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社区的心理服务完善办法论文

2024-10-24

探讨社区的心理服务完善办法论文(精选8篇)

1.探讨社区的心理服务完善办法论文 篇一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考核办法

一、考核指标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考核指标分为项目完成指标、项目加分指标向项目扣分指标,考核最终得分为三项指标的分值之和。

(一)项目完成指标(100分)。建筑设施指标和内部设备指标在当年10月底完成即得满分,未完成按照完成比例得分。

(二)项目加分指标。包括提前完成任务和超额完成任务。提前完成任务的,在完成分值的基础上加1分,每超额完成1个建设任务的,在完成分值的基础上加1分。另外,受到市委、市政府及市级相关部门通报表扬的加1分。

(三)项目扣分指标。未严格按照市局要求报送项目建设进度、项目建设档案等相关资料的扣0.5分;受到市委、市政府及市级相关部门通报批评或因服务不到位,造成恶劣影响的扣1分。

二、项目完成指标评分细则

(一)建筑设施指标(57分)

普通设施建筑面积不小于150㎡(6分);有室外活动场地(3分);无障碍通道建设(3分);有统一的社区养老服务标识(5分);项目建设符合规划、卫生、消防等规定(5分);配置日间休息室、康复保健室、休闲娱乐室、图书阅览室或书画室、多功能活动室(各5分);配置卫生间(3分);供电、供气、供水、通讯等设施设备(4分);消防设备齐全(3分)。

(二)内部设备指标(43分)

配置老年人休息床或沙发(5分);铺设地面防滑材料(3分);配置基本的用餐设备(5分);配置适宜老年人健身康复器材(5分);配备存放老年人常用药品和药品柜(5分);配置一定数量的藏书、报刊杂志(5分);配置棋牌娱乐工具(5分);配置有线电视等影视设备(5分);配置电脑及呼叫器等通讯信息设备(5分)。

三、考核方式

(一)自查。在每年10月份根据考核指标进行自查评分,并将自查报告报送市民政局。

(二)验收考核。市民政局在每年年底组织专项考核工作组到设施建设现场进行检查验收,根据考核指标进行考核评分。

2.探讨社区的心理服务完善办法论文 篇二

1国内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比较

目前国内外均主要存在非卫生系统主办和卫生系统主办这两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一种是以社区为单位,由地方行政部门建立专门的心理卫生服务机构,专业性强,系统性高,如中国新疆克拉玛依、中国广西桂林、美国和英国。 另外一种是在卫生系统原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补充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内容,内容全面,效果显著,如中国武汉、中国深圳、中国杭州、澳大利亚和日本[8]。 以下以国内为例分析这两种服务模式:

非卫生系统主办模式由民政部门主办,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新疆克拉玛依、 广西桂林等地区采用这一模式[9]。 在设立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室的同时,定期邀请心理治疗师免费进行社区坐诊,开展讲座,把心理健康知识带进社区。 该模式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由民政部门管理并提供经费支持,承担具体的服务工作。 其工作人员由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和社区行政人员组成,通过在社区中发放心理健康小册子、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社区行政人员主要负责心理知识宣教工作,心理服务人员主要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10]。

卫生系统主办模式是目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模式。 武汉、深圳、杭州等地区实行这种模式[11]。 该模式由卫生部门主办,由卫生行政部门对其进行管理规划并提供经费支持,构建社区、区和市3级服务平台,分别负责心理健康宣教,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保证居民更好地得到全面、连续的服务。 工作人员由心理师、精神科医师和相关社区服务人员组成。 由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一项社会福利事业,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决定了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求各个部门能积极配合,共同参与[12,13]。

2国内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效果的比较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世界心理健康工作发展的方向。 美国自1965年就已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14], 此后,加拿大、日本、英国等地也相继成立心理学会, 定期举行区域性会议。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已十分健全[15],是人们预防和治疗心理疾患的重要场所,减轻了心理疾病患者对家庭及社会的压力,有效提高了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比较之下,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诸多不足。 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虽已进入探索阶段,但发展还不成熟,中小城市的实践研究较少,广大农村地区更为不足。

2.1人力配置不充足

在西方发达的国家每3000人就有1名心理咨询师,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包括临床精神科医生护士、 心理学医生、心理咨询师、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 只有接受了专业的心理教育、心理培训后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人员才能承担解决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问题的重任。

相对而言,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却是专职的工作人员数量少,开展服务的时间较短。 我国各地的调查结果显示,沿海大城市社区工作人员中专职人员占51%,廊坊为67.2%,深圳仅为28.89%[16,17,18],而重庆只有6.2%的社区真正配置了专业心理辅导人员[12]。 尽管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但工作人员的心理学专业背景欠缺却是不争的事实。 调查发现,有心理学学位的占总体的三至四成,具有咨询师资格证书的仅占二至三成,尚有三成人员既没有心理学背景也没有资格证书,在短期培训后便从事心理服务工作[12]。 因此,这些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心理健康服务技能掌握的也不够。 调查显示,仅一半工作人员对心理健康服务知识有一定了解,41.9%的工作人员把心理问题视为精神病。 86.8%的社区医生愿意参与心理健康服务,但仅有40.1%认为自己有能力承担服务[19,20,21]。

2.2物质保障不到位

我国当前心理卫生服务网络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 调查显示,六至七成工作人员认为经费缺乏是开展活动最主要的困难之处,只有2%的社区每年用于心理健康服务的经费高于5000元[22,23]。 此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实施也缺乏场所保障。 蔡晓军[24]在赤峰市的调查显示,65%的居民认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专门场所。 何华敏等[12]的调查显示,六至七成的重庆社区居民希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能得到各级领导重视,希望上级给予经费保障,提供专门的工作场地和设施。

2.3心理宣教不普及

国外由于开展社区心理服务较早,大部分居民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愿,遇到问题会主动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信任心理医生,愿意在他人帮助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尽管我国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很大[25], 但现有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面却十分有限。 从地域上看, 城市心理健康服务的规模和力度高于农村, 城乡差距显著。 但即使是一二线城市也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6],社区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力度及规模还不够, 只有很少一部分社区进行宣教活动, 而农村地区则几乎成为盲区。 有关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现状的调查显示,尽管部分社区开展过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但68.1%的社区没有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机构,46.2%的社区尚未开展过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剩下的社区在近5年内也只开展过1~2次心理健康服务活动。 有关心理健康知晓率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社区居民了解心理健康的有87.7%,大连市有81.4%,赤峰市仅有54.7%[24],知晓率最低的城市尚且不到50%[27],91.0% 的社区居民对健康的理解还停留在生物模式[22]。 社区阅览室中有63%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书籍,但主要集中在城镇社区,近一半的农村社区甚至没有社区阅览室。 尤其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 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到位,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服务观念,不愿接受心理健康指导,在意他人的目光,甚至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病,以心理咨询为耻[28]。

