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

2024-10-25

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共14篇)

1.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 篇一

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文言文的背诵

【内容提要】:

在语文教学中,一部分老师轻视甚至放弃了背诵教学一味地传授机能,搞题海战术,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认为文言文的学习背诵最重要,老师应指导学生一些背诵的方法。

关键词:

文言文

《岳阳楼记》

《蒹葭》

《钱塘湖春行》 修辞手法

翻开中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各册文言文比例都较大。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呢?既不能投机取巧,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还能形成能力。我认为背诵最重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实践一再证明,如果在学生时代忽视背诵训练,势必造成“根底浅”、“腹中空”的后果。如果让学生多背诵,不断吸收、消化,久而久之,先前不太懂的地方。就会无师自通。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几种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借表达方式助记。如《岳阳楼记》共五节,第一节记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事(即作记原因),第二节描绘“巴陵胜状”、“岳阳大观”(洞庭湖之壮丽景色——实景)。

三、四节借想象联想的两个画面,抒“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悲喜之情(第三节写浑浊虚景以抒“悲”情;第四节以明媚虚景而抒“喜”情)。第五节则论“古仁人”(实则作者)那阔大情怀和高远的政治抱负。岑参的七言歌行体《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亦如是:前十句描写北国奇丽雪景,后八句叙述为友人武判官归京饯别。这样,学生就在总体把握、眉目清楚的前提下较容易的背诵全文了。

第二,借修辞手法助记。如《诗经》中的名篇《蒹葭》就是运用反复咏叹的句式。记住第一节,第二、第三节就容易记了。又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等等,其中皆含有对偶的修辞手法,可帮助学生记忆。

第三,利用课文画面助记。有些课文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读了课文,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就像电影镜头一样,自然而然地出现,从而产生联想记忆。如《醉翁亭记》一文的二、三两段,作者在这两段中分别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风景画,即朝暮四季图;二是风俗画,即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若能将这些山水风光、游人活动、个人情感等画面印记于胸,就能快速成诵。又如对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也可按诗的意境勾画出一幅山、水、日、帆组合而成的简笔画。这样不仅有利于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也有助于记忆。

第四,可根据关键词语助记。这里所说的关键词语,一是指句段的领头字,背诵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篇已能背诵的文言文,再次背诵时往往在某一段的开头卡住,这时,如有人提示一下领头字,就能很快地往下背。这说明领头字有诱发思维、帮助记忆的作用。二是指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动词。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重任的人遭受艰难情状的句子,可以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词语。根据这个思路,不但有助于记忆,也有利于今后对材料的提取、运用。

第五,可根据作者行文的思路助记。如《岳阳楼记》第五节,非常重要,必须重点诵记。但整段都是议论,妙记就需要理清作者思路。我是如此指导的:作者先用比较设问引起议论,次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偶佳句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之一端,显示其阔大胸襟,以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再设问为卒章显志铺路;最后点出千古名句(“古仁人”高远的政治抱负),让读者历久不忘。

第六,化整为零,长文短学。即分部分背诵,这是针对篇幅长或难于速背的文段而言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即使注意力容易集中的人,而指向在一点也难于持久。而对诸种情况,我导背就使用了这种方法。《出师表》、《论语十则》等文,如是指导,效果很好。

第七,确记名言警句。以句带段,以段带篇。背散文或诗、词、赋体文用此法收效甚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陈涉世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上述种种,我认为仍具有普遍的意义,因为良好的记忆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同时在教学中,老师可率先做示范,对学生背诵的指导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2.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 篇二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课堂,平等,反馈

众所周知, 新时期, 优质课堂教学应该从教材入手, 学习才能述到预期效果。课堂教学贴近学生实际尤为重要, 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俗话说:“灯不拨不亮, 理不点不明。”可见点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同样需要教师用精炼的语言加以点拨, 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初中语文课堂朝着大容量、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使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 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 对于新时期语文课堂特色教学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此表述, 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优质的课堂离不开平等、民主教学观念以及学习氛围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 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能力得以表现出来, 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形成良好的乐学氛围。因此, 教师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 同时我们还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师生真正互动起来。教师应真正走进新课程, 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 把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过程, 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一个民主和谐的有效教学实施环境。“老师和你们比赛读, 看看谁读得好?”“有没有敢向老师挑战的?”“教师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课堂上的互动, 让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亲近, 感受到老师与自己的平等。因此,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畅所欲言, 课堂的氛围自然而然的活跃了。学生积极参与了学习语文, 实现有效的、多方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优质的课堂离不开平等、民主的观念, 希望我们教师都能铭记, 并积极地构建这样的教学环境, 旨在提高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师要注重幽默的语言

