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实验的改进创新论文

2024-10-17

电解实验的改进创新论文(17篇)

1.电解实验的改进创新论文 篇一

感谢您的指导,祝您一切顺利!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的改进

南北镇中心学校教师

张志军

本实验改进的目的:

1、改进实验方式,使得实验所表达的内容更接近科学事实;

2、材料易得且制作过程简单,且制作好的装置可以重复利用;

3、通过本实验的改进和创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实验的趣味性,促使学生自行探究。本实验所用材料:

两个可乐瓶、25cm玻璃管1根、纯碱50g左右、醋、洗涤剂、红墨水、盘子(解剖盘盘、且可有可无)、废报纸

实验原理:醋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溶液中

因有洗涤剂产生大量泡沫,并把泡沫压出瓶口,产生类似于火山 喷发的效果。实验过程解说:

一、导入课题:“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的改进

二、解说内容分四部分:

1、教材实验原型: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P74“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感谢您的指导,祝您一切顺利!

2、发现教材内容有两点不足:

① 实验步骤5“慢慢地向瓶中倒入醋的混合物,观察发生的变化。”中“慢慢地”倒入动作不好做。根据本人的实践,该实验反应非常快,一倒入醋和红墨水的混合液马上就有泡沫冒出。

② 倒入动作不可取。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强于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本人实践得知,倒入动作会让部分学生误以为火山喷发需要有水之类物质流进火山口这个条件。

3、对教材实验的改进:

(1)观看视频,表明改进原因。

(2)展示及解说实验改进装置: 装置如图:

① 下面瓶子中装着醋与红墨水的混合液,上面瓶子里装有50g左右纯碱(苏打)或者小苏打以及几滴洗涤剂。

② 将下面瓶子里的溶液通过导管最大量挤压进上面瓶子里,上面瓶子里发生反应,产生大量泡沫,泡沫被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冲出瓶口,形成类似火山喷发的情景。

其中挤压动作可以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是火山内部的压力致使火山喷发的,而不是有什么液体流入火山口才导致火山喷发的。

实验完毕,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您的指导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谢谢!祝您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2.电解实验的改进创新论文 篇二

一、增加创新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课。在让学生体验静电现象时, 我们先拿一个普通的薄塑料袋靠近这些标本时并不相吸。而用摩擦后的薄塑料袋去靠近这些轻小的物体时, 刷的一下吸起了很多, 使学生很感兴趣。然后, 我们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塑料尺、塑料笔等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去接近碎纸屑、蒲公英种子的“小降落伞”、棉絮、杨花等轻小物体, 学生的视野比只吸碎纸屑开阔多了, 效果也明显, 实验积极性也较高。

二、自制实验装置突破教学重难点

《水结冰了》一课有探究“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这一内容, 课本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建议 (如图1 所示) , 先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纯净水, 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再拿一只保温杯 (或在普通塑料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 , 在杯内装满碎冰, 并加入较多食盐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然后把试管插入碎冰中, 用温度计观测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观察到试管里的水结冰时, 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再用温度计测出试管外的温度。

这个实验, 主要是想让学生不仅观测到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还想让学生认识到是温度的变化 (冰向周围放热, 温度降低) , 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由液态的水结成了固态的冰) 。可在实际的教学中, 笔者发现这一实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这样的实验设计无法观测到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开始结冰的。因为试管里的水一般是在底部开始结冰的 (一般杯子底部保温的效果最好, 所以试管里的水会先在底部结冰) , 而试管底部却是在包有毛巾的杯子内, 这样学生是无法看见试管底部水结冰情况的, 当然也就无法准确知道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时开始结冰的。

2.实验操作很麻烦。在这个实验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用毛巾包住杯子外壁, 还得用手扶着试管和温度计, 还要时刻关注试管内水的变化和温度计的变化, 还要及时记录观测的实验结果, 这么繁琐的实验操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有难度。

3.实验很费时。本实验为了学生能看到水结成冰, 特意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的纯净水以露在杯子上部。试管里的水加多了, 结冰的速度自然慢了。再加上用毛巾包住杯子外壁保温效果不是很好, 也影响了试管里的水的结冰速度, 导致整个实验很费时, 经常是一节课时间到了, 学生还是很难看到试管里的水结冰, 自然也就不会知道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开始结冰了。

为了解决以上实验存在的问题, 笔者自制了以下教具 (如下图) :

三、通过亲身经历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有生命的物体》这一章的动物部分时, 让学生课前准备捉一些蜗牛、蚂蚁、蚯蚓等动物, 上课时带到教室里进行仔细观察、比较, 既为学生深刻认识动物提供感性材料, 又诱发了学生从小研究科学的兴趣。通过对这些动物的学习研究, 认识到这些动物的作用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珍爱动物的感情, 并自觉地将这种感情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四、利用有利时机进行“实验”教学

3.新改进的水电解实验装置 篇三

关键词:水电解装置;刻度H管;铜丝电极;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0–007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实验改进背景

电解水实验是中学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但教材中和实验室现有的装置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初中人教版教材中的装置如图1所示[1],装置需要铁架台支撑,携带不方便;高中必修1(人教版)中的装置如图2所示[2],导线浸没于电解液,放入和取出试管时手都要接触到电解液,验气等操作也不方便;实验室现有的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加注水时,水一旦超过滴定管的最下端,水盒上方的空气就被密封在盒内,造成加水不畅,设计欠佳。上述电解器一般都采用镀镍材料作为电极,电极细而短,电解水耗时一般需3分钟以上,氢气、氧气体积比常会大于2:1。图1、图3的两反应管出口端均似滴定管,只能为电解水专用,不能拓展做其他相关的实验。尽管目前对电解水实验已有较多的研究和改进,但都不够完善。因此,进一步研究电解水装置的改进是有意义的。

2 装置的改进

目前关于电解水装置的改进,有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到管外装置的,多采用U型管作为反应管[3],虽然方便检验气体,但不便观测气体体积;也有将电解液压出到管外容器的,与教材或现有装置基本一致。如果将反应管改为刻度H管(长150mm、¢15mm),在刻度H管中下部横管的支管上连接一个长颈漏斗,再将刻度H管下端插入底座两孔并固定,用塑料固定夹将两个反应管和长颈漏斗固定在一起,用带电极的胶塞塞紧下管口,带有尖嘴管(内有玻璃珠)的胶塞塞紧上管口,即成新改进的水电解器,见图4和图5。新改进的装置稳定性好,便于携带,加液通畅,验气方便。由于两反应管上、下口径相同,故配以不同的胶塞和药品,可拓展做钠钾分别与水、钠与无水乙醇,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电解氯化铜、饱和氯化钠以及电镀等实验。

4 利用新改进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

先将作为阳极的铜丝电极在酒精灯上烧制成黑色的氧化铜,再将带有铜丝电极的胶塞插入刻度H管的下管口(注:带有氧化铜的铜丝一定要作阳极,不能接反),为了避免产生的气体从两管之间的横管逸出,在靠近横管的铜丝外套一粗玻璃管。将10%的氢氧化钠溶液从漏斗注入,插入带有尖嘴管的胶塞,挤压玻璃珠调节液面,直至上管口空气排净。接通15V直流电,2分钟后,阴极产生长度约66mm的气体,阳极产生长度约33mm的气体,体积比为2:1。点燃阴极气体,能燃烧,证明是氢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阳极气体,能复燃,证明是氧气。

5 拓展实验案例

5.1 钠(或钾)与水的反应

将带有尖嘴管的胶塞插入一枚大头针,针尖刺一颗绿豆大的钠(或钾),与另一胶塞一起塞入注满水(加酚酞)的反应管。见图6。

5.2 钠与无水乙醇的反应

在其中一反应管靠近横管的上方处放入一团钢丝球(防止钠沉入管底使反应产生的气体从横管逸出),将钠放入注满无水乙醇的反应管后塞入胶塞。见图7。

5.3 铜与浓硝酸的反应

将插有粗铜丝和带有乳胶管(内置玻璃珠)的玻璃管的胶塞与另一胶塞一起塞入注满浓硝酸的反应管。吸收NO2时,将铜丝向上提起,用沾有浓NaOH溶液的棉花置于乳胶管口,挤压玻璃珠放出NO2。见图8。

5.4 铜与稀硝酸的反应

将插有螺旋状粗铜丝和注射器的胶塞与另一胶塞一起塞入注满稀硝酸(1:2)的反应管。待产生NO后,注射器注入空气即可将无色的NO氧化成红棕色的NO2。见图9。

5.5 电解氯化铜

将插有碳棒的两胶塞塞入水电解器下端管口,反应管注满氯化铜溶液后上端塞入胶塞(其一胶塞配有尖嘴管),碳棒电极接入直流电(正极接入塞有尖嘴管胶塞的那边),待氯气产生后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在尖嘴管处检验氯气。见图10。

5.6 电镀

电镀实验与电解实验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电镀液和所用的电极,由于电镀不产生气体,所以装置上管口无需密封。

总之,由于改进后的水电解实验装置兼具且优于U型管的功能,故能拓展做上述一系列实验,同时具有安全、环保、易于操作等优点。

6 创新及特点

(1)用刻度H管配以长颈漏斗和底座而制成的水电解器,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携带均方便。

(2)用螺旋状的粗铜丝作电极(阳极表面制成氧化铜),电解速度快,实验效果好。

(3)兼具且优于U型管的功能,可拓展做相关的多个实验,通用性广,实用性强。

参考文献:

[1]王晶,郑长龙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80.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3.

[3]郭志祥等.电解水的实验改进[J].中学化学,2014,(10):22~23.

[4]古仁钦,李琦.电解水中电极材料与电解条件的选择[J].化学教育,1998,(6):38~39.

