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心得体会(共12篇)
1.职业教育发展心得体会 篇一
职业发展教育心得体会
摘要:人生通常面临三大抉择:求学,求职,求偶。职业是人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就业是关系到个人前途和全社会发展稳定的大事,大学生就业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 发展 规划 心态
正文:当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个时髦的话题,许多大学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是专题报告与讲座。职业生涯规划成了众多大学毕业生关注的热点之一。但不少大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缺乏进行规划的具体技巧。不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或冷眼相对,或茫然无所适从,或使规划流于形式,或不顾主客观条件任意随自己的兴致来“规划”,这都会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应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一. 1.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城镇就业总量远超过提供的岗位数,出现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高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在就业市场中,毕业生由于对职业规划、自我包装、面试技巧等基本常识和信息比较陌生或者知之甚少,加之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缺乏择业经验,在择业时面对社会的人才需求信息不知所措;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职业选择更加艰难。这不仅对毕业生本人造成了就业障碍,也造成了人才的闲置和浪费。
2.高校教学模式转型,呼唤新的教育管理模式
传统的学校教育实施的是指定、计划教学模式,学生以稳固的班级、专业和年级为单位进行学习和生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校实行的是以集体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管理模式。近年来,各高校顺应社会发展,不断推出学分制教学改革,由学生自主选课,安排学业进程,增强了学习的弹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班级等集体概念逐步淡化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缺乏集体的激励与约束,自我成长和成才意识未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隐患已经出现,这将对未来的就业形成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引入以学生个体成才和发展为基础的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无疑能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就业的艰难,难就难在预期的就业目标与残酷的就业现实之间的矛盾上。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不发达,大学生曾经是天之骄子,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有理由获得最好的就业机会。于是,上大学可以获得好工作已成为社会共识。同时,上大学也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展,尤其是扩大招生,上大学只能获得进入社会入场券,并不能保证获得以前的东西。再则,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依据文凭,更看实践能力,即从学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要相获得好的工作,除了学习优秀外,还得看实践的能力。这是就业难的内在原因。就外在原因看,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据调查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分为3.1%、3.6%、和4.3%,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政府对下一年失业率的调控目标,也一再相应放宽,即分别为3.6%、4.0%、4.5%和4.7%。许多权威专家认为,这些指标虽然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但是如果考虑到统计口径等问题,我国目前的失业率要远远高于上述指标,即可能达到10%左右的较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将有很多人去竞争一个职位,尤其是理想的职位。归纳起来,大学生就业难在于这样的因素:第一,高失业率带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第二,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长导致理想职位的竞争度增大。
其实,如果仅仅从大学生所占从业人口比例来说,我们不存在什么就业难的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5%,而1998年工业发达国家为26%。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能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饱和或供大于求。所谓就业难,主要难在大城市、机关、国营的企事业单位、外企等;而在大城市之外,以及许多发展迅速的民营经济领域和广大的西部地区,人才匮乏的现象仍很明显。为什么不去人才匮乏的地区呢?其实道理同样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人力资源,人才也离不开市场的配置,这种配置是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进行的。人才匮乏不等于价格就高,换言之,不等于人才的待遇高。而且,作为人才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要看到工作的待遇,更要预测自己在这个岗位上的发展空间,而现在人才匮乏的单位和地区,同样待遇比较匮乏,发展前景也难以预测。这样就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2.大学生独立能力差,素质提升需教育跟进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目前大多数家庭缺乏对独立教育的理性思考,对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存在不同程度的溺爱,从而形成了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高校在校大学生独立能力差的普遍现象。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仍脱离不了家长的呵护。高校教育管理也在较大程度上缺失独立教育,这使许多大学生存在“成年未成人”现象。因此,大学要和家长一起,把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能力摆在第一位,把大学生培养成经济和生活上独立的人,发挥高等教育应有的作用。
3.大学生职业辅导滞后,生涯规划意识要加强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比较重视职业生涯的设计,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中很早就有职业设计辅导这一课程。美国学生在高中时,专家就给他们做职业兴趣分析。十几岁的孩子职业兴趣并没有定型,但通过职业日、职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其显露出来的特征进行有效引导,达到以兴趣定职业的目标。相比之下,我国高中生在懵懵懂懂时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上大学选专业也很少考虑到其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设计也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有职业生涯规划这回事,更不用提做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谋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应改变当前的就业指导形式,力求使职业辅导重心前移。
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要重视大学生的心态调适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职业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行为模式、思想情操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职责,从而也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表征。不同的职业,通常意味着不同的发展机会与空间,也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它影响着个人事业的发展,影响着个人的家庭幸福感,影响生命质量和人生的满意度。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拥有称心的职业。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进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大学生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当前,“选择职业的恐慌”已经成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有些大学生因为多次求职的失败经历和在职场中的挫败,对个人前途和未来感觉渺茫。还有一些大学生对自己就读的大学感觉不理想,不去积极努力地改变现实,而是去抱怨、放任自己,消极对待学业和生活。
在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实践过程中也切实体会到:大学生的心态调适是生涯规划指导的基础。在生涯规划辅导中为学生讲了两个故事:一是《打好你的每一张牌》。故事讲艾森豪威尔,年轻时常和家人一起玩纸牌游戏,有一次因运气不好发脾气,他母亲教育他:“人生就和打牌一样,发牌的是上帝。不管你名下的牌是好是坏,你都必须拿着,都必须面对。你能做的,就是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然后认真对待,把自己的牌打好,力争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样打牌,这样对待人生才有意义!”他一直牢记母亲的话,最后成为美国第34任总统。二是拿破仑·希尔说的一句话——“记住:你唯一的限制就是你自己脑海中所设立的那个限制。”一句话,可以改变你的观念,但无数个行动,才能改变你的命运。两个故事都是谈心态调适对成功的重要,对学生们的触动很大。
