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作文 《记忆深处》

2024-07-02

高一作文 《记忆深处》(17篇)

1.高一作文 《记忆深处》 篇一

记忆的深处,总是那么的美好;记忆的画册,总是那么花俏;记忆的色彩,总是那么的绚丽……

有些记忆都并不是那么美好,但结局总会深深地刻在脑海,独自一人漫步在林间小路,路上铺满了枯叶,天空落下一片枯叶,枯黄见证了逝去的岁月,我望着枯叶沉思,不禁想起了往事:

六岁那年的秋天,姐姐过生日,妈妈订了一个大蛋糕,正载着我到外婆家。那时心里不懂事,还想像着妈妈会蛋糕给我吃,但一声“扑咚”声打断了我的想像,接着就是一陈疼痛。年龄尚小的我立刻大哭起来,我们被一个摩托车撞倒,随即那个车主就跑了,被摩托车压着的半条脚好不容易才拉出来,妈妈的声音显得有些发抖:“没事吧,伤着没?”我摇摇头,望着远去的肇事者,嘴角抽搐着……

不一会儿,我们又来到了蛋糕店,准备重新订一个蛋糕,妈妈坐在那里,表面上没有什么难受,我问了一遍又一遍:“妈,碰着没,哪儿疼吗?”妈妈却都笑着摇摇头,但我却有一丝担忧,妈妈皱一皱眉头,手按在膝盖上,一脸痛苦的表情。后来,我被爸爸带去了姐姐家,而妈妈的痛我全然不知。度完假,回来才发现妈妈腿上绑着厚厚的石膏,双手却在不停地洗衣服。我的泪水一下子就涌出来了,看着妈妈的一脸憔悴,心灵触动了一下,跑上去问妈妈:“妈妈,你怎么了?”妈妈却微笑着点了点我的头:“傻孩子,妈妈怎么会有事。”她擦干手上的水,“不要胡思乱想,妈妈的腿只是需要休息了,过一段时间会好啊!”她幽默地说道。“那你不疼吗?不怨吗?”“妈妈当然也怨过啊!不过怨就会让时光倒流吗?抱怨化解成无边的宽容,自己才会快乐。你也要做一个懂得的人,知道吗?”我似懂非懂,但还是使劲地点了点头……

没错,宽容是一种美德,人间当然有许多不如意的事,如果将怨恨和不满都忘到九霄云外,那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平凡人”,至于那些伤痛,也就随着时光慢慢地好转了。比海宽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的则是心胸,把恩恩怨怨化解成大爱与饶恕,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美好的记忆记录下了花一样的年华,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永不凋谢,是她见证了活力的青春,是她记下了美好的人生…

2.高一作文 《记忆深处》 篇二

还记得,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独自在花坛边玩,不小心摔倒在地。作为邻居的你循着哭声急匆匆地跑出家门,看见受伤的我。原本和我同龄的你非要装出大人的口吻说:“同学、同学你怎么了?大清早在门外哭不怕被人笑话啊?快先起来吧。”你露出阳光般标志的笑容,友好地伸出左手拉起了我。“你怎么了,为什么哭?全都告诉我,如果有人欺负你,我去帮你说理去。”你说着,拍了拍胸脯。我抽抽搭搭地哭着,时不时还拍拍头和屁股。你猜到几分,用轻松快乐的语气对我说:“啊,没事,你要像我一样勇敢,女孩子也要坚强。不就摔了跤嘛,不哭不哭。”你用手拍了拍我的头。又伸出舌头,做鬼脸逗我笑。我泪眼汪汪地看向你,嘴角不自然地弯了弯。你夸大了我的样子,摆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用手支起我的嘴角,让它上扬。说:“这样笑才对。”我不哭了,记住了你刚才的话。

还有一次,我看你写自家春联。当你写“一门福气随心至”时,一不小心在“福”字旁溅落一个墨点。我为你的作品遗憾至极,你却笑了笑,说:“太妙了!”真是一个好彩头!可谓是门前福气多一点。”你总是这样乐观面对一切,无时无刻不感染着我。

几年前,你只留下一封信,一沓我们玩耍时的照片。信中写了你与我相见的回忆,和几句你要搬去美国的消息。

童年的回忆像过电影一般在我脑海中拉开大幕,很多桥段都影射出你的阳光与快乐,望着手中你留下的纪念,不禁泪眼婆娑。又回想起你说的话,“不哭,女孩子也要坚强。你要像我一样多笑笑。你要等我回来检验你哟……”我慌忙拭去眼泪。我不舍你的幽默、你的开朗、你的乐于助人。那几年,你的笑脸已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等待着你回来的那一天,等你检验这个因为你的行动慢慢蜕变的女孩。

(指导教师:庄洁)

教师点评

3.记忆深处的奶奶 篇三

小时候,我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记得我还没上学以前,整天都是跟着两位老人转,早上跟爷爷去看股市,或跟奶奶一起挑选精白米或五谷杂粮,有时在家里跟着电视学认字。日复一日,家里除了爷爷奶奶以外,没人能陪我玩。所以我只能跟在爷爷奶奶背后,默默地期待着他们办完事情后,能够带我去哪里玩,或是买点东西给我吃,幸好每次期待都没有等来失望。

有一阵子,我曾经怀疑奶奶是不是讨厌我(在爷爷去世以前,我并不是很喜欢奶奶),因为她各方面都太像爸爸,个性直爽,说话语音重,让我常以为她是在骂我。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记得有一次,我与父母发生争执,跑去阳台偷偷哭被奶奶看到,她竟然哭得比我还伤心,她安慰我,叫我别哭。还记得开始流行"乐透彩"没多久,奶奶给我100元,叫我去帮她买"乐透彩"的彩票。我把钱揣进口袋里,骑着脚踏车出发,没想到后来连我自己的500元也一起不翼而飞了。奶奶看我没买到彩票,问明原因后,竟掏出600元给我,对我说那500元也算她的。奶奶不喜欢吃外面的食物,她宁可在家里随便煮点吃的。如果要吃外面的食物,她会非常挑剔,不合她要求的她不吃。如果把盖满配料的西式面包放在她面前,她会说她喜欢吃馒头或咸饼,因为那是她无法割舍的部分。奶奶晚年因为失忆,经常把我的名字给忘了,叫错成小叔的名字。可是一日三餐叫我下楼吃饭的时候,她喊着我的小名却从不失误。