4.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 篇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创新之本,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生物奇异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的对比、分析、综合,可使感性知识上升到理论知识。

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很多实验由于实验材料选择不当、实验方法不够合理 ;实验器材不足。由于学校经费的制约,实验投入不足,个别实验开不起来。特别是乡村初中没法找到材料,没办法把实验做出来。如果结合当地的情況,就地取材,改变实验材料,简化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来达到所要的实验结果。也为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创新开拓一条新途径。通过实验改进,可以教育学生不盲目崇拜权威,迷信教材。敢于向权威、教材、教师挑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思维的潜力和段炼思维的缜密性,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实验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而实验教学过程也是一种课程开发,鼓励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性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学习品德,我们知道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可以将教材作为参考,在教材设计的实验本身上拓展出更多的实验思维空间,延伸课本中有关探究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现在的教材中更重要强调的是设计探究性实验,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重演科学事实的产生过程,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在随后的一些探究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则安排由学生自己设计部分环节的探究。因此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下面我就简单介绍我对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P60的实验: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有三个实验。实验一:用温度计测量保温杯中的萌发种子和煮熟的种子 的温度,实验室没有保温杯,我用毛巾包裹矿泉水瓶的 外面,瓶口用小刀钻一个小孔插上温度计即可。实验二:验证萌发的种子要产生二氧化碳,教材用的 如右图的装置,此装置比较复杂,并且我校实验室没 有这种装置,我就简单地用矿泉水瓶,在瓶盖中钻小 孔插上一个软管子。如图,这样的装置只要把软管子伸入澄清的石灰水就可验证,而矿质水瓶在生活中随时都 可以找到,乡村学生都能做出来。

实验三:验证萌发种子消耗的氧气,用的将燃烧的蜡烛入装有萌发种子和煮熟的种子,看蜡烛是否继续燃烧来验证

瓶中是否有氧气。此装置简单也能做出来,我想能否将瓶中的气体引入瓶外,更容易观察实验现象。

我就用如可图的装置,此装置比原来的还复 杂,我只是想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来做这个实 验,能否对这个实验是否创新、改进。便用 这个装置。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知识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向经典实验挑战,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变换条件,大胆设计。

5.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 篇五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形成化学概念,加深对化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求知的欲望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大胆创新,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实验教学

探究

创新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不大理想的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质量意识淡薄;二是有的教师实验能力差;三是课前准备与精心设计不够;四是忽视操作技巧或教师本身的操作技能差。下面就如何将实验教学落实到位谈谈自己的看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当前一部分教师对实验教学不重视,因此,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更要进一步改进创新。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谈谈在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目前,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将教材中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问题--实验--科学抽象--结论”的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此时,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如在讲《空气》中“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时,我的做法是:设置探究情景,提出问题: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汽。那么,空气中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探究: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生分成6个活动小组,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想象,分析和推理,能主动地或在教师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大胆的提出假设 学生开始实验探究

(一)、提出问题:空气中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

(二)、做出猜想与假设: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三)、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设计实验,预期实验结果。

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依据的原理是什么,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共同得出实验原理。

1、实验原理: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集气瓶中气体减少,减少的体积等于所消耗氧气的体积,容器中的压强减小,水沿导管吸入集气瓶,吸入水的体积等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2、选择实验药品:学生大胆想象,选择出木炭,铁丝,硫磺,红磷,白磷等。

每个小组各选择一种物质进行讨论,预测实验能否成功。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学生小组发言:

1组:我们认为选木炭不行,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消耗了氧气,但有新的气体生成,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水不会流入集气瓶。2组:我们认为选铁丝不可行,铁丝在空气中不会燃烧。

3组:我们认为选硫磺不可行,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硫磺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消耗了氧气,但有新的气体生成,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水不会流入集气瓶。

4组:我们认为选蜡烛不可行,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消耗了氧气,但有新的气体生成,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水不会流入集气瓶。

5组:我们认为选红磷可行,红磷燃烧生成固体物质,消耗氧气,装置内压强变小,烧杯中的水流入广口瓶。

6组:我们认为选白磷可行,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白磷比红磷容易燃烧,白磷燃烧生成固体物质,消耗氧气,装置内压强变小,烧杯中的水流入广口瓶。

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总结:同学们分析地非常好,我们选的药品是白磷和红磷,没有选铁丝,是因为铁丝不会燃烧,也没有选木炭、硫磺和蜡烛,原因是他们都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基本不变。教师进一步引导,如果我们选了这些物质,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实现我们的预期实验现象呢?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讨论。有的小组提出,能不能将生成的气体吸收处理呢?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教师提供资料:生成的气体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可以被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学生想到了,可以在装置中事先放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把烧杯中的水换成稀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了,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生成物是气体也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啊!

3、确定实验装置:学生自己选择实验仪器,并组装好实验装置。教师鼓励学生在课本上所给实验装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有创新,有超越,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不同的实验装置,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小组间互相交流,讨论设计出比较简单且现象明显的实验装置。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

实验步骤:学生自己按照所选药品、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步骤。

通过小组间交流、集思广益,初步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在帮助提示、充分、完善,使实验设计科学,可行性强,最后制定出如下探究方案 第1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如下;选择合适的药品:红磷

红磷

选择合适的仪器:标刻度的集气瓶、带导管的橡皮塞、燃烧匙、止水夹、烧杯、橡皮管、酒精灯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橡皮管上的止水夹加紧。③将燃烧匙内的红磷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进橡皮塞。

④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把导管插入水中,打开止水夹。⑤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第2小组制定方案如下: 选择合适的药品:白磷

热水 选择仪器:带刻度的注射器、活塞、烧杯

实验步骤:①取适量的白磷放在注射器底部,塞好活塞,活塞置于5刻度处。

②将注射器平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 ③观察现象

第5、6小组制定方案如下: 选择合适的药品:硫磺

澄清石灰水 选择合适的仪器:标刻度的集气瓶、带导管的橡皮塞、燃烧匙、止水夹、烧杯、橡皮管、酒精灯、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燃烧匙内装好硫磺,将橡皮管上的止水夹加紧,在集气瓶内放少量的澄清石灰水。③将燃烧匙内的硫磺点燃,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④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把导管插入烧杯的液体中,打开止水夹。⑤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4、学生实验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现象

①1、2小组: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②3、4小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活塞先向右再向左移动,约占注射器内空气体积的1/5;

③5、6小组:硫磺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5、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

石灰水

硫磺

(四)、反思与评价:学生通过本次探究实验知道了,选择药品要只与氧气反应,生产物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若生成气体,要将气体进行吸收处理,同时要保证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五)、表达与交流:有的小组实验中看到进入的水少于1/5,有的学生急于想把自己的体验和发现告诉同学,也有的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失误所在,这时,我让他们交流讨论,使他们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找出出现各种现象的原因。这样学生在实验操作时的注意点:如a.燃烧匙中的药品为什么要装满?b.红磷、白磷和硫磺点燃后为什么迅速伸入集气瓶中,盖紧橡皮塞?c.为什么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打开止水夹?等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六)、师生共同小结

本探究性实验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实验完成后,学生总结了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基本原则:a.原理要科学b.方法要简单c.现象要明显d.成本要经济e.安全加环保。

在上述实验教学中,我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探究问题“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测定”。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去“做”、去“尝试”、去“反思”、去“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认识了这个实验的设计原理,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同步的提高。在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给学生创设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在“药品和装置的选择”上没有给学生现成的答案,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对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创造条件让学生实践、反思,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本探究活动中有独立的思考、操作,也有群体的分析、讨论,在协作学习的环境中,通过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既提高了效率,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实现探究成果共享。如各小组的实验结果不完全一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讨论、交流,找到了出现各种结果的原因,使学生又学到了知识、技能,又养成了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学习态度。

二、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达尔文说:任何改进,都是进步。同样对实验的任何改进往往具有积极的意义,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改进方法

有的实验实验按照课本上的操作方法,现象不很明显,观察不到,对知识的理解印象不深。就要对原有的方法进行改进。

例如: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实验,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时,现象不很明显,于是做了如下改进:将试管注入少量水,加热至沸腾,移开火焰,水停止沸腾,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少量,发现溶液又重新沸腾,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水又沸腾了。

例如:对倾倒二氧化碳实验的改进:课本中将收集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沿烧杯边沿慢慢往烧

杯中倾倒,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有些同学把握不好,倾倒时速度过快或集气瓶拿不稳,二氧化碳刚倒出就散开了,结果造成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后熄灭,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作出了错误的结论。我们对这个实验做了改进后,成功率很高。在倾倒二氧化碳时,在烧杯内壁处放一短颈漏斗,将二氧化碳从漏斗倒入。这样就会顺利地完成实验,2.改进原料

对实验所用药品及用量进行改进,使得实验效果更明显,实验的安全性更好,实验可视性更明晰,另外,对于有些实验的材料,由于受条件或季节的影响,无法得到合适的原料,从而影响实验的继续进行。例如:在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探究实验时,由于课程在二三月份时学习,正值冬季,没有什么鲜花可以做实验材料,我改用了一些干花瓣做原料,用酒精浸泡后,获得了同样的结果。受此启示,学生中有的将干紫草用酒精浸渍,紫草原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有的用杨梅汁,遇酸显红,遇碱显蓝。有的采来菜园的篱笆上干菜花,如丝瓜花浸泡汁,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在碱性溶液中显黄色。进一步的探究,怎样长时间的保存和使用这些试剂呢,经过讨论,探索,终于得出了较好的办法:将有关汁液用滤纸浸渍,凉干制得试纸,使自制酸碱指示剂的应用的以延伸。3.改进过程

有的化学实验过程中,因为操作步骤的不严密,可能导致产生错误的理解,对实验的操作程序及步骤进行改进,使实验过程更加简捷,实验步骤更加合理,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改进一下实验过程。例如:CO2与Ca(OH)2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NaOH反应无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不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对于这种无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在此探究活动中,学生设计的众多方案中有这样一例 :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将CO2与NaOH反应,在反应后的溶液里滴加HCl,如果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但是对这样的设计方案过程中是否严密的问题,也有人提出了疑问:

因为CO2也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同样含有CO32-,怎么知道是Na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还是H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怎么消除H2CO3的影响? 所以将实验过程做了一点改进:先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使H2CO3分解,再滴加HCl。经过改进,这个实验方案变得完整,实验证明,加热后,再滴加HCl,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使实验解除了疑问,排除了干扰,获得了准确的结论。