因此,生涯规划辅导中要加强心理咨询,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求职心理素质。通过就业心理指导,使学生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有正确的就业心态,及早克服就业心理上的问题和障碍,避免走入就业心理误区。大学生需要对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弄清当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树立积极进取、善于务实、敢于竞争的就业心态,使自己的职业理想更切合实际,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理想的职业。
考验与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讲,虽然并不是一个去此即彼的二选一,两者可以同时进行,但人的时间、物力、财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般而言,与人生关联度越紧密的事情越容易成为两难,因为存在着这样一个铁定的前提:人生是有限的,不能复制,不能重来。于是,任何有关于人生的选择就显得尤其重要。就个人而言,谁都愿意使自己的人生活出质量来。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谁的人生质量高,谁的人生价值就大。人生的最初阶段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后的人生发展。那么,作为在校大学生,考研与就业,应该是我们人生路上最重要的选择。其选择结果的正确性,在某种情况下决定着人生的质量。因此,它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令我们头疼的两难选择。所以,面对考验与就业,我们应该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根据个人实际情况作出理性的选择。我们应该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和对自我的认识,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之路。
三、对职业生涯规划内涵和过程的把握是辅导重点
大学生怎样让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怎样让人生更有意义、更具价值?需要精心地规划。让大学生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有足够认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等,是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要把握好的重点。
2.职业教育发展心得体会 篇二
“教师发展中心”的设立旨在促进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是集教育研究、教育服务、教师培训为一体的促进教师发展的校本培训组织。在“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之初, 我们曾对校内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调查, 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学校需要开展针对性强的研训活动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进行指导。现实的需求使“教师发展中心”的成立成为可能, 但如何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培训转变为服务教师的专业发展, 是“教师发展中心”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阐述我们在“教师发展中心”建立两年半时间里得到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一、发展共同体是“教师发展中心”的核心
在“教师发展中心”有这样一批年轻人, 他们加入了由我们的校外导师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洁和陈宇创立的“班主任之家”, 每周三进行一次有计划的研讨, 研讨以主题作业、教育案例为主要内容, 每月进行一次研讨内容撰写的评比。他们用平和的心态对待自身成长和教育本身, 用和谐的氛围和独立的思想碰撞促进每个成员的成长。他们的活动都是自发、自愿和自觉的, 沒有一点行政干预。我校一名班主任这样写道:“在‘班主任之家’导师的指导下, 我认真完成每一期话题作业, 积极参与每周三的网络研讨活动, 撰写德育论文, 其中2篇发表, 2篇获奖。学习期间已完成案例分析等文章14篇。”他们已脱离了教师培训主流文化的雕琢, 在喧闹和功利中追求宁静, 在淡定超越中放下自我, 在用自己的定力不断消解现实外力对心灵的支离, 他们有着强烈的自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二、名师专家导师团是“教师发展中心”的学术支持
参与名师工作室的一位青年教师这样写道:“工作室的导师和所有伙伴们乐于奉献、好学上进、勇于开拓的精神给予我很大的动力, 让我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岗位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 让我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初中物理教育。两年来, 我阅读了6本教育专著, 聆听了10个名师讲座, 参加了工作室组织的16次活动, 聆听了30多节名师的展示课和专家点评。我不仅开阔了视野, 还提高了理论水平。专家和学者的指导让我更近地接触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并学习不断沉淀自己, 去淹没浮躁喧嚣的世界。”这位教师在两年的时间里, 执教了市级以上公开课3节, 参加大市级以上基本功和评优课比赛获奖3次, 先后在省级杂志上发表文章2篇, 省级刊物组稿5篇。在名师们实践性经验传递和分享的同时, 青年教师对名师们丰富的内心体验、教育成长的心路历程有了更深的体验, 也对名师的教育信念、教学策略、教学智慧、沟通能力有更深的思考。
另外, 专家学者的系列主题报告不仅介绍学术前沿动态, 还加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激发中青年教师担当起自己的教育使命。专家学者的指导活动己成为我校教师校本研讨的高端活动, 每次都会吸引大批来自校内外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名校名师的当面指导提供了教改的成功经验, 让青年教师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 借鉴其科学的教学方法, 引领和激励着全校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工作, 从而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育科研项目是“教师发展中心”的活动载体
依托教科研项目, 带动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的深度研究, 是“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活动的载体, 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教科研项目的设置是为了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 聚焦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发展。
一方面, 我们结合课程需要, 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两校共同依托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开展“课堂小组互助式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共同探讨“如何在‘同伴引领’策略下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化策略”等研究专题。例如, 初二数学备课组已形成了教材重组方面“一课四备”的特色, 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一备, 主备课人根据对教材的研究, 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初步形成备课第一稿。二备, 主备课人备好一稿后, 组内其他成员进行查看, 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主备课人根据其他老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适当的修改, 形成第二稿并印出导学单。三备, 导学单印出后, 组内每一个老师根据导学单内容, 结合自己本班的情况和教学进度, 对导学单内容进行备注或补充, 形成具有自己教学特色的导学单。四备, 根据班级的情况及学生掌握的情况, 每个教师在教学进度上会有一、两节课的差距。进度比较快的教师在上完新课后, 会对导学单的内容以及安排有新的认识, 在组内再交流探讨。
另一方面, 我们密切结合教师需要, 建设周期性的学术沙龙。“发展中心”围绕提升教师学术研究能力, 每两周组织一次沙龙活动, 每次由8至10名教师选择在教育实践与改革中遇到的热点问题和困惑, 或者就正在研究的课题, 主要采用“问题提出———观点碰撞———共同探究”的方式, 进行头脑风暴交流, 突破固有观念束缚, 各抒己见、拓宽视野, 迸发灵感, 助推问题解决水平和学术水平提升。例如, 2014年11月24日, 由我校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吴志明老师主持的省规划课题《基于生活的问题导学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举行学术研讨活动, 来自大市范围内的9名物理特级教师相聚在一起, 就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展开了针对性的研讨。通过共同探究, 既澄清了课题研究中的一些模糊认识, 也进一步明确了课题今后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整个活动过程隆重、热烈而富有成效, 在两校教师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四、网络教研环境是“教师发展中心”的交流平台
2015年上半年, 我“中心”在开展“名校名师进校园”系列活动中, 充分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两校间的远程实时联动, 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又达到了既定的目标。系列活动内容包括语数外名师课堂教学示范、名校长和专家专题报告等。我们通过网上在线课堂实现了两校同时、实时观摩名师示范教学和专家讲座。首先, 在校园网上开设一个专门的窗口“在线课堂”, 并给共同体学校一个进入窗口的账号, 让对方可以直接访问学校的服务器。当教师在“未来教室”上课的时候, 自动录播系统开始同步工作, 对课堂教学进行实录, 而对方学校的教师通过访问校园网上的“在线课堂”窗口则可以同步收看。同样, 在评课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网上视频或QQ直接进行互动研讨。
网上在线课堂和远程教研让我们的教师发展一体化管理步入网络化时代, 它打破了时空的局限, 使得跨校互动交流变得轻而易举。网络教研环境为教师们开辟了一个集学习、工作、交流于一体的平台, 让网络教研真正与教师日常工作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年轻教师, 他们可随时利用平台向校内外名师、学科带头人请教, 又可以随时展示自我。这种新型有效的交流环境, 不仅展现了一种开放互动、多元多向的网上教研新格局, 更节省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辅助资源。网络教研环境成为了“教师发展中心”的主要活动交流平台。