得知奶奶病逝的消息,我反而整颗心都放下了,因为奶奶再也不用忍受病痛的折磨了。看着家人的哀戚,我一直在思索是否该像众人一样用哭泣来表达我的哀思。而当小姑对我说"从今以后,家里只剩你一个人了,不要整天在家当'宅男',有空可以去看小姑"的时候,我才发现,以后家里冷清得只剩下我一人了。一直以来,整天有新花招可以让我开心大半天的奶奶不在了,这时我感觉到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像被剥离一样的痛。

4.留在记忆深处作文 篇四

它是一条金毛犬,初到我家时才一个多月,身上毛茸茸的,它总爱把自己缩成一团,好像很怕我们。因为它身上的毛是黄色的,所以我给它起了一个简单又清脆的名字:小黄。

后来它越长越大,以至于别的狗看见它都避而远之。我们觉得小黄这个名字不太符合他的体型,就给它改名叫:大黄。

我每天都带它出去遛弯,可就那天,我再也见不到它了。

我和往常一样带它出去遛弯。在过马路时,走到一半,我看见了对面有我最爱吃的棉花糖,不禁口水直流,目不转睛的盯着,忘记了还要过马路。这是,一辆奔驰车横冲直撞的冲了过来,而我的视线没有离开过棉花糖,旁边的大黄奋力的咆哮,不知哪来的力气把我撞倒了一旁。不明情况的我愣了一下,顿时火冒三丈,回头准备找大黄算账。一回头,看到了一场血腥的画面。它的血染红了它黄色的皮毛,他努力地喘息着。我忍住了泪水,飞一般的抱起它跑向宠物医院,可它终究没挺过去,在我的怀里死去了。

之后几天,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心里想着的都是大黄,想着我们一起玩耍的日子,泪水直流。

以后,我无论去哪,都带着大黄的照片。

一年后,我考上好初中,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仰望天空,似乎看到了大黄,它在向我招手,我相信它在天上也会为我感到骄傲的。

5.记忆深处高三作文 篇五

“滴答,滴答”我小心地拉开窗帘的一角,是的,我喜欢的雨季终于来了。

小时候我和外婆住在一起,生活习惯也随外婆。她喜欢在午后睡个浅眠。所以我只好随着外婆一起睡。可是孩子毕竟还是孩子,是不会安心地睡的,心中脑子里想的全是玩。这时外婆总会这样哄我:等你睡醒了,五叔就来了。

五叔是一个胖胖的中年大叔,为人老实,大家都很喜欢他。每逢雨天,他总会推着一个小车,大声地吆喝着:“卖小馄饨!卖小馄饨!”这也是我最期待的.事了。又是一个下雨天,只听见那吆喝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外婆?外婆?”我轻声但有些着急地叫着午睡的外婆。外婆笑了笑,起身,拿着伞和搪瓷杯出门了。

过了一会儿,门开了。外婆收了伞,拿着一个搪瓷杯和一把小铁勺走进了房间。“快吃吧,等糊了就不好吃了。”我迫不及待地揭开杯盖,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清淡的汤水上漂着几个绿油油的葱花,馄饨小小的,害羞地藏在杯底。我拿小铁勺搅醒它们的美梦,为了安慰它们,我小心地用勺子托起,轻轻地咬上一口,清爽而不油腻,不一会儿功夫,这杯馄饨就见了底。这时外婆总会笑着看着我,看着我吃完。馄饨的香味依然弥漫在空气中,雨也依然在下,“滴答,滴答”。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喜欢着雨天,依然喜欢外婆捧着搪瓷杯走向我的时候。但是身边的人和物都变了,我也不再留恋于过去。只是每逢下雨时,望着窗台上溅起雨水,我伸手去摸,清凉的触感让我一下子又想起了那些个下雨天,想起外婆笑着看着我的样子。

原来不是记忆变了,而是我变了,我长大了,我不再是那个依靠在外婆怀里撒娇的小女孩,也不是那个整日期待下雨天的孩子。成长总要割舍些什么,时间会告诉你一切的。

我总会去寻找记忆中的那个味道,但是现实总是很残忍的,记忆也成为了过去,但在记忆深处,那段回忆也变得越来越美了。

6.记忆深处作文 篇六

人生中发生过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事,那一件件事就像五味瓶,有酸、有甜、有苦、有辣、还有咸,时不时在我的脑海中回荡,在我眼前浮现,但是最令我难忘的还得属那次跳绳。

一天傍晚,我在学校里跳绳,突然,我心里冒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想法,为什么不跑着跳呢?这样岂不是更能提升我的跳绳能力?二话不说,我立即围着学校操场跑道一边跑一边跳,突然,我一不留神,就被绊了一跤,脚出血了,很疼,我的眼泪顿时像断了线的珍珠不停往下掉。我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里,奶奶看见了我腿上的伤口,急忙跑过来,问我怎么回事,我把经过告诉了奶奶,奶奶听了一边安慰我,一边把我扶进屋。接着,奶奶又拿来红药水、棉花棒和纱布,用红药水把棉花棒浸湿,然后轻轻地抹在我的伤口上,最后把纱布小心翼翼地缠在我腿上,可还是疼。于是,奶奶拿来软垫放在我腿上,耐心地帮我揉着腿。几天以后,我的腿好了,又能活动自如了。

