效防治也存在不小困难, 这些困难除去经费不足, 制度不完善等, 更直接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慢病管理网络尚未健全健全的管理网络是慢病管理的基础, 目前, 国家尚没有在全国建立类似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的慢性管理网络, 而居民健康档案更是整个网络的重中之重, 但我国居民健康档案缺乏统一管理, 慢病监控系统、防治平台也属于割裂状态, 这使得慢病管理信息难以及时获取, 碎片化现象严重, 防治处于分离状态, 单病种、单线条管理问题十分突出。
(2) 社区卫生服务缺乏高层次、专业化、高素质队伍开展社区慢性病管理需要的是全科医师、社区护士、预防保健医生, 目前社区卫生工作者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有限, 教育程度参差不齐, 缺少主动服务意识, 加剧了慢病管理难度。
(3) 慢病患者依从性差, 自我管理效能低下慢病管理健康产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对于疾病本身认知度以及治疗参与度, 但信息不畅使得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困难, 很难产生交互作用, 患者自身也缺乏自我管理意识, 积极预防与治疗观念较差, 最终导致慢病管理健康产出不理想。
(4) 现有服务模式与慢病管理宗旨不对称慢病管理的宗旨是急性发作期前的治疗防护, 而现有的慢性病患者依靠的主要服务模式, 即医生诊所和医院, 是长期以来为治疗急性病而建立的, 他们通过治病而非维护健康来赚钱。医疗服务者并不会因为提供鼓励、监督其坚持治疗等自然活动而得到支付。超过9000个计费代码对应着一个个单独的诊疗程序和护理单元, 但却没有一个计费代码表示患者坚持治疗、好转情况或是否帮助其保持健康, 这本身与慢病管理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造成了服务效率低下, 费用高昂的局面。
3 移动健康技术应用
建立任何有效技术应用的前提是对服务对象进行正确的定义与分类, 众所周知, 各种慢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因此, 在说明移动健康技术应用如何帮助解决上述问题之前, 需要先区分界定不同类别的慢性病需要的不同管理模式。
基于上述原因, 本文综合常见慢病症状, 构建了慢病患者依从性影响因素模型, 如图1。该模型由两个维度组成, 纵轴代表的是患者通过依从治疗来避免疾病症状的内在动机, 其动机的主要激励因素是患者对症状严重性和及时性的感受程度, 比如, 尽管近视佩戴眼镜很麻烦, 但几乎所有被诊断需要佩戴眼镜的患者都会依从建议, 否则就会视线模糊, 相反肥胖或者高血压患者不服药或者不遵守规定的膳食指南, 不会立刻感受到不依从治疗的后果, 短期内不会影响日常生活, 后果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横轴表示决定慢病服务管理模式合适与否的第二个因素, 即治疗方案要求患者改变行为习惯的幅度, 对于模型左侧的疾病, 患者坚持吃药就能达到治疗目的, 相反, 模型右侧的疾病为了有效控制疾病的症状与并发症, 需要患者进行广泛的行为改变。需要注意的是, 哮喘作为基准位于模型中间是为了相互对比, 解释其他慢病的位置安排。
根据两个维度的区分, 我们将模型分成四个象限, 分别代表“技术依赖型疾病”;“行为依赖型疾病”;“即刻发作型疾病”;“延迟发作型疾病”。我们发现, 模型左上角 (即刻发作&技术依赖型疾病) 患者如果不依从治疗, 病情就会立刻发作, 因此大多数患者都会配合治疗, 医疗机构只需安排后续检查来检测病人健康即可。而处于其它三部分的疾病患者依从性较差, 多伴有并发症发生, 健康产出不太理想, 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需要新的慢病管理模式, 而移动健康技术的应用恰巧可有效解决当前问题。
3.1 行为依赖疾病的患者网络
患者网络的本质是利用互联网通过每位慢病患者身上的“标签”与数据使患者们能更容易找到处于类似情况中的人, 参与者们交换信息, 彼此监督, 从而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该模式在西方国家已经初具规模与成效。由Lee等人[6]基于网络创建的锻炼和饮食自我管理平台为癌症幸存者提供了一个有据可循的慢病管理手段, 为提高患者的健康产出带来了方便。该患者网络由五个层面构成, 引导部分简单说明了该患者网络的相关内容;评估部分通过患者输入自身患病情况、身体指标、锻炼与治疗方案及动机等相关信息完成对患者的评估并记录在案;健康教育部分后台专业人员按照患者的动机水平和病情发展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在线教育和指导;虚拟社区部分系统按照患者输入的信息自动为患者匹配情况相似病人, 构成患者虚拟社区, 参与者们交流慢病管理经验, 彼此监督与鼓励, 最终达到的患者可以参与其中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反馈系统根据患者的执行情况借助于短信服务平台对患者给予及时反馈。该平台通过对29名乳腺癌患者的阶段性测试, 提高了癌症患者的治疗和饮食依从性, 展示了其在慢病管理尤其是行为改变方面的效能。除此之外, 美国医学会杂志 (JAMA) 关于糖尿病在线社区的报道发现使用患者社交网络可以督促患者低血糖检测以及增强自我管理效能[7], 而在美国像“Tu Diabetes”或者“Patients Like Me”这样的虚拟社区已经支持成千上万的人进行慢病管理。
3.2 健康管理应用程序
糖尿病患者每年仅与医生会面2小时, 剩余8758小时完全对病情进行自我管理, 这样的情况在慢病患者中每天都在发生, 而健康管理应用程序的出现与普及极大程度了提高了病人的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效能。以美国个人健康管理移动健康公司Well Doc为例, 其研发的基于手机应用和云端大数据收集的糖尿病管理平台Blue Star于2013年6月上市, 它是第一个作为处方药通过FDA审批的移动APP, 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除去糖尿病之外, 移动健康在其它慢性病种的应用也颇为广泛, 研究发现糖尿病、肥胖症和心理疾病是移动健康应用最多领域[8]。在应用整合方面, 诸如苹果、三星等公司纷纷开发了自己的移动应用健康平台, 可以收集和分析用户健康数据, 如血压和血糖等。具体实施上, 移动健康运营商之间, 运营商与医疗机构之间相互合作, 力图打破健康管理应用程序数据孤立、片面的僵局, 通过整合多款监测应用, 对用户健康进行全面的了解。