3.职业教育发展心得体会 篇三
一、大力发展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视察职业教育学校,并对加强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从我省情况看,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把人口就业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省和学习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愿望。可以说,发展职业教育,事关“两个率先”,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促进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各级教育部门和职业教育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发展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每一个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提供合适的、有用的教育和培训,努力实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具有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二、坚持在统筹协调中推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期盼相比,还存在结构有待优化、发展不够平衡等问题。办好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坚持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不动摇,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既要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健康发展,又要保证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坚决杜绝因初巾毕业生生源下降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再次滑坡的现象,防止职业教育规模的大起大落。二是统筹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各级教育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我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统筹管理的规定,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学籍管理和职业技能考核及职业资格证书发放等工作,促进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三是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加强巾、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的衔接贯通,逐步扩大高等院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规模。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实施不同的招生、培养、质量评价和学位授予办法,促进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发展。逐步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衔接沟通、层次齐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框架,构建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四是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着力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以职教中心为龙头,整合各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培训资源,形成以城带乡、乡村联结、培训联动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要扩大面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等方式,发展面向农村青年的职业教育。五是统筹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职业院校要拓宽服务领域,加强培训功能,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致富服务。面向全体劳动者广泛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大力开展城镇职工、农村劳动力、退役士兵、“两后”学生、失业人员等各级各类培训,着力提高培训率和培训质量。积极发展和不断完善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逐步建立健全与国民教育体系相融通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努力为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条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承载着新的期待。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全省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一是要着力抓好政策措施落实。近年来,国务院和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职业教育的文件,政策措施更加有力,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依法治教、以法促教,加强执法检查和教育督导,促进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真正发挥引导、激励和保障作用。二是要着力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要求,努力增加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支持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要全面落实职教助学政策,降低职业教育学习成本,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三是要着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是大力建设实训基地、示范专业、示范学校、“双师”队伍,抓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两个关键环节,不断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四是要着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牢固树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理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使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有序衔接,大力推进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突出技能教育,努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五是要着力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特别是要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六是要着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张旗鼓地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和表彰职业教育先进典型,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关心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江苏省职业学校公民教育项目活动展示会”在宁召开
“我们发现的问题是……”“我们寻找到的政策依据是……”“我们采取的行动是……”“我们的建议解决方案是……”,一位位朝气蓬勃的职校学生在讲台上对着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侃侃而谈;“居民小区中的废品回收问题”“城南老小区沿街商户外来务工人员如厕困难问题”“学校门口交通管理混乱影响学生出行安全问题”……一个个关乎社会民生的现实问题在同学们的实践行动中条分缕析,这就是2009年10月28日在南京市金陵职业教育中心校举行的“江苏省职业学校公民教育项目活动展示会”的活动现场。展示会由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主办,是“江苏省公民教育国际论坛”活动的一部分。美国公民教育中心代表团一行12人,与来自教育部、各省市、江苏名各地市职教系统代表近200人一起参加了此次观摩。
江苏省职业学枝公民教育项目活动自2007年6月起,在全省40多所学校23000多名学生中展开,两年多来,进行了大量富有实效的工作,南京是其中成效最为显著的地区。南京市职业教育和教学研究室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南京市12所骨干职业学校为试点学校,形成了200余名教师、10000多名学生共同参与的公民教育行动团队,相继开展了学生公民意识问卷调查、教师培训、专家研讨、现场观摩、配套用书的开发、网站建设等系列活动,切实推动了公民教育项目的深入开展,有效培养了职业学校学生参政议政的公民意识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与会代表观摩了南京4所职业学校公民教育项目的听证活动,参观了南京12所职业学校公民教育的成果展板,宾主双方对如何进一步增强国际交流,推动江苏省职业学校公民教育活动的继续开展进行了友好磋商,迭成了系列交流、培训项目的合作意向。本次展示活动将成为江苏省职业学校公民教育项目扩大影响、提升品位、增强实效的新的起点。
4.职业发展心得体会 篇四
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已经结束,对于大
