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动农资市场监管工作持续创新发展

2024-12-08

努力推动农资市场监管工作持续创新发展(精选7篇)

1.努力推动农资市场监管工作持续创新发展 篇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动白碱滩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白碱滩区发改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检自查报告(2011年8月22日)

市发改委发展规划科: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地方经济发展质量,是深入贯彻落实“克白组团”规划部署,实现克拉玛依战略大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白碱滩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了阶段性的成效。自治区发改委有关督查通知下达后,我们又按照文件要求进行了自检自查,对全区经济发展情况作了总结分析,现将自检自查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切实解决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瓶颈问题,不断增强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

白碱滩区是克拉玛依油田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资源型城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格局未能根本改变,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石油主业的整体拉动,全区大部分企业从事石油生产或石油辅助生产行业,据2010年统计,白碱滩区石油主业比重占到94%以上;第一产业仅占比不到1%,第三产业占比仅为5%左右。同时,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的主要矛盾,是地方经济的科技力量非常薄弱,地方企业整体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不多,产品研发和技术更新长期难以打开局面,拼价格、拼劳力,靠主业、靠政策的市场拓展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整体上缺乏核心竞争力。另外,由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发展大多属于粗放型管理模式,缺乏应对市场挑战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这种发展模式在市场竞争条件下非常脆弱。因此,如何把握住白碱滩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进一步找准战略发展的基本定位,逐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适时转变,成为我们必须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此,近两年,区委、区政府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针对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整改,提升地方经济运行质量。围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运行素质,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经济战略的突出位置,确保我区经济建设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一是在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发展上,积极修订出台发展地方经济有关优惠政策,努力打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区位优势,不断增强我区投资魅力。重点做好改制企业帮扶工作,充分发挥改制企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从项目研发、队伍建设、交流合作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着力协调好改制企业与原母体石油企业之间的关

系,共同解决改制企业的土地权属问题、人才培训问题、价格结算问题等重点问题;二是继续实施“三个一”工程(即推出一批简明企业、打造一批科技名优产品、培育一批科技拔尖人才),鼓励改制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财政上每年拿出500万元来支持改制企业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同时帮助改制企业与大中专院校建立技术研发联动平台,大力促进院企合作,提高企业产品研发效能和整体水平,增强企业市场拓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在企业申报上级科技项目、科技成果评定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继续推行“质量兴区”活动,设立产品质量奖,对产品被评为白碱滩区、克拉玛依市和新疆名优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10000元、20000元和50000元一次性奖励。三是大力搞好招商引资,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生态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方面转变,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这些引导措施,地方经济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在经过2009年-2010连续两年徘徊状态后,很快在全市经济逐步回升的大背景下复苏,地方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财政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稳步增长态势。2010年,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3亿元(现价,下同),同比“十五”末增长41.5%(可比价);地方财政收入

累计完成7.43亿元,比“十五”的2.82亿元增长163%以上;地税税收收入9.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88倍;国税收入2.03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36倍。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4.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亿元。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自治区双高认定企业达到5家,民营科技企业22家,比“十五”末增加10家,民营科技企业7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规模发展有了新亮点,贝肯有限公司实力雄厚,正在积极争取准备上市。

二、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努力促进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白碱滩区作为一个老石油工矿城区,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区。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是短期内能够取得产能绩效,缺点是一定时期内的资源对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总是有限的,并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可能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深度破坏,从而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资源型城区如何顺利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和谐并进,从而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为此,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白碱滩区的生态资源保护工作,在全面推动产业增长优化升级的同时,按照自治区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作要求,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和

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三高三低”发展原则,以调整优化结构、提升科技实力、促进自主创新为基本目标,重点加强“两园”即工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示范园、农业养殖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示范园建设,带动全区经济向循环经济、环保经济、节能经济加快转型,努力做到决不让自然资源受破坏、决不使生态环境遭劫难、决不给子孙后代留遗憾,推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良好三者的和谐统一,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白碱滩区发展特色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为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我们重点抓好下几个环节:一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系统工程,提升地方经济整体运行水平,推动建立节能型、环保型、生态型经济,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和谐进步的新格局;二是统筹搞好生态建设,积极建设中心城区精品绿化圈、外围街区生态绿化圈、自然生态植被保护圈、作为全市绿化系统的大生态圈,走绿化精品建设与管理的道路,公家重点公益林达到34.4万亩,城区外围生态防护林达1万亩以上,区辖管护草场面积3000多公顷,区辖公益防护林384.41公顷,区辖野生荒漠植被林地面积37884.76公顷。三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城区”为契机,做好生态城区规划的

编制工作,同时继续推进环境污染治理,逐步完善环保监测体系,下狠工夫根治城区污水污染,努力改善城区人居生态环境质量。通过这些措施,使我区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

三、关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规划,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供有力的规划保障

要推动白碱滩区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在对我区发展优劣势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好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部署,奋力开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此,区三套班子下决心对规划体系进行了完善,把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从2008年起就着手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就影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启动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于2011年2月提请区人大审议通过。同时,我们还着手编制了《生态城区创建规划》、《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信息化发展规划》,并准备启动《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通过进一步健全发展规划体系,为全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依据。

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我们重点对三个区域作了产业规划:一是依托石化园区,积极打造高新技术工业园,并启动

了产业孵化园的前期规划设计,现已就土地问题展开了协调,主要发展方向是对高新科技或者具有拓展潜力的产业进行孵化培育。二是按照“向西拓展、向南调整”的思路,重点规划了西南工业区,作为将来城区内石油企业外迁发展的承接地,以及新兴产业的集约发展地,现规划已进入市级评审阶段,土地问题已多次与油田公司进行沟通,并达成了一些框架意见。三是重点规划了生态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努力为我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产业基础。现生态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如全市农产品加工基础驻点我区,与生态养殖基地相呼应,必将进一步带动我区地方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城市规划的支撑。在这方面,我们力度较大,一是在总规修编上,与同济大学、时代院加强了沟通联系,对总体规划中多处用地属性进行了统一调整,明确了城区基本功能分区和发展方向。自2010年下半年对接以来,双方已经过多次对接,2011年8月,总规修编工作初具成果,目前正在抓紧与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比对。二是在各专项规划方面,进展较为顺利,到2010年6月,我们已完成了《熟食基地控制性规划》、《东部综合交易市场规划》的报批工作,同时启动了《白碱滩区近期建设规划》、《白碱滩区住房建设规划》,《五亭小区控制性规划》、《白碱滩镇给排水规划》、《702控制性规划》。2011年以来,我们进一步统

筹梳理控规编制工作,开展了《中部区域控制性规划》、《东部区域控制性规划》、《西部区域控制性规划》、《中南区域控制性规划》、《中北区域控制性规划》、《西南区域控制性规划》等多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为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依据。

