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区推进城镇化进程工作实施方案(9篇)
1.太平区推进城镇化进程工作实施方案 篇一
今年以来,坡头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打造休闲、宜居、旅游、生态的中心城区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动力,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镇区面貌日益更新。
一、大河名苑项目
大河名苑项目是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在我镇投资建设生活小区的一项重要工程,也被我市列为2011年“双十”攻坚项目行动之一。该项目位于坡头村南部,东与洛阳吉利区东寨村交界,南临西霞院水库,总投资10亿元。项目总占地379.153亩,涉及拆迁户221户。目前,该项目已全面进入动迁和新增土地附属物赔付阶段,所有红线范围内的动迁户已签订动迁协议139户,完成拆迁房屋90余户;新增192亩土地上的养殖小区已拆迁完毕13户,坟墓、树木等附属物已全部赔付到位。
二、恋水花园项目
恋水花园位于留庄村南,南临西霞湖水库,由洛阳安厦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11万㎡,规划建设多层及高层楼房23栋,容积率 1.41,建筑密度24.02%,绿化率40.15%,可容纳住户800余户,项目的投入也必将拉动坡头三产乃至全镇的经济发展。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 900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滨湖二层窑洞宾馆40余孔,18幢多层住宅楼7层主体工程已全面完成。
三、霞光半岛(花水湾)、泰山滨湖度假村、西霞湖水上旅游开发项目
根据全市“十二五”规划要求,坡头镇被列为济源城市附中心区(中心城市拓展区),坡头镇西霞湖—小浪底区域的规划开发建设将按照国际招标形式进行,因上述三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应服从于“十二五”规划要求,目前三个项目还在进行前期相关筹备。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全市乃至全省的重要战略决策,建设中心城区也是考验一个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现。下一步,坡头镇也将紧紧围绕全市重心工作,树立大局观,严密组织、强化责任、创新方法、攻坚克难,扎实落实每一项工作任务,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镇区形象。
2.太平区推进城镇化进程工作实施方案 篇二
本报讯2011年是东阿县城镇建设加速发展之年。年初,东阿县住建局对县委、县政府谋划安排的城市建设项目分解为46项主要工作事项,明确了牵头领导、主要承办单位,并排出了时间表。目前建设各项工作均在有序推进之中。
该局进一步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发展,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时切实加强县城规划与管理工作,科学修编县城总体规划,编制燃气、热力等专项规划。编制洛神湖地区控制性详规,力争县城新区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100%。坚持建设与管理两手抓,加快构建城镇管理长效机制。继续加大“三违”查处力度,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和完善建设用地“五统一”管理。加大县城创建力度,着力改善市容市貌。
3.太平区推进城镇化进程工作实施方案 篇三
一、对推进城镇化进程几个有关政策法律问题的分析
1、行政区划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目前行政区划缺乏整合力度,本市两区规模偏小,行政体制各自独立,矛盾错综复杂,行政区划规划与城镇规划不相协调,造成“一城多府”、“城中有村”、“乡中有城”,迟迟未被纳入城镇管理范畴。如三元区的城东乡下辖村分列四个街道,梅列区的徐碧乡下辖村分列三个街道。这主要是缺乏区域协调机制,相邻地区各自为政、盲目竞争、事权、财权不够明晰,区政府又职能不全,没有土地、规划、权责不配套,造成办事效率低下,服务不到位。
2.土地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容量存在矛盾。一是不同法律之间、政策与法律之间存在矛盾,如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与现行的土地法规有不相容之处,操作起来遇到法律规定的障碍。又如我国的宪法、土地法都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其土地使用权当然由国家进行支配。而宪法、民法也规定了公民的私有财产、集体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或毁坏。两者的权益保护效力均等。列东老街拆迁改造在列东村集体土地未征为国有就直接开发,违反了重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现状、不得破坏土地的附着物”的规定,就是极典型的有关政策法律问题。二是土地征用补偿费问题。国家规定农村集体土地标准较低,与城镇国有土地的补偿费用及实际价值存在较大差距。农民的利益在现值上得不到弥补,在征地使用权流转和置换上存在一些障碍。
3、土地利用与城镇发展的矛盾。一是城镇发展面临用地紧缺与耕地保护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使农村土地转为城市用地,在政策上急待解决。二是现行的用地政策限制了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现行的用地政策,实行的是一整套严格的现反,要求在行政区域内实行耕地的动态占补平衡,但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往往制约了城镇发展的空间。三是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相协调。两个规划分属两个部门,由于职能各有侧重,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难以衔接,土地利用规划不能对城市土地市场用地活动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四是城镇土地收益未真正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不是再生资源,国家政策规定城镇土地收益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事实上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城镇土地收益没有真正用于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4、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困难重重,进展缓慢,已成为影响我市政治、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并且严重阻碍了推进城镇化进程。梅列区正在开发的列东老街、龙岗小区、明辉花园等6片,三元区正在开发的下洋花园和龙船巷两片等都进展缓慢、等待观望。其中,列东老街应拆迁104尸,63户不同意拆迁;下洋花园应96户拆迁、6家单位拆迁,目前未拆83户、单位4家;龙船巷应拆迁77户,未拆迁1户。主要反映:一是政府在旧城拆迁改造中,没有正式批文,常以会议纪要代替行文,应规范并正式形成批文;二是市里缺乏强制拆迁手段,遇到钉子户,委托的市拆迁公司力量较弱、力度不够大;三是部分拆迁户要价过高,异地安置的地块无法满足;四是拆迁难,难在手续不全,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办法难变通。被拆迁户则反映:补偿安置方案不合理,补偿费太低;计委超越权限批准立项,集体土地未征用为国有即进行商品房开发;拆迁许可证不合法;原老街一期开发安置的房屋质量差,采光、结构不好。由于开发商未向政府交清土地出让金,到今安置户有的房产证、土地证尚未拿到;开发商自恃特殊,对政府的依赖思想严重,不主动与拆迁户协商,不积极采取措施化解矛盾。
究其原因,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内不少规定已经明显不适应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需要。条款上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内容上存在着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混淆了国家土地征用开发与商业土地开发的两种性质,导致了《条例》中规定的条款模糊性,出现两种性质均可通用的条款,形成政企不分的弊端。
②政府参与商业土地的拆迁工作,赋予了国家的强制力作后盾,服从于国家的需要,就会使人感到有“强拆强迁”之嫌。特别是在拆迁过程中,拆近单位或个人常打着政府代理人的旗号进行拆迁活动,因为利益之间的关系,请求当地政府和法院、公安等部门参与拆迁活动。一旦发生拆迁纠纷,就把解决问题的责任推给政府,而被拆迁当事人也觉得由政府解决问题更有办法,政府不可能不管。拆迁矛盾转化为政府与被拆迁人之间的关系。把政府、法院等部门变成了拆迁单位的一个前期工作部门,影响了人民政府的形象。另一方面使政府作出的房屋拆迁行政裁决的居间地位受到动摇,裁决的公正性无法令人信服。
③对被拆迁房屋的所有人的补偿标准过低,房屋所有人的积极性不高,对拆迁房屋产生抵触情绪。
④安置方式单一,对房屋使用人仅规定了实物安置—种方式,导致了被安置房屋地点等的条件不满。迟迟不搬迁,影响拆迁进度。
⑤将户口因素作为确定安置面积的标准。在买践中被一些人所利用,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⑥对拆迁单位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运用缺乏有效的监管。有的拆迁人取得拆迁许可证后抽逃资金,导致安置房不能及时建设、补偿安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
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合理流动。体制上城乡分立的二元结构和严格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是制约人口合理流动的根本症结。过分强调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过多限制农民进城的“门槛”。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医疗等相关政策也不配套,造成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政策,农民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房租收益和生育上的“一胎半”优惠,有的甚至出现回迁现象。导致农民进城的推力不足。
二、为此,提出对策如下:
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法制建设和政策调整问题确实很多,其原因除了立法滞后之外,还田于我国历文和现实的特点所决定的,不能奇希望一朝一夕就将这些问题全部解决。应该看到,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立法进程加快了,国家许多政策都在相适应进行调整,已经从根本上改变无法可依的局面。针对上述分析,建议采取对策如下:
