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决定成败

2024-09-04

管理决定成败(精选8篇)

1.管理决定成败 篇一

管理决定软件开发的成败

近年来,XXXX系统各级信息部门围绕“科技兴税”职能,在软件开发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软件开发团队成立较晚(管理经验不足),相关管理工作制度还不够完善,软件开发管理工作还侧重于“单兵作战”,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软件开发管理体系。

软件项目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软件项目尤其是大型项目,从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维护等全部生命周期,都能在管理者的控制之下,以预定成本按期、按质地交付用户使用。软件项目管理就是项目计划、项目控制和人员管理的过程,在软件开发中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些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个软件开发项目的成败。

(本文就当前XXXX软件开发的团队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随着税收工作信息化的发展和软件开发的发展,开发团队管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明显增加,团队管理是否有效决定着软件开发的成败。因此,必须加强对开发团队的管理和风险防范。现)以XXXX的软件开发项目为例,通过剖析软件开发团队中存在的弊端,结合现有的软件开发团队管理方法,提出了建设更高效的软件开发团队的做法及期望。

一、软件开发团队中存在的弊端

(一)团队成员管理不到位,成员相互的合作不协调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不协调是十分普遍的现象。XXXX的软件开发团队多为从各区抽调的技术骨干力量,团队成员的业务背景、个性特点等存在差异化,这是团队成员相互合作不协调的根本原因。再者,从事软件开发的人员大都具有比较高的学历和很好的教育经历,他们看待问题都或许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或许会使得他们不太愿意相信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导致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二)项目分工管理不周全,成员对自身职责不了解 XXXX的大部分开发团队,规模不太大,受限于任务紧急及人员安排机制的不健全,团队往往没有安排专门的时间去对开发过程中的角色以及成员的职责做出明确的定义,这就导致了内部分工十分混乱且变动很快。如此一来,成员很难知道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以及自己的目标,对自身的职责不了解,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都会大大减弱。

(三)软件质量管理不规范,团队忽视软件质量标准 在目前的软件工程领域,有成熟且可参照的软件质量标准供软件开发团队使用,如敏捷建模(AM)、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等。这些科学的软件工程方法可以帮助开发者开发出符合标准的高质量软件。值得警醒的是,我们的开发团队往往会忽视这些质量标准,很多时候仅仅是用来做表面文章,用来提升团队的专业形象而已。不仅如此,在开发过程中,没有主动形成文字性的开发资料,导致如一个简单的升级任务,却变成了重新开发,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

(四)项目需求管理不严格,团队缺少对需求的把控 在开发项目组中,开发者普遍存在对项目的把控能力不足的问题,业务需求部门与技术部门的合作不够紧密,容易产生方向上的偏差。在需求分析阶段,项目组成员对需求分析往往比较随意,没有采用软件工程领域通用的分析方法,不舍得把时间花在能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上,这就导致在开发过程中经常随意修改需求,如一个监控的需求最后却开发成查询功能,严重影响开发者的积极性及项目进度。不仅如此,太多的项目组流于形式,某些业务人员变成了项目经理,跨过了该有的项目成员,容易导致项目进度的失控。

(五)人才使用管理不完善,存在断层及外流问题 在目前XXXX的信息技术线条,计算机专业人才存在较为严重的断层及外流问题,市局及各区的信息中心各岗位,都或多或少地出现只有一位主岗而没有备岗的现象。计算机专业人才管理缺乏梯度培养的长远计划,某一成员不得不长年累月地在固定的工作岗位上服务,这很容易就会带来人力资源断层及团队老龄化等问题,从而降低开发团队内部的凝聚力和活力。

二、软件开发团队的管理方法

在深刻剖析目前开发团队存在的弊端后,我们应该深刻反思,制定可行有效的软件开发团队管理方法,总结在软件开发团队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让合理的机制与科学的管理方法促使技术力量的最大化,最终达到提升软件质量的目的。

(一)加强团队文化管理,建立开发团队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指组织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普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组织在向愿景迈进和完成使命过程中,全体成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当遵守的是非标准和最高依据。XXXX软件开发团队以XXXX“忠诚、务实、通济、有为”的核心价值观为标杆,努力加强团队文化管理,建设浓厚的开发团队文化。

在日常的开发工作中,XXXX软件团队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技术与文化两手抓,看似简单的八字价值观,实则蕴含了大道理,能为高强度的软件开发工作注入无穷无尽的活力。不论是软件开发工作还是其他税收工作,项目组成员不仅要忠诚于党、忠诚于事业,更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更要注重实绩,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把心思真正用在“多干事”上、把本领真正用在“干成事”上。项目组成员在日常工作中要营造通济和谐的团队氛围,弘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团队精神,始终以主人翁的精神投身XXXX事业。

(二)加强团队组织管理,提高虚拟团队的开发效率 软件开发中的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就是使用“虚拟团队”,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团队所有成员都就近工作,有一个集中的办公地点。因特网,以其丰富的沟通和协作工具,孕育了虚拟团队的流行。高速连接与广域网(WAN)、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网络电话、维基百科、微信、微博、分布式源代码控制、项目控制中心、分布式bug跟踪系统、共享“白板”,以及其他的一些工具一起,帮助了“虚拟团队”的崛起。

以XXXX组建的开发团队为例,团队成员多为各区局的信息技术骨干,受限于地理距离与人事安排等各种因素,往往难以安排一个集中的办公地点去开展软件开发工作,虚拟团队应运而生。它使得各成员能留在各自原来的岗位上办公,解决了成员需承受舟车劳顿之苦及需要重新适应环境等实际困难,激励团队成员全身心投入到开发工作中。

然而,管理虚拟团队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XXXX着力加强团队组织管理,采取以下三项措施,提高虚拟团队的开发效率。一是提供替代渠道来弥补因为距离而损失的非正式信息交流。坚持采用更加正式的沟通方式,鼓励使用微信群、论坛、邮件等互联网方式来讨论技术话题。二是在项目重要的关键时间点,全体项目成员都需要临时聚在一起。如在开发周期的每周五或每周一,项目组成员会召开例会,各自汇报开发进度,项目领导者也会根据实际开发情况及时调整开发计划,对人员分工、需求把握等加强管理力度。三是各成员必须保证随时可以联系得到。项目成员每天都应该主动发消息给同事,遇到问题不要犹豫,采取最快能联系到经办人的方法,如打电话、微信视频聊天等,通过充分快捷的沟通去解决问题。

(三)加强软件开发中的交流与沟通

软件开发是团队协作性的工作,而沟通是解决项目问题的基础,没有有效的沟通,就不可能对软件开发进度进行管理。沟通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领导与团队成员的沟通。成员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疑问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时与项目领导进行有效的沟通,明确项目目标与工作职责。反之,领导多加强与成员的交流,更有利于正确地把握项目进度、需求变化等细枝末节。二是开发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团队成员往往独立地负责单独的模块,编码规范或算法往往容易产生差异。只有建立充分的交流机制,才能把这种差异化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三是技术成员与业务成员之间的交流。为了解决需求不一致的问题,技术成员与业务成员之间应频繁地保持联系,每实现一个重要的模块,就可以展开快速的评审工作,共同检查项目是否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四)加强团队绩效管理,建设完备的团队激励机制 软件开发工作强度大、压力大,长时间地做此类工作,不管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团队成员都容易感到疲倦。完备的团队激励机制,是最容易提高团队成员积极性的一种手段。

