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地理教学方法刍议论文(20篇)
1.学前教育地理教学方法刍议论文 篇一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
彭兰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乃至高效性尤其显得急切和迫切。“有效课堂教学”就其内涵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以下是本人在提高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上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有效备课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第一备学生。
“备学生”首先要教师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来设计课前的预习提纲、课堂中的探究题、课后的巩固题等,并且充分考虑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备教材。
“备教材”就是让教师钻研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考动态,教科书以及有关的教学参考书,从而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好新课标的教学。
第三备教法、备学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考虑教学的思想性,基础性,启发性,活跃而又充实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二、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也就是明确在课堂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主体而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在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时,不是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能否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开展自主性学习。
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给学生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一些活动实践的余地,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1、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强大原动力。学生的兴趣十分重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关键。
2、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我们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地理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
3、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
4、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评价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课堂上的评价性语言是地理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及其他评价主体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地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三、有针对性的课后巩固练习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
“再好的教学如果不落实到学生身上,都是无效教学。”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因材施教。我们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要做到难易适度,既具有一定挑战性,又确保大多数学生能成功完成,即至少让80%—90%的学生能正确完成。
同时,课外作业的布置要适当,尤其是任课教师之间要搞好协调。
四、课后反思是实现由优质教学向有效教学转变的保证。
课后反思,积累经验,促使进步。课堂教学反思是一个深层次认识过程,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每一位教师课后要善于反思,要经常与学生、同伴、教研人员探讨、交流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2.学前教育地理教学方法刍议论文 篇二
一、地理学科对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保护地球, 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不但是保护自己的家园, 更是道德与科学的意识。它渗入了各个领域和学科, 它与爱国教育、奉献精神、公益劳动教育等各种素质教育相关。要重点培养环境意识,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人类消耗环境资源的速度过快, 大量的物种濒临灭绝, 人口不断增长, 无形中资源产生枯竭状态。而对于这样的环境问题, 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进行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教育。教育人员要勇于承担这一责任, 将教育与现状相互结合, 妥善地将环境教育灌输到青少年的意识中去, 使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念、科学的环境道德观和爱护环境问题的良好习惯, 为地球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是其课程本身的要求, 而不是地理学科的扩展, 使学生能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认识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构建和谐的生活方式。学生要提高素质, 学习现代教育理念, 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和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建设的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养成实践创新的能力, 对持续发展中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地理课程目标中指出对自然环境与法律观念的责任感, 要使学生初步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对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环境教育是帮助人们建立环境保护观念, 促进人们认知和关心环境问题, 学习环保常识中两者都有着共同的目的。因此, 在地理课上渗透环境教育能完美的完成对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高中地理渗透教育的可行性
地理和环境科学这两门学科都是将人和土地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 彼此有许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地理学者是探究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高中地理课是目前所有教材里最突出人和自然的关系, 其构建了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这条线。地理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其基本知识原理, 学会地理的基本技能, 培养思维能力, 学习探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建立科学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高中地理的学习内容是环境教育渗透的一个开端, 更是树立了环境教育在地理上的重要程度。因此, 高中地理在渗透环境教育的程度上有着切实的可行性。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 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
地理课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方式, 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 所以地理老师要完全地掌握地理教材的学识, 这样才能在课上更好地传授环境知识, 努力让上课内容变得有说服力和趣味性, 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完成教学目标。因此, 可以在课上看一些相关环境问题的视频短片, 让学生充分了解目前生态环境的严重性。结合现实中常见问题, 使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 并让学生自主思考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老师要学会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增强学生的科学环境观, 让环境教育可以在课堂中充分渗透进来。
(二)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地球是唯一的, 我们要把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内外, 老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环境实践活动, 让学生具有环境资源节约意识, 节约用水、使用环保纸袋和节约粮食等勤俭环保行为。要施展环境资源的爱护和净化功能,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自然, 了解环境破坏后带来的恶劣后果, 将环境与个人结合起来, 形成人人环保的氛围, 让学生能永久地进行环保, 并在大量的实践中提高素质。能够主动去引导周围的人群, 为他们诉说清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授环境保护知识, 一起去保护我们的健康家园, 让环境保护深入社会。
(三) 开设校本课程, 展开乡土教学来推动环境教育
校本课程是所有学校独有的教学资源, 它的开发将对环境教育渗透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地理教学中, 每个学校都有着独特的课程资源与地理资源, 存在大量的能够开展环境教育的题材。用校本课程可以用家乡做样本, 让学生心中形成对家乡的保护意识, 从而对环境做好保护措施。
实施环境教育一定要全面思考, 从自我做起, 从自己家乡的环境保护着手, 老师在教授中要结合当地特点, 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让学生切实观察到环境破坏的严重性, 增强自我的忧虑意识, 在爱护家乡的环境中不断扩展, 让环境保护意识全球化。
四、总结
如今, 环境问题愈加严重, 且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对环境教育有着显著的优势性, 在环境教育上承担着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地位, 地理老师要着重渗透环境教育, 加强学生环境保护素质, 让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楚红, 吴涧鑫.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评价分析[J].学园·教育科研, 2012 (21) .
[2]栾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11.
[3]蔡鹏.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文理导航 (下旬) , 2011 (6) .