每个人都疼爱自己的亲眷,我的奶奶亦是如此,我奶奶对我的爱我永远都不会忘。

7.高一作文 《记忆深处》 篇七

满大前身是南满医学堂。在奉天(今沈阳),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奉天开办南满医学堂,该学堂属于医学专科学校。

1918年12月,日本国内颁布《大学令》,国内医学院校都升格为大学。1922年05月,满铁社长早川千吉郎向关东厅提出升格当时的南满医学堂,得到批准:南满医学堂正式升格为大学,改称“满洲医科大学”,第一任校长为稻叶逸好,设有卫生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和营养学等学科,并将开拓卫生作为研究重点,教职员工包括教授20名、助教16名、讲师11名、干事1名、书记19名,助手及技工46名。

满大在南满医学堂基础上设立了附属医院以及医学研究所,该校属于医学本科院校,同时附设大学预科及大学专科部,招收日、中两国学生。仅1928年,其在校生规模为2334人,其中日本学生1401人,中国学生993人。随着校内中国学生反抗奴化教育活动发展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的加剧,该校逐渐演化为只招收日本学生。

满大是依据日本殖民体系建立且与日本国内保持一致的医学教育教学研究机构。1940年,满大将医学传道的办学宗旨表述为:“大学应该以教授学生对国家有用的学术理论以及应用为核心,以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为目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陶冶情操和爱国思想。”[1]15

为实现办学宗旨该校制定了规章制度,例如,《满洲医科大学大学令》《满洲医科大学规程》《学位令》《图书馆管理规定》《满洲医科大学职责》《满洲医科大学奖学金规程》等,用以规范学生行为,不断强化学生的日本国家理念,使之在中国的国土上能够保持与日本国家一致的精神追求,成为日本国家需要的医学人才。

作为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的属于日本的高等医学院校,该校倡导的所谓“爱国思想”并不是教导日本学生爱中国,而是教化日本学生视满洲为自己国家的领土,用“爱国”情操来淡化其侵略的罪恶感。

沿着满大旧址南门往院里走的路上,路面的窨井盖是日伪时期的产物,一共有20多个,大部分是直径80厘米铸铁窨井盖,还有一个消火栓井盖,上铸“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赤十字会”伪“奉天公署”字样,虽有几十年历史,但字迹依然清晰。

走进老校园,仍然完好保存着昔日满大遗留下来的建筑群以及其他历史痕迹,砖混结构红砖色三、四层楼建筑居多,三层楼为学生们上课场所,带有地下室的四层楼下为学生们就餐、住宿的地方。校园中央有二层“日”、“井”式门窗灰色建筑共两排,更有一座被中国医科大学称之为“机关小楼”的二层建筑独楼古朴凝重,被丁香、杏树、银杏树环抱更显幽静,这应该是当年满大校领导办公地点。校门右侧可见满大会堂,主体是红砖色两层楼建筑,顺左右两侧缓步对称迂回台阶而上,是三个相邻轴对称拱门,拱门举架高用青灰色致密结构石头作材料建造而成,很有气势,入此即可进入视觉效果好、通风好的缓步台方厅,手扶质地考究、铸工精细铜制门把手,推开深色朱漆大门即可进入会堂。当年,学生们在这里接受典型的军国主义、奴化教育教育文化熏陶:满大学年历上,可以考证那些与日本历史相关的节日、活动共16个,分布在一年的八个月之中,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伴。如,神武天皇祭、敕语奉读日、春季招魂节、明治节等,每个节日都与日本的历史相联,有着复杂的典式,如万寿节的典式过程如下:“1.学长于教师及学生之最敬礼中,将御容之遮幔揭开之。2.学长、教师及学生之最敬礼。如未奉戴御容时,则向帝宫遥拜。3.教师及学生合唱国歌。4.学长奉读访日回銮训民诏书。5.学长教师以及学生合唱访日回銮训民诏书奉答之歌。6.学长于教师及学生之最敬礼中,将御容之遮幔关闭之。7.学长根据建国之本及访日回銮训民诏书谨告圣旨之所在,并致适合式日之训话。8.学长、教师及学生合唱适合式之歌。9.对国旗行最敬礼。”[2]589

过程充满军国主义和神化日本色彩,循规蹈矩,向帝宫遥拜时鞠躬90度,以此来灌输王道思想,推行唯神之道,养成学生效忠天皇责任感。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者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军事征服成为主要手段,为了使满大的学员成为“开发”满蒙的军事医学人才,满大以教育敕语宣扬“皇国”之道,《教育敕语》奉读每年举行两次,要求学生必须会背诵,领会其要旨,按敕语要求行事,否则进行严厉体罚。

继续沿着道路右转是玻璃顶棚采光极佳的室内操场,建筑主体为深绿色,两层楼高的举架,室内宽敞,可以做篮球场地、也可以在冬季做室内训练课,穹顶型是玻璃棚,有对称通风口,夏季凉爽,冬季阳光保暖。

20世纪30年代末起,满大增设教练课,加强对学生的军事训练。教练课分学科和术科两种。学科在这个体育场内进行,截至1936年,共有10名日本陆军军官在满大任职,共进行11次军事教练查阅。术科则在野外进行,1926—1936年,满大学员在驻军配合下在铁岭、旅顺等地进行野外演习、防空演习、实弹射击等军事驯良活动20次。教练课程内容包括:一是进行军人思想素质训练,灌输武士道精神和阶级服从思想;二是开设防毒、抢救、绷带课、旗语、射击等课,训练军事战斗能力;三是每年进行军事演习;四是入营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军事技巧,锤炼军人气质,听候军事调遣。