(一)提高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意识和法制意识;适时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应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总体战略摆上突出位置,进行超前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方案和相关政策。对原有一些制约城城镇化进程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加以调整,对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要适时完善,对已经出台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要认真落实到位。从我市具体情况出发,突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矛盾,加快制度创新。
(二)要妥善处理好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全局与局部利益的矛盾。一是城镇化必须进行必要的行政区划的调整,这必然会涉及各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就应处理好行政区域之间的全局利益和部门之间的局部利益,理顺辖区群众利益。二是城镇化进程涉及诸多部门的工作,既需要在政策上作较大调整,兼顾政策的协调性和配套完善,也需要加大本部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工作力度。
(三)要摆正土地管理与城镇建设的关系。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之一。强化上地管理又是我国的三大基本国策之一,同时我国已形成了比较配套的城镇建设和土地管理法规体系,但随形势的变化,也暴露出许多矛盾,所以应注意摆正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发展规划协调的问题。如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有些在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区内的,甚至在近期建设用地范围的,就应协调好;二是土地管理与建设规划管理步调要一致;三是城镇土地收益要真正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城镇土地市场化运作要逐步规范,搞活土地资本运营。要认真执行不久前刚颁布的《福建省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管理办法》。
(四)规范房屋拆迁管理程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新修订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将于XX年11月1日起施行。主要有四个方面新的规定:一是取消了拆迁方式中的统一拆迁。目的是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把政府管理与市场主体剥离开,政府要依法行政,管好政府该管的事情,建设单位要依法从事建设活动;二是体现了政府对拆迁中属于民事关系的行为,原则上不干预的原则。对于拆迁当事人之间的民事行为,应当根据双方的协议,按照《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去规范;三是对于一些涉及拆迁当事人合法权益,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增加了若干规定,要求户屋拆迁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四是进一步规范了拆迁的行政管理程序。
4.太平区推进城镇化进程工作实施方案 篇四
汇报材料
长胜街道位于大武口区城市南出口,为规划建设中的西北重工机械装备区,东与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隔二农场渠相望,南与平罗县崇岗镇接壤,西至贺兰山东麓,北依大武口区主城区,街道区位优势十分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极为便利,110国道、世纪大道等国道、省道穿境而过,辖区总面积84.6平方公里,下辖3个村(20个村民小组),5个社区,总户数8476户,人口约26255人,其中,农村1508户,5344人,现有耕地面积9468亩,农业主要以小麦、玉米、高粱等为主,境内现有自治区级的石嘴山市经济开发区以及西北外事中专学校1所,现有各类企业100多家,有村办企业6家,村集体经济达到306万元。
一、城镇化建设情况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以设施蔬菜及园艺、生态水产和乡村旅游为主的城郊型现代观光农业,完成了186座温棚钢架安装工作,为促进设施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租赁龙泉村农民耕地65亩,共种植葡萄、桃树及国槐26000多株;在居民房前屋后栽植核桃、李子、桃树等经济林3000余株,为农户免费提供了1000株美人蕉、牡丹、芍药等花卉,美化靓化农村环境;在潮湖村、长胜村村庄巷道补植树木1000株;完成了600亩渔塘边坡整治工程;大力实 施“农家乐”旅游项目,鼓励龙泉村2户村民自办的农家乐项目已经开始运营。
2、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积极引导农民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完成长胜村低洼盐碱湿地“适水产业”项目1560亩和舍予圆1964亩土地流转工作,确保全区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在龙泉村土地流转75亩,种植景观生态林,配合区园林局租赁土地1965亩建设了石嘴山舍予园,由此推动了我办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
3、加大农村环境整治,缩小城乡差距
一是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管理新途径,加大塞上农民新居建设和危房改造力度。自2009年4月份启动农民旧居改造工程,已改造旧居20户;按照“集中连片、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形式,启动了45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加快 “塞上农民新居”改造力度,目前已在长胜村改造旧居20户;二是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为优化人居和投资环境,办事处会同公安、城管等部门对龙泉村3户违障建筑进行了拆除,对2处违障建筑物进行了规范,责令4户违障建筑户主自行拆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长胜村1队和5队集中改造旧居24户,2条村庄巷道的硬化正在进行中,对110过道两侧和村民中心巷道的环境卫生指定专人治理和管护,共拆除农村危房、违章建筑24户2400平方米,协调辖区企业硬化居民巷道1200米。
4、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增强农民生存能力
一是大力实施创业富民工程,加快长胜废旧物资交易创业园、建材交易创业园、小型加工企业孵化园三个创业园区建设,重点实施了废旧物资交易创业园道路硬化工程,目前正在进行园区环境整治工程;二是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仅2009年上半年就有新增从业人员846人,组织创业培训、劳务经纪人等各类培训6次,培训1384人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65人。
5、加紧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变市民步伐
一是发展以龙泉社区为纽带的城乡发展格局,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完成了龙泉社区第一届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为下一步龙泉大社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结合征地拆迁工作,加快失地农民的农转非步伐,到目前,共为426户,1210位失地农民办理了农转非户口,其中,有414户,1174人享受城市低保,同时为301户,444位农村困难群众办理了农村低保,为352户,591位城市特困居民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
6、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抓好龙泉农村大社区建设。
一是繁荣社区文化教育,完善室内外文娱活动场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支持成立了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文体活动中心、社区网络文化服务站、社区图书室并安装了广播;组织开展了龙泉社区首届“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配合民政部门筹办了自治区社区建设观摩会,受到了自治区及各县区领导的一致好评;开展了“遵纪守法光荣户”“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评定等活 动,制定社区文明守则,不断提高居民整体素质,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在社区内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二是合理布局,创新社区居民管理方式,从突出龙泉文化着手,结合社区格局和居民居住方位,本着利于组织、方便服务、不破坏生态地貌的原则,把居民居住区划分为便于管理的小区,以居民小区为单位组织居民活动,负责小区内的治安、帮教、调解、法律服务等工作,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使广大居民在日常活动中加速融合。
7、落实“三公开”,规范低保工作。我办按照国家自治区、市的相关政策,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大力推行低保政策、标准、金额向低保对象的“三公开”制度,同时对申请低保的对象在村居中实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全年共向1067户2200人发放低保金812490元,临时生活补贴102220元。
8、加大力度,尽力解难帮困。进一步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辖区的困难家庭,特别是因病、意外事故造成临时困难的,街道积极帮助解困助医,共临时救济91人次,为40户特困户申请救助金13400元。在元旦、春节送温暖活动中,对辖区191名低保人员进行上门慰问。积极开展爱心救助活动,利用 “爱心超市”,给辖区特别困难的残疾人送上助困金及慰问物品8000余元,在“助残日”期间为30名特困残疾人发放价值3600元的慰问品、轮椅16把及1200元的慰问金。为6名白内障患者进行了手术。实施医疗救助,2009年累计实施门诊救助1544人次,合计83040元,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负担。
9、计划生育“星级街道”创建成效明显。2009年,计划生育经费投入21900元,开展综合培训5次,共3200人,为3个村720人进行了免费体检,新增“少生快富”2户,“奖励扶助”1户1人,“特别奖扶”3户,4人;办理《再生育证》65人次,办理《独生子女证》36人次,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42人次,办理《孕产妇免费生育关怀》28人次;举办“生殖健康知识讲座”4场,有200多人参加检查;为120户家庭发放独生子女费16512元;积极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针对辖区特殊人群新婚、怀孕、待孕及高危孕产妇进行了摸底,并建立健全了档案,建档率达99%,杜绝了盲目怀孕;人口出生113人,死亡101人,人口出生率4.36‰,自然增长率0.5‰,出生政策符合率99.1%;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截止目前新农合报销147人,340000元,其中,生育关怀报销16人,12100元;创建“三星级”社区工作正在接受自治区组织的验收。
