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2024-10-03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精选6篇)

1.《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篇一

再别康桥的写作手法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

(一)、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这里决不仅仅是绘形摹态,他是传情达意,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他爱康桥,更爱遗失在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梦!

(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诗歌的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深化。在作者的心目中,康河的这些水草油光翠嫩,浓绿欲滴,充满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它们似乎挥动着绿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又似乎在向人们炫耀它们生长环境的美好。表达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它们能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久厮守,难怪诗人流连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物我一体,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诗人简直就是一条会思想、有情意的水草!这种描写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给人一种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兴奋和喜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虚实结合,以实衬虚。

诗歌第三四节写“青潭”,先实后虚,虚实相生,青荇浮藻之间,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亦实亦虚,怎能不让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于是诗人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夕日的欢乐。星汉灿烂,星辉点点,诗人大有东坡泛舟赤壁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他心花怒放,陶醉在这星辉迷人的夜色当中,禁不住引吭高歌,一吐回到过去,情不自禁的喜悦心情。这两节诗文围绕“青潭”展开行文,先把清潭想像成绝彩斑谰的梦,再由“梦”联想到以前寻梦的浪漫。眼前所见为实,联想、想像为虚,由实到虚,借潭写梦,融情于梦,借梦发感,以实衬虚,虚实相映,诗意地表达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四)、动静结合,以静衬动。

诗歌首尾两节都写到了“作别云彩”这一细节。前者显得飘逸高洁,依依难舍;后者则见感伤落寞,无奈决绝;“云彩”这一意象以静衬动,精妙入微的折射出诗人隐秘难言的复杂心理。云彩高洁秀美、宁静祥和,诗人视作朋友、知已,与他作心的交流:当年你或许飘浮在碧绿的草坪上空,装点着蔚蓝的天空,为我遮挡炎炎烈日,见证我痴迷康河、回归自然的诗心画意。如今,你远举飘飞,离我而去,我也带着割舍不下的眷恋,惆怅远你而去。永别了,飘逸的云彩。永别了,静美的康桥!

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深得“意象”三味。新诗写得象古诗一意象纷呈,韵[味无穷。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好范本。立足诗歌,知人论诗,扣住意象展开联想分析,不仅可以体察诗情,洞悉诗人心声,还可以强化感情,提升我们诗歌鉴赏品味,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赏析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篇二

我教读的第一步首先在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之后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

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种感情?这种感情是借助什么表现出来的? (借助意象抒情:云彩、青荇、星辉、彩虹等)

3.教师总结提问:明明是在异国他乡, 为什么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景? (体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厚爱, 潜意识里诗人把康桥当成了自己精神的故乡)

以上这些问题学生都很容易找到答案, 同时学生对诗歌也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了, 接下来我就开始带着学生把诗人笔下的康桥美和两首古典诗歌中的意境融会在一起做起了比较性的研读, 下面是研读的过程:

一、首先把诗歌的两节内容与《关雎》一些章节放在一起作比较赏析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关雎》

再来读《再别康桥》中的两节: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1. 请找出两种诗歌中共同的意象:

2. 这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它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3. 由这些意象我们又能感受到诗人的什么心态?

这些问题提出之后, 学生们争相作答:环境, 都有清澈的河流, 河流中都有招摇的绿油油的荇菜, 而且都同时出现了主人公钟情的理想的意中人“窈窕淑女”和“夕阳中的新娘”。此情此景, 被撩拨起的也是同样的情态, 在诗经那位无名的作者, 是由于“求之不得”而“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在徐志摩, 则是“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惝恍沉醉。很明显地, 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爱恋和不舍。

二、接着我又把诗歌的第五节内容与古诗《蒹葭》放在一起作共同赏析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蒹葭》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再别康桥》

两节内容出示过后, 我马上提问题:

1. 有一个字是两首诗歌中都出现的, 它的含义是什么?

2.《诗经》的主人公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吗?

3. 诗人很明显在借诗经隐喻什么?

前两个问题学生都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一个“溯”字, 让我们看到了诗经中无名主人公追寻自己意中人的艰辛, 一个“宛在水中央”让我们看到了由于河水阻隔而与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 可求而不可得的凄美心境, 而这种心境又何尝不是诗人此刻的心境, 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也就迎刃而解了, 诗人也想寻求自己的梦想, 而他却终究要回到梦醒后的清醒与惆怅。

诗人无奈地吟出诗歌的下一节: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再别康桥》

此情此景似乎让我们联想到了唐代诗人的诗句: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三、两次比较过后, 我适时地提出了问题

1. 诗人为什么会对康桥这么地不舍和眷恋?