满大作为日本侵略者建立的大学,为侵略利益服务的一面在教练课上体现十分明显。日本人为展示侵略野心特别将医院建筑设计成“大日本”汉字的样子,俯瞰基础二号楼就是其中的“日”字,这个三层楼的建筑其门窗同样设计建造成“日”、“井”字型。

2015年6月,在沈阳惊现日本关东军731部队标牌,上边清晰地刻着:“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防疫给水部”大字,这是731部队全称,但是,很多沈阳人并不知道,731部队还曾利用“满洲医大”实验室进行过细菌实验,而那间地下实验室至今仍存在。

在基础二楼和基础三楼之间的天井下面保留着这个地下实验室,是时任满大微生物学系教授的日本细菌战犯北野政次进行细菌实验,饲养动物的地方。

细菌战犯北野政次在这里用13个健康中国男人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惨绝人寰的斑疹伤寒疫苗实验研究,并于1939年1月11日写成《斑疹伤寒预防接种的研究———自制斑疹伤寒疫苗的人体实验》论文。该论文约15000字,插图50幅,论文封面上用红色笔标着“秘”字,论文中除有北野政次的署名外,还有满大微生物系助教岩田茂和研究生渡边荣的签名,全文共分六章,详细地记载了用活人做细菌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研究结果。

另外,北野政次为祭奠为他实验而“献身”,豆触子(东北田野力的田鼠,俗称大眼贼,是鼠疫、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宿主),在地下实验室里树立了一座用一整块石头雕成的石碑。碑的正面中间刻有“群灵碑”三个大字,右边立碑时间“昭和一六年十二月八日建之”,碑左边刻有立碑者名字:“北野政次”。

北野政次立“群灵碑”,纪念那些为其细菌实验而“献身”的豆触子,用以来表达一个医学科学工作者的“善良”,掩盖其罪恶行径。他对豆触子满怀感激之心,但对惨死于他手下的13个健康中国男人没有丝毫怜悯、内疚之意。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第三展厅陈列着由中国医科大学捐献的北野政次在满大时期进行人活体细菌实验的办公桌椅、实验工具、标本、群灵碑照片,这所学校不仅培养了大批为其侵略战争服务的医务人员,还是惨绝人寰地以活人为“实验材料”进行细菌实验和活体解剖实验的“大本营”。

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有效而深刻的历史教育是让证据说话,不但要让证据告诉人们当时是怎样的,还要告诉人们为什么会那样,更要告诉人们怎样研究历史档案、建筑、物证,否则历史教育就做不到深刻。满大存在34年,这期间一定还有太多秘密等待着我们一一揭开!

摘要:满洲医科大学是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中国东北奉天(沈阳)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学校存在34年,1945年日本投降,该校解体,日本人撤走。该校名为医学传道,推进医学文明,实则推行日本殖民地教育理念,奉行奴化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日支协同的思想,是日本文化入侵中国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满洲医科大学,历史,校址,探秘

参考文献

[1]满洲医科大学.满洲医科大学一览[M].满洲共同印刷株式会社,昭和15年(1940).

8.记忆深处的声音 篇八

为了让妈妈每天能多赶出点活儿,我便担起了部分家务。小小的我开始像个小大人,学着帮妈妈做饭、扫地、洗碗、洗衣……而妈妈则成天扑在那台旧式缝纫机上,用她勤劳的双手,穿梭在岁月的布段上,编织着我们家庭的梦想。

但这个成天忙着做衣的普通农家妇女,对我的教育可一点也不马虎。除了宣讲学习的好处,她最爱念叨的做人道理就是:做人不能偷、不能抢、不能懒、不能贪。而我小时曾经犯过她的“四不”忌讳。记得那时我上小学二年级,一天在邻居小朋友家玩,看上了她家的布绒娃娃——流氓兔。兔子?不正好与我的属相相配吗?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竟鬼使神差地将那只兔子请回家“做客”了!结局自然是一出悲剧:妈妈抓起那把裁衣的市尺,狠狠地抽打着我的手心。通红的手心上,滴答一声落下妈妈的眼泪,我真是又惊恐,又悔恨。我情绪复杂的哭声,最终在一片更加急促的“哒哒”声中融化不见了。

如今,妈妈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也上了服装工厂,可劳累一天之后,也总不肯闲着,照旧领些加工衣服的活儿回家来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家里也添置了新式的马达机,“哒哒”的声音总是将妈妈生活的缝隙填得满满当当。偶然补补东西,也会使用到那老旧的缝纫机——”哒哒”的音调依旧,可听来却一片苍凉。锈红的踏板踩上去,便会发出“吱呀,咯答,吱呀,咯答,吱——”的声音,仿佛在说:“哎呀,不知不觉老了,不中用了!老了,老了,老了……”

9.记忆深处作文 篇九

那是一辆白灰色的自行车,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那是一辆很高大的自行车。自行车上安着一个车座,那是专门载我用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那会儿我才上幼儿园小班,妈妈每天都要骑着这辆自行车送我上幼儿园,妈妈每次都用手搂住我的两个小胳膊,把我高高的举起,然后又十分温柔的把我放到车座上。我背靠着车座背,脚放在脚蹬子上,然后抱住妈妈的后背。那种感觉,是一种温暖的感觉。

后来,我搬家了。货车把我们家的家具全都运走了。爸爸骑着那辆自行车驮着我,去往新家。爸爸悠闲地蹬着自行车走在路边长满树的大道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温柔的风轻轻的拂过我的脸庞,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投下铜钱大小的光斑,我搂着爸爸,享受着这美好的一切……

再后来,我上小学了,家里也买了电动车。可爷爷执意每天早上骑自行车送我上学。妈妈劝爷爷,爷爷已经年纪大了,就别再送我了,可爷爷就是不听劝。从此以后,不论风吹雨打,爷爷总会驮着我出现在上学的路上。

