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综述(共9篇)
1.作风建设综述 篇一
“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综述
为追赶蓄势给跨越借力
——**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综述创新,发展的永恒主题。
翻开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建设的“成绩单”,人们在为取得全面快速发展而叫好的同时,也为“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精彩纷呈而喝彩。
“十大体系”一年来的建设历程,承载体制机
制创新之重,倚仗追赶跨越战略之策,令全市干部群众难以释怀。
厚爱一分,全市总发动营造浓厚建设氛围
非常之举,需要非常措施。
市委、市政府把“十大体系”建设作为全市“一条主线,六个重点”的首要任务来抓,列入市委常委(扩大)会、市政府常务会重要议程。党政主要领导在市委二届四次全会、全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对此作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亲自谋划“十大体系”建设方略,经常过问工作的进展情况,多次在全市重要会议上进行强调,多次听取汇报和调阅有关材料,并作出重要批示,不断为“十大体系”建设领航指路。市长王昭悠切实解决“十大体系”建设工作中政府机构改革、行政职能调整、行政管理权限下放、政务环境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问题,使“十大体系”建设在政府体制改革创新上得到有效落实和推进。为切实加强对“十大体系”建设的领导,每个体系都有一名市领导挂帅,并确定有一个牵头单位和一个专门机构。
按照“市为重点、优势先行,县为示范、以县促县,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确定了市本级6个重点体系先行突破,7个综合示范县(市、区)和12个单项示范县(区)抓好示范试点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围绕一个思路、抓住二个突破、办好三件实事、解决四个问题、坚持五个结合”的总体策略。先后下发了有关方案、工作意见等文件,为全市“十大体系”建设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措施。
宣传培训造声势。集中了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全市干部学习“十大体系”政策文件。市里两期副县级以上干部培训班培训1100人,两期科级干部培训班培训1420人,各县(市、区)共培训基层干部14000多人。成功举办了1场“十大体系”建设主论坛和10场分论坛,国内31位著名专家对赣州市“十大体系”建设进行“把脉”,建言献策,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开展了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共征集论文237篇,评出一、二、三等奖35篇。精心编印了“十大体系”建设《工作指南》、《工作汇要》、《建设新赣州》(一、二、三卷)、《学习读本》,同时全年共编印62期《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简报》。进行了广角度的跟踪报道。《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中国质量报》、《江西日报》、《信息日报》等市外主流媒体和本市媒体纷纷聚焦我市“十大体系”建设,以专题、专栏、专版等形式进行了深度报道。举办了以“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掌握政策”为主题的政策咨询、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有声有色的宣传造势和学习培训,为“十大体系”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和社会氛围,广东省、安徽省先后派出考察组前来我市作专题考察。
去年6月底,随着77个配套文件全部如期出台,标志着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长珠闽”经济运行相对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文本框架已经体系性地完成搭建,全市督查调度促落实的力度为此明显加大。市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常委(扩大)会议,市综合协调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市十大体系办公室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对“十大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调度,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先后还在赣县、龙南、上犹、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召开现场办公会,就各县(市、区)提出的106个具体问题,进行了现场答复、书面复函和限期解决。对“十大体系”所涉基础设施(硬件)项目和全市重点工程项目,每月还进行一次专项督查调度,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突出重点,市本级先行突破异彩纷呈
市本级六个重点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心崛起”之势迅速凸现。
政策法规体系:高质量地完成了31个配套文件的制发工作,共有30多个部门积极参与,50多人次外出学习考察,发放征求意见函200多份,召开座谈会20多场次,收集意见271条;对1999年7月以来出台的270个政策文件进行了清理,共废止不符合“合法性、对接性、现实可行性”原则的政策文件83个,进一步调整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创新了体制机制,打破了阻碍和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实现在全省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打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了信贷投入,全年新增贷款27.28亿元,同比增长1.9倍;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10.4个百分点,农信社不良贷款率下降7.7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延伸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商业银
2.作风建设综述 篇二
关键词:城市品牌,建设,定位,传播,评价
0 引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6.10%,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中,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在注重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21世纪,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由综合实力的竞争逐渐转变为核心竞争力和城市品牌的竞争。城市品牌建设作为城市管理和营销的核心部分,已经引起政府、媒体、学界等多方面关注和研究。笔者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城市品牌建设的相关文献基础上,从城市品牌的概念界定、城市品牌构成、城市品牌定位、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品牌综合评价以及建设实践等六个方面,围绕城市品牌的建设,进行文献整理和述评。
1 城市品牌概念界定
首先提出城市品牌概念的是美国杜克大学凯文·莱恩·凯勒教授,在其著作《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这样描述城市品牌:“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1]。Keller教授的这一观点肯定了城市品牌的存在,之后,国内外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品牌的概念进行探讨和研究。
1.1 公众认知角度
陈建新和姜海(2004)认为城市品牌是人们对城市整体的感知和识别,是城市本质和特有优势的一种体现[2]。于宁(2007)从消费者印象和感知视角解读城市品牌,指出城市标志、符号等是其感知载体[3]。Gotham(2007)认为城市品牌旨在树立一个清晰的、独特的和消费导向的城市形象,以此吸引理想型消费者并且使其消费支出最大化[4]。侯瑾(2012)认为城市品牌可以使居民和企业识别城市的产品和服务,并与其他城市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5]。这些研究从公众认知视角揭示出城市顾客对城市品牌的不同理解。
1.2 产品品牌角度
杜青龙和袁光才(2004)指出城市品牌具有品牌的一般属性,能够被顾客识别,拥有品牌溢价能力[6]。Kavaratzis&Ashworth(2005)认为产品品牌的概念确实可以移植到城市品牌,一座城市可以被看作是一件“实物”,其“个性”是从城市发展的长期进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稳定的价值观[7]。王曼(2010)认为城市品牌如同产品品牌一样,是通过对城市各种内在资源挖掘和提炼,在受众头脑中形成有关城市特质的印象和联想[8]。
1.3 城市形象角度
李成勋(2003)认为城市品牌是城市形象的展示与体现,并通过举例“春城”、“冰城”说明城市形象对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意义[9]。方丽(2005)把城市品牌解释为蕴含城市独特个性及受众效用的各种城市要素在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实际评价[10]。Landry&Bianchini(2008)认为所谓城市品牌化就是构建和塑造一个“城市意象”,这个意象指在大众传媒上听到的或者读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和街道设计、市民创造的艺术或者城市想象力等[11]。
1.4 城市功能角度
李垒垒(2010)把城市品牌看作城市功能的整合体现,包含城市经济、文化、环境、政治、居民素养等各方面[12]。Riza,Doratli&Fasli(2012)从战略工具角度界定城市品牌,认为城市品牌作为一种战略工具,以宣传城市的竞争优势,通过营销城市的历史、地位、生活方式和文化等来获取资本积累的机会、声望和权利[13]。
1.5 品牌资产角度
李朝明(2006)从城市资产角度定义城市品牌,指出城市品牌的内涵是城市特有资产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所生成的特殊的识别效应,是城市竞争优势的体现。城市特有资产系指城市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土地、人口、文化、生产能力等资产[14]。姜智彬(2007)定义城市品牌是城市地理名称在城市品牌战略规划下的品牌识别系统、内部体验系统和外部营销系统等方面所传递信息的总和,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品牌利益相关者的感觉、认知与联想[15]。
1.6 其他角度