2. 诗人又重回故地康桥想要追寻什么?

3. 此时此刻, 诗人又为什么要沉默了?

这两个问题对这节课可以说是一个总结, 我及时地插入了诗人当时的一些生活背景, 总结了两点:

1.诗人重回康桥是对自己曾经有过的理想之梦的祭奠;

徐志摩是纯理想主义者, 追求“爱、美、自由”, 在剑桥留学期间, 积极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 追求在中国建立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想。但当时的中国, 列强割据, 军阀混战, 百姓涂炭, 社会现实残酷, 不可能实现他的理想, 他苦闷彷徨。

2.诗人重回康桥是对自己曾经的一段刻骨铭心情感的祭奠。 (诗人和才女林徽因的一段感情)

四、总结

3.再别康桥教案 篇三

徐志摩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新诗的相关知识;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体味意境;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徐志摩在诗歌中的独特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包括我在内,在不长的人生中都经历过离别,感受过离别之情。我们离别了小学生活,离别了初中母校。离别之时,你经历了怎样的情感体验?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今天我们一起到剑桥大学去游历一番,感受诗人徐志摩的在告别母校康桥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板书:再别康桥徐志摩)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及新月诗派的有关知识;

2.通过听读及朗读,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明确诗中出现的意象有哪些。

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学生朗读

让学生县齐读一遍诗歌。读完之后明确较难字音,如:荇、漫溯、笙箫等。

四、解读题目

同学们请看题目,“别”说明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离别诗)那么离别的对象是什么?(康桥)这个“再”字又说明了什么?(“再”是又一次的意思,就是说诗人并不是初到康桥),那么我们接着来了解一下诗人与康桥的渊源。

五、听诗朗诵

播放配乐诗朗诵,请同学们体会诗人在诗中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充满着一种离情别绪。

(那么是人为何会对康桥有这么深的感情?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呢?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六、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请同学们结合《全程设计》第八页关于徐志摩爱情美梦幻灭的讲述,给同学们2-3分钟的时间,了解一下徐志摩这个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出生在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胡,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考入北大。同年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1918赴美留学,1920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爱上林徽音。1922年与元配夫人离异,同年回国历任北大,清华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成立新月社,他是主要成员,1924年泰戈尔访华,他任翻译后随其周游欧洲,1926年与陆小曼结婚,但他的微薄收入难以满足陆小曼的需求,他奔波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1931,11,19飞机失事,死于泰山脚下,诗人的感情生活是波澜的,但诗人的心却是火热的。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这里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遗憾的是,他并没有事先联系好,她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等他。诗人睹物思人,愁肠百转,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七、新诗概述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在学习《雨巷》是我们已经学过了有关新诗的一些知识,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就是一首典型的新诗。所谓新诗,就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徐志摩所在的“新月诗派”作为新诗发展阶段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派别,成立于1928年,主要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胡适、梁实秋等,主张创作“客观抒情诗”,即大量使用意象,将主体感情客观物象化,再用想象装成朦胧的美,达到抒情的目的。新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闻一多,提出了“三美”主张,提倡诗歌要讲究: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下面我们再来齐读一下这首诗。

八、学生齐读

再次齐读这首诗,回想学习《雨巷》是学到的有关意象的知识,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寻找一下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柔波、水草、星辉等意象)

九、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关于这首诗的基础知识,下节课中我们将重点从诗歌意象和诗歌形式两个角度分析这首诗,请同学们在课下做好预习工作,思考:本诗中的意象有何作用?这首诗的形式有什么特点?

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从离别对象角度分析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的《赠汪伦》: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 西天的云彩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七、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关于这首诗的基础知识,下节课中我们将重点从诗歌意象和诗歌形式两个角度

分析这首诗,请同学们在课下做好预习工作,思考:本诗中有哪些意象?这首诗的形式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个预习的任务给大家,你们准备的怎么样呢?

二、从诗歌意象角度分析

提问:

1.提问: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解决。)

明确: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具体分析意象

(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轻轻”,有什么作用?

明确:三个“轻轻”,使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愿惊动他深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它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的与康桥做依依惜别,这里,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2)将第一小节的 “西天的云彩”换成“东方的朝阳”如何?