一、大二的学弟学妹来说这门课也就是听听就算了,而对于我们处于人生抉择十字路口的人来说,这门课是很有意义的。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大学、社会对我来说都是很陌生的,感觉一切都是新鲜的,我们要用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这些新的事物。老师让我们做职业生涯规划,感觉很没意思,觉得它们距离自己很遥远,一个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能做出什么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还不是很了解,对自己的能力还没有一个定位,那时候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大程度上都是空想出来的。而通过三年的学习我认识到我认识到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大学的前两年只顾着去追求以前没有见识过的东西,把自己的本职工作放在了后边,由于没一心投入学习,空闲的时间就显得很多余,让我们感觉大学生活除了孤独,就是对大量课余时间无法利用的茫然。我们整天迷茫着,没有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甚至没有正确的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专业。而经过职业发展教育课的学习,在老师的讲解和指引下,以及自己的思想不断的成熟,我开始慢慢地拨开眼前的团团迷雾,掺望自己的未来,开始重新认识自我和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甚至也开始构画自己未来的职业蓝图。我想在职业生涯中我的收获和体会是颇多的,如果一开始就有了现在的心得,就不会荒废那么多的时间去体味大学的孤独,面临考研和就业的抉择,我们就不会手足无措,就不会对未来充满畏惧。
通过学习我知道职业生涯的阶段分为四个时期:职业准备期:职业准备期是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职业意向后,从事职业的 心理,知识,技能的准备以及等待就业机会。每个择业者都有选择一份理想职业的愿望与要 求,准备充分的就能够很快地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顺利地进入职业角色;职业选择期: 这是实际选择职业的时期, 也是由潜在的劳动者变为现实劳动者的关键时期。职业选择不仅 仅是个人挑选职业的过程,也是社会挑选劳动者的过程,只有个人与社会成功结合,相互认 可,职业选择才会成功。职业适应期:择业者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存在一个适应过程,要 完成从一个择业者到一个职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要尽快适应新的角色,新的工作环境,工 作方式,人际关系等。职业稳定期:这一时期,个人的职业活动能力处于最旺盛时期,是 创造业绩,成就事业的黄金时期。当然职业稳定是相对的,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人才流动 加快的今天,就业单位与职业岗位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⑤职业结束期:由于年龄或身体状 况原因,逐渐减弱职业活动能力与职业兴趣,从而结束职业生涯。所以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应在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三个阶段。
面对职业选择,我们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其次,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通常目标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远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标更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最后,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在大二上学期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想一个创业项目,不知道当时有谁去认真的做了,如果都认真做了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最后一学期改题目了,之前的题目大多是大脑一热想出来的,可这次是动真格的了,我们要考虑所有的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来分析项目的可行性了,这次创业规划用了很长时间,最终以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做出了自己的职业定位,我是学习测控技术与仪器的,我爱检测,因为可以把未知的东西给检测出来,我爱自然,我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用在自己的爱好上,去检测环境污染,用心美化生活环境。
我们要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还要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职业锚合理客观地对职业做出选择。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都要快速适应。俗话说“机会只留给又准备的人”,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努力的做职业准备,一定会使自己在理想的职业中施展自己的抱负,并抱着这样的理想在大学的学习中不断鞭策自己。
5.国家教育发展心得体会 篇五
通过学习“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应该首先要具备的,教师在启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其自身的人格形象也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施加着影响,强调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也是教育事业整体发展中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核心主要是提高和完善国民的全面素质、专业水准和适应社会能力。纲要提出的以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为特点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方针,适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社会在于跳出“小教育”开创“大教育”,由学校教育拓展为全国全民的教育,并在教育结构、机制方面进行相应调整和转变,才能使实现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落在实处。结合学习纲要,对我校的百万市民进校园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重视,这一活动正是执行了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目标。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在纲要里提到“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现在高校招聘教师,入门级学历的门槛是博士,外加职称:副教授、教授。我们艺术类学校,很多教师毕业就留校任教,尽管有的人已经有研究生学历,可是出大学门就进校门,很少或者从没在舞台上演出过,本身就没有舞台经验,却“纸上谈兵”,凭想象教授学习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舞台上如何如何,可以想象培养学生很难适应工作,怎能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这我联想到咱们学校,原来对聘庞龙、张晓梅当教授,还真的有些看法,认为他们自己都没上过学,还来教大学生?但通过看几次他们辅导学生时的状态,因为他们在舞台上有丰富表演能力,把自己的经验,和舞台上需要的东西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其他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表演专业必须的技能。一个好的老师,不仅仅需要丰富的学识,更需要实际的工作经验(或者专业的科研经历)来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这样学生在学校里面就可以对将要有所了解,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工作,缩短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磨合期。
6.高职教育发展的心得体会 篇六
——以设计类专业为例 高职教育之于今日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很多教育内容及教育体制并没有紧跟时代的潮流,或者说可能还需要推敲,还需要融入社会,让高职教育在教育体制中起到更加稳固的作用。
下面我结合设计类专业,浅谈一下高职设计专业发展的心得体会,在设计界大家都会经常提到包豪斯三个字,包豪斯不是人,不是物件,而是一所学校,正是包豪斯拥有一套现代教育的方法,一套系统和一套特有的设计理念,才有了设计专业教学参照的标准,在现实社会中,包豪斯具有两层意义,一层是具体的学校的意义,一个具有更大的意义,它是现代设计教育一个成功的实验,换句话说,它就是现代的高职教育,但是这个实验随着战乱及各方面影响并没有完成,但是它直接影响了两所学校,也就是具有现代设计教育延续的两所学校,它直接影响了哈弗大学设计学院与乌尔姆艺术学院,也正是哈弗大学设计学院的继承与发展,使得美国整个设计界处于翘楚阶段,而这样的教育教学体制也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甚至于全世界很多国家的设计学院。
包豪斯是由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现代建筑的奠基人沃尔特·格罗佩斯建立的,他基本上把学院从一个子虚乌有的空洞观念变成一个坚实的设计教育基地,成为欧洲现代设计思想的交会中心,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发源地。包豪斯是现代主义设计的一个重要缩影。它经历过三任校长,形成了三个非常不同的发展阶段:格罗佩斯的理想主义,迈耶的共产主义,米斯的实用主义。把三个阶段贯穿起来,包豪斯因而兼而具有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浪漫和乌托邦精神、共产主义政治目标、建筑设计的实用主义方向和严谨的工作方法特征,也造成了包豪斯的精神内容的丰富。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设计学院都没有、也不可能具有的高度文化特征。带有强烈的、鲜明的时代烙印。
从长远的思想影响来看,包豪斯不仅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观念基础,同时也建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欧洲体系原则。它把以观念为中心的设计体系,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体系比较完整的奠定起来。间接的来看包豪斯,它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影响其实更加深刻,无论是伦敦还是东京,从纽约到布宜艾利斯,世界现代设计的教育体系无处不存在着包豪斯的痕迹和影响,基础课的安排,理论课的比例,强调学生在工厂中动手工作的指导思想,设计学院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这些都是包豪斯的成果。除了艺术专业以外,几乎找不到什么设计教育机构是完全没有包豪斯的影响的。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是超出许多人的想象的。