2.4服务形式不全面

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相对成熟,如美国的社区心理健康机构强调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数量多、分布广、水平高,有效连接了家庭、社区与精神专科医院。 如美国的社区关爱(communities that care, CTC)项目,由社区居民共同参与, 充分利用社区、 学校、家庭和个人的资源,促进居民和社区的健康发展。 日本通过危机干预、劳动雇佣等方式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英国采取将服务对象分类的方式,将服务对象分为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心理咨询方法。 而澳大利亚分类更为细致,除了以上四类,还有孕妇、新任妈妈、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根据个体特征采取不同的心理方法有效地进行完全个体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安排专人随访,直至患者痊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 此外,法国的分区化服务模式,瑞典的郡议会与地方市政府共同负责的模式也有助于人们预防、治疗心理疾患。 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逐步转向了大范围的“正常人”的心理困惑, 同时,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更专业,内容更多样, 趋向成熟。

而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尚不具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或特殊人群提供全方位、持续性的心理服务的能力[29]。 目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还相对单一。 一方面是大众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但主要以布置宣传栏、板报、发放宣传手册或折页等形式为主,宣传教育的主题宽泛,这种单向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递难以保证完全契合社区居民个体的需求;另一方面,专注小范围人群的“异常心理”,采用一对一、 面对面的心理咨询的形式解决其心理问题,但由于专业队伍有限又难以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此外,我国社区也没有建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以老年人为例,5943篇有关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文献中,大部分都聚焦于老年人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的探讨[30],但对于如何为老年群体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却没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2.5服务效果不理想

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上至政府下达社区,在整个社会的支持下,以收到实效为目标,旨在解决社区居民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例如由丧偶、离婚、失业、疾病等各式各样的压力、刺激与挫折引发的心理问题[31]。 国外社区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教会人们如何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另一方面,通过对强大刺激和重大挫折如偶然性的家庭成员死亡而导致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疏导,进行危机干预,尤其是对自杀的干预。

虽然据北方三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研究中显示,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率为100%,但只有真正落到实处的服务,才能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一数字只能说明心理健康服务仅仅在形式上是存在的,而真正颇具实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却寥寥无几,很少有居民真正能从中获得帮助。张曼华等[4]调查显示,虽然社区向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但绝大多数社区居民却不了解其功能,甚至有近七成居民在被问及所在社区有无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时回答“没有”。 张瑞凯等[23]的调查中,虽然社区开展了平均每月一两次的心理健康服务,但高达81.8%的被访者表示从来没有参加过,可见收效甚微。

3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趋势

3.1构建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三级预防模式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目的不是治疗心理疾病,而是以预防为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为居民营造身心健康的社区氛围。 一般采用普遍性、选择性和针对性的三级预防模式。 一级预防通过加强宣传,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是社区开展心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二级预防是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筛查出有可能在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并进行心理学干预,避免精神疾病的出现,如果已经出现精神疾病,应促使患者尽早入院检查,接受治疗;三级预防是针对心理疾病患者治疗康复的活动,如患者出院后,由专业人员进行定期检查、 咨询,由于长期相处,人员对患者相对比较熟悉,并能通过其家庭以及社区其他成员的帮助加快患者恢复, 尽快回归社会,创造无心理疾患的健康社区。

3.2构建我国社区心理服务工作的专业队伍

社区心理工作队伍的素养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有力保证,而人员的匮乏以及专业化的限制势必阻碍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因此我国心理服务专业队伍建设亟待规范和加强。 建立心理服务工作者培训机制,如在一些高校中增设该专业的课程,提供更多临床实习的机会[32],提高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技能水平。 政府应设定各级各类心理服务人员的准入标准, 对社区心理服务人员定期开展系统培训。 只有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满足居民的需求。

3.3构建我国社区心理服务工作的物质保障体系

物质保障是社区心理服务正常运作的基础。 首先,开展社区心理服务需要提供专门的活动场所。 根据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开设心理咨询室是一种重要的服务方式,根据社区人群数量的多少,心理咨询室配备相应数量的心理咨询师和必要的心理测量、 心理治疗工具,以保障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服务的顺利开展。 其次,需要设备支持,如开通免费热线电话、 咨询网站、心理服务信箱等。 再次,需要保障稳定的资金流动。 近年来由于心理疾患引发的异常行为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关注社区心理健康工作,并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 但由于受到重生理轻心理、重治疗轻预防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上仍非常有限,因此大部分心理健康服务尚处于勉强维持正常运转的状态。

3.4提供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服务

社区心理服务应根据居民的现实需求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 如针对居民出现的心理危机,需要工作人员立即上门进行危机干预;针对某些存在心理问题隐患的居民个人或家庭,则可以组织心理工作人员进行家访活动;针对社区中比较常见的、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则应提供集中服务,如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和各种心理讲座等,并将此类活动固定下来,使其制度化、常态化。 此外,心理健康服务的提供还应考虑居民个性化需求[33],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活动。 以老年群体为例,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一系列的社会压力如退休、死亡、家庭问题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有话无人交流,遇到问题不知怎样应对,大部分的老年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因此,应建立心理医生定期寻访制,坚持每月到老人家里寻访一次,帮助老人化解心理上的矛盾和困惑。 同时社区心理服务中心应举办相应活动,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当然由于年龄或身体健康等因素,老年人学习接受新事物会有一定的困难, 在活动开始时应适当降低难度, 不让他们感到费力无趣, 使其保持学习和活动的兴趣,不断应对压力和挑战,坚持参与并愉快投入活动中,这样才能有较好的效果。

3.5构建完善的评估机制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制度设置、人员配备、物质保障以及服务形式等落实不到位是我国与国外社区心理服务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所在。 如有制度规范却不遵照执行、有专业队伍却忙于各种行政事务、有物资投入却没有相应产出、有多样形式却如隔靴搔痒效果平平。 因此,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评估势在必行。 社区应定期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受性和满意度,并为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做出评价和总结,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事实依据和数据支持。 卫生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对社区服务中心的监督管理,立法部门也应制订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使心理服务行为趋于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34]。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和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区心理健康状况也有了一定的改善。 人们开始注重心理健康,并愿意参与到心理健康活动中去。 我国应该在结合具体国情的前提下,向国外优秀社区学习,重视并支持社区心理健康工作,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心理服务需求,为其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这对于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维护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如何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运用文献评价法,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体系建设、现状及效果三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相较于国外较为成熟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目前我国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人力配置、物质保障、宣传普及程度、服务形式及效果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借鉴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务实模式,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心理服务模式的建构设想,即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三级预防模式、重视专业队伍的建设、落实物质保障、提供多样的心理服务、探索科学的评估机制。

3.大学生心理社团社区服务模式探索 篇三

关键词: 心理社团 社区服务 模式探索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改革进一步深化,新兴社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人口的加剧,社区面临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加。大学生组建心理社团,为社区提供心理服务,一方面切合社区需求,通过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另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文章对大学生心理社团服务社区模式做探究,为心理社团开展社区服务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一、大学生心理社团

