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的网瘾及对策

2024-07-26

浅谈学生的网瘾及对策(共12篇)

1.浅谈学生的网瘾及对策 篇一

有关大学生网瘾的现状与对策的已有研究

一、研究对象

1.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湖南省6所高校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商学院,南华大学,湖南科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潇湘技师学院,大一至大四学生。

二、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年级专业为单位集中学生匿名自填问卷,调查时老师回避问卷当场收回,调查内容包括:

(1)大学生的一般情况包括年级、性别、民族、专业、家庭经济来源等

(2)基本上网情况包括上网时间、上网历史、上网目的、上网费用、上网工具、上网频率、上网地点、网络行为偏好等。

三、工具

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问卷SCL一90量表及Beard和wolf5 +1网络成瘾标准量表。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采 用X2检 验t检验。

四、结果

调查数据表明被调查的1288人中有72人,被确定为网络成瘾者成瘾率为占5.6% 男生为81.8% 明显高于女性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06,P<0.01, 在文科理科工科,中文科专业学生占的比例比较大为45.5%.大一学生中网络成瘾者较多为36.6%,大部分有网瘾的学生有自己的电脑在宿舍中网络成瘾的占到63.6%, 其中家庭经济收入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

一、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05年4月至6月期间对江苏省4 所不同类型的高校

使用 ¹ 网络成瘾量表(i nte r ne t ad d i c ti oni mpai r me nt i nde x , I AI I): 为美国匹兹堡大学 Yo ung 编制的自评量表, 问卷调查。

二、工具

采用 SP SS 1 0.0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x2检验。

三、结果

网络成瘾倾向者以男性、理工科学生, 用于网络费用支出显著较多, 使用网络目的以游戏显著较多。

一、对象

本研究是在西北师范大学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在校 大学生200名。

二、方法

1.自编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

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表包括性别、专业、年级、是否有自己的电脑、宿舍能否上网、家庭经济状况等项目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表包括上网对学业是否有影响、上网动机、上网认知、父母对大学生上网所持态度等项目

2.网络成瘾量表

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Kinberl yYoung编制的 网 络 成 瘾 测 验 InternetAddictionTest包括20题 是一个5级自陈问卷 总分20 ~100分,得分在20 ~49分为正常的网络使用者 总分在50~79分为轻度成瘾者 可能有网络成瘾问题,80分及以上为重成瘾者

三、统计工具

问卷收回后 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对收集问卷上的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录入与处理。

四、结果

即年级越高越容易成瘾。

一、对象

在上海市某综合性大学

二、采用统一调查问卷

三、用spss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485名,上,网者中网络,成瘾者共4 8人,占9.9 %其中男生 34人,女生 1 4 人。成瘾者的平均网龄 为36.2.个月,平均每周上网时间 为 2 7.9 h,平均 上网次数为8.次。

一、对象

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于2009年10月在广东省5所高校抽取一至四年级大学生共700人作为研究对象实际发放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53份,其中男生269人,女生384人。

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员用统一的指导用语,问卷当场收回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包括年级性别专业家庭经济情况等(2)网络成瘾情况:网络成瘾测验问卷采用美国 匹兹堡大学KS 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中文版),共20个项目,根据测试结果评分,总分40~59分为轻度网络成瘾,60~79分为中度网络成瘾,80分以上为重度网络成瘾(3)焦虑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共20个项目,总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者轻度焦虑,61~70分者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者为重度焦虑(4)抑郁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共20个项目,总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者为轻度抑郁,61~70分者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者为重度抑郁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

三、工具

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

在被调查的653名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有332人,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50.84,高于国内有关数据[2~3] 其中轻度网络成瘾者290人,占成瘾者的87.35 ;中度网络成瘾者42人,占成瘾者的12.65 ;无重度网络成瘾者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50.84 的网络成瘾率有87.35为轻度网络成瘾,但也足以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率是相当高的,值得重视 从表1还可发现男生的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女生,但无显著性差异各年级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大学生网络成瘾率明显低于其他年级(0.01),这可能和大一学生对大学生活怀有新鲜感学习比较认真,并乐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学校活动,从而不太迷恋网络有关 网络成瘾率大三比大二高,但升入大四后比率有所下降,这可能和大四学生忙于实习准备毕业论文和找工作,从而减少了上网时间有关其中大专生的网络成瘾比例最低,本科生稍高,硕士及以上者的网络成瘾比例最高,调查发现,家庭在珠三角地区的大学生网络成瘾比例低于其他地区,但差别不显著,可能和本次调查的学校主要在珠三角地区,家庭在珠三角地区的学生离家较近,方便回家,身边亲戚朋友较多有关究。

2.浅谈学生的网瘾及对策 篇二

一、网瘾的内涵及危害

(一) 网瘾的概念。

“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 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 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网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订的我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2008年11月8日在京通过专家论证, 网络成瘾正式被纳入精神疾病范畴。”而其中大学生在网瘾人群中占有很高的比重。网瘾的主要类型:网络聊天成瘾, 网络游戏成瘾, 上网浏览不良信息成瘾等。

(二) 网瘾的危害。

1.网瘾危害身体健康, 容易导致人格异化。

长期上网沉湎于网络游戏的孩子其智力会受到很大影响, 甚至导致智商下降到正常孩子的标准水平线以下。同时, 网瘾还会使人的人格、心理受到影响, 容易导致人格异化, 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容易兴奋、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 有一些人甚至由于无法自我控制, 导致功能紊乱, 心里错位, 脱离现实, 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严重者会走上自杀, 犯罪的道路。另外由于上网时人是不说话的, 长时间不说话、不交流容易导致自闭症。

2.网瘾容易导致犯罪, 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

网络成瘾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网瘾患者会淡化虚拟与现实的差异, 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网瘾对社会的危害甚至超过了“海洛因成瘾”, 因此被人们称为“电子海洛因”。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提供的数据中国80%的青少年犯罪与网瘾有关, 20%的网瘾少年有违法犯罪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无能力支付上网费用从而导致诈骗、偷、抢等犯罪行为, 网络游戏中的色情、暴力等场面容易诱发犯罪等。

二、大学生网瘾的成因分析

(一) 从大学生自身分析。

1.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是缺乏理性的价值体系。大学生处于青春期, 思想不稳定, 几乎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体系, 对于信息真伪、好坏的辨别能力较差。大多数网瘾成性者没有理想追求, 缺乏一个好的人生规划, 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另外大学生热情、好动, 对新事物充满好奇, 喜欢追求刺激, 网络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这种心理, 以至于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二是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心理脆弱使得他们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 遇到问题就想要逃避, 抵抗挫折能力较差, 另外, 很多网瘾患者性格敏感, 孤僻又自傲, 人际关系紧张, 在现实世界无法满足他们时, 他们就把自己寄托在虚拟世界当中, 享受虚拟世界带来的快感。三是大学生自控能力差。由于青少年大学生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 自控能力较差, 在虚拟世界各种诱惑之下, 容易迷茫, 导致对现实世界不感兴趣。四是大学生的开拓精神不足。很多大学生网瘾患者都不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没有目标和理想, 缺乏积极进取, 开拓创新的精神。

2.大学生的人格特点。

所谓人格有健康和非健康之分, “有研究显示, 有网瘾倾向的个体常常是孤僻和抑郁的, 有相当一部分上网成瘾者在此之前已有其他心理障碍, 特别是抑郁症和焦虑症。”所以说异常的行为来源于异常的人格特质, 病态的人格素质是网络成瘾的根本原因。

(二) 从客观角度分析。

1.网络本身的虚拟激励。

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虚拟性、隐蔽性和交互性, 可以使人们无压力地相互认识和倾诉, 无论是聊天室、网络游戏, 还是QQ、BBS, 都能让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从而能够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完成现实世界中永远都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2.家庭因素。

一些孩子染上网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情感缺失, 单亲家庭以及缺乏父母照顾的学生, 染上网瘾的几率更大。这说明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家庭不和谐, 长期缺乏父母关爱, 或者与父母长期缺少沟通, 容易使孩子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从而使其更加容易沉迷于网络。

3.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 大学生在大量汲取新信息的同时, 一些不良的文化, 负面价值观也同样混杂其中, 如一些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 不断给大学生新的刺激, 使其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4.学校因素。

学校课余活动贫乏, 学生课外活动场所较少, 从而使一些学生产生一种错觉, 除了上网, 无事可做。

三、网瘾的治理对策

大学生网瘾治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需要网瘾患者、家庭、社会、学校各个方面的努力。要做好这个工作, 需要统筹规划, 各个部门都要给予帮助。