二、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不足
一是环境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死角多。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而目前的投入还不足,存在资金缺口问题。
二是环境卫生监督力度不够。农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较薄弱,人畜混居以及改厕不够全面,卫生环境差,垃圾乱扔乱堆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三是原有村庄道路规划不合理。房屋建设杂乱无章,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影响村容村貌,绿化率普遍低下,大多数村没有绿化带。但现要规划整治,没有资金来源。
四是环境污染严重。由于村庄位臵与工业园区距离较近,空气污染严重,对村民的居住环境影响较大。
三、今后推进城镇化工作的思路
1、加大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一是为提高环境卫生整治效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把环境卫生监管和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彻底分开。成立环境卫生监察队,由村干部任队长,专门负责环境卫生监管工作,不参与具体的卫生保洁工作。集镇范围内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发包给社会人员经营,由其聘请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具体负责环境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及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
2、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按每户每月收取适当卫生费,每天上午8:00准时出车收集并清运垃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进一步扩大集镇区域的垃圾收集和清运范围。
3、定期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在重大节日期间,由乡镇政府统一部署,组织各村、各单位、中小学校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重点清理道路两边的暴露垃圾、卫生死角、废弃土以及乱张贴物等。
4、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全面开展。把长胜村确定为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村,推行袋装垃圾和集中填埋处理,彻底改善村容村貌。
5、加强牲畜养殖业污染治理引导立体种养,污染物达标排放,并严格把好规划和审批关,控制养殖规模,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6、抓好新农村规划,严厉打击违法滥建行为。结合新农村建设,在重点村建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5.太平区推进城镇化进程工作实施方案 篇五
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我市城乡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一个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是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先导,带动城镇建设,以工业经济发展反哺农业现代化发展。经过认真调研,分析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仅供参考。
一、我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1、区域情况:濮阳市辖五县一区及濮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辖16个建制镇、59个乡,10个办事处,共有2989个村民委员会,56个社区居委会(不含油田)共计222个乡镇。2008年,全市人口363.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56万人,占总人口的17.76%,农业人口298.79万人,占总人口的82.24%,全市常住人口349.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8.19万人,乡村人口231.68万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1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065元。全市总面积41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64.3%,人均1.36亩。
2、城镇化现状:根据调研情况看,现已形成综合性城镇、油田工矿型城镇和农产品加工型城镇三种类型。一是综合性城镇:市区已经成为河南省重要的化工工业基地,主要由中原大化、中原乙烯、三强电力、龙丰纸业等重点工业企业,也是全市的流通中心,商贸流通中心;濮阳、南乐、清丰、范县、台前五县城已成为各自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二是油田矿区型城镇:这类城镇是以中原油田矿区所在地为区域,主要有文留镇、柳屯镇、濮城镇、马庄桥镇和瓦屋头镇等。矿区建设带动了一批化工产业、玻璃电光源、机械加工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已经成为濮阳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活跃的城镇。三是农产品加工型城镇:这些城镇主要分布在农业地区,产业类型不突出,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小,主要以当地农产品深加为主,如八公桥镇、徐镇、韩张镇等。沿106国道沿线分布着市区、南乐、清丰、濮阳老城等主要城镇,濮范高速沿线分布着市区、范县、台前县等主要城镇,形成了“十”字型城镇发展轴线。城镇发展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市区和油田开采地区,如文留、柳屯、濮城和马庄桥等矿区镇。
(二)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近年来,濮阳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为目标,创新体制,发挥职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城镇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有较明显的提高。
1、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体系框架基本形成。2008年底,我市的城镇化水平达到33.8%,初步形成市区---范县---台前县由西向东的城镇发展带及濮阳县---市区---清丰---南乐由南向北沿106国道的经济发展带,“十”字型城镇结构体系基本形成。随着我市辖区各产业集聚区的大规模建设,城镇职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过去以农业型为主要职能的城镇体系逐渐转变为农业型和工业型并重的城镇职能体系。目前,已经形成濮城、柳屯、文留、马庄桥等几个油田矿区城镇。现濮城的城镇化率已达到了46%,远远高于县域城镇化水平。
2、城镇化扩大了城乡的有效需求,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深入实施“以工兴市”战略,围绕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着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工业发展后劲逐步增强,部分支柱产业引领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开始显现。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和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的速度明显加快,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加大,以城镇为依托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拉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全市经济发展。
3、城镇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增强。城镇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功能设施的不断完善,极大地吸引了周边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城市和重点城镇的集聚,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城镇化建设促进了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我市紧紧抓住“构建中原经济区、促进中原崛起”和国家扶持政策的良好机遇,不断加大城市和城镇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效解决了一些城镇普遍存在的供水、交通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陆续建成了一批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使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制约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了明显的缓解。