大学生心理社团是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发生改变和创新,从单一的个别心理咨询与治疗,逐步发展成为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将宣传教育与咨询服务相结合,专业咨询与朋辈互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1]。大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

二、社区心理服务

社区服务最早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英国,这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社区福利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服务[2]。随着社区不断发展和壮大,社区面临的问题日渐增多,急需有专业的志愿者团队,通过心理健康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等,增强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意识,预防身心疾病,以利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关于社区心理服务,比较统一的观点指在社区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运用心理健康的知识规律,保持与促进居民的心理健康,同时通过培养健康的心理,达到预防身心疾病的目的。

通过组建大学生心理社区,开展社区服务,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将所学更好地服务于社区,这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心理社团,为社区提供多种形式的心理服务,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利于社区和谐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社团服务模式建构

对大学生心理社团服务社区模式建构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服务。

1.组建心理社团,加强队伍培训与建设。

通过学校学生会、宣传海报、网站、学生报纸杂志等途径,宣传招募心理学专业志愿者,选择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丰富志愿者服务经验的同学,组建心理社团。组建后,通过队伍建设,设立心理社团负责人,负责心理社团服务工作的全局规划。既要分工合作,明确责任,又要严格考核制度,既邀请心理学专业教师,对心理社团进行培训和专业指导,又加强安全、法制、礼仪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在社区服务中,既遵守法制,又注重自我保护。

2.实地调查,了解社区所需。

此阶段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前期准备,二是实地访谈,了解需求,进行实地调查。前期可由心理社团一到两名同学到社区进行实地访谈。一是与社区干部进行交流,征求社区干部的同意,了解社区对心理服务的态度;二是取得社区干部的支持,这是在社区开展服务活动的重要保证。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自编社区服务的访谈提纲,了解社区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和他们面临的困难,设立不同服务内容和项目,从而增强社区服务的针对性。

3.设计服务的方案和内容。

根据心理社团的专业优势,结合社区干部和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设计服务方案。设计方案尽量详尽、具体、可操作。服务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团体心理辅导、亲子健康讲座等具有心理学特点的服务项目,创建心理社团服务品牌,建立项目化服务体系。

4.社区实践,开展社区服务。

根据设计的方案,走进社区,开展服务活动。进入社区之前,充分准备服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确保社区服务的顺利开展;还需将活动与社区干部进行沟通,取得社区干部的同意和支持。开展活动时,成员须佩戴校徽,着装整洁,穿戴有志愿服务的标志,服务过程中,待人接物要礼貌、热情,说话和气、态度虔诚。活动期间,还要注意人身安全和交通安全。

5.评估服务效果。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效果评估机制,确保社区服务的有效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团服务质量如何;第二,社区服务效益,即受益面的大小;第三,社区居民参与状况情况;第四,社区服务的效率;第五,服务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第六,心理社团服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等。可通过与社区居民交流,发放效果评估问卷,建立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考勤制度等方式进行评估。

6.根据实践,调整方案。

根据实践情况和各处环节实际操作,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达到更好的效果。实践是对方案的实施,将方案落到实处,调整是根据实际效果与反馈,对方案进行调整,实践与调整虽是两个不同的环节,但两者互为前提、互为结果。组建团队、实地调查、设计方案、社区实践、效果评估、调整方案六个环节缺一不可。

总之,探索的服务模式的各个环节相辅相成,上一环节是下一环节的基础,下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补充和实施,既要从服务模式的整体出发,以系统观点进行社区服务,又要考虑到服务模式的各个部分,只有将整体与部分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取得更优异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建军,陈庆.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发展与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5):27-28.

[2]赵嘉.关于社区心理服务模式的调查和研究——以潍坊地区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1):106-109.

[3]华红琴.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推进:需要、路径与策略[J].学习与实践,2010,11(1):111-117.

4.探讨社区的心理服务完善办法论文 篇四

一、范围:

本意见规定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绩效考核、分配的原则、方法以及参考标准,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职正式职工、编制外合同工。

二、职责

根据本指导意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绩效考核、分配实施方案的组织拟定、分配结果的组织测算以及绩效考核、分配方案的解释说明工作。

三、绩效分配原则

1、以岗定薪原则。以岗位聘任体系为基础,通过岗位评估,以岗位价值、岗位责任、岗位技能等因素确定相应岗位的绩效工资,实行一岗一薪,坚持岗变薪变,不因人定薪,体现相应岗位的价值。2、以绩定奖原则。以各岗位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及所在部门的绩效作为衡量岗位绩效的标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

3、定额管控原则。以历史数据测算结果及卫计局要求为依据,重点体现岗位基础工作量、卫生材料支出、次均费用定额管控的绩效分配思想。、重点倾斜原则。奖励性绩效工资要重点向、临床一线、技术骨干、管理骨干倾斜,公共卫生服务,适当拉开差距。

5、奖勤罚懒原则,单位按分配总额5‰提取比例,对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年终进行奖励。、总额动态管理原则。根据单位人员编制情况、年终绩效考核情况,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工资总额度实行动态管理原则。

四、薪酬总额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薪酬总额由基础薪酬总额与年终考核结果挂钩,具体见《江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成员绩效考核办法》。2、单位当未兑现的薪酬额度不得延加到下个基础薪酬总额度之中。

五、薪酬结果

1、新绩效分配方案打破档案工资体系,原档案工资进入档案,作为缴纳各类保险依据以及核定退休工资依据。

2、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控制在7:3。3、新绩效分配方案的结构核心由基础性绩效工资+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其中基础性绩效工资=岗位津贴+生活补贴+工龄补贴

六、奖励性绩效工资 1、卫技人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根据科室或个人完成综合目标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满意度(效果)情况以及超额工作量等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计算办法用职位系数乘以工作量得分数。

2、个人或科室的工作确定办法可参考工作量计算办法(具体见附件1)。3、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单位对科室或个人进行考核后,按月或按季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侧重于效率,要充分发挥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工作数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避免平均主义,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

5、绩效性工资系数计算办法 附件1:

工作量计算办法(1)临床医生:

①医院本部:每门诊人次计1分;普通病人每床计6分/日;危重病人每床计12分/日;介绍一个病人住院计7分;收治一个病人计7 分。写一份住院病历。(.包括处理入院病人)计10分;办理1个病人出院计4分;小手术计6分/例;中手术计12分/例;大手术计20分/例〃(一助按50%计分,二助按25%计分);及时会诊一例计5分。

②社区服务:每门诊人次计1.2分;上门出诊每人次计3分;上门访视保健指导每人次计1.5分;健康知识教育讲座2分/小时。(2)医技科室:

①B超室:常规1分/人次,腔内1.5分/人次,系统产检1.5分/人次;心超2,5分/人次。②检验科:

生化:杂项化验1分/项,电解质1.5分/项,凝血止血3分/项,血气化验1分/项,门诊标本化验1分/项,上机操作0.4分/测试。分别乘以工作量,得出每天的分数。

免疫:乙肝全套(2.2分/个),乙肝表面抗原1分/个,丙肝化验1分/个。分别乘以工作量,得出每天的分数。

临床:小便常规1分/个,大便常规0.5分/个,ESR和各种常规及各种染色等1分/个,血常规上机(30+1X个数),网织红2分/个,血型化验(50+3x个数)。得出每天的分数。

③放射科:阅片1分/份(包括多部位);食管吞钡4分/人次;钡餐造影6分/人次;钡灌肠造影8分/人次;全程钡餐8分/人次;子宫输卵管造影6分/人次;窦道及瘘管造影6分/人次。暴光1分/次;洗或打印胶片1分/张;静脉肾盂造影6分/人次;子宫输卵造影复查3分/人次;其他检查参考以上;床旁片按以上3倍计算。(3)护理:

①病区护理:晚班1.5分/班,昼班2.5分/班,责任班1分/班,主班(其他)0.9分/班,治疗班0.7分/班。上日班0.9分/日。加班0.12分每时,节日班另加0.12/班。(护士长:岗位管理另加2.5分/月,全程日班按当月正常上班护士的平均分计)②门诊护理:

可以参照班次计分,也可以按注射人次等项目计分。

③手术室护理:洗手巡回(小手术2分/台,中手术4分/台,大手术6分/台); 手术时间3分/小时,超过4小时每小时递增1分;手术时间3分/小时,超过4小时每小时递增1分;1个病人做两台手术按手术高的一个类型计分;无洗手护士的巡回加1分;抢救病人加2分;晚班40分,中班10分,白班(含休息班)20分。

(4)公共卫生人员:预防接种(包括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计1分/人次;妇女保健(按规范)计1.2分/人次;儿童保健计0.8分/人次;高血压病人规范管理计2分/人;糖尿病病人规范管理计2分/人;精神病人规范管理计2分/人;艾滋病病人规范管理计2分/人;结核病病人规范管理计2分/人;健康体检计1.2分/人次;新建档案计1.5分/人次;签约家庭户(人次)计1.5分/户;健康教育指导工作12分/日;疑似法定传染病报告计0.5分/人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计2分/人次。附件2:

绩效考核加减分办法

一、加分

1、获国家级先进的单位和个人加5分

2、获省级先进的单位和个人加3分

3、获市级先进的单位和个人加2分

4、获县级先进的单位和个人加1分

5、综合考核前1—3名的按比例加1—3分

6、有效工作量比照数每增加5%加1分

二、减分

1、受国家级通报批评的单位和个人减10分

2、受省级通报批评的单位和个人减5分

3、受市级通报批评的单位和个人减3分

4、受县级通报批评的单位和个人减2分

5、综合考核后1—3名的单位按比例减1—3分

6、发生一起医疗责任事故的单位减1分

7、有效工作量比照数每降5%扣1分

三、本办法适用于所有人员

注:

1、有效工作量指发生相关交易或有详细工作记录的工作量,如门诊人次必须有登记有处方,随访必须有登记,有工作记录等等。

5.探讨社区的心理服务完善办法论文 篇五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形式,充分利用各类社区资源,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社会化服务。

第三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覆盖,适度普惠与保障基本相统一;

(二)多层次,普遍性与个性化服务相并重;

(三)多支撑,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相匹配;

(四)多主体,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第五条 市民政局负责统筹规划实施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建立全市统一的居家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对全市居家养老服务进行监督管理,受理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投诉、建议,负责对相关评估结果进行复核,负责引导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就近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促进养老事业和产业的对接与融合。市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负责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业务指导、区域统筹,以及居家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日常运营维护、资助资金清算、政策宣传、人员培训等工作。

市、区财政局负责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并及时拨付。

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落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补贴政策,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统筹协调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等工作。

市、区卫生计生委(局)负责指导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便捷医疗服务,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开放绿色诊疗通道,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的工作机制等工作。区民政局负责本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开展相关工作。受区民政局委托,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负责指导本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务,开展老年人照顾需求等级评估和服务项目评估;负责制订设施建设、运营经费和服务补助标准及资金审核、拨付与结算;负责服务资助核实、政策宣传、人员培训、投诉处理等工作。

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负责本辖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负责设立养老管理员(养老管理员应具备初级社会工作师及以上资质,与资助对象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50),依托街道(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承接服务申请,为本辖区享受服务资助的老年人制订服务方案,跟踪服务情况等具体事务工作;负责设施建设、运营资金申请和服务资助核实。

市、区机构编制、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国土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工商、质监、税务、残联等单位按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六条 市、区民政局和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应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机制,通过调剂、聘用、购买服务等途径落实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街道(镇)养老管理员(聘用养老管理员薪酬参照广州市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薪酬指导价确定),会同本级财政部门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评估、培训、宣传、聘用人员等工作经费列入预算。

第二章 服务设施

第七条 区和街道(镇)应设置以下社区居家养老公共服务设施(以下简称“服务设施”):

(一)区级服务设施。各区应设立1个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设置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实训、照顾需求等级评估、服务项目评估、老年用品展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等功能设施。

(二)街道(镇)级服务设施。街道(镇)应设立1个街道(镇)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设置日间托管、临时托养、生活照料、助餐配餐、医疗保健、康复护理、辅具租赁、照顾需求评估等功能设施。可依托星光老年之家、日间托老机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综合设置或根据服务功能分散设置,总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街道(镇)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应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合作设立医务室或医疗服务点。

(三)社区级服务设施。根据老年人口数量和居住范围合理布设社区老年人活动站点(含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农村老年人活动站点)、农村五保互助安居点,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设置助餐配餐、文化娱乐等功能,有条件的应增设日间托管功能。

(四)其他服务设施。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根据本区域实际设置的社区养老综合体、社区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助餐配餐中心等设施,设置单项或综合为老服务功能。

第八条 服务设施应符合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符合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卫生和食品药品安全等相应技术标准。其中,提供餐饮、医疗保健服务的服务设施应取得相应行政许可,社区养老院应取得养老机构设立许可。

同一区范围内的服务设施应统一名称和标识。

第九条 各区应根据《广州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市属行政单位常用公用设施配置标准〉的通知》(穗财资〔2012〕300号)及有关规定,综合考虑服务需求、建设装修、设备购置等因素,结合本地实际,安排服务设施的建设经费。