(一) 积极调整心理状态, 形成健康的人格品性。

大学生网瘾患者可以通过合理情绪疗法, 调整心理状态, 调节自己的行为。“所谓情绪疗法根本的内涵是指合理调节自己情绪, 多和同学沟通, 与他人多交流。平时多培养自己的兴趣, 例如, 看看电影, 出去郊游, 户外运动, 用另一个适合自己的项目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取代网瘾。”网瘾并不可怕, 要对自己有信心, 要有一个积极的策略来应对。大学时代是人生中最灿烂的时光, 在这个时候, 要树立好人生目标, 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 每天对自己说要完成什么, 还有多少没有完成, 其目的是逐步减少上网时间, 用自己新的行为来取代网瘾的诱惑, 利用合理情绪调节自己的行为, 尤其是在现实当中遇到困难, 或有不如意时, 要对自己有信心, 提高自我效能。同时, 要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遇到心理困惑时要积极地进行心理疏导, 健康的人格是走出网瘾困境的有力武器。

(二) 家庭教育帮助。

根除网瘾并不是一纸禁令就能解决的,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家长在此期间的配合。家庭作为教育的开始, 对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与孩子多沟通,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做到心中有数。对待网瘾患者, 要合理引导, 比如通过网络游戏可以想到计算机软件, 通过网络聊天可以想到通讯理论等, 从而使其更加深入体会网络的实质, 抵制网络的诱惑。

(三) 学校应多方面管理及引导。

学校一是要严格管理制度, 规范学生文明上网, 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发挥学生特长, 鼓励学生发明创造, 转移学生对网络的注意力, 例如多举办一些比赛, 或者在老师的指点下, 做一些小课题。二是树立良好的学风,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学生开拓视野, 树立榜样。三是对一些性格孤僻、行为异常的学生, 学校应该多加关注, 及时了解其行为动向, 在学习和生活中尽量帮助他们。通过学校的规范管理, 使得学生行为有规律, 这对预防和戒除网瘾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 加强社会的监督。

网络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 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是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法律等各种手段, 对网络信息进行合理引导和监督, 例如一些游戏开发公司可以减少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色情部分, 开发绿色游戏, 多做公益宣传。

四、结语

总之,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我们要进行合理引导。对于网瘾学生, 我们要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发展, 有效地帮助他们逐步走出虚拟空间, 回归真实生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 随之而来的网瘾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大学生网瘾患者的比重不断增加。本文通过对网瘾概念及危害的阐述, 对大学生网瘾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怎样戒除网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马庆国.网瘾概念的定义与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06

[2].方芳.网络成瘾被纳入精神疾病[N].北京日报, 2008

3.浅谈学生的网瘾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中学生网瘾 危害 预防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86-01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通过调查发现网瘾群体中中学生网民的比例是最高的。“我国9000万网民中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并且网瘾青少年在年龄分布上呈现上升趋势。如何预防网瘾是一个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甚至整个民族素质、国家未来的大事。

一、什么是“网瘾”

“网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Goldberg)提出,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Kimberly 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IA)、“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我国对“网瘾”的定义如下:

网瘾评判标准的前提为: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

在此前提下,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1)总是想着去上网;(2)每当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3)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即判定他有“网瘾”。

二、中学生网瘾是如何产生的

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首先,中学生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是决定因素,他们身心还不成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干扰,具体表现为:

(1)自控能力欠缺。中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差,因而他们一旦上网便难以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

(2)认知能力有限。虚拟网络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资讯”。对于身处社会边缘、分辨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

(3)自我意识强烈。“中学时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中学生急于摆脱家校管制,追求独立个性和成人化倾向,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成为中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4)青春期学生身体走向成熟,生理需求产生且愈加强烈。

当今中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是导致他们沉迷网络的重要因素:

(1)家庭环境。事实证明,几乎所有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现在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他们因疏于管理容易涌进网吧,从而沉迷网络游戏,难以自拔。

(2)教育环境。由于缺乏有效引导部分学生把电脑和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

(3)社会环境。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条例,但在实践中对网吧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三、中学生网瘾的巨大危害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健全人格的黄金时期,一旦上网成瘾,容易产生极大的危害。

首先,对学生本身造成巨大伤害

1.网络成瘾对学生生理健康产生危害

上网时间长会导致体内神经递质分泌紊乱,会使肌体免疫功能降低,从而诱发种种疾病,如心血管病、焦虑症、抑郁症等;也会导致视力下降。

2.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患者由于过分迷恋网络,导致与社会隔离,与同学、亲朋间的沟通交流大大减少,人际关系淡薄,导致抑郁、孤独水平升高,而这正是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产生的前奏。

3.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负影响

4.网络游戏一般以“攻击、战斗、竞争”等为主要内容,学生长期玩飞车、爆破和枪战等游戏,不仅会模糊他们的道德认知,还会诱发其攻击性行为,甚至反社会行为。

第二,对家庭和谐带来巨大冲击

对于学生沉迷网络导致成绩下降,父母往往会表现出急躁情绪,甚至打骂,导致父子关系紧张;夫妻教育方式产生分歧,会影响到夫妻感情;现实中甚至出现了孩子为上网杀害父母的恶性刑事案件。

第三,对社会安定形成危害

学生上网费用来自于父母,当花销被限制时,很多学生为了继续上网便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网瘾”的预防

“网瘾”是一种心理疾病,一旦发生,便很难戒除。对“网瘾”问题“防重于治”。预防“网瘾”应从产生原因找对策:个人、家庭、学校、社会。

第一,中学生应该努力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中学生要多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中学生应该努力培养各方面兴趣,如音体美方向,转移对网络的关注;中学生要正确认识网络、计算机的作用。

中学生是“网瘾”的主体,也是能否预防的关键。

第二,家长应与孩子多交流沟通,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父母们应该与孩子多沟通,不要让网络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避风港”。

第三,学校监督与引导双管齐下。学校制定有针对性的《上网规则》来约束、规范学生上网。开办相关讲座,培养安全防范意识与网络文明行为。教师多与学生交流,帮他们辩证地分析网上的一些现象,把网络中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带进课堂,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第四,社会有关部门加强管理。政府要对网吧进行强有力的管理和监督;公安部门要研发实用的身份鉴别系统,正确对待未成年人。

五、总结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还使部分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其中就包括中学生。我们应该做的是发挥全社力量,将网络培养成有利于学生的平台,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提高。孩子是我们的未来,让孩子远离“网瘾”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

参考文献:

[1]〔美〕金伯利·S.扬(Kimberly S.Young).《网虫综合症: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M〕.毛英明,毛巧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2]彭晓宽 武慧娟.《我国青少年网瘾问题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讨》,[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1-0108-02

4.如何对待网瘾学生青少年的网瘾 篇四

[导读]

网络综合症(Net Synthesis)是人们由于沉迷于网络而引发的各种生理、心理障碍的总称。这是新近出现的疾病之一,目前各国正开展对它的研究。

国内中学生的确存在网络成瘾或沉迷现象。被判定为成瘾的学生,每周平均上网时数约在二十小时以上,比未上瘾者多很多时间上网,而且每周上网时间越长,网络沉迷的倾向越高。

一、借助合力,形成压力 要想帮助网瘾学生戒除网瘾,使他们转变,单靠班主任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开展工作,即使班主任有三头六臂也难以达到一定的成效。必须借助于家庭和学校的整合教育,促使网瘾学生转变。班主任通过家访详细地了解网瘾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其成长经历。这样做才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多次教育之后,网瘾学生仍然不能戒除网瘾,那么,班主任必须及时通知其家长。请其家长来校,班主任与家长相互交流教育方法,在达成教育方法一致的基础上,让他们的父母与之沟通。家长也应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疏通其思想。另外,家长应尽量少给他们零花钱,从根本上断绝其上网的经济来源。或者要求他们对每一笔零花钱作详细地开支记录,形成一本开支明细账本。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提高网瘾的免疫力。如果效果还不明显,可由学校德育处和心理辅导室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或心理疏导。班主任整合学校、家庭教育这股教育合力,共同戒除其网瘾。

二、心理说明,自我反省

中医学在治病救人的时候,有“外敷加口服”的所谓“外拨内攻”疗法。那么班主任在矫治网瘾学生时,既要外部施压,又要让他们内心起变化。班主任说服他们之后,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写出心理说明书。在心理说明书中详细地叙写以前上网的过程(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心理特征及上网成瘾后种种不良行为等,并分析上网成瘾的危害。同时,可以写家人对自己的期望,写过去的理想、童年的梦想,写自己的将来,写自己身边的同学比自己进步了多少等等。边写边反思,重拾过去那些勃勃雄心,唤醒沉睡的斗志。然后,班主任根据他们的文章加以归纳、分析,找出原因,指出弱点,耐心教育,悉心引导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征得其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有时可以把他们写得最感人的文字念给全班同学听,不仅让全体同学受教育,而且可以起到对他们的监督作用。这样,他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洗礼后,上网的强烈意识会逐渐减弱,最终戒掉网瘾。