全球医疗信息服务佼佼者IMSHealth公司日前发布了一篇公开研究报告, 对大众关于海外移动健康APP认知与使用情况作了详尽调查。报告显示, 可将APP按照功能分成两大领域, 一类是健康养生类, 如健身和饮食, 另一类是疾病管理与治疗介入类, 像用药提醒等。前者占了三分之二, 由健身、生活习惯、心理压力、节食与营养组成, 疾病治疗管理类占据四分之一, 而这些功能均是日常慢病管理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9]。
3.3 延迟发作疾病的可穿戴检测技术
可穿戴式技术或可穿戴式设备是指一类将移动计算、传感器和无线通信等技术与衣服或饰品等方便人们携带的物品整合在一起的电子或信息技术。大多数延迟发作疾病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前并非十分关注自己生命体征, 这违背了慢病管理的原则, 为了保证慢病患者免受并发症的折磨, 患者必须学会使用高技术性产品进行自我监测, 而可穿戴式体征监测技术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以糖尿病为例, 患者可以根据最近的血糖度数来调整胰岛素用量, 自行注射, 并控制自己的饮食分量与时间, 对自己的体力活动保持监控, 最终形成一套个性化的血糖控制方法。与此同时, 患者、护理人员及主治医师还可利用移动设备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 所有的信息交换都基于当地的医疗机构数据处理中心, 他们之间通过短信或邮件进行日常咨询, 完成对生命体征和各种视频材料的传送, 医护人员根据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决定直接入户处理还是通过远程通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和护理支持。如今该技术正逐步向小型化、集成化、携带化、长时间监测等方向发展, 而其监测的生命体征参数也越来越多样, 包括血糖水平、血压、心率、心电、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除此之外, 越来越多的设备能同步实时地自动收集数据, 与健康应用管理程序整合并传输到云端进行监测与分析, 患者从而能得到及时反馈。
4 结语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大众健康素养的提高, 移动健康技术在慢病管理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量研究也表明移动健康技术对于慢病管理健康产出有促进作用。然而我们仍需要清楚的认识到, 对于慢病患者来说, 疾病诊断、给出治疗方案与确保患者坚持治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业务, 必须有机构和机制保证两种机制无缝对接, 政府、医疗机构等部门理应承担更多责任, 而就移动健康技术自身而言, 患者隐私、商业模式等问题仍然存疑, 但总而言之移动健康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对于我国慢病管理现状来说是新的契机, 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等.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 (2012-2015年) .2012-05-08.
[2]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mHealth-New Horizons for Health Through Mobile Technologies[R].Geneva:WHO, 2011.
[3]Kumar S, Nilsen W J, Abemethy A, et al.Mobile Health Technology Evaluation:The mHealth Evidence Workshop[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13, 45 (2) :228-236.
[4]Jimison H, Gorman P, Woods S, et al.Barriers and drivers of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e for the elderly, chronically ill, and underserved[R].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2008, (175) :1-1442.
[5]Finkelstein J, Knight A, Marinopoulos S, et al.Enabling patient-centered care through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R].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2012, (206) :1-1531.
[6]Lee KM, Park HA, Yun YH, et al.Development and formative evaluation of a web-based self-management exercise and diet intervention program with tailored motivation and action planning for cancer survivors[J].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13, 2 (1) :1-11.