XXXX一直都在加强团队绩效管理,着力建设完备的 团队激励机制,鼓励团队成员充分发展,自我实现。

一是为每个人提供学习与成长的机会,加强对新知识的培训。如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XXXX信息中心制定了主题为“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的集体学习计划。领导小组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岗位自学与集中培训结合的形式,通过组建各类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开展信息技术业务培训、技术骨干知识分享会、采购信息技术类书籍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引领技术人员共同学习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通用知识和能力》等书籍、分布式架构和阿里云相关知识,为信息技术线条所有人员提供了巩固基础知识和学习新知识的良好环境。除此之外,开发团队还会尽量多地为技术人员争取外出培训的机会,组织团队成员到知名大企业的内部进行培训学习,跟上业界的前进步伐,切忌闭门造车。

二是提升技术人员的自我认同感,对表现出色的成员委以重任。如XXXX的XXX项目,项目组通过召开市区两级科室领导以及基层使用人员的使用分享会,基层人员介绍项目上线后对他的工作带来的种种变化,让开发人员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增加了工作成就感与自我认同感,从而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软件开发工作中。此外,对于关键的工作任务,大胆地把胆子压到他们身上,借此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动力,增强表率作用。

三是团队领导会及时向人事部门反映成员在开发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赏罚分明,在团队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使成员付出的努力能体现在个人绩效考核上,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

除此之外,在软件项目到了攻坚阶段的时候,市、区局党组成员及各科室领导,都会亲临软件开发一线看望开发组成员,对工作中的优点与亮点给予充分的肯定,通过表扬的方式充分地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开发组还会不定期地邀请上级领导莅临指导,使团队成员能获得上级的充分支持和关心。通过领导认可,基层认同的组合激励手段,进一步地调动开发的积极性。

(五)加强代码质量管理,建立统一的软件开发规范 软件开发规范包括代码编写规范、注释规范、变量和函数命名规范以及开发文档的规范,这些规范都是业界通用并可直接参考的。XXXX系统软件项目开发注重代码质量管理,通过建立统一的软件开发规范,提升代码的鲁棒性与可移植性。在日常技术培训或实际开发工作中,着重强调代码编写规范的重要性。如代码编写规范包括程序的结构、代码书写的风格等,凌乱的代码书写会导致阅读的困难,后期维护也难找出存在的错误。对阅读代码有较大帮助的代码注释规范,包括头文件的注释、函数注释、类注释和变量的注释,项目组通常都会要求开发成员沿用通用的注释规范,增强代码的可读性。命名规范主要指的是文件的命名、类的命名以及变量和函数的命名,规范的命名方式能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一看到命名就能知道这个对象的属性,值类型。通过开发规范的约束,代码能写得简洁易懂,有效提升软件开发及维护的效率。

除了采用软件开发规范,XX软件项目开发组注重提升协同开发的效率,采用版本控制工具SVN,项目管理者能宏观把握项目进度,开发者能体现自身的工作量以及共用开发资源,使项目朝着步调一致的方向迈进。总结

管理决定软件开发的成败。软件开发项目的团队管理,要以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为核心。结合XXXX软件开发项目的实际管理工作,总结得失。在团队核心价值观与统一的软件开发规范指导下,团队成员之间合理分工,充分地沟通与交流,高质量地完成软件开发工作。

2.管理决定成败 篇二

我带的是高三艺术班,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为了考艺术专业出去跟专业老师学习就用去了四个月 (这些日子是不学习文化知识的) , 加上基础较差, 怎样教育这些学生努力学习, 争取高考成功就成为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 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细心再细心、耐心再耐心, 还要制定相关的措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一、帮助学生减压,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让学生舒缓紧张的心理。

专业考试完之后, 许多学生怕自己专业不过关, 思想波动比较大。我就告诉学生不要紧张, 一般的情况下专业考试至少有90%以上的人会过关。学生放下思想包袱以后学习开始有起色。专业考试成绩下来了, 我班果然有大半的学生通过本科专业考试。专业考试完以后, 过了一段时间, 各个院校专业考试成绩公布, 学生又开始埋怨自己想去的学校又不录取自己, 不想去的学校录取了也不想去, 学习情绪极其低落。这时我又鼓励同学们积极向前看, 只要自己文化成绩总分高, 总会有好的学校录取自己的, 对自己要有信心。通过仔细、耐心的解释工作学生又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 学习劲头越来越足。随着高考的临近, 社会、家长、学校都会不约而同地传递一种信息, 比如“高考对你太重要了, 一定要考好”“高考决定着你的前途和命运”“最后几天一定要再加把劲, 做好最后的冲刺”等等, 这些都会有意无意地对考生施加压力, 使考生思想负担越来越重, 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其实, 这时考生的知识水平已基本定型, 考前最重要的不再是知识的冲刺, 而是心态的调整。如何让学生带着一颗“平常心”走进考场, 才能发挥出最高水平。因此我特别注意为学生减压, 让学生做好心理缓冲。

首先, 让学生学会放松。虽然学生每天要做大量的试题, 可是越临近高考可能反而觉得知识生疏了, 一想到高考, 心跳就会加速。这都是情绪紧张的表现, 多数是因为过度疲劳、过度焦虑引起的。这就需要班主任及时提醒, 帮助学生学会放松, 缓解紧张的神经, 可让学生养成利用课间做深呼吸的习惯, 而不是趴在桌子上睡觉;多听一些较松、愉快的音乐, 适当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比如慢跑等等。

其次, 增强学生的自信。离高考越近, 学生越感到自己对知识掌握得不牢固, 再加上有些学生在模拟考试中成绩不理想, 很容易对高考丧失信心。这种不自信往往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 如:表情严肃, 低头走路, 话语沉重, 见老师不理不睬等等。针对这些表现, 我通过以下办法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比如, 让学生大声说话, 把微笑挂在脸上;走路时挺胸抬头, 大步快走;内心不断给自己强化积极的自我暗示, 用“我能行”“我会发挥好的”“我每天都在进步”等正面信息, 代替“我万一考不好怎么办”“我怎么总是这么差呀”“考不好我一这生可就完了”等负面信息。这样学生的信心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 这比苦口婆心地做学生思想工作要有效得多。

二、帮助学生做好复习计划及应试策略。

高考复习已经到了最后阶段, 为了帮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 让学生从基础抓起, 回归教材。每年高考, 都有很多学生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而丢分, 所以最后的复习阶段一定要重视抓基础。我让学生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 按照各科教师的要求, 调整好复习策略, 制定好高考前的复习计划, 不能让学生我行我素, 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毫无目的乱看。建议学生不要再大量做题, 要从各种复习资料和题海中走出来, 静下心来, 回归教材, 重点突破高考考试说明大纲, 让学生逐个原理、观点的记忆、背诵、理解, 层层推进, 直到熟练运用为止, 还要求学生做好查缺补漏工作。

其次, 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制订计划。高考前一两周, 各学校一般都要把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时, 我让学生制定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列一份详细的清单, 其中包括考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复习过程中积累的一些小技巧等等, 以便能在高考中细心地完成考试, 确保万无一失。