明确:不好。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正如“秋”“雨”中写离别能渲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同时作者是别西(方)而东去,因此别“西天的云彩”准确。

(3)请一位女同学为大家朗诵一下第2-5小节。其他同学思考:(给出幻灯片中的问题,学生组织讨论)

A.第二小节中将“金柳”比喻为“新娘”说明了什么?结合以前学过的诗作中出现的“柳”,说说“金柳”这一意象的应用有什么作用?

明确: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康桥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将“金柳”比喻为“新娘”,说明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

可见,“柳”为意象,文化意味深厚。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B.第三小节中,“青荇”在“招摇”,是什么修辞手法?“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说明了什么?

明确:拟人手法,说明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说明诗人对康桥的喜爱进一步加深后,不想离开的留恋之情。

C.第四小节,清泉-彩虹-梦,诗人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节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诗人的感情进一步深化了,因为在康桥,不仅有如画的景色,更重要的是这里有诗人的“梦”,有诗人美好的回忆。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诗人自己梦想的破灭。

D.第五小节中的“梦” 与第四小节中的“梦”有什么关系?指的是什么?

明确:第五小节中,诗人有感于彩虹寻梦,于是在这一小节中回忆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沉醉于过去的美好回忆中。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有理想的充实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4)齐读第六小节,体会诗人的感情在这一小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在这一小节中,诗人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中拉回到现实,别情缕缕,离绪重重,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放歌。诗情在这一小节达到了高潮,但是这一高潮却是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的。只有这样,才更加真实的表达了诗人的离情别绪。

(5)默读第七小节,思考:诗人面对回归现实的伤感,是怎么做的?是继续沉湎于伤感,还是勇敢地面对?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最后一节中有两个“悄悄”,与第一小节中的“轻轻”呼应,说明诗人对康桥景色的珍惜,“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的洒脱与飘逸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眼前。

三、从诗歌形式角度分析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体现徐志摩的“三美”主义: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 “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 ” 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 „„ 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招手 ”“ 荡漾 ”“ 招摇 ”“ 揉碎 ”“ 漫溯 ”“ 挥一挥 ”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有学生组织小组讨论解决:本文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

2.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 “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 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4.再别康桥 教案 篇四

徐志摩

目标:

1、诵读(重点)

2、体会诗歌“三美”(重点)

流程:以“别”导入——作者背景介绍——听读生读师读——分析情感,探讨诵读要点—— 欣赏“三美”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1分钟)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知人论世(同学先讲,老师补充)(2-3分钟)名字: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家世: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钧儒(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领头人。)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中学与郁达夫同班,拜梁启超为师。

缠绵爱情:配合热播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剧照,讲解徐志摩与三个女子之间缠绵的爱情故事。一个是深爱他,但因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被他抛弃的大家闺秀张幼仪;一个是他深爱却因一件小小的意外而嫁给了他老师之子的林徽因;一个是他深爱又深爱他最终相伴他走过一生的才女陆小曼。1931年11月19日早八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该飞机是张学良的专机,志摩免费乘坐),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 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马山(又称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时年35岁。

地位及评价: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爱、美、自由。诗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逢康轿的切身感受。

三、读 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7-8分钟)

提示题目《再别康桥》中的哪个字透出了感情基调?——“别”

请一名学生试读(强调诵读四个要点:慢,轻重缓急,连而不断,想象你就是那时那地的那人,注意与《沁园春·长沙》比较),以鼓励为主稍加评价。

听名家配乐朗诵,得出诗歌的总体的语调是——轻柔舒缓 师范读

四、读出诗情。通过分析情感与诵读指导来读出诗情,感受艺术美。(提醒学生做笔记)(25分钟左右)

1、第一节诗 第一节诗连用三个“轻轻地”,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读,仿佛诗人缓慢而轻柔的步履。一别几载,康桥已接纳了那么多的学子。熟识的校园,陌生的面孔,物是人非。“轻轻地”三字,蕴含了诗人此时此刻那种依依不舍情感。

师范读,生跟读。

2、第二节

“新娘”“河畔的金柳”,此时幻化为美艳的新娘。这个词,要读出惊艳的喜悦,声音要响要亮。诗人此时仿佛又回到过去的美好岁月,无比地陶醉和幸福,要读出这种感情的跌宕。

“荡漾”一词,要读出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的“荡”感,要读出心泉摇曳的多姿。声 音要低柔悠长,满含深情,读出作者的欢喜。