包豪斯的存在时间虽然短暂,但对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却非常深远。从具体的影响来说,它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的结构基础,目前世界上各个设计教育单位,乃至艺术教育院校通行的“基础课”,就是包豪斯首创的。这个基础课结构,把对平面和立体机构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三方面独立起来,使视觉教育第一次比较牢固的奠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包豪斯同时还开始了采用现代材料的,以批量生产为目的的、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工业产品设计教育,奠定了现代主义的工业产品设计的基本面貌,迄今依然对工业产品设计有深刻影响。包豪斯对于平面设计的功能化探索和现代主义设计面貌的教育,也依然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一个主要和重要的起源。包豪斯广泛采用工作室体制进行教育,让学生参与动手的制作过程,完全改变以往那种只绘画,不动手制作的陈旧教育方式;同时,包豪斯还开始建立与企业界、工业界的联系,开创了现代设计与工业生产密切联系的第一章。
包豪斯的工作室式的设计教学形式正是我们今天提倡的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模式,我们今天虽然在提倡和应用这些,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教师的个人素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部门的支撑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很好的把这一模式运行起来,没有形成包豪斯时代的辉煌景象,回顾历史教育,并不是落后的一种表现,而是应该从历代教学中汲取力量,吸收精华,督促现如今教育体制的成长。
安全技术与环境工程系
7.职业教育发展心得体会 篇七
这次培训活动,收获很多,体会颇丰。今后笔者会进一步整理思考自己这次考察培训的观感和收获。在这里,笔者只从大学的功能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并且对大学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冲击与改变,谈一些肤浅的感受、认识和思考。
一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界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如IT、互联网等)、教育全球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等现象对高等教育的冲击,各大学都在未雨绸缪,制定各种战略规划,并且以不同的方式适应和应对这些新的挑战。
首先,知识的数字化和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IT和互联网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已经处在知识和信息的包围之中。大学的知识权威已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现在,人们不一定到大学学习,就可以获得知识。人们通过IT和互联网,还可以从知识产业和创意产业等许多其他地方获取知识。这不仅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形成了革命性冲击,而且开始有人怀疑大学教育的实际效能,即大学传递的知识是否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
就大学外部而言,人们即使不到大学,也可以获得知识;在大学内部,传统的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式也已经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互动过程。教师从学习的组织者开始向学习伙伴的角色转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无论是墨尔本大学,还是悉尼大学,都在改造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室空间结构,力图构建师生互动、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网状空间方式,以适应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学习进程。再如,麦考瑞大学正在策划建设可以由机器人查阅图书的新型图书,进一步方便学生自学与合作学习。
既然学习可以在大学之外获得,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获得,那么大学就应该把这种学习方式整合在高等教育之内,进一步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学习效能。例如,墨尔本大学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新的要求,即通过社会参与和合作学习,在促进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和社会领导力。该学校设立了“学生参与和领导力项目”(The Melbourne Experience:Student engagement&leadership programs),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学习,加强与社区和公民社会的联系。
澳大利亚各个大学,都关注学生的国际经验。学校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知识转移,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学会交流和获取实践性知识;提倡学生走向国际,增加国际性学习的经验,树立多元文化观念,做所谓“全球积极公民”。例如,新南威尔士大学提出的教育理念或口号是:“全球教育+全球联网=全球机遇”,可见他们对国际化的重视。
其次,冷战结束之后,经济全球化使整个世界的人员跨国流动成为一种常态。教育资源尤其是学术人才的国际流通和留学生数量的激增,不仅使大学师资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而且使各个国家的大学变成文化多样性的展示场地或空间,多元文化成为一流大学的常态。澳大利亚大学都非常关注他们的国际排名,其背后的动力就在于国际竞争以及教育资源与市场分额的争夺。
——大学的国际化最明显地表现在留学国外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在近几十年,到其他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有250万人在其他国家留学,这其中主要接受国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主要集中在讲英语的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而主要生源输出国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大学的国际化也表现在教师队伍国际间的流动明显加速。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学生到发达国家攻读学位,这就使许多人选择留在这些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的研究条件非常优越,另一方面也是考虑薪水和生活的因素。实际上,不仅发展中国家的大学面临人才流失的挑战,甚至连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也面临美国等国家的人才竞争。为了应对这种变化,他们也在采取一系列政策,吸引澳大利亚籍在北美获得博士学位且颇有成就的学者回国工作。
——年轻一代的学者,特别是有成就的学者,更愿意采取灵活和弹性的方式工作。他们不愿在一所大学工作一生,而是希望增加多样的国际化经历。有些学者采取半年固定在一所大学工作,另外半年到国际上其他大学进行研究和教学的工作模式;有的采取每一、两年就更换工作,在不同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流动。
——大学的国际化也表现在教学资源的跨国流动和传播,人们几乎可以同时共享同样的课程理念、教材、案例、教学方法。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是容易理解的,因为现在的远程教育和远程学术研讨活动,可以通过先进的网络视频加以实现;另外目前中国许多大学在直接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或把西方教材作为补充参考教材;许多人都在尝试双语教学,并且大胆尝试国外的教学方法。
第三,高质量教育的期待和大众对教育公平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学生数量的激增,使大学从过去精英教育的象牙塔变成了公众普遍需求的公共服务产品。一方面是社会对大学有卓越学术研究和教育的期待,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青年涌入大学。近年来,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3%,实际上,澳大利亚同样是在最近几十年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跨越,1956年,澳大利亚只有34,406名在校大学生,可是到2006年数量已经达到984,146人。
这几年,国内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关注率明显增高,对大学事务的评价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在澳大利亚也存在。原因就在于,过去只有少数人读大学,大家对大学校园内的事情不怎么关心。可是,现在多数家庭都有子女在大学读书,学生读书是否“物有所值”就成为普通公众的话题。过去少数精英读大学,找到好的工作岗位没有问题;可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如何满足这些学子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需要,就成为一种新的压力。因此,除少数一流大学之外,其他大学不得不考虑向更具有职业定向的培养方式发展。譬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等大学仍然坚持宽口径、综合化人才培养模式,甚至墨尔本大学进一步把近100个本科生专业归并为人文、科学、生命科学、工程、商业和音乐六个学位,以便进行通识教育和跨学科教育,发展通用和跨学科的技能(generic and interdisciplinary skill),而把学术和职业发展方向的教育延后到研究生阶段解决。但是,澳大利亚的其他大学大都已趋向于比较职业化的培养。
另外,学生数量的增加显然符合教育公平的理念,而且无疑也能够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但是,却使学校追求卓越的目标受到一定限制,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于较高的学术标准的要求,而且社会也不需要这么多纯粹以学术研究见长的人。各个大学都面临这种矛盾需求的压力。
第四,大学的组织方式也在通过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变革的冲击。西方大学有自治的传统,一直标榜学术自由。现在,科学研究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这引起公众对大学使用资金是否有效率的担忧,政府也因大额拨款而逐渐加强了对大学的监管。这就是说,公众对大学的运行及教育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大,从而也引起政府对大学的监管和政策引导。譬如,教育质量一直是西方大学内部的事情,外部的影响也只是该大学的社会声誉问题。可是,澳大利亚政府最近相继成立了澳大利亚大学质量保障局(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和澳大利亚国家教学委员会(The Australian Council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加强对大学教学质量的规范、指导和管理。