[7]Weitzman ER, Kelemen S, Quinn M, et al.Participatory surveillance of hypoglycemia and harms in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J].JAMA Intern Med.2013, 173 (5) :345-51.
[8]Fiordelli M, Diviani N, Schulz PJ.Mapping mHealth Research:A Decade of Evolution[J].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13, 15 (5) :e95.
8.慢病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篇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136例均为我院2009年3月~2011年6月心血管门诊、体检门诊的患者。其中男75例,女61例,随机分成慢病管理组(70例)和对照组(66例)。两组年龄、性别、吸烟、体重、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史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制订的诊断标准[2];(2)血压水平分级为Ⅰ级和Ⅱ级;(3)危险分层为低、中危者;(4)患者能在本地生活一年以上且能按规定时间就诊。
1.3 干预方法
(1)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进行医嘱。(2)慢病管理组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慢病管理:建立患者档案,评估患者高血状况;定期健康教育,包括疾病认识、饮食和运动指导等;定期文档管理,跟踪患者用药、复诊、自我护理情况;自我护理与自我管理。(3)对照组,仅给予一般健康指导。进行6个月随访。
1.4 观察指标
1.4.1以问卷方式调查患者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高脂饮食、高盐饮食、运动、情绪)、疾病认知(日常生活方式对疾病影响、药物治疗的必要性与依从性、疾病自我管理、自我血压监测等)及监测血压控制情况。
1.4.2采用WHO“生存质量测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3],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环境领域四个部分,得分越高,生存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5.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疾病认识情况比较
经6个月的慢病管理后,慢病管理组对疾病认识达标率为100.0%,对照组为84.8%,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1
2.2 两组生活方式情况比较
经6个月的慢病管理后,慢病管理组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高脂饮食、高盐饮食、运动、情绪)有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5,(2)P<0.01
2.3 两组血压控制水平比较
慢病管理组血压控制率为92.86%(65/70),对照组为56.06%(37/66),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2.61,P<0.01)。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价比较
慢病管理组生活质量评价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环境领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1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血压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08年的数据显示[4],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达8 346万,约每2个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已成为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将血压控制合适的水平以防止或逆转高血压所造成的靶器官损害,推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非药物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6]。
慢病管理是指组织慢病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为慢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医药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7]。该模式能全方位、多角度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服务,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主动积极干预,并且传播医药卫生知识,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相关疾病认知、用药指导以及人文关怀,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通过健康管理,有利于增强患者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理念,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去除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最终依靠自我管理,提高生活保健和疾病预防能力,从根本上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8,9]。
本组资料显示,慢病管理组对疾病的认识率达100.0%,优于对照组的84.8%(P<0.01);慢病管理组生活方式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慢病管理组血压控制率为92.86%,优于对照组的56.06%(P<0.01),提示通过慢性健康管理,患者充分认识了高血压的危害及非药物治疗的意义,积极采用非药物治疗手段,生活方式得到了明显改善,并且提高了药物依从性,因此血压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本组资料显示,慢病管理组生活质量四个领域均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通过慢病管理干预,患者改变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调整了心态、改变饮食习惯、增加了适宜的体育锻炼,特别是自我保健意识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体会到:通过护理人员参与到高血压的慢病管理中有于利全面掌握患者的健康资料,同时针对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对患者反馈信息进行及时调整,有利于采取个性化的方案,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增强了与患者沟通,加强了对患者管理;同时通过沟通也提升了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促进了和谐的医患关系。
摘要:目的 探讨慢病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3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慢病管理组(70例)和对照组(6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慢病管理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慢病管理。观察患者生活方式、疾病认识、血压控制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6个月的随访。结果 慢病管理组对疾病认识达标率为100%,优于对照组的84.8%(P<0.01);慢病管理组患者生活方式有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P<0.01);慢病管理组血压控制率92.86%(65/70),优于对照组的56.06%(37/66)(P<0.01);慢病管理组生活质量评价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开展高血压患者的慢病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率,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且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和谐了医患关系。
关键词:高血压,慢病管理,生存质量,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刘艳容,何金爱,余健.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9,(12):1938-1939.
[2]刘力生,王文,姚崇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J].中国社区医师,2010,18(26):9.
[3]钮伟芳,李杰.WHOQOL-BREF在抑郁症病人中的应用分析[J].疾病与精神卫生,2009,9(1):53.
[4]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共识专家委员会.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9):641-652.
[5]王海燕.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护理的健康指导[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8):691-692.
[6]凌浩青,陈凤华,陈永群,等.张江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9):1616-1617.
[7]高志娟,马翠霞.糖尿病慢性病管理门诊运作模式探讨[J].现代医院,2011,11(7):153-154.