Helmy(2008)从受众体验角度定义城市品牌,认为城市品牌可以延伸为投资者、政治家、规划者、设计师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一种城市体验[16]。郝胜宇(2009)通过对国内城市品牌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从资源、产品品牌、文化、产业、营销与形象视角归纳城市品牌的概念界定[17]。Zenker&Braun(2010)指出城市品牌是基于消费者视觉、语言和行为表现的城市印象网络,它包括与利益相关者和城市整体设计相关的目标、传播、价值观和大众文化[18]。杨媛媛(2014)通过对城市要素分类,从城市经济、文化、环境和综合印象四个部分解读城市品牌,并阐述城市的品牌竞争力构成[19]。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下城市品牌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城市品牌既代表一种顾客认知、产品品牌、城市功能、城市资产和形象,也可以上升为一种受众体验,由有形的城市资源和无形的品牌资产共同构成,可以作为城市营销的战略工具,体现城市的特色和核心资源。
2 城市品牌的构成
李成勋(2003)指出,城市品牌由历史角色、文化底蕴、人文风情、地理特征、产业优势、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七大要素构成[9]。方丽(2005)站在城市顾客角度,将其总结为环境、经济、人居和政府四大要素,共涉及50项指标[10]。Anholt(2006)认为城市品牌构成要素要关注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和态度,以此建立了城市品牌“六边形”模型,包括城市地位、地理表征、城市潜力、城市活力、城市居民和基础设施六个方面[20]。
姜智彬(2007)从城市品牌的系统结构角度研究其构成要素,认为城市理念、城市制度和城市物质构成了城市品牌的识别系统,城市经济建设、城市社会建设和城市生态建设构成了城市内部体验系统,营销主体、营销客体和营销策略构成了城市外部营销系统[15]。胡晓云和章?(2008)提出城市品牌化的“自定义式”要素指标体系,分别为城市品牌的基础要素、品牌资产要素和分类要素,其中品牌分类要素属“自定义”部分,按照目标消费者类别,将城市品牌分为旅游型、人居型、产业型、产品/企业品牌型和综合型五类[21]。张健康(2013)指出,城市品牌的要素指标体系可成为指导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的基本框架,也可作为评价城市品牌建设的基础依据,这些要素指标包括整合形象要素、经济要素、组织要素、环境要素、城市品牌知名度以及美誉度[22]。
由此可见,学者们对城市品牌构成要素的研究,从最初的描述城市物理表征、城市文化和城市资源,到逐步关注城市发展和受众体验,将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等要素纳入城市品牌的构成范畴,使城市品牌的研究更加深入。
3 城市品牌定位
3.1 城市品牌定位的原则
李成勋(2003)提出,城市品牌定位应遵循五项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专属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美誉性原则和认同性原则,并认为五项原则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性,如图1所示[9]。樊传果(2006)指出,城市品牌定位,就是形成目标受众心目中的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与优势的城市品牌印象,需要把握四个原则,即突出个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公众认同原则和现实可行原则[23]。
3.2 城市品牌定位的方法
Mac Fadyen&Kenneth(2004)提出经典的城市品牌三角定位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考虑投资者、创业者和居住者期望,同时关注其他竞争城市的情况,以城市总体发展目标为前提,提出城市品牌的最终定位,该方法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和关注[24]。于宁(2007)从系统论角度研究城市品牌的定位方法,构建城市品牌定位系统图(如图3),将城市品牌定位看作一个决策系统,是城市营销者将与品牌有关的消费者信息、竞争者信息以及产品自身信息通过整合、提炼、传播以形成个性鲜明的品牌特征和丰厚品牌价值的有机整体[3]。陈柳钦(2011)颠覆传统的由内及外的推力定位模式,提出由外及内的拉力模式,主张从目标顾客的偏好出发,形成城市品牌定位[25]。杨媛媛(2014)认为城市品牌定位要结合城市的战略发展规划从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受众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关联进行全方位、立体的研究;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缘环境、人口结构、资本优势等进行合理定位;要重视定量研究,注重方法的选择和数据的分析,可采用德尔菲法,经过多轮验证,使定位更具科学性和持久性[19]。
3.3 城市品牌定位的流程
马瑞华(2006)认为城市品牌定位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品牌溢价能力;然后通过SWOT分析法评价城市内外部资源和竞争优劣势;最后进行市场调研以确定城市顾客需求状况[26]。沈晓敏(2013)提出城市品牌定位三步骤:首先,在调研的基础上遴选出城市特色优势,为品牌定位提供方案;其次,对城市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形成品牌初步定位;最后,再次进行市场调研以收集城市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形成城市品牌定位最终方案[27]。
从上述研究者对城市品牌定位的原则、方法及流程的整理可知,城市品牌管理者在进行品牌定位时,要立足城市自身优势,突出城市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在内外部环境分析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整合、提炼城市特征,同时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意见,以获取科学、准确的城市品牌定位。
4 城市品牌传播
陈柳钦(2011)指出,城市品牌传播的内容、媒介、方式等需要进行整合并使其保持协同,才能获得好的传播效果[25]。钟羽(2012)从城市品牌传播价值角度指出,城市品牌传播的基本要素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等方面[28]。笔者综合上述观点,从城市品牌的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方式、传播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文献分析。
4.1 城市品牌传播的内容
Riza,Doratli&Fasli(2012)认为城市品牌传播的内容要兼具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包括城市容貌、历史沿革、文化吸引力、人口特征、经济发展、政府治理、民众的城市经历和城市认知等[13]。刘明洋(2012)从内、外两个视角入手,主张在城市品牌传播体系构建中,应认真考虑受众群体、传受关系、传播载体和评价体系等内容[29]。
4.2 城市品牌传播的媒介和方式
Kavaratzis(2004)在研究欧洲城市品牌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品牌三级构建框架,第一级是指城市的物理表征;第二级由宣传工具组成;第三级指城市沟通[30]。Helmy(2008)指出,基于不同的城市发展目标和愿景,可以使用不同的城市形象传播策略,如节事活动、标志性建筑设计、媒体宣传等,塑造不同的城市品牌[16]。Rehan(2014)研究了德国斯图加特市的城市品牌传播策略,发现斯图加特城市品牌化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城市旅游,为此开发出一系列城市品牌传播子策略,包括城市生活、大型赛事、文化活动以及标志性建筑等[31]。
国内学者对于城市品牌传统传播方式的研究,多集中在整合营销角度。樊传果(2006)主张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塑造城市品牌形象:首先,利用电视、网络、报纸、户外媒体等开展品牌传播;其次,通过经济、文化等大型公关或事件营销活动,提高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23]。王曼(2010)将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引入城市品牌经营,使营销思路从“政府想要的”转变为“受众想要的”,包括受众调研、受众引导、品牌符号化以及传播渠道设计等[8]。范红(2011)认为城市品牌传播是通过各种媒介传播或公关活动来实现的,城市宣传画册、网站、形象广告片、专题图书、宣传展板、广告牌等都是常见的传播手段与方式[32]。
国内学者也从网络和社会化媒体视角进行城市品牌传播的研究。李垒垒(2010)提出城市品牌网络传播的两种模式:以网络为中介的“线性传播模式”和以受众为中心的“宇宙模式”,其中“线性传播模式”是由政府或者传统传媒机构主导的,基于Web1.0技术的准单向传播模式,如图4所示;“宇宙模式”是基于Web2.0网络环境的新型传播模式,由用户产生内容并进行分享,如图5所示[12]。丁海猛(2012)探讨了社会化媒体时代城市品牌的传播,从社会化媒体时代城市品牌传播发起者的可知与未知、社会化媒体平台和政府机构在城市品牌传播中的角色认知以及传播渠道设计等方面对城市品牌传播展开研究[33]。
4.3 城市品牌传播效果评估
Russell,Mort&Hume(2009)在Kavaratzis(2004)三级框架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评估了三种不同城市品牌传播策略对吸引荷兰城市居民和游客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具有物理表征的品牌传播和口碑传播在吸引居民和游客上有相同的积极影响,而传统的传播方式既不影响品牌形象,也不影响品牌形象对居民和游客的吸引力[34]。戴元初(2012)认为城市品牌传播的评估主体应该是第三方专业机构,通过对目标受众的随机问卷调查,从影响广度、深度和向度上测量,并结合网络口碑监测进行评估[35]。
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在进行城市品牌传播时,其传播主体涉及政府和各类利益相关者,传播受众包括居民、投资者、游客等,可以运用整合营销传播方式,借助多种传播渠道如各类媒体、主题活动、论坛、节庆、赛事等,尤其注重在新媒体上的传播,利用互联网吸引更多受众参与。有关城市品牌传播效果的评估,要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注重从多角度测量城市品牌的传播效果。
5 城市品牌综合评价
王颖聪(2008)运用模糊评价与层次分析法进行城市品牌测评,首先确定各级城市的相关要素并量化,然后建立我国城市品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对样本城市品牌进行测评,验证评价模型并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对策建议[36]。张炳发和张艳艳(2010)运用问卷调查了解济南市市民对城市品牌的感知,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8大方面的26个关键因子建立城市品牌评价指标体系[37]。郝胜宇(2011)从受众视角研究城市品牌评价,构建了包含城市环境、文化、经济、传播四个一级指标以及九个二级指标的测评体系[38]。韩玉(2013)将休闲旅游城市的城市品牌营销评价体系分为品牌建设、传播和管理三个层次共三十三项指标,从政府统计和游客感知两个层面对城市品牌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建议[39]。
6 城市品牌建设实践