小时候,妈妈骑着自行车驮着我走遍了各个地方;长大后,爸爸骑着自行车带我出去玩儿;再后来啊,爷爷驮着我奔波在上学的路上……

10.记忆深处作文 篇十

这个梦起源于坐公交车,那是我第一次坐公交车。爸爸妈妈牵着我的小手,带我坐公车去大世界玩。车上没有几个人,所以显得格外安静,车子摇摇晃晃好像一个大大的摇篮,把我摇进了梦乡。售票员阿姨突然走来了,挠挠我的小手心,我醒了,“小朋友,大世界到了,下车了。”我甜甜地笑了。

那一刻,我觉得售票员阿姨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她们能记住每一位乘客在哪站下车,真了不起。回到家已是晚上七点,我玩了一整天很累,倒下就睡着了……我坐在公交车上,穿着制服,微笑地站在售票员的位置上,熟练地报着站名,俨然成了一个老练的售票员。我觉得自己头脑清晰,把每位乘客的相貌及各自在哪一站下车记得清清楚楚。下班后,一大群记者围着我,问:“你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售票员,太厉害了!请问你是怎样成为售票员的?”我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难道售票员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吗?

哦,万岁,我是售票员!我偷笑着……妈妈突然把我叫醒:“做了什么美梦,笑得这么开心?”我还舍不得从美梦里出来,因为我是一个售票员,聪明的售票员。到了幼儿园,老师问我们长大了以后想干什么,有的同学说要当老板,有的说要当医生……轮到我时,我自豪地说:“我要当售票员。”售票员情结萦绕在我的心中很长时间。

11.记忆深处的两个巴掌 篇十一

那是一次早读后,我与同学们下楼去吃早点。忽然听到一个学生话中提到“肖盛怀”三字,我顿时火冒三丈。刚分配到学校的这段日子,自以为工作勤勤恳恳,对学生关爱有加,居然有人敢直呼我的名字,真气死我了!扭过头来,只见王国勇正惊讶地望着我。

“啪啪!”我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两个巴掌,并气愤地质问他:“肖盛怀对你不好吗?”他没有回答我,红着脸、低着头,在围观的同学中默默地离开了。没几天,这个学生就退了学。

几年后。我在街上看到他。听说他从部队转业回来,还没我到工作。我想走近他跟他打招呼,但他却没理我。而我在镇上已经小有名望,上至政府官员,下至个体商贩,都愿与我交往,至少都给我些面子,唯独他——我曾经打了两个巴掌的学生,没有理我。

一次,他的几个哥们儿请我吃饭,有他做陪。我们形同陌路,相视无语。最后,他举杯敬我,并对他的哥们儿说,我是他的老师,随即一饮而尽。我完全可以想象他当时复杂的心情,也一饮而尽,久久地望着他——我的学生。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随着教龄的增长,对教育理解的深入,我深深地后悔与自责。

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学生真的就叫不得吗?是学生太不懂得师道尊严,还是老师的权力欲望过剩?给予掌嘴的处罚,而且是当着好多学生的面,是否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在给被打的学生带来伤害的同时,其他学生又如何看待自己呢?如果我当时考虑到这些,或者就当没听见,或者转过头来微微一笑,还会是今天这样的状况吗?说实话,我从来不打骂学生,那是仅有的一次。每当想起记忆深处的两个巴掌,就像打在我自己的脸上,火烧火燎。

我曾四处托人打听他的下落,希望能够见到他,向他道歉,向他诉说多年来压在我心头的愧疚。可是,我却一直没有再见到他。这件事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了我教学生活中永远的鞭笞。每当学生违反校规或课堂纪律时,我总是提醒自己,一定要克制情绪,冷静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尽最大的努力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茁壮成长,远离两个巴掌造成的悲剧。

12.在记忆深处作文 篇十二

有一个人,她不仅是我的同学,朋友,还是我的导师。是她,让我懂得了什么叫乐于助人,让我懂得了朋友之间的友谊。

那是二年级的下午。那节是大课间,我们自由活动。我和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在操场上玩耍。突然,站在我身后的同学不知道怎么了,她把我推到地板上,我擦到了地上的石头,脚划伤了,出了很多血。

这时,我的好友们都被吓坏了,个个都害怕被;老师批评,全都跑了。没办法,我只好自己一个人去办公室擦药。可是,腿伤的痛苦使我没办法前行,我只好坐在原地。这时,我的好朋友走过来了,她看到我坐在原地,感到很奇怪,但她看到我腿上的伤后,二话不说,立马把我扶起来,小心翼翼地往办公室走去。但是,在上楼梯时,我根本上不去。于是,她把我背起来。一步一步的上台阶。走到办公室里,班主任让我坐好,帮我拿药。我坐在椅子上,想着刚才她做的一切,我的眼泪不禁流了下来,刚好滴在我的伤口上。老师转过身来,我连忙用手擦去眼泪,幸好老师没有发现。老师边帮我擦药边问:“还痛吗?”我轻轻地摇摇头,说:“谢谢老师,不痛了。”“你不用谢谢我,你应该谢谢晓琰。哎,晓琰呢?”这时我才发现,晓琰已经不见了。老师四处张望,过了一会儿,老师说:“待会你要向晓琰说谢谢。”嗯,我点点头,脸上浮起了笑容。晓琰,你让我懂得了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不应该视而不见,而是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你也让我懂得了朋友,是应该互相帮助,互相爱护!

13.在记忆深处作文 篇十三

——题记

在我心里面,有那么一个花园,华美而不奢侈,虽不夺目而对我而言是一个绚丽的梦境,花儿们虽无绝美的风姿,但每一个花瓣都散发着别样的清香,那就是回忆,开在我的记忆深处.......