各区应根据场地租金、设备维护、水、电、燃气、人力成本等因素安排服务设施必需的运营经费,场地租金参考广州市房地产租赁管理所每年公布的房屋租金参考价格或实际租金计算。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运营经费每年不少于100万元,其中直接面向周边社区居民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的每年不少于200万元。街道(镇)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运营经费每年每个不少于60万元,其中辖区老年人数不足3000人的可适当减少,具体由各区民政局、财政局共同确定。社区老年人活动站点、农村五保互助安居点运营经费每年每个不少于3万元,其中设立助餐配餐功能的社区星光老年之家每年每个不少于5万元。

建设经费和运营经费由区财政负担,由各区民政局列入部门预算,并按照财务管理规定和合同要求拨付给服务设施的建设单位和服务机构。

第十条 街道(镇)和社区服务设施可由街道(镇)自主管理,也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整体或分项目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服务机构运营,街道(镇)应向服务机构无偿提供服务设施并依据合同拨付运营经费。

各区、街道(镇)应积极盘活辖区闲置物业和场地设施,以无偿、低偿方式提供给社会力量在辖区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经区民政局确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其使用的水、电、燃气,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标准收费,有线(数字)电视的基本收视维护费和固定电话的月租费减半收取。

第十一条 区、街道(镇)应优化本区域服务设施布局,对不符合设置要求、不适宜开展为老服务的,应改建或重新选址;确需撤销、关闭或改变用途的非社会力量自主举办的设施,须经区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向社会公布,并报市民政局备查。

第三章 服务供给

第十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居住的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申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第十三条 社区居家养老基本服务包括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助餐配餐、医疗保健、日间托管、临时托养、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临终关怀、“平安通”等服务项目。

支持服务机构根据老年人服务需求拓展科技助老、金融助老等服务项目。

第十四条 区、街道(镇)举办的服务项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或由各区、街道(镇)自主供给。采取购买服务方式的,应根据政府购买服务有关规定,以区、片区或街道(镇)为单位选定服务机构,并签订服务合同,合同有效期一般不超过3年。其中,“平安通”服务由市民政局依据政府采购规定选定服务机构统一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由卫生计生部门采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疗点服务、设立家庭病床等方式提供。

第十五条 承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应符合《财政部民政部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印发〈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财综〔2014〕96号)规定,并具备以下条件:

(一)能严格按照协议使用服务设施,自觉接受民政部门管理和指导;认真落实消防、环保、卫生、安全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并购买场地意外责任保险。

(二)能有效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文件和档案,真实完整记录并及时更新服务对象信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三)建立防范服务风险制度,为工作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提供康复护理服务的机构,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10,护理人员应具有专业技术教育背景或从业资格。

第十六条 居家老年人可向居住地街道(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提出服务申请,选择服务项目和服务机构,并与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协议。服务机构按协议提供相关服务,服务协议应明确服务内容、时间、形式、收费标准和双方权利、义务等。

本市户籍服务对象接受服务时,使用广州市社会保障(市民)卡确认身份信息和服务项目;非本市户籍服务对象接受服务时,服务机构应将其身份信息、服务项目等信息录入市居家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第十七条 服务过程中如发现以下情况之一的,可以终止服务协议或提供转介服务:

(一)服务对象患有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的;

(二)服务对象患有精神疾病且病情不稳定的;

(三)服务对象违反服务约定的;

(四)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双方不能履行协议的;

(五)双方协商同意终止协议的。

符合第(一)、(二)项情形的,由街道(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通知服务对象委托人或近亲属送院治疗;无委托人或近亲属的,按相关政策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 市、区民政局应通过社会组织公益创投、购买专项服务等方式丰富和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鼓励具备相应资质的养老机构、企业、社会组织承接所在区域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扶持慈善组织与志愿组织重点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搭建互助养老平台,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为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

第十九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收费标准采取政府指导价与市场调节价相结合的方式确定。

市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应根据本市实际,参照本地市场同类服务收费标准,综合考虑专业程度、工作时长、消费水平等因素,制定发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指导参考价格,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未明确指导参考价格的服务项目,由服务机构自主确定收费标准。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收费标准,应在服务场所和社区公示栏张贴公布。

第四章 服务评估

第二十条 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依据本市统一标准进行老年人照顾需求等级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助和申请其他养老服务的依据。

照顾需求状况发生变化,可由本人、家属或委托人依据医疗机构等有关资料向户籍所在地街道(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提出申请,经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核实后组织动态评估。

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员应由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初(中)级社会工作师、中(高)级养老护理员组成。评估方式包括定点评估和上门评估,其中上门评估的不得少于2名评估员。

评估员应参加市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组织的培训,考试合格的纳入评估员队伍管理,按照本市统一标准开展评估工作。

第二十一条 符合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服务对象参加户籍所在区的照顾需求等级评估,评估费用(含动态评估)由区财政全额负担。鼓励其他老年人自愿参加户籍所在区照顾需求等级评估,评估费用(含动态评估)由个人和区财政各负担一半。照顾需求等级评估费用原则上不低于每人每次100元。

第二十二条 服务项目评估由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实施,评估工作经费按不高于本区服务费用总金额的5%确定,所需资金由区财政安排。

第二十三条 由市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统一制定服务项目评估细则,各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应在服务机构自评的基础上,依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对上服务项目开展服务评估,评估结果应在每年5月前上报市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

评估结果按服务项目类别确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评估结果由市、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公示10天。

对评估结果有异议的,应在公示期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向市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提出复评申请,由市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组织复评,复评结果为最终结果。

第二十四条 各区民政局、财政局应根据服务项目评估结果定级,综合考虑服务项目专业化程度、服务人次数、服务质量、服务成本等因素,确定差别化服务项目补助标准,评估定级为不合格的不予补助。其中,对服务机构提供的日间托管、康复护理服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上门生活照料(每次不少于1小时)、上门医疗服务,合格的每人次补助不少于2元,良好的补助不少于3元,优秀的补助不少于4元。

服务补助资金由区财政负担,由各区民政局列入部门预算,并按照财务管理规定拨付给服务机构或自主供给服务的街道(镇)。

第二十五条 对评估定级不合格的服务机构或自主供给服务的街道(镇),由各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督促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街道(镇),由市民政局在全市范围予以通报;整改后仍不合格的服务机构,由服务购买方中止其政府购买服务合同,该服务机构在2年内不得参与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招投标。

第五章 服务资助

第二十六条 具有本市户籍且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居住,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服务对象可申请政府服务资助:

(一)第一类资助对象

1.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即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

2.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困难家庭、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等3类人员中失能的;

3.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困难家庭、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等4类人员中独居或者仅与持证重度残疾子女共同居住的;

4.曾获市级及以上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中失能的;

5.100周岁及以上的;

6.计划生育特别扶助人员。

(二)第二类资助对象

本人月养老金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且自愿负担一半费用的下列失能老年人:

1.80周岁及以上的;