表1所示,国内外对于城市品牌建设实践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城市进行的,在此领域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为城市品牌的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7 研究展望
尽管国内外学者围绕城市品牌建设问题,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的变化,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新的研究方向。
7.1 受众的城市品牌感知和体验
总结城市品牌建设实践与经验,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品牌物化,通过具体的图案、名称、标志等传递城市品牌形象,增强受众对城市品牌的感知;第二阶段是基于城市属性进行组合营销,通过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人文和资源、环境,运用广告、包装等进行宣传推广,达到塑造城市形象的效果;第三阶段是城市品牌公众-私人伙伴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城市品牌升华为投资者和人才对城市资源、地位的评价及体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第三阶段的研究较少,研究重点依然集中在第二阶段城市品牌的组合营销上。在城市品牌建设的实践中,很多城市较多借鉴其他城市经验,较少研究适合自己的品牌经营模式,抑或只进行简单地城市形象传播,没有关注到投资者、人才、游客、市民等利益相关者的品牌感知和体验。随着城市品牌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学者应该将研究重心转移到受众角度,关心城市和受众间的互动和体验,找到受众期望的价值点,创造更多品牌价值。
7.2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城市品牌建设
Web2.0时代互联网的价值被深入挖掘,铺天盖地的广告和促销手段力图抢占营销制高点。伴随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通信的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人群及使用时间迅速超过PC终端,给城市品牌的传统营销方式带来挑战,但也促进了新营销模式的出现与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接收信息碎片化、消费行为的去中心化以及用户参与的常态化,都推动着信息传播模式的变革。以往学者对城市品牌传播渠道的研究多集中于传统媒介,虽然近年关注到新媒体,也多是研究微博对城市品牌建设的价值,微信等社交平台的传播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自媒体作为时下最为流行的传播方式,其在口碑营销上的卓越表现值得城市品牌建设者与研究者的深入思考。
7.3 城市品牌竞争力的科学评估与测量
3.加强公路建设质量控制综述 篇三
【关键词】公路规划阶段;质量控制;施工阶段;竣工阶段;完工后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公路建设也倍加重视。作为公路建设的核心,公路施工质量管理一直受到国家公路管理部门的特别关注。公路施工质量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公路项目管理质量的优劣,决定着工程项目的整个未来。
公路建设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建设质量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检验等特点。为了最大限度确保建设出高质量的公路,保证公路的稳定性与行车安全等,必须对公路建设各个阶段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1.公路规划阶段的质量控制
公路建设规划阶段,即公路施工建设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公路建设质量进行控制:
1.1 各项准备工作应严格按程序进行,并在监理部门的监督下完成
工程承建应引入广泛的竞争机制,尽可能让多的有建设资质的单位,参与工程竞标。这样即有助于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更有助于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此外,材料采购也应按照国家对相关公路建设等级的要求,通过竞标确定材料采购单位。最后,项目的外包、材料的采购以及其他各项工作,都应该在上级监督单位下进行。对准备工作中出现的错位及时纠正,确保后续工程建设质量。比如,某公路开工前期,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公开招标。完成招标后,与各施工单位签订了《廉政建设管理责任书》、《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书》、《质量进度管理责任书》,保证各项工作,在相关文件和制度的约束进行,严格确保工程质量。
1.2 科学合理规划公路路线,确保公路质量
公路路线合理规划的目标是:一、保障公路建设质量;二、降低公路建设成本。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应对公路将要经过线路的地质、水文等环境进行勘测,尽量减少对农田的占用,尽量避开地下暗流,地质灾害易发或多发地段。
1.3 根据公路建设等级要求,选择建筑用料,确保公路建设质量
由于公路建设等级以及所公路沿线地质与水文环境不同,必须选择相应的建设用料,如路基铺设所用沙石颗粒大小、桥梁建设所用水泥等级与标号等。
1.4 最后,应对整个线路规划的可行性进行评估,以保证高质量工程的可实现性
规划完成的公路建设路线,提交给上一级技术监督小组进行评估,这些评估主要包括建设成本评估、对沿线环境影响评估、对一些关键技术的可实现性进行评估。经过评估,对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
2.公路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公路施工对工程的建设质量有直接影响,因此,必须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施工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控制施工人员质量
施工人员构成、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以及专業技术水平,对公路建设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只有建立一个优秀的施工团队,才能确保公路建设质量。比如某公路建设中,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办,项目办由十一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项目办在合同签订后,立即就开展了一些列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管理制度制定、各个工作负责部门的组建、职责的确定、与各施工单位签订了《廉政建设管理责任书》、《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书》、《质量进度管理责任书》等。项目办这些富有经验性的工作,强化和细化了项目质量管理,为后面工程施工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2.2 控制工程材料质量
合格的建设用材料,是公路建设达到优质的保障。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几个方面对材料质量进行控制:一是确保材料从具备生产资质的厂家采购。材料采购时,必须要求销售方提供产品出厂证明、技术合格证或者产品质量保证书等。二是对于建设中的装饰用料,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样品检验。三是对于水泥沙石等建筑用料采用,应对这几者进行配比生产试验,达到要求,达到要求方可对这些才来进行采购。四是对于桥梁架设用的钢梁这类关键材料,不仅要对生产厂家进行实地考察,还要对其产品进行强度、韧度检测,甚至派出专门的人员驻厂,监督生产企业的生产。在某公路建设中,材料的采购,我们坚持以以上采购原则为指导,严把质量关。
2.3 采用先进施工技术和科学施工方法
在公路建设中,关键部位的施工技术,同样对工程建设质量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桥梁、隧道以及地下排水系统等关键部位,施工质量的优劣,对整条公路建设质量有重要影响。此外,科学是施工方法也很重要。如雨天施工方法、严寒气候下的施工方法等。只有采用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法,建成后的公路稳定性和安全性才有保障。根据以上分析,共和到茶卡公路建设中,引进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并全线推广,既保证了钢筋加工的质量,又加快了施工进度;此外,还引进砼节水保湿养生技术,此项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砼养生成本,能够保证砼结构养生质量,便于砼结构养生工作的规范和管理。
3.竣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竣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以前的所有工作进行一个全面的检查和考核,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补救的尽量补救,对于无法补救的路段,要进行新建或重建等。这些检查包括路面强度、平整度、桥梁的设计承重等。只有路面强度强度达到要求,路面才不易塌陷、开裂;只有路面平稳度达到要求,才能保障行车的安全性、平稳度以及舒适性;只有桥梁强度和承重达到要求,才会避免今后使用中发生大的桥梁交通事故。在某公路建设中,我们严格按照以上要求,进行了竣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与考核。
4.完工后的质量控制
在公路建设中,工程竣工并不意味着这条公路所有工作的完成或终结。由于公路在今后使用中,还会出现路面开裂、塌陷,甚至是路基被冲毁、倒塌等问题。因此,在公路完工后,必须成立专门的机构,对今后公路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即完工后的质量控制。完工后质量控制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定期对公路路面尽心维护、对道路两旁的山坡进行保护、绿化固坡植被进行补种等。
5.结束语
公路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建设复杂和建设时间长的工作。因此,为了降低今后的运营成本,在公路建设的每一个阶段,应该严把质量关,使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长远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彭定燮.加强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对策与措施[J].科技咨询导报,2007(24).
[2]胡永松.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探索[J].云南交通科技.2003,08.
[3]梁江敏,吕品菊.浅谈如何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的监理[J]理论研究,2010,07.
[4]邵海洋,孟繁峥.论公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交通建设与管理.2010,(Z1).
[5]田巍.谈公路工程施工建设中的质量控制及措施.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5).