3.学前教育地理教学方法刍议论文 篇三
关键词:人文教育;高中地理;融合策略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但就我国社会的人文精神及其价值现状来看,其中存在严重的缺失问题。归根究底在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使得国内民众受各国思潮影响,造成价值观动摇、道德缺失等,进而引发巨大的矛盾冲突,并导致人们逐渐形成金钱或物质至上的错误价值观。因此,基于这种情况,各界学者普遍指出在教育教学阶段,要加强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文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难发现,当前人地关系非常紧张,自然环境更是遭到严重破坏,还有各种资源短缺等问题屡见不鲜,以至于人类社会发展受到阻碍。同时也表明人文精神缺失,是制约社会发展等的主要原因。因此,人地关系的合理管理,人文精神及其素质的培养,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要想提高人文素质,就需要从学生阶段着手。地理知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地理教师既要重视地理教学,又要积极渗透人文教育,引导学生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进而自觉自主地爱护、保护环境,并通过人文精神引导,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充分提高其整体素质。同时人文精神作用的发挥,可以促进社会、人地的和谐发展。另外,引导学生构建人文精神,可以加深其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地理应用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策略
1.激发兴趣,增强科学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观察力的培养。比如,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教学中,可设置如下情节:二战前德国人向本部上报盟军登录的消息,然而本部并未给出指示,盟军最终顺利登录,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通过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参与讨论,不但可以培养其探究精神,更能增强其创造性意识与思维。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产生疑问才能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推动科学发展。由此可见,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如海地扩张说、大陆漂移说等,均是建立在质疑基础之上,再结合具体海底岩石和陆地形状所创立的,就以其中的“大陆漂移说”来说,它的创立是维格根据海岸线吻合现象提出的。总之,要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与激发,可通过强化逆向思维,积极训练其求异思维,组织实践活动等,使学生恍然大悟,踊跃表述自己的见解。
2.结合实际,培养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实质上就是理论知识的教学,其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对学生毫无吸引力,难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因此,要实现高效地理教学,关键是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更何况当前的地理课程考试,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人文地理综合知识的能力也非常重视。比如,我国的酸雨为什么以硫酸性为主,通过对已学知识的积极分析,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而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硫气体只要与水结合,就会形成硫酸性酸雨。针对这个结论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化,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进行化学实验,从而在实践中证实结论。另外,地理教学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运用正确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并将地理理论转化为能力。总之,人文精神培养必须立足实际,做到实事求是,通过增强其动手实践能力,有效结合理论与实践。同时实践也是学生深刻认识环保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谐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之一。
3.构建科学地域观念
地理最鲜明的特征即地域性,特别是人文地理中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具有非常典型的区域化特点,因此,地理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巨大。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人文地理知识教学,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并树立起多元化、多样性的区域及地域文化意识。世界文化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地域文化均不同,而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域差异。因此,让学生尊重多样化的世界文化,也是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在高中地理人文主义精神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理解和意识到不同区域文化发展的差异及其多样性的重要作用,使其积极构建科学地域观,为提高地理学习效率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自觉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地理课程的教学特征,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走进地理课程,同时还要注意将书本内容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对学生而言学习地理知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未来的生活,并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因此,这就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杜志忠.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融合性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2).
[2]赵仁静.高中地理教学中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基本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06(6).
[3]毛永琼,郝友春.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思考.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4(4).
4.学前教育地理教学方法刍议论文 篇四
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传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也要适当渗透乡土地理教育,既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 者:董瑞霞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王官营中学,河北,唐山,064009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填鸭式教学 潜移默化 白色污染 污染转移
5.初中地理教育的教学总结 篇五
由于报到比较晚,被安排到了另外一家酒店——迈豪国际酒店,酒店非常豪华,感觉一下子把差旅费都赚回来了,我和肇庆四会的一个同行住在一间房,寒暄几句,听得出他对我们深圳的教师还是蛮佩服的,我也仅仅从这字里行间行间寻找一些虚荣的安慰,不管怎样,要抓住这个好的学习机会,洗漱后,带着疲倦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上午坐车来到了珠海市第四中学,首先进行的是交流会的开幕式,在报告厅见到了来自全省各地将近300人的中学地理教师,场面非常壮大,见到了广东地理届大佬周顺彬老师,由于是我研究生的老师,感到格外亲切,还有曾玮老师,张正栋老师,以及各市区的地理教研员,深圳市地理教研员龚湘玲老师,龙岗区地理教研员郭芳英老师,广州萝岗区地理教研员刘媛老师,等等,看到这些地理界的牛人,心情非常激动,也很期待接下来观摩各市区地理教学高手的表演。
6.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刍议 篇六
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实施艺术教育,但普遍与国家制订的方针政策尚有一定距离。
鉴于此,本文试图从艺术教学管理方面展开讨论。
1 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管理存在的理由与目前状况分析
(1)普及面不够广,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除一部分部属高校,如清华、北大、川大等将艺术课程设为必修课外,大多数普通高校将其设为选修课。
有的高校艺术课程开设面较广,结构布局较合理,如重庆大学,按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剧、雕塑、影视七大艺术来设置。
由于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设施的制约,有的高校,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和民办高校,所开设的艺术教育门类较少。
(2)课程设置面不够宽,难以全面提高艺术素质。
目前,大学教学内容较多地受到专业艺术教育的影响,专业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深深地渗透在普通艺术教育中,存在专业艺术院校的教材压缩使用和按专业教学设置课程的情况。
各大高校举办了艺术社团、艺术活动与艺术节以及参加各种艺术表演艺术竞赛,营造了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但内容形式较为单一。
(3)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普及型教材与课程有待加强。
大多数高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美育教育中心等,拥有一定数量的师资队伍,但教师学历、职称层次无法与专业教师队伍相比。
与中小学相比,高校艺术教育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教材差异较大,学校之间、学生个体之间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悬殊,艺术教育的质量评定没有基本底线,教学没有动力和压力。
(4)高校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注重科研,将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其中。
对其他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对艺术教育关注较少,所投入的经费有限,造成教学设备的短缺和设备的落后。
(5)高校师生对艺术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高校师生在认识上,对艺术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人把大学作为专业教育、就业教育机构,而没有认识到在大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其结果反而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就业机会上有所影响。
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艺术抱有较大的兴趣,乐于参加文娱活动,大多数艺术教师对工作抱有热情和责任心,热爱艺术和教育事业。
7.漫画与地理教学刍议 篇七
一、地理漫画的特点
1. 画面简洁, 过目难忘。