[8]林晓篙.健康管理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1):1748-1750.
9.慢病老人最好别染发 篇九
年轻人染成彩色的致病概率相对低一些,这与彩色染发常常采取挑染,往往不接触头发根部与头皮的接合部有关。而中老年人白发较多,需要大面积甚至全头染黑,导致皮肤年复一年地吸收着染发剂,加上自身体质基础相对较差,代谢减慢,因此更容易过敏、致癌。
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应慎重染发;患有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疮疖、皮肤溃疡、血液病及肿瘤的病人,更要远离染发。
如果实在想染发,应尽量去专业美发店;染发前要做皮试;要选择半永久性染色剂。中老年人染发不宜太频繁,也不要频繁更换染发剂,因为每种染发剂添加的化学成分并不完全相同,如果频繁更换,接触多种化学成分,也会增加致病、致癌的几率。如果染发后出现头皮痒、头皮红肿、皮疹等症状时,应停止使用该染发剂,如果出现头晕、乏力等全身症状时,提示可能有全身毒性反应,建议及时到医院检查。此外,经常染发的老人还应定期到医院做体检。 (责编:辛娅)
10.一年级慢病教案 篇十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收治的高血压患者2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2例,女108例。高血压患者诊断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制订的诊断标准, 血压分级为Ⅰ-Ⅱ级;危险分层为低、中危者;患者能按规定时间就诊[4]。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慢病管理组140例及对照组120例。两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合并症、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其中慢病管理组根据慢病管理方案给予患者建立档案,同时对高血压状况进行评估,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定期进行文档管理,对患者用药、复诊。并告知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及自我管理; 对照组给予一般健康指导,进行6个月随访[5]。
1.3评价指标
采取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患者吸烟、饮酒史、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情绪、疾病认知、血压监测资料,以及自我治疗与自我管理情况。采用WHO“生存质量测量量表简表”评估,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及环境领域,得分越高,生存质量越好[6]。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认知度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认知度比较,慢病管理组达标率100%, 对照组85.8%,慢病管理组认知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5,P<0.01)。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习惯情况比较
经6个月慢病管理后,慢病管理组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高脂饮食、高盐饮食、体重、运动、情绪)情况明显改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0.01)。见表2。
2.3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水平比较
慢病管理组血压控制率96.43%(135/140),对照组为56.67%(68/1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7,P<0.01)。
2.4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比较,慢病管理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 社会关系领域及环境领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讨论
慢病是指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异常为代表的一组疾病。近年来由于慢病引起的患者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相关研究[7,8,9,10,11,12]报道,2009年全国医生明确诊断慢病病例达2.6亿。慢病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卫生问题。我国慢病流行特点为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农村较城市增长速度快;发病年龄提前;城市人口老龄化; 危险因素上升[13,14]。我国在慢病防治工作中,卫生部相继出台了心脑血管病及肿瘤规划,为慢病防治创造了良好的支持作用。社区对慢性病的预防主要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实现的[15]。慢性病的发病及进程除遗传因素外,与生活方式也有较大关系,因此慢性病不易根治。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慢病管理,将血压控制在合适水平,防止发生靶器官损害,推迟动脉硬化发生,非药物治疗有重要作用。结果显示,相关资料报道[16],2008年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达8 346万人,是老年人致死致残重要原因,将血压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有助于逆转高血压危害,对减少发病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在工作中对高血压患者病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慢病管理组患者通过进行慢病管理其对高血压认知率高达100%,较对照组患者认知率高。慢病管理组生活不良习惯情况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慢病管理组血压控制情况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慢病管理提高了患者对高血压病危害的认知,同时通过对生活习惯的改变减少了危险因素,为血压的良好控制提供了前提。在本研究中,护理人员通过对高血压慢病管理知识的学习,给患者健康教育提供指导。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提升了慢病管理水平及医患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慢病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2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慢病管理组和对照组,慢病管理组采用慢病管理方法 管理,对照组给予一般健康指导,随访6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疾病认识、生活方式、血压控制水平及生活质量评价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高血压认知度,慢病管理组达标率为100%,对照组为85.8%,慢病管理组高血压认知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6个月慢病管理后,慢病管理组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高脂饮食、高盐饮食、体重、运动、情绪)情况明显改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病管理组血压控制率为96.43%(135/140),对照组为56.67%(68/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7,P<0.01)。慢病管理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环境领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进行慢病管理可有效提高高血压的认识率、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一年级慢病教案】推荐阅读:
一年级法治教案10-19
一年级歌曲教案11-12
一年级诵读教案11-21
一年级科学教案12-06
一年级教案语文01-04
一年级画自己教案06-08
一年级汉语教案 上册06-16
一年级分类整理教案06-20
一年级《弟子规》教案06-22
一年级上册品德教案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