再次, 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考试时要求学生:一是书写规范, 卷面整洁。现在几乎考试都采用网上阅卷的办法, 如果字写得不规范, 卷面不清楚, 会直接影响考试的成绩。二是沉着冷静, 先易后难。拿到试卷后, 不急不慌, 不要急于答题, 要先对试卷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分出难易, 从易入手, 先易后难。这样既有利于对基础分的把握, 又能增加自信。遇到难题, 也不要紧张, 一定要保持冷静, 相信我难人亦难, 不让自己的情绪波动。三是要认真审题, 细心答题。审题时要逐字逐句, 认真周全, 要避免因审题不清而丢冤枉分的现象;答题时, 不慌不忙, 细心稳健, 步骤全面。

三、抓好班级常规管理, 于细微处见精神

这些年带高三毕业班, 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非常重要。因此, 我尽力用细节感动学生。创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气氛,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首先, 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一定首先要做到, 目的是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规范中、遵守纪律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每天早上我都是第一个来到教室, 微笑着对学生说:“你今天看起来很不错。”“今天你进步了吗?”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的关怀及和谐的班级气氛。然后与学生一道打扫清洁区和教室的卫生, “老师扫地”有些老师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认为扫地那是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 老师无须插手, 布置任务就行了;其实老师参与扫地就要把自己与学生看成一个平等的主体,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 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亲切感、信赖感。我这样做了以后, 经常听到学生说:“班主任你真好!, 有了学生的信赖, 班级工作做起来就得心应手多了。

其次, 针对高三学生的成长我专门编了一本“班级记事录”, 由班长保存着, 记录我班每位学生成长的足迹。比如:如何搞好班级管理, 老师我有话想对你说, 人生的价值, 时事热点和国际形势, 学习交流,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 都成了学生尽情书写的话题。“班级记事录”成为我班学生直抒胸臆, 表达喜怒哀乐, 沟通信息的平台。一旦某个同学在记事录里露出情绪低落的苗头, 马上就有一批热心的同学上前“加油打气”, 可谓“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由于年龄相仿, 朝夕相处, 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有着老师不可替代的作用。班记事录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而且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一扫高三时段的单调、紧张、沉闷, 使班级气氛变得生动、活泼, 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3.建筑节能:管理决定成败 篇三