三、增设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三学生刚学化学时,往往对化学中的实验现象感到很神奇,渴望知道为什么?因此,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从课时教学目的出发不失时机设置和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化学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绪言课即可设计一些有趣实验。如:“‘红葡萄酒’变‘白酒’”,“烧不坏的手帕”、“无

色液体写红字”、“神杯生‘牛奶’”等短小精彩的魔术般实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把学生领进神圣的化学天地。再例如,在第一章第一节就可增加空气组成的测定,既能满足学生的愿望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信任感,又使学生了解了化学研究的方法。在讲可燃物燃烧条件时,给学生补充白磷在热水内与通入的空气进行水下燃烧的演示实验,效果就很好。在讲分子时可增加分子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取一根约400毫米的玻璃管,一端用打孔器打下的橡皮条封住,先加入约一半容积的水,再用滴管加酒精至满,然后用橡皮条封住玻璃管口,反复倒置几次,管内有气泡产生,聚到上端有一厘米多空柱,液体体积明显减少。这种微观内容通过宏观现象进行推理验证释疑教学,学生很感兴趣,深信传授知识的正确,印象也很深刻。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设计增补一些实验,可以较快帮助学生解难释疑,防止学生想当然。在讲二氧化碳时,增加了鸡蛋壳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在讲碳酸钙时,增加了锅垢和壶垢的去除和向澄清石灰水中连续吹气后加热的实验。讲气体溶解时,增加了压强与温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的实验。即在盛有1/4试管容积的碳酸钠饱和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到试管容积的1/3,立即有大量的气泡产生。马上用塞子塞紧管口,溶液中气泡上升的速度和产生的数量立即减慢减少,随后停止。拨开塞子又有大量气泡产生,等停止产生气泡,加热试管又有大量气泡产生。此时向学生讲汽水的制造、氨水的存放等,学生理解自然深刻。

这样以增设趣味实验为引导,就使化学这门功课犹如一块磁石强烈地吸引着学生。

四、开辟第二课堂,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1.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

例如,在学习有关溶液的内容时,可设计下列片断:

问题情景:“今年初我国很多地区气候寒冷,冰雪成灾,小明看见有人在马路上、街道的路面上撒盐,这是为什么?”

探究活动:将一些碎冰放在 100 ml的烧杯内,测量温度;再将少量食盐加入烧杯,用玻璃棒搅匀,测量温度。记录并分析现象。

通过比较2次测量所得的温度,学生即可了解加入少量盐能使水的冰点降低的事实,所以撒盐能阻止路面结冰。

又如,第八单元课题3中“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由于实验所需时间较长(约一周),不能课堂演示,而如果教师事先做好实验学生观察,又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于是,我们就将其改为探究性的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效果很理想。探究程序如下:

(1)提出问题: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2)猜想与假设:铁生锈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哪几方面: ①铁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②铁只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

③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反应生成铁锈。

(3)实验探究:设计以下3个实验: ①在干燥的玻璃瓶内放入少许生石灰,再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加盖密封;

②在玻璃瓶内放入一洁净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冷开水(室温)至浸没铁钉,再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

③在玻璃瓶内放入一洁净铁钉,注入冷开水少许,保持铁钉的一部分暴露在空气中。装置放置数日,每天进行观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5)解释与结论:实验①和②中的铁钉均未生锈,只有实验③中的铁钉生了锈。这说明了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反应是铁生锈的原因,即猜想与假设③成立。

学生通过上述探究活动,不仅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了探究能力,而且也很自然地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水蒸气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从而对铁制品锈蚀的原因和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2. 开展社会调查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例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组织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并请问你们亲友,在他们学生时代,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什么原因造成的?” 又如学习《燃烧和灭火》时,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等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

说明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新的化学课程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养成科学习惯和学习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只要我们在“教”的过程中,以实验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潜在的能量就会充分发挥出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吕湘香

6.电解实验的改进创新论文 篇六

0.引言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中必不可少的实践内容,物理学科的绝大多数理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物理实验也可以去验证存在的物理现象,可以说理论与实验是相辅相成的。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初中物理实验在教学教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都提出了改进和创新,通过对国内外初中物理实验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总结归纳出新课标教学理念下物理实验所蕴含的规律和事实,为培养我国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探究性思维奠定基础。1.问题的提出

1.1物理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下的要求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我国教育开始进入素质教育时代,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和内涵,并且熟练掌握多方位的专业技能。因此,物理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时代的基本要求,通过实验加强我国学生的操作能力、创造力以及独立自主能力,由此可见,实验是初中物理新课标改革的重点内容。物理实验一般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关联,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好奇心,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物理实验操作,学生的动手能力会得到有效提高,并且在思维能力、严谨性以及精神意志等方面都会起着积极的影响。

1.2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研究现状 1.2.1国外初中物理实验现状(1)重视物理实验教学作用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物理实验教学达到了高度重视,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他们充分肯定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因此,西方国家的学生无论是创造性思维还是动手操作能力都明显强于我国。在美国初中物理教学中,每个物理教师基本都配备着专用实验教室,教师也十分尽心尽责地从事实验教学探究,专注于创新性、趣味性的实验教学研究。曾经我国初中物理课本上的一个有趣案例引起了国际关注,题目为“猴子掉落后,瞄准的猎枪是否会击中目标”。中国师生为解决问题则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公式计算,但是美国师生则通过实验设计来探究答案,这一例子充分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以及他们思考模式和思维形式的创造性。(2)物理实验教学具有趣味性和广博性

西方发达国家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上遵循着趣味性、广博性的特点,无论实验课题选择还是实验过程设计都具备较强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学校对于物理实验内容的选择主要偏向实用性和生活化,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实验课题还会定期更新,做到与时俱进。美国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从小学到大学都十分强调物理概念的通透性,对于数学计算并不太注重,这与我国实验教学情况有着极大的区别。洛杉矶1992年的青少年竞赛中,参赛作品涵盖的知识面涉及了多个自然科学科目,通过将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其他自然学科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实验作品,这体现了美国追求自然科学的广博性和趣味性。

(3)实验教学形式丰富多彩

国外的实验教学形式不仅丰富多彩,还十分灵活多变,他们的学生可以动手操作来完成实验还可以借助计算机来模拟实验,甚至还可以通过家庭作业形式来鼓励学生回家制作小实验,这说明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验教学已经从学校渗透到家庭,并且有机融合了先进技术和基础操作。哈佛建立了一种“HOME LAB”的实验形式,为学生提供实验工具和参考资料,并且还有“HELP LAB”为学生服务,辅助学生独立完成家庭实验小作业。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十分注重计算机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充分引进了计算机技术,同时还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双向交流的母的,还可以高效地采集和处理实验数据,最终轻松地完成实验报告。1.2.2国内初中物理实验现状(1)物理实验教学观念的偏差 在我国物理实验教学中,不少教师都只注重教学理论和物理计算的传授,对于实验操作还是抱着“有空余可是就做一做”的教学态度,这一教学观念上的偏差直接导致我国素质教育目的的变质。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实验步骤的理论讲解,却不采用操作演示的形式来进行直观教学。同时,由于新课标改革,初中物理测试中增设了实验过程和操作的题目,因此,教师一度认为学生不会实验操作并不是大问题,只要熟知和掌握实验过程和步骤能够应付考试就行,其实这一现象还意味着我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未脱离应试教育的枷锁。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一部分学生认为物理实验才做步骤单一枯燥,缺乏新鲜感,因此对物理实验无法激发兴趣和热情,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物理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少,不具备实用性,只需要背一背相关考试实验理论就行。由此可见,师生对实验的理解偏差给素质教育的实行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2)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不当,形式单一化 随着新课标改革,吴磊教学大纲也相应地进行了创新优化,新课标物理教材一改传统教材的编制手法,对于曾经十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操作内容都采取了保留措施,给学生预留了大量的想象空间和拓展空间,但是在实际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陈列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来进行操作,这一做法严重违背了新课标的改革初衷,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另外,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根据某一定律或定理来进行实验探究,这样极易造成将探究性实验变成验证性实验的局面,这一实验模式通常不需要思考和分析研究,只需要依葫芦画瓢就能完成操作。这一错误操作不仅违背了实验的真谛,还禁锢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多方位思考的发展。(3)物理实验趣味性不强,实验条件薄弱 我国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缺乏兴趣,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我国物理实验趣味性不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主要是学习光、电和磁场,其实这是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和自然的课题,但是在实验中往往都是验证性实验多,根据一成不变的步骤和内容进行操作,这单一枯燥的操作无法激发学生的激情,如果将电学实验与生活中的电动玩具联系起来,让学生亲手制作电动模型或者玩具,这必定会引起不同的反响和效果。另外,由于对初中物理实验存在理解偏差,并且无论是学校还是师生都不重视,学校的实验条件也相当薄弱,大家一致认为学校的财政经费不必浪费在空置的实验室上,因此导致实验条件和环境陷入了恶性循环,甚至有的学校都不开放实验室,或者将实验室改装成教室或办公室使用。2.概念界定 2.1新课改

在新课标改革中,无论是课程内容设置还是课程形式改革,都是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而服务,通过科学探究过程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新课标规定初中物理课程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加强物理学科与实际生活的练习,强调终身学习、创新意识以及操作能力的培养。2.2物理教学理念

物理教学首先应该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目标,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其次,物理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走向社会,促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并且还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联系,积极引入先进科技的应用。最后,物理教学要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强调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2.3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不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在物理教学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存在。物理教学实验是师生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通过特定的实验设备和工具,从而获取某一定律真理的实践活动。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7.电解实验的改进创新论文 篇七

在学生动手做这个实验时,往往较多出现这两种问题:一是在试管口忘记放一团棉花,常可看见水槽中的水变红,浪费药品;二是酒精灯火焰不能一直对着药品最多的地方加热,开始时还好,但加热一段时间后,药品会移动,而学生不会相应地移动酒精灯,造成药品没有充分被利用。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如下:

改进后的装置与改进前相比,有两处改变: 一是把普通试管改为尾部带凹槽的特制试管; 二是试管口未放棉花。

改进后的优点(与改进前相比)

1.高锰酸钾在凹槽处,不用担心酒精灯火焰没有集中在药品最多处加热,能充分利用药品。

2.试管口不用放一团棉花,药品也不会进入水槽。

此改进实验的创新点是:把普通试管改成底部有凹槽的试管。

第二个实验是:沪教版(2013年6月版)九年级化学第3页图1-1“加热碳酸氢铵的实验”,实验装置图如下:

该实验编者把它安排在初中化学的第一课时,我认为有值得商议之处。因为这是九年级学生上的第一节化学课,还不懂仪器的名称和操作,没有亲自动手做过化学实验,所以,若让学生做此实验肯定不妥。因此,该实验只能是教师演示,但因为蒸发皿是不透明的,演示时台下的学生看不清蒸发皿里面的碳酸氢铵药品经加热后是否会消失。更观察不到其消失的过程。而该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碳酸氢铵固体受热后会变成气体而消失。

此实验装置与改进前对比优点是:

1. 学生可观察到碳酸氢铵固体加热后的消失过程;

2.还可知道碳酸氢铵消失后变成了什么物质:

(1)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知生成有二氧化碳气体;

(2)通过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水珠可知生成有水;

(3)通过观察到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可告诉学生还生成了另一种气体———氨气;(实验时还可打开试管塞让学生闻气味,可闻到有刺激性的氨臭味。)

此实验改进的创新点:一是装置上的调整使实验目的更容易达到;二是用到了特制的玻璃试管。

8.光的传播规律实验改进与创新 篇八

【关键词】光学实验;整合;改进; 创新

中国分类号:O43

一、实验来源

本实验选自浙教版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的第4节《光和颜色》、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以及第6节《透镜和视觉》。

光的传播规律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是初中《科学》中光学的重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光学相关知识的基础。实验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本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实验改进

(一)光的直线传播

直线传播实验原型:

1.将一束激光射到空气中,观察激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径。

2.将一束激光射到水中,观察激光在水中传播的路径。

3.将一束激光射到玻璃中,观察激光在玻璃中传播的路径。

实验原型不足之处:

光在透明的物质中不能清楚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学生不能直观地感受光的直线传播。

实验改进:

1.取一透明度较好的保鲜盒,点燃燃香置于保鲜盒内几秒钟,让烟尘充满空间。取出燃香,盖上盒盖。

2.如图1所示,激光从保鲜盒侧部射进,观察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

实验优点:

保鲜盒中的烟尘能清楚直观地显示光的直线传播。以前也尝试用在空气中燃烟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可是由于烟在空气中很容易飘散,效果不理想。现在采用保鲜盒,便于贮存烟尘,实验表明保鲜盒中的烟尘可持续一两个小时,不影响实验效果。

(二)光的反射

反射现象实验原型:

1.在桌面上放一面平面镜,将激光笔(或其他光源)发出的光束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光传播方向的变化情况。

2.试着移动平面镜,你能否使激光射到教室里不同位置的物体上?

反射定律实验原型:

1.把一个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2.使EF两板面处于同一平面内,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过平面镜的反射,沿着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红色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角度,重做两次。换用其他颜色的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4.将F板绕ON前后转动,在F板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5.取下硬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实验原型不足之处:

1.光的反射实验理论上可以通过控制激光的入射方向使光路呈现在纸板上,但实际操作中要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都呈现在纸板上是不容易的。.实验操作难度较大,现象不明显。

2.缺少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演示实验,书本只呈现了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模型图,图片缺乏真实感和说服力。

实验改进:

1.在保鲜盒顶部用透明胶布固定悬挂好一枚带线的铁钉作为法线;把一张部分折叠、部分平展的铝箔纸(作为反射面)铺在保鲜盒内底部,在保鲜盒表面用记号笔画上刻度(如图);充烟。

2.如图2所示,激光从保鲜盒侧面对准悬针与铝箔纸的交点入射,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依次改变入射角度大小(30度、45度、60度),观察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多次实验,找出光的反射规律。

3.在上述实验基础上,选择45度角入射,让学生从侧面观察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它们和法线一起发生重合,这就很直观地证明了

“三线共面”的事实。

4.如图3所示,讓两束平行光射向水平铝箔纸上可以看到明显的镜面反射现象。

5.如图4所示,让两束平行光射向折叠过的凹凸不平的铝箔纸上可以看到明显的漫反射现象。

实验优点:

实验操作简便,很容易得到理想的实验效果,使学生清楚、深刻地掌握反射定律这一重点。这里增加了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演示实验,便于学生学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其中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是难点,用折叠的铝箔来代表放大的粗糙反射面, 帮助学生理解,克服难点。

(三)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实验原型:

1.让一束光线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光进入水中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吗?改变入射角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情况。

2.把水换成玻璃砖,重新做这个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原型不足之处:

1.透明物质不能显示光的折射传播路线。

2.实验现象不明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实验改进:

1.取保鲜盒,加水至一半左右,往水中滴加1-2毫升牛奶,充烟。

2.如图5所示,激光从保鲜盒侧部对准悬线与水面交点入射,观察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改变入射角度,进行多次实验,总结出光的折射定律。

3.让学生从侧面观察折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会发生重合,可以证明入射光线、法线和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

4.光从保鲜盒顶部或底部垂直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实验优点: 图5所示。

保鲜盒下部是混了牛奶的浊液,上部是烟尘,实验时会清楚地显示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的光的折射现象,而且还可以观察到光的折射同时伴随着光的反射。

(四)透镜对光的作用

书本没有凹透镜发散和凸透镜会聚实验演示。

创新实验:

如图6所示,在保鲜盒中央放置一凹透镜,充烟,让两束平行光对准凹透镜射入,可以看到平行光经过凹透镜时发散的现象;而图7让两束平行光从对准凸透镜入射,可以看到平行光经过凸透镜会聚的现象。

三、实验创新

1.实验器材简单易得, 本实验的器材(除透镜外)都是生活中很容易得到的,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日常用品进行科学研究。

2.新增光的镜面反射、光的漫反射、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发散作用等四个演示实验,都是准备方便,操作简单但现象明显,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有很好的帮助。

3.这套装置整合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规律等,做到废物利用、一物多用,既节省了实验准备时间,又节约了实验器材,非常符合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环保理念。

参考文献

【1】浙教版《科学》教科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1)

【2】季洪祥 用简单实验创高效课堂——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例谈- 《学生之友:下》,2012年 第6期

9.电解实验的改进创新论文 篇九

实验二“电解水”实验的准备和演示

一、实验目的1.掌握“电解水”演示实验的操作技术;2.探索水电解器(霍夫曼电解器)的代用装置;3.培养学生“以教师的姿态”做好演示实验的预备实验以及进行演示的初步能力,“电解水”实验的准备和演示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二、实验题目电解水

三、实验步骤1.课前写出预备实验计划和演示(试讲)计划钻研初中化学课本中电解水这个演示实验的内容和相应的课文以及本实验后列的参考资料。根据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精神分析本实验在初中化学教材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写出预备实验计划和演示(试讲)计划,于实验前交指导教师审阅。预备实验计划的要求见实验一,并参阅本实验的步骤2。演示(试讲)计划相当于教案中教学过程的一个片段,其内容可包括:演示和讲授的课题(写出段落标题),如何引入本段课文的讲解(写出引言),如何交待演示实验的目的(简述实验目的),如何安装仪器并向学生说明实验装置的构造和作用(画出装置图,写出讲述要点),如何演示及指导学生观察(简述操作步骤,列出观察要点),如何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写出讲授提纲)等。2.进行预备实验实验过程中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同实验一,且特别要注意本实验中各实验装置、实验条件和实验效果的比较和总结。(1)实验操作及效果的初步体验采用霍夫曼电解器作实验装置,以1:10的H2SO4溶液作电解液,用6V的直流电源进行电解实验。观察和记录两极产生气泡的大小及速度、收得可检验量的氢气(约15ml)所需的时间、所收得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以及检验氢气和氧气的直观效果、操作是否简便等,化学教案《“电解水”实验的准备和演示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运用上述装置,将直流电压依次升高到 12V和 18V分别进行实验。注意练习实验操作,对比电解速度及直观效果。(2)实验条件的探索及实验装置的代用试验。i、按本书图2—2的装置,以1:10的H2SO4溶液为电解液,直流电压6V,分别用保险丝(或铅棒)、石墨捧(干电池芯)、铜片作电极,依次进行电解实验。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同前,并注意相互对比。ii、仍按上述图2—2的装置,以10%的NaOH溶液为电解液,直流电压6V,用铁钉(或粗铁丝)作电极进行电解实验。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同前。改变两只电极之间的距离(由最远移到最近,但两极不可相碰而短路),观察和比较两电极之间距离的改变对电解速度的影响。问:如果将电解液稀释,电解速度将如何变化?实验装置不变,将铁电极先后换成石墨电极和铜片电极,分别进行电解实验,按以上同样的要求进行观察和记录。通过以上各次实验,试讨论小结下列问题:a、是否用任何材料作电极、配以任何溶液作电解液,都适用于电解水(证明水的组成)的演示实验?b、影响电解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c、在某些实验中,所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远远偏离2∶1,其原因何在?d、如果让你自行设计一种霍夫曼电解器的代用装置,原则上应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iii、用本书图2-7所示的双管电解器(任取一种),以10%的NaOH溶液作电解液,直流电压6V,进行电解实验。正式实验之前应预先电解一次,对阳极和电解液分别进行氧化和氧气饱和的处理。正式电解时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同前。按直观、简单、安全、可靠等演示实验的基本条件,选择并准备一套电解水的演示实验装置以及所需的药品和材料,供演示(试讲)之用3.电解水实验的演示(试讲)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轮流演示试讲。小组成员互相观摩,并进行评议,提出优缺点及改进意见。4.按照下列讨论题目写出书面总结讨论题目:(1)整理实验记录,总结获得电解水的演示实验较佳效果的条件、关键和注意事项。选择或设计一套较优的霍夫曼电解器代用装置,画出装置图,简述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阐明装置的优点或(和)进一步改进的意见。(2)演示实验的准备与其后的课堂演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进行演示的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试谈谈你自己的体会。