四.正视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求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新突破

就目前而言,白碱滩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仍然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三大产业配比还不均衡,第二产业占有绝对比重,但二产的整体发展质量有待提升,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区位优势;地方经济的科技力量非常薄弱,地方企业整体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不多,产品研发和技术更新长期难以打开局面,拼价格、拼劳力,靠主业、靠政策的市场拓展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整体上缺乏核心竞争力,等等。这些,对我们的经济工作造成了很大压力。

为切实改变这一状况,区委、区政府作了认真的分析。要实现白碱滩区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在掌握了解区情实际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对白碱滩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认真审视。目前区上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白碱滩区的发展定位: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白碱滩”的主题,坚持“固本、务实、创新、提升、维稳”五个基本理念,立足于石

油工业城区的区情实际,坚持走具有白碱滩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努力促进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转型,推动实现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关注社会民生事业、确保社会长治久安、优化人居生态环境、巩固民主法治建设、树立城区良好形象等方面取得突破,努力把白碱滩区打造成为石油石化工业新区、油田技术服务新区、环境友好生活新区、和谐文明现代新区。

这个定位贴近与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需要,同时也为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指导方向。我们不仅要建设工业新区、技术服务新区,还要高度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目前,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世界石油城”的战略目标,并积极统筹搞好“克白组团”规划,我们完全有信心在市、区两级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出改系统的职能作用,解决好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转型中的具体问题,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上有所突破,在构建“两型”社会方面有所建树。

未来等待开拓,责任重于泰山。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抓紧落实市、区两级的工作部署,积极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渠道,促进白碱滩区乃至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打造“世界石油城”做出应有的贡献。

2.努力推动农资市场监管工作持续创新发展 篇二

随着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燃气企业要想更好的得到发展, 就必须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使企业更具活力。一方面, 一个优秀的企业是离不开先进的思想政治工作的, 它是企业不断向上发展的支撑;另一方面, 先进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提高员工文化素质和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帮助企业快速的发展, 能够帮助大众更深入的了解燃气企业的文化, 认可它所做出的贡献。

1、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是促进燃气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个优秀的燃气企业, 其内部必须要做到员工之间的关系融洽、工作环境和谐、具有积极的工作心态和朝气, 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也就是说创新和谐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工作中, 要时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只有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创新, 才能够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并且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

2、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对于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推动作用。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各行各业之间对于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燃气企业要向更好地在众多企业中站稳脚跟, 就必须打造知识型员工团队, 贯彻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 培养高素质有能力的优秀员工, 加强企业员工的管理制度, 这对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3、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的重要性。

燃气企业要想快速发展, 就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的重要性。当今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不再拘泥于传统方式, 发展的形式趋于多样化, 这就要求企业在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时, 一定要注重继承传统的优良思想, 同时在新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对于观念的更新和机制的优化。

二、简析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在企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创新对于燃气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是企业发展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这是保证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不是无故产生的, 它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特点作为依托, 在事物的变迁和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 因此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理解成为具有时代适应性与个体针对性的一种产物。

企业的规模、发展速度、员工的思想观念不可能都是一成不变的, 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作出改进, 这样才能促进燃气企业紧跟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因此燃气企业只有在发展过程中继承优良传统、改进过时的工作方法, 只有不断地求新、求变、求发展, 才能更好的为大众服务。当一定的先进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逐渐形成和完善之后, 就意味着此时的企业获得了更好更快的发展。

1、引导作用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对企业持续快速发展中的体现。

我们可以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一种社会化、规范化、效能化、法治化的经济体质, 燃气企业如果想过快速的向前发展, 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信念和远大的理想, 燃气企业必须要保证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能够正确的引导企业员工, 以经济建设作为发展的工作重心, 从答疑解难、调整工作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入手, 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更好地在干部和群众之中得到体现。

2、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对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燃气企业只有不断将经营机制和运作方法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 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得到发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为企业快速持续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理解为企业的灵魂, 持续快速发展理解为企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这二者之间只有相互依存, 才能彼此促进, 缺失任何一方都会对燃气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对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依据我国现在的发展形势来看, 我党在这一时期中制定的总任务和总目标, 是全党、全国的大局。思想政治工作在开展时必须以大局为重, 然后再根据企业工作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这样才能保证燃气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紧跟我党的领导, 向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 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燃气企业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专门作为一项学科进行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做好, 对企业单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深远影响。这就要求燃气企业在实际工作中结合本单位特点, 对于事物的研究要讲求科学性, 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加以创新, 形成有特色的企业, 不断的加强学习, 在工作中取得新的突破, 从而引导员工投身于企业的建设之中, 这样才有利于促进企业持续快速的发展, 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燃气企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发展, 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保元福.政工工作机制创新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17:99-100.

[2]卢春阳.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实现企业快速持续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21:90-92.

[3]覃大智.在企业快速持续发展中实现政治工作机制创新[J].华章, 2012, 25:32.

[4]支晓晔, 顾力刚.国有燃气企业创新的途径和原则[J].煤气与热力, 2006, 05:36-38.

3.用开拓创新推动持续发展 篇三

一、浙江现代慈善二十年发展成果

浙江最早的慈善会——嘉兴市慈善总会1994年4月成立,省慈善总会9月开始筹划运作,12月正式成立。所以为什么纪念浙江现代慈善20年的会议放到嘉兴开呢,就是这个原因。刚开始几年,虽然没怎么实际去运作,但毕竟成立了,是浙江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1、全省慈善会系统捐助情况示意图

第一张图是全省慈善捐助增长示意图。从2002年到2013年,我们统计了12年,蓝色的表示增长,橙色的表示增长率。2003年有一个峰值,那年组织发展比较快,有个小高潮。组织建立后就筹款,所以它会出现一个峰值。这个图显示最近几年筹款相对稳定,总额上升了,但增长率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另外基数越大,增长速度会降一些。还有一点,最近几年经济疲软,结构调整,企业的经营状况受到影响,国家面临经济转型的阵痛,慈善捐赠跳跃式增长可能性是不大的,所以它保持一个相对平稳。应该看到,最近几年大额捐赠是减少的,比如今年绍兴、宁波等地一些企业,经营比较困难,效益下降了,捐赠就不能兑现,但是总体上保持平稳。必须强调,我们这几年抓基层的成效非常明显,尤其是万村慈善帮扶基金竞赛活动开展以来,全省有五六千个村和社区成立村级帮扶基金。基层的筹款额度虽然不大,一个村几十万,多点的几百万,总量就上去了,使捐赠保持相对平稳,这是非常欣喜的一个局面,为未来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年度捐赠20亿是个什么概念呢?彩票不算,我们慈善会系统全省募捐占比在50%左右,对此,我们还是很自豪的。慈善会系统是浙江慈善事业的主力军,这点毫无疑义。大家这几年比较辛苦,抓基层,抓项目,抓发展,取得的成效也很明显。还有,这个额度在全国处于一个什么位置,不是第一位就是第二位,这里是说年度实际到账的捐赠额。到2013年底,全省累计捐赠175亿。