4.文秘专业课程建设综述报告 篇四
现结合我校专业建设以及自身工作实际,对我校多年来文秘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综述如下:
一、课程设计突出能力本位思想
我校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能力为本位设计课程。课程教学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秘书工作技能,适应机关与企业秘书岗位要求;突破传统的教学结构体系和知识系统,以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为导向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按照“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强化实践教学”的原则,加大实践训练比重,以工作实务能力为考核重点。
二、校企合作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
我校一直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针,在与行业、企业合作中制定了文秘人才建设方案,合作开发课程标准,构建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团队专兼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实施教学计划。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性强的课程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完成。
三、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构建课程教学内容
以秘书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结合国家秘书职业资格标准以及文秘人才培养方案统筹选取教学内容;以秘书工作过程为导向,选 — 1 —
取典型秘书工作任务,教学内容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内容反映企(行)业最新进展。
例如秘书实务课程,该课程是文秘专业核心课程,具有方针政策性强、更新速度快、切合国家职业标准、实践性、操作性强等特点。我们在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时,首先从秘书岗位群的职责要求中分析归纳出4种核心能力,即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能力、会务组织与服务能力、办公室事务处理能力、商务活动安排能力。其次结合商务文秘工作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秘书职业素质要求统筹考虑和设计教学内容。最后对课程进行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设计。在我们自编教材中将整个教学内容分为八个单元,分别是秘书职业认知、秘书形象设计、秘书商务礼仪、秘书沟通技能、秘书文档管理、秘书会议管理、秘书事务管理、秘书商务活动安排,每个单元下分若干教学任务以及相关实训项目。
对秘书实务、秘书写作、档案管理等专业核心技术课、专业基础技术课根据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成项目化课程。对秘书礼仪、商务沟通、秘书口才等职业素质课程、专业与公共选修课程也在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上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使之与秘书专业技术教育紧密结合,为提升职业竞争力服务。
四、课程设计体现鲜明的工学结合特色
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堂训练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仿真模拟训练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五、改革成绩评价方式,制定以能力鉴定为本位的学习者能力鉴定方案
对学习者的课程学习成绩鉴定,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起了以职业能力鉴定导向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教师出题、制卷、改卷、评分的课程考核模式,制定科学的能力鉴定方案。能力鉴定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学生、教师、行业/企业多方参与鉴定;积极建立笔试、技能测试题库,探索和实践教考分离。
专业课程在能力鉴定上以“专业技能鉴定”为主要内容,突出“过程考核”,在方式上以“项目作业”为主。鉴定形式包括案例分析、口试、项目实作、实践报告等,成绩评定分数比例为过程考核占50%(课堂表现20%,平时作业10%,平时实践项目20%,出勤10%),期末终结性考核占50%(笔试、口试、案例分析、项目实作、实践报告等)。
对于单门课程的考核,由原来的期末统一考试改成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过程化考核,即平时对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项目的考核,最后汇总得到一个总体评价。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口试、笔试、实作、书面报告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做到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结合、单
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结合、小组项目成果与个人贡献结合、课堂学习效果与课外实践效果结合。
对集中实践环节课程,我们要求校内实训必须要撰写实习报告和记录实习日志,实训成绩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并作好记载,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对于校外实训,成绩应由实习单位指导者和学校专业老师共同评定等级并单独记入成绩档案。对于实习实训成绩鉴定,重点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可通过实习报告、现场操作、作品设计、论文撰写、答辩等多种形式进行。
六、修订完善教学文件,不断丰富教学资源
组织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撰写、修订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系列教学文件和教学材料,不断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讲义、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学习指导书、实训(实习)指导书、教学案例集、参考教材、参考文献等。
在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上,设臵课程信息、学习资源、考证辅导、教学互动等栏目,各栏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的需要。
七、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体系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改进常规教学方法,大胆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情景训练、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工作实务、角色扮演法等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体系。课堂教学从传递性教学转变为探索性、训练性教学,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专业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1、多媒体技术运用
校内全部课程在多媒体教室或多媒体实训室完成,教师和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完成理论与实训任务。
2、积极引进和开发各种教学软件
除了全部课程授课都制作使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外,我们还购买了创奇文书档案管理5.1、北京联达动力OA办公系统5.0、应用文写作等等专业软件进行教学。
3、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与运用
目前,本专业建成的网络课程有秘书写作、应用汉语、秘书心理学、公共关系实务等4门课程。网络课程集中了多种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实现自主学习、在线交流、师生互动,大大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八、建立课程学习反馈制度,科学评价课程建设与设施效果。对于课程与教师课程教学评价,我们还建立了课程学习需求分析和反馈制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职业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学习者认可度评价。
课程效果评价的方式主要有:①利用课程能力单元的学生反馈信息表。②经常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沟通了解课程完成情况。③召开学生座谈会。④鼓励学生经常对课程提出建议的形式。⑤制作课程评估问卷调查表。⑥学生评教。⑦学校教学督导评教。
九、强化精品意识,大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
强化精品意识,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推动秘书专业的发展。目前,秘书专业核心课程——商务秘书实务即将建成池州市级精品课程。秘书写作、应用汉语、秘书心理学、公共关系实务等4门网络课程已建成校级合格课程。课程网站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学生登陆后可以进行浏览、自由选择学习章节,观看教师编写的教案和课件,或进行案例学习、答疑、作业、交流,也可以下载习题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一步,我们还要把商务沟通、秘书口才、档案管理实务等其他秘书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安徽省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改革和相应教学资源的建设,建成校级、市级乃至省级精品课程或优质课程。
5.高校执行力建设研究综述 篇五
高校执行力建设研究综述
执行力建设已经成为目前高等学校关注的`重要课题,高校执行力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有效执行是高校实现战略目标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在对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高校执行力方面的研究作系统综述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应加强理念和理论的系统研究,构建高校执行力建设体系,并加强比较研究和实证调研.