那年的火车

那夜如此静谧,寂寥的月儿挂在凄蓝的夜空,窗外颓圮的房墙被月光撒得湿漉漉的,走过的人影是无声的。回头望了一下忙碌的母亲,不知为什么母亲明日要带我离开这片故土,这一切太突然,毫无准备。从未出过远门的我,既兴奋又失落,也未曾想过要记住这儿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却不知这一隔竟是八年。母亲和我踏着晨雾,空荡荡的街上无一人,母亲眼中噙着泪水。蓦然回首,父亲正在不远处跑来,我知道这是父亲对我的承诺。上了火车,望着父亲在车窗外哭泣的背影,我心颤了一向不流泪的母亲捂住了脸,我哭着、叫着,可无情的火车撞击铁轨的声音越来越快,月台越来越小,父亲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我视线中那年的火车很无情,那年的火车开得很快

那年的雨中花

在小学的最后一个早晨,记得那天下着雨。细柔的雨密密地斜织着,笼罩着校园的土地。每一滴晶莹的雨珠里都凝聚着将要离别的失落与惆怅,然后又与泥土融于一体,慢慢侵入,消逝雨一点点儿吞逝昼的余光,也一点点儿染灰我的心。看着花儿在细雨中滋润,笑意又顷刻间流露到脸上:被滋润的过程是美妙的!但如果如今花儿的不到雨水的滋润,那该如何?枯萎,凋谢?不,它们的将根继续从泥土里汲取水分,使自己花颜依旧,毕竟这是水浓于血的茎脉石难以垄断的。

透过影影绰绰的雨帘望去,那雨丝倏然而逝,眼前便浮现了以往的一幕幕,让我叩响了感情的大门,虽然即将离开母校,但曾在这儿绽放过的每一朵爱之花叶将陪我直至永远。

此时,呼吸一下别样的空气,抬头望一下灰色的天空,但心却便蓝了那年的雨中花侵进了爱的颜料,它将描绘出我美丽的青春梦。

14.留在记忆深处的阳春 篇十四

又是一个代表着成长的生日,又是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让我不禁回想起十二岁的生日,一碗阳春面让我懂得了父母的爱。

我们一家坐在饭店中,桌上是丰盛的饭菜,父母要为我庆祝十二岁生日。可就在半个多小时前,我还因为父母给我报了太多的辅导班和他们大吵了一架。“不要想刚才的事了,过生日高兴点儿。”妈妈温柔地说。我极不情愿地和他们干杯。

“小姑娘,今天是你的生日吗?阿姨想送你一碗阳春面。”一位经理模样的阿姨走过来说。我不好意思推辞,便欣然接受。可是阿姨为什么要送给我一碗面呢?阿姨看出了我的疑惑,向我娓娓道来。

原来阿姨家在四川,有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儿,她因饭店事务繁忙,不能回家给女儿过生日,所以送给我一碗阳春面。

不一会儿,阳春面就做好了,阿姨把面轻轻放在我的面前:“快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阿姨仔细地凝视着我,那眼神中透着柔光,我分明看到她眼中泛着泪花。我用筷子挑起面,送入口中,这热腾腾的面让我心中温暖不已。我明白,我是替远在四川的那个她享受这碗面。面对着两位母亲含情脉脉的眼神,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突然间后悔不已,我不应该与父母置气,时值小升初时期,父母望女成凤,也是为了我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是如此幸运,却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偷偷拭去眼角的泪滴,站起身,先向阿姨鞠了一躬:“谢谢您!”接着我便扑入妈妈的怀抱:“对不起妈妈,我再也不和您斗气了,我以后会按照您说的做。”“你终于明白我们的苦心了。”妈妈眼中闪烁着泪光。我知道,那是欣慰的眼泪,是喜悦的眼泪。

可怜天下父母心,十二岁那年的一碗阳春面终于让我懂得了这个道理,我相信这碗阳春面一定会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15.留在记忆深处作文 篇十五

新学期也无非是这样。学校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少不了成群结队扎着马尾的姑娘。倘若此时有架摄像机,将此时此景拍下来。定也是一幅佳作。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走进新的教室,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尘不染的地面,整齐干净的桌椅,坐上去怪让人心情愉悦。静候老师的到来。其时进来的是一位身着白色长衫,扎着马尾辫的老师。咦?怎得颇为熟悉?仔细一想,原来早已见过她,只是此番多了副眼镜。挟着一叠书,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清晰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我们介绍自己道:——

“我是你们新的班主任,我叫做吴永霞……”

后面的话却已记得不太清了,但名却格外记忆犹新。永,永远的永:霞,彩霞的霞。或许正如她名字一样,希望带给人们像彩霞般永远光彩耀目、幸福快乐吧!

过了一星期吧!我因上课迟到而被老师叫到办公室里去。“这是你的作业,我已批改过。你看一看,早上我已向同学们评讲过,由于你晚来没听到,不懂得,我稍晚给你讲解,你先拿回去吧!”不知怎地,我大呼一口气,心里却思索着:老师竟没批评我?还要给我讲解?这不禁让我有点大感意外。我翻开作业本,错处特别多,我不禁有点儿小内疚,应该认真做的。细小的缝缝处,到处是老师的点评,我很是吃了一惊,同时也伴随着不安与感激。这样的批改一直持续到学年结束。

此时的窗内,坐在座位上的我竟有那么一丝激动,再次听到老师的课内心不禁有一点与其他人不一般的感觉。此次讲课老师却也有点与众不同,身着红色长衫,依旧是扎着马尾辫。上次讲课身着白色,讲了白衣天使的故事,此次身着红色还带了点黄星,我略有所思想了想估计是讲关于爱国的吧?果不其然,老师今天所讲的是鲁迅先生写的《藤野先生》中的一个片段:中国是弱国……。这次,老师不再是激情高昂,相反却是愤慨中带着点悲伤。她眉毛紧缩,神情严肃,时不时竟也会落下几滴泪,而此时此刻,我的内心也被愤慨悲伤充斥着,为那时的人民、那时的社会、那时的中国感到满满的无奈与叹息,也许老师与我都有此同感吧!愤慨中带着赤城着爱国之心,讲台上的老师,此时却也颇为神圣伟大!