三、教会做人,学会学习

立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班主任首先应从如何做好人的角度,帮助网瘾学生树立起学习信心,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网瘾学生的思想里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他们因空虚无聊而上瘾,又因上瘾后越发空虚无聊。那么教给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则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这个角度入手,其余的问题可迎刃而解。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这是人人皆知,也是每个家长和老师都非常重视的。班主任只有在教育网瘾学生怎样做人之后,才能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展工作。那么怎样让网瘾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提高学习兴趣,又是一个他们成功戒瘾的关键点。这时,班主任的工作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前期(可能为期二周),每天早上班主任指导并同他们一起制订当天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每天晚上要求他们写日记,反思当天的计划完成得怎么样,写当天的读书感受等等。班主任应天天检查并提出相应的改正意见。中期(可能为期一月)可抽查其学习情况,如作业、听课笔记等,有针对性地找些资料书、试卷让他们完成。这个时期对他们的作业不能要求太高、太严,应慢慢加“紧”。后期,为了进一步巩固前中期的效果,并促使他们后期的良性发展,班主任可以帮助他们制订长远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对他们的成绩及时表扬,进步及时鼓励。同时,可以对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予以批评。正所谓由宽而严,自然而然。

四、正确认识,点亮明灯

计算机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网络经济信息时代。网络不是老虎,更不是毒品。我们强调的是,班主任要戒除网瘾学生的瘾而并不是让学生完全杜绝上网,与网络绝缘。班主任更不能“谈网色变”。可通过组织全班学生开展辩论赛、演讲、主题班会和作文、写研究性论文等多种活动,让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能正确认识网络的利与弊,让学生知道,上网不仅仅是聊天加游戏;让他们懂得,只要正确对待网络,加以合理利用,可以让网络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5.浅谈青少年网瘾成因 篇五

一、导言

网络成瘾障碍、病态网络使用或网络依赖都是对过度使用网络这种随计算机和网络发展而产生的新心理疾病的不同描述。正如赌博、酗酒、吸毒一样,网络成瘾已逐渐成为困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大大量研究证明,网络成瘾对人的身心健康、社交、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尤其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近几年来,因为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而发生的青少年退学、猝死,甚至自杀、他杀等伤害事件屡见于报端。无数家长为此寝食难安。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就在有人为网络游戏这一信息时代的经济奇迹而欢呼雀跃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在被网络游戏黑洞淹没、甚至吞噬掉了生命。

2004年3月12日,河南新乡某高校一名21岁的男生在网吧内连续36小时上网后,突发心肌梗塞,当场死亡。

2004年3月29日,因上网玩游戏时发生争执,重庆永川市一名15岁男孩被一名17岁男孩刺死。

2004年3月31日,重庆沙坪坝区回龙镇3名学生通宵上网后在铁轨上打瞌睡,其中两名被火车压死。2004年7月8日,湖北省襄樊市2名年轻人模仿网络游戏的杀人场面将一名流浪儿童杀死。

2004年10月某日,上海市邱某为争夺网络游戏《传奇》中的一把虚拟武器的所有权,用匕首将其网友杀死。

2004年12月11日上午,因沉迷于网络游戏,北京市朝阳区朝内南小街一名15岁少女与母亲发生争吵,随后冲入厨房打开煤气阀门,将自己反锁在屋中,企图自杀。

„„„„.二、网络成瘾原因分析

近年来,因沉溺于网络而引发的青少年过度疲劳致死、自杀、他杀以及因为虚拟资产引起争斗等悲剧事件层出不穷。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不知道你在心中做何感想。

青少年网络成瘾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就是外因与内因。外因主要是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与网络的特点等。内因主要是青少年自身的需要、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气质、性格等个性因素。

(一)学校因素

校园生活大多单调乏味,容易使学生将娱乐的重心转向网络;教师授课方式有时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与精彩的网络世界相比吸引力略显不足;网络成瘾是

一个近期出现的新问题,学校教师对它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就存在教育的滞后性,以往学校只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却没有真正教会他们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如何合理安排分配自己的时间,如何提高自身鉴别、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不健康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也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的青少年家庭教育或家庭环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和谐因素。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期望值特别高,对孩子管教严格、惩罚严厉,孩子的成材压力太大,一旦遇到挫折,容易到虚拟空间找满足感和成就感。还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缺乏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使子女倍感孤独,从而被互联网上的一些具有交流功能的网站和聊天工具所吸引,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习惯于去网络世界寻求感情寄托。

(三)社会因素

从理论上讲,全社会都应该趋利避害,每个人都应该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作出贡献,事实上,网站建设缺乏有序和严格的把关管理,黄色、暴力等信息泛滥。我国已经实施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但在各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还有一些网游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提供一些靠购买本企业生产的游戏卡练功升级的网络游戏,像吸血鬼一样牢牢地吸住青少年的思想,让那些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不由自主的玩下去。

(四)自身因素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课堂之外的知识同样感兴趣。而网络游戏是通过我们人性深处寻求交往与认同、刺激与娱乐、成就感以及追求自由与自尊的需求来实现的。网络诱因中最大的动因也许是由于我们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理性和欲望的集合体。而发现或追求它本身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快乐感,当网络游戏带给人们的兴奋感渐成习惯、甚至无法被有效取代时,即可能成为不能自拔的网络成瘾者。

(五)个体人格特质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

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时,绝对不能忽略青少年人格特质的因素,这往往是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心里根源。

台湾大学林以正教授指出:“具备有不同个人特质的网络使用者,会受到不同的网络功能特性所吸引,而产生不同的网络成瘾形态”,“网络成瘾现象的产生是网络使用者的个人特质与网络功能交互作用的结果”,在研究中,林教授发现高焦虑、低自尊、忧郁、自我概念不明确者容易网络成瘾,这四项程度越深者成瘾程度更严重。

根据香港突破资讯研究组研究,青少年沉溺网络的倾向与他们的个人管理及纪律不足有关,沉溺者在情绪管理能力、办事集中能力的表现都明显较一般上网

人士为差。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及匹兹堡大学的研究都显示,网络成瘾患者往往具有以下人格特点:孤独、敏感、抑郁、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事实表明,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特质不管是在自我概念、人际技巧方面都不是太好,寂寞感、忧郁感较强。

渴望成功是青少年群体的普遍心理,成功也是他们追求的人格品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与此紧密相连。对于相当多数青少年而言,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的困扰,如果成绩平平,又没有什么朋友,想自我表现又没有什么特长,更容易导致自我评价降低,加剧自卑心理。而在网络世界里,有许多同病相怜的人可以给予安慰和支持,心灵找到了归属和依靠,因此不由自主地在网络世界里越陷越深。网络成瘾也反映了个体本身心理健康上存在的问题。对于成就动机低的人,生活中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坚强的意志,遭受挫折就容易放弃,随波逐流。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和快速更新的特性,可能满足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而在网络上所获得的成功和满足感可以弥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如,有的个子矮小、相貌平凡的青少年,无缘在现实中圆爱情梦,可以在网上把自己塑造成白马王子或美少女,结交很多异性网友,得到心理的需求。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在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以后,还有一个更高级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网络上虚拟实现和成功,在某种形式上反映了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自我实现的需求。

综合多项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个体在人格特质方面往往具有:敏感、忧郁、脆弱、多疑、焦虑、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性格孤僻、认知能力差、缺乏自信、悲观、逃避现实、自卑、成就感低等。一旦具有以上人格特质的青少年上网,容易导致网络成瘾。

三、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

当今为数不少的青少年身染网络成瘾综合症,其后果是导致了青少年个体心理和生理的受损及人格障碍,直接表现为将网络作为现实社会的替代品,自身沉迷于网络,对真实生活缺少爱好,情感淡漠且学业不佳,自我约束力下降,社会价值观偏离主流。虽然网络成瘾同沉迷于毒品及赌博的社会现象一样,青少年并不是其锁定的特定族群,但限于心理成长期,自身较难抵御网络虚拟世界的吸引,易导致过度沉迷网络而造成心理及人格障碍,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不良诱因之一。

四、结束语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应对此问题时没有单方面的责任。学校、政府、企业应相互配合,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以帮助青少年远离网络成瘾的危害。青少年自身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学会控制上网时间。青少年还应培养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广交朋友,用其他爱好和休闲娱乐方式冲淡对网络的依赖感。青少年应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陶冶自身的情操,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保持健康的情绪,从而增强抵御网络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

参考资料:

(1)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顾海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2)如何对待问题青少年.斯科特·P·赛尔斯.同済大学出版社.2007.8