作 者:刘应兰 杨林 卢朝佑 作者单位:刘应兰,卢朝佑(云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科学研究所)杨林(云南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云南,昆明,650092)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执行力建设 研究成果 提升途径 现状评述与展望6.十七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综述 篇六
在过去,传统的四时八节,看大戏是主要的节目。如今的国庆长假,可供我们消费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多——
国庆期间,电影院同时上映的电影达10部之多,既有重大历史题材《辛亥革命》,也有商业片《画壁》,更有5部动画片来凑热闹。在北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推出的《窝头会馆》,大腕云集;国家大剧院的话剧《王府井》、中国国家话剧院新剧场的《简爱》也吸引了不少观众。在北京,喜欢京剧的更是可以过足瘾,梅兰芳大剧院推出 “国庆黄金周,好戏连连看”系列京剧演出,既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大戏,也有寻常百姓家长里短的折子戏„„
十七大以来,中国的文化发展处于一个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党和政府对艺术创作和艺术事业更加关心重视,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创作环境宽松和谐,尤其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加速期,我国的文化生产力得到极大的释放,文化产品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涌现出大量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体现民族精气神儿的精品佳作。
舞台艺术空前繁荣
2011年中国歌剧舞剧院推出了大型原创歌剧《红河谷》,它以20世纪初的西藏为时空背景,演绎了汉藏儿女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和并肩抗战的英雄传奇,儿女情、民族情、爱国情通过大气磅礴的音乐制作、细致精美的舞台得到生动的呈现,该剧被选定为前不久刚刚结束的2011年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开幕式演出剧目。
国家话剧院作为文化部直接领导下的国家艺术院团,担负着传播主流文化的重要责任。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剧目创作上,国家话剧院以“国计民生”为选材视角,提出了“新现实主义年”的全新创作概念。国话于2009年推出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以一位老干部家庭的除夕之夜为背景,通过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引发一家三代人对金钱与信仰、法律与亲情的讨论和抉择,表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反腐败的坚强决心,在全国轮回演出后引发热议。
所有在观众中引起巨大反响的作品都是能够真正做到为历史剪影,为时代作传,为人民立言的力作,是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艺术。当代的艺术形态越来越多样化,但舞台艺术仍然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能充分体现艺术与观众内心情感对应关系的艺术方式,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生活态度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具有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的重大艺术活动无疑示范性地引导了艺术创作。创作排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创新工程。整台演出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奋进、在拼搏中崛起的伟大历程,成为体现民族特色、富有中国气派、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精品力作。《复兴之路》在人民大会堂演出16场后,又在国家大剧院连续演出84场,观众达20多万人次。同样精彩的还有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我们的旗帜》文艺晚会。晚会精选各个时期涌现的经典的、经过时间检验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音乐和舞蹈作品,经过重新诠释和演绎,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与鲜明的艺术特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走向富强的光辉历程。
据统计,全国每年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达上千种,从产量上说,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且,舞台艺术的整体创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传统艺术重获生机
当前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精品力作不断,得益于党的文艺方针的正确引导、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级政府对文艺发展的持续重视和不断投入,尤其是曾经濒危的传统艺术得到了政府的有力资助。
2007年至2011年,国家京剧院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创排新剧目《曙色紫禁城》、《汉苏武》等11台;重点复排剧目《满江红》、《柳荫记》、《杨门女将》、《文姬归汉》、《强项令》等13出,恢复传统剧目40余出。这也和国家的扶持分不开。
2005年11月,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和17个省级重点京剧院团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与财政部制定了《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2006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5000万元,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在剧目生产、人才培养、对外文化交流、京剧进校园四个方面得到了全面扶持。5年来,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共创作新剧目76台,整理改编传统剧目266台,演出13930余场。从2011年,《规划》进入第二期,国家将每年再投入1000万元对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予以扶持。
类似的工程还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它以我国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内容,获得国家财政1亿元的项目资金支持。国家以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支持主题性美术创作,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首次。2009年9月,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顺利完成,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作品展览,展出作品102件,凝聚了众多艺术家数年的心血和努力,呈现了当前我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最佳水平。2009年以后,展览先后在深圳、杭州、武汉、香港等多个城市进行巡展,让更多的观众能够分享美术创作工程的丰硕成果。
影视出版成为文化产品主力军
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第四部,也是最后的大结局终于在国庆前后出版了,这本由一位至今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普通作者写的流行小说,发行量突破了500万册,曾连续数十周处于当当网排行榜的第一位,而由此改编的电视剧、电影、话剧都无一例外地获得巨大成功。
这只是中国图书出版的一个小例子。中国已经从上世纪70年代的“书荒”变成了“书海”。十七大以来,我国的出版物品种和数量屡创新高,不断刷新历史最高水平,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古籍整理、精品翻译取得丰硕成果,文化创新和传播能力不断增强。版权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4%。2010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出预计达到1.3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60%以上,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2011年恰逢辛亥革命百年,电影《辛亥革命》和电视剧版的《辛亥革命》几乎同时与观众见面。十七大以来,我国的电影产量连年保持在500部以上,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年产电视剧上万部,是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电影票房增速连续6年保持30%以上,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达43部,2010年电影票房超过100亿,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格局。
《唐山大地震》、《建国大业》、《集结号》、《十月围城》等电影,不仅弘扬了主流的价值观,而且因为出色的艺术掌控也收获了相当可观的票房,而《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金婚》、《士兵突击》等电视剧不但为我们留存了催人奋进的时代画卷,也塑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银屏新形象。
7.企业信息网络建设综述 篇七
企业信息网络为员工提供快速交换访问、企业资源计划 (ERP) 、客户资源管理 (CRM) 、项目管理 (PM) 、办公协同 (IOA) 、电子邮件、互联网访问、远程接入VPN、视频会议、IP电话等, 能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企业信息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环境, 牵涉到多种介质、多种协议, 并且还能与某组织中心办公室外部的网络互联。设计精良并仔细安装的网络能减少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带来的问题, 包括速率升级、设备更换、网络冗余防范、访问控制的设计-实施-变更, 保障网络连续运行。正确设计和维护网络对企业正常运作非常重要。一个设计和维护水平都较差的网络, 会在与对手的竞争中面临许多危险。
1 企业信息网络基本特点