俗话说:“一句话能让人笑死, 一句话能让人哭死。”这说明语言的魅力, 而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该理解语文的魅力作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不但有趣, 有吸引力, 而且还能让人记忆犹新。记得有一次我们阜宁县的产品展销会上, 我看到有一大群人在围着一个铺面, 并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 我好奇地走过去, 看到一个四十多岁的老板在推销他的各种新颖小型的切菜刀片, 只见他拿着一个马铃薯一边演练一边念念有词:“上边切, 下边切, 不求老娘和老爹;左边推, 右边推, 香港澳门都回归。”众人大笑, 我也忍不住大笑起来, 许多人在大笑之后, 觉得他说话不但幽默有趣, 而且这东西的确也很实惠, 于是纷纷慷慨解囊, 买下了他的产品, 而旁边一个卖拖把的老板虽然也在那里大声喊:“新型拖把, 干净好用, 快来买吧快来买, 再过两天就买不到了!”可却无人问津, 这就是生动幽默语言的功用。同样道理,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生动幽默和新奇的语言同样也能吸引学生, 导语生动幽默, 提问生动幽默, 分析、讲解生动幽默, 甚至表扬、批评生动幽默等, 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 教师要善于使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来讲课, 并要随机应变, 灵活运用。幽默的语言可以降低学生们的紧张情绪, 学生们就会更加放松地进行学习。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幽默的语言进行课程导入。比如谜语导入法, 这一方法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巧引诗词, 巧猜谜语, 引出新课。教学《沁园春·长沙》时的导入:“对于秋天,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张继的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这是王维的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的少年壮志。那么, 大家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 ? 这个问题我们先不谈, 欣赏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给我们描绘的秋天后, 也许你们心中的秋天会更加美丽。”谜语导入法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谜语, 让学生来竞猜, 从而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本来很生硬的教学, 通过幽默的语言和谜语式的导入, 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学习就会更加主动, 更加用功, 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

三、重视学习反馈, 合理改进教学方式

不容否认, 合理的教学反馈有利于教学更加合理的开展。其实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不断输出信息、吸收信息, 不停地进行反馈的过程。教师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调整教学程序,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及时抓住有利时机, 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 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 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 我们要关注自我课堂教学反馈。正确地反馈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尺度。因此, 为了使反馈起正效应作用, 教师在处理反馈信息上的态度就十分重要。面对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语言信息反馈和各种神态的表示, 教师应艺术性的有意识地选择某一两个反馈信息, 为解决“症结”开出良方, 或提供思考方向, 或提供新旧知识联结点等, 再次把学生引下海, 扬帆启航, 直至达到知识的彼岸。当然, 我们也要及时的反馈。45分钟教学时间有限, 是一个不变量。而提高练习质量更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 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初中学生独立评价能力较低, 只有每练一次, 都给学生肯定或否定评价, 把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 才能使学生纠正错误处于印象鲜明的状态中。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 篇三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10-01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笔者认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要实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有较丰富的积累”,最重要的途径是重视农村初中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读”。

一、读的种类及作用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包括朗读、默读。“朗读和默读是阅读的两种形式,也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就是反复多遍的读,最终达到能背诵的程度的读。朗读指的是出声的读,它是视觉、发声、听觉、思维活动的结合,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朗读是“读”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对语文学习的作用是其它形式无法替代的。朗读要求发音清楚响亮,流利而有感情,符合不同的口语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因此,朗读展现的是一种过程,偏重于朗读者的自我体验,获得的是一种体验,进而自然产生结果—─背诵。在学生反复的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会对他(她)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默读即无声阅读,是用大脑直接感受文字的意思,而无需将文字转化为声音,它是获取文字信息、局部知识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说,默读的速度要比有声阅读快两倍以上,默读比朗读更有利于对内容的思考、比较、理解,能使默读者自己身心安静,头脑清醒,更容易理解其内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多朗读,间或也使用默读,两种“读”的方法交替使用,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需要重视“读”

从语文教学的规律来看,初中阶段是学生从朗读向默读转化的阶段,学生还需要依靠阅读时大声的言语来保持注意稳定,进行思维和理解内容,并获得有效的识记。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农村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家长缺乏阅读的习惯,家中没有多少供孩子阅读的书籍。一些教师的误导,也是家长认为孩子在家里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这使本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更不愿意购买课外书籍,也不愿意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导致了农村初中学生除了课本之外几乎无“书”可读。这种情况在近些年来虽然有所好转,但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初中由于资金、人员紧张,图书室里的图书量少质差,无法开展正常的借读、阅览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能力、语言的积累、流畅的语感。要培养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有较丰富的积累”,必须在有限的阅读材料中选择可以背诵的材料,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

三、激发学生兴趣使农村初中学生乐于“读”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训练学生“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读”的兴趣。

1、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人格,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自由的语文学习空间中学习,使学生感到自己真正是学习的主人,从而对学习语文有更大的兴趣。

2、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该朗读的地方必须朗读

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动机,语文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朗读创造氛围。初中学生的思维还需要借助于形象、色彩、声音进行的,因此,创设一个色、形、声俱全的情境,对学生的朗读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对朗读感到轻松而不枯燥,从而乐于朗读。在朗读中思维得到启迪,情感得到熏陶,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达到积累的作用。凡是教师认为有必要朗读篇、段、句,都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实物投影、收录机)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朗读。

3、教师示范

朗读训练中要求学生背诵的,语文教师也必须能背诵。语文教师要通过展示自己,言传身教,才能使学生信服。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彼此佐证,会激发起学生课外阅读、诵读的极大兴趣。

4、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对话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的差异,每个学生在阅读诗文的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不尽相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强求理解的完全一致,应以自己的思想深度、学识积累、生活经验、审美水平,给学生以指导点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5、开展朗读背诵比赛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检查阅读训练效果,可以举行赛诗会、成语接龙比赛、进行文章篇、段、句背诵比赛等等,不拘一格,以数量多者为胜。这样,学生会形成一种收获感、满足感,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6、向课外延伸

就文本而言,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相关的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并随之产生阅读的欲望。如学习《出师表》(《后出师表》),可以给学生出示《前出师表》、成都武侯祠对联、杜甫《蜀相》诗;学习《岳阳楼记》,可以给学生出示与之相似、相关的《黄鹤楼》诗、《滕王阁》诗、序文……的文本、图片。有了教师有意无意的“提醒”,学生课余时间自然会去收集阅读材料进行诵读。