5、“工业强市”战略成效显著。2006年至今年6月底,重点工业项目共完成总投资393.14亿元。相继建成了中原大化50万吨/年甲醇、龙丰纸业10.5万吨/年杨木化机浆、25万吨/年轻量涂布纸、国电2×200MW发电机组、龙宇化工20万吨/年甲醇、武汉力诺40万台/年太阳能热水器、林氏化工5万吨/年聚异戊二烯乳液等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工业项目在壮大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增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在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建制镇工业迅速发展。近年来,油区内的乡镇立足濮阳石油、天然气、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和原有的产业基础,紧紧抓住全国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地的交流与合作,制定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营造优良环境,新设计规划的8个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一次性通过省级审批。截止目前,入园企业的数量达160个。其中,建成投产项目51个,在建项目38个,新开工项目71个,累计完成项目投资16.5亿元。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强力推进,已成为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工业经济快速发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我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偏低。我市经济是典型的以能源开发为支撑的工业经济,工业投资布局相对高度集中,强劲的能源经济发展势头与相对滞后的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形成明显的反差,城乡经济结构“一头轻、一头重”,发展严重失衡。2008年底,濮阳市城镇化水平为3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8.1个百分点45.7%,比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也要低出近2.2个百分点(36%)。城镇建设规模偏小,发展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市区和油田开采地区,如文留、柳屯、濮城和马庄桥等矿区镇,农产品加工型城镇则发展水平比较低,工产经济基础薄弱,城镇面貌仍保持在农村形态。另外,滩区面积大,人口众多,有37.5万群众,约占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且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严重制约了城镇化进程。
(二)思想观念保守,缺乏发展和创新意识。我市仍属欠发达地区,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方面不如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在资源、劳动力优势方面不如西部地区;随着中原油田原油和天然气资源萎缩,开采量逐年递减,接替产业跟进较慢;在招商引资方面,受环保容量的制约,在项目审批、企业经营、业主待遇等方面没有创新,没有出台具有濮阳特色的突破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商引资的效果,影响了大项目在濮阳落户;在与央企或其它大型知名企业实施战略联合重组工作才刚刚起步,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成果。
(三)发展方式粗放,高新技术企业较少。在我市工业企业中,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整体素质偏低,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生存能力和成长性不高的问题。如,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特种玻璃和电光源产业中,有60%的企业产品只做到拉管,有30%的灯饰企业也只做到半成品,仅有10%的企业将产品链条拉长到产成品,如太阳能热水器、汽车灯、摩托车灯等;在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生产面粉企业居多,生产挂面、面点等精细终端产品的企业就很少。另外较为典型的我市4家食用油脂加工企业,无一不为山东“鲁花”、“金龙鱼”提供大量的散装油脂。以上足以说明,我市工业仍处于低层次阶段,科技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品牌意识,造成工业企业承接国家优惠政策能力低,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扶持资金少。
(四)大型工业项目少,发展后劲不足。一是大型项目少,后续项目储备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推进机制、奖惩机制,近年来,全市工业新项目建设总量一直处于徘徊回落状态。每年新上重点工业项目从2006年的148个,下降到2009年的84个。其中,项目投资超亿元的17个,超5亿元的仅2个,明显缺少大个头工业项目;二是企业规模扩张慢,成长艰难乏力。全市地方工业中,除濮耐公司、宏业化工、恒润化工、蔚林化工、颖泰化工、鹏程化工等少数企业发展较快外,不少企业缺乏长远发展规划,不注重技术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或长期投入不足,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全市工业经济和城镇一体化建设的发展。
(五)支柱产业薄弱,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支撑是城镇发展壮大的前提。濮阳市的工业结构多以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特种玻璃及电光源、林纸林板、冶金建材等为主,目前我市八大产业集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次形成的八大主产业仍存在着融资难、发展难、提升难,化解风险的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等诸多因素,对城镇化建设支撑力度还不够强劲。尤其是石油化工、特种玻璃及电光源等对天然气资源依赖性较强的工业,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八公桥、徐镇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型城镇,虽有几家粮油加工企业,但企业数目少,规模不大,形不成产业聚集和产业链条,对城镇经济拉动效益不明显。产业优势、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六)发展环境不宽松,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主要表现:一是承诺的优惠政策兑现不到位,甚至有意设卡;二是环境容量不足,从长远看土地储备不足;三是服务意识不强,办事程序繁杂,工作效率低下;四是本位主义严重,部门利益当先。没有真正形成全社会关心工业、支持工业的氛围,没有形成发展上的合力;五是“四乱”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企业怨声载道,苦不堪言,甚至想另谋出路。
(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发展滞后。各县区财力对小城镇投入极其有限,小城镇建设基本走的是自主发展的路子。城镇规模小,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导致城镇功能脆弱,承载力、吸引力不强,服务功能不全,商业、金融业等形不成规模,难以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等引向城镇集中,社会资源共享程度低,不能形成集聚和辐射效应。如八公桥镇、徐镇、韩张镇等农业镇,道路狭窄,路况差,缺乏排水、通信、绿化等市政设施。造成乡镇级教育、居住、医疗等社会各项事业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要求。
三、我市城镇化进程制约因素
(一)思想制约。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政府和部门对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没有正确把握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创新意识欠缺,发展紧迫感不强,有的乡镇在经营城镇拓宽融资渠道方面,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引导农民进城镇创业的方法、措施不多,力度不大。小城镇建设仍然存在用钱靠财政、建设靠政府的思想意识。
(二)政策制约。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到实处,支持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严重滞后。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使城镇建设缺乏空间,招商引资,发展工业项目,因土地问题常常被搁浅。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尚未完善。
(三)机制制约。在全国1887个重点镇中,濮阳市有6个,在全省的重点镇中,濮阳市有10个,但扶持发展重点镇、示范镇的政策倾斜没有到位,没有形成对重点镇、示范镇发展相应的政策措施,城镇发展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和形成。
(四)产业制约。近几年来,依托中原油田矿区型城镇建设的八大产业集聚区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区,产业集群已具雏形,但对天然气资源依赖性较强,如玻璃及电光源产业是高耗能、科技含量较低的行业,大都也是招商引资企业,对本土经济贡献不大。其他农副产品深加工型城镇企业数目偏少,创名优产品意识差,市场竞争力弱。
(五)规划制约。由于历史遗留因素,规划滞后,无法满足城镇建设的需要。在16个建制镇中,除几个油田矿区型城镇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一些,基本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了区域规划外,其他城镇现有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和连续性。规划的滞后导致建设的无序进行,大多城镇扩张无序,镇区功能繁杂,个别城镇的部分街道还没有配套相应的排水、排污、路灯等设施,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四、几点建议及思考
(一)突出特色,壮大城镇经济实力。一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以优惠条件引导推动产业关联度高的工业企业有序地向产业集聚转移,形成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簇群化发展的新型工业格局;二是培育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根据各城镇的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和发展区域经济品牌。如濮阳县、清丰县和南乐县的部分城镇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加工业,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在镇区集中布局。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支柱”,形成覆盖本地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形成沿濮清南分布的涉农产业带;范县、台前要依据现有的玻璃制造、石油化工、羽绒加工产业,引导企业集中连片发展,规模化经营,形成濮台产业带;三是充分发挥现有优势,集中力量培育壮大石油化工、煤化工、食品工业、玻璃电光源、林纸林板等支柱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高端产品、最终消费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