地理漫画, 画面简洁明了, 按需简化, 以简单的笔画切中内容的要点, 一目了然, 过目难忘。例如, 在讲授我国气候特征时,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是1月份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方, 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如此繁多的内容和重要的地理界线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漫画“秦岭南北”的柑橘和苹果对话, 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两区域的各自特征, 使学生印象深刻, 过目难忘。
2. 形象生动, 重点突出。
地理漫画在简化时并非任意取舍, 以次代主, 而是重点突出, 特征明显而且栩栩如生。例如, 在讲水资源保护中, 日常生活中的浪费和污染是两大错误行为, 课文便利用“就地取‘材’”的画面, 形象生动的运用夸大手法, 突出表现了44%的河流因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质较差, 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 从而警示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惜水节水, 防治水污染, 综合进行环境保护的观念。
3. 内容精练, 以小显大。
地理漫画往往构思巧小, 以小喻大, 一针见血, 切中时弊, 常可替代大量的语言, 有助于讲练结合, 精讲多练。如讲授“旅游区的建设和保护”一节时, 运用漫画就会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思考, 并能够联系实际和周围个别人的不良行为, 说出应该怎么做, 不应该怎么做, 从而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和引导。
4. 图简意深, 寓理广泛。
如果正确启发诱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 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规范意识, 而且还可以发展其智能。例如, 在讲世界的人口问题时, 插入“苦难的母亲”漫画, 简明扼要, 将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摆在学生面前, 将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提出来, 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他们思考、探索, 既适合中学生生理、心理欲望特征, 又将深刻、广泛的知识内容巧妙地融入画面之中。
二、巧用地理漫画提高教学效果
1. 以新引奇。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自觉性, 教学内容要常教常新。地理教材相对稳定, 而地理学科是不断发展的, 我们要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地理漫画展览广告、警示牌等恰当地充实更新教材内容, 使教材内容有新意, 从而产生新奇的教学效果。如在水资源保护中, 讲到水污染严重, 运用漫画“垂钓者的困惑”, 画面新颖, 寓意深刻, 使学生观图不忘。因而, 在讲授知识过程中引用地理漫画满足学生的求知好奇心理,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2. 以奇牵趣。
心理学认为:惊奇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 可以增加人的兴趣, 并且加深印象。因此, 地理漫画可用奇趣画面, 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漫画“‘小鱼的哀求’中小鱼说‘等我们长大再吃好吗?’小孩子也发出‘等我们长大还有鱼吃吗?’的疑问。, 但捕鱼的大人亦然扛着鱼网和小鱼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画面奇趣, 吸引学生去看去思, 使学生知道了过度捕捞的危害会造成鱼类的枯竭。
3. 以趣启情。
由于漫画的奇趣特点, 老师要借水放船, 因势利导, 讲授知识过程中, 将丰富的感情融入进去, 使学生和老师的思想脉搏合为一体, 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如漫画“小鸟的悲哀”中, 大树被砍掉, 小鸟落到砍树人的大斧头上说‘请把我也带走吧’, 让学生意识到乱砍乱伐不仅会造成动植物资源减少, 而且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发出“我们要保护森林,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呼唤。
4. 以情领思。
漫画的奇趣、启情功效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调动和丰富, 从而引起他们深层次思维活动, 概念性的一般知识就会和现实客观联系起来, 达到意识形态的升华, 使知、情、意三者结合起来。如漫画“熟视无睹”, 让学生知道, 节约用水, 人人有责,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5. 以思育能。
恰当采用地理漫画教学, 特别是在讲述人地关系的有关内容时, 使学生的知、情、意调动起来以后,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使之付诸于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设计, 精心策划, 正确引导, 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决、处理社会中存在的人地关系问题, 提高他们实际操作能力, 从而培养更多、更好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有用人才。
8.高中地理“三学”课堂教学刍议 篇八
一、展示自学成果——用成就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自学一般是安排在课前预习,通过导学案上的知识梳理、问题探究、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课堂操作上,主要通过一些比较直观的图片、数据、问题、现象、习题等检查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展示中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以后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如:地球运动部分,用太阳为什么每天都是东升西落这个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学习和理解。用为什么一年的时间有365天和366天之分这个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球公转周期的学习和地球公转周期在生活中的应用。用天文学上将一年分为夏半年和冬半年,夏半年是从3月21日至9月23日,共186天;冬半年是从9月23日至第二年的3月21日,共179天这个材料检查学生对公转速度的学习和理解。在内外力与地貌部分,课堂上展示各种地貌图片,检查学生对内里作用形成的构造、地貌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的认识和理解等等。
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就课本知识的提问,但又不脱离教材,只要学生认真阅读了教材上的文字和图片都可以很快回答出来,还能用教材知识解释为什么。所以很容易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在这种成功的喜悦之下必然会刺激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上的主动性,让自学成为一种习惯。
二、导学点拨——帮助学生搬开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导学是教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或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明白原来不是自己不会,而是没有联系自己已学过的某个知识或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
如:热力环流中,学生知道地面热,空气会上升,地面冷,空气会下沉,但到空气垂直运动后,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时理解不了。这里,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空气的垂直运动后,各地近地面和高空的空气密度发生什么变化?气压又有何变化?通过空气密度的变化来突破气压的变化,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和接受了。密度变化是关键。因为学生在物理学科上已经学过这个知识了,只是在地理学科上没有想到而已。再如: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中,学生自学后,知道了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由此也推出了北半球昼在长一年中的变化,但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里,可以通过视频或板图演示直射点的运动造成晨昏线的摆动,让学生观察晨昏线的摆动与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学生一看就明白了是直射点的移动引起了晨昏线的摆动,而晨昏线的摆动又造成了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发生变化,而且还明白了地球上不同地点昼夜长短如何变化。晨昏线摆动是关键。如此等等。
三、设计好探究学习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深化知识
学生探究学习是针对教材中没有直接呈现而需要学生动脑思考获得的规律或深层次知识采取的合作学习方式。探究的过程也是交流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同时随着问题研究的深入,学生潜在的探究天性被逐步提取出来,他们会去考虑并提出“怎样去研究这个问题”的各种方法。在探究和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深化,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何设计探究问题成为课堂能否进行深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
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中,学习了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和季节分布后,为了让学生学会比较某一时刻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和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在不同时间的大小及其变化,我设计了这样两个探究问题:比较“六一”时,扬州与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从劳动节到国庆节,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并说明理由。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既需要用课本知识,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应用直射点运动示意图比较分析。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样,在学习了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和季节变化后,我设计了类似的两个问题:比较六一时,扬州与北京的昼长?五一到十一,扬州的昼长变化?这样,就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与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直接联系,加深了对知识的深化,同时浓缩了知识量。
探疑问题的设计需要我们老师考虑教学内容中需要对哪些知识深化,达到什么目的,才能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
自主展示,让学生在成就的喜悦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导学点拨,帮助学生搬开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问题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深化知识,这是本人对我校“三学”课堂教学实施的一些浅显认识。如何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更好,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并做好总结交流。
9.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教育论文 篇九
新授课
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落实市教研室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根据初中地理教材的特点,以及市教研室提出的“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共享――学会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市地理教研室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了一套符合课堂教学素质化要求的教学策略。该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结构及具体操作要求如下:
【课堂结构】
一、明确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紧扣三维目标,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学习目标,此目标不仅注重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且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学习目标呈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不拘泥于形式;学习目标是学生应达到的学习要求,应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目标应注重于双基的落实与巩固,体现地理学习的方法与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自主学习
1、问题的设计与呈现
教师通过认真备课,依据学习目标和教材编制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纲要,便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编制自主学习纲要应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题目可以是知识结构、问题、填空、图表等形式。呈现方式可依据当地教学条件,多种方式呈现,例如,学案、多媒体、板、小黑板等。
2、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学习提纲,学习有关教材和有关资料,自主完成本部分内容。
三、展示交流
学生在依据学习提纲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与讨论。交流的形式包括组内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活动方式主要有互查、讨论、组内提问
展示类型主要包括学习成果展示、疑难问题展示、错题展示。成果展示即导学提纲中的学习成果,方法、思路等的展示;疑难问题的展示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模棱两可、一知半解或非常棘手的问题的展示;错题展示即学习过程中做错的题目,及错题的原因和思路的展示。
展示形式主要体现在组内宣读,生生对话;组间讨论,班内板演,投影;师生讨论、辩论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方式。展示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把握好时间和注重提高效率。同时注意对展示内容和对象的层次性和基础性。
四、自主构建
这是回扣目标,归纳总结的重要一环。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简练的语言建构本节内容的知识网络和体系。这一习惯和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备课和操作中需要教师灵活驾驭。
五、智能测评
1、精选习题
教师要全面把握学习内容,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突出重点,覆盖知识点,注重技能的培养,紧扣学习目标,尽可能地运用各种资料,精心编制科学、新颖的训练题。
2、测试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限时完成,书写规范;评价重在学生的互评,教师的点评及归纳式讲评;评价时注意学生展示能力的提升和讨论的深度与广度的提高,并利用好评价结果。
六、迁移拓展
针对本节内容,运用现实资料,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编制具有开发性、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集思广义,以达到知识迁移和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该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切忌课课必须有,牵强附会和难倒学生。
【几点说明】
1、本策略的理论依据
该策略符合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思想,体现了启发式综合教学法的观点。
2、策略特点
该策略符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3、注意事项
(1)不要把该策略看成是僵死的框框,它只是一节课大体的设计程序思路。并非每节课都必须按以上六个环节机械进行。防止程序化。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时间顺序,或选择其中的某些或全部环节。每环节所用时间长短,可视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应突出“展示交流”环节。
10.地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计划 篇十
纳雍一中王艳
历史学科是高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历史,大多涉及历史上的重大史实和热门事件,在历史教学中可捕捉学生猎奇心理而渗透环境保护法、中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制教育,对于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防灾减灾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对健全人格、改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现阶段环境危机条件下历史教师理所应担的历史使命。
为此,我制定了历史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计划如下:
一、理解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危害程度严峻。因此加强中学的法制教育是预防学生违法犯罪、引导其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高中各科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想品格的熏陶的主要途径。目前,地球是最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唯一场所,由于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困扰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难题。环境是我们人类及自然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事关祖国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灾害防治意识,无论对当代或未来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
二、搞好自身建设。提高法律素质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长,特别是中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思想教育能力。在教学中,要戒有粗俗的语言和散漫的工作作风,经常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教态。
三、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历史教学之中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历史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历史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得到好的效果。
四、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法制教育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情景教学,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守法,怎样守法,什么叫犯罪。从而懂得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常识。
11.高中地理教学之时代关怀刍议 篇十一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整体性的指导的同时,也为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理念,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将地理科学应有的时代关怀重点提出来了。
新课标出台之后,强调了高中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并指出,“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这就强调了地理学科的时代关怀是地理课程教学的价值归宿这个核心问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之时代关怀的内容
高中地理课程讨论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之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在这些圈层之间,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复杂的地理系统,于是,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就自然成为地理学科另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高中地理课程就是在上述知识构成之上,进一步讨论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从而揭示事物空间运动、变化之规律。可以说,地理课程与我们生活之时代息息相关,它既包含了自然科学的相关内容,也包括了人文科学的诸多方面,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健康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之路是人类前进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标签。因此,高中地理学科在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思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1.认识和关心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无论是讨论宇宙星球等宏大的空间地理,还是从大气层到生物圈、水循环等专门的地理知识,与我们都有紧密的相关性,因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圈层之中。因此,地理课堂不能仅仅是就知识而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将知识和现实的地理状况、社会状况紧密结合,把知识和现实的关怀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通过既有知识来认识我们的生产环境。
2.认识和关心我们生存的人文环境。地理知识还包括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口、交通、城市建设等诸多内容,这些内容恰好是当前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旋律。当前人类的活动一方面利用地理资源,一方面又建设着新的环境,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整体上呈现什么状况,细节上有哪些发展,这都是地理课程所要关注的问题。
3.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结合政治历史等知识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认识和把握地理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地理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将政治历史有机统合在一起的纽带,学习中应该通过将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学习,以更好地把握本学科的知识内容和时代要求。
以上三个方面,是高中地理课程时代关怀的主要内容,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和学科性质决定的,是高中地理课程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中国历来有“经世致用”之为学传统,这个传统在今天就表现在我们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人类自身和这个美丽的世界,让世界更美好,生活更幸福,这才是学习之终极目标。那如何才能更好地在高中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怀时代呢?