设计一个复杂系统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决定从哪里开始, 也就是对于最基本的企业信息网络而言所应该有的最基本的立足点和设计原则: (1) 快速收敛, 网络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源和目的之间的可用路径; (2) 确定的路径, 分组报文在网络中经过的路径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静止的。如果网络中的路由经常发生变化, 那么用户通过网络使用应用程序和服务时就难以稳定; (3) 确定的错误恢复, 当链接或设备失效, 应当存在已知的错误恢复备份, 这有助于排除疑难问题。更重要的是, 在网络出错的情况下, 能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 (4) 规模和吞吐量具有扩展性, 当网络需要的服务和信息逐渐增长时, 网络会越来越大, 需要更大的容量。网络应该有足够的设计, 以便允许网络中设备数目和设备连接链路容量的增长; (5) 集中存储, 企业信息网络必须能支持公共的文件和应用程序存储区域。即提供一种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能以更低的代价支持这些服务; (6) 更高效的信息传输, 按照流量的二八原则, 在当前, 与早期的网络相比, 传输模式明显不同, 如今的网络设计必须基于如下假设, 即20%的流量在局域网络内部进行, 剩下的80%到达局域网络外的主机; (7) 具有异种网络兼容性, 支持多种协议。企业信息网络 (EIN) 必须支持多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协议, 比如:IP、Novell IPX、Apple AP-PLETALK以及DECnet、VINES等, 虽然当前网络主要为纯IP网络, 但不能排除某些传统应用程序和主机需要其他类型的网络协议, 并且在纯IP网络中, 网络也必须支持高层协议; (8) 组播支持, 现有的网络必须支持组播。组播是一种能使用户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传输和接收网络视频信息的机制。
在单个网络中把所有必须的功能都集成以满足需求是十分困难的, 而通过拓扑层以及构建块等将网络功能组件化, 可以对网络功能进行修改重组, 进而满足特定的网络设计要求。
2 企业信息网络建设要求
尽管每个企业信息网络都有其独有的特性, 但所有的企业信息网络还是具有共同的基本要求: (1) 可靠性和可用性:企业信息网络应当24小时全年可靠可用, 故障发生时可以被迅速隔离, 且故障的修复对于最终用户应当透明; (2) 响应性:企业信息网络应为各种业务应用和协议提供质量保证 (QoS) , 并不影响桌面计算机的响应; (3) 高效性:企业信息网络可以优化资源, 尤其是带宽的使用, 减少额外数据流开销, 比如不必要的广播、服务定位和路由更新, 应当使数据吞吐率在不增加硬件成本或不添加广域网服务的前提下得到提高; (4) 可适应性:一个适应性强的企业信息网络利用层次化、开放式的结构可以容纳完全不同的协议、应用、硬件技术, 从而实现不同业务程序的运行; (5) 可访问性和安全性:一个可访问的企业信息网络允许通过多种方式连接, 实现全业务接入, 保持业务随时可以访问, 同时网络的策略还能维护网络的完整性。
3 层次化设计企业信息网络
通过划分层次, 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 是企业信息网络设计中基本的设计思想。可以分别从网络的结构方式对网络规模、网络功能、网络拓扑、网络构建块、网络地址划分层次。
(1) 网络规模。对于企业信息网络而言可划分为:LAN (Local Area Network) , 微小型企业及工作组规模, 一个房间到一栋建筑, 由单个组织拥有和管理;CAN (Campus Area Network) , 多个局域网的集合, 由坐落在固定区域内的一栋或多栋建筑物组成, 也是由单个组织拥有和管理, 或每一处由组织的一部分拥有和管理。
(2) 网络功能。企业信息网络的主要建设集中在OSI模型的2~4层, 第二层交换在数据链路层进行, 第三层交换在网络层进行, 访问控制在二、三、四层实现, 均可以使用软件或硬件的方式实现, 在复杂的网络结构中, 由于功能的硬件实现比软件迅速, 一般在此使用多层交换机、路由器。
(3) 网络流量的规划设计。网络通常与用户数和个人需求同步增长。这意味着用户的网络设计必须能够处理连接数目的增长, 也能处理网络内部链路带宽。 (1) 利用桥接避免冲突, 一般通过网桥/交换机提供端到端的双向带宽独占的通信模式; (2) 对广播域进行分割, 实现方式为划分VLAN或使用三层交换机、路由器。一个好的原则是一个广播域内不应超过240台设备, 避免广播风暴; (3) 流量可管理, 企业信息网络应当使流量处于可管理的状态, 使用纯交换技术, 并对网络进行逻辑地址的划分, 减少广播流量, 制定流量的策略规划。
(4) 网络服务规划设计。企业信息网络的应用是由连接在一起的服务所组成的, 且连接的方式能提供高效的通信流。其服务可分为3类:本地服务、远程服务、企业服务, 企业信息网络应当有效容纳这些服务, 并有效规划。 (1) 本地服务, 是同一个本地工作组可以访问的网络服务 (例如:网络打印服务、工作组文件共享等) 。这些服务流量的特征是保持在同一个广播域内, 在第二层进行数据交换, 不应出现在网络主干之上, 即不进行三层路由; (2) 远程服务, 用户主动发起的, 在其广播域之外的服务, 例如文件应用程序、远程控制、IP电话、视频会议、互联网访问等, 这些服务会跨越广播域, 通信过程由第三层路由器转发; (3) 企业服务, 网络内所有用户都可以访问 (例如企业级中央存储、企业级业务应用包, 含ERP、PM、CRM、MIS、EMAIL以及内部网服务) , 这些服务一般都放置在接近网络逻辑中心的地方, 以允许所有用户平等访问。依据企业服务的规模, 这些服务可能在同一个广播域分组, 也可能不分组。
(5) 网络拓扑。解决任何系统设计的第一种方法是确定系统的主要模块。为了满足企业信息网络设计需求, 数据报文服务和用户连接在一起, 从而为用户优化带宽, 确保可靠性和公正性。可以使用三层网络设计体系, 模块化设计各层网络拓扑结构。 (1) 接入层 (访问层) :接入层模块处理用户对网络的访问。通常, 接入层由第二层交换机组成, 虽然集线器也能代替交换机共享以太网段的带宽。在接入层使用交换式还是共享式第二层网络取决于用户的需求和开销。虚拟局域网 (VLAN) 可以配置成把用户按功能分组而不是按地理位置分组。在外层, 接入层在用户和企业信息网络之间提供高密度的端口和廉价的访问, 也能够通过广域网技术, 例如ADSL、ISDN、DDN等, 让远程场点访问网络; (2) 集散层 (分发层) :集散层是核心和接入层的边界。从逻辑角度上说, 集散层的主要作用是把工作组中的用户聚合在一起, 用来提供广播域之间的链接、VLAN间的路由选择及安全性。一般处理企业信息网络的第三层路由功能, 主要实施措施有以下几项:路由协议的部署、访问策略的设置、为进入核心层的数据提供过滤功能、提供多种网络类型的数据接入转换以及防火墙的部署; (3) 核心层:核心层和集散层模块一般绑定在一起, 作为网络的主干存在。在这一层不会设置任何策略及路由选择。核心层最大的设计需求是获得尽可能快的转发速度和链路冗余保障可靠性。
(6) 按分割网络构建模块:按照设备群和拓扑结构, 在层次化企业信息网络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把网络分割成网络构建块 (交换块、核心块) 。
交换块:由一组具有二层和三层功能的交换机组 (一组连接访问设备的分发设备) 作为交换块, 其可以跨越接入层和集散层。
核心块:作为整个网络的集合点用来连接多个交换块, 具有足够的处理能力和带宽处理主干上的大量通信流, 尽可能提高速度和减小延迟, 通过核心层设备进行桥接, 使转发速率得到最大化, 把路由选择留给集散层。
(7) 科学合理规划网络地址分配方案。企业信息网络需要一种能够易于扩展的编址方案, 以适用于网络的扩展需求。通过对可扩展型网络编址系统的认真计划和部署, 可以避免在为企业添加新节点和新的网络时, 现存的地址可能需要被重新分配, 膨胀的路由表使路由器陷入困境。网络地址规划时可以适时考虑结合子网划分可变长度子网掩码 (VLSM) 、路由归纳、网络地址转换 (NAT) 、无编号IP地址、动态主机分配协议 (DHCP) 。
4 部门级交换式以太网建设
对于部门、小型公司的所需网络技术确定将要连接的设备数, 通常要保证解决方案允许一定程度的增长。 (1) 确定将要连接的设备数, 部署交换设备, 让所有用户与之相连, 这样构成的网络就能满足要求。由于设备的数量少, 以及交换机的使用, 冲突和广播流量不予考虑; (2) 将来它可能投资购买本地文件服务器提供存储和备份, 并对远程连接有实际需求, 那么在网络增长时, 只需要将添购的设备连入交换机, 并在交换机上外联一部小型路由器, 使之通过配置广域网接口, 利用广域网与远端连接, 并建立一条广域网冗余链路, 配置为热备份路由。由于外联网络的单一性, 在客户端指定路由器为默认网关, 在交换块边界路由设置, 即可实现接入层与集散层的结构设计, 扩展简便。
企业VLAN、VLAN间路由:
(1) VLAN将物理上的设备组和用户组通过逻辑的方式重新划分, 为控制和减少网络管理开支提供有效的方法, 并控制广播活动, 支持工作组和网络的安全性。
(2) 增加、移动或改变用户的位置。公司重组和人员流动带来的新的终端地址和集线器以及路由器的重新配置, 成为网络管理中最大开销之一。VLAN用户位置的改变只简单将用户的终端插接到相应VLAN端口并简单配置即可, 路由器配制不做任何修改。
(3) 控制广播活动, 通过应用及广播的数量确定VLAN的数目, 使受广播活动影响的用户减少, 通过VLAN将防火墙技术从路由器扩展到交换, 大大减少广播流量, 为用户流量释放带宽, 弥补网络易受广播风暴影响的弱点。
(4) VLAN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广播域是提高安全性的一个经济实惠和便于管理的技术, 它可以限制VLAN网络用户的数目, 拒绝用户在VLAN应用认证之前的连接, 以及可以将空闲的端口配置到默认的低层服务的VLAN。
在企业信息网络中可以通过路由器低成本实现VLAN间的通信, 高效实现则可利用交换机路由模块进行交换。
5 业务扩展:WAN接入的设计、企业路由
随着使用IP协议和Web的应用软件不断增长, 在企业信息网络中必须处理复杂的广域网, 而广域网有复杂的环境, 包括多种介质、多种协议以及其他网络的互联, 通信发生在不同地域之间, 信息传递需经过一条或多条广域网链路, 特点是相对较低的通信流量、高延迟和高差错率, 由于租用性质, 广域网的设计需要将带宽的花费和效率优化处理。利用广域网技术和路由器连接多个企业外围事业部网络以支持新的业务开展, 应当着重于通信流量的最佳化、提供多条冗余的路由、灾难恢复需要的后备拨号业务。
在企业使用的事务中, 利用广域网的流量包含:语音、传真、事务数据 (SNA) 、客户机/服务器数据、信息传递、文件传输、批量数据、网络管理、视频会议。通过收集需求, 确定应使用的广域网线路。
路由部署:企业信息网络拓扑结构主要为星型结构, 在接入层与集散层间是平面的物理结构, 冗余一般以二层交换VTP为主, 链路状态稳定, 带宽等资源基本相当, 可以在内部信息网络中使用静态路由以及开销小的路由, 进行手工指定或简单配置。
在网络的外部接口进行路由配置的时候, 可以依据距离矢量或链路状态决定使用何种协议, 并依照外部接口的数量进行负载均衡与热备份, 外部接口在规模较大, 结构复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OSPF协议, 一般可使用IGRP协议, 进行路由热备份时应在其先配置按需拨号。
6 网络安全:防火墙和ACL应用
在企业信息网络中, 应尽可能保证业务数据的流通和优先性, 必须设法拒绝不希望的访问连接, 同时保障允许的访问连接正常、响应迅速、稳定, 而通过设置密码、回叫信号设备以及硬件保密装置可以帮助做到这些, 但这些缺乏基本的通信流量过滤的灵活性和特定的控制手段。在信息网络管理中, 需要作出的策略往往是对用户、服务、数据流向、前端应用和数据流量进行灵活控制。
(1) 使用路由器阻止特定通信流量。路由器提供基本的通信流量过滤能力, 可将其作为安全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通过访问控制列表 (Access Control List, ACL) 实现企业信息网络基本安全需求。
ACL是一系列允许和拒绝陈述句的集合, 通过条件筛选和逻辑判断, 对数据包的协议或上层协议 (网络层以上) 进行控制。这些指令列表由类似于源地址、目的地址、端口号等特定指示条件决定路由器接收或拒绝数据包。
通过ACL部署, 可以做到:限制网络流量, 提高网络性能, 提供对特定类型数据的优先级;提供对通信流量的控制手段, 限定或简化路由更新、限制某网段;提供网络访问的基本安全手段, 基于筛选条件的安全认证;在路由接口处决定通信流量类型的过滤、筛选。
(2) 部署企业防火墙, 进一步保障企业信息安全。网络边界可部署多功能防火墙, 实现高层协议应用的控制、过滤和攻击防范。专业防火墙能够在ACL列表过滤的基础上更精准地对网络用户和桌面计算机进行数据流量、数据安全控制。