到第四个学年的终结,我终于还是要离开了。

临走的前几天,我同其他同学到老师家里做客。老师热情款待着我们并赠上几张贺卡,后面写着两个字道:“珍重。”并且还附上赠语,我的赠语是:如果前面都是一片黑暗,不妨给自己一点阳光。我们彼此互相留了qq、微信。走时,谁也没有哭,只是拥抱在一起,相视一笑。

我离开学校后,由于学业的繁重,又因学习的压力,便也没有多的联系,只是偶尔会问个好。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她,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她是我的启蒙老师,也是我最为钦佩、给我鼓励的一个。她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理都是温暖的,虽然她只是一位平凡的老师。

她批改的作业本,却在一次整理中意外丢失了。只是那张贺卡至今仍放在我最为珍贵的盒子里。每当我遇到难题,学习成绩不好,感到绝望、无助时,便会想起这张贺卡,于是我又有了信心,心也安定下来。

16.记忆深处作文 篇十六

在这个迷离破碎的夏季,偶尔会有一丝凉风,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会有多久。

凋零的花瓣铺成一地芬芳的地毯没有装饰,也没有修饰就那么静静的,悄悄的混着水珠被风吹得乱舞,河中的碧柳风情万种的摆动着身姿,就那么的放任着心中的自由和轻快,路旁无人的野花,默默的开放,倔强的不低头,那一汪碧水平滑如镜偶尔会被风吹掀起几层涟漪,漾出几朵水花。高大的土坡,充满了岁月的泥石流,残败的窑洞,只剩下空荡荡的梦,岁月的无情,剥夺了这里的繁华,只剩下一片回忆,一片空荡,一片孤单……

空灵的心中,漾开水纹,波澜不惊的撩起几朵水花,想要找到突破口,眼角,落下几滴莹珠。

17.坚守森林深处的记忆 篇十七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猎民搬家时,由一头驯鹿在前驮着“祖先神”,人们将这头驯鹿视为"神鹿",人不能骑。因此,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在山高林密、岭秀水清的特殊地理环境中,鄂温克猎民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饲养着在中国其他地方早巳消失的驯鹿,从事着奇特的渔猎生产,信奉着古老的宗教。虽然历史的进程在这里发展缓慢,但在与各兄弟民族的广泛接触、频繁交往中,这个民族却创造和发展了我国又一种文化——驯鹿文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渗透和林地资源的过度被占有,驯鹿文化和鄂温克族人的发展都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这对一个只有3万多人口的少数民族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大兴安岭深处的流浪民族

在西方的圣诞节画面里,你一定能想象到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白胡子老人坐着驯鹿拉着的雪橇向小朋友发礼物,但是又萌又帅的驯鹿并不是圣诞老人故乡的特产。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腹地,就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多数人在山林中过着半定居半游猎的生活,陪伴他们日与夜的生灵就是驯鹿。他们是隐秘的鄂温克驯鹿人,也是“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鄂温克民族。

鄂温克族是分布于中国、俄罗斯两国的跨国界民族,在中国境内约有3万人,生活在内蒙古的人数接近90%,其余的散居在黑龙江及新疆。

鄂温克民族乡位于根河市,距中国最北的漠河县约100公里,是我国惟一的驯鹿之乡。

“逐草而居”的迁徙是鄂温克猎民游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们生活在大兴安岭中最壮丽的篇章。因为猎民点周围的食物只够吃10至15天,这就决定了迁徙的频繁(若拖的时间太长,驯鹿觅食越走越远,不但会加重寻找驯鹿的难度,还容易出现丢失)。迁徙前,猎民先把驯鹿和准备搬迁的物品准备好,迁徙开始后,由各家各户的妇女牵着自家驮物品的驯鹿组成一个长队,最前面有两名年轻力壮的妇女负责引路,驮妇孺的驯鹿走在队伍的最后边,其它驯鹿便自动尾随左右,若有离群或行走慢的,还有人不停地追赶。林中的迁徙异常艰难,这些族人能在这茫茫林海中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鄂温克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鄂温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支。由于没有文字,千百年来鄂温克民族靠口授传承,留下了许多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谚语谜语等,虽然这些民间文学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但是都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例如“人类来源的传说”对鄂温克民族的迁徙历史、古代生活和自然景象等均作了朴素的描绘和解释。

鄂温克民族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优美动听的民歌其风格独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词,表现了鄂温克民族勇敢、质朴、诚实、善良、纯真、细腻的人生品格和理想追求,如古老的“毛敖吉坎河”和用民歌改编的“敖鲁古雅小夜曲”等。“努给勒”是一种独特的鄂温克民族舞蹈,它以“跟靠步”和“跺步”的舞蹈特点,表达了鄂温克民族狩猎生活的快乐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此外,刺绣、雕刻、绘画以及射击、滑雪等体育运动,也显示了这个原始部落的文化传承与文明标志。

长期以来,鄂温克猎民同驯鹿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对待驯鹿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但给它们取好听的名字,还给予百般呵护。每到节日,便像打扮自己的女儿一样为驯鹿梳妆,披红挂彩,还要挂上亮晶晶的铜锁;如果偶有一头驯鹿不幸死去,他们都会难过得失声痛哭。按照古老的风俗,驯鹿还是鄂温克人嫁娶的聘礼。男方求婚时,首先要带来若干头高大美丽的驯鹿;结婚时新娘也要带回数目相等的驯鹿,有的甚至还要多一些;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要牵着驯鹿在新搭的帐篷周围转几圈,表示人丁兴旺、驯鹿健壮。