4.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 篇四

tianwei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环境。总而言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应该摆在首位,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有如下体会:

一、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情感的培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教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不会有心灵的震撼,也不会在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也很鲜明。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文中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无疑能使学生对文本感到真实、亲切,从而强化感受,进而引发共鸣,并且在共鸣中动情。教学中,在教学掌声这篇文章时我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会说……‛、‚如果你是小英,你会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说……‛等问题诱导学生进入角色,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一来,学生就融‚我‛入境,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增进了情感体验,升华了思想认识,学生所体验到的远远超出了课本上局限的内容。不仅如此,这样的问题设计开放性极强,便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情感,从而驱动了他们一颗颗灵动的心,激发了他们飞扬 二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新的课堂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的学习活动,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

利用教室的整体环境。要构建和谐课堂,首先要突出教室环境的美与和谐,充分发挥环境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熏陶作用。如充分利用黑板报抄写、贴纸、绘图等学生熟悉喜爱的故事、童话、图形,让学生常常对其中的故事童话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辱与共

关注学生的阅读情绪。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应该鼓励他们敢于阅读,培养他们先说后问再议,积极参与学习。教学《一定要争气》中: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很生气,决定要让他退学,后来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童第周基础差,却不灰心,半年后,经过努力,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最后成为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说到这里,教师应结合实际让学习力不从心的学生得到启发,激励学生敢于阅读,敢于发言,学生没有了紧张、畏惧心理,自然而然投入阅读学习中,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是一件很舒服和愉快的事情,激起了阅读兴趣和阅读愿望,体现了人文精神。

三、挖掘文本内蕴,提高阅读效果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也多次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的读,充分的读,用心的读,用心去感悟。教学《鸟的天堂》,‚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不加引号?它们各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从而理解:

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引用别人说的话,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指那棵大榕树是鸟儿生活的乐园,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不需要加引号。又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邱少云是怎样牺牲的?在烈火中他为什么能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容,从邱少云的外表句子和插图想象:烈火熊熊,浓烟滚滚,邱少云怒目圆睁,咬紧牙关,顽强地坚持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体会邱少云当时的内心活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点难点,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四、培养阅读质疑,促进多维思考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语感,质疑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目前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占着重要的地位。教学《草船借箭》,在学习‚知悉对方‛时,有学生质疑:如果鲁肃事先全盘告诉周瑜,诸葛亮的借箭计划会成功吗?为什么鲁肃不会告诉周瑜呢?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认真思考之后,有了不同的答案:鲁肃是个老实忠厚之人;鲁肃想试试诸葛亮的本事;鲁肃两边都不得罪,告诉了周瑜,但不全说;鲁肃对周瑜的做法有成见,他不会出卖诸葛亮;鲁肃和诸葛亮是最要好的朋友,他当然不会出卖诸葛亮……引发了学生的多维思考,表达了学生个性化观点。又如教学《田忌赛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究竟如何调换顺序?为什么会转败为胜?如果齐威王也调换马的顺序,结果又会怎样呢?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大胆质疑,启发思维,充分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来探求新知,发展智

力,激发课堂,和谐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为了解救儿子,夜以继日地挖了38个小时的过程,使学生对父亲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但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假如父亲他挖了38小时,结果手里抱的是个没有救活的儿子,他还了不起吗?假如这位父亲在挖的过程中,房屋又塌了下来,自己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那该如何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呢?假如……各种假设,各种结局,学生从生疑,质疑,释疑中感知: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促进了学生的多维思考。

五、重视课外积累,拓展阅读视野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章,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应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

5.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 篇五

摘 要: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反思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归结起来,无非就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运用不同的策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的学习,正是我们老师探究的方向。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学校正在学习和实行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已使我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词:初中英语;生态课堂;自主学习

一、反思建构式生态课堂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独立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自主学习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建构式生态课堂”是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在课堂中,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课堂各要素相互促进,协调统一,学生在基于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课堂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拨中明晰疑惑与知识结构,在迁移应用中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在选择性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二、反思建构式生态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作用

(一)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情感、意志与能力,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按照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求教,自觉进取,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从而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品质能保证知识水平的充分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会使人受益终生。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品质和上课认真听讲的品质。课前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课前预习能够使我们提前弄清新课的重点难点,使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注意力更集中,从而提高了听课效率。预习可以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上课专心听讲是学生获取英语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是学习的中心环节。

(三)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

在心理学中,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关心的不是某人具有什么技能,而是个体用其拥有的技能能够做些什么。自主学习能让学生对学习保持兴趣,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积极动脑,勤于动口,勤于动手,运用所学知识成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进一步学习的自信和能力。

(四)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志力

学生的创造意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锻炼出来的。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例如创造新的解题思路,新的学习方法,创作新作品等。自主学习能让学生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高度紧张,使其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五)自主学习能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

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自主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保护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主动观察、提问、操作、选择性坚持,保持积极情绪去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并在学习实践中感到愉快。

(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全体学生和学生自身的巨大潜能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我们现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要让原来的后进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让他们看到希望和学习的信心。因此,我们要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予学生进步的阶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成为他们进步的直接动力,进而达到发展全体学生的目的。