10.长度测量实验的改进 篇十

长度测量实验的改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实验是学好物理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适应创新教育,培养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创新人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在学生物理实验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采取了与传统的物理实验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 者:陆蓉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华侨城校区,518040刊 名:实验教学与仪器英文刊名:EXPERIMENT TEACHING AND APPARATUS年,卷(期):“”(5)分类号:关键词:

11.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篇十一

摘要:传统化学教材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实验中难以保证“白色”沉淀这一现象的稳定性,影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本研究主要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原理和实验装置作改进。根据双水解反应原理,通过定性实验比较Fe2+与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的双水解,通过定量实验探究最佳浓度,以提高实验成功率。同时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微型化设计,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

关键词:氢氧化亚铁制备;微型化实验;双水解;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9–004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实验中白色的氢氧化亚铁会逐渐转变为灰绿色的氢氧化铁,使学生误认为氢氧化亚铁的颜色是灰绿色。有不少研究者都从避开氧气的角度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其中一类是将NaOH溶液煮沸以除去其中的溶解氧[1]。此方法有一定效果,但是煮沸难以将溶解氧全部除尽,所以白色沉淀能维持的时间要略长一些,但仅几分钟而已。

另一类是利用煤油、石蜡油等有机物对反应体系进行液封。由于反应时体系难以与外界空气接触,就会相应延缓氢氧化亚铁被氧化的速率。最常见到的改进一般是将这几种思路进行混合,将各自的优点进行融合,以达到更佳的除氧效果,延缓氧化速率[2]。但这些改进均不是很理想,白色沉淀存在时间仍比较短。

还有一类是通过离心技术来尽可能地除去反应体系中的氧气。一般利用试管中生成的Fe(OH)2除去NaOH、FeSO4溶液中的溶解氧。首先是在已生成Fe(OH)2沉淀的试管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利用Fe(OH)2除去NaOH溶液中的溶解氧;另外也在已生成Fe(OH)2沉淀的试管中加入过量FeSO4溶液,利用Fe(OH)2除去FeSO4溶液中的溶解氧。接着取2种溶液相互滴加,这样处理之后生成的Fe(OH)2基本上处于无氧环境中,不易被氧化[3],白色沉淀的维持时间最长可达2h以上。但是这样改进的最大缺点就在于操作复杂,很难在课堂上实施演示,失去其实际意义。

鉴于以上种种改进方法,本文也从减少氧气的角度出发,结合煮沸除去溶解氧,而且将横截面积小于试管的软管作为反应容器,来减少反应中接触到的氧气。除此之外,还改变了反应方式,利用Fe2+与HCO3-的双水解产生二氧化碳以排出氧气,以延长白色沉淀的存在时间。同时由于该反应原理为双水解,反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受外界干扰较小。通过透明软管将此实验进行微型化设计,简化了步骤,增强了趣味性,有利于课堂实验的展开与实验现象的观察。

2 实验原理探究

2.1 产生浅绿色的原理

Fe2++2OH-=Fe(OH)2↓

该反应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是白色胶状沉淀,因吸附了溶液中浅绿色的亚铁离子,而使白色沉淀变成浅绿色。氢氧化亚铁沉淀的颜色与吸附过量的浅绿色的亚铁离子有关[4,5]。通过双水解促进亚铁离子水解生成白色氢氧化亚铁,从而使沉淀变成较纯白色,便于观察。

2.2 双水解的原理

2.2.1 实验原理

2.2.3 实验内容

(1)液封:用石蜡油将试管液封,用滴管分别在9支试管底部注入2mL 0.5 mol/L的FeSO4溶液。

(2)不同浓度Na2CO3溶液对比:用滴管分别将2mL的0.1 mol/L、0.5 mol/L、1.0 mol/L、1.5 mol/L的Na2CO3溶液注入上述4支FeSO4溶液中,使其发生反应,分别观察实验现象。

(3)不同浓度NaHCO3溶液对比:用滴管分别将2mL的0.1 mol/L、0.5 mol/L、1.0 mol/L、1.5 mol/L、2.0 mol/L的NaHCO3溶液注入上述另5支FeSO4溶液中,使其发生反应,分别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对比。

(4)实验现象对比:

不同浓度Na2CO3溶液对比:随着浓度的增大,白色沉淀的存在时间增长。

不同浓度NaHCO3溶液对比:随着浓度的增大,白色沉淀的存在时间增长。

从实验过程与现象可以看出,在相同处理的情况下,同浓度的NaHCO3溶液的反应效果要优于Na2CO3溶液。因此,我们选用NaHCO3溶液进行实验。

3 实验试剂最佳浓度探究

分别用2mL的0.1 mol/L、0.5 mol/L、1.0 mol/L、1.5 mol/L、2.0 mol/L NaHCO3溶液与FeSO4溶液反应,实验现象见表1。

从实验现象与数据中可以看到反应物浓度偏大时白色沉淀较纯,且维持时间较长。但当浓度大于2 mol/L时,由于溶液在常温下达到过饱和状态会产生干扰现象。于是得出最佳浓度是NaHCO3溶液:1.0~2.0 mol/L;FeSO4溶液:1.0~1.5 mol/L。

4 新实验设计方案

4.2 实验仪器和试剂

(1)实验仪器:长15cm白色透明橡胶管、2支50mL注射器、酒精灯、150mL烧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

(2)实验试剂:1.5 mol/L NaHCO3溶液、1.5 mol/L FeSO4溶液(含还原铁)

4.3 实验装置

4.4 实验步骤

(1)除去溶解氧:点燃酒精灯,将1.5 mol/L NaHCO3溶液加热至80℃左右,以除去溶液中的溶解氧。

(2)搭建装置:将长15cm白色透明橡胶管卡在150mL烧杯口,呈“V”形。两支注射器分别吸取2mL 1.5 mol/L热NaHCO3溶液和2mL 1.5 mol/L FeSO4溶液。

(3)加料:将2mL 1.5 mol/L热NaHCO3溶液从管口注射入橡胶管中,另一只注射器在橡胶管中部刺入,将2mL FeSO4溶液注射入NaHCO3溶液中(如图2所示),使其发生反应。

(4)观察实验现象:从中部开始逐渐产生白色沉淀,且维持时间较长,2min左右橡胶管两端的沉淀开始转变为灰绿色。

4.5 实验注意事项

(1)FeSO4溶液中加入少量还原铁粉,防止实验过程中被氧化,避免溶液中产生Fe3+。

(2)NaHCO3溶液加热时要注意温度,尽可能将溶解氧除去,但是要避免沸腾再次溶入氧气。

(3)注射溶液时注意速度,避免从另一管口溢出。

5 实验创新点

(1)使用双水解的原理,将反应维持在动态平衡中,延长了白色沉淀的稳定时间,克服了这个实验的最大难点,同时也便于学生观察与记录现象。

(2)加热NaHCO3溶液除去溶解氧,直接将FeSO4溶液注入NaHCO3溶液中部,省去了液封这一步骤,简化了实验。

(3)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将氧气排出软管,减少并延缓产物Fe(OH)2被氧化。

(4)设计成微型化实验,既增强趣味性,又减少实验试剂的用量,使实验更加环保。还可以安排让学生分组实验。

(5)可以将本实验用于双水解的知识新授课。

参考文献:

[1]赵亭.氢氯混合气体光照爆炸实验和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再改进[J].化学教育,2012,(12):77.

[2]程伟平.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实验改进[J].化学教育,2013,(4):75.

[3]吴名胜.再议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实验改进[J].化学教育,2010,(6):84.

[4]徐建飞,张平,杜淑贤.制备氢氧化亚铁实验方案再探究[J].化学教学,2015,(7):54~57.

12.电解实验的改进创新论文 篇十二

一、教材的进步与实际教学间的矛盾

2001年, 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取代了原有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教学大纲》。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 并明确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初步具备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 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 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此相呼应, 我国各地都陆续的开始使用新的教材。这些教材紧紧围绕新课改的要求编排, 除了课程内容和编排有着改变外, 不仅数量增加了不少, 连形式都大有改变。有人比较了2002年前后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 旧教材只要9个实验, 而新版本教材则安排了15个生物实验, 增幅达40%。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实验的增幅更是达到了44.7%。

实际教学又如何呢?书上的实验不做, 课堂上不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许多生物教师受到课时、材料、实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 都不得不放弃了很多实验, 特别是那些新增的突破传统的探究性实验更是受到了冷落。甚至有初二的学生反映他们整整一年学习生物的过程中从没进过实验室上过实验课。虽然会考和高考中实验占有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 但是往往考查的都是些最为经典的实验, 对于具有一定拓展性的、新型的实验会考查到的几率就比较小。这样在教学中, 有经验的教师也就挑重点讲解几个高命中率的实验就可以保证学生漂亮的通过考试了, 但是却放弃了对学生科学素养最佳的培养机会。21世纪我们培养的不是应试的“人材”, 而是能紧跟时代变化的“人才”, 所以仅在中学生物实验的教学上, 相对与之前传统的教学, 教师能做的改进和创新就有很多。

二、中学生物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1. 提高教师的认识, 改进生物实验课现状。

国足前教练米卢说过“态度决定一切”, 生物实验课的命运也是如此, 由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决定实验课的质量。生物学其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 实验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科学素养。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也是各种习惯、思维方式的养成时期, 这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机。

首先教师就要先改变实验课可上可不上的观念, 再华丽的语言都无法描述生动的实验。对于课时紧张这个大矛盾, 应采用更好的实验方法来节省时间, 而不是剥夺学生的实验课。只有生物教师从态度上根本改变后, 我们才能谈得上生物实验课的改进和创新。

例如, 在实验课前就将实验明确介绍或布置给学生, 让他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将一些原本繁琐的实验进行精简, 让其以简单的过程呈现生物学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一定的生物实验课的课时, 让学生从实验中增长知识和技能。