正在走向衰败的古老文化

被称为我国最后狩猎部落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三百多年前从勒拿河一带的俄罗克屯迁到额尔古纳河流域,解放前一直散居于深山密林,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部族的生活,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1965年,鄂温克猎民在敖鲁古雅乡定居,定居后的鄂温克猎民的生产仍主要以狩猎为主,同时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得到发展。近年来,敖鲁古雅乡以驯鹿经济为特点的特色养殖业、家庭旅游业、驯鹿产品加工业和民族工艺品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实现了由原始落后的民族经济向现代民族工业经济的历史性

转变。

但是与此同时,在鄂温克族共同狩猎、平均分配的原始部族生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何使驯鹿文化得以留存?如何使鄂温克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在我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些问题能否被妥善合理地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使鄂温克民族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引导猎民走出大山,居住于城市边缘,但由于驯鹿必须吃山里的苔鲜,喝山里的泉水,迫使部分猎民又返回到山林中,过着游猎式的生活,使大部分的猎民家庭呈现一家三地的状况,即:猎民在山上、孩子在城市、其余的妇女和从事驯鹿产业的少部分人留守乡里。这产生了地域、生活习俗、民族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分割与断裂的问题。语言在文化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只有234人的敖鲁古雅乡,懂得民族语言的人不到三分之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可见,鄂温克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民族文化的保留与传承。

由于对驯鹿经济保护的政策和措施不到位,使驯鹿产业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畸形发展趋势。如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财政转移支付一直没予兑现,驯鹿又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给每个猎民一定的补助,但到目前一直还执行着上世纪80年代25元的标准。由于资金的困难,使驯鹿的品种长期得不到更新,现有品种严重退化;同时,驯鹿产品又急于上市,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这些都对驯鹿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隐患。

nlc202309031443

尽管近年来,敖鲁古雅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给猎民带来了一些实际利益,但是,猎民整体上还没有脱贫,如住房问题、地方病问题、猎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提高成年劳动力的劳动素质和技能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和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等,都是这个小少民族面临的最实际问题。

当森林和狩猎逐渐远去

驯鹿俗称“四不像”,也叫“角鹿”,是珍稀动物。因为它的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驴、蹄子似牛而又非牛,故名“四不像”。它性情温顺,适宜在寒冷地带生活。喜食苔藓,善于在深山密林及沼泽或深雪中行走,被誉为“林海之舟”。驯鹿全身都是宝,肉可吃,奶可饮,皮能制革,鹿茸、鹿鞭更是珍贵的药材,是鄂温克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驯鹿属于北极圈生物,是传说中圣诞老人的坐骑。鄂温克人和驯鹿做了不知道几辈子的朋友了,驯鹿的足迹就是他们的足迹,驯鹿的历史就像他们的历史,驯鹿和森林在哪,鄂温克人就把家安在哪。鄂温克人的生活,大到打猎、迁徙,小到生活用品,无一不和鹿有关。驯鹿也是猎人的好帮手。无论多远的路,驯鹿都能安稳地把猎物送达。

对于鄂温克人来说,最简单也最悲痛的莫过于人和驯鹿的离开。从古到今,鄂温克人绝不会离开他们的驯鹿。2003年,国家组织鄂温克人迁出森林,他们把驯鹿也带下山去。驯鹿离不开森林,于是一些鄂温克人带着驯鹿回到了森林,但城市和森林的纠葛却在他们心里扎下了根。迁出森林的鄂温克人不能再打猎,猎枪也被没收。鄂温克人住进敖鲁古雅新村后,棕熊和狼就多了起来,驯鹿每天都受到天敌的威胁。曾经有一群约100多只驯鹿被三只棕熊撵到很远的地方,过程中至少损失了20多头驯鹿,最终这些驯鹿分散成几群,不再回来。整个鹿群的数量从高峰时期的1000头降到现在的600多头。按照鄂温克人的话说,没有了猎枪,他们还可以喝酒,但没有了驯鹿,他们就一无所有了。

按照当地官方说法,鄂温克猎民当中应婚未婚的人数过多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历史上,老一辈鄂温克猎民同外族结婚现象十分稀少。而1957年实现定居后,与外族通婚面开始逐步扩大,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鄂温克人与其他民族的通婚数量已大大超过与本民族的结婚数量。据2006年8月的调查,1965年在敖鲁古雅定居之后至2005年的40年间,与外族通婚共114人,其中男47人,女67人。

同其他民族通婚面不断扩大,从社会学、人口学角度看,无疑是一种社会现实,但20年30年后,纯正血统的鄂温克人可能就基本不存在了。

在鄂温克,许多小孩一生下来,就住在山下了,然后在山下上学、长大,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已经听不懂鄂温克语,更不知道鄂温克的历史故事。对于年轻的鄂温克人来说,老一辈人向往在大山林里喝酒打猎,而他们更喜欢在城市里开阔眼界。能吸引他们注意的已经不再是茂盛的森林和充满灵性的驯鹿,而是平板电脑和WIFI信号。

人类学学者郝时远研究了多年的鄂温克生存现状,他认为:“毫无疑问,生态环境恶化是实行生态移民的原因,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改善和提高这一群体生活水平的负责精神”。但他不得不承认,鄂温克自身传承的传统生产方式与外界提供的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至今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因为他们离不开驯鹿,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都依托于驯鹿。

现代文明的扩张颠覆了鄂温克人原有的生活方式,而乱砍乱伐、偷猎、破坏森林资源等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没有了驯鹿和森林,鄂温克人的精神也就无处可依。在那一片片猎物几无的森林里,鄂温克人关于狩猎的记忆越来越远,连同这些一起远去的,还有整个民族在时间长河里,策“鹿”奔腾的记忆。

那或许是这个古老民族,最后的记忆。

上一篇:初二抹不去的记忆作文下一篇:09年圣诞晚会 主持人串词(未分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