通过路由和NAT功能提供可控的互联网访问、映射企业内部服务器;开放特定服务器特定端口;对内网用户访问过程进行恶意代码检测, 也可对用户收发的邮件中存在的病毒进行过滤。
通过IPSEC VPN功能, 能够实现分部的安全互连, 作为专线链路的补充和备份, 防止专线链路故障导致异地部门的业务应用无法进行的情况发生。
通过上网行为管理功能改善网络使用规范。对URL分类过滤, 规范内网用户网页访问行为。行为审计功能, 则记录内网用户访问的网页地址、BBS发表的言论内容、收发的邮件内容及其他上网行为。通过应用控制功能, 保证用户的网络应用同实际业务的相关性, 确保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8.韧性社区建设发展研究综述 篇八
摘 要:社区是社会有机体的细胞组织,是城市的基本单元;社区减灾是国家綜合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灾减灾战役最前沿的阵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日益成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同时脆弱性也日趋凸显,故近年关于韧性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备受关注。从韧性社区的概念、理论、案例入手,探讨其建设发展的历程,以期为我国韧性社区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韧性;安全社区;防灾单元;减灾模式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514)]
一、基本概念
近年来,防灾越来越重视承灾体是否具有不依靠或少依靠外部援助而“反弹”或恢复的能力,引出了韧性(Resilient)的概念。它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弹性,与脆弱性相对,是一种承受外界应力时对折断、损毁的抵抗属性;广义上则体现出承灾体在外界事物发生改变时所作出的反应,可能是本身具备的,也可能是经过思考、组织后所做出的应对决策,涵盖物理环境、自身硬件、软件、人员、组织、管理等综合因素。
2010年,UNISDR及其合作组织发起了“让城市抗灾——我的城市准备好了”(Making Cities Resilient:‘My city is getting ready)全球行动,并颁布了《如何使城市更具韧性——地方政府领导人手册》(How To Make Cities More Resilient:A Handbook For Local Government Leaders)。此次全球行动纲领中的“让城市抗灾十要素”为城市提供了抗灾能力衡量标准,其中第10要素就明确指出应重视社区恢复和重建。在重建复兴、防灾减灾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韧性并不是忽略对基础设施的维护、对物质等硬件的建设,而是显示出对管理等软件的重要性,以及以人为本构建韧性的必要性。
二、相关要素的耦合关系
随着人们对灾害、风险、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等领域的深入研究,逐渐达成一种共识:绝大多数灾害是“自然的”,但风险是“非自然的”。风险的构成因素主要有三个:灾害(飓风、地震、洪水或火灾等自然致灾因子);人员和财产受灾害影响的可能性;以及暴露在灾害之下的人员和财产的脆弱程度。这三个因素是动态的,是可以根据个人和组织应对灾害的能力而改善的。社会和环境的发展模式可能增加受灾害影响的可能性和受到灾害影响后的脆弱性,从而增加风险;同时,增加社会和环境的韧性,也可能降低风险。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耦合关系。
因此,在自然致灾因子很难掌控的情况下,提高承灾体的韧性是降低灾害风险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同时,对灾害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则可以了解承灾体的韧性建设情况。社区作为城市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其韧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抗灾能力。
三、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
较早提出“将社区视为减灾的基本单元”是在1999年世界减灾大会的管理论坛;随后,2001年联合国于国际减灾日提出了“发展以社区为核心的减灾战略”口号;2005年在日本神户世界减灾大会上将社区减灾列为重要内容,并提出“在所有社会阶层,特别是社区,建立应急机制和提高应急能力”;2015年日本仙台世界减灾大会提出新的为期十年的全球计划,即“5-10-50”,旨在助力不同国家和社区更好地实现风险指引式发展。本项目将以五十个国家为对象,十年为期,聚焦五个重点领域:风险意识与预警机制、风险导向的治理模式、防灾、韧性建设以及地方/城市减灾。
但是联合国的标准都是宏观的、纲要性质的,工作体系也以共性为主,要开展实际的韧性社区建设工作,则每个国家甚至地区都必须制定具体的、因地制宜的建设模式。
(一)英国
社区建设发源于英国,其早期具有较强的自发性质。随着社区在社会问题和社会挑战中作用的日益提升,政府开始主导社区在应急管理体系中发挥作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减灾型社区建设经验,也可看作韧性社区的雏形。重视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成为英国构建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政府统一规划指导社区建设和发展,并在法律环境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第二,理念上推动形成“社区自救”的应急能力;第三,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功能,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第四,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区互动减灾救灾模式。第五,建立“社区防灾数据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例如,通过不同类型洪水风险图的形式,将不同规模洪水淹没范围与可能水深等信息公之于众,作为增强全社会风险意识的有效手段。
(二)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美国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由于在灾害管理中更多地强调防灾救灾,而忽略了减灾的重要性,结果则是政府在灾害防救上的预算虽然一年比一年高,但因自然灾害所损失的金额却是不减反增。于是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改变了过去以工程为主的灾害防治策略,提出名为“减灾型社区活动”的新计划,要求建立包括各种利益相关方在内的伙伴关系,识别并减少风险,鼓励由社区主动采取行动来减少灾害发生的几率。通过建设形成了7个示范社区,在如何建立社区合作伙伴关系,如何对社区内灾害评估鉴定,如何确认风险和制定社区减灾计划,如何能够真正推广的方法做出成功示范。建设韧性社区时可以参考和利用 FEMA 提供的资源、工具及计划。
美国还开展了社区应急响应队项目(CERT,Community Emergency Response Team),其主要目的是在社区开展减灾、备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等公共服务活动,他们可以直接申请FEMA的项目资金,购买设备、开展活动等。大部分的CERT成员都是社区成员,由于装备和技术有限,能够开展的救灾活动多为简单搜救、搭建避难所、开展临时生活救助、帮助分类伤者并开展急救、帮助寻人等。虽然活动较为简单、基础,但由于CERT成员大都是社区成员,最了解社区情况,因此也是灾后社区真正的第一响应人,也是在救灾中最重要的人群。
(三)日本
日本政府非常重視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其认为建设抗御灾害能力强的社区是政府危机管理体制的基础。1995年阪神大地震前,由“自主防灾推进协议会”来负责在社区推动防灾减灾教育与训练等活动,但在发动民众灾害紧急应变和救助方面成效甚微。阪神大地震后,开始推行“防灾福利社区事业计划”(BOKOMI),提出了“自己的生命自己保护”“自己的城市和社区自己保护”的基本理念,希望可以通过市民、计划推动者与市政府的合作,发挥社区既有的社会福利组织以及人际网络优势,开展灾害防救的宣传、教育与训练,进行防灾减灾计划的拟定等工作,并结合地区的福利活动与防灾活动,以提升组织运作效率,增强社区的自主防灾能力。
例如兵库县神户市的长田区就加入了BOKOMI计划。社区会组织定期举办综合防灾演练,制定社区安全地图和社区防灾手册。在制作灾害地图的过程中,社区会组织居民与当地政府人员、专家采取交流会的方式进行沟通,听取居民的意见,以确保所制作的社区安全地图通俗易懂。安全地图能够提供避难路线,最短路径,社区的备灾状况都能够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安全地图上。
四、国内的韧性社区建设
事实证明,面对中小型灾害,基层社区往往更能有效地发挥减灾作用,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立足于中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推动韧性社区建设,它是完善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向。
2010年5月,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制定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对于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增强城乡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提供了执行依据,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例如成都市西河镇滨西社区在2013 年积极探索应急管理新模式,通过在村、社区建立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解决“最后一公里”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难题,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所谓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是指应急预案延伸到村、社区,应急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进到每个单元和每个楼栋。在村、社区建立应急管理机制,首先建立完善一套应急预案;其次是要建立一支受专业培训的应急队伍和信息员队伍;最后是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应急知识,让普通百姓掌握不同自然灾害的急救、自救方法。
五、结语
对于韧性社区的研究已经进入到多种含义、理解和行动的思考,但目前首当其冲的是根据国家标准,建立社区韧性的评估体系,方能更好地指导韧性社区建设,并评估建设成效。社区应具备“回弹”“重组”等能力,包括吸收外界扰动、自组织和他组织的协调、快速恢复常态以及软硬件结合的应对能力。从韧性社区的实践上要注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综合推进类型。尽管目前对于韧性社区、韧性城市、韧性评估指标等问题,人们还莫衷一是,但毋庸置疑,韧性理论对于推动城市综合减灾和应急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重要的行动指南,韧性建设也将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国际减灾战略署(ISDR)编.如何使城市更具韧性——地方政府领导人手册[M].ISDR,2010.