另外,由于知识形态的改变,即社会不仅需要大学提供纯粹理论性的知识,而且更多地需要与实际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性知识和本土性知识,因此,大学越来越多地聘请公司、银行、企业等方面的专家来学校从事教学活动。大学逐渐渗透进许多企业文化,甚至有些校长公开让教职员工接受一些企业精神,以提高大学的效率。行业和大学之间的鸿沟正在被填平或双方正在编织更加密切的互动关系。
教师队伍流动性的增加,灵活的聘用制度就应运而生了。悉尼大学新任校长斯宾塞就认为,可以让有些学者四个月在悉尼工作,而其余的时间可以到世界任何地方工作。
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学费的提升,都强化了学生的维权意识。学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权益是否得到实现,自己交的高额学费是否物有所值。因此,澳大利亚的大学现在都接受甚至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如许多大学的学术委员会都有学生代表(一般是本科生1个名额,研究生1个名额)参与,而且他们与其他学术委员具有同样的权利。
最后,知识传播方式的改变,使大学的功能也发生变化。各个大学都无一例外地提出社会参与、全球联系以及通过知识转移服务社会的大学新功能。希望通过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实现双赢,并且通过互动激发知识的新发展,带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好处。
墨尔本大学提出大学的核心功能或活动,已经从原有的教学、科研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er)作为第三功能。该大学不仅增设了“知识转移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办公室”(这个办公室的功能是宣传知识转移,联系和发展伙伴关系,向媒体发布知识转移的消息),甚至在教师晋级和提薪时,也从传统的考核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状态,增加了与社区、社会和国际的联系以及参与知识转移的第三项指标。知识转移的动机是:分享新思想、新观念,从而促进社会变化和技术发明;与非赢利组织合作,参与公共讨论和政策研究咨询;出售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付诸于实践。学校认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对社会的责任,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创造价值的机会。墨尔本大学还新设立了“校长知识转移奖”:每年推选4位优秀奖,每人给予5,000澳元的奖励;每年设10个知识转移项目,5个访问学者项目,每项都是资助10,000澳元。评选条件如下:必须是知识领域的转移和社会服务,这种参与及知识转移反过来对教学有益处,对大学和合作伙伴都有益处,而且应该是长期、稳定、密切、持续的合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悉尼大学也成立了科研成果市场化研究所(Sydnovate),聘任一位以色列企业家作为主管。建立这个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以知识、专利和咨询服务参与社会,为研究者和企业、研究成果和社会需求之间牵线搭桥,改善社会的经济表现、经济效二高率、健康和福利,参与公共争论,扩大学生的专业实践领域,为政府制订政策提供研究性咨询,提升文化生活。显然,这类似于我们提出的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
在当代社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与社会有着各种联系且拥有多重目标的复杂组织,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当代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也许,这些功能在大学一产生就都以或明或显的方式存在了。但是,对这些功能的认识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楚的。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大学功能的演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只关注教学;第二阶段关注教学与科学研究;第三阶段,才认识到大学应该同时具备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这些发展阶段,基本上与大学功能突现的历史相重合。
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大学的初创时期,这个阶段以意大利、法国、英国为代表,从中世纪修道院的基础上开始出现现代大学的雏形,由于最初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牧师,因此该阶段的大学主要的任务是进行教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特征。在这个阶段,学校主要的学科是神学、哲学,尽管也出现了某些应用性的学科,如法学和医学,但这个时候的大学主要任务是培养牧师和神学家。像澳大利亚这样的殖民地国家,基本上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历程。譬如,建立最早的悉尼大学和墨尔本大学,开始都是从哲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开始的。像澳大利亚的大学副校长(DVC)兼教务长(Provost)一职,权力比较大,所有学院(faculties)的院长都要对他负责,向他汇报。我感觉,这显然是从以教学为单一功能的第一阶段延续下来的,但这的确保证了教学的中心地位。这种组织架构仍然值得我们参考。
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以洪堡塑造的德国大学为代表,在这个阶段,大学把科学研究的功能与教学或人才培养的功能结合起来,建设了最早的研究型大学的雏形。其中,历史学家兰克所开设的研究课,不仅把历史提升到“科学水平”,而且成为全世界大学仿效的榜样。从此之后,大学不仅具有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功能,而且学科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许多新兴学科应运而生,如电学、光学、工学、经济、金融、工商管理,等等。由此,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惟有具有科学研究传统的大学,才能培养出适应工业时代的具备现代科学知识的精英人才来。
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以美国的大学为代表,其显著特征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增加了服务社会的功能。大学与政府、当地社区、非政府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入。这样一来,使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社会的需要结合了起来,大学就具有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个功能。大学通过服务社会来寻找动力,社会也需要大学的服务而获得智力支撑。在这个阶段,大学如果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就没有办法找到研究的领域和问题,因而其学术研究就无从谈起;如果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那么人才培养也就不符合社会的需要。只有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大学才能做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来,从而达到引领社会发展的目的。
既然当代大学已经成为一种拥有多重目标的复杂组织,所以只有有效地整合这些目标,才能有效地发挥大学的功能。从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的功能逻辑与其历史发展的逻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大学的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实际上一直存在于大学发展的全过程,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功能的方式并不一样。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功能,是大学存在合法性的基础,是大学永不腿色的底色。随着新的功能的显现,人才培养的功能并不是被削弱了,而是以不同的形式而得到加强了。譬如,科学研究功能走向前台之后,必须具有科学创新的教学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社会服务功能凸现之后,只有加入服务社会的过程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科学研究是大学为保持人才培养的先进性所要求的条件,本身却逐渐成为大学的一个主要功能,而且一旦科学研究的功能凸显,那么其研究水三平也就深深地影响其人才培养的水平和影响力,同时大大提升了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服务社会本来就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培养人才本身就是服务社会的基本要求,科学研究的成果最后必定也能够惠及社会。这个功能的凸现,使服务社会成为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既拓展了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广度,也加深了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深度,强化了大学与社会的内在联系。
另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大学实际上扮演了这个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并且也深受这个进程的影响。在当前,国际化已经成为提升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品质和影响的重要途径和要素。大学学者国际流动和留学生的跨国流动不仅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而且也培育了可以自如地进行跨文化工作的人才,进而通过对各种差异文化的理性分析和把握,使大学成为各种文化冲撞的实验室,由此扮演了国际文化交流的推进器、文化冲突的减压器和文化融合的加速器。在文化冲突、选择、整合和创新的过程中,大学扮演的文化引领者的服务社会功能和文化使命越来越明显了。
三
社会变化和时代发展的新特征,给大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也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
首先,大学的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将可能变得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因此,传统的象牙塔式纯学院派的大学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而能够多元整合公共资源和各种人力资源的大学将成为优胜者。大学的自治传统会受到公众和公共领域的评判和监督,大学与政府、社区、企业的互动将越来越频繁而深入。