第二张图是全省慈善留本冠名基金增长示意图。到2013年底,留本冠名基金规模为105亿。留本冠名基金,是浙江创造的经验,最早是万向慈善基金。刚开始对这种劝募方式社会有些争议,现在这个经验在全国到处开花结果,民政部现在也肯定、推广这种做法。

第三张图是全省慈善救助增长示意图,就是用了多少钱。到去年底,用了115亿,救助了一千多万人次。和募捐相比,这个差额为什么会有几十亿呢?这个比较容易解释,很多慈善总会成立时有一个创始基金,本金是不用的,投资受益用于管理成本。有的是项目基金,是跨年度使用的。

第四张图是全省慈善基层组织发展示意图。到2013年底,全省共建有街道、乡镇分会1217个,社区、村、工作站(点)4412个,企业分会619个。全省已基本形成一个网络化的格局。特别近二年村(社区)基层组织的快速发展,在图标中也明显反映出来了。

第五张图是全省注册义工增长示意图。全省注册义工到2013年底统计是25万。2009年有一个增长的峰值,特别高。这个反映什么问题呢?2008年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当时草根义工组织很活跃,2009年有一个大的跨越,很多组织包括慈善会系统,把原来相对自由的义工组织进行了整合,建立义工分会,统一管理,统一指导。最近几年,发展相对比较稳定。

第六张图是全省慈善会系统捐助情况示意图。宁波最多,到去年年底39亿多,杭州第二位,36亿多,温州是25亿多排第三。全省援助1122万人次,表格上反映得很详细,我们二十年奋斗的家底,都反映出来了。

2、浙江慈善在全国有多少“最早”。

我简单罗列了一下,哪些我们在全国做得最早。

第一,最早成立的市级慈善会:嘉兴市慈善总会。1994年4月成立,比省慈善总会还早几个月。

第二,最早的“留本冠名基金”:浙江省慈善总会“万向慈善基金‘四个一万工程”。

第三,最早的慈善实体:宁波颐乐园。这是政府资金和社会合作的产物,是综合性养老机构。

第四,最早的“全覆盖”: 浙江在2007年底,市、县(市、区)全部建立慈善总会。

第五,最早开展的慈善文化活动:2002年省慈善总会在全国首创“慈善新年音乐会”,后来改为感恩答谢晚会,每年一次。

第六,最早开展的“慈善年夜饭”活动。从省到村五级联动,已经搞了十三年,办了几万桌,成为浙江慈善的品牌项目,并在全国开花结果。

第七,最早推动准市场化营销。现在把“准市场”拿掉,叫作慈善事业的社会化营销,或者叫公益营销,名词的变化反映了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视野的不断拓展。

第八,最早成立乡镇慈善组织。绍兴市经济开发区禹陵乡慈善会1998年成立。那年在绍兴第一次开经验交流会的时候,特地参观了这个慈善会,当时很多市、县都没有成立慈善会。

浙江慈善工作在全国“最早”的案例还有不少,这里仅说一些主要的。

3、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第一,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第二,经济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发展奠定的物质基础。浙江80%捐赠来自民营企业,当然现在也在转型,来自基层比如村级慈善帮扶基金的个人捐赠、小额捐赠比例逐步升高。第三,慈善文化的激励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第四,不断地开拓创新为发展注入活力。第五,慈善组织的规范化管理树立起公信力。第六,慈善会系统凝聚的团队力量形成了机构品牌影响力。不久前,中华慈善总会在北京召开成立二十年纪念会,提出这个概念,就叫全国慈善会系统,我们就叫全省慈善会系统,需要凝聚一个共识,来提升我们机构品牌的影响力。

二、八次慈善工作经验交流会的启示

回顾一下,今年是第八次,有些新入行的同志可能不了解这个过程。八次经验交流会,对于检验工作成果,交流经验,开拓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以会代训机制。二十年了,我们回顾一下,看看有什么启发。

1998年12月3日,全省首次慈善工作座谈交流会在绍兴市社会福利中心召开,来自15个市、县慈善总会的4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亮点是统一认识,推动全省慈善机构的组建工作,并参观学习了绍兴市经济开发区禹陵乡慈善会和绍兴县斗门镇慈善会。我记得当年统计的数字,全省15个市县加上省慈善总会筹款5000多万元,这就是起步时候的情况。我在会上讲过的话虽然过去那么多年了,想起来还是记忆犹新。我说我们有点象黄埔军校,这次培训肯定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回过头再想这几句话,感慨万千。慈善事业就是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

2001年11月6日,全省第二次慈善工作经验交流(培训)会在宁波颐乐园召开,来自28个市、县(市、区)慈善总会负责人和部分热心慈善事业的企事业单位代表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参加会议。会议的亮点是研究筹款问题,推广了慈溪市慈善总会募集大额留本冠名基金的经验和做法。大额留本冠名基金真正的推动是在宁波第二次慈善经验交流会以后,当时慈溪介绍经验。万向它是一个点,一个企业,慈溪是作为一个面来推广,后来募集大额冠名基金成为浙江慈善筹款的第一波大浪,成效明显。

2003年11月8日,全省第三次慈善工作经验交流(培训)会在温州召开。来自77个市、县(市、区)慈善总会负责人160多人参加会议。邀请了部分专家学者介绍了国内外慈善事业发展情况,拓展思路,统一认识,筹款手段如何多样化?理念怎么来提升等。会议亮点是研究了慈善事业如何持续发展和推进职业化建设的问题。第一次提出职业化建设是在温州的会议上。