专访北京市十届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黄汇

如果说节能减排是当下最时髦的词汇之一,那么建筑节能也当仁不让。它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也是培育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需动力。《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建筑节能形成1.16亿吨标准煤节能能力,较“十一五”期间提升16%。建筑节能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为此,本刊专访北京市十届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黄汇。 《新经济导刊》:有人说,中国的建筑节能推广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您认为实际效果如何? 黄汇:建筑节能是自上而下的一种行为,也可以这么说。但建筑节能是有一个过程的,1987年亚运会建设时就已经开始了,在筹办亚运会前,我们就接到国家建筑节能攻关课题中的一个。当时的建筑节能主要从节热能考虑的,因为节热能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它的好处。 我们课题组共有三个负责人,我负责建筑方面,寒冷地区围护结构如何节热能,也就是墙、屋顶等保温的问题。那时,外保温不太成熟,实施起来比较难,所以我们从内保温进行研究。研究完了以后,国家把几个课题成果综合起来,1996年出了一本标准,这是第一代的节能标准,争取实现节能30%。 这个标准出来以后,先开展了一些节能试点,比如亚运村的安苑北里,我们用各种措施进行试验,看能否节能30%,发现是可以实现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缺点,如冷桥,楼板和墙连接的地方,没办法贴保温材料,传热相当厉害。我们认为内保温有问题,接着开始研究外保温。 本来外保温的效果越来越好,但是出现了意外。许多政府为了业绩,盲目求快,施工单位为挣钱,图省事,结果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到位,外保温出现裂缝。我觉得国内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什么东西一出毛病,不从自身找原因,就说那个东西不好,然后就全盘否定了。 后来,业内又开始研究内保温,说外保温容易裂缝。我听了非常生气,1979年我在国内做外保温的第一个试点,到今天也没裂缝,因为我们做得很认真,各种材料的含水率都是一致的。 节能最根本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指挥和管理,好多事情没办好,主要是行政管理水平的落后。节能技术一直在改进和完善,但许多官员不主动学习,不反省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天天盯着成绩看。层层的管理人员,只向上级领导负责,不向工程负责。中国人不笨,上天入地都可以,建筑节能同样可以干好,只要政府认真去做,科学发展,而不是好大喜功,抄捷径,顾眼前。 实际上,26年来建筑节能是有成绩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和一系列国家标准、技术规程都先后颁布施行。虽然还有漏洞,执行起来也有偏差,但有和没有是不一样的。比如,现在设计院出图必须要有一份建筑节能的图纸,它成为了每一个设计人员的责任,而且是有指标控制和监督的,过去只能凭良心办事。 《新经济导刊》:“十二五”期间,国家要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实现绿色建筑普及化,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绿色建筑?推广应用的难点在哪里? 黄汇:绿色建筑并不是种点花、种点草,它有严格标准的。基本包括六个方面:环保、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管理维护保养。2011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对绿色建筑都有详细的规定。 我1998年设计的北京良乡北潞春小区,是全国第一个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安成本是2140元/平米,包括种花、种树的费用。实现了垃圾零排放、污水零排放,并做了各种保温。由于是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是2400元/平米。政府给了开发商一些优惠,有几栋楼可以按商品房卖,卖到9800元/平米,这样开发商就赚了。刚开始,他们还不敢做,怕建安成本高了赔钱。于是,我们精打细算,保证不赔钱,而且还能赢得好的名声,他们就接受了。 在北京市委、住建部(原建设部)的重视和支持下,在环保部门、首都规划委、清华大学等许多单位的指点和帮助下,我们购买污水处理设备,把污水处理成中水,运行成本只有0.46元/吨,比现在的中水质量还好。垃圾通过炉子焚烧,一般的炉子只能烧到850摄氏度,我们买的炉子能烧到1100摄氏度,而且是循环燃烧,国家环保部门经过监测,空气质量完全达标,没有二口恶英等污染。取暖是每家一个壁挂式煤气炉,做热交换,当时还没有天然气,用的是液化气,但我们预留了天然气的接口。 许多人以为这是全国第一个绿色生态小区,工艺上应该很复杂,实际很简洁。屋顶借鉴了当地云居寺的坡屋顶风格。为了省钱,屋顶和部分铺地使用当地山区的天然石材,在当地一个最穷的村子里采购,算是扶贫,价格定在23元/平米(当时最便宜的瓦和地砖是32元/平米),农民一听非常高兴。这个小区建筑的屋顶都使用了青石板,步行道也是当地的石材,一共六万平米,做出来非常漂亮,又有地方特色。房子是节能的,屋里冬暖夏凉,舒适宜居。北京申请奥运会时,北潞春还成为绿色奥运主题中的一个内容,凤凰卫视等电视台都到小区拍摄,宣传绿色奥运。 后来,新华社的记者采访后,专门写了一个内参:为什么五年后全国第一个绿色生态小区没有推广。其实是因为涉及到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利益。 中国不缺少智慧,缺少权力和科学的有机结合。如果能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的建筑节能和所有行业的节能就大有希望。 《新经济导刊》: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您对此怎么看? 黄汇:国家提倡可再生能源及光电技术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并提供一系列政策优惠补贴,一方面是为了节能,再者是为了扩大光伏发电内需市场,扶持中国的光伏电池企业走出困境。 实际上,生产光伏电池非常耗能,欧美国家为了节能,不生产光伏电池,而是从中国大量购买光伏电池。同时,欧美国家还积极研究“被动式”。购买光伏电池、风机等设备来发电,这是“主动式”。“被动式”是提高建筑本身的节能能力,或者说很少使用能源,冬暖夏凉。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专门到中国来,从中国古代建筑中吸取节能智慧。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取得了成功,这样就会减少购买中国的新能源设备。 我一直主张中国的新建建筑也要采用“被动式”。房地产开发商如果采用“被动式”,建安成本也就稍微高一点,因为整个房子的成本在地皮上,并不在建筑本身。如果一栋房子每平米的成本是15000元,建安成本最多才2000多元,把建安成本提高200元,对整个房子的影响微乎其微。 全世界研究“被动式”最好的是中国的甘肃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这个所的科学家确实是在为科学服务。如果他们研究“主动式”,许多可再生能源企业会主动给他们提供大量赞助,但他们认为“被动式”对中国和中国农村的发展很重要,所以坚持研究了30年的“被动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他们完全发不出奖金来,只靠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他们过得非常清苦,终于研究出一套科学完整的“被动式”操作体系。 根据他们操作体系盖的房子,非常节能,室外零下20多度,室内10度,通过其他绿能进行补充并采用光伏电池、风能等设施少量发一些电,利用太阳能烧热水,受到了甘肃、西藏等地农民的欢迎。 当他们的研究成果公开后,引起很大反响。联合国考察后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设在了兰州。他们一直在举办国际讲座和培训班,传播“被动式”,已经应108个国家的要求,办了培训班,但中国没有需求。 “被动式”好,并不是说“主动式”没有用,要根据不同的地点、需要和技术条件来综合选择。建筑节能要把握八个字:开源节流,求真务实。 国内“跟风”现象非常严重,结果是得不偿失。有一段时间,全国各地建了大量太阳能路灯,这就是个“面子工程”。太阳是白天出来,路灯是晚上才亮,由于白天太阳能发的电没有并入电网,只能在每个路灯下面安装一个蓄电池,可蓄电池是太阳能的死敌,它占到每个路灯1/3的成本,而且寿命是三年到五年,用完后还会造成严重污染。 我认为,如果小区里采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首先要建好内网,并且这个小区尽量把这些电用完,不要储藏(除非能够并入外网),不够的话再接入外网的电源。这些都需要统筹协调,开展技术研发。 《新经济导刊》:据了解,大部分省市农村建筑节能工作尚未正式启动,您认为如何做好农村建筑节能?中国古代建筑给建筑节能提供哪些有益的启示? 黄汇:我国只重视投资建设,不注重维护保养,建筑节能也是这样。有一个例子,前几年我到四川某地考察新农村建设,发现当地农民非常反感沼气,经过询问才明白其中的缘由。原来上一轮政府宣传沼气的时候,他们非常积极,家家户户都装了沼气,施工队建完就走了,农民也不知道需要维护保养,到了第五年的时候,沼气设施出了毛病,家家户户不能做饭。沼气池也清除不了,臭气熏人。从那时起,当地农民再也不信沼气了。这实际上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要让所有人都明白建筑节能设施也需要维护保养。还有热泵问题,前期投资虽然不是特别多,但后期维持运转的时候,耗电量相当惊人,这些在节能时都需要权衡考虑。 古代的建筑凝结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劳动智慧,是最节能的。东墙、西墙和北墙都是厚墙,南墙是薄墙,而且南墙开了一排窗户。前年我去参加新农村建设规划,我在我们单位征求了3个志愿者,冬天最冷的时候,我带领他们到农村老乡家体验生活,看看农民在盖房子方面有哪些困难?规划时需要注意什么?农民私下告诉我们,政府盖的样板房,窗户太小,采光不行,冬天太冷,他们住的老房子,冬天不烧炕都不冷。希望我们规划时,要给他们在南墙开大窗户,炕顶着窗户,让太阳晒一天。夏天的窗帘是薄的、浅色的,不吸热,嫌热就把窗帘拉上;冬天的窗帘是厚的、深色的,白天拉开晒太阳,晚上拉住保温。这是最原始的“被动式”。 我到福州做三坊七巷历史文化保护的概念性规划,有一天特别热,外面36度左右,到了一个上百年的院子里就不热了,进到房间里更凉快了,也没有空调。房主道出了其中的秘密:大门门槛不贴地,有几公分宽的窄缝,冷空气在下面,热空气在上面,冷空气就从缝里钻进来,院子比大门台阶低,在院子里放了几个装满水的陶罐。冷空气穿过院子就从房间的门槛下面钻进来了,在房间里变热后,就往上走,北墙房梁的上面还有一个小窗户,热空气就通过窗户出去了。窗户的外面还有一个很窄的后夹道,后夹道的院墙比房子高很多,于是就把热空气拔上去了。这样的建筑构造,相当于院子和房间里一直在自动扇扇子,这多节能啊!很可惜的是,这些古院落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在城市改造中都拆了。 《新经济导刊》:要把建筑节能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您认为政府、企业和科研人员需要注意什么? 黄汇:21世纪是整合的时代,要有科学的头脑,要学会整合,把各种学科、能力和需求整合到一起。比如说,用电耗能,白天和晚上是不一样的,冬天取暖是全天都需要,白天有太阳,晚上有风,白天用电少,晚上用电多,所以要把太阳能和风能综合起来考虑。另外,节电能和节热能也要综合考虑,不能只顾一头,反复折腾。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要冷静地分析,如何全面解决节电能和节热能的问题。 研发一种窗户,既要传热系数低,也要保证透光率节电。窗户的透光率一般达到75%以上,室内白天可以不点灯。但许多地方和企业为了节热能,窗框料、扇料的断面增加到了8倍到10倍,而且还双层玻璃、贴膜、变色。我们做了测试,即使普通的两层净白玻璃,透光率也只有40%,所以白天也需要开灯。电是高品位能源,有了电可以转换成热能,热是低品位能源,不容易转换成电。 现在市场上使用的塑钢窗、断桥铝,节约了热能,但采光不行,浪费了电能。许多人不相信能有兼顾节电和节热的窗户,事实证明是可行的。浙江有一个民营企业,接受了这种思想,花了三年时间研发新型节能窗户,期间多次带着自己研发的窗户来北京找专家审查、挑毛病,然后回去逐一改进。它用一种特殊的铝合金,强度很高,工艺上进行了改进,双层玻璃,密闭性非常好,热传导系数是2.65和2.8,比塑钢窗低,与断桥铝差不多。透光率是78%,而断桥铝的透光率是42%。这个企业还针对农民用户做了一种比较便宜的无框窗。 他们使用的特殊铝合金比普通铝合金和断桥铝合金每吨要贵6倍,这样它生产的窗户理论上应该要贵一些,可这个公司的老板说,价格与断桥铝一样,或者象征性地比它多一块钱,还能帮助用户省电,不仅一般人用得起,而且公司还能赚钱。为什么能赚钱?因为断桥铝的断面是他们的8倍,他们使用的铝合金材料的数量要比同等条件下的断桥铝少很多。 所以,创新和研发就是一条出路,可现在许多生产塑钢窗和断桥铝的企业,因为市场销售不错,就不愿意花力气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只顾眼前的既得利益。 这个企业的节能窗户仅在浙江就供不应求,外省基本买不到。我建议这个公司的老板在北京或外地建分厂,他说不行,可能建完了分厂,他就倒闭了。他不怕技术泄露,不怕正当竞争,因为他还在不断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他怕别人仿冒和粗制滥造,毁了企业的名声。 我深有体会,对他的担忧表示理解。以前我的同事曾经帮助顺义张镇一家混凝土制品厂研发GRC板,是一种高强度的纤维混凝土,可以做大型屋面板,只有一公分半厚,各种形状都可以做。我在负责景山学校的建筑设计时,就使用了这种GRC做屋面板,做成琉璃瓦的形状,并刷上釉色涂料,从外面看上去跟琉璃瓦一模一样。有人以为是真的,还向政府告状,不该用昂贵的琉璃瓦来盖学校。建委领导找我谈话,我一听非常高兴,说明我们研发的产品成功了! 建委领导到现场一看,确实如此,对这种节能建材表示充分肯定,就大力推广。一下子就冒出了17个厂,都称自己就是张镇的GRC板制造厂,结果粗制滥造,出了很多问题。最后政府规定,所有GRC不准使用了,这样我同事帮助的那个工厂就倒闭了。可见,浙江那个企业不建分厂有道理,不宣传、不做广告也有道理。我认为,政府如果加强监管,不会是这样的。 既有建筑的改造也存在问题,没有系统规划,一次又一次地折腾。汶川地震后进行抗震改造,刚改造完又进行节能改造,一次能做完的事,非要搞两次,这样的结果是GDP上去了,却造成很大的浪费。现在的一些领导不会十个手指头弹钢琴,每个阶段只用一个手指头弹一个音符,形不成完整动听的音乐。 如今的技术领域相当不民主,学术权威常常主导着话语权,但由于精力不够,学习较少,又不在一线工作,常常说一些不恰当的话。虽然需要尊重他们,但他们毕竟不能永远代表真理。政府官员需要兼听则明,不能完全按照学术权威的观点来办事,否则就容易出问题。建设现代化城市,不是建更高更多的楼,关键是把人的素质提高。 清华大学的节能楼曾遭到很多人的指责,原因是太奢华,如果它使用的建材和设备费用不是别人捐助的,它的建安成本为每平米过万元。我认为,清华大学为了研究前沿学科,可以用较贵的前端材料盖楼,不必责怪。在技术没有成熟前,可以只供参观,推动研发,不进行市场推广。 《新经济导刊》:请介绍一下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情况。 黄汇: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本来是一个好事,国际上都认可,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在《指南》中指出:“建筑产业化是本世纪不可逆转的潮流”。“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拒绝产业化,将导致更加不发达”。但住宅产业≠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化是指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设管理规范化以及技术、生产、科研一体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由于战后重建需要,兴起住宅工厂化,走在世界前列。但一到中国,就走形和变味,一些人不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总想以自己为中心,结果与欧美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有一些对苏联装配式建筑的学习和实践,但住宅建设主要处于手工操作水平。1978年前后,住宅建设政策研究的先行者林志群和许溶烈共同提出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建议。一些城市建设了生产线,成片建设以装配式住宅为主的居住小区,北京市建成的装配式住宅约有1000万平方米。但是,由于对引进的苏联等东欧国家的技术没有本土化,化工材料等相关行业的技术研发又没有同步推进,到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防水等技术质量问题逐渐暴露,同时在商品住宅个性化、欧化和豪华的市场需求浪潮冲击下,全国住宅产业化的进程骤然止步,生产线都被悄然拆除了。 2007年以后,开始了新一轮的住宅产业化的工作,技术手段基本上是模仿日本的模式。但至今仍处于投资方、设计、制造、施工等各企业独立分项、分段委托-承包的合作方式,并未构成完整的产业链,尚难称之为“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要做好,首先必须进行全面整合,进行绿色设计、标准化设计;其次要转换思路,打开住宅产业化生产的多样化大门;第三要继承中华民族建筑标准化、装配化的文化传统,总结80年代住宅产业化成败的经验和教训,在更高的新起点上再创辉煌。