其次,大学依法办学的传统依然是高等教育有序和平稳发展的保障,因此法制化仍然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之基:澳大利亚的大学的建立,政府的拨款,大学的组织架构,都是依照一定的法案实施的。大学的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无论如何变化,都会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或通过修正法案来突破原有的限制。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再次,大学的教与学方式将可能变得更加多样而富有挑战性,因此,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将演变成为教师、学生、社会各业有专长的人士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交流,学生的学习空间将大大改变和拓宽。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反思,因为与西方讲英语国家的大学相比,往往仍然有灌输的传统或习惯。我们在授课时,往往全面而细致地讲解,而且往往把答案给学生阐释清楚,生怕任何学生不能理解每一个细节。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系统、全面,可是这也无意中剥夺了学生自己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学习的机会和动力。悉尼大学校长说,过去告诉学生答案并且将其讲清楚的教授是好教师,而现在决不告诉学生答案的教授才是好教师。
然后,大学发挥功能的方式将可能变得更直接介入或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因此,传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功能将日益与社会服务的功能内在地联结在一起。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社会参与和服务、理论研究与实践性探索之间的界限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由于这个进程实际上从美国开始而且以其为典型,所以,澳大利亚大学同样以美国为主要的学习和参照对象。悉尼大学采取措施从美国吸引人才,而墨尔本大学的所谓“墨尔本模式”也是以美国的理念为基础而设计的,而且他们都毫不掩饰这一点,甚至以此为荣。这让我们想起,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学者都到德国留学,且以此为荣。
8.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八
作为一名农业战线的基层教师,我虽然有了一些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但既不够系统也不够丰富。通过各位专家教授深入浅出的讲授,让我感觉豁然开朗,许多问题从理论上找到了依据,对原来在工作实践中觉得不好解决的棘手问题找到了切入点,受益颇丰。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处长纪绍勤、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德海、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农村教育处处长刘杰、六合神州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朱安妮、“任我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一等几位专家的授课,让我们站在了更高的台阶上重新地认识、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也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看待我们的工作,看待我们的缺点和不足。
总的来说,这次培训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现场教学以及所见所闻,各位专家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授课解惑,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书本知识与具体工作相结合的锻炼机会。感谢农业部干部管理学院给了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锻炼的机会。今后,我将尽自己所能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去,力争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
9.职业发展教育学习体会 篇九
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学习体会
摘要:通过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学习,我明白了职业定位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摆正自己的职业心理,明白了自信心在求职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白了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选择有利于发挥自身特长、发挥专业优势的岗位能让自己更接近成功,明白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职业发展 大学生 就业 体会
大三快要结束了,我也已经上了几个学期的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的课了。经过老师的教育和指导,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以及以后的路怎么走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深刻剖析了当前的就业形势,对我们以后的职业发展给出了意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真是受益匪浅。下面说一说自己的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学习体会。
通过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学习,我明白了职业定位的重要性。与国外的学生相比,国内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往往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国外有些初中、高中,就已经开展了职业教育,由专门的职业咨询师为学生制订职业规划,为他们踏入社会做前期准备。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还不多,学生对于社会缺乏认识,对于外界的情况了解得比较少,这就造成他们一下子进入社会后,极其不适应。职业定位的意义在于使我们树立明确的目标与理想,运用科学的方法,切实可行的措施,发挥个人的专长,开发自己的潜能,清除职业生涯发展障碍,获得事业的成功。
作为一个大学生,对职业认识不强是客观存在的大问题。对职业的是认知不够,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不能从自我认识出发,不能从兴趣、价值观、能力等方面深入分析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不足。或许,再考大学的时候,很多人能明确的认识到自己喜欢什么、知道将来选取那个专业。但这并不意味着随着高考压力解除,接触到不同于高中被动式学习的环境,每个人都能够明确的知道将来自己要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很多学生要么对学习感到很茫然,要么就跟风的去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最终直到毕业的那一天,才认识到大学四年的时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也将导致择业的时候,不清楚职业的具体要求,对选择的职业不喜欢从而跳槽,或者没有获得所择职业要求的能力,在升迁的路途中并不顺利。所以,有一个简单但清晰的就业定位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学习,我学会了如何摆正自己的职业心理。大学生们又面临人生旅途的重大转折,每个人在兴奋、欣喜、激动的同时,又会产生几分不安、疑惑和忧虑,既有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面对“一门进,多门出”产生的危机感,也有了面临“买方
市场”严格挑选的紧迫感,其中也伴随着为现代化建设发奋成才的责任感。如何有效地“揉和”这种种情感,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在市场中找到自我呢?如何处理这些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前,要改变一些单纯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要求大学生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以平常心面对,以保持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持有良好心境,构筑完善情绪情感。排除诸如不满、愤感、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终生职业”的择业、就业观。建立新型就业观,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办法在大学生的心中引起强烈的波动,在不少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消极不良影响,也可以说是种种的心理误区与心理障碍,这对大学生顺利择业是十分不利的。只有主动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才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就业这一人生的重大选择。
通过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学习,我明白了自信心在求职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大学生最主要的问题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面对改革的浪潮,看到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是正常的,也是比较普遍的。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等,主要不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比如:在择业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不敢说“行”,总是说,“试试看”,显得很没自信等。所以我们在求职和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在认清自己的前提下,一定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能行,相信自己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相信自己能去的成功!