2005年11月29日,全省第四次慈善工作经验(研讨)会在杭州东方豪生酒店召开,来自91个市、县(市、区)慈善总会负责人1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对10年来浙江慈善事业发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传达了首届中华慈善大会精神,并就贯彻落实浙江省慈善总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提出的工作任务进行交流。会议亮点是在加快慈善宣传,打造品牌项目和推进职业化建设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008年11月28日,全省第五次慈善工作经验交流(论坛)会在天台宾馆召开,来自市、县(市、区)慈善总会负责人2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重点对“汶川5·12”特大地震的赈灾救助工作和全省联动为困难家庭赠送彩电的“彩虹行动”进行回顾总结,对慈善事业未来发展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探讨,有36个单位作了交流,充分体现我省慈善工作者的创新精神,也回答了慈善工作中的许多重要问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出席了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亮点是杭州市余杭区慈善总会发展乡镇(街道)慈善工作的经验,引起强烈共鸣,对全省乡镇(街道)慈善工作的蓬勃发展起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余杭区的成功经验,不光是影响省里,在国内也引起很大反响,全国各地去考察学习的慈善会很多,对全国乡镇慈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010年11月9日,全省第六次慈善工作经验交流(培训)会在义乌召开,来自市、县(市、区)慈善总会负责人150人参加会议。上海、江苏等兄弟省市慈善会负责人应邀参加会议。有44个单位和个人作了交流,内容包括慈善实体建设、慈善组织能力建设、赈灾应急救助、筹款模式创新、社区义工服务等,反映了二年来全省慈善工作的全面拓展和提升。5·12汶川地震之前,全省义工事业发展比较平缓,义工建设相对滞后。天台会议以后,特别是第六次经验交流会后形成一个高潮,各地纷纷建立义工分会。会议亮点是对浙江慈善“十一五”发展的回顾和“十二五”的展望,并提出了慈善组织应对挑战,实现转型的工作思路。

2012年10月30日,全省第七次慈善工作经验交流(培训)会在江山市召开,来自市、县(市、区)慈善总会、部分兄弟省市慈善会及省内其他公益组织代表160余人参加会议。有22个单位围绕慈善项目运作、慈善文化宣传、义工项目筹划和机构规范化建设等方面作了交流。副省长、省慈善总会会长陈加元到会并作重要讲话。我们工作的视野在不断拓展,以前的会议都在慈善会系统开,那次邀请其他慈善组织来参加,来交流,考虑更多地去整合资源,扩大影响。会议亮点是提出了建设“现代大慈善”的工作理念,特别是推广了宁波江北区建立村级慈善帮扶基金,推动“慈善村”建设的经验,这为之后在全省开展“万村慈善帮扶基金工程竞赛活动”作了铺垫。这次会议最大的推动,最明显的成效是村级慈善帮扶基金的迅速铺开,近两年形成一个高潮。

2014年11月13日,全省第八次慈善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嘉兴沙龙宾馆召开,来自市、县(市、区)慈善总会代表200余人参加会议。有15个单位作了交流。会议是在浙江现代慈善20年的背景下召开的,更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会议亮点是在建设“现代大慈善”的思想指导下,夯实基础,活跃基层,提升服务手段,发展数字慈善,强化行业自律,推动依法引善。并对“十三五”提出了发展构想。我们希望这次会议以后,特别是在抓基层、抓基础、抓慈善信息化、抓数字慈善上有一个大推动,两年后再开会我们就要检验这次会议的成果了。

八次经验交流会总的归纳:全省慈善工作经验交流会已成为互相学习、提升能力、凝聚共识、促进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浙江慈善文化建设的“品牌项目”,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是八次经验交流的回顾,做一次串联,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三、当前慈善工作面临的主要形势与挑战

挑战一:经济发展转型,大额捐赠困难。一是部分企业经济效益欠佳,特别在转型升级中,有的企业浴火重生,有的企业就被淘汰了。二是一些企业承诺捐赠难以兑现。比如原来建立的留本冠名基金,一部分企业捐赠已经产生困难。三是企业成立独立基金会有增多趋向,自己做,不通过公募机构来做了,这也导致资源分流。四是企业“跟风”捐赠意愿不强。崇尚个性化特色慈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不像以前政府发个文件来“捧场”,当然也能捐一点,但不像以前那么多了,这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挑战二:慈善组织林立,市场竞争激烈。现在劝募市场有八类组织在竞争。一是所谓官办的公募慈善组织。主要指参公管理的慈善机构,如红十字会,扶贫基金会等。二是半官办的公募慈善组织。我们慈善会系统大体上属半官办的慈善组织,不是完全官办的,但也不是没有政府背景。三是企业主办的独立基金会。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因为注册基金会的门槛放低了。按照原来的法律规定凡基金会都要省民政厅批,现在审批权利委托到市县,市、县民政部门就可以批基金会。四是互联网公益慈善组织。互联网公益组织发展很快,搞网上捐赠。像腾讯、阿里巴巴等,捐赠的力度都很大。五是宗教慈善组织。自2012年6月,国家宗教局、中央统战部、民政部等6部门发出《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后,我国的宗教慈善事业步入快车道,信教群众的善心被激发,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慈善力量。六是民间草根公益慈善组织。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大量的草根组织一下子冒出来,发展很快。有的可能没有正式身份,自己起一个名字或者志同道合的人搞一些慈善活动,有的可能是挂靠哪个组织,有的也注册了。这类组织很多,是一股重要的力量。七是国外的公益慈善组织。目前全国有几万家国外的慈善公益组织在内地活动,量很大还在持续增加。八是社区慈善组织。这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股力量,随着城市化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区慈善十分活跃,在满足多元需求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八股力量,就一块蛋糕,大家要竞争。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怎么去做,都要深入研究对策,只有工作导向清楚,才能扬长避短,实现持续发展。

挑战三:网络时代来临,数字软肋凸现。我们目前的问题:一是互联网思维滞后,有些机构还在那里无动于衷,还在犹豫,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大家都知道,淘宝网“双十一”一天成交额达到570亿,其中移动客户端占42.98%,那么大的量。互联网时代,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影响人的消费形态。在这个时代,我们还在对数字慈善犹豫,还在那边瞻前顾后,这就跟不上形势了。二是门户网站建设粗放。全省县以上慈善会官方网站覆盖率仅为56.8%,其中开通网上捐赠的只有5家,占10%。市级网站信息更新时效平均为42.1天,县级网站平均为52.5天,网站形同虚设,影响到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三是专业人才缺乏。四是整体协调推动不够。我们的系统化建设应该抓两条:一个是组织网络,一个是数字网络。现在组织网络相对比较健全,而数字网络严重滞后,亟待重新规划,加大力度来推动。

挑战四:社会需求多元,能力储备不足。一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你准备好了吗?你能做什么?要反思。很多政府做不了的,社会又有需要,就要民间力量来参与。二是社会需求的“多元化”。需求多元化以后,肯定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方式,你不能再搞些简单的劝募和救助,你得考虑实际需求,你的服务要转型。三是时尚元素对慈善劝募的影响。有的公司营销文化改变了,它对慈善的理解不一样。很多企业也学会做公益营销了,把慈善元素结合在里面做,很多类型。四是慈善的个性化色彩彰显。特别是捐赠,注重个性化,要求跟以前不一样,做项目,做品牌,跟企业文化相结合,要求更立体。