姓名:李海然

学号:S12302024

6.浅谈学生的网瘾及对策 篇六

1.上网已经占据了你的身心。

2.只有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和投入程度才能感到满足,从而使得上网的时间比预定时间长。

3.无法控制自己上网的冲动。

4.每当因特网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

5.将上网作为解脱痛苦的唯一办法。

6.对家人或亲友隐瞒迷恋因特网的程度。

7.因为迷恋因特网而面临失学、失业或失去朋友的危险。

8.在投入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时有所后悔,但第二天却仍然忍不住还要上网。

9.因为长时间迷恋因特网导致睡眠节律紊乱(如昼夜颠倒)、倦怠、颤抖、视力减退、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等躯体症状。

说明:如果一个人喜欢上网,但每天上网的时间少于没有影响到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没有伴发精神症状、躯体症状、心理障碍及戒断反应,这将称之为网迷,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否则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为网络成瘾症。

中国网瘾心理教育-您身边的免费教育顾问

如果有4项或4项以上表现,同时每日上网时间大于4小时以上,一周上网时间大于5天,并已持续一年以上,并且伴有精神和躯体症状,那就表明你患上了“网络成瘾症”。

网络成瘾症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情成瘾。上网者迷恋网上的所有色情音乐、图片以及影像等。有专家指出每周花费11小时以上用来漫游*情网站的人,就有*情成瘾的嫌疑。

二、网络交际成瘾。上网者利用各种聊天软件以及网站的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

三、强迫信息收集成瘾。这包括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紧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

四、游戏成瘾。包括不可抑制地长时间玩计算机游戏,这是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涉及了许多的中小学以及大学的男生。不但用家中的电脑可以轻松地进行连网游戏,遍街的所谓电脑网吧更是绝佳的去处,既可以逃避家长的耳目,还可众人一起连机,使游戏更加的刺激有趣。

网络成瘾解决方法 寻找疫苗

网络的世界性发展已经势不可挡,而且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被认同为一种新世纪的生活方式。正大踏步跨入信息新时代的人们,在把簇新的“奔腾”搬进家门的同时,应该十分认真地思考一下如何去安排自己(或许还有你的孩子)在键盘前面的时间。如果你觉得网惑太大,自己抵抗力太小,那中国网瘾心理教育-您身边的免费教育顾问

么以下的三条具体建议,可以帮助你预防网络成瘾症:

第一、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消极情绪的工具。借网消愁愁更愁。理由之一是,当你n小时后下网的时候,问题仍然在那儿,“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更重要的是,理由之二,你的上网行为在你不知不觉中已经得到了强化,你看:

上网→注意力从现实中转移→忘记了生活的烦恼

不需要几次,你就会像巴浦洛夫的狗记住铃声会带来食物一样,记住上网能带来忘忧。以后,你一听到调制解调器的声音就会兴奋不已。

第二,上网之前先定目标。每次花两分钟时间想一想你要上网干什么,把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列在纸上。不要认为这个两分钟是多余的,它可以为你省10个两分钟,甚至100个两分钟。

第三,上网之前先限定时间。看一看你列在纸上的任务,用1 分钟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假设你估计要用40分钟,那么把小闹钟定到20分钟,到时候看看你进展到哪里了。

网络精彩绝伦、快速便捷以及其他的种种优点都不能完完全全地替代现实生活,网络生活只能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增加其刺激性和有趣性。

因为人是一种需要群体关爱的动物。虽然网络具有与虚中国网瘾心理教育-您身边的免费教育顾问

拟的世界性时空连接的功能,但是这种虚拟是无法取代现实的。当人们都带着面具、改变了真实性格、甚至隐瞒了真实性别出现在网络上时,谁还有十分把握说“一切尽在掌握”中呢?

最后,别忘记:当你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自由驰骋的时候,你生命的一部分正渐渐消失在虚拟空间的某个黑洞之中。

文章来源:中国网瘾心理研究中心(免费咨询青少年问题,就上心理100)

中国网瘾心理教育-您身边的免费教育顾问

7.浅谈学生的网瘾及对策 篇七

网瘾又称“网络成瘾” (internet addiction, 简称IA) 、“网络成瘾症”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IAD) 或“病态网络使用”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简称PIU) 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 表现为对网络的再度使用产生强烈的欲望, 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戒断反应, 同时可伴有精神和躯体症状。网瘾只是表象, 它的背后是青少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青少年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薄弱的群体, 他们容易被暴力游戏、色情信息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 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 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 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1 青少年网瘾形成的原因分析

引发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根本上讲, 问题的症结在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关键诱因。

1.1 青少年网瘾形成的主导原因——家庭教育的缺失

1.1.1 单亲家庭或父母关系恶劣的家庭环境

由于父母离异或失去亲人, 孩子在家里处于父爱或母爱的缺失状态, 他们因家庭不幸而带来自卑感。于是他们便将自己封闭起来, 不愿也不敢于融入社会。他的心理需要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得到满足, 因特网却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泄平台。他们感觉似乎所有的需要在网络中都得到了满足, 由此他们更愿意沉迷在网络世界中。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网瘾少年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系恶劣, 不在乎孩子的感受、不关心孩子、与孩子的沟通极少甚至是没有。由于孩子从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 能与他们交流的人非常少, 一般网瘾少年都普遍具有孤僻的性格, 不善言谈, 不轻易向别人吐露心声。

1.1.2 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的家庭环境

过分溺爱的家庭, 容易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失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缺乏对周围世界的爱。故而极易产生对周围世界的冷漠。而在网络环境中, 他们自身所具有的缺点不会影响他们在网络中的“社交”活动, 所以他们容易沉迷于网络。

过分严厉的家庭, 孩子在家里得不到认可和关爱, 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怀疑和否定的看法。而周围的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叛逆做法表示极为不满, 时常因此对他们责骂甚至拳脚相加,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在网络世界中他们可以远离这些异议, 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对他们的叛逆做法表示赞同和支持。尤其在网络游戏中他们可以将对现实社会中的所有不满发泄在游戏中的打打杀杀中, 因此他们感觉在网络世界中生活得更幸福, 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对网络的依赖。

1.1.3 生活困难家庭

这些家庭的父母往往忽略了与子女的心理沟通, 当孩子心里的苦恼无法排解, 他们就到网上渲泄, 想看什么看什么, 想说什么说什么, 通过网络找到自己不能拥有的东西。

总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人格魅力这些都是孩子良好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因素。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 网瘾少年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对网络依赖的重要的原因。

1.2 青少年网瘾形成的核心原因——学校的评价体系单一

⑴学校环境单调压抑、竞争激烈。学校的应试教育, 激烈的学习竞争使学生成天学习紧张, 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迫切需要交流、倾诉、和被理解。学生一旦一旦沉迷于网络, 他们就放弃了对人生追求。

⑵学校的课外活动不丰富。一些学校一味的追求升学率, 让学生成天学习, 生活极其枯燥乏味。为满足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的需要, 他们找到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那就是上网。在网上, 他们喜欢找网友诉说, 发泄情感, 放松自己。

1.3 青少年网瘾形成的原因之三——社会成长环境

据统计, 当前我国青少年网民大约有5000万, 其中约有十分之一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瘾综合症。数量如此多的青少年对娱乐设施的需求是惊人的, 而我国当前的生活娱乐设施远无法容纳这一需求。

网络信息量大, 设计网络游戏的人针对玩家的心理, 设置带有刺激性的、挑战性的游戏, 很容易使青少年上瘾。同时, 网吧遍布大街小巷, 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 但一些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网吧经营者在利益的诱惑下, 对未成年人长时间上网、玩网络游戏等大开绿灯。此外盗版游戏、光盘、复制品众多且价格低廉, 也为青少年的购买降低了门槛。

另外, 完善的社会保护和救助机制的缺乏也是导致青少年网瘾问题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在一些发达国家, 政府会联合医院和学校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患有网瘾综合症的青少年进行免费药物治疗和心理矫正, 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尚处于空白。

2 青少年网瘾的对策研究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关键诱因。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从这三方面着手, 完善家庭教养方式, 改革学校教育模式, 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为克服青少年网瘾问题提供根本解决途径。

2.1 完善家庭教养方式, 给孩子以足够的关爱、理解与尊重

首先, 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平等地沟通, 给孩子以充足的理解、关爱和尊重。大多数青少年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内心都渴望向父母倾诉、得到父母的帮助, 这就要求父母要以理解和换位思考的方式与孩子理性、平等地交流, 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并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有的家长不知道如何与孩子相处, 总认为孩子还小, 有些问题没有必要, 也不值得与他们交流。其实不然, 现在的孩子对于社会和人生思考的还是比较独到的。虽然有些事情思考的还不是很全面, 这正是作为家长所应该了解和知道的, 也是作为家长教育孩子的重点。只有在沟通和交流中才能获得孩子最有价值的想法, 才能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 才能够知道孩子对于社会和自己的前途的一些看法。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家长要积极地同孩子沟通, 在孩子遇到问题后, 共同采取对策, 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困境。同时, 要注意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有意识的安排其他课余活动,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帮助孩子克服对网络的依赖。对于网瘾比较严重的孩子, 家长应主动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在专家的指导下对孩子的网络生活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监控, 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帮助青少年从家庭教育中培养在网络生活中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一种责任感。父母齐心协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地教养氛围, 可通过让孩子承担家务劳动, 参与制定家庭财务计划等方式使之体会到个人对于家庭和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以此激发起内在自尊心与责任感, 进而在对待网络上也形成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