2. 广泛取材, 从实验材料、方法上进行改进。

(1) 让学生参与到材料准备中。通常生物实验中用的实验材料都由实验员或生物教师购买获得, 但如果对于一些简单的, 从日常生活中就能获得的, 不具危险性的材料, 是不是能让学生参与到采集的过程中呢?例如在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这个实验中, 需要的材料除了一些试剂是学生难以获得以外, 像苹果、梨、鸡蛋、植物油、花生、马铃薯等的材料, 都是从菜市场甚至是家中就能轻而易举的找到的, 也方便存放。如果在班中分实验小组, 在课前就将材料收集的任务布置给小组成员, 并让他们提早带到学校, 更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也能增强学生对实验的记忆和生活能力, 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责任心, 在生物实验课中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又例如经常要用得到的洋葱, 在让学生采集材料前, 可先教会他们如何挑选合适的洋葱作为材料, 要选鳞叶紫色较深的, 也能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选材。同样, 在教师刻苦钻研合适的实验材料时, 也可以适当的让学生参与到选材的过程。在学生参与到材料准备的过程中, 能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实验的过程, 还让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也多了解了很多实验的注意事项, 学生也能从一次实验中思考的更多。此外简单的试剂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准备。例如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氯化钠溶液等, 或者需要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溶液进行配比的试剂, 在适合学生的情况下都能让学生们来完成准备工作。这样一方面学生从中获得试剂配比、保存的方法, 巩固了化学知识, 另一方面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改进实验材料。课本上的很多经典实验是一代代生物教师的经验积累, 同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应勇于对实验的方法、材料进行创新改革。

在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实验中, 我们通常用的是洋葱鳞叶的外表皮, 因为其本身的紫色便于观察而不用染色。但是实际操作发现, 洋葱的外表皮十分的难取, 很多初学者都要花上很长的时间来取到单层细胞的观察材料, 而多层细胞的材料往往相互重叠, 观察效果不理想, 这就给这个简单的实验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 特别是初中生动手能力不如高中生, 更难掌握用镊子撕下外表皮的技术, 同时也是对材料的浪费。但实践中发现洋葱的内表皮却是十分容易获得的, 它往往会整片的粘连在里面一片鳞叶上, 轻轻剥取就能获得, 可将内表皮进行染色再实验能获得与外表皮一样的效果, 这样对于时间比较紧张的实验课是个解决的好方法。此外也可在实验前将洋葱鳞叶从鳞茎上剥下来, 放在通风的窗台上晒上1~4天, 待叶片变软时, 撕取就方便了。两个简单的方法能很大程度的节省实验的时间, 保证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实验, 亲身经历到实验的全过程。

(3) 改进实验方法。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我们通常用的是纸层析法。但是它除了耗时长以外, 效果也并不是最理想, 四层色素颜色很浅, 特别是叶黄素和胡萝卜素更是难以分辨。这样使得一节实验课有很长的时间是在等待中度过, 还要避免层析纸触碰到试管壁, 这个实验对学生而言操作上有相当的难度。如果换用白粉笔来替代层析纸就能获得更好的效果。白粉笔法的具体的操作步骤与纸层析法基本相似, 原理也相同。选用一般的白粉笔 (如果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中, 可以先将白粉笔放在酒精灯上烤干) , 在距底部1.5cm处画一小点或围粉笔一圈划一横线, 然后用毛细吸管在粉笔上划上滤液点或线, 待干燥后再次划上滤液点或线, 如此反复几次。在一个培养皿中倒入一些四氯化碳, 将刚才划了滤液线的白粉笔的底部用小刀切平, 把它放置到培养皿中, 四氯化碳同样不能没过滤液线。为了防止四氯化碳污染空气, 在培养皿外面倒置一个大烧杯即可。几分钟后四种色素就清晰的分离在粉笔上。白粉笔的获得并不比滤纸困难, 但是从实践中我们发现, 白粉笔层析法更快, 并且四层色素十分清晰, 效果要比纸层析法好很多, 而且一个培养皿中可同时立多支粉笔, 不用大试管和试管架, 更容易放置, 可谓节约时间和器材, 更适合与课堂教学。

(4) 改变实验方式, 从实验设计上进行创新。除了在实验的器材、用品上进行改进外, 在实验的设计上也能进行大量的创新, 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

目前, 中学生物实验课主要以教师的讲述法为主, 教师先把实验的要点过程都讲明白了然后学生再进行实验, 这样难免会出现依样画葫芦的现象,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自我思考的空间, 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利的。对于某些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的实验, 教师可以事先做好适当实验的设计。

中学生物学所开设的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三种类型。生物实验中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生物教师面对书上现在越来越多的拓展性实验往往一翻而过。探究性实验相对于验证性实验, 两者原理不同, 前者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 进而获得结论。如果在学校中开展的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而缺少了探究性实验和其他类型的实验的话, 不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可以说探究性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那么如何克服时间的缺乏呢?

教师可以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试验。例如高中教材中植物生长素的实验, 通常采用先上课后实验的方法, 这个看似简单的实验中包含了生长素的所有的特性。我们可以改为先实验后上课, 在课后教师将已准备好的小麦胚芽鞘介绍给学生, 明确探究目的, 并将实验用品放置在教室窗台上, 让专门的同学负责照看, 一个星期后以小组为单位交上“分析报告”后再进行分析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从表象开始, 大胆的猜测实验原理, 查找资料分析结果, 这样得到的结论既有事实依据, 也能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同样的, 也可以将初中实验中的生态瓶放置在教室中, 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个密封的小环境的工作原理。

在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这个实验中, 通常我们采用的方法是, 先对淀粉、还原性糖、蛋白质和脂肪进行鉴定后再对教师准备的苹果、鸡蛋、马铃薯等食物进行成分鉴定。这个实验可以改为实验课前先由教师介绍三大类成分鉴定的方法、实验原理及食物成分鉴定前的处理方法, 让学生回家后自行设计一张食品成分鉴定书。实验中, 教师尽可能的多准备些具有代表性的食物, 或让学生自带食物进行鉴定, 并制作鉴定表, 思考哪些食物可以作为主要的蛋白质、糖、脂肪来源。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除了需要自行设计鉴定表外, 还需要自行设计实验的全过程, 虽然与之前的实验相比改动不大, 但是学生就能从依样画葫芦转为主动实验。

探究性实验对学生实事求是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 如果实验失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这对学生也是一份知识和价值观的双重收获。

实验的进步是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实际的操作中获得的, 以上的实验改进与创新是笔者在实验后的感悟, 如有不当之处, 还望探讨整改。

总而言之, 生物教师应首先认识到生物实验在生物教育和学生科学素养养成中的重要地位, 充分利用时间上好每堂生物实验课, 同时, 生物教师也应尽一切可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有些书上的拓展性实验课堂上没有时间完成, 如测量人体的生理数据、学看药品说明书等的实验可以放到课外进行, 这样的实验具有相当的拓展性, 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可以作为兴趣课开展。既然课本提供给了生物教师那么丰富的实

《少年写作》分为小学版 (3、4、5、6年级分册出版) 、初中版和高中版, 以反映自然之景、社会之风、读书之韵和成长之乐为内容, 具体栏目为:

名师大讲堂 (选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指导学生课堂习作或写作的锦囊妙计)

技法秘籍箱 (站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处, 揭秘写作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同期声 (与课堂作文教学同步, 展示作文辅导的过程和学生佳作)

升格空间站 (以学生习作为例, 指导修改和提升作文的典型案例)

美文直播间 (登载、评析学生课堂优秀习作、考场满分作文或赛场获奖作品)

名篇大观园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的赏析)

素材宽带网 (提供与教材同步的人与自然、人与验, 那么生物教师也应当尽可能的好好利用这些实验, 与此同时, 改变实验课的考查方式, 让学生重视实验课、真正的从中获取科学研究的方法。

摘要:生物学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教材的改进, 实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 但是由于课时等原因的限制, 很多教师并不十分重视实验教学。需要通过提高教师的认识, 改进生物实验课现状, 同时广泛取材, 从实验材料、方法上对实验进行创新, 节省课堂时间, 化繁为简;改变实验方式, 从实验设计上进行创新,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中学生物实验,实验改进,生物教师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2-5.

[2]裘伯川, 朱立祥.对中学生物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 2000 (1) :61-67.

[3]林金定.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教育评论, 2001 (1) :73-74.

[4]刘科建.刍议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应对新课改的挑战与对策[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7 (1) :6-7.

[5]李彦平.对高中生物实验的改进[J].中学生物学, 2008 (3) :45.

[6]王小阳.如何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 2007 (46) :127.

[7]池春玉, 丁国华, 韩金龙, 许志东.黑龙江省高中生物学实验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8) :121-123.

[8]曹子建, 冯鸿, 余孝琴.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109-110.

[9]陈海, 侯刚.浅谈中学生物实验的创新[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6 (6) :38.