三、反思建构式生态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使感知觉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出发点,也是自主学习的最终归宿。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自主学习的首要任务。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中学生在成功中体验自主学习的喜悦,自主学习从此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三)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学实践证明,一味地我教你学,把学生当成贮存知识的容器,学生精神会受到压抑,情绪低落,学得被动,而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心情愉快,学得主动积极,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精心安排以学生的“学”为轴心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四)学习能力是自主学习的基础

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要提高学习能力,必须以听课为重,提高听课水平,在预习和上课阶段,让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然后利用复习,将学习的要点加以深入思考和整理,以提高应用能力,从而由征服一门学科到征服所有不擅长的学科,全面提高学习成绩。

6.充分体验,营造语文生态课堂 篇六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怎么样?它应该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最佳生态园地。在这个生态园地里,教师以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技巧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命日渐成熟,绽放绚丽的花朵;学生在教师智慧的引领下,在优秀作品的滋养下,在积极主动的体验探究下,生命之树日益长高、茂盛。这样的语文课堂拥有了最灿烂的阳光,最清新的空气,最甘甜的泉水,成为最适合生命成长的园地。

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生态园地,教师就应该懂得叶圣陶先生说过的那句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懂得学生像一棵棵姿态各异的植物,而不是一个模具里生产出来的机械零件;懂得尊重学生个体独特的感受。那么,对学生来说,课堂上语文学习最好的阳光、水分是什么呢?应该是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体验活动。体验,是学生感受、想象、感悟等心理过程对阅读对象的激活与投入,它使学生进入“主客融合、物我同一”的理想境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与作品的生命、与作者的生命零距离的接触,感知到生命丰富的内涵。可以说,在充满体验的世界里,课堂教学是生命化的,充满生命的意蕴和情调,这样的课堂称得上是生态课堂。

在充满体验的生态课堂里,教师会千方百计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各种有效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上《最后一课》,不再像以往生硬地把爱国主义的主题灌输给学生;而是把精心制作的小国旗发给学生,让学生边听歌曲《松花江上》,边观看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暴行的图片,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的爱国情感之中,然后推己及人,把自己的爱国情感投射到主人公小弗朗士的身上。教师上《云南的歌会》,不再从介绍作家的情况导入,而是从学生喜欢的“超级女生”谈起,和学生一起唱《想唱就唱》,然后带着学生来到“云南的歌会”,和云南少数民族的人们或对歌,或合唱,让学生流连忘返。教师上《背影》,不再按老一套方法,叫学生找几处背影,比较几个动词;而是事先布置学生写关于父爱的作文,然后选出最生动感人的片断读给学生听。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到了自己那既没有什么本事,也没有好身体,更没有男子汉气概、靠给船老大当伙夫的父亲送他上学的故事,文中有这么几句:“我那憨厚又木讷的父亲想为睡在上铺的我铺好床单,于是,他准备爬到上铺去。只见他抓紧了床沿,身体一缩,一只脚踩在铁架上,另一只脚努力向上攀,当他爬到一半时,摇晃的床架险些使他摔下来。他红了脸,稳了稳身体,双手更紧紧地抓住扶手,背躬起来,人显得更瘦小了,终于爬到上铺了,他背对我,两膝跪在床边,替我仔仔细细地把床单铺平„„”当老师读到这里时,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心海已经波涛起伏了,他们已经体会到父亲的背影是爱的缩影,平淡小事中见爱的深情。

在充满体验的生态课堂里。教师会根据文章特点让学生“读”书。这种“读”,不单是以往课堂教学中的齐读,只追求外在的气势和整齐划一的效果;而是创造性地“读”。整体感知阶段;教师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读,来初步体验文本。在深入探究部分,教师会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子美读,把体验的初步感觉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了强化学生的体验,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读。如读《春酒》的最后一句:“可是我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家醅呢?”教师偏要学生把结尾的“呢”去掉,让学生再读,学生果然从这个语气词中体会到作者那种淡淡的乡愁;读辛弃疾的词,其中的最后一句是“可怜白发生”,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那种壮志难酬的心情,让学生读三遍,要求一遍比一遍感情更悲壮;读《那树》,先让学生朗读后半部分树被砍伐以后惨不忍睹的段落,再倒过去读课文前半部分中描写树枝繁叶茂、荫庇四方的段落,以期用强烈的对比性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感悟主题。

在充满体验的生态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字词句篇,加上主题结构,一个都不能少;而是懂得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让学生的生命浪费在没有价值的东西上;总想着什么都要教,面面俱到,结果一“面”都不到。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会苦练一双慧眼,通过抓关键句,抓课文矛盾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集中体验感悟一个重点,有所收获。如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师紧紧抓住其中独立成段的一句话:“罗布泊,‘泊’字的左边是三点水啊!”提醒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句话?这句话为什么单独成段?文章怎样写“泊”变成沙漠?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对全文主旨有较好的把握。教师还会在看似文中矛盾的地方找出让学生体验的内容,因为他知道,文中让学生感到矛盾的地方,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现实的不平衡,越是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方,越能激发学生体验求知的欲望。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教师就提出这样的问题:爸爸去世了,而英子却表现得惊人地镇定、安静,课文既没有写她流泪,更没有写她号啕大哭,你是怎么理解这件事的?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最终了解了英子的镇定是在爸爸一次次为她创设的锻炼活动中成长的必然。也让学生体会到,对自己的亲人,活着时要珍惜;当亲人去世时,应该更好地完成使命。