2.2 改革学校教育模式, 合理引导开发青少年的兴趣爱好

首先, 改变单一的分数标准, 建立素质教育的综合评价体系。根据青少年求知欲高、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 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和设计, 力求使学生的求知过程洋溢着乐趣、充满着悬念。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校园文化宣传等多种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促使其对正常的学习活动投入热情和精力去实现自身的价值。比如我校五年前就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信箱, 并在学校主页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 学生可以从网站上进行学习和检测, 也能通过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信箱等渠道反映自己的情况, 从而让专业老师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的问题, 与老师交流与沟通, 防患于未然。几年来, 我们的心理咨询室接待了学生二百多人次, 其中网瘾问题占30%左右, 很好地为学生和家长排忧解难。其次, 大力开展青少年文化活动, 组织青少年社团, 成立符合青少年成长实际需要的各种兴趣小组, 让学生的娱乐不要只局限在玩网络游戏上。学校提供场地、师资支持, 保证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潜力得到应有的开发。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互联网, 在学习生活中的功用。加强网络知识方面的教育, 使学生认清网络的本质不仅仅是玩具, 更应该是服务于人的工具, 养成健康的网络生活习惯。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提高他们正确收集、分析、运用网络信息的能力。吸引青少年对健康、科学、积极的文化活动的兴趣, 培育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从去年开始, 我校利用创造节进行了一个以“绿色上网, 健康上网”为主题的比赛, 让每个班的学生先进行讨论, 然后全班同学构思, 想好要表现的人物和内容。在正式比赛的时候, 由各班派出代表进行电脑网站制作, 让大部分同学明白“绿色上网, 健康上网”的重要意义, 同时也避免了枯燥的说教。比赛结束后, 学校对一些立意和主题鲜明的作品进行颁奖并挂在校园网上进行宣传。实践证明, 用这样的形式, 达到了最好的教育效果。第三, 营造良好的学校生活氛围, 融洽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现实人际关系, 在生理心理保健等方面给学生以更多的关心;学校要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同时, 家庭、学校等提供青少年上网机会、场所的各方协调一致, 制约学生的上网时间。要加强对学生的行为纪律, 出台一些政策、制度并严格执行。

2.3 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为其创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首先, 全社会都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给予关注, 各级部门要加强健康上网的宣传和进行必要的监控。国家应投入资金加强生活娱乐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 为青少年发展多样化兴趣爱好提供“硬件”上的保障。其次, 国家文化部门、信息产业部门应尽快出台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具体执行措施, 在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 规范引导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网吧、游戏厅等网络经营场所要加强监督管理, 加大惩治力度, 对不同城区的网吧实行分片管理、专人负责;对制作传播网络色情暴力文化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坚决打击, 依法惩治, 净化青少年上网环境, 减少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另外, 借鉴国外经验, 国家联合学校、医院以及社会各方力量建立专门的心理矫正服务机构, 为患有网瘾的青少年提供免费医疗救助, 使患有网瘾的青少年得到专业的治疗和服务。

综上所述, 挽救那些上网成瘾的青少年, 关键不在于简单地让他们去戒网瘾, 更不是关闭网游、制定一个网瘾诊疗标准就能解决问题, 而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从他们幼小时期就注重塑造其良好个性, 并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以防范类似网瘾等各种不良行为或危险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EB/OL].[2010-07-15].http://www.cnnic.net.cn/dtygg/.[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EB/OL].[2010-07-15].http://www.cnnic.net.cn/dtygg/.

[2]胡海龙.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攻击倾向的实验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胡海龙.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攻击倾向的实验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美]霍尔·戴维斯.陆有铨, 魏贤超, 译.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3][美]霍尔·戴维斯.陆有铨, 魏贤超, 译.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

[4]叶奕乾, 何存道, 梁宁建.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叶奕乾, 何存道, 梁宁建.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浅谈学生的网瘾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网瘾”现象 学生教育 教育原则

一、角色平等原则

网络游戏作为游戏者的第二空间,其中的人物实际上是游戏者的化身,平等性是网络游戏的一个特点。在网上人们往往以一定的符号形式出现(网名),而真实的身份、出身、性别、经历都可以不写或按自己的愿望虚拟填写。网游中的人物虽然身份有高低、装备有优劣,但对游戏者来说却没有心理上的不平等,游戏者也不用因为自己级别低、装备粗劣而自惭形秽,以致放弃游戏。在游戏中没有呵斥也没有体罚,有的只是游戏者都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所以游戏中的人是平等的,可以说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许多教师常责备学生这样做不好,那些做不对,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学生,说话的口气往往不容置疑,并不能真正了解学生想的是什么,他们打算怎么做。作为学生,被动的角色往往给他们一种压抑感,教师通常是出力不讨好。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呢?

1.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要尊重学生应该具有的正当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尊重学生对生活和学习活动的选择和自由活动权利,尊重学生在人群中应有的地位,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身份平等的人,并尽最大可能为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这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基本前提。

2.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师要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为学生的自主活动预留出足够的空间,这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尽管教师比学生懂得多了一些,担负着培育学生成长的任务,但是在人格方面,师生是平等的。在教学实践中能否做到平等对话的关键是教师的心态,要看教师的内心是否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观点、能否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以及能否就不同观点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的责任是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价值,产生归属感。

二、主体教育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心理体验过程,学习最终必须变成学生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行动。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个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进步的内部动力。

游戏者在游戏中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总是凝神聚力,有目的地选择所需器具,设计缜密的行动路线和作战方案,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游戏方案不断改进,大大缩短实现目标的进程。游戏的趣味性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精彩的场景、玄妙的机制当中,所以学生在玩游戏时能较长时间地集中高度的注意力,且乐此不疲,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网瘾”。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学习体验代替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许多结论,这在学生解决一些问题时的确非常快捷,但这些结论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在学生心中得不到积极的心理体验。如果學生不能主动使用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就相当于没有这些结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师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评价多元原则

厌学而有“网瘾”的学生,他们大多精力都集中在网络游戏中。有共同“爱好”的学生在一起谈起网络游戏时总是兴高采烈,讨论的话题大都是谁的“级”最高,谁的水平最高,谁在这一天的时间内进步最快,谁玩的新游戏最好玩……总之任何人好像都是焦点,每个人都是成功者,客观的评价、富有诱惑力的挑战以及对所谓的荣誉的追求,是学生迷上网游的重要原因。

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上来,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成就感,获得个人价值,使学生乐学。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教师应及时地发现学生的特点,找出其相对于其他同学的优势,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会花费更多时间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中,从而在这个领域中又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从而获得个人价值,同时也能培养出良好的学习品质。而这些良好的学习品质,又会对他的劣势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他的劣势可能也会成为他的优势,从而就会在各个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

9.青少年染上网瘾的原因与对策 篇九

关键词:网瘾 对策

近些年来,青少年网瘾成了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而且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病。何为“网瘾”,由于长时间地使用计算机和进行网络互动,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将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长此以往,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生理疾病和心理依赖,而这些刺激往往只有在上网后才感觉得到了缓解,导致进一步的网络依赖,最终成瘾。网瘾一般表现为上网时精神兴奋而且欲罢不能,沉溺于网上聊天或网络游戏,并由此而忽视与社会的交往、与家人的沟通,甚至对上网形成越来越强烈的心理依赖。不同的研究取向对“成瘾”有着不完全一样的判定准则,有些研究以上网时间为标准,网络成瘾者每星期用在互联网上的时间为非成瘾者的2-3倍。

一、青少年染上“网瘾”的原因

从个体来讲,青少年身心发育并不成熟,自控能力差是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投有明确的人生且标,但是对外界事物又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认识能力有限,面对周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到诱惑而失去自我。

从家庭来讲,家庭的过度关爱、过度保护、过度期望.使得孩子难以形成健全、良好的性格。当今社会,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于是孩子就成为家里所有大人的生活重心,在他享受了过多过分的爱与保护的同时。也承受了过高的期望和过大的压力。这样的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离身心健康的行为现象。

从社会环境来讲,社会上价值观的多元化.如物质至上、暴力文化的出现、流行文化的媚俗及网吧管理不规范等.是影响孩子的重要外部因素。

从学校来讲,应试教育仍在继续,它在慢慢地侵蚀着青少年那颗纯真浪漫而又鲜活灵动的心。因为升学率的压力,教师照顾不到所有的学生,教学进度就高不就低,致使初中学生一半跟不上班,上课如坐针毡,他们在学校里、在课堂上很难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从政府监管方面来讲,政府对网络的监管力度不够。在监管方面,并没有实施有效的行政干预,对网络青少年的网瘾问题关注不够,在执法过程中.没有严格按法律办事,致使一些黑网吧还堂而皇之的开在大街上。

二、戒除青少年“网瘾”的对策

1、提高自制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青少年自身来讲,要培养顽强的意志力,但提高意志力本身就是一硬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同方面的共同努力。这里所谓不同方面,不仅指外在的各个方面.比如大到社会,小到学校、家庭等,更主要的是患者本身主观心理的各个层面,包括理性认识、情感、情绪、修养等等.