挑战五:义工队伍扩大,团队文化滞后。一是粗放式的管理。现在义工队伍基本是粗放式的管理,组织是建立起来了,但没有搞精细化的管理。二是专业能力不强,专业化的义工服务还是缺乏。我们需要简单的义工服务,比如搞卫生捡垃圾等要有人去做,但针对自闭症儿童,你就需要专业化的服务了。医疗救助也需要专业化,你不能简单化。就算是到儿童福利院做义工,你也需要专业能力,不然福利院的护工看到你要害怕了。小孩本来好好的,不要你一搞就出问题了。三是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总是那么几种形式,难以激发社会热情,这方面需要拓展思维,搞活机制。四是激励机制不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要跟进,本来想在这个会上命名全省第一批五星级义工,但统计工作还在做。省跟市、县有个分工,五星级义工由省慈善总会来发证。这是一种机制,还有其他机制呢,你做了好事,你有困难的时候谁去帮助你,这也是激励,要建立循环机制。五是团队文化滞后。义工组织需要有团队文化,一次活动做完就散了,没有一种凝聚力量,这是非常糟糕的。义工组织一定是有文化,没有文化层次就上不去,松散型的,没有精气神。有些人可能说,我做好事,哪管那么多。你做了好事,你加入一个团队,你就要服从一个团队的规则,为了这个团队的光荣,你要有责任和担当,下一步要加强团队建设,推动义工组织的团队文化建设。

四、浙江慈善“十三五”发展构想

指导思想是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继承和发扬浙江慈善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需求为导向,市场为平台,强化创新实践,推动公益营销,服务基层基础,拓展工作领域,为建设“两美”浙江,共筑“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文化。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慈善文化的结合。主动融入做好这篇文章,因为慈善文化本身就是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第二,慈善文化在基层普及与推广。随着万村慈善帮扶基金工程的持续推动,有那么多的基层组织建立了基金。如何保证高效规范运作?文化建设要跟进。什么叫文化?观念和规则的统一就叫文化。第三,创新与拓展慈善文化传播方式。处在互联网时代,微信时代,文化普及必须要创新。以前说每个县广告牌弄两块,宣传宣传慈善,都讲简单的东西,比较表象化的传播方式,手段比较单一。现在不一样了,你的传播方式要创新了。第四,探索慈善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比如说滴水公益搞的“爱在后备箱”,刚开始参与面也不广,现在形成一个品牌项目了,大面积、大范围地搞“爱在后备箱”。这是很典型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慈善结合,有车一族后备箱放义卖品或者捐赠的东西,定一个日子,到广场里面集中做义卖,募集的钱全部做慈善。这种形式家庭愿意参与,为什么呢,它跟现代生活方式结合啊,它有一个切入点,影响和教育子女有爱心。这种方式可以延伸,不光是广场上搞搞,也可以到乡下去扶贫,每个家庭结对一个贫困户,孩子带过去,让他们切身感受扶贫济困,启发心智,培育爱心。五是慈善工作经验交流与理论研究。这个要不断推动,不断进行探索。六是推动慈善法治和自律建设。

2、完善和巩固基层慈善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健全“一级法人,三级管理”机制。我们希望达到筹款和救助分离,就是说筹款的公益组织专门筹款,救助的公益组织专门救助。“一级法人,三级管理”这个很好,乡镇(街道)、村(社区)慈善组织募集的钱由县慈善总会管理,但使用权不变,实现筹救分离,这是现代慈善的要求。这个机制要不断地巩固、完善。二是继续推动村级慈善帮扶基金建设。这项工作要持续推动,面不断扩大。三是开展“万企慈善帮扶基金工程”竞赛活动。“万村慈善帮扶基金工程”竞赛活动开展已经三年,作为一项活动来推动要告一段落,并作为常态化工作持续推进。2015年要启动“万企慈善帮扶基金工程”竞赛活动,选两个县作为试点。未来可能还要搞“万校慈善帮扶基金工程”竞赛活动,一波一波来。四是提高基层慈善组织的业务水平。这是能力训练的问题了,要推动建立分级培训机制,不断提高慈善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五是建立基层慈善工作的评估和激励机制。乡镇(街道)、村(社区)都建立慈善组织后,工作评估机制要跟进,要形成一种工作激励机制,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县级慈善会将来可以做大量的服务工作,激励工作,这是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六是创建“人人可公益”“人人可慈善”的服务平台。

3、全面推进数字慈善建设。一是强化慈善会系统门户网站建设。二是推广应用“天慈网”慈善服务平台。三是积极开展互联网劝募。四是推动全省慈善会系统的数据共享。将来我们交流经验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好的经验及时发布,不要等两年开一次会。平常也要经验交流,随时可以学,随时可以应用。信息化时代,几个月差不多,时间一长经验有可能过时了。五是提高慈善工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六是用信息化推动慈善服务的转型升级。

4、大力培育以需求为导向的劝募市场。一是继续发展不同形式的冠名基金。二是推动慈善超市和物资捐赠的规范化建设。宁波介绍的“衣循环”,利用市场化运作来实现物资捐赠的规范化管理,很有推广价值。三是探索遗产、房产、股权、知识产权捐赠的新形式。对此,我们要早点研究,早点提出对策。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的想法不同,有的有慈善意识,如何引导“人去留名,雁过留声”,这跟我们的公益营销很有关系,注意营销,注意策划。捐赠的房子拍卖建立基金,遗产冠名基金,永远为你留着。人家没想到的,我们已经想到了,人家没做的,我们已经做了,这就是营销。四是参与购买政府公共服务。这个需要我们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

5、积极推进“造血型”慈善捐助。一是继续扶持绩效显著的“造血型”慈善扶贫基地。我们扶持18个,明年好好评估,重点扶持6个。二是积极推动各种形式的慈善实体建设。我们注意到,新一波慈善实体建设各地都有动向,好事情,全力推进慈善实体建设。三是探索社会企业的发展模式。什么叫社会企业?简单说,就是企业的盈利用于慈善事业,不是用于个人分配。国外有,国内刚开始。我们也想探索农业社会企业的运作方式。四是拓展慈善捐助的新方法、新途径。五是推进慈善救助的分工协作。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在慈善救助方式上,要研究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希望大家多一些有益的探索,提升救助效益,形成良性发展。

6、大力发展义工服务事业。一是建立省义务工作发展指导中心。可以分两步走,先在省慈善总会名下建立义务工作发展指导中心,以义工部为载体进行运作。待条件成熟后,建立独立的义务工作发展指导中心。二是加强义工分会的规范化管理。三是积极培育义工团队文化。四是建立稳定的义工服务保障机制。包括物质保障、人身保障、经费保障等各方面的保障。五是完善义工服务的常态化激励。怎么样去激励,不管评星也好,回馈服务也好,要研究一些对策。六是推动义工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规范化。义工服务,内涵可以更丰富一些,扩大一些,比如文化义工,环保义工,社区义工等等,主要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七是新增注册义工达到100万人。