师范读,生跟读。

3、第三节

“油油的”一词,要读出滑滑的、润润的感觉,要读出“青荇”这种水草的特质。

“招摇”一词,声音可以张扬一些,读出自在无束的感觉。这一节写作者的眷恋 师范读,生跟读。

4、第四节

“天上虹”这个词,要读出“虹”的绚烂明丽,声音要亮要美。“揉碎”一词,要读出破碎的感觉,声音要低要柔,情绪黯然。

“沉淀”一词,要读出沉淀感来,声音低沉。

“梦”一词,要读出梦幻色彩,声音要有飘忽迷离感。这同样写的是作者的眷恋

师范读,生跟读。

5、第五节

“漫溯”,声音要悠长深远,读出追寻的色彩,读出对“青草更青处”的向往。

“星辉”,声音要满含欣喜,读出星光粲然的感觉。

“放歌”,声音要高亢喜悦,此时此刻,诗人的情感已达到高潮。师范读,生跟读。

6、第六节

“但”字后,要稍作停顿,因为诗人并没有放歌,并且也不能放歌。这个“但”字,要读出顿挫感,要读出深沉凝重的色彩。

“悄悄”一词,要轻轻地读,此时,诗人的情感回到“别离”的情境,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别离”一词,要读出感伤的色彩,声音低沉舒缓,满含哀愁。

“沉默”一词,回环往复,声音尽量拉长,读出叹息,读出沉重。作者在这个时候是情绪低落,静思默想。

师范读,生跟读。

7、第七节

“悄悄地”一词,连用三次,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读,要用声音把诗歌推向那种默无声息的境地,声音要略带忧伤,略含无奈。作者最终悄悄作别

师范读,生跟读。

8、师生共同小结诗人的情感:(板书)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得作者离开母校时的一种淡淡的忧伤,但一个地方作者似乎忘记了离别,兴奋达到了高潮那就是——第五节,在这之前,第一节是——依依不舍,第二三四节是——欢喜与眷恋,在这之后第六节是——回到现实情绪低落,第七节——悄悄作别。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用轻重缓急来读出各种情感。

五、作业:(3-5分钟)

1、课后张贴:《古代送别诗歌20首》、《徐志摩诗选》。

2、自由诵读(强调四个要点)板书:

再别康桥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理清思路(2分钟)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别康桥》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上节课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显得清新飘逸。

二、检查诵读水平:请一女生朗读,大家评点并指正。(2-3分钟)

三、赏析诗歌的“三美”。(20分钟左右)

《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闻一多先生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推崇这种观点。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2、韵律和谐。

启发:①《沁园春 长沙》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与和谐,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㈡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㈡绘画美。

找出意象。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A、金柳

请一生读这一节

1、我们看这“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可能的答案: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 “荡漾”可否换成“浮现”?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如我们可以说:你的笑容荡漾在我的心间。

——不可以,“荡漾”写出了一种心泉摇曳的美,写出了诗人温柔有缠绵的情怀,同时和前面的“河畔”“波光”相呼应。

方法总结:“炼字”类型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比较法”和“联系上下文法”。B、青荇。请一生读这一节

1、“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 怎样一幅美景啊!

2、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C清泉。齐读

1、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总结画面美: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四、疑点解析(学生问 学生解答)(5-10分钟)可能的问题有:

1:船能“载”满星辉吗?“载”字有何妙处?

点拨:“载”字写出了星光斑斓、波光闪亮、晶莹澄澈的境界。星辉可载可感,这是人的浪漫。古典诗词就有“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十里湖光”的句子。我们今天说的“你的眼中写满哀愁”“我的心中盛满忧伤”“你的眉宇之间,锁着我的爱恋”,同样也是化抽象为具体,让感情可盛可载。

2、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3、“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4、不带走“云彩”,有何深义?

点拨:a连一片云都不带有,不忍惊扰康桥,这是一种温暖细致的情思。

b感伤、眷恋,还有绝决的情感。康桥于自己,是灵魂,是归宿;但现在却有着那么 遥远的距离,一切都无从寻觅,怎不让人怅然若失呢?

C“云彩”,体现了诗人飘逸、浪漫、洒脱的情思,古典诗词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片云天其远,永夜月同孤”的诗句,其实志摩又何尝不是天边那朵飘逸的云呢? 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而我们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的行为是显得多么的俗、五、作业。鉴赏短诗和朗诵背诵课文

所以,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杨娜拉!