nlc202309031338

4.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 篇四

习惯决定命运

一个铁钉与一个国家的故事:

相信有很多对政治军事及管理感兴趣的朋友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国王理查三世和公爵亨利准备选举拼死一战,这场战斗将决定谁统治英国。战斗进行的当天早上,理查派一个马夫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快点给它钉掌,”马夫对铁匠说,“国王希望骑着它打头阵。” “你得等等,”铁匠回答,“我前几天给国王全军的马都钉了掌,现在我得找点儿铁片来。”“我等不及了。”马夫不耐烦地叫道。铁匠埋头干活,从一根铁条上弄下四个马掌,把它们砸平、整形,固定在马蹄上,然后开始钉钉子。钉了三个掌后,他发现没有钉子来钉第四个掌了。铁匠准备砸钉子将马掌钉好,但在马夫的催促下,只好将马掌挂在蹄子下。两军交锋了,理查国王就在军队的阵中,他冲锋陷阵,指挥士兵迎战敌人。远远地,他看见在战场另一头自己的几个士兵退却了。如果别人看见他们这样,也会后退的,所以理查快速冲向那个缺口,召唤士兵调头战斗。他还没走到一半,那只挂着的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理查也被掀在地上。国王还没有抓住缰绳,惊恐的畜生就跳起来逃走了。理查环顾四周,他的士兵纷纷转身撤退,亨利的军队包围了上来。他在空中挥舞宝剑,“马!”他喊道,“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从那时起,人们就说: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丢了一个将军。少了一个将军,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有点不可思议,但确实会造成这样的恶果。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那时岂不是悔之晚矣?

关注细节,这是一个管理者不可缺少的素质。很多大人物,往往在小事情上失足。细小而关键的一些因素,有的时候看起来毫不起眼,可是却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成功与失败。

同样,一个新产品的开发、一个新项目的建设,其成败往往在制定产品的开发计划时期、项目建设规划之初就已经定型了。

“产品开发计划--设计任务分派—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试产—试用”整个过程缺一不可,倘若由于开发时间紧迫、急于上市而过度简化了必要的流程,或为了节约成本选用过时的设计方案及关键器件,最终势必造成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难以获取预期的最大利益。根据国际认可的质量管理理论,任何一个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都必然的要付出一定的质量成本,即产品认证。比如通过了3C认证,对于产品的市场推广而言,则给了产品销售的一个合法的质量身份;而对于产品本身、企业利益而言,则从根本上消除了产品的质量隐患,提高了产品稳定性,最终将会减少或避免售后的产品质量事故,否则隐患造成的质量事故将会为企业带来无法预计的损失。犹如牙齿最好每年都找牙医清理牙结石一样,每年被牙医敲打一遍,牙齿寿命将会大大延长;电子产品被专业机构进行专业检测、认证之后将会及时发现并纠正设计缺陷,有效提高产品性能。