二、高中地理教学之时代关怀的方法
就教学活动的规律来讲,教师主导、指导、引导是最关键的环节,只有授课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工作,才能让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所以,高中地理教学之时代关怀的方法,主要是老师主导下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如何更好地利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来关怀时代发展的学习方法。
1.把握地理课程内容,热切关注新的地理现象。没有扎实的知识积淀作为基础,关注的时代地理现象就会成为空谈。比如,2011年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作为一个大灾难,首先需要从地理科学方面进行解释。在高中的地理课程中,就专门有讨论地理板块、地震、等知识,结合人口、城市、交通等建设问题,综合考虑自然灾害的不可控性、预测和灾后重建,以及环保不力给我们带来的生存隐患,都是关注新的地理现象的具体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用相关地理事件的数据,与学生一起仔细分析,利用地理知识就这类大的地理现象做出解释,是关怀时代的重要表现和方法。
2.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大的地理现象不可能经常出现,但是身边的地理问题却经常发生。比如,夏天的大雨之后,学校附近出现了滑坡现象,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如何为交通建设和交通安全献言献策,这就是时代关怀。比如当前中国很多城市出现的雾霾,从地理学的角度如何解释,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提出了什么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和我们生活相关,就在我们身边,关怀这样的问题,是地理学科的品质,也是培养学生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式。
3.关注我们国家的地理问题在当前时代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国家的发展与国家整个地理环境是紧密相关的,甚至说,地理问题是国家在当前发展中一个根本的要素,构成了发展的物质基础。比如,我们国家大力推进的南水北调工程,从地理的角度,结合历史、政治等问题进行分析,就是地理课堂最鲜活的案例。当前,生态文明成为国际发展的共识,我们国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关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公约,这就涉及到大气层、城市、交通、人口等等综合性的地理问题。教师在课堂中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分析这些问题来关注时代发展和世界动态,关注地理问题在人类未来的重要影响,培养他们的世界眼光和对时代的关切,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和目的。
12.学前教育地理教学方法刍议论文 篇十二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比较法运用的优势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新课改的深入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也要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做好研究工作,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地理比较法便是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有所提升。并且地理比较法将会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比较法主要是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的对比,以此来找到其中存在的相似点以及不同点,这样将会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记忆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另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地理比较法,将会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让学生主动进行地理知识的研究。利用地理比较法,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学生会对地理知识产生探究的心理,这样学生会主动进行学习,从而来研究一些地理中的问题,最终得出答案。
二、高中地教学中地理比较法的有效应用
1. 类比法
在地理比较法中,类比法是一项十分常见的比较方法,主要是从学生学过的地理知识中,找出与新知识相互的联系,进行地理现象的比较,从而充分地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别,最终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对于类比法主要有同类同型以及同类异性型的区别,同类同型的比较是二者之间都具备相同的地理特征,而同类异型的比较则是二者之间具有相反的地理特征。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地势比较则是属于同类同型比较法,二者的地形特点相似,都是西高东低的类型,并且其在西部都是山脉,中部属于平原地区,在东部则是冲积平原。另外,将英国的气候与我国海南岛的气候相比较则是属于同类异型方式,英国是温带气候,温和潮湿,海南岛则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明显,季风显著。教师利用类比法来加深知识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 纵比法
在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纵比法是地理比较法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主要指在不同的时间段,对统一地理事物以及地理现象进行有效的比较,从而充分发现地理知识的本质内容,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运用该方式的目的就是能够对地理现象过去以及未来发展的规律进行分析,从而把握住基本内容,提升学生的运用以及分析能力。例如,对四川盆地地形变化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采用纵比法来进行比较,根据相关山脉的变化情况,分析出山脉地壳深处的变化规律,从而了解到该盆地地势的走向,并通过对其进行推演分析,了解到未来地势发展的走向。
3. 并列比较法
对于并列比较法来说,主要是针对多个不同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以及比较,从而来利用两个以上的地理事物,让其相互并列,比较出其共性以及个性。例如,可以对长江、黄河、黑龙江等几条江河的地理特征进行比较,这种方式便是并列比较法,对这些江河的发源地、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沿岸地形水系分布等特征进行全面的思考,从而比较出其中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这样学生对其的了解越加深入,脑海中就会形成这些江河的框架,并且也会构建出一个有效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记忆,最终提升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4. 综合比较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比较法,是地理比较法中较为复杂的一种方式,这需要在比较中学生针对一种地理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将其中所蕴含的各种复杂的地理要素进行充分的研究与探讨,从而发现其中存在的本质内容。该方式主要运用于测试以及考试,例如,在进行地球公转以及自转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地球月球以及其他星体的公转与自转的原理,同时还要对星体质量、倾斜角度以及引力等进行全面的掌握,从而发现这些因素对星体转速的影响。这样由一个大知识点延伸出一些小的知识点,学生脑海中就能构建出一个地理知识框架。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地理比较法属于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并且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教师都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地理比较法则是一项有效的方式,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比较法的有效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有效的建议。
13.地理备课组教育的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三
一. 统一学期的教学计划。我们初二地理备课组总共才2位地理老师:郭云秋老师和林海燕老师,而且林海燕老师又跨初一年的地理教学工作。虽然,人员少,但是,我们的工作却没有少做。我们俩始终坚持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按照备课组的计划,做到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
二. 集体备课。每双周四的上午第一、二节课,我们都会进行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每节课的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备课做到四个有,即脑中有大纲,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目中有学生。教案中充分展示教师如何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性等。课堂教学做到四个一点,即微笑和激励多一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具体一点;让学生施展才能的.面广一点;给学生灵活安排的时间有一点。
三. 集体命卷与评卷。为了更客观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纵向和横向的发展情况,我们在完成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后,都会进行集体命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在每一次的测试后做到集体评卷。评卷过程公开、公正、公平,秉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评好每一份试卷。然后,对测试成绩进行综合分析,以了解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更好地进行地理教学。
四. 相互听课,交流听课的意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由于备课组之间坚持相互听课,并交换意见、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做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所以,备课组成员都在较短的时间,获得了较大的提高。
五.开设公开示范教学。第十六周(学校公开教学周),由林海燕老师开设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公开课,效果良好,受到听课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六.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成绩显著。我们备课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科普小报评比和第五届全国地球小博士地理科技大赛,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4.高中地理教学中应重视生命教育- 篇十四
[摘要]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只有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才能真正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地理课程中包含着许多生命教育的素材,是对学生进行生命认知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本着地理新课标的要求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理解地理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含义,积极渗透生命教育是地理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生命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 渗透
几年前的马加爵事件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而零八年十月在山西朔州、浙江缙云、北京昌平接连发生的三起弑师案着实骇人听闻„„近些年,青少年自杀、犯罪、校园暴力事件屡见报端。针对这些发生在青春年华的恶性事件,全国人大代表苏文金呼吁:必须尽快给孩子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要引导孩子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实施和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开展生命教育。河南大学的刘济良教授在全面考察了国内部分学者的重要观点后提出,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只有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才能真正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地理课程中包含着许多生命教育的素材,是对学生进行生命认知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有用。”本着地理新课标的要求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理解地理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含义,积极渗透生命教育是地理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1、高中地理课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从整体反映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它不仅直接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人类的精神世界。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类的每种行为几乎都与地理环境有关。而生命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与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能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生命教育致力于人与自己的教育、人与人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环境的教育及人与宇宙的教育,无论进行哪个方面的生命教育,地理课程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可以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2、高中地理教材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