(二)立足产业发展,夯实城镇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是城镇发展的前提,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推进城镇化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推进城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提高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立足于城镇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吸引和推动能源化工企业在产业集聚区内形成集群发展,并通过周边城镇的相关服务职能,促进产业集聚区与城镇的同步发展。对于市区周边城镇而言,应当把加快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作为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积极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构建有利于城镇发展与管理的体制机制,以加快城镇化进程。
(三)发展农村公用事业,统筹城乡发展。一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学习李连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带动濮阳市新农村建设,以126个市级小康村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新型农村;二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培育新型农民。要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在抓好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办好高中,抓好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三是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坚持用工业理念、市场观念发展农业,大力培育和壮大一批特色产业,打造一批有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四是在沿黄地区实行移民建镇政策。在沿黄三县堤外分别设置重点镇,使黄河滩区35.8万人有序向城镇转移,实现移民建镇目标。
(四)推进一批示范新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搞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一体化的土地流转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工业化建设步伐,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公用事业,形成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要把城镇周边新农村建设列入城乡一体化规划范围,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制订灵活政策,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城镇项目开发房地产。通过房地产开发,提升城镇品位和规模扩容,带动城镇周边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新农村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着重解决村居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村居排水沟和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重点挖掘村居建设特色,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达到“一村一品”的格局。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四化”(美化、绿化、硬化、亮化)作为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以较低的居住成本和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为让农民尽可能分享多的经济发展成果,建议在小城镇开发规划建设的同时,要规划建设若干舒适、廉价的大型居住区,完善生活、教育、文化、休闲等设施,要出台一系列配套优惠措施,让普通农民能买得起房,安得起家,尽可能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镇住下来,城镇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镇工业发展。
要全面推进城镇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高端产品、最终消费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充分发挥现有优势,集中力量培育壮石油化工、煤化工业、林纸林板、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展城镇就业渠道。
6.太平区推进城镇化进程工作实施方案 篇六
进一步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是建设吉林中西部经济的战略选择,是推动公主岭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条件,同时又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必然要求。通过全面了解目前我市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深入细致地调查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为了我市的新型城镇化进程能够科学、合理、有序的良性发展,根据调研所掌握的情况并结合我市城镇化建设发展实际,我做如下思考: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市建制镇发展到18个。市域总人口为108.2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5.2%,在全省位居19名(2011年数)处于中上游水平。总体看,我市小城镇建设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了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是建制镇成长方式从原来的数量增长型转变为规模扩大型;二是城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区域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三是部分重点镇发展模式和功能已实现由乡村型服务功能向城镇复合型服务功能转变。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核心,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 善,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一批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民新型社区已初具城市风貌,在我市城镇化进程中,已经和正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我市已逐步形成了以市区建设为中心、以农村新型社区、以各具特色的小集镇为网络的城镇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
坚持把扩大市区规模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一方面是拓展市区规模。岭西新城开发建设面积为12.47平方公里,东部新区开发建设面积为30平方公里。现在看,岭西新城和东部新区通过两年多来的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同时,我们把靠近市区的刘房子镇和南崴子镇已经划入市区,作为街道管理。这两个镇通过岭西新城和岭东工业集中区的连接,已经与市区融为一体。保守说,除东部新区以外,我市主城区规模已经达到50平方公里。另一方面是集聚市区人口。主要创新了六条举措,第一是出台了鼓励城外进城落户的15条政策。第二是在我市范围内推行了暂住人口《居民居住证》制度,在升学、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与市区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第三是放宽了进城落户条件,比如农村毕业的大学生,只要本人愿意,可将本人和直系亲属户口落入市区。第四是农民土地被征用的可将户口直接落入市区。第五是农村新生婴儿只要父母同意户口直接落入市区。第六是农村在市区中小学就读的学生,可将户口直接落入市 区。同时对散居在农村的五保户、特困户、老弱病残等低收入群体也可以将户口直接落入市区。通过这些举措,有效加快了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目前,从户籍人口统计看,城镇户籍人口已达49万人,城镇户籍人口每年正以5个以上的百分点向前推进。保守说,主城区户籍人口已经达到35万人以上,初步具备了中等城市规模。
2、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围绕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关键环节,从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入手,近几年累计投资160.8亿元,新建改建市区道路66条、228万平方米;铺设人行步道38万平方米;安装更新路灯1567盏。改造供水管网7.1万延长米;铺设排水管线27公里。新建大型集中供热站7处;改造和新铺供热管网38.2公里,实现集中供热499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360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128万平方米,统建廉租房78万平方米;实施暖房子改造168万平方米。新修农村公路1859公里,“村村通”达到100%,“屯屯通”达到76%。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展开。
新开工农村新型社区10处。范家屯镇“平阳模式”深入推进。大岭镇三合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占地8.8万平方米,包括住宅居住区、文化广场、商业中心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幼儿园、学校、社区办公楼等。计划建设楼房26栋,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可容纳1200户农户回迁。目前三合新 型社区已开工建设,今年建设楼房19栋,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10月15日前竣工并交付使用。秦家屯两家子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也在有序推进。龙山乡的新式农村社区已经形成规模,水、电、气以及社区卫生管理已经进入规范化管理阶段。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出台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全市的人居环境建设实现了突破性改观。在全市集中开展了“两整治一拆除”活动。目前,非法营运三轮车基本绝迹。加大了对违法建筑管控和打击力度,累计拆除违法建筑6900余平方米,行政拘留暴力抗法人员3人,基本杜绝了新的非法建筑出现。