2.纯老家庭(含孤寡、独居)人员。

第二十七条 资助对象可申请以下资助标准的服务,当月使用,不能滚存。同时符合两项及以上标准的,按照较高的资助标准执行。

(一)第一类资助对象每月400元。经评估属于重度失能的,每月增加护理资助200元。

(二)第二类资助对象每月最高资助200元。

服务资助不得用于发放现金、购置实物和支付医疗费用。

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资助范围和资助标准,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

第二十八条 申请资助的老年人(或其委托人)应向户籍所在地街道(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提交资助申请和相关证明材料。街道(镇)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核并提交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核实。

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资助资格核实和照顾需求等级评估,并将核实意见和评估结果发送至街道(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核实同意的,由养老管理员为资助对象制订服务方案,协商资助对象选定服务机构,跟踪服务机构服务情况。核实不同意的,由街道(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通知申请对象并说明理由。申请人对核实结果有异议的,可向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申请复核。由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会同街道(镇)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方式组织复核。

第二十九条 服务机构按照街道(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确定的服务方案与资助对象签订服务协议并提供服务,采取记账形式收取服务费用,超出服务方案和资助标准的费用由资助对象自行支付。服务资助费用由区民政局按照财务管理规定,定期支付给服务机构。

第三十条 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同区不同街道(镇)的资助对象,向居住地所在街道(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提交申请,经户籍所在地街道(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和区居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核实后,由居住地街道(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选定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由区民政局支付符合规定的服务费用。

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不同区的资助对象,向户籍所在地街道(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提出申请,户籍所在区居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核实同意后,由户籍所在地街道(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选定居住地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签订委托协议,并按协议由户籍所在区民政局支付符合规定的服务费用。

第三十一条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难以覆盖的区域,经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核实同意,资助对象可选择委托亲友、邻居按照养老管理员制订的服务方案提供服务,由街道(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老年人(或其委托人)和服务提供者三方签订协议,服务完成并经街道(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评定合格的,按照协议将资助费用支付给服务提供者。服务提供者应定期接受市、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培训。

第三十二条 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应在资助对象身份变化的次月调整资助标准或终止资助。

第三十三条 服务资助所需资金纳入市、区财政预算,由市、区两级财政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分担。市分担的服务资助资金,由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每年年初预拨给各区,次年初根据上实际支出和分担比例进行清算。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严禁擅自改变服务设施功能和用途。擅自改变的,由区民政局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属委托运营的应收回使用权;自主供给的,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由区民政局报市民政局在全市范围通报。第三十五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应当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并强化服务意识。对服务态度恶劣、不按协议提供服务的,服务机构应依据劳动合同予以处理。

第三十六条 申请服务资助的申请人必须提供真实、有效、完备的资料和凭证。对有弄虚作假、骗取资助行为的,应当取消其资助资格,追回资助经费;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必须全部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骗取、套取或截留、挤占、挪用;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区民政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公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失能老人是指老年人照顾需求等级评估为轻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的老人;孤寡老人是指无配偶、无子女的老人;纯老家庭是指家庭成员均为老年人的家庭;独居老人是指无配偶、无子女或配偶、子女一年及以上不在本市居住的老人。第三十九条 市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根据实际情况拟定服务机构运营合同、服务协议、居住地服务委托协议等合同(协议)范本。

各区、街(镇)在本办法施行前已按规定选定服务机构且服务合同在有效期内的,继续履行合同,合同期满后按本办法规定实施。原有资助对象在服务协议有效期内的,无需重新核实资格,并按本办法规定的资助标准接受服务,协议期满后按本办法规定重新提出服务申请。

各区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做好政策衔接工作。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有关法律、政策依据变化或有效期届满,根据实施情况依法修订。《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财政局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州市卫生局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的通知》(穗民〔2012〕280号)同时废止。

6.探讨社区的心理服务完善办法论文 篇六

(试行)

为推进我市城市社区卫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充分调动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改善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切实使群众受益,依据《西安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本考评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拓展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考评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卫生工作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优化网络布局,强化服务职能,规范服务行为,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三、考评原则

(一)科学、规范、有序。科学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考评内容及标准,规范考评工作的流程与方法,有序开展考评工作。

(二)公平、公开、公正。考评过程公平、公正,保证考评结果客观、真实、准确,考评标准和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简便、适宜、高效。简化考评程序,突出重点内容,抓住关键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四)激励、促进、有效。充分发挥考评作用,奖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社区卫生工作持续发展。

四、考评范围

市辖区和纳入《西安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的所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五、考评方式方法

(一)分级考评。区级考评组织负责对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评定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市级考评组织责对全市各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综合考评。

(二)考评采取日常考评与年终考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内部考评与外部考评相结合、综合考评与专业考评相结合方式进行,包括采用现场查看、查阅资料、现场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市级考核评采取随机抽样、各区互查等方式进行考评。

(三)日常考评由市、区两级分别组织进行。区级日常考评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按月、按季度等多种方式进行,并将日常考评结果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计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年度考评结果。市级日常考评原则上按季度进行,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选择1-2个街道办事处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纳入年终各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综合考评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六、考评内容

(一)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综合考评内容。

1.政策保障:包括区级配套政策、机构编制、财政投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建设等。

2.机制改革:包括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基本药物制度、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双向转诊制度等。

3.体系建设:包括完善服务网络、规范机构建设、合理配备人员、开展对口支援、开展第三方评价等。

4.服务功能:包括社区开展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其中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考核参照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考核平均得分)。

5.监督管理:包括日常监管、医疗事故防范、取得的社会效果等。

6.工作创新及完成应急性工作情况。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考评内容

1.组织管理:包括机构管理、机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信息管理和文化建设等。

2.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省、市、区制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该项考核参照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考核平均得分)。

3.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医疗工作数量、医疗护理质量、医疗安全、合理用药、中医药服务等。

4.服务模式:包括社区组织、社区诊断、社区干预、社区参与、协同服务、片区责任制、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等。

5.满意度:包括服务对象综合满意度、工作人员满意度等。

(三)对各区和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一票否决考评项目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出现重大问题;

2.发生重大安全和医疗责任事故;

3.违反计划生育政策;

4.发生严重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事件或被重要媒体曝光产生重大不良影响;

5.发生严重违法违纪案件;

6.未完成当年市、区政府目标责任制下达的工作指标及相关任务。

七、组织实施

(一)考评组织。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组织成员单位共同完成考评工作。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综合考评工作,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成员单位共同对各区的考评和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复核工作。考评以“1+3”(上年度最后一个季度加本年度前三个季度)为一个考评周期。

(二)考评程序。

1.由各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和区医疗、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机构专家成立考评小组,明确考评人员分工、考评程序与工作安排,并逐一对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考评打分。根据考评结果,由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年度考评等次,并上报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根据各区上报的结果,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成员单位和医疗、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机构专家对各区社区卫生工作进行考评,并对各区上报的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比例进行复查。根据考评和复查结果,由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市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优秀区和各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八、考评结果