钱理群教授认为,中学语文教育要打好两个底子,即“终身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如何夯实“精神的底子”呢?绝不是靠说教和灌输,而要通过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悟来实现,体验强调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它将使语文学习充满个性,语文教学更具活力。营造体验的氛围,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态课堂里走向成熟,享受生命,这应该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7.浅谈初中语文生态课堂 篇七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态课堂 教学

一、对生态课堂的阐释

生态课堂从生态学角度来说,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的一种平衡。在这种平衡下,每一位学生包括教师都以自己特有的特点进行发展,相互之间,即互相约束,又相互帮助,共同取得进步。生态课堂是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的,在课堂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相互和谐的,从而达到一种很好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可以更快速的融入到课堂中,找到与自己相符合的方法进行学习,继而快速的掌握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在生态课堂上,不止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同样是课堂的主人公,而这种主体意识,又可以使学生充分的单于进课堂中来。

二、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特点

(一)生态课堂在教学方法上,要求的是学生自主的学习

在生态课堂上,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要过多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应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可以和同学进行讨论,在讨论的时候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加深印象,使其牢牢地掌握在脑子里。而且,由于知识是学生自主获得的,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构造会知道的更多。

(二)在生态课堂中,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是等同的

在生态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同时所学的知识也是教学中主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就是要努力使这些部分相互配合,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这也是构建生态课堂的目的之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再需要教师不停地讲课,而是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学生不进是知识的接受者,也可以是知识的讲授者。教师可以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讲课,即讲出自己对新课的理解与感受。例如在学习宗璞的《紫藤罗瀑布》时,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在作者的笔下,紫藤罗被赋予了什么样的思想内涵?学生就会发表自己的想法:“紫藤罗在这里是一种人性化的象征”、“作者以花喻人,表现了人和花一样都会遭受各种各样的灾难”、“作者也希望人与花一样坚强,直面生命的苦难”……虽然这些说法并不完整,甚至还有错误,但它表明了学生是经过思考的,而不是单纯的听从老师的讲解。另外,在之后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后,也会记得更劳。这种多向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生态课堂的建设。

三、生态课堂出现的必然性

社会不断在发展,我们不能以一层不变的教学方法去教育学生,而是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发展来看,实施生态课堂是必然的。在现在的课堂上,对于语文的学习很多学校、老师还停留在这样一中现状上:教师对所学的课文进行篇章上的整体分析,然后再一段段的解释给学生听。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并不能学会如何对文章进行鉴赏,他们从中学会的只是教师所教的文章的理解,并不能加入自己的见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明明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滚瓜烂熟,却在考试中遇到的阅读理解无计可施,很多学生都只能得到很少的分数,甚至一分不得。虽然现代教育不再过分的追求分数,但学生的阅读无法得分,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即学生并不具备文章欣赏的能力。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许对现存的教学体制进行改革,于是便产生了现在所说的生态教育。由此可见,生态課堂的出现是必然的,是适应整个社会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努力的渗入生态课堂的思想。

语文学科不同于别的学科的地方在于,语文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其行为准则。当代以及近现代和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之所以被人们所熟知、被人们记住就在于其所蕴含的独特的思想。而没有改革前的语文教学,采取的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将自己的思想、自己对于一些文章、作品的理解强加在学生的大脑中,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一些问题时,学生习惯性的去依赖老师,而不是独立思考。这种情况的出现,必然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最终我们培养出来的就不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而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废材。鉴于语文的这种特殊性,我们必然要提出新的适合语文的这种特性的教学方法,这也是生态课堂产生的一种必然原因。

四、如何进行生态课堂的构建

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可以独立的进行思考,而不是完全的依赖教师的讲授。只有学生做到了独立的思考,才可以发散他们的思维,而不是使他们的思想被局限于一隅。

另外,在课堂上要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即在课堂上不要过分的严肃。因为严肃的氛围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不敢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轻松自在的氛围,让学生抒发自己的见解与感悟。在生态课堂上,教师不要忘了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多多的带领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不要让学生觉得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要听从教师的讲解。一旦课堂出现这种教师为主宰的现象,即意味着生态课堂的失败,所以我们要竭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最后,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对学生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只有学生在不断地思考,才能不断地开拓思维,最终才会长成有思想的人。作为教师,不应该将自己的东西直接交给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方法获得,并用自己的理解,融合成新的只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在。

总结:生态课堂的建立有助于学生的成才,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的完善这种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来,不能将现成的东西直接交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振波.教学中的生态教育探讨[J].生物学教学,1990(03).

8.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 篇八

我校举行的三段八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已接近尾声,语文教学中的新授课、复习课也已逐渐成熟成型,自己在生态课堂模式下,如何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阅读、通过阅读自身水平得到提高,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阅读经典我推荐

初中名著阅读推荐篇目很多,像是《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星•春水》、《唐诗选》、《泰戈尔诗选》等,这些文章阅读时,在通读后需要有选择的精读文章中的经典篇目、章节。

课下让学生自己搜索整理文章涉及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这些东西要让学生去找,教师的任务是要布置相应的要求,提供寻找资料的信息、渠道,并作必要的检查。

由小组推荐出阅读篇目章节,介绍章节的精彩之处,写作特色,然后学生带着疑惑甚至是诱惑,去读课文,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勾画阅读