4、城镇品味进一步提升。
先后在市区新建、改建和扩建广场7个,新增改造城市绿地85公顷,新建了高标准、多功能的文体中心,城市污水集中处理水平不断提升,中水回用工程已经启动。哈大高铁公主岭站及高铁站前广场、迎宾广场、响铃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岭西新城和东部新区一些标志性建筑相继开工;引兴隆河水入东山水库进响铃公园、引东辽河水进入岭西新城的“两入”工程已破土动工。东部新区南部的硅谷大街、中部的腾飞大街、北部的富民大街公主岭段均已全线贯通,通往长春、融入省城的梦想即将实现,两个核心组团的构想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变为现实。伴随城市建设,重点节点镇品位同步提升,近二年开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48个、工贸小区16个、观光休闲度假区19个、商场27个、市场22个、广场54个,率先实现了三年城乡大改观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全市工业水平相对较低。很多进城人员就业只能集中在服务业,收入相对较少,而在城市的医疗、教育、生活费用相对比农村要高,导致很多已经成为新生代市民的农民不得不从新回到农村,从而迟滞了我市市区规模扩大的进程。并且有很多进城的农村人口只是在市区拥有一套住宅,更多的时间还是生活在农村,这也是导致岭西新城的房屋空臵率的主要原因。即使真正居住在市区的进城农民,由于收入不高,消费理念还停留在原有的状态,拉动城市消费的能力有限,这也是影响我市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
二是规模偏小,整体布局不尽合理。很多城镇不具备吸纳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大批乡镇企业的能力。许多还处于城镇马路一条街状态,城镇功能极不齐全。这种“微型”集镇导致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成本过高,不利于集中财力配套建设。同时,由于小城镇数量较多,造成小城镇分布在区域间存在过密、过散的问题。并且行政区划与城镇发展统一性较差。目前建制镇主要以行政职能划分地域,虽然不少地区城镇密集,呈带状发展,镇与镇间仅有几公里,有的甚至已连成一片,但是由于分属不同辖区,致使规划建设各自为政,城镇镇区无法达到最低的人口规模,要素集聚 能力差,存在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现象,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
三是规划滞后,建设品位不高。主要表现在:(1)缺少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城镇的街景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的设计都十分单调,品位不高。(2)部分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与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狭窄,镇貌依旧。(3)开发建设方式落后。部分城镇仍以分散零星建设为主,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差。
四是吸纳能力不足,人口聚集度不够。由于城镇规模较小,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商贸企业发展不快,聚集不足,基础设施缺乏投入,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小城镇提供的就业机会不足以吸纳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加之农民进城后住房、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抑制了农民向小城镇的集中。
五是建设资金匮乏,“瓶颈”制约严重。小城镇建设投资巨大,但目前筹资渠道单一,缺乏有效的吸引社会资本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与此同时,不完善的投融资体制导致大量资金滞留城市,并不断牵引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即使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业银行,也产生了非农化、城市化的信贷取向,能够支持小城镇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银行中长期信贷资金很少,上级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有限,由此导致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匮乏。
六是各乡镇行政区划设计蓝图不能画到底。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因工作调动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结果导致在任时的许多建设项目处于停滞状态,继任者没有很好的将其继承和发展,有的甚至形成废弃和烂尾状态。
三、发展思路和建议
我们认为,加快城镇化的主要作法是做到“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思路先行。牢牢把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方向,以到“十三五”末期建成中等城市为目标,明晰了做大做强中心城区,重点打造两个镇级市,适度发展特色镇,合理布局新型社区,积极构建“核心集聚、带上隆起、向心布局、点状发展”的“一城一环两带”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核心集聚”,就是坚持在市区和范家屯镇、怀德镇建设上做“加法”,大力实施中心城区率先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中等城市框架,依托国家和省城镇化试点,做实做强两个镇级市。“带上隆起”,就是依托靠近长春的区位优势打造环长带,依托102线打造长平带,依托105线打造长郑带,通过组装“三带”,加快融入长春,密切城市关联,形成带状城市隆起,实现整体提升。“向心布局”,就是坚持区位优势和产业布局特色,以大岭、响水、秦家屯、杨大城子、双城堡等区域特色镇为主体,辐射带动周边附近乡镇,实行集群、组团发展,加快形成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的区域经济圈。“点状发展”,就是以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为目的,在其他乡镇建设上做“减法”,坚持以产业兴城、特色资源建城,合理布局新型社区。通过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将政府便民服务和社会管理硬件配套和软件建设延伸到村,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
二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全国宣传公主岭形象,依托玉米产业做大做强工业蛋糕,吸纳资金来公主岭投资。建设强大的工业体系作为城镇化的有力支撑。紧紧依靠地理区位优势的乡镇,充分利用地理位臵连接一汽集团的乡镇,科学合理的吸引朝阳产业来我市办厂,让我市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工人,从而为进一步转变为市民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为我市在“十三五”末期建成中等城市规模打造必要的基础。
三是坚持融入省城长春。按照省里对中部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利用“长吉一体化”政策,我们把融入长春、实现与长春的同城发展作为既定方略,紧抓不放。不论是《公主岭空间战略发展规划》,还是《公主岭经济转型升级规划》,我们首先考虑的是长春市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趋势,主动与长春各项规划进行衔接,努力做到规划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同建、通讯电力同网、公共服务同地、信息和资源同享、金融服务同区、生态环境同保。
四是坚持产城融合。为避免“城市病”和“城市化陷阱”,我们把保证城镇化质量作为城镇化的前导。首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激活产城融合动力。其次,加快园区建设,打造产城融合载体。第三,注重三产融合,夯实产城融合基础。通过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第一产业,激活第三产业,同时增加第二产业丰厚度,为产城融合奠定坚实基础。重点谋划 “2+5产业集群”,围绕精深加工、高端带动、延伸链条、扩大产能等方面下功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建吉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上,依托龙头企业和大项目,重点打造粮食、畜禽全产业链精深加工,加快构建生物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玉米生化产业,做强玉米经济。在“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上,充分发挥毗邻长春的地缘优势,积极接受“一汽”的辐射和带动,壮大铸造、机械加工、内饰、气门芯、与石化配套等规模群体,实现规模扩张,形成产业带。在“医药化工、膨润土、能源和新能源、建材和新型建材、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上,进行科学规划,强化政策支持,进行深度开发,加快形成新的产业体系。
四是坚持城乡一体。坚持把城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谋划,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与推 进城镇化有机结合,重点是促进重要节点镇不断发展,积极促进城镇产业结构升级和功能完善,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适应城镇人口快速增加的需要,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延伸。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在坚持发展主题的同时,突出改革主线,抓住全国第三批发展和改革试点、全省首批户籍改革试点和全省土地增减挂钩改革试点等有利契机,着眼人的城镇化,围绕户籍、土地承包经营、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金融、财税、体制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积极改革,努力在政策、措施以及体制机制上创新突破,破解城镇化发展的“瓶颈”。