7、切实加强”两支”队伍的能力建设。一是建立分级培训机制。2014年我们搞了三期培训班,两期是基层慈善组织,一期是义工骨干。按理说,省慈善总会不直接培训基层,但是我们带个头,做个示范。省慈善总会的重点应该是培训县以上高级管理人员,这是我们的主要职能。明年上半年要办一期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时间长一点,搞一个星期。县以下的培训班,主要由县级慈善总会负责。当然,我们要为基层培训创造条件。二是开展慈善工作网上培训。我们一直在推动网上培训,问答、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都可以做。三是建立慈善培训的师资队伍。建立类似讲师团一样的师资队伍,哪里需要培训,老师过去,在当地就能培训,特别是乡镇(街道)、村(社区),有那么多慈善村,有那么多基金,需要加强管理,抓好训练。四是编发基层慈善工作培训教材。五是完善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和激励机制。推动慈善工作者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六是创办慈善工作培训学院。这是一个梦想,和高校或企业合作,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合适的对象。

4.努力推动农资市场监管工作持续创新发展 篇四

10多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创新,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品牌,培育属于自己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并应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的变革与发展。

回顾总结我们的工作,一个深刻的体会是: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又要予专门的规划、建设和培育。多年来,我们培育企业文化的主要做法是:

一、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战略相融,以追求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决定企业发展的方向,与企业战略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广州大厦以企业战略为依托,把企业长远的理想、追求与现阶段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与日常的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制定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融的,以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政治责任这“三大责任”为出发点,以追求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企业文化体系,并密切结合实际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价值理念体系。

我们认为,企业履行经济责任是企业的本质属性,企业资产只有保值增值,企业才有存在的价值。我们“跳出酒店做酒店”,从“做大市场、做高价值、做低成本”入手,努力提高经营效益,推动企业

做强做大。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由企业的社会属性决定的,现代企业不是“自给自足”的生产,而是区域社会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一分子,是社会体系中的一成员,只有服务于社会、生存于社会,履行好社会责任,才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我们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一是坚持诚信守法的经营理念,把诚信经营视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二是树立构建和谐企业的理念,努力实现企业与员工、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企业履行政治责任是所有企业、特别是国企的特殊价值所在,我们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党、工、团组织建设创新;廉政教育与廉政机制建设创新,充分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培育优秀的团队、先进的企业文化,不断追求企业的政治文明。

多年来,我们坚持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战略相融,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文明相统一,将企业文化建设贯穿于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落实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营造独特的竞争优势,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对国家、对企业、对员工高度负责的精神。

二、通过教导型组织建设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经过30多年改革发展,我国的企业已步入科学发展新的历史阶段,正由依靠消耗资源扩大外延式生产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与员工在思想观念、知识文化、技能等方面加强培训学习,与时俱进。

为了更好地把企业的价值理念有效地转化为企业员工的行为导向,形成企业发展的动力,我们依托教导型组织建设,建立有利于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教育培训机制,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具体做法是:

1、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当“导师”和“教练”,不要只当“监工”和“裁判”

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要有能力为自己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平台,搭建企业文化宣讲的讲台,还要有能力大声吆喝“请跟我来”,成为企业文化的宣讲者,企业理念的引导者。

我们要求各级管理人员要“敢为人师,善为人师;自己的兵自己带”,通过“兼职教员责任制”、“兼职教员津贴制”、“培训专项考核”等方式,把管理人员推上讲台,传授富含企业文化特色的、切合实际的系列课程。我们现有130多名以各级管理人员为主的兼职教员,他们依托企业的讲台,传授经营管理知识,宣讲、灌输企业文化。

2、企业管理者要有“可教的观点”

有了优秀的教员,还要有“可教的观点”。“可教的观点”源于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者的理念、思想、思维方式;是企业实施具体管理的路线、方法、模式;是科学管理的思想、系统管理的理念、全局思维的方法。

我们在10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可教的观点”。例如,我们围绕企业战略制定企业战略目标展开图,不仅明确了企业的目标、指标;还明确了实现系列目标的路径、方法;措施、策略。这幅图,就成了企业和员工的愿景图;参与市场竞争的作战图;实施培训的“教学大纲”,这幅图中既有“可教的观点”,“可操作的模式”,还有“可追求的目标”。

又比如,我们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员工(出人才),建设和铸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出队伍),创建和塑造先进的企业文化(出文化),营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要求管理人员一手抓经营管理,一手抓企业文化建设,并通过建立与经营、管理相融的综合考核体系,把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3、企业要围绕“良性的教学循环”建立教育培训机制

企业文化需要通过教育、引导、传播和贯彻执行来发展,建立教育培训机制是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企业培训不仅是企业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还是员工“全面认知企业和企业文化”的培训。通过培训,让员工认知企业的愿景和目标、社会定位和市场定位,知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员工认知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此,我们从建立培训需求机制、培训激励机制、培训评估机制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了多层次、多类别的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推动教学的良性循环,人员、组织的持续进步。

三、依托管理信息化建设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价值表现往往是一种感受、一种氛围、一个理念,是一种信息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企业文化的传播、推动了

企业文化的发展,突出了企业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面对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环境、新的课题,广州大厦通过实施管理信息化建设,走出了一条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路子。2006年始,我们以企业发展战略为目标,以企业制度建设、管理机制建设为基础,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软件开发技术,以管理为导向,首创面向企业领导者的KM/PA综合管理平台。

我们依托综合管理平台,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日常的经营、管理、学习、培训联系在一起;与“企业系统能力”联系在一起;与“企业自我净化”、“全面投资回报”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联系在一起,开拓了提升企业文化价值的新领域,更新了企业学习、培训的价值观,实现了有效的知识管理,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交流、沉淀、传播和应用。

我们依托综合管理平台把企业管理分为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并在平台上相对“固化”下来。一是让综合管理平台成为适宜企业文化传播、学习和积累的平台;二是依托平台开展学习论坛、文化交流,组织各种培训;三是帮助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登上虚拟的“文化平台”,把对工作的指导、评价、观点以及企业文化的取向都“放”上去,既“放大”了相关文化理念,又提高了其传播的时效性,使平台成为演绎企业文化,帮助员工学习、成长的“大课堂”与“大讲台”。

该平台2008年被评为“全国企业管理十佳案例”,2009年获广东省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经营管理理念的竞争,是管理信息化的竞