(全班同学齐读)

注: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这首诗是谁别谁?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根据以上注释,写一篇鉴赏短文,可以从内容、情感、表现手法、音律角度来鉴赏、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新格律诗“三美”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绘画美——金柳,青荇,清泉

(比喻)(拟人)(暗喻)

鉴赏诗歌:抓意象法

炼字类型:比较法、联系上下文法

5.《再别康桥》教案 篇五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步骤

【导语】

以古

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 (离别)

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

(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

2、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

3、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4、诗图

5、思考

作者在描写这些让人憧憬的景观时,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6、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欢乐。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

8、朗诵

首先:老师范读

其次:学生互读(在朗读时要加强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通过对比让学生有所感)

9、总结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辉、夏虫。

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10、探讨

作者离别的仅仅就是自己的母校剑桥大学吗?他离别的还有什么呢?

1)、曾经想要实现的文学上的梦。

2)、两年的康桥生活让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缘,文章里的第二段中隐含有林徽因的出现让作者心境荡漾的意思。

11、板书

绘画美 音乐美 建筑美

12、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6.《再别康桥》美学赏析 篇六

我们的中学课堂正是需要同学们去品去赏这诗中无穷的美, 真正的去感受那“开启诗人的性灵”的康桥的柔波。诗即是歌, 要去体会这优美的诗歌则需要老师积极调动同学们的感情去深情的“吟唱”康桥。走进诗的魂, 唱出诗的美。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语气轻柔、缓慢, 仿佛作者正打算悄无声息的离开, 和康桥的云彩作别。1928年, 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 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 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这难解的愁绪化做三个“轻轻的”, 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 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 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 竟在招手之间, 幻成了“西天的云彩”。什么是“西天的云彩”, 那娇奢的红, 那艳丽的记忆, 曾在康桥的一切都是这留恋的颜色, 让我们带着学生轻声深情吟哦“西天的云彩”时, 作别的不仅是云彩, 还有康桥的点点滴滴。“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 康桥普普通通的一切在作者心里都形成了温柔甜美的景象, 流动的音乐带我们进入“那彩虹似的梦”——剑桥温馨的求学生涯, 求学用梦表现, 短暂、美丽又朦胧, 想庄周梦蝶, 物我皆忘, 课堂都陶醉在喜悦的梦里, 每一个物象都要通过真切的感受, 清晰的表达出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满怀欣喜的回忆着, 重读的“新娘”给诗人温润的想象, 在淡红色夕阳的背景下, 迎来的定是着红装的娇羞的新娘, 是一位可爱的东方姑娘。语气中透出的是甜蜜的回忆, 依依难舍。在康桥的经历幻化成甜蜜的爱恋, 在西方的求学, 镀上了东方热烈的颜色, 徐志摩像作别家一样回忆着他乡的康桥。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甘心”一词将诗人和康桥融为一体, 语言高亢而有力, 这种心甘情愿, 这种永久的眷恋啊, 让“我”怎舍得离开?读到这里时, 我们能感受到剑桥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以宽大的胸襟包容着一位异国学子, 用它的文化精髓滋养着徐志摩的精神, 点燃他浪漫的气质, 他的生命受到一种伟大的震撼。让我们跟着诗人去“寻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用心灵深处的歌声去感触斑斓的星空, 夜的清丽, 歌的嘹亮, 这里形成了全诗感情的最高潮, 朗读时要把握“寻梦”的疑问语气, 仿佛随作者去寻, 去找。“撑一只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微微急迫, 仿佛在梦中寻觅自己的康桥, 语气逐渐高扬, 重读的“放歌”将物我两忘的欣喜充分表现出来, 用语言展现的该是诗人跣足放歌的状态。

紧接着诗歌一波三折, “放歌/但我不能放歌”语气又回到低缓而忧伤, 沉默中的惆怅啊, 我只能沉浸在告别的淡淡忧郁之中。此时的沉默胜过多少言语, 诵读转为低沉悠长, 我们和徐志摩一样和夕阳、金柳、柔波告别。结尾处“悄悄的”与首节回环对应, 语气平静而忧伤, 在“悄悄”中与康桥作别。正是康河的水, 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我们的课堂也因这一首吟唱而自由灵动。

再看这首诗的结构。全诗共七节, 每节四行, 每行的两顿或三顿, 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 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 即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和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 形成独特的审美快感。错落有致排列开来的七节诗, 在其中徐行缓步铺展的韵律, 像轻柔的风一样吹进读者的心扉, 令人陶醉。

上一篇:ka商超开发与管理下一篇: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