六是加强农村闲置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目前农村很多土地所产生的资源严重浪费,特别是秸秆资源。目前因燃烧秸秆而产生的大气污染已经引起了省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认为堵不如疏,应该加大农村养殖力度的扶持,特别是牛羊的养殖。提倡圈养育肥的方式,提倡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在政府的科学引导下,每个乡镇都建设若干个大型养殖基地,充分利用玉米产业的副产品,适当培植科学养殖的因素,在饲料和养殖上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使价格低廉的秸秆转变为具有高附加值的育肥饲料。不但解决了玉米秸秆燃烧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同时还解决了广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缓解肉牛、肉羊市场的压力,是 一举三得的好办法。
七是坚持抓好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加大物业弃管小区整治工作力度,确保物业弃管小区综合整治改造工作按计划完成。深入抓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全面落实《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持续开展好“两整治一拆除”活动,不断巩固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让每个公主岭人无论是农民还是市民都生活在优美的生活环境。
八进一步加大城市和乡村的交通网延伸。目前我市的城市和乡村交通网基本覆盖的城乡的每一个角落,但是由于车次较少,有的地区明显运载能力不足,或者运载时间相对较短。致使许多在乡镇工作在市区居住的市民不能及时、安全的返回居住地。这也导致了许多黑车有可乘之机,严重影响了运输市场的秩序,同时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九加大城市棚户区改造力度。目前我市还有大量的棚户区处于改造停滞状态,特别是铁北一线。铁北是原102国道进出岭城的门户,对公主岭城市形象至关重要。由于地理位臵和交通等诸多原因,铁北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应该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资力度,充分改善铁北的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强铁北的工业、商业等发展环境,吸纳北部乡镇的农村人口落户铁北。为市区城镇化进程提供良好的途径。
7.太平区推进城镇化进程工作实施方案 篇七
整
改
方
案
太平寨镇中心小学
2014-4-
1-1-
太平寨中心小学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改方案
为促进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学校成立了以校长齐莉莉为组长的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对照材料,逐项逐条进行了全面的自查自评。通过认真自查,我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如下:
学校尚存在的问题有:
一、校舍方面:
1、我校建筑面积生均只有4.5平方米。班容量平均47人,超出省45人标准,最大班容量达到55人。
2、辅助用房面临严重不足,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实验室只有一个。
二、设备设施和场地方面:
1、我校体育、数学、心里教育器材严重缺乏。
2、学校前院地面及后操场运动场地基础差、高低不平,亟待翻新。只有一个全校师生共用的篮球场。
针对以上存在的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严肃对待,认真研究逐条落实,全力整改。为了进一步加大整改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品位,特制定本整改方案。
一、整改工作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创建的原则”,找准问题,明确差距,注重整改实效性,增强执行力,确保整改质量。通过整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学校管理,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整改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齐莉莉
成员:苏广彬杨柳贺书香
三、整改主要措施
(一)积极争取上级拨款,硬化前院及篮球场地面,绿化美化校园环境。
(二)以活动为载体,构建书香校园,增强校园吸引力,提高学校文化品味。
(三)积极争取上级拨款支持建设多功能室,进一步完善各功能室设施,为教学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四)对于硬件设施配备不完善和数学、体育、心理教育器材不足,学校筹措资金,争取上级支持,补充完善,确保达标。
(五)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抓实教学过程管理,提高学校管理和育人水平。
(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上好“两操一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一小时,增强学生体质。
在今后的学校工作中,我们要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积极整改。力争顺利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评估验收。
太平寨中心小学
8.太平区推进城镇化进程工作实施方案 篇八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发文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
号:浙政办发〔2007〕60号
发布日期:2007-7-9 执行日期:2007-7-9
近年来,我省积极开展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促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人(2006)2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是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我省教育要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当前,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我省基础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农村教育整体水平薄弱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发展教育,教师是关键,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已成为发展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是当前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有效途经。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提高对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二)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坚持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城乡互动的原则,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城镇教师利用多种形式支援农村教育,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尽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二、明确工作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
(三)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义务教育阶段,以县域内支教为主。支教工作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通过选派城镇学校的骨干教师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建立起校与校之间长期和相对固定的对口支援关系,全省农村学校的受援覆盖面要达到80%以上。
(四)需要参加支援农村教育的城镇教师主要是指,各市、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城区中小学校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高等师范院校(含有师范生培养任务的其他高校,下同)的教师。
(五)支教形式。
——中小学教师县域内支教。县域内支教是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主要形式,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支教工作计划。具有农村教育任务的县(市、区)首先要安排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没有农村教育任务的市、区要安排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
——中小学教师跨县域支教。跨县域支教以市行政区域内统筹安排为主,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建立长期稳定的“县对县”或“校对校”的对口支援关系。省教育厅、省人事厅每年从发达地区教育强县集中选派100名骨干教师,到欠发达县和海岛县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
——师范院校师生支教。高等师范院校要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各高校每年至少组织两次教师送教下乡活动,并要选派一定数量从事教师教育的新聘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省部属高校支教教师的选派工作,由省教育厅统筹安排,地方属高校支教教师的选派工作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师范院校要在农村学校建立实习基地,选派教师带队指导高年级师范生实习支教,积极探索实习支教的有效途经。
——骨干教师支教。要充分发挥市级以上优秀教师等骨干在教育、教学、科研和师德等方面的引领带头作用,组织他们为农村教师开发提供优质的培训资源。省教育厅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省特级教师讲师团送教下乡活动。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开展组织骨干教师送教活动。
——高校毕业生支教。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精神,采取有力措施,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引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招募部分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支教。