5.努力推动农资市场监管工作持续创新发展 篇五

工作经验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机关党建工作才能找准定位。这一重要论述为监管局职能转型中找准机关党建的工作定位提供了根本遵循。XX 年 3 月,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更名设立为财政部各地监管局,并正式赋予新的职能定位,推动新职能落地见效成为监管局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自更名设立以来,XX 监管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党建工作定位的重要论述,立足职能转型和工作实际,以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为切入点,确立了以“三聚三融三促”作为推动监管局职能转型落地见效的工作思路。

“三聚”即聚焦服务财政改革发展大局,聚焦财政监管中心工作,聚焦监管局机关治理效能,这是推动职能转型的立足点和着力点,也是深度融合的立足点和着力点。“三融”即思想融合、平台融合、机制融合,这是深度融合的方法和路径。“三促”即促进财政监管工作提效,促进干部队伍能力提升,促进财政服务决策和服务群众提质,这是推动职能转型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深度融合的方向和目标。

一、聚焦财政改革发展大局,强化党建引领,推动机关党建与财政监管工作思想融合 通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全局干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树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理念,以实际行动带头践行“三个表率”、“两个维护”,推动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落实新职能、开拓新思路、实现新作为的强劲动力。

(一)突出政治引领,解决党建与业务关系认识模糊问题 。通过局党组中心组学习、局党组成员讲党课、全局干部大会等方式,不断强化“监管局首先是政治机关,监管局干部首先是政治干部,必须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在财经工作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的政治属性认识,强化履职导向,切实把讲政治要求贯彻到财政监管工作全过程,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自觉对标对表,及时校准认识偏差,确保

正确方向;不断强化“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理念,引导各处室支部既要结合处室职责变化,深化转型思维,找准工作定位,理清工作目标任务,更要把握当前党建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树牢“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鲜明导向,推动解决对党建与业务工作之间关系认识模糊的问题。

(二)强化思想教育,提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 的“ 精气神”。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十九届四中全会和有关财政经济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导监管局职能转型,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凝聚共识,财政监管职责转型大讨论”“新职能、新思路、新作为”等学习研讨活动,认真撰写职能转型课题报告,凝聚职能转型共识,群策群力推进职能转型。密切关注干部职工思想动态,深化谈心谈话和关心关爱,引导干部正确看待个人待遇与职务升迁,树立奖优罚劣的正确导向,主动适应职能调整新形势,积极进取担当作为。对干部关心的问题和困难,在不违反组织原则和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由组织统筹协调解决,为干部安心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三)发挥先锋作用,引领干部职工敢担当、善作为。组织开展评先评优活动,树立一批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导向作用。利用青年党员

思想活、干劲足的特点,从各处室抽调青年党员骨干组建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集中攻坚、推进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建设,推动解决财政预算监管信息化水平落后难题。疫情期间,党员带头落实疫情防控有关规定,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踊跃参与募捐活动,同时,靠前履职,主动作为,密切跟踪监控疫情防控资金管理使用状况,积极研究疫情对 XX经济发展和财政运行的影响。在此期间,完成 4 篇专题材料报送财政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得到财政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视和重要批示,相关部门正牵头落实,推动相关问题解决。

二、聚焦财政监管中心工作,激发党建活力,推动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平台融合 依托党的组织优势,推动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平台融合。一方面,创新形式,搭建平台,进一步丰富机关党建工作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激发党员干部活力,提升党员干部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干事创业的热情,强化使命担当,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力以赴做好财政监管各项工作,加快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

(一)搭建联学联建联动平台。局内处室支部与监管服务对象支部开展联学联建活动,交流抓党建促业务的经验做法,宣讲监管局职能转型后的工作重点和监管业务政策,征

集监管服务意见建议,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局党组与人民银行党委、银保监局党委在活动中探索建立了协同行动、互通信息、定期通报的地方政府债务联合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监管合力,提升了财政监管成效,共同推动党中央有关财经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见效。

(二)搭 建业务经验交流平台。搭建“青年干部大讲堂”平台,青年业务骨干围绕党建工作和地方财政运行监控、部门预算管理、扶贫资金监管、中央转移支付监管、地方政府债务监督等职能转型后的重点工作轮流授课,分享政策学习和监管经验,拓宽青年干部专业知识,提高对新职能、新业务的适应能力。开展支部集中学习“微讲堂”,以双向互动模式,引导党员干部立足处室职责变化,结合政治理论学习与岗位职责开展交流探讨,谈体会、谈思考、谈建议,在思想碰撞中加快突破固有思维、拓宽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履职能力。

(三)搭建外勤工作研讨平台 。弘扬“支部建在连上”传统,外勤工作期间,工作组成立临时党支部,以临时党支部组织生活为基础,搭建外勤工作研讨平台,坚持党建引领,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党建活动和业务研讨,进而凝聚力量,提升队伍执行力,为高质量完成监管工作提供坚强保障。如XX 年监管五处牵头在北京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期间,成立临时党支部,在严肃开展组织生活的基础上,将检查例会、阶段汇报会与理论学习、谈心谈话等有机结合,做到监管工作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就渗透到哪里。面对检查中遇到的难题,临时党支部党员率先垂范、主动作为,与外聘检查人员一同攻坚克难,推动解决问题,高效完成工作任务。

三、聚焦监管局机关治理效能,强化制度落实,推动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机制融合 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协调,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探索建立责任落实、督查考核、廉政风险防控的制度机制,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为进一步落实新职责新要求,高效有序开展财政监管工作提供重要保证。

(一)健全“ 一岗双责” 责任落实机制。

。制定和完善 XX监管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公告,明确各级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岗位职责,进一步完善由局党组统一领导、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谋划部署、机关党(纪)委推动、各处室支部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党建工作格局。实行党建和业务年初同统筹谋划、年中同督查考评、年终同述职评议,督促各责任主体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抓党建能够从业务出发,抓业务能够从党建入手,推动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真正做到党建业务从谋划部署

到执行落实“一盘棋”、“两手抓,两手硬”,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转型后的各项工作。

(二)完善党建与业务联动式督查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每半年对处室支部工作进行督查考核,将支部书记、纪检监督员落实“一岗双责”、党员学习和廉政制度执行情况以及职能转型后的重点监管工作、专项调研成效、领导批示事项等完成情况量化成“硬指标”一并纳入考核内容,推动党建工作责任有效落实和中心工作目标完成同考核。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强化结果运用,将督查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先评优、推荐选拔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有效发挥考核“指挥棒”和“方向盘”的导向作用,激励干部履职尽责、积极作为。

(三)严格执行外出工作组廉政风险防控制度 。坚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结合外勤工作较多的特点,探索建立和执行廉政监督员委派、廉政回访制度。每次外勤工作前,机关党委签发《廉政监督员委派书》,外出工作组廉政监督员负责把廉政评价反馈书提交对象单位,由对象单位对工作组遵守廉洁纪律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进行评价,并密封反馈至局机关纪委。机关纪委汇总整理后定期报告纪检组长,根据反馈情况,随机进行抽查回访。通过严格执行风险防控制度,把廉政监督融入外出公务工作,达到了既推进工作、又监督保护干部的目的。