2、家长要提升自身的素质,认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要与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朋友。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问题,正确有效的解决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因此,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准确地了解孩子,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能够理解他的,是可以信任的。这样,孩子就町以及时得到帮助,不至于在有问题后处于失控的状态。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建立有效的沟通,而有效的沟通需要一定的技巧,是一门学问。需要学习才能掌握。在上网成瘾的孩子中,有很多家长对网络是不了解的,缺乏对孩子正确上网的引导能力。常常是一开始由着孩子上网,发现情况不妙了,再严厉禁止。简单地反对孩子上网不是完全之策,孩子上网,宜疏不宜堵。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已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更便捷地查阅资料,更快地接收信息,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上网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怎样上网和上网做什么。因此,当孩子学习上网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做好恰当的引导。家长要有良好的习惯,做孩子做事的楷模,而有的家长自身却是做事容易成瘾的人。见得最多的就是的家长打牌成瘾。言行示范胜于说教,这样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没有说服力的。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因此要提升自己的素养,用良好的言行品质潜移默化地教导孩子,如果孩子上网成瘾,家长也不要恐慌失措或轻易言弃,对孩子采取强硬的暴力措施或放任自流,而要自我反省、放松心态、及时寻求有效的治疗的方法。在戒网瘾的过程中,家长要求全程参与,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和改变孩子同样重要。

3、学校要关心那些上网成瘾的学生

学校和老师要关心这类学生,不能因为学生上网成瘾而放弃他们,还要好好的和他们交流。学校还可以让好的学生一对一的帮助上网成瘾的学生,我想孩子和孩子之间更能比老师好好地交流,让他们一起学习玩耍进步,让好的学生慢慢的改变上网成瘾的学生,使上网成瘾的学生能向好的学生学习。慢慢的使他从网路里走出来。学校在硬件上,校园应整洁优美,具有必要的文体娱乐设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投资建设微机室、语音室、书库、学生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设置宣传橱窗、广播站,建文化广场、学术报告厅等文化设施。尤其是兴建校园绿色网吧并提供相关服务,会极大程度地遏止青少年网瘾现象的发生。而更为关键的是要在此基础上,运用这些物质载体进行软件建设。以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等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动为契机带动学生日常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开展,以兴趣为基础建立各种社团、俱乐部,尤其可以利用青少年对网络的好奇和兴趣,组建计算机兴趣活动小组。使他们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有正常的宣泄渠道。通过宣传栏、讲座、辩论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网络知识的教育,网瘾的表现及其危害,使青少年群体认识到计算机是工具不是高级玩具,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介绍一些健康向上的知名教育网站,抵制网络的过分娱乐化,一起探讨怎样构建校目的网络和网络文化。学校可以利用社会招标的形式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全校师生平等、民主沟通的网络平台。

4、社会要规范网吧的经营行为

许多的青少年是在网吧上网的,这就应该对网吧的经营加以规范。在这方面国家和地方的有关部门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如在网吧安装了除黄软件。另外还应该要求网吧经营者加装类似于上述的提醒软件,这不仅可以强制的缩短青少年的上网时间,还可以帮助他们增强理性的自控能力。社会还要规定青少年上网的时间,一天只能上那么多时间,政府要不定期的抽查网吧,网吧是否遵守规定。开发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软件。目前,青少年之所以沉湎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主要是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迷惑了青少年的眼睛,应该大力提倡有关部门多开发有利于传播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软件,弘扬民族精神,把青少年从游戏和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中解救出来,使他们认识到网络中不仅仅只有游戏和一些光怪陆离的信息,更有一些有利于自己身心发展和提高的信息,这不仅可以发挥网络的对青少年的有利作用,还可以增强其民族精神,并使这种精神生生不息的流传。

总之,青少年网瘾的预防和戒除是一十家庭、学校、杜会共同协作的综合性工程,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因为孩子沉迷网络而打骂孩子,应耐心的和孩子沟通,交朋友使孩子从网络世界中走出来,使他觉得现实世界比网络世界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张洪.致命的同络食人魔[J].知识窗,2007,3.

[2]卫亚莉.让孩子从心远离网瘾[M].山西教育出版社.

10.浅谈学生的网瘾及对策 篇十

一、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心理因素分析

网络成瘾, 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 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根据马斯洛的理论, 人具有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 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因其时空无局限、角色自主、交往去生理化和行为去抑制化等特点, 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满足大学生上述各层次的心理需求。故而, 个别大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染上网瘾。

1.网络的去生理化特点对生理需求的满足。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 网民以电子为媒介, 以纯文本的方式参与交流, 由于看不到对方的表情, 也很少听到对方的声音, 在交往中不会在乎对方的年龄、性格、气质、形象、地位等身体方面的外在因素。网络上的场景、各种社会线索远比现实生活场景要简单得多, 交流者只需注意交流的内容, 而根本无需关注个体的生理、心理状况, 这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 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2.网络的隐匿性使网络行为更有安全感。

网络生活中, 网民以独特的网络角色在网络世界中穿行, 与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用真名说假话”所不同的是, 网络中尽可以用假名说真话、乱说话, 网络的这种隐匿性无意中放大了网民的情绪和行为, 使网民更有安全感。

3.网络创造了广泛的交往环境。

在网上, 一个人可以与很多人进行交流, 尤其对于平时性格比较内向、缺少关爱的大学生, 在网上可以交到很多朋友, 充分满足其交友的需要。如果遇到困难, 还会有很多人献计献策, 使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温暖。

4.在网上寻求互相尊重。

网络上的交往多用纯文本进行, 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约束和限制, 每一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 不存在等级的高低、身份的贵贱、财富的多寡, 人与人之间更容易得到相互尊重和认可。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相互尊重的平台, 使他们了解别人, 并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 寻找爱与被爱、需要和归属。

5.借助网络“自我实现”。

在现实世界里, 成功必须经历漫长的努力过程, 但是在网上, 人们可以在瞬间做到“自我实现”。如在网络游戏中, 人们可以扮演各种角色, 把握角色的命运, 一夜之间就成为“盖世英雄”或“商界奇才”, 因而成为一部分青年人找回自尊、实现人生价值的捷径。

现代心理学和医学研究认为, 瘾是对某一种操作行为不断巩固、强化, 形成习惯并建立条件反射所致。从上网的过程来看, 上网是操作行为, 在网上得到满足是一种强化, 经常上网操作, 多次得到心理满足, 巩固了对上网行为的美好效果, 形成了多次强化, 久之便形成了上网的条件反射, 上网的乐趣不断重复, 对个人也不停地产生新的刺激, 由此不可自拔形成网瘾。

二、大学生网瘾的干预策略

网络成瘾者往往是有些需求或困境在现实中无法解决, 引起心理上的痛苦, 而虚拟的网络世界可以减轻这种心理上的焦虑并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 要解决网瘾问题, 不能简单地对染上网瘾的大学生采取谴责、压制等措施, 而是要针对网瘾者的心理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1.认知重建和自我质辩法。

首先, 引导他们对网络导致心理问题有所认识, 改变已形成的信念, 如“玩游戏无害”, “没有比上网更刺激的事了”等, 让其充分认识到成瘾后的严重影响;其次, 让病人进行自我辩论, 即让他想象上网成瘾后的种种后果, 如成绩下降、对不起父母等, 在网瘾复发时让“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进行辩论让内心的道德感、责任感与罪恶感和失败感作斗争, 从感情上战胜自己, 痛下戒除网瘾的决心, 增强自己的戒网动机。

2.强化干预法。

强化是使有机体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 可以分为奖励和惩罚两种。在网瘾的干预中, 一方面, 一旦发现成瘾学生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时就给与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另一方面, 一旦发现上网的时间增加, 立即给予处罚, 可以是物质上的, 如取消他获得他想要的东西的权利等。

3.兴趣替代法。

替代疗法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培养业余兴趣如读书、听音乐、打球、游泳、散步、和朋友逛街等来调整病人紊乱的生活节奏, 重新规范每天的作息时间, 在最易上网的时间安排不同的活动, 让更多有意义的事充实自己的生活, 逐步代替上网成瘾行为。

4.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指采取惩罚性的刺激来减少将要戒除的目标行为, 通过厌恶性条件反射达到病人最终因厌恶而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例如可以采用橡皮圈拉弹法, 让网瘾患者预先在自己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筋, 当他准备上网时用力拉弹, 使其产生强烈的疼痛感, 以提醒自己下网。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生活、学习方式, 它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给当代高等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技术带给教育的迅捷便利, 推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同时, 更要采取积极措施把网络带给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 促进每一名大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网络成瘾综合症作为一个全新的社会问题, 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并针对形成因素提出合理的干预策略, 以缓解大学生网瘾问题, 使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网瘾,心理因素分析,干预策略

参考文献

[1]冉敏.大学生网络成隐的成因分析及其干预措施[D].四川: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06.