企业的管理体系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国际标准的管理体系要求而建立的,是企业管理工作的理论依据,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的每一点要求应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相连,而实际运行的整个过程亦应按照体系要求执行。比如,合同签订之前一定要进行全面评审、新产品上市之前要先后经历α测试与β测试。假如觉得这些条条框框使得工作更加繁琐或者造成了重复劳动与增加了成本,却不能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只能说明企业的管理体系设计制定不够成功,必须加以完善。而一旦证明该体系能够符合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公司效益,则必须按照要求执行。另外,管理体系对于公司运作的益处,是长远的,而不会立竿见影。比如体系要求我们工作中要建立并保持各种工作记录,我们在作记录的时候觉得很麻烦、多此一举„,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如果因此而省略了该步骤,几个月之后由于某些原因需要再次查询该事件的时候,却已经不可挽回了。

5.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篇五

因为有我,所以会更好

不要小看自己,人有无限可能

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 多点沟通,少点抱怨,多点理解,少点争执 自我提升,良性竞争,相互欣赏,相互支持 强化竞争意识,营造团队精神

团结一条心,石头变黄金

您的自觉贡献,才有公司的辉煌

追求客户的满意,是你我的责任

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只有不完美的产品,没有挑剔的顾客 1 我们的宣言:不做不良品

D02 一个坚持,一个承诺-品质

D03 品质是最好的推销员

D04 品质意识加强早,明天一定会更好 D05 品质你我都做好,顾客留住不会跑 D06 革除〖马虎〗之心,提升品质之源 D07 好产品 + 好服务 = 脱颖而出

D08 实施成果要展现,持之以恒是关键。D09 明确工作标准,品质一定会更稳。D10 借脑用脑没烦恼,借力使力不费力。

D11 重视品质要付出代价,不重视品质代价更高。D12 投入多一点,方法好一点,绩效自然高一点。D13 宁可因高目标而脖子硬,也不要为低目标而驼背。工作效率想提高,整理、整顿先做好

D15 清扫、清洁大家做,亮丽环境真不错

D16 培养良好的素养,营造团队力量

D17 5S效果看得见,持之以恒是关键

D18 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D19 你思考,我动脑,产量提升难不倒。

D20 想一想,一定还有更好的方法。

D21 没有措施的管理是空谈,没有计划的工作是空洞。

D22 找方法的人会成功,找借口的人会失败。

D23 大家一条心,石头变黄金。

D24 人-因梦想而伟大。

D25 一人一份心,安全有信心。

D26 工作为了生活好,安全为了活到老。

D27 环境好一点,心情爽一天。

D28 分工合作来打扫,相信明天会更好。

一般说来,基层管理有五项工作重点,即早会、整理整顿、工作教导、绩效考核、QCC活动,只有把重点工作做好,基层管理才有可能做好,而早会又基层管理的重要圈地,通过早会,一方面可以传播公司的企业文化,改变部属的思想、行为与观念,培养好的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主管的风范与气度,带动部门气氛及提供良好的沟通圈地。

曾有一位总经理说过,“我一生最大的收益来自早会”。另一位总经理认为“早会是我一生之最爱”。从这里可以看出早会的重要性,它对一个人的成长、风范及气质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早会的目的早会可以提供教导的圈地,利用早会,可以进行新产品、新方法、新工艺的说明,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同时可以进行品质观念的灌输及公司各项政策的宣传。真正做到始终教育,终于教育。

早会可以促销,达成共识。早会是传播企业文化的媒介,可以培养好的习惯及行为观念,通过早会可以对工作教养、工作伦理及工作习惯加以宣传,不断的促进,不断的改进必然会有所收获,从而提升整个公司员工的素质。

通过早会可以实施追踪与管理,可对品质异常进行检讨、分析与矫正,可以对过去工作加以回顾、总结经验、改正缺失。同时通过早会,可以进行生产安排、市场反应、上级指令的传达,从而使员工更清楚地了解整个公司的方针政策,市场运转情况及自己的工作方向,提升工作效率。

早会可以培养主管的权威与形象、风范与气质,给主管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带动部门气氛及提供良好的沟通圈地。

三、如何做好早会

·早会是最基层的管理管理工具,所以必须由最基层的班组长来做,他们最了解基层的情况与动向,只要很好地运用早会这一管理工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早会的频率一般为每周1-2次,每次10分钟左右,时间一旦定下来,就不分改变,最好定期、定时举行。

·早会的内容要具体,一般会包括教导、理念及目标的内容,大致分配如下:

A.教导50%:包括新产品、新方法之说明;标准化工作;品质异常及个人品质、效率之掌握。

B.理念25%:包括工作教养、工作伦理、工作习惯。

C.目标25%:包括生产安排、工作目标、政令传达、市场反应等。

·要有早会报告单,这是早会成败的关键所在,它可以使早会有准备、有步骤的进行从而达到早会所要达到目的。

·早会的主持者事先要有所准备,主持早会的音量要大、态度要好。早会气氛要轻松,要懂得鼓励下属。早会时作业员可以反映问题积极参与。必要时可以有上司指导,协助及列席。

四、一般企业实施早会的缺失

第一、早会不是由班组长主持,而是由课长、经理、总经理在主持,这样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功效。

第二、早会的内容欠具体,进而缺乏说服力。

第三、没有早会报告单,失掉了早会实施成功的精华。

五、结论

早会看似小问题,但如果真正发挥功能,将带来无穷的好处。

6.细节决定成败,成败要靠自己作文 篇六

细节决定成败,成败要靠自己作文600字

读了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后我才认识到:人只有注意任何细节,才能成功。

也就是因为行动,我们常在干事的时候,发现有许许多多重要的细节。行动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细节所在。行动是保证细节落实的关键,对细节的理解和重视再多,如果没有行动,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再小的事,只要做了,就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如果不做,麻烦还是麻烦,不会因为我们而自己做完。只有完成细节,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一个做字就是细节落实的关键。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里也强调一个做字,把最平凡最简单的事情做完,抓住落实才能保证细节成功,从而决定整个成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行动的重要性所在,把行字摆在首位,因而改名陶行知。做简单的事,始终如一。这就是行动和细节之间关系所在,行动是完善细节的药方。

记住!知道了细节就等于有了认真的态度,让我们抓住每个细节,抓住每个成功。

细节决定成败,成败要靠自己作文600字

我现在上五年级了。我的语文老师是何老师,她非常严格,但也很和蔼。

我记得何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意思是说:在细节的地方做错了就会失败,如果在细节的地方做对了就会成功。我觉得何老师说得很对,因为我测验时总会在细的地方出问题,因此我得分数总在70至90分之间,而总是上不了90分,所以我觉得何老师说的:细节决定成败很对。

有一次,我的数学测验才89分,考出这么低得分数都是因为在细节的地方出了问题,问题就出在三道3分题上,那三道计算题对于我来说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由于我没有注意细节的地方,就这样白白被扣了9分,所以才考出了个89分。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注意细节的地方,绝对不能被扣分,别说扣1分,就连0.1分都不能被扣。

写完了这篇作文,我体会到了:做什么事情都要注意细节的地方,绝对不能被别人扣分,细节太重要了,细节用金钱也买不到的!