我国地理教材是以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环境为出发点,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主线,以人地协调理论为依据来编写内容的,其中蕴涵
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素材。如,通过了解宇宙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之浩瀚可见生命之短暂渺小;相形大海的深邃与博大可见生命之沧海一粟;相形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知识,可见生命之不可逆转性;置身于大自然当中,面对高山峻岭、江河奔腾、潮起潮落、繁星皓月,能感受自然之美;登长城、游故宫、直面孔府孔庙、穿梭锦绣中华„„,能感受生命的可贵、人类的伟大。举不胜举的良好素材孕育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教育学生认识生命之可贵,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美好、尊重生命之个性、创造生命之价值。相反,通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所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甚至人类为争夺资源所造成的世界局部地区的政局动荡、生灵涂炭进而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方面问题的阐释,进一步教育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谐意识。
3、高中地理学科的能力培养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供了条件
地理学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仔细的观察力、敏锐的洞察力、正确的区位和空间的判断力,大胆的、科学的预测力,使学生既获得真切的体验,又增强了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更有利于他们对自然生命以及自身价值的认识。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尊重生命规律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从学生的生命特点看,他们个性各异、接受能力和学习愿望不尽相同。地理教学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活动,在操作过程中同样要尊重学生的生命规律,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注重整体教学与个性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设计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后作业布置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总结评价要把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有机结合,这也是生命教育的组成部分。这样生命教育才能有效落实,学生才能在生命教育中获得发展,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健康丰富的情感、有创新能力的生命,才符合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挖掘教材生命教育素材,整合有利的教学资源
1、运用教材。地理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充分挖掘走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运用教材开展生命教育。无论是宇宙环境、生物环境还是大气环境、地质环境都蕴藏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些内容既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素材。如全球变暖、南极臭氧空洞、酸雨、赤潮等问题都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所致,教师应运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2、活化教材。地理教师要以全新的知识观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使其能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恢复地理知识的社会性、生活性、情境性。如,教学《大气的热力作用》时,教师可以设问:为什么朝霞、晚霞呈橘红色?交通信号灯规定红灯停的科学依据是什么?霜冻为何出现在深秋晴朗的夜晚?地球上昼夜的温差为何比月球上小得多?一系列的问题使教材趋于情境化、问题化、生活化和个性化,从而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沟通,也就是使地理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生存息息相关,进而渗透生命教育。
3、延展教材。教师可以扩展、延伸、充实地理教学内容,利用我国国情、乡土地理、新闻报刊等资料作为课程资源来渗透生命教育。特别是在讲述自然灾害时,延伸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生存技能。5.12地震拷问着我们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特别是生命教育。痛定思痛,呼吁站在教学前沿的地理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知识、方法和遇到各种生存危机的处理办法、逃生本领,提高他们自身保护意识与能力。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也是脆弱的,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类灾难,教育学生应该怎样自救,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你能自救,方能救人”的道理。
(三)重视节日(纪念日)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唤醒学生生命情愫
利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6月5日),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责任。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告诉学生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意识,最终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感悟生命教育
教师在进行知识信息的传播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情景教学法,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背景中。通过声音图片的再现和鲜活生命的展现,使学生入境、生情、思考、感悟,体会生命的价值,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鸣。如在高中地理“自然环境”、“物质循环”,人文地理的“人口与环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教学中,都可以适时地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图片声音的再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五)结合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感受生命教育
作为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其目标之一是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自然、认识社会。如在学习完《人文地理》后,可安排学生一次课外调查活动:调查本地区的人口、环境、资源状况,理解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理,感受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学习了《自然地理》后,可带领学生开展一次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了解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并由此上升到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六)采用演讲、讨论等形式,领会生命教育
围绕生命教育主题,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特点,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演讲、讨论等活动,让学生领会生命教育的含义,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方法。如在学习新教材上册《自然地理》时,可适时开展一些“人、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演讲或讨论。
(七)利用地理专题教育,深化生命教育
1、办讲座:结合地理新教材有关专题的教学,举办一些诸如环境保护、温室效应、自然灾害、城市化问题及其对策等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各种生存环境的影响,保护地球就是保护生命。
2、出板报:通过地理新教材某些专栏的学习或结合某些纪念日、节日,可让学生利用班级板报,适时地开展一些班级黑板报的宣传和评比。当然,板报的内容要突出生命教育,体现生命教育的内涵。
15.学前教育地理教学方法刍议论文 篇十五
一、题目中所提供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
1.地理信息的形式
我们这里所说的地理信息,通常是指平时的考卷或者习题中所引用的文字、数据、图表、表格等材料。 根据这些材料的不同特点, 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种形式:(1)文字信息形式,大多数的题目都是通过文字信息的形式提供地理信息的。 这里的文字信息不仅仅指文字描述的材料,表格中的说明、引用的地图等都包含在文字信息内。(2)表格信息形式,是指具体数据、地域类型、单位等地理信息通过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 许多表格中还包含着一些隐性信息,需要学生自己去分析、发掘。(3)图像信息形式,包括景观图、地图、统计图等提供的地理信息。 一般来说,地图包含着最丰富的地理信息,比如,比例尺的大小、河流地形的状况等。
2.地理信息的特点
通常题目中的地理信息有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1)信息具有隐蔽性。通常来说,题目所提供的地理信息不会将所有信息都进行说明,而是在材料中隐含,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但是只有发现了这些信息,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答题。(2)信息具有新颖性。好的题目往往会使用崭新的材料和情景,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时代特征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考查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3)信息具有组合性。许多题目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将各种形式的信息进行组合以组合的形式呈现出来。(4)大部分信息用图表提供。 图表信息的形式便于学生阅读,还能对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查,是如今试卷中常常出现的材料提供形式。
二、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建议
1.培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在题目所提供的各种形式的地理信息中明确已知的条件、题目的要求、答题的思路等, 然后一步步根据线索分析和解读,得出最终答案。有的学生不对题干进行认真分析,直接凭经验去答题,造成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情况。 然后,要根据材料所得信息进行答案的构思。 在认真审阅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条件的基础上,将已知的信息进行综合构思, 找出关键词,选择出与所问的问题符合的部分进行答题。 最后,对整个题目的出题思路、问题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同一类题目的答题套路,以便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解答。
另外,要让学生适量地进行不同题目的练习,通过做题对所学知识点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但是,教师选择题目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习题的质量,对于偏离大纲和稀奇古怪的题目不要进行选取,同时习题的数量也要适中,过度的练习并不一定起到预想的效果。
2.培养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分析能力
区域地理在整个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 教师要给予特别重视。在进行区域地理的教学时,要让学生熟悉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并引导学生从基本的地理特征中分析出所包含的其他地理规律,然后结合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对这些规律和特点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有些教师仅仅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区域中的名称和特征,却没有引导学生对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学生总结分析信息的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
3.让学生主动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有的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和习题的讲解时都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方式,实际上这并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做的是在进行完基本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方法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自己的尝试建立起对地理信息的理解,对学生弄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以适当进行点拨,起到引导作用。 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点和信息的印象会更加深刻,不知不觉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就提高了。