[2]宋宝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1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8:54.

[3]何金彩, 唐闻捷.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1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8:123.

[4]卓明敏.大学生网瘾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9:39-40.

[5]张丽宏, 赵阿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1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8, 8:128.

11.浅谈未成年人网瘾问题探究 篇十一

到目前为止, “网瘾”定义尚无权威结论, 网瘾的评价标准更是难以界定。有人提出以上网的时间来判断网瘾, 但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有人提出以上网的内容来判断网瘾, 也遭到了反驳。也有人提出以上网者的精神症状、躯体症状来判断网瘾, 也没有得到认可。可以说, 在对网瘾定义的界定和评价标准上, 目前还没有得到统一。我曾经和一位知名报社的编辑联系过, 说想写一点网瘾方面的文章, 可一提到网瘾问题, 他就说是老课题了, 不用再研究了, 既然连网瘾定义的界定和评价标准都没有统一的情况下, 研究未成年人的网瘾问题就是有价值的, 也是有必要的, 研究未成年人网瘾问题依然是一个全球性课题。

2 如何看待未成年人网瘾问题?

当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的一部分时, 就无法回避网络成瘾的问题。没有网络的年代, 我们可能迷恋小说、武侠电影、琼瑶电影等。但那个年代人们并不会过多去讨论“小说瘾”或者“武侠瘾”。其实, 对一定事物的适当迷恋是正常的, 我们要正确看待未成年人的网瘾问题, 不要把未成年人网瘾问题“妖魔化”, 从而歧视他们。一提到网瘾, 有人就说它是“精神鸦片”, 好象未成年人一旦跟网瘾粘边了, 就彻底完蛋了。其实我们要加强对网瘾问题的认识, 正确的来看待这一问题。其实大部分未成年人网瘾级别都处在正常范围, 少部分有轻度网瘾, 这一部分人往往是可以通过谈心, 讲道理的方法戒除网瘾的。至于中度和重度网瘾那是极少数, 电视上、网络上报道的多数属于这类型的, 这一部分人不是学校和家长能够说服教育的了, 要戒除起来确实是相当的困难, 需要综合的、长期的、专业的治疗。

3 网瘾到底是谁的错

网瘾的出现就只是孩子的错误吗?就是网络的错误吗?当我们一味的责怪网瘾孩子, 一味的报怨网络的时候, 我们思考过这问题吗?找到了问题所在, 我们才能帮忙网瘾孩子去戒除网瘾, 从沉迷于网络中走出来。

网瘾不只是孩子的错, 这是我的一个观点。从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多年来, 我遇到了一些沉迷于网络的学生, 而当我深入了解这些学生后, 基本上都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些学生和父母亲之间关系都不是太好, 他们和父母的沟通也比较少。特别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他们会感觉到很孤独, 会开始思考一些自己的问题, 一旦他们接触到网络, 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就会深深的吸引着他们。他们突然在网络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避难所, 突然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突然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这时候, 这些孩子们就会深深的迷恋于网络之中而不能自拔。作为家长, 一定要多观察孩子的一些变化, 当问题小的时候, 解决起来也容易。不要一味的就责怪孩子, 甚至体罚孩子。

4 面对网瘾, 学校怎么为未成年人护航

防患于未然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面对未成年人网瘾问题, 家长、学校、社会、以及未成年人本身都有责任。

学校机构要做好的几个工作。未成年人生活空间更多的时候还是在学校, 作为学校这样一个教育机构, 也要承担起自己的教育义务。虽然很多学校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做这个工作。但从我本人的了解上, 有许多工作是不到位的, 方法也是不对的。学校通行的做法就是组织一些老师搞突袭, 查学生夜不归宿, 查学校周边网吧, 查学生考勤。抓到进网吧的学生后进行批评、请家长、停课等措施。这些都是简单粗暴的做法, 表面上有效果, 其实真正的作用不大。学生虽然不敢用同样的方法再进入网吧了, 但是他心里天天装的东西还是网络, 还会找更加“高明”的方法进入网吧上网。比如学生会以生病的借口请假出去, 然后找更远, 更偏僻的地方上网。作为学校, 正确的、人性化的、科学的方法有很多。但做起来也需要更高的水平、更多的精力去处理。首先, 学校的有关领导应该了解网络, 或者组织了解网络的老师组成一个专门的团队, 只有自己了解了才能跟学生去沟通, 而不是常规的批评教育方法。其次, 定期在学校展出一些网络给未成年人造成伤害的一些案例, 有文字的、图片的、视频的, 用事实说话, 用案例说话, 用事实教育人、感动人。就像每年在学校演习的“消防安全”宣传一样。再次, 发现学生逃课上网后, 用细心耐心的方式进行教育, 而不是体罚和恐吓, “开除”、“请家长”、“停课”的专用术语最好少用或者慎用。学校要做的工作很多, 都在提倡人性化教育, 人性化管理, 其实有的时候是边提倡边违背。文明的发展是需要惨痛的牺牲来做代价的, 但要牺牲掉年轻的一代才能让教育文明进来, 我觉得这是不应该的。爱是无限的, 什么时候可以给我们的学生更多的爱呢?

加强管理, 趋利避害, 让网络再干净一些, 让网吧再规范一些, 让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带来的悲剧再少一些。家长, 学校, 社会都行动起来了, 做好了该做的工作, 我想是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本不应该网络成瘾的未成年人远离网络的。面对网瘾, 为未成年人护航, 这个工作是打不得折扣的, 应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马锐捷, 李辉.网游之瘾成于何处[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0 (9) .

12.浅谈学生的网瘾及对策 篇十二

[关键词]青少年网瘾被害危机;基本理论:危机干预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172-02

1危机的含义、生成机制及基本特征

危机研究专家帕拉德认为,任何危机都包含着内在的3大组成要素,即存在危险的难以对付的事物、个体感觉到来自该事物的威胁和个体在处理和应对该问题时的无助,由此,危机可以被概括为是当个体面对来自威胁、挑战时的一种无助和失措的状态。著名危机心理学家卡普兰则将危机定义为当生活目标被阻断,用常规的方法无法克服的~种状态。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渴望维持在一种自我平衡的心理模式之中,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只有借助于一定的技巧和问题解决方案才可能回复到原来的状态。伯德和爱里克森则将危机视为是个体对生活经历中应激事件的主观反应,这种应激事件影响到当事老的身心稳定,使他们无法正视、适应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阿圭莱拉等人则认为危机是在个体遇到新问题和新挑战时,由于现存的问题处理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会感到面临巨大的压力并产生无法忍受的焦虑与无助感的一种状态。罗伯茨也认同这种观点,认为危机“是一种心理失衡”,“它是由于经历了一些包含重大危险事件或情景而导致的,且这些事件或情景不能用熟悉的方式来解决。”在危机研究领域中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吉利兰和詹姆斯二人将危机概括为下列这种状态:当自然人个体认为某一事件或境遇是其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的时候,如果他们不能及时解决这种困境,可能会导致自己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功能失调的一种情形。两位学者将危机的概念做了进一步的分解,认为,其一,危机是个体自然人的一种主观认识和感觉,危机总是相对于具体自然人而言的一种状态;其二,危机是以个体自然人对环境和境遇的认知为基础的,这种认识可能还掺杂着个体文化差异等复杂因素;其三,个体自然人面对要解决的现状感到束手无策,不能迅速有效的采取措施。