阅读教学中一些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处理。如字词的注音、认读、记忆,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参考资料也大多能完成。教师在此时要做的是明确要求学生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告诉他们怎样去做,并注意时间的限定;之后必须有检查学生掌握程度的反馈方法,以便查漏补缺,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只需拿起手中的笔,圈点勾画做批注,根据阅读要求,重典语句、词语,精彩的段落,进行阅读。对于一般文章的结构内容的划分归纳,不少学生已具备此方面的能力。此时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重点做的是:一要让学生说明自己此处圈点勾画的理由依据,或是语句或是段落;二要引导学生去陈述自己的理由时对其语言的精练、准确、流畅、严密性作点评和指导,以让学生逐步在此过程中学会准确、流畅的表达。

三、小组合作共享经典

1、小组阅读经典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完成好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文章内容的准确理解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

指导学生学习朗读不仅仅是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几遍而已。而是在小组中,学生近距离聆听、近距离为他人阅读,充分感受阅读带来的心灵洗涤。学生展示朗读的过程中除对他们的音准、节奏、停顿、语气舒缓等进行优劣评价外,更要指导小组内部对其中朗读不恰当、不合作者意图的地方,并做好示范朗读,让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2、小组赏析经典

俗话说“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讲授完阅读赏析的方法后,让学生们自己对人物性格、段落结构、经典词句进行赏析,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取长补短,拓展阅读的全面性。

小组中,每一位成员都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每个人把自己阅读的理解,均以具体的问题来呈现的。此环节它不仅体现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而且综合体现着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要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题型,教会学生该怎样陈述问题的答案,不同类型问题的回答中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关键词语是什么,怎样说才算表达完整,使学生心中有数。然后逐步指导学生训练操作,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更是达到了,小组内思想火花的大碰撞,阅读水平的全面提高。小组合作阅读,组长负责汇总,既需要各抒己见,又需要分类整理,还需要统一意见,对阅读赏析的结果达成一致。

四、写经典、仿经典

在三段八环生态课堂模式中,要求学习的内容当堂检测,掌握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情况。我认为,阅读课也需要检测阅读效果。在此我从以下方面设计检测环节:

1、写经典

写名著,不但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另类阅读”。著名作家鲁迅,在少年时就曾经用大量的时间抄书,他自己说过其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离不开少年时对书因喜爱而把全书抄下来,从此养成了抄写的好习惯。读与写互相结合更能加深阅读的印象,增加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写经典,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词语、句式、段落。

2、仿经典

阅读与学生的作文水平密切相关。阅读正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离开了阅读的写作只能是无源之水。仿写是学生学作文的必由之路,前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在强调“多读”是“写好”的前提条件。名家名篇,正是我们锻炼仿写的好例子。仿写时,既可以仿写阅读文章的句式,也可以仿写文章的结构,还能在仿写中运用平时在阅读时积累的字词,可谓一举多得。

9.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 篇九

菜园三小 吴晓萍 朱妙芬(转载)

一、问题的提出

构建生态课堂,是我校改革课堂教学提出的一项新举措。生态课堂,首先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不同潜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拥有轻松、愉快的好心情。

但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才高八斗、侃侃而谈,面对学生的回答很不耐烦,责怪连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来?”“你真笨,笨得像„„”有的教师小心“呵护”,对学生的回答不假思索,一律加以笼统表扬:“说得好”,“真好”,“非常好”,“太好了”„„语言单调,评价语贫乏。这样的课堂评价语已司空见惯,对前者我们已认识到了它的不足,而对后者我们也许缺乏一定的认识,常常持肯定的态度。但这种评价语一旦在一个班级上用久了,学生听了就会味同嚼蜡、耳根生茧,还会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机械、程序化,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此下去,创设生态课堂的“生态环境”犹如泡沫。

要改变课堂上呆板沉闷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及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找一种良好的、正确的课堂评价方式,以改善课堂教学氛围。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以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良好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她的评价语应该是丰富的、多彩的。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如果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能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课堂内也总是洋溢着勃勃生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生成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运用多种评价语言,创设最佳学习氛围。2.共同合作,促进学生学会互相评价。

3.积极自主,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4.学生评老师,促进师生平等对话。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重视教师的评价语言。2.引导学生间的相互评价。3.完善学生的自我评价。4.加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了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调查法、以及实验法。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

1、课题研究准备过程(2010年8月——2010年10月)

搜集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理论资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学习了大量的评价方式,对课堂教师的评价及班级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跟踪记录,加强了语文学科学习评价基本理论的研究。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4月)

实施课题研究阶段,积累研究资料,对语文课堂进行跟踪纪实。课题组内分阶段进行研讨活动,调查设计及分析记录,教育个案研究记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语文学习评价方法及策略的个案研究。搜集学生语文课堂表现、学习状态以及教师评价方式,形成阶段性总结。

3、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

课题的总结阶段,撰写结题报告。进行课题材料的整理汇总,形成研究手册、经验材料、论文等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新的课堂评价方式日趋丰富起来,能针对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全方位地做出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同样,小学生也希望能在师生间平等交流。互换师生角色,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来评价教师。于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重视教师的评价语言。

1.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多一点赏识与鼓励。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如:“你这个词用得真准确!”“你真是作者的知音”他们的发言中实在连值得夸奖的词句也没有,还可夸他们“发言声音响亮!”“真自信!”“你敢于发表自己意见,进步真大!”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在教学《匆匆》一课时,我班的高意然同学读得很深情,完全读出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之情。我深受感动,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同学们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品格,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2.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机智风趣。