6.支树平:努力推动标准化创新发展 篇六

支树平指出, 本次大会的主题“标准化与创新”, 既呼应了2011年世界标准日“国际标准树立全球信心”的主题, 又很好地契合了标准化的基本内涵。创新是标准树立全球信心的有效途径, 创新需要标准化支撑, 标准化需要创新驱动。标准化是创新的基础, 标准化是创新成果应用的关键环节, 创新是标准化的本质特征, 唯有创新, 标准化才有活力、标准化才能发展、标准化才能更好地服务发展。

支树平在充分肯定了国家标准委成立10年来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后进一步指出, 我国的标准化工作正处在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 必须树立世界眼光, 牢牢把握大局, 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 努力推动标准化创新发展。一要把握国际发展大局, 紧密跟踪世界标准化发展趋势, 推广国际标准化新理念, 创新国际标准化推进机制, 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二要把握国内发展大局,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 统筹兼顾数量、速度、结构、质量、效益, 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 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和整体水平提升。三要把握质量发展的大局, 加快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抓好质量安全标准宣贯实施, 加强与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认证认可、市场准入、执法打假的有机衔接, 发挥好标准化的基础作用。四要把握标准化自身规律, 加强标准化理论研究, 改革创新工作机制, 加强技术委员会和科研机构建设, 大规模开展宣传培训, 努力提升信息化水平, 不断夯实基础、增强能力。

洪峰指出, 2011年以来, 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文件, 进一步明确了首都标准化发展的思路和具体措施。北京市将以中关村标准创新试点为抓手, 努力将首都建设成为先进标准创制的引领区、城市管理标准化的示范区、高端标准化人才的聚集区、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活跃区。

刘利华指出, 工信部将以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和工业转型升级作为标准化工作的主线, 以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标准化工作的战略目标, 以完善和优化工作机制作为标准化工作的关键环节, 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 更好地支撑和服务工业、通信业的发展。

陈钢总结了标准委成立10年来取得的工作成果。他强调, “十二五”期间, 要牢固树立战略思维与系统思想, 推行“更快速、更有效、更完善”的标准化新理念, 坚持“系统管理、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总体思路, 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 着力推进标准化体系优化和体制机制创新, 更好地发挥标准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要加强部门、行业、地方的协作配合, 共同推动标准化工作。要突出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 实现重点突破。要统筹国际国内, 力争国际突破, 积极推动我国产业、企业和产品融入经济全球化。要加强系统管理, 提升能力水平, 为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7.努力推动农资市场监管工作持续创新发展 篇七

1 林业技术创新

1.1 优化林业产业构造

当前我国的林业产品种植类别依旧依照传统林业产品的方式, 从而将诸多问题暴露出来, 科学技术在持续发展和进步, 林业产品在种植方式上也应依照时代的发展进行转变。有的生命强度较低或类别繁衍期较长、抗病能力较差的品种则应给予改良, 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林业产品质量。新品种的研发不但可以提升林业的经济效益, 还有利于林业的发展, 有效优化林业产业的结构。

1.2 改良林业产业人员构造

林业的持续发展, 需要大量的林业人才。当前我国在林业系统中大致能够安置上百万人, 不但缓和了目前的就业压力, 还较好改善了林业地区人员的安置问题, 有利于林业的发展。传统林业的种植方式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较大, 并且工作具有较高的重复性以及不可控性, 影响了林业的发展。通过创新林业技术, 能够减轻林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减少劳动时间, 减少重复性, 确保工作的可操作性。在以往的林业产业中, 工作人员均依照经验开展林业工作, 而当前在科技创新和教育的发展下, 会为行业带来一些理论知识较为丰富和实践经验充分的人才, 为林业产业注入了新的元素, 提升了林业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 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做好了铺垫[1]。

1.3 加快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林业发展当中, 传统林业管理方式不够精细, 无法正确把控作物需要的养分、水分、温度以及光照等制约了林业的发展, 使用全新的林业创新技术, 将改变原本粗放化管理方式, 使林业管理更为数字化、科学化。对于全新的林业管理方式, 通过科学技术监控并管理林业作物, 有效控制作物获取的营养元素, 能更为有效地管理作物。透过林业的数控化管理, 可加快林业可持续发展, 新技术的运用, 能够改良林业的不足, 令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可以有效结合并统一发展。

2 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技术创新

2.1 林木传统改良与无性系林业技术的创新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 林木改良技术以及无性系林业技术已经逐渐被使用,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 林木的繁殖以及技术培养均朝着遗传工程改变, 基因技术也逐步使用在林木改良中。分子标记遗传改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更多的技术创新给予了可能性。生物技术在未来会获得良好发展, 更多的优质木材会被开发, 林业技术创新具有了全新的发展。生物遗传改良会导致基因突变, 所以, 需要透过强化技术管理而防范风险。

2.2 林业监测技术的创新

全球中最先进的林业监测技术为航天遥感技术和GPS技术。监测技术对林业资源给予监测和管理, 这一技术的使用展现出林业资源管理的现代化, 可以优化配置林业资源, 展现出林业资源系统性分配以及合理化的建立。在林业产业人类生活及生产中, 林业监测技术的创新尤为关键。林业监测技术的创新应切入空间技术, 优化运算方法, 真正转变粗放式的管理方式, 展现出集约型的林业资源管理, 促进林业规模集约经营。

3 创新林业技术, 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加强发展林业的高新技术

传统林业技术无法符合目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所需, 因此, 在林业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通过高新技术, 提升林木成活率。加强生物技术分析和运用信息技术, 由于目前需有效管理林业作物, 通过科学的方式, 采取动态的形式监控林业作物, 确保林业作物能够健康成长。

3.2 提高林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人才培养对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而达成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当前我国在林业方面欠缺专业化的人才, 需要在林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加大力度, 令人才团队建设符合林业发展的所需。在目前林业技术人员中, 文化水平较低, 在工作中依赖经验, 因此, 应强化其专业知识的培训。

3.3 加快林业产业的升级

目前, 诸多林业企业均欠缺创新的动力, 林业部门乃至地方政府需强化政策性的指引, 加快林业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创新, 以此推动林业产业的持续发展, 如此才可有利于林业产业的提升[2]。

4 结语

总而言之, 创新林业技术能够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应积极给予探寻。对于林业创新之路的不成熟, 人才和经济均十分关键。只有本着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 才能为林业产业的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巴承, 朱永法.中国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 2011 (6)

上一篇:夸夸小学作文600字下一篇:体育部自我介绍_学生会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