综上可见,西方学者对危机的认识具有基本的共识,它们都倾向于从此角度对危机加以揭示,即当发生了非常事件或者面临非常规问题的时候,个体无法用既有的或现存的问题解决方法来对该事件或问题加以处理,因此而引发了身心失衡的状态。由于身体的损害直接导源于心理的失衡,因此,从理论上讲,危机在本质上首先并且主要是当事人个体心理及精神方面的危机。具体到青少年网瘾被害方面,青少年网瘾被害危机就是指由于对网络产生了成瘾性,致使青少年沉陷其中又找不出摆脱的有效方法因而产生的一种身心受到严重损害、学习和生活受到根本干扰的失衡状态。青少年网瘾被害危机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心理失衡的危机,它一般导源于网瘾,是网瘾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的一种极端被害反应。

我国心理学家界一般认为,心理危机从产生到形成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一般被称作冲击期,此阶段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的当时或者其后不久,被害人一般会感到恐慌、震惊和不知所措,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和焦虑的精神状态。第二阶段一般称作防御期,在此阶段,被害人个体竭尽所得希望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恢复自己被打乱的身心机能,但找不到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第三阶段是解决期,由于不断地尝试采取各种恢复正常心理和生活的方法,并借助其他人或社会力量的积极帮助,被害人个体的焦虑程度和不安感会不断减轻,信心会被慢慢找回,心理走上逐渐恢复正常的道路之上。最后一步一般被称作成长期,被害人个体基本上从危机状态下走出之后,他们的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巧会有一个大幅度提高,心理的成熟程度的提升会使被害个体在面对将来的挑战时增加一份自信和力量。

2危机对于被害人情绪、认知以及行为所产生的具体危害

在危机可能给被害人带来的具体危害研究中,西方学者处于领先的地位,其中著名心理学家麦耶的研究最为系统,他认为,危机对于被害人的危害,可以从对情绪、认知以及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等若千方面得到具体的阐释。本文将以他所倡导的危机对于被害人情绪、认知以及行为所产生的具体危害为角度,来揭示危机给包括处于网络被害危机中的青少年被害人所可能带来的危害。

一般而言,危机对情绪造成的损害可以分为从“轻微损害”到“严重损害”5个层次,轻微损害表现为对环境的情感反应适切,对环境的变化只有短暂而且不强烈的负性情感流露,被害青少年完全能够控制情绪。轻度损害表现为对环境的情感反应适切,但对环境变化有较长时间的负性情感流露,被害人能够意识到需要自我控制情绪。中等损害则体现为情感反应与环境有脱节,常表现出负性情感,对环境变化有较强烈的情感波动,情感状态虽然稳定,但需要努力才能控制情绪。显著损害则体现在负性情感体验明显超出环境的影响,情感与环境明显不协调,心境波动明显,求助者意识到负性情绪,但不能控制。严重损害则表现为完全失控或极度悲伤,被害人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紧张焦虑、抑郁、悲伤和恐惧,部分人甚至会出现恼怒、敌对、烦躁、失望和无助等情感反应。

危机对被害人认知方面的危害也主要体现在从“轻微损害”到“严重损害”5个层次之上,轻微损害体现为思维集中在危机事件上,但思想尚能受意志控制,解决问题和做决定能力轻微受损,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基本与现实相符。轻度损害表现为注意力偶尔不集中,感到较难控制对危机事件的思考,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的能力降低,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情况在某些方面有偏差。中等损害则表现为注意力时常不能集中,较多考虑危机事件而难以自拔,解决问题和做决定能力因为强迫性思维、自我怀疑而受到影响,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情况可能有明显的不同。显著损害体现为沉湎于对危机事件的思虑,因为强迫性思维、自我怀疑和犹豫而明显影响被害人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的能力,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有实质性的差异。

3危机干预和教育的模式和基本方法

对于处在危机中的青少年进行干预和教育,有两种基本手段和途径,即紧急性干预教育和后续性干预教育,其中紧急性干预教育是根本和主要的手段,其目的在于利用危机过程时间短、破坏性强和被害青少年处于极其严重的需要帮助的状态之中的特点,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先将青少年被害人从极度危险的状态中解救出来,避免或者降低危机对青少年产生重大危害后果的机率和可能性,并在此过程中使被救助的青少年真切地感受到危机干预人员对他们的真诚关心与爱护,让他们在无私奉献与追求正义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和塑造,以达到挽救和感化青少年的作用;后续性干预作为紧急性干预的辅助和延伸,是指对于已经从危机中暂时摆脱出来的青少年被害人进行巩固性、常规性和长期性的教育,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网络造成的消极危害。不至于再次陷入危机。鉴于后续性干预主要借助于平常状态下的一般性教育展开,而学界对平常的一般性教育问题已经有了较充分的论述,因此我们重点对紧急性干预进行研究。在紧急性干预教育两者的关系之中,紧急性教育主要通过对青少年危机的紧急性干预加以体现和实现,因此危机干预模式也就是危机教育展开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借鉴中外学者的危机干预教育模式理论。紧急性危机干预教育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等三种。

所谓平衡模式,也被称作平衡失衡模式。依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被害人在生活中获得的克服心理失衡的方法在危机状态下失去作用后,由于新的心理和精神调整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处于危机之中的被害人往往会有心理或情绪的失衡反应,平衡阶段的目的就在于帮助被害人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该阶段最适合心理产生问题的初始时期,在这个阶段采取其他的措施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先使被害人获得基本的心理平衡,提高身心的稳定程度,才谈得上下一阶段有针对性的应对。依认知模式的基本设想,被害人在危机过程中和危机经过之后产生的不正常心理和精神状态并不是危机事件本身使然,而是因为被害人自身的非理性因素发生作用而使被害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产生了混乱的结果,通过对被害人理性的激发,可以有效地起到促使被害人个体鉴别有害的负面信息、肯定有效的正面因素的作用。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则认为,人虽然都有一定的遗传天赋,但是人毕竟都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危机的产生必然与一定的社会环境密切关联,相应地,危机干预和危机教育的主要杠杆在于发现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帮助被害人克服那些促成危机的因素。

我们认为,尽管不同模式指导之下的危机干预和危机教育的具体步骤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基本的危机干预和危机教育方法有一定的共通之处,离不开下列方法的适用,其一,要确定被害人所面临的最大困顿和问题,这是处理问题的关键,也是整个危机干预和危机教育的前提和逻辑起点。其二,保护被害人本身的安全以及确保对他人不构成安全威胁。实施危机干预和危机教育的过程中,要确保被害人的安全以及被害人对他人不造成生理、心理的危险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否则危机干预就是失败的,危机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其三,干预人员要和接受危机干预和危机教育的被害人进行直接的交流和沟通,建立紧密的互信关系,让被害人真正体验到干预者是对其提供真心帮助的人。其四,在面对具体的被害人时,应当尝试不同的应对方法,要最大限度地让被害人可以有机会选择最适合他们的干预方式,从而让被害人感觉到干预过程对他们的特殊关照,增强和提高对他们教育效果。其五,危机干预和教育要重视循序渐进,要有一套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帮助被害人寻找到克服危机的规律性过程,帮助他们全面地完善和进步。其六,危机干预者要将重点放到被害人信心的重树上面,最好引导被害人作出他将严格按照已定的干预计划来奉行自己的合作义务的承诺。

米歇尔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紧急事件晤谈(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简称CISD)现在已经成为危机干预和教育领域经常采用的一种基本的具体技术性方法。CISD是一种处理急性危机性应激反应的方法和技术,这里所谓紧急事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指能够使自然人个体体验到异常强烈危机性情感反应的现实状况,由于这种状况不经常发生,对于个体来说缺乏心理准备和应对经验,加之发生时情势紧急,因此往往会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甚至会使人们正常的生理功能发生错乱,严重影响被害个体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青少年形成网瘾的过程虽然一般要持续较长的时间,但是,当这种网瘾和现实生活发生难以协调的矛盾时,他们就会马上体现到一种难以应付的紧急感,进人危机的状态。

从国外的经验上看,现在的紧急事件晤谈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套路。它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情感渲泄、支持和安慰以及调动资源。从介入时间上来看,在紧急事件发生后24至48小时之内进行干预教育效果最佳,而6周之后效果就会变得微乎甚微。在实践中,CISD现在有了正式与非正式的划分,非正式的CISD对于危机干预教育人员基本条件的要求没有正式的CISD那么严格,对于介入的时间要求也没有正式的CISD那么紧迫,在非正式的CISD之中,危机干预教育人员更多地体现着一种参与的性质,他们只是对危机干预和教育有初步的了解,他们的工作在很多时候只是尽量拿出时间来倾听被害人的情感渲泄,向他们提供精神支持。正式的CISD工作人员必须受过专业的严格训练,程序的开展也一般在事件发生后24至48小时的黄金时间内进行,在正式晤谈过程中所遵行的具体步骤也比非正式的程序要严格和规范得多。

上一篇:水果小学作文下一篇:为世界而改变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