4.让学生在课堂训练中提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由于地理信息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所以解题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地理信息选择相应的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 并在完成以后进行归纳和总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不同形式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高中地理课堂和试题都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要认真分析地理信息所呈现的不同形式,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摘要: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大部分的高中地理考试中常常出现利用新材料和新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解决的题目,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实际出发,分析一般题目中地理信息呈现出的形式和特点,并针对教师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6.刍议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的运用 篇十六
关键词: 初中地理;地图教学;运用
一、前言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的工具,如何提高地图教学的效果就成为了初中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所以,分析初中地理的地图教学工作非常有必要。
二、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通过观察地图引导学生推论出事物懂得运动规律。在对某一地理实物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细致人微的观察地图才能推论出地理事物的运动规律。例如,在对魏格納大陆漂移假说进行讲解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世界地图,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发现地球表面原来是连在一起的,从而揭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2、应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各种地理事物是用各种地图符号体现出来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把各种地图符号形象化。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还要注意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问的相互关系,查明其地理规律,使用地图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使用一般的景观图片、幻灯片、电影等直观教具有所不同,地图在学生头脑里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这种表象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之中。
三、初中地理地图教学的运用策略
1、重视地图,以图教学。“学习地理必须学会运用地图。”这是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地图是学生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重视地图的教学,重视利用地理图像,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地理图像,使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的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现行的地理教材不仅重视地理知识的表述,更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很多以前用文字直接叙述由老师直接口授的地理知识更多的转向于用地图进行教授。而且现在使用的地图都是色彩斑斓的彩图,这就增强了学生的读图兴趣,增加了更多的活动内容,以便更好地引导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鉴于此,地理教师应充分认识地图的重要作用,重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把教给学生查阅地理图表的方法作为自己的责任,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提高学生解答地理现象的能力。
2、以图设疑,导入新课。各种类型的地图也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是有效地进行地理教学的重要素材,更是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材料。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前,不妨有关教学内容的一些社会热点,精心筛选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实例,并配以相关的地图,在学生了解了实例之后,再提出设计好的问题,并让学生观察地图,寻找其中的规律,及时的指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深入分析和理解图表的内容和意义。使用热点配上地图的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可以在直观上感受地图的奇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让学生在接下来的看图中不至于感到乏味。比如,在学习“台湾省”这一节时,可以借助台湾和大陆之间的关系变化来引开话题,同时配上台湾和大陆之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系图和台湾的行政区域图,分析台湾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分析台湾与大陆的相互关系,进而论述台湾经济的发展等。
3、课本插图与地图紧密结合。地理教材中的插图是课文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地理挂图又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素材,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将课本插图与地理挂图紧密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的关键。地图的大挂图和教材中的插图有助于学生增进感性认识,理解和掌握较深的地理知识。所以,教师有必要多向学生讲述地图知识,以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如在讲“长江”一节时,教师可以在挂图上指出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的长度,流经的省区、主要的支流、湖泊的名称和位置,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长江流域水系图”和“长江干流(部分剖面图)”以及“荆江治理工程”和“长江航运”图,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字注释,这样,学生对长江上游特点(地势高、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和长江三峡的位置以及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位置等,不仅一目了然,而且能够迅速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所以说,将课本插图与挂图及教师的讲述三者紧密结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相关的可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同学们很容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自大部分位于此温带,一部分位于热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同时可利用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发现各大洲形状特点从而得到启发,提大陆漂移学说的例子,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深入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学习。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地图教学工作一定要围绕着初中地理教学的特点和需要展开,分析初中地理地图教学的方式方法,同时,探讨初中地理地图教学的措施,不断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吉敏等.正确认识和处理初中地理与高中
地理教学[J].地理教育,2011(06)
[2] 于媛媛.激发初中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J].
新课程学习(中),2011(01)
[3] 刘绍兰.初中地理教学点滴[J].黔东南民族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
17.学前教育地理教学方法刍议论文 篇十七
一、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意义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发展,资源紧缺以及环境污染已经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程度的资源危机。水资源的现状只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遇到问题的一个缩影。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据统计,我国缺水严重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一些南方城市因为水源枯竭或水源污染而出现停水、限水现象。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科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为核心的课程。正确认识全球问题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理所当然,地理课堂教学也应该成为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早在新世纪初,我国教育部就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资源忧患意识的主题教育。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火如荼地以各种形式深入到校园,渗透进各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推动了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一些学校进行的“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活动收到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普遍好评,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资源具有稀缺性,地理学科进行资源忧患意识,就是主张学生关注资源,关注国家的`发展问题。资源忧患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主动地学地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资源国情教育,充分认识节约和保护资源的必要性,能够增强他们的资源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立志为将来创造新能源、改进我国资源状况作贡献。
二、课堂教学是渗透忧患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地理学科性质以及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地理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受过地理教育专业训练的地理教师,首先要利用课堂45分钟,充分利用教材蕴含的教育资源实施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中学地理教材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从天文、气候、水文到城市、能源、文化等,其中大多蕴含着有关资源忧患意识的话题。这些话题,为地理老师进行资源忧患意识教育提供了教学素材。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知识,挖掘其中包含资源忧患意识的内容,以巧妙的方式教育如何保护与利用好有限的自然资源。要让学生了解到存在哪些资源问题,又应当如何化解资源危机。例如:在讲授中国海洋资源现状时,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之外,还应当简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与用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利用海洋资源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比如:怎么看待沿海地区因为城市扩张而进行的填海扩陆?怎么认识海洋生态保护区的意义?这些问题兼具科技性与人文性,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思索“中国以后该如何利用海洋”。四、联系现实、扩充资源忧患意识的内容地理课堂教学受到教学时间以及教学内容的限制,知识量明显不足,也难以吸引学生兴趣。教师应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扩充、更新,尤其联系现实拓展有关资源问题的知识,促进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某一问题,强化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一切有利于增强学生资源忧患意识的教育方式都可以采用。课堂是主要途径,课外相互配合。
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参与,使教育多样化,满足中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比如: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具有全球性,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很多国家都会纪念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地球一小时”等有关保护环境的节日。报纸、电视等媒体以及相关部门也会进行大面积的宣传与教育,帮助人们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外地理资源,适时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问题、思索其可能的影响,进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活动。例如:木材造纸的主要原料之一,我国每年造纸消耗的木材达上万立方米,同时造纸也会造成大量的水体污染。如果教师只是罗列一些数据,因为缺乏与学生生活的有机联系,学生可能理解不深。教师组织学生搜集造纸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资料,以及组织学生访问再生纸厂等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节约用纸意识。当教师列举每造四千个纸质贺卡,就需要砍伐一棵大树时,学生体验到节假日寄送纸质贺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可以倡导学生开展“减卡救树”活动,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8.地理教育教学演讲稿[推荐] 篇十八