机智风趣的评价语言,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赞许,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必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中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养成。孩子们都喜欢幽默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能给学生以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如果老师把幽默恰如其分地用到课堂中去,会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如我上完《最好的老师》一课时,学生很受感染。快结束时,何其臻激动地说:“吴老师,我想用四个字赞美你:“我爱你!”我和同学们当时都愣了,我连忙做出最快的反应,大声说:“何其臻,我想用两个字对你说:“你真棒!”台下的同学哈哈大笑,愉快的课堂氛围,愉快的师生关系恰然形成。这种随机引发的机智风趣的评价,不仅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而且渗透了思想教育。这样,对学生的评价也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宽容和信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作为教师,应该用宽容的眼光去理解孩子,去保护孩子稚嫩纯真的心,那我们的评价语言才会宽容、亲切、真诚,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与赏识,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一名平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女学生,突然举起了手,老师高兴地让她发言,可是这位学生在站起来后,一紧张,什么都忘了,急得哭了起来。老师没有批评她,而是鼓励她说:“你能主动回答问题,非常好。尽管这一次没回答好,我相信下一次你肯定能成功。”在随后的提问中,老师多次通过目光暗

示或鼓励这名学生大胆发言,这位学生终于成功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并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试想,如果面对学生的失误或错误,教师采取的不是宽容而是严厉的训斥,还会有这位学生的第二次发言和成功吗?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中,它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听到的是欢声笑语,体悟到的是学生的个性飞扬。

(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间相互评价。

以往的教育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单向的、片面的。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却是多向的、全面的。其实,在评价中,应当运用鼓励性评价方式,确立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评价,让学生学习关注自我和相互关注,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以促进下一阶段的学习。于是,我利用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在小组合作中,制定了这样一种互评机制,用符号代替,促进成员积极合作。回答出色:“☆”(优);回答较正确: “√”(良);勇于回答,但回答错误: “○”(较积极);没有参与答题: “△”(不认真)每组叫组长设立一本评价表,每合作一次评价一次,每周一小结。评选本组优秀学员,由老师和同学评选优秀合作小组。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良好方法及结果进行汇报,观点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对每个同学在小组的表现也要进行评价,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看看他们是否积极参与。

学生互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非常频繁,这种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也可以锻炼学生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互相评价,促使小组合作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三)完善学生的自我评价。

叶圣陶先生提出“尝谓教而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探究,自求解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主体对自己表现的认识与批判。通过评价,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还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正视自我,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己的鞭策。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

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建立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自我评价模式,也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指导学生朗读时是这样倡导学生自主评价的。出示了“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这一句,问:“谁能读好这段话?”有位学生读得很投入,边读边做着哆哆嗦嗦的动作。“你有评价自己朗读的优先权,先请你自己评价吧!”老师这样引导着,学生于是开始评价起来:“我在读时,我把自己想象在一个冰天雪地的冬天,穿得很单薄,什么东西也没吃,很冷很饿,这样我就读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真好,你真能体会。是的,要读好文章,你必须走进文中的人物。大家用这种方式试试。”这个朗读评价过程教师始终让学生自己当自己的评委,教师仅在引导。教师在和学生作平等的交流,在这种和谐的心理环境下,学生是自己的老师,而评价的功能显然不是定性,而是成了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手段之一。语文课堂需要这样的自我评价,实施自我促进。

(四)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难免会出现看似“微不足道”的错误,对于学生善意的提醒与纠正,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切不可找理由为自己辩白或对学生加以训斥来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所以,评价方式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应加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体现出师生间平等对话、融洽相处。

例如:我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在范读课文前,我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有的孩子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读得入情入理。”“老师读的时候要注意当时的时代背景”„„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手点评:“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读反动派的凶横不够。”这时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读”我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朗读欲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阅读课文。由此可见,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学生对教师评价的价值在于能够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同时还能促使教师不断地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

八、课题研究的成效

经过一年的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评价与教学同等重要,有时甚至比教学更具有艺术价值。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

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0.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化浅析 篇十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态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何谓“生态化教学”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ance Cremin)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的概念,从此,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被用于研究各种教育现象。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审视教育“终端"环节——课堂教学,教学被认为是一个生态系统,即“在这个系统中教师、教材、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模式、课程设置等都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生态要素,具有一定的生态位。学校中的教学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所具有的信息的采集、编码、翻译和利用过程,也就是人和环境的对话过程。” 从教育生态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看,教学活动系统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的生态性,它不是僵死的物质系统而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

二、语文课生态化教学的基本特征

1、教学系统各要素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因此,也是良好教学生态特征的表现。生态化教学的开放是全方位的,涉及教学系统的各要素,既有内容上的也有形式上的,既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他们的意识、思维都是开放的;第二,教学目标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还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等。

2、教学活动具有动态平衡性

生态学中,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他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而且是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发挥更有效的功能和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

三、初中语文课生态化教学的建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从教学价值观、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等基本要素入手,对语文课生态化教学的建构进行探究。

(一)确立生态化的教学价值观

生态化教学价值观认为教学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活动,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人“天生”具有认识外部世界、求知于外部世界的本性,乐于自己去探寻、去追问、去创造。如果教学中漠视人生而具有的求知欲、创造欲,把外部世界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那么学习会成为一件疲于应付的苦差事,会越学越“没味”,因为学生从中感受不到自我生命的力量、自我存在的价值。人还“天生”具有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本性,如果教学埋没人的自我认识的本性,不去发展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教学是缺乏活力、难以持久的。

生态化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它所追求的不只是学生通过自主而非被动地学习,更好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说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只是把自主性作为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自主性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性,在自我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力量与意义。