——管理人员支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计划地从办学水平较高的城镇学校,选派部分业务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校长或中层干部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职,指导和帮助受援学校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选派农村学校校长到城镇学校挂职锻炼,学习现代教育管理经验,增强管理能力。
(六)支教工作方式。
——全职支教。全职支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带班上课,指导和帮助年轻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全职支教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校管理,全面提高受援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支教工作期限为一学年及以上。重点安排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城镇教师和城镇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高等师范院校的新聘教师和被招募的高校毕业生参加。
——兼职支教。兼职支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对农村学校的学科教学、学校管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培训、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引领。兼职支教实行累计工作量制,累计达到480个课时视为完成一年的支教任务。重点安排具有高级职称的城镇教师、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以及高等师范院校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参加。
三、强化政策措施,引导城镇教师积极参与支援农村教育
(七)参加全职支教的城镇教师、师范院校新聘教师只转临时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和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工龄、教龄和教师职务任职年限连续计算,同时享受支教生活费和交通费补贴,补贴标准由各地根据情况自行制定。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单独安排予以保障。
(八)选派到农村学校支教的高校毕业生支教期间的待遇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和中组部、人事部等《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规定执行。
(九)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除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外,凡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其他城镇中小学教师,在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参评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时,须有在农村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没有农村教育任务的中心城市中小学教师,应有在薄弱学校任教一年的经历。其中,晋升高级教师职务要求具有全职支教经历。
(十)支教工作实绩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晋升晋级、评优评先和获得科研资助的重要依据。参加农村学校实习支教且表现突出的师范毕业生,在教师招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十一)派出地区和学校要积极帮助支教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做好支教工作。受援地区和学校要妥善安排支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使他们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十二)派出全职支教教师学校出现的缺编问题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解决。派出兼职支教教师的学校缺编问题由学校内部统筹解决。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十三)各级政府要把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加强领导和协调,全面推进支教工作的开展。
(十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支教工作的具体落实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引导和鼓励城镇教师支教的政策,制订和组织实施支教工作计划,并加强对支教工作的检查和督促。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每年5月底前制定具体的支教工作计划,并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汇总后,于7月底前上报省教育厅备案。
(十五)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共同做好支教工作。财政部门要根据支教工作情况,安排必要的专项经费,保证支教工作的顺利开展。人事部门要在教师职务评定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共青团组织要负责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做好高校毕业生的支教工作。
(十六)高等师范院校、城镇中小学校要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支教工作计划,积极动员和组织本校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支教,履行支教义务。
(十七)受援学校要会同派出学校加强对支教教师的管理。全职支教教师支教期间由受援学校管理为主,其考核工作由受援学校负责,考核结果存入支教教师档案。
(十八)全省统一使用《浙江省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登记卡》,支教教师的支教工作情况由派出单位负责登记,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后,由派出单位负责保管。
(十九)各级政府要把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列入教育督导评估,作为评价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要表彰奖励在支教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对组织管理不力、工作任务不落实的学校,取消其评选市级及以上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或示范性学校的资格。不服从支教安排、不认真履行支教职责、支教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能晋升高级教师职务,情节严重的视情给予相应处分。
9.太平区推进城镇化进程工作实施方案 篇九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相结合,紧紧围绕建设 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奋斗目标,以加快产业集聚为基础,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为抓手,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做大做强两大省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壮大其他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形成辐射作用强的城市群,培育新 的增长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具有河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第一,加快培育和发展城市群。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市域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继续发展壮大山前传统城市发展带。以港口发展带动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曹妃甸新区和沧州渤海新区,形成与周边沿海地区相互贯通的沿海城市连绵带。以石家庄、唐山为依托,推动冀中南城市群和冀东城市群加快发展,提升在京津冀地区的地位。
第二,做大做强两大省域中心城市。石家庄、唐山要继续发挥领跑作用,不断壮大规模,增强实力。唐山要确立“双核”城市空间格 局,以曹妃甸工业区和曹妃甸生态新城为重点,按照科学发展示范区的要求,高标准建设曹妃甸新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带动冀东地区全面快速发展。
第三,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邯郸、保定、张家口、秦皇岛、沧州、邢台、廊坊、承德、衡水的城市发展,着力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推 动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小城市和中心镇为依托的都市区发展。
第四,着力培育沿海城市连绵带。发挥秦皇岛、京唐、曹妃甸、黄骅四大港区资源优势,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港群系统
第五,推动产业集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
第六,促进人口集聚。用改革的办法消除城乡壁垒。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制度,着重完善涉及群众基本生活的配套政策,形成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转移的态势。
第七,发挥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深化和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积极开展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城镇健康发展。
【太平区推进城镇化进程工作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太平寨小学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方案07-23
太平镇中心小学防汛救灾应急工作预案09-26
成语天下太平造句10-13
太平三讲演讲稿11-03
下半年太平卫生院行风建设工作总结06-12
太平乡五星村2012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07-21
太平洋保险电话销售话术06-15
醉太平·寒食诗词译文及赏析07-02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5则范文08-04
游九华山·太平湖作文11-01