通过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学习,我明白了怎样探寻成才创业的沃土,把握就业机会。大学生选择理想职业的标准普遍存在三高问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高是要求工作环境好,又有发展前途,最好是弹性坐班的单位。薪水高,就是注重经济收入,追求生活水平高。职位高就是要求社会地位高,最好是国家各大部委、各大公司。在怕苦心理的驱使下,学生们选择职业的面很窄,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学校一宣布某外企招聘人,几个名额能有几百人参加;而一些国家需要但不能满足“三高”的单位求贤若渴却无人问津。这种局面的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大学生求职的失败率和困难,有些同学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就是死守“三高”标准的结果。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尽管苦一些、累一些、条件差一些,但能为大学生成才和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与充分的机会。一是那里缺乏人才,大学生容易脱颖而出;二是那里的领导更重视人才,这是成才创业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三是艰苦的环境磨练人,催人奋进,促人成才。所以,目光向下,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和岗位上去,谁最先觉悟到这一点,最先迈出关键性的第一步,谁就能更快地成长起来。
通过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学习,我明白了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选择有利于发挥自身特长、发挥专业优势的岗位能让自己更接近成功。
在职业选择中首先要弄清:自己究竟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职业,自身具备什么样的职业技能,同时,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因为如果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工作热情,积极的敬业态度,自觉的精力投人,无限的工作乐趣,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干,实现自身的理想价值。当然,社会需要大学生的知识是复合型的、能力是全面型的、素质是综合型的,大学生只有练?“内功”、“充足电”,才会有更广泛的择业范围,更多的择业机会。因此,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是职业选择的基础。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主要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所以不要看见别人追求某种职业,自己便不加分析地跟着去做。即使一个与自己兴趣相合,又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作机会来到时,也应该认真考虑是否有利于发挥自己专业的优势,胜任条件具备与否,免得就业后因能力不及而导致自信心的动摇。当然,我们不要求完全专业对口,但真正需要改行时,慎重考虑则是必须的。盲目改行虽一时可能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但其不利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谋职时除要考虑专业对口外,还需考虑爱好、性格、能力等各种因素。
通过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学习,我明白了在大方向上我们要以服务祖国、服务人民为择业前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大量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尤其是在迈向现代化的今天,任何一种追求如果仅是单一个体的自我追求,而不能凝聚成为社会、民族共同追求的精神动力,那么,其个体追求的成功必定是无望的。大学生选择职业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将国家需要内化为个体需要,以大局为己任,选择最能贡献自己力量的岗位。
通过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学习,我明白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和未来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的创造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使一个民族常胜不衰的首要条件。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就不用再多说了。那么我们要怎样变得更有创新能力呢?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培
养的。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经过学习和训练会使创造力获得迅速提高,创造潜能得到有效开发。这对于我们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创新水平、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极为有益。
通过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学习,我学会了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我要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保持好奇心,我要时时提醒自己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怀疑态度,不要认为被人验证过的都是真理。对课本我们不要总认为是专家教授们写的,不可能有误。专家教授们专业知识渊博精深,我们是应该认真地学习。但是,事物在不断地变化,有些知识现在适用,将来不一定适用。我会努力让自己保持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有追求创新的欲望。如果没有强烈的追求创新欲望,那么无论怎样谦虚和好学,最终都是模仿或抄袭,只能在前人划定的圈子里周旋。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冒险精神。创造实质上是一种冒险,因为否定人们习惯了的旧思想可能会遭致公众的反对。这种冒险不是那些危及生命和肢体安全的冒险,而是一种合理性冒险。我们要敢于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创新,敢于冒着这险。大多数人都不会成为伟人,但我们至少要最大程度地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10.教育发展方式大讨论心得体会 篇十
教育事业要科学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之根本。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也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
师德师风直接影响教育形象,关系受教育者健康成长。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1、更新观念、努力适应现代教育发展。
传统意义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为师者业务职能的概括,今天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从“传道”者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参与人。
2、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职业是在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
教师献身教育是一种精神境界,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
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正是有了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才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作奉献,
3、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任何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
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
5、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在当今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
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广泛学识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教师的外表举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教师的人格和道德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
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基础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青少年,我们是引路人。
11.数说职业教育发展 篇十一
2013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36万所,年招生1016.72万人,在校生2933.83万人。其中,中职1.23万所,在校生1960.19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4.48%;高职1321所,在校生973.64万人,占高等教育的39.45%。
2053亿元
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投入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共计2053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4.45倍,年增长28.3%;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58亿元,比2006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54.8%。
500亿元
近年来,中央财政投入500亿元,实施了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等,支持建设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8000万名
“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累计输送8000万名毕业生。
95%以上
12.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十二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是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来自思想认识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愈深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愈自觉愈坚定。
首先, 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得出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 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其次, 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内涵丰富,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这一科学体系中, 第一要义是发展, 以人为本是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 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升华, 从统筹协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 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再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党坚持发展的信念一以贯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再次, 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与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求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 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它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 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 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它坚持以人为本, 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 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只有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 才能把握贯穿在科学发展观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掌握其精神实质, 从根本上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在加强学习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科学发展, 重在发展, 贵在科学。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就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求发展, 按客观规律办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 而且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面对新情况新问题, 学习的任务更加繁重, 掌握新知识、提高新能力的任务更加繁重。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增长才干, 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 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 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业务素质, 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职业教育发展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06-19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09-10
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11-17
职业发展教育活动主题06-27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07-24
中国梦与职业教育发展10-13
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10-14
国务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07-09
武汉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调查报告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