细节决定成败,成败要靠自己作文600字

古人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是说不注意微细之行,将会损及品德。亚里士多德说:一些长期的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便构成美德。这些话便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性。

决定成败的不一定是细节,但细节决定人的幸福与否。细节,就是指构成生活的细微末节,也是人的习惯之因。细节使生活血肉丰满,使生活多姿多彩充满了阳光与色彩。细节蕴含柔软的心性,其柔软使人敏感,其柔软使人精致。

如果你想要成功,那么存钱便是一个基本条件。只有这个基本条件才能决定你在某些方面的成功与失败。

例如曾经在芝加哥有一个年轻人想要开一个小印刷工厂。他去见一家印刷材料供应站的经理,希望经理能以借贷的方式卖给他印刷设备,但是经理的第一个问题就问:你有存款吗?这位年轻人确实存了一点钱,他每个星期从他那30元的周薪里提出15元存入银行,他已经存了四年。他获得了他所需要的贷款。后来他又以这种方式购买更多的印刷设备。到现在为止,他已经拥有了芝加哥规模更大,最为成功的一家印刷厂。他的名字是乔治·威廉斯。今天他的事业走向了成功和他节省存钱的好习惯是分不开的。这就说明了这本书的主题《命好不如习惯好》更说明了习惯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作为一个人来讲,从小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做任何事都要从小的细节做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宗旨和实现自己事业的远大理想与结果。

细节决定成败,成败要靠自己作文600字

俗话说: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的确不假,因为在生活中常常从一个人的态度中可以决定这个人的高度,可以从细节中决定成功和失败。如果一个人之注重细节而不注重态度是不行的,如果只注重态度而不注重细节也必定会失败。所以态度和细节是分不开的,只有态度端正并且注重细节才会成功。我就在这两点上栽了一个跟头。

那是在今年上五年级,我就想,今年学的东西那么少,又那么简单,我原来学习成绩也不错,就不用努力了。就因为这种骄傲自满的情绪,造成了我的.成绩一步一步的下滑,这件事情的原因就在于我今年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注重细节,所以才造成今天的后果。端正学习态度,注意学习细节可见有多么的重要,如果不是我今年的态度不端正,不注重细节,怎么会造成期末考试不会的题一大堆的后果?我对平常的练习十分反感,这不就是不注重细节的表现吗?我上课一意孤行不如以前认真很听讲了,这不就是没有端正学习态度吗?可见,端正学习态度和注重学习细节是多么的重要。下面让我们来分别谈一谈端正学习态度和注重学习细节。

端正学习态度:所谓端正学习态度,其实就是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习不是为别人学的,是为自己的未来而学的。这是家长让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学习文化说大了是为建设祖国,说小了其实就是为了自己要有知识,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所以我们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踏踏实实的。遇到不懂得问题,要虚心请教,不能不懂装懂,我在这一方面就做得不好。这一学期,我有了不会的问题,总是不懂装懂,觉得如果说出来就像比别人的知识要少。结果,不会的东西被积攒的越来越多,最后想补都补不回来了,造成考试之前临阵磨枪,考试成绩当然不会好。

注重细节:所谓注重细节,就是要注意那些小的知识点,不能只看到大的知识点了,就以为那些小的东西学不学都可以,其实学到的东西就像一个人一样,那些大的知识就像人身上的腿、胳膊、头。而那些小的知识则就像人身上的眼睛、手、耳朵,如果那些小的知识不要了,就像把那些人体零件扔了,那怎么行。那些小知识可以决定考试的好坏。细节也可以代表一个选择,如果选择错了,将造成终身遗憾。像那些犯罪人员,就因为一个错误的选择让他们悔恨终生,可见,往往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就可以改变这个人一生的命运,所以,往往一个细节就会让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注意细节,不可忽视细节,这样我们才会有所提高,才会有长进。

在我的眼里,态度和细节像一对亲兄弟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只要其中一个不在,就不会成功。这就是我对态度就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的认识。

细节决定成败,成败要靠自己作文600字

今天,校长对我们毕业班的学生开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不仅体现出了毕业班的负担和压力很大,也体现出了李校长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所以,此次活动。对我们能否走好学习之路起了很大的帮助,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早晨7:50分左右,我们在陈晓星的指挥下,迈着轻松的步伐,愉悦的心情来到了电教室,参加毕业班会议。

李校长面带微笑地望着我们,当我们做好各自的位置时,他亲切地对我们说:同学们,我们今天主要来讲讲六年级毕业班的一些内容,下面我将带领大家多方面进行解说。给点掌声,好不好?

会场是顿时响起了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掌声后,李校长和蔼可亲地对我们说:你们就要毕业了!所以,你们一点要抓好学习,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绝不能向以前那样放松的学习了!他的脸色逐渐变得严肃,忧虑起来,你们一定要更加刻苦地学习了,不能再松懈了,否则,你们以后就无法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更没有脸去面对自己!你们说,那时,吃亏的是谁?

随后,他根据学习这一词的含义,让同学们轮流上去做解释。李校长细细地倾听着同学们的回答,但都没有让他满意,最后,他说上了一句:细节决定成败,成败要靠自己!

7.管理决定成败 篇七

一、关注细节, 提倡全面发展

学生进入初中后, “男生喜理轻文怕英语, 女生喜文轻理怕数理”的偏科现象就逐渐显露出来了。笔者在多年的班级管理中注意到了这个细节问题, 为防止学生偏科现象的发生, 笔者总是在早自习、自习课等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内, 让学生先完成弱势学科的作业, 并邀请科任老师前来辅导, 既拉近了学生与科任老师之间的距离, 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知识。

在平时的学习中, 笔者建议学生们贯穿“把作业当考试, 把考试当作业”的思路, 要求作业要独立完成, 降低错误率, 而在每一次考试前则要求学生把试卷看成是老师布置的一次作业, 从而消除学生考试时的紧张情绪, 让学生认识到作业与考试并不矛盾, 而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共同促进了学生的进步。

二、关注学困生, 齐抓共管

如何教育、转化学困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能体现出一个班主任的教育艺术。

1. 用名人传奇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每接手一个班, 总在班会上讲同一个故事, 以此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曾有三个这样的孩子:一个孩子四岁才会说话, 七岁才会写字, 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 思维不合逻辑, 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 在众人的眼中是毫无前途的学生, 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 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 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 将来怎么办?’这三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笔者将这个故事讲给不同班级的学生, 让他们都心存梦想,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不畏艰险, 最终建造出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

2. 注重课堂教学,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困生往往没有信心, 是学习上的“怯懦者”。作为班主任, 笔者常与科任教师交流, 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 达成共识后“因材施教”。如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 把课本变成生活, 引发学生兴趣;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游戏形式, 寓教于乐;使用投影、实物等直观教具;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 使学困生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从而有效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 关爱、宽容学生, 给予学困生最大的信任。

。学困生由于在学校里受到歧视, 大多存有畏惧心理, 不信任或反感施教者, 在行动上表现为疏远、满不在乎或反抗。为使他们消除思想顾虑, 摆脱消极的态度, 笔者总是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学困生, 尊重和信任学困生。“亲其师, 信其道”, 当学困生愿意把老师当做知心朋友和最可亲近、信赖的人时, 教育就成了一件简单的事。