(二)建立生态化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是领导者、灌输者、控制者,学生处于绝对服从的地位,是被领导者和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在生态化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得到全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学生是教学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

生态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的参与下设计出生态化教学目标,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确立各自的学习子目标,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和策略,主动收集信息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期间,教师给于每个学生积极引导,根据不同情况,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策略,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具有强烈的动机、浓厚的兴趣、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学生成为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者。

(三)形成生态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进行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

生态化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有:

1、整体性、综合化。生态化教学方法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它吸收了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是具体方法的综合,是体系化了的一般教学方法,坚持多种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借鉴。

2、启发式教学为基本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贵在启发、引导、点拨、激励,实现教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统一,强调学生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实现系统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情感教学法等都可做为生态化教学方法的具体教法。运用生态化教学方法,能够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师生双向交流,促进教学相长。

3、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参与性。生态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和形式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教师把课程上的理论和现实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饶有兴趣、相互促进的活动化课程。另外,教师在语文课教学中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将传统教学中教师支配行为转化为多元化教学行为,师生在平等和谐的关系中开展互教互学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18-19

11.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篇十一

——十八大报告学习总结 纵观十八大报告,其中一个最突出的改变即,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美丽中国”这样的字句也出现在报告全文中,令人惊喜,发人深思,表明了党领导人民建设美好生态环境的目标和信心。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乃至其战略地位的提升,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把握进一步科学的结果。一段时期,各地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快速做大了社会财富蛋糕,也显著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表现在生态层面,就是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愈发趋紧,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愈显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而“美丽中国”的提出,体现的是把握现在,建设未来的多层之美。“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的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与强大的国力、富裕的生活相伴而行的恶劣的生态环境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从“天时、地利、人和”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一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十六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进入党的执政视野,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过去10年间,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德班,历届气候大会上,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中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

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12.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 篇十二

一、认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学生应该正确地认识高效课堂,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共同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在认识的过程中,主要是在把握新课改宗旨的前提下,要在课堂上改变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重视教学的创新,从课堂中不断地总结,转变学习的理念,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要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积极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高效课堂提供良好的教育基础。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在认识了高效课堂之后,建立了良好的教学基础,因此在新课改中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主要有:要先保证教学目标的高效性,这就要求在学习中必须明确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深入地了解语文教材,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提升教学的效率。不断加强课堂上的提问,这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思考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能够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重视了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的方法。不断地总结、提高、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方法。

13.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法论文 篇十三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不断更新,实施探究式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探究进行和合作精神进行培养。以往,我们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所能做的就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输。这种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弊端。我们要通过教学观念的改革促进探究式教学模式更好、更快地实施,使学生具备探究的精神和能力。而学生的自主探究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迎来高效。如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学习时,为了使学生对本文能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对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文章利用“说”和“做”两个方面对闻一多先生进行描写,作者是怎样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的?(2)通过作者的描写,你能够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闻一多先生?(3)文章中描写“说”部分有哪些?描写“做”的部分有哪些?(4)文章的开头是用闻一多先生的两句话引入课文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在文中,作者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甫在晚年时的“一月不梳头”的典故,为什么要这样引用呢?作者的用意为何呢?随后,我让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对本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与同组的.同学进行讨论,也可以去请教教师,要努力在阅读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感知,他们的探究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能够由此得到更好的体现。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感知力也会加强,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

要想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为学生构建高效课堂,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能实现高效,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措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积极地完成知识的获取,主动去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以饱满的热切和昂扬的斗志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如进行《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学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意境,我没有采取以往那种平铺直叙的讲述方法,而是为他们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利用情境的力量来激发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的心神全都融入当时的情境之中。具体做法如下:我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首经典名曲———《送别》。悠扬婉转的歌声轻轻响起,时时回荡在学生的耳畔“: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在歌声中,学生感受到了知己相交的珍贵,一种淡淡的忧伤涌上心头。学生的情绪会随着这首歌而产生起伏,不用教师再做过多的铺垫和引导,也不用对教学进行多么精心的设计,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并主动进行阅读和探索。利用音乐的力量,我为学生创设了与课文中的情感和体会大致相似的情境。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教师所渲染的情境下顺利地进入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促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了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对本文的主题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所谓“以景促情”,即指适当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提供更加坚实的保证。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具备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道德方面的建设并不只是依靠德育教师来完成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明确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书面知识的传授作为了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与道德的培养,这种做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弊端,道德素质跟不上,成绩再好也是枉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的教学改革也包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利用语文学习完成思想道德的培养,并帮助学从中获得语文素养。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我首先通过运用朗读法,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的阅读,以深切感受老斑羚从容镇定、牺牲自我的精神,然后再利用情景设置法,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播放斑羚跳过悬崖时的幻灯片,使学生自然融入课文的意境中去,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利用这两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强烈情感,从而促使学生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进而学会关爱动物,能够善待其他的生命,珍惜每个生命的存在,并珍爱自己的人生,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有效的条件。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并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完成的,我们需要对此付出长期的努力和探索。我愿意和广大语文教师一起,共同研究和总结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策略和措施,使初中语文课堂在我们的带领和学生的配合下,获得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先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与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1).

[2]胡范伟.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S1):284.

[3]潘德会.初中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讨论[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17).

14.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 篇十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实质上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因为生态价值观能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能够使学生善待自然,善待周边的事物,爱戴身边的人。总之,有利于学生关爱自然、善待他人,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1生态价值观的定义

上一篇:亲爱的母校诗歌下一篇:柳宗元《柳州峒氓》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