13.电解实验的改进创新论文 篇十三

江西省九江市第二中学332000 吴娜

关 键 词:高中生物实验 改进 实验材料 实验用具 实验方法步骤 内容提要: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遵循因地制宜,简单方便、实验效果好的原则下,从实验材料、实验用具、实验方法步骤三个方面对高中生物实验进行改进,体现教师的专业、敬业精神,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人教版)自2002年审查通过,至今已经使用了五年,教科书上根据教学大纲规定配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分组实验十二个,演示实验一个,共计十三个实验,体现了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

在遵循因地制宜,简单方便、实验效果好的原则,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使得十三个实验均能正常开设,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主要从实验材料、实验用具、实验方法步骤三个方面对实验进行改进。

一、实验材料的改进

实验材料的选取和准备对实验能否开设及实验能否成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教科书中每个实验都列举了实验材料,有些实验的实验材料比较普通,效果也好,可采用,有些实验的实验材料受某些条件的限制,如市区内不易采集或培养过程复杂或操作不便或与教学进度不符或实验现象不明显,就不予采用,需要筛选出一些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观察效果好的实验材料。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1、在“实验二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的实验中,观察叶绿体选用的材料是葫芦藓或菠菜叶,由于葫芦藓为小型藓类,小叶少而小,细胞中的叶绿体也少而小;而用菠菜叶时,必须要撕取其叶片的下表皮,学生往往把较多的叶肉也撕取下来,使得临时装片的效果较差,可用替代材料——绢藓(图一),小叶薄而较大,在显微镜下叶绿体清晰可见,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而且它的培养非常简单,将它连根铲起,移栽在花房角较阴暗潮湿的地上,让它自然生长,一年四季可随时取材做实验。

教材中观察细胞质的流动用的实验材料是黑藻,由于黑藻要在池塘或小河中捞取,采集后放在实验室的养鱼缸中连续培养,因为我市的池塘、湖水水质达不到黑藻生长的要求,很难捞取到,而且连续培养也较麻烦,可选取替代材料——紫鸭跖草(图二)雄蕊的花丝表皮毛,一株紫鸭跖草开花多,且一朵花中雄蕊也较多,而且表皮毛密而长,在显微镜下其表皮毛由多个呈珠状排列的细胞构成,它的细胞质里有小油滴和其他颗粒状内含物,这些物质随细胞质流动,在9月间,室温26℃~28℃条件下,不用蔗糖溶液也能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注:上午三、四节课效果最好,下午其花会关闭)

2、在“实验三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过程中,教材提供的材料是洋葱根尖,由于洋葱不易生根,新洋葱培养生根则要用低浓度的赤霉素浸泡洋葱底盘促使其生根;对于头年收下的洋葱,则要剥去老皮削去老根,连续培养2~3天,为了防止烂根,每天至少换水一次;若班级较多,后用的班级的根长得很长,影响了实验效果。可选取替代材料——大蒜,把若干大蒜串在一起,放在清水上培养,只要一个晚上就长出根,而且根不会长得很长,培养非常方便(图三),实验效果也很好。

3、在“渗透作用与水分流动的演示实验”中,教材选用的是一种半透膜——玻璃纸即羊皮纸,这种羊皮纸目前很难找到,备选的替代材料很多,如花生种皮、猪肠衣、鱼鳔及鸡卵的卵表膜,而花生种皮小,易破,不透明,直观性差;猪肠衣要将猪小肠的浆膜剥离才能得到,操作麻烦,不干净;鱼鳔虽好,但很滑,不易与玻璃管捆绑;替代材料鸡卵的卵壳膜效果较好,剥取一个完整的卵壳膜有个方法,可将生鸡蛋放在稀盐酸浸泡三、四个小时,取出后,将鸡蛋的钝端打开一个小洞,去掉蛋清和蛋黄,很容易就剥取到一个又大又有韧性的卵壳膜,实验操作非常方便。

二、实验用具的改进

生物实验对实验用具的要求是安全、操作方便、损耗少。

1、在“实验三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漂洗、染色过程中均用到玻璃皿,而玻璃制品使用越多损耗越大,安全性也越低,并且漂洗也不够彻底。我们选用了化学实验用的——点滴板(图四),它不易碎,其上有很多孔穴,在一个孔穴中染色,在十个孔穴中依次漂洗,减少了玻璃皿的使用,漂洗也很彻底,使下一步染色效果极佳。

2、在“实验五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的实验中,要求将试管下半部放到60℃左右的热水中,保温5min,如果用大烧杯水浴加热,则要达到要求不仅消耗大量酒精,危险性较大,还很难保持恒温,影响酶的活性。可购买恒温水浴锅(图五),自动控制水温度,并且它设计合理,一个恒温水浴锅一次可加热80多支试管,足够一个班学生同时使用。

3、在“实验六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要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画出一条直的滤液细线,毛细吸管是玻璃制品,学生稍一用力,就容易破,耗损性大,可选用蘸水笔——钢制品(图六),便于学生划滤液细线。

4、在“演示实验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的实验中,若用教材上所说的长颈漏斗做,由于漏斗管的管径大,液面上升的速度慢,发生渗透作用的时间较长,在课堂上做效果不明显,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可选用了移液管,移液管的管径很细很小,在很短的时间内,液面迅速上升,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三、实验方法步骤的改进

分组及演示实验对实全方法步骤的要求是:科学、简便、操作性强、效果好。

1、在“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的实验中,脂肪的鉴定需要做切片,要求刀口向内,与花生断面平行以均匀的动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快速拉刀,滑行切片,如此连续动作,切下一些薄片(最薄处最好只有1~2层细胞)。这种操作技术对学生要求很高,即使有些同学动作符合要求,切下来的薄片也很厚。有些学生怕切到手,干脆像切菜一样,切出的薄片就更厚了,实验基本失败。有二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一还是做切片,选用的是双片刀片(图七),把两片刀片合并在一起进行切片,这样在二片刀片之间很容易得到薄片,但还是有些学生怕切到手,不敢做;第二个方法改做涂片,学生只需要用刀片在花生断面上轻轻刮取一些粉末,做成涂片,经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很容易找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使得实验能够顺利的进行。

2、在“实验四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的实验中,学生按实验顺序先把H2O2溶液与酶混合后,再来点卫生香,则无法用手指堵住试管口,氧气迅速扩散到空气中,带有火星的卫生香很难复燃,可要求学生先点卫生香备用,再把H2O2溶液与酶混合,这样一只手的手指就可以堵住试管口,另一只手就可以取已带有火星的卫生香做下一步实验。这是对细节的很小的改进,但它使实验能成功的进行。

3、在“演示实验 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实验中,把一组实验变成三组实验(图八),A组和B组的漏斗口外密封一层半透膜,C组的漏斗口外密封一层塑料纸,A组漏斗和烧杯内的溶液均为30%的蔗糖溶液,B组和C组漏斗内的溶液为30%的蔗糖溶液,烧杯内的溶液为清水,这样B组和C组对照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产生的一个条件具有半透膜,A组和B组对照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产生的另一个条件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这些实验的改进,是智慧的结晶,不仅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师的专业、敬业精神,而且改进的实验仍全部出现在2004年审查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生物》中,对新课标的顺利实施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六、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教材选择的实验材料为紫色洋葱鳞片叶,该实验材料用于学生实验有如下缺点:一是紫色洋葱不易购买,二是撕取的洋葱表皮厚薄不均,细胞重叠,不易观察;或者有的学生根本就不会撕取紫色的表皮细胞。用马齿苋代替洋葱,一是材料易得,在田野、路边或花坛处都可能采集到这种茎干是紫红色的马齿苋,二是便于操作,只要将嫩茎折断,向一端撕拉,即可获得又轻又薄的茎表皮组织,再制成装片即可实验。或者也可以用一串红的叶子上的茎。整个过程操作简单,效果明显。

14.电解实验的改进创新论文 篇十四

一、自制仪器模型增强演示效果, 增大演示可见度,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演示实验是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 是建立概念、理解规律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些新奇的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惊奇疑惑, 产生悬念。将实验设置成问题情景, 对活跃学生的思维, 训练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价值。

二、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参与,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 演示实验在体现物理现象, 建立物理概念, 总结物理规律, 验证物理理论, 示范操作规则, 特别是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和发展科学思维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 若只局限于教师做、学生看, 学生比较被动, 不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有些演示实验, 由于可见度差、学生参与少等原因, 师生同样花了很多的精力, 但学生的能力还是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1. 对于操作简单的小型演示实验, 人人动手, 师生共同参与。

比如在演示完“鸡蛋由于惯性落水的实验”后, 让学生都来动手做“同位学生叠放6只象棋, 敲打最下面一只棋子的实验, 被敲打的棋子飞出去, 而上面的不倒下”的比赛, 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再如演示大气压强实验中, 先在塑料矿泉水瓶内倒入温水, 摇晃几下, 倒出水, 迅速地拧紧瓶盖, 让它自然冷却几分钟, 看到矿泉水瓶变瘪, 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

2. 变物理教学中的某些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学生分组实验。

我们一改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教师一人忙, 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 把某些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自制实验器材, 并进行改进和创新,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观察发现规律。例如, 光的反射实验一直以来由于学校器材不够都只是教师演示实验, 我们精心自制了实验器材, 自购激光笔, 并对激光笔进行了扩束, 利用泡沫塑料制成量角器, 而且把量角器沿90度的刻度线分成两个面, 然后粘连在一起, 便于探究三线共面, 为了使量角器与平面镜垂直还做了支架。学生通过亲自实验,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发现并总结光的反射规律。再如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 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看, 教师在演示时, 只需根据标准选取适当的金属丝进行实验即可。如何挑选器材及实验方案, 主要是由教师说出的, 这样的演示实验限制了学生思维, 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器材进行深入研究。

这一系列做法,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那些显得很深奥的知识, 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变得简单明了。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在娱乐中学物理。同时这些器材学生都很熟悉, 更有利于学生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三、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 提高实验时的可信度和直观性

学校已有的实验器材或教材上的实验方案不一定适合我们现在的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使之更科学。例如导入光的折射新课时, 可在讲台上放两只玻璃缸, 在每只玻璃缸上都安装一根细铁管, 细铁管相当于瞄准器, 一只玻璃缸有水, 另一只玻璃缸没有水, 里面各放一只玩具鱼, 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叉鱼, 首先用细铁管瞄准鱼, 固定好细铁管, 然后用钢针沿细铁管插下去, 这样使学生不会怀疑因为手抖动没有叉中, 提高了实验的可信度, 没有水的叉中了, 有水的没有叉中, 为什么有水的没有叉中, 产生了疑问,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磁体与磁场》一节中, 磁体的指向性只是小磁针静止时指向南北。我们是这样改进的, 在课堂上, 每两位同学准备一只洗脸盆, 内放一定量的水, 塑料泡沫上固定条形磁体, 然后将塑料泡沫放入洗脸盆中, 塑料泡沫可自由转动, 不管怎样转, 最后静止下来, 都是条形磁体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如果把条形磁体用线挂在铁架台上, 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条形磁体才能稳定下来, 甚至还要用手去固定一下, 这样就失去实验的可信度。所以对一些实验要进行改进, 对现有仪器进行改进或改装、自制或仿制新的教具、设计新的小实验或小制作等, 尽可能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提高实验的直观性。