三、集思广益, 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

每个班主任都有对班级管理的一套理论, 笔者就在集思广益上做了许多文章。

1. 制度学生定。

每接任一个新的班级, 笔者都让学生自己制定《晚自习制度》《德育评分考核》《文明学生评选》《值日生安排表》《打扫卫生制度》等, 这种方法使学生自己管住了自己, 比教师的强制管理和说教有效得多。

2. 干部学生选。

学生除了自己制定班规, 班级的班干部从小组长到班委会成员也都是民主选举产生的。学生参与班干部的选举, 在贯彻民主精神、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同时, 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发挥特长的舞台。

3. 公事大家议。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 为了更好地体现公正、公平, 让每一位学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舞台, 班级的公事都由全体同学商议决定。

8.管理决定成败 篇八

一、找出运动特征,巧求粒子运动时间

例1 1932年,劳伦斯和利文斯设计出了回旋加速器.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置于高真空中的D形金属盒半径为R,两盒间的狭缝宽d很小,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与盒面垂直.A处粒子源产生的粒子质量为m、电荷量为+q ,在加速器中被加速,加速电压为U.加速过程中不考虑相对论效应和重力作用.

(1)若两盒间狭缝宽d很小,带电粒子穿过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计.求粒子从静止开始加速到出口处所需的时间;

(2)若带电粒子穿过狭缝的时间不能忽略,求粒子在整个狭缝中运动的时间.

解析:(1)设粒子到出口处被加速了n圈,

(2)因为在电场中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相等,加速时间每一次不相等,设第1次为,第2次为,第3次为,……第n次为,每次加速后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r3……rn,则在电场中加速的总时间为 :

求这个时间还可以用更巧妙的方法:把粒子在狭缝的整个加速运动看成是连续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n为粒子到射出被加速的圈数), 仍然可以求得.

点评: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速度不断变大,但在磁场中运动的周期与速度大小无关.因此,关键是找出加速的次数n;另外,要求粒子在狭缝中的时间,关键分析出粒子每次在狭缝中都是匀变速运动.所以同学们在遇到这类问题时,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出粒子运动的特点,再用巧妙的方法求解.

二、利用分运动,求电场变化的时间

例2 如图2甲所示,在真空中水平放置两块平行金属板,两板相距为d,板长为L,两板间加上如图乙所示的周期性交变电压,在t=T/4时,有一电子(质量为m,电荷量为e)以水平速度沿两板正中央飞入电场,要使电子仍从两板中央沿水平方向飞出电场,交变电压的频率最小是多少?在这个频率时所加电压最大不能超过多少?

解析:电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状态是水平方向分运动是以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第一个匀加速,第二个匀减速至零,并达最大位移,第三个反向匀加速,第四个匀减速至零,又回到中央水平直线处.

电子仍能从两板中央沿水平方向飞出,必须是电子到达极板右端时,在竖直方向上又回到中央直线处,且竖直分速度为零,则飞行时间为经历一个周期或几个周期的时间即,周期为最大值时,

对应的频率的最小值:,

经过时,电子在竖直方向到达最大位移处,即,

为使电子不碰到极板应满足,得.

点评:解决这类问题的核心是粒子在电场方向上一个周期内的位移必须为零,速度的改变量为零.我们知道任何复杂的运动,都可以等效为两个简单的分运动,而运动又具有独立性,所以抓住某个分运动特征进行求解,往往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三、巧用对称性,确定粒子进入场的时间

例3 如图3甲所示,建立Oxy坐标系,两平行极板P、Q垂直于y轴且关于x轴对称,极板长度和板间距均为,第一、四象限有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Oxy平面向里.位于极板左侧的粒子源沿x轴向右连接发射质量为m、电量为+q、速度相同、重力不计的带电粒子.在0~ 3t0时间内两板间加上如图3乙所示的电压(不考虑极板边缘的影响).

已知t=0时刻进入两板间的带电粒子恰好在t0时刻经极板边缘射入磁场.上述m、q、、t0、B为已知量.(不考虑粒子间相互影响及返回板间的情况)求:何时进入两板间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最短?求此最短时间.

解析:t=o时刻进入两极板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t0时刻刚好从极板边缘射出,在y轴负方向偏移的距离为l/2,设其加速度大小为a ,则有l/2=at02/2 ①,

因为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与在磁场中转过的圆心角度有直接关系,由对称性知,2t0时刻进入两极板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最短.带电粒子离开磁场时沿y轴正方向的分速度为 ②,

设带电粒子离开电场时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的夹角为,则 ③,

带电粒子沿x轴方向的分速度大小为v0=l/t0 ④,

联立①②③④式解得,带电粒子在磁场运动的轨迹图如图4所示,圆弧所对的圆心角为,所求最短时间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周期为,联立以上两式解得.

点评:磁场中圆周运动时间的最值问题,由和得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时间与速度无关,圆心角越大,则粒子运动时间越长,因此圆心角之“最”决定运动时间之“最”.

四、利用数学规律,求粒子运动时间的最值

例4 在某平面上有一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区域内外均有垂直于该平面的匀强磁场,圆外磁场范围足够大,已知两部分磁场方向相反且磁感应强度都为B,方向如图5所示.现在圆形区域的边界上的A点有一个电量为,质量为的带正电粒子,以沿OA方向的速度经过A点,已知该粒子只受到磁场对它的作用力.若粒子在其与圆心O的连线旋转一周时恰好能回到A点,求该粒子回到A点所需的最短时间.

解析:设粒子运动的半径为r,

由此可知粒子在圆形区域外和圆形区域内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相同.

如图6,O1为粒子运动的第一段圆弧AB的圆心,O2为粒子运动的第二段圆弧BC的圆心,根据几何关系可

故∠AOB=∠BOC=2θ

如果粒子回到A点,则必有n˙2θ=2π(n取正整数) ③,

考虑到θ为锐角,即0<θ<,根据③可得

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周期T=.

因为粒子每次在圆形区域外运动的时间和圆形区域内运动的时间互补为一个周期T,所以粒子穿越圆形边界的次数越少,所花时间就越短,因此取

而粒子在圆形区域外运动的圆弧的圆心角为α,

故所求的粒子回到A点的最短运动时间为t=T+T=.

点评:粒子要回到A点,必须满足n˙2θ=2π这个关系式,要使运动的时间最短,必须n最小.可见把数学和物理有机结合解决这类问题很方便,我们知道数学有很多规律可以应用到物理解题中,特别对求解物理最值问题很有效.

五、用累积法,求变加速运动的时间

例5 如图所示,质量为m、边长为L的正方形闭合线圈从有理想边界的水平匀强磁场上方h高处由静止起下落,磁场区域的边界水平,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线圈的电阻为R,线圈平面始终在竖直面内并与磁场方向垂直,ab边始终保持水平.若线圈一半进入磁场时恰开始做匀速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求:从线圈cd边进入磁场到开始做匀速运动所经历的时间t

解析:先求出线圈匀速运动时的速度,线圈匀速运动时,受到的重力和安培力平衡,

设线圈进入磁场过程中的加速度为a,

线圈进入磁场过程中,设极短时间内的速度变化为,

上一篇:铁道运输求职简历下一篇:WORDPRESS后台拿SHELL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