[2]张素娟.国外减灾型社区建设模式概述[J].中国减灾,2014,(01).
[3]范增虎.城市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与评估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3.
[4]游志斌.美国政府构建“减灾型社区”的经验[J].中国减灾,2005,(07).
[5]郭正阳,董江爱.防灾减灾型社区建设的国际经验[J].理论探索,2011,(04).
[6]罗章,李储学.借鉴美国减灾型社区经验提升我国社区应急力[J].华东经济管理,2013,(03).
作者单位:
向铭铭,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9.首钢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综述 篇九
2003以来,首钢自动化信息化建设为实现首钢“两个转变”和推进创新工程充分发挥了载体作用,为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自动化生产与现代化管理插上了腾飞的双翅,以其骄人的业绩使首钢成为国内钢铁企业四级自动化建设的典范。
首钢迫切需要自动化信息化为其助跑
打造钢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自动化信息化的支撑,自动化信息化是首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进入21世纪,首钢明确了以钢铁为主业的战略定位,下大力气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决定加快推进首钢自动化信息化产业整合发展的速度。2003年以来,首钢自动化信息化产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主业,以提高首钢钢铁主业核心竞争力为根本,依托钢铁主业发展的优势资源,积极扶植本企业的自动化公司成长,形成与钢铁主业核心竞争能力紧密配套、互动发展的产业体系的发展方针,通过一级、二级自动化固化与优化先进的工艺控制,通过三级、四级自动化固化与优化先进的管理控制,在四级自动化平台上全面体现、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为首钢钢铁主业实施地域转移、产品升级发展提供自动化信息化的有力支撑和可靠保证,走出一条首钢自动化创新发展之路。
在构筑自动化信息化平台之初,总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包括首钢内部自动化项目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成立专业管理部门信息部;以首自信公司为核心整合优化首钢内部自动化信息产业资源;加强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的科研开发,确立自动化信息化专业科研项目的单列立项权,建立自动化信息化科研专项资金,明确二级自动化数学模型以工艺牵头,由首自信公司专业单位配合承担;对总公司所有新建和技改等重大工程项目,首自信公司前期介入、全程参与、全程服务,同时带动自动化队伍水平的不断提升。
2001年首钢千兆主干网建成并投入使用;2003年7月首钢投资1亿元启动ERP项目。经过近一年的实施,首钢ERP一期工程正式上线运行。工程覆盖首钢钢铁主流程10个生产厂矿,涉及多个业务部门共计325个流程。通过实施ERP工程,首钢做到了ERP系统(四级系统)与自动化系统(二、三级系统)的全面集成,真正实现了数据不落地,从根本上保证了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实现了产供销全物流链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三流合一,为获取实时准确的财务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真正实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搭建起全新的管理平台。2004年首钢ERP一期工程成功上线,管理创新实现新跨越,进入2004年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前列。
2005年3月,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在首钢自动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进一步促进了首钢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由规模经济效益型发展向品种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为首钢自动化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自动化信息化是首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
2003年以来,首钢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促进首钢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由规模效益型发展向品种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先后启动了管理信息化一、二期工程建设。
首钢信息化一期工程2003年7月开始实施,2004年7月上线运行,标志着首钢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主要内容包括:进行管理变革,在钢铁主流程推进集中一贯制管理。实行财务、备件、供应、销售、信息化等一级管理。明确计量交割点。实现质量检验职能的强化。进一步强化技术体系的职能。
首钢信息化一期工程数据仓库实施了46项高层关注指标的152张综合性报表,涉及主要财务指标、产量及库存指标、主要技经指标、销售指标、设备指标、安全、环保指标、劳动人事指标等八个方面。规范了产品分类标准,统一了产量核算口径、钢铁业成本方案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内容。数据仓库模块的上线运行,为首钢高层领导、中层管理快速地掌握首钢钢铁业在结构、质量、品种、效益、品牌等各方面的运行状况提供了平台,为领导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总公司OA系统于2006年10月22日启动,经历了系统调研设计、系统实施开发、系统测试等阶段,历时4个多月。2007年3月12日系统上线试运行,8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OA系统对文件传递、总公司发文、部门发文、总公司收文、总公司阅文、部门收文、请示报告、信息上报、汇报反馈、会议申请、会议通知、接待申请等13个流程进行了梳理和优化。
2006年6月15日,首钢ERP二期工程启动。以首钢新基地信息化建设为主的首钢ERP二期项目,包括迁钢、首秦、冷轧三地的MES及ERP系统的建设。经过全体参战人员10个月的努力,严格按照项目计划节点推进,完成了现状调研、蓝图设计、系统实现、上线准备四个阶段的工作,新基地信息化项目迁钢、首秦MES及ERP系统已于2007年9月1日上线运行。
首钢新基地信息化二期工程通过信息化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用信息化建设的手段推动管理流程的落实,使管理方式和管理流程固化在一个平台上,从而实现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新基地信息化建设对首钢搬迁调整、总部经济的建立以及一业多地管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铺就首钢京唐通向“四个一流”的快车道
首钢京唐一期一步自动化、信息化建设规模之大、时间之短、要求之高在国内钢铁业中史无前例。围绕首钢京唐公司“四个一流”的建设目标,在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方面,开创了首钢自动化建设史上多项新突破:自主完成的首钢京唐5500立方米高炉自动化系统设计、编程调试和系统成套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其中自动化系统编程调试中有18项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标志着首钢向高端领域转型发展又前进了一大步,消化吸收掌握的自动化炼钢项目,其中副枪模型系统整体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首钢京唐烧结自动化系统项目开发采用的计算模型为首创,首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模型功能更加完善。在大型焦炉中首次采用德国先进的coalmaster产品,从装煤至推焦的生产过程全部实行自动化控制。2250热轧采用二级数学模型,对钢坯质量进行有效监控,降低了煤气消耗,减少氧化烧损。首钢京唐公司能源中心的整体设计方案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系统实时数据采集、传输速率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在国内冶金行业达到领先水平。目前,首钢京唐ERP系统、铁前MES系统、热轧MES系统、技质量系统、部分生产指挥中心系统和LIMS系统等已经随着生产工艺装备的投产同步上线,今年已按计划陆续投运高炉、炼钢和冷轧的MES系统。
在较好完成了首钢一业多地信息化设计、项目建设及优化完善任务的同时,还实现了LIMS系统软件的产品化及“首钢决策支持系统”和“首秦大宗物料管控系统”的研发与鉴定。“首钢商务智能和决策分析支持系统”已开发构建完成,2007年1月投入使用,企业信息化系统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神经中枢作用,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首钢钢铁主业的发展为首钢自动化信息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和舞台,2003年以来,首钢在自动化信息化建设领域,在核心能力培育建设、技术积累、人才积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为国家冶金行业大型钢铁企业跨地区建设管理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奠定了首钢四级自动化发展的良好基础。集中表现在:一是四级自动化核心能力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自动化技术研究开发取得显著成果,有效增强了四级自动化系统总设计、工程总承包、技术总负责的“交钥匙”工程的能力。二是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具备了向更高层次转型发展的基础和潜力。三是四级自动化高端业务实现快速成长。二级数学模型、三级MES、四级ERP等高成长型业务呈现跳跃式发展,带动了团队的技术积累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形成了适应市场的快速学习创新能力、快速市场反应能力和快速高效的执行力。四是四级自动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四级自动化高端优秀人才,促进了队伍整体素质的显著提高。
自动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首钢快速踏上了信息高速路,搭上了高速行驶的快车。
【作风建设综述】推荐阅读:
企业文化建设文献综述08-08
作风建设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08-20
班子作风建设09-16
作风建设感悟11-16
作风建设评论12-03
作风整顿建设通知07-11
公司作风建设报告06-29
狠抓机关作风建设06-29
作风建设总结报告07-10
工作作风建设整改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