15.电解实验的改进创新论文 篇十五

关键词:分组实验; 拓展改进; 器材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1-001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在我国经过广大中学物理教育工作者半个世纪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已将中学物理实验归纳为“4个类型”,即:演示实验,边教边实验(现在也称“边学边实验”或“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实验课),课外实验(课外教学实验),这是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发展而形成的[1]。其中,物理分组实验在学生自主探究、亲自动手体验实验过程等活动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初中物理分组实验,苏科版教材已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进行了不少修订,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做一定的拓展、改进和器材创新。

一、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拓展,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拓展,主要体现在对可操作性强的演示实验拓展成分组实验。近几年来,我校由演示实验拓展成分组实验的实验有:

1.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主要器材有酒精灯、牙签和打火机。学生通过亲自摆放牙签,观察牙签的烧焦程度,判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学生亲眼看见被火焰燃烧的牙签是中间不焦两边焦,说明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比内焰温度高。

2.碘的升华与凝华。主要器材有碘锤、酒精灯、打火机、水和滴管。学生亲眼观察到加热前的碘锤里的碘是颗粒状,是固态,在加热过程中,看到了碘锤里充满着紫色的碘蒸气,而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液态的碘。通过在碘锤的一端滴加水,看到加水的一端玻璃壁内出现碘颗粒,碘锤内紫色蒸气消失,这个过程中也没有出现液态的碘。学生通过这个实验清楚地明白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亲自动手亲自实验,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对实验现象观察的更加仔细真切,通过亲自体验,加深了对实验现象的印象,对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出来的实验结果理解得更加深刻明晰。

二、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改进,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实验和呈现实验效果

通过对实验器材的改进和废物利用,有利于更好地准备实验、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和改善实验效果。比如说: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拿废电池代替棋子,可以使废电池二次使用,还节约了买棋子的成本,一举两得。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拿F光源代替蜡烛,一方面避免了蜡油滴在桌面污染桌面,另一方面F光源能清晰地看出成正立倒立的像,不仅仅是上下正立倒立,还有左右正立倒立也一目了然,更好地呈现了实验效果。

3.气泡的匀速直线运动中拿塑料管代替玻璃管。实验器材的具体制作方法是,先用酒精灯加热一米左右长的塑料管的一端,紧接着拿老虎钳夹捏端口,这样塑料管被封口,接着往一端封口的塑料管里加红墨水或是蓝墨水(用有颜色的墨水是为了便于观察气泡的位置),留一个气泡后,用同样的方法把另一端口封住,把做好的有气泡的塑料管用透明胶带绑在米尺侧面,只需在倒置米尺的同时掐秒表即可测出直线运动的时间,再在米尺上读出塑料管的长度即为距离。

由于分组实验所用器材数量较多,器材制作的材料如果能做到废物利用的话,不仅保护了环境,还节约了成本。电子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如果在实验过程中拿电子产品替代普通的实验器材,即可更加全面的呈现实验效果,提高实验达成率,还在替代过程中避免了原来器材对实验室的污染。玻璃器皿在分组实验中一向都是易碎易坏品,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不仅易于实验的操作,而且塑料制品的易塑性强,可以自行改装形状封口等,更加易于实验效果的呈现和简化实验。

三、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器材创新,有利于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

自制分组实验器材就是对分组实验器材的创新。自制的器材有:

1.光的三原色中滤色片可以用红绿黄三色玻璃纸代替,考虑到玻璃纸比较软,不容易固定,可以用硬纸板剪一个长方形的窗口,把玻璃纸贴在硬纸板边框上固定,便于拿起观察物体的颜色。红光、蓝光和黄光的产生,可以把三色玻璃纸直接贴在三个手电筒的玻璃片上,便于进行合成实验。

2.探究固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自制小桌,可以拿硬纸板代替木板,把四个钉子钉在硬纸板上,制作分组实验时用到的小桌。

3.验证液体压强的存在实验中,可以用剪下的饮料瓶头上面蒙上气球皮,用橡皮筋套一圈固定,用来验证液体压强的存在。

自制分组实验器材,是对分组实验器材的创新,对于提高实验的达成率和可操作性是很有必要的。自制的器材取材简单,制作方便,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方便操作,实验现象明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实验效果好。

在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要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是物理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物理课程标准可以灵活的进行相互转换,演示实验拓展成分组实验,在进行分组实验之前或是之后演示所要分组的实验,强调实验过程和分析实验现象。改进分组实验,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结论的得出,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是重要的部分,经常分析实验中的利弊,有利于对分组实验做出有效有利的改进。自制分组实验器材,是对分组实验器材的创新,有利于在实验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总之,在分组实验的准备过程中,对分组实验的拓展、改进和器材创新,是物理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引起重视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到对分组实验的拓展、改进和器材创新中,促进物理实验教学更好更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6.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究与实践 篇十六

【内容摘要】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对实验教学加以忽视,使得学生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采取相关措施,促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针对高中化学实验改进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化学 化学实验 课堂教学

高中化学是针对高中理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化学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且其中有很多化学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较为抽象,高中理科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很多化学理论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提取出来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化学实验是对化学理论知识的一种直观体现。要是教师不注重实验教学,就会使学生无法真正弄懂化学知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实验内容一笔带过,教师主要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所学内容,这样就割裂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联性。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理论知识都是从生活实际中提取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割裂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以往,教师在课堂实验教学主要局限于教材内容,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描述进行实验,基本上都能够完成实验过程。但是很显然这种“照葫芦画瓢”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主动对实验过程和操作进行操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引入生活实例丰富实验教学,这样能够使学生自主对所学化学知识进行探究,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中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实验教学。该单元涉及到“氯气的性质”等内容,教师不妨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氯气的泄露会给人类带来危险,但是为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自来水的消毒处理通常会使用氯气进行?”从常见的生活实例出发,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氯气性质进行思考。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就会涉及相关实验对氯气性质进行探究,这样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该注重实验教学,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把握实验原理。以往,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往往自己进行实验,很少和学生进行互动,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的过程,让学生透过实验现象把握实验原理。学生只有主动观察实验内容,才能够有效提高化学探究能力。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专题2“物质性质的探究”中第一单元“乙醇和苯酚的性质”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该单元涉及到对苯、乙烯、甲苯这三种液体的鉴别方法,教师可以以此为例进行实验教学。当然,有很多方式都可以鉴别三种液体。教师先让溴分别和这三种液体进行作用,然后让学生观察三种液体的变化。当然,学生在实验中很快就发现了鉴别方式,就是利用褪色的速度和是否褪色这两重标准进行判断。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利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试验。由于受到上场实验的启发,学生就会将观察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验中,解决实际问题。

三、注重对化学实验进行拓展,不断丰富化学实验教学

要想有效进行实验教学,教师还应该对实验教学进行合理拓展。通过有效拓展,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并提高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很少对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拓展,使得学生的知识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较难理解或者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验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丰富化学实验教学,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中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对化学实验进行拓展。教师通常会让乙烯和溴水进行实验,使学生理解乙烯的性质。事实上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争议。教师应该提出这样的问题:“乙烯能否让溴水褪色?你还有其他的方式检验乙烯?”教师对实验进行拓展,使得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内容进行实验设计,并验证自己的想法。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化学教学。首先,教师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最后,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化学实验进行拓展,不断丰富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7.电解水的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 篇十七

一、教学目标

1,由已有知识让学生掌握水的化学性质、电解水的实验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2,让学生了解电解水的实验操作过程和现象,并学会分析实验结果。3,让学生加强理解水的组成部分及其比例,氢气和氧气的性质。

二、导入新课(提问)

大家都知道刚洗过手不能触碰电源,为什么?(因为手上有水,容易导致触电,说明水是可以导电的。)

大家都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这是它的什么性质?还有什么其他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还有水为液体,水的密度等)

那么水的组成是什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注意是元素。)

三、任务描述

1,用电解法证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2,电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比例是2:1。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由电解水的实验推测水的组成。实验一定要精确,才能正确判断出水的组成部分和比例。

难点:电解水的具体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安全问题和具体步骤。

五、实验设计

实验仪器:电池、导线、火柴、木条、水槽、试管。实验试剂:蒸馏水、1:4稀硫酸。实验原理:

1,水在通电情况下会发生水解,电解阴极产物为氢气,阳极产物为氧气,其体积比为2:1,以此可以确定水的组成成分。

2,纯水导电能力不强,电解速度慢,因此为改善这个问题,加快电解速度,可加入适量稀硫酸等电解质来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步骤:

(可以叫两名同学上来协助实验,利于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按照装置图搭建,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通电,让同学观察与正负极相连的试管中气体的量。提问同学来描述他观察到的现象。(通电后电极周围产生大量气泡,两个试管中都有气泡产生,并看到水面下降,与电源负极相连的阴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与电源正极相连的阳极产生气体体积的两倍。)验证气体:

用带有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若复燃则证明为氧气;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燃氢气,看到淡蓝色火焰,并有水滴产生,则证明为氢气。(提问学生,可以使他们回顾氧气和氢气燃烧的性质。)

注意要点:

被电解的水溶液必须充满试管,如果有空气存在,易发生危险。(提问:有什么危险?答: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容易发生爆炸。)

六、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提问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也可以巩固他们之前已学的知识。要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回答的好要及时表扬同学,给他们信心,回答错误,要及时纠正他的想法,并鼓励他多思考。

要求同学们讨论什么因素可以影响水电解实验的速度。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影响因素,并在有机会的时候让他们亲自操作实验,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动脑思考能力,并能够使他们对化学反应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样更加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七、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过程,使同学们对于水的性质有更加深刻和具体的了解。通电

水 氢气 + 氧气

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有氧元素组成,由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练习:以下判断中是正确的有: ①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②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 ③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④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上一篇:哈佛启示录作文下一篇:情侣间伤感说说心情短语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