各位领导,老师:
从去年秋季进入内乡高中以来,经过了快一年的探索和实践,对于教学有了一些体会,在这里我将谈谈我对地理教学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由于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同时高中的地理需要具备较强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所以学生学习难度大。尤其是高一学生,刚进入新一阶段的学习,欣喜之时却迎来当头一棒,第一堂课就进入浩瀚的宇宙,很多同学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地理认识,不了解世界各地的位置及风土民情。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得轻松并让学生感兴趣,教师是关键,为此总结了几点心得体会。
一、对于教学,教师要具备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爱,我们要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不要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我们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在课堂上我们不能一味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人品上我们更是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我们不光看到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注学生的将来,从而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
二、树立教学新观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督促者,教学的功夫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或指导,或启导,或引导,或疏导,举一反三。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善于结合教材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善于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即保障教学不偏离教学目标,又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循循善诱人。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
要想有个好成绩,学生的积极性是前提,特别是情感和态度。试想你在课堂上讲的天花乱坠,但学生就是不想听不想学,有什么效果?教学改革的方案方法再好,但学生就是不努力不配合,有什么作用?至于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和一些老教师们的相互交流以及自身的一些体会,总结有一下几点。
诱发学生的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要做好一件事是很困难的,要让学生乐于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乐趣,让他们明白并且理会到学习是快乐的,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真正由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之后,由此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地理所学习的所有知识、原理,都是用来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的,不是简单的识记会背就可以的,一定要学会知识的应用和解释地理现象,理论结合实际。这样,你才能学起来事半功倍,并且效果最佳。
其次,要认真准备好自己的课,让课堂更生动才更能激发兴趣吸引学生。作为一名新教师,对课程熟练程度掌握不够,因此,这就需要抽出大量时间钻研课本知识,认真用心去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知识经验,把握每一节的重难点,认真设计教学的方案。备课不仅要求一节一节的准备,还应该从一单元整体出发,把握整体网络结构,分解重难点,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提高学习效率。
多点反思,多点改变,把其中哪怕一个小细节做细做好,可能就是一件大事情,就会有大收获。
19.学前教育地理教学方法刍议论文 篇十九
一、高职高专地理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的关系
高职高专地理教学侧重地理问题的研究, 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展开地理的时间教学, 力图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标要求高职地理教学的要求。在高职地理教材中主要包含了两部分的内容, 分别是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教材核心在于阐述人、环境、发展三者间的关系。高职地理教材提高了人文精神、人文内涵的部分, 这为高职地理人文教学埋下了伏笔。从内容上来看, 高职地理应用性强、涉及面较广, 实践教学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情感等方面有着正面的影响, 而这些正是人文精神的内在体现。以高职地理为依托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的分析、挖掘。促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进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环境的情感, 这也与人文精神的内涵不谋而合。
二、高职高专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与训练
(一) 在地理实践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
高职地理教材提高了人文精神、人文内涵的部分, 这为高职地理人文教学埋下了伏笔。教师在课前可收集与地理实践教学相关的资料、信息, 例如:社会热点、经济形势以及国际时事等等。通过对现实例子的分析引导学生联系客观实际来学习课本知识, 从而寻找问题提出解决途径。从而建立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进而形成对地理科学的情感。同时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角度来讲解地理,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经济形势、国际时事等并找出问题, 展开讨论。这种方式可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同时改变学生对待地理学生的冷漠态度,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教学的热情, 从而萌发出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价值导向。最后, 在丰富的人文知识中 (例如:资源、人口等) , 引导学生在国家之间进行对比, 培养高职学生的科学发展观。
(二) 在地理体验教学中升华人文精神
地理学科找那个的体验教学的重心在于行为教育, 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学中所感受到的情感、道德等方面的体验。在一般的高职院校中开展的地理实践体验活动形式有:问卷调查、参观、方案设计等等。在实践体验活动中感受人文精神、理解人文精神。目前, 环境问题成为困扰人类生存的最大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规划出环境教学的部分也是必然的。在社会调查、地形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深化高职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中的各种环境保护的相关活动。学校可组织一些与地理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例如:以“环境保护大猜想”为主题分组探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方法等等。同时, 可起到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作用。也可从侧面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行为, 在人文精神的熏陶和积累中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学生拥有着怎样的人文观念、人文素养, 不仅影响这学生的外在形象, 也影响了我国未来的精神风貌。将课堂和活动发展到课外, 也就是在将人文精神传播开来, 这是对人文精神的发扬, 更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式。在参观植物园、参与植树等活动中促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真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深刻的理解到人与环境的关系, 感受生命、感受生活, 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美好的情感的构建, 这正是人文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升华的表现。将德、智、体、情等整合为一体,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提高教师的自身人文素养营造人文氛围
在高职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是主持人、引导者的角色, 在课程教学中发挥这引导作用。为了将人文精神深刻的融入地理教学中, 教师需要摒弃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 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研究地理学科中的种种人文精神体现, 将人文知识和地理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以自身的人文精神来影响学生。同时在教学中充分展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和魅力, 在教学中可通过地理活动来向学生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 也可想学校中的相关部门共同合作, 将课堂和活动发展到课外, 也就是在将人文精神从课内延伸至校园, 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校园氛围。促使学生了解到地理活动、地理知识对于我们日常升后的意义, 从而深切体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进而实现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
结语
小到一个单独的个体, 大到一个民族都无法与人文精神隔离。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于对人格、价值导向等方面的影响, 地理学科承载着人文精神, 因此, 地理学科有传播人文精神的义务。在高职高专地理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渗透, 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 也是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强化地理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梁蓉.创造教育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J].成功 (教育版) , 2013 (4) .
20.刍议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篇二十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地理教学; 改革
一、情感教育不可忽视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是指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地理学习的愉悦。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
二、让学生动起来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
三、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的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也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有:地理新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国内外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教师提出地理兴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引入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电脑)游戏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软件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
四、充分利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象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地理教师。而目前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是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表现。而目前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地理教师还要注意学习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教学手段。
五、合理地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学业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合理的运用评价方式可以拉近师生情感,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可以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强化了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了,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了。
参考文献:
[1]徐立松,孟胜修,王燕津,李通.中学地理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6)
[2]王占琦.中学地理教学的点滴体会[J].河南教育,2003,(7)
【学前教育地理教学方法刍议论文】推荐阅读:
学前教育学教学困境解决措施论文10-13
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学策略研究论文09-24
教学论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07-22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与09学前教育概论01-07
学前教育论文总结06-11
学前教育论文题目09-25
免费学前教育论文11-03
学前教育博士论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