(一)考评等次确定。

对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考评

考评得分:≥95分

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 85—95分

社区卫生服务优秀区

60—85分

社区卫生服务合格区

<60分

社区卫生服务不合格区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考评

考评得分:≥90分

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0—90分

合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60分

不合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二)考评结果使用。

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依据考评结果,对考评成绩突出的社区卫生服务先进、优秀区和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予以全市通报表彰,对连续3年获得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或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授予市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中心)称号,并优先推荐参加国家和省级的各种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先进选拔评奖活动。对考评不合格的区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给与全市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对限期整改仍未达到合格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区卫生局要依据有关规定取消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格。

对未开展日常考评的区和未参加市级日常考评、以及日常考评不合格的机构将取消年终表彰评优资格。

各区要根据考评结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发现整改存在问题,调整考评指标体系,不断完善考评办法。各区卫生局要将考评结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聘用与经费核拨的依据。

九、工作要求

(一)各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考评活动作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组织好考评工作。各区根据本区实际,要制定具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评细则,认真开展考评工作。

(二)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配合综合考评工作。要按照《考评指标》,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三)广泛听取社区居民意见。采取各种形式,邀请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居民代表参与社区卫生服务考评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附件:1.西安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综合考评指标

7.企业医院办社区卫生服务的探讨 篇七

辽河油田中心医院创建于1970年, 1994年通过国家等级医院评审, 成为盘锦市第一家国家“三级甲等医院”。2000年被辽宁省卫生厅评为“十佳爱婴医院”和“辽宁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基地”;2002年通过了省“十佳爱婴医院”复审;承担锦州医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工作;是中国医科大学的实习基地;是辽河油田全科医师的培训实习基地;是集科研、教学、医疗、急救、预防、保健、康复、社区卫生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辽河油田中心医院地处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振兴街, 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67670平方米;床位600张, 年门诊量35万人次;年出院人数约1.1万余人;2007年收入为1.7亿元。

该院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 现有职工1200人,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56人, 具有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77人;中级职称470人, 博士生1人;研究生毕业24人;硕士研究生21人;研究生导师3人。

该院拥有先进的诊疗设备, 有美国GE公司生产的DSA数字血管造影机、D94-1200mA大型X光机、64排CT;以色列生产的PRIVILEGE型核磁共振仪;日立7180、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强生750XRC、250 XRC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美国产全自动细菌培养鉴定系统, 美国产Sarns8000体外循环机、HDI3000彩色多普勒、可视人流系统等, 固定资产原值2.8亿元。

2004年引入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 2005年3月份试运行, 2005年10月通过了华夏认证中心的质量认证, 2006年度、2007年度通过了两轮的复审, 不断完善中心医院的管理体系。

辽河油田中心医院无论在人才、技术、仪器设备等方面, 还是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在盘锦地区是首屈一指的。

2 辽河油田中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的做法

2.1 企业医院办社区卫生服务的产生

盘锦市是因油而生的城市, 兴隆台区是油田和地方共建的市区。油田25万职工家属的医疗服务任务就大部分落在中心医院的肩上。2002年十一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 兴隆台区政府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办社区。油田矿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可以由辽河油田卫生事业管理部进行统一规划。中心医院座落在振兴街道, 作为“三级甲等医院”完全可以不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当时大部分人认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赔本的买卖。但辽河油田中心医院的领导具有高度的前瞻性, 充分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本着有利于中心医院的长远发展和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的宗旨。在2003年底, 在政府不拿一分钱的情况下, 开始组建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应当强化政府主导、完善和落实政策, 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建立规范和全科人才培养体系[1]。振兴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由辽河油田中心医院承担并进行管理, 走出了一条企业医院办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道路。

2.2 振兴街道的人口资源情况

振兴街是油田机关的所在地, 大多数居民为油田职工家属。共有人口95966人, 其中, 60岁以上老年人18622人, 他们是开发油田的排头兵;为油田的建设立下汉马功劳, 大部分人也留下了许多的疾患, 能为他们后半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做些工作, 这也是中心医院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再有, 科研机构占大部分, 知识分子比较多, 繁忙的科研与管理工作是局机关地区居民的真实写照。为建设油田的中间力量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这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算是为油田的经济建设做一些贡献。

2.3 依据人口情况, 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在组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各社区居民的人口构成情况。将原来的四个门诊部转型为四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分别是振兴、迎宾、胜利和幸福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时, 还聘请两位高年资的退休医师担任科研和河畔社区卫生服务的负责人。在医务人员的分配上, 考虑幸福社区、科研社区、迎宾社区的老年人口比例较大, 就选派较年长的、临床经验比较丰富的主治医师为负责人开展工作, 便于与老年人沟通;相对比较胜利社区、振兴社区、河畔社区的居民都比较年轻化, 因此选派的负责人也年富力强, 便于与年轻人沟通。六个社区的15名医师全部参加了辽宁省举办的全科医师培训班, 并通过了考核。同时, 护理人员也在逐步的培训中。精简了人员, 改变以前人浮于事的状况。按照上级的要求, 还为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一系列的医疗设备、小型的康复设备以及健康教育的设备及各种资料一应据全。本着双赢的原则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服务于社区居民。在2004年的9月六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取得了执业许可。

2.4 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 带动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水平的提高

辽河油田中心医院为医院的管理上水平、上台阶, 从2004年6月引入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2005年3月份运行, 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与措施, 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作为中心医院的一个窗口单位——社区卫生服务站, 无论从环境、设备、服务项目及功能上, 都有所提升。而且每个服务站都有自己的特色。如:外科、儿科、康复、中医针灸、慢性病治疗等, 让社区居民体会到:只要有问题找到社区服务站, 就有医务人员为他们服务, 而且让他们满意而归。

让服务带动需求消费。为方便居民看病, 免除挂号的费用。不管居民开多少药, 哪怕是几片扑热息痛, 医师也会微笑的为居民服务, 完全打破无回扣的药品不给开;不挣钱的药品不给进的格局。就是要通过这小小的处方联系着医患双方的感情, 拉近了医患的距离。

为方便社区居民就医, 充分体现“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疗水平, 中心医院指派全院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家定期到各服务站坐诊和健康教育讲座, 并利用媒介向社会公示, 满足居民对医疗和健康知识的需求。每个社区服务站每周都能有一名专家坐诊, 不收取专家挂号费。同时, 每个社区服务站在每个季度都能开展专家健康知识讲座, 让更多的居民接受预防疾病的知识。打破85%的医疗资源消耗在15%的重症病人身上, 仅剩15%的医疗资源用于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服务[2]格局。不仅让社区居民得到了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也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 为医院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在社区服务站就医, 如果进行医学检查, 可以在服务站交钱后, 直接到中心医院进行各项功能检查和化验, 免除了挂号、交钱排队之苦, 极大地方便居民就医, 得到居民的认可。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社区转至中心医院的患者可优先得到诊治。中心医院下设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服务站不能看的病, 就直接转到中心医院;中心医院治疗后的病人需要康复治疗和家庭服务就可以转到社区服务站。不管是在医院或是在社区, 还是在家, 都能体会到有医师在关注他的健康。全科医师在社区可以处理80%的“社区病”。在社区服务站有95%的慢性病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 通过纠正病人的不良行为、生活方式, 通过健康教育指导和药物治疗,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致残率。建立起了“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 以家庭为单位”的医学模式。

2.5 参加星级评比, 树立品牌意识

2004——2007年, 辽河油田卫生事业管理部对油田矿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星级管理。从服务水平、服务项目及功能、服务内容、服务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标准量化考核。真正做到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六位一体的服务。在中心医院的六个服务站中就有胜利和科研两个服务站是三星级 (最高级) ;迎宾和河畔是二星级;幸福和振兴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得了一星级。

3 体会

3.1 三级医院办社区的优势

作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 有人才、技术、培训、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作为企业医院, 辽河油田的经济在发展, 每年为医院投资, 又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社区居民都是油田的职工, 对医院的满意度高、信任度高。

3.2 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三年的运行中, 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并得到社区居民的首肯。

通过开展专家进社区的活动, 不仅给服务站带来经济效益, 同时全科医师的水平得到了提高;进而扩大了医院和社区服务站的知名度。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 让更多的人接受健康知识, 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减少疾病的发生和降低慢性病导致的致残率, 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实行双向转诊, 既保证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更重要的是缩短病人的住院日, 居民得到了实惠, 为国家节省了医疗费用支出。据国外统计:设立家庭病床比大医院住院节省40%的费用。

通过推出一系列的便民措施, 形成“小病在社区, 大病在医院”的格局, 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全面、连续、优质的服务。

4 探讨

4.1 基于上述原因, 2007年末中心医院正在筹建生态园社区卫生服务站, 扩大我们的服务范围。

4.2 在资源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房源充足的情况下, 以需求创消费, 开展一些新项目:疼痛门诊、康复中心、临终关怀、家庭保健、家庭特护、家庭优生、优育、优教等, 延伸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4.3 开展社区首诊制, 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方便同时, 体现三级医院对急、危、重病人的治疗功能, 充分发挥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职责。

4.4 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居民可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师直接与专科医师沟通, 取得更快捷的服务。

4.5 充分利用三级医院的优势, 培养社区卫生人才,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

4.6 创建社区健康指导公益网站, 把最新的保健知识传播给社区居民, 以满足社区居民对医疗、保健的需求, 为建设和谐矿区、和谐社会贡献中心医院人的一份力量。

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医学模式也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和死亡谱也发生了变化;人口趋于老龄化;医疗费用的高涨与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医疗保健机构的功能分化等多种原因促成了全科医学的产生, 进而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国家“三级甲等”医院以其先进的仪器设备、高超的诊疗技术水平、完善的管理系统、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高水平的人才优势组建社区卫生服务站, 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综合性、连续性、可及性、人格性的服务, 创造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依据居民的需求将进一步延伸社区服务的功能, 开展既能为社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 又能让居民乐于掏钱购买的服务, 创造经济效益。

关键词:企业,“三级甲等医院”,社区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仇元峰, 张鹭鹭, 田伟, 等.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17:1397.

8.探讨社区的心理服务完善办法论文 篇八

【关键词】社区服务中心;护理预约服务;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75-02

现阶段,随着政府对社区服务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我国的社区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同时也肩负着提升我国基础医疗公共卫生水平的重要使命。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将会有约85%的医疗问题在社区中解决[1]。令一方面,因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中心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但因目前社区医疗服务中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加之患者对社区医疗卫生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因而必须要加快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的步伐。针对此研究目的,本文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来本社区服务中心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在预约前后各选择10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预约前后的100例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情况进行统计,预约前的100例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53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64.25±2.33)岁,预约后的100例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64.51±1.96)岁,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可作为统计学资料进行比较。

1.2方法

由每个科室的护士对患者提供相关的预约服务:①实施预约本等级服务,并向每个患者发放预约登记牌,将15min作为一个时间段,对患者进行相应的预约登记服务;②针对在第一天接受理疗或补液治疗的患者只能接受其在第二天的预约,若是患者病情严重,无需进行预约;③针对预约患者以及直接治疗患者进行有效地区分,并在预约就医时间内,对预约的患者应享有接受医疗的待遇;④依据就诊的具体情况,在一段时间间隔之内,最多接受约4个患者的预约,从而有效地对患者进行分流;⑤针对预约患者,允许其在预约时间内有1-6min的误差,并按照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⑥针对社区服务中心而言,要为患者提供社区预约的准确联系方式,当出现患者更改预约时间状况时,可以及时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平均数( ±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护理预约服务之后,护理人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护理质量评分、服务态度评分、护理流程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和分析,患者对护理质量、服务态度以及服务流程的满意度均有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由原来的75%提升至96%(P<0.05),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据有关调查资料得知,受到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带来的影响,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国家在社区卫生工作上的倾斜,使得社区服务中心就诊的人数明显增加,因而在理疗以及补液中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数量也有显著的提升[2]。针对社会卫生服务中心高峰时段进行理疗以及补液治疗的患者而言,有很多患者对排队等候的时间非常不满,而且对护理流程的评价也不高。严重地影响了医患之间的关系,降低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针对临床护理工作人员而言,面对每天繁重的工作量,但是却得不到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工作中也是苦不堪言。

据近年来的文献资料中得知,目前,在我国的各大医院都相继开展了门诊挂号预约以及预约就医的工作,但是针对社区服务中心护理预约的报道却非常少。因开展预约服务之后,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候诊时间,对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以及工作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因而在社区服务中心开展护理预约服务,可以将进行补液以及理疗患者的高峰时段避开,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减少患者候诊时间,提升社区服务中心的诊疗质量。针对社区服务中心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开展护理预约服务,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实施护理预约服务之后,护理人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护理质量评分、服务态度评分、护理流程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和分析,患者对护理质量、服务态度以及服务流程的满意度均有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由原来的75%提升至96%(P<0.05),具有较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因此同时,预约护理服务的开展是将患者作为中心,方便群众社区就医,对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在社区开展护理预约服务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趨势。另外,在推行护理预约服务之后,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护理的工作模式,有利于帮助患者提前计划就诊时间,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对资源进行利用,有效地提升了护理工作质量[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过护理预约服务之后,可以有效避开就诊高峰期,并显著提升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在社区服务中心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吴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行预约门诊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2011(06):216-217.

[2]曹黎静,吕晓炯,朱建伟.门诊预约服务的实践体会[J].现代医院,2012(05):246-247.

[3]张玉梅,冯正仪,夏海鸥,王蓓玲.社区护理需求和工作内容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03):385.

上一篇:法制知识竞赛练习题下一篇:工程管理工作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